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导入艺术

2024-09-09

初中英语教学导入艺术(精选12篇)

初中英语教学导入艺术 篇1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1. 趣味性原则。

导入要新奇有趣,导入环节应尽量采用不同的方法,引起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参与其中,同时化解所学内容的难度。

2. 针对性原则。

课堂导入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每节课的内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做到因课施教,因材施教。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呈现课堂教学的目的,为新授课课作好铺垫。

3. 启发性原则。

教师应通过幽默或富于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进人一种自然及放松的学习氛围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吸收新的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前后紧密联系,导入活动应如同智慧的火种引燃学生的思维的火把,让学生自觉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 提问式导入。

在一节课的开始适当的进行提问式导入可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提问的方式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讨论的话题可以涉及天气、爱好、食物、旅行等各个方面,既切合教学主题,又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说。

下面是笔者和学生的对话:

T:We know that there are lots of places of interest in the world.Have you ever been to any places of interest?

S:Yes.I visited London last summer.

T:Oh,really?How long did you stay there?

S:For about two weeks.

T:Who did you go to London with?

S:I went there with my parents.

T:What did you see in London?

S:I see(saw)the London Tower,the London Eye and the Big Ben,and…(学生无法继续)

T:Did you see the London Bridge?

S:No.i missed that place.But I had a good time in London.

T:Great.I hope I can visit London someday.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places of interest?

Ss:Yes!

T:OK.Now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places of interest in the world..

通过提问“你们参观过那些著名景点”,让学生讲述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适当询问,引出即将所学的单词和短语,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同时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直观式导入。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图画、照片、录音、录象等手段导入教学。这些实物直观形象,和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往往能直接引出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因此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比如牛津英语译林版8A Unit6介绍的是扎龙保护区,教师在教授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介绍保护区的视频,辅以保护区的照片,可以让学生对扎龙保护区的生态、鸟类有直观的了解,再通过阅读文章加以详细介绍,学生接受就会更加容易。

3. 活动式导入。

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猜谜、对抗竞赛、分组辩论、角色扮演、个人演讲的方式进行导入,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许多农村英语教师认为农村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性格内向,上课沉闷不爱发言,而且口语水平低,不爱开口说英语。正是这样的观念导致农村初中许多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不敢也不愿开口说话。

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就是猜谜。比如在8 A u n i t5“wild life”中介绍了许多野生动物,如果只是展示动物图片进行介绍,会略显单调。于是笔者在导入时展示了关于动物的谜语,果然学生被谜语所吸引,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这样既能在谜语中介绍动物,展示词汇和短语,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另一有效方式就是分组竞赛。比如在上8A Unit 2时,介绍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如果让学生们一个个回答两者词汇上的区别,会比较单点而沉闷,学生也会失去兴趣。

三、总结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使用不同的导入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导入的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反思,才能逐步改善,逐步提高。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作用不可小视。本研究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依据,通过观察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式,希望为第一线的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传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J].基础英语教育.2012:66-70.

[2]明辉.直观导入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5-21.

初中英语教学导入艺术 篇2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作 者:任贵亭 作者单位:大城县臧屯一中,河北大城,0659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3关键词:

对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艺术探索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导入 方法探索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科学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导入的安排和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思路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综合处理,选择最优的导入方式。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课程导入的首要原则就是针对性原则,每一堂英语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均不相同,所以针对课堂导入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合理的设计。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导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学习内容,并且铭记于心。据调查发现,部分初中英语课程教学并没有实施针对性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创新性原则。在选择课堂导入所使用的材料时,应当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只有这种信息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当前比较流行的素材或者是多媒体技术等进行课堂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趣味性原则。课堂导入要注意趣味性,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4.简洁性原则。导入不能过分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致影响了整节课的学习。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集中时间大致在5分至25分钟。因此,在进行教学导入时,要用最有效的方式、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一般来说导语要短小精练,尽可能在开头的几分钟内完成导入。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导入的一般方法

