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宽容中成长

2024-09-29

让学生在宽容中成长(精选12篇)

让学生在宽容中成长 篇1

“老师, 张某又没交作业!”星期一早晨, 初二年级一班物理科代表李某来交物理作业了。

“噢!知道了。随他去吧! ”我笑着对课代表说。她一脸的诧异。张某已不是第一次没交作业了, 而且还有一部分学生也有类似情况, 看来是时候了。

课堂上, 我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你愿意并且喜欢做作业吗?”所有学生面面相觑, 不知该如何回答。

“没关系, 请同学们实事求是地回答我。”

“不喜欢!”好家伙, 简直是异口同声啊!痛快极了!

“同学们很有勇气和胆量!我喜欢!我也觉得学生不一定非要做课下作业!……”

“啊?真的?……”学生露出满脸的惊诧, 继而又露出一脸的笑容。

“但是, 不做作业我们应如何保证自己的学习成绩呢?”

“上课认真听……”学生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 开始为不做作业又要保证学习成绩寻找办法。

看着学生热火朝天献计献策的样子, 我笑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提高并保证课堂效率、让学生劳逸结合才是教学的重点。

我开始明确我的要求: (1) 学习上, 你要竭尽全力! (2) 大小测试保证75分以上。

“达到以上两条要求, 作业免做!我真希望免做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样, 你轻松!我轻松!大家都轻松!”

要求一旦明确了, 我就说到做到。在教学中, 我并没有放松每一个学生, 时刻关注着他们, 及时提醒他们, 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还学生一个轻松快乐的课余时间, 让学生有时间去发展他们的业余爱好及特长, 全面发展。

反思: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是目的

自1994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以来, 几乎每一级学生中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被我“纵容”, 从不做物理作业, 结果呢?成绩反而很好!学得很轻松, 对物理这门学科反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并知道了许多物理课本上没有出现的物理知识。这表现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极大的区别。

二、把握时机

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和物理教学实际, 每接受一个新的年级或班级, 我总要与学生做一番交流, 明确一些问题, 尤其是第一次交作业或第一次大型的综合检测之后。以此来确定他有没有能力可以不做作业。

三、育人更重要

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老师、挑战自我;鼓励学生突破自我、轻松学习, 摆脱作业的烦恼;鼓励学生锻炼自己, 胆气豪天!鼓励学生给自己以信心, 经常进行良好的自我暗示。让学生明确并经常提醒或暗示“德比才更重要!”

四、从心灵深处关爱学生、宽容学生是搞好师生关系的根本

倾注师爱, 以人为本,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 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古人云:“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 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地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 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鼓励学生。做到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又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在育人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相信:总有一天, 学生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让学习成为一种需求、成为一种享受, 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有大爱的人。

让学生在宽容中成长 篇2

宽容是迎接暴风雨的一把雨伞;宽容是冬日中的一束暖阳;宽容是崎岖山路上的一个扶手,而我也在宽容之中渐渐地成长.――题记

我在宽容中成长了十四年,最多的是在亲情的宽容中成长的.拿着沉重的成绩单往家里走,看着鲜红的74分,心里有种苦涩的.味道,走进家里,吞吞吐吐地说:“妈...妈...,我语文...只考了74分”“最高分呢?”“89”.本以为会遭到一顿打骂,没想到妈妈却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这次没考好妈妈不会怪你的.但是你要找出错误的原因,下次改正过来,加油,妈妈相信你能行!”听到妈妈的话,我感到非常的自责.于是在心底暗暗决定下次一定要考好.宽容,可以使亲情变得更深厚,也可以使友情变得更加亲近.走进教室,还没有坐稳,就看见我的作业本掉在地上,还有一个黑黑的脚印,我顿时火冒三丈,大喊一句:“这谁干的?”这时,一个女生刚好走进教室,前面的同学指了指她。“刷”的一声同学们都望上了她,而她却带着抱歉的表情走到了我的面前,蹲下来把我的本子捡了起来,用白白的纸巾把脚印擦干净了并说了声“对不起”.见她这样,我的怒气减少了几分,但还是记恨着她.下午,我和同学正玩着,一不小心撞到了她的课桌,几支笔随着课桌的摇晃掉到了地上,其中一支钢笔还被我踩碎了.“哇,天哪,这可是她最喜欢的钢笔啊!你肯定惨了.”不知何时,她走到了我的身旁,小心翼翼的把那支钢笔捡了起来,却微笑着对我说:“没事,不就是一支钢笔嘛,看你吓成什么样子了!”看着她那灿烂的笑容,我感到了无地自容.生活在宽容的世界里,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当然,我也要学会宽容.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3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学生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感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 “商不变规律”时,教师创设童话故事:树林里,松鼠妈妈带了一群小松鼠,其中一只名叫圆圆的小松鼠既贪吃又自作聪明。一天,松鼠妈妈分别给每只小松鼠12个松果,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其他小松鼠都拍手表示满意,只有圆圆大叫着“12个松果太少了,不够吃。”妈妈说:“那好,我给你24个松果平均分4天吃完。”圆圆又叫又跳:“不够,不够。”妈妈说:“那我给你36个松果,平均分6天吃完,怎样?”这下圆圆满意了。妈妈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而圆圆却莫名其妙。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妈妈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呢?同学们听了都笑圆圆笨,争着说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一些数学家刻苦研究的名人轶事,看一些数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身难忘,他们会追踪数学家的思维,去体验研究成功的境界。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能激励学生,陶冶性情,鼓舞斗志,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正是通过已有的“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即“数学现实”)出发,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数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

