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阅读

2024-05-09

让孩子学会阅读(共13篇)

让孩子学会阅读 篇1

2008年中青网调查显示, 在6—14岁的少年儿童群体中, 仅有不到5%的孩子保持阅读的习惯, 64%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远次于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等, 而言情小说、漫画、娱乐杂志及网络小说占据了中小学生90%以上的阅读空间。“含着电脑芯片长大”的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已经打上了深刻的网络印记。在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孩子不爱读书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不求甚解、无需思考、娱乐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正确的阅读方法, 导致儿童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普遍下降。 (二) 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的介入严重冲击着传统阅读形式, 导致孩子精神世界遭受“污染”。 (三) 课业负担过重, 阅读时间严重不足, 使孩子陷入“越不读书, 就越厌学, 越是厌学, 越不读书”的恶性循环中。阅读习惯的缺失带来巨大的精神空虚,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严格的把关, 在这种状况之下产生种种问题也就不难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 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大展身手的天地, 对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的钻研教授, 目的是尽可能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而对于课外阅读, 相比之下, 我们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家长给孩子购买的语文课外书, 多是各种门类的作文选、作文技法等书,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上的偏颇。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实, 课外阅读不仅是为写作服务, 它更应该为“读”服务。求学阶段结束之后, 绝大部分学生并不从事与写作相关的职业, 但是不管何种职业, 都离不开阅读。广泛开展阅读, 提倡为“读”而读的确是一个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 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 属于意识性知识, 需要再消化才会较好吸收,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还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

阅读的首要作用在于增长见识, 增加阅历, 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理解和分析, 而理解分析必须以相关知识积淀为基础。比如, 一篇高中阶段的现代短文, 让小学生来阅读, 文字上没有什么问题, 即使有几个生僻字, 也能够通过查阅词典, 很容易得到解决, 但是让小学生读明白文章想说什么, 恐怕就极为困难了。那么在阅读同样一篇文章时, 小学生相比高中生欠缺的是什么?自然是阅历, 是相关知识的积累。阅读活动面对的阅读材料包含了人类社会和整个自然的内容,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大至宇宙, 小至尘埃……无所不包, 无所不有。这些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是文学、哲学、美学、科技等类型无所不用, 如果学生没有较多的相关知识背景, 回答问题时自然会产生许多困难。因此, 阅读积累必须是广泛的, 不能偏重某一方面。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各方面书籍, 不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的, 而且要读一些自然的、人文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书籍, 使之眼界开阔, 知识广博, 从而拥有丰厚的阅读积蓄。

课内外阅读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阅读不仅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的培养形成也有重大影响。几乎每位学生都有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 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 或者身边的同学或自己的父母, 等等, 这些令他们崇拜、学习的楷模多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教育问题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 阅读不是学习的一切, 但是学习上的一切问题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教会孩子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 增强记忆力、自学能力、搜集信息和总结归纳能力, 进而延伸到求知欲、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等, 这些因素足以影响孩子一生。阅读能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拓宽知识面, 培养学习习惯, 懂的东西多了, 学习的快乐和自信也必然随之而来, 厌学自然变成乐学。我们要和电视网络比赛, 开展多种读书活动, 让孩子爱上阅读, 用“足够美味的精神食粮”争夺孩子的心, 让孩子学会读书。

近几年来, 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 本着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宗旨, 引导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段选择合适的书籍阅读。综合起来有以下方法: (一) 开展各种形式的促读活动。如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讲故事比赛、猜谜语等活动。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二) 进行阅读指导, 注重学习的实效性。首先, 要协调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例如, 学了《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 我推荐学生读《上下五千年》;学了《王献之练字》, 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 等等。其次, 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他们多读好书。最后, 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 这样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 方式要灵活, 注重差异性。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 要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作重点指导, 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存在差异, 所以对学生的指导方式要随之不断变化。 (四) 联合家长,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庭阅读氛围很重要, 试想, 整日打麻将或者看电视、玩电脑的父母, 怎么能给孩子创造出良好的读书环境?

