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独立优秀作文(共14篇)
让孩子学会独立优秀作文 篇1
原标题:学会放手
有人说,中国孩子是被喂大的,而外国孩子是被饿大的,我同意这种观点。
中国的父母有很多是喜欢喂孩子的,有百分之六十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有百分之三十的父母,嫌自己的孩子吃饭又脏又烦,就一喂了之。只有剩下的百分之十,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但是,这百分之九十的父母,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因为他们剥夺了孩子的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和独立进食的乐趣。他们只顾现在喂了、穿了就没事了,可他们没有想过孩子以后的生活可怎么办,难道要一直喂下去吗?“替”孩子吃饭,“替”孩子穿衣,“替”孩子学习,“替”孩子生活,包办了一切有关孩子的事情。
直到孩子上小学了,还没有学会自己整理衣物,还没有学会自己吃东西,自己的事情还要家长来帮忙解决。
有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快小学毕业了,还不能好好吃饭,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惯出来的。家长剪掉了孩子飞翔的翅膀,却埋怨孩子不会飞!
有个别孩子问题更严重,上了大学了,竟然不知道吃煮鸡蛋是要剥鸡蛋皮的,因为他从小到大,吃的煮鸡蛋都是家长剥好了的。这是孩子的悲哀,更是家长的悲哀。
而在美国,四五岁的小朋友,就开始自己整理房间、整理书包,自己洗菜,做家务。可是,中国的小朋友,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整理自己的衣物是所有老师最头疼的事情,因为他们老是把东西扔那扔这的,因为他们老是把东西丢三落四的。
“学会放手”,并不代表父母不关心孩子,而是让孩子学会独立,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文/荷木(六年级)
公众号:61作文
让孩子学会独立优秀作文 篇2
一、物质分享
1. 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幼儿之所以不愿分享, 是因为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作为教育者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 应该让幼儿知道自己在关心帮助别人后, 别人也会以同样的关心和帮助回报自己。你大方的与别人一起分享, 别人下次有好吃的或好玩的东西时也会跟你一起吃, 一起玩。
2. 为幼儿树立榜样
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日常生活中要抓住一切时机为幼儿作出榜样。例如在平时分发物品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以分享的形式进行。分点心时故意将几个小朋友的点心放在一起, 让他们自己去分。前提是事先告诉他们要一起吃, 而不是独享。当小朋友在玩玩具时, 故意走过去说:“这个玩具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或者说:“你们能分我一点玩玩吗?”教师在与幼儿一起分享玩具时要尽量让幼儿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当幼儿体会到快乐后, 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 模仿老师的类似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及时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幼儿, 把他树立成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一名幼儿带来一辆漂亮的小汽车, 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时, 教师应该及时作出回应, 给他以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这样可以激发其他幼儿模仿和学习。
3. 正面强化
正面强化分为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就是教师用恰当的语言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正面的肯定、表扬, 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 使他想再一次尝试这种分享行为。例如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名幼儿带来漂亮的玩具, 当别的幼儿想和他一起去玩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时, 别的幼儿会说:“我以后把玩具带来也不给你玩。”这时带玩具的幼儿就会说:“我给你玩, 你明天把玩具带来给我玩好吗?”然后就把玩具借给他玩。这时, 老师应该抓住机会问:“和××小朋友一起玩开心吗?”并进一步强化:“有了好东西要一起分享, 因为你跟他一起分享, 所以才玩得这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时, 如果都能及时这样做, 幼儿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 积极地与同伴分享。
肢体语言是指教师运用自己身体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发现幼儿的分享行为时, 教师可采用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轻轻拍幼儿的肩或头等方式, 使幼儿因此感到快乐和满足, 从而使他在今后更愿意发生类似的行为。
以上做法, 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 同时还有助于幼儿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 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4. 给孩子创设分享的机会
让幼儿经常带一些自己的玩具或图书等来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教师还可以把幼儿的一些作品拿出来与幼儿一起分享, 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5. 用文学作品感染幼儿
在平时, 教师可以多给幼儿讲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 用故事情节来感染孩子。如《金色的房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关于分享的故事。
6. 建立分享规则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平等、共同分享。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因为幼儿的分享更多的是由利益来决定, 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是我的好朋友, 我要把玩具和他一起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 我不给你玩。”出现这样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 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从而建立起平等、共同分享的原则。
二是轮流分享。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 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差, 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教师可教给幼儿谁先拿到玩具谁先玩, 后来的人想玩就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 你玩一会可以给我玩吗?渐渐的, 幼儿就学会了协商, 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和等待轮换的重要性。
7. 家园共同努力
幼儿的进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教师应做好家访工作, 在家也培养幼儿学会分享。家庭中有些家长常常会“保护”孩子的自私心理, 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应做好家长的工作, 通过多渠道的家长工作, 让家长在对孩子的分享教育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精神分享
分享除了物质分享还有精神分享。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别人, 你就有了两份快乐;如果你把烦恼告诉别人, 你的烦恼就减少了一半。”因此让幼儿学会精神分享也是很重要的。开始时教师可以讲一些高兴的事与幼儿一起分享快乐, 然后逐步过渡到让幼儿自己讲一些高兴的事, 还可以经常组织幼儿讲一讲自己在家里、周末去玩时发生的事, 不论是高兴还是伤心的都可以。这样不但让幼儿自己学会了分享, 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应该说明的是, 上述方法虽然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的独特的作用, 但是在时间中, 它们总是结合在一起, 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 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 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 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 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地产生分享行为。
循序渐进让孩子学会独立 篇3
但是让她独自睡觉,小桐就不愿意了。我心里明白,这是锻炼孩子独立的一个坎,若是不迈过去,她的心里总是会对我们很依赖。我和老公交换了意见。决定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孩子慢慢习惯独自睡觉。
首先我们征求了小桐的意见,问她愿不愿意独自睡一张床。她马上摇摇头,看起来很委屈。老公立刻拍拍她的头说:“乖女儿,你别怕,还是和爸爸睡在一间房子里呀,而且,你将拥有一张漂亮的小床。”小桐听到这话很高兴,就不再那么计较了。
于是我们带小桐逛商场,完全依着她的想法来买床和小被子。小桐看中了一张天蓝色的小床和同色的卡通被子,我们连连称赞她有眼光,她得意极了。到了晚上,我想关了台灯睡觉,小桐却连忙制止了,原来她怕黑暗。于是,直到她睡着了,我们才将灯关掉。
这样过了十来天,小桐渐渐习惯独自睡一张床了,我们又开始想着将小床搬到她自己的房间去。小桐却始终不愿意,直嚷着“害怕”。我只好说:“妈妈来陪你睡。”
小床从我们的卧室移到了女儿的房间,晚上我也和女儿挤在了一起。这张床只有1米宽,第二天起床,我感觉有些腰酸背痛,但是小桐却一脸的开心,我苦笑了一下,看来“苦肉计”并未成功。
这样过去了好些天,小桐说:“妈妈,我感觉现在没以前那么害怕了。”我高兴极了,看来小桐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就连忙提出让她一个人睡。她却又苦着脸说:“可是我一个人,还是会怕的呀。”老公连忙安慰她:“不用怕,晚上爸爸陪着你,直到你睡着。”
父母让孩子独立的英语作文 篇4
Today in China,many families have only one child. So the children usually doted upon by all family members. Gradually some of them get used to depending on their parents and family members,as a? result they? lack the ability to face their lives by themselves. There are some ways to help children to be independent. First,the child should have a chance to see the world around him individually to understand that there are various people and competitions in their lives,and learn to? find his right position in the society only by individual efforts. Second,it is impossible to ask a child not to depend on parents at once. he parents may give the child enough help and space to make him feel comfortable. A child needs help from their families. Without any help,the child may lose his faith. Thirdly,parents can? help their children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which can challenge his ability to deal with problems. A child should be praised when he is successful or encouraged when he fails. To be independent is vital for the children,because no parents can go with their children for the whole life. Only an independent person can live and enjoy a full and meaningful life.
