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2024-11-27

懂得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共7篇)

懂得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篇1

懂得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善于倾听也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从沟通的角度而言,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学会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父母只有善于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才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孩子倾诉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由环境和气氛来培养。当父母能以平等的心态倾听孩子诉说的时候,那么,孩子就会从父母这里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沟通就会变得顺畅。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十分关爱,说得上是“衔在嘴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看待的父母却并不多。例如,孩子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或者疑惑,在向父母诉说时,很多家长稍不如意,就会打断孩子的话,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将话咽回去,这肯定不是家长们所希望的结果。为什么父母不能静下心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声音呢?

事实证明,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多扮演一下倾听者的角色,孩子一定会对父母说出他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话,雯雯今年上六年级。最近,雯雯妈妈发现女儿和平时很不一样,经常一个人闷闷不乐,也不像往常一样爱说爱笑了。雯雯妈妈想,女儿有心事了,便决定找女儿谈一谈。

这天,吃过晚饭,雯雯妈妈拉着雯雯的手,说: “我女儿这几天好像很不高兴。走!妈妈带你去公园散散步。”

雯雯一路上都没说话。一直走到了一张长椅前,雯雯拉着妈妈坐了下来。看着女儿欲言又止的样子,雯雯妈妈说: “雯雯,你长大了,人长大了都会有心事。我不是说过吗?我虽然是你的妈妈,但也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有什么心事、什么困难都可以和妈妈诉说,妈妈即使帮不了你,也可以为你分担一点啊,对不对?还有人比妈妈更值得你信任吗?”

这时,雯雯好像才没有了顾忌,靠着妈妈的肩膀,小声地说: “妈妈,我总觉得这件事不太好说。怕您不理解,怕您生气。

雯雯妈妈笑了,说: “傻孩子,妈妈也是从你这么大长过来的,有什么不理解的?说说看?”

雯雯想了一会儿,说: “妈妈,您知道我的同桌杨刚吧?”

“哦,那个男孩子成绩也很棒,我知道。”妈妈回答。

雯雯接着说: “我们关系不错,平时考试不是我第一,就是他第一。不同的是我数学比较好,而他的数学成绩很一般,所以平时放学以后我经常留在班级帮他补习数学。可上周……妈妈,他说他……喜欢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雯雯妈妈这时才明白了女儿这些天来情绪不好的原因。但是雯雯妈妈想,这事挺棘手的,一定要处理好。想到这里,雯雯妈妈拍了拍女儿的后背说: “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说明你长大了。你能和妈妈说这件事,妈妈很高兴。再说了,有人喜欢你,说明我女儿好呗。妈妈高兴!其实,妈妈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是吗?”雯雯瞪大了眼睛,看着妈妈。

“妈妈那个时候比你大一点,十四五岁的样子。住我家邻居的一个男孩经常骑自行车去学校接我放学。开始的时候我以为他就是看在邻居和朋友的面子上来接我的呢,直到有一天他给我写了一封信……后来我给他回信了,告诉他我想要一个他这样的哥哥。再后来他就真成了我哥哥,我们一直都是比较好的朋友。直到后来搬家了才失去联系的。雯雯,你现在也长大了,你也应该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对吧?妈妈建议你和杨刚说清楚,做朋友挺好的,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但不能有其他的想法,因为你们还没有真正长大。妈妈相信杨刚能想通的。如果有什么麻烦你可以随时和妈妈沟通,好吗?别难过了。”

“妈妈,您真好。我开始都不敢和您说呢。”雯雯笑得很释然。

这就是沟通的妙处,这就是倾听的神奇!我们都应该向这位母亲学习一下,她很轻松地就把孩子的一个“小危机”解决了。事实就是这样,作为父母,我们不管做什么,肯定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既然是为了孩子好,既然爱孩子,就不要有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丽是要选择倾听。在倾听之中,融入对孩子的爱、宽容、耐心和激励,从而给孩子创设一个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从而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最亲密的亲子关系。候没有一种“倾听意识”,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要说的话说完,而是一味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至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这都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所以,要想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要想让孩子对你言听计从,要想让孩子对你无所不谈,家长就必须先有一种倾听的意识,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懂得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篇2

一、细化要求, 明确倾听的标准

“上课要认真听讲”“到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家长们一直都在告诫自己的孩子要认真听话。然而, 在我们的课堂上, 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做到认真听讲呢?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因此,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老师就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的倾听要求, 让孩子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明确的倾听标准, 慢慢地学会倾听。

我在给一年级的新生上第一堂课时, 就把孩子们在数学上的倾听标准纳入了常规教育内容中并细化要求。

首先, 在课堂上倾听的对象应该是学生, 不管是老师的教学, 还是同学的发言, 学生都应该给予尊重。

其次, 在倾听的过程中, 应该保持一颗安静的心, 认真对待他人的每一句话, 边听边思考, 他在这句话中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能带给我哪些启发?

