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2024-10-26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精选10篇)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篇1

体育教师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作者:WXQ

邮编:561500

有些人认为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并不十分重要,其实“语言”同样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授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掌握动作的技巧,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并没有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实践证明,在体育这一以人体运动为主要内容较为特殊的教学科目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在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清晰,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体育课的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我们要上好体育课,除要把握好学生的思想脉膊及熟悉教材外,还必须掌握好语言这门艺术。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期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因为教师声调的抑、扬、顿、挫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音与声的美感,讲解的美感,实质上就是语言艺术的美感作用。讲课时由于教师的话音标准,口齿清楚,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又能对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供方便,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它可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很快地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而美妙的境界对提高学生的兴奋及动力定型的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如队列操练时,教师在讲解有关动作要领后,只要你一提国庆阅兵式的情景,学生就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阅兵式的行列中,正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一样,立即会情不自禁地昂首挺胸,讽爽英姿地做好队列动作,从而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这种反应在心理上叫“念动反应”,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因此,语言艺术的美感作用在体育中对正确的动力定型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好语言艺术呢?我认为要体现以下“四性”。

一、语言的针对性:教师在语言运用上,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和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尽可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知识较丰富,接受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要多使用经过提炼的规范化的教学语言,1 而对低年级学生则宜多使用生动、浅显明了的教学语言。

二、语言的科学性:体育教学是一门运动科学,科学的内容需要科学的语言去讲解,而语言的科学性,主要应体现在“具体、准确、全面”六个字上。在教广播体操过程中,教分解动作时,要用具体、准确的语言去讲解动作要领,在学生掌握了分解动作要领后再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只有这样由浅入深的讲解,由部分到整体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动作要领,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触动,从而使学生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及整套动作的完整性。

三、语言的趣味性:有些学生精神不够集中,常常被外部环境因素干扰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体育教师的语言要风趣、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常使学生有新鲜感,而新鲜的东西又易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注意,从而是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如在做跳马练习腾空时用“身轻如燕”,落地时用“稳如泰山”等语言来激发学生对动作质量的追求,效果就非常好。

四、语言的启发性:教学的语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在听课时大脑动起来。要启迪思维,就要举一反三,要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在足球训练课中,用“形如狡兔”来形容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过人及穿插跑动,使学生尽快掌握过人技术及跑位战术的运用,并在比赛时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以求取胜对手。

笔者认为教学语言不是教师职业性技巧和情感的表演,而是对教育事业追求的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应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蔑视困难的勇气,在心理上应给学生某种依靠,以增强信心,更好地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篇2

一、语言要区分对象,把握特点

教学语言的对象感极强,面对活泼好动的儿童少年讲课,使他们听得清楚,听得懂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他们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需要兴趣都有差异,其中思维发展是智力水平的核心。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教师教学的语言必须以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为起点,随着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及教学任务复杂程度的变化,教学语言也随之变化,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语言要规范,有指导性

以语言为工具的职业很多,也都有相应的语言规范。教学语言的规范不是一般的规范,这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以语言为工具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并消化所学的知识。因为教师面对的是茁壮成长的儿童少年,承担着培养未来的历史使命,所以教师必须吐词清晰,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符合语法,逻辑性强,切忌含糊不清、手口不一。教师要让学生从与教师良好的语言交流中悟到思维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言要通俗易懂,有启发性

通俗是指口语表达的大众化,用语通俗,一听就懂,意义通俗,深入浅出。教师应以普普通通的语言明白通畅地表达所要讲授的思想内容,语言清晰流畅如山间小溪,给人清朗的感觉。课堂上学生是按照教师所用的语言形式来学习和思考的,教师的有声语言作为物质形式的刺激物,它表达的意义只有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构成教学活动。语言启发性的强弱是语言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说假话、空话、套话和大话,不用现成的公式讲话,也不能堆砌词藻、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教师的语言要质朴无华,朴实浅近,洗练精到,正确地解释概念、规则和原理,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相互关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和诱导。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即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抓住“愤”和“悱”状态的最佳时机,在他们“心求通而不得”时点拨,让他们“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穷根追源。