如:儿童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不少买东西的经验了,在教学“认识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在教室里创设了一个模拟文具店(里面摆有各种文具卡,并分别标上单价),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3元钱来买文具,必需用完这3元,看你们组能买些什么文具?并试着“买一买”。学生们一下子被这熟悉的情景吸引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高高兴兴地“去买一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要多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如生活中的一些调查统计、实际小测量、制作几何形体或数学学习用具等,还要鼓励学生多看有关数学的课外书,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还能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探索意识,开阔视野,拓宽其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三、创造“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的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反映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如:讲解一道应用题:有一批煤要一次运完,如果每车运27吨,要30辆卡车。现在只有27辆卡车,平均每辆卡车多运多少吨煤?老师先让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后进行交流。生1 :27×30÷27-27=3(吨);生2 :27×(30-27)÷27=3(吨);生3 :30-27=3(吨)。生3 的话音刚落,便招来同学们的一片反驳声。生3 也一时说不出理由。师:孩子们,说说你们的意见吧。生4 :我认为他是知道计算结果后在凑答案。生5 :30辆减27吨,单位不同,不能相减,这式子没有意义。其他同学表示赞同。师:生3 的列式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分组好好讨论讨论,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展(下转第80页)

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过了几分钟,有些小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生6: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他的算式可以这样理解。因为煤的总重量不变,一共是(27×30)吨,一次运完,如果用30辆卡车,平均每车运27吨,如果用27辆卡车,平均每车运30吨,这样一比较就知道每车多运(30-27)吨。

以上案例中,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合作交流机会,“化腐朽为神奇”,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种更为简单的解题方法,更鼓励了学生有创见的思维,保护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四、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地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一次次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通过应用,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学了“时分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份作业:“设计一次春游活动方案”,要求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和程序等在活动方案中体现得当。由于“春游活动方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一开放性的作业由时间知识为线索,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让学生在写作中成长 篇4

学生在校阶段, 以读写为主, “阅读重于生活”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语) , 表达与生命同在。那么学生成长的途径主要就是阅读和写作。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占领这两大阵地, 引导、放手学生在其中茁壮、健康地成长。关于“在阅读中成长”另文谈及, 这里主要谈“在写作中成长”。

写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写作, 因眼观、耳闻、脑思、心悟而写。写, 可以倾吐, 可以悟理, 可以自我净化、提升、监督和鼓励, 是一种自励、自长的过程。日记、随笔、小诗、小散文等课外练笔和课堂常规作文是写作固有形式。课外练笔能培养写作兴趣, 养成写作习惯, 是常规作文必备的思想、技能的积淀和训练。著名教育、美学家朱光潜就很重视写日记:“记日记” (笔者认为记日记即平时练笔, 包含片断、随笔、小诗、小散文等写作) “是一种文学训练, 把本身有趣的材料记得有趣。”“每天选一件最值得记的, 记得妥妥帖帖, 记成一件‘作品’”。要达到此境离不了思想和技能两个条件:有思想深度才能选好“有趣”、“值得写”的材料;有表达技能才能记得有趣、妥妥帖帖, 记成一件“作品”。所以, 学生通过写日记, 可在写日记中思考、筛选、辨别, 进而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在写记中字斟句酌、学用各种表达。写, 还可以使思想明朗。往往脑子想到的东西比较模糊, 只有动手写出来, 才会明晰。通过写作还可以养成学生爱观察、留心、关注、思考的习惯,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写作对学生成长除直接作用外, 还有间接作用:诉诸于文字的作品被同学或其他读者阅读, 他们从中受到感悟、启发, 汲取了精神营养, 获取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写作者眼看自己的作品产生了效应, 实现了人生价值, 从而更自信、更崇高, 也更进一步地茁壮成长。

既然学生能在写作中成长, 我们就要使写作常态化、生活化。学生在学校常态写作的主要形式为:写日记, 写读书笔记, 写阅读课文“生命成长”文字, 写课堂常规作文。

写日记 (指砺练思想和技能的文学训练, 不含隐私日记) , 我国现、近代语文教育家都很推崇。叶圣陶说: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的一个好办法是写日记。黎锦熙也说:“日记札记, 有内容, 重资源, 比之堂上限时作文, 偏重语文形式之正确无误者, 当然益处更多, 效用较大。”朱光潜还说到了写日记的内容:“普通记日记只记流水账, 或是做干燥无味的起居注, 那自然跟文学无干。”“如果有相当的敏感, 到处留心, 一日之内值得记的见闻感想决不会缺乏。一番家常的谈话, 一个新来的客, 街头一阵喧嚷, 花木风云的一种新变化, 读书看报得到的一阵感想, 听来的一件故事, 总之, 一切动静所生的印象, 都可以供你细心描绘, 成为好文章。”处处留心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日记, 每日有异, 学生就在这“每天都是新的”中逐渐长大。下面是一学生写的日记:

“昨晚看抗震救灾纪实, 有一感触:8.0级特大地震倾刻间将一切化为乌有/家业、存款、生命/这一切都掌控在自然之手/相比之下人又多么渺小/故, 人活着, 就要快乐、幸福/而幸福、快乐源于对他人的爱和帮助!∥人又多么坚强/幸存者, 送走亡者, 擦干眼泪, 投入救援人流/只要生命在, 一切都还会有/并且超过昨天, 铸造更大成就!”

