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2024-06-05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精选12篇)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为此,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才能开发心智, 主动去了解、研究, 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 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 提高阅读兴趣。特别是对于初学阅读的学生, 应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教师要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 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要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设置悬念, 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 依照学段的特点推荐书籍

据调查, 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 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 而男生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的书感兴趣。因此,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 到介绍图书时才能有的放矢。

2. 注重学生阅读方式的灵活性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在推荐图书时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 更要注重对图书的感受, 这样在推荐图书时才能游刃有余。而且注重推荐方式的灵活性, 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推荐方式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如我在给高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课的时候, 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要看这些书,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相结合, 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教师在推荐过程中, 还要注意指导技巧。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可选择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某一校长, 就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到教室里, 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 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 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 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就是:“阅读非常有趣。”所以说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3. 组织各类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既希望读有所得, 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 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读书活动, 不仅能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增加生活乐趣, 而且高段学生也能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如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 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 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 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不但增长了知识, 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 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4. 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

广泛阅读, 先要了解书籍来源问题。教师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 并注意可读性, 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这样的读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 有助于学生把阅读更好地进行下去, 这样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倦。学校静谧的阅览室就是很好的阅读场所。

二、注重学生阅读的实效性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前, 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 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刊。二是完全沉浸于课外书中, 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常的。大家知道,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 要由课内带动课外, 以课外丰富课内。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了《寓言两则》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外寓言故事》;学了《猴王出世》可以指导学生看《西游记》;学了《草船借箭》就可以指导学生看《三国演义》。这样就能加强课内、课外阅读的联系,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2.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 形式多样, 内容不同, 有的不健康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要不断引导他们要有选择地读书, 不仅要多读书, 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3.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古人云:“文贵自得, 书忌耳传。”只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享受到无尽的乐趣。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青时每天在阅览室就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 这为他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阅读指导重点要统一, 方式要灵活

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 所以重点要放在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因学生情趣不一, 自学时间的差异, 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要随之而变。教师可以采取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开展讨论会等方式, 让学生交流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体会、评论等。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 只有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才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篇2

诵读经典诗文,充实文化底蕴。

古诗文涵储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祖国文化的经典。江泽民同志曾提出:“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小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熟背中华古诗文经典,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方法指导促实效。

阅读经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的方法指导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发展。

有的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进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很少有情绪的调动、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就很难得到磨砺,语言也难以得到发展。所以,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适当控制“休闲性阅读”,指导学生广读博览,潜心“研读”。

1、阅读有目标。

小学生阅读除了吸纳大量信息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每次阅读也就能有更多收获。我们根据课外阅读计划,向学生布置固定的阅读任务。如每天作一页读书笔记,读一篇好文章,每学期看3-5本图书等,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2、阅读要用心。

朱熹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阅读经典名著,我们要指导学生用心去理解,去领悟,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语言文字、思想内涵,长此以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3、阅读讲方法。

“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要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学得的读书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如怎样阅读序言和目录、怎样边读边想、怎样做批注、怎样利用工具书、怎样查找资料、怎样做读书笔记等。阅读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阅读的书籍不同,阅读的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4、阅读重积累。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

做读书笔记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我们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结合《经典读本》中的导语和“泡泡语”,做好读书笔记。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学生才会从书籍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与书为伴,阅读经典,充实精神,丰富人生。学生一旦把阅读经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必将为其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其人生涂上一层厚重的底色!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篇3

关键词:有效阅读;反思;实施

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看课外书最多的人却不是写作文最好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结合所在学校、班级情况我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有效阅读的反思

1.读书笔记重摘抄不重运用,致使学生做了许多无用功

以前,学校要求每个同学一学期写二三十页读书笔记,寒暑假也是如此。学生抱着完任务的态度去做,重数量轻质量。这就造成了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就是些花架子,还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无压力读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导致过度追求故事性不注重从中吸取精华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纠正上面的做法,我们学校曾就此专门开会研究。会上一些教师提出,孩子们读书时不能给他们压力(不写读书笔记,不写读后感),否则会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畏惧情绪。会后,大家从图书馆借来书,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让孩子们阅读。在这种无压力的气氛下,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提高了,但他们选书时总是选故事性强的,看了一本又一本,只记住了故事情节,没有吸取其中精华。

