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共12篇)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 篇1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 而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 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能够集中精力, 抓好学习。
1、语文教学要使用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 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 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 绘声绘色, 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意识, 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 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 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 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 学会写作, 从中获得知识。
2、语文教学要使用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言。
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 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 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 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 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 句句紧扣, 层次清楚, 重点突出, 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 论证严密, 立论有据, 不以偏概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 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 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 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 才具有美感效果, 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 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 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语文教学要使用充满情感, 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 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 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 也绝非矫揉造作, 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 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 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 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4、语文教学要使用恰如其分, 氛围营造的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果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 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 那么, 语文教学就更加灵活, 使学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 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 意味着参与, 意味着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 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凸现, 个性的张扬, 创造性的解放。对语文教师而言, 尊重学生人格, 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且是分享理解, 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1) 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 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自觉地形成学习的能力。 (2) 尊重每一位学生, 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 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 变通地处理问题。我们知道一节语文课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非常难的, 而是有梯度的。所以我们可以将简单的问题留给能力差些的同学, 通过他们回答问题, 使他们感到自己也行, 产生成就感, 在自然的氛围中融入课堂, 使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 篇2
教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跟学生交流感情、传授知识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具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有必要掌握这门教学语言艺术,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音美
作为语文教师,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前提,普通话本身就具有四声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教师首先能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语义内容表达准确规范,就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鼓动力,能够准确的传情达意,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博得学生的好感,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效果,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其次,为了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还应把握教学语言的节奏,包括语音,语调和语速,语言切记平铺直叙,语气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一定的旋律美和节奏美,和谐动听,引人入胜,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能够刺激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语速的变化,语速更能够体现语言的艺术化,语速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内容而定,学生容易懂的地方速度可以适当的加快,在讲授复杂或重要的内容时速度应该放缓或做适当的重复。
二、意美—准确美、简洁美、生动幽默美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准确清晰用语恰当,既不夸夸其谈、信口开河,也不含糊不清、空发议论,要做到准确有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和细致的分析,掌握其内在本质规律,再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有意识的穿插各种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充实教学内容。
在准备好准确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就应该援用简洁精炼的教学语言来表达,运用简洁的语言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有计划的完成教学任务。语言的简洁精炼并不是单纯的削减语言的数量,更应该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少说额外话,尤其应该注意自己的口头禅要避免重复、啰嗦,课堂上不要求面面俱到,倾囊相授,高明的教师应该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去点拨启迪。
教学语言出来精确简洁,还需做到幽默生动,苏联著名教育家斯威特罗夫指出:“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寓庄于谐、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枯燥的教学过程生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启迪和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语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教师语言形象化,增强其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形美—修辞美、多样美
教学语言是“加工了的口语”,所以应在日常口语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肯定、疑问、反问等不同的语气和双关,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能够把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典故,格言,成语,诗词,民间谚语,歇后语,外来词等引入课堂,这样可以使教学语言避免平白直叙,调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新奇多趣,更容易理解所讲授的知识,此外,还应针对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内容、风格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之中,根据导语,提示语,提问语,结语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进行阐释。
教学语言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所说的都是有声语言,它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发挥好辅助语言的作用。辅助语言也就是无声语言,又称第二教学语言,包括体态语,书画,道具和电教语言,辅助语言可以对教师语言进行补充。教师最基本的体态语是精神气势,教师的精神气势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致高昂,感情充沛,以体态助说话,能够做到动静结合,以直观形象的演示、表述强化传递信息,发展智能,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中,受到艺术的感染。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之中,如电教语言等,图片、多媒体、幻灯片等的运用都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四、情美—情操美、道德美
