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失败中成长

2024-09-21

让学生在失败中成长(精选12篇)

让学生在失败中成长 篇1

一次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分组探究实验时, 由于实验员疏忽大意, 个别组集气瓶中事先忘记留有少量的水, 结果导致该组集气瓶炸裂。面对这种情况, 该组同学不知所措, 于是我让大家不要惊慌, 讨论失败原因, 重新再做。同学们热情很高, 讨论异常激烈, 课堂效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好。很长一段时间后, 学生对此记忆犹新。这节课给我一个启示:利用化学的学科特点, 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 大胆放手, 开放实验, 不怕失败, 甚至故意让学生失败, 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失败也是一种收获。

一、通过失败,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 有些教师害怕学生失败, 担心课堂不好控制, 或者害怕耽误时间, 课堂任务完成不了, 不敢放开。探究实验表面上看是让学生自己探究, 但实质上探究过程是在教师画好的圈圈内进行的, 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在教师反复指导、多次纠正下“讨论”出来的, 实验结果自然是成功的。学生没有自主权, 做完了事, 效果不佳, 且学生对知识要点掌握不够牢固, 容易忘记。如能大胆放手, 开放实验, 不怕失败, 甚至故意让学生失败,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做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时, 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设计方案, 我发现有一组同学实验方案有问题, 即先停止加热, 再拿出导管。我故意没有指出, 实验结果可想而知——试管炸裂, 固体残渣洒满试验台。

于是我组织全班同学对该组实验方案进行认真讨论、分析, 查找原因。各组同学害怕自己的实验出现问题, 他们认真讨论, 反复推敲, 重新设计实验方案。这节课实验方案都很合理, 实验操作也很规范, 课堂效果很好。

初中学生好胜心强, 他们不希望自己失败, 同时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 使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周密、严谨。失败给课堂带来了刺激和趣味性, 它开拓了学生视野, 丰富了课堂内容。经过失败后, 更能引起学生重视, 他们的学习由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二、通过失败, 训练学生的耐挫能力

我们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层层保护下成长起来的, 可以说一帆风顺, 从没经历过一点挫折, 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就像花盆中的鲜花, 受不住高温或严寒, 经不起风吹雨打。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耐挫能力的训练。教学中不妨有目的地故意设置一些障碍, 对学生进行耐挫能力训练。

在“捕捉”空气的探究实验中, 教师一般事先为学生准备好双孔橡皮塞。给橡皮塞打孔, 尤其是双孔, 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教学中, 我故意让学生自己打孔, 准备双孔橡皮塞。同学们很兴奋, 认为这还不容易, 不就是打两个孔嘛, 有什么难的。但当他们真正做起来时, 才觉得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孔不是大了, 就是小了, 有的同学双孔打到了一起, 还有的同学手掌上磨出了血泡, 不愿意再打下去了。总之, 打得很好的, 自己觉得满意的不多。

看到这种情况, 我鼓励大家: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 能难倒我们吗?爱迪生发明灯泡时, 经历了1000次的失败, 始终没有放弃, 反而觉得很有收获。因为自己知道了这10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最终获得成功。鼓励他们, 大胆面对困难, 遇到困难要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在我的鼓励下, 同学们情绪高涨, 不懈努力, 最终全部获得成功。

人克服了困难, 就会有成功的愉悦, 有一种自豪的成就感;反之就产生了挫折感, 一蹶不振。遇到挫折, 教师要鼓励他们敢于面对, 大胆克服, 不要被困难所吓倒。人就是在不断战胜困难中成长、成熟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设置挫折情境, 训练学生的耐挫能力, 不断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使学生养成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良好品质。

三、通过失败,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新课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这就要求学生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通过因学生马虎引起实验失败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仪器连接练习中, 进行橡皮塞和玻璃管连接、玻璃管与胶皮管连接时, 我故意不强调仪器连接的注意事项。同学们认为仪器连接很容易, 实验时马马虎虎, 漫不经心, 随心所欲。结果有的忘记用水湿润, 有的用力过猛, 有的没有转动插入, 玻璃管破碎很多。学生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 总想快一点, 有的学生没有垫上石棉网, 我也装着没看见, 结果烧杯破裂, 事与愿违, 欲速则不达。

这些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引导他们查找原因, 让他们意识到是他们操作不严谨造成的;让他们知道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 做学问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让他们知道今天你损坏了几根玻璃管, 几只烧杯, 没有什么, 明天可能会因为你的疏忽, 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让他们知道有些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 一旦实验失败, 可能会造成事故发生, 甚至无法弥补。

教学中虽然损坏了几只玻璃管, 几只烧杯, 但学生所获得知识价值远远大于这些。在今后的实验中, 再没有出现仪器损坏现象, 学生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妨把学生探究实验看成是一次发明和创造, 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都是在多次失败中获得成功的。失败给教学带来了刺激性和趣味性, 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开拓了学生视野, 丰富了课堂内容;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反思、批判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让学生在失败中学会自我调整, 积累财富, 更好地成长, 失败将会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让学生在失败中成长 篇2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厢黄旗小学兰淑华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岗位平凡,任务艰巨,是一门富有学问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下面我谈谈自己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感悟。

案例:

我有一名叫孙镔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很差,课堂上爱说闲话、接话茬,课余打架、骂人如同家常便饭,而且总认为自己有理,在班级的影响很坏。课上他经常受到老师的点名批评,我得三天两头找他谈话,他的家长也成了我接待的常客,但收效果甚微,一段时间后依然如故。

偶然在一次劳动课上,我看他劳动特别卖力气,累得大汗淋漓,我劝他歇会儿他都不肯。干完活后,我对劳动情况开了一个总结会,重点表扬了孙镔同学。我说:“今天的劳动如果评一个模范你们猜应该是谁?”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议论之后我恳切的说道“非孙镔莫属”。接着我赞扬了他吃苦耐劳,勇当先锋的可贵精神。借此我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希望。

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他的确做到了老师对他提出的课堂要求,比以前进步了。于是我说:“孙镔今天把劳动的可贵品质也表现在了课堂上,像改头换面了似的,大家用掌声对他的进步给予祝贺。”一阵掌声之后,我看到孙膑的脸上也洋溢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八个字“循序渐进,贵在有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他取得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他的学习成绩现在并不不突出,但他进步了,更难得的是他的行为习惯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他会变得越来越好。

让学生在信任中成长 篇3

【关键词】丰富多彩;才华;灵魂;成长;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十八个年头了。十八年的探索,十八年的实践。我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是灵活多变的,但十几年来唯一不变的是课前五分钟学生才华展示。我把每堂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训练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能力。每天一位,轮流登台,由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根据我拟定的评分标准当场亮出分数,得出总分,每周评选出一位“展示之星”。这短短的五分钟,带给同学们的是大大的收获。

上学期的一个星期三的一节语文课,同学们像往常一样非常期待那天应该展示的那位同学,希望他能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那天该小成展示,他在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中闪亮登场,他信心满怀,飞到讲台上,清了清嗓子,开始他那“精彩”的展示……