1.情境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引人人胜。

2.谈话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是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操作最简便的一种导入法。教师课前设置谈话主题,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问的问与答来实现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谈话内容,通过轻松、自然的提问、对话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所学内容。谈话导入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试听导入法。这是许多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能使教学达到具体、形象和生动的效果,透过视觉、听觉的冲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是视听教学的载体,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同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4.背景导入法。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现行初中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取材广泛,当教师在教授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名胜等方面的文章时,可以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Internet等)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他们制作成幻灯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口头叙述,或用图片展示,使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一个全面、明确、深入地了解,从而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运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思路,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益的。

5.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有趣味性的故事并结合将要学的新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导入中穿插一些具有趣味性而且寓意深刻的故事,极大程度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6.多媒体导入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便利,它可以使教学信息表现为图形、文字、声音的有机结合,有声有色,有情有境,学生得到的是生动逼真的形象化教材,映人学生眼中的是一幕“活生生”的场面,起到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知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校状态,为掌握和学习新知识提供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龚向春.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3(08).

[2]徐文娟.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J].科技资讯.2010(19).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4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采取合理有效的导入法,对于课堂教学具有直接影响。通过采取各种导入法,不仅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快速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因此,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课堂导入法。

一、教材资源导入法

很多教师都认为,教材自与阿奴也就是指语文课本,但是除了语文课本之外,教材资源还包括插图、附图等等。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包括了许许多多的插图,其主要是用来描述课本中情节、人物、景色等内容,属于语文教材中重要组成内容。通过设置插图,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给与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弥补文字描述的不足。比如说在《风筝》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观察教材中的插画,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先看看教材中的图片画了什么?”有的学生会回答出画面上有三个孩子,一个站在门里,另两个站在门外,他们都在看着天上的风筝。之后教师继续提问“请同学们讲述一下孩子的神态。”有同学说门外的两个孩子互相争夺风筝,而门里的孩子同样也想争夺风筝;还有的学生认为大孩子借了小孩子的风筝不想还等等想法。通过学生的表达可以了解到,学生均表现出浓厚的参与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挖掘教材资源,加强对教材资源的使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多媒体技术导入法

首先,视频导入法。在当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师生也越来越喜爱视频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可以极大程度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比如说,讲解《黄河颂》时可以导入波澜壮阔的壶口瀑布;在讲解《观潮》时可以导入钱塘江大潮;在讲解《观舞记》时可以导入优美的孔雀舞等等。而在讲解《蒹葭》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水边的芦苇,茫茫苍苍。同时配合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在安静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在教室中营造出良好优美的学习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根据画面内容,引导学生针对语文文字进行回放,使学习回归到文本,指导学生对课本艺术手法和中心思想的了解;否则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其次,音乐导入法。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学生情操。采取音乐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比如说在学习《云南的歌会》课文时,教师可以优先讲解一些云南少数民族名曲、以及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等内容,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此首民族音乐极具云南民族风情,学生很容易跟随葫芦丝悠扬的旋律,进入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之中,并且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针对教材内容合理采取音乐导入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本知识。

三、故事导入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故事导入法同样备受教师喜欢。由于故事本身情节比较生动、内容丰富,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些新颖、生动的故事来感染学生,以此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比如说在讲解《藤野先生》课文中,教师便可以采取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讲解鲁迅小时候和气闷教师寿镜吾之间的故事;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以讲解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采取故事导入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四、问题导入

根据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入法,也就是在课堂上创建问题情境,以此组织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和思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并且营造了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比如说,在讲解《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提出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同学们,如果在你前进过程中,前面道路上有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你们是搬开大石头还是绕路而行?第二、如果你们在半山腰中居住,而面前的大山挡住了视线或者出路,是选择搬家还是挖掉大山?面对教师的问题,学生必将会积极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便可以导入语文新知识,也就是《愚公移山》。教师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营造悬念的氛围,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