教学语言要做到文质兼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文化科学知识,更要注重挖掘语文课程的德育因素,还要注意到教师的情感,讲课要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善于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够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教师的情感流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师生在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可以营造高涨的教学气氛。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因此,教师的言语要具有道德美,教师必须时时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教师的言语道德美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青少年一代得到的面貌。这就要求教师语言文明纯洁,教师应选择最文明、最纯洁的语言去启迪感染学生,使其形成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良好地发挥教学语言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标准规范
推广普通话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义务,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纯正的普通话传达信息、表达情感,使学生从语言上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由于地域的方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语音不准、方言百出、街头巷语、陈词滥造的怪异现象。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组织教学。除此之外,在课外的交流活动中,我们也要坚持用普通话交流,只有在平时多锻炼,才能出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以达到教学、沟通的最佳效果。
二、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语语言吧学生的心点亮。课堂上的启发性语言,要沟通两个渠道:一条通向作者,另一条通向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启示,让作者的心和学生的心息息相通,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诲,在知识上得到教益,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如教授小说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应当以人物为主,采用以”境”显人的启发手段.教学《选举风波》一课时,应从主人公贾里为了学生会选举的事与同学发生了哪些矛盾入手,在面对这些矛盾时他是如何处理的,启发引导学生了解贾里“责任感强、年轻气盛、苦恼脆弱、坚强勇敢”复杂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联想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挫折是理所当然的,引起学生的共鸣。总之,课堂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发,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三、教学语言形象生动
教师的课堂语言,在启发过程中,还应具有形象性。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就是力量”(雨果语)。可见,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必须将语言的意、形、音三者联合运用,以达到“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鲁迅语)的效果。如教学王维的诗歌《使至塞上》,在赏析千古壮观名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时,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利用简笔画为辅助手段,勾勒出一幅落日时分塞外大漠奇特壮丽的风景图,在如此雄浑壮阔的背景下体现诗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展出现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在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四、教学语言妙趣横生
语文教学是一个文字教学过程,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格言、成语、典故、诗词、表演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如文言文一类,传统的教学较侧重释字译文,而这也正是学生为之头痛的难题,生涩拗口的古文既难理解,又枯燥乏味。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此外,在恰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教师能巧妙地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开导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认识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因此,要成功的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C]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 篇4
一、语言要富于变化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教学语言也不能刻板, 要注意变化。这里说的“变化”主要指音量、音调、音速的变化。由于课堂教学语言是一个动态过程, 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音量、音调、音速的变化技巧, 让教学语言显示出高低起伏、张弛有度的流动感和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 时下有一些语文教师, 口头禅较多, 语调单一, 说话有气无力, 更别谈什么文采, 这些都会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缺席。
关于音量。如果一堂课自始至终用大音量, 教师、学生皆疲惫不堪, 而一味轻声低语, 学生则不得要领。因此, 必须适时调整音量, 对重要的词语如文眼、诗眼,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应加大音量, 引起学生的注意。
关于音调。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变换音调, 切忌音调的单一呆板, 必须讲究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起伏跌宕。设疑提问宜用升调, 以引起思考;进入角色, 吐露心声, 抒发感情, 宜用曲折调, 以显示教师内心波动的轨迹;表达深沉、哀婉宜用降调, 以引起共鸣。
关于音速。要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语言的节奏, 做到快慢适度, 疏密有间。对意味隽永的内容, 减缓语速, 宛如潺潺流水;对情感强烈的部分则要加快语速, 似瀑布飞泻。
总之, 从多方面入手, 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的“音响”效果, 就能使之具有抑扬顿挫、和谐共振的音乐美, 从而使学生爱听、乐听。而这正是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一环, 所以我们应加以重视。
二、语言要充满激情
情是教育的根,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教学需要激情, 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语文教学也需要诗意, 需要洋溢浪漫主义的情怀。作为语文教师, 他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 并且自然地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感染、受熏陶、受激励, 从而在高昂的情绪中, 产生想象和顿悟。
文学作品的内容极其丰富, 其中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热情高歌, 有的愤怒控诉;有的缠绵婉转, 有的激情奔放;有的大悲, 有的大喜。因此, 语文教学就应该情随文动, 该悲则悲, 该喜则喜, 该急促的就急促, 该舒缓的就舒缓, 营造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 做到以情动人。
臧克家先生在回忆自己中学教学经验时说, 他的教学语言都是“以诗的几乎是疯狂的热情向学生们灌注, 尤其是在讲诗的时候, 他们的热情被点燃了, 大家在燃烧, 感情像一股暖流”, 这样的教学语言自然就成为教师馈赠给学生的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使学生在美学的氛围中情怀激荡, 这样, 他们又怎么会不爱语文呢?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 用这样一段满怀深情的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前仿佛就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 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 绘声绘色, 有景有情, 再加上于老师教学语言特有的变化之美, 就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美妙的学习的大门。
所以语文教学需要激情与诗意, 这样课堂语言才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悠长的效果, 还可以让学生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 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 会深深地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慷慨激昂、富有气势的语言来描述如画的江山、澎湃的大江;教学《归园田居》, 用清新质朴、婉转流畅的语言来描述“鸡鸣”“狗吠”的田园风光。学生就能从教师激情描述的情景中去感受苏轼虽身处逆境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感受陶渊明淡泊宁静、安贫乐道的伟大人格。总之, 教师只有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 学生才会产生情感上强烈的共鸣。
三、语言要富有文采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富于文采, 要注意用词造句的琢磨。虽说不上口吐莲花、妙语连珠, 但也应该做到词语优美、语汇丰富、生动形象, 让人耳目一新。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可闻可感的“召唤结构”, 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获得听觉的享受, 以此来感染学生。
优秀青年语文教师吴弘教授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 当分析至“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 这是真的, 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时, 抑制不住地来了一段精彩的文学独白———“是的, 刘和珍死了!教师在为学生送葬, 白发人在送黑发人, 面对着这人生的反常, 先生怎能不痛心疾首!你看, 对‘我’所编辑的期刊, 即使是生活艰难, ‘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对‘广有羽翼的校长’而又‘常常微笑’、‘始终微笑着, 态度很温和’以至‘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至于泣下’的也是她;而在‘执政府前遇害’时‘竟能如是之从容’的也是她———刘和珍君, 一位天性善良、温和、美好的女性, 一位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进步学生, 一位在困难挫折袭来时勇毅乐观, 暴虐死亡降临时从容不迫, ‘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先生他欲诉不能, 欲哭无泪, 内心充满了悲怆和慈爱, 他为他学生的早逝而悲, 更为这似人非人的社会而愤!”