3.在选书方面,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选书时也总是选孩子们爱看的,如: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各种童话。而对于历史、动植物方面的书很少推荐,这就造成了学生的阅读范围窄,视眼不够开阔。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二、有效阅读的实施

1.教师每学期都应制订学生阅读计划

内容包括:根据课本内容需要拓展的知识和相关图书;根据习作要求提前进行的摘抄积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推荐科普读物和他们爱读的书;能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的书。为学生规定阅读范围便于教师的监督、指导,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灵活掌握、适时变通,不能压制学生的阅读兴趣。

2.不断复习阅读方法,切实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课堂上,教师总会根据课文内容讲一些阅读方法,但讲过以后很长时间不用学生就忘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教师在讲完一种方法后,可提供几篇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来读,及时巩固。

3.读书笔记既要抄,又要记,两者缺一不可

不抄则如入宝山而空回,不记则如过眼烟云。只有既抄又记“宝物”才能变成自己的。抄了记了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到作文中去,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能力。

有效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篇4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偏差。如过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人文性倾向, 在教学中过分演绎“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过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策略, 在教学中忽略教学目标和文体特点而一味地强调体验, 忽视思维的激发与引导;过于强调学生的自我构建和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在教学中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偏差, 使学生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曲解课文却得不到矫正, 使某些教师放弃职责, 把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当成课堂阅读。

而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会使课文阅读教学变成课外自由阅读。如此, 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障, 新课改也将难以真正有效开展。只有正确理解新课标个性化阅读的精神, 辩证处理它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对个性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 才能使新课程阅读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一了解原始体验, 在预设盲点中生成引申

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有接触文本时, 不宜设计教学活动;在学生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 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原始体验、矫正原始体验、引申原始体验, 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学生原始体验的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情, 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二读中品味批注, 在自主开放中张扬个性

真正的个性化阅读首先体现在阅读主体的自主性上,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 阅读应该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自主地与文本对话,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领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教师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营造一个有利于深入理解的氛围, 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方法等, 透过文字表面去感受蕴含在文字背后的信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会因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经验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教师的引导是在遵循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 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对文本进行独特新颖的个性化解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 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 或进行质疑、评判。教师在课文问题设计上, 摈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 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再加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决定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听读训练更多地展现出学生头脑中直观的审美体验, 而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 则更能窥视出学生对文本的发掘能力。由于批注是学生独立的阅读行为, 学生的理解不会被别人的看法影响, 他们能较为自由地表达自我见解, 批注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教师可利用课本阅读的延伸——读本篇目, 让学生在学完某一类篇章后拓展阅读, 采用批注圈点法让学生获得更为多样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三品中析理入情, 在思维碰撞中使人顿悟

灵感往往产生在对话交流中, 在思维的碰撞中常使人顿悟。阅读时,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解读, 教师应将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会学生评价他人的方法, 在品评中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才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造灵感, 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 学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 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否动态生成有赖于教师的调控艺术。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 教师要适时点拨, 发挥主导作用。如果对学生的理解不给予正确的评价, 就可能导致阅读脱离文本价值取向, 成了个性化阅读, 就是随便说什么都可以, 怎么说都对的情况。这样的危害是可怕的, 会使学生养成浮光掠影地看书, 不假思索地说话的坏习惯。

与此同时, 在阅读过程中, 只要学生的回答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没有偏离文本的价值导向,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因为独特的见解是创新的火花, 只要出于真诚, 学生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的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四悟后因势利导, 在指导学法中探讨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 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 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各种具体文本的阅读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乐趣。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 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高境界。

五教后善留空白, 在延伸扩展中深化课堂

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 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 使课堂教学自然延展到课外。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緗先生曾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看, 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分开。”可见,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与补充, 是根治学生语言贫乏症的良方。但我们面临的现状是, 学生对漫画书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地步, 而对纯文字的书籍却兴趣缺乏。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面对文本, 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前, 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它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 是通过悬念制造和情境创设, 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在阅读评价的过程中, 享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对本组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 教师此时戛然而止, 目的在于将这种期待引向课外, 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通过阅读期待实现学生自我激励习惯的养成和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能力的提高, 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教师通过交流展示等形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可控的高效的课内阅读。大量的阅读使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 必能启发学生心智, 拓展其视野, 活跃其思维, 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学生系统地涉猎中外名著, 亦会获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愉悦。

