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共8篇)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 篇1
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强化•语言沟通
李涛(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技术协会院讲师)杨宣(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院计算机系教师,讲师)王凤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第一部分:导入技能训练
请各位老师先听一个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如何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话剧,如何设计它的第一个场景?
【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商人进了高利贷一大笔钱,这个高利贷的人又老又丑,但他却早已对商人美丽妙龄女儿垂涎三尺,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交易,他说只要让他得到商人的女儿就可以取消债务。商人和他的女儿都被这个提议吓坏了,他们当时正站在高利贷后花园一条有黑白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狡猾的高利贷说,让上帝的旨意来决定这件事情。他说他想把这颗黑色和白色的卵石放进一个空袋里,让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如果她拿出的是黑色的卵石,她将嫁给高利贷,她父亲的债务也会被取消。如果她拿出的是白色鹅卵石,她可以继续留在她父亲身边,债务也将被取消,但是如果她拒绝拿出鹅卵石,她父亲将会被关进监狱,她也会开始挨饿,商人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一提议。于是高利贷弯腰拾起了两颗鹅卵石,眼尖的少女吃惊的发现他拾起了两颗黑色的鹅卵石,并把它们放进了钱袋,接着高利贷要求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决定了她和她父亲命运的鹅卵石,少女将手伸进了钱袋,并拿出了一颗鹅卵石,但大家还没来得及看上这颗石头一眼,他就不小心把它弄丢在地上,由于地上到处是黑白鹅卵石,所以再也分不清哪一颗是刚才掉在地上的鹅卵石了。哦,我真是笨手笨脚少女说,但是没关系,如果你看一看钱袋里剩下的那颗是什么颜色,就会知道我刚才拿出的鹅卵石是什么颜色了?
就上面这个故事,如果让大家给它编排一个话剧的第一场,大家怎么来编呢? 设计教案的第一步是导入,导入与话剧的第一个场景很相似,但是它也有不同地方,话剧是我们为它设计出来就可以了,但导入我们不仅是设计者,而且还是演员。作为一个老师,能够设计出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学习这样的导入,而且在课
堂上很好的实施,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导入技能的定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构成。课堂教学是由认知需求决定的。认知需求是学生要获得知识的这种需要,它本身直接就指向了知识内容,并且以能够得到这种知识的刺激为满足。同时这个认知需求也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最稳定的一个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另外一个构成的要素,学习期待的形成是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它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外在的,不是学生内在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设定的要达到的目标。而学习期待是解决这个目标,让它转换为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一种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和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学习需求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者期待,目标和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学生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学习活动。
总之,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活动。
(二)学习动机形成的条件
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与教学内容这一外在的客体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主客观矛盾都能构成教学过程的动力。必须要把这个矛盾进行转换,转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矛盾转换为学习动力,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第一个条件只有当这一矛盾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的时候,才能够被学生感知到。就如拿一个高中的物理来教小学,小朋友肯定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动机。
矛盾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必然产生”是指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在将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要使学习材料中本身固有的与原有认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成为明显可见的刺激形式。
二、导入技能的功能与要素
(一)导入技能的功能
对于我们导入就肩负着这样一个重任,就是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手段,来制造使教学中基本矛盾发生转换的必要条件。导入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 衔接学生的新旧知识 ■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 创设学生的学习气氛
(二)导入技能的要素
请大家来回忆小学的时候,写记叙文老师要求要有六要素。这些要素必须要包含在故事里,必须要反映出来,导入也有它的要素,应该有哪些要素呢?首先是创设情景,必须要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能够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条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情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从物理意义上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是一个情景,也可以是老师给学生呈现的一个情景,也可能是老师给学生出的一个问题。这个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根据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定。
另外从心理意义上来讲,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引起他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学习这些知识的动机,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入技能的要素可以分为三类:
1.问题情景
(1)问题情境的分类 ①问题障碍情景
在此情景中,为学生创造具一个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境,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然后形成一种认知的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例如:中学数学“复数的概念”的导入
师:请同学做下面这道题:已知a+1/a=1,求a2+1/a2的值。生:a2+1/a2=(a+1/a)2-2=-1 师: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分析】通过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②问题发现情景
问题的发现情景就是给学生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出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知识的一种问题情景。
或直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景,比如在一个商场里,或者在一个工厂里这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发现一定的问题。
例如:《生物》八年级上册《免疫》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组画面。
(录像引入:许多人在一个拥挤的餐馆进餐的场景,周围有许多食品和蔬菜。)师:请同学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观看后自由发表观点。(略。)师: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病菌、病毒等病原体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和吸
人的空气中都有许多病原体存在,为什么人们还能健康地生活?
生(抢答):可能人体有抵抗这些病原体的结构。
师: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漫画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分析】教师通过录像为学生呈现出餐馆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暗含着健康、病毒与免疫的关系,教师的两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这个场景中思考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发现情境。
③问题解决情景
所谓问题的解决情景就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通常像我们后面要说到的直接导入,其实就是属于这样一种问题情景。
例如:《物理》八年级上册《颜色》的导入
师:同学们,放眼我们的校园,绿树、青草,各色花儿竞相怒放,生机盎然。再看大家身着的服装,五颜六色,多姿亮丽。是什么把校园点缀得美丽如画呢?
师:现在我们重温世界科学巨匠——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以及另外两个有趣实验,揭开大干世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质五彩缤纷的颜色之谜。(板书课题:颜色)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后共同研究探讨,交流收获。
【分析】教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环境入手,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告诉学生通过几个实验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情境。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①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②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规律来设计导入的方案。(3)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教学内容
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倒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出和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针对这个内容确定情景中矛盾。
第二步:设计
用设计呈现,用具体的设计来把这个矛盾表现出来。这是问题情景的设计。2.知识的衔接
知识衔接是指在导入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够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够获得。
所以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一个问题情景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情景中还要使问题情景潜在的矛盾或者差异表面化、激化,使这个学生主体充分地意识到此矛盾。
3.目标指引
在导入中要明确将要学习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首先对问题情景进行简单的概括,教师问题情景呈现出来后,对问题情景的活动进行简单概括,提出下面教学认识的主要问题。其次是要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学习期待,从而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这是导入技能的三个要素。
三、导入技能的类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导入的类型,导入类型有很多种,不同学科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导入的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通用的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直接导入比较适合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的导入,同时它也是高年级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内容适合用直接导入,其次,就是年龄大的学生。他们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用导入可以更快的进入学习。但是直接导入要注意对于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来说不要用的太多,不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案例:小学科学《耳朵的科学》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问题。那么,声音又是怎样被我们感受到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感受声音的器官——耳朵。耳朵能够感受声音,而我们其他的器官,像鼻子、眼睛就没有这个本领,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耳朵的科学之谜。(板书课题)
【评析:】导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兴趣或动机,引起探究的内在雷要。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这连小孩子都知道,没什么新颖之处。可是,声波传到我们其他的器官,怎么就听不到声音?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挺意外,谁去注意这个问题了?这正是身边的科学。这个直接明了的导入,使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被引发了,探究耳朵科学的欲望被激发了。
(二)经验导入
所谓的经验导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和提问等方式导入新课。通常在新内容与学生的有关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采用这种经验导入,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发生在学生身边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动脑思考。
经验导入时要注意:一定要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这样的素材;选择的内容要与新的教学内容有关;另外在关键的地方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案例:物理《惯性》的概念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在乘车过程中会发生这种现象,每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倒;当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当车子急转弯时,人有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存在惯性的缘故。那么什么是惯性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概念。
【分析】教师从坐车时各种现象导入,这些现象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切身的体会,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旧知识导入
旧知识导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旧知识导入通常是在新教学内容与学生有关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使用。
案例一:小学数学《九的乘法口诀》导入
师:出示从二至八的乘法口诀算式卡片,让学生自由应答;给应答既快又准确的小组发优胜小红花,给予鼓励。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找出口诀中有因数“九”的口诀吗? 生:学生开始找“九”的口诀
师:把学生找出的“九”的口诀按顺序打上大屏幕: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
师:“还有补充吗?”