最后, 发现自己的想法与发言人的想法一致时, 可以用掌声、微笑或赞美的方式来表示赞同;当有不同意见时, 要尊重他人, 等发言人发言完毕后, 再举手示意, 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别人讲话要做到不插嘴, 给别人提建议要做到不激动。

有了倾听的标准之后,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 孩子们都有了一定的倾听意识, 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就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倾听, 从而达到有效的倾听效果。

低年级的学生, 由于年龄较小, 所以维持注意力的时间也比较短, 自制能力和思维能力都相对较差。倘若老师在孩子们倾听疲劳的时候, 能够及时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情境, 就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唤醒他们的倾听欲望。要想让孩子们在数学课上都能全神贯注地倾听, 老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创设出一个个新的兴趣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身作则, 感受倾听的美妙

一年级的孩子们向师性很强, 此时, 我们老师就应该好好地发挥榜样的作用, 专心听孩子讲话, 给孩子们当好一个倾听的榜样。

教育家卡耐基说:“做个听众往往比做个演讲者更重要。专心听孩子讲话, 是我们给予他们的最大尊重、呵护和赞美。”因此, 在我的教学中, 我始终都是俯身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回答, 给孩子们做一个认真倾听的示范。当然, 老师不是为了“倾听”而倾听, 而是为了“理解”而倾听, 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倾听, 为了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而倾听。

四、适时评价, 渗透倾听的方法

虽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 让我们多听少说, 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只“听”不“说”。在倾听中, 听者不能对说者的所言所感一言不发, 这不仅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而且还会让对方觉得自始至终都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单方面地表达, 误以为你不关心他的言论。因此, 倾听别人的谈话时, 要注意信息反馈, 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对方。例如, 对于谈话中你不了解的地方, 你不妨这样问:“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话, 你的意思是……”一旦确定了自己了解对方后, 就要给对方一些积极而实际的帮助和建议。对于对方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 要适时地给予一些评价, 以此来促进自己与说话对象间的交流, 让倾听变得更有意义。

五、总结

在教学中, 老师始终应该以“听”来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首先, 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让他们由倾听老师的要求, 学会倾听同伴的话语, 并掌握有效的倾听方法。其次, 老师要以身作则, 给学生做表率。在教学中, 老师要放低自己的姿态, 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 主动和学生交流, 适时地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评价, 及时分担学生的烦劳, 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尊重。再次, 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中的“倾听典型”, 并及时对好的倾听者给予评价和表扬, 鼓励其他同学进行模仿和学习, 使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 也让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变得更有序、更有效。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储的道德资本, 这个资本不断增长, 让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因此, 数学老师要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为孩子们积累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资本奠定基础。

摘要:作为低年级的老师, 应该重视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细化要求, 明确倾听的标准;设情境, 促进学生倾听;以身作则, 感受倾听美妙;适时评价, 渗透倾听的方法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

倾听孩子的心声 篇3

一、倾听孩子的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一节课,如果你多倾听孩子的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寻求答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教学《将相和》时,读懂课文的几个小故事之后,学生说想“演一演”,我采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把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这是学生自己对人物语言的再创造,闪耀着灵性的火花,在表演中增进了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了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比赛,我让他们进行男女对抗赛,分别找出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的依据,以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到讨论中来。看着同学们那兴奋的神情,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暗自欣喜:幸亏没有抹杀孩子的积极性。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二、倾听孩子的疑惑

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说“借”箭而不是“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出了相关的依据。有的说,“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诸葛亮利用曹操的箭击败了周瑜的阴谋,又能把箭“还”给曹操,诸葛亮太有本事了…… 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了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让孩子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倾听孩子的表达

有了个性化的思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将相和》时,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不满,采取了避让的措施,我让学生讨论蔺相如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有学生说:这样很对,可以使问题变小,使廉颇冷静地思考问题,这是顾大局识大体的表现。也有学生说:这样做不对。对于孩子的回答,我很是意外。他的理由是:作为赵国的上卿,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如果廉颇一时不能醒悟,那不是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吗?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找廉颇谈心,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一定会成功的。我带头给这位学生鼓掌,孩子的眼里闪耀着激动和幸福。我想这一幕一定会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

