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

2024-10-17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共11篇)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 篇1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

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翻新,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受得情感的熏陶。”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本学期着手开展了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具体措施】

开学不久,我们在校领导的指导下,依据课题方案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首先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分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次每月和其他老师轮换上研讨课。老师们都能认真钻研教材,开展集体备课,精心预设教案。在研讨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集体备课,确立教案——认真听课,详细记录——专题学习,展开评课——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我们将本课题作为学校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每次的活动都扎实有效。【点滴收获】

心理学研究表明,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富有幻想、好奇心强几乎是所有儿童共有的心理特性。在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占很大的比重,而童话这种文体,正是以其幻想性、可读性,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如何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学习很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想一想等多种形式,亲近文本,走进文中的角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研讨,认为应该改变第一课时的程式化,学生的“读”要富有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索,努力改变了第一课时的“读”的泛化现象。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既解决了第一课时的共性问题,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努力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扎实,课后延伸”。现在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如何使朗读指导更有效?和刘晓芳、李颖莉两位老师经过探讨,认为朗读不仅是技巧的指导,更是引领学生深层次地读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悟方式,立足文本,创设情境,体现朗读过程的层次性和朗读目标的有效性,注重朗读评价,丰富学生的语感,定会取得良好效果。【存在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本课题研究的涉及面比较广泛,我们只能选取目前课堂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也许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可以说是蜻蜓点水,很希望得到专家的专业引领。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在扎实地做着,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 篇2

1. 关注文本, 让朗读“情有所依”

文本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 朗读是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时, 首先, 要提醒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去读, 这样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有了理解做基础, 再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传达出来, 这样的朗读才有内涵, 才不会浮于表面。其次, 在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但不够深刻时, 教师应不断拨正学生的感悟方向。可以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学生比赛读、配乐朗读、给画面配音读等多种方式, 巧妙引领学生朗读的基调, 使他们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只有关注文本, 理解文本, 学生的朗读才能“情有所依”, 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2. 创设情境, 让朗读“趣味盎然”

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由于课文情境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因此要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感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 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从而读出文章的真实情感。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 教师可借助导语、表情、动作、多媒体、表演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在教学《西湖》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 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观看西湖美景的图片, 使他们如置身西湖一般, 深深陶醉于西湖的迷人风光中;再通过课文朗读,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西湖的美丽。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 朗读时自然“趣味盎然”, 有声有色。

3. 授以技巧, 让朗读“有法可循”

朗读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它要求朗读者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因此, 朗读指导还需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以下朗读技巧: (1) 正确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文章内容、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等作适当的停顿。 (2) 轻声和重音。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了语段中某些词语是轻读还是重读, 朗读要做到轻重分明。 (3) 适当的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 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朗读技巧。 (4) 真切的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文章内容, 不同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使用不同的语气。 (5) 适宜的速度。朗读时的快慢速度必须和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相吻合。

进行技巧指导时, 教师应当将技巧与实践结合起来, 避免为技巧而教技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范读的方式教学生。 (2) 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 (3) 导引法。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 给学生停顿、语调、节奏、轻重音等方面的提示, 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朗读的技巧。 (4) 追问法。当学生朗读时能不自觉地运用某种朗读技巧时, 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这样读,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将朗读技巧提升到自觉层面。

4. 赏识评价, 让朗读“充满阳光”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由于受自身生活阅历、理解能力、技巧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朗读水平会参差不齐。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每个学生, 创设“充满阳光”、民主和谐的朗读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刍议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篇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语文课堂熠熠生辉,魅力无穷,生机勃勃,学生很喜欢上这样的课。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贴心指导,把读贯串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饶有趣味、有滋有味地朗读,加强朗读的实效性。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做好朗读指导要做到以下几点:

1.有目标。人们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朗读也要有目的,不能无意而读。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可采用自由地小声读(或默读);要把课文的大意读出来,还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指导精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理解、想象、质疑等;词语要进一步理解,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达到为学习而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想象,去感悟,去创造。指导默读,在读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赏读,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或分角色朗读,有的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以演助读,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这种有目标的朗读能使学生在内心里形成一种前进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读书的活动中去。

