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共12篇)
语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篇1
各行各业都有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规范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最准确、最及时、最重要的工具。要使教学语言富有艺术性, 教师就要善于激趣, 巧于启发, 深于传情, 工于表达。为了便于学生主体的接受, 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有人说:“教师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它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 于是沙漠有了绿洲;它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 给林中飞鸟带来了黎明的信息;它像普罗米修斯的圣火, 给人类带来文明之光, 照彻上下五千年。”
一、教师语言要生动有趣
如果优美的教学语言像课堂讲授中翱翔的翅膀, 载着学生在知识和真理的蓝天自由地飞行的话, 那么“生动”则是美丽的翅膀上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羽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 要让学生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乐学好思。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要使学生觉得课堂有趣, 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授能设疑激趣, 扣人心弦。只有教师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泛的求知兴趣, 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 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 改善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心智, 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 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俗, 活而不乱, 严而不死。因此, 教师要广聚博闻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笑话、故事、游戏、佳句、名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谚、方言、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本地语等, 随心所欲, 引入课堂, 调动自如, 游刃有余, 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势,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知识明白易懂, 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专心做学问。
为了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 教师有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大众化的歇后语、习惯用语时还需辅以比喻性词语和摹状词语, 以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据说胡适先生曾有过这样一堂生动幽默的课, 他在讲述某个哲学问题时, 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孔说”, 接着讲述了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在“孔说”后面又写了两个字“孟说”, 接着讲述了孟子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又在其下写了两个字“孙说”接着便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点;最后, 他又在“孙说”下面写了两个字“胡说”, 立即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课堂气氛顿时推向了高潮。他开始讲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他利用了自己的姓氏“胡”字的多种含义, 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真可谓大家风范, 诙谐幽默之至, 生动有趣之极。
二、教师语言要声情并茂
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探讨如何把学生的苦学变成乐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音美以感耳, 即有吸引力;意美以感心, 即有穿透力;形美以感目, 即有凝聚力;情美以动人, 即有感染力, 合而产生教学语言的魅力, 使教学语言成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它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 把语言的潜力挖掘出来, 使教学语言完全像老舍先生说的那样, “既有意思又有响声, 还有光彩”。像鲁迅说的那样, “音美以感身, 意美以感心, 形美以感目, 情美以感人”。言之有韵, 抑扬顿挫。因此, 教师一定要善用教学语言, 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相适,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 有板有眼, 错落有致, 声情并茂, 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和谐动听,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津津有味, 使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中, 师生和谐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音、意、形、情四者俱佳。有的教师曾深有感触地说, 课伊始语言要激情满怀,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之中语言要进入角色, 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课之末语言要情深意浓, 余音绕梁, 使学生回味无穷。
三、教师语言要精深广博
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语言修养, 才能真正体现出“言为心声”, 才能用言语展示教师的心灵, 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思想是语言的灵魂,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教师的思想修养决定着教学语言的方向, 关系到学生的理想前途、人生幸福等, 乃至一辈子的信仰和追求。知识修养与教学语言成正比, 教师的知识功底深厚, 教学语言才有较高的艺术性,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知识修养是教学语言最重要的功底, 要给学生“一瓢水”, 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教师在先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积累, 不断进行自身语言的储蓄, 长此以往才能外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语言, 真正体现“厚积薄发”。教师的知识修养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要成为专家, 要努力学习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 努力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美学、古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学知识, 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必须在“精”和“深”上下功夫。二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 广泛涉猎, 博闻多见,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不断的学习积累, 真正体现“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缘”。教师必须有深厚的语言修养, 要提高语言修养就要学习有关语言学方面的知识, 达到有丰厚的语言材料积累的境界。综上所述, 思想修养是教学语言的灵魂, 知识修养是教学语言的核心, 语言修养是教学语言的基础, 三位一体, 互相渗透, 形成教师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精深广博的教学语言。“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十年功”就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功底, 有了这“十年”的训练和提高, 就有了“底气”, 就能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讲得精妙传神。
教学语言除具有一般语言的共同特性外, 还显示出与其他语言的明显区别。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语言表现出教师个人的风格和气质, “教如其人”、“课如其人”, 教师在形成自己教学语言风格的同时, 要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让语言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教学语言更加规范, 更加科学, 更富有艺术性。