他的展示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带给大家一则新闻,他的新闻是震惊中国的武汉某大学的大一学生陈旭劫持医生案,同学们对他的这则新闻评价很高。接着进入他的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他选定的主题是“珍惜”,是用一个精美的课件来展示的。该生展示完毕,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每个小组的小组长都亮出了自己的分数,分数都很高。因为那个课件实在是太完美了,有图片,有音乐,有视频,最后该生还谈出“自己”的感想,的确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小成就这样伴随着全班同学的喝彩声,很自豪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可就在这时,突然一位女生小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直言不讳地说:“陈老师,我觉得他们的分数给高了,我认为应该是低分,因为这个课件是剽窃的,原封不动,网上有现成的,我看过了。”霎时,教室突然变得鸦雀无声。此时全班同学的眼光都聚焦在这位男生身上,他的脸“唰”的一下变得通红,之前的那种自豪瞬间荡然无存。这个女孩我了解她,她从不说假话,对班上某些同学平时抄袭作业的现象恨之入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我没有丝毫准备。我灵机一动,马上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也当一次评委,亮出我的分数,行吗?”同学们满口答应。我说,我给小成的分数是九点五分(满分是十分),我觉得他的展示非常精彩。首先,那则新闻很有新闻价值,令我们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其次,他的“珍惜”主题选得很好,贴近我们的生活。第三,他的课件制作精美,形式新颖。刚才那位女生说小成的课件是剽窃的,我要纠正一下,他的课件是他自己精心制作的。他昨天到我的办公室,与我交流课件的制作、课件内容的增删、形式上的创新等等。所以我非常清楚,今天他展示的虽然只有课前几分钟,但他准备的时间是几天,很用心。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学们听了之后,掌声再次响起,其中也包括那位“揭发”他的女生小凡,尽管她的脸上依然带有几分疑惑。

下课后,我把小凡叫到我的办公室,我先肯定了她这种正直的品格,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然后跟她说,陈老师今天向你说声“对不起”,因为我今天在你的面前撒了一次谎。我对她说:“你说的是对的,那个课件是网上现成的,我也看过了。但是为什么我要撒谎呢?老师不想毁掉一个孩子,老师想用另一种方式教育一个孩子。也许有时一个善意的谎言,远远胜过一顿严厉的批评,它犹如一剂良药。你想,如果我不用这种巧妙的方式,今天小成在这么多同学面前会怎样呢?”听了我的这番话,小凡恍然大悟。

晚上我回到家里,打开电子邮箱,收到了一封来自小成的信。他说:“陈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感谢你。今天,是你把我从冰窟窿中救出来的,那时我无地自容。那位女生没有说错,我的课件是剽窃的,确实没有做过修改,没有加入我自己的东西。我看到这个课件很美,与我的主题特别吻合,当时我想,到我展示那天,我一定会得到同学们的高度评价。现在,我要感谢小凡,她让我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不能不劳而获。老师,从今天起,我发誓,以后做任何事我一定要凭借自己努力去做,哪怕不完美。老师,请你原谅我今天的行为,我向你保证,这是最后一次。”

读完这个孩子的信,我哭了。我想,我今天给他的不是九点五分,给的是希望,给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我要说,老师,不仅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灵魂比知识更重要!

作者简介:陈邓兰,女,1972年生,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高级教师。

让学生在写作中成长 篇4

学生在校阶段, 以读写为主, “阅读重于生活”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语) , 表达与生命同在。那么学生成长的途径主要就是阅读和写作。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占领这两大阵地, 引导、放手学生在其中茁壮、健康地成长。关于“在阅读中成长”另文谈及, 这里主要谈“在写作中成长”。

写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写作, 因眼观、耳闻、脑思、心悟而写。写, 可以倾吐, 可以悟理, 可以自我净化、提升、监督和鼓励, 是一种自励、自长的过程。日记、随笔、小诗、小散文等课外练笔和课堂常规作文是写作固有形式。课外练笔能培养写作兴趣, 养成写作习惯, 是常规作文必备的思想、技能的积淀和训练。著名教育、美学家朱光潜就很重视写日记:“记日记” (笔者认为记日记即平时练笔, 包含片断、随笔、小诗、小散文等写作) “是一种文学训练, 把本身有趣的材料记得有趣。”“每天选一件最值得记的, 记得妥妥帖帖, 记成一件‘作品’”。要达到此境离不了思想和技能两个条件:有思想深度才能选好“有趣”、“值得写”的材料;有表达技能才能记得有趣、妥妥帖帖, 记成一件“作品”。所以, 学生通过写日记, 可在写日记中思考、筛选、辨别, 进而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在写记中字斟句酌、学用各种表达。写, 还可以使思想明朗。往往脑子想到的东西比较模糊, 只有动手写出来, 才会明晰。通过写作还可以养成学生爱观察、留心、关注、思考的习惯,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写作对学生成长除直接作用外, 还有间接作用:诉诸于文字的作品被同学或其他读者阅读, 他们从中受到感悟、启发, 汲取了精神营养, 获取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写作者眼看自己的作品产生了效应, 实现了人生价值, 从而更自信、更崇高, 也更进一步地茁壮成长。

既然学生能在写作中成长, 我们就要使写作常态化、生活化。学生在学校常态写作的主要形式为:写日记, 写读书笔记, 写阅读课文“生命成长”文字, 写课堂常规作文。

写日记 (指砺练思想和技能的文学训练, 不含隐私日记) , 我国现、近代语文教育家都很推崇。叶圣陶说: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的一个好办法是写日记。黎锦熙也说:“日记札记, 有内容, 重资源, 比之堂上限时作文, 偏重语文形式之正确无误者, 当然益处更多, 效用较大。”朱光潜还说到了写日记的内容:“普通记日记只记流水账, 或是做干燥无味的起居注, 那自然跟文学无干。”“如果有相当的敏感, 到处留心, 一日之内值得记的见闻感想决不会缺乏。一番家常的谈话, 一个新来的客, 街头一阵喧嚷, 花木风云的一种新变化, 读书看报得到的一阵感想, 听来的一件故事, 总之, 一切动静所生的印象, 都可以供你细心描绘, 成为好文章。”处处留心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日记, 每日有异, 学生就在这“每天都是新的”中逐渐长大。下面是一学生写的日记:

“昨晚看抗震救灾纪实, 有一感触:8.0级特大地震倾刻间将一切化为乌有/家业、存款、生命/这一切都掌控在自然之手/相比之下人又多么渺小/故, 人活着, 就要快乐、幸福/而幸福、快乐源于对他人的爱和帮助!∥人又多么坚强/幸存者, 送走亡者, 擦干眼泪, 投入救援人流/只要生命在, 一切都还会有/并且超过昨天, 铸造更大成就!”

