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指导策

2024-05-22

有效朗读指导策(精选12篇)

有效朗读指导策 篇1

赵红娟

假如语文是一首歌, 那么, 朗读教学应该是最美、最动听的音符。朗读, 可以把灵性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 让神圣的声音激荡孩子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以下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重要方式, 朗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最好途径, 是培养高级语言能力的途径。可是, 在语文课堂里, 我们关注到有太多的教师对朗读指导不重视甚至忽视, 对学生朗读的倾听和指点更显单薄, 甚至感觉束手无策。怎样实施有效的指导?只要我们用心聆听, 用情去感悟, 用爱去实践, 相信朗读指导就会尽情彰显生命的活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了点滴的积累, 提出以下策略:

一、关注指导进程———循序渐进

学生的朗读要经历一个“入格”到“出格”的过程, 那么, 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引领者、示范者的功能如何发挥?笔者认为也必须经历一个从“扶翼”到“放手”的过程。在起始入格阶段, 关注语速、语意的完整性, 关于语速、语感的基本常识;半依赖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采用一些基本的策略揣摩朗读的诀窍, 关注如何做到朗朗上口;独立阶段则应该不待老师教学生就能自己朗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选择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有的放矢

(1) 情境渲染法。朗读教学是师生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画面、音乐、情境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催化剂。在朗读指导中, 如果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 将学生引入情境, 借助朗读, 去想像,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表达, 就可以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会与表达的结合, 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2) 点拨感悟法。《草船借箭》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这短短几句话, 智慧的王崧舟老师让学生齐读、自由读、个别读, 一共读了八次。学生对“笑”有了自己的领悟, 学生对朗读这几句话也就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王老师更是用精彩的点评加以肯定, 同时又指导学生读好他们理解的笑, 这个过程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 教师示范法。“范读”应该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常用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还能在范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 体会文字的美妙。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朗读, 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情感的连接点、转折处, 语意的关键点, 有气势、悲壮处等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底, 可以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功效。

(4) 评价促进法。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那么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即便学生朗读不到位, 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地藏起批评的锋芒, 尽量把学生不足之处悄然藏于指点中。

(5) 音乐烘托法。听学校骨干王老师执教《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朗读指导有实招。揣摩人物的内心, 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同苦同乐, 这是读好书的一种方法。教师带领学生们跟随音乐《二泉映月》朗读, 基调明确, 尽管是四年级的学生, 因为音乐一烘托, 就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

(6) 比赛促读法。课堂上组织学生的朗读表现形式必须丰富, 否则学生会感觉课堂的枯燥。因此, 比赛促读是一种好的训练方式。在小组赛、男女生对读、同伴对比中, 读背和评议相结合, 逐步体味朗读背诵的乐趣。

三、直击评价点拨———因材施教

(1) 画面联想法。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并进入其中, 深入其里, 去感受语言情境, 体会语言情感, 领悟语言情境, 理解语言技巧, 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 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一段段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之中, 同样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神奇的魅力。

(2) 品读玩味法。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文字, 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 闻到字的香, 感觉到文字的美了。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智慧的引领既关注到了学习的效率, 又给学生指明了方向, 学生能感触到不同的指向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反复诵读, 朗读时才会吐字有情, 吐字有声。

(3) 逐层推进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 理解语言内涵, 理解语言情感, 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须带学生走近作者, 进入文本, 全身心地投入, 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 从而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 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实践证明, 丰富表现形式法、见缝插针示范法、薄弱群体展示法、普遍问题公开法等也都是一些朗读指导的有效方式。有效朗读指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在长久的课堂实践中, 我们必将习得更多、更加完备的朗读指导策略, 由此推进语文课堂向有效进发, 让朗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享受。

有效朗读指导策 篇2

崇左市天等县龙茗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名称: 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1、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2、课题负责人:

3、立项时间:2011年 9 月 1 日

4、实验时间: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

二、课题的提出

1、现实需要:课程标准中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年级段的要求。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书声琅琅”是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特征,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非常重的,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我们应重视朗读,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课堂教学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鉴于上述原因和认识,我们提出了“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课题。