语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篇2
河南省潢川县白店乡中学
彭长明
摘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言之有理、语调抑扬顿挫、精神饱满、妙趣横生、紧紧抓住学生。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语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规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代替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因此,许多学者,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已经不满足对教学语言的内涵和本质的研究,而开始对教学语言的类型,特征和技艺的探讨。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
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的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的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位教学语文课的老师,她的语调到现在我还记忆深刻。要知道下午学生总是容易昏昏欲睡,下午的语文课全班同学不仅没有人趴在桌上偷懒,反而更有精神。原因不是她讲课特别精彩,而是她的语调真的吸引学生。每当你要走神的时候,这位老师总是用突然高昂或者低沉的语调把你拉回,想不听都难。
三,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
五,言之有德,文理兼备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因素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有理,论之成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六,言之有序,启迪反思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文始终,怎样结尾。这样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难点、重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有序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
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因而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艺术 篇3
一.亲和温馨的语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语言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几乎成为所有学生的通爱。好的教学情境,亲和的教学语言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
请看孙双金老师的独家创意——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生:喜欢!师:那好,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片美的叶子!可以上黑板来画,也可以在下面画。师:(极富诗意地为学生作画配上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打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课前导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课堂学习。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忽如一夜春风来
充满幽默感的老师永远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幽默感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语言,老师应当是语言大师,寓知识于快乐,让人一笑之余,继以深长思索。
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硕果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都会心地笑起来。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教给了学生,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三.激疑促思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导向性话语来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
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位老师是这样过渡的:“面临绝境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颓废,从此消沉下去;要么发愤,努力振作起来!而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从起初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下定决心发愤写《史记》,司马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文设身处地想一想,除此之外,司马迁还会想些什么?”孩子们带着疑问,积极投入到课文的研习中,想到《史记》还没写完,想到父亲的嘱托、想到自己出生在黄河边听英雄们的故事,想到自己努力读书积累的资料等。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加深了对司马迁这个人物的了解。
恰当的衔接过渡将教学内容步步引向深入,触动了学生心弦,激发了学习欲望,沟通了师生间的信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跃而获之” 的念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画龙点睛的语言——繁华落尽见真淳
结束语作为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所用的时间不长,却对这堂课的成功和完美与否至关重要。如果结束语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正如袁微子先生所说:“成功的结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
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的结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敬爱的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光辉形象也永远不可磨灭。邓小平,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名字,他,在大海中永生!”
好的结束语,用点睛式的语言收场,如深山古刹的钟声,余音绕梁,留给学生悠悠的情思。这个结束语,不仅概括了全文的中心,赞美了小平伟大的一生,而且激起了学生对小平的无限思念和爱戴。
课堂教学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笔者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和完善。总的来说,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力求把最美的语言带入课堂,让它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徜徉在诗意的语文中!
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初探 篇4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 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和我我讲讲的的话话产产生生共共鸣鸣, 我我自自身身就就需需要要和和孩孩子子的的心心弦弦对对准音调。”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由此看来, 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激发情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它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 更应该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 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那么, 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 需要讲究哪些技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动之以情, 情景交融
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 而是建立在情感共鸣基础上的一种交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带着饱满的激情讲课, 做到情动于衷, 形诸于外。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以形象为手段, 以情感为纽带, 使学生的心理处在兴奋状态, 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认知兴趣极具诱惑力, 它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课堂兴趣, 课堂教学的进行便有了不竭的动力和生机。如《秋颂》一课教学中, 在导入新课时, 我一开始便用投影打出了自己拍摄的“自家的柿子树”的照片, 用满怀激情的语言, 把学生带进了秋的世界里。接着又用不同风格的秋之画面, 让学生去感知秋天特有的景物, 去领略不同景物下的自身感受。学生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 纷纷谈出自己对秋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课堂上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情感语言是美的品德的载体, 一旦深入学生的心灵, 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条理清晰, 言之有序
