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课堂导入

2024-09-25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共12篇)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 篇1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课堂导入教学情境,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设问导入、故事导入、媒体导入算不上教学创新, 巧妙应用才能获得预设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解析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众多, 教师如何做出最恰当选择, 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智慧。课堂导入是教学最初环节,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气氛, 还能够为教师教学创造更多切入契机, 形成课堂教学重要成长点。课堂导入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任何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教情、学情存在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 针对教学实际科学设计、适时投放, 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一、设问导入, 激活课堂教学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激趣手段很多, 利用悬疑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教师设计悬疑问题并不难, 但要体现问题的悬疑性、探索性、价值性, 则需要教师作出更多方面的调研分析。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教材大都是名篇经典, 其内涵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 要校准操作方向, 探索为教学服务的途径, 设计出来的悬疑问题要适合教学需要。其次是对学生生本展开学情调查, 学生学习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爱好都不尽相同, 学生对文本学习理解自然也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大多数学生心理需求作出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生本和教材文本思维对接点, 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导入设计。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导入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的。我们作为子女要充分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虽然父母对我们有些严厉, 但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在这些细微生活小事中, 我们能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呢?父母的疼爱曾经感动过你吗?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呢?这种感情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中还是行动中呢?无论是哪一种, 都会让我们感动和终生难忘。今天, 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从这段导入设计中不难看出, 教师提出了一连串儿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浓烈的情感因素, 足以让学生为之动容。实践证明, 教师设计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产生的激发力是剧烈的, 启迪学生学习思维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故事导入,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故事,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也与学生兴趣点相吻合。教师成功介入可读性故事, 可以瞬间将学生思想集中起来, 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初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具有极强好奇心, 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特别敏感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故事讲述, 自然能够将学生思绪调动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自身表达优势, 根据教学需要借鉴现成的故事, 或者是自己编辑故事, 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实现体验感知, 并对教材文本形成迫切探索欲望。

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一段闻一多先生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斗士, 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敢于拍案而起, 可见其坚韧的情志。其实, 生活中的闻一多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学者, 虽然带有几分狂放, 但对学生却是非常尊重的。据说闻一多和朱自清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搭档。朱自清在中文系开设‘文辞’研究课题;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大讲唐诗, 先生进入教室不讲课, 而是掏出烟斗, 很客气地问学生:哪位吸?学生当然不会吸烟, 闻先生自己先点上一支, 开始朗诵起唐诗来。”学生对闻一多没有太多了解, 教师讲述闻一多的生活轶事,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媒体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施教带来更多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直观、形象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材料信息, 通过声光电信息冲击学生感官,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特征和标志, 在具体操作时, 很多教师容易对多媒体产生依赖感, 将不该省略的教学行为都省去了, 这也是不正确的教学媒体观。多媒体虽然具备诸多优势, 但多媒体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多媒体自然是喧宾夺主了。

多媒体播放视频可以快速聚焦学生关注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内容是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 学生为视频中安塞腰鼓强大气场所震撼, 有些学生开始手舞足蹈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安塞腰鼓的机会。学生对视频直观展示有特别触动, 为顺利介入文本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快速形成学习认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在课堂导入设计应用时, 需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操作。利用悬疑问题导入, 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热情;利用故事讲述导入, 能够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媒体手段导入,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深入探讨更多种课堂导入方法, 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 篇2

语文在目前高中各学科的地位,虽然说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在实际中学生却不是这样重要,在学生和其他的学科的老师看来,语文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多少是不必论的,学习时间也是不必多考虑,反正多学少学,学多学少,考出来的成绩是一样的。以前语文教学也是经常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零零碎碎,教学上只重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学语文。这里面有教师、学生等因素,也有教法、课堂效益等原因。语文学科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是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现在是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教学中觉得,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这段时间的听课所得,略列举如下:

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

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对联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熟悉,但却不理解,认为这是很难的。但教过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又明确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前几年高考福建卷有考过,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了,很想自己来对对子。当我教到必修二的《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去读课文,我写了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对,学生对出很多内容,甚至对到现代革命追求精神。我就从内容相对、意义相关、句式、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修改,挑出对得工整的对子。在教到《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写一副对联,这次不是对对子了。学生先是慌了。但当我写出上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让学生想该怎样写下联后,我写出了下联:“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这一下,就让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的,于是兴趣就来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了。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能先写出上联或下联让学生来对对子,以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理解知识内容。如《药》的对联是“治痨病小栓吃人血黄泉丧命群众愚昧落后 ;闹革命夏瑜丢性命刑场就义清府凶残暴虐。”《项链》的对联是“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十年艰辛悲剧实闹剧。”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三、高考作文导入。