生:争先恐后发言:“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并把它们安插到上列式子中的适当的位置上。
老师追问:“能说出理由吗?”
生:“一九还是九”,“九个一是九”,“八个九是七十二,九个九就是多一个九,把七十二加九,就是八十一。”
生:“西游记中不是说唐僧取经有九九八十一难吗?”大家都乐了。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的方法来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以已知实验现象或知识经验与发现新现象对比方式产生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
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的,或需要有鲜明的表象时采用。
实验导入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在小学各年级和中学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
案例:中学物理《电磁铁》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块条形磁铁,用它的一端接近大头针,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磁铁把大头针吸起来了。师:磁铁为什么能吸引大头针? 生:因为磁铁有磁性。
师:老师这还有一根铁钉。我把它接近大头针,看它能不能吸引大头针?(师演示)生:铁钉不能吸引大头针。
师:为什么吸不起大头针呢? 生:因为铁钉没有磁性。
师:我们能不能让铁钉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大头针呢? 生:把铁钉磁化。
师:你想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生没有回答)师:这节课就来学习把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变成有磁性,也就是能吸引铁的电磁铁。看谁爱动脑筋,学得快,实验效果好。
(板书课题《电磁铁》)实验导入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需要有鲜明的表象的时候用实验导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验导入时也要有一定的注意事项,实验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学习新内容服务。第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掌握观察的具体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实验导入才能够起到它真正的作用,这也是一个例子,书中都有,大家回去可以在书中进行详细的看一看。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的导入方法。学生在直观感知过程中产生疑问,疑问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个也可以把问题情景归我们前两类问题情景。直观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以明确学生观察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的材料做好准备。
案例:《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毛毛虫的故事》导入
师: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礼物。先请看——(播放多媒体操件:《真蝴蝶纷飞图》)师:(解说)你们看,在火红的花瓣上,在翠绿的草叶间,美丽的蝴蝶挥动着轻盈的翅膀在自由的飞舞。可你们知道吗?这么小的蝴蝶,它小的时候竟是小小的毫不起眼的毛毛虫,(继
续播放课件,毛毛虫的丑陋可怕状使学生纷纷惊呼。)(教师板书:毛毛虫)师:这样丑陋不堪的毛毛虫,最终却成了美丽无比的蝴蝶。那么它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一个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补充板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六)故事事例导入
故事、事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有关新闻,以及历史上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的导入方法。
故事具有启发性,把这些故事用在我们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很好的兴趣。在故事选取时要注意,首先选取的故事和事例必须是有趣的、启发性的、教育性的。其次,故事要精短,再次是故事事例要有针对性,能为讲课主题服务。
案例: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一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生1:灵灵最多。生2:皮皮最多。
生3:三个兄弟分到的饼一样多。
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同学们可以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
(七)设疑悬念导入
设疑悬念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问、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方法有:
惊奇——展示违背学生已有的观念的现象; 疑惑——使学生产生相信与怀疑的矛盾:
迷惑——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经验中缺乏可以辨认的手段而产生迷惑:
矛盾——在推理的过程中,故意引出两个或多个相反的推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案例:初中语文七年级《狼》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八)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选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这样一种导入。情境创设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其次,教师设置的情景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者意识。再次,当你设计的情景内涵比较隐蔽的时候,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案例:《美术》一年级上册《鱼儿游游》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撕纸游戏,随便拿一张纸,不要刻意地去撕出什么形状,任意去撕,撕出什么算什么。(师撕完后)同学们看老师撕的像什么。
生:什么也不像。
(老师就着撕出纸的形状,根据鱼的形状和花纹进行简单的添加,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师:现在变成什么了? 生:鱼儿!
(鼓励学生把刚才自己撕出的纸也添画成鱼,贴到黑板上来。学生添加得又快又灵活,都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贴,课堂气氛活跃。不一会儿,黑板上贴满了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鱼儿。)【评析】:与学生一起玩“撕鱼”游戏,丰富学生的联想,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撕鱼的方法,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为第二环节让学生了解鱼形状多样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五.导入技能的策略
在导入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都应注意一定的策略:
(一)导入技能设计策略 1.目的性
教师要明确导入技能的教学目的,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景指向教学目标。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入设计这个问题情景,要与学生的年龄以及其思维特点相适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情景,这样学生感到亲切,容易融进情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指在导入阶段,善于以旧抓新、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程的重点紧密的相关。
3.趣味性
导入本身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学习动力持续下去,所以在设计问题情景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身边能引起学生好奇心、感兴趣的材料作问题情景。
(二)导入技能应用策略 1.把握导入时间
导入的时间要适宜。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5分钟为宜。导入时间过长,难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在开始导入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导入的时候要根据导入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应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和措词,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第二部分:强化技能训练
本课程主要包括:强化与强化技能的概念,强化技能的功能,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强化技能的类型,以及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五部分。
一、强化与强化技能
(一)强化概念
1.强化(reinforcement)
强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引起强化作用的物体或手段称为强化物。
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其理论源于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学习理论。
强化的主要心理学依据是刺激反映的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简称S—R联结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2.强化构成要素
内驱力:推动个体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的需要;
线索:有区别的已分化的刺激物,它标志和指引特定的反应;
反应:在起信号线索作用的刺激物和起促进作用的内驱力作用下引起反应; 奖赏:即强化,对正确的反应给予奖励(对错误的反应不奖励或惩罚)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怎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
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频因律、近因律。
强化是成功的关键,强化所增加的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行为的强度就会增加。因而,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
反应+强化=增强反应; 反应无强化=减弱反应;
反应+惩罚(负强化)=压抑反应。
刺激——反应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此学习理论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的,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毕竟有着某些重要的差别。另外,这种理论完全排除学生内部的知识经验结构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只强调外部的刺激和反应,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也有较大的距离,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很难给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解释。
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也得到其他心理学家的重视。C.赫尔就曾指出强化是导致学习的基本条件。他认为一种特殊行为类型伴随以内驱力减低时强化即行发生,学习即可成功。他把强化分为初步的和后继的两种,并指出后继强化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人类学习当中。A.班杜拉的研究指出,强化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超过对学习本身的影响。有关其他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可参考附录1其他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二)强化技能的概念
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教师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行为方式。
