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2024-05-18

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精选12篇)

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1

组织课堂的开端充满美感就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因此上课开好头, 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课有多种开头, , 或以情导入、或以现实导入、或以理入、或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或以设疑导入。但不论哪种开头, 都要注意尽量熔科学、艺术、教育于一体。

(一) 以“情”开讲

教师应该精神振奋, 感情饱满地走上讲台。教学过程存在着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情感活动, 由于情绪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同时也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仿效的楷模, 所以教师富有生气乐观情感的自然流露, 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使学生也能精神振奋, 情绪饱满。但以情导入也不是万能的模式, 不加区分的滥用, 有时会得其反。

(二) 以“知”导入

以现实生活中已知的知识或特殊事件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对生活事件发展状况的关注, 也让学生意识到用书本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有多么大的指导意义, 激发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也使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更为密切, 避免了纸上谈兵。

也可以用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教师可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 对以往学过的知识, 直接联系本课要讲的内容, 使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 激起对探索新知识的渴望, 并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比较常用, 但是真正能达到教学艺术所要求的那样难度确实较大。教师应在旧知新用, 旧知活用, 旧知巧用上下功夫, 只有将旧知识用出新意, 用得生动活泼, 用得恰到好处, 才能使旧知不旧, 使学生听而不厌。

(三) 以“新”导入

教师可以开门见山, 一开讲就点明该课的主题, 提示重点、难点,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也可以一开讲先从破题释意入手, 从课题直接导入课文。

以新知识导入的要求是:新颖简洁, 新奇多趣, 新颖叠出, 有照应, 有波澜。其中尤以新奇多趣为教师所重视。

(四)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 是指创造一种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 从而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

(五) 以创设“悬念”情境导入

创设悬念情境, 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因为, 悬念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 使他们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这样, 他们的注意力会加倍集中, 求知欲望倍加旺盛。教师可以在学生“欲知”、“急盼”的情境中成功地完成一课的教学。

(六) 以“案例”导入

职业类学校的教学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 “案例”教学成为首选, 且学生也非常喜欢, 既和实际联系的很紧密、学以至用, 又能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高。

以案例导入应注意:案例必须是和本章节的理论知识联系很紧密的案例, 确实是为解决本章节的内容所选, 为本章节的内容所融合, 如随意就拿一个案例导入, 会事得其反。

以上浅谈了几种比较常见的课堂导入艺术, 在实际教学中, 课开头导入的艺术远不止这几种, 以图片导入、以学生演的小品导入, 以电教手段导入, 以操作实验导入的方法也比较常见。

摘要:组织课堂的开端充满美感就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上课开好头, 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课有多种开头, 但不论哪种开头, 都要注意尽量熔科学、艺术、教育于一体。

关键词:课堂,导入,教育,艺术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智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23页[1]冯忠良《智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23页

[2]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9页[2]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9页

[3]《徐特立教育文集.教育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67页[3]《徐特立教育文集.教育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67页

[4]马富生刘长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5[4]马富生刘长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5

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2

射洪县城西学校

罗显秀

要: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历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历史课如果能一开始就能做到以最短最快的形式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这样就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效果。因此,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入”,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落实。我结合我从教十几年来高中教学和初中教学的实践,总结了及种我经常用到的导入方法。

关键字:课堂

导入

艺术

方法

一、设问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抓住他们的求知心理,急切了解新课内容。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为什么是54门礼炮齐鸣28响?”。然后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齐呜28响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样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心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语故事导入法

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学生大多爱听故事,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成语 :立木为信的故事。在古代,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们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表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持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仅中国古代可引用的成语就有几十个。牧野之战的“反戈一击”,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孙武的“三令五申”,班超的“投笔从戎”,项羽的“破釜沉舟”,鸿门宴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淝水之战的“草木皆兵”……都可以引用导入。学生普遍反映,常引用成语,使他们史实记得牢,只要一提起这句成语,就能回忆起相应的历史事件。

三、文艺作品导入法

诗词、歌曲等文艺作品语言精辟、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在学习《难亡九一八》时,先播放了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沉重、悲状、愤恨的歌声将学生带回到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蹂躏东北的领土,成千上万的人民被迫离开可爱的故乡,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声的结束,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起来。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始终聚精会神,效果良好。又如,学习初一历史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我就让学生齐读忆江南二首。让学生感受江南的魅力。

四、名言导入法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他们的心目中总有一些比较崇拜的人物,用名人的经典语句导入新课,往往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时,我先朗诵了马克思的一段话: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然后问学生,这个人物是谁?他有什么功绩能得到马克思这样高的评价?由此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浅谈课堂导入艺术 篇3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人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授《致橡树》时,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虞美人》时,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虞美人》,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无限哀情以及前路迷茫的无奈所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一国之主李煜,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他自己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由面到点导入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人课文时则可反其道而行之,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人:“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拿来主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人课文的学习。

五、对联导入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罂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对于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然后我说:“这对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对于两人的遭遇,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这一篇《纪念刘和珍君》。”根据对联。学生很快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悲愤之情,理解文章方便了很多。

