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艺术谈

2025-01-2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初中英语教学艺术谈(精选12篇)

初中英语教学艺术谈 篇1

教学英语, 不能循常习故, 要别出心裁, 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语言学习, 也是做人的学习, 英语教师同样不可小觑, 从教学艺术方面略谈体悟点滴。

一、通过名著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阅读名著, 克服畏惧。比如, 阅读《莎士比亚》, 找出其中的名篇, 阅读和揣摩其浓厚的哲理。

1.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什么呢?莎士比亚幽默地描述道:“Goodname in man and woman, dear my lord, is the immediate jewel of their souls:Who steals my purse steals trash;’tis something, nothing.”

2.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情况, 很多人一生行善, 潦倒失意, 有些人作恶多端, 却飞黄腾达。莎士比亚在四百年前一针见血地指出:“Somerise by sin, and some by virtue fall.”

3.智者千言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古今中外的智慧有惊人的相似。莎士比亚也英雄所见略同地说:“Must pay attention the wordswhich the ignorant person said that because in the useless spoken language occasionally will be mixing with the buried treasure.”

二、多背诵简洁明快的短句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时候, 就是某一句话对我们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甚至影响了我们的一生。这些句子, 大多数言简意赅, 寓意深刻, 读来朗朗上口。为了帮助学生们学习英语, 我特地找来一些英汉对照的句段, 让学生背诵。

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的:

金银珠玉非为贵, 满头银丝黑最难!Goldand silver bead jade is not for you, Silver haired black the most difficult!

启发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

万年历史一书卷, 百岁人生占几行?Mil-lion years of history a book, Hundred years of life for a few lines?

告诉学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

指责别人别眼睛雪亮, 褒扬自己须语言踟蹰。Blame others don’t know, You must praise language hesitate.

启示学生要韬光养晦的:

种子落在地表会死亡, 才华藏在心里能精进。A seed falls dead on the surface, Be diligent to hide in the heart.

让学生们学会辨别是非的:

没有智慧, 和正确分手易;Without wisdom, and correct break easily;陷入盲区, 与错误道别难。In the blind area and error, say goodbye to.

三、巧妙提问, 高效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中, 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 启迪他们的智慧。要让提问语言富有激情, 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劲头, 教师还要面带微笑, 让学生尝到乐趣和轻松。

综上所述, 教师在教学中, 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 内容要丰富多彩, 让学生乐此不疲, 其乐融融, 学习才有成效, 学习成绩才能提高。

初中英语教学艺术谈 篇2

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作者:付宏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51期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讲求教学语言的艺术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抽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艺术表达方式必不可少。本人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进行探讨。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该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首先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来授课,不能用自己生造的土话或方言来表达概念、性质、定理等。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的理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用最短的时间传送最大的信息。

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3

【 关键词 】课堂导入 基本要求 方法和课堂导入的误区

“教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如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等心理特点,精心编制导言,设计新课的导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课堂导入基本要求

1.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是否实现教学目的,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应该对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要达到什么要求、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达到什么水平、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教学目的要通过教学内容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师对概念、定义的表述,所作的论证,引用的事实、材料和语言表达等都要正确无误,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3.课堂导入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

新颖而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参与的兴趣越浓,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如能利用时下的流行素材或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4.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的“导入”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来自然过渡,引出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堂导入的基本方法

(一)兴趣式导入

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创设情景,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导入新课。

1.实物导入法

以实物进行教学,能马上导入课文,还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如初一(下)讲授人体五官时,可以用一个塑料娃娃。采用“What’s this? ” “What’s that? ”的提问方式分别引出head, eye, nose, mouth, arm, leg, foot 等人体部分的单词。

2.游戏导入法

教师可根据学生们喜爱游戏这一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讲七年级unit7What does he do?时,可以设计几件小道具:teacher教棍; doctor 带有红十字的帽子;soldier玩具枪;farmer草帽等。学生在游戏中很快地学会了运用相关的句型“What does he/ she do?”“Where does he/ she work?”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达到了教学目的。

3.歌曲导入法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歌曲,能使学生减少对语言的陌生感,使之更加感性生动。如在学习八年级unit3课文Miss Evans 之前,播放Titanic中与课文内容对应的情节。可以说唱歌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图片视频导入法