写读书笔记同写日记一样, 也与学生生活相伴。学校是书香校园, 图书室、图书角, 是学生书源。“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心灵的发育史” (于漪) , “读书破万卷”, “博闻强记”, 青春年少是读书大好时光, 切要珍惜!阅读且记录, 效果会更佳。“心记不如淡墨”, “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读书就要写读书笔记, 也只有在动笔之中, 才能将所读细细地过滤、思考、内化。如:一学生读了《傅雷家书》写的片段一:“‘艺术表现的动人, 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明镜一般, 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修养是整个的, 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 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 而是包括对世界, 对政局的看法与态度。’‘先为人, 次为艺术家, 再为音乐家, 终为钢琴家。’‘永远做一个强者, 有一颗慈悲的心的强者!’这些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 这些发自肺腑的谆谆教诲, 是老艺术家对儿子的引领, 更是老艺术家对我们后来者的引领———品德、技巧同等重要, 前者更重于后者。我将永远铭记。”又如一学生读了《简·爱》激情写道:“本书塑造了一位女性楷模:很小失去父母, 被舅舅收养, 不幸舅舅也去世, 被舅母千般虐待, 被迫来到“慈善家”开办的孤儿学校。校负责人克扣钱粮, 又遇到病役, 夭亡人数众多。简·爱以坚强的意志、刻苦的学习, 幸免一难。后放弃留校一职, 登报应征一贵族庄园家教的职业。突出的成绩, 高尚的品德, 让贵东家产生恋情。正要步入结婚殿堂时, 知晓主人结过婚, 一气之下, 孤身一人逃到千里外的地方。宿野洞, 乞饭食, 遭雨淋, 奄奄一息。被牧师收留, 不想这正是她的表兄妹一家。在此教书, 使当地的孩子教育由无到有、由小到大, 从学识、品行影响着一方人。后闻罗切斯特 (贵东家) 遭遇灾难前往探询, 不想房屋已成废墟, 主人为救纵火者 (受骗结的疯妻) 而被烧塌的火檩击倒, 双眼失明, 孤独地生活在潮湿、阴静的山居里。简·爱毫不犹豫地投入主人怀抱, 以其善良炙热的心, 慰藉另一颗受伤的正直的善良的心。由此见, 简·爱是一个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自强、善良、正直、心地美好的至上的女性。”

写阅读课文“生命成长”文字, 更是与学生学习相随。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辞章、学问、道” (潘新和) 。学生每读一篇课文, 都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辞章营养。如, 一学生阅读剧本《变脸》 (人教版九下) 所写的“生命成长”文字:世上苦人多, 身在福中要知福;重男轻女是延续几千年的旧传统, 今日“巾帼不让须眉”, 可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戏剧的冲突自然而激烈, 全在生活中, 合情合理。人物语言 (唱词) 符合身份, 类比、比兴恰当:“月亮走, 我也走, 我和月亮交朋友, 给你说句悄悄话”;“月亮走, 我不走, 我和月亮分分手, 月亮躲进乌云后, 我愿留在小船舟”。“天上雁鹅排对排, 扯烂衣裳不分开”。老百姓口语、俗语生动形象:被黑心萝卜整得好惨!糍粑心肠。蚂蟥缠着鹭鸶脚, 想甩脱又甩不脱。古诗词文化浓郁:渔夫唱晚, 古寺敲钟 (联想:夜半钟声到客船) ;鸟儿归巢, 鸭子归棚, 一群群携儿带崽回家中 (联想:牛羊归来, 鸡子入埘, 老人拄杖倚门待) (戴月荷锄归) 。

写“生命成长”文字, 包括思想上的启迪和技法上的收获两方面。字数可多可少, 以表达尽意为妙。此法一推广, 备受教师同行称赞:教学生做人, 事半功倍。。

课堂常规作文的写作, 是学生在老师引领下的较集中、规范的思想、技能成长的必要过程。

请看一案例。课堂始, 学生眼盯话题作文“珍惜拥有”, 一脸茫然, 不知道他们拥有什么。老师乃站在学生立场开导:从感情角度, 我们拥有父母亲无私的爱和来自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纯真的友情;从物质角度,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比较丰富的物质条件, 衣食住行不愁;从自然环境角度讲, 我们有赖以生存的地球, 它正处于青壮年时期, 它给予我们阳光空气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从个人角度讲, 我们拥有的就更多了:大千世界里, 我们虽然都很平凡渺小, 但在父母眼中, 我们就是他们的唯一, 他们的公主、他们的太阳, 虽然我没有惊人的外貌, 可我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虽然我没有骄人的成绩, 但我勤奋执着, 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未来不是梦;虽然我有一些调皮, 但我特别重友情。或者从反面思维:我曾拥有什么, 由于我的不珍惜而失去了。经老师这么一说, 学生一下子由空空麻木变成富有易感。思想、感情有了, 该怎样表达呢?老师以珍惜时间为例, 立马就有学生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证明时间的可贵, 不珍惜当是罪过, 板起脸孔讲了一通大道理, 空洞而干巴, 无丁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更不要说有生命的律动了。老师于是把方向引向学生自己生活, 让他们走进心灵, 与自己心灵对话;引导学生回想平时是怎样对待时间的,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有哪些到今天还遗憾的教训。最后,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就像我爸说的那样:我是个没有时间概念的人。比如说放假吧, 我会玩一整天, 快开学的前一天晚上才加班加点地赶作业, 让我吃了不少苦。再比如说每天早晨闹钟定在六点, 但醒了仍然想睡, 便带着再睡5分钟没什么了不起的想法继续, 结果七点时狼狈地到校。……初中三年, 不知不觉竟过了大半, 回想起来, 仿佛刚进初中的军训生活方才结束, 怎么就一个筋斗就又翻过一年多了?后悔不已, 那些不曾珍惜的时光啊!唉, 如果当初没有浪费时光就好了。……有句话说, ‘当你为失去月亮而叹息时, 你又错过了群星。’只知道诉说过去而不去把握现在的人, 永远也不懂得如何珍惜时光。……我想这篇文章的题目很平凡, 但我并不嫌弃它, 因为只有这么一个直截了当而且简洁的题目才能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由此, 我们可看到学生在常规作文写作中渐渐明理长大的足迹。

总之, 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我们定要牢守写作阵地, 让能砺练学生思想和技能、让学生茁壮成长的写作, 常态化、生活化、心灵化!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篇5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激励教学

一句鼓励的语言,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关注的眼神,对于低段学生来说,那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在孩子们心中,精神鼓励远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或许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学困生会加倍努力,为自己的人生描上几笔亮丽色彩。或许是老师不经意的鼓励,让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重拾勇气。或许……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成为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

1.“满堂夸”现象普遍

新课示强调教师要尊重、赏识学生,于是在一些低段数学课上,我们听到了无数的“真了不起”、“你真棒”等等的鼓励语。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教育过多地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因而新课标提但是多鼓励学生,哪怕学生只有一占成绩,也要表扬,只要有一小点进步也要鼓励。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无论学生的表现是否值得表扬,无论学生什么原因而说对了教师预设的答案,教师就一味进行表扬。

