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让我们走得更远

2024-09-09

宽容让我们走得更远(共11篇)

宽容让我们走得更远 篇1

李奇, 天津市河西区第十七幼儿园园长, 特级教师。天津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曾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普教系统教改积极分子、天津市“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主持的“十五”“十一五”科研课题均获国家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近十年, 我国早期教育长足发展、硕果累累。然而, 我们不得不清楚地看到, 在现实生活中早期教育也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日益凸显的“变味”和“扭曲”, 实质反映出某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教育规律的弱视与违背。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儿童和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现象采集与透视

1. 儿童文化的缺失

随着教育的发展, 儿童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 在幼儿园里,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把嘴闭上!听老师讲!”“XX表现得真棒, 从起床到现在没有一点声音。嘿, XX你怎么又讲话了!”……

镜头二:保育教师在每个幼儿小盘里放入小西红柿和桃酥, XX很快就把小西红柿吃完, 却迟迟不肯吃桃酥。几分钟过去了, 桃酥被他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看到身边的同伴很多已经吃完去玩了, 他也站了起来。一位教师快速走来:“点心没吃完可不能去玩。”XX无奈地坐回小椅子上, 但还是不想去吃那块桃酥。教师看了看他, 什么也没说, 拿起已经掰碎的桃酥塞进孩子的嘴里, XX艰难地吞咽着满嘴的桃酥。

镜头三:在卫生间小便后的幼儿迟迟不肯出来, 他们叽叽喳喳地互相报告新的信息。“昨天晚上, 我看了一部大恐龙的电视。”“我爸爸也给我买了一本恐龙的大图画书, 可好看了!”……

虽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陈鹤琴、鲁迅、张雪门等人所倡导的“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理念已被广大幼教工作者认同, 但我们的儿童观里却时时彰显出浓烈的成人文化色彩。教师是成人文化的代表, 我们的标准、感受方式、思维方式与儿童迥然不同, 却希望儿童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做, 并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好”。儿童被要求行为整齐、遵循规则、谦逊文静、按部就班、同步发展。有时, 我们甚至不能容忍儿童文化的存在, 使得天真的儿童文化只能存在于不受教师干预的地方。

2. 学前教育“小学化”

镜头一:暑期来临, 七八位即将升入大班的幼儿家长找到园长, 请其帮助办理退园手续。问及原因, 被告知:“不是幼儿园不好, 孩子还有一年就上小学了, 汉语拼音、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识字、写字、英语都得学, 所以报了学前班, 那里有专门的小学教师教, 希望孩子提前进入状态。”园长积极劝阻、耐心解释, 但这些幼儿的家长还是坚决地办理了退园手续。

镜头二:某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基本培养目标:学会千以内的加减法、认识1000个汉字、背诵500个英语单词……每天的课程设置为识字、数学、拼音、英语、阅读和美术、舞蹈。

镜头三:大一班教室内, 幼儿正在低头写着一张布满数学算式的试卷, 教师静静地端坐在教室前方。过了一段时间, 三四个已经算完的幼儿陆续走到教师身边, 教师手拿红笔在幼儿的试卷上认真挑着“√”和“×”。

笔者真切地感受到, 目前幼儿园教室中的游戏在迅速减少, 使用笔和作业纸的现象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成了众多幼儿园开展小学式教学、众多家长接受小学式教学的最佳借口。就如一位幼儿园园长所说: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幼儿园要生存就必须满足家长的“口味”。可想而知, 当学前教育管理者都将“幼儿身心成长规律”抛在脑后, 没有竭尽所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时, 早期教育何谈“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已经开始出现问题, 如幼儿应有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 造成“知识消化不良”, 使幼儿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多孩子因学习的压力而少了一份童年应有的天真烂漫与快乐……“学前教育小学化”产生的更大危害呈现在幼儿真正进入小学后, 许多小学教师称之为“三年级效应”。这些孩子面对着重复教学, 课堂上极易走神、不注意听讲, 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升入小学三年级后学习成绩急剧下滑, 与一二年级时的优秀表现有着天壤之别。“三年级效应”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3.幼儿园“特色”教育与全国发展教育的失衡

镜头一:幼儿园活动室里, 几个男孩正在无精打采地拉着二胡, 一个男孩小脑袋一会儿转向这边, 一会儿转向那边, 对身边的同伴说:“什么时候能玩呀?没人回答。同伴的小脸上同样透着无可奈何。原来, 这是一所以民族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 学弹琵琶、学拉二胡, 是幼儿固定的学习内容, 每天练习会花费孩子们不少的时间。

