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朗读训练指导(共12篇)
低年级朗读训练指导 篇1
摘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 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 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融会读者的情感, 披情入境,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 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 而无视作者之情, 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感情朗读,指导方法
感情朗读, 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它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 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低年级学生由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弱, 对他们来说, 感情朗读有一定困难。因此, 教师一定要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切实加以指导。
一、联系生活经验, 迁移感情
生活经验的迁移, 就是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需指导的课文朗读中, 使之产生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应该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 单靠翻查字典,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 积聚的越多, 了解就越深切。”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展开联想和想象, 迁移感情。
例如《乌鸦喝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学生朗读这句话时都能体会到水升高了, 乌鸦喝着水了, 却没有读出乌鸦喝着水之后的兴奋与激动。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想象:上完体育课, 你们有没有感到过又累又渴?那时你的心情怎样?当你好不容易回教室终于喝到水了, 你的心情又会怎样? 这时,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这就表明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时, 激动和高兴的语气与表情便水到渠成了。
二、引导合理想象, 激发感情
低年级课文虽寥寥数语, 但其中也蕴含美的因素。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就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 展开合理想象, 并反复吟诵, 品出“文中情”, 悟出“文外味”, 回味出文章的余韵和余意。
第二册《雨铃铛》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春雨犹如精灵, 赋予万物勃勃生机, 催促万物迅速回归, 复苏生长, 开始新的生活。语言生动形象, 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在指导朗读时, 我先让学生想象春雨的声音、形状, 给雨起名字。学生给雨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 真可谓五花八门, 丰富多彩。有些甚至连成人也无法想到, 如雨钻石、雨项链、花瓣雨、草莓雨、雨珍珠、雨琵琶、雨琴、雨帘等。想象之后进行朗读, 这样, 春雨的轻、细就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三、运用音像课件, 诱发感情
发挥电教手段的各种优势, 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诱发朗读的兴趣。如, 教学古诗《鹅》一课, 教学时, 我播放音像课件“在碧绿的湖水中, 一只大白鹅从远处慢慢地来了, 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 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学生看着听着, 深深为画景诗情所吸引, 不约而同地跟着朗读起来。通过朗读, 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外形、颜色、姿态, 品析“白毛、浮、红掌、拨”等词语, 感受美好的形象, 古诗在语言上还给人以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平仄得当、有快有慢、有抑有扬、富于节奏变化的美感, 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读得正确, 读得流利, 读出诗的韵味, 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利用脸部表情, 传达感情
“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 (托尔斯泰) 。低年级学生特别在意通过“视觉”接受教师的种种感情, 然后表达出与老师同样的情感。
《春天的手》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 读来朗朗上口, 情趣盎然。我在范读时, 眉眼舒展, 始终带着微笑。此时, 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上也露出甜甜的笑容。当读到最后一句“拉住春天的手, 春天就在你的心头”时, 我提高了音调, 感情更加投入了, 眼睛里仍含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孩子们感应到, 当孩子们捧起书朗读时, 微笑已挂在嘴角, 小脑袋也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 感情十分投入, 好像春天已在心头。
五、利用体态语言, 丰富感情
体态语言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 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在低年级的感情朗读训练中, 体态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春天的手》一文中 , 写春天的手“温暖轻柔”、“抚摸着大地”, “掠过小河”、“拂过树梢”、“拍着我们的肩膀”, 范读时, 我分别加上动作, 学生接收到这些体态信息, 就知道这些句子要读得轻些。
体态语言不仅可以是教师的教学语言, 还可以是学生的学习语言。在感情朗读时, 让学生恰当地、合理地配上一些动作, 能更好地辅助理解课文, 读出感情。
六、理解提示语, 揣摩感情
阅读教学中, 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对话的提示语, 引导学生揣摩文义, 则可以使朗读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如《燕子妈妈笑了》一课中, 燕子妈妈点点头说:“很好。可是, 你能不能再去认真地看看, 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这是燕子妈妈第二次说的, 如果没有“点点头”这个词, 就表现不出燕子妈妈那种认真、肯定的感情。这时, 就需要理解提示语的含义, 朗读时才能揣摩出人物的内心, 更好地表现文中的感情。
总之,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 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朗读手段, 根植于课文这片“沃土”, 紧扣教学内容 ,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积极思维, 潜心体会, 深入理解, 使感情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低年级朗读训练指导 篇2
靖边三小
曹瑞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翻阅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所存在的问题是,在学生没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往往事半功倍。那么,怎样使“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迁移体验。
尽管低年级学生的经验不够丰富,但并不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会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教室里坐着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还有窗外的小猴子、鸟儿、蝴蝶等。学生面前出现这样一个生动具体画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唤起其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达到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范读引领。
教学中学生自读也许能够读得正确、流利些,也只是初步了解了课文,而读出一定的语气或感情,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正确处理语句的
缓重轻急,还得让教师出马“范读”,教师很有必要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告诉学生如何去读。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一株紫丁香》,如果不通过教师范读和领读,学生是很难读好“踮起脚尖儿”的儿化音的。在朗读“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在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时,学生开始在自我感悟基础上朗读课文怎么也读不出那种轻重缓急的语势。有的孩子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在读到“绿叶在风里沙沙”时故意将声调提高很多,前后衔接不自然,听起来不温柔很别扭;有的孩子语速把握不当,不是过快就是过慢。在孩子无法较好完成对这个小节朗读时,我为学生做了一遍示范朗读,让学生明白朗读声音要轻巧、自然,让感情如春风般的温暖。学生在听完我的朗读后,开始自由模仿练读起来。再次请学生站起来朗读时,我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带出了表情和动作。低年级的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模仿老师朗读并不可以机械地照搬照套,要告诉他们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在示范朗读过程中,主要使学生逐渐掌握朗读技巧,学会处理停连、重音、语调、节奏等,为他们日后自我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多形式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不断的朗读训练中,提高朗读水平和能力。齐读可以使全班或较多的人有朗读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朗读中的语调、停顿。自由读在一段时间里就一篇或一段课文小声朗读,它有利于学生读出自我 的情感体验。指名读便于教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名读时,教师注意指名的面一定要大,使好、中、差都有朗读的机会,都能得到帮助。课堂上,我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四、表演伴读
