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要学会让学生做主

2024-09-19

阅读要学会让学生做主(精选4篇)

阅读要学会让学生做主 篇1

在语文课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展示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实现自我表现欲的重要途径,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是一种学习能力, 是学生个性的张扬。课堂上学生参与展示积极性的高低, 参与课堂展示人次多少, 直接影响着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学信息的反馈。下面, 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语文课堂展示的内容

一是有疑问展示问题。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 教师要善于启动合作小组, 因势利导, 及时转化为小组或班级的共性问题, 交给大家研究, 这对于问题提出者是一种激励, 也便于学生群体资源功能的发挥,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是有新意展示创新。在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中, 学生产生新想法、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很正常的, 充分利用学生学学习中的这些思维火花, 让学生展示是对学生深度思考的肯定与鼓励, 也能促进学生的个体创新转化为群体创新, 促进创新能力形成。

三是有探究展示过程。通过展示来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形成的观点或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 当学生自己观点与别人不同时, 或者自己的构思别人暂时还没有想到时, 能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会相互接纳、赞赏, 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 分析别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不同, 一旦发现自己的探究结果有问题, 要勇于承认、放弃或修改, 尽量吸收他人意见中的合理因素来完善自己的方案。

四是有训练展示结果。训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 通过训练结果的展示发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落实, 巩固学习效果。对结果的评定达到暴露问题, 诊断思维缺陷, 形成规范的作用。学生之章做到有问题要及时纠正, 不完善要随时补充, 发挥学生互助功能。练习的展示应照顾各层次的学生, 通过展示能发现问题, 养成规范。

二.初中语文课堂展示的形式

一是口头展示。口头语言简短、灵活、平易、生活化, 但不及书面语言精确严谨完整, 易于展示, 形式灵活表达内容丰富, 容量大, 易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展示缺乏持久性, 无法让多人同时展示和点评, 对学生的注意力要求较高。展示的形式有说唱, 对于比较简单直观的内容选择这一形式较好。如文学知识、景观的描述等。

二是书面展示。书面语言是适应书面交际的需要, 它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形成的。这种语言结构完整规范, 讲究条理性。不足是时间要求高。展示的形式有简答、书写等形式。

三是表演肢体语言展示。肢体语言, 是展示的同学用手势、用表情、用姿态, 帮助其说明, 增加他表达讲解的内容效果, 可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恰当的运用在展示中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语文课堂展示积极性的调动

一是树立参与无错思想即敢展示。针对学生在课堂展示中怕出错, 怕同学、教师笑话, 不敢参与等情况, 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只要你敢参与, 哪怕是你讲错了, 就凭你参与课堂的勇敢精神, 其他同学也应该为你喝彩!老师照样给予鼓励, 为你加分, 让同学们打消思想顾虑, 逐步敢于在课堂上展示才华。

二是培养参与积极分子即想展示。在班级的每个学习小组中, 首先培养一批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分子, 为其他同学树立一个榜样, 起到带动作用。老师有意通过个别辅导, 让这些同学组成课堂展示的排头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他同学在榜样的带动下, 逐渐形成个个想参与尝试。

三是建立参与考核制度即要展示。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一节一统计, 一天一评比, 学习委员一周一小结, 学习班长一月一总结。统计出每个同学参与课堂展示的次数, 得分多少, 排出名次。按时统计, 定期公布, 对参与次数多、得分高的同学用红笔写在每个小组的黑板上方, 对表现突出的组提出表扬。对于参与次数少的同学, 老师要了解情况, 进行说服教育, 让这部分同学自己定出第二天参与课堂展示次数的目标, 第二天跟踪调查, 并与相关老师交流。

五是要求参与形式多样即乐展示。在课堂上, 学生参与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仅有板书、朗读、背诵、讲解等展示形式, 而且有小品、有辩论、有话剧、有演讲、有演说等表演形式;有个人展示, 也有两人、三人甚至全组整体展示;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层次性, 增强参与展示的趣味性、娱乐性, 让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

四.语文课堂展示应注意的问题

展示时应该注意, 第一,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展示。第二, 所有的学生都要展示。最后还要对展示的过程细节进行优化。

让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篇2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 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只有树立全面发展的大教育观,着重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使孩子的阅读量得以丰富,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为了使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广阔的世界, 班主任必须促使他们从小养成爱阅读、会阅读、享受阅读的好习惯。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好低年级课外阅读的训练。

一、创设情境,喜欢阅读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目前,在我国,电视普及家家户户,还有不少家庭拥有电脑。 电视、网络上多的是有声有色的活动图像,其吸引力远大于书籍,这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诱惑太大,很难对读课外书籍感兴趣。 看电视、 玩游戏挤掉了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1.以境激趣 。 我经常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室 、阅览室参观,任其随意翻翻、看看,让学生潜意识地默默地接受其熏陶,学生一下子被五彩缤纷的封面、插图、奇妙有趣的书名、丰富新奇的内容深深吸引,激发阅读的兴趣。

2.以情激趣 。 我把自己喜爱的并估计学生也喜欢的故事 、 儿歌等经常感情投入地有声有色地朗读, 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接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图书通过讲故事、背儿歌、猜谜语表达出来。 我则在一旁倾听,并不时加以赞扬和鼓励,促使学生从单纯的行为模仿成为主动阅读的行为。

二、选择内容,有书可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物多了,信息量大了,要找一本喜欢的、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会花去大量时间。 再加上一些家长只给孩子买教辅用书, 造成孩子们面对各种读物非常迷茫, 似乎 “没书 ”可看 。 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阅读材料 ,才能提高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才会有收获。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的读物推荐工作。