如今在中国,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孩子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的宠爱。他们的父母和家庭成员,作为一个,他们逐渐习惯了一些?结果他们吗?缺乏面对自己生活的能力。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独立。首先,孩子应该有机会看到周围的世界,他单独地了解,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中的竞争,并学习?在社会上找到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只有靠个人的努力。其次,不可能要求一个孩子不依赖父母。他父母可能会给孩子足够的帮助和空间让他感到舒适。一个孩子需要帮助的家庭。没有任何帮助,孩子可能会失去信心。第三,家长可以吗?帮助他们的孩子做出自己的决定,这可以挑战他处理问题的能力。当一个孩子成功或受到鼓舞时,应该受到表扬。独立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没有父母能和孩子一起生活。只有一个独立的人才能生活,享受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生活
家教心得:让孩子独立成长。 篇5
一、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自由的长大。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个好的前途,成为有才华,有学识的人。于是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上重点学校,上各种辅导班,而根本不顾孩子的想法。生活上,父母唯恐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又不让干任何家务。孩子不会洗衣,不会整理房间。这能不使他们动手能力差吗?现代家庭都是单生子女,一家人围着一个宝贝转,无论吃东西还是玩都独享其乐,这能不养成自私的性格吗?而且生活在这中环境中,孩子根本无法懂得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将来走上社会,脱离了父母,又如何来面对自己的人生旅程呢?
二、正确的指引孩子。
当然,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考试失利、成绩下降、同学间的矛盾、老师的责备等。对此,家长的引导就变得尤其重要,要帮助孩子培养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甚至会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当孩子犯错误或过失时,作为父母,千万不要着急、气恼,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孩子,甚至体罚孩子。当孩子有过错时,其内心肯定会出现自责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以引起孩子情感上的重视。正面教育是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感情的沟通,千万不能讲大道理、空洞说教,引起孩子的反感。当然,孩子的抗挫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稍有不慎则就会伤害孩子,并且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拿孩子来来试验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用用最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和学生,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情商教育,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受益。
让孩子学会说“不” 篇6
生活中有太多的困难向我们发起了挑战,我们成年人有时候已经习惯逆来顺受,觉得有些生活中的事情是必须应该那个样子的,为什么说人越长大就越没有棱角了呢,主要是我们对于有些事情变得怯弱了,我们不敢说“不”,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教育现代孩子的又一重大课题吧!
幼年时当让孩子学会说不,反抗是孩子顺利成长的标志,幼年是孩子生理和心理成长最为迅速的时期,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当孩子在两岁前便开始动不动的说“不”时,这便是孩子进入第一反抗期的标志了,这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说“不”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孩子说“不”的时候不要盲目批评
欧美等国家就非常重视孩子说“NO”,很多妈妈会为孩子学会说:“No”而感到高兴,不会说“不”的孩子才更让人担心。令人遗憾的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国家大多数的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就来火:“怎么能对父母这样”“小小年纪就这样将来还得了”„„。此时是是孩子最初有独立做事情的欲望的时候,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都想要自己一个人来完成,常常拒绝妈妈的帮助,动不动就说“不”。这时,妈妈还会觉得孩子变得非常难对付,甚至觉得孩子变得太任性。
实际上,孩子的这种表现正体现了孩子想自己独立行事的意欲,但在这个时期里,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一味地去责怪批评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变成一个从小就怯懦得人,但是如果完全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父母需要做的是区分清楚孩子的要求是建立在自发性的主张还是出自任性的欲望,而不是一遇到孩子的反抗就发火,抱着宽松的心态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顺利的度过第一反抗期,而不是让孩子做一个一切听从父母指挥的“乖孩子”,否则不仅会降低孩子的创造力,对其性格的形成更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让孩子学会说“不”来学会正当拒绝
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成长的关键阶段,这时候的孩子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对于孩子的反抗,过度的打压孩子只会让孩子逆来顺受,将所有的想法都掩藏在自己的内心里,不敢表达出来,更不敢与人交流,甚至激起孩子更猛烈地反抗,这样将会让孩子非常反感,他们不会再听从别人的劝导,变得专断独行。处于童年期的孩子,没有很强的理性思维,玩乐对于他们是天性的诱惑,如果不让孩子学会说“不”,抗拒这些诱惑,孩子很有可能沉溺其中荒废学业,最终一事无成。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多数心地善良单纯,害怕伤害别人,不太懂得拒绝,然而他们的时间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弄不好还会耽误了别人的事情,就像汪国真说的“当你拒绝不了无理要求时,其时你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这时候要培养孩子学会说“不”的意识,勇敢而巧妙地拒绝,这样才能让孩子快乐而轻松的专心于自己的事情,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三、让孩子学会说“不”使他更有主见
暴风雨对海鸥说:屈服吧,你这柔弱的小家伙。海鸥说:“不!”于是它穿过暴风雨,翱翔在无限的天空,展现它雄姿英发的精彩。压在种子上面的石头说:放弃吧,软弱的小豆芽。种子说:“不”!于是它冲破了土壤,挺立在大地上,感受到了第一缕阳光的温暖
让孩子学会说不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反抗,学会坚持自己的主见而不是盲目的随波逐流,学会独立自主的处理事情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让孩子学会说不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拒绝,而不是时时刻刻做一个并不一定能讨好的“老好人”,让孩子学会说不就是要让孩子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锻炼坚毅的品格而不是处理事情风头猪尾半途而废;让孩子学会说不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抗拒诱惑而不是在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中迷失了自己,最后一事无成。
其实家长,学校和我们幼教工作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成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独立自主的新世纪人才。
让孩子学会倾听 篇7
一、激发倾听兴趣