那么,教师掌握强化技能有和意义呢?教学条件下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相比,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当前人类的认识水平,其认识过程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和来自教师的有效控制。这些间接经验作为教学材料的刺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避免了人类认识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学生对这些教学材料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如判断、推理、联想等,很多情况下是来自教师的反馈强化。它使学生的正确行为得以巩固,排除掉不正确的行为或认识。强化体现了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特点,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的革命》提到: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鼓励和表扬,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结果的一种最佳认可。这种认可,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意识问题;但对于接受鼓励和表扬的学生来说,则意义大不一样,他们会把教师的表扬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当自己的行为能够取悦于老师时,学生便从老师那里得到表扬,因而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相反,如果自己的行为不能取悦于老师,学生便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二、强化技能的功能
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在讲解重点、关键地方的板书中加标志(如加彩色圆点,加彩色曲线),以引起学生注意的作法;以及在演示实验中,在观察重点处加标志“.”,以引起学生注意。
您觉得这种做法是教师强化技能的体现吗?为什么? 请各位老师观察2幅漫画
(一)引起注意,保持注意
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对认真听讲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对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给以很高 的评价等强化方式的运用,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也可以防止或减少非教学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干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注意比较容易。而保持学生注意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小学,学生注意保持的时间一般最长不过15分钟
教师应使用语言、声调、手势、眼神、暗示等多种强化技能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二)巩固正确的反应
案例:在教学应用题时,一个学生由于对题意的理解有偏差,对于解题过程有疑问。他提出了一个偏执而幼稚的问题,而且坚持和教师争辩。经过教师的耐心讲解,他晃然大悟,很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当时课堂气氛有点尴尬。教师说:“×××同学追根寻源的这种态度很好,学习就要有这种精神。这就是科学的态度,这能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强化,短短的几句话,使提问的同学得到了正面的强化信息,心中十分感激教师。以下的学习活动会使这个学生始终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习内容上。
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成绩,能促使学生将正确的反应行为巩固下来。研究还表明,强化不仅能改善学生的行为,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由于教师有目的地运用强化技能,而使学生的正确行为以较高的频率出现的结果。
(三)提高兴趣、促进参与
案例:当学生专心听讲、书写姿式正确、书写规范时,教师用语言进行强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的尝试性认识过程中,教师运用强化技能,不断指引学生寻找依据和提供线索,促使学生的内部强化,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外部的鼓励或表扬,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更需要通过鼓励促进他们的进步。当这些外部刺激不断地促使他们走向成功时,便会变成主动的追求,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力。
(四)控制教学过程与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
强化技能的教学功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师生相互作用中一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呈现是经过教师精心加工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材料刺激的控制。但在学生做出反应后,若教师不进行任何反馈强化,则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就中断了。教师只了解了学生当前的认识状态,但并没有对其施加任何影响,接下去的教学材料的刺激很难说是有针对性的;另一方面,学生得不到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则认识的尝试活动就失去了方向,教学在这一环节就失去了控制。
三、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
何种强化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呢?对我国10至14岁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1000份),结果表明:
55%的调查对象喜欢科幻、侦探、古装类的电视节目和课外读物,而30%的调查对象喜欢童话、文学、卡通类的电视节目和课外读物;
在课余生活方面,55%的调查对象上网、看电视娱乐节目,30%的调查对象写作业、看书、做体育运动,10%的调查对象和父母到野外或公共文化场所、公园玩;
30%的调查对象表示和同学之间交流的内容为自己的爱好和喜欢的事物,40%的调查对象表示,交流的内容为网络和网络游戏,谈论学习的仅占20%。
音乐爱好方面,61.5%的调查对象是流行歌曲,20%的调查对象是经典音乐,7%的调查对象是当代严肃音乐。
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我们应该对这一技能进行分析,找出这一技能的“关键点”。这里我们用“构成要素”这一术语,即构成某一技能的重要元素。
(一)准确判断
准确判断是强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学生反应进行迅速准确地判断,发现一切对教学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强化加以利用;准确判断学生反应符合要求的程度,保证教师的强化是发生在被要求的学生表现上。
1.准确理解
准确理解学生反应的真实含义。学生对教学材料刺激的最初反应,在表达上往往是比较含糊的,若教师在没有理解学生反应的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就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强化,就会妨碍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2.“捕捉”每一个闪光点
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正面强化。教学中教师经常容易将反应的机会交给学习较好的学生,同时对这些学生的反应关注和期待较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反应有所忽视。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正面强化,就是要注意全体学生的反应,及时准确地判断各类学生中对教学有价值的因素。
3.把握课堂“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都知道: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教师对学生反应强化时,不应局限在自己事先想好的范围内,而是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课堂”及时进行准确判断,发现学生反应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强化。
4.不做武断评论
对学生的回答一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时,不做武断的评论,安排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加以肯定,然后安排时间在课下与该生个别讨论,在下一次课上给出讨论结果,若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创造性的,可由学生来详细阐述他的方法。这种强化对该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态度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二)意图明确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或活动进行强化时,一定要使学生知道强化的是他的哪些特殊行
为,保证教师的强化意图被学生正确理解。
1.具体分析 2.明确强化的原因
说明强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受到赞赏和鼓励。简单笼统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不能区分自己的反应和活动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是错误的。在学生的反应中包含多种成分时,教师首先说明反应中各成分的性质,然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强化。
3.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强化意图绝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不一致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但课堂教学过程要求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要同步发展,不能仅对少数几个学生。所以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能仅仅是一对一的形式,而应该将个别学生的正确认识结果及时地扩展到全班,使全体学生形成对当前问题的正确理解。
教师可以征求其他同学对该学生回答的态度,或将学生的正确回答鲜明得向全体学生重述一遍,然后进行正面强化。这是强化的意义就不仅限于学生个人了,而是对全班学生达到了正确认识状态的强化。
(四)把握时机 1.即时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性认识阶段,通常是一些短小的问题,有时是全班学生的应答。在这一认识阶段,往往要求学生的认识过程是连续的,并保持明确的认识方向。这时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强化也应该是短小的,简单明确的,而且是即时的反馈。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也应及时反馈强化。课堂练习应使学生当堂知道练习的结果,利用学生每人将练习写在投影片上的方法,及时对典型的问题和正确的结果用投影仪打出来进行强化,这样才能达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的目的。对于家庭作业也应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到学生手里。若时间拖长了,学生的关注点已脱离了作业中那些问题,作业发到手里顶多看看对错,不再进行认真思考了。
2.延时强化
四、强化技能的类型
强化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教师实际应用强化技能的具体形式看,强化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活动强化;
(一)语言强化 1.理论基础
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某种判断和态度,或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将他们的理解从客观实际中得到证实。
具体形式
(1)短语
如:是的、好的、正确、对了、不错、做得好、好极了、噢、妙极了、哎呀真好、你真行、超棒、佩服、帅、厉害、了不起、有见解、有进步、有思想,Goodjob,welldone,excellent,splendid,wonderful,great,quitegood。
(2)语句
如:做得对,继续努力。我们给他鼓励。讲得对,大胆些。我们向他表示祝贺。鼓掌。你学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我为你高兴。非常有意思。你进步的很快。看谁找的又对又快。你讲的意思对。同学们真聪明。补充的很好。他这个办法好。他分析的很好。这个问题提的棒。多好哇!