镜头二:离园时间, 几位妈妈凑在一起, 一位妈妈不由抱怨起孩子在班上的近期活动:“听孩子说, 这两周她们每天上、下午都练习舞蹈, 她觉得太累、太没意思, 都不想来幼儿园了。”另一位妈妈说, 孩子告诉她, 再过一段时间, 幼儿园要举办艺术节, 老师说小朋友的表演一定要精彩。几位妈妈互相看看, 一下了然于心。她们孩子的幼儿园是艺术特色幼儿园, 如果孩子的表演不精彩, 那会颇失颜面。

某些幼儿园采取类似于上述例举的措施, 忽视了幼儿的基础教育, 也剥夺了幼儿向其他特长发展的空间。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3至6岁的孩子, 正是身体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的年龄。这决定了幼儿教育只能是培养幼儿多方面兴趣爱好的启蒙教育, 为其今后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而不是追求艺术技能。衡量幼儿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应是看其是否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所好的幼儿园必然要有自己的办园特色, 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是幼儿园能够长期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也是一项能向家长展现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但幼儿园办学的优劣, 不仅仅要看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办得如何, 更要注重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绝不能忽视幼儿的基础教育和全面发展。

策略应对

1.把儿童文化还给儿童

儿童文化指的是儿童特有的共同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心理特点和世界观等, 是儿童自己决定其标准和价值的文化。福禄贝尔说过“孩子就是我的老师, 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儿童文化所特有的“整体感知反应、诗性逻辑和游戏精神”让他们有了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精彩思想和美好体验。

有学者提出, “要在我国社会和教育中确立基于儿童内在价值来衡量儿童表现的标准。包括‘儿童文化的标准’和‘儿童个性的标准’”。只有建立这一标准, 我们才可以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表现, 把儿童文化还给它的主人, 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和谐, 我们的儿童才能拥有更完整的人格, 长大后在社会的表现才能更精彩。

2. 着眼未来, 规范办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 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奠基意味着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奠基意味着它具有巨大的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 可以说幼儿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因此, 只有把幼儿和人的终生发展联系起来, 把幼儿园教育和人的终身教育联系起来, 才能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充满动力。

宏观上, 我们还要靠国家政策支持来改善大环境, 靠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出台措施引导幼儿园向科学性、规范化发展, 使其不被市场不正当竞争指挥。微观上, 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和社会各界宣传“小学化”的危害, 让家长对幼儿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作为幼教工作者,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幼儿园教育的性质、特征和规律, 才能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 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基。我们衷心期待一批有专业良知的园长、教师和家长顶住压力,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3. 办园有特色, 全面育人

“幼儿园特色”归根结底就是“幼儿园文化特色”, 它是一种有独到思想、有个性风格、有行为体现、有生命依托的“有特色的文化完形”。幼儿园的特色不是浮夸的外在装饰, 而是具有深刻意蕴的内在品质。当我们清晰诠释幼儿园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社会责任内涵时, 也会深刻认识到, 幼儿园特色教育必须以培养“完整儿童”为宗旨的教育, 必须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让幼儿拥有一个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幸福童年。

在这里我们呼吁遵循教育规律, 是因为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出现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的教育不应该追求让儿童走得早、走得快, 输在起跑线上不是“输”, 输在人生的终点上才是真正的输。让我们坚守教育规律, 坚定地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儿童生命和精神充分和谐发展, 让中国的儿童走得更远。

宽容让我们走得更远 篇2

白水县尧禾镇满义小学四(1)班 张玉骥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老师也曾经告诉我们,读书就仿佛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看得更高更远。

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书可以让人聪明;读书可以让人怡情;读书可以让人的心灵纯净。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闻名世界;唐诗宋词脍炙人口„„从书中,我知道了宇宙的神秘;从书中,我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从书中,我知道了理想的可贵,得知了人性的善美。读《王二小》,我赏识了小伙伴的勇敢;读《鲁滨逊漂流记》,我感叹生活的奇遇;读《两万里》,我仿佛置身神秘多彩的世界,与鱼儿窃窃私语;读《张海迪》,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赞叹生命的坚强和美丽。

有书读,是一种幸福;有好书读,更是一种幸福。

请慢点,让我们走得更远 篇3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不知你是否读过,但是,也许这位作家自己也没有想到,曾有许多人就为了书里的一句话“假如你想走得远就慢一点”,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带着全家去环游世界,追逐这个蓝色的梦想。

《课堂内外》的特约摄影师好猫(Jetty)和臭猫(Angela)大学时相识于复旦校园,2002年组建家庭:猫窝。两人都属马,注定喜欢周游四海,从2002年自助旅游开始,旅游足迹遍布二十几个国家。他们深入非洲丛林抓拍猛虎野兽的生活状态;畅游在迪拜街头看纸醉金迷;在马来西亚沙巴雨林经历大雨山洪:到古埃及体验现代文明与古国文化的强烈冲击……目前他们的状态是自由摄影师(野生动物+自然+旅游)以及旅游玩家。

