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

2024-09-12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精选9篇)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 篇1

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古城中心小学

于艳丽

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下面我就针对重音、停顿、语调等几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一.重音。重音是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重音的表达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一字一顿法。就是在要强调的字词前后作短暂停顿,使所发出的声音迸出,铿锵有力。通常用来表现坚定的态度、强烈的情感。

(二)、拖长音节法即把要强调的字词的读音拉长,调值读得夸张些,借增加音节的长度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常用来表达较深沉的感情或耐人寻味的语意。比如:峰顶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爬天都峰》)“那么”二字之间采用拉长音节的方法,念到“么”时,又好似后面的气不足,有助于表达作者当时看到天都峰高和陡的程度,以及要爬上天都峰的困难,若只是一般地加大音量重读就不能表达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作者担心爬不上天都峰顶了。

(三)、重音读轻法。也就是控制音量,使气大于声,把要突出的词语轻柔而缓慢地读出。常用来表达怀念、悲伤、慈爱、缠绵等情感。比如: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了”前作短暂停顿,再轻轻读出,饱含对小女孩之死的同情和痛惜,可以表现出作者沉重的心情。二.停顿。

(一)关键词停顿。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重音要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及强度体现出来。

(二)标点符号停顿。在让学生读句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会读标点符号。根据标点符号不同的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句子”要读得平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如“下雪啦!下雪拉!”第二个“下”字读得稍重,强调下雪时高兴的心情,读出喜悦的语调。

抓住句子结构停顿。要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还必须注重分析句子结构,引导学生把长句子从课文中找出来,自己试读,接着互相读,指名读,然后大家评析,从而使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明白这句话写了什么或谁怎么样了等等,再根据句子前后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如“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这一句就可以根据所画的停顿来朗读,(三)、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

(四)、把握语速与语调。语速,就是朗读时声音语流快慢的变化。语调则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烘托环境气氛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语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平调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述、说明的句子常用平直调,表示庄重、悲痛、冷淡等感情。

(二)升调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节或结构稍稍上扬。疑问句、感叹句常用上升调,表示疑问、反诘、号召、惊讶等感情。

(三)降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或结构读得低弱而短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祝愿、感叹、恳求等感情。

(四)曲调全句语调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表现为:有的句子,开头和结尾的语调都比较低,中间声音比较高;有的句子,则呈现出“低、高、低、高”式的变化。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反语、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实际朗读时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来体会。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 篇2

关键词:朗读训练,兴趣,教材,诵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 教学内容部分对朗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诚然, 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 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又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 培养主体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呢?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倘若一个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自然能心力专一, 全神贯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 发掘教材的思想、情感观点和意蕴, 然后精心设计成教案, 在课堂教学中一厢情愿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于是, 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发现, 失去了自我发现的兴趣和能力, 没有充分体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因此, 培养兴趣, 让学生想读就成为教师应研究的课题之一。

古人云:“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并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引逗”学生, 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要让学生感到“今天, 我就是主角”。如学习《桃花源记》时, 我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桃花源人生活的看法, 结果学生毛遂自荐, 畅所欲言。针对学生向往的心理, 我顺势引导“桃源人的生活如此美好, 让我们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读出来, 以表达我们的向往之情, 同学们认为如何?”一语激起千层浪, 大家都抢着读, 读得有滋有味。课堂气氛紧张而有趣, 活泼而有序,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又如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 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一边出示图片资料, “春草图”、“春画图”、“春风图”等让学生感受春天无穷的活力以及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依据教材, 教学生会读

朗读, 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将文章朗读出来, 是将书面语言通过声音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 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 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 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朗读技巧和理解内容等方面给予指导。