(3)评语
教师在对学生的各种评语(如,期末评语)中,应撰写激励性评语。
如:某教师给班里一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离家那么远,可这学期没迟到过一次,这需要有很大的毅力,可你做到了,体育成绩一开始没达标,经过刻苦锻炼,也达标了。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做不到的。学习也是一样,不信,你试一试。你只要每天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及时改错,每天的事每天做完,你的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现在你太贪玩,长大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有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望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二)动作强化 1.理论基础
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有时,无声语汇,教师的点头示意、微笑、期待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非语言行为,运用恰当,就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评价效果。
有研究表明,在言语行为的全部效果中,体态语占5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作强化常伴随语言强化同时出现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强化效果,这是由于学生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具体类型
(1)目光
通过目光可以传递多种信息:鼓励的目光、赞赏的目光、探询的目光、制止的目光。目光是最常用的强化物。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行为,通过目光就可以达到强化刺激的效果。
(2)手势
手势是很重要的非语言性强化物。手势的变化多、运用广泛、使用率高。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或非学习行为,都可以用手势进行强化。如翘起拇指表示赞扬;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表示轻声;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强化作用。
(3)表情。
对于学生的行为,通过点头、摇头、皱眉等面部表情动作,辅以相应的眼神,可以构成强化物。如:微笑。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表示赞许。
如:点头,摇头。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如:惊奇。对学生出色的学习表示赞赏。(4)接近
教师上身前倾聆听学生发言、走到学生中间、弯腰观看学生活动等,都可以产生强化作用。用躯体接近学生可以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或演算习题时,教师站在学生背后,弯腰注视学生的练习本。如果学生回头看教师,教师可以回以微笑和鼓励的目光。这时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鼓舞,产生极大的强化刺激作用。又如,有的同学在玩东西、做小动作或说小话,教师走到学生身旁,看一眼学生的手或眼睛,也会产生强化刺激作用,使学生停止小动作,把注意集中到学习内容上。
(5)接触
教师与学生的身体接触,如拍拍肩、摸摸头、握握手等动作,对于年龄小的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强化刺激作用。被接触的学生会从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满足感、优越感,会从中得到极大的鼓舞。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或刚完成的行为会被强化,从而得到巩固,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种强化方式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效果很好,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应该慎用。
(三)标志强化 1.理论基础
是指教师运用各种象征性的标志、奖赏物,对学生的成绩或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强化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年龄小的学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鼓励,印象更深刻,激励的时效更长久。
2.具体形式
(1)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练习后,教师写上评语“好!”,用彩笔打勾;在作业上写评语、加盖印章图案(如:五星、小红花、红旗、优秀)等。
(2)实物奖励(如:邮票、五星、小红花、红旗)。
(3)制定全班学生学习进步图表,定期标出进步的幅度,激励学生努力奋进。(4)象征性奖励(如戴博士帽、发奖杯等)。
(四)活动强化
理论基础:指教师安排一些特殊的活动,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和贡献给予奖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巩固正确的行为,得到自我强化。
(五)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 1.外在强化
是指由于来自孩子/行为个体以外的奖励的刺激(如:夸奖,奖品等等),使一个行为(如:坐好)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举例,如果一个孩子做对了一件事,你会夸奖他,还可能会对他说:“你可以吃一块糖。”或是一些其它类似的话。就是说你给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
2.内在强化
也被称做“自我奖励”,指一个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受到来自孩子行为个体本身的奖励的刺激(如愿望、兴趣、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自觉认可等等)。在通常的情况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奖励的刺激也会逐步由外部转向内部。所以教师在面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时,会逐步(或很快)地减少外在强化,因为他们觉得有些行为会得到学生的自我奖励。
(六)正强化和负强化 1.基本理论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
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具体形式
(1)小组强化(2)定向强化
五、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一)目标明确
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教学目标明确是教师对学生反应进行准确的判断,发现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的前提,也是使强化的意图明确有效地基本保证。
(二)提供机会、提供线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做出反应的机会,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的反应,并对其正确的因素给以强化。
采取提问、让学生做习题、或者对其他同学的反应做出评价等方式,给学生做出反应的机会。
(三)态度客观、真诚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后,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这是教师在应用强化技能时的外显的行为。教师的态度应当明确,要使学生知道肯定的是他的哪些行为。
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真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鼓励。
(四)及时有效 1.及时
对学生的反应要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奖赏,力求得到强化。即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要进行正面强化;当学生的回答或操作不完全正确时,对合理部分要进行正面强化(部分强化)。
2.恰当、可靠
在采用动作强化时,要注意走动和接触学生的频率,不能过分频繁,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反感;采用标志强化时,标记的种类不宜太多,色彩不要过于斑斓,否则搞得学生眼花缭乱,重点不突出,达不到强化的目的。
3.要把握好时机
把握好强化的时机,对提高强化的有效性也是很重要的。对短小、简单的问题,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应进行即时强化,这样可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对一些抽象、复杂问题的解答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则应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再进行强化,以使强化更具有针对性。
(五)注意强化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1.区别 2.变化 3.多维
(六)促进内在强化
(七)慎用负强化
1.正强化为主 2.慎用负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对批评和惩罚,教师应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对于认识性的反应错误,教师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埋怨学生笨,将自己对教学不成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头上。所以,对于学习中的认识问题不应采取批评和惩罚的方法,更不能对学生的人格进行讽刺和挖苦。
3.正负强化结合
例如,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读一段课文,给机会回答一些有可能胜任的问题等,比单纯批评惩罚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部分:语言沟通技能训练
一、什么是语言沟通技能
语言沟通技能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一)教学语言的八个要素 语言——规范; 吐字发音——清楚; 音量——适度; 语速——适当; 语调——达情; 节奏——适中; 表达——停连; 词汇——丰富。.【播放录像】大家刚才看这段录像,可以发表发表自己的观感,就是看完这个录像以
后,你觉得老师这个语言,利用得怎么样,有什么特色。
(二)运用教学语言沟通要点 1.有情感,与教学情境相适应; 2.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变化; 3.有条理、严密; 4.表达内容正确;
5.要善于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
(三)发生训练
1.抬头张口下巴放松,固定。尽量抬头、张口。(锻炼咽部肌肉)2.伸舌,摇头。(放松咽部肌肉)3.狗喘气。(打开横隔膜)
4.舌抵前齿,下凹成沟。(形成声管)5.呼吸练习,想象自己的身体像个大气球 综合练习:风暴平地起,江海要翻腾。
二、语言沟通技能的功能
(一)使教与学的目标达成一致性
(二)教师和学生感情融洽,可以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态势
(三)有效地沟通,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语言沟通技能的类型
课堂教学的沟通根据沟通媒介不同可以分为:口头沟通,体态沟通,文字沟通,媒体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程度不同可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以及群体沟通和个人沟通。