2.有范读。教师范读时要注重感情色彩,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诉音弦,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就会有如痴如醉的感觉,感情就会很快投入到课文中的情境中来,产生朗读的兴趣。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教师范读时应声情并茂,和谐婉转,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直观地再现作品的神韵意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朗读提供良好的条件。

3.有激励性的评价。在朗读训练中重视激励性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朗读的自信心。在不同层次的朗读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获得进步的力量。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一句时,可以请三个学生来读,作三次评价。第一次评价:你让老师看到了布满青苔的小路。第二次评价:我好像就走在这条布满青苔的小路上了。第三次评价:这回,我连石头缝里的青苔也看到了。

“你让老师看到了布满青苔的小路。”“我连石头缝里的青苔也看到了。”这样感性而富有趣味的评价,也包含了“不错““还可以”等鼓励性评价的意思,其潜台词是:“你用这样的语调、语气、节奏、感情来读课文,能使人如临其境,但是要想让人有更切身的感受,你得把几个重点词读好。”“你与前几个同学相比,把大家带入了一个更美妙的境地,似乎能让大家看到更多的景物,你读得很成功。”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是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中的结果。

4.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配音朗读、表演朗读等,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音乐配读,让读入境。

音乐能使人在浓郁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针对小学语文不同类型的课文,可以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伴读,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学生个个读得兴致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学生的灵感,而且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角色体验,让读入情。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角色,特别是一些文艺性较强的童话,文中角色感人的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在教学中,要努力启发学生具有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感情,甚至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从而取得教师细致讲解也难以收到的效果。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 篇4

黄陵县腰坪中心小学 郝欢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训练。但是,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低效或无效的朗读限制了朗读的作用,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兴趣,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常见的朗读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乏有效指导

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多数教师将其运用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即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这一方式。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朗读目标缺失。教师也没有注重研究各种读法的作用,学生朗读时随心所欲,往往会出现该朗读时却默读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绪,该默读时却朗读而不能思考,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方式朗读课文,不能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意韵。

此外,有的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学生身上,却忽略了对其它学生的朗读指导。有时,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优生的带领下,完成了所谓的“美”读,但更多的学生都是处于机械地模仿中,一点也没有朗读的个性,反而产生厌烦情绪,并没有加强朗读教学。

2、缺情少境 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但他们的情感流露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必须扎扎实实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使他们有了内心的体验,表情达意的感知,才能展现朗读的精彩。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颗璀璨的星星,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有效地解决。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让朗读教学重焕青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范读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建议“教师应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要想让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精彩范读,把文学的内蕴、文中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其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启发他们领会语言文字的朗读技巧,与课文产主共鸣,更好的理解课文。

2、创设情境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的情境。这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使学生丰富的情感流露出来。

此外,教师还能够迁移意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对教材中的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它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学生身心沉浸其中,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3、丰富朗读的形式

阅读一篇文章,朗读的形式也十分重要。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教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做理性选择。比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有齐读;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宜用默读„„因此,对于朗读纷繁复杂的形式,我们应理性面对,合理运用,才能将读法融会贯通。

4、加强朗读的评价

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评价时,要特别注重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当然,在评价时,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中肯评价,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朗读,让学生敞开心灵,读出自信,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5、开展系列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愉快地进行朗读练习,单凭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加强多种活动的开展。比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动手“自编小诗集”,激发他们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好书推荐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将推荐的好书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下来,与同学分享、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这些活动在我班开展时,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做准备,积极参加,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受益较多。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课文内容后,不要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让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一、了解朗读目的,让学生肯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对朗读目的的认同有利于他们重视朗读,愿意朗读。同时在课堂课外,教师要对放声朗读,积极练读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滥竽充数或者根本不读的学生加以教育,并在课后监督其到教师或指定的学生处过关。另外,还要争取家长的合作,让学生在家里加强练习,确保课堂上人人都肯读。