2.鼓励力度越大越好

在公开课上,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公开课上,教师往往用“苹果”、“金星”等奖励孩子们,一堂课下来,有的孩子脸上贴了好多“苹果”,看起来可爱又可笑。许多教师都说,上课时,对学生的奖励力度越大,孩子们的学习越积极。

3.重视课堂表扬,忽视课后激励。

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语言,更乐于展示在课堂上。而一下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课后辅导,过多运用批评与否定。教师们在课后的心情被一些学困生糟糕的作业破坏,于是不再想到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孩子们了,只想狠狠地批评一顿。

二、存在情况的分析

1.尊重赏识不等同一味表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一味的表扬与激励使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清醒和全面认识;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只听得表扬,不能听批评,盲目自在。而一听到老师的批评就丧失信心,大受打击,从而一蹶不振。尊重具有相对性,对一个人的尊重不等于一味顺从、迁就,尊重一个人就要严格要求他。因而,尊重不拒绝批评,课堂上教师随意的夸奖对学生起不到因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降低教师表扬的权威性和价值性。

2.激励力度把握分寸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一些数学题,对第一组的人,每做出一题奖1美元,第二组则完全不奖励,结果是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完成后,有一段空闲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于是人们都猜测,第一组的学生有更多的人继续做题,因为奖励已培养了他们做题的兴趣,可实验结果却出乎人们意料,是第二组的学生更多。实验表明,过多外在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3.激励更要延伸到课后

对学困生的课后辅导与作业分析。教师更应把鼓励话语持在口中,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这些孩子内心已充满了自卑,如果教师一味指责,那么他们就更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这时,一句温暖的话语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三、我们尝试做的1.在课堂上合理运用人体肢语来评价

a.一句温暖的话语

这是在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找规律》。可能是借班上课的缘故,她叫了一位男生,这时许多小朋友都笑起来,其中一位小男孩还大叫道:“××很笨的。”这时的老师并没有马上让那位男生坐下,而是坚定地说:“我相信这位男生能回答的!”尽管这位男生并没有回答出来,可是一句“我相信……”相信会在他的心里温暖好久。教师往往用直观的语言来激励,如能适当合理运用,效果会较好。b.一个赞许的目光

在上《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我让学生自己寻求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规律,学生有的数格子,有的用尺子量,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得出了公式。这时我用赞许的目光环视了学生,学生们立刻感知了我对他们的表扬,学习的劲更足了。c.一个新切的手势

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他的课很精彩,一道难题拦住了同学们的去

路,一位机灵的小男孩解答出来了。老师兴奋得直摸他的头,还一个劲儿地让学生们表扬他,小男孩在同学们激烈的掌声中开始激动起来,难以平静。往后的半节课中,他还沉浸在激动中,无法专心听课。其实,教师只要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头就够了,相信大家都能领会老师的意思。一个小小的手势反而更加亲切。

此外,点头、微笑等等人体语言对学生无声地传递着鼓励与赞许,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更会相通。

2.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激励

a.进行语言激励

作业辅导时,对一些学生及时表扬,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因而在作业辅导时,不防对学困生多进行一些鼓励。

b.进行文字激励

有些教师喜欢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上一些话,如“你进步可快了!”“这次作业做得很棒!”“你上课的样子老师很喜欢!”等等。这些简简单单的话,看似普通但作用很大。

总之,激励是充满智慧的,激励是人性化的。相信教师们的激励,学生不会对其感到空洞、乏味,而在激励中成长与进步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激励教学

王文华

南上庄小学

让学生在预习中成长 篇6

关键词 自主学习 预习习惯 学法指导 教学任务

《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同时,指导学生初学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反复复地练习中掌握方法。

一、利用工具书,学会预习

借助工具书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参照拼音读准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于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要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自学认字表,写字表中的生字,掌握读音。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还应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

二、通过朗读,初步预习

通读全文就是从头至尾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的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并通过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语调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预习《秋天》时,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课文讲的荷花的美丽景色。通读时,还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的思考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就显得不盲目。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作品中的形象清晰具体地浮现出来,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样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进入角色,对课文便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抓住共同点,安排预习

学生学习预习时,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在预习时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帮助解决。预习后,教师要认真小结,注意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以后,可逐步放手,从组织小组预习到学生独立预习。为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便于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随时指导,及时纠正。课内预习可以分项、分步进行,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预习方法。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预习就可安排在课外。随着年级变化,预习的要求由低到高,预习的内容由简到繁,预习的时间由少到多。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素质是有差异的,也存在共同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联系。有经验的老师十分注意对同一项目或同一内容在具体预习要求上体现出它的层次与梯度。

四、理清文章脉络,深入预习

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识别层次与段落。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可记上符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一下。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课堂上及时质疑,及时得到释疑。用笔把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使学生做到课堂上听课有目的性。上课的时候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应多加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所以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

五、精心设计作业,明确预习

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分解“预习”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题目,以利学生更加明确预习的方法和具体目标。

⑴针对教材训练目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預习题目。预习《春天来了》《秋天》《初冬》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课文时,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观察秋景或在课前教唱“冬天的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意向活动。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相关,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⑵预习题要避免千课一面的公式化倾向,形式要活泼多样,注意激发学生情感和求知欲望,促动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探索问题。⑶预习题的设计既要反映明确的学习要求,又要提示操作程序和预习要领。有了操作性的指令,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过程去机械思考问题,预习才能到位。⑷预习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自学与探索新知识过程的第一步。预习新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过低,学生感到索然寡味,没有效果。

六、检查预习作业,落实预习

检查预习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自学习惯。要避免预习流于形式,就必须落实检查。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要:一看,看学生书中注明的符号和批注的文字;二读,采取组长抽查组员的形式读课文,教师从中复查;三写,由小组轮流派组员将预习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内容主要是一些主观性知识的答案。除规定的预习任务外,学生还可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7

