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课堂(共12篇)
语文教学课堂 篇1
醉心于“明月照松, 清泉流石”的诗意, 沉迷于“长河落日, 大漠孤烟”的画意, 笔者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自学生时代便立志学文, 饱读诗书。做了语文教师之后, 满以为凭借一腔对文学语言的热忱, 定能带领学生一道畅游于文学语言的殿堂。但是头一年的语文教学, 使笔者深受挫折和打击:原来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兴趣是不能画上等号的。美文高雅, 孤芳自赏, 整个课堂只有笔者一个人沉浸在文章的华美之中, 只有笔者一个人悠游于语文世界之间, 学生们机械地盯着书本, 麻木地看着笔者。一双双眼睛似乎在疑惑:老师在陶醉些什么?那样的课堂, 是极为别扭的课堂, 纵使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亦难唤起学生半点兴趣。难怪那些老教师们纷纷感叹:“‘琴棋书画诗酒花’已经离我远去, ‘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当下所需。”于是, 不禁自问:语文教学死了吗?
“语文是有生命力的学科。”笔者一直这么认为。但是, 应试的压力又无形地逼着每位教师有如强摁牛头饮水般地灌输学生各种知识, 教学上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和任务化。为了完成高考任务, 我们要求学生去背诵他们最不爱背的句子;为了求得更高的平均分, 我们绞尽脑汁强迫学生写他们不爱写的文章。这样的教学, 和笔者学生时代的梦想相差甚远。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一些并不成熟的尝试, 且不论效果如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笔者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笔者的做法是:给课堂洒点阳光, 给课文加点作料, 给课余增点味道。
一、走近真实语文, 给课堂洒点阳光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三尺讲台在上, 一方书桌在下;滔滔不绝之师在讲, 昏昏欲睡之生在听。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这门学科给学生的感觉便是哪怕几堂课不听, 几篇课文不看, 照样能够应付考试。语文的知识体系是树形结构, 拓展面非常广, 由语言和文学两个大枝丫分解出了不同的小枝丫, 相互辅承, 彼此依托。失去了任一枝丫, 语文的轴心还是存在。因此,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 经常会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听还是不听。实在困了, 就选择在语文课眯一会儿, 不太影响成绩。长此以往, 学生都会产生这种心态, 对语文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
究此现象本因, 笔者觉得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枯燥, 学生们感觉不到语文这门课的特殊性和趣味性。所以, 笔者在执教几年后, 尝试将课堂搬到了阳光下、山水间, 用“阳光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中可以利用的阳光语文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阳光下的操场、绿树成荫的山腰、碧波闪闪的溪边, 这些都成了笔者的课堂。
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 笔者便带着学生跑到了校外的樟溪河边, 9月的阳光洒在小溪上, 波光粼粼。高一新生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做梦也没想到, 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 便是来到如此爽朗的景致之中。秋天还没完全来临, 夏日亦未尽数褪去, 在这样一个季节里, 我们翻开了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页:“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学生围坐在溪边的小石之上, 笔者独立于中心, 师生齐声朗读着毛泽东那意气风发、激情澎湃的诗篇, 伴着点点波光, 学生们很陶醉这样的感觉。当学生们大声念起“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时, 笔者也被这种课堂氛围震撼了。以前上《沁园春·长沙》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阅读氛围。当时, 笔者抛开了传统的教案设计, 在学生们朗读完这首词后, 直接让学生们谈此时的感受。很多学生觉得, 毛泽东当年写此词时应该也是在这样的景致中, 才有感而发, 才会如此激昂澎湃。笔者在想, 没有阳光, 学生们能在课堂之中深深体会到即景抒情的魅力吗?笔者干脆直接和学生谈起了古代诗词的创作, 谈起了古人“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学生们也纷纷回忆起了以往所学诗歌。有一个学生, 若有所悟地发表言论说:“我现在终于明白刘禹锡当年为什么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了, 他一定也是在秋天的田野里走着走着, ‘便引诗情到碧霄’了。很多东西都是有感而发啊!我们现在在这样的小溪边, 或许也能作上几首诗哦!”这个学生从此在笔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证明, 他的语文成绩也是在班里数一数二的。那堂课也给高一新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阳光下上语文课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呢。
课后, 笔者把传统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全部改掉了。这堂课除了来回10分钟路程, 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小时, 但笔者的语文总体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学生们走出了初中学习语文的传统氛围, 明白了要看到真实的语文, 就要让自己走进自然, 感悟生活。
高中后来的几篇课文, 笔者也尝试把学生带到课堂之外去感受。上《祖国山川颂》《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时, 笔者会抛开课文, 直接带学生到自然中去感受足下的土地。上《报任安书》《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物种起源绪论》等相对较为枯燥和难度较高的文章时, 笔者会带学生去操场, 一边晒着太阳, 一边讲着文章。他们席地而坐, 沐浴阳光, 总能够驱走课文本身带来的无趣。上《兰亭集序》《长亭送别》等古文, 则视天气情况带他们去小溪边上课, 这是让他们爱上古文的最佳手段。