这种富有文采的教学语言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量, 是教师情至高潮时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 是教师析理入微时的一种细腻畅快的表达。我相信听到这里, 每一个学生都会被深深感染。所以, 富有文采的教学语言应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四、语言要适时幽默
“幽默”因其有趣和意味深长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 课堂上缺乏幽默也是枯燥的。“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要新颖活泼, 将抽象化为具体, 深奥化为浅显, 枯燥变成风趣, 学生才会“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鲁迅先生在阐述“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时, 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 弱不禁风”的“林妹妹”, 而要“腰臂圆壮, 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 这个形象的事例, 生动有趣, 听者了然。
幽默能化平淡为神奇, 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 受到教育。所以,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 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 让课堂充满笑声, 充满和谐、愉悦的氛围。如一课堂上, 有三个学生趴在桌上半醒半睡。教师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怎么办呢?直接将他们叫起来会影响到全班学生的学习, 而且很容易引起打瞌睡者的逆反心理。想到自己当时正巧在讲修辞手法———对偶, 这位教师就灵机一动, 说道:“老师给大家出个上联, 请你们对下联, 怎么样?老师的上联是‘小讲台一师傅兴致勃勃中神聊’。”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 不由自主地思索起了下联。教师依次叫起了三位打瞌睡者, 让他们作答。但由于不知道什么叫对偶, 三位打瞌睡者没有对出。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说出了下联:“大课堂三弟子众目睽睽下昏睡。”学生们听后大笑, 笑得三位打瞌睡者心生惭意, 脸现愧色。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确实如此, 在上面例子中教师随机应变, 幽默地借用正在讲授的教学内容和自己在课堂上的活动进行巧妙发挥, 既批评教育了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 调节了同学们的学习情绪, 又让其他的同学加深了对对偶这种修辞的理解和认识。再如, 在教调整句序、修改病句时, 我说:“你们是医生, 它是病人, 现在请你们开刀, 手可要拿稳啊!”语音一落, 看得出学生兴味十足, 跃跃欲试了。所以恰当时候幽默语言的成功运用, 既可促进师生感情, 又可使学生加深理解, 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因此, 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 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顺口溜、谚语、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 信手拈来, 调动自如, 以塑造形象, 营造氛围,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知识易于理解, 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五、评价语言要慎重
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慎重, 要关照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当前课堂评价语言主要有以下两种误区: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分是非, 不辨正误, 一律简单地赞扬, 时下热议的“棒杀 (你真棒!你太棒了!) ”就是典型;还有一种是对学生的答疑质难不作评价或简单评价。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 同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是开放的。新课程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 提倡激励性评价, 但是这不等于是“你好, 他好, 大家好”, 而是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理智评价。教师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同时, 对学生不成熟的、有偏差的甚至错误的见解, 要加以正确引导。“扬善”的同时也要“纠错”, 这样才能让学生心中有底。
所以, 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促使学生在理解上从肤浅走向深刻, 在感悟上从单一走向丰富。并且, 在适当的评价中提高自身的听辨能力、点拨评价能力以及增强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有一句话讲得好:美的语言是蜜, 它可以粘住一切。的确如此, 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凡是教学效果好的班级都与科任教师较好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密不可分。教师语言生动、饱含激情、富于文采, 就受学生欢迎,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反之, 只能让听者疲惫, 令自己生厌。而我们教师也有这样的经历:课讲得了无生气, 则精神沮丧, 自觉面目可憎;相反, 则身心俱爽, 信心倍增。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懈探求的内容。
摘要: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没有语言艺术的语文教学不能称为高质量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准确, 还应饱含激情, 富有文采, 适时幽默,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努力探求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语言,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 篇5
泗县特教学校 卢灿勇
关键词:聋校 语文课堂 教学语言 摘要:
近年来,随着聋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以聋童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为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聋童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识和经验。
一、教学语言及其重要性
1.教学语言是指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聋童使用的语言。教学语言在聋校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还有手指语和手势语。此外,在传递语文信息的教学活动中,体态语能辅助口头语言的语义,帮助聋童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意思。所以体态语是聋校语文教学活动中必要的非语言手段。
2.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语言,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聋童语文能力,发展聋童抽象思维,陶冶聋童情感。因此,教学语言必须承载正确的教学信息,能被聋童接受,正确理解教学活动中沟通交流的内容,读懂课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聋童具有语言文字能力的目标。
3.教学语言在聋校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到聋童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聋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把它提到教师的重要素质的高度去认真对待。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地、有效地使用教学语言,应该作为聋校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语言的原则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七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正确认识聋童的各种语言及其社会性。主流社会共同语——汉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的第一需要。
