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2024-10-02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共12篇)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篇1

摘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需要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 这就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 鞭辟入里地分析, 入木三分地概括, 恰到好处地点拨, 用语言艺术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 并开启心智, 陶冶情操, 才能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 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随之有所减弱。但我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 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 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 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尤其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 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一、质疑——发现课堂语言艺术的不足

深入课堂, 我们常发现存在这样的想象, 教师语言令人嚼之如蜡, 黯然无色,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流水帐”语言:一堂课, 教师表情严素, 语调平淡, 没能突破重点, 教师照着原先的教案走流程, 类似“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 (2) “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 读第一自然段”。 (3) “接话式”语言:一节课, 处处铺石搭桥, 生怕学生回答不出, 教师说前半句, 学生补充后半句。 (4) “打断式”语言: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听到“不对!请坐。”“错了。谁再来?”“能不能多想想?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 学生必然“金口难开”, 从而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可见, 语言艺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 如何才能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以提高课堂效率呢?

二、思考——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精致, 它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精确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说有‘四美’:1.音美, 要讲普通话;2.意美, 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3.形美, 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 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 句句似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于日常口语, 但又不同于‘大白话’, 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 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 又要有美丽严密的书面语言, 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受到教育和感染。”

三、行动——走进课堂语言艺术的殿堂

如此看来, 走进课堂语言艺术的殿堂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根据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 唤起生活体验激发爱好。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 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 能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 能吸引学生, 让他们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教材化难为易,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曾看过一些教学视频, 有位老师教学《笋芽儿》时是这样操作的: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显然,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 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有些难, 于是, 教师又问:“比方说, 你和妈妈一起出门, 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 你很喜欢, 可是, 妈妈不给你买。这时, 你会拉着妈妈的手, 说……”教师一边说, 一边做动作, 学生看了, 也模拟她的样子, 细声细气地说:“妈妈, 给我买吧, 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 再回到课文中学习, 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可见在教学中, 老师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 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 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听课过程中, 激发了学习的爱好, 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某些难词的意思。同时, 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些字词进行迁移, 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展现优雅体态激发情感。

教师的课堂教学, 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 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教师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 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 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 一个赞赏的微笑, 一个肯定的点头, 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几乎一切无声的语言, 即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 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长时间注重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 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

教学是一门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 要想时时吸引学生, 教师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 鞭辟入里地分析, 入木三分地概括, 恰到好处地点拨, 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 并开启心智, 陶冶情操, 才能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只要我们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加强自身语言修养, 在实践中不断砥砺、创造, 相信一定能筑起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篇2

让网络语言走进语文课堂

江苏省海门中专 梁彩群

网络语言走进语文课堂是时代的需要,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动态的教学课程,它需要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水分。不仅要吸收过去几千年、几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应该赋予时代的气息,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其实许多网络语言不仅形象、简洁,而且非常生动,是一个很好的语文教学资源。

一、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从《诗经》的四言诗到汉赋唐诗, 从宋元时期的话本到“ 五四”时期的白话, 语言的发展其脉络都遵循便于日常应用的原则。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促使一批新词新语出现,繁荣了汉语,补充了语言血液,也增强了汉语的生命力。刘半农创造的“她”字,可以说是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字之一,而林语堂先生翻译确定的“幽默”一词,可谓准确而精当。这些语言我们一直用到今天。而今天,是一个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那是新时代的产物,有着极强的时代感,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21世纪的网络时代,是一个更为开放,更具包容精神的时代,为何我们却容忍不下“美眉”、“斑竹”等等这样一些网络语言,将它们视之为洪水猛兽呢?网络语言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传统语言的纯度被网络语言稀释的时候,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支持还是反对,它都将作为一种客观现象继续存在下去。汉语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坦然接受这种变化,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

二、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名中学生如是说:“我承认,我们的说话方式和家长、老师有些不同,有些老师认为这是‘港台腔’、‘语法不通’。但是,这是我们自己的话语方式,我们喜欢这样说话。一句‘美眉’、一个‘GG’给了我们很多‘一本正经’所没有的乐趣„„我觉得任何语言都是有它的生命力的,哪怕是现在我们说的‘新新话语’,它在我们中间存在着,有它存在的意义,至少,我们都认为,这样的语言是真实的、活着的,符合我们现在的生活,符合我们的心情,符合我们的习惯。”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交际价值上,既然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乐于用之在一个特定的交流空间中交流,这说明网络语言存在着亲和力和生命力。“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生活的一部分,流行词语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时间将是流行词语能否最终流行的决定因素。”全新的网络语言现象同样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网络语言的特点。

新事物的出现、新交流空间的界定要求大量新词汇出现,网络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它所需要的词汇。

第一,原有词汇产生新义。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许多传统词汇获得了新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网”的解释是“①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②像网的东西;③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④用网捕捉;⑤像网似的笼罩着。”对“网络”的解释是:“①网状的东西;②指由许多互相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③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照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其中一部分。”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和“网络”无疑已经超越了它们的基本义,获得了词典尚未收录的新义。而且这种新义已经成为其基本义以外最重要的意义。这些传统词汇往往由于其意义上的特点符合网络的需要,而被借用于表示与网络相关的新义。如“冲浪”原指一种水上运动,但由于其寻求刺激和愉悦的特点与上网有相似之处,所以“冲浪”一词在网络词汇中被赋予了“在网上进行查询、娱乐等各种活动”的新义,而“恐龙”则因形态丑陋而被借用表示“相貌丑陋的上网女性”。此外,“地址簿”、“抄送”、“论坛”、“浏览”、“账号”、“用户”、“用户名”等都是将其本义置入网络环境,而使之获得了网络词汇中的新义。第二,新词汇产生。

借用原有词汇显然不可能完全满足网络词汇的需要,非传统的新词汇才是网络词汇的主流,而这些词汇的来源极其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英文外来词。电脑和网络本来就是西方国家的发明,有关网络的一些英文词汇对中国当代的网络词汇有着莫大的影响力,许多网络词汇源于英文,它们的取词方式又各有不同:①直接音译,如“E-mail”——“伊妹儿”;②半音译半意译,如“Internet”——“因特网”;③音译兼意译,如“hacker”——“黑客”;④音译加表义语素,如“E-mail地址”;⑤直接借用英文或英文缩写,如“Internet”、“BulletinBoradSystem”——“BBS”。

二是港台借词。港台地区技术先进而又与内地处于同一语言体系中,因而内地许多网络词汇直接借用于港台;当然,其中也不排除近年来港台文化对内地影响巨大的因素。如“菜鸟”一词源于香港,本义指“新手”,在网络中,它则被赋予了“网络新手”的特定含义。

三是规范造词。对于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来说,按照原有的语法和词汇特点,造出与新事物、新环境相适应的词汇,才是最易融入原有语言体系的,也是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的,这一点已经被历史所证明,网络词汇也同样如此。下文列出的网络词汇就是按照汉语的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造出的:①动宾结构,如上网、上线、掉线、抓图、灌水(形象化地形容了往BBS上贴文章)等;②偏正结构,如互联网、服务器、网站、网址、个人主页、公告板、电子信箱、网友、电子货币、网上救援等。

