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批评孩子

2024-05-15

学会批评孩子(共11篇)

学会批评孩子 篇1

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轻的爸爸妈妈们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法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

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须注意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他下意识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时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其中也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

2、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你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最后才能虚心予以接受。从而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3、传授冷静处理的`技巧

父母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当然,对批评者的感谢更能体现出接受批评的诚意。要求孩子掌握的“冷处理”技巧,包括: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4、不必委屈接受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5、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老师或父母的批评,但对来自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应虚心接受。

只要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鼓励孩子前进,而且可以起着表扬难以达到的警示作用。

学会批评孩子 篇2

一、批评的前提是尊重和关爱学生

批评是一剂苦口的良药, 这剂良药要发挥疗效必须以“爱”和“尊重”为前提。

现在的学生, 无论大小, 自尊心都特别强。学生犯了错误, 教师批评的度很难把握:说深了, 怕伤害学生, 给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说浅了, 又怕学生认识不到错误的严重性, 说了等于白说。那么如何做到一语中的, 切实能打动学生呢?这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 不断摸索。总的来说只要教师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 平时多和学生接触, 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 并在批评学生时注意一下尺度, 学生还是能接受的, 要切忌暴怒之下的口不择言!

俗话说:好话一句暖三春。充满智慧的“好话”, 往往会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妙用。对一个屡教不改、多次犯错的学生, 教师若把他视为“不可雕的朽木”, 一批评就训斥, 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这样势必事与愿违, 导致其破罐子破摔, 与教师“冷战”到底。倘若我们能从这样的学生身上发现些闪光点, 以此为突破口, 就能制造友好的气氛, 使学生的情绪安稳、平静下来。这种状态下再进行批评教育, 效果自然就会好很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批评一位淘气的男学生时, 发现他早已经在等候, 就掏出一块糖对他说:“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手, 说明很尊重我。”男学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先生又说:“据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有正义感。”接着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 说:“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 再奖你一块, 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可见, 在批评学生前, 给学生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从批评中看到老师的诚心和爱心、看到自己的错误, 这样他们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才会有信心改正错误。

二、批评尽量不当着其他学生的面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 但人都是要面子的, 更不愿意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别人面前, 所以, 不论教师的批评如何正确, 只要有第三者在场, 便容易令被批评者产生怨恨、反感的情绪, 使他们觉得自尊心受损, 颜面尽失。

不少教师习惯在课堂上批评学生, 认为课堂上人多, 批评具有威慑力。有这样一名学生, 他人聪明, 学习成绩也不错, 但就是管不住自己, 上课爱讲话。教师想使他全面发展, 于是就经常当众批评他的缺点, 结果引起了他情感上的对立, 缺点不但未改, 自觉性反而更差, 成绩也一落千丈。相反, 有一名差生, 学生成绩差, 还是一伙小淘气的头儿。教师私下找他谈心, 先指出他说话算数、有能力、有威信等长处后, 对他说:“如果你不仅仅是团结那几个哥们儿, 而是团结全班同学, 在全班同学中树立威信就好了。”结果, 那次谈话后, 他竟判若两人, 带领“小淘气们”在班上做好事, 积极上进, 后来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所以, 批评学生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方式, 最好要在私底下单独面对面进行, 切忌在课堂上当众批评学生。

那么, 学生在课堂上犯错就不管不问吗?当然不是, 及时纠正在课堂上犯错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但不宜直接批评, 而是可采用眼神暗示、声调调控、走动告诫等方式。这样既能制止犯错学生继续犯错, 又能使绝大多数学生浑然不觉, 从而照顾到犯错学生的颜面, 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较为严重, 或有的问题不宜当堂处理, 教师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和学生在校园里一边散步一边谈心等。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心里不会有什么压力, 对教师也不会有戒备之心。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批评教育学生, 责备的话应是诚恳的, 是充满关爱的, 或非常忧虑的, 学生从中会感受到教师在爱护自己, 对自己有诚意, 也就能诚恳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三、批评还要讲究刚柔相济

批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经常犯错的学生, 可以给予严厉的训斥, 但对偶尔犯错的学生或学生细微的违纪行为, 可以用微笑、眼神等暗示学生。这实际上就是动之以情的批评法, 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譬如, 学生上课迟到一两分钟, 或上课时思想开了小差, 这时, 教师对其微微一笑, 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不对, 并能告诫自己:老师注意到了, 下次千万别重犯。

一般来说, 对女同学用刚, 则有震撼力, 对男同学用柔, 则能化解顽石。但需要注意的是: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 在平时既要讲原则, 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 又要讲感情, 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美国著名的管理家雅柯卡说过:“表扬可以印成文件, 而批评打个电话就行了。”这就是说, 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

四、开展批评可以恰当使用生动、幽默的语言

当学生犯了错或出现某种不良倾向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生动故事, 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及其可怕后果。如可以通过讲述名人的奋斗史, 使那些遇到挫折的学生热爱生活, 重新振作起来;通过讲述“浪子回头”的故事, 使那些犯了错误而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改过自新……好的故事可以挽救一个人, 教师如果善于用故事感化学生, 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篇3

1.平和对待他人的批评

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以表扬为主,但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而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使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儿童时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其中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2.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你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确实有几分道理,最后才能虚心接受。同时也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要认真倾听,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3.冷处理但不要默不作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要虚心接受,甚至可以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当然,对批评者的感谢更能体现出接受批评的诚意。要求孩子掌握的“冷处理”技巧包括: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等等。

4.允许作出解释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时,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而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同时还应要求孩子在解释时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

5.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老师或父母的批评,但对来自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有道理,即便批评是来自小伙伴,那也应该虚心接受。

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篇4

这个一个网友发给我的一篇文章,很值得一读!