学生经常为写作文没有材料而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高考中也是常见到利用文本为材料来写作文的。如教到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去看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精选:《孔雀东南飞》新传。学生会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论。在教到苏轼的《赤壁赋》时,我让学生提前了解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最后还给学生看了当年优卷的作文《苏轼的赤壁》。教到《离骚》时,因高考作文中常常可以屈原的影子,所以我先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找出有关屈原的作文,特别是200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考生写的《给屈公的一封信》。当教到《红楼梦》单元时,无论是《林黛玉进贾府》,还是《抄检大观园》《诉肺腑》等课文,都可以从高考作文导入,如可参考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以“薛宝钗”为题的作文。这样,通过这些优秀高考作文,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对态度,让学生明白优秀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的。但这点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去准备,且导入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学习。

四、新闻时事导入。

这一导入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代发生的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如我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根据当时正好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返回,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正好安排在10月17日上课,而这一天当时正好是“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而当时有人写了诗,来突出一“返”一“归”,因为这天正是巴金逝世的日子,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又能够突出两大事件。

五、学科渗透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的知识是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这是其它学科无法表现的。而我在教学上,也能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导入。如在教《短歌行》时,我在投影上打出了“Speak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时,让学生翻译,学生有的还在琢磨,有的已经译了出来,就激动地说“说曹操,曹操到”,其他学生也马上反映过来,我借问:“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刘备或者孙权?”由此导入对曹操为人的认识。在教《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利用英文版的演讲

“I have a dream”导入,让学生感觉译文与原文的不同。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都是语言教学。而在教《兰亭集序》时,则从高一年的美术课导入,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可能把火箭升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只要能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姻,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故事导入、悬念导入、图示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课堂生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只要细心观察,可以用它来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它必须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还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即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导入的时间,不能占太多的时间而

语文课堂导入形式探析 篇3

一.精选歌曲导入,相得益彰

我们在教某些课文时,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增强生动性,以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的目的,常常会精选一些歌曲作为课堂导入的形式,来打造高效课堂。在上《我的母亲》这一表现亲情的课文时,我播放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让学生在观赏画面、体味歌词的过程中,去感悟亲情,理解作为儿女孝敬父母的责任;在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课时,我进行了范读,范读这首词时,我配上了《三国演义》主题曲的MV,那滚滚东流的江水气势,在MV的音乐声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很好地烘托出了三国时的英雄人物,他们有何等的气势,怎能不让当时的苏轼仰慕呢?从而为学习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主题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挑实物、画面导入,和谐共鸣

实物、画面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我在上《乡愁诗二首》时:对余光中的《乡愁》,我选了一片枫叶作为板书设计的背景,这样,那像乡愁一样的红红的枫叶在黑板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清新直观;而对席慕容的《乡愁》,我则在讲解的基础上,用多媒体设计了一组图片:红红的夕阳、夜晚的月色、雾中的骏马、耸入天际的大树、滚滚东流的江水……来诠释对这首诗的理解,将深沉而略带忧郁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形象鲜明,又引起学生的和谐共鸣。

三.精致表演导入,透彻深刻

现在的学生都向往影视明星,有时还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就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常用表演法导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角色,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进而感悟人生,感悟创作的艰苦和喜悦,培养其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如我在上《雷雨》这一课时,我事先要求学生分担人物角色,学生为把自己的角色演好,在课前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筛选、整理《雷雨》的学习资料,理解作品背景,挖掘人物形象,上网看影视,自己花钱买演出道具,认真背台词等,果然,这节课中学生的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同学们都激情四射地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过去好长时间,同学们还常常提起那节课,对文章的主人公、主题、背景都记得清清楚楚,理解得深刻到位。

四.精讲故事导入,开拓想象

在我国悠久的语言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优美的故事表现了时代的风貌,反映了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内容丰富、深刻动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故我上新课时,常以故事为突破口,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把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作为导语,既能增添课文的情趣,又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走上一条愉悦的学习道路。如我在上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时,在讲解文中的“一段最古的长城”时,我先给学生讲了鲜为人知的赵武灵王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一段最古的长城”的兴趣,又使学生理解了赵武灵王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在分析“在大青山下”这节时,也让学生上台演讲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美丽动人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在这种情况下,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讨论了当时“出塞”与“和亲政策”的意义,因而很快地分清了“出塞”的是非界限,理解了和亲政策所取得的民族和解、民族友爱的功绩及其历史进步意义。