教学导入艺术 篇5

导入是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之前,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所采用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导入艺术能使学生很好进入学习状态,为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现结合自己初中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运用导入艺术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直接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在刚一上课,教师就直接向学生讲明该节课所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以强化学生的注意,使用该种方法,学生凭着学习的爱好和注意力,很快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并乐意接受教师的讲授,最后达到教师所提出的教学目的而获得成功。

例如:在教学“同类项”时,我在黑板上板书了“2a和3a”与“3x2y与4x2y”让学生观察各组中字母和字母次数的特点,学生齐声回答了各组中所含字母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见时机已到,我便开门见山对全班学生说“这节课大家就来共同学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次数也相同的项,即同类项。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是:能够正确掌握什么样的项叫做同类项。”学生听后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新的一课便拉开了帷幕。

二、故事导入法

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在数学课中,如果以一个精彩的故事进行导入,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并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去。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入语:“在一次野炊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正忙着洗碗进餐,其中一个同学问老师:‘我们共有多少人吃饭?’老师听后灵机一动,就事论事,对这位同学说:‘我们共带了55个碗,其中一人一个饭碗,二人一个汤碗,三人一个菜碗,刚好分完,请你计算一下有多少人进餐?’这位同学听了老师的话后,认真思考片刻,便笑着告诉了老师计算的方法及人数,老师高兴着夸这位同学聪明。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这位同学告诉老师的计算方法及人数是什么?”同学们听了故事之后,都积极举手回答。

三、衔接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特点,运用人类独有的联想力,引出新的内容,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运用衔接导入法时,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组织,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积极地迁移到新知识中去。

例如,在教学“添括号”时,出示了二组等式:a+(b﹣c)=a+b﹣c。从左到右是去括号,要求学生说出去括号的法则,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后,运用等式的对称性,把两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一下,得:a+b﹣c = a+(b﹣c),a﹣b+c = a﹣(b﹣c)。问:“这两组等式与前两组等式有何不同?”然后,利用学生观察分析去括号的方法来分析添括号的法则,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教学便直接切入讲授之中,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极少,但是也给数学课起了润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以一个切入主题的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提示事物内部的规律,解决新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这种导入法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不妨这样做:用一架天平,让学生在天平两边的秤盘里,放着重量相等的物体。然后在两次的秤盘里加上(或拿去)重量相等的物体;或者把两边的秤盘里的物体的重量都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让学生观察天平加上(或拿去)物体后仍旧是否平衡。学生弄清实验现象以后,随即引导学生在一个等式两端同时变化后的情况也是否与实验现象相吻合。最合,在学生已掌握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直接引入等式的性质。

五、演示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利用某种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新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展示的内容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演示导入法在几何教学中运用较多,它可直观形象地展示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些感性上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用教学方法来进一步解释。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不妨让学生将一个三角形如图折好观察,最后再谈话:折好后∠

1、∠

浅论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6

初中英语课堂的开端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增强英语课堂开端的设计意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每一节课都有个成功的开端。长此以往,形成自己的风格,收获成功。

一、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

温故而知新,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通过复习逐步过渡到新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习、掌握了新的知识与技能。

学习新内容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找出其中的异同,抓住知识的结合点,对旧的知识加以概括,逐步引出新知识。这种方法既复习了已有的知识,又促进了知识的延伸拓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以提问的方式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课。用这种方法进行导入,所提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不经意间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方法把学科知识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再现所学的旧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例如,在学习“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不同的交通工具,如bus, train, subway, bike等。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些单词,再引出与之相关联的新句型: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二、 从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录象等说起

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录象等直观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加生动,更加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利用课本教材,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创设一种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生动、活泼。

如牛津版8A Unit 4 Wild animals的Reading部分是关于大熊猫希望的故事,我事先上网找了一些有关大熊猫的录像,通过放映,观看后,再讨论有关大熊猫的一些问题,最后得出讨论结果并引入课文: Giant pandas are our national gems. They mostly live in China.The number of giant pandas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Why? Because there are many dangers in the wild. What dangers are giant pandas facing that we can know from the text? 这样能让学生怀着激情和求知的欲望去阅读文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利用直观的事物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启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融入到课堂中来。