批评为什么不管用-----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离上帝太远了吧!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惜在现实中,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是啊!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握。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的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你,总是丢三落四的。”对于刚遭受了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哦!这下可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而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为什么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难道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毛病太多?您有没有想过:您的批评为什么不管用?有人感叹,做人难!做女人更难!我想您现在一定还想说,做母亲更难更累啊!我每天都到传达室去取订阅的杂志和报纸。有个值班人是一位老太太,她的孙女下学后也常来这里。有一天,我照例去取报纸,进去后看见那个小姑娘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而老太太正在教训她的小孙女:“唉!你是怎么搞的,写的字都这么难看!这个重写,那个也得重写!”边斥责边用手愤愤地拨拉小女孩的手,似乎对小女孩用橡皮擦的动作都嫌太慢。而那个小女孩紧紧地抿着嘴唇,眼里还默默地噙着泪,很不情愿地擦掉刚才写过的字。我好奇地上前看了看,原来是那种练习生字的作业,每个字要求写很多遍,而且是把生字写在米字格里,看得出来,这个小姑娘刚上学不久。有的字写的还不错,有的字写的就确实比较难看,不是在米字格里倾斜地挂着,要不干脆就把“腿”钻出去了。我心里暗想,写成这样也难怪,刚开始嘛!我和老太太比较熟,连她的这个小孙女的名字我都知道,叫莺歌。于是我就说:“大娘,您别着急,我和莺歌说说。”老太太很高兴地说道:“对,你是搞教育的,你和她说说。”我说:“莺歌啊,做作业呢?我看看!”小姑娘似乎还在不愉快中,闷闷地应声说:“噢!”我拿起她的作业本说道:“噢!是练习写生字啊,写的还真不错啊。”小姑娘仿佛一下来了精神,便伸着头一起与我看她的本子。我接着又问道:“对了,你给我指指看,哪个字你写得最好?”小姑娘赶紧浏览了一下,快速地用稚嫩的手指按住其中的一个字。我一看那个字的确还是不错的,接着又问道:“噢,那哪个字又最不好看呢?”我拖长了声音问着,还未等把话全部说完,小姑娘快速地从我手中夺走作业本,把其中一个写的不好的字赶忙擦掉了。我赞许地点点头讲:“莺歌,我想你一定可以写出一个比那个最好的字还好的字来!是吗?”小姑娘用力地点了点头,在本上很快又写出了一个字,是那种很饱满、顶天立地的好字。我轻轻拍着她的头说:“好极了!你慢慢做吧,奶奶的话你不要不开心啊!”没有三分钟,小姑娘的表现判若两人。老太太惊讶地说道:“赵老师,这丫头怎么这么听您的话?”我对她讲:“骂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啊!鼓励比批评效果好得多啊。”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

但实际上,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怎么做效果都不好!反正就是:说不听,骂没用!打一顿,管一阵!现在又是家长思考的时候了。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错了就该批评吗?

1无用的批评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

嫌口渴?哼!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曾有个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不管他就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2什么时候批评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您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您的意见,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束缚。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

忽视。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3应该批评什么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频出现就是更多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错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4怎么进行批评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有个初中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

(1)首犯要说理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约翰·洛克说的“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

(2)重犯要约定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讲“义气”的。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会与家长打招呼的。

(3)再犯要惩罚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么办!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当然,我曾和这个男孩谈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让他玩,所以我与他的父母也做了协商,就是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容许他玩游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情况也有过反复,但过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旷课逃学了,就连规定时间内的游戏也玩的少了。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去玩游戏不仅是因为高兴,而且还是想气气他家人!在前言里我就谈过,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因为错误和失败,孩子已经受到了惩罚,已经感受到痛苦和不幸了,做家长的不找自己的原因,怎么还好意思向孩子发火?所以出了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那么是很失礼和无能的,是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不起。所以所谓的批评还是以对话和交流为主,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

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应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自己有什么做得不足?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能否和孩子先说一声“对不起”。有很多家长听取我的建议,后来告诉我说,当对孩子说了“对不起”后,在表达了对孩子的内疚后,批评教育的效果特别好,甚至母子抱头大哭,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快和隔阂都也被这泪水冲洗掉了。

批评孩子的正确做法 篇5

今天我就要来说说怎样批评。我们成年人之间也会批评对方,第一种情况领导老板批评我们,我们多数是比较虚心接受的,因为这个关乎我们的工作和利益,而且我们敬重他们经验比我们丰富。第二种情况同事批评我们,我们多数是要反驳的,至少也要据理力争啊,因为大家是平等的。第三种情况另一半批评我们,我们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心情不好时啊,还会直接回击,凭什么呀,你也没见的做的多好啊,还说我。最后一种情况,父母批评我们,尤其是在别人面前唠叨我们,我们绝对是很不乐意的,心里会想还当我是小孩子吗,我都三十好几了。传统的批评都会遭遇青春期孩子的顽强抵抗,我来总结一下。

