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感悟

2024-08-22

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感悟(精选7篇)

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感悟 篇1

时代的发展, 孕育教育的发展, 推进了教学的不断深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自立、自主、完善品格的人, 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其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 从而让学生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 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开启思维, 在各抒己见中开发学生的悟性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敢想, 敢说, 尊重他们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各抒已见, 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 得到语言的升华和开发。如在苏教版第八册《祁黄羊》阅读中教学, 一位教师这样引导:

师:祁黄羊为什么不先举荐儿子祁午来接替他?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是怎样看待祁黄羊的?请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则不这样认为, 祁黄羊之所以不先举荐自己的儿子, 是不想让儿子以后也像自己一样, 干了一辈子中军尉, 最后在征战中落下残疾。

生:怎能这样说, 祁黄羊之所以举荐解狐不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 是因为祁午的军事才能不如解狐。

(其他学生发言略)

为了使学生从课文最后一句深刻领悟祁黄羊的感人形象, 教者以“你是怎样看待祁黄羊的?请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争辩。通过争辩, 祁黄羊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越发高大起来, 学生受到人物形象感染, 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抓住蕴涵丰富且学生容易出现差异的内容引导争辩, 或通过争辩统一认识, 或通过争辩拓展思维, 从而让学生在争辩中得到理解的深化和认识的升华。

二、鼓励参与, 在质疑中开发学生的悟性

首先, 要鼓励学生参与——敢问。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要创造一种气氛, 使学生怎样想就怎样说, 怎样疑就怎样问;要以亲切的微笑, 温和的语气, 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激励的语言, 明白的手势, 适时的点头, 使学生放开胆子, 勇于参与;要及时表扬, 随时赞叹;要创设情境, 使学生坚定信心,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 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教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时, 精讲课文时:

生:什么是赶集?

师:请读读全句。

(生读)

生:我们赶集, 就是到市场上买东西。与春天的草、芽、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赶集的人很多, 很热闹, 春天的花、草到处都是, 很多, 也很热闹。

生:电影院人多, 很热闹。为什么不说成像看电影似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 百花齐放, 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赶集的人是一起到集市的吗?

生:对, 赶集的人有先有后, 春天的草也不是同时长出来的, 花也不是一起开的。看电影一般开始以前人到齐的, 用“赶集”更确切。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在不断的质疑中答案油然而生。

其次要引导学生多问。要想法打开学生提问的话匣子, 要求全体参与, 全员性地问;要求始终参与, 全程性地问;要求全面参与, 全方位地问。这样, 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题、探究创造的过程。

三、巧妙引导, 在创新中开发学生的悟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 结尾往往戛然而止, 给学生留下驰骋的空间, 通过课文阅读, 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容语言的情感、语言的技巧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感悟, 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叙述往往不满足, 他们还会由此作出种种猜测和想象。对此, 我们要充分运用, 巧妙引导, 从而在课文内容的补充、延伸和创新中开发学生的悟性。如:“突然, 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 天晚了, 楼上黑, 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 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 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 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 蜡烛熄灭了。” (苏教版第十册《半截蜡烛》)

可见, 这样的结尾给人以联想情境, 以“半截蜡烛”为题引导想象叙述,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机关头, 其女儿的机智勇敢神。这与结尾“蜡烛熄灭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深入感悟。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其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 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 须把握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本质, 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心理放松, 心灵放飞, 思绪驰骋, 使他们在感悟的基础上得到思想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开启思维,鼓励参与,引导赏评,审时度势

参考文献

[1].胡演生主编.《小学教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出版

[2].王振宁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出版

[3].《语文课程标准》

让孩子们在故事中长大 篇2

故事1:姜老师的周末

为了让孩子们懂得合理安排时间能在周末完成好多任务,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姜老师这个周末累极了。星期五晚上回家已经6点半了,吃完饭我就开始刷碗,可是电视上正演着我爱看的节目,我就一会儿看一会儿洗碗,结果洗到了8点才洗好碗,我开始洗衣服。当我把家里的脏衣服都洗完,已经是10点了。我还没把地板擦干净呢!擦完地板,我就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等着地斑晾干了。我想,睡觉吧,可是校长给我留的作业还没写呢?我还想喝热水,也得烧水……结果,等我烧好水,写完作业,哎呀,都快12点了!这个周末过得真累人啊!你们说说,我该怎么办啊!

