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会问

2024-05-25

指导学生会问(精选5篇)

指导学生会问 篇1

在课堂上学生越来越“乖”,沿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成了接受者、倾听者。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小手齐齐举起,回答时语言流畅、精彩出奇,令人叫好,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这是一堂精彩的课,而课堂上主宰“问号”的却只有教师,教师问学生答,成了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以下介绍两个案例片段来说明。

【片段一】

师:同学们,“捉”这个字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

生:“提手旁”加“足”就是“捉”。

师:现在谁愿意来捉蝴蝶?(教师拿来了蝴蝶道具,让蝴蝶满屋子飞。请来一个学生来捉蝴蝶。)

师:为什么“捉”字是由“提手旁”和“足”字组成呢?

生:“捉”要用手,还要用脚跑,所以由“提手旁”和“足”字组成。

师:是的,我们的汉字就是这样奇妙。

【反思】下课后,一个男生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捉字不是‘足’字旁加‘手’而是由‘提手旁’和‘足’字组成呢?”这一问,使得原本让我自以为设计巧妙的教学有了遗憾。我问他为什么上课时不问,他说:“老师这个字已经教好了,不该提问了。”看着这张天真的笑脸,我的心不由一紧。没有了问号,我们的教学还有什么魅力可言?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造成学生不敢问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家长、教师合力打造“乖”学生形象;第二,传统“师道尊严”观念根深蒂固,课堂缺乏激励与赞扬机制,缺乏质疑解惑的内在驱动力,我们的学生被训练成了只知秉承教师的一元化思维的机器,不敢问,不会问,不愿问。

【片段二】

师: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王冕画的荷花像刚从湖里摘下来的一样?

师:你真的不知道吗?

生:知道,他很努力,坚持画。

师:那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呢?

生:老师叫我提问,我没问题,只好提这个了。

[反思]为了迎合教师,学生开始“无疑而问”了,这样“懂装不懂”比起“不敢问”更让我担心。为什么学生只会问自己懂的问题呢?关键是不会问。学生习惯性地成为信息接收器、知识贮存器。学生运用知识时,只喜欢面对具体的、现成的问题,被动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独立、主动地去提出和发现问题。

学生不会问,关键在于教师不会问。教师没有抓准提问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进入了提问的误区。关于提问,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1. 了解学生,重视提问内容的挑战性

教师必须注重研究整个教学思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研究新旧教材与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教师既要研究本学期的训练内容,还要研究上学期和下学期的训练内容。

2. 有效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应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

3. 师生合作,开展“阶梯式提问”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思维训练。所谓整体性,就是强调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基础知识有差异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教师要突出学生思维与个性的最优发展,根据学生自身思维特点找到突破口,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尽可能充分发展”。在对待问题上,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所以探索问题的兴趣点也有很大的不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处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提出问题,各抒己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

指导学生会问 篇2

《沉香救母》是苏教版第四册第4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借助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赞扬了沉香不畏千难万险,刻苦练功,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课文情节生动,字里行间充满沉香对母亲的挚爱之情,同时,图文对照,生动形象,如何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深切体会父爱子、子念母的人间真情呢?我想到了中医常用的“四诊”法--望、闻、问、切。

一、望

望即观察。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从沉香紧锁的眉头,愤怒的双眼和握紧的拳头,想象沉香不怕“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苦学武功,立志救母的艰辛。从母子俩拥抱在一起,喜逐颜开的画面,想象母子团聚时百感交集的感人语言,然后依图品读,读出急切和欣喜。这样,一个不怕困难,刻苦习武,一心救母的孝子形象便矗立在孩子们心中。

二、闻

闻即听。文章本身的神话色彩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但课文中的不少长句也影响了学生的品读。如“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沉香心里无比激动。”这时,教师需要范读,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断句,而且也能渲染一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感人氛围,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抛砖引玉。当然,听的方式也可多种多样,可听老师范读,也可同桌互听互读,或欣赏优秀生的朗读,学生边听边赏,自然如身临其境。

三、问

课改提倡生生、师生间的双向互动,给学生“思”与“评”的空间,在品读赏析中,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其他同学评评这样读好不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读课文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和处理的好习惯,同时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学会读书,自主发展。

四、切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说,想做,借以抒发感情。这就是切。精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当学生品读到“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沉香心里无比激动。他举起神斧,奋力向大山劈去。”时,个个都不由自主地做起举斧劈山的动作,我于是顺势引导,让学生想沉香所想(扮演沉香),做沉香所做(劈山动作),说沉香所说(沉香心里的话),借说,悟文中的情,借做,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学生的情推至高潮。

皮亚杰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会成功。在课堂上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各种读书的机会和表现机会,教师力求精讲。这样才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学生会问 篇3

一情景导入, 给出质疑条件

情景导入就是老师在教学时设置某种特定环境, 让学生开始学习时就和学习内容融合, 能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学生自然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 我是这样进行情景导入:因为班级上人数很多, 所以产生的纸屑废品就很多, 所以让学生想办法设计几个方形的盒子来当作班级的垃圾桶, 学生在设计的时候仔细琢磨, 既考虑要节省原料也想能容纳的东西多, 从而引出课堂上新的知识点——正方体的体积。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新知识点上, 学生也“质疑”出了一些问题:“同样的材料, 是制作出的长方体容积大呢?还是正方体容积大?”“是在上面开洞好呢?还是在侧面开洞好?”他们就会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质疑, 最终选择出最适合的制作方案。以班级实际需要为导入点, 学生了解到课堂上所学内容一样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纷纷有了兴趣, 主动学习。通过灵活、有趣的开场白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一开始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得到提高。