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上各种动作,使学生在表演中,深入到课文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提高朗读效果。例如《欢庆》一课,在朗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一组句子时,我让学生想象几个动作,把“献上”、“ 举起” “飞着”、“ 奏起”不仅重读而且加上了动作。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表演起自己中意的动作,或捧手或举臂或学蝴蝶状扑扇翅膀,或学做“吹鼓手”的样子“吹奏”。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感悟出国庆佳节普天同庆的气氛。指名朗读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逼真的表演,超常的发挥,使学生们完全融入课文的情景中,朗读时全身心投入,读出了美的享受。我夸张地鼓励和煽情,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浅谈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 篇3
一、教给方法,形成技能
1.读准字音。朗读要求学生读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做到字正腔圆。由于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读音往往存在着差异。如平翘舌,鼻边音,前后鼻韵音,阳平和上声难以分清,这就需要我们我们教师在拼音教学时,不能平均用力,要花大力气加以突破。可采取以下方法:(1)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2)坚持练习,区别对照。在识字教学时,对要求会认的字,强调学生拼音规范读音,做到人人过关、个个掌握。
2.读好段、篇。每一篇文章都是有自然段组成的,而每一个自然段在一篇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部分,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情感也将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变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出朗读的基调。如<<纸船和风筝》一文,朗读开头部分,速度应稍慢,语气比较缓和,读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读到“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这段时,速度应稍快,表现出松鼠的惊喜之情。读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从这里开始情绪急转直下,要读出松鼠和小熊的伤心感、孤独感,速度稍慢,饱含深情。读到“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之后,音调较高,速度稍快,表现出松鼠和小熊对和好的渴望和再次和好后的兴奋。
二、反复实践,形成能力
1.循序渐进。朗读是有层次性和程序性。在不同的阶段朗读课文的目的、要求是不同。
①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做到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回读、不破读。这一阶段,可采用“接力式”来强化朗读,指名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最后组织评议。②精度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应能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③美读课文,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到委婉处还它个激昂,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地。
浅谈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指导 篇4
一、范读激情, 触发情感
教师的范读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 也最容易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 意会能力也很强, 所以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 教师的范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通过范读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从范读中去学会欣赏, 尝试思索, 积极揣摩, 达到以范读触发激情的目的。而在教师范读时, 抓住、读好关键字词, 效果事半功倍。《雨点》一文的教学中, 我通过范读, 让学生读好“落进、睡觉、小溪、散步、奔跑、海洋、跳跃”等词语, 告诉他们读的时候吐字要清晰, 干脆利落, 词与词之间要停顿。读好词后再读句篇。如“雨点落进池塘里, 在池塘里睡觉”, 边示范边说“里”是轻声, 读的短一些, 看到逗号停顿一下, 后面的“在池塘里”和“睡觉”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 但也要稍微停顿一下, “睡觉”读得轻一些。说完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想想我说的话, 之后再范读一遍, 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要领。让学生懂得朗读中停顿语速、轻重语调对文章表情达意理解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好重音, 通过正确朗读促进句义的准确理解。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 小青蛙同乌龟的对话朗读, 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 就会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在这句话中, “你们、大、绿”等词语都应读重音, 以体现乌龟与青蛙的不同。
读得正确、流利是朗读教学的目的。朗读中, 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发音、念词、咬字、吐字等朗读基本技能, 把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 鼓舞学生的情绪, 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 让学生完全融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既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又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形式激趣, 增强感悟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常见的朗读形式有范读、齐读、个别朗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等。选择合适的朗读形式可使教学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范读, 学生仿读的形式适用于较难理解的课文中。如我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 对老猫教育小锚的一段话进行范读。在范读前, 提示学生“:老猫教育小猫, 态度是诚恳而又严肃的。同学们注意听, 老师用怎样的语气读老猫的话。‘钓鱼就钓鱼, 不要这么三心二意的。一会儿捉蜻蜓, 一会儿捉蝴蝶, 什么时候才能钓着鱼呢?’”范读完后, 学生纷纷举手, 不少学生还喊着:“老师我读, 老师我读。”一连叫了几位同学试读, 他们都能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老猫的话。
人物对话多的课文一般采用分角色朗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 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最容易进入情感, 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通过让学生担当角色, 可以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 也能让他们读好课文, 培养朗读课文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此外, 低年级学生对表演情有独钟,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 边表演边朗读。如教学《狼和小羊》时, 虽然他们也懂了狼是凶恶残忍的, 小羊是温和可怜的, 但是多数学生读不出那个味来。于是, 分男女同学读狼和小羊的对话, 他们的朗读把小动物描绘得非常形象、逼真。可见孩子的朗读可塑性很强, 关键是老师的训练有没有到位, 多重角色的替换可以训练他们朗读的灵活性。
因此, 教师应把握时机, 根据教学的需要, 科学地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中的朗读形式, 力争使各种形式的朗读发挥自己的实效, 让学生乐读、爱读。
三、创设情境, 想象朗读
朗读时, 创设一定的情境, 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 再启迪想象, 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 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教学《称赞》一文时, 在指导学生读“你真能干, 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时, 我问学生:“小刺猬是在称赞小獾还是在取笑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在称赞小獾。”我接着问:“那么,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学生们回答:“应该用赞美的语气来读。”我不失时机地补充了一句:“我们要用真诚的语气来读这句话。”果然, 同学们读得很真诚, 读出了发自内心的称赞。