朗读时必须眼到、心到、口到, 精神集中, 防止读错, 先慢读, 读得比较熟了, 再加快速度。在这一过程中, 吐字发音要尽可能做到正确、清楚、规范。同时, 朗读时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语气的变化、恰当的节奏、音色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裁的朗读处理等等。例如, 朗读诗歌就要求读得响亮, 清晰, 平仄分明, 注意韵脚要稍微拖长, 从而使其产生和谐的音韵美;朗读记叙文时则应尽量使用接近生活中的口语语调, 使听众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我们知道, 写文章是一种创造, 朗读则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能再现和烘托文章的思想内容。《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指导朗读, 就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工夫, 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尤其像《静夜》、《背影》、《黄河颂》等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 更要让学生在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 有感情地朗读。比如《春》的清新明丽, 《沁园春·雪》的雄浑, 《天上的街市》的飘逸, 《观沧海》的豪放, 《登幽州台歌》的悲叹等等, 我都以语流的起伏跌宕把握其情感的起伏, 在听者的心灵上引起同振共鸣, 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经过我的指导, 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感悟文字, 什么才叫感情朗读。自然而然, 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的范读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 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 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只是讲“应该怎么怎么读, 不应该怎么怎么读”, 而不是“应该这样读, 不应该那样读”地亲自示范朗读让学生听一听, 那么学生是很难掌握朗读技巧, 学会朗读的。当然, 教师范读只是起到示范作用而已, 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模仿, 千篇一律地一个声音, 那样只会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而拔苗助长, 学生不能主动发展, 更谈不上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 我们必须放开手脚,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从范读中获得直观感受, 并且结合自己的条件,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朗读。

三、反复诵读, 促学生多练

在电视电影中, 大家可能看到过这样的画面:旧时私塾里的老先生领着一帮学生, 闭着眼睛, 摇头晃脑地在读“三字经”, 人们不免要笑他们是“老夫子”。其实, 他们这是整个身心沉浸在文章中了, 他们很可能是在边读边想, 边读边记地朗读。而如今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有这样的场面。我认为, 这种传统的朗读依然适用于现在的教学中, 尤其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同样,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观书须熟读, 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无法否认, 学习古诗文, 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诗义, 有的诗句本身浅显易懂, 有的诗句对于中学生来说就难以理解, 这时不如干脆让学生去读, 也学一学老夫子的读法, 闭上眼睛, 摇头晃脑反复地读, 成遍地吟诵。久而久之, 你就会发现,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不但能理解诗文含义, 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境。我在教《静女》时, 曾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在朗读过程中, 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功能, 可能也唤起了对美好未来的联想;同时, “静女”的形象也被描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在“城隅”约会的情景。不必赘述, 学生们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中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无法否认, 长期的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在朗读过程中, 课文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 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 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 从而形成和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平时要敢于让学生大声地读、大胆地说、大量地写。学了诗歌, 可以搞朗读比赛, 可以让学生练习写散文诗, 并且结合比赛结果及时指导他们进行总结, 写体会、写小报道等等。实践证明, 朗读能力强的学生, 不但语言表达能力强, 而且将来走向社会后的交际能力、创新意识都要高于朗读能力欠缺的学生。因此, 朗读和说话能力、作文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坚持反复诵读, 使学生陶醉在朗读的情趣中, 漫游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 篇3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使学生能有滋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读出情趣。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表情,良好的语感。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激发朗读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多种形式,营造出氛围指导朗读。

例如:《春雨的色彩 》教学片断

师:你们看,田野里来了一群小鸟,他们都是谁?正在干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他们是燕子、麻雀,还有黄莺。

学生:他们正在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

师:那你们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学生读句子(学生朗读的声音一个高过一个)

师:看来,你们都把自己变成了燕子、麻雀和小黄莺小鸟,现在,让我们一起变成小鸟来读读吧!

教师指导:急性子的燕子先跳出来,指着草地说;麻雀不肯让步,挥动双臂说;小黄莺迫不及待地摇摇头说。你们看他们争论不休。(课件展示)

学生读加上动作

师:读后有何感受?

学生:我真想找星星博士来说一下。

学生: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理。

师:别着急,(出示课件:美丽的春天)春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五颜六色的。

《春雨的色彩》教师善于利用课件、导语等多种手段,来创设情景,营造好一个情感体验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使得课堂成为师生间、师生与文本间情与情交融,心与心撞击的过程。从直观画面到情境创设,从角色转换到心灵释放,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了对课文的品味。

二、循序渐进,读出实效。

循序渐进。朗读是有层次性和程序性。在不同阶段朗读课文的目的、要求是不同的。①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做到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回读、不破读。②精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应能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③美读课文,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到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地。

例如:《珍珠鸟》疑问的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

2.精读课文。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那样做。

3.边读边想。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后来,怎么竟大胆地趴在“我”肩上安祥地睡着了?学生大胆质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学生经历了一番沉默达到一种欲言而又无可言状,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即易理解课文内容,甚至能深层感悟课文。