总之, 阳光语文教学, 只能针对个别文章, 进行点滴创新, 其理念在于用语文的真谛和文学的美妙来感染我们的学生,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在自然中找寻文学的灵感, 找到学习语文的些许门路。当然, 教师在备课时, 也要懂得看天气, 抓时机。阳光不是随时随地伴着你, 但你却可以适时适地寻找阳光。
二、感悟魅力语文, 给课文加点作料
教材中课文的选择毕竟是有限的, 而语文的内涵却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文中感悟无限的魅力语文, 就需要给我们的语文课文加点作料了。
(一) 利用影视资源来给课文增色
在上苏轼的诗词时, 教师反复强调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可是学生无法体会豪放在诗歌中的体现:“为什么唱苏学士词必须用铜琵琶、铁绰板伴奏?为什么吟柳三变词却要用红牙小板相配?”于是, 笔者在学生面前播放用琵琶弹奏的《大浪淘沙》, 展现出惊涛拍岸的场面;又播放用二胡奏鸣的《翠湖春晓》以及展现杨柳微风的场景。一番强烈的对比, 让学生大致了解了豪放的境界和婉约的境界。简单的影像、音乐风格的对比, 胜过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笔者在上《祝福》时, 刻意剪切了《祝福》电影中的祥林嫂改嫁的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一边是祥林嫂不愿改嫁, 奋力反抗, 怒撞香案;另一边是迎新的唢呐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们颇为震撼, 也从此深深感受到了祥林嫂的“闹”, 到底是为了什么, 同样也可以很轻松地把握住“封建社会人吃人”这一主题思想。小小一段影视片段带来的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大段自我独白。在上《边城》时, 沈从文先生极尽描写之能事, 将湘西写得如此优美。但是美归美, 毕竟是文字, 学生们也很难感知一二。那么电影《边城》便是激活课堂的重要砝码。当影片中的青山绿水、人情风物完整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时, 不少学生真的产生了心向往之的冲动。笔者想, 沈从文先生也将感到欣慰。不少学生看完影片后, 也创作出了很不错的《边城后续》, 是电影的结尾——翠翠坐在船边, 那静静的场面震撼了笔者的学生, 他们纷纷为翠翠设计今后的人生。不仅达到了学生写作的训练目的, 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影片中寻找自己心中那遗失的美好。
(二) 利用相关材料来给课文添彩
欧·亨利的艺术手法是跨时代的, 但光靠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似乎还不能很全面地展示出这位小说巨匠的艺术风格。将《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作为课文的补充, 再次深刻诠释了“出乎意料, 合乎情理”的欧·亨利式小说结尾。还可以引入其他运用了该种艺术手法的文体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展示这些小诗:“我知道你走得很远, 远得与我不共一块蓝天。而我心上却落着远方的雨点。” (马瑞麟《怀念》) 末句的“心上却落着远方的雨点”, 既是前两句的自然深化, 又别有洞天, 并呼应诗题《怀念》, 写出了诗人内心深切的情感。若不是尾句的奇巧, 诗就平庸, 索然无味了。“你, 站在浪尖上。看日出。海瘦了。” (病天《渔翁》) 反差越是强烈, 趣味就越是隽永。“你”站在波涛汹涌的浪尖上, 看红日喷薄而出。如同宋朝诗人潘阆写下的不朽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一幅惊涛骇浪中无所畏惧、乐观向上的形象跃然纸上, 以致海“瘦”了。小小的“你”被无限放大、华光四射;而气势磅礴、浩瀚无边的大海却“瘦”了。一个“瘦”字, 突如其来但却呼之即出, 可谓一字传神。诗歌当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和小说中的欧·亨利式结尾相互比较, 互为补充, 能更好地把学生的知识点形象起来, 永记心间。
上《林黛玉进贾府》怎能不补充《红楼梦》相关知识?上《拿来主义》, 若不把针砭时弊的其他杂文罗列出来, 怎么能让学生明白杂文的力量?上“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 难道不应补充那些把乡思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散文、诗歌吗?利用各种补充材料来给课文添彩, 是很重要的, 但也必须要做到精挑细选, 宁缺毋滥。
三、体味生活语文, 给课余增点味道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 并不能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很多时候, 巧妙利用课余时间, 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比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 一直是各种版本教材的常客, 很多教师把朱先生的外出散步的心情分析完之后, 也许就意味着这堂课的完结。“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 仅仅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的词汇, 学生并没有真正能够体会。加之千古不变地背诵课文4、5、6三段, 学生只道是朱先生妙笔生花之处, 却不知道背这三段的意义何在。笔者便在白天把课文讲析完后, 利用晚自修, 悄悄带着全班学生去了校外的小溪边, 月华如纱, 星斗满天, 溪水潺潺, 凉风习习。笔者要求每个学生不要说话, 就是静静地站在月光下回味上午课文的内容。然后, 笔者轻轻地念着课文里面的名句:“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半小时以后, 我们回到教室, 笔者让学生们模仿朱先生的笔调, 写一段“樟溪月色”, 很多学生照着课本的句子, 回想着自己的感受, 灵感纷纷, 下笔如神。当他们写完之后, 笔者笑了。背朱先生的名篇, 不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感觉吗?学生感受完后所写的文字, 虽然是仿写, 但毕竟是自己的感觉, 或许能够让他们铭记很久了。同时, 背诵这些句子, 也就水到渠成了。
必修课本中有不少的人物散文, 如《老王》《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品质》等, 这些课文写得再出色, 学生唯一感觉也就是:那都是别人的, 与我何干?如果不在课余进行一番体会, 这些课文等于白上了。要在课余增点味道, 便是要学生知道, 身边的轶事不少, 关键在于自身的观察和挖掘。笔者在课堂结束时大喊了一声:“体味生活去!”只要是想请假外出的学生, 笔者都会额外给他布置一份作业:到镇上去观察一个你觉得值得观察的人, 把他突出的地方用文字描述出来。学生请假外出, 无非是在学校里憋得慌或者玩心四起, 但是笔者这个作业的布置, 就告诉这些整天埋头学习的学生, 抬起头来, 看看这个社会!对于完成出色的学生, 将额外增加一次请假机会, 继续观察;对于没有完成本作业的学生便失去下次请假的机会了。于是, 不少学生开始去城市、乡镇观察以往都会忽视的那些人。有些学生的观察文字, 其实还蛮有价值的。比如有学生关注到了镇上的一位外地人, 自己做蛋糕, 每回都是精益求精地做蛋糕。学生生日也多, 这位年轻人在蛋糕生意很好的时候, 还是认真地做着每一个蛋糕, 不少任何工序。这让笔者的学生想起了《品质》中的格斯拉先生, 而且他比格斯拉先生更可贵的是他还在不断创新, 将蛋糕做成各种样子。经过观察, 这位学生写出了很不错的一篇散文。还有学生观察了学校的一位花木工师傅, 也有学生观察了学校的清卫工阿婆……他们的取材开始广泛起来, 跳出了只会写同桌、教师、父母的范畴, 开始着眼于社会百态, 笔者想这才是这些课文要我们中学生掌握的。