将学生置于独特的环境中, 就能感染学生, 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可见,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 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想象。同时, 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受语文中的情和境,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一般情况下, 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 常读得快些, 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 音调读得略高;表现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
四、表扬激励, 提高水平
喜欢表扬和肯定, 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天性, 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十分重要。“你真棒, 没有读错一个字, 读得也很通顺, 要是再读得有感情些就更好了。想不想再读一遍?”对一个从来不轻易举手, 更不敢单独朗读的同学无疑是不可小视的鼓励。有一次, 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一位同学在读完“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 瓶子里有水, 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 瓶口又小, 乌鸦喝不着水, 心里很着急”这句话时, 听完我的鼓励, 第二次的朗读果然比第一次好多了。可见, 教师对学生肯定的评价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有了自信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五、借用插图, 提升效果
图像信息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 在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先看图, 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然后图文对照反复读。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同时, 对读懂课文, 理解字、词都大有好处。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 由于课文插图非常生动具体, 而且逼真, 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文中的插图, 再说说黄山的石头像什么。学生都说得非常准确。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 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学生读来兴趣盎然, 理解记忆的效果好。又如《春天来了》一课, 为了展现春天初到时的美景, 课文中配有景色美丽的教学插图, 教学时, 充分利用插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让学生从画面上的具体事物了解春天美丽的景象。通过反复朗读, 图文对照, 让学生感觉像是走进了图画意境, 俯身抬手触摸到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沐浴在美景中, 聆听来自大自然的春的声音, 油然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多读绝对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更是以读为主。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只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采取多样的朗读方式, 才能唤起学生的朗读热情, 提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钰玉.试谈默读和朗读的区别及应用[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
[2]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低年级朗读训练指导 篇5
渠坝镇学校双联小学胡继锋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范读,让低年级学生有样可学
所谓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如果由着他们去读,对他们今后的朗读有很大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等现象。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因此,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和情感美。
1、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不知道什么才叫朗读,所以,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
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2、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模仿。
一些比较平淡的句子、古诗的朗读等,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范读。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初读古诗后,请了两位小朋友来读,读得还算流利,但没有古诗的味道。我就又请了一位平时朗读得较好的学生来读,这一学生的朗读赢得了全班小朋友的掌声,我便借机说:“××小朋友读诗时真像一位诗人,赢得了全体小朋友的热烈掌声,那你们也能这样来读读这首诗吗?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同桌小朋友听听。”一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站起来展示的学生的确读得不错,都能读好诗的节奏。
3、教师亲自范读让学生听,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的确,低年级学生那极强的向师性驱使他们去模仿教师,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范读。在学习《小池塘》一课时,学生们都提到“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这句话比较难读。在检查朗读中,学生都没有读好。见此情景,我就对学生说:“这句话真的好难读,把我们班这么多小朋友都给难倒了。我也想试试,行吗?”当我一读完,学生们忙着练开了。可见,我的朗读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当然,范读是随机的,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的时候才范读。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基础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从小加以正确引导,用心培养,一定能够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二、创境,让低年级学生有感而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在教学《江南》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身临其境来到了江南水乡,就能感受到江南的美,同时通过朗读,表达出江南的美。
2、音乐配读,激发情感
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画面、音乐,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例如《小池塘》一课,文章内容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小池塘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为了指导这一课的朗读,我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曲子。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看到小池塘美景的人,闭上眼睛想象小池塘的美景。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说应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学生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情感有了强烈的共鸣,便纷纷回答:应用惊喜、赞美的语气读。接着,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最后,我再放乐曲,让学生在急剧而轻柔、优美而抒情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文朗读。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趣,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 力。
3、学生的角色移位
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让学生读完后问,“小朋友,如果你是文章中的蝈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啊?”一学生说“我很后悔”我就立即引导:“你后悔什么呀?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其他的学生也参与到朗读中来。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把自己当作蚂蚁和蝈蝈,表演课本剧,入情入境,成为剧中人,在角色体验中实现了“个性化朗读”和“创造性朗读”。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让学生从此热爱劳动.“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感而读,不作无病呻吟.三、评读,让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快速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地评价,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低年级学生朗读快速成长。
