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现状

2024-09-18

学生阅读现状(共12篇)

学生阅读现状 篇1

近年来, 课外阅读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但形势仍不能乐观, 主要问题表现在阅读兴趣单一, 阅读量少、阅读时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等。通过调查, 造成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如下:

学生方面:日常学习中所要完成的书面作业仍占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 课外阅读时间不充足;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经验的积累近乎空白, 学生个人阅读材料少。在动画片、电脑、网络游戏、流行音乐充斥着的今天, 学生课余时间选择电视、电脑, 导致学生没有静心阅读的习惯。

教师方面:新课改课堂教学容量大, 大部分教师在大抓教育质量的风气下, 认为无暇顾及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部分教师无指导经验积累;部分教师认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有过尝试经历, 可不系统, 缺乏系列, 有效性低, 无持续性。

家庭教育方面:大多数家长到了中年级往往看重的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 一般不重视课外阅读;对孩子的阅读关心少, 甚至有干扰作为;大部分家庭中几乎无阅读氛围。

通过反思, 我觉得要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兴趣, 好书引读法。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 所以我们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 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很容易被吸引, 更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更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我们教师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只有选择了适合孩子口味的, 孩子才会对阅读课外书有更大的兴趣, 并能让这样的兴趣一直持续到以后。像《猜猜我有多爱你》、《小蓝与小黄》等一些绘本读物, 有漂亮的插图又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在阅读课上, 和学生一起一页一页地翻看, 边看边猜, 边猜边看。还让学生发挥想像, 创编故事。学生对这样的阅读兴趣浓厚,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巧用故事, 诱发悬念法。

故事人人都爱听,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个个精神抖擞, 双耳立竖,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在教师声情并茂, 娓娓道来之中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个或有趣, 或惊险, 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 期待大结局之际, 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还没结束, 后面的可更精彩呢, 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此时我们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去进行阅读, 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注重展示交流, 体验阅读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采用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沙龙、知识竞赛、现场作文等方式, 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在此过程中要及时的给学生肯定和奖励, 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外阅读和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来, 让他们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知识和信息, 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 就一定要读完, 千万不可浅尝辄止, 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选择读书的时间, 不能想读就读, 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 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 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 区别对待, 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 轻骑剽悍, 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80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 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 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营造书香家庭

家长和社会也应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农村家长虽文化程度不高, 但也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 多陪孩子一起学习, 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 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公安、工商、文化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 坚决取缔学校周围的电子游戏室, 严格执行未成年人进网吧的各项规定。倡导亲子共读。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20分钟, 每周带孩子逛一次书店, 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 做到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沟通。

这样,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使我们的学生自觉阅读, 乐于阅读, 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学生阅读现状 篇2

一、小学生阅读行为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慵懒行为。才能来自勤奋,从调查一的情况来看学生中懒于与书打交道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数量,而且问题之所在的是他们常常把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的因素,诸如没时间,没书或一些其他的原因。从其他几个调查来看即使是那些常看书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普遍问题。

(2)、敷衍行为。这是学生被动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从调查一的“只看些订阅的报刊”,和调查二的“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以及调查三的“父母或老师的规定”中不难发现学生中的这一问题。

(3)、偏食行为。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错误的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就是要多看作文书。所以在方法选择上也较偏重于“好词好句的摘录”这一形式上。

(4)、功利行为。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对看书的目的上,较片面地认为看书主要是为了向人家炫耀看书的数量、赢得老师的表扬和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但忽视了知识的积累等重要的目的。所以能坚持写读后感的同学自然就少了。

(5)、盲从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外阅读无目的性与无方向性。调查一?quot;只看报刊“与调查二的”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以及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看”作文选“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文史、科普类也就少人问津了。

(6)、浮躁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其阅读过程中的无”法“可依,缺乏指导之后茫然无绪,找不到”航标灯“之后的心理冲撞。从调查就可以看出,许多学生虽然在看书,但到底怎样看书还是找不到”北“的。久而久之,就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课外阅读心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学生产生这样的不良行为归根到底还是缺乏兴趣、没有方法、没有习惯所致。

二、正确的阅读行为表现

1、榜样引路。

做法一:选择一些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向学生作介绍。

做法二:选择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向学生做介绍。

做法三:挖掘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事例和其取得的成绩。

2、动机诱发。

做法一:利用广播做全校性的优秀图书介绍。

做法二:优美文章、世界奇闻、片断节选等等介绍。

做法三:进行经常性的优秀书报展览。

3、指导方法。

(1)、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的选择性使用。欧美国家流行的SQ3R读书方法的介绍:

第一步,浏览,求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步,提问,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步,阅读,读通全文,做到边读边思考边笔记;第四步,复述;第五步,复习,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体会。

(2)、阅读材料的选择。一要广,学生的阅读面要广,博览群书。科普类、童话类、小说类、作文选、散文类等健康的有益身心的皆可涉及。二要精,可从三方面去着手:(a)、延伸性材料,就是对某一作品的相关的书籍(或节选的源作品)进行延伸性的课外阅读。(b)、扩展性材料,就是在课本中学过某作家的一篇文章(或看了某一作家的一本书)后,再选这个作家的其他文章来读。(c)比较性材料,就是学生把不同作家的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性的阅读,比一比语言风格或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三要远,学生课外阅读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要”放长线钓大鱼。“比如对名著等也可开始早期阅读。

(3)、读书方法的选择:a、摘录法。随时摘录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佳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b、圈画法。对文章中精彩的片断和发人深思的语段进行圈画批注。c、剪贴法。读报时,将印象较深的文章剪下来加以归类整理,组成剪贴本。d、制卡法。把在阅报栏、书店、图书馆所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卡片上。e、笔记法。将对一文、一书的内容、看法、感想等写下来。

4、尝试做到六个一:(a)用好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摘录本和一本读书笔记本。(b)带着一个主题去搜索读。(c)读一本(篇)写一篇。(d)每天必看至少一页书。(e)每天至少与人交流一次读书内容或感受。(f)一本好书(好文)反复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阅读是锻炼脑力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培养分析总结能力的途径之一,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贾容韬认为,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因为通过阅读,让孩子们懂得人生的道路,知道生命的意义,明白学习的目的。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生命意义的理解的能力是利用考试的形式来考察。虽然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缩短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增加了课外自由安排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教育部门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对于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对于一、二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而五、六年级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对阅读的看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下达了具体的学生课外阅读推荐篇目,要求学校、教师推荐给学生。但在要求阅读的同时,上表只能体现出对量的要求,对于学生在阅读后期望达到的标准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在很多一线教师中,总会听到对于课外阅读的提倡,教学的成果很多是通过学习成绩来展示,但是单纯的对于课外阅读的强调,并没有对阅读与学习兴趣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所以阅读的多少是否对学习成绩有所影响,或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哪些方面对学习成绩有影响是笔者做这个调查的目的。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