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 篇2

在近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无论担任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平日里只要一有空就与学生们待在一起。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游戏。使自己融入他们的生活,让孩子们把我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2008年9月我又担任了一年级班主任工作,农村的孩子大部分比较“野”,了让孩子们尽早的适应学校生活,我又是花了很多的心血,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我都尽可能和他们在一起。通过近一学期的沟通,终于赢得了学生的信任。班级中有一个孩子,父母离异,他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使他的右手和右腿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行动,到班级后他从来不写字,我了解原因后利用每天午休的时间教他用左手写字并与他谈心,直到他和其他孩子写的一样好时,他也把我当成了妈妈。我经常在与他家长的交谈中给他一些诚恳的建议,时间久了也就渐渐赢得了家长的信赖,使他们觉得把孩子交给我放心。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可爱之处,毕竟他们都还是孩子,孩子都有活泼好动的一面,因为那是他们的天性。我们班有个学生,课间与同学打闹,做游戏时不讲游戏规则,大家都不爱跟他玩.如果这个时候我采取排挤压迫的手段,这个孩子势力更加乖弧,从、而性格上受到扭曲.但我没有那么做,而是正视了他的特异性格,不斷发现他的闪光点,以便以点带面引导他,终于,我发现他的最大优点:能够主动帮助他妈妈给顾客送货物.于是,我在课上课下有意无意的提到他这个优点,并引导他与邻近的同学讲一讲他送货时的情景.慢慢地,大家开始喜欢他了.虽然有时他还很调皮,但大家开始不讨厌他了.有一次,口头作文《我是一个好孩子》,他没有可写的,旁边的同学就告诉他:“就写你帮妈妈送啤酒的事,就行!”他听了,憨厚地笑了。

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爱学生,还要教会学生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甚至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爱是永恒的主题,学校作为一个大集体,同学间难免有一些小磨擦,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引起争吵,甚至大动干戈。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洗脸时,不小心把水溅到另一同学身上,两人互相指责而致拳脚相加。针对这件事我倡导同学们开展“学会道歉与接受道歉”的活动。事实证明,在日常生活中,同学间一句真诚的“对不起”与“没关系”,一些磨擦往往会迎刃而解,一时的不快也会烟消云散。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同学们经过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性格的磨合,从形成了一种互谅互让、和谐融洽的氛围。

在班级中我经常组织以“学会爱”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认识、体验。在教师节,孩子们开展了“向老师问好”的活动;重阳节时我们去敬老院,孩子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为了家乡的环境建设,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废旧电池;母亲节,让孩子们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花朵,每天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接受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也应尝试去爱他们!爱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要在行动中,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受到教育,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接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应学会爱别人,明白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孩子学会思考 篇3

开始的时候,这对夫妻的孩子以为可以用国内语文课上的“读后感”模板来应付读书笔记,也就是一般先把书中内容梗概写一下,再写几句心得便可。

哪知道,美国老师的“朱笔御批”总是问题一大堆。几乎在每一篇批语中,都写着“我需要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呢”,“请给我你的观点”……孩子的妈妈和批改这个作业的老师进行了沟通,希望老师多在用词、语法上给孩子更多的指导。老师却说不要担心英语语法,书看多了,错误自然就少了;然后老师告诉这位妈妈:“看书是为了让孩子去思考,去形成他自己的观点。不会说话的人少,不会思考的人多……”原来美国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其实就是在教孩子们如何思考,启发他们思考,“逼迫”他们思考。

在中国读书的那些家长们马上感慨道:啊呀,这样教孩子思考的作业在中国太少了。在中国除了写作文,其他作业或者考题基本只有一个标准答案,阅读理解都不会有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只有“作者想表达的是……”这一个标准答案。这两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孩子,如何在将来这个一切皆有可能、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里竞争啊?!

其实孩子的教育10%靠社会,30%靠学校,60%靠父母。如果父母足够智慧,每一天在家里,都有机会可以来引领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在HFC我们教父母们运用启发式提问的工具来引领自己和孩子去观察和思考。

古人云“智者每日3省”。在HFC我们鼓励学员们每日都用魔力4问的工具来和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进行链接,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启发孩子们每日都有反思和觉察。“宝贝,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今天让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是什么?”“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的支持/帮助吗?“这样的对话,不仅可以每天让孩子来分享,爸爸妈妈们每天也可以来分享和孩子或者家人有关的最开心的事情和最有趣的事情,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言传身教,让孩子觉得每一天都不是得过且过,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又都过的非常的开心和有意义!当然每天或者每周如果还有亲子阅读时间,那就更棒了!大家可以一起分享对一本好书,一个段落或者一句话,甚至一部电影、一首歌、一件事情的感受与觉察,这样的对话,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对事情会有自己的观点。