第一批评青春期孩子的人,如果地位比较高,令孩子服气的可以,不服气的敢怒不敢言,是因为有利益抓在对方手里,但是其实根本没把话放在心上,只是敷衍对方而已。

第二批评青春期孩子的人,如果地位平等,孩子会直接反驳,据理力争,不过呢,多数是带着情绪的。

第三批评青春期孩子的人如果是亲近的家人,除非自己毫无被挑剔之处,否则根本站不住脚直接被嫌弃。

第四批评青春期孩子的人,如果是父母特别容易产生反感,觉得当自己还是儿童,要不呢,就直接被忽略掉,更多的是当面顶嘴,搞得关系很僵。

家长正确批评孩子的方法

✔ 低声

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 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 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 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

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

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 适时适度

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赞美、鼓励和批评孩子新招 篇6

妈妈 A:考得挺好,你看人家怎么就能考得那么好呢?还是学习扎实啊,你就不够扎实。

爸爸 B:这次考试有没有进步啊? 孩子 B:进步了一点儿,考了 22 名。

爸爸 B:恩,不错,下回再努力努力,争取前三名。

妈妈 C:这次及格了没? 孩子 C:其它的都及了,就数学没及。

妈妈 C:看看吧,让你再玩儿,在玩儿全考零分,你就等着以后扫大街吧!

心情心声:

在这三段对话中,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考得好有的考得差,有的进步了,有的没有起色,不过从这些语言中你能感受到那些是赞美、哪些是鼓励、哪些又是批评吗? 第一位妈妈本意是想表扬孩子。你看她首先就说“考得挺好。”这是对孩子很大的鼓励。不过,接下来的一句话却大煞风景,让孩子本来激动的心也低沉下来,换了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想“我怎么永远都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呢?” 第二位是一位爸爸,看得出他非常相信孩子的实力,希望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于是很真诚地鼓励他。仅仅,这鼓励有点儿不切实际,帮孩子订目标本来就需要谨慎,更何况是这么高的目标呢。

第三位妈妈其实是想批评孩子,孩子成绩不及格,那个妈妈能不着急呢?不过,这样的“刺激”或多或少带上了一些贬低孩子的成分,批评不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多差,而是让孩子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不是吗? 赞美、鼓励和批评,这是家庭教育中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免的对话,不过虽然常用,但如何用可就很有学问了。

情商出招:

如何赞美孩子? 首先,赞美不能夸大其实。比如,当孩子画了一幅很漂亮的画后,你要认真的欣赏,然后发出由衷地感叹,但不要说“你画的比其他小朋友都好”这样的话。因为当孩子一旦进入竞争环境之后,在相互有了比较后,却发现确实有别的小朋友比他画的好,会使他对自己的水平产生怀疑,同时给自己添加不必要的压力。

其次,要就事论事。说你做算术很棒比说你真聪明更有效。因为这样孩子才能在这个具体的事情上增长信心,激发他做这件事情的兴趣。如果仅仅一句干巴巴的“你真聪明”虽然能够让他感受到这是对他的肯定,但却并不能转化成自信,有时候处理不好还会成为孩子“自负”的根源。

最后,赞美要即时。如果赞美与所赞美的事情之间隔了很长时间,孩子已经不能体会到当时做这件事情时候的感受,自然这种赞美也就无法转化为信心和动力了。

如何鼓励孩子? 刚才我们说到,赞美不能和所赞美的事情相隔太久。鼓励却不一样。鼓励是一种提醒,比如

很久以前他的一次成功你也能够拿出来说,帮他对抗现在的沮丧心情。

鼓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举的例子越具体越好。比如希望通过回想孩子原先的一次成功经历来鼓励孩子越过现在的难关,那就要让回想当初他为了做成那件事情付出了多少努力,让他体会当时的感受,这些回想和体验会让他对自己产生信心——既然以前的我能做到那么好,现在的我会做得更好。

如何批评孩子? 孩子们都会出错,批评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批评也要注意技巧,因为你的批评方式直接影响了孩子看待错误和不足的方式。在批评的过程中,你要持续的提醒自己,你的话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是不是有留给了孩子解释的时间?还要注意有没有在你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批评孩子呢? 除此之外,批评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使用恰当的语气 在批评之前,你应该大概评估一下这件事情的严重水准,找准你需要的语气。如果事情本来没有那么严重,就不必大动肝火;同样如果事情已经需要严肃对待的时候,你就不能再那么温柔耐心,应该提升嗓门给孩子看看你的“厉害”。总来说之,要让孩子明白你现在生气的原因,让他通过你的情绪了解这件事情的严重与否。

2、不要“翻旧账” 可能最让你无法忍受的是孩子在一个问题上总是犯错误,明明说了很多遍,批评了很多次不过就是引不起他的警觉。这个时候你应该仔细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批评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方式或者用一些新的方法增强孩子的警觉。如果仅仅一味地批评孩子总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只能引起他的反感,而且还会对你的批评产生了“免疫”,不论你再怎么说他,他也不会认真改正了。除此之外,最不可取的是在批评一件事情的时候又提起了一个别的错误。这样做只会让你的谈话更加缺少中心,不但不能提升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还会让孩子对你的批评心不在焉。

3、批评要即时 能在孩子犯错误不久就即时实行批评,对于他改正错误是再有效不过的了,但往往事情不能总是这样凑巧。有时候,或是你发现的晚,或是当时一些事情耽误了你的批评行动,使得你不得不跟孩子“秋后算账”。那么这个时间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了。谈话应该在两个人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实行,先让孩子自己回忆所犯的错误,如果他拒绝回忆或者回忆不出来,就由你来将这件事情“复述”一遍。“复述”的越详细越好,让孩子充分回忆起当时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虽然批评并不那么“即时”,但也能起到作用。