课堂教学中的沟通方式很多,通常可以归纳为情感沟通、认知沟通、群体沟通和个人沟通等4种类型
我们重点介绍以上四类:
(一)情感沟通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如下表述: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的感染中,特定情绪的撩拨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自己感悟、理解而获得的。
所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
(二)认知沟通
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与学生进行认知沟通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师应让学生感悟、发现,从而取得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群体沟通
群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善于掌握与全体学生沟通的技能,实现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教师与学生人际沟通的特点,群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善于掌握与全体学生沟通的技能,实现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四)个人沟通
既然课堂教学是群体教学,它是由单个学生组成的集体,学生们的态度、认知经验、水平都不是整齐划一的。所以,教师不但要面向全体开展教学,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在群体教学活动中抓住时机与学生个人进行沟通是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培育师生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四、语言沟通的要素
(一)沟通的情感
沟通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作基础,就失去了沟通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沟通情感有:尊重与接纳,真诚与信任,公平合理,理解与宽容等四个要点。
(二)沟通目标
明确的沟通目标标志着沟通的方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目标由教学任务决定,如认知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一般目标都是简单明确的,但是,虽然目标简单明确,教师锁定的目标一定要准确。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细致地观察。可以这样说:观察准确了,判断对了,确定什么目标,下定某种决心对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三)沟通手段
沟通手段决定沟通的信息传递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手段主要有:说服,批评,表扬与鼓励,移情,谈心,幽默,体态,暗示,沉默等。
教师运用沟通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手段与语言有机地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能较好地实现沟通目标。
(四)沟通反馈
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沟通信息并不是线性单向传递的,它必须伴随着信息的反馈和矫正,然后达到教师对教学的预想目的。所以反馈是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反馈应对:①激将;②真情感化;③设置悬念;④迂回。
奖励与惩罚。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两种手段都是为
了实现有效地沟通。但是,惩罚要慎用,学生出现失误,不要“讥笑”、“讽刺”,适当的“责备”与“训斥”在私下里比当众的效果要好。
(五)沟通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沟通的手段如果达到了目标,就是有效的沟通,如果没有达到沟通目标则沟通无效。
五、语言沟通技能使用策略
策略1:真诚、爱心是实施沟通的前提条件。策略2.:同理心是沟通的前提。
策略3: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实现沟通。策略4:沟通要把握尺度和分寸。策略5:沟通需要教育机智。策略6:融情是沟通的灵魂。策略7:沟通的语言要准确生动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 篇2
一、拟定师范生导入技能的培养标准
导入是指在教学之初, 教师用新颖、自然、形象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固定教学情境的环节。优秀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 它能迅速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诱发其思考, 使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著名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的第一项就是动机原则, 即激发兴趣、强化求知欲、调动积极性, 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美国的另一位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则认为, 学习动机对学习班目标的达成度有25%的保证作用。”[2]
良好的导入技能要满足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标准,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导向, 笔者将与导入技能相关的教学技能标准拟定为三大类十二小项。具体内容如下表:
二、明确师范生导入技能训练的技能结构
首先要明确导入的要求: (1) 要求导入环节的新颖性。形式多样的导入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可以利用图像、音乐、影像等手段灵活表现导入内容, 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地导入新课。 (2) 要求导入环节的凝练性。导语拖沓、冗长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 为此, 精当的导入才可以及时有效地吸引学生, 使教学快速地切入正题。 (3) 要求导入环节的启发性。导语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 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思维, 为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的准备,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并形成初步的阅读期待。 (4) 要求导入环节的指向性。导语不可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其指向性。导语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 良好的指向性有利于精当地为课堂教学定调、指向。
其次要明确导入的结构: (1) 引起学习注意。人的心理活动是有选择的。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会发生转移。在新课的开始阶段, 教师应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其尽快地进入学习的准备阶段。 (2) 激发认知需要。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当个体产生需要的时候, 就会引起心理上紧张系统的反应。在教师设置的学习情境中, 学生感到新的学习内容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协调, 能产生认知需要。 (3) 形成学习期待。期待是一种迫切的求知心理, 它是体验的引线、探究的前奏。教师还必须在此时提出问题, 组织引导, 以使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目标、方向和方式, 产生对学习的期待。 (4) 促进参与实践。教师精心设计导语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的欲望。在师生互动中, 学生易于发现自己的欠缺以及理解上的困难, 促使自己进一步参与学习活动。
三、全面开展师范生专项的导入技能训练
项目一:口头表达能力基础训练
注重师范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导入技能训练的基础, 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导入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以下训练环节:首先, 要引导师范生注重语言积累。例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摘抄具有文化意蕴、诙谐幽默、智慧隽永的语言。其次, 引导师范生注重锤炼语言。例如注重积累各种口语表达的运用技巧和修辞效果, 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最后, 还要加强实际操练, 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例如吐字训练、响度训练、语调训练、讲话训练、演讲训练等。
项目二:导入环节案例分类评析训练
以案例为基准的教学训练是置身于真实的课堂情境, 从教学细节着眼, 透过教学现象去洞察教学思想。尤其是对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来说更能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直观的教学指导。引导师范生进行导入环节案例分类评析训练, 主要侧重于案例的精选, 遵循真情境、小切口、神思想的选择标准, 进而从评析中引发出语文教学的具体问题, 实现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训练中对具体案例进行剖析, 教师加以指导, 师范生自主研讨、归类、评析以致在思想碰撞中寻求启示, 进而提升其对课程的认识, 为未来从教奠定基础。
项目三:导入环节微格教学模拟训练
导入环节微格教学模拟训练是师范生常使用的教学实践训练方式, 在传统的训练方式中还要注重以下训练方法的运用。精心选择导入环节训练的内容, 力求典型而全面, 可以以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为分类标准来精选课文, 引导师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体现导入环节训练的个性特点, 积极引导师范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觉去设计符合自己风格的导入环节, 将导入环节的设计感染上个性色彩。注意导入环节训练的技巧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在训练中引导师范生以相关技巧为方式, 以艺术提升为追求目标, 使训练效果臻于完美。
摘要:教学基本技能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主体部分, 是教师综合素养集中的体现, 更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职业专有技能。为此, 在进入教学一线之前, 师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基本技能。师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培养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师范生职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以阅读教学中的导入技能训练为例, 试论高职高专师范生阅读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 以期提高其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范生,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64.