六、以问导入

学生在上课的米意力往往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其注意力维持时间也不持久。教师如运用精彩的导人,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几个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能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逐渐的使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和学习。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导人: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地,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解析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众多, 教师如何做出最恰当选择, 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智慧。课堂导入是教学最初环节,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气氛, 还能够为教师教学创造更多切入契机, 形成课堂教学重要成长点。课堂导入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任何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教情、学情存在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 针对教学实际科学设计、适时投放, 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一、设问导入, 激活课堂教学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激趣手段很多, 利用悬疑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教师设计悬疑问题并不难, 但要体现问题的悬疑性、探索性、价值性, 则需要教师作出更多方面的调研分析。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教材大都是名篇经典, 其内涵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 要校准操作方向, 探索为教学服务的途径, 设计出来的悬疑问题要适合教学需要。其次是对学生生本展开学情调查, 学生学习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爱好都不尽相同, 学生对文本学习理解自然也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大多数学生心理需求作出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生本和教材文本思维对接点, 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导入设计。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导入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的。我们作为子女要充分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虽然父母对我们有些严厉, 但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在这些细微生活小事中, 我们能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呢?父母的疼爱曾经感动过你吗?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呢?这种感情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中还是行动中呢?无论是哪一种, 都会让我们感动和终生难忘。今天, 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从这段导入设计中不难看出, 教师提出了一连串儿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浓烈的情感因素, 足以让学生为之动容。实践证明, 教师设计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产生的激发力是剧烈的, 启迪学生学习思维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故事导入,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故事,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也与学生兴趣点相吻合。教师成功介入可读性故事, 可以瞬间将学生思想集中起来, 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初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具有极强好奇心, 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特别敏感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故事讲述, 自然能够将学生思绪调动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自身表达优势, 根据教学需要借鉴现成的故事, 或者是自己编辑故事, 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实现体验感知, 并对教材文本形成迫切探索欲望。

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一段闻一多先生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斗士, 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敢于拍案而起, 可见其坚韧的情志。其实, 生活中的闻一多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学者, 虽然带有几分狂放, 但对学生却是非常尊重的。据说闻一多和朱自清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搭档。朱自清在中文系开设‘文辞’研究课题;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大讲唐诗, 先生进入教室不讲课, 而是掏出烟斗, 很客气地问学生:哪位吸?学生当然不会吸烟, 闻先生自己先点上一支, 开始朗诵起唐诗来。”学生对闻一多没有太多了解, 教师讲述闻一多的生活轶事,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媒体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施教带来更多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直观、形象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材料信息, 通过声光电信息冲击学生感官,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特征和标志, 在具体操作时, 很多教师容易对多媒体产生依赖感, 将不该省略的教学行为都省去了, 这也是不正确的教学媒体观。多媒体虽然具备诸多优势, 但多媒体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多媒体自然是喧宾夺主了。

多媒体播放视频可以快速聚焦学生关注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内容是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 学生为视频中安塞腰鼓强大气场所震撼, 有些学生开始手舞足蹈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安塞腰鼓的机会。学生对视频直观展示有特别触动, 为顺利介入文本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快速形成学习认知。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 篇5

一、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

二、实物导入,亲身体验

用实物导入,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验。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绿叶的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课文里描述过的“椭圆形的”、“针形的”、“蛋形的”等树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漂亮的叶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真切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绿叶的感情,从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比如同册书的课文《一只贝》,教师可以拿一些贝壳让学生放到耳边听听大海的声音,观察贝壳的花纹,想想这只贝壳是否曾经孕育过珍珠,想象它在海边沙滩上的情景,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学习中了。

三、图片导入,视觉冲击

比如五年级上册课文《金奖章》,教师可以自己画一个金奖章,出示并问:“如果要你们把这一个金奖章发给地球上的一种鸟儿,你们会发给谁呢?”这时学生肯定会被这个奖章吸引,然后在头脑里马上思考该颁发给哪种鸟儿,也许有的会说出自己喜欢的那种鸟儿的名称,那么教师就可以导入新课:“今天鸟国里就有一只鸟儿获得了这枚金奖章,到底是谁呢?为什么颁发给它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到答案”。再如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先出示夜晚星空图,吸引学生观察图片,找到大熊星座,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关于大熊星座的传说吗?”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很想知道这个传说。于是教师便说:“它可是七颗钻石变成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样就导入到课文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很浓的兴趣主动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还有一些美丽的写景课文,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走进丽江》等课文,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照片,让学生领略美景的同时思考如何用语言描述这些美景,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四、音乐导入,激发情感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唐玄奘西行取经》,课前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歌词“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能让学生体会唐僧师徒取经的艰难,而唐僧的人物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所以以此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对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产生浓浓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玄奘取经遇到的重重险阻。再如五年级下册的《冬不拉》,可以在学生看到插图“冬不拉”样子的基础上播放一段由冬不拉乐器弹奏的音乐,让学生体会这种音乐的节奏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游戏导入,寓乐于学

语文课堂中能用游戏导入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这需要教师细心琢磨,精心设计。比如义务教育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吹泡泡》,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肥皂水,让学生自带吸管,利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提前到教室,和学生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观察自己吹出来的泡泡,观察泡泡的颜色变化等,待上课铃响后,可以收拾好东西,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观察情况提问。这样既不会影响上课秩序,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入新课。再如二年级上册的《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天鹅”、“大虾”、“梭鱼”的头饰,把一张课桌放到教室前面,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拖动桌子,看看是否能移动;再请他们从同一个方向拖动,再看看结果怎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悟出道理,这个时候回归教材,就能轻易把握课文内容了。

除了上述的导入方法,其实很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常用的譬如: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故事导入法,通过简短的小故事导入到新课等等。