言之“序”, 是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 弄清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 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去解读。教师在授课时要确定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哪些应该先说, 哪些应该后讲, 哪些应该贯穿课堂始终, 哪些应该一笔带过, 怎样归纳, 怎样结尾。以抒情散文为例, 教师在授课时, 除词句教学外, 其分析顺序应是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 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和目的。
如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一课, 我们就必须从景、人、志这三个字入手, 条理清晰、逐层深入地揭示出作者“与民同乐”的人文情怀, 这样才能易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掌握、理解和接受。只有如此精心地设计和组织, 讲课思路才能井然有序, 讲解时才会条理清晰, 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形象趣味, 言之有形
除了情感因素和逻辑因素以外, 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更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外在因素或自身原因, 在学习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障碍, 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时, 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就显得异常重要。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 运用形象的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例如, 我讲《岳阳楼记》一课, 就是采用形象描述法导入新课:沿湘江顺流而下, 经长沙再向前, 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 那就是“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古诗有云:“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诗中所说的岳阳, 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 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 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 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这样描之颂之, 绘之歌之, 绘声绘色, 有情有景, 自然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动地进入更高的学习境界中。
实践证明, 教师形象贴切的比喻, 兼以具有感情色彩的肢体语言, 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求知冲动。课堂上学生的听课会变得津津乐道, 课后的印象也会记忆犹新, 余味无穷。
四、科学严谨, 言之有度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教学语言不仅要有趣味性, 而且要有科学性、严谨性。一个语文教师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固然是善于驾驭语言的表现。然而, 语言精辟, 善于概括, 富于哲理, 一语中的, 则更胜一筹了。古人云:“事以简为上, 言以简为当。”教师应做到语言精炼, 简洁有力, 提纲挈领, 画龙点睛。所以,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设置时, 不能把与授课无关的内容胡乱加入, 否则不但影响教学质量, 还会误人子弟。教师授课之前一定要吃透教材, 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大功夫。教学语言不仅要形象具体, 而且要严谨、准确、恰如其分。这一原则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 还应体现在方法的指导方面, 因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
让语言艺术走进语文课堂 篇5
让语言艺术走进语文课堂
◎吴明慧
含情、蕴美、幽默是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师应该以此为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让语言艺术走进语文课堂。这对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言美学情趣,启迪学生智慧,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位教师走上讲台,有庄重的仪表,有文明、礼貌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准确、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语文教师,注重词汇的丰富、跌宕、幽默、富有变化和感染力,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如沐春风的感觉。由此看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一项艺术,它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含情
“情者文之径”,情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人世间多姿多彩的情感在这些课文中充分地展现出来。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情,《乡愁》中的思乡情,《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作为教者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先天”优势,运用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容,体味文中的情愫,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具体做法:
(一)导语激情
导语是一堂课的序曲,序曲弹奏好了,下面的乐章才能华采。导语的类型有许多种,饱含感情的导语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教《给巴特勒的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世界建筑史上,有一座最神奇、最辉煌、最宏大的建筑,这就是我国的圆明园。这里有玉石奠定的屋基,雪松的梁架,铺满锦缎的墙壁,缀满宝石的家俱……这里有一幢幢楼阁,一座座花园,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飞翔其间……这座恍若月宫的建筑,就是圆明园!我们没有见过它,而且永远也见不到了!100多年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大肆劫掠财宝后放火烧毁了它!这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今天就让我们在雨果《给巴特勒的信》中重温那段屈辱的历史……”果不其然,这则对圆明园的美景饱含赞美,对圆明园被毁饱含义愤情感的导语在学生间引起强烈震撼,很多学生谈起自己游圆明园废墟的感受,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之中,与雨果的感情产生共鸣,课上得很成功,而且爱国情感得以升华。归结这堂课的成功,都是导语激情的作用。
(二)析文传情
丰富的情感因素是教材中所固有的东西,然而中学生由于受阅历和经验的限制,往往感受不到文中深层次的情感震撼,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融自己的切身感受于讲解中,把课文中的情感源源不断地传达出来。
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中介”,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情动于衷,心起情波,关键是我们要善于抓住这种情绪的变化,用不同的语气声调,用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情感语言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以求感染学生。于漪老师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在学生心中弹奏爱国主义的最强音,她一方面以文中情激学生心中情,另一方面以自己胸中情点燃学生的爱国火焰。特别感人的是她谈到了一段亲身经历:“七七事变”后,小学即将解散,她将永难忘怀音乐教师教唱《苏武牧羊》一曲……这一课于老师把自己的经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溶入了讲解之中,交流感受,叩击心弦,传情激情,真正做到了“怀情而教”。
二、蕴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山川,有的歌咏花草;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咏善良,有的歌咏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笞黑暗,有的鞭笞虚荣……语文教师要怎样通过语言把这些内容传达出来呢?