孩子们听完了故事,纷纷发言了:“老师,你做得太慢了”,“老师,你不会第二天做吗?”“老师,你可以把几件事合起来做啊!”听到这些话,更多的孩子加入到了讨论的行列里来,他们针对我做事的顺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终我们达成一致:要把可以同时做的事情安排在一起。比如,吃饭的时候把衣服放在洗衣机里,这样吃完饭刷完碗衣服就洗好了。晾好了衣服就可以烧水了,同时写作业,把作业写完了,水烧好了,就去擦地板。地板擦好了,就坐在沙发上喝水看电视,等地板变干。孩子们还指出,我边洗碗边看电视是不对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出错。这节班会课,孩子们的情绪很高,他们在讨论了我的周末以后,还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边写作业边玩,耽误了时间,耽误了吃饭,耽误了玩,还被妈妈批评了。在那段时间里,孩子总是拿我的周末举例子,每当有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时,他们就说:“你还想像姜老师过周末那样慢啊!”

故事2:效率+质量=快乐

那天,针对孩子们做事拖拉我又讲了一个故事:

工厂里有个劳动能手一天能做200个机器零件,个个都是优等品。检查员说,他的产品不用检查准合格,还给他起了好听的名字:“高效”。就是工作效率高的意思。因为劳动能手做事态度认真,能力强,厂长送给他一个聪明能干的小徒弟。这个徒弟每天跟着师傅学习技术,练习本领,从每天只能做几个,提高到一天做15个。一个月过去了,徒弟觉得自己太慢了,和师傅比自己做的太少了。于是徒弟就加快了的速度,不细心,不认真。一天也做了200个。徒弟想,这次师傅肯定高兴,我进步了。但是,当检查员来的时候,师傅和徒弟都呆了:原来,他光顾着快了,做的零件都不合格。别人都下班了,徒弟还得在工厂里返工重做。他一点都不快乐!

孩子们说:“做事光想着快可不行,不合格还得返工。”“做事慢了也不行,那样用的时间会很长的,也不快乐”“师傅做的快,是练出来的,不是马马虎虎对付出来的。”“要想像师傅那样快,就得多练习,反复练习的话,徒弟也能和师傅一样快的。那样就快乐了!”最后,孩子们说到了写作业上,做每件事都抓紧时间,不拖拉不对付,这样就能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就能跑到别人前面去,就能比别人多做事,就能完成额外的任务,那样就成了超过时间的人了!

故事3:象群已经走过去了,小象很危险

这个故事是我的保留曲目,虽有点不雅,但是很有效。这学期班级来了两个“小磨蹭”,一看作业本就噘嘴,耍赖,不动弹。于是,小象的故事就由此诞生了。

远处走来一群大象,它们要到河边去喝水。有一只小象懒洋洋地跟在象群的后边,它想,这样挺好的。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小象一下子晕倒了。为什么?谁都没猜出来。原来,是大象们一起放了个臭屁,把小象熏倒了。这可怎么办啊!

孩子们想出了办法,“让小象钻到大象妈妈的肚子下面去吧!”

好吧,既然你们这么懒惰,就让小象继续煎熬吧!

象群继续前进,大象拥挤的时候把小象压在下面,真疼啊!

“走在象群边上,走在象群边上。”好吧,小象走在了象群边上,结果路过泥塘的时候,它被溅了一身烂泥。

“这只小象真倒霉!”有的孩子发着感慨。

小象跑到象群前面就可以了。是啊,小象最后也想到了。何必总是被大象们挡住去路呢!多走几步,加把劲儿就可以了。于是它使劲地跑啊跑啊,不一会儿就跑过了象群,来到象群的前面。前面真好啊!到了小河边,它第一个喝到了水。

孩子们笑了,一个劲儿地拍手——“小象真行!”“这次小象可高兴了!”是啊,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多吃亏啊!懒惰的孩子也记住了,象群已经走过去了,小象跟在后面——很危险!