写读书笔记同写日记一样, 也与学生生活相伴。学校是书香校园, 图书室、图书角, 是学生书源。“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心灵的发育史” (于漪) , “读书破万卷”, “博闻强记”, 青春年少是读书大好时光, 切要珍惜!阅读且记录, 效果会更佳。“心记不如淡墨”, “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读书就要写读书笔记, 也只有在动笔之中, 才能将所读细细地过滤、思考、内化。如:一学生读了《傅雷家书》写的片段一:“‘艺术表现的动人, 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明镜一般, 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修养是整个的, 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 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 而是包括对世界, 对政局的看法与态度。’‘先为人, 次为艺术家, 再为音乐家, 终为钢琴家。’‘永远做一个强者, 有一颗慈悲的心的强者!’这些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 这些发自肺腑的谆谆教诲, 是老艺术家对儿子的引领, 更是老艺术家对我们后来者的引领———品德、技巧同等重要, 前者更重于后者。我将永远铭记。”又如一学生读了《简·爱》激情写道:“本书塑造了一位女性楷模:很小失去父母, 被舅舅收养, 不幸舅舅也去世, 被舅母千般虐待, 被迫来到“慈善家”开办的孤儿学校。校负责人克扣钱粮, 又遇到病役, 夭亡人数众多。简·爱以坚强的意志、刻苦的学习, 幸免一难。后放弃留校一职, 登报应征一贵族庄园家教的职业。突出的成绩, 高尚的品德, 让贵东家产生恋情。正要步入结婚殿堂时, 知晓主人结过婚, 一气之下, 孤身一人逃到千里外的地方。宿野洞, 乞饭食, 遭雨淋, 奄奄一息。被牧师收留, 不想这正是她的表兄妹一家。在此教书, 使当地的孩子教育由无到有、由小到大, 从学识、品行影响着一方人。后闻罗切斯特 (贵东家) 遭遇灾难前往探询, 不想房屋已成废墟, 主人为救纵火者 (受骗结的疯妻) 而被烧塌的火檩击倒, 双眼失明, 孤独地生活在潮湿、阴静的山居里。简·爱毫不犹豫地投入主人怀抱, 以其善良炙热的心, 慰藉另一颗受伤的正直的善良的心。由此见, 简·爱是一个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自强、善良、正直、心地美好的至上的女性。”

写阅读课文“生命成长”文字, 更是与学生学习相随。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辞章、学问、道” (潘新和) 。学生每读一篇课文, 都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辞章营养。如, 一学生阅读剧本《变脸》 (人教版九下) 所写的“生命成长”文字:世上苦人多, 身在福中要知福;重男轻女是延续几千年的旧传统, 今日“巾帼不让须眉”, 可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戏剧的冲突自然而激烈, 全在生活中, 合情合理。人物语言 (唱词) 符合身份, 类比、比兴恰当:“月亮走, 我也走, 我和月亮交朋友, 给你说句悄悄话”;“月亮走, 我不走, 我和月亮分分手, 月亮躲进乌云后, 我愿留在小船舟”。“天上雁鹅排对排, 扯烂衣裳不分开”。老百姓口语、俗语生动形象:被黑心萝卜整得好惨!糍粑心肠。蚂蟥缠着鹭鸶脚, 想甩脱又甩不脱。古诗词文化浓郁:渔夫唱晚, 古寺敲钟 (联想:夜半钟声到客船) ;鸟儿归巢, 鸭子归棚, 一群群携儿带崽回家中 (联想:牛羊归来, 鸡子入埘, 老人拄杖倚门待) (戴月荷锄归) 。

写“生命成长”文字, 包括思想上的启迪和技法上的收获两方面。字数可多可少, 以表达尽意为妙。此法一推广, 备受教师同行称赞:教学生做人, 事半功倍。。

课堂常规作文的写作, 是学生在老师引领下的较集中、规范的思想、技能成长的必要过程。

请看一案例。课堂始, 学生眼盯话题作文“珍惜拥有”, 一脸茫然, 不知道他们拥有什么。老师乃站在学生立场开导:从感情角度, 我们拥有父母亲无私的爱和来自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纯真的友情;从物质角度,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比较丰富的物质条件, 衣食住行不愁;从自然环境角度讲, 我们有赖以生存的地球, 它正处于青壮年时期, 它给予我们阳光空气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从个人角度讲, 我们拥有的就更多了:大千世界里, 我们虽然都很平凡渺小, 但在父母眼中, 我们就是他们的唯一, 他们的公主、他们的太阳, 虽然我没有惊人的外貌, 可我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虽然我没有骄人的成绩, 但我勤奋执着, 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未来不是梦;虽然我有一些调皮, 但我特别重友情。或者从反面思维:我曾拥有什么, 由于我的不珍惜而失去了。经老师这么一说, 学生一下子由空空麻木变成富有易感。思想、感情有了, 该怎样表达呢?老师以珍惜时间为例, 立马就有学生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证明时间的可贵, 不珍惜当是罪过, 板起脸孔讲了一通大道理, 空洞而干巴, 无丁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更不要说有生命的律动了。老师于是把方向引向学生自己生活, 让他们走进心灵, 与自己心灵对话;引导学生回想平时是怎样对待时间的,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有哪些到今天还遗憾的教训。最后,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就像我爸说的那样:我是个没有时间概念的人。比如说放假吧, 我会玩一整天, 快开学的前一天晚上才加班加点地赶作业, 让我吃了不少苦。再比如说每天早晨闹钟定在六点, 但醒了仍然想睡, 便带着再睡5分钟没什么了不起的想法继续, 结果七点时狼狈地到校。……初中三年, 不知不觉竟过了大半, 回想起来, 仿佛刚进初中的军训生活方才结束, 怎么就一个筋斗就又翻过一年多了?后悔不已, 那些不曾珍惜的时光啊!唉, 如果当初没有浪费时光就好了。……有句话说, ‘当你为失去月亮而叹息时, 你又错过了群星。’只知道诉说过去而不去把握现在的人, 永远也不懂得如何珍惜时光。……我想这篇文章的题目很平凡, 但我并不嫌弃它, 因为只有这么一个直截了当而且简洁的题目才能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由此, 我们可看到学生在常规作文写作中渐渐明理长大的足迹。

总之, 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我们定要牢守写作阵地, 让能砺练学生思想和技能、让学生茁壮成长的写作, 常态化、生活化、心灵化!

让学生在成长中收获快乐 篇5

——剑阁中学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反思

二〇〇二年秋,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全面展开。时隔四年,课程改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与建设中,自觉转变与更新教育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并能不断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心态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根据《纲要》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根本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我们遵循这一原则,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校给每位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并进行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具体如下操作:

第一,建立了学生、家长、学校三结合的评价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它追求客观,崇尚实证,力求公正。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对一定时期的表现进行剖析,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在我自反思、关注他人中进一步了解作为一名合格初中生的基本标准,让学生学会生活 1

知识,掌握生存技能,领悟生命价值,成为今后发展的时代新人。家长根据孩子的表现与情况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期望,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老师则代表学校参照学生在该学段期间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

第二,闭卷测试与开卷测试相结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认为:“考试的宗旨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样看来,考试改革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也切实可行。考试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我校课改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采用闭卷考试,政治和历史则采用开卷考试,且在试题中,主观性的题目适当增加,涉及社会实践知识的题目分值逐渐增加,这样就基本达到了考试的要求。

第三,评价维度全面。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就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评价内容是决定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目标,我校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确定有相应的评价要素和明确的关键表现。每个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都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综合得出相应等级。

第四,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历程,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每学期的学业成绩、社会实践与

创新能力情况、个性表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自我描述、班评小组综合评语、学生心理话、家长的希望与要求等多项内容。翔实的内容是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最基本的依据,能够为评价主题(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提供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能开放地、多层面的、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正是因为“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全面翔实,所以它既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