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朗读示范作用,用声音再造美。海德拉尔曾说过:“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声、韵、调的和谐美,轻重缓急的节奏美,以及传情达意的表现美。在诵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词,生动的语言,教师力争将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同时送入学生的心田,激荡他们的胸怀,陶冶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春》这一课,教学目的之一是朗读训练,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发挥自己朗读的特长,进行了全文范读。在范读“春雨图”一段时,放慢语速,使语调尽量亲切柔和,在舒缓的节奏中再现春雨细密柔情的特点。学生听后会倍受鼓舞,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筛选、锤炼语言,力求用最精当、优美的词汇来表情达意,避免罗嗦、平淡。至今,一位古典文学教师是这样讲解《凉州辞》的: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之巅,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之间。戍边的兵士啊,你何必吹着羌笛奏起哀怨的《折杨柳》?要知道,连那温情的春风都不愿跨过玉门边关!这样的讲解,你又怎能不说它仍是一篇美文呢?
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师准备了美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精美的形式――教学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否则有血有肉的人物就会变得呆头呆脑,山川不再有灵气,花草不再通人性,传神的描写被肢解成修辞或习题,意境也就不会再有优点,这样下去语文教学的吸引力何在?
三、幽默
幽默的语言是教学的添加剂、润滑剂,它是一个语文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有目的地借助幽默语言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就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活跃气氛,使学生在谈笑间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如教学《守财奴》一课,在分析葛朗台临终前仍然坐在密室前守着财宝这一情节时,教师用“葛朗台仍坚守工作岗位”这一诙谐的语言来形容,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笑声中,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了葛朗台守财奴的鲜明性格特征。少年的往事大都忘却了,但那笑声里得来的知识却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记忆里。
有文章指出:“一些例证说明了,幽默并不影响直接知识的获得,但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有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由此可见,教学使用幽默的语言作用何等巨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伟大的文学家常被人誉为“语言的巨匠”。语文教师是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理应自觉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力争成为语言的“行家里手”。然而目前不少语文教师课堂语言仍存在问题,比如随意性的口语较多,句式松散、不完整,不畅达,“嗯、啊”不停,这样的语文课听起来干巴巴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针对这些情况,语文教师首先要向语言经典学习,多读书,多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另外,在备课时,把“备语言”作为备课的一项重任,尤其教学语言有问题的教师,有必要把自己课上要说的话写成稿,背下来,这虽然是个笨办法,但坚持去做,语言的条理性、生动性都会得到提高。
含情、蕴美、幽默是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境界,尽管达到这样的水准不是一日之功,但语文教师应该以此为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让语言艺术走进语文课堂,这对于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言美学情趣,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语文课堂需要怎样的语言艺术 篇6
一、语文课堂需要自然、得体的语言
自然、得体的语言要求我们的表达要具有直观感,通过叙述的生动和描绘的深刻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组织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去感悟和理解教材。在课堂的教学流程——课堂的导入、课堂的讲授、课堂的结束阶段,教师的语言都应具有形象、自然、得体的特点。新课导入,教师一开始的语言就要应自然、得体,不管是叙述故事还是课堂游戏,或者情境设置,或将一段历史典故或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只有自然、得体的语言才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课程讲述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更应该自然、得体,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一节课结束了,教师可以用归纳小结或拓展延伸式的语言作结语,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向课外延伸。总之,自然、得体的语言应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
二、语文课堂需要激励、肯定的语言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人与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们常常会说某某的语言沟通能力强,其实就是说他的语言表达有说服力。相同事例和情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语言往往是教师的语言太过平铺直叙,而令学生回味无穷的语言往往是教师的语言表达抑扬顿挫。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厚实而生动,用更具亲和力和表现,以感染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语言上要文明礼貌,时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肯定、鼓励和赏识,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欣赏下,思维便能顺畅。这样他们便能悄悄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
三、语文课堂需要风趣、幽默的语言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教师的语言幽默,讲课的内容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一位名人曾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更能令人接受。”幽默就是用诙谐的语言,形象化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思想,启发人们思考,产生韵味深长的美感趣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只有用幽默的语言,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享受课堂的乐趣。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教师若利用风趣幽默、风趣、贴切的语言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氛围,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课堂上来。精妙的幽默语言艺术,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让学生加深记忆。
四、语文课堂需要准确、规范的语言
所谓准确是指用词确切,不含糊。因为模棱两可的语言会影响“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完成。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注意对语言的推敲、研究,然后再向学生传授,绝不可用“或许”、“大概”、“可能”之类的模糊词语。要使学生能听懂,明白记牢,教师的语言就必须准确无误。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是语文教师语言艺术必备的。所谓规范即语言符合语法、逻辑;语句完整,条理清楚;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地传达信息,传授知识,而且也是对学生起着语言示范的作用。教师能够用普通话清晰明确地表情达意,将课本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就容易接受。如果能有一定的普通话水平,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范读、领读,课堂氛围也会随之活跃,课堂质量也就大为提高。如果教师的语言语意含糊,表达不请,满口方言土语,对学生来说,因此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语感训练。