故事还有很多:如有龟兔赛跑新解、慢鸟先飞新解、河边的石头、差一点和没头脑等等,很多姜老师的故事。孩子们从故事中理解了态度比能力更重要,知道了完成任务要保质保量,懂得了交往要言而有信,永远记住了不要被同伴落在后面。

体验教育: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 篇3

一、家庭生活:体验教育的重要领域

家庭是步入社会的起点, 是少先队员生活的又一领域。少先队员在家庭中开展体验教育活动,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加强亲子两代的相互沟通, 使少先队员们更加孝敬父母, 热爱生活。我校少先队组织低年级少先队员开展“学洗一双袜”、“学擦一次地板”等体验活动, 中年级少先队员开展“我为妈妈洗洗脚”、“学烧一样菜”等体验活动, 高年级少先队员开展“今天我当家”、“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等体验活动, 让他们与父母换角色, 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状况,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 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学会与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

二、学校生活:体验教育的主阵地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就是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体验。通过校园生活的实践, 引导少先队员学会和同学们合作共处, 学会自主学习, 自我管理的本领, 体验老师、教工的辛苦, 明白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劳动的道理, 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美化校园环境, 体验“学校是我家”的责任感。

为了增强队员们的环保意识, 进一步培养少先队员的自身责任感, 我们开展了“放飞绿色希望”、“把废弃物送回它们的家”等主题系列活动, 从认养一棵小树到征集“绿色格言”, 各中队为绿色工程献计献策。花坛里, 出现了由学生设计的文明标语牌;花坛边, 出现了一个个“小小监督员”;课余时间, 出现了一群群捡废弃物、拔枯草的红领巾。队员们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参与学校管理和用自己的汗水美化了校园, 成了一个个“护校天使”, 体验着“我为校园出份力”的成功喜悦及“我是校园小主人”的主人翁责任感。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应把教室变成净土、乐土和美的家园。因此, 开学初各中队带领学生布置自己的教室, “夺红旗”比赛, “识字真快乐”, “我在成长”, “我进步了”, “我知道”等栏目丰富多彩, 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墙壁本是毫无感情的物质环境, 但如果花点心思, 融教育和美的规律来构造, 就能使“墙壁说话”, 从而产生耳濡目染、养性怡情的积极作用。

(二) 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体验, 培养少先队员高尚的品德。

1. 主题活动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在“文明小天使, 妙眼看校园”主题摄影活动中, 由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并拍摄下来的校园行为图片, 制作成展板摆放在校园, 引得师生们驻足观看, 规范了同学们的言行。

学校坚持开展“我读书、我快乐, 我读书、我收获”主题活动。中队图书角由队员自愿赠书, 凡参与活动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份由校长亲笔书写谢言的谢赠卡。同时, “图书漂流”常看常新。与此同时, 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的出发, 学校组织开展了废品分类义卖活动, 同学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大家会主动把喝过的汽水瓶、饮料瓶放进可回收废品箱内, 将义卖所得存入学校的“环保基金”当中, 用于更新班级图书角, 队员们体验着收获的快乐。

在“图书贸易节”体验教育活动中, 队员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图书、玩具和生活、学习用品, 组成一个学生们自己的“跳蚤市场”。在大家各自摆摊和“寻宝”过程中, 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平时在使用零花钱方面过于“大方”。同时在物品交换和拍卖中, 大家头一次体会到“碰壁”的滋味, 感受到了工作的艰辛, 从而意识到应该学会规划和使用好父母给的每一分零花钱。

学校的“红领巾”种植园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学校把校园空地开辟成学生种植的乐园, 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播种、护养、收获、制作佳肴, 正可谓有苦有乐, 劳动与收获此时画上了等号。

2. 外出社会实践考察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以“走进名校, 放飞理想”体验教育活动为例, 活动充分发挥队员们的主体作用, 各中队自主确定考察活动方案, 队员人人都来设计考察方案, 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宣传活动, 以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在此基础上, 我们把这些优秀方案推荐给各中队辅导员, 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中队的方案加以完善。正因为这些方案来自队员, 所以队员们对活动的积极性就特别高。在接下来以中队形式开展的社会考察活动中, 每一个队员的参与热情都无比高昂, 对活动的体会就更深刻。