新课程要求下, 单一的课堂模式已无立足之地, 有活力的课堂才有魅力, 教者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转换课堂模式, 生动课堂内容, 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 兴趣盎然地听, 灵活自主地听。
低年级的教材中, 引入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 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 诱发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中, 可把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请进课堂。这些集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 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会倾听。
二、营造倾听氛围
1. 在教室的墙上, 贴上关于倾听的名言。
如:“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听也是读, 用耳朵来读。”每周评出几名“倾听能手”, 让能手向大家介绍自己认真倾听的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引导孩子善于倾听, 化有限的空间为倾听的乐园。
2. 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新教材、新理念下的低年级学科教学, 提倡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种学生喜爱的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采用小组合体交流, 自主讨论等平待、民主的师生互动, 学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讨论中和交流中乐意倾听、学会倾听,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倾听习惯
1. 明确倾听目标。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明确听的目标。当老师说完后, 让学生复述刚才老师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回答问题时, 就要向学生提出“注意听他说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他哪些地方说得好?”……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倾听别人的发言。
2. 边听边思考。
如:老师提问后, 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 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边听边想, 先听后说, 也逐步养成了倾听的习惯。
3. 多给予倾听者鼓励表扬。
在“听”的培养中,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 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大家看, 李阳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多棒啊!”“杨进真厉害, 这么小的区别都被他听出来了, 他有一双金耳朵!”“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 老师也同样喜欢专心倾听的孩子。”一句赞扬, 一个微笑, 不花时间, 不费力气, 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 学生就能养成“听”的习惯。
四、教会倾听技巧
1. 适时引导。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倾听, 我会给学生使个眼神说:“嘘, 让我们静下来听听他的意见”;发现听得最认真的学生时又这样鼓励:“大家看, 这位同学睁着大眼睛, 听得多认真, 相信他还在动脑思考, 让我们向他学习吧!”学生发言出色时, 我会运用评价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边听边欣赏, 如:“他回答的问题真棒, 大家听到了吗?”当学生发言有缺陷时, 我进行中肯的评价, 引导学生并边听边思考:“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还有补充吗?”当一个学生发言, 有些学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时, 我用眼神、手势来提醒这些同学专心、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讲完, 不可没礼貌。我还利用“听故事, 讲故事”“听童话, 演童话”等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专门训练, 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
2. 大胆评价。
学会倾听, 不仅要听得仔细、耐心, 理解说话者的意思, 更要在此基础上边听边思考, 进行分析判断, 大胆评价, 或赞美, 或建议, 由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
3. 强化训练。
让孩子自信又独立 篇8
4月19日,青岛法语联盟借《蒙台梭利教育精华:让孩子自信又独立》一书出版之际,邀请到该书作者、国际蒙台梭利协会会员夏洛特·普桑女士发表了演讲,系统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现将本次演讲的内容整理如下。
我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者,2011年从蒙台梭利学校毕业,在阿根廷、巴西进行过许多人道主义活动,有12年蒙台梭利的教育经历。我特别希望所有家长能以一种新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蒙台梭利教育法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下进行家庭教育的孩子非常独立、积极主动和开放,并且培养了自尊自信和自重。我们觉得,孩子有自我教育的天性和自主性,所以我们提倡推动孩子的自主教育。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孩子有内在的自主学习动力,我们的作用是帮助其迸发出来”。
孩子会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的信息
发明者蒙台梭利女士,是一位医生,她的教育经历特别曲折,因为在她那个年代,女性是被禁止接受教育的。毕业后,她最初在治疗儿童智力缺陷的诊所工作,很快她发现相比于医学治疗,这些智力缺陷的儿童更需要教育法上的改变。她探索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教育的孩子比没有智力缺陷的孩子取得的成绩还要好。所以她在1957年成立了第—所蒙台梭利学校,接受了50个来自整个欧洲的儿童进行学习,而这50个儿童年龄各有不同。2007年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家蒙台梭利教育者培训中心,现在已经在50多个国家成立了2.7万所蒙台梭利学校。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受到个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启发,认为没有人高于其他人,每个人都该思考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知道世界上所有成分之间都互相影响和依存,每个人都应该有和平观念,并通过教育保持与发展和平。
孩子如同海绵,给他压力他可能会收缩、封闭自我,而给他宽松的环境他就会迸发出喜悦和开心。孩子在0至6岁会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的信息,包括语言、风俗习惯等等,通过自我教育与世界产生关系。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这才是最成功的发展状态。通过我们的观察,出生一个星期的孩子已经可以集中注意力。世界上关于儿童的教育有约定俗成的分析手段,而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也应该使用不同的教育法,因为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需要,我们要有目的地采取不同方式。
0-6岁婴幼儿期是对于“我”的意识的建立;6-12岁童年期是道德意识的建立,12-18岁青少年期是社交意识的建立,18岁之后是政治意识的建立。3岁之前教育者帮助孩子意识到什么是“我”,使其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3-6岁则是帮助“我”独立完成阶段。如果孩子自己学习,他们会培养一种自信和自立的特质。这个阶段也很敏感,家长与儿童的生活节奏和交流方式不同,孩子会有自己的表情和方式,家长不一定了解孩子的需求,也不确定自己的语言能不能很好地传达到孩子那里,所以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6-12岁孩子家长要允许孩子探索,而不应代替孩子的角色。进入12-18岁,孩子在生理上会发生很大变化,心理上也会有很大变化,一方面很想离开家庭挣脱束缚,但又害怕脱离温暖舒适的环境,会很矛盾。同时会质疑和否定过去的观念,所以家长对于他们的陪伴很重要,因为这是重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家长可以通过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来帮助他们平静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