四、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教师要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经验的教师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就在于他们不仅能以理服人,还能紧密结合教材,绘声绘色地描述事实、人物,灵活恰当地运用提问、比喻、对比、描述、夸张、比拟、情景启发等方式,以生动的语言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善于运用机智风趣、诙谐幽默的语言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掌握分寸,恰到好处,寥寥数语,妙趣横生,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教育,印象深刻。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颠三倒四,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则势必影响课堂有限时间的充分利用,影响教学效果。

五、语言要节奏鲜明

教学语言的节奏,主要是指教学语言的速度、声调必须处理得当。语速过快,学生的思绪跟不上,不仅会造成接受知识的“夹生”,而且会使学生的精神紧张,产生消极情绪;语速过慢,催人入眠,讲授的知识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精力处于闲置状态,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因此,教师教学语言的速度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绪,巧妙地加以调节和控制,使之快慢得当。教学语言的节奏还表现在声调的处理上。声音过高,刺激性太强,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和集中;讲课声音过低或过于平板,又会使学员听起来十分吃力,以致听一漏十。因此,教师教学语言的声调一定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既不要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更不要有气无力地平铺直叙。只有以情发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才能增强感染力。

六、语言要有感情色彩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情感虽然不是学习的内容,但却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总是伴随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形式表现出来”。它既受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满足或意向决定,又以它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意志行动起着强化和影响的作用。听一堂好课,就像观一幅名画,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就像听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学生在老师的语言描述中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紧张和愉快,显示出教学语言的魅力和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不但能使学生从形式上,而且有助于从内容上感受知识,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语调、语气、语速都要恰如其分,把内心情感引起的语言快慢轻松的变化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恰当运用有声语言的心理停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七、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情境的交往,整个课堂从头至尾要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解决学生如何“学会”和“会学”的问题。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单一,而要多变,既要有口头语言又要有无声语言等其它教学语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和无声语言及其它教学语言要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教师的教态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上课时的五官仪表、神情举止、站势、语势、手势、气势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其启唇眨眼、一颦一笑、开言动语的态势均牵动着学生的情绪。教师若文明大方、自然和谐、庄重严肃的教态,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就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教学中产生凝聚力和亲和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神来联系,教师用和蔼亲切的目光捕捉学生的视线,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策略 篇3

一、讲授是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

语言是传递经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所以讲授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以一定的讲授。讲授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并论证规律、定律、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智力与品德的发展。讲授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二是讲解,是由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三是演说,是由教师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要搞好课堂讲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二是注意启发,在讲授中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能积极开展,并自觉地领悟知识。三是讲究语言艺术,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上课时应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通过一问一答这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能力。提问主要有两种:一种教师是根据学生已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所学知识;另一种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新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教师要想做好课堂提问,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上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要提出的问题、提问的顺序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或过渡到另一个问题;二是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到具体、明确、有趣味,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考;三是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直观教具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识;四是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应及时归纳或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他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

三、朗读是课堂教学中强化理解的有效途径

朗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朗读,能了解学生的发音状况,能丰富其词汇,让其体会一定的句法规则,在了解语言的准确、生动、鲜明的表达特征之外,还能对文本的思想、情感有比较深的了解和体会。朗读可以显示学生对作品的语言理性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对朗读材料有独到的体会,从而达到一种学习的境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考查学生对于文字理解与否,听他宣读是最简便的方法。……上课时指名通读,应该用宣读法。……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善于处理讲解和朗读的关系,能充分发挥朗读的感人作用,以唤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好朗读的评价与指导。首先,必须从文字的思想内容出发,对文字进行反复深入的具体分析,努力使语言技巧准确表达文字的思想内容。其次,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字,要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朗读时要力求达到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的统一,分寸恰当的态度、感情和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

四、体态语是课堂教学中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有力保障

体态语是指在语言表达时利用表情动作来辅助有声语言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它包括仪表和姿态、表情和眼神、手挚和动作等内容。它的作用是可以把讲话内容表达得更充分、更形象、更具体,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体态语言对于辅助有声语言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体态语言要有利于促进教学,要规范、得体,要把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科学合理的运用体态语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表情自然,富于变化;二是站姿稳健,坐姿端正;三是手势得当,动作舒展。运用体态语要有整体观念,要受有声语言制约,否则就会破坏整个语言的表达效果。将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协调起来,就能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晓健.智慧之耕[M].海潮出版社.1999.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篇4