(三) 通过自主的班级管理, 让少先队员体验参与和合作精神。

在班集体内, 我们改革少先队任职制度, 除了设置正规的班队干部以外, 在班级内还尝试设置值日班长, 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 从而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繁琐性与艰辛。班队干部与值日班长的管理采用相互补充、相互监督的双线推进形式, 班队干部管长期、管单线, 而值日班长管一天、管全面, 既使得双方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了监管, 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当班干部的辛苦, 提高了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

(四) 在健康的艺术教育中体验, 培养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

培养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 我校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未来, 着力于素质, 努力培养志向远大、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学生。学校先后成立了小记者站、广播站、校园讲解员培训班、国旗班、鼓号队、美术班、书法班、舞蹈队、合唱队等各种学生社团, 形成了规范的学生社团活动制度。在迎六一校园艺术节活动中, 以各种形式进行中队主题活动汇报展示, 把舞台彻底开放给了队员, 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 邀请老师、家长参与节目。通过一张张笑容绽开的小脸, 一声声感人肺腑的话语, 串联起了老师、学生、家长之间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三、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的大舞台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它给少先队员提供了最广阔的体验领域, 让队员们获得最丰富的人生感受。同时, 大自然也是队员们体验家园美好, 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好去处。

队员们除了在家庭中、校园内进行实践体验外, 还自发地在生活中、在假期里开展自我实践、体验活动。如在社区开展的体验活动中, 他们走进敬老院, 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不易, 树立敬老助残之风。他们以假日小队为单位, 活跃在各个劳动基地, 在劳动与体验的过程中, 一边用双手美化环境, 用劳动创造美好的家园, 一边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为自己喝彩, 为红领巾自豪, 体验着“小手办大事”的成功喜悦。“少年军警校”、“暑期夏令营”等活动, 都充分体现了体验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对队员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网络生活:体验教育的新内容

当前, 网络已经进入少先队员的生活中, 而且与他们越来越密切。网络的出现, 为体验教育注入了新内容和新生命。网络将世界变得更小, 世间万物尽收网中, 这有利于队员们形成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网络增加了队员们接触外界的机会, 开拓了队员们的知识视野, 使队员们见识到许多新的事物、新的东西。有意识地组织少先队员进行网上体验教育, 向队员们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浏览学习, 让队员们到网上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通过观看有关图片和资料, 体验到祖国秀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 激发队员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组织少先队员在自己的校园网里学习聊天, 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发送到网上, 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在校园网中与老师、同学交流, 通过网络与同学沟通, 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 如博客、QQ群等, 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 还可以使少先队员了解更多信息, 体验信息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兴趣。

让孩子们在美术课中找到自信心 篇4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整天板着面孔的教师, 学生见了害怕, 课堂上回答问题也会没有自信, 总是害怕自己回答出现错误。如果教学中能给予学生灿烂的笑容, 就会给学生很大的鼓励, 让学生心中不再有顾虑, 就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而让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在学生多次的表达中, 学生的自信心就得以建立。

二、搭建自我表现平台, 训练学生表现胆量

美术教学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不是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 而要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让学生用自己随心所欲的美术作品表达内心想法, 体现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认知, 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不断地表现自我,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刚入学的学生美术绘画能力差, 美术技法极为欠缺, 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 往往表现得信心不足, 怕老师批评, 怕同学笑话。对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画得像, 更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够将自己画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要鼓励学生大胆画, 大胆说。学生完成美术作品后, 要多给予鼓励表扬, 少给予批评指责。

三、尊重学生个性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古代的诗歌有“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人说“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林黛玉”, 这都说明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情, 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因为不同的人看待相同的事物, 他们看的角度可能不同, 思维的方式可能不同, 从而导致结果不同。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不能总是一个标准, 一把尺子, 要因人而异,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理解,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作品, 要多问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画, 再从客观上加以评价, 让学生满怀自信地画下去。