2、改革需要:新课标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把

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更要掌握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发展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训练活动的有效性。开展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朗读训练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研究需要:目前对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已有不少成果,但在如何优化阅读课堂结构,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发展学生语感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有效性研究方面并不多,这给本课题研究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课题研究假设

新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本课题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使学生在老师有效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和有效的朗读训练活动,探究提高朗读训练活动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2、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练习的方法,提高朗读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3、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科学观的指导下,寻求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以教师的备课方式、上课策略为主,通过对兴趣、情境、体验三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探索出有效指导学生,发展学生语感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改进练读方式,努力使他们在感悟语言、体会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含等各方面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思路:

1、借鉴学习经典理论: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开题报告。学习关于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理论综述。

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分析关于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进行教师有效指导方式和学生朗读训练方式的实验

本课题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训练行为两个方面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训练的方法展开研究。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与训练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的分析,重点探讨提高课堂中学生朗读训练活动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提出兴趣激发的方法,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情境创设方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训练;感悟语言,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方法。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影响小学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小学阅读课堂朗读训练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实施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角色感,读得的愉快,读得入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五、实验的组织形式:

课题组成员具有本科学历,小学高级职称。曾有多篇论文全国、省、州等活动中获奖。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校具备一定的实施科研的条件。

课题组顾问团由市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研员张艳兰老师、本校的教学校长张海萍、教科研主任张文霞、崔衍香组成。

六、实验步骤及方法:

(一)界定课题开题论证(2011年9月-10月)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开题报告。

(二)资料建设(2011年11月-12月)

分析法: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各省教学杂志近两年的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阅读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及朗读指导上现存的问题。

(三)行动研究案例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

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实践研究;每月开展一次专题沙龙、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单周进行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探索提高

朗读训练活动有效性的理论教学策略;双周进行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及朗读能力教学策略研究;通过研究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有效性,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想象、创新,通过感悟和反思提出促进教学活动有效性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朗读训练的效率。

(四)质的研究(2012年2月至7)

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教学案例、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案例、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结题报告

3.资料汇编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阅读课堂结构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以及科研论文。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设计合理: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验、反思总结等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有研究的师资条件,研究时间也能得到保证。

2、方法得当: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3、措施到位:(1)、师资保证: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兴趣的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2)、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4、制度保证: 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总结,及时开展交流;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深入理论提升,认真撰写论文。

崇左市天等县龙茗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朗读指导有效方法简谈 篇3

一、注重朗读训练,明确“读”的目的

学生的朗读能力差,是教师没有做到位。我们可曾反思过,在平常的教学中可曾坚持过朗读训练,可曾以过多的分析、讲解代替了朗读。任何一篇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味出作品的主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让学生正确的读课文,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出读的样子,匆匆收场。在初步理解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从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哨的形式、没有实效的小组合作让位给读。

同时,每次读前一定要有目的和要求,“为什么而读?”使学生读有所指,带着问题去读,才会引发思考,才能以读促讲。通常初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解决生僻的字词问题;而再读才是读通顺,了解所读内容的意思,而后的读才会让学生品词析句,读出感情。

二、激发兴趣,面向全体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所以,有些同学对朗读失去了兴趣,课上不积极参与朗读,课后更是不思读。我认为以下做法很有效果:

1. 多给朗读以情境。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他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他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才能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介绍时才能吸引外宾。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我在讲《小猴脸红了》这一篇剧本式课文时,先让同学们熟悉课文,读通对话,然后分组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虽然用了两节课,但同学们表达地特别好,热情极高,下课时主动去练习,都不用我去督促,而且还自己准备了头饰。

2. 多给方式以翻新。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会给学生新鲜感,吸引学生去读。如,自由读、小组读、配乐读、男女生对读、对话朗读、竞赛读等,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形式,增强趣味性。

3. 多给“丑小鸭”以机会。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水平和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机会,这样“丑小鸭”才有可能变成“白天鹅”。

4. 多给评价以鼓励。对读得不太好、胆小、怯场等这一类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对于朗读上没有信心的同学,评价一定以肯定为主,注意技巧。一位老师抽一名学生朗读时,他读得不太好,这位老师说本打算给他打90分,但要在某些地方注意一下,将会更好。老师鼓励他再读一次,第二次朗读效果比第一次明显要好很多。