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极大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成长的欢欣。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毕竟才起步不久,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第一,学生、家长、学校三结合的评价体系中,家长评价往往到不了位。一方面,现在的“留守”学生太多,一些家长在外打工,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情况;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的观念还未转变过来,只注重孩子考试的分数,而对学生其它方面的评价维度不感兴趣,还有极少数家长嫌麻烦,时间长了,不能与学校很好配合。

第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也存在一定弊端:开卷考试的科目,一些学生平时便不认真学或根本不学,反正考试能翻书,再加上理化中考成绩只给等级,于是学生只拼命学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这便给学生今后上高中留下了知识隐患。实践也证明,课改年级到高中以

后,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的学习就非常吃力。

第三,“成长记录袋”工作量太大,评价主体负担过重,不适于大班额用。

第四,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上级部门还应加强指导和监督,教师还必须加强培训,学校还需加大社会宣传,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评价环境。而现在我校每班学生均超过七十人,且评价内容繁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这样就使得这项工作容易走形式、走过场,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

所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我们认为,要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评价原则,我们还必须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努力,深刻领会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真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快乐地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快乐。

让学生在期待中成长 篇6

关键词:肯定 理解 宽容 耐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作为教师,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自己的学生个个成绩都出类拔萃,品行端正,在集体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可往往事与愿违,让我们苦恼不已,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是我们过于急迫,反而欲速则不达。在生活中我们 只要多一份肯定、理解、宽容结果就会大相径庭,这也是学生们所期待的!

1 学生期待老师的肯定

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当大人得到别人的肯定心暖好长时间,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呢?当年,在接手一个新班时,班级中出现一位衣着不整,比较木讷的学生李某,成绩单的语数英三科成绩总共32分,天啊!这样的学生怎样教呢?当我看到学生因自卑而怯懦的眼神时,自己的心被触痛了,如果他是自己的孩子,又将如何呢?我决定帮助他走出阴影,快乐起来,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来。我通过家访了解到他的情况,因为很小的时候,一次错误的用药,使他的大脑受到了一定的损伤,反应速度比同龄人慢了许多,家里人在痛苦之余,四处寻医问药,医生一次次的摇头使家人逐渐丧失了信心,渐渐地疏远了对他的关爱,當家中新添了一个活泼的小弟弟,这种情况更严重了起来,笑容从他脸上消失了,心中更多的是寂寞、孤独、自卑。他从此进入了一个人的世界。我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首先安排了一个热心开朗、乐于助人的同学来帮助他,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在班级评选他为纪律标兵,确立他在班级中的地位,当他发现自己的名字竟然出现在光荣榜上时,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我又抓住契机,在课堂上将一个简单的问题交给了他,他慢悠悠地站起来,脸涨得通红,头伏的很低,手紧张不安的搓着衣角,教室内一阵骚动。很多同学都扭头看着他,我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鼓励着他,一分钟、两分钟我让全班同学鼓励他,为他鼓掌,第三分钟他终于抬头磕磕绊绊的说出了答案。我心头一阵狂喜,带头鼓起掌来,教室里立刻掌声雷动,他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他终于成功了。。。。。。以后,课堂上有了他高高举起的右手,课间有了他爽朗的笑声,操场上出现了他和同学玩闹的身影。。。。。。是肯定让一个自卑寂寞的心拂去了阴霾重新燃起了希望!

2 学生期待老师的理解

俗话说的好“理解万岁”人与人多一份理解,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多一份温暖。班级中小王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近来却发现他上课无精打采,容易走神。两次小测验都不理想,我找到她进行细致的交流,才得知他爸妈对他的期望值很高,总要求她考级部第一,她思想上压力很大,在班级中担任班长,不能很好的展开工作,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我了解了事情之后,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达成了认识上的一致。将其班级工作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前的那个开朗活泼的小王又回来了,多次检测都名列前茅。正是理解让她找回了自信,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就是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信心百倍充满干劲。

3 学生期待老师的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犯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教师只要多一份宽容,多给与学生改错的机会,让他们在错误中成长,成熟起来。为他们的成长书写辉煌。“殷老师,你们班的孙旦又没完成作业!你看怎么办?”这是今天上午第五位来找我的任课老师了,我脸上火辣辣的,火腾地冒到头顶,这是怎么搞的?昨天刚刚找过他,谈得好好的,他信誓旦旦的保证,今天一定完成。现在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课代表,你把孙旦叫来。”很快,孙旦一脸胆怯地站到了我面前。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昨天刚说过的话再来一遍吗?岂不又是白费口舌?自己在快速的思考着对策,他为什么不写作业?这已经是老习惯了!不写作业也能考高分,的确让人无可奈何!但此行为在班级中会带来很坏的影响,怎样才能发挥其优点,又让他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全班讨论通过会的作业可以不写,但要写有难度的题目拓宽知识面,他欣然接受,问题就此解决效果很是不错!一日,孙旦与邻班同学玩闹,不小心将其绊倒,头摔破了,这可把他给吓坏了,我立即带学生上医院包扎拿药,给家长赔礼道歉。看着惊慌失措的孙旦,自己原谅了他的过错。以后孙旦用优异成绩回报了老师的宽容。其实,学生所犯的错误并不是不可饶恕的,只要我们多一些宽容,就给了学生一改过的机会,使他们成熟起来。

4 学生期待老师的耐心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是考验我们教师耐心的过程,当我们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满怀希望他的改变与进步,然而他却一次次让我们失望, 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应如何?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坚持,这就是考验我们耐心的时候了。我曾经教过一位有名的“刺头”学生李牧,一接班前任老师就对他摇头叹息,对他不要抱任何期望,不给你惹是生非就烧高香了。我带着怀疑进入了课堂,果不其然第一节课还没结束他就出洋相捣乱课堂,我压住了火气,课后把他请到了办公室,进办公室他是家常便饭,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等待老师的教诲。一看此种情况我放弃了原来的想法,让他先回课堂上课,他趾高气扬的走出了办公室。接下来就是不断地有老师和学生来告他上课捣乱、不完成作业、打架、欺负同学、旷课。。。。。。哪一天没他违纪的情况,我就阿弥陀佛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使用过了,丝毫不起作用。有时真想放弃算了,想想自己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就如此放弃心有不甘。我想要教育他还是从根上入手,吸取前几次吃闭门羹的教训,我电话联系到了他的爷爷,原来李牧很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整日酗酒对他不闻不问,教育的唯一方法就是打骂。从小养成了他暴躁的性格,但对痛他的爷爷非常孝顺。我由此入手打开了他紧闭的心扉,多年来他第一次低头流泪了。我趁热打铁让他担任纪律组长,从自身做起,经过老师及班委的共同努力,他变了:上课听讲了、作业完成了、也不打架了。。。。。。一年后他考上了高中,他找到我流着泪说:“老师多亏您挽救了我。。。。。。”自己的耐心终于获得了回报,望着眼前的学生我开心的笑了。

学生的成长是我们所关注的,抛弃急躁的心理拥有一颗平常心,我们的肯定、理解、宽容、耐心正是学生期待的,在这期待中学生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7