不要忽略课余对学生语文思路的培养, 这是语文生活化的最好体现。让学生爱上语文, 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生活中的语文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
笔者从教语文这几年, 谈不上经验丰富, 但至少也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教无定法, 因人而异。只要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潜心教育, 以生为本, 笔者想, 语文教育一定能给学生整个人生带来莫大的帮助。同时, 也能提升自我修养, 重新拾起梦想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花”。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卢思.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浅析[J].中国科技教育, 2008 (6) .
[3]付平平.论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
语文教学课堂 篇2
----《王二小》课堂教学反思
我是新入职的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因为是非师范生的原因,所以我没有任何的教学经验,这就给了我十分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了我极大的动力,让我能够在每一次的公开课上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前几天,我上了一堂名叫《王二小》的第二课时的公开课,这是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课文讲述了抗日英雄王二小为了消灭敌人冒着生命危险将敌人带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最终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也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制作PPT、写教案、在空闲时间模拟讲课、编制课文自然段的问题等等,自以为准备得不错了,结果和骨干教师一对比才看到差距,感悟颇多。
一、我的教学流程
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播放了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做《歌唱二小放牛郎》,我让大家在听这首歌曲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歌讲的是哪个人的故事?因为有歌词对照,所以大家很容易就回答出来讲的是王二小,这样自然引出了王二小的课文。
然后,我又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同时,重点看看课文中不会或难认的字的读音,进一步巩固第一课时学习的生字内容。
接着,我就开始分段的学习课文内容了。在分段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在每段上都设置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在听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点读以及领读时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这样学生会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同时,在讲到各个自然段时,会指出并解释学生可能难理解的词语,如:放哨、扫荡等等。当然,除了字词的掌握外,句子的讲解同样也是重点,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提到了里面的一个句子“一边„ „一边„ „”,这个句子是之前的课文《秤象》里面学到过,那么在这里我通过指名让学生用“一边„ „一边„ „”造句来复习这个句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我提到了“把字句”,并讲解了如何将“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这是本课的重点!)。
最后,在分段学习完自然段后,我指导了学生如何用适当的语气去朗读这些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进行总结:“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学习王二小什么样的品质?”来结束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我们遇到了困难要冷静思考,并要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2、懂得王二小不畏牺牲的优良品质。
我认为,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能够十分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通过课堂最后的思考,学生基本总结出了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品质,并希望能够想王二小学习。已经完成了学习目标,达到了我所期望水平。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最令我感到满意的是我在讲解什么是“放哨”时,我举了一个例子:有的小朋友可能比较调皮,下课后喜欢拿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乱画,可是又怕老师看到了批评他,于是他就找了另外一个同学在教室外面看着,当老师要来了的时候,另一个同学就告诉他“老师来了”,然后他就跑回座位去,我们把另外的那个同学干的事情叫做“放哨”。通过这样打比方,学生在笑声中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放哨”。这一点,听课的专家老师们也给予了肯定。
当然,优点有,缺点同样不少。在上完课后,专家老师们评点我的课时提出,我在课上花了大部分时间是在讲授,而交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很少、我的鼓励和奖励机制也很少,这是我最大的问题,也是作为一名新老师常见的问题。
三、怎样完善课堂?