教育原则
第一,自由。教育方式上要自由,赋予孩子一种选择权,当然这需要有很好的环境,也需要简单和明确的规则指导,在此基础上赋予孩子自由。学生也应该有尊重各自自由的意识。
第二,自我教育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需要佐以合适的教材和教育,让其在自我约束的动力下自主学习。
第三,自我测试,学生不是由老师进行打分,是孩子根据我们提供给他的材料来自我测试和改正。自我测试的好处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不会有莫大的羞耻,反而会有继续探索的动力,会重新尝试。同时我们不能对孩子的成功过分赞美,要启发孩子让其自己尝到胜利的喜悦。
第四,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应该在外围活动,通过间接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应该直接进行赞扬或者批评。
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的关系
在蒙氏学校,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为合作的关系,即孩子是你的客人,以对待客人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给孩子自信和尊严。要尊重每个人不同的发展节奏,有的人发展节奏慢,家长不应该过于看重这些东西,而应该尊重个人的发展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学习过程的正面和愉悦非常重要,如果这个过程愉悦,孩子以后就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情绪。
同时我们大人的观念也该改正,因为教育改善了儿童与成人的关系,成人不比孩子高明,孩子是未来的成人,在这种基础上才能正确处理我们之间的关系。成人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可以从儿童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蒙台梭利的学习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共同学习,这对于大孩子和小孩子都有益处。对小孩子来说,他们可以从大孩子身上学习经验;而大孩子会产生对小孩子的责任感,同时在传授过程中巩固自己的知识。
尽管在这个班级里会有不同年龄层的儿童,从事不同的教育活动,但实际上他们之间不会存在一个竞争的不健康的观念,而会是一个合作的观念,大家都处在一个有落差和错位的合作的观念里,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孩子不仅能够发展自尊和自信,也能发展对他人的责任感,这是一个班级中的不同成员互相依存和依赖的关系。
我们接下来展示的这个影片是儿童之家里的一个3-6岁的小孩子,在加拿大的一个蒙氏学校里的活动。大家可以看到影片里的小男孩自主性很强,想做什么自己安排自己展开。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里也观察到,小孩都是很积极的,因为他们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一点也没有被动、勉强、不情愿。
我认为产生这种积极效果的原因有3个:精心布置的环境;充足的教具;教育者的理念和态度。
在蒙氏学校里,老师有着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们要保证教室里的秩序,保证教具被正常使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他们的理念和所采取的态度。教育者的态度是非常细致地观察学生,观察他们达到了一个什么阶段,以及想要发展哪一方面的能力,根据这些来建议他们选择适合的教育材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可能会向一个学生介绍一种学习材料,也可能会向全班学生介绍一种共同的材料。
虽然有时我们也会以全班为单位来开展某一项活动,但在蒙氏学校里我们更推崇小班教学,这样可以保证老师在介绍某一教学材料的时候,学生是做好准备并且能够接受的。
在介绍教学材料时,教师是出于科学的、客观的目的,但同时他们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愉悦的,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乐趣所在。也就是说,对于教师来说,很重要的是保持教室中的学习气氛。
在蒙氏学校,一个班级可能有25~30名学生,只配有两位老师,一位介绍怎样使用教具,另一位充当“气氛保护者”,来保持教室里向上的友好的氛围。同时我们也不希望教师过多地参与,要保持距离。如果学生需要帮助,教师当然会上前帮助,一旦学生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教师就迅速退到一边,充当观察者和卫士的角色,不要去打扰学生。
“任何无用的帮助都是对事情的阻碍。”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是保护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而不是阻碍他们。当孩子们自己觉得需要学习某一东西时,他们会主动学习,所以,教育者会交给他们“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的句式,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学习需要。
对于教育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进行再教育。要发展自己的观察和旁观的能力,以及用心倾听的能力。当孩子表达出自己诉求的时候,教育者需要把孩子的语言翻译成成人语言,来帮助孩子表达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以及能够做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服务的行业,一个付出服务的行业。在这里,我想引用蒙台梭利女士的话,“教育者不应该多说话,而应该学会保持静默;不应该教育别人,而应该学会观察;不应该骄傲,而应该尊重和谦卑。”
对于一名教育者来说,他首先的角色是帮助孩子释放内心早有的自信,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育者和家长最应该做的,是保持孩子们的创造性以及开放性。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在中国,每三五年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孩子将来会生活在一个对于我们来说全新而陌生的世界,如果他们有开放和创新的能力,他们才能够适应社会,才能在社会上生存。每一个人都具备这样的天赋。
让孩子学会亲自承担 篇9
——谈谈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龙游县塔石小学黄秀清电话:***(695520)
内容提要: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后产生的情感体验。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责任感更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后天的培养。而责任感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从小事开始,并且必须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亲身的活动来进行,让孩子实际承担责任,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让孩子学会体验,学会对自己和对社会负责。只有亲自承担才能强化其责任感。因此,班主任要利用一切资源与机会,教育学生学会亲自承担,从而不断增强其责任感。
关键词:责任感亲自承担敢于承担培养教育
70多年前,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一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要求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蛋。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我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这位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其实从身边的许多事例中可以发现,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在工作的时候就可能会敷衍马虎,对他的工作是否有成绩也不会很细心地去检讨,也不愿去承担这工作成败的后果,相反,一个人即使在聪明才智上欠缺一点,但他有责任感,对工作负责,那他成功的机会必定比只有聪明才智而没有责任心的人要多。关键是成家后,有责任感的人对家人才会有更持久的爱心,那些动人的故事其实都是有责任心的人所创,而一些家庭悲剧往往就是因为没有责任感所至。因此,责任感对一个人来说,对一个家庭而言,对一个社会去讲,都极其重要。而作为班主
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更是一项重大责任!