幸福笔记:

让孩子学会阅读 篇7

2008年中青网调查显示, 在6—14岁的少年儿童群体中, 仅有不到5%的孩子保持阅读的习惯, 64%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远次于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等, 而言情小说、漫画、娱乐杂志及网络小说占据了中小学生90%以上的阅读空间。“含着电脑芯片长大”的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已经打上了深刻的网络印记。在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孩子不爱读书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不求甚解、无需思考、娱乐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浅阅读”取代了正确的阅读方法, 导致儿童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普遍下降。 (二) 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的介入严重冲击着传统阅读形式, 导致孩子精神世界遭受“污染”。 (三) 课业负担过重, 阅读时间严重不足, 使孩子陷入“越不读书, 就越厌学, 越是厌学, 越不读书”的恶性循环中。阅读习惯的缺失带来巨大的精神空虚,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严格的把关, 在这种状况之下产生种种问题也就不难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 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大展身手的天地, 对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的钻研教授, 目的是尽可能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而对于课外阅读, 相比之下, 我们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家长给孩子购买的语文课外书, 多是各种门类的作文选、作文技法等书,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上的偏颇。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实, 课外阅读不仅是为写作服务, 它更应该为“读”服务。求学阶段结束之后, 绝大部分学生并不从事与写作相关的职业, 但是不管何种职业, 都离不开阅读。广泛开展阅读, 提倡为“读”而读的确是一个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 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 属于意识性知识, 需要再消化才会较好吸收,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还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

阅读的首要作用在于增长见识, 增加阅历, 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理解和分析, 而理解分析必须以相关知识积淀为基础。比如, 一篇高中阶段的现代短文, 让小学生来阅读, 文字上没有什么问题, 即使有几个生僻字, 也能够通过查阅词典, 很容易得到解决, 但是让小学生读明白文章想说什么, 恐怕就极为困难了。那么在阅读同样一篇文章时, 小学生相比高中生欠缺的是什么?自然是阅历, 是相关知识的积累。阅读活动面对的阅读材料包含了人类社会和整个自然的内容,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大至宇宙, 小至尘埃……无所不包, 无所不有。这些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是文学、哲学、美学、科技等类型无所不用, 如果学生没有较多的相关知识背景, 回答问题时自然会产生许多困难。因此, 阅读积累必须是广泛的, 不能偏重某一方面。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各方面书籍, 不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的, 而且要读一些自然的、人文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书籍, 使之眼界开阔, 知识广博, 从而拥有丰厚的阅读积蓄。

课内外阅读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阅读不仅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的培养形成也有重大影响。几乎每位学生都有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 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 或者身边的同学或自己的父母, 等等, 这些令他们崇拜、学习的楷模多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教育问题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 阅读不是学习的一切, 但是学习上的一切问题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教会孩子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 增强记忆力、自学能力、搜集信息和总结归纳能力, 进而延伸到求知欲、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等, 这些因素足以影响孩子一生。阅读能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拓宽知识面, 培养学习习惯, 懂的东西多了, 学习的快乐和自信也必然随之而来, 厌学自然变成乐学。我们要和电视网络比赛, 开展多种读书活动, 让孩子爱上阅读, 用“足够美味的精神食粮”争夺孩子的心, 让孩子学会读书。

近几年来, 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 本着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宗旨, 引导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段选择合适的书籍阅读。综合起来有以下方法: (一) 开展各种形式的促读活动。如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讲故事比赛、猜谜语等活动。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二) 进行阅读指导, 注重学习的实效性。首先, 要协调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例如, 学了《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 我推荐学生读《上下五千年》;学了《王献之练字》, 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 等等。其次, 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他们多读好书。最后, 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 这样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 方式要灵活, 注重差异性。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 要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作重点指导, 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存在差异, 所以对学生的指导方式要随之不断变化。 (四) 联合家长,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庭阅读氛围很重要, 试想, 整日打麻将或者看电视、玩电脑的父母, 怎么能给孩子创造出良好的读书环境?

孩子被批评了 篇8

“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真是没办法了,您得好好管管她。”妈妈顺着老师的话说。

听妈妈这么一说菲菲急了:“我没抢她的文具盒!”

“看,还不承认!”老师说道。

“你这孩子,怎么搞的,我还不知道你,平时在家做作业就不认真。”妈妈赶紧说道。

菲菲不再说什么,噘着嘴站在旁边听老师和妈妈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自己。

回到家,菲菲对妈妈说:“我没抢她的文具盒,是我不小心把她的文具盒弄到地上了,我给她捡了起来,看到上面有机器猫我就想看看,她就说我抢她的……”菲菲边说边哭了起来。

妈妈虽然觉得菲菲说的可能是真的,但却对女儿说:“那一定是你不好好听课,要不老师怎么会批评你,老师难道会错怪你吗?”