总之,教师在进行导语设计时,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只有做到目标明确,才能引发学生兴趣,燃起智慧火花,才能开启学生思维,打造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 篇4

一、“伪语文导入”现象

1.依赖多媒体手段的“假语文”课堂导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语文课堂, PPT几乎成了语文老师上课不可或缺的工具, 于是很多课一开始就展示缤纷的图片、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视频。这些内容与语文究竟有多大的关系, 需要深入探讨。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荷塘月色》时这样导入:播放一段“凤凰传奇”的流行金曲《荷塘月色》, 请学生猜猜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并请喜欢这首歌曲的学生谈谈此歌流行的原因。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引出所学内容, 从这点看, 这位老师的导入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出课文标题的作用, 但猜歌曲的名字、谈此歌流行的原因, 最后主观地判定原因之一是因为朱自清的一篇同名散文《荷塘月色》, 引出所学内容, 与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有多大联系?恐怕唯一有联系的只是歌曲的名字和文章的名字相同。如果导入的目的只是引出这篇文章的题目, 直接把标题写在黑板上岂不更直观更能诱发学生的认知?这种“伪语文导入”, 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且有可能把学生的认知引入以歌词中的意境而取代文本中的意境的歧途。此外, 图片、视频导入是当下语文课堂流行的导入形式。其实, 语文课是“语”和“文”的课堂, 不是图片观赏和影视欣赏的课堂, 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 而不是对图片和影片的热爱。当然, 这并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使用多媒体, 而是要把它当做是课堂导入的辅助工具, 用它把学生引入“语文”的天地。

2.借“语文”之名行“伪语文”之实的课堂导入。这种导入看似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其实本质上与语文教学没有多大关系。例如, 一位教师教《风筝》时, 以诵读一首小诗导入:最是你生命烂漫如花的时节/所有遣词造句的经典/和着万紫千红的风情/在这一季汹涌如潮奔腾而至……接下来的教学流程就是“自由阅读全文, 思考下列问题”, 跟这首诗就没有什么联系了。诗是很美的, 但是引用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应该跟所学内容有所联系, 而以下的教学流程中几乎再没有提及这首诗。这样的导入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又如一位老师在教《沁园春·长沙》[2]时, 以“说说长沙的风土人情”导入。虽说所学课文的标题中有长沙二字, 但是文中的“长沙”跟长沙的风土人情并没有太多联系, 显然这样导入是不恰当的, 是“伪语文导入”。

二、“真语文导入”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必须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语文材料感兴趣。同样语文课堂教学要教出语文味, 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货真价实的语文材料, 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材料。因此, 语文课堂导入从所学文章的标题、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内容等方面入手, 才能保证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真语文”的, 才能体现语文课堂导入的“语文味”。

1.从课题入手导入。课题也叫做标题, 通常被称为文章的“题眼”。作为文章的“眼睛”, 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与浓缩。好的标题往往能透射文章的内容概要, 使人从“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 如果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导入, 那么学生就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全文的线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上公开课偶得》中提到:从课题入手, 等于牵着牛鼻子,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这样, 不会偏离教学重心, 解读课文时便一气呵成, 不会产生拖沓、冗长的感觉[4]。下面以用一位老师的教例《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位老师的导入包括: (1) 板书“圆明园”。请同学高高举起写字的手, 一起认认真真地书写课题, 老师一边解说:“圆”是“圆满无缺”的“圆”, “明”是“光明普照”的“明”, 后面这个“园”是皇家园林的“园”, 一边书写“圆明园”。 (2) 读“圆明园”。要求:一起读, 再读, 大声读。 (3) 板书“的毁灭”。老师:同学们,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 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 被英国和法国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4) 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齐读, 再读。开门见山, 读题入课,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迅速展开思考。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把一种无言的悲怆的情感融入其中, 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一节课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一个好的课题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对于课题导入,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避免毫无意义的问题。问题过于肤浅, 与课文主题要揭示的主题内容联系不大, 老师就没必要浪费时间。

2.从作者入手导入。《孟子·万章下》写道:“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5]主张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代背景有极密切的关系, 只有知其人、论其世, 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 在课堂导入时, 介绍作者能起到知人的作用, 为学生了解课文、理解文本打好基础。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这样导入: (1) 提问:在外国文学中, 三位短篇小说大师是谁?学生回答: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和俄罗斯的契诃夫。 (2) 进一步发问:请说说他们的代表作? (3) 教师介绍前两位大师写作的独特风格, 进而请同学们根据在初中所学习的课文说说契诃夫小说的主要风格是什么?学生回答:夸张幽默。 (4)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风格。”