三、用情范读,感染学生

指导小学语文朗读的有效策略 篇4

1. 关注文本, 让朗读“情有所依”

文本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 朗读是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时, 首先, 要提醒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去读, 这样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有了理解做基础, 再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传达出来, 这样的朗读才有内涵, 才不会浮于表面。其次, 在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但不够深刻时, 教师应不断拨正学生的感悟方向。可以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学生比赛读、配乐朗读、给画面配音读等多种方式, 巧妙引领学生朗读的基调, 使他们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只有关注文本, 理解文本, 学生的朗读才能“情有所依”, 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2. 创设情境, 让朗读“趣味盎然”

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由于课文情境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因此要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感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 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从而读出文章的真实情感。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 教师可借助导语、表情、动作、多媒体、表演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在教学《西湖》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 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观看西湖美景的图片, 使他们如置身西湖一般, 深深陶醉于西湖的迷人风光中;再通过课文朗读,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西湖的美丽。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 朗读时自然“趣味盎然”, 有声有色。

3. 授以技巧, 让朗读“有法可循”

朗读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它要求朗读者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因此, 朗读指导还需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以下朗读技巧: (1) 正确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文章内容、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等作适当的停顿。 (2) 轻声和重音。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了语段中某些词语是轻读还是重读, 朗读要做到轻重分明。 (3) 适当的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 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朗读技巧。 (4) 真切的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文章内容, 不同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使用不同的语气。 (5) 适宜的速度。朗读时的快慢速度必须和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相吻合。

进行技巧指导时, 教师应当将技巧与实践结合起来, 避免为技巧而教技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范读的方式教学生。 (2) 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 (3) 导引法。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 给学生停顿、语调、节奏、轻重音等方面的提示, 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朗读的技巧。 (4) 追问法。当学生朗读时能不自觉地运用某种朗读技巧时, 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这样读,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将朗读技巧提升到自觉层面。

4. 赏识评价, 让朗读“充满阳光”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由于受自身生活阅历、理解能力、技巧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朗读水平会参差不齐。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每个学生, 创设“充满阳光”、民主和谐的朗读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有效朗读指导策 篇5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在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的研究。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目前朗读的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特地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老师列出的问题最多的是:平翘舌不分,轻声读不好,唱读,漏读,错读等等简单的语音错误。而中高年级的现状更不乐观:⑴难以开启个别学困生的“金口”,对朗读毫无兴趣。⑵学生的朗读缺乏感情投入。⑶学生课内愿读、认真读,课外不愿读、乱读。这些问题同时也是老师们最困惑、最急需 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我们组课题组成员着力研究,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同时,学校建立健全了必要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并尽力保证研究工作的资金和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购置各种设备、召开各种研讨会,学校按实际投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学习相关理论,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2、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培养学生目标体系,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和培养学生体系进行修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8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整理、分析和统计研究成果和数据,展示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学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一是节奏: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四)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

五、课题的实施及做法

(一)研究对象。以我们五年级三个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年级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老师们目前就“朗读指导”提出自己最困惑或最迫切要解决的是什么,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2.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结合教研组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理论修养,形成一套适合于儿童朗读指导的策略。

3.个案法。围绕个别朗读学困生,对其个体开展个别辅导,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适时撰写论文或案例等。5.文献法。对其他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三)课题具体实施的内容

1、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训练要有层次。

在不同学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在一节课中,初读、再读、品读、诵读等每一个环节也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恰当的目标。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于永正老师就认为,朗读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由于备课时把课文读活了,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目标,有方法,有激情,有水平。他执教《全神贯注》一课,导入后初读课文,要求一边读还要一边认字,注意拼音,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学生自由读文后,指名分节朗读,了解学生对字词、文中破折号及内容的理解程度;接下来各组选代表(平时朗读最差的)比赛读第2、3、4段,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读好课文,无形中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的高手挑战赛读,更是高潮迭起,对课文的学习也不断深入。

2、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朗读训练,追求实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朗读兴趣才能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才能促使学生去理解文本,从而朗读得更生动。朗读要讲实效,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

朗读的形式多样,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要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为了朗读而朗读。