语文教学课堂 篇3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并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我们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将不能发挥传授知识,指导学习的作用,学生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为学生主动探索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只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意识里“放下架子”,摒弃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把学生当成和自己平等独立的人,甚至把他们当成伙伴、朋友,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关心。让他们对老师不再畏惧、不再隔阂,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自然也就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和蔼可亲,而不是高高在上,要以亲切的笑脸,优美的语言,宽松的眼神,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这样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否定,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上,还课堂一个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会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努力实现“五要度”。
复习辅垫要做到“高效度”。教学新知识之前,一般都需要用几分钟来做辅垫工作,为新知识搭桥铺路,但要把握好复习的内容不易过多,不宜过难,要精选与所学习的新知识联系密切的旧知识作为复习内容,做到短时高效,平中见奇,迅速接触新知识。
导入新课要注意“强力度”。导入新课的方法及新课的导语要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知识注意力,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度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传授新知要考虑“参与度”。传授新知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
巩固练习设计要“多角度”。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要有“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善于探求,诱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课堂总结要提炼到“高浓度”。结束教学前的短短几分钟,教师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给学生以精要深刻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它的选择与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极大地受到限制。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很重要。
语文教学课堂 篇4
一、魅力课堂情感教学的渗透
语文具有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若想使人文精神在新一轮课改中获得回归, 语文教师就必须利用语文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相关内容加强情感的渗透, 实施对学生的心灵的洗涤, 达到预先设定的情感目标。知行统一、寓教于乐、以情施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施教原则。在教学中只有融入情感, 课堂才会有灵性;只有师生情感交融, 课堂才能互动;只有互动的教学过程, 才能把真情传递;只有动之以“情”, 才能通过学习培养优良的品性。在高中语文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实施情感教学, 能使课堂变得魅力无限。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 我让学生跟着配乐轻声吟诵, 以体会诗人在内心情感抒发与意象的替换上相对应, 抒情主体与客体之间由黯然到深沉再到直抒胸臆的情感交流的过程。由第一小节的“挥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到第二小节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再到第三小节的“我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 情感的抒发逐渐由低沉而转为高亢。再来看第五小节, “星辉”又怎能用船儿装载?“星辉”虽可看可感, 可它也是无形的。诗人却语出惊人的要用小船儿“满载”它, 这是多么大胆、何其奇特的想象啊!学生很容易就在脑海中还原出这样一幅景象, 诗人独驾一叶扁舟, 荡漾在康河的柔波里, 寄离愁于星空, 心灵被触动, 唤起了诗人莫名的忧伤……
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是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上, 更要深入挖掘课文渗透的情感因素,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心感悟,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课堂中必须渗透情感教育, 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再次得到升华。
二、高中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的要求
1. 走进学生心灵
学生时代的孩子最在乎的是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同学的包容与友谊。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所谓“差生”,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他们往往都在被“关爱”遗忘的角落。这不符合教育没有遗忘、没有角落的教育理念。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动之以“情”, 就可能打开他们尘封已久的心灵窗户, 就可能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激情, 就可能激起他们奋起直追的信心。从教的经验告诉我:朴实的关爱是照亮学生前路的火把。
2. 对学生多一些尊重和信任
尊重意味着少了霸道, 信任意味着没了猜疑。这样的教师极容易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和爱戴。亲其师, 信其道的道理无人不晓。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份尊重和信任, 换来的是无法预料的惊喜”。
3. 对学生多些赏识, 少点呵责
赏识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是愉快学习、幸福成长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迸发出的美好情感进行赏识点评, 并能把它放大, 让它成为持久而稳定的积极情感, 课堂学习就一定能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进行, 比之简单的说教更能事半功倍。因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热情的赏识评价不可或缺。
三、高中语文课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高中语文教材是针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编选的。作者真实而积极的情感渗透进了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物。因此, 要想真正让学生学好一篇文章, 读懂一个人物, 有所受益, 教师除了要融入一定的情感外, 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通过对文本字词句的品味揣摩, 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 与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来达到陶冶高尚情操, 培养健全人格的最终目的。
1. 从文本中挖掘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教材蕴涵着形神兼备的情感内容, 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只有带领学生走进这些培植人格的“净土”[2], 才能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 只有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经历, 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 最终形成内在的积极向上精神诉求。因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科学整合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并能进行提炼、升华,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人格塑造、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学中我善于运用情感的内在功能, 引发学生的激情。例如讲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诗歌开篇和结尾诗人处于清醒的物我相对的清醒的现实之中, 主体部分则彻底丢却一切现实中的失落, 物我两忘, 全身心地体会那些从未体会过的虚幻的非经验感觉, 借此表述自己寻求娱情山水以忘忧之情。同样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 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本诗首尾两段诗人伤感于自身政治命运的坎坷, 主体部分则沉浸在优美的琵琶曲中而获得片刻的心灵宁静, 同样表现了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审美意蕴。这样学生和老师一起, 带着情感走进文本, 踏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受理解他们独特的心理感受。从而达到预设的情感目标, 唤醒学生“我想学, 我要学, 我爱学”的热情。
2. 从情境创设中唤起求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堂中是否有充沛的情感。教学中,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一种氛围。教学实践证明:热而不闹、宽而不松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互动的先决条件。因此,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场景, 在对知识的渴求中活跃思维、激发想象、生成感悟, 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本主旨。在讲解《再别康桥》一诗中, 我在学生做好充足的预习的情况下让他们揣摩诗中的意境。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淡淡的离愁化作丝丝的相思, 融入诗人刻画的康桥美景之中, 也遨游于诗人的奇思妙想之中, 品味诗人如妙手天成般书就的这一首宛如美妙典雅的钢琴曲般的抒情诗,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在情境中开拓学生的求知欲, 让大家感受到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独特的情感, 从而促进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教学的实效。
3. 从教师的评价中升华师生情感