3.教学语言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聋校语文教学任务,形成和发展聋童语言文字能力的需要,体现语言文字教学的普遍规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聋童的语言文字能力。
三、聋童的各种语言及其社会性
1.口头语言是用口说用耳听的语言。婴幼儿学语言,都是从学说
话开始的。口头语言是主流社会沟通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聋童具有学习口头语言的潜能,口头语言又是聋童顺利学好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对聋童来说,语音上的差异很大,但聋童可以借助手指语正确表达语音意识和语音思维,用文字正确地转换成书面语言。所以,口头语言应该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2.书面语言是用手写用眼看的语言。书面语言是用文字符号把口头语言定型化地记载下来,成为主流社会广泛用以沟通交流思想的工具,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书面语言将无形的口头语言用文字符号记录成有形的书面语言,这对聋童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十分有利,而且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思想的最实用的语言。所以,书面语言也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3.手指语是用专门设计的汉语拼音字母手指指式,按汉语拼音方案连接若干指式拼成普通话音节,连接若干音节拼成普通话的一种语言形式。汉语拼音是汉语的代码,为主流社会某种特殊用途服务的工具。手指语对聋童来说可以用它正确表达语音意识和语音思维,大多数聋童用差异的语音加上手指语同样地发展着语言。所以手指语是聋童学习说话学习语文极为有用的辅助语言,也是课堂教学中很有用的辅助语言。
4.手语是聋人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我国聋人使用的手语,一般称为手势语,也有人管它叫手势或哑语。它是聋人与聋人及正常人之间联络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仅仅依靠口语这一种语言工具,手语在各科教学中,特别是在高年级讲授内容较多时或在教学某一阶段,仍然有着重要作用。恰当运用手语,可以起到有声语言的辅助作用,帮助聋生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有声语言。总之,手语有其自身的特点,聋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手语的积极作用,使手语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策略 篇6
可见,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已经成为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呢?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有效策略,但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无论哪种优化策略都应或多或少的具备以下特性。
一、教学语言要体现人文性
教学语言要体现人文性,体现“文道合一”中“道”的人格教化,体现个性的张扬,体现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大语文、大文化的视野拓展;要挖掘课文知识点蕴含的人文因素,从审美理解、审美评价等角度予以诠释和阐发;再现作品的意境、情景,以艺术的言语形容描摹;释放教师对教材之“道”、之“美”、之“理”的价值态度、情感体验,组织起语文以外的新的言语信息系列,予以渲染、宣示、陶冶。
例如,《皇帝的新装》的结局是让一个小孩子揭穿事实的真相,在分析作者如此设计的用意时,我除了明确这样结尾增加了童话本身的神奇色彩外,还重点诠释了作品的人文情怀。我这样说:“经典之所以被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的文学技巧高超,更在于它能带给我们正能量,引发我们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本文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说出事实的真相,不仅是为了告诉我们童言无忌或无知者无畏,而是要告诉我们孩子代表未来,代表希望。这样的结尾不仅为了嘲讽成人世界的虚伪世故,同时更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孩子纯净的双眼,是暗夜里最璀璨的星光,只要有心地纯真的孩子,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就有希望,就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二、教学语言要具备审美性
教学语言是一种刻印着人类审美的语言。就是说,这种语言文化充满着“语言风采”、“抑扬顿挫”、“韵律”、“隐喻”、“婉丽”、“富于变化的表现力”,等等。尤其是教师语言作为教育的手段,创造着心灵世界的碰撞。教师未必时时意识到,但其语言必须是以审美性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语言是教师学生观的表现,是教师人格的表现。总之,在教学的共同构成者中,教师语言的审美表现在创造心灵世界之碰撞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何其芳的现代诗歌《秋天》时,为了能展现如诗如画、宁静悠远的秋色秋韵,让学生沐浴在秋天独特的气息里,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语言。“秋天在哪里?范仲淹这样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陶渊明这样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牧这样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举目四望,秋色无处不在。它在盈盈秋水间,在累累硕果上,在层林尽染的山峦中,在翩然南飞的雁阵里,所以作者何其芳告诉我们:‘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下面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句式,用诗歌般优美凝练的语言描述你眼中的秋天。”也许正好是秋天,也许是受了我的感染和启发,学生的仿句给了我无尽的惊喜。我选录了下面几句:“秋天绽放在火红的枫叶间”;“秋天摇曳在金黄的菊花上”;“秋天缠绵在冷冷的雨丝里”;“秋天飘零在枯黄的落叶中”……这样的诗句正是反映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何谓启发?《学记》里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孔子也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王筠则总结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善问。”可见,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教与学互相结合,和谐共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赏析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一词时,学生对该词体现了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法理解。我指导学生从词中的“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字和“山花烂漫”(“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个词语入手体会,可学生还是不得要领。我只好进一步启发:“如果把‘犹字换成‘独字,两者在心态上会有什么差别?”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大都领悟到:“犹”是“还”的意思,“独”是“只”的意思。在心态上前者乐观,后者悲观。更精彩的是,一个学生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来证明:“桌上有半杯水,乐观者说桌上还有半杯水,悲观者说桌上只剩半杯水。前者的心态是庆幸有水之存在,后者的心态是担忧水之将无。所以‘犹字体现乐观,‘独字体现悲观。”“犹”字的问题解决了,我又引导学生赏析“山花烂漫”之妙。我提出问题:“‘山花烂漫说明春天来了,我们都学过朱自清的《春》,在《春》的结尾作者怎样描绘春天的特点的?”学生很熟练的就背出来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又问:“这几句话描绘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新、美、力。”这时候,许多学生开始恍然大悟:“朱自清笔下美丽的春天说明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充满信心就是乐观。毛泽东的‘山花烂漫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绚烂、明丽的新春世界,说明他也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不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体现吗?”学生理解得如此透彻,我又何须多言?