一、巧妙引入, 体验知识的形成

传统的导入对新知只起了铺垫的作用, 即把学习道路上的“坑洼”填平了, 为学生铺设一条“平坦之路”, 教师再沿着这条路进行新课教学。这样, 往往会遏制学生思维的拓展, 让学生觉得新知识来得太突然, 不利于接受。所以在新知引入时, 教师有必要先设置合理的情景, 让学生体验到学新知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创设不太合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冲突, 即用旧知识不能解决的冲突或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的冲突, 使他们觉得知识不够用,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置情景时要把握的是, 目的明确, 情景必须为目的服务。

二、精心组织,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强调师生交流的同时, 更应该注意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层面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若能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印象才会深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 同时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有些教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 笔者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越多, 教师“教”的时间虽越少, 但学生经过交流、讨论, 能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重复练习就没有必要了, 同样节省了时间。

三、理解教材, 体验知识的继承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不仅是使学生有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旧知识“继承”到新知识的过程。而解决“继承”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理解教材, 特别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现行数学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 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 而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及不同认知水平进行编排 (如对实数、函数、统计初步等知识点的安排) , 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知识结构的空间。另一个特点就是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了“合作学习”环节, 而许多“合作学习”环节都体现了“继承”的思想, 有些“合作学习”安排在新课前。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旧知“继承”到新知。给出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笔者认为其目的是为了体验新知应用的同时, 为下面的新课提供“继承”的空间。

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篇8

一、在集体讨论中反思, 形成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它反映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 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 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增强迁移能力, 使自己建构的知识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 最终达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引导学生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例如, 在辨析同类项的概念时,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如果单项式52a4x-1与5x-1ax+2是同类项, 求x的值。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出现了三种答案: (1) 由x-1=2得x=3; (2) 由4x-1=x+2得x=1; (3) x=3或x=1,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辨析, 反思自己思维的缺陷, 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同类项概念的含义是: (1) 字母相同; (2) 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3) 与系数无关。上述解法中, 只有 (2) 是正确的。

激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了牢固掌握同类项概念的目的。

二、在解题过程中反思, 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 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 只是停留在为解题而解题, 因此导致解题质量不高, 效率低下。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概括出普遍适用的条件化、策略化知识。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关键, 回顾解题思路, 概括解题方法, 使解题的过程清晰, 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 在学习垂径定理的应用时, 出示三道练习题:

练习1: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1所示。排水管的半径OB=10, 水面宽AB=16, 求截面圆心O到水面的距离OC。

练习2:如图2, 在直径为100mm的圆铁片上切下一块高为20mm的弓形铁片, 求弓形的弦AB的长。

练习3:如图3, 圆O的弦AB=8cm, DC=2cm, 直径CE⊥AB于点D, 求半径的长。E

做完习题后, 启发学生对这几道习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进行类比性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发现了虽然每道题目所求的量不相同, 但是解题方法如出一辙:都要添辅助线, 构造以弦长的一半、弦的弦心距为直角边, 以的半径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 最后解方程得出答案。通过对这几道题解题后的反思, 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三、在知识归类过程中反思, 提炼思想

数学问题虽然浩如烟海, 但许多数学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 学会类比, 寻求通法通解。同时应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归类过程中进行反思, 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问题的本质, 将技能和技巧规律化, 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两摞相同规格的饭碗整齐叠放在桌面上, 请根据图4中给出的数据信息解答问题。 (1) 求整齐叠放在桌面上的饭碗的高度y (cm) 与饭碗数x (个) 之间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2) 若桌面上有10个饭碗整齐叠放成一摞, 求出它的高度。

有些学生拿到此题会感到无从下手, 但只要从该类问题归属于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把原题的实质提炼为“已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经过点 (3, 9) 和 (6, 13.5) , 求它的函数解析式, 并求当x=10时, y的值”, 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四、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 体验优势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 而对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许多题目解题方法很多,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的优劣, 不要满足于一题一解, 而要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解法, 优化解题过程,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例如, 有一道复习题:已知x-1=姨3, 求代数式 (x+1) 2-4 (x+1) 2-4的值。这道题许多学生按照常规思路, 先化简代数式, 然后再代入求值;还有的学生直接代入求值, 这样做运算量较大, 而且容易出错。教师应启发学生再思考:仔细审题, 发现所求代数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可先分解因式, 再整体代入求值。解答过程为:

解:原式= (x+1-2) 2= (x-1) 2= (姨3) 2=3。

通过反思, 总结出代数式求值问题主要有三种解题思路:直接代入求值;先化简代数式后代入求值;先分解因式后代入求值。

五、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 享受成功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 忽视对结论的反思, 满足于一知半解, 更有的一些学生把解题当成是给老师完成任务, 做完题目就万事大吉, 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 这也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解题后, 必须反思解题过程及结论是否合理正确, 并从不同角度思考、检查解题可能产生的错误及发生错误的原因。只要找出“病因”后及时注射“疫苗”, 错误就会在反思中消失。

错解:去分母, 得2 (2x-1) -3 (5x+1) ≤1,

去括号, 得4x-2-15x-3≤1,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得-11x≤6,

这道题的两处错误都属于典型错误:第一处错误:去分母时粗心大意, 常数项1漏乘了6;第二处错误:没有掌握不等式性质三, 两边都除以-11时没有改变不等号的方向。解完题后, 教师只告诉学生错了, 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错误并改正错误。通过反思, 大部分学生享受到了“知错改错”成功的喜悦。这道题的正确解法为:

解:去分母, 得2 (2x-1) -3 (5x+1) ≤6,

去括号, 得4x-2-15x-3≤6,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得-11x≤11,

两边都除以-11, 得x≥-1。

再如,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3和4, 求第三边的长度。虽然此题做了很多遍, 但还是很多学生会漏解, 做成第三边的长度为5。这是由于审题不够认真仔细, 或是因为思维定式产生错误。此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 但并未明确这两条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 求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必须分类讨论。只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反思, 大家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订正错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留给学生反思的时空, 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反思, 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在反思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先军.启发学生解题后反刍[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0 (3) .

让学生在“经验”中成长 篇9

一、激活学生“经验”, 促其成长

数学起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往往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 是一种个体性的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 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得“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激活学生内在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真正认识到数学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苏教版一年级教材《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3], 教者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片段1:

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和大家一起学习, 猜猜看它是谁? (出示蓝猫) 这几天可把蓝猫累坏了, 因为它开了一家“蓝猫商店”,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商品挂图)

谁愿意来当一回义务服务员, 向大家介绍“蓝猫商店”都卖些什么。 (请一位学生介绍)

如果小朋友要买文具, 需要带什么?也就是用什么购买文具? (钱)

对!带钱。我们买东西都要用上钱, 我们中国的钱又叫人民币。 (板书:人民币)

【思考】教者通过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蓝猫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蓝猫商店引出的则是激活学生购物的生活体验,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亲切感。

片段2: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买到了合意的商品。商场今天还推出了一个特惠商品, 这个商品的价格是1元, 哪个小组要来购买呢? (出示特惠商品毽子)

生1:老师, 我们组想买。我给你一张1元的人民币。

师:除了给一张1元的, 还有没有其他的付款方式呢?看哪个小组最先想出来, 老师就卖给你们组。

生2:我付2张5角的。

生3:我付5张2角的。

生4:我付1张5角的和5张1角的。

……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付呢?