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心灵深处情感的流露, 可以说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呼唤学生迸发无穷求知欲望的火种。这种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评价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种评价能增进师生的感情。它将成为学生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绵绵动力。正如顾泠沅教授对我们说:“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情感交流, 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总之, 情感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 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其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相信: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立足于课堂, 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启发, 就能创造出富有感召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崇高情感的熏陶, 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情感是人类特有的, 情感教学是教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效的情感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改革以来, 本人深入学习情感教学的理论, 将情感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中长期实践, 这里我将自己和前人的经验做简单的总结, 希望能为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许兵兵.论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研究;教育界;2011.17
语文教学课堂 篇5
【摘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研究课题,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 教学设计 语文 高效课堂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为师生开辟了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呢?本文谈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因此,语文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一种极佳的兴趣,教师自身必须对每一堂课倾注最大的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精心设计每一堂语文课;以新颖的教法刺激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走进璀璨的语文世界,吸引学生“品语文”等等。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采用自读笔记、模仿类比、合作讨论、练习互评等方法,有意识地让学生将在相应的讲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课文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字词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分析段意的能力、归纳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的能力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如讨论、发言、游戏、表演等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训练学生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因为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得提高的前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内涵在不断地阅读中就能体现出来,而且在广泛的阅读中也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学生阅读的同时,让学生随手写下读书感受、心得,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一定会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读和写结合起来,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以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设练习,完成目标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做最后的知识性回顾,使知识能系统地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然后,教师布置适量的课下作业,真正使学生做到既会做又会说。教学中要注意: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练习应因人而异,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而练习作业分层,就是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桃子”,使作业处在他们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他们练习的兴趣。对分层练习的评价也不应建立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尝到作业的甜头,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形成练习上的良性循环。综上所述,在这些环节的教学中,少了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多了教师的指引;少了学生“机械式”的学习,多了“随心所欲”的操作。实践证明,五步教学环节,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四、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实践活动去认识、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学习《丁丁冬冬学识字》时,先激发学生的识字情趣,让学生自己发现识字规律,总结识字方法;再出示“树木、森林、树枝、树根、柏树、梨树、桃树、柳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本课生字的特点,问:“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学完生字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小组同学一起找出带“木”字旁的字,写出来后小组内每个同学都得认识这些字。最后老师给每个小组请来一个小帮手:“你们看是谁(字典)?如果在小组学习的时候你用得上它,它会很高兴帮助你们的。”
五、师生互动,充分享受和谐快乐课堂
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享受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过程。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在学习《快乐的小公鸡》一课时,我先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有不懂的问题,在组内交流探讨。由于学生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发言、动口的机会多了,讨论的问题更有个性化,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
语文教学课堂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优化 教学方法 课堂效益
中学语文教学过分追求“效益”往往会被视为一种短视的、功利的行为。然而,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语文水平、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这一基本的教学效益问题。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课堂效益,要向每一堂课要效益。
课堂是教学流程的关键点,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十分有限的时间空间,使课堂效益实现最大化。与效益问题相关的各教学要素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优化各课堂要素:课堂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学环境等。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课堂诸要素(如教师、教材、教法等)之间的组合排列。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
课堂结构的优化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教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时间调控的艺术。课堂是一个时间流程,一切教学行为均在时间流程中展开。时间是一种有限存在,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如果能通过精细设计,优化课堂结构,合理组织教学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甚至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就等于为学生延长了学习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固定的数,但不同的课堂结构对教学时间的分配及其使用效率却大不相同。
曾经听过一节课,老师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不分轻重主次,竟然引导学生讨论争辩徐公与邹忌谁美,耗时十余分钟,还美其名曰“研究性语文”、“发散性学习”。且不说这一论题有无意义,单是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研究这一远离文本的问题,就很值得商榷。还有一位老师,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大讲特讲“四大刺客”,讲四大刺客的典故,来龙去脉,唯恐学生了解的不够详细,学生当然是兴趣盎然,但是,一节课下来文本以外的知识耗时太长,文本本身学习探究的时间却很少,课堂结构松散、随意。
其次,课堂结构的优化还应该是各教学要素的互相交融的立体结构。我们可以根据活动方式安排结构,如,小组讨论是并列的结构,辩论双方与主持评论者三方就可以建立立体结构;或按学生心理规律安排结构,如“激趣——自学——讨论——小结”。
在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中,各教学要素的轻重主次,都应该通盘考虑。总之,只有教学环节丝丝入扣、教学流程合理有序才能确保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细心选择,优化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庞杂而琐碎。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语言文字就都可以归入语文的范畴,这就导致了语文老师常常苦于不知道该教给学生什么。于是,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其实,这是在强调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芜杂的知识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就是我们的大方向,高考《考试说明》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更明确的参照。我们应该用心钻研文本,细心选择语文教学内容,既要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选择最具语文味的内容,又要按照学生心理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乐学易学。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整合教材,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滕王阁序》是一篇文采斐然、光照千古的的骈文,可讲的教学内容很多,比如背景、典故、写景、言志等。可是,如何选择、整合相关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如果我们只是在语言知识点上打转,或者只是在典故上做文章,而忽视对文言现象的总结,忽视作者引用典故的深刻用意,甚至忽视王勃的遭遇与心境,如此对教学内容妄加取舍,必然伴随着课堂效率的低下。其实,学习《滕王阁序》一文,我们完全可以以其旧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为纲,“洪府”对应课文第一段,“秋日登滕王阁(写景)”对应课文第二三段,“饯(抒情)”对应四五段,“别”对应课文六七段。在这四部分中,以写景和抒情部分为主要内容分别进行教学,教学效益自然会有所提高。