总之, 个性化阅读是创造力的源泉, 个性化阅读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个性需要张扬, 个性更需要引导。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 教学不唯主观意愿, 不求浮华热闹;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 见解充分表达, 才华尽情展示。让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 以学生的获得为准绳, 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价值取向为前提,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 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阅读实践,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参考文献

[1]林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J].小学语文教学, 2005 (10)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篇5

一直很反对学生读一本本“正儿八经”的作文书,小学生读小学生的习作!一直认为起点高点才好,虽然不一定开始就是经典名著,但坊间那粗编滥造的作文书实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无太大的好处!

有效阅读首先要帮助学生挑选适合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第一步,确定哪些名著适合学生读,不要让孩子乱读一气。课程以内的必须要读,课程外的给学生列一个书目,让他自己有选择的去读。

有孩子曾问我,读课外书从中国四大名著读起好不好。我当时对这个孩子说,我不反对你读,但是我怕你会很失望。这个孩子选了认为比较简单的《西游记》来看,结果还没读到一半就来找我,“老师,没意思,比电视版差远了,这就是名著啊?”他不是没有认真看,而是他根本就进不去,这样小小年纪,哪能跟唐僧去跋山涉水啊。不排除有高智商的学生,但是我们面对的还是群体。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在这个年龄段看。说实话,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我读了不知多少遍了,但至今不知结局,每读到后半部分就满心凄凉,双泪直流,只得再次束之高阁。连我这样一个能看的懂的成人都没办法以平常心阅读,我们的孩子读会有成效吗?第二步,确定要读的层次和版本。在周老师的课上我发现一个细节,他拿起学生手里的《水浒传》,竟然还有儿童版。我经常跟班里的图书管理员强调,带拼音的书坚决不能借。想让学生看的书,我都是连环画、儿童版、青少年版,完整版这样一路看过来,然后再考虑是否推荐给学生。儿童版的大多内容删除很多,情节简单,也缺少了跌宕起伏的紧张。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的心智成长。所以,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至少看青少年版,最好看完整版。

另外,一定要读正规出版社的正版。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要讲究技巧的。就像我们都不爱吃药一样,孩子不爱看名著,尤其是那些教育意义比较深刻的。我在班里发现更多的是漫画和那些大部头的网游小说。说教和没收是没有丁点成效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好好动动心思了。很喜欢张爱玲,买了她的《小团圆》爱不释手,学生自习的时候也拿去看,结果有次课间忘记带回来书就不见了。这还了得,还学会偷东西了,就在我想让课代表回班里找时,一个孩子怯生生的拿着书来了,“老师,对不起,我只是太好奇了,太想知道你看的什么书了。”孩子的做法不对,却给了我一个启示:我能引发孩子的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再想让学生看什么书的时候,我也不布置了,自己拿一本津津有味的看,自然就把孩子吸引过来了。十三四岁的孩子,求知欲、好奇心最强,我们老师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点。

一周只有一节阅读课,我怕孩子们浪费了,所以在他们看书时总是转来转去的监督。效果却不好,甚至还有些男生故意捣乱。如此数次,失去耐心的我索性不管了。选本喜欢的书自己看自己的。大约半小时后,起来伸个懒腰,“咦?怎么那么安静啊?!”看学生,每个人都在很认真的读书。下课后,我很好奇 的问那几个平时坐不住的学生怎么不讲话了,他们居然有点脸红的对我说,“老师,你都看书了,我们哪好意思再乱。”细想,晃来晃去的,不正是我自己干扰了学生吗?而且,我都不看书,这些坐不住的孩子就更有理由不看了。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让我们与孩子同行,不要做手舞钢鞭的策马人。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读书习惯 阅读形式 阅读评价

书籍承载的是世界文明和与之相应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让学生浸染书香,更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共识,新课标也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明确的要求。