菲菲不再说话,豆大的泪珠“吧嗒吧嗒”往下掉,妈妈不再理会女儿,觉得小孩子嘛,一会儿就没事了。

可是从那以后,菲菲上课捣乱的事情却时有发生。妈妈生气地批评菲菲,菲菲却回答说就是要气他们。

面对这个犟丫头,妈妈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心理分析:

像菲菲妈妈这样爱面子的家长很多。内心感觉到是冤枉了孩子,但碍于面子,害怕失去家长的尊严,宁可将冤枉进行到底。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极大地破坏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被老师冤枉的孩子心中会产生委屈的情绪,要么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变得自卑退缩;要么会像菲菲一样产生叛逆情绪。如果这种情绪不及时疏导,孩子的行为很可能真的会朝消极方向发展。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早已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如果家长已经认识到老师批评错了孩子,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干涉和疏导,而不要以“老师说的会有错吗?”来压孩子。

心理支招:

及时地与孩子“共情”:可以对孩子说,“要是妈妈被冤枉了也会很难受的”;“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可贵”;也可以举一些自己曾经被冤枉的例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家长理解的。同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每个人犯了错误都需要被原谅,老师也一样。这样做,孩子既可以感觉到被支持,同时也不至于在内心中积下对老师的怨恨。

学会批评孩子 篇9

1.表 扬 要 具 体 :

准 确 描 述 孩 子 做 得 好 的 地 方,让 他 知 道 自 己 因 为 做 了 什么 得 到 表 扬,怎 么 做 能 够 得 到 肯 定。

2.表 扬 重 过 程 :

让 孩 子 知 道,整 件 事 情 中 自 己 哪 里 做 得 好,应 该 发 扬,哪 里 没 做 好,需 要 改 善。

3.表 扬 应 衷 心 :

不 要 随 便 说 一 句“ 你 真 棒 ”,要 选 择 合 适 的 时 间 和 场 合,让 孩 子 感 受 到 你 发 自 内 心 的 认 可。

4.表 扬 重 努 力 :

当 孩 子 取 得 进 步 时,表 扬 他 很 努 力,而 不 是 很 聪 明,他就 知 道 通 过 努 力 能 够 取 得 好 成 绩。

5.表 扬 要 互 动 :

表 扬 孩 子 时 要 用 温 暖 惊 喜 的 目 光 注 视 着 他,或 者 说 一 说孩 子 之 前 的 表 现,让 他 感 受 到 自 己 的 进 步。

6.表 扬 要 及 时 :

在 孩 子 最 需 要 被 肯 定 的 时 候,一 个 及 时 的 表 扬 让 他 充 满自 信,动 力 满 满。

7.表 扬 其 态 度 :

认 可 孩 子 自 觉 学习、认 真 读 书、积 极 做 好 一 件 事 的 态 度,比 只 看 到 结 果 更 重 要。

8.表 扬 其 付 出 :

肯 定 孩 子 的 付 出,孩 子 就 不 会 因 为 没 有 好 结 果 而 失 落,反 而 更 加 努 力。

9.表 扬 其 坚 持 :

鼓 励 孩 子 坚 持 下 去,不 要 给 他 太 大 压 力,父 母 的 认 可 会激 发 孩 子 的 毅 力。

10.表 扬 重 品 质 :

肯 定 孩 子 用 心 努 力 得 到 的 成 果,而 不 要 表 扬 孩 子 贪 多 求快 乱 做 的 结 果。

11.表 扬 “ 第 一 次 ” :

孩 子 的“ 第 一 次 ”勇 于 尝 试 最 需 要 肯 定,无 论 结 果 如 何,认 可 孩 子 的 勇 气,孩 子 就 会 勇 于 挑 战。

12.表 扬 要 守 信 :

家 长 的 表 扬 不 能 食 言,说 到 做 到,该 表 扬 就 表 扬,孩 子以 后 就 不 会 敷 衍 家 长。

13.表 扬 合 作 力 :

如 果 孩 子 和 小 伙 伴 一 起 合 作 并 取 得 成 功,就 要 肯 定 他 的合 作 力、沟 通 力,帮 助 孩 子 融 入 团 队。

14.表 扬 重 精 神 :

物 质 表 扬 会 纵 坏 孩 子,精 神 层 面 的 表 扬 让 孩 子 感 受 到 被认 可,更 好 地 塑 造 价 值 观。

15.表 扬 要 特 殊 :

自 卑 的 孩 子 要 多 关 注,敏 感 的 孩 子 要 多 肯 定,调 皮 的 孩子 要 发 现 优 点 „ „

8 个 批 评 孩 子 的 科 学 方 法 1.允 许 孩 子 解 释 :

偏 听 则 暗,兼 听 则 明,不 能 听 信 某 一 方 的 指 责,要 允 许孩 子 自 己 解 释。

家 长 保 持 中 立,客 观 评 价 孩 子 是 否 做 错,为 什 么 做 错。

2.学 会 换 位 思 考 :

家 长 要 换 位 思 考,理 解 孩 子 这 么 做 的 目 的,找 准 批 评 的切 入 点。

并 且 让 孩 子 换 位 思 考,“ 假 设 你 是 那 个 人,你 会 有 什 么感 受,这 么 做 到 底 对 不 对 ”。

3.首 先 自 我 批 评 :

批 评 孩 子 前,家 长 先 进 行 自 我 批 评,放 低 身 段,迅 速 拉近跟 孩 子 的 关 系。

家 长 的 自 我 批 评,也 能 让 孩 子 学 会 自 我 反 思。

4.只 对 事 不 对 人 :

孩 子 做 错 了 或 者 没 做 好,家 长 第 一 反 应 不 是 责 骂,而 是指 导。

就 事 论 事,让 孩 子 明 白 为 什 么 不 能 这 么 做,这 么 做 会 有什 么 后 果。

5.教 会 孩 子 改 错 不 能 盲 目 地 批 评,要 通 过 科 学 的 方 法 让 孩 子 意 识 到 错误,并 且 找 到 改 错 的 方 法。

利 用 批 评 再 给 孩 子 上 一 课,是 批 评 的 意 义 所 在。

6.选 择 恰 当 的 时 机 :