所谓体态语,就是通过手势、表情、姿态、眼神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语言。因为其具有更形象、生动、鲜明的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会起到有效地组织教学、轻松地理解课文、交流感情等作用。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形象的手势,胜似千言万语,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态语在语文教学组织方面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组织有序很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教学的得力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话语不多,却能把学生组织管理得井然有序,那么得力的体态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体态语有效的组织、管理学生。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当上课前教室里乱哄哄的时候,教师站在门口用严肃的目光安静地注视着他们,通过老师的眼神,学生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比老师用嗓子喊有效果。当他们回答问题争先恐后,乱说一气时,做一个暂停、或举手的手势,学生马上知道该怎么回答问题,这又比喊嗓子轻松得多。当孩子们在别人回答问题、不注意听讲小声议论时,教师做出禁止讲话的手势,能使孩子们正襟危坐,专注倾听。尤其是当教师发现后面的学生精神不集中,搞小动作时,或说小话时,如果用直接的语言说:“某某同学,请注意听讲!”,这样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常常会引得其他同学往后看,分散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以警觉、温和的目光直视一下该学生,这目光就是无声的命令,能起到阻止该学生的行为,警示更多同学注意的作用。即使那同学本人还没有注意到,旁边的同学也会很快做出反映,帮你提醒,从而使那位同学很快的纠正自己的过错,继续集中精力听课。曾有人形象地描述:“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用惩罚”。这里道出了教师体态语对课堂组织调控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体态语控制调节课堂气氛。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用s形眼神巡视课堂,不漏掉一个角落的学生,使他们都在自己的视线之内,使每个孩子都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使之精神振奋,激发他们开动脑筋,用心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争取得到老师的认可。

再有就是语文教师在朗读和讲析课文时利用表情、声调、手势等体态语很容易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如在讲《月光曲》中,“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那一段时,教师用富于变化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缓急变换的节奏,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月光曲》的内容和渐变节奏。吸引了学生,并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而在讲《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中让学生体会宇航员在太空走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时,教学很自然就迈出了一只脚,想象表演带钩子的鞋勾住了带网格的地板的样子,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不自觉的下座位,都想走两步,感受太空生活,既深刻理解了“失重”的太空常识,又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气氛达到了顶点。

二、体态语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作用

因为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就一篇文章可能涉及到更多的认知、能力,情感、习惯、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与能力。教师恰当运用准确的体态语就可以在一节课上的妙趣横生,气氛活跃。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很有效果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首先,教师的体态语有利于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在教师讲解学生不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时,如果教师能够借助体态语帮助理解、记忆,会更直观,理解更深刻。如在讲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理解重点词语“凡是”的作用时,教师张开双臂环视整个教室,用激昂的语调说“假若我们的教室就是精美绝伦的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重点强调两个 “凡是”。我记得一个孩子当时就把书使劲的一摔说:“气死我了!”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凡是”一词的作用。

又如在学生理解“柳树摇动着绿色的长辫子”中,“长辫子”指什么这个难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两个手臂的摇摆,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长辫子”指的是什么,而且进一步问学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往往和你一起做动作,并恰当的发表自己的感悟,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了“拟人”写法的好处。

再有教师利用体态语可摹拟课文中的形象,再现课文的情

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少年闰土》第一段时,结合课文的“月下瓜地图”,老师准确做好“捏、刺”两个动作,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就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配合轻重缓急不同的语调朗读,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在讲授课文《邓爷爷植树》一课时,教师准备好道具,把“邓爷爷把小树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情景再现在课堂上,一下子就抓住了一年级学生的眼神,而且也能够体会到邓爷爷认真、细心的高大形象。

三、体态语有利于师生的感情交流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孩子首先关注的是你的面部表情,教师的一颦一笑,对儿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可以运用面部表情来表现文章的内在感情。朗读快乐时眉开眼笑,表达气愤时横眉立目。当需要学生思考时,教师可面带微笑,引而不发,制造悬念,以唤起学生解决难题的欲望。当学生对自己的发言缺乏信心,犹豫不决时,教师应投以期待鼓励的眼神,促使学生勇敢发言。当学生圆满地回答一个问题时,应立刻收到教师对自己的满意、赞许目光;对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可用表情严肃、轻皱眉头来暗示自己的不满,提醒学生改正。教师的自信、乐观、豁达、庄重、矜持、积极向上的体态语会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拉进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总之,体态语能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接近与肯