一、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时曾说:“一个人读书必然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这里的“自然”应该就是喜爱读书的习惯。因此,我们老师从孩子入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的习惯。而习惯的培养,要从阅读学生喜爱的童书的习惯开始。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的信息的学习活动。在未经指引的情况下,很多刚入学的孩子只喜爱诸如《奥特曼》、《喜羊羊和灰太狼》等卡通图书,他们看书都是有什么看什么,很少有目的地选择书目。因此,不能盲目让他们读书,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书,极其重要。初入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阅读一些图文并茂的绘本,通过教师和家长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借助图猜一猜等方式读懂内容;学完拼音后,开始让学生借助拼音逐步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可以引进经典的童话、寓言故事等童书。

(二)培养听读习惯

早期阅读中,儿童听读及其伴随的思维、智力的发展,对阅读过程中音形意的结合,儿童的语言意识培养以及由口头词汇的过渡,从昕到读到写的自然过程是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奥秘所在。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应从最基本的听、读童书开始。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对低年级学生要求不能过高,可以定位在学生接触汉语拼音,文图结合,了解故事情节,读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侧重于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听人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选择他们喜欢阅读的童书,用故事的形式或利用媒体一边让学生看插图一边听老师讲故事;也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保持学生对书本的浓厚兴趣。

二、创新多种阅读形式

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但茫茫书海,学生怎么读才最有效?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探索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故事激趣

教师在讲故事时,在故事的高潮或其他适当的时候突然停止,让学生想象故事的发展;或在讲较长的故事时到精彩处忽然停下来,让学生自己课后去阅读,过几天再继续讲述,或者让读过故事的孩子续讲。如经典绘本《逃家小兔》的阅读指导就可以采用让学生一边读图一边读文字一边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讲到小兔子准备逃走时,此时可安排让学生猜一猜的环节;在讲到小白兔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时,又可以让学生猜猜妈妈变成什么……

(二)读唱结合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突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环境中注入情景,充分发挥畅游的作用,把故事、儿歌、民谚警句、绕口令、歌曲、情景对话等引进课堂,利用声音、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帮助阅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形式中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三)好书推荐

教师要根据不同课外读物的特点,用合适的方法向学生推荐,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情节生动又有趣的作品,可以选择最精彩的部分讲给同学听;语言优美的,可以范读或片段朗读;对于一些知识类的书籍或文章,则可以介绍作品中学生感兴趣却不太了解的知识,让学生产生读书的迫切心情。例如一位老师在推荐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时,选择书中最精华的部分,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本,运用卖关子策略,不断设置悬念,一个悬念被聪明的孩子解除后,自然引向另一个悬念,环环相扣,孩子们的胃口被吊得足足的,兴趣激发得浓浓的,大有一睹为快之势,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愿望。

(四)读书汇报

教师每天要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汇报交流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如利用课前五分钟交流课外阅读的好词好句;举行班级赛诗会、美文大家读、集体朗诵比赛等阅读活动;从课外阅读的诗歌、文章中选择一篇进行朗读比赛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三、优化阅读评价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是由于其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坚持做一件事情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通过优化阅读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不求多,量力而行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读书的快慢不等,我便鼓勵学生多读,但是也要量力而行。鼓励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读书,只要坚持读,我就予以肯定和表扬。

(二)不求深,理解即可

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我就推荐学生读适合的书籍,并让学生简单理解,在读书交流会上大胆介绍自己读的书,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三)你真棒,适时运用

实践证明,对于低年级学生,赏识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看到学生读书,我会说:“你真棒”;在学生摘抄的读书笔记上,我批注“你真棒”;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我也会说“你真棒”;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作文中用上课外读书所得的好词好句,我就会竖起大拇指大加赞扬。

(四)勤评价,多元评价

课外阅读,教师要做到勤指导、勤督促、勤评价,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平等等。

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7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打开书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智慧的语文教师来说,因材施教,就地取材何尝不是明智的选择?语文教本就是很好地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引路石。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聪明的教师无需为学生到处寻觅好的课外读物。我们足可以在讲读课文的基础上为学生推荐脍炙人口的读物。讲《跨域百年的美丽》,想知道居里夫人更多的故事吗?那么就看一下《居里夫人传》;讲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想知道英子的更多故事吗?那么就看一下《城南旧事》;讲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想知道托尔斯泰为何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看一下他的《复活》;等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穿插一些原著的故事。