论课堂教学技能技巧之导入技能 篇3
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导入原则一、导入技能的含义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导入的基本功能
1.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去划分,导入的功能有:再现、联结。
(1)再现。课的导入总是与以前的知识密切相关。它通过对旧知识在新课前的简单再现,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旧知识。
(2)联结。通过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结,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避免新知识出现的突然性和孤立性。
2.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去划分,导入的功能有指向、提示。也就是说,导入应该展示本单元、本课题或本节课教学的方向或目标。
(1)指向。我们接触过的一些开门见山的导语常常这样说:“今天我们学习第……课”;“今天这节课主要讲……”就是给学生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
(2)提示。即从内容或形式方面为教学过程的展开作提示,如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在导入中向学生简要地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活动方式(启发性提问、观看电教手段的演示、回答问题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等),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有重点地理解和学习。
3.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划分,导入的功能则可以包括:收心、激情、启思。
(1)收心。即收拢放飞之心。上课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组织教学。
(2)引趣。即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激情。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或某种特定的情绪,使之迅速进入“角色”。
(4)启思。即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在的思维启动机制,使学生直接进入理解课文的紧张思维状态。
三、导入的原则
(一)针对性
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设计导入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导入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必要补充,也可以与教学内容具有间接关系。设计导入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导入,不管多么别致,吸引人,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设计导入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的需求。
(二)启发性
导入应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
(三)迁移性
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其中,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做正迁移,而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迁移叫做负迁移。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之上的,教师的导入应建立在这些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顺利实现过渡。
(四)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较高。
(五)艺术性
教师需要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以使课的开始扣人心弦,吸引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语言艺术的前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导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四、在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
1.图片导入法。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网络图片导入新课,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求知欲。
2.复习导入法。复习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类比导入法。利用与教材内容相近或相似的人或事物进行导入,使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为新课教学作铺垫。
4.时事导入法。时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真实的语境,便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
5.实物导入法。把实物带入课堂进行教学,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而且方便、简洁、语境真实。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 篇4
培训时间:2014.3.28
培训教师:张敏
第一节
常见课堂教学导入技能问题研究
第一课时
一、在思想认识层面上重视“入”,而忽视“导”。
在课堂教学的导入过程种,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也十分重视导入环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把“导”和“入”分裂开来,只注意了“入”的环节。却忽视了“导”。这种导入方式只能把学生引入新课,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在观念层面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注意了自己,而忽视了学生,这就变成了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则只是无关的观众,这样的导入即使教师准备得再充分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在素材层面上选材不当,脱离实际。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在选材上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只注意了所选材料与教材的关系,而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实际,忽视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使选择的材料与学生的实际脱节,教师准备得再充分,讲得再好,但是不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不能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导入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四、在形式层面上形式单一,缺乏变化。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有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对导入新课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往往在平时的导入过程中只注意了内容与“新”的联系,在导入的形式上比较单一,缺乏变化和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导入就失去了兴趣,教师的导入准备得再好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第二节
名师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示范及思考建议
一、名师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示范
在导入课时,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解读,把握准教材的重难点,关键点,情感的深化点,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导入,在导入的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1、由此及彼,循序渐进。
2、科学选材,巧妙导入。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地选择材料,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合,使材料能够更好地为导入新课服务,在运用材料地过程中注意运用的巧妙,导入新课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很好地为学习新课服务。
3、关注学生,共同参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必须师生共同参与,因此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带人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效果的导入,否则导入就成了形式。
4、贴近生活,易于接受。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在选择材料上药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易于学生接受。
教学技能训练标准(培训师技能) 篇5
《教学技能训练标准》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目录
一、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1
二、基本教学技能...................................................................................................................1
(一)、教学语言技能.....................................................................................................1
(二)、教学案例演示技能.............................................................................................2
(三)、提问技能.............................................................................................................2
(四)、讲解概念、理论技能.........................................................................................3
(五)、图、表演示技能.................................................................................................3
(六)、教态变化技能.....................................................................................................4
三、调节控制教学过程的技能...............................................................................................4
(一)、导入技能.............................................................................................................4
(二)、反馈强化技能.....................................................................................................5
(三)、组织教学技能.....................................................................................................6
(四)、结束技能.............................................................................................................6
四、课堂教学的实施...............................................................................................................7
(一)、教学对象分析.....................................................................................................7
(二)、课堂教学设计.....................................................................................................7
(三)、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8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职业,同医生、律师一样,必须经过持续不断的训练才能获得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教学的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质量及其教学中对学员的影响。培训教师的焦点便集中在如何使教师掌握教学技能上。
教师的每项技能都是为了引导学员更好的学习,以促进学员的学习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建立在学员学习的基础之上。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员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它是教师的职业技能。
一、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
1.对学员进行人生的启发、思想的激励; 2.鼓励学员去创造、去突破; 3.激发学员的潜力;
4.树立起学员学习的信心;
5.站在学员的角度设计准备教学; 6.教师授课要有饱满的激情;
7.能够感染学员,能和学员产生真正的共鸣; 8.学会在课堂上表演;
二、基本教学技能
(一)、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表达、教学演示和身态语言(通过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来表达思想)三种形式。教师的语言技能水平,是影响学员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学语言要具备教育性、专业性、科学性(准确)、简明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几方面,要注意语音、语调、节奏、速度。
评价内容
1.语言流畅,节奏适当;
2.正确使用本学科的名词术语; 3.遣词造句通俗易懂; 4.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5.感情充沛有趣味性、启发性;
6.讲普通话字音正确,英语发音标准; 7.语调抑扬顿挫,舒缓适当; 8.运用短句,防止语句冗长; 9.简明扼要没有不必要的重复; 10.没有口头语和多余语气助词;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训练方法
1.播放以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音,全组教师进行评价;
2.每位教师选择针对某一项教学技能进行10分钟的试讲,全组教师进行评价。
(二)、教学案例演示技能
任何类型的演示都有一个过程,一般都是开始于使学员做好观察的心理准备,结束于对学员的核查理解,其间经过案例演示、指导观察、提示重点几个步骤。一般演示程序:心理准备――介绍演示内容――演示案例――指导观察――提示要点――检查理解情况。
评价内容
1.演示目的明确,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2.演示案例选择适当,有利于传递教学信息; 3.演示前对案例、实验等交待清楚; 4.演示中指导学员理解,强调关键; 5.演示程序步骤有条不紊; 6.演示操作规范,示范性好; 7.演示、讲解结合,有启发性; 8.演示效果明显,直观性好; 9.形式多样,增强效果;
10.演示案例典型,有利理解;
训练方法
结合10分钟课程讲解前,说明几个问题:
1.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2.讲解和演示的结合采用什么方式? 3.如何组织教学,说明教学过程。
(三)、提问技能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师生交流的教学技能。提问过程:引入问题――陈述问题――中间介入(处理学员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等问题,注意把握核查、催促、提示、重复、重述、控制时间)――评价阶段(主要有重复答案、重述、追问不足、更正错误、评价、引申、扩展)。
评价内容
1.提问目的明确,紧密结合教学;
2.问题有启发性,指引学员学习; 3.问题的设计适合多种水平学员; 4.把握提问时机促进思考;
5.问题表述清晰,语言简明易懂; 6.有适当停顿,给予思考时间; 7.提示适当,帮助学员思考; 8.提问面广,照顾到各类学员; 9.对答案能分析评价,强化学习;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10.鼓励学员参与教学回答问题;
训练方法
选择一段课堂提问方面的录音,全组教师进行评价。
(四)、讲解概念、理论技能
原则:运用丰富实例,使学员容易理解;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同时多个实例比较,加深理解;使用反例,及时巩固;
评价内容
1.使学员掌握了概念的目的和意义; 2.能提供丰富实例,充分解释概念; 3.对案例分析比较,揭示概念本质; 4.综合概括有条理,有利形成概念; 5.概念内涵、外延明确,用词准确; 6.对概念进行分析,审核理解; 7.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及时巩固; 8.能调动学员积极性,促进思维; 9.语言生动、清晰、简练;
10.能检查学员理解,反馈强化。
训练方法
1.选择一段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全组针对引入、实例解释、指导分析、概括定义、巩固运用等进行讨论评价。
2.选择听取课堂录音,分析讲课实况。
3.本课程所涉及的英文术语及缩写,包括英文全称解释。
(五)、图、表演示技能
图、表运用得当,往往最能说明问题,方便学员记忆理解。
评价内容
1.文图准确,有科学性;
2.层次分明,有条理性; 3.绘图规范,有示范性; 4.重点突出,有计划性; 5.布局合理,有艺术性; 6.形式多样,有启发性;
训练方法
选择一段教学内容,针对所以图、表进行讨论评价。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六)、教态变化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语言是控制和抓住学员注意力,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的最主要手段。教态变化包括语言、语音、表情、目光、动作等多方面的变化。
教态变化的原则
1.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态对学员的教育作用及情感上的激发作用; 2.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必须明白、准确,使学员能准确理解; 3.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繁简适度;
4.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恰当掌握分寸,不宜夸张。
评价内容
1.态度和蔼,创造和谐课堂气氛; 2.站立姿势端正,自然优美大方;
3.注意适度走动,快慢合适、停留得当; 4.以手势助说话,没有多余动作; 5.声调、节奏变化,增强语言情感; 6.注意眼神交流,面向全体学员; 7.恰当改变交流方式;
8.交换教学形式,课堂生动活泼; 9.适当运用停顿,引起学员注意; 10.注意着装发式,身教言教并重;
训练方法
现场观摩10分钟,然后进行讨论分析、评价。
三、调节控制教学过程的技能
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互相作用,不断引导学员学习,逐渐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为了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掌握以下调控教学的技能:
(一)、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开始时,引导学员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导入类型
1.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法导入;
2.利用实例的方式导入; 3.从生活实际问题导入;
4.提出事物矛盾,设置悬念导入; 5.以讲故事方式导入;
6.利用知识技术衔接与转折导入;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典型的导入过程:集中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明确目的――进入新课程。
评价内容
1.导入的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2.导入方法与新知识联系紧密,有启发性; 3.能从导入自然进入新课程内容;
4.能够引起学员兴趣,集中注意,有趣味性; 5.感情充沛语言清晰,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6.面向全部学员;
训练方法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为之设计导入方法。(注意你选择的导入方法与课题内容、目的的关系;你的导入方法是如何促进学员学习的?选择是否适当等)
(二)、反馈强化技能
反馈在教学上,是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的过程。强化通过激励、提醒等教学手段巩固加强教学效果。
得到教学反馈的方法
1.课堂观察(环视、集中注视)2.课上提问 3.课堂考查
4.实践操作,安排练习
强化的类型
1.语言强化
2.通过辅导接近和接触强化 3.符号强化 4.必要的重复
评价内容
1.能随时注意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2.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反馈信息; 3.能利用反馈信息调整教学; 4.对学员的反应能及时予以强化; 5.给学员的强化、反馈明确、具体; 6.强化方法适当适度;
7.鼓励较差学员的微小进步;
8.内部强化为主,增强学员学习信心,促进主动学习; 9.正面强化为主,慎用惩罚方法; 10.强化方法符合学员的年龄特征。
训练方法
1.讨论:你认为学员的哪些态度和观念对促进学员的学习是有利的?你怎样利用他们,发展他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们?当学员的这些行为出现时,你又如何强化他们?