四、教学语言应有生成性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其特定的课堂情境。如果教师能依据课堂情境,包括学生的动作、口语表达、师生交流乃至学生表现出来的某种形象、气氛,及时与你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联系起来,及时调整教学语言,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就可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让课堂境界飞升。
例如,在分析权延赤的《黄河化险》一文时,课文中有一个情节:在前有黄河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从容走上黄河岔的堤岸。不紧不慢,顺堤向西北方向走去”,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随后,奇迹发生了:身后身侧那些山头,枪炮忽然停息;敌人的停了,我们的也停了。大地哑了一般静!”在探讨毛泽东此举的用意和奇迹产生的原因时,学生众说纷纭,但大都倾向于毛泽东此举过于冲动,这种说法显然流于表面,没有体察毛泽东的深意。我给学生分析道:“这是一种兵不厌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智大勇。”看到学生一头雾水的眼神,我忽然灵机一动:许多学生不是爱看《三国演义》吗?我何不从中举一个战例讲讲?于是我讲道:“话说曹操率几十万军队尾追赵云至当阳桥时,只见一人一骑一矛威立桥头,身后不远处的树林中烟尘弥漫。正当曹兵惊疑不已,忽听得响雷般的声音暴喝:‘燕人张翼德在此!话音方落,曹操的一员部将哇的一声,苦胆吓破,落马而亡。这一吓,让本来就惊疑不已的曹操肝胆俱裂,下意识地拨转马头,向后狂奔,曹兵随之溃败。正是:张飞当阳桥头一声吼,喝退曹操百万兵。其实树林中的烟尘并非伏兵,只是几匹马,尾巴上绑着树枝在来回兜圈子,以做疑兵之计。这就是兵不厌诈的典型案例。试想:身处黄河险境的毛泽东的决定不但关乎眼前几百名干部战士的生死,更维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他岂敢鲁莽行事,逞一时之快?当然,无论是当阳桥头横矛跃马的张飞,还是黄河岸边从容漫步的毛泽东,都是凭借超人的胆识镇住了对手,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这种死里求生,险中求胜的谋略,正是利用了对方的疑惧心理才得以成功实施。所以说毛泽东确是一位有大智大勇的军事家。”我的类比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文本的兴趣,他们也模仿我的做法,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文本,在探讨中也就准确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的简约、微妙、精练不仅是言语的锤炼和造诣,而且是在作为教与学的中介时,发挥着陶冶涵泳,启发诱导,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没有教师饱含感情的富含哲理的独到的诠释,学生不可能披文以入情,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只有高水准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如品香茗,如饮佳酿,不觉时间之消逝,不知铃声之即响,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操、品格就会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
参考文献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追寻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7
一、精彩的导入语利于学生进入求知状态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是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省时高效的导入,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刺激和最佳的切入拨动学生的心弦,尽快使其形成“兴奋中心”,进入学习状态。上课伊始,教师以极具魅力的语言,采用悬念式、激疑式、激趣式、情境设置式等方式导入,学生存在的心理定势就容易改变,心理障碍就容易排除,积极因素就容易调动,探求欲就容易激发。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生能尽快进入求知状态。如某名师讲述烘托映衬手法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O”,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话音刚落,“圆球”“西瓜”“太阳”“月亮”“篮球框”……答案不一而足。老师说,大家的答案都有道理,请想一想,若它只能是十五的月亮,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这个命题成立。经过讨论,采纳了一个学生的意见,在“O”下面勾画出几朵云,一轮大而圆的月亮在云中升起的图像就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老师指着图案说,现在这个“O”只能是月亮,这是烘托、映衬手法使之然。没有云的衬托,这命题就难以成立,由此可见烘托、映衬手法的作用不可小视。像这样能够诱发美的课堂导入,自然激起学生心中的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求知状态。
二、和谐的讲析语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接讲析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讲析语是否恰当和有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的讲析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作用。在教学内容讲析过程中,标准流畅、精确严密、疏密有致、声情并茂、充满信任的富有激励因素的讲析语言,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讲析语言若不注重和谐美、诱发美,就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无法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无法使学生在审美快感中愉快积极地接受知识信息,也就无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讲析语的诱发美在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身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譬如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和斯霞,前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体现出的是音乐性,她的讲析如潺潺流水,蕴含着一种意境,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她的学生在多年以后都说,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难以忘怀。后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则表现一种强大的感人力量,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使学生不由得产生共鸣。当然,她们讲析课文的艺术性和体现出来的诱发美,并非一日之功。其诗化的语言,轻重得当的语调,快慢有致的节奏,富于变化的感情色彩及运用时恰到好处的把握,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这也就是说,教学语言的质量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高质量的和谐生动的讲析语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状态中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用脑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巧妙的提问语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形成矛盾冲突,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主要手段。课堂提问语言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提问语言的巧妙,提问语气语调的诱发协调,提问时机的恰当把握,提问难易度的适度控制等,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提问语言的质量与课堂密度、课堂效应息息相关,能够诱发美的提问语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提问语言能够诱发美,提问语言难易适度,“立竿”就“见影”;提问时机适当,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容易迸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诱发问,在知识的对称点诱发问,在知识变化处诱发问,在认识冲突处诱发问,在总结规律处诱发问,问在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效率就高,效果就明显。诱发美的课堂提问语言,能启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诱发出学生思维的波澜。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语:“这个孩子想要去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的爸爸会不会反对?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也各有理由,而思维较严密的学生则说:“不存在会不会反对的问题,因为他爸爸在孩子出生前就死去了。”这种提问语言设计得巧妙有趣,既会加深学生对“遗男”“孀妻”的理解,又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提问语言的诱发美,重在一个“导”字,以已知导未知,激发探求欲;以“惑”导“解惑”,诱发成功欲;以定向导逆向,激发表现欲;以学导迁移,培养自信欲。追求提问语言的诱发美,导得巧妙,导得得法,学生就能进入亢奋状态,“一个个的把问题像珍珠滚下来,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种艺术呀!”(陶行知)
四、简练的过渡语利于教学环节层层推进
课堂的高效率离不开明晰的课堂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不应有刀砍斧凿的痕迹,不应支离破碎。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要巧夺天工,追求课堂的高频率、快节奏,无疑应追求过渡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巧的过渡语言将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不知不觉进入“又一村”。以自然的方式、探讨的语气,完成教学环节间的过渡,学生就会处于陶醉状态。知识的大门在学生面前一扇扇地打开,随着课堂环节的层层推进,认知也逐步深化。如听魏书生、洪宗礼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时间总像特别短,其原因就在于教者过渡语言天衣无缝,教学语言能够诱发美,使听者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五、精当的小结语利于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语言的精当与否,与课堂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诱发美的小结语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收到凝聚精华、深化认知而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之功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集合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其目标应是明确的,重点应是突出的。要使目标达成度高,使学生学得扎实,印象深刻,水到渠成、点石成金的小结诱发语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一些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依旧昏昏然,所获平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小结语言忽略了精心的组织,不能够诱发美,这样以其师的昏昏必然不能使学生昭昭。教师若能注重小结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当的语言一语中的,点石成金,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进入昭昭状态。教师设计小结语言,应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要承接上文的讲析,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要强化课堂中心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启迪心智,充分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课堂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教师要始终追求教学语言的诱发美,使语文教学给人以整体的美感,使学生在审美愉悦状态中达到求知的最佳境界。这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熏陶,是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这样必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正面效应,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8