四是不规范造词。网络的自由性决定了网络词汇不可能全部按照既有规范来创造,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汇在网络上颇为引人注目:①标音词。构成这类词的汉字起音节作用,我们把这种词称为标音词。如“斑竹”其实是“版主”的谐称,这里“斑竹”的原义,以及“斑”和“竹”的字义与“版主”没有任何联系,只起表音作用,代表与“版主”相近的音节。仔细探究,我们发现在拼音输入法中,打“banzhu”所显示的第一个词就是“斑竹”,这样看来“斑竹”一词的形成带有更多的偶然性因素,“竹叶”表示“主页”同样也是如此。然而,“美眉”一词的标音却是有意选择——对“妹妹”的可爱化。它来源于台湾。在网上,选用“美眉”来标音指称女性,一方面保留了语音变化的可爱,另一方面,“美眉”本身具有形象化的意义,“美丽的眉毛”是女性的一道风景。②为了戏谑或可爱,如用“版猪”表示“版主”带有戏谑的色彩,而“东东”表示“东西”之义,只是单纯追求可爱,这种词几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分析上述新词汇,我们可以概括出网络语言的以下特点: 1.自由性、自主性较强。

2.并没有过分超越大语言环境。3.存在自身规范。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消化地全部拿来。

三、网络语言可以是师生和谐的催化剂

当网络语言已经介入现实生活,语文教师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而要使网络语言成为师生关系和谐的催化剂。2003年6月6日《北京晚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上网说话请用网语》的文章写道:“每一种语言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如果你拒绝学习某种语言,那么同时也就等于被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和圈子拒绝。所以,家长、老师别拒绝网络语言的学习。”面对网络语言向传统语言的渗透,教师不妨学习一下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可以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教师学会网络语言有助于和学生沟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教师只有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学生也才可能更加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导。有专家指出:老师不能成为学生时髦语言的“菜鸟”,要成为精通学生时髦语言的“大虾”(大侠),否则就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

五、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遵循以下语言使用原则:

——不盲从原则。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不加限制,盲目学习运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他们对正确字词的学习,影响对规范语法的理解,影响对母语和外语的掌握。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媒体应提倡自律,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应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也要提倡自律,不盲从逐流,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

——雅俗的原则。“雅”就是要高雅,语言要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生活领域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达到的进步状态。就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它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应向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俗”不是粗俗,而是指约定俗成。那些充满活力的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应当接受。如“伊妹儿”、“牛市”等。

——扬弃的原则。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网络语言,我们不应逃避而应学会面对,学会扬弃。对那些“雅”、“俗”的,充满生命力的就要发扬。比如一些大众俚语、俗语,就很有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弊端。相反,对那些不健康的语言,对那些类似江湖黑话性的语言,对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语言,就只有丢弃、坚决制止。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3

【关键词】语言艺术;课堂教学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传递思想的工具,是与人交流的载体。而语文教师,更是运用语言的典范。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这也对教师课堂语言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了一点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略陈管见。

一、语言要规范

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要学生驰骋想象的地方,应以声传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如此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就能使学生从原本“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这也是语言的规范性和美感性的魅力之所在。

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

二、语言要幽默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有情,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竞选州长》一课时,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纽约州长见到马克·吐温后,极端仇恨,说道‘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这则小故事的引述,使学生忍俊不禁,其心境明显处于愉悦状态,在一阵轻松的笑声中感受、了解、把握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幽默并不仅以轻松取胜,而且笑语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之中蕴含着睿智,更令人思而得之。好的幽默往往产生委婉曲折,含蓄蕴藉的美感效应。但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语”,则会弄巧成拙,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三、语气要抑扬

所有一切丰富生动的内容,只要披上平庸的语言外衣,都会变得苍白无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体现在叙述时的声调、速度和节奏上,而且表现在语言应有层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上,更表现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从而选择适当的句式、组织生动的语汇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上,即教师应善于把无声的教材描摹成充满美感的、有声的画面。音量以最后一排同学能够毫不费力的听清为宜。语速,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需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若倾盆大雨,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慢若老牛拉破车,学生必然昏昏欲睡。语调,宜富于变换,抑扬顿挫,轻重强弱恰到好处,虽称不上大珠小珠落玉盘,但富有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是显而易见的。

四、语言要有启发性

教学中,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寻找文章的“空白”,于无声处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寻找文章的“症结”,于难言处把握情感和态度;寻找文章的“瑕疵”,于缺陷处培养严谨的学风;寻找思路的“切口”,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态度。

五、设问要科学

我们要问之有物,论之有实,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问之有德,文质兼美在课堂中要注意挖掘内容的德育因素;问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问之有序,条理清楚,使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尤其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知识要广博

我们要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塑造形象,创造气氛,从而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例如:教学《陌上桑》时,有老师讲了这样一则外国幽默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乌鸦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前几天叼走的玉米送了回来。接着问学生‘这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人说是夸张手法。老师接着问:‘如果从描写方法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接着老师点明《陌上桑》是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这样,学生在笑声中轻松地感悟了该堂课的学习重点。

七、借助体态语言,说话要生动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夷,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同时,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八、课堂语言要形象

学生的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在接受事物时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感性上,我们讲课时一定要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课堂的语言形象且生动,增强其表达效果。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由‘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

总之,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讲课时,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篇4

作为一名学生, 在上课的过程中,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老师在课上是否能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传授知识。语文是一科能够让学生从优美的文章中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学科, 而语文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语言。优秀的老师会通过语言感染学生,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和兴趣。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样的教学模式明显更为奏效。因为小学生多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 那个时段的学生由于积累的知识并不多, 所以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欣赏一篇文章的优美之处, 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但课程引导并非是全理论性的授课方式, 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认为: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 都更愿意在优美又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中和老师一同遨游知识的海洋。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探究

语文教学本身就带着一种情感的魅力。尤其是其语言, 充满着感情美、文学美、音韵美, 让人在赏读时能够感觉身临其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位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 小学的语文教学艺术就是语言艺术, 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加强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呢?

(一) 语言之文学美

我国自古以来, 唐诗宋词千万首, 这些词曲都是我国优秀语言文化的代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而说及语言的音韵美, 我国的唐诗宋词以句末押韵为主要特点, 念起来朗朗上口, 让人印象深刻。但也不是说让老师在课堂上卖弄自己的文学功底, 张口闭口都是诗词歌赋。这样只会让学生厌恶。例如当老师在上《游园不值》时, 其中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很典型的将春意盎然的景色描绘了出来。老师可以在进入课题前, 让学生猜测今天要上的课跟自己念的哪句诗有关:“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学生跃跃欲试时, 学生的激情已经被老师慢慢调起来了。这时老师可以播放关于这首诗的主题音乐, 让学生在进入课题前就能够在老师悠然的音乐中, 慢慢感受春意的来临。最后与老师共同探讨将要学习的那首诗。老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适时地念几句诗词, 因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师总能让学生感觉到这位老师在讲课时所散发出的文学气息, 令人陶醉。

(二) 语言之感情美

很多时候, 文章作者都是以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作。因此, 老师在上课时, 应以“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为原则, 用美的教学语言, 向学生传递美的文学作品。一个对课堂充满感情的老师, 能轻松自在地将一篇文章向学生讲述得趣味横生, 那才是真正地将学生引入到了文学的领域, 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感受、探索语文的奥妙。例如老师在上第十一册的第十五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时, 由于文章用词慷慨激烈。因此老师在讲述课文时也应该以慷慨激昂的情绪为情感基调。上课并非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 而是以师生的情感互动为背景的共同学习与交流, 一起感受语言的魅力与独特。在上课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们念文中一段话:“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 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 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早已深深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那顽强的生命力上。只有用情、用心地将文章的语言诵读出来, 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所在。这时无需多言语, 学生早已身临其境地感受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因为一个人的阅读情感能够直接决定他对于这篇文章的记忆以及理解速度。