他们一直在路上,行行摄摄,为读者带回诸多精美珍贵而稀有的照片。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待上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会不惜花几天时间观察一只小鸟出巢,只为了鸟儿展翅飞翔那一瞬间的震撼。他们也会和当地族民一起生活,静看日出日落。他们尽量放慢每一个脚步,不错过每一场美好。

亲爱的同学,你在偶尔抱怨学习的紧张,生活的无聊时,你是否曾刻意放慢一步节奏,看看操场上律动的人群,嗅嗅校园里花苞的芬芳。本期校园拍客为你带来《“90后”表情:18种喜怒哀乐》,你用“观察到多少种?很多时候,因为太匆忙,总是让我们忽略了很多细节,和很多细密的快乐。

让“名优教师”走得更远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1988年, 张家界建市之初, 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旅游带动战略”的思想, 旨在以旅游业发展为龙头, 带动张家界经济社会其他产业的全面发展。受“旅游带动战略”的启示, 对于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大胆提出了“名师带动战略”的构想。于是, 1997年, 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张家界市中小学青年教师“名师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一项以“培养名师、推介名师、整体带动”为目标的“名师工程”, 便在全市正式启动。

2001年2月, 市教育局又下发了《名优教师评选及管理办法》, 先后评选出了四批市级名优教师44名。“名师工程”的实施和推进, 对张家界市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产生了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但是, 一些教师评为“名优教师”以后, 主观上失去了往日的激情、追求和动力, 客观上减少了许多再培养、再深造、再发展的机会, 致使相当一部分“名优教师”江郎才尽, 停滞不前, 呈现出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 名优教师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逐渐丧失。因此, 加强“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研究, 推进“名优教师”可持续发展, 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二、研究意义

⒈名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应有之意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 人才管理的核心是人尽其才。孙中山先生指出:“所谓人尽其才者, 在于教养有道, 鼓励有方, 任使得法也。”名优教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人人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 研究怎样开发名优教师的潜能, 促进名优教师上档次、上层次, 提炼新的教育教学思想, 推出新的成果,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应有之意。

⒉名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 提供充足的精神产品和良好的服务。促进名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⒊名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加快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名优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在一定教育教学领域或地区, 虽然名优教师的数量是教师群体中的极少数, 但是, 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 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 作用不可低估。而实现名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发挥这些作用的重要前提。

三、我们的主要做法

⒈基于学习, 机会倾斜, 促进名优教师在培训中持续发展

“海不辞水, 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 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 故能成其圣。”《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说过:“未来社会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你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多。”学习是人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手段, 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每个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看家本领, 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本源。其他一切结果都是学习的结果, 学习的恩泽。

因此, 我们在国家及省市各类骨干教师培训中, 优先保证名优教师学习机会, 以促进名优教师在培训中持续发展。

⒉基于教学, 搭建平台, 促进名优教师在课堂中持续发展

教师的生命在课堂, 名优教师更是如此。课堂的话语权有多大, 决定了名优教师真正能走多远。

《张家界市中小学名优教师评选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市县 (区) 组织的教学观摩及巡回教学活动中, 市名优教师均有承担教学示范的义务。”在每年市县组织的送教活动中, 名优教师都充当了教学示范的主力军。

此外, 我们发挥张家界旅游资源的优势, 重视整合省内外优质师资, 主办或与其他教师培训机构联合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研修活动, 搭建活动平台, 安排张家界市名优教师在全国、湖南省的研修活动中上课或评课, 促进他们创品牌, 上档次, 提高知名度,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 2009年暑期, 我们组织了“走进名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了“诗意语文”的倡导者、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和长沙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庄两位特级教师现场授课, 我们就安排2008年评上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张家界市名优教师、桑植县第一小学副校长黄梅玉担任教坛新秀观摩课讲评专家。2010年6月, 课题组又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合作, 举办了全国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胡重光教授和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徐长青现场授课, 我们又安排已被评为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张家界市名优教师王云爱老师同台作课。

⒊基于研究, 科研引路, 促进名优教师在写作中持续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而浮。”研究是一种意识、态度, 是教师主体意识、主体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自觉的教育精神, 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同义词”。因此, 我们要求“市名优教师必须承担本学科教学中一个以上重点课题的教研教改任务, 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成果。”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写作就是研究。”教师的写作, 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 也是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 它与实践相随, 与阅读同行, 与思考为伴, 实践是它的源泉, 阅读是它的基础, 思考是它的灵魂。近几年来, 我们重视组织市名优教师参加课程资源建设,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提升名优教师的研究水平。例如, 由市师资培训中心组编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 (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和《农村中小学师资建设》 (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两本教材的编写人员中, 市名优教师达50%以上;拟将出版的本课题研究成果《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写作队伍中, 除主编外, 均为市名优教师组成。研究与写作, 为名优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⒋基于引领, 培养新秀, 促进名优教师在指导中持续发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位名师, 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名师, 就是一片森林。为了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我们规定:“每名市名优教师应联系1至2名培养对象, 负责对他们的优课设计、教法运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定期指导并取得较好成效。”同时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要, 每名市名优教师重点研究1至2门课程, 并承担继续教育教学任务。”“学然后之不足, 教然后知困。”在指导新秀成长的过程中, 也促进了名优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⒌基于管理, 加强考核, 促进名优教师在评价中持续发展