三、 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情境

1. 问题情境

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局限于一种。在学生表达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马上纠正,要给学生自己意识错误的机会,能意识自己的错误也是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教师还可以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以pairs或groups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彼此之间也可以互相纠正错误。

2. 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造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3. 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挖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4. 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协作”

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

在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而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 + 1>2的效果。

5. 表演情境,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才能

上课之初,教师让一位学生上台演讲两分钟,演讲的内容根据演讲者各自的差异进行安排。成绩滞后的学生可进行课文复述,程度中等的可进行与将要学的主题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作演讲,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则可以作即兴演讲。凡演讲,教师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安排,确定有关人员及演讲的主题,把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和锻炼口语作为一节课的开端。

另外,初中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编成课本剧,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改写成简单易懂的剧本,再由学生通过排练在上课时进行表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使班上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醉于英语学习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7

一、温故引新导入法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复习一下旧知识, 可以使学生把前后新旧知识衔接起来.

案例:在教学“多项式”的定义时, 我就先让学生复习单项式的定义, 明白什么是单项式后, 引出多项式的定义.

二、直接导入法

就是开门见山, 直接点明本节课所要教学的重点.

案例:在教学“统计初步” (第一课时) 时, 教师可以直接提问:什么是总体?什么是个体?这样导入, 直截了当, 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三、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

案例:在教学“分式的加减”时, 可以与“分数的加减运算”相类比, 先提问异分母的分数怎样计算, 在学生能正确解答异分母的分数时, 引出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

四、情境创设导入法

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等各种手段, 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 蕴含哲理的氛围,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 我导入一个古代印度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棋, 献给国王, 国王打算奖励他, 便问那人要什么赏赐.那人说:“我只要麦子.”“要多少?”“我只要求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下一粒麦子, 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下两粒麦子, 在第三个格子里放下四粒麦子, 在第四个格子里放下八粒麦子, 以此类推, 当每个格都放满后, 便把每个格子的数目相加就行了.”国王一听, 心想:这点麦子算得了什么!就一口答应了.当这人去仓库领麦子时, 国王发现所有仓库的麦子都不够给他, 这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纷纷动笔计算.

五、引史讲故导入法

讲授新课时,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适当地引用一些数学发展史、古今数学家成长的故事, 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 来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以引入新课.

案例:在讲授“配方法”时, 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老头, 在临终前打算把17头牛分给3个儿子, 要求大儿子分得全部的二分之一, 二儿子分得全部的三分之一, 小儿子分得全部的九分之一, 但不能宰杀牛.三个儿子都不能定夺, 最后一位聪明人告诉他们, 先从邻居家借一头牛, 然后大儿子分9头, 二儿子分6头, 小儿子分2头, 剩下一头再还给邻居.”这个故事既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又渗透了配方法中“借一还一”的数学思想, 为新课讲授做好了铺垫.

六、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就是通过故事、游戏、儿歌、幽默语言、诗歌、对联等方式引入新课.

案例:在教学“列代数式”时, 导入可从一首儿歌开始: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当学生兴高采烈地接着唱诵时, 教师作如下引导:像这样唱下去, 一辈子也唱不完, 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其中一般性的规律.进而引出n只青蛙n张嘴, 2n只眼睛4n条腿.从而, 进入代数式的教学.

七、演示教具导入法

教师通过教具进行演示实验, 把一些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演示教具, 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 不妨这样做:用一架天平, 让学生在天平两边的秤盘里, 放着重量相等的物体.然后在两边的秤盘里加上 (或拿去) 重量相等的物体;或者把两边的秤盘里的物体的重量都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 (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 让学生观察天平加上 (或拿去) 物体后是否仍旧平衡.等学生弄清实验现象以后, 随即引导学生在一个等式两端同时变化后的情况是否也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在学生已掌握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直接引入等式的性质.