这是许多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能使教学达到具体、形象和生动的效果,透过视觉、听觉的冲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体性导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生活化导入

现代外语教育家张士一先生曾指出:“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汲取语言,因为语言是人对于环境的一种反映。”英语教学要贴近生活,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方面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能力。

(四) 任务型导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除了借助插图、各种媒体、学生的言谈、表演外,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三、英语课堂导入的误区

首先,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至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 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

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这需要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最后,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四、结束语

外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习得过程,“导入”艺术的提升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地查找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吸取经验教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自己的教学技能日臻完善,使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赋能者,那我们的英语课堂必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鹏翔;教学导入的艺术手法[J];《文学教育》下;2009年11期

[1]王灵滨;课堂导入多样化,提高英语教学效果[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年07期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艺术谈 篇4

一、在应用中反复记忆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 有一种随文识字的模式, 即把生字识记放在阅读分析课文的同时进行。这样的教学, 学生很容易附着一些其他的信息来认识和记忆生词, 效果自然比较理想。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可以借鉴这一模式, 让学生在应用中反复记忆来提高效率。英语单词的应用一般是以句为单位的, 那么, 我们可以分别实施词单位教学和句单位教学。词单位教学, 注重的是生词的个体性, 从单词的语音、拼读规则入手, 再讲到词汇自身的基本意义, 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句单位教学, 则是结合了词汇自身的语法特点, 把单词放在具体运用的句子里, 让学生从分析单词使用的句子开始记忆, 结合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进行操练。教新词, 用学生熟悉的句型, 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单词, 而且学会了具体的运用, 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教学“cook”这个单词的时候, 教师举了一个例子, “Liu Yiwei is a famous cook, do you want to be a cook like him?”因为学生对名人是十分感兴趣的, 所以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单词。

二、在情境中形象记忆

情境式教学强调的是生活情境的再度创设, 让学生在模拟构建的情境中进行表演, 使词汇教学与听、说、用等实践性的场景结合起来, 在具体实践中体验, 在具体交流中应用, 在具体情景中记忆。情境式教学的形式有很多种, 一般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利用实物记忆词汇, 如教师把各种水果带进教室, 然后向学生提问“What’s this?”“What colour is it?”等问题, 让学生在相互的对话中认识并记忆水果和颜色等词汇。二是利用图片记忆词汇。图片是实施的静态影像, 用配套的教学挂图同样可以起到与实物相似的效果, 而且挂图有时可以发到每位学生的手中。三是利用体态语记忆词汇。运用多种体态语, 可以使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学生兴趣盎然。如介绍clean时, 教师可以做出许多的动作进行介绍, 学生也可以跟着老师的动作一边做一边说“clean desk、clean the blackboard”等, 以此加强学生的记忆。四是利用简笔画记忆词汇。简笔画结构简单, 易于诱发学生思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在规律中集群记忆

作为一种语言, 一定有着自身的规律, 在教学词汇的时候, 如果仅仅只是就词讲词, 那样效率会非常低下。对于教师而言, 应该尽可能地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词汇的内在规律, 以掌握语法规则的方法, 规模化记忆词汇。比如可以通过掌握构词法的手段去记忆单词。构词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前缀、后缀、转化、派生等, 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 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探索的乐趣, 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促进记忆。比如以“ation”作为后缀的单词有:conversation, discrimination, education, application, generation等;以“pre”为前缀的单词有prehistoric, preview, premature, prepay等。当然, 在教学词汇时, 还可以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联系, 把有限的词汇知识转化为无限的词汇生成, 以此来加强词汇教学的广度。如学习了“happy”一词后, 可以引申到“happily, unhappy, unhappily, happiness”等词语。

四、在联想中相关记忆

联想是词汇教学生成的重要手段, 运用联想来增进记忆的策略是以线索依存遗忘理论为依据的。词汇教学重在记忆, 而克服遗忘就必须寻找到一个相互触发的记忆依存点。利用这一理念, 如果对某一词汇产生暂时性遗忘时, 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初预设的联系点进行探寻, 提取线索, 促进记忆。比如学到cupboard时,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像, 器皿柜、橱柜里有些什么东西:bowl, fork, knife, dish, plate, spoon, chopstick 还有kettle, gas, tap, wash cloth, bottle及sugar, bean, source, salt, wine, oil等, 以后, 如果cupboard出现遗忘, 学生可以顺藤摸瓜, 借其他的词汇想起这个词语。更为重要的是, 相关记忆可以将一些零散的词有机地联系起来。