我们要求:对被评为市名优教师的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由市名优教师评选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名优教师履行义务、自我发展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年度考核, 分别作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考核结论, 年度考核结论作为市名优教师复评认定的重要依据。

宽容让我们走得更远 篇5

考试前夕,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打工赚了少量的生活费,算算离考试还有好多天,只好躲到一个小酒店,计划着怎么过,每天仅仅以一顿冷水拌面包果腹。

考试那天,他需要一口气唱完14首曲目,加之身体虚弱,台上的他没有半点力气。当他唱完第一首咏叹调后,不争气的肚子开始咕噜噜响,饥饿的咕噜声与安静的音乐厅极不协调,台下的评委对此很纳闷。

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钢琴伴奏师站起来主动帮他解释。在场的一位瑞典老教授对此非常感动,马上差遣工作人员买了一杯热巧克力和饼干等充饥物品,他这才顺利完成了这场考试。

等待考试结果需要一段时间,于是他跑到一家中餐馆,希望他们给他一个洗碗的机会。由于没有签证,人家不让他打工,无奈,他厚着脸皮跑到了警察局。

警察们对此莫名其妙:“你来这里干吗?”他坦然地回答:“因为来参加一个考试,我已身无分文,但我必须吃饭。”他把邀请信给他们看。警察把他带到休息室,然后给他买了一份炒牛肉片的大盒饭。

为表达谢意,他给警察们唱了一首《我的太阳》,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聆听这样高雅的音乐,听完之后,大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然后还让他唱第二首……那段时间,他天天跑到警察局吃饭,天天给他们唱歌。他和警察们成了朋友。

功夫不负苦心人,11位评委全部给他打了最高分,他在这次考试中得了第一名。他就是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歌声打开了瑞典皇家歌剧院的大门,并最终成为挪威歌剧院终生签约演员的歌唱家——蔡大生。

立德,让孩子走得更远 篇6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说是“立德树人”。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还得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在对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德育功能来看,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德育又常常被家长们所忽略。如何更好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担,是每一位对子女未来抱有美好期望的家长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忽视家庭德育的症结在哪里

说到家庭德育,很多家长是排斥的。不能简单地说他们“重智轻德”,这其中包含了面对现实的无奈、自身素质的缺陷,以及对社会问题评判标准偏颇等诸多问题。

有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中面临着两难选择:我们知道应该教孩子正义和善良,现实中却可能会背离人群,处处被动;社会上随处可见不义与邪恶,自觉迎合社会潜规则的人反而轻松“玩转社会”,屡屡获得成功。人们困惑:到底应该教孩子怎样“适应社会”?事实上,社会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始终存在,教育孩子的底线是让他懂得什么是正义与善良,学会辨别什么是不义与邪恶,这也正是家庭德育的价值所在。

在人才的价值取向上,许多父母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学历高,工作好,能出人头地。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孩子的德育是“软指标”,可有可无,而知识学习是“硬任务”。帮孩子考高分、上好学校是最实在的事,关系到孩子的前途,不能有丝毫马虎。所以把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在做孩子的“学习拐杖”上,以致孩子“学有所成,不会做人”的情况比比皆是。

也有的父母对社会上非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不良社会状态存有不满,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种种问题在孩子面前抱怨过多,“老实人吃亏”、“遵纪守法挣不来大钱”、“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价值观有意无意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有的父母凡事以我为中心,对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抱不支持态度,教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公共秩序、公共规则置之不顾,我行我素等等,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不良道德习惯。

家长在有意无意中的所作所为,无论正确与错误都对孩子发生了作用,这是回避不了的现实,却常常被家长忽视了。

家庭德育特殊在哪里?重要到什么程度?