在对学生的阅读现状的调查的数据统计中,发现了学生课外阅读中产生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过渡强调阅读数量和时间

从课程标准里和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课外阅读更多的是对学生的量的要求。从列出书单后,教师安排家长监督学生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书单中列出的书籍进行考察教师和家长并没有采用任何手段对学生的检验。一本书看完后缺少巩固的过程又开始进行下一本书的阅读。很多学生在追求量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掉一本书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感悟。无法有更多的时间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那么阅读的主要目的也无法达到。在阅读的时间上,也并不是越多越好,遵从适量的原则,在一定时间内的有感阅读比花费更多的时间只进行对书内容简单的理解更加有益。阅读中不仅是学习陌生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培养能够抓住重点的能力,也培养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细细的揣摩作者的意图,和作者进行灵魂的对话,这样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自己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二)被动阅读降低阅读有效性

调查中,有部分同学的阅读还处在被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同学有个显著的特点是能不进行课外阅读就不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吸引力不及看电视和上网的吸引力大。老师布置的不得不完成的情况下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依旧是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并不会从阅读中体会到任何的趣味和放松,在阅读中不能收获愉快的感觉同时也不能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不要求达到能够与作者进行对话的深度但是阅读后能得出自己的见解,对于阅读过程中,阅读到好的描写手法或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都是可以学习的部分。这部分学习的内容因为并不在教师课堂教学的范围,所以一些学生在没有老师引导下阅读后,导致对文章内容的陌生感,无法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对作品的无兴趣感,阅读就变成了单纯的认字过程,没有代入感也不具有对书中展现的问题的分析能力,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花费了时间阅读却对阅读的内容短时间内遗忘后能算在有效的阅读范围内的内容大大减低。

(三)阅读的目的存在消极的倾向

小学生的阅读存在明确意图的倾向,自发的兴趣阅读少、由原文发展的深化阅读更少。一个原因是,无论在学校或是家庭的环境下, 将一切以兴趣为出发点的学习冠上了功利的帽子,以成绩为最终追求目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如同从幼儿园就接触知识的目的就是将来应付考试,在越往高年级发展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精力都大打折扣,阅读的书籍也越来越单一。原因在于高年级学生的选择阅读的材料并不是出自于自身的兴趣而是通过老师和家长有目的的要求下,有针对的安排下选择与自己兴趣背道而驰的阅读材料,更多的是偏向于与课本学习相关的材料来进行阅读。这也体现了现阶段学生的阅读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家长而被动的有目的性的阅读。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在小学生在较重的课业负担下,会选择仅供消遣的书籍来阅读,而相对比较有深度,阅读性更高的书籍就不太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选择通俗易懂,并且带一些轻松愉快或者放松身心的内容变成了在沉重课业背景下学生休闲的一种途径了。例如: 漫画卡通、童话故事、短篇小说等,读起来省事、轻松,“快速、快感、快扔”的浅阅读适合了当前青少年缓解学习压力而追求轻松快乐的心理状态。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对策

1、教师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

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面对大量的文字或枯燥的内容很容易产生消极的阅读态度,在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下完成阅读,但不带入自己的感情无法达到拥有自己的感悟的程度。小学阶段大部分同学将注意力放在了有趣的新鲜的故事情节上,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判断,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阅读的积极影响,及时的阅读书单中推荐的书籍,再从书单中选出能够使学生主动阅读的故事性较强的好书籍,投其所好,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教师推荐图书时不强加给学生,留个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只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选择高品质的书籍才能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在阅读过程中纠正学生对于阅读功利的思想,扩大学生的阅读材料选择范围。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阅读态度,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课外书籍的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读边做笔记。在阅读中对好的词句用圈、点、勾、画方式标记是一种阅读的良好习惯,不仅能提醒自己读书时认真地阅读思考其中的问题,而且能够在重点强调下加强对知识的记忆。阅读的过程中对好的词句也可以模仿的方法进行运用。在读的过程中尝试写,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而且能提高读书效率。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行之有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最佳途径是立足于课堂教学,渗透阅读方法,继而迁移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比如在课内阅读中向学生介绍阅读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要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读到优美的句子、重点句子在旁边做批注,及时写下自己的体会感悟;阅读中通过画曲线、直线、星号等标记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将课内获得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既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熟练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又有利于紧密联系课内、外阅读。

3、教师组织开展课外阅读交流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现状 篇4

一、当前我国小学阅读情况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已经开始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课上和课下教师都有积极引导,课堂上规定的阅读任务基本上都能完成,但是课下阅读情况教师无法掌握,学生选择书籍的随意性强,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内容对自身没有积极影响

如今网络小说和漫画作品盛行,学生除了完成课上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外,课下大部分都是观看动画、影视作品,或者网络小说和漫画,对日后学习真正有益的文学作品却很少有人去阅读。而网络小说和漫画作品有很多内容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对身心也有很大的伤害,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也有很多小学生沉迷于各类网络游戏或玩手机,长时间积累会使学生沉迷其中,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小学生阅读忽视深度理解

小学生年龄段玩心重,很少能坚持持续时间的阅读,对有益身心的文章兴趣不高,阅读的时候只是粗略看一眼,甚至有不认识的字词也忽略不计,书中的内容更是没有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还有一些学生喜欢幽默轻松的书籍,或者是连环画、带绘画的文章。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从学生特性出发,一些经典名著理解困难,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更不用提深度理解了。

(三)大部分小学生没有课下阅读的兴趣和时间

一方面,一些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自身缺乏兴趣是一部分原因,而最大因素是家长和教师没有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一些家长溺爱孩子,强调天性教育,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而教师课堂上对阅读的强调不到位,对阅读任务完成情况也没有做好调查。另一方面,当前大部分小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压力,但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仍没有改变,课程紧凑,课下作业繁多,需要参加的特长课外班也比较多,周末全天的课程都排满,学生没有时间在课下进行阅读。

二、对目前小学中年级阅读情况存在问题的评价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进行,中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知识已经比较全面,但是语文教材要求的任务仍然很重,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还有上文已经提到,中年级学生处在过渡期,分化严重,如果让他们养成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会一直保持,反之在日后学习中再培养就会很困难。所以,加强指导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各方必须提高认识。

三、关于培养和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的引导,重视图书馆建设和完善

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并不断完善。根据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调查和教学要求,引进相关的书籍,加强对中年级学生的引导。除了图书馆之外,出版社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将对中年级学生有益的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优化排版,降低难度,使内容方便理解。影视传媒公司也可以将经典名著拍成影视作品,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去阅读原著,促进阅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教育改革要求,建立校园读书馆,在课上引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和学习。校园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注意开设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阅读区,将各年龄段应该阅读的内容整理规划。图书馆人员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的提问做出解答,提高学生运用书籍学习的能力。