有时魔力4问还可以转换主语,父母每天回家都可以用放大镜找找宝贝身上的优点,然后用第一人称来开启这段对话:“宝贝,妈妈今天最开心的事情是……” 比如,妈妈回家可以和宝贝说“宝贝,妈妈今天最开心的事情是宝贝已经连续一周自己按时完成作业,而且质量也特别高,老师今天都在班级家长群里表扬我的宝贝了!我的宝贝真是一个说到做到、对自己负责任的孩子!妈妈很好奇,我的宝贝自己管理学习坚持一周下来,感受怎么样?”“这个过程里宝贝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助吗?”“宝贝,继续加油奥!”这样的对话,不仅可以让孩子从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有思考有收获,这样的4问还能给孩子赋能,让他继续坚持正确的行为。

而当我们的宝贝在学校遇到问题、挑战或者做错事情的时候,现在更多的父母用的是说教或者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因为父母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恨不得将自己所有的经验倾囊相授,直接灌输到孩子的脑子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或者即使有,家长们也未必有机会让他们说,说了家长也未必愿意听或者听的进去,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执行。而在HFC我们鼓励父母们用上魔力8问的工具,去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想解决方案,自己去践行。实践出真知!孩子们只有通过自己思考、践行过后,从错误中学习得到的经验,才会是最宝贵的,这个学习过程才是真正的学到、得到,而且他行动起来也会更有动力,因为那是他想要去做的,而不是爸爸妈妈要求他去做的。将来面对类似的问题,他们也会更有自信的去面对。

让智障孩子学会生存 篇4

徐州市牌楼培智学校 梁波

作为培智学校的第一线教师,一位班主任,我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中学习着、摸索着——智障学生的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学习的动机少出于自发;欠缺抽象思维,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管如此,只要给他们机会,大部份智障学生都可以学习生活起居和职业劳动技能。所以,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是传统的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授,而应该是一种实用的生存教育,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劳动技能的训练。对重度和极重度智障儿童,着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教会其养成简单的卫生习惯,培养基本生活能力。对轻度和中度智障儿童,着重进行职业劳动技能培训,以利于将来自食其力。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必要的生活习惯。让智障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使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然而,对于重度智障儿童而言,要使他们将来能回归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强化其自我服务技能,掌握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进餐;如厕;穿脱衣、裤、鞋袜;洗手;洗脸;梳头等一些最简单的技能。这些能力和技能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基本上是通过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和掌握的,是些再简单不过的事。可是这些重度智障儿童不会自觉地从生活中学习自理能力,对他们来说,这些可不是简单易行、轻而易举的事,他们做起来常常显得笨手笨脚、力不从心。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太容易的劳动会使学生觉得单调枯燥,过难的劳动又容易使学生失去信心。最适当的劳动目标应在孩子的最近成功区,既有一定困难,又有取得进步的可能性,使他们一学就会、一努力就成功,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

例如“进餐”一课,对于重度智障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自己用勺子吃饭即可,让他们有动手练习的机会。当他们努力去做,即使没有完全达到要求,比如把饭粒撒到了桌上,教师也要表扬鼓励他们。而对于中度智障的学生则要自己独自进餐,且不能把饭菜撒到桌上。轻度智障生就要达到更高的要求,会使用筷子,做到文明用餐,并让他们帮助带动其他同学进步和成功。教师要细心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小小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也就随之提高。日积月累,他们会获得一种不断追求成功的动力和信心,从而有效强化自身爱劳动的习惯提高自理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习惯,必须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和毅力,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训练,多表扬、鼓励,甚至物质奖励,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指导,不断鼓励,智障学生自理习惯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我们班2名轻度智障、6名中度智障、4名重度智障学生都学会了独自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自己收拾书包,离开座位时摆好椅子;而且轻度、中度智障学生还要自己洗碗、洗头、洗澡、洗衣物、晾晒、整理衣物和被褥„„让学生树立 “我会”、“我行”的 自我感觉意识和“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这是他们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二、职业劳动技能的培训

智障学生相对普通学生来说属于弱势群体,轻度、中度智障者要想成为能够独立生存和劳动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学会能获得和保持某项工作的技能。对智障学生进行职业劳动技能培训,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对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意义重大。