1、学生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的能力。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也可以全班互评。课堂上,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读完后,我经常这样组织学生评读,如“你觉得他哪个词读得特别准?”“你觉得他哪句话读得特流利?”“你想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读得更好?”在感悟之后组织学生朗读评 价,学生也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朗读,以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学朗读。在课堂中经常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帮助别人朗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互动评读的效果比较明显。
2、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但生生互动评价,教师鼓励评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表面的、浅层次的,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能有所收获。比如在朗读《秋姑娘的信》中的一句话“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时,一位学生读得很声音很大,我就这样说:“这位秋姑娘如果说话声音再小一点就更好了,青蛙冬眠了我们要小声点别吵到它,你再试试好吗?”结果第二遍学生读的很好,这样既没有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使情感朗读得到发展。
四、读悟,让学生“质”的提高
强化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 篇6
如何凭借课文为例子,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激发朗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创设情境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教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产生仿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学生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小壁虎,在爬呀爬。
2.表演读。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教学《要下雨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戴上小燕子、小白兔、小鱼、小蚂蚁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
3.比赛读。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的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里特点,可以进行朗读比赛,形式有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
二、教给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
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教师要趁势教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范读引领法,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
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恰当的表情,就能读出抑扬顿挫。如,《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中,妈妈下班回来,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你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就会笑容满面地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美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双向互动,师生互评。
(1)教师评。教师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了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学生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教师的成就感。
(2)学生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也可以找对子互评。
2.学生自我评价。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我读得感情还行,就是声音有点小。”我说:“再大点声读好吗?”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声音响亮又有感情。
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朗读指导 篇7
一、教师范读,增强文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低年级的学生还处在模仿阶段,而教师这个角色也正是他们最热衷于模仿的对象之一。把课本上一个个枯燥的生字变成了教师讲出来的一篇篇精彩的故事,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如教《秋姑娘的信》一课,在朗读课文时,我把声音读得轻柔,把秋姑娘对朋友关心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完最后一个字,学生就给了热烈的掌声,还有个小男孩叫起来:“老师,我觉得你就是秋姑娘了!”于是我就让他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学生受到启发,在朗读时,模仿着我的语调。当然,学生也带入自己的个性进行朗读,他们用自己的朗读方式去读书,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
二、动作结合,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和活动性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教师都知道学生一节课很难一直专心致志,这时候如果教师加以呵斥,强迫学生去认真听讲,效果肯定适得其反,学生又怎么会有感情地读书呢?如果将学生的“动”和课文朗读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家》一文中,对“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一句的朗读,我让学生加动作来朗读。学生伸出手,边读边做动作,表情是那么高兴。当要求学生用动作来表现“家”时,他们都在头顶比画起来。在动作的辅助下,学生既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句子的轻重、缓急,又理解了词义。
三、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欲望,将他们擅长并且热爱的表演引入到课堂中,让他们演一演,读一读,在表演中学习了课文,理解感受了课文中故事人物的思想,何乐而不为。例如《北风和小鱼》一课,记叙的是冬天到了,小鱼在河里跟西北风的一些对话。文章中对话是重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来演一演,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了课文,把西北风和小鱼的神态、动作、语言,模仿得惟妙惟肖。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已不再是问题,学生们很自然地把西北风的狂妄,小鱼的沉着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四、联系实际,增加朗读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有些内容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就把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冰花》时,课文的“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是文章的小主人公小童喊出来的,要读出小童的那种喜悦和兴奋,读“妈妈”的时候就应当声调略高,“你瞧”要读出兴奋的感情。朗读之前,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冬天吗?”学生大声回答:“喜欢!”“当你从美梦中醒来,看到窗户上都是雪白一片,你会怎么样?”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很高兴!”“我会拿照相机拍下来。”我接着又问:“那你怎么喊,能喊给我听听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模拟喊话,达到了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朗读效果。
低年级朗读训练指导 篇8
可是, 由于低年级识字教学量较大, 教学时间紧凑, 有些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过多重视写和说, 而忽视了朗读;此外, 低年级的学生年纪较小,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深, 朗读处于起步阶段, 这也增加了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难度。那么, 应该怎样帮助低年级学生打好朗读基础, 让朗读成为低年级教学的亮点呢?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 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扎扎实实, 练好朗读基础
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曾说:“凡读书…… 需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朗读正确、通顺是第一步。只有扎扎实实练好朗读基础, 才能谈得上朗读的“精彩”。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 我时刻以朱熹老先生的话为朗读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打好基础。