此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个有关读的组合,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由读正确到读通顺到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感情,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理解内容结合起来。珍珠鸟从怕人到不怕人,完全是由于我的呵护、关爱,得到小鸟的信赖,才达到如此和谐的境界,这正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阅读教学增值效应。

三、把握关键,读出品味。

在教学中,单纯地强调以读悟情,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所谓的“情”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虚情假意”。“悟情”应与词语的品味、揣摩和训练有机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的重点词句进行读读、想想、说说,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从而与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以读悟语”与“以读悟情”交织融合。

例如:

教师在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对课文中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体会成功喜悦与艰辛进行了朗读指导。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居里夫人提炼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生:三年又九个月。

师:是呀,这三年又九个月,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的衣裙上,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这句话中,还有什么词让你有自己的体会?

生:0.1克镭。

师:你知道0.1克镭是多少吗?

(相机指导:比圆珠笔尖还要小)

师:“终于”还能给你一点什么体会?

生:从“终于”中,我体会到实验成功给居里夫人带来了无比的喜悦!

师:同学们,读吧!把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重点句子,再抓住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通过读、想、说、揣摩、品味等训练,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4 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5 祝伟强.对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湖北教育,1997(3)

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 篇4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那么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呢,我是从一下几点进行指导的:

一、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二、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关键词:

感情朗读 朗读技巧 朗读方法 语调、语速....以演促读 激发情感 训练语感 朗读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体会文章的主旨;可以丰富材料,锻炼语言能力,规范语言技巧。小学生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在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那么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呢,下面就淡淡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一、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篇文章要想让学生读的正确,流利就实属不易,更不要说声情并茂了,因此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必须做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达到正确、流利,我是严字当头,要求学生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每一节课,我都逐段逐句的过,一字也不许学生错,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必要时不仅反复做示范,而且还领读。课堂上我尽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做到“四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

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循循善诱的逐步引导。

1、加强标点符号的指导。

在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已一定的语气、语调,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低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2008,北京!》一课要注重感叹号的读法;《识字3》一课要侧重疑问语气的读法;《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要侧重逗号、句号的读法。

2、强化词语、句子间的停顿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着重注意这方面的指导。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可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有目的性的示范朗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多练习,跟着老师读课文。变换多种朗读的形式,一个学生读,大家评议;学生比赛读;跟老师比赛读;小组内读一读,组员评议等多中灵活多变的形式以调动学生读好课文,多读课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语感,加强训练,逐步学会一些断词、断句的技巧、方法。

3、把握好语调、语速的变化。

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到底具体怎么读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去把握,如《夕阳真美》一课是一篇优美得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景色的课文,在朗读时语气就应柔和,舒缓些,读出美美的感觉。再如《狼和小羊》一课中,狼的角色性格是凶狠、蛮横、不讲道理的,在朗读狼说的话时就要读出凶狠,霸道的语气,语调要低沉些;而小羊的角色性格是温和的,在朗读小羊说的话时语气就应柔和些。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可采取以下形式:

1、带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2、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3、个人读,由教师指一名学生朗读。4、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或者录音机范读。一般说来,开始新授或教学重点时用范读来对学生进行示范、帮助作用。5、开火车读,可读同一课文,也可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6、分角色朗读,要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7、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低年级学生对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个目的难度并不高,但要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利用图画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文字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辅助。比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出示各种姿态的丹顶鹤的图片,结合图片这种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丹顶鹤这种动物,理解课文中对丹顶鹤的描写,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美丽可爱的丹顶鹤,产生对丹顶鹤喜爱的感情,以读出、悟出课文中的感情。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感情。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以朗读出课文中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云房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雨后天晴时天空美丽景色的文章。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让孩子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关动画课件,让孩子直观地看到美丽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从而可以有感情地去朗读这篇课文。

3、结合表演形式,以演促读。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 篇5

(一)散文《安塞腰鼓》朗读训练设计

盘县华夏中学 黄丽华

训练目标:

1、体味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2、理解作者为之神魂颠倒的原因——作品内涵;

3、领悟文章气势恢弘,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的特点;

4、领悟本文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感受美文的艺术魅力。学时安排:1-2课时 授课时间:2010.8.20 学法指导: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领略、领悟。

一、教学活动设计:

(一)欣赏安塞腰鼓表演视频,体味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由问题导入课题:看了这段视频,你觉得安塞腰鼓的场面具有什么特点?(气势恢宏,节奏感强,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有一篇描写这种场面的散文放到你面前,你能带着这种感觉把它读好吗?