五、在变化中科学记忆

艺术化的教学方法还应该包括授学生以记忆之“渔”, 让学生掌握多种科学记忆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师注重改善教学方法的时候, 可以适当渗透一些相关的记忆法, 辅助内容的记忆。具体方法如分类记忆法, 让学生对纷繁的词汇进行分类, 如体育用品类、颜色类、人称类等, 在类群中加强记忆;图表记忆, 让学生将复数变化、人称变化、级的变化、五种代词列成图表, 利用图表独特的直观性加强记忆;卡片记忆, 让学生自制小卡片, 随时记忆等。其他的方法如感观记忆、口诀记忆、回放电影式记忆等, 都可以在可能实行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

初中英语教学艺术谈 篇5

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主要目标之一。英语课堂教学用语是指英语课堂上教师组织课堂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语言,从内容上包括课堂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学生交际用语和教师反馈英语,从课堂形式上包括问候语、指令用语、鼓励式用语、启发式用语及教师评价用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运用得是否得体,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序进展,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最终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当前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现状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发现,虽然绝大部分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运用课堂教学用语能力有很大提高,课堂教学用语使用上进一步科学化,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1.绝大部分教学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许多课堂上教学过程仍然被视为教师给予与学生接受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课堂用语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学生自主发言提问的机会较少。

2.教师在使用课堂用语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语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还不够,不能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使用课堂用语,可以使英语课堂用语与学生认知发展融为一体,避免随意性。随着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提高以及教学过程的延续,课堂用语应适当增加难度,增加新内容,使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3.教师使用英语课堂教学用语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往往半途而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地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凡能用英语表达且估计学生基本能理解的东西,应尽量用英语表达。为此,教师可以配以手势、表情、简笔画,并尽可能用学过的英语来介绍、解释新内容,以降低语言难度。

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维系良好和谐的师生情感和平等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是课堂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2.坚持使用性原则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用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运用。比如,七年级教学开始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并养成习惯,产生师生共同交流的效果。教师要尽可能使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课堂用语,如:Goodmorning,class.Classbegins.Verygood.Rightorwrong.Yesorno等。随着学生语言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连续、自然而流畅地使用课堂用语,如:Pleaseturntopage…;Cometotheblackboard;Trytotellthestoryinyourownwords等。此外,教师使用课堂用语时还应注意英语的语速和节奏,使学生明白老师表达的含义。通过长时间坚持,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理解课堂教学的能力必定会大幅度提高,同时学生兴趣也会增加。

3.注重运用激励性课堂用语艺术

激励式的课堂教学用语能进一步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充满亲切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实践活动与语言交流;能极大地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Donotbeshy!Comeon,please.Welldone.Donotloseyourheart,Ibelive…同时教师在表示赞叹和表扬时,不要总限于讲“Good”或“Verygood”,长此下去,就体验不出语言使用的层次和等级,体验不出针对性,因而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根据学生表现程度和回答问题情况用“Excellent”,“Wonderful”,“Youareveryclever”等进行反馈评价,使学生明白评价的等级差别。

4.课堂教学用语的规范性

教师的教学用语要选择合乎英语习惯的说法,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语音语调正确,养成良好表达习惯。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每天在课堂上听老师说话,久而久之就会把老师的发音、语调及说话的方式和习惯都学去了。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正确和规范,并要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发音要清晰响亮,力求自然、流畅,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地道的英语观念,减少汉语对学习英语的影响。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 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 提问技巧 精细设计

通过学生对提问的反应,弄清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的如何,以便及时反馈调整、查缺补漏,以保证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变为自己能掌握运用的知识,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精细设计课堂提问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堂提问必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巧妙的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首先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情绪的波动和回答问题的欲望。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 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Do you like pandas? And why? 问题刚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你一言我一语激烈的争论起来,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各个都跃跃欲试,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得到了空前的活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争论的兴趣。并且利用这一次机会,较好的挖掘出了本课所蕴含的情感教育。