(三) 语言之亲切美

雨果说过: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的缘故, 很容易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大声斥责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 当老师在上课时, 应大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尽量地少去斥责学生而应多赞美学生。例如有位老师在教《黄鹤楼送别》时, 当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此诗的大致含义后, 但其阅读的情感还未到位。这位老师便一句句地让学生带着感情地尝试诵读。和学生一起在诵读过程中逐步调整学生的阅读情感。老师应该学会适当地赞美学生的进步。只有让学生们了解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够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赞美, 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结束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可见, 语言是成就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老师上课时是否声情并茂, 是否语言优美, 都直接关系到了课堂质量。同时, 抑扬顿挫的音调能够改变学生印象中枯燥的课堂教学, 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老师自身应该加强语音的标准性以及词汇和语法的准确性, 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热爱语文、热爱文学。

参考文献

[1]张周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 (02) , 152.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篇5

作者:张正新

内容摘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地分析,入木三分地概括,恰到好处地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笔者以创设伙伴式心理环境,使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布满美的享受两点为切入口,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探索,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

关键词:教学语言

伙伴式

心理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1、语言是师生对话的工具。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会随之有所减弱。但我们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非凡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应该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2、精致的语言是教学艺术化的媒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美丽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然而,深入课堂,我们发现教师语言经常令人嚼之如蜡,黯然无色;学生语言苍白、贫乏,令人堪忧。

1、教师语言黯然无色。在进入课堂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流水帐”语言:一堂课,教师表情严厉,语调平淡,没有重点突破。一堂语文课教师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的问题多者加起来不下五十次,毫无价值的语言占了三分之一,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率。(2)“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3)“处处铺石搭桥”:生怕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学生因为受教师的前半句的牵绊,后半句的回答往往毫无深度,说法单一,毫无个性。(4)简单打断: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你能不能多想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能有更好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爱说、爱动、爱幻想的天性,就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泯灭。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比较枯燥,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学生语言贫乏单调。教师教学语言贫瘠,直接受损者是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学生的语言必然苍白或“金口难开”。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课堂

语言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静静等待。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引、导、等待,学生依然静静静地坐在那里,右手握着笔,用期待的眼神等待着老师“口吐”标准答案,时刻预备着记录,又似乎在说您只管讲、写,我们会记下来,他们看老师的眼神是多么神圣。他们已习惯于被动、依靠。如此沉闷的课堂,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

学生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我们怎么指望他们去开拓、去创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种主体性是不可能替代的自主行为,而这样的课堂,学生已完全退居二线,真正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旁观者”。如此现状,令人担忧,令人深思。学生作为孩子的活力、自信哪去了?

语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它是师生对话的工具,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媒介,我们觉得要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我们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过程

(一)创设伙伴式心理环境使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答应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定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从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看,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师生交流、对话的场所与舞台,是孩子生活的天地,活动发展的舞台;是教师体验教学生命、展示教学智能的场所与舞台。语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的活动。关爱生命,在教学中充分熟悉到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们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摒弃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惟我独尊的家长作风,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把学生视为“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待教育”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更多地赏识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敢于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变学生“只听不说”为“既听又说”。

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责任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各抒己见的自信的学生。“标准答案”也将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是多元化的答案。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教师要注重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暖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布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语言显露儿童的天性,绽

放聪明的花蕾,展露创新的萌芽,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说。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怎样使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精致呢?

(二)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布满美的享受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何谓精致?笔者认为它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老师话来说有‘四美’:

1、音美,要讲普通话;

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

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

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究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句句似诗,出口成章,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究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随时调整自己预设的语言。闻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美丽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我们在对课堂教学语言研究中,探索出了如下几点做法:

1、唤起生活体验激发爱好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拟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拟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

2、营造愉悦氛围激发情感 闻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称赞》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就对自己看到的值得表扬的现象进行了夸奖。“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洁啊!我也称赞你!”“你们听得多认真啊,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进行了多次的随机表扬,如有的学生课文读得并不好,于是随着一句“你读得很努力”,我发现学生学得更认真了。再如,有的人读得好,演得也好,就轻轻地称赞他“你不仅会读书,而且挺有自己的想法呢!”

教师的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在上《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当学生说到: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是引

用课文中的话)于是,在这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春风轻轻一吹,小草弯下腰来,似乎——(引说,且指名):似乎在向我们鞠躬;似乎在向我们点头微笑;似乎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似乎在说:“春天多美啊。”„„在学生不断地想象说话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

某位教师在执教《比尾巴》这篇课文时,“谁的尾巴最好看?”假如教师单单来解释“最”的意思,显得枯燥,学生可能还是难以理解。教师就利用了班级学生的资源,“请我们班最高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声音最

响亮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写字最漂亮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此时,教室里学生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而且被请到的小朋友无疑被“最”的殊荣所感染,“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投入朗读之情可想而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表现出乐学、爱学、好学,充分感受到称赞的魅力,使文本与课堂融合。

3、搭建“脚手架”促进理解

在柯林斯、布朗和纽曼形成的认知学徒模式中,“脚手架”被描述为一种指导学生达到能独自完成智力任务的程度的方法。有效的“脚手架”策略,使学生从事任务时,能更关注学习的要点,提高学习的效力。某位教师在执教《活化石》这篇课文时,文中“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假如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这么长的一句话,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怎样把它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说法呢?教师在请男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爷爷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教师在请女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奶奶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的教学语言,作为“脚手架”。学生在老师请了两位学生朗读之后,明白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知识,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爱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优雅体态语相得益彰

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我们来看《从现在开始》文章开头,狮子大王发号施令“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教师指导朗读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狮子大王发号施令时是怎样的? 生:神气、威武的。师:谁愿意来读读?

一生读,很多学生捂着嘴偷偷地笑。教师发现了。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一点不像大王在说话。

生:狮子大王大似乎怕小动物。

生:狮子大王没有大王做,不兴奋了。„„

师:你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狮子大王的神气、威武。谁来读。(有两三个学生懒洋洋地举起了手。)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朗读效果仍然不佳。教师匆匆进入下一环节。)片段二:

师:你心目中狮子大王是怎样的?(配合看课件)生:神气、威武的。师: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几位学生朗读,指名学生评价。学生认为他们读得很正确,但没有狮子大王的神气、威武。

此时教师挺一挺胸,扬扬头,两眼威严地扫视全班,并用大手一挥,拍拍胸前的贴画(狮子),把这句话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

师:谁愿意来当狮子大王?