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人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也并非自然向善的,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之下,经过个体自身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环境的教育是最初的作用力。因为人一降生,就在家庭中与父母结成亲子关系。而良好道德的培养往往是建立在和谐的亲子关系和温暖的家庭土壤之中的,离开了父母的亲情和家庭这块土壤,孩子道德的发展会有缺陷。

从家庭德育的特点来看,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主要是通过父母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对子女实施教育和影响的过程。由于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常常是在举手投足之间就潜移默化地对孩子在情感上以熏陶、引导,并通过日常生活和言传身教传播社会道德、培养个体品质,使孩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在道德判断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性系数是0.55,而教师与学生的相关性系数仅为0.03,前者大大超过后者。由此可见,家庭德育具有其他形式的道德教育不能替代的意义和效果。

从家庭德育与成才关系来看,“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才的前提条件。一个在社会上立足,最起码的要求是懂得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学会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和社会生活方式,而这些正是从小在家庭中学到的。许多杰出人才成长的经历无一例外地证实,正是他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道德熏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才有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就。而那些未成年就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都是在做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栽了跟头,无一不反映了父母对孩子道德人格培育的忽视或扭曲。

“立德树人”:家长怎样有所作为

人的德性是通过学习、领悟、践行而逐渐形成的,对孩子的德育是一个长期积淀、千锤百炼的过程,离不开在现实生活中对道德现象的客观价值判断和主观体验的实践两个层面,而实践层面恰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家长的优势所在。教育孩子立德,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家长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从小入手,打好基础。孩子在小时候“先入为主”的作用很重要,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是好的,会受到赞许,什么是坏的,会受到谴责,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会在他思想和行为上打下深刻的烙印。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做人是顶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二是反复实践、持之以恒。说到德育,很多家长以为就是给孩子“讲道理”,习惯于用“应该”或“不许”来限制孩子,忽略了行为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始终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难以形成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的德育是养成教育,“养”即过程,“成”即效果,“养成”是道德的知、情、意、行各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习惯的培养。即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每一个行为小节中提出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要求并不断在实践中强化,进而成为一种自动化了的、相对稳定的行为。

三是讲求科学、方法适当。德育不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教孩子做人比辅导孩子学习更需要家长的智慧。一方面,道德习惯的养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家长需要学习和把握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科学的行为控制、塑造与矫正技术,营造安全、健康、有效的刺激环境,达到“教育无痕”的最佳境界。另一方面,以德育人需要有诚心,真心实意地抓好;要有恒心,贯穿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总之,“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和终极目的,也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

师爱,让教育走得更远 篇7

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我们班的黄同学,上课好动,爱和同学发生矛盾,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有时还交空本子滥竽充数。我发现了他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特别尊敬老师,热爱劳动,乐于帮助别人。我多次找他谈心,及时与家长联系,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适时地去表扬他,还选他当劳动小组长,慢慢提高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主动帮助老师做事,积极为同学服务,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近两次数学测验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当然,他每天的作业,我还需跟踪,但那只需眼神的交流,不需过多言语了。

肖同学是一个淘气、懒散的孩子,她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每天课间、放学后总喜欢贪玩,经了解,她父母已离婚,她跟着妈妈,妈妈白天去上班,每晚上天黑以后才回家。我一方面留她在我们办公室做作业,让她感受到老师放学后仍在抓紧时间积极工作,另一方面约家长到校看看老师是怎样对她的孩子不离不弃,希望她妈妈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不要放任孩子。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注意安全。要让学生和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是真心帮助他们的。通过我们共同教育,渐渐地,肖同学也开始信任我们了,也会为自己做得不好而感到不好意思了。现在不但数学测验都取得优秀成绩,而且书写也漂亮多了。

陈同学是我班的班长,他是一位内向且自尊心很强的男孩,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很敏感。有一段时间,他生病了,学习、纪律和班级工作都比较放松了,威信明显下降,自信心也明显下降。根据他的优点,我增加了课前背诵口诀请他做示范,课间经常找他到办公室来聊天,平时总是提醒他要多穿衣,生病了要及时治疗,按时吃药。晚上,还经常给他的家长打电话询问他的情况……慢慢地,他又充满了自信和欢笑。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却是一份份充实、沉甸甸的情感。激情成就梦想,努力就有希望。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花开很美,等待花开更美。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欣赏花开的美,更要欣赏等待花开的美!所以说,师爱,可以让教育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8.

[2]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如何让孩子的钢琴之路走得更远 篇8

我的孩子练琴两年了, 我既是她的老师又是她的家长, 笔者认为平时我们应该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一、练琴时间逐渐加长。

对于初学的孩子, 一般一次练习时间可安排15分钟左右, 一天练两三次就行了。慢慢地随着练琴的进一步深入, 时间可逐步延长到一小时左右。在此期间, 仍要注意让孩子适当休息。当孩子状态不佳时, 可让他复习一下旧曲子或唱谱来调解一下, 不要急躁批评,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最好练琴时间能够严格固定下来而且轻易不要变动。这样可使孩子练琴养成习惯, 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保持练琴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这为学好钢琴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明确目标。