二、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有技巧

教学过程中男女生竞赛抢答等。就可以使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学习较差的同学也会兴趣大增,不甘落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把英语学习当成是一种乐事。比如我让学生做个这样一个游戏,我事先写好了十几张纸条,每张纸条上写上不同的动词短语(当然都是刚刚学过的)。分不到纸条的同学可举手发问。看谁猜的快。其目的是看学生掌握动词短语如何。学生一听看谁猜的快,兴趣马上就来了。这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的抢问。如,Did you watch TV/do your homework /go shopping...last night?就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勇敢地举起了手。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非常愉快的参与了活动并复习了大量的动词短语。有的同学一次就问对了,他就感到非常成功,很想继续下去。带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学起知识来也就乐此不疲了。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合作性

课堂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特别是小组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才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流程顺利进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具有合作性。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现实性

课堂提问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Book3 Unit8.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主要告诉我们奶昔的制作过程,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且原料也易于准备;所以,授课以前可以要求学生事先试着制作一种奶昔,并且记下制作时的过程,为新授课做好准备。这样就降低了新授课的教学难度。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也是一门语言实践课。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必须贴近生活,教师的提问要与听说结合,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如:在学习新目标英语Book2 Unit12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提问,创设情境,以便使学生达到用英语来交际的机会: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就只能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参与回答。一个同学说I went to the park. In the park I went boating with my mother .We all had a great time.另一个学生说:I didnt go anywhere. I helped my mother do housework at home.同学们都积极的抒发自己的见解,提高了他们听说的能力。

当然,为了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为了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除了提问任务的精心设计外,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合理调控课堂教学的环节和秩序

课堂调控对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无控的课堂一定是松散的,失败的课堂。那么,怎样调控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入手:调控教学目标,即目标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能太低。调控教学方法,有时备课时的教法,课堂上反而用不上,教法若不灵活,课堂将很难进行下去;调控课堂气氛,哪怕是一个目光、表情、手势。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弛张结合。

二、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赏识性、激励性语言

激励性语言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中必须要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提高教学效果。要善于用赏识性的语言开拓学生思维。哪怕是一点点的微笑,也可能成为学生心中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让我们的孩子愉快地接受新知!

略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 篇7

一、设疑艺术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思考的原动力来自于兴趣和好奇。物理课堂设置悬念就是要引发学生的神秘感, 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用经典的物理故事和物理趣闻设疑;用物理谜语设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现象设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设疑;用趣味性实验设疑等。如在“相对运动”中设疑:二战时期, 有一个德国飞行员用手一抓, 居然把飞行中的子弹抓住了, 但他却没有受伤,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在“水的沸腾”中演示实验设疑:用一张纸做成纸杯, 给纸杯加适量的水, 用酒精灯给纸杯加热, 水沸腾了, 而纸杯却没有燃烧。这样设疑, 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 会兴致勃勃地进入听课的角色。

二、语言艺术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与其他学科有相似的地方, 也有自己的特色。教学语言一要抑扬顿挫、感染力强。物理教师若能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结合起来, 就会使讲解变得有声、有色, 有起伏、有节奏、有旋律, 这样,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会得到美的享受;二要生动形象、直观性强。所谓语言直观性, 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既活泼、有趣、逼真, 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三要幽默可亲、趣味性强;四要巧手点拨、启发性强;五要简洁明了、实效性强;六要严密准确、逻辑性强。物理教师的课堂语言设计必须达到: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时, 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 两个角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 提问时要经常变化方式, 采取不同的角度, 让学生有新鲜感。通常采用的提问方式有“设疑式”:引起学生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 加深理解,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本质, 对问题的认识深化;“伏笔式”:铺路架桥, 暗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为研究新理论埋下伏笔;“自成靶子式”: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 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 培养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扩展式”: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 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式”: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以便直接寻找答案;“曲问式”:迂回设问的方法, 问在此而意在彼, 它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 抓注关键词作为突破口进行曲问, 会使学生幡然醒悟, 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课堂提问要注意点面结合: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优等生, 鼓励“学困生”;难易适当:对较难的问题要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防止过难过深而造成冷场;曲直搭配: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 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问题适量:提问在于巧问、善问, 提问过多, 学生应接不暇, 没有思考余地, 提问过少, 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把握时机、选准对象:提问后根据学生表现情况, 选择对问题认为有把握的学生回答, 可以采用提示、探询、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完善答案。