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一文,看似繁琐,头绪繁多。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文本,就会发现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加以优化,三个问题即可统帅全文:⒈狗的故事。⒉“我”对狗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⒊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相关背景,谈谈“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解决了这三个教学内容,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对本文的学习。
三、用心探索,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手段。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一套传授知识的本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说“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有了渊博的学识不等于说就能教好学生,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说,“教学的效率有规律地依存于选择各种教授方法、激励方法和检查方法的最优结合方案。如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符合于所提出的任务,考虑到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那么,教学效率就是相应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望海潮》一词,景物描写意境秀美,赞美之意完全融入到近乎唯美的写景之中,那么依据对教学内容的此种判断,我们就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采用散文化的手法,将这首词改写为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当然,这首词稍微长了些,为了便于课堂操作,我们可以将这首词分为两部分,交给两组同学同时进行改写,分别进行展示。这种方法既激发自由竞争,又训练写作能力;既节省教学时间,又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古体诗,依据其文体特点及个人风格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响读(读准字音、节拍,读出气势、语感)——想读(读通内容,读懂思想)——享读(读出韵味,读出风格,享受阅读)”的以读带品的教学方法来学习,以避免传统的逐段串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着力,比如说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情景的精心创设等,在此不再一一论述。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需要优化教学要素,和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课堂结构与教学时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堂效率之间的关系。在这样一个高度强调效益的时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资源条件进行统筹安排,优化课堂结构,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语文教学课堂 篇7
深入浅出的备课
1. 把文本的理解加厚。
每一篇文章中都有若干的留白点, 教师备课时就应当把这些留白点用理解和想像填补起来, 这是对文本的增“厚”。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 可深入理解和解读的内容很多, 如“我活着有什么劲!”的言外之意;“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一个“挡”仅仅是挡住窗外的风景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中“抓”住的是什么;母亲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未说完就走了, 知道她想说什么……像这些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
2. 把作者的思想读厚。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倾注着作者深沉、真挚、丰富的情愫, 每一次的阅读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所以, 我们要注重作者写作意图和文本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读出作者心中涌动的情感, 品出内在的意蕴, 这些深度理解不一定全部传递给学生, 但教师仍然要深入品味和体验, 因为深入才能浅出, 只有具备了“一桶水”的“积淀”, 才能为“一杯水”提供良好的水源。这是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方面的增“厚”。《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 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对母亲无尽的爱, 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其实更深一层的是在母亲的启发下, 儿子坚强的活了下来, 身体虽然残废了, 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 选择了坚强, 选择了“好好儿活”, 他的人生成功了。所以, 读懂作者思想情感, 就能深刻感受文本内涵。
3. 把作品的链接添厚。
教师要善于寻找作品延展的切入点, 横向拓展, 把与文本相关联、相类似的作品搜集整合到一起来阅读, 这种阅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和丰富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这又是一种增“厚”。在备《秋天的怀念》时, 我专门阅读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庙的回忆》, 并仔细品味。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更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知识的联系, 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给学生打开一扇窗, 使其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4. 精当巧妙的教学设计
合理、周密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活动流程、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等。在《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 我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 这三个学习目标的制定基于对本课语文教学任务进行的详细的分析, 第二个学习目标“通过品读重点词句领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特别注重了阅读课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目标。因此, 制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教者必须关注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定位, 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 只有最合适教学的设计。当然, 教学设计还必须由教学实践来检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修改、完善。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现状为起点, 同时又以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点。
真实有效的小组合作
1.交流的问题切入点要小, 具有可探究性、拓展性。以《秋天的怀念》设计的两个问题为例: (1) 史铁生的双腿突然瘫痪了, 这意味着将要终身与轮椅为伴, 这是多么残酷的打击。他有哪些表现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朗读课文前三段, 找出作者无法面对现实的句子读一读, 并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 (2) 儿子双腿突然瘫痪, 不想活了,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 那如同是天塌下来一样。那么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 找出感人的细节, 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 体会母亲无私的爱。稍后小组展示。从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 在认真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要研究学生, 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 不能为设计问题而设计, 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 不要牵强, 应让学生有具体内容可讨论, 让学生乐于学习。
2.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前, 学生应有良好的准备, 只有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 才能使学生产生交流的需求, 不断地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并对交流的问题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3.教师必须要走下讲台。教师必须深入小组及时了解各小组交流的情况, 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要特别重视对于学困生学习的帮助。有时教师也可作为某一小组学习的一分子介入其中, 充当组员的角色, 为解决问题献计献策, 把学生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 不仅为这个组学生探究的成功或创新提供后盾, 同时也更好地激励其他组的同学奋发争先。■
语文教学课堂 篇8
一、应该把自学引进课堂, 让学生自学求索
课堂上让学生自行阅读, 分析课文, 查找工具书, 翻阅参考资料, 写出批注, 记好学习笔记, 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克服一知半解, 懒惰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习惯, 对培养学生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 在学习《太阳》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预习, 自主学习生字, 通过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生词, 然后进行自读、批注, 解决一些问题, 如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都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等。这些内容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来说, 是比较容易的, 尤其自学课文的这些问题, 只要潜心读文, 从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课堂上,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结果, 小组内达成一致后,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即可达到学习目标。至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进行理解。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这要比教师课堂上琐碎分析课文, 让学生抄写记忆答案效果好得多。