一、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言为心声。”要想语言美, 基础在于心灵、人格美。因此, 教师能否很好地运用语言艺术, 首先在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教师只有热爱, 才能教会学生热爱;只有善良, 才能教会学生善良;只有诚信, 才能教会学生诚信;只有感恩, 才能教会学生感恩;只有奉献, 才能教会学生奉献……古语说:“什么样的先生教什么样的学生。”只有当教师在心底擦亮真、善、美的火花时, 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总之, 教师只有拥有了最美的人格, 才能拥有美好的语言艺术, 才能拥有美好的课堂。而新时期的语文教学, 就是要发挥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用教师自身的人格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品位和素质。
二、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捷克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 如果语文教师都缺乏情感, 缺乏情感投入的言语传递, 他又如何去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 去感染、征服受教育者的心灵?他又如何去激励、唤醒、鼓舞受教育者?
三、要有相应的语言风格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格”指特定的教学任务、体裁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等, 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风格。语文课堂教学, 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 对不同内容、不同情感、不同时段的课文教学, 导以相应风格的言语。或感情奔放, 或深情款款, 或直抒胸臆, 或委腕含蓄, 或华丽典雅, 或朴实无华。这样才能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授之以趣, 导之以法。另外, 还应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变速, 对重要内容的表达有意重复, 以引起学生注意;当学生被无意注意分散时, 音量可骤然提高或略作停顿, 用以排除外界干扰, 还可借用具体的言语, 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 而不是一味斥责。
四、要有机智的临场发挥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尤其是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 教师可灵活机智地调动语言要素, 完成教学步骤的牵引、过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术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化。”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 老师点一学生答题, 学生半天不吐一字儿, 老师责备道:“嗯?可不能这样沉默不语呀。”有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沉默是金!”教室里立时炸开了锅。批评学生吗?效果不一定好。老师灵机一动, 用他们学过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句子予以反击:“可是,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呀!”一言既出, 学生笑, 顷刻又被震住, 不得不佩服老师的机敏谐趣。且这句话一经化用, 不仅缓解了课堂气氛, 而且避免了板起面孔的说教, 委腕地指出了不积极答题的弊处。
五、要有恰当的教学态势
除了以声音作媒介的教学言语外, 还有一教学语言工具:态势语。态势语是辅助教学语言进行有效表达的重要手段, 是教学语言的必要深化和充实,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课堂上, 教师或颔首, 或锁眉, 或顿足, 学生就会在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领略文章的音美、境美、意美。可以说, 恰当地运用态势语, 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 而且具有表达思想、润饰语言、表露感情和调整行为等功能。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 篇9
关键词:美的语言,美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良好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美, 培养学生形成语言自主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的应用,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设计教学语言, 关注思维引导的价值, 促进小学生综合智能水平的发展。文章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分析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方式, 以期能够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质量。
一、创新语文语言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很多教师存在着忽视语言导入价值的问题。课堂导入语平淡无味, 语言缺乏艺术性, 在这种语言教学模式下,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相对较差, 不利于小学生综合语言知识的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比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乌鸦喝水》这一课文中,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小朋友们, 你认识乌鸦吗?”等问题, 组织小学生积极表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 为小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于乌鸦的图片。其后教师可以“小乌鸦该怎么样喝水呢?”等话语调动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积极性, 使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帮助小乌鸦想出喝水的方式。在营造良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同认识课文中的小乌鸦, 看看他究竟是怎样喝水的呢?”等话题, 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有效的语言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1]。
二、注重课堂语言引导价值, 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正所谓“思起于疑”, 有效的问题引导方式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使小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发散小学生的思维, 使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语文知识, 了解语文课本中的内涵[2]。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狐狸与乌鸦》这一项内容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为什么乌鸦会失去它的肉呢?”等问题, 使小学生能够结合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不断随着学生知识学习的脚步设问, 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分析, 并不断深入的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 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学习能力, 问题的难度一开始不能过难, 否则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问题回答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进行提出, 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 使小学生能够跟随着教师的问题, 逐渐深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并通过“今天你会怎么做呢?”等开放性问题, 将生活与知识紧密结合到一起[3]。
三、积极借助心理激励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个人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借助积极心理学知识, 满足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 创建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明确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状态, 借助积极心理因素指导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小学生比较喜欢受到表扬, 教师则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 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小学生、赞扬小学生, 关注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你表现的真棒!”“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等话语对小学生进行鼓励, 使小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并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 教师个人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教师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增强自身的语言把握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师需要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中的语文、感受生活中的美, 并尽量将这些带给学生, 让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构建生成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四、结语
美的语言才能够塑造美的课堂,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 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欲望,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素质教育理念下, 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语文语言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注重课堂语言引导价值, 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积极借助心理激励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式, 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为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学欣.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J].才智, 2015 (22) .