1.紧抓拼音, 正确朗读
低年级语文的两大教学重点就是拼音和字词。 一直以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识字写字, 忽略了拼音的重要作用。 学生刚入学, 首先接触的就是拼音学习, 虽然有部分学生已经受过学前教育, 会读拼音了。但是, 不少学生还存在着普通话里夹杂方言, 朗读的声调不正确, 说话含糊、吐字不清的现象。所以, 我在学生一年级时, 就注意训练学生清晰发音, 大声朗读, 做到“字字响亮”。
受方言影响, 我的学生在前后鼻音、声母n和l、平翘舌音的区分上还有一些问题。所以我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 自己认真示范,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发音的口型变化, 再让学生反复进行训练, 要求字字读准。此外, 还在教学课文时, 让学生自己寻找易读错的拼音, 互相提醒, 为学生的流利朗读打下了基础。
2.紧抓词句, 流利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朗读时字音准确, 但是读得却拖拖拉拉, 断断续续, 把词语都拆解开来, 整篇文章也被拆分得支离破碎。 其实, 这是因为学生年纪小, 识字量有限, 还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朗读中只关注到了字的读音, 才会忽略词句之间的联系。 学生能够学会在词句中正确的位置停顿, 那么学生就能学会通顺流利地朗读。 所以我在教学中, 不仅读字音, 还在词语上下功夫, 我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先自己读一读, 再对课文里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指导,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滋味, 读出自己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春笋》时, 学生找出的词句有“唤醒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等。 为了让学生理解“唤醒”“冲破”“掀翻”三个动词的意思, 我一边做动作, 一边示范朗读, 在三个动词后面夸张地拖长停顿时间, 让学生明白停顿的正确位置。 学生们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 朗读也通顺流利多了。
3.紧抓标点, 感情朗读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标点符号一直是他们容易忽视的。 而我们知道, 标点符号是给朗读插上感情的翅膀的关键。 所以,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我首先给学生讲明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等标点的使用方法、停顿时间, 还结合课文内容及时给学生进行陈述句、 疑问句、感叹句的读法训练。 如教学 《问银河》中, 我紧扣“问”, 指导学生疑问句朗读时语气要上扬, 表现出“我”对银河的好奇;在教学《世界多美呀》时, 有这样的句子: “ 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 ”我提示学生感叹号表达小鸡对美好世界强烈的喜爱和赞美, 读的时候要加强语气, 声音响亮。通过指导, 学生了解到标点符号背后的秘密———停顿的长短、 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 朗读起来也有滋有味了。
二、创设情境, 激发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因此, 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联系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 引发学生想象, 促进学生思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和感悟, 让朗读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1.图文结合
低年级的学生年纪较小, 思维比较直观。 在教学前, 出示课文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还有助于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媒体直观手段、 课文插图等方法, 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 当学生看见真切的画面时, 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比如在教学《再见了, 北京!》这一课时, 我对学生说:“2008年8月24日晚, 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落下帷幕。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鸟巢’。让我们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紧接着, 多媒体出现了群情沸腾的“鸟巢”、绚丽多姿的焰火、 欢呼拥抱的运动员和观众……随着一幅幅图片的展示,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把握了朗读的整体基调。在朗读课文的时候,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朗读, 表现出了对奥运会的不舍与赞美。
2.适当范读
阅读, 没有感情是得不到回报的, 或者回报甚微。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因为心理和年纪的因素, 单凭自己的理解去朗读一段文字往往是感情不足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当范读创设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因为朗读是“口耳之学”,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教师开篇的范读能够以声传情, 形神兼备, 便能先声夺人, 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文本的艺术境界。比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 由于故事年代比较久, 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脱节, 所以我开篇就采取了配乐范读。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我充满感情的范读, 学生一下子就走进了文本, 当听到“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 眼睛湿润了”的时候, 几个感情丰富的学生也跟着抹了抹眼泪。一开篇教师的范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 与文章产生情感的共鸣,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也为感悟文章的情感奠定了基础。
3.结合表演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想象力丰富, 在表演的时候不仅能全身心投入, 还能主动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所以, 我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让学生边演边读, 在表演中创设情境。 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 为了体会蚂蚁的勤劳, 大热天搬粮食累得满头大汗, 我让几个学生上台表演蚂蚁, 加上自己的动作, 边读边演“他们有的背, 有的拉, 个个满头大汗”。 几个学生演得很认真, 动作很卖力, 连擦汗的动作都栩栩如生。 学生们演得开心, 读得也精彩, 不需要老师的讲解, 就在朗读 “满头大汗”这个词语时加强语气, 体会到了蚂蚁的辛苦。 通过学生表演来创设情境,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也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深入文本, 读出个性体验
新课标提出:“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叶圣陶先生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 ”因此, 在课堂中, 朗读不是教师的专利, 而是学生自由发展的舞台。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之中, 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内容, 在体会作者的心理与情感之后, 还要努力为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读出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理解与感受。
1.深入文本, 读出精彩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苏教版教材选入的课文文质兼美, 很适合学生们练习朗读。每篇课文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展示了独特的文学意境。 要让学生学会朗读, 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深入文本, 潜心会文, 领悟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 读出滋味, 读出精彩。
如我在教学 《 鸟岛 》 时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六月的鸟岛是最热闹的时候, 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 想一想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来?
生:我觉得从“鸟的世界”可以看出鸟岛热闹, 因为我们知道世界是很大的, 整座岛全部是鸟才能说是“鸟的世界”。
生:我找到了“密密麻麻”, 鸟窝一个挨着一个才能说“密密麻麻”, 多热闹啊!
生:我找到了“到处都是”, 鸟蛋随处就能看到, 也看出鸟岛热闹。
师:大家找得都很准确! 看到这么热闹的鸟岛, 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好喜欢这样的鸟岛, 真是生机勃勃!
生:这么多鸟儿、鸟窝、鸟蛋, 真是太壮观了, 真想马上去看一看!
师: 你们都读懂课文啦, 文章的作者也和你们一样, 是满心喜爱这热闹的鸟岛啊! 带着你的感受, 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高潮迭起)
在这个教学片段的朗读教学中, 我抓住了“热闹”这个关键词, 让学生走进文本, 深入和作者对话,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里, 学生的朗读不再是简单的嘴巴动一动, 而是内心的情感激荡, 朗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2.个性朗读, 读出韵味