二、明确朗读要求,保障朗读时间,让学生会读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教师让每个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流利,即顺畅,对长句子要学会自然停顿;有感情,则是能表达作者的喜怒爱乐。其次,要保障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读完再停下,不可匆忙示意学生停下,转入下一个程序。特别在初读阶段,可以请大家把难读的语段提出来,大家讨论练读,直到达标。最后,精讲多读,把时间给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品味、思考。要明确朗读不是一个走过场的教学环节,而是学生必须会的一项语文技能。因此,每读完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同桌过关,教师抽查,确保学过的课文人人会读,个个达标。

三、给予朗读指导,让学生善读

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和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词汇和句子,有助于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从基础着手

句子中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让学生自读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后教师出示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接下来出示词组,在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去感悟课文精髓,并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课文中的长句,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把握好长句中的停顿,因此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试读,边读边找感觉,然后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这一切都是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障碍,为通读课文做好准备。

(二)训练朗读的方法

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学生学习书面语言主要途径是范文的内化,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体验朗读的快乐,让学生爱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与文字接触,让书中的人物或景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学生去读,而且要学生乐于去读,使他们体验到读的快乐。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氛围。在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使自己的脑海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从而调动情感来读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如果能及时地作出评价,就能激励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朗读 篇6

作者姓名:栗亚莉

工作单位: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联系电话:*** 【文章摘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生 朗读 有效 指导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反思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和听课时我发现小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一 些弊病,比较常见的有: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读破句; “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轻重不分,过于平淡„„针对朗读时存在的种种弊病,我试图进行了反思,发现我们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老师已经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有的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例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在上《望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中“我”与小外甥“对诗”时的片段,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古往今来,许多诗人 留下了不少佳作,“我”和小外甥对诗了呢,请大家自己练习,把这部分内容读好。

(生自由练读)

师:读好了吗?同桌练习对一对诗。(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愿意试一试?

(一桌学生读,做到正确、流利,但是对诗的感觉没有读出来,“我” 与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也没有表现出来)

师:读的不错,还有哪一桌也来试一试?(又一桌读)

师:还有想读的举手!(学生很踊跃)男生扮演“我”,女生扮演小外甥,我们都来对一对诗。

(看起来,男生女生读的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是既没有读出诗句的韵味,更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读的真好,一二两组扮演“我”,三四两组扮演小外甥,再对一次!

(全班被分成两大组,再次对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看起来在指导学生朗读,但缺少的恰恰是指导,教师仅仅是在布置任务,至于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合理的建议,没有巧妙的点拨,没有必要的示范,有的只是反复地读,机械地重复。在我听到的一些课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评价欠妥,导向不当。

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也没有组织学生就朗读情况进行自评或是互评,教师自己也只做了两次评价:“读得不错!”“读得很好!”“不错”、“很好”这样笼统模糊的评价,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声音大了就是好,朗读整齐就不错,才有了后来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可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要给予真实、具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指导好在何处,不好在哪里;而且要通过提示性的评价,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实现心灵和情感共鸣。

4.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朗读的方式和方法,是与语言的情境和情感密切相关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课文,朗读指导中都要考虑语言所描述的情景,所表达的情感。仍然是上面的案例,执教着似乎就没有考虑语言情境,也没有考虑语言情感。《望月》中的“我”是一位中年人,而小外甥还是个活泼可爱、富于幻想的孩子,念诗的语气语调当然不会相同,二人在对诗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会相同,要如何表现呢,这些内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本不适合许多人一起读。而老师却一次安排男女生对诗,一次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对诗,结果虽然读得“整齐划

一、铿锵有力”,但却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二.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几点方法

既然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存在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呢?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1.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进入课改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在本学期,我充分利用课后的五篇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能很主动地去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2.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 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雨点》《鲜花和星星》《大海睡了》等短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都可以创设情境,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指导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和美妙的情境中。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 强的学生范读。

(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朗读形式很多,例如:

(1)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引读。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读,有的地方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读,有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接上老师读的内容,突出重点词句„„(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课前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头饰,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 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一般来说,初读或者较难理解的课文及经典的句段,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情感丰富的课文,宜采用引读法,以情传情„„此外,还可采用分组读、师生配读、组合读及默读、散读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借助表演,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等,这都是“激趣”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然,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注重朗读评议,以评促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是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评议,组织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例如当学生朗读《狼和小羊》狼的话时——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在学生朗读后,我第一次点评:“这只狼比较温柔啊!”第二次点评:“你是一只善良的狼,虽然找碴了,却底气不足啊!”第三次点评:“你的表演能力真强,同学们,看,凶恶的狼来了。”这样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语文教学的最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通过读文本理解所包含的内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文而异,采取不同朗读方式,不同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主要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 《素质教育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3.凤凰语文网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 篇7

一、低效朗读成因分析

1. 观念滞后, 漠视朗读作用。

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不太重视, 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上:重讲轻读, 以讲代读, 讲多读少。即使读, 也是作为教学过场来安排的, 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地读, 无法从读中体验、感悟语言的含义、情感等, 所以效果甚微。

2. 形式单调, 扼杀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才是提高学生朗读质量的良好开端。然而, 教师朗读教学形式单调, 指导方法机械、生硬。小学生长时间枯燥、简单机械地朗读, 不仅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疲劳厌倦, 最终会让学生丧失、缺乏对朗读的爱好和兴趣。

3. 缺乏技巧, 忽视朗读效果。

把重点放在字词的讲解上, 常常通过大量的作业强化训练, 而对朗读课堂教学没有充分设计, 所以朗读所需要的很多技巧学生们并没有掌握。上课时, 老师不仅在自己范读时缺乏感染力, 起不到“示范启发”作用, 甚至就没有朗读的教学过程, 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朗读效果。

4. 漠视创新, 抹杀学生个性。

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 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 知识经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或者朗读较好的学生为范本, 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 以齐声朗读压制学生的个性朗读, 使学生没有用自己的朗读技巧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的机会。久而久之, 学生的创新棱角也就被磨平了, 朗读能力当然也不可能有多大长进, 朗读的效果肯定不会多么有效。

二、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激起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下手, 首先就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自由地朗读, 充分利用课堂的点滴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教师在安排朗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1) 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 (2) 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 可分段接读, 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 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 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 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 (4) 分角色读。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 (5) 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 加上自编动作, 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 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 (6) 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 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轮流上台赛读。

2. 教师范读引路。

朗读是“口耳之学”,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 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因此, 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 有着其他范读 (如录音示范等) 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 做到了然于心, 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

3. 适度传授技巧。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 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 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讲,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 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 提高朗读的水平。

4. 注重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 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 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 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 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 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 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朗读教学中, 以正确鼓励为主的朗读评价;丰富生动的朗读语言;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发挥其感知、积累、理解语言, 掌握语言规律, 激发情感等作用, 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情,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刘文艳.Am, Is, Are的用法小结[[J].南北桥.2008 (11) .

[2]汪爱婷.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作用简探[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09 (6) .

[3]任静.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J].中国教师.2008 (22) .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无效朗读现象分析

在课堂朗读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过程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整体感知文本时,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有的教师看似很重视朗读,设置了许多朗读的环节,但只有读的安排,没有读的要求,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蕴中。

二、有效朗读策略探讨

1.明确朗读目标,细化朗读要求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另外,教师目标要清,每次朗读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理清朗读层次,不可贪多求全。一般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即:先引导学生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2)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读明白,读透彻。即:初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以思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3)品读课文,升华情感,读出情,读出味。即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入情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情感,真正地进入角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2.创设情境、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形式多样。如教师范读,师生配合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情感品味朗读;整篇文章的朗读,个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重视示范朗读。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

(3)创设朗读情境。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朗读的热情逐步减退,读起课文时是有气无力,毫无表现力。要改善这个现状,只有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

3.给足时间,注重实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读”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所以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反复读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4.注重朗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既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朗读训练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洁.朗读与朗读教学辨析.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1).