二巧妙提问, 指明质疑方向

精妙的提问可以指引学生质疑的方向, 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然而, 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同, 教师提问时也要做到因人而异, 照顾到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 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 既不要让学生觉得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也不要让学生感到望而却步。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热情, 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三注重实践, 拓宽质疑角度

实践是课堂教学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亲自在课堂上实践, 才能缩短书本和知识的距离, 一般学生在课堂听课时只是听老师在那讲解, 自己没有动手实践, 知识没有真正地理解, 学习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加强实践,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 学生也可以在动手中提出更多的质疑。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 用小木棍围成多边形, 学生纷纷展开想象, 有的拼成一个三角形, 有的拼成四边形, 有的还拼成多边形, 如星星图案等, 有的学生甚至拼出好几种多边形。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 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感到成功的喜悦, 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增加体验, 也缩短了书本和学生间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鼓励, 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鼓励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 多一些鼓励, 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多一分学习动力, 他们也就更敢于“质疑”。教学是否成功, 就是看能不能把课堂激活, 由此可见, 教师的鼓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充满活力。如有次在解决相遇问题应用题时, 因为学生刚刚学习过解方程, 为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我提出:“可不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呢?”还真有个学生把时间设成了“X”, 用方程来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自然要大加表扬, 通过这种鼓励加引导的方法来教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信心得到增强, 学生的质疑意识就会进一步增强, 他们也懂得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之, 学讲教学方式倡导的“质疑问学”需要教师设置特定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自己去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要巧妙提问, 引导好学生的质疑方向, 让质疑有的放矢;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学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提出质疑;还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创新思路给予鼓励, 培养他们的质疑意识。这样, 学生就会在质疑中发展思维, 在质疑中学好数学。

摘要:学讲方式提倡学生的“质疑问学”,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己动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指导学生会问 篇4

2015年国考报名: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常见问题指导(8问)

北京人事考试网: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大全

1.国家公务员考试什么是申论考试?

申论考试主要通过给出一定量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对给定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概括、提炼、加工,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2.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是写作考试吗?

申论不是一种写作文体,而是伴随着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通过主管部门和专家多年的探索实践,自主开发设立的考试科目。

3.中央机关招考中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考查哪方面的能力?

中央机关招考中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3)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4)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4.中央机关招考中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考查哪方面能力?

中央机关招考中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2)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3)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北京人事考试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4)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5.有些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分A卷和B卷,国考会分类吗?如果分类,这两类试卷有什么不同?

大纲规定“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考生务必清楚明白,这意味着考生在报考职位之时,一定要看清自己报考的职位所归属的类别,不同的职位对应的试卷是不同的。

虽然从表面看,省级试卷和市级的能力名称差别不大,但是落实到考试中,就使得试卷差异极大。以去年的试卷为例,市级试卷主要围绕“农村子弟教育问 题”展开,特点是较为具体,涉及的方面相对集中;而省级试卷则主要围绕“黄河”这一关键词展开,特点是较为抽象,涉及的方面则相对分散。

从试题来看,虽然省级试卷和市级试卷均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但省级的文章要求以“弘扬黄河精神”为题,针对的是抽象的“精神”;市级的文章要求围绕“失根危机”展开,针对的是具体问题。

6.申论答题时,在答题卡上不小心书写错误,应该怎样涂改?

在试卷的形式上,要做到卷面整洁,不要轻易改动错别字,有错别字最好在字下划一横线而不是改动,因为改动后会打破卷面的平衡。

7.在申论答题时,标题可以是问句或者感叹句形式吗?标题可以带问好或感叹号吗? 申论文章的题目不可以是问句,申论中标题的作用在于立论,问句何以立论?在申论标题的制作中,要树立标题就是论点的意识,标题要能较为直观地表露文章的论点,才是一个好的标题。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标题是前后标题,前后标题的中间不需要标点符号,空一格即可。

8.申论答题时,可以不打草稿,直接在答题卡上作答吗?

打草稿必不可少,直接作答绝对不可。申论试题对答案字数均有严格的限制,且题目各有一定的难度,即便在头脑中考虑得很成熟,由思维到文字的转化过程也不能保证丝毫不走样。先打草稿再转抄,既要保证字数要求的需要,也要整理思维、保证作答准确性的需要。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资料:

国家公务员考试交流群:339362216

【辅导】国家公务员考试面授课程|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络课程|一对一课程|国考用书|YY公开课

【信息】国家公务员考试 | 北京公务员考试 | 事业单位考试 |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

北京人事考试网

指导学生会问 篇5

一、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 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 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要面向全体, 给每个学生的提问以微笑、注视和评价, 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的同时, 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 提倡讨论辩论,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让学生转换角色, 自觉提出问题。有时, 教师让学生自由提出, 可是怎么动员, 效果总是不佳。这并不是学生不愿提问, 而是没有进入提问的角色, 不知道怎样提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 猜一猜, 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 谁是老师的知音, 知道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 (3) 比一比, 谁的问题又多又好?这样一来, 学生便会带着帮助老师教学的心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一课时, 教师先出示图例:苹果每千克4元, 卖了5千克;梨每千克3元, 卖了5千克。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苹果卖了多少元钱?梨卖了多少元钱?水果一共卖了多少元钱?等等, 这样较好地实现了教师的设计意图, 也使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得到了加强。

二、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上一篇:中小型出版社下一篇:阶段性训练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