让学生明白学练琴是为了达到具体的要求。 (如为了六一表演、来年的考级) 只要孩子达到一两个要求, 就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觉得学钢琴并不是很费力和高不可攀的。

三、教材内容的选择上, 应分两种:

一种是必弹的, 这里包括很多引不起兴趣的枯燥的技巧性内容 (如车尔尼599、849、299) , 这时老师应多给学生做示范, 家长也应多鼓励。另一种是选弹的 (如一些和技巧练习同步的好听的乐曲) , 老师弹几首给学生听, 学生喜欢哪首就弹哪首。

四、可让学生之间相互听课, 取长补短。

听到比自己好的, 可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听到比自己差的, 可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五、多给孩子创造上台表扬的机会。

实践证明这样的锻炼, 不同于平时的练琴, 它可以激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 还会在一次次演出活动中树立更强的自信。

六、老师和家长应掌握好对孩子批评与表扬的关系。

正确适当地批评与表扬, 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千差万别, 教师应多表扬、少批评。一句表扬的话能激励学生更加上进, 一句批评的话可能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批评要针对具体的缺点, 决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只要孩子努力了, 即使弹得不好也不要批评, 最好是在其中找到优点, 再找出缺点, 然后帮他提高。当然也要因人而异, 如果是因为骄傲而弹得不好, 就应给予一定的批评。

七、对于大些懂事些的孩子, 可适当直接讲道理, 告诉他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钢琴艺术的技术技巧, 哪怕是音乐天分很高的人, 也不会在绝对轻松愉快中学得, 不经持久的日日磨练, 难以掌握。学钢琴不可避免地要谈那些不那么有兴趣的东西, 兴趣大小, 不能成为专心与否的理由, 从一开始学琴就要懂得这个道理。

八、对于小一些的孩子, 我们除了在教学上要注意孩子兴趣的培养外, 对家长我们要告诉他们正确的陪练理念。

首先, 家长不可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 比如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在琴上下功夫练, 视谱却为了节省时间, 他们说一句孩子练一句, 结果几年下来孩子离了家长还是不能独立完成;其次不能急于求成, 给孩子施加太大压力。平心而论, 弹琴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既要用脚又要用手, 要把这一切都协调好, 我们大人都做不好, 更别说孩子了。有缺点是正常的, 只要不断克服, 就会进步。钢琴是高度文明的艺术, 不可不管, 家长适当的提醒、协助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钢琴练习不可操之过急, 更不能靠武力, 这样会损害孩子的艺术才能, 也许能练出好的手指运动员, 却不能培养出优秀的艺术家。

宽容让我们走得更远 篇9

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里, 望奎县第2中学在新课程改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努力打造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为办学理念, 以开发活动课程, 创设自我发展空间为办学特色, 使这种教学理念、办学特色, 在新课改的百花园里, 培育出色彩斑斓的花儿。

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办学规模的发展和扩大, 给学校带来了新的课题。规模大、生源基础差、管理困难等诸多问题摆在学校面前, 过去只靠教师及政教干事的监督管理已是杯水车薪, 很难达到预想的管理效果。近几年, 学校领导通过学习新的管理理念, 反思和研究以往的管理方法, 改变了只靠教师看管学生的做法, 在管理中提倡换位思考, 转变角色, 让学生动起来, 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 争做学校的小主人。

让学生自识。学校根据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编制了

《中学生常规读本》, 做到人手一本, 读本中包括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班级评比要求等内容,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各班根据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 在反复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公约, 让常规工作有章可循。

让学生自律。在管理过程中, 学校引进互动机制, 打破传统的管、教制度, 努力使每一名学生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 成立学生会干部文明班评比小组, 每天负责常规管理及文明评比工作;每个课间、每个角落、每个班级都有值日站岗的学生, 负责纪律、卫生, 按照文明班级评比细则进行日检查、周汇总、月评比。在管理中增强了学生自律的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使校园内井然有序。

让学生自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做法, 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发生了明显变化, 使学生有了自律意识, 增强了自信心。学校让每个学生在不同岗位发挥作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对组织能力强的学生, 让其参加学生会工作;在文体方面有特长的学生, 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专门辅导学校还展开评选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校园之星”等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 提高了学生自强的信心。

开发活动课程, 创设自我发展空间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校为学生创设活动发展空间,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学校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 多次召开各年级组长及各个学科带头人会议, 积极研究、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课程。

在地理课上教师以“环保”为主题, 让学生谈谈对环保的认识, 对改善环境有何良策, 如何从自身做起等内容展开讨论, 并对全校学生发出保护环境的倡议;在英语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 让学生用英语讲述每天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强化对课堂英语及日常用语的训练;在体育课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观看“NBA篮球赛事”,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 达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目的。