3、教师的示范朗读不可少。

学生们都比较喜欢模仿。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们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师的范读中,有时可范读全文;有时可范读重要段落;有时可范读重要语句。一般来说,课文的重点,课文中最能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范读。如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我在范读课文时,声情并茂,并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4、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富有激励性的多元评价。

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等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恰当。其次,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不要仅仅是在学生读完后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在肢体语言方面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最后,要注意学生互评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对他人朗读的评价更像是在挑毛病,会说一些“他这个字读错了。”“他读的不够响亮。”等等。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出有效的评价,把评价的面放宽,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评价同伴的朗读。

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导 篇6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范读激趣

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范读全文。

2.范读重点段落。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插图激趣

小学语文书中,有许多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在学习时将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与此同时,让学生是这给图片配音,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从而激起朗读的兴趣学会感情朗读。

(三)语言激趣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讲求语言艺术,不吝惜表扬,多给学生些激励性的话语。孩子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更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以后在朗读方面一定会更加努力。

二、突出重点

每篇课文总有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和教材所渴求掌握的重点,朗读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它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巧妙指导。让学生充分感悟,轻松学会感情朗读。

1.设计填空指导朗读

一篇文章都有一根主线,那么抓住这根线就是抓住了课文的突破点,要善于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从而接受教育,学会感情朗读。

2.通过比较感情朗读

比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思想,更好地进行读。

三、教给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重迁移,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些告诉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在朗读中我们可以:

1.评价中学方法

所谓评价是以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对象。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评价标准修正得趋于科学,规范,接近于“一定标准”再去评价。那也就是从一定高度上使学生掌握了方法。

2.现实中用方法

朗读最终是要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也就是要懂得迁移,“从读到写的迁移,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懂得“举一反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前提是朗读,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便意味着教师的引导必须巧妙化,让学生在我们巧妙化的指导中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四、加强训练

1.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质量检测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2.制定朗读计划。教师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3.课外阅读博采众长。课内阅读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首先要激发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想阅读。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随时能读到好书。三要教给方法,如浏览法、摘抄法、剪报法、批注法等等,促使学生养成动笔墨、动工具书、动脑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

朗读指导中的有效性 篇7

【课堂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试读第六册《花瓣飘香》课文时的朗读训练。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后面的生字拼音认真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读通课文, 并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学生读书声响起……

当教室里还有近一半学生读书声没停下时。

师: (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都读得差不多了吧!下面我们开火车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

没读完的学生立刻停下, 一脸茫然地看着老师。当教师一再鼓励学生来读时, 教室里勉强只有几个学生举手……

【问题聚焦】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有安排但却不到位, 有形式却没实效,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对策一】给足时间注重实效走出课文感知浮光掠影的误区

初读课文, 是学生预习之后第一次与文本亲密接触, 因此, 应关注读的持续性, 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让读准每个字音, 读顺每一句话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 加深体验, 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反思】《课标》指出:应该“鼓励学生多诵读,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这一片段, 教师给足时间, 激励学生充分朗读, 培养读书的毅力。多数学生读书存在一个功利心理:课文读完一遍便举起小手示意老师“我已读完”, 仿佛不是为自己读书, 而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不追求“读好”, 只要“读完”即可, 没有阅读期待与梦想。该老师本着务实求真的教学思想, 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抓住学生崇拜明星的心理, 鼓励学生真读书, 进行一场读书持久战, 培养读书的耐性,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 这叫“真训练”。

【误区二】朗读指导雾里看花。

【课堂现象】一位老师对小学语文第四册《鸟岛》中描写“鸟多”一段进行朗读指导。

师:鸟岛上的鸟多吗?

生: (异口同声) 多!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 把鸟岛上的鸟多读出来。

师: (指名一学生读后) 谁能读得比他更好些?