培养责任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从孩子自身的发展看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往往在很多方面都会很优秀,比如在生活上,会表现出很强的自理能力,在学习上会很自觉、很认真,不用父母为他操很多的心。可见责任感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却是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儿童健全人格的基础,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儿童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所以,教育必须培养一种有责任感的人,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会认知,更坚强地学会生存,更高境界地享受成功,更幸福地共同生活。
二、从孩子存在的社会看
近年来,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的同时肇事逃逸的行为也增多,这种驾驶员出了车祸,不顾被撞者死活,私自驾车逃逸的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交通法,也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造成的后果是对人对己都有害,并且对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市场上,人们为了自己利益,假货假币时有发生出现。这归结起来就是人们的责任心太缺乏了。孩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要是不有意培养其责任感,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慢慢发生扭曲,等他们成人后,这一代又会上演类似的社会悲剧。
三、从孩子成长的家庭看
担任班主任这些年来,发现班上不和谐家庭比例逐年增高,贫富家庭也更加悬殊。家庭本该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最好基地,家长本应是增强孩子责任感的最好榜样。可是,出生在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受到更多的是负面影响,对责任感的培养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此外,如今大都是独生子女,其家长往往过分溺爱,让孩子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心。那么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任重与道远。
四、从孩子现状看
学校要求家长接送孩子,那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学生却是觉得家长为自己服务的机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家长给孩子背书包。在家里,孩子不但不干家务,连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也由家长代劳,比如,做完作业,家长给收拾摊子。学校有一个“失物招领处”,里面堆满了学生的衣物和学习用品,却没人去认领,其实所有的这一些都是学生责任感弱的表现。家长的心目中,教育只是成绩的代名词,事事代劳,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殊不知,这不仅侵夺了孩子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更严重的是,因为事事有依赖,孩子的责任感就无从培养。等孩子出现问题了家长才意识到,才向班主任求救。
培养责任感的秘诀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亲自承担,敢于承担
一、从生活小事着手,让孩子亲自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怎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理,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生活上,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打扫,自己的衣服鞋袜自己放在一定的地方,自己的玩具自己管理,自己说过的话或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守信用,从对自己的事负责做起。学习上也要一开始就让他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书包要自己整理,作业要独立完成,做完作业要自己检查,学习用品要自己保管。在孩子学会自理的过程中,家长老师还可以适时地告诉他,家里其他房间或是教室里脏了、乱了,你也有责任整理打扫。父母工作忙,你应该帮着做家务,因为你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班集体的事也不能不管不顾,因为你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同时,你还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因此外面的楼道或公共场所的卫生,你也应该关心;除此之外,你还是我们整个地球村的村民,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一个孩子如果有了这样的责任感,他就不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他看见地上的纸屑就会自觉地弯下腰捡起来,他看见绿地被践踏就不会无动于衷,更不会出现前面所见到的由于家长代劳,孩子依赖成性没有责任感的现象。
二、特殊家庭,班主任应与家长做好沟通,教育孩子承担所应承担的。至于那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班主任老师可以与家长做好沟通,不要因为缺失了母爱或父爱而过分宠爱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清楚,作为残缺家庭中的一员,更有责任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为家人减轻负担。就算是出生在不和谐的家庭,家人的不负责任很可能给孩子造成了伤害,班主任在倍加关心的同时要做好引导,让孩子消除负面影响,最终比别的孩子会更加懂事成熟,更敢于担当。
我班上有个孩子,在开学初,给我的感觉很会丢三落四,每天吃饭的汤匙总是忘记带,我让他到学校食堂借,过了一两周,食堂老奶奶跟我反映,他几乎天天来借瓢,可都没过一个,一天,他妈妈说,给他买了十多个汤匙,他都不知丢
哪里去了,带一回丢一次。通过几次交谈了解到,他的妈妈在家做点来料加工维持生计,他的爸爸是个泥水匠,常年在外做工。可他的爸爸是个极其不负责的人,在孩子才两三岁的时候出去就没回过家,不寄钱回家也不打电话回来,村民都说他在外又成一个家了。作为教育者暂不说他怎样的违法乱纪,迫在眉睫的是不能让上一代的道德沦丧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我分析了原因,孩子的妈妈觉得儿子比别的孩子可怜,所以宁愿自己多承担,也不让孩子受苦受累。之后,我与孩子的妈妈交流了思想,她也意识到自己原先的“好意”对孩子的成长不好,从此后,让孩子也承担一些家务活,在学校,在生活上我可以倍加关心,但对其行为一样严格要求。一个月下来,孩子就大有进步,不再像以前那样丢三落四了,纸屑也不乱扔了。曾经带过一个班,一学生成绩不错,可总是偷别人的钱,三、教育孩子敢于承担自己的过失,并促使形成一种习惯。
当我们教会孩子认真履行做人的职责的同时,还有一点是不应该忽略的,那就是在孩子有了过失,不管这种过失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我们都必须教会他勇敢地承担自己应试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我国加入WTO以后,首席谈判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不觉吸引了他的好奇。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全身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每滴血液,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习惯。
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让孩子学会体验,学会对自己和对社会负责。同时要注意,一般来说,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救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不管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痛苦,只有亲自承担才能强化其责任感。
这个孩子的敢于承担让人感动,同时这个孩子背后的教育值得我们思考。而本文开篇的一个故事,也正说明了敢于承担自己的过失的教育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真实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教育孩子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学会亲自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过失敢于承担责任,只要持之以恒,若干年后,在他们长大后,必定是最富责任感的人,同时也将是社会最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家长学校教材》 朱棣云 湖北教育出版社
2.《培养孩子责任感的66个方法》 杨桂红 中国华侨出版社
让孩子学会感恩心得 篇10
在当前物质文明发达的年代里,孩子的物质欲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他们平时都有很多零花钱,在过生日和过年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父母和祖辈更是把礼物和红包及时送到他们手里,在这些孩子的内心里,他们无条件地从父母那儿得到生活和教育所必需花费以外的财物是天经地义的概念,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使得他们在接受馈赠时有点麻木:第一,他们不缺钱花,这些礼物很少给他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心情;第二,他们更难想到这些钱是父母辛苦挣来的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从自己攒的养老钱里节省出来的。他们口头上对父母和爷爷奶奶们说“谢谢”时也多数是机械性的。回想我们当年孩提时代时,一年内难得从父母那儿得到几次零花钱,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无钱买,总是念念不舍地离开,所以到过年时,爸爸、妈妈和叔叔、姑姑们给的压岁钱就是一笔很值得珍惜的财富。虽然几十年过去,自己的孩子也快成人,但当时那种喜悦的感觉仍记忆犹新。
以往儿子接到压岁钱时当时即说谢谢或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表示感谢并拜年。今年我对老人们说给压岁钱不要再通过银行卡转账,而是直接通过邮局汇款,收款人写孩子的名字,孩子自己到邮局去取。我儿子接到汇款后立即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致谢,然后我们把汇款单复印一份留下来,在上面分别写明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给的压岁钱,并妥善保存。我还把去年装过压岁钱的空红包收集一起,上面已写有父母和爷爷们的名字以及钱款数额和时间,这些空红包和汇款单复印件都一并保存好,以后每年的也加在一起,等儿子长大了离开我们独自生活时,这些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将被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看到这些物品,会想到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祖辈对他的关爱之情;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问候和看望我们,实践一个孩子对父母和祖辈的孝敬之心;在我们孤独和衰老的时候,给予我们安慰和帮助。而且,这些珍贵礼物也是儿子的精神财富,在他今后的人生中遇到磨难时,看到这些物品,他会感到父母和其他亲人的爱心时刻伴随着他,这种爱心将给他慰藉,给他鼓励,使他能成功地战胜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让孩子学会倾听 篇11
关键词:激发兴趣 营造氛围 培养习惯 培养技巧
如何才能使小朋友学会倾听呢?我认为老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激发倾听兴趣
新課程要求下,单一的课堂模式已无立足之地,有活力的课堂才有魅力,教者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生动课堂内容,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兴趣盎然地听,灵活自主地听。