总之,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比其他教师具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语文教学,某种意义上讲是语言的规范教育。教师需要准确地讲解文章,严密地分析事理,精确地描摹形象。不仅要传授,还肩负着思想教育、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等多重任务,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应当是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教育家的逻辑严密、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的。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使课堂成为生命的艺术。
语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篇7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知识掌握的好坏, 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而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 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深厚的文化底蕴, 扎实的教学功底 (即要有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教学的能力) , 同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那么,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精练, 形象活泼
首先, 小学教学语言必须规范精练, 也就是说必须是符合现代化汉语规范、形象活泼的而又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教师运用规范、形象、活泼、清晰、准确、言简意赅的语言讲课, 能够给学生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 能促使学生创造出新的形象。如讲《江雪》的意境, 配有节奏的朗读, 能使学生感受到诗中“千山”“万径”“孤舟”“笠翁”“寒江”“雪”这些具体的形象, 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寒江独钓”的图画, 理解诗的更深刻的内容。
第二, 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不但要善于说理, 而且要富于表情。要以语言的情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三, 要使自己的语言有美的特征。古人说过,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一堂语文课, 听来若能让人如沐春风, 心情舒畅, 给人以美感, 那么一定是能吸引学生的。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堂上要“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受到教育和感染”。几年的工作中, 我一直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不仅规范、简洁, 更要有优雅动人、回肠荡气的美感效应。
第四, 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变化, 不拘一格。语调的强度和语言的速度起伏变化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和谐悦耳、节奏鲜明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 课堂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 无波无澜, 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地平铺直叙只能把学生带入昏昏欲睡的境界, 而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抑扬却能使课堂变得起伏有致, 富有生气。另外, 每篇课文的内容不尽相同, 作为教师只有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语调与课文风格相一致, 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绝佳效果。因而在教学中我也注重依文本和教学的要求来定讲课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总之, 语文课上我们教师的语速语调和节奏应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遇悲凉处当沉缓, 遇激昂处当迅急, 正如琵琶女的弹奏, 变化万端而各臻其妙。
二、不断加强趣味语言, 尽量达到生动形象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要有文采、有情趣, 要善于描绘, 使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要善于比喻, 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把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语言要词汇丰富, 句式多变, 加上充实的知识, 深刻的见解, 讲课时才能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教学语言要亲切自然, 风趣幽默, 课堂上虽然有严肃性, 但教师也不是道貌岸然、不得言笑。风趣幽默的言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拉进师生距离, 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经久不忘,
教学语言要快慢适中, 因教材内容和句式情感而定, 要让学生听力跟得上, 能捕捉每个词、每句话, 并形成印象。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抑扬顿挫, 时而高昂, 时而低沉徐缓, 音调高低起伏、节奏有张有弛, 急徐有间, 不宜滥用高音和强音。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 循循善诱、娓娓动听, 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碎石上, 轻轻流淌, 学生唯恐把教师的话错过了, 听得更加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能引起学生联想。如教看图学文《桂林山水》时, 在看图前引导学生:桂林山水很美, 小朋友一定想去欣赏一下是吗?现在我们闭上眼睛做一次旅行, 坐上飞机到桂林去, 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在教师优美语言的启发下, 让学生打开课本, 观察图画, 学生会看得更认真、更细致,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综合课文内容, 恰当配合体态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在向学生传递信息, 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体态语言的艺术, 以姿式助说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视线的接触, 目光和眼神应是亲切自然的, 饱含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 会说话的眼神严肃而又有深情, 多对学生微笑或肯定地点点头、拍拍肩, 学生都会有所领悟, 有所意会, 受到鼓励。同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手势的表达功能, 手势舒展自如, 走动潇洒自然。如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目光、表情、手臂、体位这些体态语言同口语有机结合, 必然会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 把作者的意图也会表达得更精确、更完美。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8
一、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言为心声。”要想语言美, 基础在于心灵、人格美。因此, 教师能否很好地运用语言艺术, 首先在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教师只有热爱, 才能教会学生热爱;只有善良, 才能教会学生善良;只有诚信, 才能教会学生诚信;只有感恩, 才能教会学生感恩;只有奉献, 才能教会学生奉献……古语说:“什么样的先生教什么样的学生。”只有当教师在心底擦亮真、善、美的火花时, 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总之, 教师只有拥有了最美的人格, 才能拥有美好的语言艺术, 才能拥有美好的课堂。而新时期的语文教学, 就是要发挥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用教师自身的人格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品位和素质。
二、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捷克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 如果语文教师都缺乏情感, 缺乏情感投入的言语传递, 他又如何去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 去感染、征服受教育者的心灵?他又如何去激励、唤醒、鼓舞受教育者?