生:没有1元的, 只要付10角就可以了。

师:也就是说1元可以换多少角? (10角) (板书:1元=10角)

师:那么你们知道2元等于多少角吗?

……

师:真聪明!我们知道了1元=10角, 你们猜一猜1角等于多少分呢?

生:1角=10分。 (板书:1角=10分)

【思考】人民币之间的进率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通过对商店购物这一环节, 激活学生在购物付钱时的经验。通过用不同方式付1元, 让他们感知到不管怎么付钱只要付出的钱加起来是1元即可, 从而很自然地总结出1元=10角, 并由此类推1角=10分。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的设计将抽象概念、数学法则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学生“经验”“数学化”, 引领提升

儿童的生长实质上是个体经验的不断改造或重新改组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同时有必要对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 进行经验提升, 以生成新的经验, 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 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 从形象趋向抽象, 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让大树“缩小”

春节回老家, 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妈妈指着银杏树问我:“你知道这棵树有多高吗?”我不禁一下子愣住了, 心想:“这棵树这么高, 尺子又不能伸上去, 该怎么办呢?”

忽然我想到了数学课上学到的倍数, 能不能把大树缩小?于是我找来纸笔, 画出了自己的思路:把这棵大树看作一个直角边, 大树的影子看成另一个直角边, 这样从大树的顶端到地上影子的顶端和两个直角边就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 我量出大树在地上影子的距离是480厘米, 然后让我妈妈背对着太阳, 和大树并排站着。先测量出妈妈影子的高度是100厘米, 接着我问妈妈实际身高是多少, 于是我很快告诉妈妈, 大树的高度是792厘米。

妈妈听后疑惑地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我充满自信且略有些得意地说:“我是用倍数法计算的。我先测出你的影子长度和树影的长度, 然后算出树影长度是你影子长度的4.8倍, 由此推出树的实际高度也是你身高的4.8倍。算式:165×4.8=792 (厘米) , 所以树高是792厘米。”

——南通市城西小学五 (12) 班季圣珉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具有累积性, 后一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是对前一阶段知识和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 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积累”, 教师不可“包办代替”, 同时, 应看到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粗浅的, 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因此, 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数学, 并不意味着数学教学仅囿于让学生能借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如果仅重视生活经验的再现与利用, 忽略了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 那么学生尽管表面上学得热烈、积极, 却少了数学化的深入思考。因此, 教师必须摆正生活感悟与数学思考的关系, 应把生活经验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 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建构数学。

三、个体“经验”“群体化”, 丰富内涵

学习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 是学生对自身经验的组织, 但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局限性, 需要合作交流分享他人经验。因此, 教学中组织多次小组交流活动, 丰富学生自身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经验世界, 使学生差异性的个人知识和经验成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 我在执教课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数的顺序》时, 学生的课堂表现则让课堂精彩起来。

片段3: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认识了1~100的数, 今天我们就到百数王国参加它们的游艺会。瞧, 百数王国欢迎队伍来了。 (多媒体出示)

师:看了百数王国的欢迎队伍, 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横着有数, 有些竖着有数, 有些斜着有数, 中间的数圆圆的, 像个万花筒。

片段4:

师:百数王国的欢迎鲜花中还有些数宝宝在和同学们捉迷藏呢!你能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行的数宝宝找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 教师板书) 。仔细观察这些数宝宝,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横着看, 个位数每次都增加了1, 竖着看, 每行数相差10;第一行一位数有9个, 10是个两位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行个位上都是1、2、3、4……9;如果给第一行1~9前面加个0, 前面9列每一列都是0、1、2、3, 最后一列是1、2、3、4。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数宝宝隐藏的秘密。你能把游艺会里所有的数宝宝都找出来吗?

生:我发现每一行左右两个数相差1;每一列上下两个数相差10;个位数都是1、2、3、4、5……9、0;第一列是单数, 第二列是双数, 然后又是单数、双数;竖着看, 第一列个位是1, 第二列个位是2……最后一列10、20、30……100都是整十数;百数王国中有9个一位数, 1个三位数, 其他都是两位数;斜着看, 发现1、12、23……相差11;最大的两位数99与最小的三位数100相差1;……

【思考】小小的一张百数表格让学生观察、填写, 通过分层展示, 逐层深入, 在学生的眼中, 数学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一个令学生神往的世界, 这便是每一个学生所独有的经验。学生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发现者、话语的交流者, 使得整节课学生和教师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充满了成就感。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简单的数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学生逐步形成的情感, 展现自我的价值观, 同时也对自己重新认识, 重新定位, 尝试着建构自己的数学舞台。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经验”, 让学生的经验得到了丰富、丰满。

四、感性经验“理性化”, 举一反三

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 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 动手实践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 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 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得不到训练和发展。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 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 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知识。这样, 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 我教学课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 设计了三次操作实践。第一次操作, 初步经历探索, 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 采取不同的策略去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会有序列以及了解平移的方法, 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数”和“一共有几种情况”之间的关系。其设计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 将复杂的问题更形象化地展现, 从而为后面寻找规律埋下厚实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到平移方法的简单、简便。第二次操作实践是学生在第一次操作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后进行的, 其目的是将简便的思想深入学生内心。学生在有了规律形成的体验下, 引导学生再次操作, 将其体验推进深化,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 并通过平移得出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一共有几种不同情况, 使得学生的感性经验逐步清晰, 形成策略。第三次操作, 则是将头脑中清晰的经验进行理性归纳。学生经过前两次的操作, 所形成的经验是分散的、片面的, 教师在第三次操作中引导学生交流, 学生的理解就变得全面、丰满、深刻, 经验从感性向理性逐渐转化, 从而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 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真正地内化了经验。

五、知识“经验”再创造, 智慧成长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结果的教学, 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数学教学如果仅着眼于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 那么学生获得的仅是机械般的死知识, 难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隐性的经验往往寓于显性的经验中, 并与显性知识相伴相随。因此,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高度出发, 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与知识相伴随的经验, 让经验再创造, 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

数学让我“火眼金睛”

元旦放假, 妈妈和我来到了文峰大世界, 准备给我买几件衣服。

一个服务员姐姐过来, 笑着问我们:“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这件衣服有多少折扣?”妈妈问。

“这件衣服标价是520元。现在购买正好参加庆元旦活动, 可以打8折或者满200元返160元购物券, 两种都差不多。”服务员姐姐笑着说。

那么真的差不多吗?我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选择打8折, 那么就要花费520元×0.8=416元;而满200元返160元购物券, 那么我要先付520元, 然后能得到160元×2=320元购物券, 这样实际花费了520元-320元=200元。416元和200元比起来, 当然是第二种合算了!可是拿到购物券后呢, 又要再买320元的物品, 而且还是购满一定的金额才可以使用购物券, 同时要可以再继续领取160元的购物券, 接着又要使用购物券, 又要花费现金……循环往复, 现金、购物券在不断地增加。消费者就好像掉进了一个“无底洞”, 满200元返160元, 满200元返160元……你永远也有花不完的钱。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 妈妈笑着对我说:“真棒!都会用数学思考问题了!”