(二)学生活动:自读朗读材料《安塞腰鼓》——小组成员互相听读,指出不足——小组派代表朗读喜欢的片段——全班评价

(三)教师结合学生朗读情况,作相应的指导(幻灯片配合)

1、什么是“朗读”?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2、朗读的作用(可讲可不讲,视情况而定)

古人十分重视朗读和吟诵,相传韩愈在写作前,总是要高声诵读《史记》,等到气势奔涌,充沛于胸,才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是谓“借气”。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体悟情感、涵养性灵,丰富语感经验;另外,还可以舒展胸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里素质。

3、复习朗读的基本要求(幻灯片)

重视朗读和诵读,是我们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经验,对于抒情散文十分适用。总体而言,要能够做到:默读会意,朗读传声,诵读畅气,涵咏传情。这是语感习得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具体来说,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语音、语调、语速、停顿、轻重等语言表现手段,恰当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整体中富有变化,使朗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而富有韵味。

(四)欣赏朗读视频(播放范读视频)

(五)组合式朗读训练(步骤:分角色——熟悉朗读任务——组合朗读——教师点评指导,结合朗读的基本知识)(幻灯片配合)

A、停顿

1、停顿与标点一致:。?!>;>,>、(: 有时=。?!有时=;有时=,)

2、停顿与标点不一致: 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 2)有标点却不停顿

3、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1)顺应语法的停顿 2)显示层次的停顿 3)体现呼应的停顿 4)指向强调的停顿 5)表达音节的停顿 6)区别语义的停顿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部分段落其实就是一首诗,若将它诗行品读,能使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六)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让学生齐诵第六段。

2、教师示范。

将本段内容改成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

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二、课后练习:自选散文做朗读练习,注意充分利用语音、语调、语速、停顿、轻重等语言表现手段,恰当地把握作品的情 感基调,整体中富有变化,使朗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而富有韵味。

三、课后反思:运用视频音响调动学生体验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为下面的朗读训练做铺垫是很恰当的,学生很快进入到课文营造的意境中。在朗读方式的安排上,稍嫌贪多求全,虽然让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并让他们互相评价,可惜并未继续下去,并巧妙穿插朗读知识的指导,而是过分追求了朗读的形式,且提高了朗读的难度,主要原因在于借班上课,高估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学生在进行“组合”式的朗读时效果不是很好,所幸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了调整,大胆舍弃了后边的教学步骤,及时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处理,结合学生朗读情况穿插了朗读知识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去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举一反三,形成能力。照原来的设计思路,用两课时完成比较合理。另外,在朗读材料的运用方面,可采用截取片段进行欣赏的方式,然后其他的部分放手由学生自由欣赏,再结合朗读理论进行指导,教学过程将会大大简化,教学时间利用会更充分。幻灯片附在后面:

编号:一

训练目标、体味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2、理解作者为之神魂颠倒的原因——作品内涵;

3、领悟文章气势恢弘,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的特点;

4、领悟本文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感受美文的艺术魅力。编号:二什么是朗读?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编号:三

朗读的作用和原理古人十分重视朗读和吟诵,相传韩愈在写作前,总是要高声诵读《史记》,等到气势奔涌,充沛于胸,才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是谓“借气”。宋代“文气论”代表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文气论”。苏辙指出:孟子养浩然之气,文章风格“宽厚宏博”;司马迁周览四海,广交豪俊,文章风格“疏荡,颇有奇气”。精神气质(文气),与作者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密切相关,可以努力修养得到。近代学者朱光潜从文艺美学角度,解释了诵读的心理机制,他认为古人在创作时,习惯于反复吟诵涵咏,今人朗读诵读涵咏,就是模仿古人的喉结运动,可以以此与古人意气相通,与作品文气相通,从而进入古人的创作情境,进入作品的精神境界。因此,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体悟情感、涵养性灵,丰富语感经验;另外,还可以舒展胸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里素质。 编号:四朗读的基本要求重视朗读和诵读,是我们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经验,对于抒情散文十分适用。总体而言,要能够做到:默读会意,朗读传声,诵读畅气,涵咏传情。这是语感习得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具体来说,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语音、语调、语速、停顿、轻重等语言表现手段,恰当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整体中富有变化,使朗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而富有韵味。编号:五