一、巧妙引入, 体验知识的形成

传统的导入对新知只起了铺垫的作用, 即把学习道路上的“坑洼”填平了, 为学生铺设一条“平坦之路”, 教师再沿着这条路进行新课教学。这样, 往往会遏制学生思维的拓展, 让学生觉得新知识来得太突然, 不利于接受。所以在新知引入时, 教师有必要先设置合理的情景, 让学生体验到学新知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创设不太合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冲突, 即用旧知识不能解决的冲突或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的冲突, 使他们觉得知识不够用,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置情景时要把握的是, 目的明确, 情景必须为目的服务。

二、精心组织,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强调师生交流的同时, 更应该注意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层面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若能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印象才会深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 同时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有些教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 笔者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越多, 教师“教”的时间虽越少, 但学生经过交流、讨论, 能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重复练习就没有必要了, 同样节省了时间。

三、理解教材, 体验知识的继承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不仅是使学生有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旧知识“继承”到新知识的过程。而解决“继承”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理解教材, 特别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现行数学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 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 而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及不同认知水平进行编排 (如对实数、函数、统计初步等知识点的安排) , 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知识结构的空间。另一个特点就是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了“合作学习”环节, 而许多“合作学习”环节都体现了“继承”的思想, 有些“合作学习”安排在新课前。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旧知“继承”到新知。给出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笔者认为其目的是为了体验新知应用的同时, 为下面的新课提供“继承”的空间。

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篇8

一、在集体讨论中反思, 形成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它反映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 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 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增强迁移能力, 使自己建构的知识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 最终达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引导学生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例如, 在辨析同类项的概念时,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如果单项式52a4x-1与5x-1ax+2是同类项, 求x的值。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出现了三种答案: (1) 由x-1=2得x=3; (2) 由4x-1=x+2得x=1; (3) x=3或x=1,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辨析, 反思自己思维的缺陷, 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同类项概念的含义是: (1) 字母相同; (2) 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3) 与系数无关。上述解法中, 只有 (2) 是正确的。

激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了牢固掌握同类项概念的目的。

二、在解题过程中反思, 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 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 只是停留在为解题而解题, 因此导致解题质量不高, 效率低下。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概括出普遍适用的条件化、策略化知识。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关键, 回顾解题思路, 概括解题方法, 使解题的过程清晰, 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 在学习垂径定理的应用时, 出示三道练习题:

练习1: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1所示。排水管的半径OB=10, 水面宽AB=16, 求截面圆心O到水面的距离OC。

练习2:如图2, 在直径为100mm的圆铁片上切下一块高为20mm的弓形铁片, 求弓形的弦AB的长。

练习3:如图3, 圆O的弦AB=8cm, DC=2cm, 直径CE⊥AB于点D, 求半径的长。E

做完习题后, 启发学生对这几道习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进行类比性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发现了虽然每道题目所求的量不相同, 但是解题方法如出一辙:都要添辅助线, 构造以弦长的一半、弦的弦心距为直角边, 以的半径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 最后解方程得出答案。通过对这几道题解题后的反思, 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三、在知识归类过程中反思, 提炼思想

数学问题虽然浩如烟海, 但许多数学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 学会类比, 寻求通法通解。同时应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归类过程中进行反思, 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问题的本质, 将技能和技巧规律化, 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两摞相同规格的饭碗整齐叠放在桌面上, 请根据图4中给出的数据信息解答问题。 (1) 求整齐叠放在桌面上的饭碗的高度y (cm) 与饭碗数x (个) 之间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2) 若桌面上有10个饭碗整齐叠放成一摞, 求出它的高度。

有些学生拿到此题会感到无从下手, 但只要从该类问题归属于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把原题的实质提炼为“已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经过点 (3, 9) 和 (6, 13.5) , 求它的函数解析式, 并求当x=10时, y的值”, 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四、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 体验优势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 而对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许多题目解题方法很多,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的优劣, 不要满足于一题一解, 而要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解法, 优化解题过程,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例如, 有一道复习题:已知x-1=姨3, 求代数式 (x+1) 2-4 (x+1) 2-4的值。这道题许多学生按照常规思路, 先化简代数式, 然后再代入求值;还有的学生直接代入求值, 这样做运算量较大, 而且容易出错。教师应启发学生再思考:仔细审题, 发现所求代数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可先分解因式, 再整体代入求值。解答过程为:

解:原式= (x+1-2) 2= (x-1) 2= (姨3) 2=3。

通过反思, 总结出代数式求值问题主要有三种解题思路:直接代入求值;先化简代数式后代入求值;先分解因式后代入求值。

五、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 享受成功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 忽视对结论的反思, 满足于一知半解, 更有的一些学生把解题当成是给老师完成任务, 做完题目就万事大吉, 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 这也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解题后, 必须反思解题过程及结论是否合理正确, 并从不同角度思考、检查解题可能产生的错误及发生错误的原因。只要找出“病因”后及时注射“疫苗”, 错误就会在反思中消失。

错解:去分母, 得2 (2x-1) -3 (5x+1) ≤1,

去括号, 得4x-2-15x-3≤1,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得-11x≤6,

这道题的两处错误都属于典型错误:第一处错误:去分母时粗心大意, 常数项1漏乘了6;第二处错误:没有掌握不等式性质三, 两边都除以-11时没有改变不等号的方向。解完题后, 教师只告诉学生错了, 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错误并改正错误。通过反思, 大部分学生享受到了“知错改错”成功的喜悦。这道题的正确解法为:

解:去分母, 得2 (2x-1) -3 (5x+1) ≤6,

去括号, 得4x-2-15x-3≤6,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得-11x≤11,

两边都除以-11, 得x≥-1。

再如,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3和4, 求第三边的长度。虽然此题做了很多遍, 但还是很多学生会漏解, 做成第三边的长度为5。这是由于审题不够认真仔细, 或是因为思维定式产生错误。此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 但并未明确这两条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 求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必须分类讨论。只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反思, 大家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订正错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留给学生反思的时空, 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反思, 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在反思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先军.启发学生解题后反刍[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0 (3) .