师: (另一生读后) 请男同学读一读。

师: (男生读后) 请女同学读一读。

师: (女生读后) 请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

【问题聚焦】虽然书声琅琅, 但每一次朗读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向, 一味地让学生傻读、呆读, 如雾里看花, 既花时间又无实效。

【对策二】紧扣重点品读深化走出形式主义朗读的误区

有的课堂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不惜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去读, 也有很多的学生参与了读, 但是读得没有层次, 把读从语言文字训练中分离出来, 教师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 只是为了读而读。我们必须走出这种形式主义朗读指导的误区。应该充分发挥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的作用,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体会, 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反思】这段的朗读指导重在让学生体会小红马十分嫌弃小骆驼的长相, 为下文体会小骆驼为什么这么委屈埋下伏笔。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读, 不深入说话人当时的内心, 就很难与角色产生共鸣。为此, 我先让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 通常人们在鄙视一样东西或人时, 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会从鼻子里发出点声音, 显示自己有多么嫌弃、讨厌他。这样一引,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觉得还是显得单薄, 紧接着我让学生采用角色体验法, 想想说话时小红马的神态、动作、心理感受。这样就使学生和文本人物之间产生情感碰撞, 真正进入了情景, 深刻把握了人物内心。这样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要求和提升, 学生每一次读书都有目的, 有任务, 有追求, 有梦想, 在渐进性的朗读实践中不断获得阅读快感, 产生思维顿悟, 促进新一轮的阅读实践。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就会乐读、爱读、想读。

以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 也会存在个性的差异。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从文中获得的不同的感受, 这也是主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位老师在指导“这就是有趣儿的猴子观海。”这句话时,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课堂上, 学生争先恐后, 各抒己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学习感受激活了他们的情感, 并带着激情走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境界。这种弘扬个性、传情达意的朗读, 使教学双边活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广阔天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 “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 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读中积累, 读中培养语感。但是, 在目前语文朗读指导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误区。

有效朗读指导策 篇8

教师精彩的范读, 会激发起学生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 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 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产生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 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每当范读时, 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 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 时而敬佩, 时而兴趣盎然, 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逐句领读, 培养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 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自然地受到熏陶, 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 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 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 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 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 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 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 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 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 读出感情。

三、巧用齐读, 提高能力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 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 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 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 集中指导, 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 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 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 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 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 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 积极参与朗读, 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 发现朗读规律, 掌握朗读方法, 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树立朗读的信心, 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 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四、创设情境, 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 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 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因情而自得, 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 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 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 自由朗读, 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 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 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 中国》《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 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 可让学生配乐诵读, 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 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 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设身处地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 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

五、借说促读, 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 “说”是“读”的后续, 在朗读训练时, 可以把说迁移至读, 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 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 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 在熟读课文, 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 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学写解说词, 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 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青海高原上这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 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 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 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 更加真切, 作者对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浅析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有效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艺术。《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年级段的目标中,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鉴于此,上课的时候,应注重读,让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穿行。但仔细观察当前阅读课上的朗读,部分教师在朗读方法的指导上显得捉襟见肘,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朗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缺乏研究、思考。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特别是在低段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特别是一些长句往往读得一字一顿,适当的范读、领读是捷径。

二、渲染情境,读出个性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古语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于海”。朗读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利用多种手段适当渲染,恰当为学生烘托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为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方式:

1.突出形象,展现画面。从视觉角度,利用图片、投影等方式,为学生展现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画面,是情境渲染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长城》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现万里长城的壮观画面。学生们深情的朗读和形象的画面融会在一起,相得益彰。

2.借助音乐,激发想象。优美的音乐,奇妙的音乐,往往会唤起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伴着奇妙的音乐,走进文字描绘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对美好意境的想象,是渲染情境,触动朗读情感的有效手段。像《金色花》、《沁园春雪》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人泪下,温暖人心,学生诵读时就可配上一首淡淡忧伤的轻音乐。

三、品味语言,感悟深情

理解与朗读是相互依存的。脱离语言的理解感悟,一味强调外在形式的朗读,无法触动学生的情感,无法打动学生心灵。只有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品味语言,才能真正感悟到文章的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课文《鸟的天堂》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应该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树”、“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在教师指导下,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读得声情并茂,也就真正感情到了作品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种人格的陶冶。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以促进对文章的感情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语言三者适当结合,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浓浓的情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自然洋溢。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如教《再别康桥》时,播放伴以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水中小草、潺潺小溪及欧洲田园风情曲子的朗读录像,那优美的韵律,那荡人心弦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朗读起来。以景激情,诱发了朗读兴趣,通过朗读,学生读出了诗味,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诗人一起欣喜,和诗人一起眷恋。