四、激励艺术

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真心关爱学生。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实验操作等给予肯定、表扬 (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 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 ;对准备充分且发言精彩者, 参加各种科技活动 (小实验、小制作、小修理、小调查等) 兴趣小组表现突出者给予加分等。有时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 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精心设置不同层次和梯度的课堂问题、作业习题、测验试题等,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 树立自信心, 保护好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介绍物理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事迹, 以激励学生发奋学习。通过我国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 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审美艺术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物理学的知识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和符号。然而当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科学, 或使“信息高速公路”通入家庭、或使航天飞机直上太空时, 它绝不再只是一些抽象的公式和符号, 而是一种愉快和力量, 这就是科学的美。物理的科学美主要包括:和谐美、新奇美、对称美、简洁美等。

物理定律、公式、理论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 但表现形式却非常简单。爱因斯坦认为, 科学理论的简单是它的美妙所在, 称为“真理的美学标准”。如会学习的人对物理公式总要问:“不记忆它, 而能否推出来?”解题时总问自己:“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在学习时追求简洁就是发现美的过程。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只是视觉或听觉的, 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灵”去体验。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 尽可能创设美的氛围, 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现物理学本身的形式美, 调动学生的审美思维, 启发学生的审美联想,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萌发顿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实验艺术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人们的物理学知识绝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来的。中学生好奇心特别强, 有趣的物理实验能够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要把生活、生产、社会及自然现象中的简单物理问题设计成趣味性的实验, 用于课堂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些趣味性物理实验, 以保持他们对物理课的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兴趣。

孩子的聪明在指尖。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我们尽量把容易操作、效果明显、通常由老师演示的实验改为由学生来动手操作或分组进行课堂试验,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体验物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 深化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们还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 有指导地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实验设计等, 这样的物理实验教学, 让学生学会从实验原理、设计、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积极地动脑动手,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开放实验室,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欢迎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小制作、小修理、小实验等, 增加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物理和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不断体验探究和成功的快乐, 巩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 篇8

一、课堂提问必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巧妙的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首先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情绪的波动和回答问题的欲望。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Do you like pandas?And why?问题刚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你一言我一语激烈的争论起来,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各个都跃跃欲试,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得到了空前的活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争论的兴趣。并且利用这一次机会,较好的挖掘出了本课所蕴含的情感教育。

二、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有技巧

教学过程中男女生竞赛抢答等。就可以使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学习较差的同学也会兴趣大增,不甘落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把英语学习当成是一种乐事。比如我让学生做个这样一个游戏,我事先写好了十几张纸条,每张纸条上写上不同的动词短语(当然都是刚刚学过的)。分不到纸条的同学可举手发问。看谁猜的快。其目的是看学生掌握动词短语如何。学生一听看谁猜的快,兴趣马上就来了。这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的抢问。如,Did you watch TV/do your homework/go shopping...last night?就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勇敢地举起了手。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非常愉快的参与了活动并复习了大量的动词短语。有的同学一次就问对了,他就感到非常成功,很想继续下去。带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学起知识来也就乐此不疲了。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合作性

课堂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特别是小组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才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流程顺利进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具有合作性。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现实性

课堂提问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Book3 Unit8.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主要告诉我们奶昔的制作过程,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且原料也易于准备;所以,授课以前可以要求学生事先试着制作一种奶昔,并且记下制作时的过程,为新授课做好准备。这样就降低了新授课的教学难度。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也是一门语言实践课。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必须贴近生活,教师的提问要与听说结合,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如:在学习新目标英语Book2 Unit12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提问,创设情境,以便使学生达到用英语来交际的机会: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What did you do?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就只能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参与回答。一个同学说I went to the park.In the park I went boating with my mother.We all had a great time.另一个学生说:I didn’t go anywhere.I helped my mother do housework at home.同学们都积极的抒发自己的见解,提高了他们听说的能力。

当然,为了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为了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除了提问任务的精心设计外,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合理调控课堂教学的环节和秩序

课堂调控对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无控的课堂一定是松散的,失败的课堂。那么,怎样调控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入手:调控教学目标,即目标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能太低。调控教学方法,有时备课时的教法,课堂上反而用不上,教法若不灵活,课堂将很难进行下去;调控课堂气氛,哪怕是一个目光、表情、手势。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弛张结合。

二、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赏识性、激励性语言

激励性语言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中必须要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提高教学效果。要善于用赏识性的语言开拓学生思维。哪怕是一点点的微笑,也可能成为学生心中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让我们的孩子愉快地接受新知!