八、悬念导入法

悬念, 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 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初探 篇8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 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内在联系, 在复习提问旧知识时,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而且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进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这种温固知新导入法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譬如:我在讲授“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接着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 从而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两者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如此的新课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系列新问题,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趣味实验导入法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思考、拓广探索等栏目, 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数学活动, 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 主动探索, 不仅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 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譬如:我在讲授“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 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一人动手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重复做这个实验, 直到不能再做为止, 一人记录。学生每次折叠后又展开所得的长方形个数, 进而讨论、质疑:“折叠次数与展开后长方形个数间有何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学生发现了规律性的“奇迹”:第一次折后对应得到2个长方形, 第二次对应的是4个, 第三次对应的是8个……显见每折一次, 得到的长方形个数是上一次结果的2倍, 这样第100次, 对折后可得10240个长方形, 即100个2相乘, 乘方的定义和幕的定义便呼之欲出。又如:我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先让学生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 我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在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后, 借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 其效果事半功倍。

三、教师演示导入法

初中生对直观性教具比较感兴趣的, 因此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探究氛围。譬如:我在讲授“椭圆”一课时, 课前准备一根线绳, 刚上课先让学生用该线绳设法试画一个圆, 我就在一根线绳的两端各系一根铁钉, 再把两铁钉固定在黑板上, 用粉笔将线绳绷紧绕两定点作圆周曲线运动, 此时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椭圆图形。此时, 我启发学生比较两种图形的异同, 并对后一种作图过程详细加以分析, 便引出了“椭圆的定义”。这种直观形象导入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设疑悬念导入法

鉴于初中生追根求源迫切的心理特点, 教师巧妙设置悬念, 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探究氛围。譬如:小李家的衣柜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装饰物, 其中一块被打破了, 他能否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许多学生讨论热烈后得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三角形的判定。

质疑是学生在认真思索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启思、设疑, 而且要释疑、解惑, 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法宝, 教师成功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 悬念设置于课尾, 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无穷魅力。

实践证明:疑问是思维的催化剂, 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因此,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能达到以一石击起千层浪的美妙境界,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圆的概念”一课时, 就开门见山的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 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出等边三角形和平衡四边形吗?”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 异口同声的回答:“绝对不能, 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接着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后问:“那就做出这样的形状行吗?”同学们视觉茫然, 继而大笑起来:“不行, 因为这样的车轮在滚动时就会忽高忽低的。”我在进一步追问:“为何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在师生互动讨论的基础上, 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很轻松的引出了圆的定义。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9

关键词:兴趣,多样化,自然,恰当,方法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从学习心理特征看,他们“比儿童有更多的动机需求”,而学习行动起于学习动机。因此,要使学生对新课学习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行动,就必须使课堂导入起到诱发和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课堂导入的设计关键是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和方法的多样化。

第一,要注意导入的趣味性,因为一篇饶有兴趣的导入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它能促使学生不懈追求和积极探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他们便会把要学的知识当作“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如:在九年级英语教材中,有个单元是学习定语从句的,我准备的导入是以下的谜语故事:“She is a woman,she is a woman who is neither tall nor short.She is a woman who has long hair.She is a woman who is very strict with us.She is a woman who teaches us Chinese.Guess who she is.”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随之产生,而学习兴趣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这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已显现,他们迫不及待地回答:“of course,she is Miss Tan.”于是我就顺势诱发:“Can you make a riddle like this?”听了这句话,几乎所有学生的兴趣都特别浓厚,表现出更多的动机需求。于是学生就纷纷地造起了谜语,同时不自觉地运用了定语从句这一新的句型。可见,学生已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思维活动相对活跃,这正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于是我便板书了新句型:She is a woman who teaches us Chinese.