目前专门针对智障职业劳动技能专业课程的教材还比较匮乏,学生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和操作演示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参考多来源于普通职业教育教材,以及自己已有的专业技能和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次加工,通过精简内容、细化过程、突出重点、排列组合等环节来指导教学,使选择的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同时又有利于智障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从而把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擦皮鞋这项服务不失为一项较适宜智障人士的工作。于是,我们的劳技课堂中就有了《擦皮鞋》一课。为了教会教好学生擦皮鞋,并使之转化为智障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我上网查找有关擦皮鞋的资料,到彭城路观察聋哑残疾人擦皮鞋的过程,还走访了皮鞋美容店。然后根据我班智障孩子情况,精心制作了课件,先由街头职业擦皮鞋录像导入,再把擦皮鞋过程提炼细化为图文并茂的“保护袜子——去灰尘——选鞋油——擦匀鞋油——擦亮——收好用具”六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擦皮鞋的全过程和职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擦简单款式的黑色皮鞋入手,接着是棕色及其他颜色的简单款式皮鞋,而后是带有装饰物的等复杂款式的皮鞋。操作教学步骤是:按照课件中提炼出的六步,首先由老师边讲解边示范,然后指导轻度智障学生练习擦皮鞋,再分组进行,由轻度智障学生当师傅,指导中度智障学生练习,等中度智障学生学会后,再一齐教重度智障学生用布擦皮鞋上的灰尘。当然,让学生当师傅教同学只是为了鼓励学生,使其自尊、自信、自强,学会沟通,帮助关爱他人,增进感情,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可以说,智障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程度,将直接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苏北地区培智学校成功经验证明,凡是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开展得好,学生就业状况就好,社会地位就高;反之,社会地位则低。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智障职业教育,将有力地推动智障人士社会地位的提高。我校领导已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2012年起,成立了职业劳动技能培训班,开设了园艺、面点制作、洗车、家政保洁、织围巾等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展初步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其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让孩子学会感恩心得 篇5

而今,孩子被爱层层包围,以至于透不过气来,但又普遍感情麻木,甚至对父母、亲人感情冷漠,更谈不上有感恩之心了。有的家长不在意孩子会不会感恩,以为那关系不到孩子的前途。有的父母甚至慷慨地说,做父母的不需要回报。家长不需要回报是一回事,孩子有没有感恩之心是另一回事。

一位家长郑女士向我讲述了一件令她伤心的事情。

那天晚饭前,上高一的儿子竟然对姥姥大加斥责,原因是姥姥做的饭菜不合他的口味。

姥姥躲在阳台上暗自落泪。郑女士控制住情绪,把儿子叫到客厅,问:“你长这么大,你知道最该感激的人是谁吗?”

儿子对这个问题感到莫名其妙,见妈妈一脸怒气就没说什么。他考虑半天才说:“最感激食物,不吃饭我长不大。”

“那饭是谁做的呢?”郑女士循循善诱。

“是姥姥做的,可是她做的饭这么难吃,难道我还要感激她吗?”

“你姥姥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现在又给你做饭,难道你不应该感激她吗?”郑女士有些动情。

“难道这不是她应该做的吗?”儿子一脸冷漠,“你做的那些也都是父母应尽的义务,难道你也要我感激吗?”

郑女士一时无语,半天又说:“那以后当我老了的时候,你会赡养我吗?”

儿子想想说:“应该会吧,但那是我的义务,你也不必感激我。”

郑女士百思不得其解,这孩子为什么这么冷血?

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一种追求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感恩,他就是个情感缺失的人,也是个人格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会得到完整的幸福吗?

并不是你对孩子好,孩子就一定会感激你。要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爱、学会爱。而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要学会爱孩子,要爱得恰当,而不是“泛爱”。有时候,你的关心会成为孩子的负担,成为孩子的束缚。他不烦你、不恨你就不错了,如果再要求他感激你未免太“过分”了。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你只需帮他一把,而不是事事为孩子包办。

在孩子烦恼的时候,你只要给孩子点拨一下,让孩子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而不是对他唠叨个没完。

让孩子心理、情感、思想随着身体一起成长。当孩子认识到所有这些都是来源于父母的爱和帮助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感激你。当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是父母助长了他坏的习惯、坏的性情的时候,他自然不会感恩。或者,他心里根本就没有感恩这个概念。

让孩子学会感恩 篇6

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 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们丧失了这最根本的感恩之心呢?