总之,课堂提问要做到精心设计,需要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学生、教材及教师的态度。对学生要充分准备,因人而异。学生的性格各异,有的表现欲望极强,有的性格内向。水平参差不齐能力有大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提问机会上要适当分配,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深挖教材,围绕关键内容多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作出积极热情的反应,鼓励学生多说多练,让学生感到老师一直追随着每一个同学,珍惜着每一个同学的劳动。同时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会更加尊敬教师,珍惜教师的劳动。

摘要: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变为自己能掌握运用的知识,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为此,课堂提问要具有兴趣性,激励性;要具有技巧性,思维性;要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9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 不管现代教学手段如何先进, 一旦离开教学语言, 就会一筹莫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 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 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优秀的教学语言会给人莫大的愉悦感和享受。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教学语言艺术的肤浅认识。

一、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流畅、准确的普通话。二是教学语言在遣问、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 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半截语、复义语、颠三倒四等语病, 力争把知识准确、科学地传授给学生。例如, 符号“0”, 数学教师把它讲成一个数值, 化学教师把它讲成一个氧原子, 音乐教师把它讲成一个休止符, 而语文教师则把它讲成一个拼音字母。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用准确的语言给知识恰当的定位, 不能给学生模糊的概念。又如, 语文课本中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词义会发生改变。“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背影》) 和“这个学生真聪明”同是“聪明”一词, 可词义却正好相反。有些词语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义也不同,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句中“卑鄙”一词和现代语完全不同。因此, 对此种语言现象, 教师必须明确讲清, 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疑惑。只有准确性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清楚、明白, 才能使语言的魅力上升到更高层次, 才能谈到语言美。

二、语言的针对性

语言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 运用不同的语言, 这便是常说“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 才能使教师的语言有的放矢, 取得实效。

我班曾进行课前5分钟口头作文训练, 个别同学不愿当众讲话, 对此, 我采取了不同的动员和激励方式。对一个借口“没有准备”, 不愿上台的女同学, 我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登台是一种自信;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得不理想, 可以理解;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 说得精彩, 难得可贵。你愿意试一试吗?”对一个腼腆、忸怩, 自认为“不善辞令”的男同学, 我说:“内秀的人不靠辞令取胜, 靠的是他的真诚。我相信你有比一般辞令更能打动大家的实际想法。”对一个性格倔强、抛出“我说不好”的同学, 我说:“具有谦虚美德的人, 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 但决不会让大家失望, 请你说几句并不至善至美但言辞恳切的心理话。”结果, 三个同学都登台发了言, 有的还讲得很不错。因此, 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好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因人而异, 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 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语言不仅要因人而异, 还要因教材内容而异, 因环境场合而异, 因时间变化而异……总之, 教师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

三、语言的情感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课堂上, 随着教师传授知识, 师生也进行了情感的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的情感性, 学会用心说话, 用发自肺腑之言打动学生, 叩击学生的心扉, 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比如, 无名战士党证上的七根火柴, 蔡芸芝先生轻轻敲在石板边上的教鞭, 朱自清晶莹泪光中的背影……教师在讲这些关键地方时, 拨动学生的心弦, 以情激情, 以情引趣, 达到认识和情感的和谐统一。仅以《背影》为例, 在讲这篇散文之前, 我先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感氛围。我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如果说母亲像一轮太阳, 用母爱的阳光无微不至地温暖着我们, 那么, 父亲则像一株大树, 用他那深沉、宽容的父爱遮风挡雨, 保护着我们。有时他们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 一个皱眉, 或是三两句话, 无不给我们以巨大的鼓舞和深切的爱护。就是一个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背影, 有时也表现出他们对我们的爱是那样深沉和执着。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泪光中的背影就凝聚着深沉的父爱。”这段话浓重渲染了父对子的关爱之情, 把学生又一次带入体验父爱的情境, 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 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和表情,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 有利于陶冶他们的性情, 培养他们的情操, 达到以情育人的效果。