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但是, 课文的情感、内涵在不同的人读来却不是完全一样的,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不需要给学生制订一个标准读法, 而是要重视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体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 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 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 读出个性化的体会。
在指导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我想变透明的雨滴, 睡在一片绿叶上” 这句诗的朗读时, 我问学生:“你想怎么读好它?”有的学生说:“ 我感觉透明的雨滴很漂亮, 像镜子一样, 我会读这个词的时候语气加重。”有的学生说:“雨滴睡在绿叶上, 应该很舒服, 所以我读这句话声音会轻轻的。 ”还有学生说:“大片的绿叶像一张床, 真好看, 我会语气上扬, 读出绿叶的美。 ”三个学生, 三种理解, 可是都言之有理, 我鼓励他们的个性朗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整节课学生读得开心, 文章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 读书是个性化的行为, 理解的角度不同, 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体验, 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四、智慧评价, 提高朗读能力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 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正处于学习朗读技巧, 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如果我们的评价只是单一的 “读得真好”“你真棒”“能读得更好一些”这样的泛泛而谈上, 那么对学生的朗读是没有指导意义的。 在低年级朗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进行智慧的朗读评价,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提高朗读效果。
1.教师评价, 充满智慧
(1) 智慧评价在于鼓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 喜爱赞美, 所以教师在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 要以鼓励为主, 多发现闪光点, 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让学生产生赏识的快乐。 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中, 一个学生朗读狼气冲冲地说:“你总是个坏家伙! 我听说, 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 是不是?”声音较小较柔。我鼓励他:“你的字音读得真准确! 真了不起! 但是你现在扮演的是狼哦, 能不能拿出狼的气势好好发威呢?”学生再读, 有了一些进步。 我继续鼓励:“呀, 我们好像看见远远来了一只凶恶的大灰狼啦, 你的进步真大呀! 能不能再加强语气, 气冲冲地再喊一喊呢? ”三次朗读, 学生朗读进步明显, 而且越读越开心。 最后我让全班同学掌声鼓励他, 从他开心的笑脸中我能看出这次评价增强了他的信心, 还保留了他朗读的兴趣和愿望。
(2) 智慧评价在于指导
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基础较弱, 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以锻炼、 提高。所以教师在评价朗读时, 一定要给予学生指导, 表扬读得好的地方, 对读得不足之处要加以指正、修改。 我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的第一自然段“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 绿油油的叶子, 黄灿灿的小花, 真好看”时发现, 一年级的学生不会停顿, 是一个字一个字读的, 我立刻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评价:“字音真准, 但是听着却有点累。 老师有个好方法来帮助你, 读到‘树林旁边’后面时微微停顿一下试试呢? ”学生第二次朗读明显有进步了, 我就此在全班指导:“在读长句子时, 学会在句子中停顿, 我们听起来会更加舒服好听。 ”在这种富于指导性的评价语言中, 学生习得了朗读要领, 强化了朗读技能, 朗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同学互评, 充满乐趣
现在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 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朗读不仅对学生有吸引力, 得到同班的称赞和认可, 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在交流中提高朗读水平。 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会请“小评委”来参与评价, 让学生围绕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来说。 学生在倾听别人的朗读的同时, 不仅可以学习正确的朗读技巧, 还在善意的提醒中帮助同学朗读。 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们乐意做“小评委”, 在互相的评价中, 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
浅谈低年级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针对本学段学生的特点, 恰当地进行朗读指导。
那么,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呢?我认为, 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 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即进入课文的情境, 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读文”, 即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读出来, 表达出来。也就是先“读进去”, 再“读出来”。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 有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通过生活经验的迁移, 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如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纸船和风筝》一课, 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有这样一句话:“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 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如果直接让学生朗读, 学生可能读不出伤心、难过、孤独的语气。于是我问学生:“如果你和你最要好的朋友吵架了, 你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回答。我顺势引导:“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 应该怎么读?”这时候孩子们就水到渠成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
二、启发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进行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鉴赏文艺,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要“读进去”, 也得靠想象。启发想象, 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知识。在指导朗读前, 我引导学生想象宇航员们在太空中走路、喝水、睡觉、洗澡的样子, 想象他们在半空中漂浮的有趣场景, 并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 让他们的想象既有根据又有创意, 想象之后再进行朗读, 那种对太空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学生用体态语言辅助朗读
体态语言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在低年级的感情朗读训练中, 体态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态语言不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 也是学生的学习语言。在感情朗读时, 让学生恰当合理地配上一些动作, 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读出感情。如《坐井观天》一文中的小鸟说:“天无边无际, 大得很哪!”我让学生试着用动作来表现|“无边无际”学生都把双手举过头顶, 而后慢慢放下, 嘴里还念着:“天—无—边—无—际, 大的很哪!”在动作的辅助下, 学生既读出了句子的轻重缓急, 又理解了“无边无际”这一词意,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揣摩范读提升朗读
学生“读进去”之后, 又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来”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 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有感情的言语渲染, 声情并茂的范读, 最能打动孩子的心, 最能使他们与老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 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范读后, 让学生在模仿跟读中体会技巧, 也可以通过赛读的方式, 让学生从师生的共同评议中领悟技巧。例如人教版《找春天》一课中的最后一段“我们看到了她, 我们听到了她, 我们闻到了她, 我们触到了她在……她在……她在……她在……”通过老师范读, 学生自读, 同桌赛读等方式, 学生情感得到激发, 读出了自己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把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 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 边看边画, 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轻重缓急, 让学生进入意境。只有这样, 才能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五、依据教材来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 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多读, 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