首先,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父母无微不至的爱, 是感恩之心丧失的主要原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当多的家庭中, 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都能轻易地给予满足。如此, 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 孩子认为家庭条件好, 自己的要求都是家庭可以承受的正常开销, 于是也就出现了孩子永远也无法满足的现象。其次, 相当多的孩子对父母工作辛苦不理解, 也是孩子们感恩之心丧失的重要外因。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父母工作中的辛苦, 面对生活所承受的压力, 他们是不知晓的。最后, 价值取向的双向误解, 是感恩之心丧失的内在必然。父母给孩子从小就确立了读好书就是最好报答的价值观, 而潜移默化中, 孩子也自然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当孩子长大后, 父母的价值观此刻已经改变了, 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懂事, 能够体谅自己的辛苦。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产生了父母认为孩子不懂孝道的矛盾。

那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1.让学生知恩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教师之恩等。

(1) 感知大自然的恩赐。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我在教学《火烧云》时, 抓住了夕阳西下时的火烧云的颜色、形态的变化这一特点, 在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中,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 感知教师教诲之恩。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教导自己时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如教学《画杨桃》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从“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等词语中, 体会到老师神情的变化, 感悟到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

(3) 感知父母养育之恩。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 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白发与皱纹。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经过学生解释诗句和反复朗诵后, 教师让学生说说父母对自己有什么恩情, 学生感受亲情永驻, 心里永远感到满足。

2.让学生感恩

学会感恩,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 孩子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中心, 孩子的全面发展成了家长们关心的焦点。但在实际生活中, 很多家长往往仅从孩子的身高、体重, 以及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发育是否良好, 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小学教师, 我们应该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当成自己光荣的使命和职责, 要通过我们辛勤的劳动, 使孩子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成为一个个心理健康的人。

当然,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 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 让学生对感恩教育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1) 在理解文章主题中体验。比如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课文时, 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 我引导学生概括主题思想:自私的人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充满爱心的人则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说到这里, 我进而向学生提出:“在蜜罐中长大的你, 能向身边的朋友表达一点爱心吗?说说你要怎么做。”结果学生纷纷回答:“帮父母干点家务活”“努力学习, 回报父母”“送一份小礼物”……如此一来, 便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

(2) 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 通过想象深入意境, 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 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美丽, 物产的丰富, 激发热爱小兴安岭, 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 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 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 体验恩情的深广。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 通过让学生体会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让孩子学会倾听 篇7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端正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师生积极性,普及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的特长,这是着眼未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大好事。几年来,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其次,曲目安排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 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赞美伟大的祖国”这一中心的欣赏课,就可将《长江之歌》,《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除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三、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欣赏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初听、有目的地分段听、有分析评论地听、复听等,都是以听为本。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倾听。

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篇8

青春期的孩子常对父母有所不满,因为伴随成长而来的自我要求,总和父母的规定互相冲突,父母必须要尽力克服这种过渡期困难,让孩子顺利地成熟长大.

第一招

第二招

第三招

第四招

第五招

第六招

第七招

第八招

第九招

第十招

读《让孩子学会写作》有感 篇9

读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这本书,这本书的第一章是:写作是可教可学的,感觉字字句句都敲打着我的心,让我受益匪浅。

读书心得

蒋老师在本书的一开头就写了孩子写作上的苦恼其实同时也是老师在教学作文上的苦恼,真的是只有在一线走上讲台的老师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每个班总有一部分“写作困难”的孩子。蒋老师找出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有的人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有的人是因为书读得少、不会读;有的人是因为写得太少;有的人是因为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蒋老师帮我们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可以研究如何对症下药帮助自己班的孩子了。

每天坚持阅读是孩子们必须要做的功课。早上的晨读我一般让孩子读课本和课外背诵里的古诗词,中午的二十分钟时间,我一定让孩子们读课外书,而且一定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书。一般我给孩子推荐的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这样孩子读着有兴趣。从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中第一项永远是阅读,我们班级也会选一本书来共读,比如前一段推荐的《小猪唏哩呼噜》、《我想去看海》,我会每周抽时间让孩子们全班交流本周自己阅读的课外书中有什么有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分享给大家,让孩子知道每天的二十分钟读书要认认真真读进去,还要有自己的思考。