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小议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导 篇10

一、创设朗读情境, 激发朗读兴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求知欲、强烈的共鸣。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 情感丰富,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 把握时机, 因地制宜, 围绕课文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走入文本, 感悟文本, 这样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 用心用情读好文章, 有效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夏夜多美》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本课文美, 情更美, 文中的对话较多, 语言朴实。在教学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就是小蚂蚁, 你掉下池塘回不去了, 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蜻蜓、萤火虫送你回家, 这时你的心情又会怎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将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境、心情, 从而把握睡莲、小蚂蚁不同的语气、语调。走入情境, 学生不约而同地为小蚂蚁的不幸遭遇捏了一把汗, 同时也对向小蚂蚁伸出友善之手的睡莲表达出了自己受到的感动, 这时, 我趁势发问:“该用什么语气、什么样的声音来读呢?”学生的朗读兴趣一触即发, 读起来分外投入, 绘声绘色。

二、感悟重点词句, 实现有效朗读

语文教学中, 我时常使用融合重点词句、对比感悟的教学方法, 使得语文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抓重点词句, 以悟促读, 以情促读, 读悟结合的学习方式, 对实现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大有益处。

在《风娃娃》的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自读, 思考:风娃娃为什么要帮大风车?是怎么帮的?学生通过读课文, 很快明白:是风小, 所以风车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 而风娃娃看到了, 连忙深深地吹了一口气, 使劲向风车吹去, 使秧苗有了水喝。在反馈的过程中, 我及时抓住重点词, 如“慢慢, 断断续续”, 进而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想象秧苗缺水的情景, 同时指导学生看插图做动作, 理解重点词——“深深”“使劲”, 让学生读懂了课文, 感悟到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也使风娃娃热心的形象更为凸显。学生的感悟加深了, 读时感情自然流露出来。总而言之, 只有通过融合重点词句、悟情悟景, 有了深刻的体会和真切的感受, 才能实现有效朗读。

三、多元朗读训练, 提高朗读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课文内容较为浅显, 大多具有丰富的童话色彩, 易于学生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中巧妙使用朗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让语文课堂奏响精神律动的音符——琅琅的读书声。朗读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方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感知, 更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 充满诗意的课文。在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 我以“多元化朗读训练与指导”为主线, 采用多种形式, 多层次的读, 如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学生仿读、齐读、展示读、引读、评读,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走进文本, 读出感受, 读得到位, 读得有方法。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了春雨的轻柔、美丽, 感受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接着我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相机指导, 使学生及时有效地了解到了自己读得怎样, 得到了提高。在配乐朗读中, 学生的情绪高涨, 越读越精彩, 越读越兴奋!在此之后, 我进行了学法迁移, 由扶到放, 指导小组合作读, 如此扎实、有效的朗读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水涨船高了。

四、保证朗读时间, 提高朗读质量

我们常常发现语文课堂中围绕着课文挖掘, 朗读时间被挤占是十有八九的事情。一节课四十分钟, 朗读练习常常如和尚念经匆匆过场, 很少落到实处。这样的朗读, 学生只能浅尝辄止, 对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亦会养成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有时候, 我们发现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时往往说得头头是道, 而在进行表达性朗读时却不尽人意。其原因就是学生书读得不够充分, 不够深入。假如我们在学生已有的感悟基础上, 把对课文的挖掘留给学生去朗读感悟,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通过练读、诵读, 读出感觉, 读出情趣, 朗读质量提高了, 连文本内涵都从读中感悟得出, 还何需教师的讲解、挖掘呢?