小议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导 篇10
一、创设朗读情境, 激发朗读兴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求知欲、强烈的共鸣。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 情感丰富,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 把握时机, 因地制宜, 围绕课文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走入文本, 感悟文本, 这样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 用心用情读好文章, 有效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夏夜多美》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本课文美, 情更美, 文中的对话较多, 语言朴实。在教学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就是小蚂蚁, 你掉下池塘回不去了, 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蜻蜓、萤火虫送你回家, 这时你的心情又会怎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将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境、心情, 从而把握睡莲、小蚂蚁不同的语气、语调。走入情境, 学生不约而同地为小蚂蚁的不幸遭遇捏了一把汗, 同时也对向小蚂蚁伸出友善之手的睡莲表达出了自己受到的感动, 这时, 我趁势发问:“该用什么语气、什么样的声音来读呢?”学生的朗读兴趣一触即发, 读起来分外投入, 绘声绘色。
二、感悟重点词句, 实现有效朗读
语文教学中, 我时常使用融合重点词句、对比感悟的教学方法, 使得语文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抓重点词句, 以悟促读, 以情促读, 读悟结合的学习方式, 对实现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大有益处。
在《风娃娃》的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自读, 思考:风娃娃为什么要帮大风车?是怎么帮的?学生通过读课文, 很快明白:是风小, 所以风车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 而风娃娃看到了, 连忙深深地吹了一口气, 使劲向风车吹去, 使秧苗有了水喝。在反馈的过程中, 我及时抓住重点词, 如“慢慢, 断断续续”, 进而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想象秧苗缺水的情景, 同时指导学生看插图做动作, 理解重点词——“深深”“使劲”, 让学生读懂了课文, 感悟到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也使风娃娃热心的形象更为凸显。学生的感悟加深了, 读时感情自然流露出来。总而言之, 只有通过融合重点词句、悟情悟景, 有了深刻的体会和真切的感受, 才能实现有效朗读。
三、多元朗读训练, 提高朗读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内容较为浅显, 大多具有丰富的童话色彩, 易于学生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中巧妙使用朗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让语文课堂奏响精神律动的音符——琅琅的读书声。朗读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感知, 更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 充满诗意的课文。在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我以“多元化朗读训练与指导”为主线, 采用多种形式, 多层次的读, 如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学生仿读、齐读、展示读、引读、评读,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走进文本, 读出感受, 读得到位, 读得有方法。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了春雨的轻柔、美丽, 感受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接着我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相机指导, 使学生及时有效地了解到了自己读得怎样, 得到了提高。在配乐朗读中, 学生的情绪高涨, 越读越精彩, 越读越兴奋!在此之后, 我进行了学法迁移, 由扶到放, 指导小组合作读, 如此扎实、有效的朗读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水涨船高了。
四、保证朗读时间, 提高朗读质量
我们常常发现语文课堂中围绕着课文挖掘, 朗读时间被挤占是十有八九的事情。一节课四十分钟, 朗读练习常常如和尚念经匆匆过场, 很少落到实处。这样的朗读, 学生只能浅尝辄止, 对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亦会养成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有时候, 我们发现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时往往说得头头是道, 而在进行表达性朗读时却不尽人意。其原因就是学生书读得不够充分, 不够深入。假如我们在学生已有的感悟基础上, 把对课文的挖掘留给学生去朗读感悟,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通过练读、诵读, 读出感觉, 读出情趣, 朗读质量提高了, 连文本内涵都从读中感悟得出, 还何需教师的讲解、挖掘呢?
《笋芽儿》一文的教学中, 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我把课堂交给他们:“你们认为该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用自己的方法试试看!”有了感悟基础, 学生迫不及待地朗读起来, 有同桌互读的, 有小组齐读的, 还有自读的……我发现许多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怎样读得更好。如有几个学生在讨论“沙沙沙”该怎样读好?有的说:“应该读得轻一点。有时候, 春雨悄悄地下, 所以要读得轻轻的。”“对!春雨下得小, 不像夏天的暴雨, 不能重读。”接着, 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范读给老师听, 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练读、诵读, 就读得更加有激情, 朗读也就不再停留在文本上, 而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中了, 这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
五、借助经典诵读, 丰富朗读内容
朗读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所学的课文内容, 而应多样化, 从课内走向课外, 多读读适合小学生的各种经典, 如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小说骈文、律诗文词、戏剧歌谣等。
在第一学段中, 朗读的经典材料以儿歌、儿童诗、国学启蒙为主, 因为这些材料篇幅短小, 有节奏, 韵律感强, 朗朗上口, 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
在我校开展的“中华诵”活动中, 我将“弟子规”作为经典诵读材料, 于是每天的课前三分钟, 我都能欣喜地听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稚嫩童声。大量的诵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让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 让朗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可谓“一举多得”。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 篇11
一是重视朗读示范作用。加强教师的朗读示范
一个擅长朗读的教师,教的学生朗读能力大多都很强,这固然有其他的因素,但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毋庸置疑。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把握语气的朗读经验多来自模仿。比如《小松鼠找花生》中的句子: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小松鼠没看见希望中的花生果,心中自言自语地嘀咕,有失望,更多的是困惑不解。一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体会这么深,更不容易准确把握这丰富的语气,老师适时的示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从老师的示范中。他们会听出自己体会不到的意味。当然,这一过程不是机械地教和模仿的过程,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示范,就不光是语气的示范,而且是思维、理解等过程的示范,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要重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对词语给以足够的重视,引导学生留意这些词语,感悟这些词语传递出来的信息,继而读出它们的意思。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文中有一个句子:
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
师:在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能告诉你小白兔很勤快?
生:“常常”这个词语告诉我们小白兔很勤快。
师:你能读出小白兔勤快的感觉吗?