参考文献

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感悟 篇5

关键词:科学教学,感悟,感知认识

“感”即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感知, “悟”即“我的思考”。感悟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 而所谓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感悟就学习者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一种经过反思而顿悟、理解、应用的过程。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之一。由于感悟的潜隐性和长期性, 在教学中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纳入教学过程的通常是一些有行的活动, 如各种训练、作业等。过分的依靠训练, 忽视感悟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弊病之一, 也是人的创造精神被压抑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悟结果是形成新的思想, 而训练是为在新的思想、新的符号体系下熟悉、熟练建立新习惯服务的, 它对尔后的思想开拓具有准备工具的作用, 但不是思想开拓过程本身。因此, 感悟和训练相比, 显得更为重要。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 都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表现为外部信息和自身内部信息结合物的新思想。这种新的思想, 或者本身就是感悟, 或者它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感悟的过程。显然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

一、初中科学教学应关注感悟学习

感悟过程中涉及许多科学方法的使用。如学习者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来获得信息, 会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需要学习者不受原有知识的限制, 联想、想像、直觉等非逻辑思维方法, 对头脑中某些观念、表象进行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此, 无论是过程, 还是结果, 感悟都具有创新的特征。

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 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越丰富, 则越容易形成感悟。同时, 感悟的形成, 需要学习者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 需要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感兴趣, 需要坚强的学习毅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支撑, 因此,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感悟和感悟能力的提高。正因为此, 感悟的东西往往很难遗忘, 感悟的程度高, 学习的效率就高。

科学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需要学生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 认识自己生存的物质环境;需要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角度来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需要应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手段等来收集需要的信息;需要用特殊的科学语言对众多的科学事实进行科学概括和理论思维。而一门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法,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 通过感悟才能获得。

科学发展的历史中, 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当学生的感悟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 便会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感悟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而学生积极探究、努力进取、竭诚合作、敢于创造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更需要学生去感悟。因此, 初中科学教学应促使学生感悟。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促使学生感悟的策略

1.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感悟

“感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学的学习必须是先“感”, 对基础知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才能由“感”及“悟”。而“感”指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 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丰富, 则越容易形成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是学会感悟的先决条件。

(1)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在讲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平时, 我们是如何灭火的?学生就会联想到油锅里的油着火的时候要迅速盖上锅盖、灭火器灭火、消防队员用水管灭火等;在讲溶液的性质时让学生联想, 冬天天冷的时候, 厨房里的水结冰, 而酱油、菜汤等却不容易结冰, 原因是什么?等等。

(2) 利用科学实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 让学生做镁、锌、铜与盐酸反应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 金属有的能和盐酸反应, 有的不能与盐酸反应的感性认识;在讲氢氧化铝的两性的时候, 让学生做实验, 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的感性认识等。

(3) 利用多媒体课件,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进行抽象知识的教学时, 可通过多媒体课件,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使学生通过感知准确理解抽象的知识, 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如对晶体结构、对科学平衡的认识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其形象和直观化;如在讲酸雨的时候, 向学生展示酸雨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从而增加学生在感性认识;在讲食盐和纯碱时, 向学生展示有关西部盐湖和有关的矿物照片, 以及西部开发的动人情景, 进而引出“食盐和纯碱”的知识;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使导线产生电流的过程等。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感悟

“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升华, 是学生把知识化为内需的手段。学生形成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有了“感”, 但必须有“悟”, 才能形成感悟。那么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对新新信息进行适当的讲解之后, 给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对新知识进行深刻的思索, 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知识, 由此产生新的知识。同时教师又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启发式引导, 这是学生学会感悟的关键所在。

3.及时评价, 激励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 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评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 教师必须注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给予及时地鼓励性的评价, 以激励学生认真去“感”, 用心去“悟”。评价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用激励性语言,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科学的天才大师霍金指出:科学创造只能在人间的心灵完全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科学教学中的自由就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就架起了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 为感悟铺平道路。二是要注意进行过程性评价, 不放弃任何一个可教育的时机, 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评价, 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感悟。

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感悟” 篇6

一、调动积累, 促进感悟

丰富的理性与感性经验是感悟的前提。教学中, 我设法激活学生的知识库存和生活积累, 让学生尽可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主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 我让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再现揠苗助长, 让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解决农夫的困惑, 让学生联系《守株待兔》深入领悟《揠苗助长》的寓意。下面是一段微型实录:

师:“我”和儿子一同赶到田间, 眼前的情景使“我”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泪如雨下, 谁知道“我”为什么如此伤心?