1.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 ,儿童喜欢形象生动 、色彩鲜艳的画面,故以拼音读物为主,最好读物里配有插图。

2.低年级学生童趣十足 ,童话 、寓言类的书籍学生特别爱看,我时常让家长帮助孩子选择这类书籍。 当孩子看了一本有趣的书后,我时常让学生在“读书介绍会”上介绍自己的书,这样运用学生家长的智慧和力量,使选书工作做得更有实效。

三、科学组织,有效阅读

低年级孩子阅读大多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娱乐而读,因为没有“诵”、“摘”等阅读手段帮助记忆、积累,所以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收效不佳。 另外,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学到的阅读方法较少,加之识字量少、理解力弱、阅读速度慢而缺乏耐心,还有些孩子则太过于依赖家长,没有家长的陪读、导读,自己就完全不会读书,这些都会妨碍孩子的阅读发展。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积极引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 鼓励他们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阅读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指导阅读, 还要特别留心发现学生中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开展读书方法介绍会,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 为了使更多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教师要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活动,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

一是“讲故事”活动。 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主题性阅读,每月确定一个主题, 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参加活动,如“童话故事”、 “大自然故事 ”、“神话故事 ”…… 通过这些故事 ,他们不仅认识了丑小鸭、白雪公主,而且发现了弹琴的蟋蜶,唱歌的蝉……

二是“仿编故事”活动。 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故事或课外书中的故事。 自己创造性地编故事讲一讲、写一写,孩子成了安 徒生 、小作家 ,这种成功 的感觉会 让学生更 快乐地阅读。

三是“古诗文吟诗”活动。 每天利用早读中的十分钟时间教学生吟诵古诗。 如果我们让孩子每天背一首小诗,读一篇短文,记一条成语,六年该有多少收获呢?这些用课外书“泡”出来的孩子一定会在日后的学习、 生活中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语文素养,必然会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除以上三点外, 抓好低年级课外阅读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合理安排,保证阅读时间。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参加了各种培训班,购买了各种辅导资料,孩子每天淹没在题海中。 部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课外阅读。 针对这些原因,我首先从自身起控制作业量,每天中午到校后到上课前的时间不写作业,全部阅读课外书,并对家长讲清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每天睡前保证最少半小时时间读课外书。

让学生学会阅读 篇3

一、紧跟教育形式, 转变教学理念, 抓好“三读”教学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不少, 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 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 (课文) , 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 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 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 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 学生忙于做笔记, 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 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 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 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同时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 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 落实到每个环节, 做到学前读, 学中读, 学后读。

二、抓好课堂教学, 传之以情, 以情激情

课堂四十五分钟, 是一池死水、枯燥无味的, 还是轻松活跃、生动活泼的, 在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低高。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得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说过“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根’, 而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应成为情感交流的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作品的心灵体验、学生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而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主导者。

三、走出课堂, 将阅读训练引向课外, 让主动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 语文百花园里百花争放。课堂上的教学, 正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品读范文, 初窥语文百花园的一角, 要想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精彩,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须让学生走出课堂, 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 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初中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听课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听课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这是初中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 要变“课堂”为“学堂”, 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 同时, 要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

良好的上课习惯包括那些呢?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主要看学生是否精神饱满, 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上课要“听、记、练”。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着重听, 必要时还需做好笔记, 并通过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做到边听、边想、边记, 以听为主, 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 又有习惯的培养问题。

实际上, 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 “上好一节数学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能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一、学生在课堂上应保持自己思维的活跃, 这样才能保证时刻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进度

对于难点或是自己不懂的地方, 更要集中注意力去听, 边听边思考, 学习老师的分析方法, 解决思路。听懂之后要再回头分析一下自己最初的想法, 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想, 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 要积极思考, 不能只要答案就行。认真听课对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能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其实, 一般学生对数学的知识都能掌握百分之八九十。尖子生和普通生的一个区别就在于, 是否能弥补知识上的漏洞。那些漏洞往往是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不能看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分析出题中的未知条件, 就全靠它了。

二、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

上课时不仅要听老师讲思路, 还要自己进行思考, 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可以达到目的。如果有, 就及时地告诉老师, 分享给同学, 这样的课堂不但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把被动的听课变成积极的互动活动, 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对于答主观题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上课也就变成了很有乐趣的学习活动了。另外, 专心听讲, 注重与老师眼神和语言的交流, 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消化吸收新知识, 并且可以获得老师更多的反馈与关注。

三、听课需要“批判地吸收”

听课有时候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比如教师本身的言行, 讲课风格等, 同学们暗地里的评价会影响学生对该教师的认识。但是, 作为学生, 以学习为主, 课堂上听课时绝对不能受此影响, 要学会批判地吸收。另外, 边听边分析边归纳也是学生要做到的。要分清楚教师所讲的内容里哪些是重要的, 哪些是次要的, 这些内容的主线是什么, 哪些是结论, 哪些说明等。

四、课后静思大有学问

每堂课最重要的是开始和结尾。老师通常会在开始几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而在最后几分钟总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所以, 这两个时间段一定要好好把握, 认真听讲。另外, 课后的自我思考总结也是非常必要。利用几分钟的时间, 把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思路理一遍, 对于加强记忆, 领会关键的解题技巧非常有效。

上一篇:复苏后综合征下一篇:猪螨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