学生马上精神焕发,挺直身体,高举小手,争当狮子大王。教师把狮子贴画,戴到学生胸前,再请他来朗读这句话,狮子作为“万兽之王”的那种威严气势溢于学生言表。同样的,学生在朗读猫头鹰、袋鼠、猴子轮流当万兽之王时发号施令时的句子时,都有非常棒的表现。

上面片段二中的教师利用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向学生作心理暗示,将学生的思路向预期的教学目标推进了一步。体态语言作为教师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情达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无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长时间注重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美国心理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阿伯特。梅哈拉也说:“在感情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

三、取得成效

(一)教师角度

一年多的实验和研究,使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念,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中有了比较大的转变,现在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想不想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教师从实验和研究中找到了一条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途径,提高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学生角度

1、学生学习爱好盎然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现在,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95%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爱好。上语文课时,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几乎每个同学都能自觉阅读课外书,他们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自己动笔写话,平均每星期写一到二篇的日记。通过实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新奇独特的问题。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解决,已经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2、学生的个性语言得到发展

在课堂中,学生有较强的表现自我的意识,敢想敢说敢问。他们敢于随时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独立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指出书本和老师的错误,敢于对他人的发言作评价和补充。《新版大闹天宫》,写的是一次午睡,因为老师不在,大家趁机在教室里嬉戏玩耍的事;《女孩哭吧哭吧不是罪》写的是小作者为了参加比赛在排演,大家都在打雪仗,她没有参加!又想到下次下雪都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而回到家向妈妈诉

苦“我怎么那么命苦啊!”喊完,她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我上岗了》,是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铅笔因为钢笔的上岗受到冷落到再一次被重用的过程。《风——妈妈的脾气》小作者把妈妈比作春风、北风、台风、龙卷风,让我们来读读其中的一段吧:龙卷风是所有风的大王,在他来临之际将会“天昏地暗”。这种风一定会在我考试考砸的时候出现。而且一旦出现,便会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它的声音就像大炮在轰鸣,狮子在狂吼。不到一分钟,我的泪水就会像瀑布一般飞泻而下。这些文章,都是用他们最本色、最自然的语言表达的心声,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

3、学生善于发现、表达生活中的美 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细心地去体验。学生才会在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下面两篇短文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并通过细腻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奇啊,这雾》:车子沿着盘山公路一路蜿蜒而上。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山间,迷迷蒙蒙的都是乳汁一样的雾。层层叠叠的群山,因为有了雾的衬托,而显得如梦如幻,如诗如画。雾笼罩着高高的青山,笼罩着幽幽的竹林,笼罩着丁冬流淌的小河。一团团,似云;一阵阵,像烟。明明似乎就在眼前,可却怎么也抓不着。我们的车子在这样扑朔迷离的景色中前行,宛如仙境一般。《小雪花》:

下雪了!下雪了!望着窗外的小雪花,我感到很惊奇。小雪花,你是糖吗?同学说:“不,它不甜。” 小雪花,你是盐吗?同学说:“不,它不咸。”

小雪花,你是天庭派来的仙女吗?为什么你的纱裙是那么的雪白漂亮? 小雪花,你是飞舞的小精灵吗?为什么你会那么调皮可爱?

小雪花,你到底是什么呢?小雪花默默无语,停在我的手心,渐渐化成一滴晶莹的水珠。

在这一句句童趣盎然的诗文,学生是用眼,用聪明,乃至整个心灵在感知四周的世界。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科研是一个艰苦地探索过程,我们深入课堂一次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碰撞,进而获得发展。由于受时间、学校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仅从课堂教学语言方面作了一些探讨。课堂教学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和完善。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傅道春著《教师行为优化教程》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肖锋著《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莉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选粹》 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浅析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作用及目标、提升课堂语言策略、教师个人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2

狭义上讲,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以声音为传播介质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本文中提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为了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群体语言;它能够反应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技巧、个人语言功底等方面的水平。

一、教学语言的作用

教师是人事培养人的崇高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加里宁曾经形象地说道:“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你的每一个学生都看着你、听着你、用心感受着你,因此,你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作为语文教师,你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更甚。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

1、教学语言要准确

作为语文教师,你的教学语言自然有是别于其他学生教师的、有自己特点的教学语言。我们语文学科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每一堂课的教学语言都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示范,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明、不重复、不繁杂;绝不可出现含混不清、用语不当、词不达意的情况。

2、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引领作用

每堂语文课都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舞台,教师的每一次朗读、示范都是对学生的引领,因此,教师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表达,是学生模仿的良好范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沉闷、有趣味。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是需要教师在课前有充分准备的,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同学生一起学习,才能有所进益。

我们不单要在课堂引入时注意教学用语,在整个语文课堂的始终,都应该以这样的具有每堂课鲜明特点的语言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以仿古诗词的语言方式进行说话、问答、交流;在抒情类文篇的学习中,模仿文章的语言方式进行语言的训练等。

3、教学语言要规范、流畅

教学语言要做到发音、吐词准确、清晰。简单地说,不使人听了心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声音大小适中、音调抑扬顿挫、节奏快慢合理,不使人产生厌恶,不分散学生注意力,使每个学生能够听清楚。这是一堂语文课上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目标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语言所承载的是文化、涵养、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实现以下目标:

1、语言的示范目标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很好的语言示范,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差异的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能力,以“生”为本,以“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教学工具,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课言。

2、有效课堂交流目标

有效的交际性是课堂语言的特点之一,一堂课上,如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无法有效地交流,那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令人堪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将一无所获,严格地说,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教师在组织课堂语文的时候,应该构思如何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合理、高效地交流。

3.“语”以载道的目标

我们的语言中不乏道德、美学、典故等等包罗万象的内容,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这些与语文“无关”影响学生的学习,相反地,正是这些内容,丰富了语言的魅力,充实了学生的心灵。高效的课堂语言不但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道德修养。

四、优化语言课堂教学语言的几点建议

1、保持一颗“年青的心”

我这里提到的“年青的心”指的是不断学习、进取的心。当今社会正不断进步,我们身边正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媒介都是语文教师的学习平台。我们可以向电视新闻学习普通话,向纸媒杂志学习语言组织,向各种娱乐节目学习语言表达。只要拥有一颗“不耻于学”的心,我们就可以“年青到底”,只要你是在学习的,就是在进步的。

2、同学生一起学习

学生是我们身边最为亲近的人,是彼此影响最大的人,我们不妨俯下身来,与学生一同学习,了解儿童的世界,走进儿童的心灵,以自身正面的言行,积极纠正学生身上的不足,在改正學生缺点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3、创新的思维

优秀的教师并不是“能说”或“会说”,而是用心在“说”,用智慧在表达。语文教师应该勤于思考,用现代创新思维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增益才干,才能使学生受益。

语文学科是关于语言文字教育的学科,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之于学生的学习影响甚远,我们每一位教师就有必要精心地组织高效的课堂语言,有针对性的运用这些语言,以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停留于当下,而应当着眼于未来,看看学生在若干年以后是否还热爱语文的学习、是否真正的实现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否能将”语言“这一工具运用好,由此看来,我们的课堂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能不在短时期能够看到的,但它的作用一定是巨大的、有益的。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教师组织的好的课堂语言能够影响其一生;宏观而言,每一名语文教师好的课堂语言最终能够实现整个民族文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克俭 教育教学漫谈14[J]沈阳:辽宁儿童出版社2002.3

2、郑克俭 教育教学漫谈15[j]沈阳:辽宁儿童出版社2002.3

小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篇7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 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中早有记载:“善谈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 约而达, 微而藏。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 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不断学习和研究中, 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笔者依据前贤的研究, 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际, 提出几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原则。