不 能 在 孩 子 起 床 时、睡 觉 前、吃 饭 时、生 病 时 批 评 他,这 会 直 接 影 响 他 的 身 心 健 康。

最 好 和 孩 子 坐 下 来平静 交 流,父 母 可 以 对 孩 子 提 要 求,孩 子 也 可 以 对 父 母 提 意 见。

7.采 用 和 善 的 态 度 :

批 评 孩 子 ≠ 骂 孩 子,父 母 更 不 能 向 孩 子 宣 泄 情 绪,应 该简 明 扼 要 地 指 出 错 误,然 后 再 教 育。

也 不 要 动 不 动 就 翻 旧 账,让 孩 子 抵 触 认 错,不 服 管 教。

8.尊 重 孩 子 的 自 尊 :

别 当 着 外 人 面 批 评 孩 子,更 不 要 在 孩 子 的 同 学、老 师 面前 对 他 又 打 又 骂。

不 只 大 人 需 要 被 尊 重,孩 子 同 样 需 要 被 尊 重,孩 子 的 内心 比 我 们 想 象 的 更 加 脆 弱 敏 感。

很 多 父 母 都 纠 结 过 一 个 问 题 :

到 底 要 不 要 管 教 孩 子 ? 管 了,怕 孩 子 哭 鼻 子,不 管,怕 孩 子 学 坏。

但 是,优 秀 孩 子 多 是 优 质 教 育 的 结 果,问 题 孩 子 多 是 问题 家 庭 的 产 物。

作 为 父 母,我 们 一 定 要 明 白 :

孩 子 总 有 一 天 要 脱 离 父 母 保 护 的 羽 翼,现 在 对 孩 子 太 仁慈,将 来 孩 子 根 本 无 法 承 受 生 活 的 重 压。

好 孩 子 是 管 出 来 的,熊 孩 子 是 惯 出 来 的。

教 育 孩 子,小 时 候 要 狠 管,长 大 后 给 他 翅 膀。

父 母 要 指 导 孩 子 做 正 确 的 事 情,不 能 因 为 心 疼 孩 子 而 放任 自 由。

爱 孩 子 和 立 规 矩,从 来 不 是 一 道 单 选 题。

养 而 不 教,父 母 之 祸 ; 教 而 无 方,父 母 之 过。

《 战 争 与 和平》中 有 一 句 话 :“ 没 有 人 和 你 说 不 的 时 候,你 是 长 不 大 的。

家长批评孩子一定要选对时机 篇10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尤其是以下几个时间点,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因此,建议家长 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批评孩子有技巧 篇11

在正常的亲子关系中,当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时,父母会采取批评的方式加以矫正。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却“不会”批评,比如在怒气中乱骂孩子,上纲上线或者翻旧账;有的父母则“不敢”批评,担心影响亲子和谐;也有一些父母“懒得”批评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没空”批评,把管教责任丢给保姆、幼儿园或孩子的爷爷奶奶。人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而要想管好孩子,就必须学会批评。

建设性的批评,简明有力

(范女士,33岁,全职妈妈)

我儿子两岁多的时候,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扯着嗓子尖叫。一天,我们一家三口正走在路上,儿子要吃冰激凌,我没答应,他就当街叫了起来。我很尴尬,呵斥他不要胡闹,他更起劲地踢腾,叫得歇斯底里:“坏妈妈!坏妈妈!”许多路人投以好奇的目光。

老公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才没有揍儿子,而是立即把他抱回了家。然后,老公去书房平复了一下情绪才出来问儿子为什么胡闹。儿子似乎早忘了刚才的事,一边摇头一边玩玩具。老公一边分析儿子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一边给他立规矩:“今后再发生类似情况,我和妈妈会把你带到一边去隔离,等你冷静以后再回来管你。”

老公悄悄告诉我:“我这辈子都没感到那么丢脸,本能的反应就是揍他一顿。所以,我先要让自己心平气和。”

一个礼拜后,儿子在超市里看中一件玩具。我们不给买,他又歇斯底里地大叫起来,而且还躺在地上打滚,引得众人围观。老公凑到儿子耳边说:“停下来,不然我抱你去隔离。”

哭声依旧。老公立刻抱儿子出了超市,来到地下停车场,把他放在了车里的儿童座椅上。儿子情绪激动,不依不饶。老公跟我站在车外旁观,过了一会儿老公才说:“你先安静,我们再上车。玩具绝对不买,你哭多久都不买。”

10分钟后,浑身被汗水湿透的儿子以停止哭泣宣告“认输”。老公上车后,儿子紧紧环住他的脖子不撒手。老公用简洁的语言批评他:“大哭大闹要东西绝对不给买,你要好好说话。”

这次批评之后,类似事件依旧发生,但儿子的哭闹不再像以前那么不加控制。他渐渐学会了尊重大人的决定权。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老公一直担任着设立界限和维护界限的角色,我则是与儿子朝夕相处,时刻陪伴。相比老公的理智与冷静,我更为感性与冲动,发现孩子做错事就忍不住一通数落。怒气中的责骂往往事与愿违,孩子越来越顽皮,还跟我对着干。老公教我批评要“有效”,必须心平气和、言简意赅,并在批评中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老公的建议下,我把想骂、想吼、想数落的话,精炼地写在客厅的小黑板上,跟儿子立规矩。