2.讨论:设计一个强化表,将带有奖励性的教学活动安排进去。
3.实践:选择一段教学内容,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然后分析讨论。
(三)、组织教学技能
教师是课堂的核心,树立教师在课堂的威信,通过良好的组织技能可以更好的引导学员学习。
组织的目的
1.组织和维持学员的注意;
2.引起学习兴趣;
3.增强学员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4.帮助学员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组织的几种形式
1.管理式组织(课堂秩序的组织、个别学员问题的管理); 2.指导性组织(实验练习组织安排、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 3.诱导性组织(热情鼓励、设置疑点,激发兴趣)。
评价内容
1.在组织管理中注意教书育人,明确目的,对事不对人; 2.能及时对学员进行组织和引导; 3.组织引导方法得当; 4.理解学员,尊重学员; 5.应变能力强,能因势利导;
6.处理学员问题不焦不躁,沉着冷静;
训练方法
观摩10钟课题教学,本组讨论。
(四)、结束技能
结束是一个任务的完成。结束的过程大体需经过几个阶段: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已学――拓展延伸。
评价内容
1.结束目的明确;
2.结束的方式与内容相适应; 3.使学员感到有新的收获;
4.强化的方法,增强了学员对课程的兴趣; 5.使学员的知识得到系统化;
6.检查学习,达到强化学习的效果。7.首尾呼应,互相映照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训练方法
1.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为这个课题设计一个较为理想的结束方法。
2.思考:结束时,你是否感到达到了教学目标?结束时,学员是否感到很有收获?结束时,你是否强化了学员的学习?你选择的结束方法本身是否有趣,是否增强了学员对课程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对象分析
培养对象:非计算机专业为主的需要转行就业人员,属成人教育;开始的学习能力较差,基本上是对所学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
教学目标
短期认证技能培训和长期的转行就业培训,培养成为IT实用型人才。
对象特点
1.学习目的明确:他们决心转行,有就业压力,渴望工作,希望学有所成,学习的针对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的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这一点有别于传统的学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力求目标明确,使学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实用价值。
2.其他方面的经验丰富:学员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经验,他们对老师的授课水平、技术水平,会有很客观的评价,对于教师的授课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足等缺陷都会看的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教学水平,想掩饰是不可能的。
3.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别很大:受年龄和经验及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学员水平不一。这就要求教师多方面的关心和观察不同程度的学员,针对不同学员想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学习好的学员自学后面的课程内容,鼓励学习差的学员,多花时间弥补自己的不足。力图使自己的授课速度兼顾大多数。
4.自尊心比较强:不愿意被人看做仅仅是被动学习的学生,要求教师能够在心态上能够比较平等的和他们进行教学交流,能够尊重学员,鼓励学员积极主动的学习。
5.注重学习效率:许多学员还有自己的工作,或报着即将出国的目的,时间意识比较强烈,因此教学必须讲求实效,授课内容必须紧凑,讲课要切合实际,避免拖堂,跑题等现象。
6.学员和教师的年龄和心理之间差距较小:由于年龄和心理之间差距较小,也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为了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就要求教师还要能够在学员面前保持良好的威信和威严。
(二)、课堂教学设计
原则:站在学员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站在学员的角度去想如何讲才能让学员听懂。教学设计主要在于分析学员的学习,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学员的学习,充分发挥学员的特点,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员学习的氛围。
分析教学设计的程序,如图1。
教学设计的主要要素
1.教学目标的确定(总的教学目标、本部分的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堂具体目标);
分享中人网·共建中人网
www.ChinaHRD.Net 散发人性道德光辉 沉淀人类管理智慧
2.教材的分析处理(钻研教学大纲、全面掌握教材、分析重点和难点等);
3.教学案例的设计(案例的选择、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案例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第一层次:授课过程中,尽量将大的案例分步骤的讲给学员,而且一定要注意边讲边练。注意学员的接受程度。
第二层次:针对所讲内容,在适当的进行一定要分析综合,加深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第三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进行不同的引导,比如基础一般的学员,提醒其注意巩固;对于掌握适中的学员,提醒其注意多练习,掌握应用;对于学的好的学员,做一定知识内容的引申提高(前两种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后部分针对个别学员的引申提高尽量放在课下辅导学员练习时,引导学员,尽量不放在课上,避免给学的较差的学员造成太大的压力。
(三)、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员表情、课堂气氛,加强对学员的控制),并对学员的学习予以适当的评价,对学员起到引导、激励、改进、鉴定等作用。
评价内容
1.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气氛好;
2.内容安排系统性、逻辑性强,概念科学准确; 3.问题设计合理、意图明确; 4.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 5.能利用非语言的方式辅助教学; 6.对学员的反应判断正确,反馈及时; 7.演示案例设计合理,操作正确; 8.教学案例选择合理,讲解适时; 9.按时完成课时计划,应变能力强。
训练方法
1.选择一段课程,说明自己课程设计思路;
2.观摩一段课堂教学,讨论分析教师观察学员学习效果与对学员进行的评价。
教学技能训练策划书 篇6
一、活动目的:
为了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热烈、活泼、朝气蓬勃的学习环境,缓和同学们的学习气氛,增强同学的教学技能,同时为他们打造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树立大学生内练素质,外练形象的精神面貌,展示大学生运动风采,更为了我们即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式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解决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活动时间:
2012年上半学期每周四下午2:30开始
三、活动地点:
主教306教室
四、活动对象:
09数学本科(2)班全体学生、09数本(1)班全体学生以及外系热爱者。
五、活动流程:
1、每周举行一次,周四下午按正常时间到主教306教室,实行考勤制(由张戎负责);
2、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中学内容,教学方式不限,但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带不利课堂教学的内容。
3、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讲课时必须说普通话,时间在10分钟到20分钟之间,不能超时。
4、每5人为一组,5人讲完之后由老师或学生发言点评及指导,点评结束后下一组开始,依次循环。
六、活动开展前准备:
技能训练开始前,保持教室卫生干净;由生活委员(胡吉)买杯子(两套)及茶叶,准备水壶1个,开水在系办公室烧,给老师倒茶水由王雪、方茗燕负责。
七、活动规则:
1、活动一旦开始,各班自愿参与的同学,按照考勤点到,不得缺旷,特殊情况需到郭亚丹老师处请假。
2、尊敬老师,尊重同学,遵守课堂正常秩序,不得大声喧哗、吵闹,不得随意走动。
3,电话调成静音或震动状态,发言时先要举手征求同意。
4、每个人须服从老师及领导的安排,积极配合、支持老师及领导的工作。
5、缺旷者,记录下上报辅导员按旷课处理。
策划人:刘艳、杨佩
组织人:张戎、徐婷玉
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微探 篇7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人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然对于历史这一人文学科的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课前导入是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 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入”就像是一首乐曲的“引子”①, 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 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 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而言, 刚刚接触这门全新的课程, 课前导入如何? 对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历史知识至关重要。 因此, 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个人对导入技能的一些看法。
一、导入技能的概述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上课一开始时的一种教学行为, 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认知准备, 促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 从而使学生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②。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前导入是首要环节, 也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历史这一学科特有的性质, 课堂导入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质量。 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 会将遥远的历史拉近学生, 贴近现实生活, 有效地把学生带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会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组织, 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③。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几种常用方法
导人方法的正确选择, 会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 可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导入方法的选择尤为关键。 通过笔者近来的观察与总结, 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更适合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
1.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旧课或原有知识对新课进行教学导入的方法④。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从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中, 这样不仅回忆、复习了旧知识, 而且对所要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复习导入法时, 一定要特别注意一点,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旧知识, 并不仅仅是指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 而是要与所学新课相关的一些知识, 对新课学习有一定帮助的知识。
比如, 我们在讲《王安石变法》一课时, 就可以采用这种导入方法。 在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商鞅变法 》一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 “ 在秦朝商鞅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后的宋朝有一个人也进行了一种变法? 为北宋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王安石。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北宋, 领略一下王安石是如何进行变法, 使积贫积弱的北宋得以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王安石变法。 ”老师正确引导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商鞅变法过渡到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变法。
2.设置悬念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上课一开始, 老师就有目的地设置悬念, 提出一些与本课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例如, 在讲五四运动这一课时, 老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老师讲:“同学们, 你们知道每年的5月4号是什么节日吗? ”学生说道:“五四青年节。 ”那你们知道五四青年节是怎么来的吗? 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那什么是五四运动呢? 就这样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 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激起他们对本课的好奇心。 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 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效果事半功倍。