让学生在“经验”中成长 篇9

一、激活学生“经验”, 促其成长

数学起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往往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 是一种个体性的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 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得“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激活学生内在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真正认识到数学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苏教版一年级教材《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3], 教者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片段1:

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和大家一起学习, 猜猜看它是谁? (出示蓝猫) 这几天可把蓝猫累坏了, 因为它开了一家“蓝猫商店”,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商品挂图)

谁愿意来当一回义务服务员, 向大家介绍“蓝猫商店”都卖些什么。 (请一位学生介绍)

如果小朋友要买文具, 需要带什么?也就是用什么购买文具? (钱)

对!带钱。我们买东西都要用上钱, 我们中国的钱又叫人民币。 (板书:人民币)

【思考】教者通过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蓝猫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蓝猫商店引出的则是激活学生购物的生活体验,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亲切感。

片段2: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买到了合意的商品。商场今天还推出了一个特惠商品, 这个商品的价格是1元, 哪个小组要来购买呢? (出示特惠商品毽子)

生1:老师, 我们组想买。我给你一张1元的人民币。

师:除了给一张1元的, 还有没有其他的付款方式呢?看哪个小组最先想出来, 老师就卖给你们组。

生2:我付2张5角的。

生3:我付5张2角的。

生4:我付1张5角的和5张1角的。

……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付呢?

生:没有1元的, 只要付10角就可以了。

师:也就是说1元可以换多少角? (10角) (板书:1元=10角)

师:那么你们知道2元等于多少角吗?

……

师:真聪明!我们知道了1元=10角, 你们猜一猜1角等于多少分呢?

生:1角=10分。 (板书:1角=10分)

【思考】人民币之间的进率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通过对商店购物这一环节, 激活学生在购物付钱时的经验。通过用不同方式付1元, 让他们感知到不管怎么付钱只要付出的钱加起来是1元即可, 从而很自然地总结出1元=10角, 并由此类推1角=10分。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的设计将抽象概念、数学法则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学生“经验”“数学化”, 引领提升

儿童的生长实质上是个体经验的不断改造或重新改组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同时有必要对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 进行经验提升, 以生成新的经验, 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 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 从形象趋向抽象, 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让大树“缩小”

春节回老家, 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妈妈指着银杏树问我:“你知道这棵树有多高吗?”我不禁一下子愣住了, 心想:“这棵树这么高, 尺子又不能伸上去, 该怎么办呢?”

忽然我想到了数学课上学到的倍数, 能不能把大树缩小?于是我找来纸笔, 画出了自己的思路:把这棵大树看作一个直角边, 大树的影子看成另一个直角边, 这样从大树的顶端到地上影子的顶端和两个直角边就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 我量出大树在地上影子的距离是480厘米, 然后让我妈妈背对着太阳, 和大树并排站着。先测量出妈妈影子的高度是100厘米, 接着我问妈妈实际身高是多少, 于是我很快告诉妈妈, 大树的高度是792厘米。

妈妈听后疑惑地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我充满自信且略有些得意地说:“我是用倍数法计算的。我先测出你的影子长度和树影的长度, 然后算出树影长度是你影子长度的4.8倍, 由此推出树的实际高度也是你身高的4.8倍。算式:165×4.8=792 (厘米) , 所以树高是792厘米。”

——南通市城西小学五 (12) 班季圣珉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具有累积性, 后一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是对前一阶段知识和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 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积累”, 教师不可“包办代替”, 同时, 应看到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粗浅的, 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因此, 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数学, 并不意味着数学教学仅囿于让学生能借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如果仅重视生活经验的再现与利用, 忽略了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 那么学生尽管表面上学得热烈、积极, 却少了数学化的深入思考。因此, 教师必须摆正生活感悟与数学思考的关系, 应把生活经验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 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建构数学。

三、个体“经验”“群体化”, 丰富内涵

学习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 是学生对自身经验的组织, 但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局限性, 需要合作交流分享他人经验。因此, 教学中组织多次小组交流活动, 丰富学生自身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经验世界, 使学生差异性的个人知识和经验成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 我在执教课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数的顺序》时, 学生的课堂表现则让课堂精彩起来。

片段3: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认识了1~100的数, 今天我们就到百数王国参加它们的游艺会。瞧, 百数王国欢迎队伍来了。 (多媒体出示)

师:看了百数王国的欢迎队伍, 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横着有数, 有些竖着有数, 有些斜着有数, 中间的数圆圆的, 像个万花筒。

片段4:

师:百数王国的欢迎鲜花中还有些数宝宝在和同学们捉迷藏呢!你能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行的数宝宝找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 教师板书) 。仔细观察这些数宝宝,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横着看, 个位数每次都增加了1, 竖着看, 每行数相差10;第一行一位数有9个, 10是个两位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行个位上都是1、2、3、4……9;如果给第一行1~9前面加个0, 前面9列每一列都是0、1、2、3, 最后一列是1、2、3、4。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数宝宝隐藏的秘密。你能把游艺会里所有的数宝宝都找出来吗?

生:我发现每一行左右两个数相差1;每一列上下两个数相差10;个位数都是1、2、3、4、5……9、0;第一列是单数, 第二列是双数, 然后又是单数、双数;竖着看, 第一列个位是1, 第二列个位是2……最后一列10、20、30……100都是整十数;百数王国中有9个一位数, 1个三位数, 其他都是两位数;斜着看, 发现1、12、23……相差11;最大的两位数99与最小的三位数100相差1;……

【思考】小小的一张百数表格让学生观察、填写, 通过分层展示, 逐层深入, 在学生的眼中, 数学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一个令学生神往的世界, 这便是每一个学生所独有的经验。学生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发现者、话语的交流者, 使得整节课学生和教师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充满了成就感。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简单的数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学生逐步形成的情感, 展现自我的价值观, 同时也对自己重新认识, 重新定位, 尝试着建构自己的数学舞台。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经验”, 让学生的经验得到了丰富、丰满。