定,从而更加集中课堂注意力,密切配合教师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篇5

教学语言,就是用专业的语言展示课堂设计和课堂安排。因为说课不仅要说教什么,还要说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说怎么教就是要说清准备怎样上课。说怎么教时不能单纯地将课堂上一问一答按部就班地显露出来,要运用一定的语言概括出来,但是也要让听课者知道你的教学设想和具体步骤。有问有讲,有读有说,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听课者带入到你的课堂教学中去,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你上课的影子,推测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独白语言,说课时大部分用的是这种语言,就是说课者将自己准备好的说课稿以独白的方式表达出来。要用足够的音量,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切忌始至终一个腔调地念稿或背讲稿。教材分析要简明,理论根据要充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用慢速说清楚,教学目的要分条款一一叙述,重、难点则用重音来强调。速度要适当,语调的轻重缓急要恰如其分,让听课者从你的抑扬顿挫、高低升降中体会出说课内容的变化来。

在说课过程中,是选择教学语言还是选择独白语言是根据说课的内容来定的。首先,设计的课堂导入时应使用课堂教学语言。引导语尽量醉倒新颖有趣或者简明扼要,这样可以吸引听课者的注意力。在说导入时,说课者可以把听课的老师想象成自己班上的学生,声音该高则高,该缓则缓。其次,课堂的总结语应用教学语言。在说课时设计的结束语应具有双重性,不但要打动听课者,而且还能让听课者从你的语言中推测你在课堂上也会深深地吸引学生,这就要求结束语既要精彩,又能将精彩恰当地表达出来。再次说课中阐释和提问语应用教学语言。阐释语也叫讲授语,它主要是对所讲知识的解释、分析和阐发,这种语言以认简明、准确、条理清晰为要点。好的提问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生动,并容易把问题引向纵深。让听课者判断你提问的质量的高低。

除了教学设计过程中会涉及教学语言的使用。在说课的其他环节尽量使用独白语言。

因为说课不是备课和讲课,不能对着教案读,也不能将听课对象看成学生。说课不等于背课,不能按教案只字不漏地背;说课也不等于读课,不能拿事先写好的说课稿去读。说课时,应该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说课特点,真正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说”的形式展示在听课者面前。所以独白语言的运用也有其重要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篇6