三、要有相应的语言风格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格”指特定的教学任务、体裁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等, 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风格。语文课堂教学, 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 对不同内容、不同情感、不同时段的课文教学, 导以相应风格的言语。或感情奔放, 或深情款款, 或直抒胸臆, 或委腕含蓄, 或华丽典雅, 或朴实无华。这样才能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授之以趣, 导之以法。另外, 还应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变速, 对重要内容的表达有意重复, 以引起学生注意;当学生被无意注意分散时, 音量可骤然提高或略作停顿, 用以排除外界干扰, 还可借用具体的言语, 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 而不是一味斥责。
四、要有机智的临场发挥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尤其是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 教师可灵活机智地调动语言要素, 完成教学步骤的牵引、过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术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化。”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 老师点一学生答题, 学生半天不吐一字儿, 老师责备道:“嗯?可不能这样沉默不语呀。”有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沉默是金!”教室里立时炸开了锅。批评学生吗?效果不一定好。老师灵机一动, 用他们学过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句子予以反击:“可是,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呀!”一言既出, 学生笑, 顷刻又被震住, 不得不佩服老师的机敏谐趣。且这句话一经化用, 不仅缓解了课堂气氛, 而且避免了板起面孔的说教, 委腕地指出了不积极答题的弊处。
五、要有恰当的教学态势
除了以声音作媒介的教学言语外, 还有一教学语言工具:态势语。态势语是辅助教学语言进行有效表达的重要手段, 是教学语言的必要深化和充实,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课堂上, 教师或颔首, 或锁眉, 或顿足, 学生就会在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领略文章的音美、境美、意美。可以说, 恰当地运用态势语, 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 而且具有表达思想、润饰语言、表露感情和调整行为等功能。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运用 篇9
一、语言的规范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规范、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展现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同时对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起到示范作用。
语言的规范和标准包括:一是讲普通话。普通话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的国语,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我们使用普通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责无旁贷地推广应用普通话。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会令学生感受到汉语的魅力,汉语口语的丰富,领略到汉语中蕴藏的语言艺术。二是合乎语法。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听到诸多不合语法的话语,有的是主谓语不协调,有的是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是动宾词语不承接,各类不合语法的新造词语和句式随处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坚决杜绝把这类不合语法的话语带进课堂,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混淆视听。三是忌读错别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读错别字,势必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中国汉字是表意性文字,音韵调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倘若读音不准或读错音节,表达的意思将会差之千里。同时汉语中多音字现象突出,语文教师在使用中也应该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以免造成错误引导。所以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规范的语言,正是给学生学习普通话树立了榜样和典范作用,它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
二、语言的生动性
语文教师生动的口语表达,不仅能够轻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生动性的课堂语言能充分展示语文教师口语表达的基本功,一是要注重语言的轻重缓急和语调的抑扬顿挫。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语言的节奏感,教师语调从一而终,基本保持一个音调上到底的课,学生一定会觉得课堂学习寡淡如水,提不起兴趣。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赋予课堂语言中语调的高低、升降、快慢、长短的变化,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产生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美感效益。二是要注重语言的感染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将语文课堂演变为语言的交际场,妙语连珠的语句,悦耳动听的音调,灵活多样的询问,风趣幽默的表达,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中,活跃中枢神经.激发大脑思维,增强接受力和思辨力,最大限度感受汉语语言的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汲取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感悟能力。
三、语言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所承担的独特使命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认知。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语文课堂这块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不二之选,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着个人的情感、思维与感悟,学生通过聆听激起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语文教学中的诸多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思想的凝练,通过对生命的思索和成长的历练,书写着真、善、美,传递着爱与情。语文教师依靠课堂教学传达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思想,一次次通过语言的感染和情感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明辨能力。
四、语言的哲理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尊重的重要条件。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文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用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来装点自己的语言。面对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接收能力作为出发点。课堂教学中,情感共鸣的表达中要善于渗透哲理的观念,巧于说理,以语言的哲理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语言的多层次魅力,让学生遨游在语言艺术的碧海蓝天。