(二)学校、教师合理布置教学任务,与家长配合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学校和教师合理布置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课上引导学生阅读。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特性布置阅读任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任务,选择的阅读内容要符合学生特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式。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是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可以保证阅读速度快的同时提高阅读效率高,这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如语文学科中比较简单的课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而阅读不仅要停留在语文课本上,其他学科也要强调阅读,英语、数学等学科都要做好阅读方式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什么内容应该深度阅读,什么内容略过就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节约时间学习其他内容。最后,引导学生能经常阅读。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谈话,了解阅读情况,对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习惯。同时,学校和家长要做好沟通,增加课文阅读的时间。第一,在全社会呼吁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家庭对阅读的重视,从而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奠定基础;第二,家长个人养成阅读习惯,为中年级学生做好榜样,推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家长和孩子之间也可以定期交流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第三,学校和家长定期沟通,可以运用网络工具,将阅读任务发到网上,方便家长监督学生学习,也可以进行交流,及时沟通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遇到的难题,增强教学效果。

(三)做好阅读情况调查工作,及时解决问题

一方面,国家加强对小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工作,将调查研究分派到各个地区的小学,保证完整性。各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对小学管理人员的监管,提高他们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定期组织考查,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这里要强调暗访,防止“表面应付”。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做好教学评价,通过对课上布置的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对阅读任务、方式、习惯进行改进。而对课下阅读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自主选择书籍,就要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上一点已经提到,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

总之,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意义,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未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除了文中提到的三点措施外,各方还要深入调查研究,促进小学生中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塑造良好人格的桥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启蒙心智和创新思维。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低年级知识的巩固和对高年级知识的铺垫,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整体的阅读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小学生阅读的现状,从整体上作出评价并提出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合理对策。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能力,对策

参考文献

[1]古丽巴哈尔·阿吾提.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指导[J].赤子:中旬,2013(10):193.

[2]方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

[3]陈初云.还原教学精彩阅读:浅谈小学语文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28):158-159.

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5

南山中心小学六年级孙青指导老师周先明

今年寒假,我们就我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合本次调查分析如下:

1、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时间不充足。

调查显示,我校小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项目是看电视,占调查总样本的55%。学生家长大多在外打工,大多数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这些孩子,放学后写完作业,基本上就是看电视,有的学生还玩电脑、打游戏等。这些声、光、电的刺激,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孩子的心灵离需要静心品读的书本越来越远。

在调查学生阅读的时间一项,每周只有18%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一小时。他们的时间被家庭作业、玩耍、上网、看电视等大量占用。

2、课外读物缺乏,阅读内容不丰富

据调查,有42%的学生喜欢读书。小学生更喜欢文字与图画内容相辅相成的读物,他们虽然喜欢读童话、科普读物、侦探小说,但是他们购买最多的书却是“作文宝典”。特别是高年级,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增强,致使小学生作文习作中出现“雷同现象”、“无病呻吟”,习作缺乏灵性,往往是“假、大、空”,没有多少真情实感。

3、阅读习惯有待提高,阅读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约有97%的学生基本不愿意写读书心得,即使写,也-1-

是老师要求的。95%的学生阅读的时候只是用眼睛看,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就跳过去,没有查字典的习惯。82%的学生读书不用笔圈画,只关注故事情节和内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这种现状。

1、培养兴趣,使学生乐读。

如果学生没有“我要读书”这种内在需要和渴望的话,读再多的书,也无助于知识的增长。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要让学生从阅读变成“悦读。”

2、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

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个古老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发挥图书角的功能。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节约下来的零花钱买书。学校图书馆的书也要“漂流”到班级,使人人有书可读。

3、培养习惯,使学生久读。

语文老师有负责向学校推荐优秀读物的使命,但是不少学生读书囫囵吞枣,粗粗浏览,更有学生一翻而过,阅读效率低下。为了让阅读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读书的方法,如粗读法,细读法,选读法等。还要善于做读书笔记,更要在朗读、复述、背诵、精读、浏览中提高阅读品质。

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篇6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缺乏阅读的氛围。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或者因为文化水平较低,或者因为农事繁忙,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学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

(二)阅读的范围狭窄。在农村,80%的家长、学生买的课外书是优秀作文之类。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笔者班上学生的课外书除作文方面的书籍之外,就是练习方面的书籍。《新课标》等规定的诗文,学生阅读兴趣不高,也因为不能直接帮助学生考试而被学生、家长、教师拒之门外。

(三)阅读条件较差。在农村,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帮助家长做家务事,这严重挤占了学生本就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农村孩子一边放牛一边看书的现象,这其实看了除了让人欣喜之外,更让人心酸。一般的农村家庭没有给孩子开辟独立的书房,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空间,学生难以进入集中精力进行阅读的状态。在农村,书店等其他的阅读场所的缺乏也让学生课外阅读受到很大的制约。

(四)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对于那些诗歌、散文,学生没有兴趣,他们喜欢故事情节强的童话、小说,虽也有益处,却造成学生阅读面的狭隘。学生很少做读书笔记,就算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话,几个好词,极少写心得体会。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课外阅读的办法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应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热爱读书的一些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鼓励学生热爱书籍;可以通过精彩片段赏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指导,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心智不成熟,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要考虑以下几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阅读的书类应多方涉猎,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由选择。

(三)家校结合,完善课外阅读条件。首先,学校方面,可以组织各种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校图书室要全面向学生开放,不能为学生的借书设置任何的门槛。其次,家长方面,要给孩子开辟独立的读书空间,给孩子安排足够的读书时间;要做好孩子的带头人,即使家长不能带头读书,也要督促孩子经常性地进行阅读;家长要给孩子买一些书,让孩子因为拥有一本好书而骄傲,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第三,對于新形势下的网络阅读与手机阅读,家长与教师要加强引导。如今学生上网也极为方便,手机阅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但网络上的内容去世良莠不齐需引起家长与教师的高度重视。

(四)读写结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分层次地进行课外阅读,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对作品进行略读或者精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还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读后的感受等等,要通过范例展示,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读写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功能,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与阅读条件,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让学生尽情地邀游书海,增长学识,陶冶情操。

(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市新邵县大新乡龙口溪中学)

中学生阅读现状及其对策 篇7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到来,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一个高中毕业生的阅读量达到二百万字以上。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相当多相当高的要求。

总之, 不管是这个时代还是当前的高考形势, 都要求我们能够正确对待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因为, 陆游曾经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 我们才能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下面笔者将根据当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三个时间段来谈谈中学生阅读的对策。