二、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要完成这一教学目的, 就必须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老师就是像是帮助小孩走路, 扶他一把要随时注意放, 能放手就放手。”学生自己“走路”, 就要学会走的方法。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重视学法指导,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呢?一是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比如低年级识字, 教师不再让学生一遍遍跟读、抄写, 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出来, 通过借助拼音自己认读, 然后教师让学生反馈:“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你是怎么认识的?你发现这些生字都有哪些特点?”这一系列的指导就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 激发了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正确运用词语是理解词的目的。了解词语的使用环境及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有助于学生恰当准确地使用。对于词语, 以前我都是自己查词典, 把意思抄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读一读, 再抄写到课文上。现在我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然后借助上下文说说这个词语大致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以自己借助工具书来查找, 也有一些我给他们提供几种解释, 让学生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 选择其中正确的选项。通过采用这样的指导方法, 学生很快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借助工具书, 可以结合上下文, 还可以通过词语的互换等。例如《长城》中写道:“远看长城像一条龙, 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蜿蜒”本义指蛇类爬行的样子, 引申为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地延伸。怎样让学生理解呢?细读句子可明白, 蜿蜒是指长城的形态像一条长龙, 也就是说长城像龙一样弯弯曲曲地延伸。再比如《一夜的工作》写周总理“他不是普通地浏览, 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从文中看出“浏览”与下文意思相反, 意为粗略地看。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对于一篇文章, 以前我都是分自然段逐段进行讲解分析, 学生只是听就可以了。这样虽然学生理解了课文, 但是是靠教师讲懂得的, 可以说是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 所以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后来我采用了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线索, 然后抓住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悟, 体会出其中的内涵。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勾勾画画, 圈圈点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现在学生都很喜欢读书思考, 阅读能力有很大提高。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注重教学反馈
语文教学课堂 篇9
首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优秀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对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呢?关键在于情感, 教师在课堂上有激情, 才能感染和熏陶学生, 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因此, 教师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让学生在散发着青春与活力的语文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走进文本, 融于情境, 和作者产生共鸣, 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 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一种更高的境界, 从而体验到更多的情感, 体验到人生, 体验到生活, 学会成长。
二、交流的课堂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 学生只是一个倾听者, 没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更没有交流和互动。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中自主探讨和交流, 实现心与心的对话, 与文本对话, 生生对话、师生交流, 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构建经典的语文课堂, 对于自读课文的教学,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三、开放的课堂
(一)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语文课堂教学不单单是传递知识, 更是一种体验和感悟。教师给学生多大的舞台, 学生就能跳出多么优美的舞姿。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 只要教师努力挖掘,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 学生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在这个发展平台上得到最真的体验和情感。
(二) 注重实践, 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其实,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运用例子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以后, 就应该让学生多实践, 通过不断的实践, 多学知识和能力, 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每一节课结束以后, 教师都需要给学生推荐一下课外书籍, 比如, 在学习《墨梅》以后, 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借物言志的古诗, 比如《竹石》《马》《青松》, 另外, 还可以推荐一些名著, 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精妙所在!总而言之, 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 要把学生引领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让学生尽情享受, 发展个性。通过让学生充分阅读, 体会感悟, 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说出来, 使语文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感悟的课堂
《桂林山水》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有关图片、视频等展示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美丽, 这时候, 学生都会饱含热情地赞美着自己的家乡, 充满了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同时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五、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 自主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自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首先, 要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 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互动平台, 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者, 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地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传授给学生知识, 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所在和可能的走向, 对教学活动随时调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实现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展示课堂讨论,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 不能千篇一律, 教师要放下架子, 摆正自己的位置,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 与学生围在一起共同探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轻松愉快的。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 有趣的作业形式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繁多的作业也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实施自主学习模式教学, 学生为了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会付出很多的努力, 比如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总结报告等, 因为这些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 所以学生探究和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在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对问题的答案, 要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注重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充分地信任和尊重学生, 让他们有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 给予他们充分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标新立异, 面对另类的不同声音, 教师要以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对于学生的困惑要给予帮助和指导。这样的课堂才会绽放生命的活力, 才能孕育出创新的火花。
(三)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报纸、杂志等都是教学资源, 甚至电视新闻、图表等也可以引入课堂,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了解了生活, 了解了社会, 学会了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快乐、温馨的教学氛围, 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以激发学生情感渴望, 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维生素,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摘要: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上的垄断者, 掌握着教学的方向, 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开展都是依照预设在进行, 课堂上不会有大的调整, 因而在这样的课堂上也就没有了生成的问题和一些不确定因素, 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志平, 雷实.语文课程解读[M].湖北出版社, 2002.