一、规范性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此种语言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上, 首先考虑的必须是正确性和清晰程度, 教师的言语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规范准确的语言首先表现为标准的普通话, 即做到吐字咬音, 清晰准确, 抑扬顿挫, 悦耳铿锵。如能配合具体的文章, 采取合适的语调、语速, 就更能抓住学生的心了。

二、审美性

美的语言能够打动人的心灵, 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 教师或和风细雨、娓娓道来, 或慷慨陈词、情感激烈, 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审美体验。首先, 美的语言在形式上必须是精致的, 普通话必须标准, 发音轻重、声调缓急必须配合得当, 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也必须准确和谐。在语言的内容上, 还可以锤炼各种表达技巧, 对于课堂中运用到的不同语言应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陈述性的语言要求简洁流畅;阐释性语言要求活泼准确;点拨性语言要求明晰生动;对话性语言则要求亲切风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染熏陶作用是最直接的。美的教学语言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美感, 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三、针对性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指教师针对相应的对象、相应的文章、相应的场合, 使用不同的语言。强调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就是强调教学要“目中有人”, 教师在授课时务必做到有对象意识和反馈意识。所谓对象意识, 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 或形象生动, 或高雅幽默。所谓反馈意识, 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敏锐观察学生情绪思想的起伏变化, 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语言速度、频率和节奏, 把握教学的主动权。

结合上述课堂教学语言的三个特点, 笔者借鉴前人的经验, 联系自身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 语文课堂因情感而饱满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作者饱满情感的精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白居易也说过:“诗者, 情根, 苗言, 华声, 实义。”语文教学的载体就是这样一篇篇情感的结晶。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难以想象, 一个情感淡漠、语言平淡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演绎别人用真情描绘的奇葩。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说话人对自己多说的话毫无情感, 把自己隐藏在幕后, 也不理睬听众是谁, 不偏不倚, 不痛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 玩弄一些抽象概念, 或者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 没有一些人情味, 这只是掠过空中楼阁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

另外, 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 有“美育”这一项额外的教育任务。语文教学载体大多具有以情感人的特点, 或托物言志, 或直抒胸臆, 或激情洋溢, 或温婉柔和。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倾向于篇章结构或行文笔法的解析, 则无法唤起学生的审美热情。

2. 语文课堂因幽默而多彩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独具魅力。

幽默的教师通常会因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和才思。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在理解问题和表达观点时通常很独到。学生拥有了轻松欢快的情绪, 不仅会主动获取知识, 而且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幽默潜能, 打开思维和创造的大门。一位教师上课时, 突然从外面飞进一只蝴蝶,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蝴蝶上了。这时, 教师说:“这就是蝶恋花啊, 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祖国的花朵!”学生们都被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住了, 注意力也轻松自然回到了课堂上。

幽默是心态健康积极的表现,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幽默感, 也能将这种健康的情绪带给学生, 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3. 语文课堂因启发而明艳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朱熹解释为:“启曰开其志, 发曰达其辞。”可见, 启发式教学在中国由来已久。语文教学语言要做到具有启发的作用, 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学语言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比如一个生动形象、引人想象的描绘, 激情奔放、纵横捭阖的抒发, 开拓思路、激人进步的导语, 余味无穷、留有启思的结语等。这一切都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和感触。 (2)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从“趣”出发, 能够引导学生产生想学的内部动机, 并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自然和原始色彩的内在力量, 其本身有着强烈的冲动性和亟待满足的驱动性, 所以兴趣比毅力具有更大的爆发力和推动作用。

那么, 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呢? (1)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正所谓“言为心声”, 没有美好的内心, 何来动人之声?语文教师要广泛汲取人类文明中有益的成果,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2) 丰富自身的词汇。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 才会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 避免同样的用语在课堂上反复出现。 (3) 课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学生展示很多的内容, 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充足的准备。这既是对学生负责, 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篇8

一、教师要以真情感染学生

语文课不仅要学习文学常识、写作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或平实、或华丽的语言热情讲课, 教学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和人文情怀教育,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如《春》一课教学中, 教师如能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讲解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讲解中展开想象, 看到美丽的春景, 那就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 体会出朱自清对生活的热爱。学生的心灵比较敏感, 他们能感受到教师语言中“情感”的信息, 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载体, 深入学生幼小心灵,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 切忌平铺直叙, 平淡无奇, 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 长短结合, 快慢适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有一定节奏感和韵律美,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津津有味。要对不同风格内容的文章和不同年龄的学生, 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 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 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 应多用严密、有力度的议论分析性的语言;讲说明文, 应多用朴实, 有条理的语言作说明介绍解释;讲抒情文, 应多用华丽, 有激情的语言。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 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讲课要注意语调, 语调只高不下, 时间一长, 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 很容易疲劳, 语调太低, 引不起学生的注意。相反, 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 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 就不会出现学生情绪烦躁的现象了。

另外要恰当的用好体态语, 增强表达效果, 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课文时, 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 再辅之以恰当的面部表情, 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 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 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如将《孔乙己》时, 教师讲解时运用不同的动作去表现孔乙己不同际遇下掏钱时所用的“摸”、“排”动作的话, 就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三、教师语言要有启发性

现代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 反对灌输式。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因此, 教师要精心备课, 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堂提问习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深入浅出, 用问题来支撑课堂讲授,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 探求新知识, 掌握新内容。但启发性的语言不能错误的理解为教师问, 学生答。启发性的中心意义是调动和激发学生听讲的积积性。教师在讲解某一问题时, 必须提纲挈领, 言简意明而不能把话说完, 应留下学生思考的空间, 诱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给予补充和发挥.最后补充的结果可能不尽相同, 但同学们在相互补充下, 还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 这样就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四、教师要增加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 就要求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 这样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习兴趣。首先, 用词要精选妙用。语言的趣味性不是靠堆砌辞藻、玩弄语汇游戏可以达到的, 而是要在用词、选词上多下工夫。往往一个很平常的词由于运用巧妙而格外生动传神。其次, 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 课堂上引入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知识易于理解, 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篇9

一、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教育教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点环节, 对于教育教学的模式、技巧就需格外重视。因此, 教师不但要把学生当做实际教育对象, 还要根据初中生相应的语文应用能力状况进行语言能力的辅导。相对来说, 初中生的思维没有系统化、逻辑化, 所以其语言应用能力上升空间很大, 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前提下, 把学生的思维带起来, 并适时地指导学生应用和实践。根据中学生的自身特征, 依照从基础到高效的教育教学原则, 在上课时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强化, 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应用不断增强, 在保证不给学生压力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熟练地把握知识和语言能力。

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可以适时地让学生进行书法练习并加以指导。在练习书法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书法的笔法及用笔力度讲解给学生, 同时结合课堂相关内容, 让学生做有规律的反复练习。可以先让学生观摩, 了解其用笔的方式, 同时让学生在字帖及课本上进行练习实践, 慢慢掌握书法及写字的相应技巧, 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将语文语言学习内容和练字相结合, 保证学生上课激情, 提高学生的语文掌握程度。

二、依据语文课本知识, 提高语言与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语言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应用交流以现代语言为主要交流语言,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还应以现代文学的掌握和应用为主, 这些相关文学在初中语文语言教学中可以扩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积累量, 提高学生自身对课本相关内容知识的语言应用能力。落实到初中语文语言的课堂教育中, 教师要适时地利用课本知识来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 使语文语言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提高。