[2]谢建萍.从《少年闰土》到《故乡》——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融合[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25) .
[3]国莹.基于创新教学理论的小学低年段母语课堂读写教学研究——以汉语和英语为母语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5) .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 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随之有所减弱。但我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 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 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 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尤其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 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一、质疑——发现课堂语言艺术的不足
深入课堂, 我们常发现存在这样的想象, 教师语言令人嚼之如蜡, 黯然无色,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流水帐”语言:一堂课, 教师表情严素, 语调平淡, 没能突破重点, 教师照着原先的教案走流程, 类似“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 (2) “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 读第一自然段”。 (3) “接话式”语言:一节课, 处处铺石搭桥, 生怕学生回答不出, 教师说前半句, 学生补充后半句。 (4) “打断式”语言: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听到“不对!请坐。”“错了。谁再来?”“能不能多想想?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 学生必然“金口难开”, 从而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可见, 语言艺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 如何才能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以提高课堂效率呢?
二、思考——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精致, 它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精确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说有‘四美’:1.音美, 要讲普通话;2.意美, 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3.形美, 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 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 句句似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于日常口语, 但又不同于‘大白话’, 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 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 又要有美丽严密的书面语言, 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受到教育和感染。”
三、行动——走进课堂语言艺术的殿堂
如此看来, 走进课堂语言艺术的殿堂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根据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 唤起生活体验激发爱好。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 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 能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 能吸引学生, 让他们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教材化难为易,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曾看过一些教学视频, 有位老师教学《笋芽儿》时是这样操作的: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显然,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 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有些难, 于是, 教师又问:“比方说, 你和妈妈一起出门, 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 你很喜欢, 可是, 妈妈不给你买。这时, 你会拉着妈妈的手, 说……”教师一边说, 一边做动作, 学生看了, 也模拟她的样子, 细声细气地说:“妈妈, 给我买吧, 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 再回到课文中学习, 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可见在教学中, 老师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 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 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听课过程中, 激发了学习的爱好, 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某些难词的意思。同时, 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些字词进行迁移, 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展现优雅体态激发情感。
教师的课堂教学, 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 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教师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 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 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 一个赞赏的微笑, 一个肯定的点头, 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几乎一切无声的语言, 即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 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长时间注重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 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
追寻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11
一、精彩的导入语利于学生进入求知状态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是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省时高效的导入,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刺激和最佳的切入拨动学生的心弦,尽快使其形成“兴奋中心”,进入学习状态。上课伊始,教师以极具魅力的语言,采用悬念式、激疑式、激趣式、情境设置式等方式导入,学生存在的心理定势就容易改变,心理障碍就容易排除,积极因素就容易调动,探求欲就容易激发。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生能尽快进入求知状态。如某名师讲述烘托映衬手法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 “O”,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话音刚落,“圆球”“西瓜”“太阳”“月亮”“篮球框”……答案不一而足。老师说,大家的答案都有道理,请想一想,若它只能是十五的月亮,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这个命题成立。经过讨论,采纳了一个学生的意见,在“O”下面勾画出几朵云,一轮大而圆的月亮在云中升起的图像就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老师指着图案说,现在这个“O”只能是月亮,这是烘托、映衬手法使之然。没有云的衬托,这命题就难以成立,由此可见烘托、映衬手法的作用不可小视。像这样能够诱发美的课堂导入,自然激起学生心中的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求知状态。
二、和谐的讲析语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接讲析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讲析语是否恰当和有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的讲析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作用。在教学内容讲析过程中,标准流畅、精确严密、疏密有致、声情并茂、充满信任的富有激励因素的讲析语言,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讲析语言若不注重和谐美、诱发美,就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无法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无法使学生在审美快感中愉快积极地接受知识信息,也就无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讲析语的诱发美在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身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譬如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和斯霞,前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体现出的是音乐性,她的讲析如潺潺流水,蕴含着一种意境,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她的学生在多年以后都说,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难以忘怀。后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则表现一种强大的感人力量,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使学生不由得产生共鸣。当然,她们讲析课文的艺术性和体现出来的诱发美,并非一日之功。其诗化的语言,轻重得当的语调,快慢有致的节奏,富于变化的感情色彩及运用时恰到好处的把握,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这也就是说,教学语言的质量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高质量的和谐生动的讲析语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状态中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用脑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巧妙的提问语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形成矛盾冲突,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主要手段。课堂提问语言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提问语言的巧妙,提问语气语调的诱发协调,提问时机的恰当把握,提问难易度的适度控制等,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提问语言的质量与课堂密度、课堂效应息息相关,能够诱发美的提问语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提问语言能够诱发美,提问语言难易适度,“立竿”就“见影”;提问时机适当,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容易迸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诱发问,在知识的对称点诱发问,在知识变化处诱发问,在认识冲突处诱发问,在总结规律处诱发问,问在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效率就高,效果就明显。诱发美的课堂提问语言,能启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诱发出学生思维的波澜。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语:“这个孩子想要去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的爸爸会不会反对?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也各有理由,而思维较严密的学生则说:“不存在会不会反对的问题,因为他爸爸在孩子出生前就死去了。”这种提问语言设计得巧妙有趣,既会加深学生对“遗男”“孀妻”的理解,又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提问语言的诱发美,重在一个“导”字,以已知导未知,激发探求欲;以“惑”导“解惑”,诱发成功欲;以定向导逆向,激发表现欲;以学导迁移,培养自信欲。追求提问语言的诱发美,导得巧妙,导得得法,学生就能进入亢奋状态,“一个个的把问题像珍珠滚下来,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种艺术呀!”(陶行知)