第二,导入设计方法要多样化,要新颖。因为千篇一律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激不起学习动机,因此要根据不同题材的内容变换着不同的导入,如情景、故事、实物、图片、表演、游戏、讨论、演讲等导入方法设计出灵活多变的导言,只要能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均可采用。所以在备课时,要对每一个单元的新的语言点的导入进行认真设计,对怎样导入、用什么方法,先后顺序、深度、广度,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的思索,查资料、找参考,最好做到巧妙、自然。同时,导入设计要简洁清晰。我在教学中归纳总结了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1. 自由交谈法。

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report”进行交谈,这样这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新课。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如在教“after”和“before”引导的状语从句这一新内容时,在问了值日生天气、日期等情况后,随意地问道:“What time did you get up this morning?”学生答后又问:“what did you do after you got up?”为了引起注意,把“after you got up”又重复了一遍,学生很容易地答道:“After I got up,I washed my face.”板书这句话并在“after”引导的从句下划上横线,接着又问:“Did you do any running after you washed your face?What did you do after you did some running?”如此下去,一直问到到校上课。然后问另一个学生:“What did you do before you went to school?”并将句子板书,学生很容易理解。又从“before”从句反过来问到学生起床为止。这种“随意”交谈使他们为自己能用英语和教师交谈感到兴奋。兴奋之余,待教师点出新课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新课已经开始了。

2. 情景法。

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等特点,在新课开始前设计一个情境来引入新课,能使学生把看到的情境与听到的英语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形象具体、生动,真实感强。在学习这一句型时,我运用了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感兴趣且容易接受这个新的语言点。我是这样设置的:我拿出自己的书,问学生:“whose book is this?”帮助学生回答:“It must belong to Ms Zhang.”接着问:“why?”学生回答:“Because you always use it.”接着拿出学生的物品,明知故问:“Whose book is this?why?”让学生仿照新句型回答,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接受并运用了今天学的语言点。

3. 听说模仿法。

通过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范例,直接引出新课。在机械操练之后,再作点破和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句型语法教学,如在教过去完成时这一语法项目时,利用学生上课迟到这一事例,说出例句并板书:when he entered the classroom,the class had begun.在“had begun”下划一条线,然后要学生用他们所看到的周围的事情尽可能多地照例句造句。如:when he entered the classroom,the teacher had come in.(the bell had rung/we had sat down/we had opened our books/we had finished our Daily Talk).通过造句练习,学生对过去完成时的概念就基本清楚了。

4. 直转法。

新教材的编写起点高、坡度大、内容广、操作性强。因此,在开始新课时,导语设计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通过新旧对话、句型的对比逐步展现新内容。导入时,尽量使用同学们易懂的语言来导入,由简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这样反复多次,逐步扩展、加深,多做替换操练来突出新的语言点和知识点,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脑海中,随后的操练和练习就相当顺利得体,课堂气氛也显得活跃、自如了。例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句型时,就可利用复习the days of a week和what day is it today?what day is it tomorrow?来引入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句型,通过Today is,Tomorrow is,Yesterday was...句型回答,学生很快猜出“yesterday”的意思,然后再进行“Yesterday was Tuesday.”“I was not here.”“I was ill.”“But today is Wednesday.”“I am better.”“I am here now.”等句型训练,使学生在对比的基础上领会“Yesterday”句中的“is,am”要变成“was,were”的形式。

5. 直观法。

用幻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无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物、图片、身边的素材设计新课的导语,尽量不要舍近求远。初中课本里的插图并不多,因此,在上新课前可用简笔画勾出一些有趣的图片,用这些进行直观教学,能马上导入新课,还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