学校还为学生提供许多便利条件, 为丰富活动课程提供保障。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放映室观看与课程相关的电影, 如《雷雨》《日出》等, 通过欣赏与课本相结合, 达到加深记忆和提高理解能力的作用;学生文学社按期次出版学生自己的作文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自编自导的校园电视节目及校园广播, 受到了全校的好评,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演讲与播音的能力。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活动, 课堂的空间一下增大了许多, 也使乏味的课堂一下活了起来。学校每学期还举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实现让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目标。通过这些课程活动的开展, 学校每年为上级学校输送大量拥有特长的学生。

宽容让我们走得更远 篇10

《中国译学史》全书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四个主体章节、“余话”、“翻译论文参考篇目”、“初稿绪”、“后记一”、“后记二”。主体部分为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编排的四个章节:“古代译论”、“晚清民初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涵盖翻译理论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以及翻译的社会功用等。这四个章节都主要以描述和谈论该时期内著名译论者的翻译思想和译学主张为线索,间或对一些有共性的译论综合谈论,譬如“少数民族零星译论”,但为数较少。每章最后附带“章末片谈”,是作者对该时期译论的总结。

本书是一本挖掘的比较深的翻译史著作。例如大多数人谈到翻译史时总是从支谦的《句法经序》说起,但本书竟然从孔子的言论中找到了相关话语,“名从主人,物从中国”从周作人谈论译名音译一直到我们今天都是音译外国人名地名的原则,却很少人提及此句出自孔子之口,而作者是一名研究文学史的专家,对史料的源头敏感,因而提及,这对学习翻译理论和研究译学史的人是有启发意义的。此外,他还深挖了不少直到当时仍被大多数翻译史研究者所忽略的人物和论述,例如关于支谦的“文质”主张,大多数人认为其仅反应了“质”派的译学观点,而作者从《中国佛教史》找出“文”派的角色。书中关于此类挖掘人物思想和译论本质的例子并不止以上这些,这一切都说明了作者关于译论文章的大量阅读,以及对我国古代译论的深入思考。

该书对中国译学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梳理,各部分连贯有条理。在“引言”中作者谈到本书的具体写法时指出他选择现在这种写法的原因;再者,此种写法为作者的专长。事实证明,作者确实按此种写法将全文的脉络拿捏得很好,作者采集了丰富的资料信息,并把重要译论者论述得比较详尽。首先,作者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全书分成了四个历史时期,在未看书之前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出各个时期可能的特色,读罢全书,我们便更是清楚作者这样划分的原因了,因为我们能对每个章节提炼出它的特色。另外,在各个章节之间以及章节内部作者都不只是简单的罗列。例如第一章,作者从支谦、道安的“质”派到鸠摩罗什“文”派思想的提出,最后到慧远的“厥中之论”,这是一个从矛盾到矛盾解决的过程。第二章中作者开篇就当时的时代背景,第三章和第二章紧密相连,其中所谈译论是第二章中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选取重要译论者的时候是经过精心思考的,内容布局也是精心策划过的,使读者对中国译论发展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另外,本书叙述很全面,涉及翻译范围很广。作者从春秋战国的孔子一直讲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跨越时间范围之大在最初版出版之时为很少类似的翻译史所能比拟,在那之前的有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仅写了中国古代到“五四”以前部分。另外,这本书不仅包括翻译理论还包括翻译史,而此前的著作要么只含有翻译史,要么既涵翻译理论又涵翻译史或仅涵翻译理论,总之叙述没有此本书全面。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本书设专节论述的译论研究者就有65人,另外提到的还有188人。”且对各个译论者译论的评述“有史有论”,作者通过大范围的史料考证,不仅对我们熟知的译论者的译论作了分析和概括,而且对很多我们不熟悉的译论者的译论做了探索和总结。不失为一部全面的译学著作,为翻译学者展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下的译学史画卷。

然而,作者作为一个研究文学史出生的文学博士,在写出以上优势的同时,必然会有一些令当下翻译研究者不会苟同之处。譬如文中作者说,很多史料中的译论和译论者知道直到当时都被大多数人忽略或鲜有提及,而却被作为史学家的作者所论及,这让人想到这些译论的启发性的同时必然会怀疑它们的可信性及实用性。另外,专业问题的讨论也遭到过人们的质疑,譬如赵秀明指出,“《史稿》对于传统译论中直译与意译这样重大的课题缺乏明确的认识,因而结论茫然。”关于各章节内部的条理,如上所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是也有作者作为一个文学史学家容易忽略的专业性疏漏,如第一章讲了两次翻译高潮,都是关于宗教的,但作者“却并没有将古代佛教僧侣的翻译活动和近代传教士进行比较和综合论述。”