《笋芽儿》一文的教学中, 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我把课堂交给他们:“你们认为该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用自己的方法试试看!”有了感悟基础, 学生迫不及待地朗读起来, 有同桌互读的, 有小组齐读的, 还有自读的……我发现许多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怎样读得更好。如有几个学生在讨论“沙沙沙”该怎样读好?有的说:“应该读得轻一点。有时候, 春雨悄悄地下, 所以要读得轻轻的。”“对!春雨下得小, 不像夏天的暴雨, 不能重读。”接着, 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范读给老师听, 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练读、诵读, 就读得更加有激情, 朗读也就不再停留在文本上, 而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中了, 这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

五、借助经典诵读, 丰富朗读内容

朗读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所学的课文内容, 而应多样化, 从课内走向课外, 多读读适合小学生的各种经典, 如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小说骈文、律诗文词、戏剧歌谣等。

在第一学段中, 朗读的经典材料以儿歌、儿童诗、国学启蒙为主, 因为这些材料篇幅短小, 有节奏, 韵律感强, 朗朗上口, 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

在我校开展的“中华诵”活动中, 我将“弟子规”作为经典诵读材料, 于是每天的课前三分钟, 我都能欣喜地听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稚嫩童声。大量的诵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让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 让朗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高年级感情朗读有效指导 篇11

翻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每课的目标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为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就要在读这方面下功夫。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探寻了富有个性的几点,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感情朗读,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导读:叩击情感大门

每篇课文的课题,都是作者或编委们深思熟虑过后所定,有的能概括主要内容,有的能点明中心,有的是含义深远的词语……教学时,如果能从文章的题目入手,从导读入手,在读题中读出创意,学生就有可能为读喜,为情学。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草原》时,就在课题上做了些文章。

我板书课题后,先给学生想像的空间:你了解草原吗?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生:(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有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有很多的牛羊、骏马……

师:讲得真好。你们的回答使我想起了一首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一起来颂读《敕勒歌》。并相继播放藤格尔的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里,感受蒙古人热情粗犷的形象。

师:有感情地读题(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

师: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这节课的课题教学创意就在于“小题大做”。从板书课题《草原》,说说心目中的草原是怎样的,为课文所写的草原情景做铺垫。接着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再加上吟颂《敕勒歌》,还欣赏了激情澎湃的《天堂》,这就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情感,让他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中,为课堂朗读教学叩开了情感的大门。

二、品读:掀起情感浪花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综观学生的阅读实践,反思课堂朗读的实效,我们可以看出,看似简单的词语还是小学生阅读中的一只只拦路虎,学生常在阅读中对某个词不理解而形成对篇章的阅读障碍。因此,抓好词句的品读,是掀起学生情感浪花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老舍的《林海》,要理解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时,我充分地运用换词品味训练,省词品味读,词序换位读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岭”中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热爱大兴安岭的浓浓之情。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下面两句话:(1)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2)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我让学生自由读几遍,读着读着,学生发现初看起来意思没有多大差别的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充分体会了老舍在用词的独到之处。“不一样在哪呢?”换词品味后,话锋一转,我引出下文,接着进行省词比较读:(课件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让学生齐读,他们很快就发现,虽然两个句子都是描写大兴安岭的形态多,但是作者在中间加上一个“点”字,就能体现出大兴安岭的岭虽然高也有限,虽然低也有度,尽管姿态各异,但却悬殊不大,因此给人“温柔”的感觉,从中流露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最后进行了词序换位比较读:(课件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读后学生体会到:火车“疾驰”“几个钟头”沿途擦过车窗的岭多得看不过来了,何况山势在蔓延,“看不完”可见其多,“看不厌”不仅因为岭千姿百态,更与岭的线条美,令人赏心悦目有关,后面一句的表达虽然意思没有改变,但语意不如原句显豁,情味也淡了许多。前句将“多少条岭啊!”提到句首,突出了岭的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

学生的课堂情感需要教师外力的推动,有时是美读体察,有时是思辨比较,有时是投石激浪,从而激起文体与学生的情感浪花,一旦成功,就会像小溪水一样再也平静不下来。

三、诵读:呼唤情感升华

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和饱含的情感凝聚的,能历经岁月传诵不衰。这些课文,不需要繁碎的讲解,千言万语“读”自明。

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根据取材的内容,重点展开了诵读的过程,以诵读第一自然段为例。为了让学生能走进情境,感受体验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自愿军战士,我先以自己饱满的情感诵读,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朗读,然后师生共同入情诵读时,抓住“冒”“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理解“雪中送炭”这个关键词,再通过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的语调诵读,让课堂出现“忘我”的意境,有些同学感动得就快掉下眼泪。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练,升华。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气之所在,我们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书声朗朗的环境,与教师的恰到好处的理性分析,与其它的语言训练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导读、品读、诵读,显示出课堂的实效。当我们潜心研究,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们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有效朗读指导策 篇12