论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提问设计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并提出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设计策略:一是分析素材,寻找并发现问题;二是合理设计问题的层次,使问题连接自然、有条理;三是提问后适当思考,机智地回应幼儿。 关键词: 幼儿园语言活动 教师提问 设计策略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许多问题,如(1)提问限于教学内容的本身,价值导向较狭窄;(2)问题的表述、连接、条理不清;(3)给幼儿思考的时间短,急于追求正确的答案;(4)对幼儿的回答估计不足,缺乏有效的回应。 针对教师提问存在的诸多问题,下面结合实践探讨教师应如何设计有效的提问。 一、分析素材内容,学会寻找和发现问题 教师应先认真研读素材,从不同的角度找素材和幼儿经验之间的结合点,再从中寻找、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这样做。 1.抓题眼,问文题。如故事《门铃响了》,教师可抓文题“门铃”来问:门铃响的声音是怎样的?幼儿可能会回答门铃的声音是“叮咚”、“叮咚咚”,教师接着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门铃响了,有谁会来呢?幼儿会好奇地猜想是“爸爸妈妈回来了”、“家里来客人了”又或是“送水或是送快递的来了”。教师这样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然而,有的教师在讲故事之前喜欢用老三问,如(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2)“今天我们会讲一个什么故事呢?”(3)“猜一猜故事里会有谁呢?” 这些都是无效的提问,因为没有小朋友不喜欢听故事。还有,教师一点线索都没有提供,让幼儿无从猜想。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少用叹词“呀、啊、呢”,因为这会使问题显得不简洁。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不能为了问而问,问题应简洁、明了。 2.抓重点,问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抓住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针对幼儿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设计问题。 比如故事《好饿的毛毛虫》,当毛毛虫因为吃了很多杂乱的食物肚子疼时,可提问幼儿:毛毛虫肚子疼了,怎么办?又如故事《姜饼人》,当姜饼人在河边遇到狐狸,狐狸说要驮它过河时,可提问幼儿:姜饼人会怎样决定?姜饼人和狐狸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 可充分挖掘素材中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问题,以此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开启幼儿发散思维之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问题的层次,使问题有条理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根据提问模式理论,提问可依据学习目标分为六个层次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恰当应用。 1.知识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确定幼儿是否记住了先前所学的内容,比如故事的名字、故事中有什么人物等。这类问题是最低层次的,在教学上不能滥用。 2.理解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帮助幼儿组织所学的知识,必须弄清它的含义,比如,看图后讲述:图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类问题能反应幼儿的理解水平。 3.应用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能鼓励幼儿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毛毛虫星期一吃一个苹果,星期二吃两个梨,那么毛毛虫星期三会吃几个李子呢?这类问题能反应幼儿对知识的应用情况。 4.分析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能帮助幼儿分析事物间的关系,进而推理出结果,比如:《犟龟》故事中,当乌龟陶陶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他还会坚持长途跋涉去参加狮王的婚礼吗?这类问题需要分析才能回答。 5.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帮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知识。如故事《姜饼人》中,提问幼儿:如果狐狸没有吃掉姜饼人,会怎么样?这类提问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6.评价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帮助幼儿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素材的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故事《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活动最后可提问幼儿对巨人的评价,这是最高层次的提问。 教师应根据教学环节的进展情况,提出适宜的问题,使提问环环相扣,连接自然,由此及彼,承上启下。 三、提问后适当思考,机智有效地回应幼儿 教师提问后,要给幼儿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有效地回应幼儿。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回应方式。 1.有时需要回应,调整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如小班语言活动:《奇妙的圆》,可提问:什么东西是圆圆的?幼儿的回答往往局限于太阳、月亮等,这时可采取引导提问:马路上有没有圆圆的东西,汽车上有没有呢? 2.有时需要鼓励,引起幼儿对教育现象的关注,让孩子继续探究。如中班语言活动:《甜甜的棍子》,我先抓题眼――“甜甜的”问幼儿。 老师问:“什么东西是甜甜?” 幼儿答:“苹果是甜甜的。” 教师回应:“嗯,你说的对,有些水果是甜甜的。”(同时,教师奖励该幼儿一块糖。) 别的幼儿答:“梨也是甜甜的。” 教师回应:“你说的也是水果。”(这次,教师不奖励。) 大部分幼儿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如果他仍回答水果的话,肯定得不到奖励,于是就要积极想出不一样的答案才行,因而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散。 3.有时需要转移幼儿的视线。如在一次大班的语言活动中,在我问了一个有关“老虎”的问题之后,一名幼儿大声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顿时教室像炸开了锅一样,原本计划的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这时我机智地回应:“其实‘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想不想知道?想知道的话看过来。”幼儿的视线又转移到教学活动上来了。可见,精心设计的问题,如果配合教师机智的回应,教学活动将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策略设计教师提问,幼儿在活动中会感受到尊重,从而独立思考,有充分的想象与语言表达的机会,最终在各方面得到发展。

探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调查发现, 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将具有特色的语文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 有时甚至连一般语文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语言水平都无法达到。

1.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缺乏, 笔者通过调查发

现, 部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技能缺失严重, 也有的总体良好, 但存在部分缺失。

2. 课堂教学语言的示范性不够强。

初入课堂的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紧张情绪, 尤其是出现意外情况时, 会更加心惊胆战, 手足无措。

3. 课堂教学语言的个性不明显。

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仅以完成教学计划为目标, 教学语言缺少自己的个性, 使得课堂教学沉闷乏味、缺乏生动感。

4. 课堂教学语言缺少文化内涵。

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在文化内涵的介绍方面, 语文课欠缺严重。照本宣科, 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和调动课堂气氛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二、问题背后的原因