四、简练的过渡语利于教学环节层层推进
课堂的高效率离不开明晰的课堂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不应有刀砍斧凿的痕迹,不应支离破碎。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要巧夺天工,追求课堂的高频率、快节奏,无疑应追求过渡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巧的过渡语言将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不知不觉进入“又一村”。以自然的方式、探讨的语气,完成教学环节间的过渡,学生就会处于陶醉状态。知识的大门在学生面前一扇扇地打开,随着课堂环节的层层推进,认知也逐步深化。如听魏书生、洪宗礼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时间总像特别短,其原因就在于教者过渡语言天衣无缝,教学语言能够诱发美,使听者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五、精当的小结语利于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语言的精当与否,与课堂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诱发美的小结语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收到凝聚精华、深化认知而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之功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集合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其目标应是明确的,重点应是突出的。要使目标达成度高,使学生学得扎实,印象深刻,水到渠成、点石成金的小结诱发语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一些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依旧昏昏然,所获平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小结语言忽略了精心的组织,不能够诱发美,这样以其师的昏昏必然不能使学生昭昭。教师若能注重小结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当的语言一语中的,点石成金,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进入昭昭状态。教师设计小结语言,应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要承接上文的讲析,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要强化课堂中心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启迪心智,充分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课堂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教师要始终追求教学语言的诱发美,使语文教学给人以整体的美感,使学生在审美愉悦状态中达到求知的最佳境界。这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熏陶,是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这样必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正面效应,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资料: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2
1. 语言精炼、做到言简意赅。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成分是思考本节课要交代给学生哪些知识, 而尤其认真思考怎样教的问题, 怎么简洁化、生动化、趣味化, 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表述要准确、生动, 更主要的是语言要做到精炼、做到言简意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 要做到简洁, 要精心设计、反复提炼课堂的语言, 变深奥为浅显, 既准确又生动。因为精简扼要的讲述与适当中肯的比喻, 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乐于接受。
2. 语言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 课文里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物, 使学生心服口服。学生是有意识有思想的,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言之无物、无理, 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更会使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可以说, “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是对教师语言艺术的起码要求。
3. 要言之有趣, 做到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佳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学、越爱学,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自身上做到使学生爱学习, 所以教师的讲授能做到设疑激趣, 扣人心弦, 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寓庄于谐, 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化枯燥为风趣, 使学生如见其人, 发闻其声, 如临其境, 受其感染, 语文教师自己要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 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的兴趣。
4. 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言之有序。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深入钻研和细致的分析, 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 这里面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序”的问题, 确定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哪些应该是先讲, 哪些应该后讲, 哪些应该贯穿全文, 这样一来, 一定要在序上下苦功夫, 上课时教师的思路一定要井然有序, 讲解时一定要做到条理分明, 在重难点、疑点上做到心中有数。
5. 教师要做到言之有情。
平铺直叙的语调, 波澜全无的情感, 只能让一节课成为死水一潭, 所以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真情的投入, 只有爱学生、爱课堂的教师, 才能让自己的语言充满热情和激情。只有先把自己感动才能打动学生, 这样你的语文教学才会有艺术性。
6. 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言之有韵, 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本身虽无意义, 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 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的因素, 而且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 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 语文教师的语言一定不能一节课到头全用一个腔调。切忌平淡无奇。语言要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同、快慢适度, 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和谐动听,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从而使语文教学效果上到更好的、更高的一个台阶。
7. 教师的语言要严密、生动形象。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 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语文教学语言应做到形象化、具体化、亲切而有趣味;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做到深刻、明朗、有哲理性。如用在议论分析的语言, 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 应多用介绍解释的语言, 要朴实, 有条理;讲抒情的散文, 语言要华丽, 有激情。朗读文章, 高兴激昂的时候, 声音要高些, 深沉悲哀的地方, 声音就要低一些。这样一来, 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 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题。
8. 教师的语言要做到有其他东西来辅助。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 交流情感, 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 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音响来辅助, 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在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时, 假如在语言语速变化的同时, 再辅助憎恶或喜好的面部表情, 这样效果一定会更好, 再与多媒体如能很好的结合, 一定会把语文课上得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 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艺术, 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锤炼自己的语言, 才能逐步形成符合教育教学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艺术。
摘要:课堂教学语言专业性强, 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启迪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 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 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学01-17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10-02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08-18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08-21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美08-2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01-1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中评价语言艺术09-25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05-12
语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06-01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