低年级的教材中,引入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诱发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中,可把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请进课堂。这些集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会倾听。
二、营造倾听氛围
1.在教室的墙上,贴上关于倾听的名言。如:“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听也是读,用耳朵来读。”每周评出几名“倾听能手”,让能手向大家介绍自己认真倾听的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引导孩子善于倾听,化有限的空间为倾听的乐园。
2.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新教材、新理念下的低年级学科教学,提倡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种学生喜爱的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体交流,自主讨论等平待、民主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和交流中乐意倾听、学会倾听,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倾听习惯
1.明确倾听目标。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明确听的目标。当老师说完后,让学生复述刚才老师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要向学生提出“注意听他说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他哪些地方说得好?”……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倾听别人的发言。
2.边听边思考。如:老师提问后,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边听边想,先听后说,也逐步养成了倾听的习惯。
3.多给予倾听者鼓励表扬。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大家看,李阳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杨进真厉害,这么小的区别都被他听出来了,他有一双金耳朵!”“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老师也同样喜欢专心倾听的孩子。”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就能养成“听”的习惯。
四、教会倾听技巧
1.适时引导。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倾听,我会给学生使个眼神说:“嘘,让我们静下来听听他的意见”;发现听得最认真的学生时又这样鼓励:“大家看,这位同学睁着大眼睛,听得多认真,相信他还在动脑思考,让我们向他学习吧!”学生发言出色时,我会运用评价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边听边欣赏,如:“他回答的问题真棒,大家听到了吗?”当学生发言有缺陷时,我进行中肯的评价,引导学生并边听边思考:“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还有补充吗?”当一个学生发言,有些学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时,我用眼神、手势来提醒这些同学专心、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讲完,不可没礼貌。我还利用“听故事,讲故事”“听童话,演童话”等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专门训练,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
2.大胆评价。学会倾听,不仅要听得仔细、耐心,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更要在此基础上边听边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大胆评价,或赞美,或建议,由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
让孩子在独立思考中拔节成长 篇12
普通的教师总是害怕自己没有把知识讲明白, 而那些名师往往是害怕自己把问题讲得太明白, 让学生没有了主动权和求知欲。
在于永正老师讲解三年级语文《水上飞机》一课时, 在板书完课题以后, 于老师并没有急于讲述新课, 而是问学生读了题目之后有什么疑问。学生开动脑筋七嘴八舌地讲出自己的疑惑, 这既有利于学生最好最快地融入课堂, 又激发起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兴趣, 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 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讲解“汲水”一词时, 于老师也没有急于说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通过阅读和思考, 自己说出了“汲水”的意义。笔者认为, 这种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所得到的答案要比教师单纯讲述上百遍要深刻透彻得多。
林格先生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指出, 教育者要做“拉拉队”, 不要做“陪跑者”。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 所以, 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 为孩子呐喊助威, 起到拉拉队的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往往因为急于求成, 学生不会读的帮他读, 学生不会写的直接让他们抄写, 学生不懂的告诉他答案。在家庭教育里, 更是有很多父母在做“陪跑”的工作, 陪读、陪学, 陪着做作业……有很多家长经常向教师诉苦, 很多孩子必须家长死盯着才会专心看书学习;很多孩子不愿自己读书, 依赖家长读给自己听;家长盯得紧, 孩子的学习就跟上了, 一松手就完了……其实, 种种情况都是咱们一手造成的。笔者完全能够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 但是这些做法会限制孩子的思维, 扼杀孩子学习的自主意识, 会无意中使孩子失去一个自主独立成长的机会, 不知不觉中使孩子懒于思考。
教育无痕, 课堂同样也不能太说教,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听课、复习、纠错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更要培养和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教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是智慧, 是求知解惑的智慧, 是探索真理的智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悟就是自我体验、自己思考, 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提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说明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 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讲得再好, 也是给学生一个思维示范, 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思维训练。笔者常常想, 真正精彩的课堂, 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一定要深沉, 学生不是在文字中走马观花而是在思考中前行, 不是在传输别人的思想而一定要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真正精彩的课堂不一定是笑声不断、掌声连连的课堂, 但一定能够听得到思想拔节的声音, 有思考才会成长。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思考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 即质疑。人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只有大脑积极思考, 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 让学生根据自己读书存在的疑问, 大胆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在自主学习方面, 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会讨论上进行培养。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从“敢问”到“善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不能操之过急, 更不能埋怨和批评学生。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可训练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质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课题质疑;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质疑;从重点词句中质疑;从文章的思路、表达方式上质疑;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从所配插图质疑……质疑的途径很多, 关键是训练学生做到在学习中多读、多思、善思, 做到学了问, 问了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学生作这方面的训练, 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而且有助于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会了思考, 也就学会了质疑, 同时也使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一种学习的快乐, 一种成为学习主人的愉悦感。在这个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给学生一杯水, 你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但是仔细想想, 我们给学生水, 学生一定会喝吗?会饶有兴致地喝教师递过来的水吗?笔者认为, 我们在给学生水之前, 必须让学生拥有喝水的渴望, 就是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有求知的欲望。只有这样, 学生才有强大的学习动力, 才会真正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给学生答案之前, 不如先教会学生质疑, 因为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能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5让孩子学会感恩(定稿) 篇13
〖教学目的〗
1.使家长明白让孩子学会感恩的重要性。
2.使家长明确让孩子学会感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教学课型〗
讲述启发型。
〖教学时间〗
60分钟。
〖教学准备〗
1.课前问卷调查目前家庭教育中孩子懂得感恩的情况。
2.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针对性地写出面授教案。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您的生活中有这些镜头吗?到超市买回一大堆零食,回到家,孩子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旁若无人地吃了起来,完全忽视了家中还有其他人存在;您给孩子买了一件礼物,孩子没有感谢您,反而嫌弃礼物不合他的心意;天气变冷,孩子的爷爷奶奶叮嘱孩子多穿些衣服,孩子朝着老人嚷:“我不冷!”„„
当我们看到或者经历这些的时候,我们不禁会疑惑:这些孩子是怎么啦,怎么这样不懂事?难道说,独生子女的心中,永远只有他心中的轨迹?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变得这样自私无情?
其实,在我们惊讶的同时,不要忘记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给孩子感恩的教育了吗?