凝练文字的过程帮我绕开情绪雷区,批评儿子时尽量做到心平气和。比如:在公园或菜场时,儿子常趁我不注意溜到一边玩。我多次吼他:“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跟你说多少遍了,有坏人会偷小孩儿,把你抱走了怎么办?你知不知道妈妈多担心你……”啰啰唆唆讲了一大通,效果却不佳。

我写下自己想表达的核心内容——别离开大人的视线。老公又补上一句建设性的话:“去哪儿都要先打个招呼。”这种批评以理服人,儿子乐意接受,渐渐地不再故意乱跑了。

我们夫妻渐渐达成共识:批评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不是为了责备与伤害。所以,发现孩子做了错事,批评他之前我们会先考虑一下他应该怎么做才不会出错,并在批评的过程中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

举个例子:儿子的气管非常敏感,冬季需要带一种特殊材料的颈圈保暖。上小学后,儿子连续三次丢失颈圈。我批评他:“你为什么这么粗心?爸妈辛苦赚的钱你一点都不珍惜,丢三落四将来怎么办?”但我发现这种批评无效,需要调整。

我心里琢磨:儿子在什么情况下没丢过颈圈呢?答案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幼儿园的老师会帮小朋友检查物品,睡午觉时督促他把颈圈放在书包里;而小学的老师不会这么做,体育课的时候又要求学生去掉颈圈等物品,所以儿子屡屡丢失。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我跟儿子说:“你丢了颈圈,脖子连续好几天没有保护,你曾因此支气管炎发作,耽误上课,还整夜咳嗽睡不着。买一个新颈圈需要80元,倘若下次再搞丢了,你要为此负责——接下来一个月不买新玩具,一个礼拜不买零食。妈妈有个好主意:如果教室暖气开得很热,你拿下颈圈时顺手放在书包里;上体育课前,你把颈圈放进书包再去集合,颈圈就不会再弄丢了。”

这样的批评,客观、实用,儿子欣然接受,真的再没弄丢过颈圈。当我不用“丢三落四、邋里邋遢”等贴标签的词汇进行批评时,反而对孩子更加有效。

批评不当,儿子成了“两面人”

(周女士,30岁,企业员工)

我从小就被父母灌输一种家教观念:“打是亲,骂是爱。”确实,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我和弟弟都很优秀,先后考取重点大学,离开了农村。

所以,儿子小伟出生后,我对他也是随时管教,严格要求。我老公经常出差,我又要管家又要上班,情绪经常焦躁。我公公婆婆对小伟十分宠爱,我就时常有种担心:这么宠下去可怎么得了?从小无法无天,长大了危害社会怎么办?

我经常批评小伟“太皮了”“人来疯”“不听话”,常当着公婆的面口不择言。公婆比较怕我,一看我发火就不敢再说什么。小伟在五六岁之前,慑于我激烈的情绪和批评,即使领会不到我话语中的含意也会不自觉地收敛自己的行为——其实只是在我面前收敛,我不在家的时候他依旧老样子。

小伟一天天长大,对我的批评与责备渐渐有了“免疫力”,经常一副刀枪不入的样子。上小学后,我每天“盯”着他做作业。面对他的粗心,我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不停地指责他,不惜用刺耳的讥讽刺激他,时常让他感到羞愧。为了让他上进,我常拿他的作业跟其他小朋友的作业比较,这种批评貌似效果不错,他常因羞辱而让步,但其实他内心深处很不服气。

nlc202309080850

渐渐地,我发现小伟特别会看人脸色。他貌似很乖,背着我却偷偷使坏。我在家的时候他服服帖帖,我不在家时他常对爷爷奶奶大吼大叫、盛气凌人。公公婆婆一味溺爱孙子,对小伟根本谈不上管教。我老公偶尔回来,看到小伟不乖就打骂、罚站、禁看电视,小伟会收敛几分,可爸爸一走他就会恢复原样。我老公也困惑:这个孩子为什么变得“两面派”,人前人后两个样?

别看小伟在家很嚣张,对爷爷奶奶很凶,但在外面却很懦弱。刚进入小学时,老师想让他当班干部,他很不自信,说自己“做不来”。老师让他做小队长,他也畏畏缩缩。课堂上老师提问,他站起来浑身发抖,声音支吾,惹得同学们笑声一片。他甚至因此不愿去学校。我感觉很受挫,为什么我严格要求儿子,随时批评矫正他,却是这种结果呢?

我家楼上住着一位裁缝老太太。她虽然目不识丁,却很懂得教育孩子,一双儿女,一个当了医师,一个做了教授。

我带小伟去串门,向她请教,还观察她怎么跟暑假来玩的孙子和孙女进行互动。她的孙子孙女来自大城市,可谓见多识广,但被老太太管得服服帖帖。两个孩子每天按时做作业,而且知道分担家务,在家里从不吵闹。

一次,老太太觉得家里客厅有些乱,就对两个孩子说:“宝贝们,你们要把房间搞干净,因为你们都是乖孩子。”她不代劳,也不唠叨,而是直接地批评,“你们住在我家,就要尊重我的习惯,我需要房间保持干净。你们以后去别人家做客,也必须干干净净才不惹人家厌烦。”她语气平静而有力,还附加了一句,“如果今天晚上客厅还这么乱,我就打电话让你们爸妈知道。”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受了批评也不顶嘴,立刻动手去收拾。

我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我家的类似状况。当小伟的卧室脏乱不堪时,我忍不住情绪激烈地批评他:“你不觉得生活在猪窝里很糟糕吗?”“我最烦你这样脏乱差的孩子!”这种咄咄逼人的批评或许会让小伟感到困惑:“我为什么必须让房间干净?”“脏乱差有什么不好呢?我没感觉不舒服啊!”