6. 游戏、音乐、表演法。

孩子天生爱玩,喜欢唱歌,喜欢表演,所以根据这些特点,我经常设置一些好玩的游戏、好听的歌、角色扮演等活动来进行导入。如chant,guessing game等。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激发了学生运用新语言知识表达的欲望,诱发其情趣,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了新课的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导入艺术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解析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众多, 教师如何做出最恰当选择, 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智慧。课堂导入是教学最初环节,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气氛, 还能够为教师教学创造更多切入契机, 形成课堂教学重要成长点。课堂导入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任何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教情、学情存在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 针对教学实际科学设计、适时投放, 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一、设问导入, 激活课堂教学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激趣手段很多, 利用悬疑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教师设计悬疑问题并不难, 但要体现问题的悬疑性、探索性、价值性, 则需要教师作出更多方面的调研分析。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教材大都是名篇经典, 其内涵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 要校准操作方向, 探索为教学服务的途径, 设计出来的悬疑问题要适合教学需要。其次是对学生生本展开学情调查, 学生学习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爱好都不尽相同, 学生对文本学习理解自然也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大多数学生心理需求作出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生本和教材文本思维对接点, 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导入设计。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导入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的。我们作为子女要充分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虽然父母对我们有些严厉, 但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在这些细微生活小事中, 我们能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呢?父母的疼爱曾经感动过你吗?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呢?这种感情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中还是行动中呢?无论是哪一种, 都会让我们感动和终生难忘。今天, 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从这段导入设计中不难看出, 教师提出了一连串儿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浓烈的情感因素, 足以让学生为之动容。实践证明, 教师设计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产生的激发力是剧烈的, 启迪学生学习思维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故事导入,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故事,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也与学生兴趣点相吻合。教师成功介入可读性故事, 可以瞬间将学生思想集中起来, 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初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具有极强好奇心, 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特别敏感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故事讲述, 自然能够将学生思绪调动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自身表达优势, 根据教学需要借鉴现成的故事, 或者是自己编辑故事, 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实现体验感知, 并对教材文本形成迫切探索欲望。

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一段闻一多先生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斗士, 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敢于拍案而起, 可见其坚韧的情志。其实, 生活中的闻一多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学者, 虽然带有几分狂放, 但对学生却是非常尊重的。据说闻一多和朱自清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搭档。朱自清在中文系开设‘文辞’研究课题;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大讲唐诗, 先生进入教室不讲课, 而是掏出烟斗, 很客气地问学生:哪位吸?学生当然不会吸烟, 闻先生自己先点上一支, 开始朗诵起唐诗来。”学生对闻一多没有太多了解, 教师讲述闻一多的生活轶事,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媒体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施教带来更多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直观、形象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材料信息, 通过声光电信息冲击学生感官,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特征和标志, 在具体操作时, 很多教师容易对多媒体产生依赖感, 将不该省略的教学行为都省去了, 这也是不正确的教学媒体观。多媒体虽然具备诸多优势, 但多媒体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多媒体自然是喧宾夺主了。

多媒体播放视频可以快速聚焦学生关注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内容是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 学生为视频中安塞腰鼓强大气场所震撼, 有些学生开始手舞足蹈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安塞腰鼓的机会。学生对视频直观展示有特别触动, 为顺利介入文本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快速形成学习认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11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主要方法

(一)美文朗诵法

老师在课前要适当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查找一些相关的诗词、美文等,在下一节课前进行朗诵。一般初中生都处在有点羞涩的年龄,所以必须要强调让学生在讲台上大声、有感情的进行朗诵。比如说在讲解《卧看牵牛织女星》时,可以在课前十五分钟左右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阅读《天上的街市》,对每一个上台朗读的学生做出一定的评价,并且评出朗读最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鼓励那些羞涩以及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认真的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紧接着的课堂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故事引导法

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搜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故事要幽默、典型,能够有助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去寻找一些有趣的相关故事,在课前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老师自己讲或者让学生来讲,这样的方法一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课堂学习的热情。比如说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老师就可以在课前的几分钟里把皇帝的新装作为一个故事来讲解给学生听,达到一种提高课堂气氛的效果,紧接着再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带着许多的疑问去学习,还带着满满的热情来探究知识。

(三)提问引导法

老师可以把提问作为一种课堂导入艺术,所提的问题要与所学的内容相关,具有典型性、吸引力,最好能够让学生各有不同的观点。观点有了冲突,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争论的效果,在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讲解《愚公移山》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如果在前行的路上遇到了影响前行的大石头,你们是选择把石头移开还是掉头绕路而行?”,这时学生一定议论纷纷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要给学生机会,挑几个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语文课本内容的学习中去。