如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语言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字词、段落等, 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过程中, 加深对课本知识及内容的理解, 掌握课本知识相关的信息内容, 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三、结合应用文写作, 培养学生的语文语言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语言课堂上, 应用文的构思和写作对于初中语文语言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 遵循“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原则, 让学生将课本相关知识和应用写作资料结合起来, 熟知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和格式, 一点一滴地对应用文的写作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素材, 在生活中找灵感。同时,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或对立起来进行比较, 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语言的积极性, 提高语文语言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时, 教师可在课堂上依据教材讲授课本知识, 并适时地在休息或课堂内容上完后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写一篇与课本内容相关或表达自己想法的应用文, 题目自拟, 认真完成, 规定上交时间。将课本学习内容与应用文写作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 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 进一步地在初中语文语言课堂教学中加强语文语言的能力。

总之, 在初中语文语言的课堂教学上, 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作为一个繁琐而又不简单的有序性任务, 在语文课堂上培养语文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有耐心、有责任心、有规律、有技巧地坚持运行。教师和学生应该不断地坚持和反复训练, 发掘他们积极应用的潜力, 提高语文语言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相反, 就不会引起学习语言能力的兴趣, 甚至是适得其反。

四、结语

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义务教育体制下备受重视的问题, 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和缺点有待我们探讨。中学生语文语言能力的培养,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他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依据现实发展, 以学生学习和语言表达为目的的系统化、有序化和有规律地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以及对语言意识的深入。积极地对语言能力加以重视, 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只要我们放飞思维, 就能很好地提高初中语文语言课堂教学的语言能力。

摘要:义务教育体制下对新课标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重视任何一个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教育对象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依照学校各个学生自身学习条件的不同状况研究出对应的教育模式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在课堂教育中, 教师则应适时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应用能力, 革新教育教学方法, 发掘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和见解的积极潜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能力提高的活动中去, 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能力,培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冯成玲.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学模式, 走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J].文教资料, 2010 (21) .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文教学,教学语言,高频词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教师是舌耕为业的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教师的职业工具,教师的语言能力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语言作用于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外汉语教师教授的是汉语,这就使他们的教学语言具有双重意义。尤其在以目的语授课的情况下,教师语言关系到能否成功地执行教学计划,同时也成为学生所能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目的语习得。(刘珣,2000)由于教学的目的、对象和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没有从事过该教学的人往往将其等同于语文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显然是行不通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即是区别两种教学语言的不同特点,以期对教师的语言锤炼和师资培养有所启发。

二、教学语言词语对比研究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主要对教学语言进行定量研究。教学语言指教师课堂教学使用的口语,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有意义的口语,不包括教师的书面语(板书及其他)和体态语等。

(二) 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语言学的语料分析方法,将教学录像语言转写为文字,进而生成小规模的语料库。对外汉语教师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教学录像,共收集了十一位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全部是初级阶段综合课及口语课的教学,教学时长1 100分钟,语料共计113 288字。中小学教师的语料是通过网络搜录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全部由真实的课堂教学转写,包括现当代课文、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共计117 535字,教学时长与前者相当。

借助相关技术,我们将语料按照字、词、句的层次分别生成了层级语料库,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本文将重点对教学语言中的词语使用进行探讨。

三、研究结果

(一) 总体印象

除去标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共包含336个英文单词,162个拼音字母和58 600多个汉语词。语文教学语言中没有拼音和英文,而包括了很多成语、文言文词汇等。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中虽然出现了58 600多个词,但实际使用词汇的总数大约只有2 900个,只有总词数的1/20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词在教学语言中要被重复20次,重复率相当之高。当然,课堂教学语言的重复是不平均的,为观察哪些词在教学中被大量重复,我们分别计算了两种教学语言的词频。

(二) 词频统计结果与分析

1. 前50位的高频词

通过词频统计,我们将两种教学语言重复率居于前50位的高频词列表如下(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词语的重复率极高,最高可达到2 348次,前50位高频词重复都在100次以上;而且,前几位的高频词与最后几位重复率相差极大,可见,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重复是相当集中的,不平衡的。比如,词频在400以上的有22个词,这些词是对外汉语课堂用语的基本构成部分。如“[人名],请你说说好吗?”“[人名],你呢?”“很好。”“不太好,不是很好。”“是吗?”“是不是?”“我们可以说———?”“对”“对吗?”“这个是什么?”等等。除去教学内容,我们基本上是靠这些词和大量的体态语来组织课堂活动的,可见课堂教学语言的词汇何其有限。相比较而言,语文教学语言的重复率要低得多,平均只及对外汉语的1/6左右,而且词语的重复比较平均,除了第一个“的”以外,其他词语的重复率不存在两极差异,足见语文教学的词语使用范围要远远大于对外汉语教学。

和语文教学语言相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说”这个词的词频非常突出,而语文教学语言是“读”在先,然后才是“说”,其频率也远远低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差异体现了两种教学的不同点。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特别强调让学生开口,听说先行,以说带读。因此,对外汉语课堂上的“说”是占绝对优势的。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文字理解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因此是从读入手,进而才是理解和表达。

判断动词“是”成为高频词也鲜明地体现了教学语言的特点。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和语文教学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让我们观察教学实例:

(语文教学):

(1)“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啊!”这一句话是作者在观察姑娘的言行后作出的评价。

(2)作者就是通过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她是一个有心计的姑娘。

(3)课文段与段之间就是以这样一种关系联系起来的。

(对外汉语):

(4)“旅游”这个词是一个动词,我们常说的呢,常常说的是到,或者去什么地方旅游。

(5)这句话是谁说的?谁说的?可能是吃饭的人说的。

(6)高的反义词是——?说人的时候怎么说?矮。大的反义词是——?小,所以高大的反义词可以是——?对了,矮小,啊。

(7)这是谁的相片?对,是我的相片。这是谁的相片?啊?也是我的相片。是吗?

(8)大家是不是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就给家里打电话?

表示判断的“是”常出现在教师的解释语中,这种情况在两种教学语言中都存在。不同之处在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是”更多地出现在教师设计的问题里,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出现在正反问“是不是”、附加问“是吗”中,此外,“是……还是……”、“是……的”的形式也很多。上面列举的问句明显是教师事先设计好要求学生回答的,它们特点是,答案是已知的,学生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问题的目的在于让他们练习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达。按照布卢姆(1956)的问题分类表,这些都属于知识型或理解型的问题(曾玉,2006)。这些问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提问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二是用于生词和语法讲练,在目的语授课的条件下,受学生的词汇量所限,教师用情境创设来代替解释语,从学生熟悉的问题说起,逐渐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生词和语法说出新句子。可见,判断动词“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作用不是解释和说明,而是帮助学生巩固已知的内容,并创设情境,操练新的内容。为了实现一个教学目标,教师会设计一连串由易到难的问题,就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输出预期的句子。这看似繁琐,但却正是对外汉语教学组织操练的手段。

语气词“吗”、“呢”和疑问代词在两种教学语言中的地位也值得注意。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吗”和“呢”的词频相当高,分别居于第18、19位,而在语文教学中只排在第30位和39位。疑问代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高频词中排名普遍较高,这反映出两种教学语言中问句数量的差别,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问句数量要大大多于语文教学语言,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许多对外汉语教师都是利用一环套一环的问题来组织课堂的。