四、感性经验“理性化”, 举一反三

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 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 动手实践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 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 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得不到训练和发展。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 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 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知识。这样, 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 我教学课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 设计了三次操作实践。第一次操作, 初步经历探索, 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 采取不同的策略去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会有序列以及了解平移的方法, 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数”和“一共有几种情况”之间的关系。其设计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 将复杂的问题更形象化地展现, 从而为后面寻找规律埋下厚实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到平移方法的简单、简便。第二次操作实践是学生在第一次操作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后进行的, 其目的是将简便的思想深入学生内心。学生在有了规律形成的体验下, 引导学生再次操作, 将其体验推进深化,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 并通过平移得出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一共有几种不同情况, 使得学生的感性经验逐步清晰, 形成策略。第三次操作, 则是将头脑中清晰的经验进行理性归纳。学生经过前两次的操作, 所形成的经验是分散的、片面的, 教师在第三次操作中引导学生交流, 学生的理解就变得全面、丰满、深刻, 经验从感性向理性逐渐转化, 从而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 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真正地内化了经验。

五、知识“经验”再创造, 智慧成长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结果的教学, 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数学教学如果仅着眼于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 那么学生获得的仅是机械般的死知识, 难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隐性的经验往往寓于显性的经验中, 并与显性知识相伴相随。因此,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高度出发, 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与知识相伴随的经验, 让经验再创造, 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

数学让我“火眼金睛”

元旦放假, 妈妈和我来到了文峰大世界, 准备给我买几件衣服。

一个服务员姐姐过来, 笑着问我们:“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这件衣服有多少折扣?”妈妈问。

“这件衣服标价是520元。现在购买正好参加庆元旦活动, 可以打8折或者满200元返160元购物券, 两种都差不多。”服务员姐姐笑着说。

那么真的差不多吗?我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选择打8折, 那么就要花费520元×0.8=416元;而满200元返160元购物券, 那么我要先付520元, 然后能得到160元×2=320元购物券, 这样实际花费了520元-320元=200元。416元和200元比起来, 当然是第二种合算了!可是拿到购物券后呢, 又要再买320元的物品, 而且还是购满一定的金额才可以使用购物券, 同时要可以再继续领取160元的购物券, 接着又要使用购物券, 又要花费现金……循环往复, 现金、购物券在不断地增加。消费者就好像掉进了一个“无底洞”, 满200元返160元, 满200元返160元……你永远也有花不完的钱。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 妈妈笑着对我说:“真棒!都会用数学思考问题了!”

最终, 我和妈妈选择了打8折的优惠, 做到实实在在的消费。

今天, 我的收获真大, 数学让我“火眼金睛”。

——南通市城西小学五 (12) 班涂敏

总的来说, 学生的经验是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也是极富生命力的资源。我们应该用一种扬弃的眼光来聚焦经验, 能够植根传统又能突破定势, 有所创新。在教学实践的辩证解读中, 开阔学生的经验视野, 寻求超越, 引领学生在经验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修订本)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篇10

一、明确阅读意义

1.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叶先生所说的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然而这种直觉不是单 独一个字的刺激, 而是要放在一句话中或一篇文章中, 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而且有助于对单独字词的记忆。就拿最简单的“口”字来说:“我家大门口”、“我不小心割了一个口子”、“妈妈的菜刀卷口了”、“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等, 不同的句子里会有不同的意思, 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通过读实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 (叶圣陶语) 。

2.锻炼学生的说话 能力。阅读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基本素养, 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一个人的说话能力,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博览群书不仅能开阔视野, 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 而且能从中模仿作家的描写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 知识未开, 则多记性, 少悟性” (清人陆世仪语) 。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大量涉猎佳词妙语, 精美诗文, 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输送“养料”, 留作储备, 为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提供源头活水。

3.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 别林斯基说:“阅读时, 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 但却看不见他本人, 你读到他的语言, 却听不到他的声音, 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这是阅读的最大魅力。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喜欢看画 报? ———图文并茂, 有助于学生理解。当然这种习惯在于培养, 为什么孩子不爱阅读,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只是干巴巴的文字, 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图画。

二、养成阅读习惯

习惯在于养成, 而且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爱上阅读, 特别是入门阶段。

1.创造阅读的氛围。环境的力量是无穷的, 让学生置身于书的海洋, 每天为学生留出读的时间, 即便不爱读书的孩子也会受到别人的感染, 慢慢喜欢阅读。我在班里创建了丰富的图书角, 内容涵盖科技、童话、故事会等, 基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们主动捐献的, 我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还定期举办读书比赛活动, 竞争机制的引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一张奖状、一个本子、一支铅笔都会一定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虚荣心。

2.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读本。让学生读什么, 直接决定他们的阅读兴趣。课本上的文章孩子向来是不爱读的, 因为有许多文章在孩子心中是陌生的, 特别是山区孩子。所以, 要把学生拉进阅读的世界, 从读本选择上入手, 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时代相仿的能走进学生心里的读本。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读本比较贴近现在的小学生, 特别是其中的故事情节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共鸣。

3.示范学生读 的方法。怎样读好一篇文章 , 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节奏往往不是学生自己能揣摩 的, 需要教师做标准的示范, 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为学生创设课文所要表达的情境, 引起学生“入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更可以让学生走进阅读。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 当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惨遭遇时, 学生都为之动容, 有的屏住呼吸, 有的紧皱眉头, 有的感情丰富的则为之落泪。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 同时也会深深吸引住学生。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 学生都跃跃欲试, 读书兴趣大大提高。

三、形成阅读技巧

1.读书要用 心。宋代朱熹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 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用心“想”。首先, 要训练学生形象地想。如第五册教材中《美丽的北海公园》一文, 在描写琼岛的景色时, 写到“像大海中升起一座高山……犹如仙境一般”等, 让学生静静品味, 反复诵读, 想象北海公园如画的景色。又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时,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其中的画面。如此阅读, 学生兴致盎然。其次, 让学生联系地想。如教学《玻璃窗的童话》一课时, 我亲手做了一些窗花, 让学生仔细观察窗花的形状, 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感受诗中的童趣。还让他们努力探寻周围的事物, 如冬天为什么会出现窗花? 蝈蝈怎样叫? 小蚂蚁怎样搬运重物? 天上为什么出彩虹? 冰箱怎样制冷? 异想天开, 其乐无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和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读书要动手。“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些孩子, 读过一篇文章之后, 如过眼云烟, 不知所云。其主要根源是没有养成动手的习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阅读内容的 重点、要点和疑难之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对精彩语句、经典描写进行誊抄。坚持经常, 就会极大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形成语文素养。