3)、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

开门见山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比较旧知导入法;成语导入法;介绍作者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联想导入法等等

初高中的语文课堂导入 1.叙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如《谋攻》一文,可以讲述“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引入本课: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子,避乱来到吴国。吴王为了考验他的才能,派三千宫女叫她训练。孙子命吴王左右二妃为队长,击鼓号令,二妃不听。孙子命令按军法斩首。三千女兵无不惊惧,都听从号令,经过训练,一可当十。他写的《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杰出的军事著作,《谋攻》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论述谋划进攻的。

2.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3.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西湖漫笔》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已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写„绿‟,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学习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板书标题),全文也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写法上却不相同;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是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点‟,而且还写„面‟,„点‟也不是只写一个。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的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贬抑其他地方的绿,从而肯定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宗璞则把西湖内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作比,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作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比较分析。”

这样的导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两课知识相同之所在,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师所选的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激发情绪导入法

对于抒情味极浓的课文,特别是诗歌、散文、杂文,通过朗读,读出作品的情来,也会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即用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即使是比较长的文章,也必须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如果教学时间不允许,选取其中最富于情意的一段也可以,总之是不应忽视这一环节的。在朗读手段上,最好是由教师示范,因为教师范读,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形象,除了语言刺激外,还有神情、动作等的影响,刺激情感要直观强烈些,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表情教读,直接感染,培养情绪;逐渐向学生转化,由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朗读唱片磁带只宜放在辅助的位置上,或课文很短,或教师朗读素质差,但也不要代替师生的范读。如何激发学生的情绪呢?例如教学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把表情朗读的重点放在对话的感情处理上,抓住“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四次反复的感情上,即由“哀”向“敬”,由“低沉”向“高昂”的情绪发展,如对炼字“任、碾、扑、献、想”以及一些比较特殊的修饰词和句式的感情因素的变化,教师要能读出泪来,学生也能听出泪来,那么于泪水中获得的体验、知识等是教师单纯靠讲解所不能比拟的。显然,学生越接近的感情基准,叠映成一个人,这种感情合拍所产生的共鸣作用,无疑对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究写作奥妙、挖掘社会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5.绘映图示导入法

又叫直观导入法,语文挂图,尤其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这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比如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形式。虽然现成片子还不可能系统会齐。但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设法自制、自录一些,还是可行的。

在讲授《三峡》时,一位老师在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照片的小黑板后,指着地图说:“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又指着三峡的照片:“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气,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板书标题)

教师所用的图片,属模象直观手段;教师对图片所作的形象化描述,属语言直观手段。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即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6.提示异议导入法

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认识方法、思想感情等等。因而它必须涉及到读者(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主观理解,也就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差异性。不少教参、专业杂志对其中问题的争论即说明了这种情况。既然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是不应回避的,正确的作法是把各种理解都摆出来,让学生学了课文过后自己去分析比较,深入思考,或赞成,或不同意,或有新的见解,从而转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看法(记忆也就加深了)。这种作法,虽然可以放在新课讲授后,在总结时进行,但放在开讲前则更具有其优越性,因为要辨别正误,必先学懂课文,这就造成了一种紧迫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打破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然而要注意,提示的异议(可以收集,也可以自行设计)要从文章的主要方面着手,比如主人公、性格特征、中心思想、段落划分等,不要纠缠于诸如这个句子该怎样分析、那个词应如何解释等一些基础知识上,否则难以使学生进入那种紧迫的学习氛围中。造成的紧迫感强烈,这种导入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对于孔乙己的“偷”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偷”属于坏品行,是值得批判的,二是觉得迫于生计而“偷”,是值得同情的,那么你的看法呢?一个“偷”的异议,就会加深对小说主题和(或者说学生)对主人公态度的理解。对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必强求认识理解上的深度,有一点或有所认识也就可以了。因为这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它比单纯让学生记一个现成结论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这也是教学适应现代化所要努力达到的。

7.审题试作导入法

审题,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阅读教学中对课文题目上的审题,二是指作文教学中对作文题目的审题,前者是研究题目与已完内容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题目与应写内容的关系。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即直接叫学生试写课文的题目,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思考,通过审题,提出自己的写作构想。这种写作构思不同于写作提纲,不求全面求其点,更注重单一性,因而教师要作出明确规定,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主要问题思考出一个肯定的结果。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先提示:鲁迅是什么人,毛泽东同志曾如何评价鲁迅(毛泽东同志赞扬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然后再问伯父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文章回忆了日常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哪几件往事,引导学生紧扣课题去阅读全文。

8.利用思考导入法

这里所说的思考,指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从编者的意图看,是作为配合教与学,解决课文的基本要求而安排的,或作预习提示,或作课后练习。但它的价值还不仅如此,借助思考题的提示设计出新课导入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够的,它可以提高思考题的利用率。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吧,讲莫泊桑的《项链》,利用“思考和练习”题中“文章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可以设计:路瓦栽夫人为了体面,去参加宴会,丢了一挂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项链,结果这只项链是假的,给夫人带来了十年苦难的生活,这个“假”安排在哪里,最能揭示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严重危害呢”这可是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奥妙(也可以明确提示:放在借时,放在还时,或安排在另外什么地方)。不少课文的思考题,只要我们设计精要,有一种新鲜感(切忌只提出这个问题),也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选择思考题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课文的重点难点,主要涉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法,让学生带着求索的问题去学习课文,增强学习的意识性,从而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问题,一般不要求马上解答,只作为引入新课的一种方式,提出来即可。但如果学生自学能力强,预习工作做得好,即使回答,也不必讨论,就此完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新的问题,如不全面、不准确、甚至理解有错误,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学习,而后辨正确定之,加深印象。