3.从写作背景入手导入。通过介绍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情况,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 理解作者的情感如何体现在字里行间。这样的导入既有趣味性, 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许多文章的写作背景都像是有趣的小故事,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为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例如, 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 教师可结合课本注释, 或配合视听设备展现反映当时历史事件和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 或请学生自己收集课堂介绍,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揭示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是如何发展、如何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从文本内容入手导入。有语文味的教学就是教师要教“真语文”, 即所教内容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从文本内容入手导入新课, 就是教师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的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课伊始, 意亦明”。教师的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让学生很快进行课文中心的探求, 教学效果显著。一位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这样导入:同学们, 在王安石眼中, 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 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 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 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这位教师联系《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 以主题“乡愁”为抓手, 提出“乡愁”之问, 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又联系了新知识, 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从文章体裁入手导入。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渐渐淡化了体裁知识, 以致某些学生不清楚记叙文和散文有什么区别, 议论文有什么样的特点, 写出来的议论文“四不像”。“真语文”要求教师注重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 但是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教学。同时我们也不能枯燥地讲体裁, 可以在课的开始通过文章体裁知识的讲解过渡到文章内容, 再结合文章内容讲解体裁的特点。这样既不花费太多的时间, 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还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文体的特点。比如教授小说, 就可以结合篇目的内容和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导入新课。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三要素, 有的篇目人物形象鲜明, 有的篇目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有的篇目语言很有特色, 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特色侧重讲一个方面, 这样零存整取, 几篇课文讲完学生也基本上掌握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和必修5都有小说单元, 但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一样, 必修3着重欣赏人物形象, 品味小说语言, 那么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就应该强调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必修5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那么教授的侧重点就是介绍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从课题、作者、写作背景、文本内容、文本体裁等入手进行语文课堂导入, 能够向学生呈现贴近生活的语文学科知识, 创造贴近生活的语文学习情境, 体现语文课堂应有的“语文味”。当然, 体现“语文味”的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植根于教真语文, 悉心揣摩和研究真语文蕴含的真意, 就能找到符合语文学科本质的好的课堂导入方法。

摘要:要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必须从课堂导入入手, 根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导入。本文分析了“伪语文导入”现象, 提出了“真语文导入”策略。

关键词:真语文,语文课堂导入,语文味

参考文献

[1]郭吉成.拒绝碎片化, 呼唤语文味——以《像山那样思考》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 2013 (12) .

[2]赵振翔.语文课堂教学应去伪存真[J].语文建设, 2013 (18) .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29.

[4]贾志敏.上公开课偶得[J].语文建设, 2013 (9) .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篇5

导入:可用多媒体显示“陈涉起义”“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导语: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 209 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

《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请看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如何描写的吧。” 点评:在这样进行了背景简介后,学生对课文就更易理解了,为学习新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语文课堂导入点滴谈 篇6

一、简介写作背景导入

有些课文中叙述的人物和相关的内容或较为久远或是特定背景下所作,现在的学生对其情节的理解和对有关人物的认识较为困难。所以对这些课文,教师应介绍相关的写作背景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又能深化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鲁迅的文章或古代的一些诗词。

二、温故引新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温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沿着台阶状的问题步步上升、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向未知过渡,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在生生、师生讨论中最终“知新”。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和学生一起温习以前学习过的有关瀑布的诗句,让学士说说自己心中瀑布的形象,一起观看瀑布方面的纪录片,这样学习后的效果非常好。

三、设疑导入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明代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能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种“欲知详情,请看下文”的心情。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平时看到的天上的云与天气有什么关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指引下,学生荡起思想的小舟,冲开探究的浪花,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堂课的效果非常好。

四、开门见山导入

这一方法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向学生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重难点、探究问题等等。留适当时间给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究、彼此讨论、教师在一旁指导。这种方式能最快最直接地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引发学生探知兴趣。好处是,简单省时,但较平淡,有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五、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一般利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媒体影视资料再现,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了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未选择的路》时,利用多媒体投影马克思、周恩来、孙中山等伟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导入的方法无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导入也许迥异。导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在课堂导入时既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

语文课堂导入初探 篇7

作为一位刚步入教坛不久的新教师, 笔者深切感受到, 导入在整个课堂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如果一堂课的导入平淡乏味, 学生提不起兴趣, 很可能会影响整堂课的流程与教学效果。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在开课伊始形成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兴趣, 为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从几个月的教学积累来看, 课堂导入需要在许多因素的统筹作用下才能开展得恰到好处。比如说导入的时长、导入的有效性、生活化、趣味性等。