除了读,从一年级开始,我让孩子从常见的句式练习,练写三素句、四素句、五素句,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到写一段话,到写简单的看图写话,展开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多幅图的看图写话,再到今年二年级写日记,同桌两个互评,二年级的孩子,表达能力很弱,一开始写日记,有一部分孩子写的像记流水账,没有中心和重点,心里也很苦恼,我就开始给孩子有意地布置一个主题,让孩子知道写什么,慢慢地记流水账的日记少了,就像蒋老师在书中写到:写作一定是在写作中学会,要想写得好,还是要多写,写自己能写的,写自己想写的,写得多了,他们就能慢慢找到写的感觉了。我们班这群孩子才刚刚写日记和写话的这一个学期的时间,明显就感觉出了他们的变化,字数多了,学会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讲一件事情,能抓住重点去写了。。二年级课本中安排了几次写话,在课堂上给孩子讲过之后,让孩子自己练写,孩子们的写话总能带给我惊喜,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我觉得还要教给孩子观察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就要教给孩子观察方法,让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顺序。观察“事”时或按时间先后顺序;观察动物、植物由整体到部分;观察景物可以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观察人物不仅要观察外貌,还要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只有观察有序,学生的印象才会深刻,才能把作文写得有条有理,写得具体。如写《小白兔》,就要把小白兔的.外形告诉别人,你就得把小白兔的外形作为观察的重点――毛色、耳朵、嘴巴、尾巴、前肢、后肢都必须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捕捉到我们所需要的材料;倘若要告诉别人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就应该把小白兔吃食、睡觉、行走等方面作为观察重点。确定观察重点时,还要注意事物的特点。只有孩子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就能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最后的写作技巧,我和蒋老师有同样的想法,写作技巧是必须教给孩子的,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有写作的天赋,不需要老师教,反而更多的是大部分孩子不知道作文该从何下手,所有的个性都应该是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基础上的自然发生。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写作 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让我和孩子们都不再害怕作文。

让孩子学会独处 篇10

当下越来越多的成人开始关注儿童内心,倾听儿童心灵的声音。于是,“独处”这个词儿就出现了。对于成人而言,独处是成熟的标志,善于独处的人,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对于儿童而言,独处,不仅能够缓解压力,更专注学习,还能培养安全感,更早形成自动自主的意识,为独立做好准备。

【求助】昭昭妈妈:七岁的儿子特别黏人

我儿子从小就特别胆小,特别黏人。最开始是外婆带他,他就黏着外婆,外婆上厕所也要跟着,跟他说外婆就在门里呢,他就是不肯让外婆离开视线,于是只得将洗手间的门打开让他看见。

上幼儿园后外婆回老家了,他从此便黏上了我,连每次送他去学校都要哭上半天,我真是用尽了办法,鼓励、打骂,但毫无效果。现在虽然好了些,但是放学一回家又成了原来的样子:他写作业时,我非得在旁边守着;他下去与小朋友玩时,我不能离开他的视线……一个男孩子这个样子,令我与他爸都十分忧心。

点评:看昭昭的情况,也许和老人带孩子的经历有关,老人们只要小孩一不听话,就会威胁小孩有黑大王、白面鬼之类的来捉人。这方法倒也十分奏效,却造就了无数胆小怕事、不能让家长离开自己视线的孩子。如果本身是气质比较忧郁的孩子,这种情况会加剧。

建议:爸爸妈妈要尽快想办法弄清楚他这么黏人的原因,也许是幼时的某件事让他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会将自己抛弃掉;又或许只是胆小,害怕那些不存在的东西,比如神鬼之类。

弄清楚原因后,就对症下药。如果觉得爸爸妈妈会不要他,那么除了用拥抱、陪伴等亲密行为表达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外,还要培养他在家里的主人翁意识:让他认识爸爸妈妈的朋友,拥有家中的钥匙,得知家中的零钱在哪里,去爸爸妈妈工作的单位走动……增强他的安全感后,就可以有意制造让他独处的时间了。

【献宝】晓晓妈妈:八岁的女儿十分独立

我女儿以前也是很胆小的,与昭昭状况很相似,反正不肯让大人离开她的视线。我觉得自己有时候都要崩溃了,所以在她三岁多的时候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她。我喜欢看书,睡前总要坐在床上读一个小时左右的书,女儿开始总是缠着我讲话,我就递给她一本儿童故事书。最初时,她会将我的书从我手里拿开,而将她的书塞给我,要求我讲故事。我就跟她商量,妈妈讲一半,你自己看一半,因为妈妈也有妈妈的书要看。慢慢地,她也就能很安静地看完一本书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是去洗手间,或者下床去客厅拿点东西,她也不会叫我了。

再大一点,我跟她玩一个叫闭上眼睛的游戏。就是在白天的时候,放上一首曲子,我与她躺在屋里的某个地方,闭上眼睛去感受一切,并向她保证,妈妈一直会陪她玩这个游戏。开始她总是刚闭上眼睛就睁开眼看我是不是在,看到我后又闭上眼。但慢慢地,她可以闭上4分钟、10分钟,甚至15分钟。她习惯这样后,我们便改在晚上玩这个游戏,将灯关了,放上音乐,在屋子里躺上十五分钟左右。现在她已经可以听上一整首曲子,并且,也可以不放音乐玩这个游戏了。