(一) 在校时间

在校时间, 由于学习比较紧张, 学生除了应付各科的作业外, 剩下来的时间就很少了。那么我们自己必须去挤时间, 尽可能用一些零碎的时间来进行阅读。

早读时候, 我们在完成课内背诵的任务后, 可以利用十来分钟的时间阅读那些篇幅不是很长的散文 (如《时文选粹》、《散文诗》、《美文》等书刊) 。这样既锻炼了我们的阅读能力, 又能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也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读读老师讲过的一些课外比较短小的有趣的文言文。笔者认为, 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的年代比较遥远, 只有逐字逐句地多读, 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理解程度也会逐步加深, 语感、停顿也会水到渠成。“熟能生巧”这个成语同样适合于我们语文学科。以上这两类阅读均以朗读为主。

我们也可以利用饭后那些片刻的时间, 浏览一下报纸, 了解一下国内外的新闻, 了解这个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 这样在作文时, 我们就不至于写起来都是一些老掉牙的事例, 而是一些鲜活的具有时代性的材料。也可以在一些阅览课时, 去去学校的图书馆, 看看那些短小精悍的小小说, 这些小小说“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能让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 对人生有更深刻的分析, 对人性有更全面的了解, 让自己的内心逐渐丰赡, 让自己的情感日臻丰富, 让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步提高。

(二) 周末时间

周末时间, 我们又该如何打开自己的视野呢?在这个时候, 我们相对来说有比较集中的时间。可以去逛逛书店, 看看最近有什么好的书刊, 也可以浏览一些书的目录和内容梗概。篇幅上可以稍微长一些, 如一些中篇小说。在内容上也可以看得稍微杂一些。如果你喜欢军事, 我们就可以去看看反映战争题材的书籍;如果你喜欢历史, 你就可以去看看那些历史文学;如果你喜欢外国作家的流派, 那你也完全可以去涉猎一下。甚至, 我们也可以去看看古今的服饰, 看看世界旖旎的风光, 看看一些散佚的名人趣事。也可以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一些内容写写自己的感想, 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 在视野扩大的基础上, 也能锻炼我们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 寒暑假期

当然阅读的最佳时期还是我们的长假期。因为, 它真正地属于我们学生自己。我们要在整个假期里, 给自己订一个计划。切实地看看一些世界名著、中国古典文学 (如《史记》、《东周列国志》等等) 。这样既能提高我们的文学水平, 又能让我们了解古今变迁的历史。让我们用鹰的目光投向文学的殿堂, 让我们用虎的气势走向知识的宝库。让我们摒弃一切私心杂念, 静下心来, 用心去阅读先哲们的睿智, 用情去体会名人们的精华。好好地与那些带有圣洁灵魂的书中人物去对话吧!

忙碌并快乐着的中学生们, 在阳光明媚的上午, 在夕阳西照的傍晚, 在月光朗朗的晚上, 让我们面对自己喜欢的著作, 含英咀华;让我们面对自己钟爱的作者, 欢乐与共。

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篇8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下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是文学教育效果评测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人文教育改革的优化对象, 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进行具有时效性的深入调查和分析, 明确取舍态度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 唯此才能使语文教育在大学生的文学活动中尽到股肱之力。对此, 笔者对河北联合大学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展开调查, 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横跨文理工医多个专业,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7份, 回收率为95.7%, 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现状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情况如下:

1、阅读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实际阅读活动相背离。

据调查结果显示, 约有80%的学生对参加文学社或读书会的活动抱有兴趣, 但是真正参与过活动的却只占被调查者的38%, 很多人苦于课业或受到其他业余活动的吸引而无暇顾及。在对大学生文学阅读动机的调查中, 最大的文学阅读驱动力分别是:兴趣、修养提升和知识储备, 上述在调查对象中都占有多于半数的比重, 并且53.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的文学课设置过少。这说明大学生对文学的美学价值有很大的认同感, 对文学修养在个人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都有端正的认识, 从事文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是, 从每日文学阅读时长上看, 有35.5%的学生日平均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下, 占了最大比重, 而文学阅读时间在两小时以上的仅有11.8%, 是最少的。有固定喜爱的作家并对其作品保持着固定阅读习惯的仅30%, 约有76.4%的被调查者表示, 并不能把所有已开始阅读的作品坚持读完。这说明阅读主体对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有较高程度的认可, 但这种认可只停留在观念中, 因为诸多原因而并未将较高的阅读期待付诸践行。

2、阅读主体的文学阅读行为呈现出非研究性、非学院派的特点。

在文学阅读内容的调查方面, 约占80%的被调查者表示, 小说是最主要的阅读文体, 而在阅读过程中仅有17%的被调查者对严肃与通俗小说有辨别意识, 大部分人对这一分野并不关注, 更有14.1%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学不应有高雅通俗之分。尽管经典文学的权威性在大学生阅读者中受到普遍认可 (53.2%) , 半数人认为有阅读经典文学的必要 (49.6%) , 但他们也指出由于其艰深的主旨与抽象的艺术手法, 在大众读者中造成了理解障碍 (16.2%) 。对于通俗文学作品, 调查对象普遍承认其更符合时代特征、可读性强 (55.8%) , 并认为好的通俗作品经过岁月的打磨会受到肯定 (49.3%) , 而认为其思想性与创作水平不及经典文学的却仅占15.6%。通俗流行文学在受众的喜爱程度超过了古典名著 (33.9%) 和现当代严肃文学 (17.0%) , 占有最大的比重 (53.1%) 。由此可见, 当代大学生尽管在观念上给予文学经典以应有的尊重, 但显然对通俗文学表现出了更大的偏爱。他们的观念中没有更多理论的羁框, 只有感性的好坏之分, 而无绝对的雅俗之辨。这对高校语文教育无疑有着巨大的启示。

3、一方面新媒体在冲击着传统阅读方式, 给文学阅读造成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新媒体在语文教育中的良性应用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统计中, 大学生的活动时间比重由长到短依次是:上网、看影视剧和现实社交, 而文学阅读则被排在其后。这说明传统的案头阅读时间在网络、影视等新媒体日趋大众化的同时受到了挤压。有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影视是比文学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手段, 在文学与影视改编的权衡上, 仅有4.7%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无法接受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而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在与文学有关的影视剧中获益。值得注意的是, 67.1%的学生希望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相关影视作品欣赏和评价的内容, 可见直观感性的影像在对文学阅读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 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另一条崭新的思路。与此同时, 网络阅读已经在阅读方式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 有超过50%的学生有网络阅读的经历, 并且这类群体都尝试过以跟帖转载等方式与创作者或书友进行互动, 约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参与或打算投入网络写手的行列。然而, 新媒体的强劲势头并非对传统的文学传播方式形成取代之势, 图书馆借阅的传统方式依然是大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主要途径 (43.5%) , 而电子书阅读也成为了颇具生命力的一种新兴形式 (34.6%) , 再次是自费购买 (24.4%) , 阅读途径呈现了传统与革新并存的状态。并且大学生受众群体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 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同学间的推荐 (31.8%) , 而影视、网络和语文课堂并不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主要土壤。虽然多媒体更多地参与到当代高等教育中, 但作为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的语文, 无论是教育方式或教育对象, 却还在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媒体方式间徘徊, 所以在抑制新媒体对传统文学阅读的冲击的同时, 加强新媒体教学手段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4、语文课“庙堂之高”的教育与学生“江湖之远”的文学兴趣相脱节, 其主导作用并未得到体现。