最终, 我和妈妈选择了打8折的优惠, 做到实实在在的消费。

今天, 我的收获真大, 数学让我“火眼金睛”。

——南通市城西小学五 (12) 班涂敏

总的来说, 学生的经验是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也是极富生命力的资源。我们应该用一种扬弃的眼光来聚焦经验, 能够植根传统又能突破定势, 有所创新。在教学实践的辩证解读中, 开阔学生的经验视野, 寻求超越, 引领学生在经验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修订本)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篇10

一、明确阅读意义

1.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叶先生所说的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然而这种直觉不是单 独一个字的刺激, 而是要放在一句话中或一篇文章中, 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而且有助于对单独字词的记忆。就拿最简单的“口”字来说:“我家大门口”、“我不小心割了一个口子”、“妈妈的菜刀卷口了”、“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等, 不同的句子里会有不同的意思, 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通过读实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 (叶圣陶语) 。

2.锻炼学生的说话 能力。阅读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基本素养, 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一个人的说话能力,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博览群书不仅能开阔视野, 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 而且能从中模仿作家的描写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 知识未开, 则多记性, 少悟性” (清人陆世仪语) 。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大量涉猎佳词妙语, 精美诗文, 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输送“养料”, 留作储备, 为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提供源头活水。

3.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 别林斯基说:“阅读时, 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 但却看不见他本人, 你读到他的语言, 却听不到他的声音, 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这是阅读的最大魅力。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喜欢看画 报? ———图文并茂, 有助于学生理解。当然这种习惯在于培养, 为什么孩子不爱阅读,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只是干巴巴的文字, 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图画。

二、养成阅读习惯

习惯在于养成, 而且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爱上阅读, 特别是入门阶段。

1.创造阅读的氛围。环境的力量是无穷的, 让学生置身于书的海洋, 每天为学生留出读的时间, 即便不爱读书的孩子也会受到别人的感染, 慢慢喜欢阅读。我在班里创建了丰富的图书角, 内容涵盖科技、童话、故事会等, 基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们主动捐献的, 我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还定期举办读书比赛活动, 竞争机制的引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一张奖状、一个本子、一支铅笔都会一定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虚荣心。

2.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读本。让学生读什么, 直接决定他们的阅读兴趣。课本上的文章孩子向来是不爱读的, 因为有许多文章在孩子心中是陌生的, 特别是山区孩子。所以, 要把学生拉进阅读的世界, 从读本选择上入手, 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时代相仿的能走进学生心里的读本。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读本比较贴近现在的小学生, 特别是其中的故事情节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共鸣。

3.示范学生读 的方法。怎样读好一篇文章 , 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节奏往往不是学生自己能揣摩 的, 需要教师做标准的示范, 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为学生创设课文所要表达的情境, 引起学生“入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更可以让学生走进阅读。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 当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惨遭遇时, 学生都为之动容, 有的屏住呼吸, 有的紧皱眉头, 有的感情丰富的则为之落泪。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 同时也会深深吸引住学生。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 学生都跃跃欲试, 读书兴趣大大提高。

三、形成阅读技巧

1.读书要用 心。宋代朱熹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 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用心“想”。首先, 要训练学生形象地想。如第五册教材中《美丽的北海公园》一文, 在描写琼岛的景色时, 写到“像大海中升起一座高山……犹如仙境一般”等, 让学生静静品味, 反复诵读, 想象北海公园如画的景色。又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时,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其中的画面。如此阅读, 学生兴致盎然。其次, 让学生联系地想。如教学《玻璃窗的童话》一课时, 我亲手做了一些窗花, 让学生仔细观察窗花的形状, 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感受诗中的童趣。还让他们努力探寻周围的事物, 如冬天为什么会出现窗花? 蝈蝈怎样叫? 小蚂蚁怎样搬运重物? 天上为什么出彩虹? 冰箱怎样制冷? 异想天开, 其乐无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和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读书要动手。“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些孩子, 读过一篇文章之后, 如过眼云烟, 不知所云。其主要根源是没有养成动手的习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阅读内容的 重点、要点和疑难之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对精彩语句、经典描写进行誊抄。坚持经常, 就会极大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形成语文素养。

四、学会阅读总结

为了让阅读训练卓有成效, 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 这既是一种激励, 又是一种指导。这里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 还要有学生间的评价。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 同时对学生的精彩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为什么读得好, 哪里读得好, 不要只凭印象“不错”、“很好”等泛泛的评语, 否则激不起学生的欲望。学生间的互评, 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你一言, 我一语, 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此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语文能力, 形成人人爱读书的局面。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篇11

如今,在校学生的阅读情况令人担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这个阅读量是多还是少呢?就以在校时间来算,两个学年在校时间20个月600天,按照“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一、二年级学生每天阅读量仅为83字,三、四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666字,五六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1666字(相当于3篇500多字的作文)。如果按照全年时间(365天)来计算,每天的阅读量还要少很多。所以,“课标”规定的阅读量是非常保守的,是一个连“温饱线”都达不到的要求。况且,请大家注意,这里还有一个“不少于”。可见,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仅仅是个基本量。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大量分析讲解、大量做练习题的问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很多孩子的阅读量甚至连“新课标”规定的“保底量”都达不到。

因此,作为学校,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如何有效地促进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的阅读成长,应当成为学校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摒弃功利的“阅读”观念

新一轮的课改更是把“一切为了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必须远离功利,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分,追求现有的所谓的“成绩”,而要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珍视并遵从孩子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1.提升阅读教学技巧,删除课文教学中过多的、重复的讲解分析,提倡语文课堂板块式教学。如同一单元,同一类文体的归类教学,增加更多、更广泛的课外阅读内容。

2.要大幅度降低繁琐、机械、多余的课业负担,为阅读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创新课堂阅读模式,精心设计课堂阅读指导活动。如“群文阅读”就是很好的课堂阅读指导模式。

4.改变语文阅读教学考查的导向。如以考查阅读能力、个性化思维为主,摒弃死记硬背等模式化的阅读考查题等等。

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时空的解放,摆脱“压力”的束缚,更好地确保孩子在“阅读”中自由、幸福、健康地成长。

二、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学校育人环境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成长。精心打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书香飘逸的校园之中,将激起学生美好的“读书”欲望。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校园时尚,一种精神享受,一种自觉行动。

1.精心设计,陶冶书香。学校精心制作“读书”名言等文化标识置于醒目的位置上。在宣传栏、艺术栏、亭台楼阁、走廊、楼梯、食堂、宿舍、图书馆、功能室等各场所合理设计张贴布置“经典推荐”“诗书名家”“经典分享”“读书古训”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校园更具书香格调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想到读书,爱上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2.广纳书源,开放共享。建立开放的图书馆、班级图书专柜,宿舍图书箱等图书网络。同时通过开办“图书银行”,开发“图书跳蚤市场”,开办校园“图书超市”,建立“杂志回收站”等;整合家长、社区的图书资源共建“社区”图书馆;积极倡导学生家长每年为孩子征订优质、适宜的书刊,并组织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书籍捐赠活动等,进一步拓宽并交流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丰富的各类书籍,学生的“阅读”便有充足的资源保障。