形容词“好”、“对”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使用量也很大,这反映了教师的评价用语的有限性。由于学生词汇量低,对外汉语教师只能选择最简单的评价语,而语文教师的评价语则很丰富,如:

(语文教学)

(9)概括得很全面。

(10)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

2. 两种教学语言独有的高频词

为进一步明晰两种教学语言的特点,我们将表4-1中两种教学语言各自独有的高频词分别提取出来,列表如下(表2):

总体上看,语文教学语言的动词较之对外汉语教学要丰富得多。从动词的词频可以看出两种教学语言的不同特色。语文教学语言中读、写、想、听、讲的分量都比较重,这是由于语文教学要全面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思考和写作表达的能力;而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则是以说为主的。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动词“跟”也鲜明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特点。“跟”主要出现在“跟我说”、“跟我读一遍”这样的句子里,这说明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领读和示范,训练方法上对外汉语教学更注重机械操练,而语文教学则没有此特点。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教师较多地使用了疑问代词“什么”、“怎么样”,而语文教学语言中多使用“谁”和“哪”。“还有”一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词频也很高,该词多出现在问句“还有吗?”中。以上差别反映了两种教学中提问方式的差异。我们回到语料中,可以看到这样的问句:

(对外汉语)

(11)大内觉得味道怎么样?

(12)游览过什么地方?

(13)什么是我的最大爱好啊?

(14)骑自行车怎么样?

(15)公共汽车怎么样啊?

(语文教学)

(16)我们听到草塘的景色都已觉得很美,那亲眼见到草塘的作者此时是什么心情呢?从哪里看出的?

(17)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18)“茫茫”是什么意思,想想在这里用它,好在哪里?

(19)教材编者巧妙地配制了一幅插图,谁能用一句《核舟记》中的话再描化一下皇帝的丑态?

(20)谁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看出,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提问的不同功能。对外汉语教师的提问大部分限于引导学生重复课文的内容,而且通常是回答句中的某一成分,“什么”和“怎么样”常用于提问句中的某一成分。“还有吗”一词则常用于一些事物的简单列举,也多与课文内容有关。对于语文教学,教师的问题比对外汉语教学更有深度,更多提出理解性、综合性、和归纳性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论据加以说明。而且,从学生的回答方式来看,语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个别回答问题,而对外汉语教学中则存在着大量的齐呼,即学生集体回答。

此外,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独有“句子”,而语文教学语言中独有“词”。这一结果初看似乎很奇怪,但回到语料中就能找到其原因。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也有很多“词”,但频率不如语文教学高,没有进入前50位;而“句子”却受到格外的强调。可见,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语言训练基本上是以句子为单位的,无论是词语练习还是语法解析都围绕句子进行,初级阶段尤其如此。而语文教学则通常以篇章为单位,或分解成段,很少只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句子上。对于词的强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词汇驾驭能力,特别是文学词汇或文言词汇,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名词和专名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频率也很高,如“中国”、“上海”等。此外,“赵林”、“彼得”等课文中的专名和本班学生的人名在教学语言中的频率也比较高。这一现象反映了对外汉语教学话题的有限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以课文为中心进行的,教师和学生总是围绕课文的情境进行反复操练。像“赵林”、“彼得”等是教材中的主人公,教师在围绕课文讲解时必然会经常提到这些人名。“中国”、“上海”等词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这些名词除了在课文中出现之外,在课堂的情境操练里也经常被提到。不过,随着教材和课文的变化,教学语言中经常提到的名词和专名也会有所变化,可以说,这些词在教学语言中是一个变量。

四、结论

(一) 教学目的

由于对象不同,对外汉语和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也完全不同。对外汉语注重语言技能训练,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学时重在“说”;而母语学习者已经解决了口语表达的问题,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学时重在读、写。

(二) 教学内容

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是围绕课文进行教学,两种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却不同。对外汉语教学的词语非常有限,而语文教学的词语则以丰富为佳;两者教学材料的复杂程度也不相同,对外汉语教学材料简单,不要求对课文深层理解,只要求简单复述课文内容;而语文教学则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归纳立意、思路,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和言外之意等;对外汉语,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以句子为中心,要求学生输出完整的句子;语文教学则更多从篇章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情感,并强调文学词汇的积累和训练。

(三)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对外汉语和语文教学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对外汉语教学的显著特征是重复操练。有限的词句在课堂上的大量重复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而语文教学中则不强调重复。对外汉语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大量示范,范读、跟读贯穿于教学始终;而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解析和传授。

在提问方面,两种教学都包括很多课堂提问。但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数量和频率要多于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一般短而浅,多限于重复已知信息或简单列举,易于回答,常以连续性的问题推动教学;而语文教学的提问需要的思考时间一般较长,理解性、综合性和总结归纳的问题较多。从回答方面看,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单独回答问题,而对外汉语课堂上除了单独回答,还存在着大量的“齐呼”现象。

在教学评价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倾向于用最简单的词语给予评价,如“好”、“对”等;而语文教师除了简单肯定之外,会给出更为具体的评价,使用的语句也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范英,刘以林.教师行为规范全书之六—教师语言行为规范[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2]蒋同林,崔达送.教师语言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3]刘晓雨.提问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的运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0.1,70-76.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李裕德.教学语言的语法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1995.2,57-60.

[8]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9.1,1-17.

[9]彭利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6,123-128.

[10]王熙嘉.教师口语的特点与规律[J].语文建设,1994.8,11-14.

语文教学语言初探 篇11

一、文体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决定教师语言基调的是语文教材中多种多样的体裁。语文教师在授课中,根据不同的体裁采用恰当的文体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不同的文体,教学语言的基调是不同的,比如议论文,教学语言的基调是观点鲜明,逻辑性强;散文,其基调是抒情达意、优美蕴藉;小说,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又根据人物的不同,采用典型化、个性化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么多姿多彩的文体语言特点,无论什么体裁的课文都用一种语言基调,千篇一律,那么语文课定会上得枯燥呆板,毫无生气。如果讲小说时语气铿锵,旗帜鲜明;讲议论文时抒情达意,云山雾罩,课堂将会出现怎样惊奇的效果呀!因此,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对语文教学中文体语言的恰当运用。

二、“角色”语言

语文教师授课的过程,实际是依据教材的语言符号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进入一种“角色”状态,通过认真钻研教材,研习教材,站在作者的角度,体现作者的意志,传达作者的意图,这便是“角色”语言,这也是语文学科独有的语言特点。语文教师只有运用“角色”语言,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消化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的情感,通过理解和认知达到教育目的。比如讲议论文时,教师如同在和别人侃侃而论,在演说,在辩论,在极具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小说时,教师如同一个高明的局外人,对人间百态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具体分析人物时,又可以用生活化的、个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讲散文时则如作者在祖国大好河山、勤劳人民面前抒发感情一般。通过这样的“角色”语言,指导学生神游于作者的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文学即是人学”,语文教材中浓缩了人类的各种情态,体会这其中的感情,情动于衷,即所谓情动而辞发。鲁迅说:“《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课文中由语言文字“看出人来”,从而得到智育和德育的启发。为此,教师必须运用“角色”语言,把“死”的文字符号讲“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这也是缩短学生和课文之间距离的手段之一。