一、导入的时长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如何使导入尽善尽美?在《我愿意是急流》这堂公开课上, 笔者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及他的《致女儿的信》来导入。学生在初中已学过这篇文章, 且对文中的爱情观还留有一定的印象, 这一导入能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 同时更快地融入这堂课的教学中。但是, 在对这一导入的处理中, 有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 便是时间上的把握。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 而这堂课的导入就有五分钟左右, 这似乎略显不妥。课后, 笔者询问了几位资深教师的意见, 他们也认为在时间的把握上有所欠缺。假如一堂课的导入在整堂课中的比例过大, 后文的文本分析以及拓展延伸等课堂教学的重头戏部分势必会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即使导入再精彩, 也不可取。

二、导入的有效性

一个精彩的导入, 如果没有实施的有效性, 便只是纸上谈兵。如何才能使导入有效, 要求我们在设计导入的时候要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层面、心理状态、学习能力、爱好兴趣等去设计课文导入, 当然, 最重要的是要针对文本、契合课文内容。

比如常用的创设情境的课堂导入法, 指教师根据课堂内容,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具有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使学生有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策略。

例如, 课文《永远的蝴蝶》是一篇小小说, 人物、情节、环境的设置一目了然, 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环境描写所创设的悲剧美, 是分析这篇文章的重点。在几位新教师“同课异构”的教学过程中, 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情境创设法, 有采用两只小鸟生死相随的视频, 有讲述真实发生在身边的爱情故事, 也有以梁祝乐曲导入的, 虽然内容不同, 但异曲同工, 都给学生创设了关于爱情悲剧故事的氛围。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到文本, 感受樱子与“我”之间悲凉却又幸福的爱情, 快速进入文章情境。

三、导入的生活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笔者深深认识到,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它源于社会生活, 应用于社会生活, 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 就丧失了其生命力。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 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 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可见, 语文的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堂的导入亦是如此。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图片、视频、声频不但能够扩大课堂的容量, 更能够增加视觉的直观性, 给学生创造生动、可感、形象的生活世界,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使他们能立足于文本,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四、导入的趣味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导师。职高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通过巧妙导入引起其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笔者认为, 一方面可以使用一些猜谜、吟诵等小互动来引起兴趣, 另一方面也可设置一些疑问、悬念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1. 字谜铺路。

高一男生活泼好动, 他们对活动的参与热情普遍较高。以谜语导入新课, 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更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能更加愉悦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新授《咬文嚼字》一文时, 笔者就在思考:这是一篇议论文,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如何在文章开篇就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不妨试试开展小字谜活动。上课伊始, 笔者抛出问题——小老鼠看报, 打一成语。学生们兴趣顿时高涨, 一个个跃跃欲试, 很快就答出了谜底“咬文嚼字”, 整堂课的气氛也同时活跃起来。

猜字谜其实是学生十分喜欢参与的活动形式之一, 既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欲望, 又从交流互动中活跃了气氛, 增长了知识, 使他们能从课堂一开始便处于积极思考、求知的状态中。

2. 参与吟诵。

在学习古文时, 语文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吟诵名篇里面耳熟能详的名句, 从而减少学生对古文的惧怕, 同时又使得他们的旧知识得到巩固、交流, 也能增加语文课堂的韵味。

比如在新授《诗经》《论语》时, 笔者就请学生们吟诵一些学过的或者自己熟知的诗句, 比如“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焉”等, 这些名句学生们信手拈来, 增添了古文课堂的学习兴趣。

在现代文教学中, 笔者也时常以古诗文导入。比如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爱情主题单元, 笔者让学生们吟诵古往今来的爱情名句, 他们摇头晃脑的姿态, 使得班级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不少, 对于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 他们也能坦然谈论了。这样的导入设计, 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又将导入与课文主题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其实, 教师就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

3. 设疑引路。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教授新课时,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根据与课题有关内容巧妙地设问, 往往能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积极地思考问题。

例如在新授《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时, 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谁应该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那样的思考”又是怎样的思考?而这三个问题并不是由笔者提出来的, 而是通过引导, 借由学生之口提出的疑问, 这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疑问、悬念能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 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 能激起他们探索、思考、追求的浓厚兴趣。同时, 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 直奔课文重点, 使他们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从而抓住课文重点, 提升整节课的效率。这样的导入设计促使学生提高设疑、探疑的能力与兴趣, 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萌发求知欲望。

五、一点思考

诚然, 精妙的导入设计需要融入教师自身的课堂语言、智慧与情感,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与课堂驾驭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浅析 篇8