[2]李吉林.情境教学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王君.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语文教学课堂 篇10
一、重视导入, 进入情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具体可使用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感导入法、音频导入法等多种方法。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环节, 一节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老师理应重视导入, 优秀的导入设计, 就像一把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钥匙, 好的导入将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好的教学, 教导要得法, 学得要主动, 主动来自兴趣, 兴趣需要培养和激发。同样, 教材讲得生动, 妙趣横生, 引导得当, 学生积极主动则能事半功倍。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增强效果, 应当做到:
1. 态度和谐, 做法民主, 语言幽默。
上课时做法民主, 学生才能有主人翁意识, 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态度和蔼才能清除学生的紧张感、畏惧感。幽默风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例如,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勾践灭吴》这一课, 文章很长, 也比较枯燥。其中有这样一段:
“将娩者以告, 公令医守之。生丈夫, 二壶酒, 一犬;生女子, 二壶酒, 一豚……”讲到这时, 还有两分钟下课。我突然问道:“为什么生男与生女的奖励不一样?”生答“重男轻女”。我接着问:“奖励的区别在哪?”生答“一狗一猪”, 问“为什么如此不同?”生答“狗比猪好”、“狗肉比猪肉好吃”、“吃狗肉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见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 我振臂高呼:“同学们, 努力学习吧, 为了考上名牌大学, 为了每天都有狗肉吃而努力奋斗!”在笑声中, 一堂课落下了帷幕。
2. 巧设疑问, 启迪思维。
“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激发读者, 唤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并且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像《项脊轩志》这样浅易的文言文, 可以提出这样三个问题: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如何表达的?针对“写了什么?”就需要从文言文字词句式角度去了解大意, 熟悉内容, 而对于“如何表达?”就需要去探究了, 作者写了三代人几件事情, 写作目的是什么?怀念自然水到渠成, 而对于“如何表达?”就是此文写作方法技巧及语言风格问题了, 此文选材简单琐细, 语言朴素平淡, 但却感动了无数读者, 为什么?通过“如何表达”引导学生去思考。总之, 针对这样一篇文章, 设计者以三个问题, 从不同方面层层深入解决了教学目的最为基础的文言文字词方面知识, 又把握了文章主旨, 学生也明确了此文写作方法与技巧。思路清晰, 重难点突出, 教学效果较好。因此, 巧设提问, 可以较好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果。
三、及时进行课堂反馈
讲练结合,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 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实验表明:青少年注意力不能持久, 具有间断性特点。也就说明教师应把握好讲课时间, 讲一会儿后要进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讨论, 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评析等方法来增强课堂活力, 提高课堂效率。而作业讲评是让学生课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是检查课堂效果的有效形式。通过作业检查记录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师上课讲评时要分析错因和不良的思维习惯、方法, 从而更准确深入地掌握知识, 因为针对性强, 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课堂教学效果得以进一步巩固。
四、课内向课外延伸, 文本向社会过渡
只有实现由文本向社会过渡, 课内向课外延伸, 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对话状态, 调动学生一切感知进行深层次对话,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让学生回忆走亲戚的经历, 和文中黛玉情况进行对比, 就会使学生感受真切、感悟深刻, 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课后去通读《红楼梦》, 探究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 并思考他们悲剧的根源, 这样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课堂 篇11
关键词:导入;教学效率;悬念;音乐
纵观如今的小学课堂,我们会发现,部分教师不注重导入環节的设计,即使有认识到导入重要性的,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导入这一环节根本发挥不出它的功能和效果。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到导入环节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这一环节进行优化,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一环节的良好辅助下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笔者就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往往会对充满悬念性和疑问性的事情十分关注,喜欢追根问底,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们就可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这往往能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致,促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对新知的学习和探索状态。
比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青蛙坐在一口古老的井里,一天,一只可爱的小鸟飞来,落在了井沿上,于是,这只青蛙和小鸟开始了对话,但是,在对话过程中,它们因为一件事情发生了争执,那么,这只青蛙和小鸟究竟为什么事情而发生了争执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它们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述故事并提出富有悬念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都想知道在井底的青蛙和可爱的小鸟之间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所以,在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就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了进来,这对于本节课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音乐感染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与语文课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鉴于这一情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就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相机导入与教学内容所表达情感相符的音乐,以此来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文本情绪中。
比如,在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出示了一段有关草原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录像片段,同时伴有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伴随着这悠扬悦耳的音乐,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美丽的草原中,随后,我继续说道:“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给学生播放录像片段和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了美丽的草原中,进而迅速进入文本情绪,在具体学习文本内容时,也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运用背景介绍法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受某些因素的限制,如历史、地理等,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遥远和陌生,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十分生疏,这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运用背景介绍法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即,在讲述一篇课文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文本内容所发生的背景的介绍,以此来拉近学生和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
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首先给学生介绍了这篇课文内容所发生的背景:至清代中叶,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西方殖民国家多次向我国挑起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闯到大沽口,之后直逼通州,清军在交战中连连失利,咸丰皇帝从圆明园逃至承德避暑山庄,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局面。之后,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开始了烧、抢、掠的野蛮行径。这样,我通过向学生对这一背景进行介绍,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学生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这篇课文。
总之,导入的重要性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各种导入技巧和方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巧妙地运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课堂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效率,兴趣
一、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让他们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进行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对知识进行详细分析的教学方法, 对教学进行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探究的习惯。 在教学中, 教师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努力为他们创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让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能够找到分析的入手点, 拓宽他们的思维面, 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他们在探究知识时的效率更高。 在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要多对他们进行表扬,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动力, 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强化学习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采用黑板、粉笔和简单的教具进行教学, 在枯燥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让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点, 由于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改的要求,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点, 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跃起来, 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究欲望。
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探究、思考、发现的过程中完成探究学习, 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多媒体进入到了学校教学中, 并发挥了对教学的强大作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 能够增加教学容量, 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有利于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够构建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摆脱枯燥的文字教学, 进入到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 在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多媒体的引导下, 他们能够深入分析问题, 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体验, 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新课改中的小学生语文高效课堂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只有在主动学习和探究下, 才能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秉着以人文本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设计, 使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他们深入探究知识。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着, 而是学生在探究知识时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在教学中, 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点拨, 让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 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 完成教学任务, 给学生留下很少的探究时间, 导致学生还没有把问题分析透彻, 探究就结束了, 这就造成了形式主义教学, 不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实效。 因此, 在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时, 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探究时间, 让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
3.要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 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定了柔性的学习目标, 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较好体现了因材施教、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 小组成员共同研究, 师生一道探讨, 形成了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互动。 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学会沟通和宽容, 学会协作和分享, 达到精神的熏陶和审美的共享。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制定合作探究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语文教学课堂】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10-22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10-22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05-16
语文课堂美育教学10-01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09-10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09-25
趣味课堂语文教学10-23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06-17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