3.热点事件导入法。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如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翻转课堂、微格等已经广泛普及中学历史教学。 学生了解新闻时事也是极其方便的, 我们可以利用当前热点话题进行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 利用热点话题进行新课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 与当前热点相结合使遥远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我们在讲《抗日战争》一课时, 可以利用去年我国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日”盛大阅兵进行本节课的导入。 现在的初中生兴趣比较广泛, 对于当今国事也比较关注, 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当前的热点事件进行新课导入。
4.故事导入法。 相对于枯燥乏味的阅读历史课本, 学生更愿意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因此, 历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以讲故事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可以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故事有很多种, 比如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古代神话传说等。 利用有趣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要尽量简单化, 导入时间需合理, 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从故事中提出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5.影视导入法。 如今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比较发达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历史典故已经通过众多影视作品逐渐呈现出来。 现在网络, 电视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所以, 我们可以把有价值的一些影视作品带入历史课堂中, 把学生的兴趣变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
比如现在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 历史教师在讲有关秦国的历史时, 就可以以这部热播的电视剧作为历史课堂的课前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影视导入法对于初中生这个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说, 是一种很有效的导入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一些比较难的历史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 课前导入方法有很多种, 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决定选用哪种方法。 但是笔者认为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以上这几种方法更为合适,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就意味着, 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 课前导入极其重要。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导入技能的合理运用有如下积极的作用。
1.一个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 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 同时将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将遥远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 在课堂一开始, 要将学生从课间闲散的状态中迅速拉回课堂中, 一个精彩的导入设计是极其有必要, 它将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3.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前导入不仅会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我们学习过的旧知识, 而且会为我们即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埋下伏笔,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帮助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后续的历史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4.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 会为学生清楚地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即将所要学习的内容,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这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导入技能的有效运用, 会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轻松学习历史。
四、课堂导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导入技能的合理运用使日常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同时对于导入技能的使用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入要控制好时间。 初中一节历史课是40分钟, 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 如果课堂导入时间过长, 则会影响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整体完成进度, 最终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而会适得其反。
2.导入要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简单明了。 导入的设计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针对性强。
3.导入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中。 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设计导入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4.课前导入方法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 并且要紧扣所要讲的教学内容, 不能偏离主题, 要选取学生比较熟悉和容易接受、理解的材料。
5.导入要具有启发性, 与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产生对历史知识的强烈好奇心。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不断更新和优化。 课堂导入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将关系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 我们务必特别关注导入技能的研究, 不断加强课堂导入的训练和方法的选择, 努力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 (第1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3]朱汉国, 郑国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叶小兵, 姬秉新.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陈琦, 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7]田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案的设计[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2013.
[8]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4) .
[9]袁浩.关于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导学, 2015 (3) .
我所实践的课堂导入技能 篇8
关键词:启发思维;导入语;学习兴趣
“万事贵乎始”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巧妙,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力,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从事了17年语数教学的老师,我觉得课堂中的导入环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一、导入环节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导入要能引起学生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愿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恰当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探讨。导入的启发性需要恰当,不能太难、太偏,否则会难倒学生,使他们产生畏惧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要让学生感觉到只要思考就能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把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这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可能性”时,让学生先看了一段世界杯足球赛开球的录像,然后问学生:“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支球队先开球是否公平?”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解决这一问题。
二、导入语要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
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导入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与教学内容有间接关系。因此导入的目的性要强,不能离题太远,要有助于学生明白本节课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导入方法。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导入,不管多么别致,多么吸引人,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叫《与众不同的麻雀》,我在教学中,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问:“图中的几只麻雀有什么不同?可以用哪个词形容那只背对着我们的麻雀?”当学生回答:“与众不同”时相机出示课题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导入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导入的内容与所教学的内容紧密相联。
三、导入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导入设计要尽量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促进学生去学习新知识,防止学习的枯燥无味,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前几天刚刚教过的《埃及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一般趣味性不强,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课堂的氛围容易低沉。所以开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组金字塔的照片,然后介绍了狮身人面像,介绍了弯曲金字塔,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一节课的学习效果相当不错。另外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都可以取得这样的效果。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開端就成功了一半。”说明了导入环节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在导入上仔细琢磨,这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西苇中心小学)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05-10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07-22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案09-24
物理教学的导入技能09-26
生物《生物课的导入技能》教学反思08-26
课堂教学导入艺术05-18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06-20
课堂导入教学法06-23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09-25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