四、语言的形象性

课本中有的内容较抽象, 有的内容较枯燥, 这里要求教师在讲课时, 借助图表或图画,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如为了让学生明白有的文章、诗句等, 我通过画简笔画的方式进行教学。讲《愚公移山》时, “冀之南, 汉之阴, 无陇断焉”一句, 学生不好理解, 因为古代以山之阳, 水之阴为南, 以山之阴, 水之阳为北。我便画出一座高山, 山下有一条大河, 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 学生一看, 马上理解了, 能见到阳光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所以, 水北为阳, 反之为阴。语言的形象性还可借助诗词、故事、谚语或修辞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印象,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语言的启发性

这是由教学方法决定的, 现代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 反对填鸭式教学, 无论教师讲授还是组织讨论, 教学语言都要求有启发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 交错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或讲述或点评, 或质疑或解难, 或分析或综合, 使教学语文具有灵活性, 启迪学生的思维,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美化了学生的心灵。例如,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都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的, 我就把它们放在一起讲授,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 一个科举落第, 一个及第;一个贫困潦倒, 一个喜极而疯, 这样一比较, 从不同侧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的腐朽性, 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的腐朽性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初中音乐的艺术教学 篇10

人的嗓音, 就是一件乐器, 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 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 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 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 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 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 除有男声、女声、童声, 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 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 另外, 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 因此, 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 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 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 气息流动, 音色优美, 自然动听, 有音量而不“伤嗓” (伤声带) 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 教师拔苗助长, 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 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 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 初学声乐时, 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 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 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 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 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致使长时期以来, 不管学生还是教师,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 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 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洪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 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 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 要尊重实际, 尊重民族, 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 切不可人为地、主观地去认识。因此, 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 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把握自如、准确分析, 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稳定。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 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 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 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 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 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2. 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艺术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兴趣;有效导入;物理实验

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然有点夸张,但这也从侧面充分反映了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偏重基础知识,相对较简单、容易理解。但是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这门学科,不免在心理上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再加上物理又有鲜明的逻辑性、系统性等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困难、吃力,导致物理学习成绩也不甚理想。笔者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多年,愿意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粗谈几点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有效导入

物理比较偏重理性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对于正处于青春期,追求刺激和个性的初中生来说,内容不免稍显枯燥和无味。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将注意力和精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

比如,在学习“杠杆原理”时,我先利用整节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个有趣的小短片:一块大石头正好挡在了道路的正中间,挡住了人们的道路,大家纷纷想办法移走这块大石头。一个壮汉费尽了浑身力气也搬不动;几个人合搬,石头还是纹丝不动;这时,一位书生利用一根棍子,却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地让这块大石头移动了地方。人们充满了好奇,纷纷挤在书生周围开始询问……这时,我会关掉短片,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书生是怎么搬动这块大石头的啊?”“想!”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其实啊,这个书生也没有多大力气,只不过他很聪明,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所以就能很轻松地搬动这块大石头。咱们这节课就要学习这著名的‘杠杆原理’,大家一定要好好学,完成教材内容之后,咱们再接着看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听听聪明的书生又是怎么解释的……”

就这样,从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着手,开展有效的课堂导入活动,不但确保了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知识讲解中,而且还通过短片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为日后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这部分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尊重物理学科特点,注重实验教学

前文已经说过,物理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等学科特点,再加上初中生刚刚接触到物理知识,对他们来说,许多物理概念、理论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对物理学习也不再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

比如,在学习“大气压的存在”这部分知识时,我带领学生利用马德堡半球、抽气机等物理实验器材,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实验:首先,我利用抽气机将马德堡半球里的空气逐渐抽空,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对半球进行拉、拽等活动,学生全都气喘吁吁,费尽力气也很难拉开马德堡半球,这就充分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实验的原理,而且还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进行有效探究和总结,确保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全体学生的全面發展及个性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06.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的教学艺术 篇12

然而, 我们中的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古诗的时候总爱把古诗当作古文一样, 一字一词的去讲解, 然后把她翻译成现代汉语, 叫学生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讲就是:枯藤缠着老树, 老树上有一只乌鸦, 远处有小桥, 流水和百姓家。在荒凉的古道上, 有一个人骑着马在走。本来这首曲子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却被老师割离得支离破碎, 一幅美丽的图景顿时黯然失色。她圣洁的灵魂因此而玷污, 她那博大精深的意境因此而变得平淡无奇, 她的韵味已不复存在, 她不再给人以美的遐想, 不再给人以细嚼慢咽的满足。她已面目全非, 失去了她夺目的光泽, 失去她的原汁原味。