由第二点论述可见, 当代大学生心理中存在着解构经典的倾向, 他们喜欢对已建立或试图建立起的任何权威性进行瓦解和否定, 而张扬平民化的“屌丝”式价值定位和话语体系, 文学阅读心理也是如此。在模糊了经典与非经典、雅与俗界限的文学接受观的衡量下, 语文课是很难在建立权威性的劝说中进行的。学生面对语文课积极性差、课外阅读作品与文学课关注点相脱节、学生无法认同语文课的价值观等问题的出现, 与之不无关系。但即便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 学生仍旧对语文课抱有期待, 而这种期待也恰恰显示出当代高校语文教育的软肋所在。据调查结果显示, 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文学课设置过少 (53.8%) 。在语文课的规划中, 受众期待更多的文学作品批评, 并使之与影视欣赏结合。

二、解决策略

1、改革语文课树立权威的授课模式, 建立雅俗共论的开放性文学教育理念。

对于学生对文学阅读有较高的主观评价却欠缺实际行动的现象, 有研究者论之为:“当代大学生不事阅读乃是一种因讯息模式的差别所造成的文化现象”, 所谓讯息模式的差别, 是影像文化与书写文化的断层, 新世纪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偏好通俗性强、情节生动、语言浅白的文学, 语文教育所标榜的经典化、高雅化的严肃文学显然并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之列, 虽然他们对高雅文学在观念上的向往从未消失。语文教育的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由俗入雅, 在通俗文学的内容中找到合适的通向经典文学的入口, 而又能让人看清二者的血脉联系, 这种雅俗文学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直存在而且可以为教育所用的利器。

2、增加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授课比重, 增强学生文学作品分析的能力。

语文课堂如果只注重对课文内容、语言上的分析, 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学理论的提升, 其效果无异于授人以鱼, 而大学生处于国家语文教育体制的最后阶段, 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建立起个人的自修机制, 让其成为他们终生文学阅读的永恒动力, 是值得探讨的。现在的语文教育可提供丰富的文本素材, 而没有理论升华的文本分析教学充其量只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履历”罢了, 这种教学并不可循环再生, 当学子远离校园, 会对语文课的记忆模糊淡化, 即使记忆犹新, 也不过是一些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情节, 既不可以为继续阅读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参照, 也不足以对既往的阅读做出独到的阐释和评价, 而只有注重文学理论的启发, 才真正有益于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 当他们有章可循, 才能保持对文学不懈的兴趣。

3、改良语文课程模式, 利用新媒体手段以加强语文教育的互动性优势。

当今的语文教育研究早已对教师单向讲授的一言堂授课方式的弊端详加论述, 笔者曾在《语文教育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中提倡利用戏剧情境、文学影视比较、严肃通俗文学比较等方式丰富教学, 并在主课时之外设置适量的读书会、研讨课、影视欣赏等辅修性课程以构筑语文课的互动性, 为大学语文教育注入活力。当影像对文字的侵略性冲击无可避免时, 那么彰显文字的特点, 并令接受者明了其无以取代的优势, 是培养新媒体时代文学读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河北燕山出版社, 2007.

浅论农村学生阅读现状与对策 篇9

1.农村学生的阅读现状

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及家庭等的影响, 课外阅读严重不足, 语文能力偏低, 极大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究其原因, 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全国有近九成的出版社出版少儿图书 , 每年全国生产的少儿图书近万个品种, 但这些图书大部分“进驻”大城市书店, 根本辐射不到乡村, 导致大城市书店的少儿图书供过于求, 上架时间短, 生命周期短, 许多图书最终避免不了退货的命运;农村少儿图书市场虽大, 但品种严重不足, 农村孩子甚至连与这些图书见面的机会也没有, 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图书非常少, 直接面对农村孩子的图书几乎没有上过少儿图书排行榜。实际上, 我国农村儿童的数量远高于城市儿童的数量, 农村少儿图书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却呈现出一种反比状态。农村孩子没有课外书读, 除了课本之外就是助学读物, 有的助学读物甚至是质量低劣的盗版书, 对农村孩子来说, 拥有一本课外书就是一个梦想。

1.2图书价格多少是决定农村读者是否购买图书的主要因素。目前, 少儿图书大多讲究质量和包装, 呈现出高档、精装、成套、系列的特点, 成本较高, 而物美价廉适合农村孩子阅读的图书很难觅到。城市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在过节或孩子过生日时, 常常把书当成礼物送给孩子, 农村父母则没有这个能力。就少儿图书的定价来说, 看图识字和绘画等低幼类图书的定价一般在5元左右, 原创文学一般都在15元~25元, 百科和绘本一般都是几十元一本, 成套系列图书一般都是上百元。少儿图书过于讲究包装的高档、豪华, 令农村孩子买不起, 望而却步。

1.3教师的指导能力有限 ,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转正或者中师毕业, 教师学历不高且趋于老龄化, 因为地处农村, 教师进修条件差, 进修机会少, 教学理论教学经验的学习交流少。他们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上课繁琐程式化, 照搬“三类型” (起始课、分析课、总结课) 、“五环节” (解题、识字教学、试分段落、讲读课文、小结练习) ;讲课要求不明确, 讲得多学生读得少, 问得多想得少;没有采取现代教学方式和启发式趣味性的教学方式, 没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4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 农村学生一般都离学校比较远, 上学下学回家需要的时间较长, 回家后还要帮家里人干活及完成正常的家庭作业, 留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不多, 再加上学生主动阅读意识欠缺, 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 对学生的受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有效督驱学生学习。

1.5农村家庭负担较重 , 经济收入水平与城市家庭无法比拟, 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舍不得花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有的农村父母看到大学毕业生就业无门, 就产生了“读书无用”的错误想法, 不再愿意花钱供孩子上学。农村孩子连上学都不能保证, 更谈不上阅读和购买课外书籍。有的农村父母认为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就足够了, 不用再看其他“闲杂”的课外书。