三、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因“角色”语言而生,它是配合“角色”语言表情达意的特殊语言。有时候,某种用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意义,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一种表情,就可以使学生心领神会,这在自然科学学科中几乎是不用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演习这种身体语言,并用之于教学,以直观形象的特点,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语文教材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大容量的语言教学。现行通用的语文教材中,不仅包括语文知识,在内容上还包括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政治、天文、地理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它不像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教材体系结构那样表现出严格的序列化和单一化。虽然语文学科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但在讲授过程中涉及到的其它学科知识也是无法回避的。为了避免把课上得呆板单调,内容单薄,使文体语言和“角色”语言含量更大,教师应采取大容量的语言,旁征博引,使学生在知识的新异刺激中接受语文知识,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课文内容,培养能力,开展德育教育。

只有综合运用以上几种语言,教师才有可能把语文课讲得文采飞扬,生机蓬勃,少一些乏味,多一些灵气。语文教师为了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培养课堂教学语言能力是必要的,不过这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由此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吃透教材。根据课文特点认真组织好身体语言、“角色”语言等。(2)深入生活。这是培养教师“角色”语言和大容量语言的捷径。(3)培养讲读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讲读能力,心中有数的“闷葫芦”是不能胜任语文教学的。(4)培养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可以体会文体语言和角色语言如何从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但以上这几个方面只是宏观的,培养语文教师语言能力之处无所不在,只要有心,任何事都会成功。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言便是教师手中的雕刻刀。让我们把这把雕刻刀砥砺得更快,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 篇1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艺术起着重大的作用。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互通有无的桥梁, 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所谓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就是语文教师讲课时秉承语文教学审美性原则和一般教学规律,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进行合理设计, 向学生有效的传达正确的知识和信息的语言技能活动。语文教师上语文课, 是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 提高语文能力;教师的语言干巴, 枯燥, 不规范, 欠生动,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岂不是会起负面作用?学习质量岂不受到影响?教师只有提高对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力, 才能言传身教, 获得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基于上述的阐释,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艺术地运用教学语言:

1语言应言之有物, 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堂教学要言之有物, 是要求教师运用语言艺术充分表达课文思想, 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1.1语言要具有准确性和规范性

教师教学语言的熟练运用程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 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绝不似是而非、含混不清, 不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疑问或误解, 甚至犯下科学性的错误。教师必须慎用课堂语言。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言, 尤其如此。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时, 教师必须不断的思考,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讲好语文课。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具备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针对文章内容设计教学语言和教学细节, 这样讲课才能引人入胜, 引起共鸣。

1.2语言要具有情感性

讲课是一门艺术, 课堂即舞台, 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 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 这才是理想状态。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色。教学内容中的文学作品都带有情感色彩, 有的是含蓄朦胧, 借物言情, 有的直抒胸臆, 激情迸发。在课堂教学中, 若单纯的划定篇章结构, 解析其行文手法, 难免会忽略其内含的情感色彩, 于是本来一篇情感丰富、色彩浓郁的好篇章, 被置于客套死板的条条框框中去解析, 难免显得枯燥乏味。作为语文教师, 若被冠以“讲课枯燥乏味”“没意思”等评价, 无疑是显露其教学能力的一大败笔。这样的讲学模式虽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并不能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因此, 灵活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讲课技巧, 而且是一门语言艺术, 能从侧面体现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刻板的文字中注入情感因素, 使之变成生动的语言, 将作品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这是真正体现“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一个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 “情”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核心所在。

从某种程度来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投入情感,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理论授课并不是将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 而是寻求情感共鸣的过程。作为教师, 要擅长用语言创设意境, 引人入胜, 引导学生跟随讲学进度主动思考, 并且语文教师还应擅用丰富、细腻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情感充分的展现出来, 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内涵,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1.3语言要具有幽默性和趣味性

幽默教育是一种融自信、乐观、宽容、机智、理解为一体的教师良好教学心态的教学表现艺术。幽默性和趣味性不仅是教师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且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过于模式化, 缺少了幽默化的教学氛围。教师若能将幽默融于教学之中, 把教学内容变得趣味盎然, 使学生在笑声中进行认知活动, 对师生关系的融洽、课堂气氛的活跃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教育、优化教育。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引导中、不良情绪疏导中和个性培养中都可巧妙运用到幽默的技巧。通过幽默来培养学生阳光快乐的性格, 自信勇敢的态度。

2语言应言之有序, 条理清楚

“序”即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堂前备课是语文教师的必修功课。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深意, 才可能在课堂上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序言逐步引导学生去学习。这就涉及到了更多的艺术, 一堂课的开讲导入就好比歌唱家开口歌唱前的定调, 第一个音调准了, 第一句唱好了, 就为一首歌唱定了基调。导入设计得好, 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 后面的教学也就会很顺利, 而在课堂教学任务结束之前, 安排一个令人激奋的结束语, 会令学生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这类语句应是富于深情, 蕴含哲理, 情真意切。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 挖掘和提炼课文精华, 用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 达到以情育人的效果。只有思路井然有序, 讲解才会条理清晰, 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2.1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随时随地开放自己的感官, 让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爱好、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等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 分别储存起来。要锻炼自己的眼力, 要有敏锐的目光, 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特点、长处, 哪怕是思想、言行偏差较多的学生, 他们也有成长向上的闪光点, 窥见他们心中的那“一角”, 肯定, 激励, 引导, 讲课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 通过渲染环境, 让学生进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 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师要堂前备课, 设计好问题和思路, 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探索。在讲课时, 教师需要运用合适的语言和提问方式因势利导, 从浅显易懂的开始启迪学生的思维, 然后逐步深入, 引导其自主钻研, 寻找答案, 最终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素养。

此外, 教师分析课文时要用自己的语言在学生和作品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形象的语言, 能将刻板枯燥的理论性内容转变成灵活生动的“活”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引人入胜,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教材化难为易,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2.2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在讲课时, 教师必须有察言观色的本领, 就是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获知其心理活动, 并且批评或表扬学生时懂得讲究语言方式。讲课时要善于发掘和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即便是不妥之处, 也应该在合适的场合以合适的方式加以疏导, 切忌一味的严厉批评, 以免伤其自尊。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往往激情高涨, 思维也相当活跃, 对知识能够快速领悟, 教学效果比较好。

2.3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课堂导入语是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 进入听课状态的关键。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 歌曲导入, 情景导入等几种形式, 但要注意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任务结束之前, 安排一个令人激奋的结束语, 会令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这类语句应富于深情, 蕴含哲理, 情真意切, 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 达到以情育人的效果,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教学目的。在讲学时, 即便是同一篇文章, 不同的教师一般会有不同的见解, 讲课方式也各有特点。但是无论运用何种讲学方式, 都必须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结语

“文以载道”, 教学语言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是教师学识与修养的体现。教师如果在讲课时, 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参考课本内容, 合理设计教学语言, 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渐入佳境, 同时能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 引导其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语文教师要真真切切的讲好一堂课, 就必须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 善用语言艺术和说话技巧,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吉星.语言表达技能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杨国.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3]蒋同林, 崔达送.教师语言纲要[M].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第168页, 第181页, 第242页, 第243页.

[4]周建设.教学语言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10月第1版.第72页, 第71页.

上一篇: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下一篇:静脉吸复合麻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