9.针对文病导入法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把课文作为范例,从中学习写作知识。反过来,把学生的作文通病有目的地放在阅读教学中来加以解决,即根据作文通病确定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针对性强了,学生就会感到课文讲析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医治自己文病的良方。学有收获,就会乐意学习,这就是心理因素。为此,导入新课时要注意下面三点:一是要明确,即作文通病是什么,让学生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单一,即一课解决一种文病,让学生全力以赴,做到重点突破;三是要适宜,即根据学生接受理解的实际,让学生不觉太难,做到易于模仿。学生在练习写景写物散文的时候,往往出现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的描写上,立意肤浅而不深、陈旧而不新的毛病。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挖掘主题,即揭示事物寓意的方法,因而我们教学有关课文就采用这种导入法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抓蜜蜂的生活特征,茅盾的《白杨礼赞》,抓白杨树的形象特征,通过联想类比揭示出寓意,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揭示寓意的两种基本方法,提高了写作散文的质量。当然,有的作文通病也并非通过一课就能解决问题,要配合作文练习,但至少课文能起到传授写作技巧、具有辅导作文的性质。总之,针对学生作文通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学学医治病的作法对症下药,药量因人而异。

10.即兴应变法

讲授《卖炭翁》,时值雪止天晴,教师走上讲台便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下了。阳光照耀,天气暖和,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翁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

课前,如出现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情景,应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欲扬先抑法

在讲授《七根火柴》时,一位老师这样开头:“小小的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再平凡不过了,几分钱一盒,七根火柴,更不足挂齿。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七根火柴,散发了多少热,放出了多少光,具有何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紧紧扣住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

这样的导语,通过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能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又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

12.成语导入法

在讲授《黔之驴》时,教师说道:“现在,请同学们先拿出词典,查一个成语,看谁最早答出(板书:黔驴之技)。”很快,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教师又问:“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教师于是说:“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60页(板书:《黔之驴》,这里面便讲了它的出处!”

使成语导入法,既可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心,又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

13.引文直入法

在讲解《我歌唱延安》时,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何其芳在1938年6月写的一篇散文《我歌唱延安》,为什么要歌唱延安呢?请听听他在《一个平常的故事》结尾的一段说明(挂出已抄写好的小黑板):

我是想经过它到华北战场去。我还不知道我自己需要从它受教育。我那时是那样狂妄,当我坐着川陕公路上的汽车向这个年轻人的圣城进发,我意想到信纳·萧离开苏维埃联邦时的一句话:“请你们容许我仍然保留批评的自由。”但到了这里,我却充满了感动,充满了印象。我想到应该接受批评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这个进行着艰苦伟大的改革的地方。我举起我的手致敬。我写了《我歌唱延安》。

这样的的导语,单刀真入,使学生尽快明确写作缘由。也较巧妙地介绍了有关写作背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讲授的知识信息。14.点明中心法

讲授《药》时,在板书标题后,教师首先让学生注意“预习提示”,接着,教师边念边让他们在下列文字上作上标记:“作品通过描写与华、夏两字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段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等等。这种导语借助“预习提示”,点明中心,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揭示了矛盾和塑造的人物等。同时,此种导语也突出了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讲授现行教材中理解难度较大的课文,这种导语尤为重要。

15.启迪心灵法

讲授《火刑》时,有位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中世纪后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他的„日心说‟,勇敢地向宗教神权挑战,被人骂为„疯子‟。而处在被反动势力包围乃至吞噬的逆境中的布鲁诺,仍坚持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为维护科学的真理不屈不挠地与反科学的神权进行斗争,最后被„火刑‟活活烧死。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幸福时代,我们应该学习他为维护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披荆斩棘,昂首阔步,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贡献一切。现在,我们学习《火刑》(板书课题)。”

这种导语,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讲授思想性较强、并能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文,可使用此种导语。

16.介绍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狂人日记》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本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他所写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要知是怎样抨击的,让我们来学习这篇小说。

17.点出人物导入法

对于教材中具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的课文,教师要以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通过与人物有关的问题的设问,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可以这样导入:

提起林冲,大家都知道他是梁山的好汉。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么,是谁把他带上梁山的?他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他为什么要上梁山?我们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18.趣味导入法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如《唐打虎》一课的导言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吧?武松是梁山泊的一位好汉,力大无穷,打死了一只斑斓猛虎。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一个驮背老人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也打死一只猛虎,他们又是怎样打死的呢?请大家看课文。

19.辅垫导入法

因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部分课文(包括外国作品)的背景不甚了解,若直接进入课文就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先做些简要的介绍。如《给颜黎民的信》这课,可结合以下几点导入课文:

1.鲁迅先生生平简介。2.写信当时的情况:白色恐怖严重。

3.鲁迅先生的危险处境以及他的坚定立场。

4.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这样做,能使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个初步认识,就为讲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20.剖析中心词导入法

有的课文题目简洁明快,只要抓住对中心词的挖掘,就能诱发学生对题目的透彻理解,尽快把握重点。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教师抓住“珍贵”一词启发:珍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要用“珍贵”一词来形容教科书?