例如,我在讲授《扁鹊治病》时,向学生介绍蔡桓公:春秋时蔡国第七代国君,公元前714——前695年在位。扁鹊(秦越人)是战国时有名的医学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扁鹊因诊医秦武王病,被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查秦武王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因此,蔡桓公比扁鹊早二百多年,两人是不可能相会的。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与扁鹊是同时代人,相距仅几十年,他怎会闹出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笑话呢?原来,韩非在《喻老》篇里借这个虚构的事情(准确地说,是把齐桓公换成蔡桓公)来说明老子的“图难于其易”的道理。擅长用寓言来说理是《韩非子》的一大特色。因此,《扁鹊见蔡桓公》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寓言。根据林汉达先生编写的《战国故事》记载,讳疾忌医的确实是齐桓公田午。《战国故事》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之一。《中国历史故事集》包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讲《少年闰土》时,我简短地介绍了鲁迅的小说《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我愕然了。──豆腐西施杨二嫂。……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些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找名著阅读的兴趣。先让学生能打开书,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阅读

兴趣有了,只是阅读的开始。对于一些名著,成人看起来也会望而生畏,何况学生呢?在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长篇的古典名著,能整体感知,把握住其中的一个局部,有所了解就好。如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小说有多少章节,你最喜欢与厌恶,举例说明等等。对于一些古诗文及美文,学生最喜欢的句段,应该背下来。课外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拓宽学生的接触空间,了解更多的优美文章,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背诵是语言和文化储存、积累的好办法。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相对提出一定的背诵要求,让学生在一定阅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文章或是片段,积累丰富的语言,做到读后有得,使之终身受益。

除阅读方法指导外,阅读时间也要有所规定。总之,课外阅读内容不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不同,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要求,学生的阅读都要落实到阅读结果有据可考。如阅读后,可以课外阅读为内容下笔成文,从不同的角度组合名著中的情节或喜欢的人物,可以改写、缩写、扩写、仿写等,也可以用多种形式诠释自己对名著的独特体验,还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等创新的作文方式等。如写心得体会、写随笔、写旁批、办手抄报、制作课件等等。不仅如此,字数上也要做相应的要求。

三、阅读展评课,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学生阅读之后,最好能将阅读成果展示一下,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计划地设置阅读成果展评课,展评的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人物介绍,故事大王选拔赛,美文经典诵读,××手抄报、××课件展评大会,有关名著的知识竞赛等等。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巩固,让他们的阅读得以深化,让他们在交流自己的成果时,获得成就感,这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他们能坚持阅读的最大动力。

除此之外,一些激励措施也很重要。除了口头表扬外,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物质奖励。除在班内展评,还要鼓励学生向各大刊物投稿,让学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成功中得到动力。

四、把课外阅读教学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篇8

一、开展读书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从阅读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真正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在读书中, 如果对学生放任自流, 是肯定收不到实效的。因此, 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 一方面能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同时, 也能够大大提升学生阅读的效果。平时,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多开展一些班级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有展示读书成果和风采的机会。同时, 可以分年段组织开展一些主题性的活动, 低年级可以围绕童话故事这个主题, 中年级可以围绕诗文诵读这个主题, 高年级则可以围绕读书交流这方面展开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展示读书成果, 学生的知识丰富了,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自己对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最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低年级儿童想象力丰富, 思维比较具象, 教学中, 我针对学生特点, 利用“故事迁移”,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 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如在班级中我定期组织开展“格林童话会”, 一开始由老师来讲给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 孩子们兴致勃勃, 个个都挺直了身子, 竖起耳朵, 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 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 听得津津有味。孩子们听完故事, 被故事深深吸引, 这时老师再引导孩子去读故事便水到渠成了。逐渐地我们要丰富讲故事的形式, 不仅老师讲, 还可以让学生讲, 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 学生就有了自主的发言权, 就会充满热情地读书,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 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 都有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你看,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

二、指导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有效的阅读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指导。学生领悟了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受益终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 指导学生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鼓励个性化阅读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都分别予以指导。