当然,生活中她也很独立了,可以自个儿写作业,可以自个儿在客厅里帮她的娃娃做衣服,能自个儿从学校回家。有时候,我与老公要出去办事,留她独自在家里两小时也完全没问题。

让孩子从“学会”走向“会学” 篇11

教幼儿会学, 则着眼于孩子的未来, 即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 掌握学习的方法, 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 在幼儿学习中怎样变教幼儿“学会”到教幼儿“会学”呢?为此, 我结合数学教育活动作了一些探索, 我的主要体会是:

一、引导幼儿大胆探索,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

鼓励幼儿去探索, 去发现并非提倡以幼儿为中心, 只是让幼儿去动手、动脑、动口, 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最后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大班数学活动《6的组成》, 教师课前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几何图形学具卡片, 绿色的小梯形两个, 绿色小圆片两个, 绿色大梯形一个, 红色大圆片一个, 再准备数学卡片, “6”的分和式一套, 首先让幼儿尝试说出图形的不同点, 接着再让幼儿根据图形的不同点把他们分成两份, 看看有几种分法?幼儿都能很快地说出:“图形的颜色不同, 形状不同, 大小也不同。”这时候, 引导幼儿把颜色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边, 不同的放在另一边, 同时让幼儿用“6”的分合式来表示。就这样, 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规律, 通过操作练习, 不仅培养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不是体现在把结果教给幼儿, 而是鼓励幼儿走在前面, 大胆探索、发现、提问, 发挥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变单纯的灌输与模仿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能弥补教师灌输的不足也能弥补幼儿单一的模仿教法的不足, 变“学会”为“会学”。如学习区别“宽窄”时, 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 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树叶等, 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人的小盘里。开始, 我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比宽窄, 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钢琴和黑板哪个宽, 哪个窄, 又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 通过观察发现, 有的幼儿用带子测量, 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 有的测量方法正确, 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 有的将钢琴的宽度与黑板的长度进行比较。幼儿的大胆尝试, 不管是好是坏, 教师都加以鼓励和引导。这不仅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 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是一箭双雕。

三、充分运用讨论的方法, 培养幼儿自己会学的能力

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 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 经过培养, 逐步发展, 接近成人。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 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 通过多种信息渠道, 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 给幼儿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 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民主、自主、营造良好讨论环境, 让幼儿在讨论中修正, 讨论中辨析, 讨论中提高。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陈述不同的操作体验, 通过提出各种合乎情理的用求异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扩展了思路, 大大提高了讨论活动的质量。如:大班数学活动———“等分”, 活动一开始即营造讨论的环境, 请幼儿观察教师头发的变化 (扎两个辫子) , 讨论“只有一根绸带, 怎样才能扎两根小辫呢?”等充分表达意见后,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这样, 幼儿便从讨论中获得了不同的等分方法, 丰富了知识经验。

四、适时迁移, 事半功倍

在幼儿认知过程中, 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些存在着一定的相连关系, 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这一连接点, 运用迁移规律, 适时诱导, 可以使幼儿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 越学越聪明, 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以“6”的分合教学为例, 课堂上, 幼儿把“6”的5种分合法都操作出来后, 我们引导幼儿根据“6”的不同分合式让幼儿创造性地说出不同的情节或做出不同的动作, 为幼儿创设了尝试的情境, 如, 有的幼儿说:“草地上有6只兔子, 1只是兔妈妈, 5只是小兔子”;有的幼儿说:“水里有6条鱼, 一条是大鱼, 一条是小鱼”;还有的幼儿说:“我们跳皮筋, 跳6次, 一次跳的高, 5次跳的低”等等。就这样, 放手让幼儿去想象, 让幼儿在旧知识的牵引下, 试着说一说, 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尝试精神, 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

让孩子学会宽容收获快乐 篇12

幼儿园的老师在带班过程中,常常遇到幼儿间发生打闹现象,孩子们轻则哭一场,重则一方或双方受了伤,而追究起来无非是因为谁碰了谁一下或争抢玩具等小事引起的。《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中,对大班幼儿提出了“尊重、赏识他人,有宽容心”的发展目标,应该说,这个目标是从教孩子学习与人相处、交往,学习怎样做人出发制定的,是非常必要的。

幼儿园如何培养?