五、语言的激励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必须具有感召力和激励性,抒情时,让学生听得心旷神怡,如临其境;号召时,让学生听得振奋精神,信心百倍;点拨时,让学生听得豁然开朗,有所启迪;鼓励时,让学生听得充满自信,奋发向上。语文教师强大的语言感召力,有时会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肯定的话语,一句赞赏的话语,都有可能改变一名学生的一生,给学生带去自信和自尊。
一个班级的学生文化水平高低有别,素质要求参差不齐,性格脾气各有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关注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和激励,或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或激励学生勇于上进。教师真诚而激励的话语,对于学生建立自信,努力进取,展示自己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是语文教师语言才华的展示,语文教师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更应该修炼和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教师通过课堂语言这座桥梁,带给学生人生的启迪和感悟,滋养和浇灌学生的心田,做好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航人。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语言作为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课堂语言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和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努力做到上好课,育好人。
参考文献
[1]蒋秀娟.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9
[2]谢希娜.语文教师有声语言艺术论[J].快乐阅读,2012,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 是知识信息的载体, 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教学语言,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是架起师生知识和情感交流的双向桥梁。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指出:教学语言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恰当、准确的语言表达, 可以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直于曲,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 该怎样看待和运用教学语言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 下面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略谈几点看法, 不当之处, 敬请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材的内容丰富广泛, 体裁形式多样, 且大多收录了古今中外各类名家的名篇名句名言, 包含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情, 塑造着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人物形象, 描绘着瑰丽多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述说着人情冷暖和社会百态。这种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化, 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个字词句的真实涵义, 更要在讲授中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情感和美感, 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达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对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 强调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修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这样强调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语言, 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能够使所教授的知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 准确地、科学地、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 就可谈吐生辉, 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户, 产生神奇的教育功效, 充分体现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
(一) 生动形象的启发性语言
教师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思维发展特征。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力较差, 但想象力丰富。教师教学时可以将直观的事物呈现于学生面前,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这是必要且重要的。但是, 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随时随地任意展现, 单纯直观的形象若不配合富有想象力的形象语言, 那么, 更多的时候它意味着呆板单调、缺乏活力。例如, 当我们在对学生讲解疑难词辨析时, 如辨析“噪”和“躁”的意义和用法时, 直接讲解, 学生难以分清和记忆。如果我们这样去讲解, 效果就很好:同学们, 虽然这两个字都读zào, 好像亲兄弟一样难以分清, 但是你看, 哥哥这边的“噪”字“口”下面多了一个“止”, 意思是事没办成, 气得直跺脚, 就是“急躁”。这样, 学生就容易理解和运用了。
(二) 风趣幽默的启迪性语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言艺术, 是我们说话的一种学问、一种方式, 在幽默和谐的笑声中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智慧。课堂上, 教师用幽默、诙谐、生动的语言来解决矛盾、说明问题, 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会收到比呆板、枯燥、单调、毫无特色的说教好得多的效果。就是批评学生或批改作业时, 我们如果比较讲究语言的风趣幽默, 也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改正。
例如, 有一位教师对一位作文中爱用“了”字的学生的一条评语是:该用“了”, 你不用“了”;不该用“了”, 你净用“了”。你“了”字用得太多了, 希望今后不要滥用“了”了。学生看了这段谐趣横生的评语必然会欣然接受批评并改正。这样肯定要比下面这条批语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你“了”字用得太多, 使行文显得啰嗦、冗长, 影响了表达效果, 希望今后特别注意。
(三) 机智灵活的敏捷性语言
我们在维持课堂秩序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时, 也要运用好语言艺术, 否则仅凭批评训斥是不行的, 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一次, 我正在黑板上板书, 忽然听到教室后边一阵混乱, 转身一看, 只见一位李姓学生举起凳子正准备往另一位学生身上砸, 其他学生也都转过身往后看。不用调查了解, 我也知道这两名学生一定是因为什么发生了矛盾。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处理不当, 肯定会影响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看到大家都十分关心这件事, 我灵机一动, 对学生们说:“大家以后一定要向李××同学学习。”学生们听了之后, 脸上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我又说:“李××同学看见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 非常辛苦, 拿着凳子准备让老师坐呢。你的心意老师心领了, 老师谢谢你, 请你坐下。”说完后, 我看了看那名学生, 只见他脸色通红, 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这样, 一场风波暂时结束了。下课后, 我把这两名学生叫到办公室, 问清原因, 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两名学生各自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对处理方式和结果都十分认同。事后, 我想假使不采取这种方式, 而在课堂上不问青红皂白把他们狠狠批评一顿, 也可能把问题解决了, 但这样不仅会耽误授课时间,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且还会加大师生间的距离, 使师生关系敌对化, 不利于以后各方面的工作。因此, 教师在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时, 恰当运用灵活机智的语言, 会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技巧 篇11