1.6农村家长监管不够。最近几年, 随着我国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 全国范围内的基础建设大发展, 给广大农民提供了良好的打工条件, 再加上物价不断上涨, 农作物产品价格比较稳定, 农民靠务农收入已经很难担负经济重负, 农村中绝大多数年轻劳动力都随潮涌进城市打工, 家中只有老年人, 某些年轻父母采取陪读的方式, 就近在村、镇小学附近租房, 有条件的在县城租房拱学生上学, 由爷爷奶奶陪读、做饭, 父母打工挣钱。由于家长长期不在小孩身边督促小孩学习, 爷爷奶奶大多疼爱孙子, 监督不到位, 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

2.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少年儿童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农村少年儿童占很大的比例, 他们的读书和成长关系到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全民族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2.1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 目前网络已经遍及农村地区, 农村小学大多都有远程教育网。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首先要从老师做起, 要不断学习, 提高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 及时下载资源, 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

2.2建立校园图书室 , 农村小学要每年预算购买新书的经费, 每年更新课外读物。建立图书室, 给学生阅读提供好的环境和场所。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并且定期不定期地给予学生指导, 包括读物的种类和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 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主动阅读的能力。

2.3建立读者俱乐部 , 以班级为单位 , 让学生主动拿出自己的课外书籍, 由班级统一管理, 这些书籍可以相互借阅, 也可以相互介绍交流, 充分利用现有的读书资源。学生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2.4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 小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限 , 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农村教师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要加强进修和学习。还要加大力度培训, 让他们树立信心, 加强计算机运营能力的培训;建立有效治理机制,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鼓励确立长远的目标和终身学习的目标,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开展继续教育, 提高学历和教学技能水平。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 社会资源比较丰富, 可以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尽可能地给学生收集课外阅读书籍, 既包括语言故事和诗词之类的书, 又包括天文、地理、医学、社科、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2.5学生家庭和社会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 , 农村学生家长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就业,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和社会交际, 正确对待就业, 没有就业不等于失业, 更重要的是要会创业, 大学承担“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任, 大学绝不会白上, 要正确对待和培养学生。要尽可能少地让学生做家务农活, 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学习阅读的机会, 为学生购买有益的课外阅读资料;抽出时间带学生到别的学校或者是城市学校看看, 给学生树立自信和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会应该为农村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学习阅读环境。

高职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篇10

阅读是人类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 阅读本身也是一种个人行为。阅读行为之所以引起学者注意, 主要原因是阅读本身牵涉人类心智的运作, 可以说是“处理信息最复杂的一种, 其所需的技巧、所牵涉到的心智活动也较高”, 因为“透过视觉性的阅读, 人类得以将文字或者其他视觉符号组成的象征系统化作内在的抽象思维”[1]。因此, 当我们论及复杂的知识是如何接受、累积及传播时, 阅读就成了其间所需的关键行为。同时, 我们也通过阅读不断书写个人独特的心灵史, 在阅读中始终坚守着真诚、良知、超越和自我完善。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阅读现状, 深入了解学生的精神生活, 我们就高职学生阅读倾向、阅读态度、阅读技巧等内容展开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00份, 回收问卷1290份, 有效问卷1107份。调查对象中, 男生496人, 占44.8%, 女生611人, 占55.2%;文史专业学生545人, 占49.2%, 理工类专业学生562人, 占50.8%。

二、特点及其原因

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阅读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课外阅读呈现非功利性, 且对阅读的重要性有较高认知度。

在“您认为在大学期间读书重要吗”的调查中, 认为“很重要”的有52.57%, 认为“比较重要”的有47.43%。在“您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的调查中, 认为“应该多读书”的有66.67%。在“您认为课外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调查中, 认为“读课外书促进所学专业学习”的有63.5%。在“您怎么看待大学生读书问题”的调查中, 有55.74%的学生选择了“提高人文修养, 精通专业基础”。这些数据说明高职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有较高认知度。

在“您在考虑课外阅读内容时, 是从何种角度出发的”的调查中, 有77.08%的学生选择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在“您选择某类书时, 主要考虑的是什么”的调查中, 52.21%的学生选择了“仅从兴趣出发”。这些数据表明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高职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非功利性。

(二) 课外阅读面窄量少, 偏爱上网阅读“青春文学”和“玄幻、武侠小说”。

通过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集中在“文学类”、“娱乐消遣类”和“时事政治类”, 分别占20.87%、33.06%、21.23%。而“专业类书籍”、“科普读物”、“应用技术类”、“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等书籍涉猎较少。在回答“您在网上看得最多的是哪类书籍”时, 选择“青春文学”的有37.4%, 紧随其后的是“玄幻、武侠小说”, 占28.55%。在“您如何看待当前流行的网络小说”中, 选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有47.43%, 选择“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利于传播”的有36.31%。针对“‘当前学生只满足于网络快餐文化, 读书态度比较浮躁’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 认为“网络只是一种载体, 与读书态度无关”的有38.57%, “不同意”的有33.24%。可以发现高职学生对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当问及“如果您认为您阅读量过少,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有28.91%的人选择“没兴趣”, 28.55%的人选择“学业压力大”, 22.67%的人选择“没有时间”。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教学方法主要是“做中学, 学中做, 做学结合”, 并不强调理论先导和理论的系统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轻文化, 重技能”, 学生对静态的文本阅读缺乏兴趣, 喜欢“快餐”文化, 对理论性和经典作品阅读较少。

(三) 业余时间主要与视听媒介为伴, 阅读能力欠缺。

进入大学, 学生的业余时间比较宽裕。当问及“在业余生活中, 您对哪一种形式的活动更感兴趣”时, 有48.78%的人选择“上网”, 选择“看电视、听广播”的占23.22%。以娱乐为目的的视听媒介正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充当着指挥中心”, “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2], 它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 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 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猫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猫猫一样, 也是其乐无穷的”。[3]

在“您在读书过程中的主要困惑是什么”的调查中, 回答“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道怎么去读书”、“读完书后没什么收获”的分别有34.06%、36.68%、29.27%。高职学生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困惑与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弊病有关。应试教育唯分数论, 导致很多中小学生被淹没在题海之中, 为考分疲于奔命, 即使读书也是为了应试, 无暇思考该读什么书、如何阅读、如何让阅读影响自己。到了大学阶段, 突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分数也不再那么重要, 恢复了阅读自主权的学生暴露出自主阅读能力的欠缺。