总之,《中国译学史》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的情况,将历史上重要译论者的论述分析的比较详细而深刻,而且书中大多数观点都以史料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觉得可信而且韵味无穷,好似在漫游于从古至今的译论者及其言论之间,聆听他们的观点和教诲。作为第一本译学理论专题史,它将必定能为中国的翻译学习者及译论研究者提供一个扎实的材料基础和清晰的理论框架,也能作为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料基础以及推动我国翻译学的跨学科交流。而且在它的带领下,中国译学和翻译事业定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官琴.《中国译学理论史稿》评述[J].文学教育,2011.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 篇11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就同一个问题适时进行“二度发问”, 也就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以重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向文本的深处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里,我想摘录前不久我为江苏省徐州市校长代表团所上的一堂《藤野先生》示范课中的一个片段,来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进行追问。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共写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生:三个地方,分别是东京、仙台、祖国。按作者的行踪安排顺序(有的答先后顺序,有的答时间顺序)

师:作者在这三个地方分别做了什么?他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东京学日文,在仙台学医,回国从文。目的是一个,都为了救国。

师:既然是同一目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在东京继续学日文,要去仙台学医呢?

生:(思考片刻后)因厌恶“清国留学生”而离开东京去仙台的。

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厌恶“清国留学生”?为什么厌恶?

生:(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提问一名学生)国难当头,他们不是为国分忧,而是不学无术,追求享乐,“跳舞”打扮,生活附庸风雅、庸俗无聊,麻木不仁。

师:答得很好。

师:作者既然去仙台学医,也是为了救国,那为什么学业没有完成,就回国从文呢?

生:那是因为一部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影片中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青年高呼“万岁”,围观枪毙中国人的中国人也酒醉似的喝彩,让作者改变了初衷。

师:对这种“高呼”和“喝彩”,作者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作者感到“特别刺耳”,说明了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师:为什么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作者从欢呼和喝彩声中,看到了国人麻木不醒的精神状态,而麻木不醒的国人即使身体再健康,对拯救民族危亡也是无用的。要医治国人的精神疾病,叩醒他们的迷梦,当首推文艺。因此,鲁迅先生回国弃医从文。

师:作者由厌恶“清国留学生”到去仙台学医,再到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行踪转移,你能够回答我,这中间,是什么起着最为重要的支配作用?

生:这中间起着最为重要支配作用的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就是老师通常告诉我们的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

就这样,环环相扣地将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向深入,全文的梗概也就概括无余,脉络清晰,条理清楚,使埋伏的中心线索也能够跳出课文,主题明白自见,全文的内容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了清晰明确的总印象。

那么为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追问呢?我想至少可以凸显这样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追问可以激活师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创造,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都精心备课,甚至备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精心设计教学案,设计到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学生的回答。我们老师就是放不下这个心,生怕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一旦答错了题,拖延了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但是往往就是由于过多的预设,常常导致很多有价值的课堂生成与课堂教学擦肩而过,这就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创造,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其实我们老师大可不必如此预设,我们必须坚信,在我们的课堂中不是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千里马”,而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课堂埋没了能够帮助老师解决这些问题的“千里马”的展示机遇。新课改恰恰弥补了这个遗憾,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通过课堂教学追问,我发现集合众人的智慧比老师一个人的智慧要强。因为就是这个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激活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是这样,老师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新生代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打破预设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引导,同时也必须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

二、追问可以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在课堂上,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一旦遇到一个让老师感到棘手的提问,此时此刻,老师如果手足无措,不仅有损老师的形象,更不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这就需要教者的课堂机智,因为有了这样的机智,才有了课堂教学预设的有效,生成的精彩。

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追问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预设过程中想不到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很多课堂上想不到的问题都来源于老师的即席创作,这就是教学机智。所以,追问可以凸显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创造性行为的表现。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智慧发挥到极致,我们不能只顾预设,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文本,一定要对学情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对文本进行准确的把握。

当然,鲜活、灵动和智慧的课堂与教师巧妙的有智慧的追问是分不开的,同样也展现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智慧。为了得到这样的效果,我们何不尝试追问呢?

三、追问可以拓宽文本解读的深度

文本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培养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因此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适时追问,是引领学生发掘文本,拓展课堂空间,让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的最佳方法。

为了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涵,教师必须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乐于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以不断拓展延伸文本的空间,尤其是在文本空白处更能彰显教师追问的智慧,更能体现课堂有效追问的魅力。

当然,在追问的过程中,涉及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出现一些错误的结论,也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老师在追时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这一“错误生成”所带来的契机,要有耐心地去发问,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生成”出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问题重新审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有人曾这样说过,课堂教学就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巧妙的、适时的、有效的追问,无疑为这道美丽的风景再一次增光添色。而我要说,追问就好比是一条小船,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引向智慧的彼岸。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导入艺术下一篇:都市型报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