《登山》一课主要讲述了列宁在登山看日出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而走一条靠近深渊、非常危险的小路。我原本希望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列宁作为革命导师时时刻刻不忘锻炼自己的意志。但是有一位学生提出不赞同列宁的做法,他认为:“他不是个登山运动员也不习惯走山路,很可能会有失足的危险。没有了他,全国的革命将失去领袖,他不应该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万一发生了不幸的事,那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伟大的生命绝不应该浪费在无谓的牺牲上。”我为他这样的说法而叫好,其他同学也为他鼓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认真倾听孩子对课本、对问题作出的不同思考,并对其独立思考的行为给予表扬,来呵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篇4

江南区第一幼儿园

杨春宇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种特别受大家欢迎的人,他们在听对方谈话时,无论对方的地位怎样,总是细心、耐心地专注地倾听,说者自然也就感觉畅快淋漓,受到重视。我们也曾这样耐心地对待过我们的孩子吗?每当孩子主动要向你倾述,你可曾放下手中的工作,让他畅所欲言,把心中的郁闷宣泄出来。有时只是一时想不开,过度地焦虑;有时真希望有人为他分担一些痛苦。这时候,他也许会对父母吐露心事,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鼓励。亲子之间如果能彼此倾诉,经常恳谈,问题会少得多。孩子成长过程是很快的,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方法不对,亲子双方都会感到痛苦,而且不正确的沟通方式,会白白浪费家长的许多精力与时间,让亲子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曾经听到朋友抱怨爱人这样教育6岁多的孩子:要多练习写字,以后长大就会更聪明学习更棒!于是买了好几本描红本来给孩子每天练习,而且一写就是两三页,刚开始孩子还乖乖地完成爸爸的任务,后来就不乐意了,每次一写就皱眉头,才写几个字就开始发呆。他爸爸看到这样就劈头盖脸的指责道:“写这么点字就不想写了?你怎么都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考100分?”“爸爸,好累啊,我不想写这么多!”孩子流着眼泪说。朋友也说小孩子还小,写不了这么多,写多了也没效果。可孩子的爸爸却一意孤行,不听孩子的倾诉,非要儿子按他原来布置的去做,有时甚至还让孩子多写点,觉得这样做是为孩子的将来好。孩子没办法只能听话照做。转眼3年多过去了,我到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的儿子正好在写作业,我拿起一本作业本来看,发现作业本上的字不太端正,歪歪扭扭,而且还喜欢涂改。这时朋友的爱人说:“我这孩子挺聪明,成绩也不错,就是字写得乱七八糟,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改不过来,气死我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对儿童的倾听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接纳。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一种倾听,能够反映出成人对孩子的理解。倾听孩子内心的心声,我们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在孩子面前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家长以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意图办事。因此,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记事父母不停地说,孩子看似在听,但是,孩子仍会犯些父母经常告诫的错误,其实孩子并没有听进父母说的话。这些父母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学会倾听,而是一味的教导!如果朋友的爱人能在儿子不愿写字的时候能停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分析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我想现在的情况会大有不同。

调查发现,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使用的频率最高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真没出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假思索地把“听话”这种命令试的两个字挂在嘴边;“没出息”这三个带着强烈贬损意味的字不知道刺伤了多少孩子的心。这些话反映了大多数家庭缺乏亲子间的平等沟通。“好好学习”可以看出大多数父母只看到孩子学到的知识,得到的分数,殊不知孩子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有其他的生活内容。作为父母,谁都希望“子成龙、女成凤”,于是不少家长都是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培养孩子,甚至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孩子,总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总以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就是为孩子好,无形中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孩子的世界。试问这样做的父母:“你们了解孩子吗,倾听过来自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吗?”

那么,家长该如何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呢?首先父母要听孩子把话说完。有时候,孩子会兴冲冲想跟父母谈一些事情,想告诉父母自己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可是,父母都总是忙着做其它的事,要孩子等会儿再说;或者孩子诉说一件委屈的事,父母一听就发火、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当孩子还没把事情说完,父母就打断孩子,也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就责怪孩子,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也会使孩子失去应有的自信,而且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听孩子把事情说完。听孩子说活,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其次,父母适当给予分析和建议想要孩子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父母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要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在倾听中,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听完孩子的倾诉后,家长还要根据自己的阅历,给予合理的建议。例如,当孩子说起幼儿园里的某个小朋友上活动课的时候推打了自己,你就要和孩子分析,以后要小心保护自己,同时也不要去伤害其他小朋友。