三、对策

(一) 重视阅读, 回归教育本质。

高职教育有必要开展阅读教育。本雅明说:“无论时空的远近, 审美主体与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正是这种距离感使人们能够通过静观的审美方式, 在凝视沉思中品味到那种难以言传的艺术韵味, 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一切功利目的的审美享受。”[4]即阅读可以给人以审美的愉悦。除此之外, 阅读还可以教会人“理解与阐释, 评价与欣赏, 辩论与同意, 言说与写作”[5]。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偏重职业技能。然而高职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 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份具体的工作, 还有自己的人生及整个社会。他们时刻需要认清自我, 反省人生, 学会辨别是非善恶, 学会区别正义与非正义。这些“看不见”的“软”技能可能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当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改革中, “软”技能的培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阅读在“软”技能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企业家沈建芳曾说:“读书能够使人更加充实, 还能带给你无限的智慧。”[6]正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带给了他和他的企业一路坚持, 取得非凡的成绩。《纽约时报》曾经刊登了一组各大公司CEO的访谈, 他们都表示自己管理能力的培养, 与他们长期阅读各类书籍, 包括小说与诗歌有极大的关系。

在此次调查中, 认为大学期间读书“很重要”的有52.57%, 认为“比较重要”的有47.43%。也就是说, 在被调查者中, 100%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读书“重要”。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无论是哪个教育类型, 人们都希望从阅读中获取智慧和愉悦。高职教育在重视“系统的应用知识”传授的同时, 还要赋予高职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7], 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学会阅读, 因为阅读是通向现实生活的桥梁。“教育的目的就是谋求幸福”。[8]重视阅读, 正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有效途径。

(二) 推动阅读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

1. 教师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广大一线教师。推动阅读教育当然也主要依靠教师。无论是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从学生成长、学习的角度出发, 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 并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和学生分享读书心得。

2. 大学语文课程要发挥自身优势, 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带领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进行鉴赏。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 既重视学生阅读品味的提升, 又着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故事,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曾国藩不仅善于读书, 而且善于用书。他主张读书过程须多做札记, 要深思问难, 善得于间。曾国藩说:“所闻日博, 亦须札记一二条, 以自考证。”[9]这类故事既可以丰富课堂, 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高效阅读。

3. 把阅读引向纵深,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阅读的深度往往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对个人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把阅读引向深处, 非写作不可。因为写作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 需要调动人更多的智能, 如观察、调查、阅读、回忆、体验、想象和整合。“在写作动机驱动之下的阅读, 更有利于阅读的专注与深入, 也更容易达到融会贯通、豁然开朗。……阅读所得, 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被真正消化和真正使用。口头表述, 虽然也在学以致用, 但总不如写作来得全面、严谨、深刻。”[10]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 营造读书氛围。

调查中, 当问及“您在读书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时, 有33.06%的学生选择“不爱看书”, 24.12%的学生选择“缺少读书氛围”。回答“您认为谁能帮您解决这些困难”时, 选择“同学/朋友”的占44.35%, 选择“专家/老师”的占33.51%, 选择“相关组织”的占14.36%。回答“您喜欢参加什么形式的读书活动”时, 34.42%的人选择“新书推介”, 28.18%的人选择“读书论坛”, 25.38%的人选择“主题读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沙龙, 邀请校内外有关人士及师生分享读书经历。通过与杂志社、出版社等新闻单位合作, 开展读书周或读书月活动, 向学生推介新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读书日”的报告中指出:“读书对于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 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阅读教育是高职教育赋予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作者通过问卷调查, 发现高职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度较高, 阅读呈现非功利性的特点, 热爱网上阅读青春、玄幻、武侠类文学, 但阅读能力欠缺。阅读教育是实现教育回归本质, 赋予高职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以课堂为主渠道, 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活动, 推动阅读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阅读,特点,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仁渊.阅读史的课题与观点:实践、过程、效应.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214.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25.

[3]同[2], 第70页.

[4][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钧, 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5]郭英剑.经典阅读, 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博览群书[J], 2010, (7) .

[6]岛石.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9:87.

[7]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8.

[8]苏军, 燕平.符号与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216.

[9]郭平兴, 董恩林.曾国藩阅读行为研究.出版科学[J], 2011, 1, (19) .

高职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与对策 篇11

摘要:文学经典阅读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和谐人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阅读文学经典的类型比较单一,数量较少;欠缺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良好习惯与方法;亟需教师在阅读和欣赏方面给予指导。提出的解决措施是:引导学生认识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兴趣;教师定期给学生推荐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书目,传授阅读与欣赏的方法;依托学生文学社团,开展文学经典讲解和阅读活动,塑造书香校园。

关键词:文学经典高职生现状对策所谓“经典”,就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文学经典就是指一切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持续震撼力和权威性的文学作品。文学经典应该具备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等三方面要素,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文学精品。

一、文学经典阅读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文学经典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充他们的人文知识

能称得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必然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淘洗的,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有些文学经典是对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的探究,有些是对社会人生和宗教哲学的追问,有些是对生存环境和人之存在的研讨,有些则是对自然生态和生活琐事的关注,总而言之,文学经典作品中凝结着人生百味。对于即将迈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大学生来说,阅读文学经典有助于他们获取人文知识,扩展自己视野,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学经典阅读能够帮助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学习中不断获取人文知识,逐步形成人文知识结构,在实践中获取有关人文知识内涵行为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现实情况是在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很少有机会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经典的熏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如果缺乏人文素养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顶多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才有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文学经典作品从家国情怀、友爱亲情、道德修养、人生感悟等各方面蕴涵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华,既有思想性,又富形象性,很容易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文学经典阅读可以冲淡快餐文化影响,调整人格失衡状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网络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现在市面上充斥着的大量的畅销书,网络上也充斥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看上去种类繁多,但其实称得上精品的很少,很多作品都属于大众传媒时代的快餐文化。通过课题组对高职院校在职生的访谈,发现很多男生课余热衷于借助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体阅读网络小说;很多女生则在课余时间热衷于阅读服饰类、情感类休闲杂志。高职生的阅读呈现出娱乐化、浅表化的特点。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高职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只有提倡文学经典阅读,才能冲淡快餐文化影响,帮助高职学生建构和谐人格。

二、高职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与问题

我们以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为个案进行研究,对在校的高职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所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通过我们的调查,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例如调查中8%的学生认为阅读文学经典没有必要,有2%的学生认为阅读文学经典会妨碍学习。思想指导行动,正是因为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的欠缺,所以导致在阅读行为方面出现了很多偏差。

(二)阅读文学经典的类型比较单一,数量较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所了解的文学经典类型比较单一,基本上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主,所阅读的也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居多。有80%的学生阅读的文学经典为中国古典名著,特别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系列。对中国现当代和国外名著,学生了解甚少。在阅读数量上,67%的学生一学期只能够阅读1—2本文学经典,数量偏少。