一、教师首先要细细研读教材, 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

为了能更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首先要解析文本, 精研教材。教师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首先, 要具备的条件就是要“吃透”教材。魏书生曾经在一次讲座中问了这样一句:“在座的各位谁不用看教材和教师用书就可以去给孩子上课?”在座的教师无语。他又说到:“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而教师用书为我们指引了工作的方向, 它告诉了我们教师去教什么, 怎样去教。如果没有认真地去读教师用书, 没有去利用它, 那么, 我们就很难把握好在课上应该去做什么, 应该让学生去学习什么。”我认识到魏书生老师讲的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朗读课就要“吃透”教材。

其次, 情感基调是朗读课的关键。如果我们想上好这节课, 就必须掌握情感基调这一重要因素。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情感基调, 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 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关键之所在。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情感。把其所暗藏的情感挖掘并表达出来。要想做好这一点, 细读文本是把握情感的最基本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做好了这一点, 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 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精心设计符合本堂课的朗读指导方案

不同风格、体裁的课文, 我们应该设计不同朗读指导方案。当遇到古诗时, 宜采取高声朗诵, 字正腔圆地读出节奏、感情,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古诗二首》 (范成大) ;当遇到现代诗时, 宜读得抑扬顿挫, 婉转深情, 如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大地的话》《我们的手》《初航》《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以及《太阳的话》, 在高低起伏间让学生体会那浓浓的感情;当遇到哪些情真意切的文章, 而学生又读不到位, 教师可范读引导, 之后学生模范朗读,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睁开眼睛, 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头一句话就说:“小梁, 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 吃完了, 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教师范读, 将老班长的殷切希望、鼓励, 以及那种不甘心再现出来, 之后学生模仿朗读, 我们不要求学生惟妙惟肖, 只是模仿、揣摩, 或许以后遇到此类的语段, 学生就有了成功的信心了。

三、大胆取舍, 精选重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教师可以在不损害文本整体效果的前提下, 依据朗读教学的需要, 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 大胆取舍, 精选重点。教师要精读文本, 通过朗读, 来寻求朗读的最佳途径。朗读指导不能整齐划一、统一要求。要因文章的内容而异, 要因其所表达的情感而异, 要因学习者的水平而异。因此, 我们要学会取舍, 做到详略得当, 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朗读过程中所要的一个“精”字。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从课文中挑出相关段落或者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 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詹天佑》时,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 前三段是铺叙, 最后一段是总结, 而第四、五、六段才是重点, 而第四段尤为重要。因此, 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朗读第四段上, 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体会“詹天佑不怕困难, 也不怕嘲笑, 毅然接受了任务”的那种决心。正是由于减少了前几段所占的教学时间, 更加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效果也更明显了。

大胆、有效地取舍, 避免了全而不精, 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刀刃上“, 目标更明确了, 朗读更充分了。通过重点语段的朗读, 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机会, 朗读训练也更有效了,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充分了。

四、将教学时间高效利用, 让学生的能力在朗读中得以提升

每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 导入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悟、学生探讨以及小结, 都要花费时间, 只有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朗读的要领。普通话是朗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声音要洪亮, 要让所有人听清楚你读了什么。还有要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读出情感。在初步朗读文章的时候,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要让学生默读、自由朗读, 让学生读出感觉, 读出内涵, 读出韵味。要让学生大胆评议, 通过评议, 进一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五、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不同种类文章采用不同的读法, 主要包括重音的使用、停顿的把握以及语速的掌控等。然而要真正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并不是那么容易, 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因此, 教师需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 并让学生真切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不然教师纯技巧的指导也是徒劳的。教师要先让学生感悟课文的精义妙理, 然后才能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这时, 教师要将课文中那些表现文章中心或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词语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朗读将作品中的“情”品读出来。

学生学完了整篇课文, 但这一段是文章总结, 不能仅停留在理解这一段的程度上, 如果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 学生对于主题的把握就会更加容易。

上一篇:复合防火保护措施下一篇:班风建设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