生:全家人没粮食吃了;忙得筋疲力尽, 却颗粒无收;好心帮忙, 帮了倒忙, 结果“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师: (非常困惑) 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可“我”不明白, 禾苗明明是长高了一大截, 怎么会都枯死呢?

生:老爸, 禾苗是被您拔死的;禾苗的根都松动了, 它们无法再吸收水分、养料了, 能不死吗?再说还有烈日的照射……

师:过去“我”守株待兔, 庄稼全完了, 你们说“我”不劳而获, 而今“我”不辞劳苦地干活, 可“劳而无获”, 难道“我”又错了吗?

生:老爸, 是您又错了。辛勤劳动是对的, 但您太性急;您不是在帮助禾苗自己长, 而是在强迫禾苗快速长;您没有尊重禾苗的生长规律……

师:你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

在教学中,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教师利用文本的信息激活了学生这种潜伏的“意念”, 从而使学生能够恍然顿“悟”, 进而自我悟出寓意。

二、品词析句, 加深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结合语言形象的感受, 抓住重点词句, 仔细推敲, 深读细品, 促进了对语言内涵的把握, 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争吵》一课时, 学生对文中我“终于挨到了放学”这一句的“挨”字提出疑惑:为什么不用“等”或其他字, 而要用“挨”字呢?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仔细品读, 体会“挨”字的精妙之处。正是这个“挨”字, 准确地表现了“我”想到放学后要怎样防御、怎样对待克莱蒂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 那种急切盼望放学的情感。文中还有一句话, 也令学生不解:“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 而是悲哀。”跟朋友吵架是愤怒, 怎么会是悲哀的神情?我让学生同桌讨论, 联系克莱蒂的内心, 设想他为什么而悲哀, 这悲哀又表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讨论, 感悟到克莱蒂不忍心因一件小事失去朋友, 体会到他对友谊的珍惜, 他是一个多么可爱而高尚的孩子。通过品词析句, 细细研读, 学生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引导质疑, 激活感悟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 是提高自我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师生交流活动中, 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读完一段课文后, 教师可经常这样提醒:“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直到学生产生新的领悟, 获得新的发现。

《给予是快乐的》, 开头讲到一个小男孩得知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圣诞礼物是一辆新轿车时极为吃惊, 紧接着他与保罗有一段对话。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后问:“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知道小男孩当时非常吃惊。”有的说:“我知道小男孩希望将来也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给弟弟一辆车。”还有的说:“我知道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感到十分惊讶。”从这些反馈信息中教师了解到:学生还没有从小男孩的话中感悟到他的可贵品质, 还没有发现这段文字中隐藏着的深层意思。于是教师提醒:“关于小男孩和保罗的对话,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有的问:“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为什么感到十分惊讶?”有的问:“小男孩为什么希望自己做一个这样的哥哥?”教师在这时抓住机会进行引导:“谁能抓住对话中的两个‘希望’把问题提得更加明确, 更加深刻?”终于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小男孩希望将来成为一个这样的哥哥, 而不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哥哥?”教师马上对这个问题表示肯定, 并且反问:“你们说希望成为一个哥哥和希望有一个哥哥有什么不同呢?”此时, 学生顿时醒悟, 最后归纳出小男孩“只想给予, 不图索取”的高尚品质。到此为止, 学生才真正读懂了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从上面的教例中我们知道:在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质疑、巧妙解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四、张扬个性, 自主感悟

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感悟 篇7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生本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和自主性, 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像“学困生”和“小调皮”们那些极富生命活力又具不同个性的主体, 他们在课堂上也会带着自己的关注、兴趣、知识、经验等参与学习活动, 有时甚至发表“异言” (字典语义:表示不同意见的话) , 提出新奇而有价值的问题。面对学生的“异言”, 教师要用“尊重”去善待。