1. 语文的学科地位不稳固。

学生和学校不重视语文教学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了, 由于理科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学校管理部门往往将理科作为教学重点, 而作为文科的语文, 由于教学效果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显现, 所以, 从提高考试成绩的角度出发, 教学的天平倾向理科而轻文科也就不足为奇了。

2. 教学理念落后, 不能与时俱进, 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无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体现。

当前体制下, 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普遍按照陈旧的教法和课堂教学语言授课。特别是在文化内涵的传授上更是薄弱, 不能主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 也不容易提高语文教学语言的文化底蕴。

3. 统一化、格式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抹杀了语文教师的个性。

固定、统一的的管理要求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个性, 而且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同样受到压制, 无法使教学语言更具有美感。

4. 示范院校中文专业对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重视

程度不足。虽然语文教材法在示范性院校中是一门必修课, 但是没有专门针对教学语言的课程, 语言学习只是语言学的附属品。

三、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提升策略

1. 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素质。

(1) 语文教师要有职业道德, 要有职业责任感, 应当能够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的价值所在。 (2) 语文教师要注意自身修养。首先, 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修养;其次, 语文教师要加强人文修养;最后, 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 (3) 语文教师要注重日常语言训练。俗话说:“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也一样, 没有多年的三尺讲台来磨炼, 一切的语言技巧都是空话。

2. 加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培训的建议。

(1) 学校举办各类辅导讲座, 有针对性地加强语文教师语言学习。这些讲座可以谈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性原则或者一般经验。 (2) 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对语文教学语言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 深入了解语文教学语言的特征, 认真研究教学语言使用的技巧。笔者认为应当加入相应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交流内容。 (3) 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鼓励语文教师不断主动改善课堂教学语言。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首先, 教学计划的课前准备。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确定所教课程的内容、应达到的目标和学生的水平及兴趣所在, 并决定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其次, 语文教师因具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过程上来的能力, 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改正教学策略。

最后, 教学结束后的反思策略。教学结束后的反思策略指的是教师在完成一定阶段的教学计划后, 对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如果语文教师能重视这一环节, 就能将语文教学不断完善。

四、小结

总之, 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学科素质, 展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情趣, 能够传播丰富的文化信息, 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地方。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语言的好坏会对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篇8

关键词:语言意识;教师语言意识;语言教学

从以往国内外的研究来看, 教师语言意识(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 TLA)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不容忽视,近些年来对于它的研究也不少,但在国内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它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要充足扎实,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这种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能力,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把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这种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知识表征核心便是教师语言意识的内涵所在。Freeman 认为:教学是一种“高度认知的行为”,而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外语既是学科,又是媒介,因此探讨教师语言意识的本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对外语教师个人专业化的发展以及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语言意识”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语言意识运动,目的在于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认知水平, 而当时一味推行交际教学法,主张在语言学习中放弃语言形式,针对这一理念,“语言意识”这一概念由此产生。这一概念的产生也引起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来促进语言学习的质量,之后语言意识研究与教学很快在师资培训、语言教学与研究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现在已经逐渐被人们运用于外语教学的实践当中。

2 教师语言意识的构成

语言意识的研究最开始是针对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教师语言意识范畴,教师语言意识不仅包括教师所拥有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现代外语教学实践表明: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应具有英语语言表达形式和详尽知识”,这种知识是潜意识的知识,而且应具有较强的语言意识教学观念,这种观念能够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Andrews根据“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Bachman 1990)和“学科教学知识”概念(Shulman 1986),构建起称之为“教师语言意识”的模式,即为:心理生理机制,策略能力,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认知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其中前三者代表教师的语言水平,后三者构成了教师的学科知识。

Andrews在2007年对香港17名母语为汉语的英语教师做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中要成功地实施教师语言意识,教师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教师在各个环节—备课、授课及课后反思的所思、所想及做出的反应都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Svalberg (2007)也提出:“……语言教师除了语言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还需要较高水準的语言熟练程度” 。教师的语言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语言输入的语言结构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恰当性。根据Edge(1988)提出的观点,教师自身应该发展三种能力: 作为语言使用者,要求教师的语言熟练程度要高,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作为语言分析者,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的语言系统知识; 作为语言教师,取决于熟悉TEFL的各个程序,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对采取何种程序做出决定。由此不难看出教师的语言系统知识和熟练的语言能力对教学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