(一) 课内阅读

课堂是指导学生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能够紧紧抓住各种形式和主题的课文, 做到精讲多读, 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 并能够迁移到课外, 丰富自己的阅读材料, 扩大知识面。平时, 我注重指导学生:

(1) 按序朗读, 体悟情感。在阅读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读文, 强调预习的重要性。每读一篇文章, 先按一定的顺序朗读, 弄清文章先写的什么, 再讲什么, 最后讲什么。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找出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词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体会作者的这种感情。

(2) 分步朗读, 评读赏悟。学生在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后, 就要指导学生分步赏读文章。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 能够紧扣文本问问:“这本书大概讲什么?”“主题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意义?”“给我们什么启迪?”引导学生学会做批注, 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样,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在交流时能够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课外阅读

据调查统计, 学生的知识有70% 来自于课外阅读, 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重要。作为语文老师, 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格外关注, 并能适时加以指导。

1. 根据学段推荐阅读书目。随着学段、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心理会发生变化, 其阅读兴趣也会随之不同。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 每学年给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2. 指导学生读书要有选择。现在市场上各类书籍良莠不齐, 有些书籍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无益。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真善美”的书籍来阅读, 以好书来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 为自己的人生成长奠基。

3. 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古人云:“文贵自得, 书忌耳传。”读书贵在有恒。教师指导学生能够合理地利用时间, 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畅游。

4. 为学生营造舒适的阅读场所。在学校里开放阅读室, 在家里给学生建一个小书房, 学生有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 也能激发自己阅读的热情, 促进自己的课外阅读。

总之, 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 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让他们去阅读, 去思考, 孩子才能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摘要:本文简述了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阅读。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效阅读 篇9

一、大声朗读好处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时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有时读书“有口无心”,再加上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语感不强,普通话不标准,因此,在阅读的初期要让他们大声朗读。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以及从一些教育理论中得知,大声朗读有以下好处:①开发右脑,锻炼思维。②多重感官刺激,强化记忆。③朗读声音响,显得更精神,能使学生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④有利于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⑤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⑥能使学生长时间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对文章的领悟更到位,学习效果更佳。⑦是语感形成的必由之路。⑧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⑨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加想象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写作也离不开生活的体验和合理的想象。低年级要逐步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借助阅读,由写生动形象的句子,逐步过渡到写一段话。这样做可以为中高年级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拓展阅读《看雪》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先说:“雪毯——雪连成一片像一床白色的毛毯。”师接着问:“那绿毯呢?”生答:“绿毯——草连成一片像一床绿色的毛毯。”“红毯呢?”“红毯——花落满地连成一片像红色的毛毯。”这样指导学生由说到写,自然流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推荐文章促阅读

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读书的乐趣,教师应积极发挥课外书的作用,让学生有书可读,从而有兴趣读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推荐学生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读中华经典和古今中外名著。例如,《中华成语故事》《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小猪唏哩呼噜》《安徒生童话》等课外书,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我还在每天中午抽出一刻钟时间,让学生观看动画版的《中华成语故事》《三字经》《弟子规》等。要求学生既要跟着朗读,还要听懂讲解,以此强化对经典的阅读。

我还在班里开展“推荐好文章”活动。每周星期一的早读课都要举行好文章推荐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好文章推荐给班里的其他同学。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后必须要认真细心地阅读,要不然他就无法完成推荐任务。推荐时要向同学介绍文章的简要内容以及自己推荐这篇文章的理由,这样无形中就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文章的理解。在活动中可评出最佳推荐人和最佳阅读奖,以便更好地促进活动的开展。

四、课外活动添动力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体验到阅读的成功与喜悦。因此,课外阅读活动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有计划地开展,融趣味性、竞争性、实效性于一体,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讲故事活动、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体会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为以后的阅读增添动力。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早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言素养的形成应该从感悟、积累和运用三个方面进行, 其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优秀的诗文是人类心灵的交流, 精神的交融。广泛阅读可以穿越时空, 走进历史, 与历史做面对面的交流, 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广泛的积累, 能够积淀文化蕴, 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学以致用。积累、感悟, 就在于从丰厚博大的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 丰富我们的思想, 提高我们的境界。

现在, 各个学校正在建设开展书香校园活动, 有力地促进了中学生的阅读, 并在阅读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很多学生虽然阅读了不少课外书籍, 但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原因是, 很多学生只是泛泛去读, 并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 更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积累, 这样读书的效果不很明显。初中是记忆的最佳时期, 教师指导得法, 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感悟积累, 那么就能够积淀丰富的语文知识, 丰厚文学的素养。

那么, 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积累呢?