(三)欠缺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良好习惯与方法

在阅读文学经典方面,很多高职生缺乏良好习惯,随意性较大,调查中43%的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不固定就反映了这个问题。在阅读方法上,54%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计划,阅读时只是随便翻翻,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显然收效甚微。

(四)亟需教师在阅读和欣赏方面给予指导

从阅读文学经典所存在的主要障碍方面来看,有45%的学生认为许多文学经典太深奥读不懂,这说明,高职生文学经典阅读需要有教师进行引导。

三、促进高职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认识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兴趣

针对目前一些高职学生对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可以采用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由校内教师或校外专家学者讲授阅读文学经典的重要性;也可以采用校园大讨论的形式,借助校园网络、论坛,报刊,广泛探讨阅读文学经典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力求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经典作品阅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兴趣方面,不妨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流行音乐、影视作品入手。比如很多学生喜欢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例如《东风破》《千里之外》等等,教师就可以从词作者方文山所谓的“素颜韵脚诗”讲一讲,这些歌曲的歌词其实是汲取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华,此时可推荐一些相关的诗词大家的代表作,学生自然会有阅读的兴趣。其次,金庸小说及其影视剧和琼瑶言情剧集都运用或化用了大量中国古典诗词,如《天龙八部》中的“凌波微步”就化用了曹植的《洛神赋》等。这些恰好可以作为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兴趣出发点和突破口。

(二)教师定期给学生推荐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书目,传授阅读与欣赏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高职生在阅读文学经典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没有教师或朋友的推荐,自己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文学经典。所以很多人在课余时间就选择了阅读休闲杂志或网络小说。针对这种情况,人文专业的教师应该认真研讨,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与理解层次,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经典阅读书目。

针对学生欠缺良好的阅读方法的现状,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这些阅读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不同文学经典作品时能够灵活选择,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还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挑选出文学经典读得多、读得好的学生,让他们向自己的同学介绍阅读的经验与方法。

(三)依托学生文学社团,开展文学经典讲解和阅读活动,塑造书香校园

社团活动是高职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生思想与行动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社团活动,依托学生文学社团,开展文学经典讲解和阅读活动,塑造书香校园。依托文学社团,可以开展富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文学经典读书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读完的好书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文学经典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览,并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5—6篇,同时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文学经典沙龙、文学经典朗诵和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扩大和巩固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而且可以通过对文学经典阅读方法、阅读体会和阅读效果的讨论和探究,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传经颂典,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李洪义.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生审美教育[J].衡水学院学报,2009,(02).

[2]田维武.文学经典阅读及其思想教育功能[J].文学教育,2010,(08).

[3]霍蓉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语文,2012,(11).

[4]王群英.高职生文学经典阅读的价值与实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08).

[5]罗蓉蓉.文学经典阅读的三个向度[J].福建论坛,2011,(12).

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与对策 篇12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家长课外阅读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家长,认为只要读好课内学习的书籍就行了,课外书那是“闲书”。再者,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拥有的课外书籍极为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第一,阅读兴趣缺乏。由于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受教育的情况比较低,受家庭影响,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显得比较被动、消极,或者仅从猎奇出发。阅读中随意性较大,且家长认为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第二,阅读内容单一。童话故事和漫画占多数,很少涉及历史、人文、科学及有关时事政治类的书籍。在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许多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将作文集等同课外书。

第三,阅读时间较少。电视、手机、游戏等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第四,阅读能力偏低。阅读速度较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概括段意以及文章主要内容、领悟文章中心、表达自己感受、质疑问难的能力较差。

第五,阅读意志薄弱。由于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别说督促孩子有效阅读。且家长没有带头阅读当好榜样,孩子又容易受外界影响,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阅读,难以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实施对策

(一)激发阅读兴趣

1.以身示范,做好学生阅读道路上的领路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兴趣,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教师的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要有广博的阅读量,通过不断阅读去提升自己,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书刊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还可在教学时,讲述一些故事,并顺势推荐书籍。

2.创设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进行阅读,既渴求知识、情感和道德等教育,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针对这一心理特征,组织开展了各种的活动:“好书我推荐手抄报比赛”“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讲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征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剧本表演”……给学生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既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又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二)创造阅读条件

1.利用学校图书馆,建立班级图书角。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中挑选出一定数量的适合本班学生的书籍,建立一个小小的“班级图书角”,定期(如每两周一次)更换,并设立图书管理员进行借阅登记,这就为学生开展阅读奠定了起码的基础。

2.建立交流机制,让学生相互分享。由于学校图书馆藏书通常较为陈旧,较多不符合当前学生的阅读口味。这时,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自身资源,动员学生把自己的家庭藏书带到班级与同学们共享,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资源,又进一步浓郁了班级的阅读氛围。

3.加强家校联系,动员家长给孩子购书。我们每一次开家长会,都下大力气向家长们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们逐步认识到: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孩子的书包里没有课外书是悲哀的,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是谈不上发展潜力的。家长们的认识提高了,教育孩子也就有了方向。

(三)指导选择读物

首先,读物的思想内容要正确、健康;其次,读物的内容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识字少,阅读能力低,但富于幻想,可以多给他们推荐内容短浅的绘本、童话、寓言、儿歌等图画书,如《爷爷一定有办法》《小老鼠》《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等。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就可以推荐一些儿童小说、科学故事、儿童诗歌等,如《夏洛的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小牛顿科学馆》《和树谈心》,等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知识进一步扩充,就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成长小说,如《淘气包马小跳》《爱的教育》、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系列”等,还有伟人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读物、散文以及科技知识、时事政治等,这样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读到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四)教给阅读方法

客观地说,不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总体而言阅读能力偏低。因此,我们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等能力。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还有不同的读法,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年龄的增长,可向学生介绍几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如泛读法、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在我们这个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的年代,既要讲质量又要讲时效。如果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五)养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要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能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要定时。要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长此以往,这些习惯会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一旦形成习惯,学生将会受益终生。但是,毕竟小学生的持久性差,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经常提醒、督促检查。我们是这样做的:第一,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让学生把书籍带进课堂,在课堂阅读、交流;第二,每天上午、下午到校以后,除值日生外,所有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这样每天半小时的持续自由阅读,为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通过家长会,提高家长认识,引导家长督促孩子睡前20分钟阅读;第四,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第五,每周一节的班会,可利用起来开展有关阅读的活动,如专题朗诵、讲故事比赛、“读书读报活动”、剧本表演等,这样既检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果,又会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促进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正如作家肖复兴所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是最大的财富。”因此,为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学校、社会、教师和家长需共同关注、齐心协力,把农村小学生引向广阔阅读空间,使农村小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伟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C/OL].

上一篇:异位阑尾炎的临床诊治下一篇: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