首先,教师会为幼儿创设尊重、赏识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感受到被尊重、被赏识,从而学会尊重、赏识、宽容别人。比如:每个班上都有一个展示全体幼儿作品的地方,老师会引导全班幼儿评价、欣赏每一件作品,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学会欣赏同伴,明白人各有所长的道理。

除了外在的环境,和谐美好的精神环境更为重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包容,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那么,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幼儿小小的心灵中就会埋下善良的种子,渐渐养成宽容的美德。

第二,引导幼儿了解事物和人的多样性,能够正确对待和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幼儿园里各种教育活动大多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但是教师会将一些浅显的道理、知识融入其中,如:在课上提问时,老师会对幼儿不同的意见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第三,让幼儿展示各自的强项,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强项,从而赏识、尊重他人。幼儿园里教师会提供给幼儿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如:请语言能力强的幼儿给小朋友讲故事,请组织能力强的幼儿带领小朋友玩游戏。幼儿自己也会自发地显示出各自的才能,如:自理能力强的幼儿会主动帮助同伴穿衣、叠被;领悟能力强的幼儿会把老师教的本领传授给别的小朋友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会渐渐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优点、强项,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包容。

第四,利用幼儿“犯错”的契机,使幼儿明白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的道理,培养幼儿的宽容心。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难免会有过失,这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循循善诱,不仅使犯错误的幼儿改正错误,同时也诱导其他幼儿正确对待同伴的错误,学会原谅、容忍同伴的过失。

第五,教师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对待别人的错误。幼儿园非常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有一定的规范。教师得体的举止,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对身边的幼儿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家庭怎样配合教育?

第一,营造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友爱,互相宽容,不争不抢,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逐步形成宽容、忍让的良好品性。反之,孩子从小受到不良影响,将会影响他今后的与人相处。

第二,家长给孩子做好表率。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家长首先应该检点自身行为。”父母如果心胸狭窄,总是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或得理不让人,孩子怎会学会宽容?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才会重现在孩子身上。

第三,正确对待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吃了亏时,家长一定要冷静,要先搞清事情的缘由,再与对方家长、老师协商解决,切不可冲动地责骂对方,或怪自己的孩子笨、没本事,甚至教自己的孩子用拳头去“还击”对方。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冷静处理才是上策。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处理问题的方法,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一生影响极大。

第四,用儿歌、图片、故事等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宽容。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相关内容的连环画、图片等给幼儿看,还可把生活中的理解、关心、友爱、宽容等内容的事情,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短小易懂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使孩子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

主题征文――让孩子学会感恩讲解 篇13

现在的小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发展下,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让人很感慨的是很多学生不会感恩,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其他的人,对他们付出的,他们都享受得理所当然。有些学生不懂爱,不爱父母,不爱老师,也不爱自己。一个不会感恩的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还能去企盼他去爱别人,去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吗? 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这是误解,也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道德教育中的残缺。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

学会感恩,不会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为我们做任何事情,不会再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而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在人世间,我们有太多值得感恩的事情和理由。感谢我们的父母,由于你们的言传身教,于是,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黑,什么是白,懂得了分辨是非曲直。感谢我们的老师,因为你们给予我们的指导和教育,我们才得以掌握知识来武装自己。感谢我们的朋友和同学,是你们的关心和帮助,友情和包容,让我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性格表现,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包容别人……。

学会感恩,就会懂得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学会善待世间万物的生命,爱护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热爱地球母亲。

学会感恩,就会懂得感谢为我们服务的人,如校园内的图书管理员、园艺师、水电工、校医、门卫、炊事员等,为我们提供了校园生活和学习的保障。学会感受他人服务的快乐;学会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把“谢谢”和“对不起”“没关系”时时挂在嘴边;尊重身边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就不会随地吐痰,乱抛纸屑果皮,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就不会大声喧哗,因为安静属于大家,就不会斤斤计较,因为可以互相谅解……如此的结果,能使我们懂得更多, 爱的更多, 得到的更多。

强调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更是现代文明对学生的要求。不是要拿出什么,但当受到他人恩惠时,最起码要会说声谢谢,谢谢党和政府的关爱之情。要学会别人在你困难时给予的资助应予回报。报恩是一种品德,要牢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古诗讲的都是感恩,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质。小学生要开始训练、培养这一品质,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报恩也是一种责任感,学会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即要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做学习的榜样、生活的榜样,努力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我们每一个人对社会、对环境都应有责任,应为他人着想。学会感恩才会感激父母、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上一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简单的自荐书下一篇:速读训练的终极意义 速读训练小技巧与办法精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