21.迁移导入法

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课文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将知识系统起来,加深理解,增加记忆。如学《登山》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诚实的孩子》和《“绿色的办公室”》的内容,使学生带着想进一步了解列宁的迫切心理,激起学习《登山》的兴趣。

22.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23.直接导入法 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鲸》时,板书课题后就问:“鲸这种动物同学们很可能没亲眼目睹过,但它有多大?分为几大类?怎样呼吸?怎样睡觉?怎样生长?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就会一目了然。”这样有的放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教学效果更好。

24.归纳导入法

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上节教学的内容、作业、考卷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导入新课。如讲《怎样选择材料》时,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读过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小木船》两篇课文,总的感觉是很动人。原因就是选取了最有意义的典型材料。同学们,如果要使你的作文生动形象,真实感人,就必须专心学好《怎样选择材料》这一课。”这样既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又传递给学生一个要研究、掌握的写作技巧方面的信息。以引起对要学的新知识的重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5.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在讲《鹿柴》、《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三首古诗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随父母或其他亲人,旅游过哪些名山?有什么感想?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壁立千仞、层峦叠嶂、景色十分迷人。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赞叹之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的祖国真伟大,中国山河美如画!今天学习三首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这些名山游历一番。”这样使学生神往名山,学习兴趣会倍增。

26.背景导入法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初探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 导入方法 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00027

艺术是形象把握和理性把握的统一,是情感体验和逻辑认知的统一.数学课堂的导入指的是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好的课堂开端,能够先声夺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本文从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着重介绍几种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悬念导入法

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总是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在课堂开端设置悬念,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活跃他们的思维.悬念的设置是有讲究的,一般要出乎大家的意料.悬念常常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使得他们想马上知道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我先拿出一张A4纸,然后向学生提问:“谁知道这张白纸的厚度是多少?”大家各抒己见.我指定几名学生估计纸张的厚度,并取估计厚度的平均数.然后,我说:“刚才大家估计纸张的厚度约为0.09mm,那么我现在把这张纸不断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以后,它的厚度能不能超过大家的平均身高呢?”大多数学生怀疑:“不可能吧!”我说道:“大家学习完本节课以后,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好!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这样,学生为了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便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设疑导入法

问题设疑是依据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刚开始讲授新课内容时,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觉得矛盾和惊讶,使他们产生迫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例如,在讲授《负数》一课时,我向学生提问:“2-3=?”这样的问题对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学生会马上说:“老师,你的问题问错了,被减数小于减数,减不了.”我接着说:“还差多少才够减?”“欠1.”这时,我对他们说:“可以把‘-理解为‘欠.”并且指出:在所有除了0以外的自然数前面加上“-”(负号)所得的新数称为负数.这样,既能让他们了解负数实际表示的意义,又能让他们弄清负数的概念.又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可这样设疑:“同学们,把你的年龄乘以3再加上4,然后把计算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知道你们今年分别是几岁了.”大家都踊跃地报上自己算得的结果,我快速地说出了他们的年龄.这时,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怀疑,都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三、实验导入法

教师通过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并鼓励学生一起操作,可巧妙引入新课内容,使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必然能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讲授《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拿出预先准备的剪纸.这些剪纸中,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是不规则图形.然后让学生对折剪纸,看看哪些剪纸对折后能重合在一起,让他们总结规律,得出能够重合的剪纸的特征,并把这类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特征的相似部分,推出与这两个对象的其他一些性质相似的一种推理手段.通过类比导入,教师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并利用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例如,讲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这样导入:先让学生练习解答几道一元一次方程习题,然后把方程中的等号改为不等号,则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对比,既让学生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指的是教师在课堂开端,利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情境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讲授《图形的相似》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新颖的学习情境:播放一段自己制作的视频,以振奋人心的国歌开始,两面精心设计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国旗在大屏幕上缓缓升起.这样的情境导入,很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展选取适合的导入方法和技巧,有时甚至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使整个教学变得更加和谐、自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音乐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7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 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就尤其重要了。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多样, 富有诱导性和情感投入, 实际教学中灵活选择, 恰当导入, 就会给整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 平淡乏味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 产生厌学情绪。导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不管用哪一种方法, 都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 启发心智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故事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最佳的方法。讲一些精而短的故事,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如在教授《大鹿》这首歌曲时, 我就对他们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这天清晨, 有一只小兔吃完早饭正在树林里散步呢。突然远处出现了一只大灰狼, 小兔连忙撒腿就跑。不远处是大鹿的家, 大鹿正打开窗户享受着清晨的新鲜空气, 小兔就连忙向大鹿求救:“鹿呀鹿呀快开门, 林中老狼追来了。”大鹿也很热心地请小兔进门:“兔儿兔儿快进来, 咱们手把手挽牢。”接着大鹿和小兔就在一起挽起手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大灰狼知道没有办法抓住小兔了, 就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 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歌词、记住歌词, 一举两得。