一、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 丰厚阅读积累的内容

(一) 选择阅读, 明确阅读目标

在信息化社会, 知识知识越来越丰富, 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 不可能读尽前人的书籍, 也不可能将前人的知识阅览殆尽。因此, 一个人的阅读就应该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制定长远的阅读计划, 又要将阅读目标制定得切实可行。在中学阶段围绕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为各门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这样阅读材料尊重了学生的兴趣, 使之乐于读, 精力比较集中于所喜欢的内容。同时, 阅读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联系, 这样可以使学生阅读目标明确, 学用结合, 针对性强。

(二) 指导精读, 引导精思

太公只一卷《丹书》, 箕子只一卷《洪范》, 朱子读一部《大学》, 宋朝赵普更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好书之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 是因为其思想的深厚。对一部好书的阅读不是一般泛泛的阅读就能奏效的, 它需要精读, 读透。读透了, 才能将知识和思想的精华荟萃于胸, 逐渐融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精读就是要咬文嚼字, 字字斟酌, 句句推敲, 弄通其含义, 采撷其精华, 储存在脑子里, 一定是“飞瀑之下, 必有深渊”。

(三) 反复阅读, 温故知新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读过的内容, 隔几天就忘了, 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 过一段时间也就不清晰了。究其原因, 是有些学生在识记的过程中, 只是做到了初步的识记。而对读背的内容没有注意保持、重复与再现, 所以遗忘就快。要想保持, 必须反复阅读, 温故而知新。通过重读, 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疏漏处, 并找到新的知识亮点。为了避免死记硬背给学生带来的厌烦情绪,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比如复习、讨论, 讲故事等多种形式, 提高阅读的效率, 增强记忆力。

二、开辟积累途径, 提升积累质量

(一) 在感悟中积累

感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一篇优秀的作品, 不只是靠背诵把握思想, 体会感情, 很多情况是靠感悟。在品析中感悟, 在感悟中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描写的好词佳句进行品味, 对那些至理名言进行赏析中, 进而将范文中的语句融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 在朗读中积累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多了, 其意自明。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语言积累的好办法。现代语文教学理念强调以读为本, 就是让学生自由读, 反复读, 在读中去理解, 在理解中去读, 这样循环往复, 以至熟读成诵, 读出情感, 读出思想。这样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因而, 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 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三) 在背诵中积累

背诵是积累的重要手段。古人特别强调背诵的作用, 说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中学生, 此时期记忆力最好, 教师要抓住此时机, 指导学生背诵名篇名段, 这些经典的作品, 对学生的写作乃至人生文化底蕴的积淀都有重要作用。

(四) 在运用中积累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的积累在于运用在表达中, 运用在写作中, 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反过来, 学生灵活运用经典名句名段, 也是语言积累有效深化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 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 沉淀语言素材。

(五) 在摘抄中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说明单纯背诵还不足以广泛积累。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摘抄, 这也是丰富学生积累的好途径,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读书笔记, 把好的词语, 好的句子摘录下来。学生可以先从课本入手, 指导摘抄, 然后扩大阅读, 从课外阅读中丰富摘抄。这些文字积累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中等的学生大多能适当运用, 优等的学生还能把这些句子加以转化。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篇11

关键词:积累;兴趣;支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得知,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质量。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

一、启发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除了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积累。不阅读、背诵、博览、积累大量的优秀文章,不做读书笔记和写作练习,要想写出优美的文章是不可能的。因而,教师在教学生语文基础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学生在反复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做一些必要的提示和总结,再从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品读。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词汇是构成文章的材料。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就不能准确地叙述事情,描摹事物,更不能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词语的积累。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知识的大门。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故设悬念

小学生不爱读书怎么办?不少老师会被这个问题困扰。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老师可以在给孩子读书的时候留下一点悬念。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会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慢慢地他会脱离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或者先把故事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孩子进行阅读。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笛福著的《鲁滨孙漂流记》时,事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学生听了觉得有趣,课下,学生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2.利用电视热播的节目