四、学会阅读总结

为了让阅读训练卓有成效, 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 这既是一种激励, 又是一种指导。这里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 还要有学生间的评价。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 同时对学生的精彩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为什么读得好, 哪里读得好, 不要只凭印象“不错”、“很好”等泛泛的评语, 否则激不起学生的欲望。学生间的互评, 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你一言, 我一语, 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此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语文能力, 形成人人爱读书的局面。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篇11

一、依据实际,合理分组

要想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把学生合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是必须的先决条件。我给学生分组的原则是“小组平衡,组内互补”,也就是说,小组之间要尽量达到水平相当,这样有利于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促进小组的综合发展;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存在差别,比如,学习能力、英语成绩、个人性格等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才有利于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互帮互助,不断提高。学习小组不宜人数过多,一般以4~6人为宜,过多则不易调控,太少就无法体现小组合作的优越性。

二、小组合作,有效学习

给学生分好小组之后,教师应就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培训,特别是小组长的培训更为重要,因为小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成员开展学习,包括进行合理分工,督促完成学习任务,组织汇报学习成果等。对于学习英语的常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如,每天的“Daily

English”以及“Group performance before class”与“The report before the class”等,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课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作业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最佳方法进行学习。

三、合理评价,不断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更注重整个小组的学习状况而不是学生的个人表现,教师应通过评价手段促进各个学习小组的竞争,力争使所有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达标。学生个人的表现主要通过组内的评价体现,主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回答问题的质量等。对学生、对小组的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与学生的期末评价相结合,全面关注学生发展。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篇12

关键词:阅读,感知,领悟,品味

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的素质和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强的比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在知识获取、视野扩大、见识增长等诸多方面上, 都具有着极大的优势。语文课标也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么, 在教学中该如何让学生充分读透文本, 在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所感知, 感悟, 品味,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要在多读中感知

语文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新课改要求学生的阅读量不能局限于课内几十万字, 应重视学生课外阅读, 拓宽阅读面, 才能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1.必须加强课前铺垫性阅读。

准备学习新课时, 应该要求学生了解跟本文作者、内容、背景有关的材料, 从而达到拓展学生视野, 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在教学《夸父追日》时, 课前布置查找有关夸父的资料, 有的从网上查到了夸父的英雄事迹, 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夸父有关的神话传说, 交流时, 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 各不相同, 甚至出现争论, 但无一例外, 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 加深了对夸父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必须加强课中推荐性阅读。

在学习过程中, 应该合理补充若干个跟本课文本相关的阅读资料, 达到以点来带面, 进行推荐性阅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增加阅读量。如教学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争吵》一文时, 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这本书, 介绍书中那些平凡而又善良的四年级学生:小石匠、安利柯、克莱蒂等人物的日常生活, 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人和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爱的温馨世界, 让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还有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 教师顺势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 下课后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 老师欣喜地发现, 学生学习名著的热情空前高涨。

3.必须加强课后延伸性阅读。

下课了, 决不能结束学生的阅读, 而应该是开始新一轮的阅读。延伸必须立足于原来文本, 扩展到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 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 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郑人买履》后, 应根据寓言的出处, 将《韩非子》推荐给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后, 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想学到跟文本有关的知识, 这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这一类型的课外书籍, 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会迁移向课外, 学生自然会想读, 自觉读, 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二、要在精读中领悟

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 教师要掌握学生“悟”的程度, 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引导。在学生充分读与悟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立足于知识的关键与疑难之处适当点拨, 灵活组织学生开展词句品析, 篇段揣摩、立意构思、思想感情探究。如教《小鹿的玫瑰花》后, 小鹿的玫瑰白栽了吗?学生却回答不会白栽。为什么不会白栽呢, 大部分学生说玫瑰花确实美啊。这样就对文章的理解不透彻, 教师此时加以点拨启发, 学生也只能是似懂非懂。必须引导学生重读文本, 画出有关玫瑰花美丽的句子, 再分角色朗读微风和黄莺的话语, 想象微风和黄莺还说些什么话呢?其他动物也会说些什么话呢?通过开展角色朗读,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到玫瑰花将快乐带给了小动物。

三、要在熟读中品味

要想让学生真正做到品味文中情感, 明晓其中道理, 就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让学生熟读课文。而现在有的老师在学生刚把课文读了一两遍之后, 就开始让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去充分品味, 有些教师就要让学生作出选择、交流情感、甚至让学生去表演、画画……学生的品味情感被教师的个人见解所左右、被形形色色的表演活动所阻滞, 以至于他们无法自己获得课文的意义, 于是便望文生义, 断章取义, 或者学生沉默不语等现象都出现了。有的老师甚至会抱怨学生笨拙, 责怪学生没有认真读课文, 其实是老师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了!“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熟读文本, 才能悟出其中的思想内涵, 才能与教师、作者对话, 才能实现品味感悟。在品味感悟中积累精彩的词语及情感的表达技巧, 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妙, 领略精神世界的深奥。《黄果树听瀑》是一篇游记散文, 教学重点在熟读感悟, 在指导熟读重点段时应先帮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的基本表象, 体会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之妙。接着按浏览的顺序指导, 步步深入, 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去“听”瀑布的声音, 切实感受到“哗哗”水声从远处飘来。让学生透过树缝去看瀑布, 感受瀑布从岩壁上泻下来的情景, 泻入谷底溅出凉丝丝的水珠, 给人舒服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品悟, 真正体会出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同时体会到文章词语如诗如画的美感。

上一篇:财务风险分析及管理下一篇:投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