看了裁缝老太太与两个孩子之间的互动我意识到,希望保持房间清洁的人是家长不是孩子。想让孩子也像家长一样做个整洁的人,最好真诚地陈述事实,比如告诉孩子房间太乱了,然后讲道理:“你觉得住在乱糟糟的环境里没关系,可你身边的人会是什么感觉呢?将来你要住校,室友们会喜欢吗?”最后,再提出具体的要求:“你去把桌子上整理干净!”

于是我改变了对小伟的批评方式:批评之前先平复情绪,过滤不恰当的语言,做到真诚、耐心,努力从以前的“否定者”转变为“欣赏者”与“指导者”。当我心平气和、不再数落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批评变得更有说服力。小伟自然能够感受到我的改变——没有了一味的贬损,取而代之的是“建设性的意见”和“应该怎么做”,他感到自己被接纳、被尊重,自信心油然而生,往往会愉快地接受我的批评并努力做得更好,我们的关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融洽。

批评孩子不妨试试“聚焦法”

(黄教授,儿童心理学专家)

每位家长都会批评自己的孩子。然而,孩子“屡教不改”、把批评“当耳边风”的情况经常存在。为做到“有技巧、有效果、有的放矢”地批评孩子,我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聚焦法。

“聚焦法”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思维导向,应用于教育领域后效果非常好。用这种思路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三个方面的问题:你的错误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怎样的困扰;你要如何为这个行为负责任,如何弥补;不再重蹈覆辙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举个例子:妈妈在院子里洗衣服,让小红收拾自己的玩具。可小红非要“帮”妈妈倒洗衣液,结果却把半瓶洗衣液倒在了地上,而且自己摔倒在倒洒的洗衣液上面弄脏了新衣服。妈妈先安抚大哭不止的小红,肯定她助人为乐的热情,然后才批评她:“你这样做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危险,浪费了东西,还让妈妈做家务的时间延长。所以,你要帮妈妈一起把地上的洗衣液清理干净。以后你想帮妈妈做家务时,要说出来,并听妈妈安排,得到允许才能做。”

一般来说,家长在批评时若能够心平气和地讲清楚以上三个方面,孩子听得懂来龙去脉,就能感觉到大人“讲理”。像第一个案例中的家长们一样,他们避免用盛怒中的气焰伤害儿子,先自我控制再进行批评。这个道理,很多家长都懂,然而能做到的人并不多。他们在批评孩子丢东西之前,先寻找问题不发生或是问题没那么严重时的例外情况,并且以此为线索去挖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聚焦法”的创始人,韩裔美国心理学家茵素老师运用东方文化中的“太极”概念来阐述——她认为八卦图中黑色与白色的部分可以代表一个孩子的正面行为与负面行为,就像阴阳相生相克,共同存在一样,家长不要只看黑色的部分,还要看到黑色部分里的白色部分。家长们不能用孩子的偏差行为去标识孩子的人格,而要在批评中帮助孩子看到可以提升的潜力,而不是将力气与精力都放在消灭黑色部分上。

中国的家长们特别需要学习把聚焦从黑色部分转移到白色部分——找到孩子犯错误背后的善意、闪光点与值得肯定之处。家长们的态度应该坚定而不强势,用同理心帮助孩子想办法,而不是无穷无尽地道德说教。

再举个例子:琪琪去老家度暑假之后学会了说脏话。一天爸爸带她去玩旱冰,有个小朋友撞了她,她用脏话骂了人家;自己没控制好速度摔了一跤,她又出口成“脏”发泄怨气。爸爸便对琪琪说:“刚才你说了脏话,是不是因为人家撞了你你很生气?用脏话骂人可不好。”“你自己摔倒的时候说脏话,会让人觉得你很不文明。”几次提醒之后,琪琪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有所改变,当又一次被别人撞了以后,她说:“哎呀,你咋不看路呢?”爸爸立即表扬她:“你能换一种方式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太棒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呢?”琪琪非常骄傲,很快就学会了用各种感叹词来代替说脏话。

“聚焦法”还包含一个重要理念——看重孩子每一个小小的改变。家长要在孩子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用赞美的方式为孩子助力。如果家长批评了孩子赖床的行为,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就要仔细观察孩子,当孩子有所改变时要用赞美来强化他的好行为。比如:“爸爸注意到你今天准时起床了!”“你一听妈妈叫就爬起来,这简直太棒了!”

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在受到批评之后努力改正,是理所应当的,不用大惊小怪。然而事实上家教专家都不这么看,而是认为“孩子停止做错就值得赞美”,而且“每个孩子都是解决自己问题、改正自己缺点的专家”。

总而言之,“批评”是每位家长都必须学会的事。批评不是为了打压、贬损,而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家长要相信孩子的善意与能力,在批评孩子时启发孩子思考:我怎么做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让问题不再继续。

建议广大家长,将“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思维引入批评中,给批评加点“料”来提升批评的效果!

〔编辑:冯士军〕

上一篇:杭州平面设计培训下一篇:以姐姐为话题的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