电视节目利用得好,其实也可以促进孩子阅读。因为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孩子的阅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孩子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水浒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对孩子们也产生了较大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不妨和孩子一起读《水浒》,谈谈一百零八将,孩子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师生分享阅读心得

等孩子阅读完一本书,老师可以引导孩子聊一聊这本书,与孩子分享读书的心情、感受、收获,孩子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成就感。

4.榜样带动

要让学生爱上读书,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就是儿童最重要的榜样。儿童低年级阅读习惯往往来自对老师和家长的模仿,喜欢阅读的家长和教师也总会有意无意地关注孩子的阅读。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与他们一起爱上阅读吧!

三、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支持

学生在养成精读、略读、浏览书籍的习惯以后,就会出现手里缺少书的问题。尽管学校有图书馆,但是学生借阅起来不是很方便,想读的书借不到,或者想读的时候没有书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多沟通,学校和家庭都要为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一起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教师鼓励家长尽量为学生创设独立的书房、购买较多的课外书,为孩子读书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唐文杰.指导小学生阅读的几种方法.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5).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篇12

一、激发兴趣,自觉阅读

兴趣是学生的内驱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从内心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1.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毛泽东、叶圣陶、老舍、冰心;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语文能力,鼓励学生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营养。

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试想,课间在办公室、廊道、图书室都能看见教师手捧书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甚至轻声吟诵的情景,孩子怎么会不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呢?他们会想那书中一定有神奇的魔力,竟然能把老师给吸引住了。孩子是好奇而善于模仿的,他们会模仿教师捧起书,并渐渐产生读书的兴趣。

2.开展活动。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时,就开展了《我和名家有个约会》系列活动。首先开展的活动是“我眼中的作家曹文轩”。动员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作家的资料,共同展示交流获取的有关信息,并说出自己对作家的初步了解。教师及时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这样一来,学生就获得了对名家的初步认识,引起了对名家的崇拜感情,更激起了他们读名家作品的兴趣。开展的第二个活动是“说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要求学生把有趣的情节、感人的描写,或者引起自己共鸣的段落都说一说,这样,学生读书时就不会走马观花了。第三个活动是《忘不了的______》,让学生写下对作家笔下的人物的认识,感受人物的魅力。组织学生交流,评选出最可敬、最善良、最有趣的人物……把自己心目中的人物与大家评选出的进行比较,为自己的阅读能力打分。活动之四是“我给曹老师写封信”。要求学生把信寄给曹老师。其实,这个活动就是通常所说的写读后感,但是与平常写读后感又有所不同,因为学生感到自己将与名家对话,就格外兴奋、认真。有的同学反复阅读,仔细斟酌,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存在的疑惑、独特的感受全部写了出来,然后在评选出写得最好的,代表班级寄出去。这样,学生读书的热情就空前高涨起来。活动之五是“我行走在名家的作品中”,要求学生把对这本书的体会、续写、自绘插图以及整个活动进行的花絮,甚至每一个环节的评比情况都全部收集在其中,并打印出一本班级读书活动成果集——《我行走在名家的作品中》。学生看到自己编辑、自己插图、自己写出的作品,都产生了很强的成就感。

3.展示成果。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能够展示出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为此,笔者设计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笔者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都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4.创设环境。营造读书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终日氤氲在书香中,感受、呼吸、浸染……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慢慢地喜欢上读书。学生不喜欢读书,做教师的就要反思:是否选择孩子喜欢的书,是否和他们一起阅读,是否一起经历阅读中的喜怒哀乐,是否一起交流阅读的感受……做到了这些,孩子自然就会喜欢读书了。

二、教给方法,灵活阅读

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内容,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呢?怎么做才能事半功倍呢?那就要讲究读书方法了。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从而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摘录法。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需要将有关的字词、句字、段落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下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报刊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3.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画记号,作注释,写感受,还要学着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评价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4.快读法。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的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尽量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尽力使视读角度扩大,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元,一目十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半途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和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再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阅读效果。

上一篇:公务车辆管理论文下一篇:开发你的项目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