二、案例描述

1.循着“预设”探究文本

我教《诚实与信任》一课时, 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而后“顺藤摸瓜”, 抓住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个主问题, 直奔文中点题的中心句——— (出示)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 这比金钱更重要。”随后, 我让学生细读课文, 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我给小红车主人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学生们带着问题读文, 抓住细节描写的句子思考后, 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

生1:从“天很黑, 又有点雾, 尽管有路灯, 能见度仍很差。”可以得知这是一个漆黑有雾的夜晚, 恶劣的环境潜藏着出事的隐患, 出了事并不能完全怪作者开车不小心。

生2:从“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看出责任不完全在“我”, 小红车的主人也有一部分责任。

生3:我认为, “主动留下电话”给陌生人——小红车的主人, 说明“我”信任他。

……

学生们都在用文中的文字和自己的理解来赞扬“我”的诚实和信任。一切都按着我课前的精心预设在进行着, 我很欣喜地提炼出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语加以点评, 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感悟到“我”不仅诚实, 还很信任小红车的主人。

2.“老师, 我有不同意见!”

课文的后半部分主要是我和小红车主人打电话的内容。接着, 我趁热打铁地引导:“看来, 同学们都一致认为是我的诚实和对小红车主人的信任换来了他的理解和信任, 所以他打来了电话。同桌两名同学可以分角色练习‘打电话’, 感受和讨论小红车主人为什么要感谢我?又要感谢我什么呢?”同学们又开始投入地读文和探究了……

学生们读完书后, 我让同学们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大家纷纷举手, 我先依次请了前面的三位同学谈感受, 个个发言都答在了“要点上”, 我便小结三位同学的发言:“大家都谈到正是他们这种彼此的诚实和信任, 使一场矛盾和纠纷化解了……”

我的话还没说完, “小调皮”魏×就一边高高地举起手一边大声说:“老师, 不对!我有不同意见!”说着还索性站了起来。我立刻点头示意他说。他激动地说:“老师, 你说错了!我发现文中的‘我’并不是真的信任小红车主人!”我听了, 心里有些疑惑:“噢?那就请你说说理由吧?”魏×得意地把头一扬, 一本正经地说:“文中‘我’在打电话时讲了———‘不, 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物单据寄来, 好让我把钱寄给你。’如果真正信任小红车主人, 为什么要说让他把购货单据寄来后再寄钱去呢?”

3.源于尊重“辩”出异彩

一连几个学生的争论和发问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波澜, 虽没有定论, 但他们的多元理解, 却给了我启示。我想:这时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探究的愿望如此强烈, 更需要正确地进行引导才行!对, 要尊重学生, 也更要尊重文本。于是, 我引导学生再来读读小红车主人的话语———“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 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从小红车主人的话语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我”留给他的是诚实与信任。) 我又顺势问道:“那么, 如果文中的小红车主人真要认为‘我’对他是不信任的话, 他还会这样去说吗?”再一次促使学生们理解、思考和争辩———

此刻, “向小红车主人要单据”到底能不能证明作者是否“信任”还是“不信任”已经不重要了, 而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老师的尊重, 引导和激励下能够自主阅读, 积极探究, 多元地理解和感悟文本, 经历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使课堂生成了智慧, 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

三、案例反思

课堂上, 教师的尊重、信任和激励让“小调皮”学生的“异言”变成了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了让教师也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打乱了教师原有的教学预设;但却给课堂带来“生成”的契机, 挑战了教师教育和教学的智慧, 从而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课堂探究氛围, 激活了师生创造的潜能和思维的火花。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像这样的“异言”和珍贵的瞬间是非常多的, 但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 被我们统一的要求和规范的答案所扼杀, 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就淹没在了教师的威严和专制中。这节课, 促使我深深地思考并有所悟:如果我们教师都能时刻提醒自己, 多用“尊重”、善用“尊重”, 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和自主性, 尊重和珍视学生的多元理解和感受, 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说, 甚至是“异言”, 那么这样的“课堂精彩”一定会常常引发生成, 并会悄然而至的。

参考文献

[1]鞠勤.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小学语文.世界知识出版社.

[2]江苏教育, 2010 (6) .

上一篇:大学生理财能力培养下一篇: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