停顿

1、停顿与标点一致:。?!>;>,>、(:有时=。?!有时=;有时=,)

2、停顿与标点不一致:(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2)有标点却不停顿

3、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1)顺应语法的停顿(2)显示层次的停顿 编号:六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篇6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读”的重要意义。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每篇课文都少不了。但当前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唱读,破词破句等。在指导朗读时,应坚持以学生“读”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以训练学生读为主线。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注重指导、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这是对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对读不准的生字多读几遍,尤其对个别字的读音加强练习,力求把每个生字都读准确;最后,在读准生字的基础上做到朗读课文时发音准确。

2.流利的读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停顿适当,语气连贯,如:《小蝌蚪找妈妈妈妈》这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一年级学生朗读时经常会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我教学生做到停顿适当,做到流利朗读。

3.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有感情的读是朗读训练的高标准要求,是指在正确、流利的朗读基础上传神的朗读,熟练的运用读音和表情,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我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朗读课文,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在读最后一句他们跟着妈妈,天天捉害虫,读时要读的开心。极大的提高了朗读教学质量。

二、针对课文特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科学合理的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使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使朗读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

1.教师范读

在教学中,教师范读十分重要,尤其对小学一年级年级的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我在上《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认真给学生范读,通过范读,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字正确的读音,教师的朗读激情往往会感染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这也正是范读的关键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注重示范朗读。

2.分角色扮演朗读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情趣较浓,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是把学生按书中人物分成角色,扮演朗读。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角色扮演朗读中进入情境,兴趣浓厚,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3.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美的享受。配上音乐来朗读,不仅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用了名曲《童年》做配乐,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评价的多样化

1.学生自我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消除被评者自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分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认识、完善自我,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个学生在读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认为我读出了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高兴语气,但还是有些地方没读。”我说:“那你能把没读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这次你一定能读的更好。”他又认真的读了一遍,这次读的非常成功,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学生间相互评价

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而且可以使朗读的同学得到来自同学的赞美和认

同。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朗读能力有较提高。

3.教师评价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学生的天性是喜欢赞美,课堂上老师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朗读评价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当学生朗读的不尽人意时,教师应尽量发觉其闪光的地方,从其他方面给予鼓励,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乐于朗读,如:“你读的很认真,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你读的很流利,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真是个自觉的好孩子。”只要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和期待,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学生受到表扬,有了学习的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乐于读书,朗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篇7

朗读的具体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 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 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 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 还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代替老师的枯燥的条分缕析, 还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

要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只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才能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如果字音还读不准, 还不知道在哪里断句, 学生就不会读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体会。在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时, 对于一年级学生特别要注意:1) 停顿。朗读中的停顿主要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 即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 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的短暂停顿。2) 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 以示强调。3) 注意句尾的语气词。我认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 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 教师可以分析, 讲解, 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急, 光靠讲解, 学生仍不明白, 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 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 学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来。范读, 最好是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使学生听到声音, 看到神情, 较之听录音效果强得多。

2 创设情境, 引发共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调动起他们的想象, 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 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 用图画展示情境, 用表演模拟情境, 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 甚至进入角色, 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3 品读与评读结合

自读品味, 听读评议。自读时, 品味意境, 找到感觉从而读出感情;听别人朗读时, 可以与自己的体会相比较, 指出理解上的正误与表达上的得失, 从而找到朗读的正确形象。

4 注重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 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 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读的更好, 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到他人的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肯定语言注意名人效应, 读得有点像赵忠祥?像谁?或者小播音员、小演讲家。对学生有很好的鼓励示范作用。

5 指导读好重点词语

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中有含义较深的词语, 读懂并读好这些词语才能读好整句话。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方法帮助学生, 方法 (一) 借助动作, 方法 (二) 联系生活实际, 方法 (三) 借助图片。

当然, 在教学实际中, 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朗读, 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在每一节课, 这样, 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6 恰当地运用各种朗读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提高朗读效果