那么, 怎样才能让古诗这一最高艺术以她原来的姿态去走进读者的心里呢?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书就是要在读中去品尝诗的韵味, 在读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古之学者读书大都摇头晃脑, 而且颇为陶醉, 其神情难以言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去写老师读书的神态:“因为读到这里, 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我想此时的这位先生肯定已完全融入了书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之中了, 他此刻的心情恐怕比吃了任何一种美味佳肴还要舒爽。

欣赏古诗重在读和赏析。读诗可以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以丰富的形式初读整首诗, 以达到读准字音、节奏, 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目标。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然后在全班自由发言。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 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初读之后, 要求学生悟读和评读。在充分朗读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形象、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进行感悟与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由点到面, 即由对字、词、句的理解自然引出对全篇的理解。对重点词、句, 甚至作者在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 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做评价性的分析。比如, 陶渊明的《饮酒》, 可以让学生谈谈对陶渊明的看法, 谈谈对“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理解;读陆游的《游山西村》, 可以让学生谈谈“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人生哲理。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 还要要求学生能够背诵, 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背诵比赛, 通过默写检查背诵的效果。

当然, 作为一名初中生, 他们是不会在读中领会诗的深邃的内涵的, 也不会在心中勾画出蕴含在诗中的美丽图景的。教师应以读带讲, 讲中再读。把学生带入到那神奇而优美的画面之中。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 边读边作如下讲解:“常言道: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美妙绝伦, 而西湖六月的风光更是无与伦比, 美不胜收。红日当空, 莲叶满湖, 似与天相接。朵朵荷花姹紫嫣红, 娇艳欲滴。莲叶上露珠晶莹, 在阳光的映射下, 闪闪发光, 像一粒粒珍珠。微风吹来, 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 就像喝了一口陈年老酒。那珍珠也一粒粒的滚动, 显示出无穷的生机。此时, 天空日丽, 那红碧交辉的彩色画卷, 令人心旷神怡。你会感觉到, 此时的我已并非凡夫俗子, 而已飘飘欲仙了, 似在天上走, 心中是何等的惬意, 没有丝毫的哀怨和忧伤。

经过上述讲解, 师生共同走进了天堂般美丽的西湖, 共同去领略西湖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胜景。这样, 我们既走进了诗的意境, 又带给了学生无穷的美的遐想。如此讲读结合, 学生易于理解, 易于成诵, 培养了学生欣赏古诗的综合能力。

另外, 我们在讲古诗的时候, 并不是单纯的只讲一首, 而应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关的诗一起讲。这样, 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 又可激发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如讲《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时, 让学生了解“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健康的, 积极向上的。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细雨如丝, 繁花似锦的三月, 表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送元二始安西》描写的是在古道西风, 杨柳依人的初春送别友人, 作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凄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在奇寒无比, 冰天雪地的隆冬送别友人, 作者心中充满惆怅。这样, 一组送别的场面像放电影式的在眼前浮现, 清晰而生动, 这不仅加深了印象, 而且还展示了古诗的无穷魅力与生机, 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又如, 我们在讲咏雪诗 (词) 时, 除了书中的《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外, 还可以联系这样几首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一, “天下一笼通, 地上大窟窿, 黑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其二, “夜来北风寒, 老天大吐痰, 一轮红日出, 便是止痰丸。”其三, “战罢玉龙三百万, 败鳞残甲满天飞。”这样, 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对雪的不同描绘, 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冰天雪地的北国世界, 一起去欣赏那“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北国风光。

古诗, 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古诗时, 要让学生看到的是一颗能发生耀眼光芒的珍珠, 而不是一颗泥土裹身, 失去真面目的泥丸。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 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宗旨。在教学中不能是单一的, 教学式的, 也不要把学生当作是一台被动接受的机器, 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要知道, 在教学中,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要让这语言高度凝练的古诗真正亮丽起来, 要让古诗的作者在九泉之下也能发出欣慰的笑容。那样我们便可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古诗。”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老子文化下一篇:坐标系转换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