生:读句子。(学生自然把“常常”强调出来了)
低年级的课文,多是有趣的故事,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前面通常都有明确的提示语,让学生学会注意这些提示语,对他们在读课文时把握相应的语气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
学生在朗读时由于无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所以读不好语气。这时教师应适时进行点拨指导。比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中“小柳树实在忍不住了。她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呀?”’一句,学生在读时多强调“说”字。可是联系前文,小柳树几次“说”过小枣树,当小枣树结了枣子时,小柳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她满以为小枣树会像她一样也说自己,可是小枣树什么也没有说,她忍不住了才这样发问。这样看来,读这句话时应该强调的是“我”而不是“说”。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自己的朗读实践无论如何是不能省略的环节。在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只要用心倾听。就会听出学生理解上的一些问题,对症人手,指导学生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要重视学生间相互的朗读评价
在语文课上,经常会有学生间的朗读评价,朗读评价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你读我评,实际上,对别人朗读的评价,是以用心倾听和理解为基础的,在评价中,不仅涉及对词句、标点的理解,还有生活经验和积累的充分调动。而这样的过程,是学生自悟的过程,是直指语感的。
小学语文低年段朗读指导策略 篇12
关键词:低年段,语文,朗读指导
所谓朗读,就是把别人的书面语言转化成自身内部语言的过程。学生在初步理解语文材料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层层深入、体味,直至能够熟读成诵,以训练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情怀。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传统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叶圣陶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即可迎刃而解。”
低年段(1—2年段)学生识字不多,生活阅历浅,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有限,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
针对低年段学生的特点,如何在低年段的语文课中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
一、给予朗读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改革倡导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氛围中探究。教师深受这种理念的影响,生怕大量的朗读而减少学生的讨论、对文本理解的时间,导致低年段的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时间特别少,甚至有些教师取消学生朗读的时间。殊不知,语文课表面的热闹却失去真正的语文味,失去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低年段的语文课上,要给予朗读充分的时间,通过不断的朗读进行语言积累。削减大量的文本解读时间让给朗读。语文中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寓意和道理,是不能通过讲解、分析来传达的,更何况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过多的解析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中有很多独自体悟的美,通过充分的朗读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切实感受。另外,朗读的空间不仅仅限于教室,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很多都是户外才有的,如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在校园清幽静谧的环境中朗读,效果会意想不到。
二、加强技术性指导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体现在技术性和人文性两方面。朗读不单需要人文的积淀,也需要技术的巧用。语文教师在朗读技术指导上可以从范读、精选朗读片段、灵活运用评价语、多种形式朗读四个方面着手。
教师范读的榜样性
低年段的学生向师性极强,教师在他们心中有着向导的作用。在朗读指导的板块,教师的范读有着很强的目标性和榜样性。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会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相反教师沉闷的语言、压抑的情感会大大降低学生朗读的效果。低年段的学生把握不住细腻的情感,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读得不好的地方范读,让学生跟读,往往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品读片段的重要性
很多教师认为朗读训练就是指导通篇文章的朗读,实则不然。一篇文章读完后,学生自有他喜爱的语句,或者有引起他共鸣的地方,所以,低年段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出他最喜欢的语句,在不断的品读后读出韵味就达到了朗读的效果。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抓住课文语言特色的基础上选出课文朗读的重点片段或语句进行朗读指导。如苏教版二下《木兰从军》中:披战袍,跨战马,渡黄河,过燕山。这些语句都是动词加名词,呈对仗格式,这就是朗读训练的点,指导这些语句,学生不仅可以读出节奏美,更能感受木兰从军的艰辛与勇猛。
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不少课堂书声一片,却沉闷不带情感。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朗读指导时不能单调的个别读、齐读,而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赛读、演读、诵读、对读等。在教学苏教版二下《谁的本领大》时,教者就可以采用演读的方式,一个同学扮演风,另一个同学扮演太阳,在演读中学生自然能发现太阳和风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苏教版二下《水乡歌》时,就可以采用男女对读、师生对读的方式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评价的灵动性
教师的评价语起着概括总结和指导的作用,好的评价语可以让朗读效果事半功倍。但许多教师的评价语只限于“你读得真好”“你读得不错”“你很棒”这样干涩的语句,以致学生不明晓自己读得好在哪里,该提升哪里。久而久之,学生会以为教师没有认真倾听自己的朗读而采取的敷衍态度,进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丢掉对语文课的期待。因此,教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评价语。低年段的朗读评价语不仅应是及时的、积极的,更应是灵动和契合当下的,甚至可以是幼稚的。如苏教版一下《小松树和大松树》,在进行小松树和大松树对话训练时,教师可以说:你真是一棵骄傲的小松树,你读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和宽容,谁再来当小松树……这样的肯定和引导,给孩子是及时的奖励,更能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朗读。
三、着重情境的渲染
朗读要读出“味”,情境的渲染必不可少。学生置于情境,身临其境,情感便如泉水汩汩,自然而又甘洌。在情境的渲染上,教师可以从语言、图片和音乐三方面努力。教师丰富的语言,可以为朗读设定背景,激发学生朗读表达的欲望。图片的展示,尤其是大量图片的集中展示,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在短时间内转化成情绪,朗读时便会情感喷发。此外,音乐也是渲染的不错选择,欢快的、悲伤的、凝重的、轻松的,根据朗读的需要而设定。如苏教版二下《会走路的树》中小鸟向小树告别的场景,就可以在朗读前配上悲伤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它们告别时的依依不舍,而在此课中,小鸟和小树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就可以用明快的音乐渲染。
四、培养想象力的运用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蕴含作者丰富感情、渗透作者生活态度的文章。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作者勾勒的画面,或者把自己置于其中,体会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学生朗读时读得有滋有味,语调高低变化,声音轻重相间,间或加上自己的动作,不仅诠释了课文,更延伸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如在教学苏教版一下《蚂蚁和蝈蝈》时,就可以指导学生想象在夏天时,蝈蝈都在干什么,从而在朗读“自由自在”这个词语时能够读出其中的神态。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冬天的寒冷,来更好朗读并体会蝈蝈的“又冷又饿”。
借助想象进行相应事物的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段的朗读的定性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低年段的语文教师要运用朗读这把利刃,让低年段的朗读散发出语文味。
参考文献
[1]朱晓斌.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低年级朗读训练指导】推荐阅读:
低年级朗读指导浅见07-29
低年级感情朗读指导09-02
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教学论文07-04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课件分解07-13
学生朗读六年级05-26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10-04
七年级下册英语朗读11-17
二年级朗读比赛活动总结07-30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朗读09-12
六年级匆匆范文示范朗读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