二、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本应成为人们一种很朴素、很自然的情感,但是,在为数不少的人那里,这种情感已相当的稀缺。对社会,对他人,似乎更习惯接受和得到,更习惯想到我得到什么,而对于我给些什么相比要欠缺许多。感恩的缺失让大地变冷,甚至酿成了一桩桩悲剧。感恩的缺失让英雄流血亦流泪。
悲剧之一:没有一点感恩的火星,挥刀砍向母亲。
《中国青年报》报道,一15岁少年举刀向自己的母亲砍了46刀。围绕这一话题,不少人议论纷纷,多数人的意见是,问题的根源是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对。这些人的假设是,1
如果母亲对孩子不那么严厉,如果母亲给孩子多一些沟通,如果母亲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如果„„几乎所有的指责统统指向母亲。
对这种单向指责,我确实不敢苟同。我认为,且不说母亲对这个孩子的生活一直照顾很好,如何为怕他上网等等操心担心等,单说这砍向母亲的46刀,就让人无论如何都没法原谅,因为,15岁,已毕竟是一个应该明白事理的年龄。在他的心中,如果有一点感恩的火星,我相信他就无法把屠刀举向母亲。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只有一点就已足够,这就是母亲15年的养育之恩。
悲剧之二:感恩的缺失让英雄流血亦流泪。
河南省慈善总会副会长鲁献启在谈到感恩这一话题时,讲了一些因感恩的缺失让英雄流血亦流泪的事。在社会关系层面,不懂得感恩的例子媒体也报道了很多:在沈阳打工的青年韩磊在丁香湖游泳时,突然听到喊救命声,一男青年在水中挣扎。韩磊游了300多米,奋力将落水者托出水面,在将落水者送到岸边时,却被突如其来的大浪卷得不见踪影而意外身亡。韩磊的家人、目击者以及当地政府在为韩磊申报烈士时,唯独缺少获救者的证明。尽管家人四处张贴寻人启事,尽管当地的报纸、电视等媒体连续十多天跟踪报道消息,呼吁获救者站出来,但半个月过去了,获救者始终未露面。所有人的期盼,变成了一种凄凉的等待。
还有类似的报道:
因救了19人而牺牲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他救的人当中,没有一个来参加他的葬礼,甚至有的被救者竟说他救人是为了得奖金。
深圳著名歌手丛飞,11年耗费300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孩子上学身患癌症的他在生命垂危时,那些曾受他资助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更不用说帮助他。这其中就有好几个读完大学并有了一定经济基础,还有好几个就在深圳的。新闻披露后,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长,竟抱怨:“你不是说供我们到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坑人吗?”
交流:我们应如何对现在这一代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
三、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那么,我们作为家长的怎样唤醒孩子内心深处那尘封的“感恩”情感呢?
(一)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
一则公益广告给我的感触很深。一个镜头是媳妇每晚都把热乎乎的洗脚水端到婆婆的房间,为婆婆洗脚;另一个镜头是媳妇的儿子才四、五岁光景,颤巍巍地端着洗脚水给他妈妈洗脚。画面很感人。这就是无声的教育。
茶余饭后,和孩子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不妨也讲些感恩的故事与孩子一起分享:《第一次抱母亲》《感恩的心》《母亲的姿势》《花开了,就感谢》„„通过这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让孩子学会感谢:感谢父母给了自己健全的身体,感谢他们为自己创造的温馨家庭,感谢所有让你的快乐的事情„„
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
(二)巧用节日,浇花待春晓
给自己过个生日。有一篇课文叫《可贵的沉默》,描写了两组镜头:镜头一,老师问学生爸爸妈妈是怎样给他们过生日的,学生喜气洋洋,争先恐后地发言,似乎回味着那美好的时光;镜头二,老师问学生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教室内一下子鸦雀无声,沉默许久。让我们也给自己过个生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也有生日,让孩子也在生日那天,给爸爸妈妈唱首生日歌,送爸爸妈妈一份自制的贺卡,给爸妈一份甜美的微笑„„
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三)注重细节,常怀感恩心
平时,时时处处要注意细节,积极引导,使孩子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别忘了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和老师说声“谢谢”;别忘了给自己做饭的奶奶捶捶后背;别忘了把喜欢的东西和大家分享;别忘了给美丽的花儿浇水;别忘了向给自己快乐的小鸟挥挥手;别忘了自己受着大人的照顾、自然的惠泽!
伟大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发现美,不仅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充满爱、充满感恩的心灵。
同样的一枝玫瑰,有人说:“花下有刺,真讨厌!”有人说:“刺上有花,真美丽!”看到刺的人,挑着毛病、盯着不足,他们注定是不快乐的。而那看到花的人,则有着感恩的心灵,尽管刺扎手,但那些刺上盛开着的芬芳花朵,让他感受到幸福、美丽。所以,人们常说懂得感恩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
常常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感谢上苍的赋予,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生命的存在,感谢阳光的照耀,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
感恩父母给我们生命、哺育我们长大成人;感恩老师给我们智慧和修养,给了我们放眼世界的慧眼;感恩同学给我友爱、伴我进步、伴我成长;感恩祖国让我们享受安宁的生活;感恩社会丰富了我们多彩的人生;感恩自然让我们天天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感恩生命带给我们一切;感恩失败让我们在逆境中成熟;感恩幸福让我们充满爱心,热爱生活;感恩圣贤给予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小结: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如果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感恩的心来面对家人、朋友、老师等,用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那么孩子们就能以一颗平和快乐的心健康成长;而孩子的个体和谐则会进一步促进家庭的和睦。家庭和睦了,社会的和谐便值日可待了。
与大家共勉:
感父母之恩,懂得回报,反哺父母,拥抱亲情;
感老师之恩,认真学习,懂得感谢,报答师恩;
感同学之恩,把握缘分,互帮互助,快乐成长;
感祖国之恩,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奉献一切;
感社会之恩,满怀爱心,回报社会,服务他人;
感自然之恩,善待植物,爱护动物,保护资源;
感生命之恩,珍爱一切,懂得创造,活得精彩;
感失败之恩,勇敢面对,不断挑战,走向成功;
感幸福之恩,积极向上,珍惜当前,传递美好;
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篇14
批评孩子时要客观具体
镜头1:在散步的过程中,敏敏妈妈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她立刻生气了,开始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以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敏敏嘟着小嘴,一脸疑惑地看着妈妈,并往嘴里塞着点心。
分析:
敏敏在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的情况下就被妈妈责骂,心里已经很不舒服了,但在挨骂之后马上又得到一块可口的点心,这时,敏敏已经被弄得糊里糊涂,她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会责骂她,更不知道挨了骂后她为什么又得到了点心。母亲这样的做法,让女儿弄不清是非,这对她的成长是相当有害的。
妈妈对策:
第一,在批评孩子时,父母要做到有理有据,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什么批评她。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她的哪种行为是不该做的,哪种行为是正确的,不能含糊不清,让孩子不知所措。这样,孩子明白是因为她的错误的行为,父母才会去批评她,孩子才可能更容易接受批评。
第二,要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调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父母的口吻和语调也在向孩子传达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平静告诉孩子我们是清醒和理智的,我们的坚定告诉孩子这件事情他一定是做错了,要不然妈妈不会批评他。批评时语气一定要严厉,声音可以比平常大一些,但千万不要在生气或发怒的情况下批评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智、不清醒,进而觉得父母任由情绪的左右对待自己是不公平的。
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
镜头2:妈妈带毛毛出去玩儿,刚下过雨,毛毛偏偏在水洼里走,还一边使劲踩一边大笑。妈妈生气地说:“毛毛,看你把鞋子都踩脏了。说过多少次了,每次出门都乱跑乱玩,把衣服弄那么脏。”妈妈的声音很大,从旁边经过的人都回头看看毛毛。毛毛不笑了,默不作声地跟在妈妈身后。
分析:
即使是幼小的孩子,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往往会让他觉得失去面子。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妈妈的批评或表扬就是他们高兴或烦恼的指挥棒,能得到妈妈的表扬是宝宝们最高兴的事,而一旦受到妈妈的批评,就会伤心难过,情绪低落。面对批评,有的孩子会进行争辩、对抗或是死不认账;有的会满肚子不高兴,生好几天闷气;有的则可能毫不在乎,不把批评当回事。实际上,这几种态度都是没有真正接受批评的表现。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产生抵触父母的心理。