3 教师语言意识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主要场所,而中国人学习英语存在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因此,课堂的输入量决定了学生习得语言的质量。教师所具备的语言意识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性范围的关注,教师语言意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也并不是仅仅包含教师的语言知识这一方面,教师的语言意识对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内容。

3.1 学科知识

根据Thornbury对TLA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 TLA研究主要涉及教师的学科知识及其对教学的影响,“学科知识被广泛认为是教师语言意识的核心,而它则主要是指教师的语言系统知识” 。如果教师缺乏内在的语言系统知识,这将难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无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是教师语言意识的一个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组成部分。

3.2 语言熟练程度

学科知识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仅仅具备学科知识并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进行。Andrews(2007)的研究表明教师语言意识的复杂性体现为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学科知识与语言熟练程度之间的关系。一旦教师在教室里,她在课堂作的语法讲解不仅体现她的学科知识,而且还需通过其语言交际能力得以实现。TLA体现在两个维度上,即陈述性维度:知识;程序性维度:意识,教师仅仅具有高水准的学科知识并不能保证将这些知识恰当地用在课堂教学中。由此可见,TLA的两个维度都很重要,教师仅有知识缺乏意识或有意识却缺乏必备的学科知识都难以有效地教学,两者的相互作用才能确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

4 调查研究

笔者选择了中国南方一所高职院校,研究对象是公共英语教研室的五名教师,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教龄,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研究的课程是大一的综合英语,旨在对教师的课堂语言意识水平进行一个分析,从而对教师语言意识现状得到一些启示。本调查采用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为教师语言意识与学生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对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对课堂语言的语种选择及话语输入量有着较好的意识,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自身对学生的学习困难了解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的话语量比学生的话语量要大,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较少,课程安排上,单词、短语和课文仍然是课堂的重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显示,青年教师的语言意识要高于年长教师。在教学语言选择上,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更多的目标语言,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表达,并且青年教师有很多尝试来了解学生的目标语学习障碍。对年长教师而言,这些结果恰恰相反。结果显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其它变量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教师语言意识便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教师语言意识水平的高低会对教师语言的质量产生影响,较高的教师语言意识水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教师语言意识是动态而非静止的,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5 教师语言意识对语言教学的启发

尽管教师的语言意识提高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意识培养的并非易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缺乏在英语语用的环境,外语水平的提高受到母语语用意识的影响,所以对教师语言意识研究会有效改变这一现状。以意识培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不同。它是从功能型学习向任务型学习的转换,语言教育者应该多设计些有助于语言意识培养的学习活动。大学英语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语言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有效地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一方面反思自己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应更加关注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各地方教育政府和部门也应该大力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让教师能够学习到更新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地创新,才能够不断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ndrews,S.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Freeman, D.The hidden side of the work: Teache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 [J].Language Learning, 2002.

[3]Carter, R. Key Concept in ELT. Language Awareness [J]. 2003.

[4]Donmall, B. G. (eds.) Language Awareness.1985.

[5]高强.教师语言意识的本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6]庞继贤.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意识[J].外语界,1996,(3).

[7]韩菁菁.浅析外语教师语言意识的构成和作用.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9(1).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9

摘要:

在现代教学学习水平的高低,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

语言是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本人谈点粗浅认识。

一、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精确的科学,数学语言表达必须严谨、科学。教学语言要准确无误,不违反科学性。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的正确认识。如果辞不达意、模糊不清,或用语含混,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概念的揭示、问题的剖析、内容的阐述都必须用正确科学的语言表达。教学使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认识。否则,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如把“除以几”表达为“除几”,漏了一个“以”字,就把除数与被除数颠倒了

二、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必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理解。例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不能用土话、方言来表达。比如,小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是“最简单的分数”等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如说话吐字要清晰,读题语句要分明,坚持使用普通话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的话不冗长.要抓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凯本中心小学:吴远才 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三、简洁练达,具有逻辑性。

教学语言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罗嗦重复,要言简而意明,使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教学语言更要逻辑严密,句句连贯,环环紧扣,层次分明,切忌颠三倒四,前后矛盾。如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不要随意改为“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改动一字,犯了违反逻辑性的大错误。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就违反了逻辑规则中的“充足理由律”。