一、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导入这一环节存在认识不足

第一, 对导入的认识不深。课堂导入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导入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中去。但是, 实际上, 有些语文教师并不是很重视一节课的导入环节, 有的老师认为不必太在意导入环节, 课堂讲授过程才是重点。很多教师还只是把“导入的重要性”观念局限在理论这个层面。

第二, 导入的针对性不强。一些教师的课堂导入无针对性, 与授课内容脱节, 两者没有形成良好的过渡和衔接。有些教师上课开讲就是直接进入课文内容。这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第三, 导入形式单一, 缺乏新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缺乏创新意识一直以来都只采用某一种固定的课堂导入模式, 而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特征、专业背景以及环境、时间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诸如, 有的老师每一节课导入都是从复习旧知识内容引入新课, 千篇一律, 久而久之, 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视觉疲劳, 从而对新知识主动探求的兴趣与热度也大受影响, 最终影响教学的效果。

第四, 课堂自导自演现象居多。有的教师仍然把课堂以教师为主, “平铺直叙”、“照本宣读”。不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而是干巴巴地在那里“唱独角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多样化探索

第一,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事理进行直接描绘或借助电化教学多媒体渲染气氛, 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种情境式的导入, 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 设置悬念, 扣人心弦。我国的章回体小说, 特别是武侠小说, 有个共同点:就是讲述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 突然打住, 且听下回分解, 目的在于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非看下去不可。以悬念作为挑动学生的好奇心的触发点, 也会使同学们产生一种强烈欲望, 而这种欲望一经形成就非要寻根究底, 寻个水落石出不可。

第三, 演示实验, 趣味横生。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 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 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 所产生的现象, 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配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 音乐感染, 激发情感。悦耳动听的音乐, 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 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 接受新知识。

第五, 畅谈名言, 洋溢思想。名言是感悟人生的真理总结, 警句可以鞭策后人, 通过名言警句的导入, 可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教无定法”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导入的多样化, 从不同的角度敲响课堂的前奏, 同时还应讲究导入的艺术化。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 新课导入的艺术化对新课的教学成效有极大的作用, 成功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教学活动。教师在导入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形式与方法的灵活, 还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特点, 导入因时而变, 因势而改, 因文而生, 注重创新,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宽学习的思路, 点燃学生的热情, 开拓学生的视野。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形成有自己特色, 适合学生口味的导入风格, 合理地、新颖地设计课堂导入,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推动高效课堂的发展, 如此这样, 相信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 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如春天怒放的花朵, 争奇斗艳, 万紫千红, 装扮整体课堂教学的美好花园!

参考文献

[1]徐建平、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 .

[2]杜晓刚.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策略.教坛聚焦, 2009 (12) .

[3]夏熔亮.名师精彩课堂导入赏析.语文教学与研, 2008 (2) .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管窥 篇9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中创设出丰富多彩教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执教《老山界》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假如你半夜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 路只有一尺来宽, 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 路上的石头高低不平, 你睡觉的感觉如何?”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再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的, 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以及胜利的来之不易。

二、名言导入, 发人深省

名言警句是中华文化的精彩表现, 因此, 我们也可以之作为导入新课的有效途径。例如, 我在执教《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 就开门见山地设置导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 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学生深受感染, 都饶有兴趣地积极参与知识探究。

三、问题导入, 悬念跌宕

巧设问题导入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例如:我在讲授《都市精灵》一课时, 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导入: (1) 都市精灵指什么? (2) 文中提到了哪些城市中的哪些动物? (3) 这些城市中的人们与这些动物关系如何? (4)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找出你感受较深的语句, 你认为作者提出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这样有梯度的问题设计促使同学们深入文本、积极思考,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瞄准重点, 抓关键词

课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问题中的关键词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例如, 我在执教《幽径悲剧》一文时, 就先安排学生讨论解释何为悲剧, 点明“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即悲剧”提问:“本文中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学生肯定的回答:“古藤萝。”再根据“悲剧”的两大要素提问:“古藤萝的价值何在?文章从哪里开始写古藤萝被毁灭的?”这样的导入对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大有裨益。

五、师生互动, 辩论导入

在《明天不封阳台》一文的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你们家里的阳台封起来的举手?你觉得阳台该封还是不该封?说说理由。”大部分学生各抒己见, 在辩论中活跃思维, 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水到渠成, 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的生动、活泼、自然。

六、认知导入, 温故知新

所谓认知导入, 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例如, 我在执教《草》一文时, 先请学生回忆《柳叶儿》一文, “柳叶儿好吃吗?为什么还要吃?”再问:“草好吃吗?周副主席为什么还要吃?”启发学生思考,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七、轶事导入, 强化感染