懂得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篇5

召陵区实验中学张桂敏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就如一根链子上的三个环节不可分割,只有环环相扣,形成合力,对青少年的教育才能行之有效,我深深体会到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人成才道路上的重要性。这个寒假,我走进家庭,走近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成长的环境和动态,从而更好地走近孩子的内心,寒风凛冽,我心中却荡漾着温暖与感动。

这次走访的家庭,大多数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们的学习,偶尔打来电话,也是随口问声“作业做好没有?”这样的疏于监督,致使孩子们的学习自觉性较差,通过交流,使家长们深刻意识到,照顾孩子不仅是关心孩子的吃喝,孩子的学习、孩子的精神生活也要悉心照顾。

我们班的小班长智楠凯同学,他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在三年级时,他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但进入四年级,他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之前我也和孩子家长电话交流过,但效果不是很好,这次,我决定要去他家和父母好好谈谈,找到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根源所在。走进他家大门,就能感觉到他的生活环境很优越。与他妈妈交谈了两个小时,了解到他父母平时都很忙,孩子平时由奶奶照管,但是奶奶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却没能力顾及孩子的学习,对孩子也多是放纵自由。孩子的妈妈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也很着急。我就问孩子,“这段时间心里到底有什么想法”,没想到孩

子的回答却让我们大吃一惊,孩子说:“我每天回到家,看不到妈妈,就开始想她,别的孩子每天都有爸爸妈妈陪着,可是我呢,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妈妈呢,没睡醒她就上班去了,她下班时我也早已经睡着早了,想到这些心里不痛快,也就学不进去了”。妈妈听了孩子的这番心里话,深深地低下头良久不语,内疚之情溢于言表。她没想到孩子小小的年纪思想却也这么复杂,她当即表示今年不再出去工作了,全心全意在家照顾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生长环境。孩子的妈妈还说,以前之所以出去工作,就是因为孩子的成绩一直不错,怀揣着一百个放心才出去工作,可万万没想到孩子的学习竟然下降这么多。

其实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感觉没有必要天天守着孩子,或者在家也没能力辅导孩子,还不如出去工作呢,其实他们不知道,父母在家虽然不能辅导孩子,但能慰藉孩子的心灵,孩子回到家能看到他们,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激励!通过这次家访,我感触颇多,每结束一次谈话,我的内心都经历一次震动,职业的使命感也都得到一次净化,我的信心一次次更加坚定:我愿意为我的孩子们付出我的一切努力,为了他们能快乐的学习、幸福的成长,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教孩子学会倾听的幼师随笔 篇6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把钤元叫到我的身边。我边抚摸着他的头,边说:元元,如果以后你想要发言时,请你先举手。这样老师知道你要回答。但不准你在课堂上插话。可以吗?他马上应道:可以。于是我又对他说:请你学会倾听老师、或者小朋友的心声。当老师在说话时,你可要认真听我在讲什么,因为老师讲的话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仔细听就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他听完后,轻声地和我说:老师,我知道了。通过这次的谈话,郑钤元改掉了这个坏毛病。虽然有时他还是会犯,但是现在的情况比之前要好很多,这是我感到很欣慰的一件事。

如何倾听孩子心声 篇7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在遇到这个情况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指着儿子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准跟别人打架,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结果儿子“哇”地一声哭了,后来她才知道,是另一个孩子无故先动手的。这位母亲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错怪了孩子,后悔不已。

孩子会哭泣、会恐惧、会愤怒,也会发脾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常常被孩子的一些“非正常”表现所困扰。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非正常”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好,将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事出必有因。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当理由。他们可能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用“非正常”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这个时候,父母坐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则是对孩子最好的关注和支持。而对青春期内心动荡不安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带价值判断的倾听,更是让孩子表达沟通意愿、建立亲子之问信任关系的重要基础。

例如,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带价值判断的反应就是:“你怎么这么懒!”“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父母这么一说,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批评,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会大打折扣。

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是父母营造一个安全、轻松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让孩子继续把他的心里话告诉你。

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困难,爸爸妈妈在任何时候都会耐心听他说,帮助他想办法。这样,孩子自然愿意拿出他的心事与父母分享。

身为父母的你现在一定明白了倾听的重要性。但从未做过这种尝试的父母,在倾听孩子时,还需要掌握一下技巧:

说话时注视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

倾听的最佳时间是你和孩子独处时,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敞开心扉。

保持自然放松的微笑,表情随孩子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点头。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那样会让孩子觉得你不够尊重他,从而影响信任感的建立。倾听就要听到孩子的心声,要让孩子把话说完。

上一篇:有关语言的故事下一篇:采购物料价格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