(四)猜谜语法

老师可以提前安排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游戏,比如猜谜语,老师先把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分组,分别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谜语,谜语的范围必须与所学的内容相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游戏结束后对表现最好的那个小组进行表扬与奖励,这样可以促使下一次学生充分的去准备课堂内容,在达到活跃课堂效果的时候必须要适当停止游戏,毕竟课堂的时间相当的宝贵,还是要以讲解知识为主。

(五)巧用多媒体法

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改革后的一大创新,它包含了图片、音乐、视频等等各方面,能够使课堂达到一种图文并茂的效果。老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等,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六)设置情境法

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直观演示法,把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通过演示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给学生铺垫一条由抽象到形象过渡的道路,为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提供一些感性的或者容易理解的材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老师可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一一列在学生的眼前,并逐步的加以介绍,这样学生会被百草园以及三味书屋的艺术风格所吸引,进而对此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语文课堂导入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的导入要典型、新颖、有价值性,时间不宜太长,只要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就要赶紧转入正题,老师在设计导入话题时要做到风格多样,内容新颖。

(二)导入的内容要贴近课本知识点,不能偏离太远,不然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浪费时间,做到让导入为课堂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将导入的方式、内容与所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三)导入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老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以及课本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方式的导入,不能生硬的照抄其他的导入方法,要学会变动,不能刻板和过于单一。

(四)导入形式要与后面的教学内容相一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不能出现过多的与后续学习无关的内容,更不能仅为了达到娱乐的效果而不顾课堂的学习效率。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12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 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不一定是上一节课的知识, 可以是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可以由教师总结、叙述相关旧知识, 也可以由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入活动。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通过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 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 从而使认识更全面。

例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 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世界地图和地球仪, 指出从亚洲通向欧洲的道路, 使学生回忆“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还可找出哪些从西方到东方的航线, 学生的思维就会由已知的历史知识转入所学过的地理知识, 找出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两条航线。还有少数学生找出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到达亚洲的航线。这时, 教师又问:那么西欧绕过非洲或南美洲到达亚洲的两条航路是由什么人、什么时候、怎么开辟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直接导入法

开门见山, 直接点明本课课题, 概述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使其做好参与教学的准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宜采用直接导入新课的情况有:一是教师有丰富的经验, 在学生中有较高威望, 学生非常喜欢听这位教师的课。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高, 课前预习做得较好, 已有了充分的准备。二是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不需要过多的铺垫、引导, 直接切入就能够展开教学活动, 如近现代史中的美国南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七七事变等。

三、悬念导入法

通过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抓住学生的内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述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探讨热情, 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来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 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点, 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历史知识。

四、历史情境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图片、影视音乐、实物等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法。一是图片。对初中学生而言, 形象直观的材料, 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历史图片, 精心设计导言, 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 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可利用美国国旗的图片设问:美国国旗的设计有何寓意?国旗上的星星为什么从开始的13颗增加到现在的50颗?二是影视音乐。上课伊始, 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视频、音乐, 引导学生观察、聆听, 进而提出相关的问题, 切入到本课的教学中。三是实物。运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实物 (或复制品、模型) , 引入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如:观察粮票, 注意粮票使用的限制 (面额、时间、地区、种类等) , 思考粮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物资匮乏)

五、故事典故导入法

教材中有许多饶有兴味的故事, 可以是教师讲, 也可以由学生讲。以此进行新课的导入, 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 还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要求, 引起他们的共鸣。如可通过介绍胡林翼的相关故事引入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等。

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 也可作为导入的材料。如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 用“卧薪尝胆”导入“吴越争霸”……上述众多的成语故事虽为学生所熟知, 但其来源却大多鲜为学生所知, 故利用成语导入, 颇具新鲜感, 且饶有兴味, 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一篇:写作初中英语下一篇:宽容让我们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