中学生往往对名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事很感兴趣, 在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时, 我用贝多芬的一段轶事作为导入语:“贝多芬在维也纳的时候, 曾多次受到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关照。有一次, 在公爵的庄园里, 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 这些客人不是别人, 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军官们得知大名鼎鼎的贝多芬在庄园时, 便纷纷表示敬仰之意。公爵为了取悦这几位来宾, 便客气地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 但贝多芬基于一个平民音乐家的爱国热情, 不愿为侵略者演奏一个音符。当公爵强迫他这样做时, 愤怒的贝多芬不顾外面的倾盆大雨, 猛地推开客厅的门愤然离去。回到住处, 他把利西诺夫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得粉碎, 并写了一封措词激烈的信。他在信中写道:‘公爵, 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 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 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 将来也有的是, 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请同学们结合故事谈谈感受。”非常自然地引入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论题。

八、用多媒体, 创新情境

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 学生乐于接受。例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口技》一文时, 就应用多媒体播放了模拟各种交通工具声音的口技表演, 让学生对口技有了感性认识, 感受到口技的魅力。同时, 在同学们啧啧称赞时告诉学生, 还有更为精彩的口技表演, 想不想看。在一片肯定的回答中, 带领同学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林嗣环笔下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九、背景导入, 过度自然

解读作者的写作动机、时代背景, 对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例如, 我在讲授《马说》一课时, 先简要介绍了韩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多次被贬的经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篇文章是托物寓意,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十、成语导入, 入木三分

很多成语出自选入课文的文言文中, 在学习这些课文时, 我们可以用成语导入, 诸如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醉翁亭记》;由“世外桃源”导入《桃花源记》;由“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导入《陈涉世家》等。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初探 篇10

一、故事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用故事导入课堂, 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如在教学《论语十则》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文学家毕沅的故事:

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 一天到庙里住宿, 看一位和尚在念经, 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 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 聪明得很, 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 谁也没有统计过。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听后对《论语》有了初步的印象, 很快地有了想读《论语》的欲望, 课堂学习也就水到渠成地展开。

二、引用诗词导入法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 诗词以其生动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打动了读者的心, 适当地加以引用, 既可以吸引学生, 又可以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时, 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 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 今天我们来学习《岳阳楼记》, 去感受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

这样的导入, 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增长了见识, 又顺利导入佳境, 极具艺术魅力。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又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新课导入, 教师要设置一些悬念, 让学生产生疑惑, 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 在学习《白兔和月亮》一文时, 我巧妙地引用名人名言设疑: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有两大不幸, 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 二是得到心爱的东西。”为什么得到心爱的东西是不幸呢?

学生心中有了疑惑, 有了疑惑, 就有了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对课文的阅读, 同时对人生的“得”与“失”有了理性的思索, 对完善人格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真是一举两得。

四、创设情景导入法

创设情景, 由生活到文本, 再由文本到生活, 将文本、生活、学生统一起来, 让学生在教师有意创造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学习, 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法。比如, 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 正值端午之后, 学生们都戴着花线和香包, 我借机创设情景:

细心的同学一定已经发现, 这几天我们校园里弥漫着一种香香的味道, 同学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短短的笑意, 那是什么味道呢?同学们又为何如此快乐呢?原来呀, 那是端午的味道, 请看大家的手腕上还戴着五色的花线, 衣襟上挂着清香的香包呢!

这样的导语, 除了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对课堂的学习, 还能对学生进行一种民俗文化的渗透, 也是对幸福生活的感恩教育。

五、回顾导入法

初中语文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在主题思想方面是贯通的, 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几篇课文都是有关民俗文化的, 我用生动的语言将几篇课文串联起来, 引入《春酒》的学习, 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我们的语文学习真是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我们欣赏了《云南的歌会》, 吃过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听过了萧乾为我们喊响的北京城古老的《吆喝》, 今天, 作家琦君又为我们盛上了一杯《春酒》, 这甜甜的春酒, 醉了作家, 也醉了无数的读者, 让我们也端起这杯春酒, 在甜甜的春酒浓浓的乡情中一醉为快!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 篇11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课堂导入;意义;方法;策略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导课是一门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热爱语文,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关注课堂导入这一个环节的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开启学生思维,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课堂导入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的老师注重导入,形式单一呆板,如:回顾己学过知识和内容,转入本节课的学习。因此,如何设计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围绕课题研究、学习与实践,创造有效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推动教学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三、导课策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导入时特别注意艺术性。通过理论学习结合自身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导课要紧扣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能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首先明确导课的具体目的,导入语的设计、各种手段的使用都应针对具体目的。如: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意境;设置疑问等等。