二、谜语导入, 激发想象

猜谜语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孩子不仅好动, 而且好奇。以此为契机, 在教授某些歌曲时, 我运用谜语引导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 在寻求谜底中愉悦性情、激发情感。在教授《钟》一课中, 我用生动的语言讲了一个谜面:会走没有腿, 会说没有嘴, 他会告诉我, 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从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里, 我看到了思维的火花, 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导入, 激发情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媒体种类不断丰富。它替代了传统教学录音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教学情景, 让教学形象变得更形象, 更生动。要想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运用并服务于教学, 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掌握操作相关技能与使用方法, 还应该掌握或初步掌握一些音乐软件的使用和音乐课件制作的常识。教师在选择使用录音带、光盘、电脑软件时, 应该精心挑选, 细心操作, 将最优质的声音效果与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在美妙、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例如我在教《大树妈妈》一课导入新课时, 伴随着《大树妈妈》音乐的响起, 在投影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大树妈妈的一个手臂像摇篮一样, 轻轻地摇着沉睡的小鸟。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爱, 从而联想到妈妈对自己的爱, 思绪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从而顺利地将学生带入了《大树妈妈》一课的意境, 在新课开始就为深情的唱好这首歌曲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四、情境导入, 引起共鸣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比如:在学习《过新年》一课时, 我通过在中国传统的春节中常见形式, 在教室里挂上了红灯笼、中国结, 贴起了对联等, 通过创设这种与课题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 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教学, 并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我及时地抛出课题, 引入新课。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功运用情境导入法的, 要视教学内容而论。

五、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游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授《钻山洞》一课中, 我设计了游戏“钻山洞”, 两个同学充当山洞, 一组同学充当火车, 伴随着《钻山洞》的音乐, 这列火车要跟上音乐有节奏地钻过山洞, 等到音乐停止的时候, 还在山洞里的同学就要表演节目, 并且要与充当山洞的同学交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在一遍又一遍的听赏过程中, 熟悉了歌曲旋律, 达到了教学目的。

美术课堂导入艺术管窥 篇8

一、谈话导入法

学习新课之前, 师生通过“自由”交谈, 既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又使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产生学习动力。当然, 采用谈话导入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谈话内容, 不能因谈话不着边际而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 在教学制作《贺卡》一课时, 我和学生有了这样一段对话。师:“每当有亲人或朋友过节, 你准备送什么礼物给他呢?”生有的说送蛋糕, 有的说书, 也有学生说送贺卡。教师顺着这根导火索继续提问:“如果送贺卡, 就以送给妈妈为例子, 你认为可以写些什么祝福语呢?”生说了一些祝福母亲平安、幸福、美丽的祝福语。教师因势利导, 说:“如果我们参考市场上买的贺卡, 再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自己制作一张贺卡, 写上祝福语送给我们的亲人、朋友, 不是更有意义吗?你们愿意接受这一光荣而快乐的任务吗?”这样润物无声地导入新课, 可以使课堂学习气氛变得轻松,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谜语导入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 用谜语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火花的设计》一课时, 我让学生猜两则谜语:“猛将百余人, 无事不出城。出城就放火, 引火自烧身。”“长方一座城, 城里兵一营。城门开一次, 兵就少一名。”通过思考, 学生猜出两个谜语的谜底是同一物:火柴。教师接着让学生说说对火柴及火花的认识, 从而导入新课。又如, 在教学《漂亮的钟》一课时, 我让学生猜这样一则谜语:“兄弟俩天天在赛跑, 弟弟长, 哥哥矮, 弟弟跑了十二圈, 哥哥刚刚跑一圈。”学生通过猜谜, 解谜, 不知不觉中就把钟的特征都说了出来, 课堂导入水到渠成。

三、故事导入法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时将学习内容融于故事中, 通过故事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进入佳境。该导入方法适用于各年级, 当然, 导入故事内容要适合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例如, 在教《元宵节里挂彩灯》这一课时, 我通过讲述民间故事《东方朔与元宵姑娘》导入新课 (也可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历史典故导入) 。又如在教学认识颜色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七色花》的故事, 既激发了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 又有效地导入了新课。

四、音乐导入法

“色彩好比琴键, 眼睛好比音槌, 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 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美术与音乐在节奏意境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所以小学美术课堂采用音乐导入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中激发想象, 唤起所学内容蕴涵的生活美, 在美的熏陶中学习新课。例如, 教学《春天》一课时, 我让学生先听有关春天的歌曲:《春天在哪里》《滴哩滴哩》, 再让学生说说你从歌曲中听出了关于春天的哪些特征?想想如果让你用具体的景物来描绘春天, 你会画哪些景物呢?从而导入新课。采用音乐导入法融洽了师生关系, 升华了学生情感。

五、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和重视, 它集文字、图形、视频、音频为一体, 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使美术课的导入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我在教学《各式各样的民居》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全国各地的民居图片、民居邮票, 学生通过观察会不断地追问这是哪一个民族的房屋, 各有什么特点, 并想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建造形式、装饰艺术, 学习兴趣被完全调动, 新课学习也就兴趣盎然了。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浅见 篇9

一、以相关音乐、歌曲导入

多媒体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活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 英语课堂导入环节就能展现它的魅力, 让教师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味蕾”, 让学生有继续 “品尝”的兴趣, 这样师生就能以最佳状态投入教和学的过程中。 如牛津版9AUnit5 Art World的Reading部分是关于Tandun’s Music, 课本一开始就讲了2008年奥运会颁奖典礼的背景音乐及电影《卧虎藏龙》的背景音乐, 都是他的成名乐曲, 我就在网上搜索这两首音乐, 导入部分首先让学生聆听, 说说感受。比如:Do you like the music?Would you like to know who wrote it?这样能让学生怀着求知的欲望阅读文章, 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使用生动的视频、电影片段导入