妈妈对策: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批评孩子。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不应该当着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而在孩子遇到问题或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在家里单独进行教育。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在相对融洽的气氛中,孩子处于轻松的心境状态,也乐于接受批评。
英国作家洛克说过:“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则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意义会很大,他会以之为骄傲和目标,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去获得更大的赞扬。而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会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没有了。”
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镜头3:4岁的华华吃饭时经常用勺子把食物搅到餐桌上或者弄到地上。有一次,华华又开始乱搅食物,妈妈走到他身边捉住他的`手,并怒视他,用极其不高兴的口吻说:“华华,你怎么总是乱搅食物,以后再这样,我们就不让你吃饭了!”华华一脸委屈地放下了勺子。
分析:
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小孩子吃饭是很开心事,结果父母不停唠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容易厌食。为了避免在饭桌上挨训,许多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匆匆扒几口,即便饭桌上有他们爱吃的菜,但相对于父母的批评来说,他们宁愿放弃吃最好吃的菜。
妈妈对策:尽量避免在饭桌上批评孩子。父母可以在吃完饭后,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妈妈可以耐心地和华华说:“华华,你乱搅食物会将餐桌弄得乱七八糟,这样我们就必须花好多时间来收拾,以后你要学会用勺子好好吃饭,好吗?”下次吃饭时华华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后,妈妈可以说:“你这样做才是好孩子,大家才会喜欢你。”
确实需要批评时,要适当增加身体接触。对于胆小的孩子,家长在批评时可以搂着它的肩膀,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以,当我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我们应该用眼睛正视孩子,一边指责一边适当增加身体接触,这样就能够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而且尽可能不影响孩子吃饭的胃口。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批评
镜头4:明明是个马马虎虎的孩子,经常会忘记把自己的玩具放到哪里。这不,明明要和小朋友出去玩,可就是找不到他的小汽车,于是明明就向妈妈要。妈妈一听就生气了:“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啊,老是忘这忘那,以后这样可怎么好啊,学习上马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还没等妈妈说完,明明一溜烟跑出了家门。
分析:
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不能理解批评就是为了他好,毕竟是小孩子,他的思维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孩子在家没有了踏实的感觉,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跟父母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双方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妈妈对策: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讲大道理总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会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这不是代表孩子们故意与家长作对,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理解高深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友善地批评孩子。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种高深难测的东西强行向他们灌输。书本上的道理应该换一种方式给他们讲,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涩的文字,那种学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如果明明妈妈说:“你把玩具乱丢,让玩具找不到家,它会难过的。如果你找不到妈妈,你会不会着急呢?”也许比讲大道理更能让明明接受。
用讲故事的方法批评孩子
镜头5:亮亮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这让妈妈很担心有一次,妈妈给亮亮讲了《蚯蚓和蜜蜂》的故事。故事情节主要是:在很久以前,蚯蚓和蜜蜂长得差不多,身体都是圆圆的。后来,蜜蜂每天采花酿蜜,时间一长,它的身上竟然长出了两只翅膀,能够飞来飞去采蜜了。而蚯蚓却整天躺在大树底下玩耍,饿的时候就吃些果子。冬天来了,蜜蜂酿了许多蜜,他的日子过得非常惬意,但是,蚯蚓却整天为了食物而发愁。有一天,蜜蜂带着自己酿的蜜去看望蚯蚓。蚯蚓远远就见到蜜蜂向自己走来,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它一头扎进了泥土里。后来,蚯蚓决定每天帮果树松松土,捉捉泥土里的虫子,改变懒惰的坏习惯。时间一长,蚯蚓圆圆的身子变得越来越细,受到了农民的赞扬。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亮亮,讲完故事后,妈妈趁机问道:“你愿意学小蜜蜂呢,还是学蚯蚓?”“当然学小蜜蜂了!”亮亮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你说说看,小蜜蜂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那你以后有什么要改正的呢?”
分析:
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他们不喜欢父母赤裸裸地批评他们。如果父母能够采取委婉的手段,通过故事、寓言、名言等方式来批评孩子,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妈妈对策:要在平时多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孩子遇到相似情况时,用故事来教育孩子。因为,在故事中,孩子自然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比父母讲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父母平时要多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通过讲相关的故事,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在不断地引导中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会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仅可以避免亲子冲突的产生,而且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涵养,进而更加尊重父母、崇拜父母,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批评时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镜头6:妈妈来接花花,老师一看见她,就告花花的状,说花花又打小朋友了。因为花花确实喜欢和小朋友打闹。妈妈听了老师的话,就狠狠地批评花花,花花看着妈妈,欲言又止。其实,这次老师冤枉花花了,花花是把小朋友绊了一跤,但不是故意的。是两个小朋友撞在了一起,花花也差点摔倒呢。
分析:
当孩子受到冤枉时,父母还是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味强制性地批评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虽然表面上孩子也许会不反对,但在内心里他对他尊敬的爸爸妈妈的权威已经产生了怀疑。
妈妈对策: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言行时,一定要冷静分析,切不可贸然批评。要俯下身子,多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特别是当自己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造成对孩子的批评不当或批评不符合事实时,那么就更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并且要对孩子表示歉意。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让孩子学会独立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让孩子学会阅读05-09
让孩子学会读书07-08
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05-19
让孩子学会正确地学会争与刘09-25
学会这4点,让孩子遵守纪律不再是难事07-04
学会欣赏孩子05-31
学会批评孩子05-15
教孩子学会思考05-27
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09-22
怎样帮孩子学会学习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