师生对读, 问答读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朗读方式, 教师可与全班学生对读或问答读, 也可以和一个学生、几个学生对读、问答读。问答读, 由教师提问, 学生用朗读方式回答教师的问题, 既练习了朗读, 又了解了文章成段落的层次, 结构。师生对读, 可由教师读文中的解释语, 学生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段, 由教师读总起句, 总括句, 学生读分述, 具体描写部分, 在这种朗读方式中, 教师的读, 起到提示, 创设情境的作用, 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指导。

分角色读, 是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常用的方式。特别是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课文中。分角色朗读, 既可在指导的初始阶段, 体会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 语气语调, 又可展示和检查学生朗读的效果。分角色朗读, 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同学或男女同学集体朗读某个角色的语气, 教师也可参与充当某个角色, 并可互换角色, 反复练习,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

浅谈小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提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0-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训练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最主要的是读的训练。读的方式有多种,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入手的,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朗读的训练最为关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学生都能“摇头晃脑”地读出感情、读出滋味,这就需要每位教师注意采用多样的朗读训练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展现语言,不断培养语感。

一、体会感情,把握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把握住阅读基调和合适的语气。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对一个小女孩儿大年夜里在大街上卖火柴的描写,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人民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根据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此文的朗读基调就应定为低沉、缓慢,读时还要根据小女孩儿“悲—喜—绝望”的感情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同时获得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和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感情,如:“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爱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的部分句段是重要的知识点,蕴含着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探索文字里蕴含的爱的情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选取描写精彩的句段。有些课文的文段,大量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很精彩。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亲自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这样坚持下去,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言,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述情境:“我们常常幸福地看到总理,看到他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老师悲伤的语气和悲伤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强烈的思念之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阅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做好朗读指导和示范作用。

四、分角色朗读,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听读、朗读。小学生的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脑海里形成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各种朗读方式和尝试,以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技巧。

五、朗读要追求多元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伽达默尔说过:“不是语言寓于人,而是人寓于语言”。阅读因人而异。因为,学生学会阅读的前提是自己走进文本,了解文本。有的可能理解不到位,有的可能通过想象遨游超出文本,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在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中自由地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觉。这才是真的阅读境界。

小学生朗读指导 篇9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把书读起来了,琅琅书声已回响在美丽的校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指导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重结果呈现,轻过程指导;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影响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阅读课上应该重视朗读,真正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朗读指导的要求、过程、形式和功效诸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以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应重在整体感知课文,悉心体察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在具体的语境中“导”:“导”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情感的熏陶;“导”想象力的发挥,预感能力的培养;“导”心灵的沟通,喜怒哀乐情弦的共振。

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真正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朗读主题式教材编写原则、方法、内容的研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关于积累的相关要求,确定主题式教材的编写原则、方法及内容。2.朗读诵读积累目标定位的研究。

参考相关文献,并借鉴其他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召开专题研讨会,确立低、中、高各学段诵读积累的具体目标。3.诵读积累方法指导的研究。4.诵读积累的策略研究。5.诵读积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在探索出诵读策略的基础上,建构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之处:

1.主题式诵读的构想。本课题继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教育的优良传统,主题式地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吸纳国学经典的精髓,开发切合学校实际并相机融入学校阅读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打破了原先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知识单元“见学不见人”的弊端。

2.尊重学生主体。本课题的名称与研究内容鲜明地立足在学生诵读方法的习得和国学积淀上,指向明确,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国学经典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系统性、操作性强。课改以来,本课题是由主题目标、内容、教材、学习、教学、学习者、教学者、媒体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的组织系统,各要素彼此相互联系。同时本课题观点新颖,表述简约,目标简明,操作简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课堂实践,通过反思、验证、探索出更有效的成果,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文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手段及途径

1、营造诵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1)提高认识,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 “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2)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

(3)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朗朗诵读声

2、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对经典美文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做好读书笔记。

(2)为了确保诵读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实验组长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作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组织检查了解诵读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实验组成员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3、开展“亲近古诗文”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们通过“民族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背一首古诗: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②每周抄一首古诗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每月下旬同年级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可通过“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期末进行总展示。并为设计一张评价一张表,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以次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4、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教学模式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5、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的愿望,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拟定通过开发《走进古诗文》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组首先组织该组成员积极搜集相关资料,认证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具体的实验计划,然后通过调研、交流访谈、互动研讨、积极实验等活动,不断深入实践、反思、总结,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果,从而探索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成立课题组,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14年7月—2015年7月)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等。

上一篇:君召初中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食堂从业人员临时工聘用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