直观的视觉冲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种直观生动的课堂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牛津教材有个单元话题是保护环境, 为了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地球目前的状况, 我搜索了Michael Jackson的Earth Song的MV, 并播放了这段视频, 画面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个推土机从森林中碾过, 接着火红的天空映衬着一片被焚烧过的森林, 没有阳光, 只有火红的浓烟, 没有雨水, 只有焦黑的残木等, 再配以深受喜爱的Jackson那如泣如诉的歌声, 学生被这场景给震撼了, 强烈地感受到地球面临的处境, 话题自然展开了。 这样直观利用生动的视频、电影片段等导入艺术, 不能不说是魅力无穷。

三、使用图片、简笔画等导入

这种课堂导入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图片色彩鲜艳, 表现力强;简笔画寥寥几笔, 栩栩如生的事物便跃然纸上, 富有神奇的魔力。 比如:在教授节日这一节时, 用一张张图片展示节日的东西, 如南瓜灯、彩蛋、中国结等, 胜过语言万千。 讲授单词时, 轻松几笔, dog, tiger等便跃然黑板之上, 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教师可省去许多口舌工夫, 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接受知识。

四、设置悬疑适时提问导入

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 故意设疑, 制造悬念, 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 讲动物这一节课时, 可以利用图片残缺法, 让学生猜测是哪种动物, 教师恰到好处的设疑提问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围绕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 提高课堂效率。

五、以实物为例导入

课本内容与实物相结合, 直接导入新课。 如讲到时间表达法, 教室里有钟表, 就拿来直接问学生, What’s the time now?学生想表达但是有困难时就是教授的好时机, 导入本课主题则水到渠成。

六、介绍背景知识导入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围绕一定主题设计, 有些主题学生不一定熟悉。 教师可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背景知识, 在课前以报道形式讲给全班听。 如教授伟人这个主题时, 让学生讲解阿姆斯特朗背景知识导入新课。

七、自由讨论导入法

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得比较多的方式, 但自由谈话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 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习什么。因此课前一定要好好准备, 做好谈话主题的选择。如牛津教材谈论天气时, 从昨天、今天的天气进行讨论, 再猜想明天的天气, What was/i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today?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在谈论过程中顺势导入时态学习, 创造传授新知识的契机。

当然, 教师要明白导入只是教学活动的准备, 不宜费时过多, 切不可喧宾夺主。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 应立即开始新课学习。

总而言之, “教无定法”, 新课导入的设计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 英语教师要善于使用课堂导入艺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10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采取合理有效的导入法,对于课堂教学具有直接影响。通过采取各种导入法,不仅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快速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因此,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课堂导入法。

一、教材资源导入法

很多教师都认为,教材自与阿奴也就是指语文课本,但是除了语文课本之外,教材资源还包括插图、附图等等。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包括了许许多多的插图,其主要是用来描述课本中情节、人物、景色等内容,属于语文教材中重要组成内容。通过设置插图,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给与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弥补文字描述的不足。比如说在《风筝》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观察教材中的插画,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先看看教材中的图片画了什么?”有的学生会回答出画面上有三个孩子,一个站在门里,另两个站在门外,他们都在看着天上的风筝。之后教师继续提问“请同学们讲述一下孩子的神态。”有同学说门外的两个孩子互相争夺风筝,而门里的孩子同样也想争夺风筝;还有的学生认为大孩子借了小孩子的风筝不想还等等想法。通过学生的表达可以了解到,学生均表现出浓厚的参与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挖掘教材资源,加强对教材资源的使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多媒体技术导入法

首先,视频导入法。在当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师生也越来越喜爱视频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可以极大程度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比如说,讲解《黄河颂》时可以导入波澜壮阔的壶口瀑布;在讲解《观潮》时可以导入钱塘江大潮;在讲解《观舞记》时可以导入优美的孔雀舞等等。而在讲解《蒹葭》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水边的芦苇,茫茫苍苍。同时配合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在安静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在教室中营造出良好优美的学习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根据画面内容,引导学生针对语文文字进行回放,使学习回归到文本,指导学生对课本艺术手法和中心思想的了解;否则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其次,音乐导入法。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学生情操。采取音乐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比如说在学习《云南的歌会》课文时,教师可以优先讲解一些云南少数民族名曲、以及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等内容,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此首民族音乐极具云南民族风情,学生很容易跟随葫芦丝悠扬的旋律,进入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之中,并且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针对教材内容合理采取音乐导入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本知识。

三、故事导入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故事导入法同样备受教师喜欢。由于故事本身情节比较生动、内容丰富,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些新颖、生动的故事来感染学生,以此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比如说在讲解《藤野先生》课文中,教师便可以采取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讲解鲁迅小时候和气闷教师寿镜吾之间的故事;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以讲解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采取故事导入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四、问题导入

根据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入法,也就是在课堂上创建问题情境,以此组织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和思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并且营造了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比如说,在讲解《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提出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同学们,如果在你前进过程中,前面道路上有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你们是搬开大石头还是绕路而行?第二、如果你们在半山腰中居住,而面前的大山挡住了视线或者出路,是选择搬家还是挖掉大山?面对教师的问题,学生必将会积极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便可以导入语文新知识,也就是《愚公移山》。教师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营造悬念的氛围,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11

好的导入,就像是一本好书的序言,翻开首页,就能激发读者一气读完的兴趣。好的导入,就像是一场精彩演出的序幕,拉开帷幕,就能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好的导入,在课堂中如同“画龙点睛”之笔,可迅速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和高昂的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每堂课开始都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新内容新知识的急切要求,从而拉开课堂的精彩序幕。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对其他老师课堂导入形式的分析,我总结出语文课堂导入方式的大致分类:

一、开门见山式

课堂刚开始的五分钟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间段,也是学过后最不容易忘记的一段时间。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做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让整堂课的学习行为都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喜欢在上课过程中慢慢让学习目标明晰,而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的结尾才揭露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上半节中课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能在教师引导下被动学习。而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能使学生从始而终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其在整堂课都能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

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上课开始,我就规规矩矩地板书好课题,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12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为什么一个几乎和我们同龄的孩子能够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短短几句话,就让学生迫切地想弄明白同样是十多岁的少年,为什么周恩来却有如此非凡的抱负,从而促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探索。

二、温故知新式

这是一般用在第二课时的导入方法,或是用在教学古诗词中。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史安西》这两首古诗,由于两诗都是描写送行临别场面的,我便在上课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和朋友分别后,可以运用很多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与朋友见面,可在古时,朋友分开后就很难再见面,甚至永远都无法见面,于是很多诗人在送别时喜欢用诗歌来表达对朋友的情意。我们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呢?学生说出《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别懂大》等诗,师生共同回顾了这些诗的风格,这样一来,让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三、引用激趣式

课堂上,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对课本外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中教师如能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猜谜语、讲故事、唱儿歌等来导入课文,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白鹅》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讨论。在学习《长城》的时候,我先讲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建造长城的艰难。在学习《秦兵马俑》的时候,我又先安排学生看了《兵马俑》的录像,壮观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而在低段的教学当中,用歌曲和图片导入则更能激发低段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

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因为兴趣才是学生的第一需求。只有面对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能产生主动探求的欲望。另外,试验、绘画、歌曲,对这些生动、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学生的兴趣更浓。

四、提问导入式

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小小的石子,能让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而巧妙的提问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激起的却是层层波浪。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时,我先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在你们眼里,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学生有的说:“猫很可爱。”有的说:“猫很勤劳,喜欢捉老鼠。”还有的说:“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我说:“讲得真好!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家里的猫是一只怎样的猫。”我觉得这种方法对引起学生的思考很有帮助。教师找出课文的关键处,就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兴奋点,通过质疑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另外课堂导入还有创设情境式、悬疑设置式、讨论交谈式、理解课题式等等,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

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12

一、导入的类型

(一) 图片导入

图片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 能够刺激他们的视觉, 进而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上的插图, 或者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图片、简笔画等来导入新知。如在学习水果类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熟悉的各类水果, 并在水果的下方标明相应的单词。这些图片上的水果都是学生所熟悉的, 他们会迫切地想知道这种水果的英文单词如何拼读。此时教师再进入相关词汇的教学,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 而且可以将单词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更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掌握。

(二) 歌曲导入

歌曲有着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欢快的语调, 能以清新的语调与活泼的形式来渲染氛围, 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入新知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 歌曲有着更为强烈的吸引力与魅力, 大多数小学生对唱歌跳舞情有独钟, 以歌曲来导入新课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更加专注于英语学习。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收集更多通俗易懂的经典英文歌曲、影视剧插曲等,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数字时, 我们可以以动听的歌曲《Ten Indians》来导入, 优美的旋律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 问题导入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对生活缺乏认知, 他们对新鲜陌生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遇到新奇的事情或者新鲜事物总是喜欢刨根问底。我们英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以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导入新知, 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 便会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欲, 想通过新知的学习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 以问题导入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 实现注意力的集中与转移,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教学关于“购物”的对话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验, 现在就有一位外国小朋友在购物, 但是售货员却不明白他到底要买什么。同学们你们能来帮助售货员阿姨, 弄清这位小朋友到底要买些什么。”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想弄清楚怎样与外国小朋友展开交流。

(四) 游戏导入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喜爱玩耍, 游戏是他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用游戏导入英语教学, 能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操作性与娱乐性, 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如与学生一起玩“送单词回家”的游戏, 即让学生将单词分类, 要想完成这个游戏, 首先需要知道这些单词的含义, 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对单词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生活导入

英语语言的学习与生活情景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语言学习来源于生活, 最终又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割裂生活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而是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场景来导入教学。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这样更能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 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 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中。

(六) 角色导入

小学生喜爱表演、善于模仿,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来制作相应的头饰, 让进行角色扮演, 但要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学生为了更好地进行表演, 自然会积极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外界的强制, 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主观意愿, 更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并不局限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之外, 还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复习导入等,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来选择有效的导入方法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 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 导入的目的就在于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来展开,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生活经验、心理特点、思维规律以及兴趣爱好等。只有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设计导入, 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的激情, 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关注, 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同时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能够促进他们运用旧知来学习新知, 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

(二) 围绕具体的内容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是为整个教学服务的, 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不可只追求趣味性, 而忽视知识性, 要加强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找准切入口, 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引入新知的学习, 将学生的思维点与注意力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来, 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 方法手段的多变

课堂导入的手段与方法要常变常新, 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新鲜的感受与全新的刺激, 才能不断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热情。如果长期运用一种导入方法, 时间长了, 即使是再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在学生的眼中也会变得没有趣味。因此, 教师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手段, 有时要多种导入方法穿插运用, 如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题、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等, 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计出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导入, 才能使导入更加丰富多彩, 成为教学的亮点, 激起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上一篇:做好初中物理实验下一篇: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