课堂教学导入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的差异程度来设计。如:低级部学生,从讲故事、寓言、游戏入手;高级部学生,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2、简洁明了,恰到好处。导课虽重要,但不是授课的重点,不易在开头花太多时间,必须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用最精炼的语言,达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首先出示一只小壁虎的图画,画得可爱些,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见到后马上惊喜说:“小壁虎!”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生惊奇地说:“哎呀,尾巴断了。”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课题),这一课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

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练、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

3、新颖有趣,能吸引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获得成功的原动力,求知欲望是他们聪明才智的激发器。在课堂开始,要通过有趣新颖的“开场白”,把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学生会觉得十分轻松、十分愉快。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用人尽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听故事、讲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之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化解教學难点的作用。比如说教学《燕子》一课时,采用先观察图画后引入的方法固然是可以的,但如果采用简笔画的方法导入则显得比较新颖,使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我在教学中,自己先在黑板上用三五笔把燕子画出来,后对学生说:这是我们最为常见的燕子,春天之时,它们快活地在风中、雨中飞来飞去,十分的可爱,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燕子》。

4、要有悬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导语,要逼真、恰到好处并且必须与本堂教学的内容、情境相符合,使学生在探究悬念“谜底”的同时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5、要有启发性。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如: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学习、生活,都要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靠的是什么呢?

生:语言。

师:对,靠的是语言。语言有有声的,还有无声的。但不管它是何种形式的,都是我们人类的交际工具。那么,是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呢?大自然又是靠什么将它的四季变化告诉给人们的呢?人们为什么要了解、研究大自然的变化?这种研究有什么意义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板书题目)

参考文献

1 郑晓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1998,6.

2 巫海燕.语文课导入方法初探.2007,4,4.

3 佚名.语文课的导入技巧. 2006,5,2.

有效导入,激活语文课堂 篇12

一、 运用音乐导入

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音乐导入,往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背影》一课时,我在上课伊始播放了刘和刚演唱的《父亲》“: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朱自清先生也有这样一位好父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背影》,一起感悟那父子之间浓浓的挚爱深情吧。”

二、 运用诗词导入

诗歌的魅力夺人心魄。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诗词导入,必能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扉,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故乡》一课时,我深情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跟着轻轻地吟诵,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这首诗抒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之情。乡情已积淀为我们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体悟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

三、运用时事导入

时事是指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由于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这些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时事导入,必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父母的心》一课时,我向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事件: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的一位母亲,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死了。她死亡时的姿势是: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倾,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她用自己的身躯庇护着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毫发未伤。在她的手机屏幕上,有一条编好的短信,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学生听完后,唏嘘不已,于是,我顺势导入:“亲爱的母亲,我们向您致敬!父母的心是儿女的天堂,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共同领略父母的伟大情怀。”

四、运用故事导入

故事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些故事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故事导入,也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捕蛇者说》一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礼记·檀弓》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便派学生子路去询问。子路问她:“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情吧?”那妇女说:“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问那妇女:“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那妇女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学生听完故事后,窃窃私语,于是,我顺势导入:“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不相信,可是当他经历了一件事后,不但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的脚步,亲自去永州见证一下吧。”

五、运用图片导入

图片直观性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围绕语文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图片导入,同样能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飞红滴翠记黄山》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前配发的黄山图片,并且特别向学生说明这是黄山的巧石“猴子观海”。在学生啧啧称奇时,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这只是黄山一角,我们看到的‘猴子观海’仅是其中一绝———怪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有关黄山的解说词《飞红滴翠记黄山》。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会惊叹、向往黄山的秀美风光。”

六、 运用影视导入

影视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趣味性、直观性,很能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执教《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材料:有一个名叫徐秀娟的女孩,从小爱养丹顶鹤。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以前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再也没有上来。女孩与丹顶鹤朝夕相处的唯美画面,歌手朱哲琴的凄怆歌声,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于是,我顺势导入:“一个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关爱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同样,一个男孩和一只鸽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又说明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

七、运用悬念导入

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执教《鼎湖山听泉》一课时,我在讲析课文之前,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从题目中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2作者为什么要听泉而不看泉?3鼎湖山听泉,作者听到了什么?4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个个都想成为破解“密码”之人。于是,我顺势导入:“同学们,要想成为解码专家,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打开课本,跟随谢大光先生的脚步去鼎湖山听泉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不能千篇一律,要讲究形式,注重创新。只有这样,导入才能有效,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导入是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效的导入方能聚拢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情绪,从而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行学习,为真正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上一篇: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下一篇:高接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