一、有韵:做到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二、有体态:做到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辅之以或憎恶,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教学中运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渲染环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之进入课文所烘托的氛围,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意境。
三、有情:做到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有序:做到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工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有启发:引导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提问的发散性、开拓性、疏导性和铺垫性,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有趣:做到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课时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泛的求知兴趣,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均可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语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篇12
一、言简意赅的科学美
语言的科学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准确、严密和精练地运用语言,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此举,对学生科学用语作出具体的示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语言之美。
1、规范标准,用语得体。
这是教师用语的基本要求。规范,就要用语准确,遣词造句严守法度,注意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标准,要求教师运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语意清晰,发音标准,能把祖国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能否将讯息准确无误地通过声音传授给学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往往取决于教师运用语言水平的高低,学生绝不会喜欢教师说话含糊不清、表意不明。同时,教师得体的语言,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高雅的风度。
2、简明准确,逻辑严密。
简明而概括的语言能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强化了语言思维的锻炼,这符合科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仔细琢磨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精益求精,组织语言带领学生顺利进入一片洞明之境,去享受明媚的阳光。如果反复地使用同样的话,学生听多了便觉得索然无味,上课走神。还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口头禅、语气词,学生真是倍感痛苦。
二、娓娓动听的音韵美
教师主要运用语言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语言不仅要求准确精炼、生动形象、而且要求讲究节奏韵律之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教师除了做到语言准确、规范外,还应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起伏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充分展示音韵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抒情性散文、诗歌等,特别需要用感情去朗读。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音节调配、停顿来表达,意义便有所不同。教师讲话的速度太快,就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模糊或错误。因此,教师讲话的语速快慢应适中,宜慢不宜快。便于创造某种意境,渲染某种气氛,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入情入境。说话的节奏一般有六种: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和激动型。教师就应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说话节奏,烘托情感。这样的语言表达就如同和谐的乐曲一样,有着动人的魅力,给予学生听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三、动人心魄的情感美
语文教学要充分运用情感的力量,去营造一个真情流淌的课堂,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真情实感的讲述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饱含着浓浓的感情,他常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形象刻画出人物的神采。但学生如果不反复阅读,是很难体会的。语文教师应具有“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本领。对于一些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就应努力地运用与之相配的情感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与众不同的个性美
通常都是那些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老师,才能在学生脑海深处留下长久的记忆。因此,教师就应运用语言的力量,充分展示教书育人的个性美。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的功能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展示个人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擅长于抒情式的表达,就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使之成为你的教学招牌;有的教师,擅长于理性的分析,就应利用这一优势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的精神;有的教师说话娓娓动听或抑扬顿挫,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每一名教师都应积极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用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五、思考与小结
【语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11-09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08-21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中评价语言艺术09-25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08-13
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08-04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08-08
语文课堂的管理艺术08-25
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10-16
语文课堂中的艺术性05-10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