3.营造氛围,多彩“阅读”。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掀起阅读热潮,开辟阅读阵地,组织读书活动,并定期检查、竞赛、评比,设置各种阅读奖项,表彰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孩子,要让孩子在优秀书目的阅读中有风光,有荣誉,有“面子”,有成就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学校积极组建读书社团、读书俱乐部,成立书友会、读书小组,开办读书会,举办读书节,常规性地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开展。如班级读书活动,年段读书活动,全校读书活动,少年宫读书活动,兴趣组读书活动等,并将读书活动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及家庭中。如开展社区读书活动,社区读书节等。又如开展“亲子读书活动”,通过亲子阅读卡,架设家校沟通的桥梁,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

另外,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升旗仪式、黑板报、校刊、文化专栏等阵地报道宣传“读书”事迹,表彰“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教师”“书香家庭”,推介“好书榜”,公布阅读排行榜等,绽放“阅读之花”的美丽。以此激励和营造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氛围。

三、做好足够的“读书”功课

读书活动要顺利、有效地开展,我想作为学校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工作制度,制订读书方案。学校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在充分总结以往开展读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建设,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书香校园”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建立起一整套推进落实机制、措施保障机制等,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2.保证阅读时间,纳入课程计划。我们要把课堂分析讲解的时间腾出来,严格控制作业量,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许多学校仅仅利用中午或傍晚时段开展阅读活动,由于是额外增加的课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疲惫感。有时教师还要额外辅导学生,学生参与各项的活动,或急于完成课业,“阅读”参与度和“阅读”效果直接受到影响。所以,学校必须把部分“阅读”活动纳入课程中。这样既能保证活动的时间,又能让辅导老师和参加活动的学生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重视“阅读活动”,从而逐步规范引读,收到实效。

3.保障阅读指导团队,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阅读”活动及指导中来。“阅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应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全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要自觉行动起来,在自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关注、参与“阅读”活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兴趣到爱好,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学科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学生对各类书籍的阅读兴趣。在保证阅读师资的同时将收到更好的分类指导效果。同时,通过“阅读指导交流课、示范课”“专题研讨”“书香论坛”等形式加强对师生读书活动的指导,对阅读指导课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水平。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品尝阅读成功的喜悦。

评比、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学习先进,让兴趣这把钥匙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走进知识的大门。学校定时、定期进行评比,根据学生读书的量和质,开展以学校、年段、班级及各社团,读书会等不同层次的表彰。如进行月表彰,季表彰和学期、年度表彰。如读书大王、小博士、采蜜大师……送上读书激励卡。通过一系列评比,让学生在品尝阅读成功喜悦的同时,激发他们广泛阅读的兴趣。

四、分享多元的“读书”成果

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的创建,优化“阅读”活动的开展。如开展“书香伴我行”专题晚会、我与小作家有个约会、童书人物大游行、名著人物介绍会、图书推荐会、赏诗会、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览、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演讲比赛、经典小剧场、国旗下的诵读等系列活动,分享和展示读书成果。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提问答辩等方式认定学生读书成果,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积分细则,进行量化积分,积分上墙公示或定期公布,展示读书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知识就像是一片深埋着的宝藏等待我们开采和挖掘,那么开采宝藏的唯一途径就是多读书。学校不断营造书香氛围,在阅读中努力践行与探索,学生必将在书香中收获,在阅读中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引领学生多读书,走进知识的海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更浓郁,让书香飘满校园!

参考文献:

孙俊.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1(08).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篇12

关键词:阅读,感知,领悟,品味

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的素质和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强的比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在知识获取、视野扩大、见识增长等诸多方面上, 都具有着极大的优势。语文课标也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么, 在教学中该如何让学生充分读透文本, 在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所感知, 感悟, 品味,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要在多读中感知

语文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新课改要求学生的阅读量不能局限于课内几十万字, 应重视学生课外阅读, 拓宽阅读面, 才能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1.必须加强课前铺垫性阅读。

准备学习新课时, 应该要求学生了解跟本文作者、内容、背景有关的材料, 从而达到拓展学生视野, 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在教学《夸父追日》时, 课前布置查找有关夸父的资料, 有的从网上查到了夸父的英雄事迹, 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夸父有关的神话传说, 交流时, 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 各不相同, 甚至出现争论, 但无一例外, 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 加深了对夸父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必须加强课中推荐性阅读。

在学习过程中, 应该合理补充若干个跟本课文本相关的阅读资料, 达到以点来带面, 进行推荐性阅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增加阅读量。如教学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争吵》一文时, 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这本书, 介绍书中那些平凡而又善良的四年级学生:小石匠、安利柯、克莱蒂等人物的日常生活, 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人和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爱的温馨世界, 让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还有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 教师顺势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 下课后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 老师欣喜地发现, 学生学习名著的热情空前高涨。

3.必须加强课后延伸性阅读。

下课了, 决不能结束学生的阅读, 而应该是开始新一轮的阅读。延伸必须立足于原来文本, 扩展到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 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 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郑人买履》后, 应根据寓言的出处, 将《韩非子》推荐给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后, 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想学到跟文本有关的知识, 这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这一类型的课外书籍, 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会迁移向课外, 学生自然会想读, 自觉读, 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二、要在精读中领悟

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 教师要掌握学生“悟”的程度, 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引导。在学生充分读与悟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立足于知识的关键与疑难之处适当点拨, 灵活组织学生开展词句品析, 篇段揣摩、立意构思、思想感情探究。如教《小鹿的玫瑰花》后, 小鹿的玫瑰白栽了吗?学生却回答不会白栽。为什么不会白栽呢, 大部分学生说玫瑰花确实美啊。这样就对文章的理解不透彻, 教师此时加以点拨启发, 学生也只能是似懂非懂。必须引导学生重读文本, 画出有关玫瑰花美丽的句子, 再分角色朗读微风和黄莺的话语, 想象微风和黄莺还说些什么话呢?其他动物也会说些什么话呢?通过开展角色朗读,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到玫瑰花将快乐带给了小动物。

三、要在熟读中品味

要想让学生真正做到品味文中情感, 明晓其中道理, 就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让学生熟读课文。而现在有的老师在学生刚把课文读了一两遍之后, 就开始让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去充分品味, 有些教师就要让学生作出选择、交流情感、甚至让学生去表演、画画……学生的品味情感被教师的个人见解所左右、被形形色色的表演活动所阻滞, 以至于他们无法自己获得课文的意义, 于是便望文生义, 断章取义, 或者学生沉默不语等现象都出现了。有的老师甚至会抱怨学生笨拙, 责怪学生没有认真读课文, 其实是老师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了!“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熟读文本, 才能悟出其中的思想内涵, 才能与教师、作者对话, 才能实现品味感悟。在品味感悟中积累精彩的词语及情感的表达技巧, 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妙, 领略精神世界的深奥。《黄果树听瀑》是一篇游记散文, 教学重点在熟读感悟, 在指导熟读重点段时应先帮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的基本表象, 体会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之妙。接着按浏览的顺序指导, 步步深入, 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去“听”瀑布的声音, 切实感受到“哗哗”水声从远处飘来。让学生透过树缝去看瀑布, 感受瀑布从岩壁上泻下来的情景, 泻入谷底溅出凉丝丝的水珠, 给人舒服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品悟, 真正体会出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同时体会到文章词语如诗如画的美感。

上一篇:社团管理体制下一篇:扎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