四、点拨引导、具有启发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数学教师要善于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如求1/6+1/12+1/20+1/30+1/42=?运用常规方法进行通分,十分繁琐,正当学生面有难色之时,教师指点迷津:观察一下,分母有什么特点?能否变形一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观察出分母都是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并联想1/2-1/3=1/6,1/3-1/4=1/12,1/4-1/5=1/20,1/5-1/6=1/30,1/6-1/7=1/42,很快算出原式等于1/2-1/7=5/14。这里,教师用启发式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心扉,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联想的能力。

五、通俗易懂,具有形象性。

使用贴近小学生的儿童化语言,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流畅,是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过度艰深,充满了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就会如堕五里雾中,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数学课堂要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谈得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的合逻辑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意思是说“这里是重点千万别错过”。寓情于理和寓理于情的语言,能够解开学生的万千心结;有条有理和层次分明的语言,能消除学生的重重疑惑。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

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他们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习和长期的实践,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若如此,,类别: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题目:《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 工作单位:凯本中心小学

姓名: 吴远才

教师的语言艺术与教学效果 篇10

语言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工具,它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更是教师思维的载体。好的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展现教师睿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所授的内容。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是一种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是一种传递的主要载体。语言有无吸引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更高,课堂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和语言风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独具风格的教学语言,对于完美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我们必须像演员一样坚持练好基本功。一位特级教师这样讲过:“一天不学难教下去,二天不学难活下去”。青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语言艺术修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

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尽量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请你再花点时间想想。”“你认为怎样才好呢?”“谢谢”等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少用甚至不用 “你要这样做!”“不许那样做!”“你那样子学习不行。”等命令式的语言。教师还要克服一些不好的习惯性语言,尽力避开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负面性的词汇,从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一位老师给学生上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老师便提出了一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没有反应过来,只有几个认真听课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有点生气,板起面孔说道:“ 只有几个同学知道吗?你们到底有没有认真听课?”很多学生毫不在意地还是做自己的事情,那位老师就非常生气了,把书本往讲台一摔,指着学生骂道:“你们比猪还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有人会回答。”老师的激动的语言像一个炸弹那样投到学生当中,沉闷的课堂气氛顿时变得十分激动,学生对老师的话表示很不满,干脆肆无顾弹地做自己的事情。最后,课堂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可想而之,从那以后那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僵硬,他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变得十分困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把激励、信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受赞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学习活动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强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可见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在学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师生达到心灵的沟通。因此,教学语言与一般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著名教育家斯霞指出“教育语言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会说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简明扼要,用词准确,那么教师首先要做到这些。”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教学语言,也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语言的艺术看起来是口才问题,实则是学识与修养的体现。清晰、准确的语言,高低、快慢适度的语速,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语言艺术更不能忽视。

一、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科学、严谨

在课堂教学中,“大概”、“也许”之类的模糊语言只会给学生带来模糊的认识。严密的数学语言不能是模棱两可的,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构造的语言,必须严谨、周密、符合逻辑。教师的语言不严密,必然导致学生知识缺陷。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当教师对三角形下定义时,说:“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是不严密的,因为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可能是三条不封闭的线段。在教学“平行线的认识”这节课中,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就忽略了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前提条件,使学生对概念认识模糊。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炼,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要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就必须对概念的实质的含义有透彻的了解。比如 “数”与“数字”、“时间”与“时刻”等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教学中常有诸如此类的说法:“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违背了矛盾律;“大约”、“差不多”、“基本上”等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也不可小视它们的作用。

数学语言的简洁、精炼,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形象、生动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有的老师在讲“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把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间接条件,用一个非常形象的字“藏”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这一生动的字而激发。

有的教师在讲“小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中,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的实例而导入:“文具盒4元,圆珠笔1元5角,你们会不会写?”让学生动笔写,这样得出两种不同的写法:4元,4.00元;1.5元,1.50元。教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钱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诱人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全班学生都盯着教师想知道为什么?

数学语言的生动、形象,会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的获得知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亲切,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祥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上一篇:综合部制度下一篇:企业质量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