[2]蒋芳.大阅读,小细节.新课程:下旬,2011(7).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案例分析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好的朗读指导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启迪学生思维。请看案例《搭石》的教学片断:

指导学生把课文中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师: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一起去走走搭石,找找课文中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破浪线划出来,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来看看,这有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争议。

师:不敢肯定了?想想平时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总教我们排成一队,那叫排成一 ——行(hang),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的人叫做—— 一行(xínɡ)人。

师:请把“一行人”读三次。

师:这还有几个生字词呢?谁来读读?

男女生分别读生字词。

生:我们再看到这两个句子,你从哪体会到美的?

生:我从协调有序看到美了。

师:是嘛?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

生:人们不慌不忙的。

师:这样,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

生:搭石。

师:走的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从这开始:“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分组练习3次)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稍快)踏踏的声音,像——

生: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在后面。

师引读,前面的——生接读——抬起脚来

后面的——生接读——紧跟上去

(练习3次)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

——没有。师: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协调有序。

案例分析:

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要让学生从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到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以上的教学片断是教学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协调有序这个词在走搭石情景中的具体再现。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重视语言的积累。”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不断的让学生读来逐渐加深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截取的片断很短,却也说明了重点词的理解在指导朗读中的重要性。以上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讲究一点艺术,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一句话,让学生读了还想读,百读不厌。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1.激发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解书的。我理解就是文章是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靠老师这样讲、那样问弄懂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逐步与作者沟通,达到感情共鸣。

2.感悟语境。在指导学生朗读前,教师或以语言描述,或借助电教媒体,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我让学生回忆自己身处雨中的情景。我曾看到过一些学生在雨中有伞不用,把皮鞋当雨鞋,在地上的积水中快活地穿行,几近疯狂的喊叫,忘乎所以的玩乐。如果教师能将这一生活场景“嫁接”到课堂上,一定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雨中的喜悦和兴奋,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读出情来。

3.语言感染。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素质很重要,不同的文章教师在朗读指导方面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事,教师适宜的教学语言能带动学生更好的感悟文本内涵。

4.诱发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想象催生情感,情感融入朗读,朗读又促进感悟。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总结 篇10

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顺德小学姓名 : 陈君玲

职称: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职务: 教务处主任

联系方式:邮编:513300电话:*** 邮箱:ch5830@126.com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朗读指导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朗读指导的方法。并从扎扎实实过好拼音关,加强普通话训练;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逐层推进,不断提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而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思考和见解。并结合实际,列举了两个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论证。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更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象,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理解语言内涵的重要方法。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在瑶排地区,由于瑶族学生的发音、说话和普通话相差较大,加强朗读指导尤其重要。在此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扎扎实实过好拼音关,加强普通话训练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如果学习说好普通话,就能更好地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扎扎实实过好拼音关。每个学期初,我都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直到每个学生都默到100分为止,每一节语文课前,都要求学生背诵。我校每学期都会从瑶排转入好多学生,瑶族学生b、p,d、t,j、q,前后鼻音、平翘舌音都不分,为了指导他们发音,我会抽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并安排一个双优生与其同坐,方便随时帮助他正音。在过好拼音关的基础上,我通过口语交际、班会课、课堂和课间的交流等形式对学生加强普通话训练。我要求学生在校一律用普通话交流,同学之间,师生间相互正音,共同进步。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在家也说普通话。

二、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兴趣就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比较少,学习经验还不足,识字量有限,语气语调把握不够,要读出感情,读出见解,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才会产生读的愿望和动力,有了读的愿望和动力,学生就会认真地读,朗读的效果自然就会好起来。正好我校在实施《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这一课题研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我利用业余时间研读了大量有关朗读训练的书刊,在网上聆听名师讲座、名师课堂,观看各种朗诵大赛的视频等,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争范读好每一篇课文。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大海的歌》时,课前,我上网搜集了与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相吻合的大海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幻灯片,再配上《海之涛》这首优美乐曲。讲课时,我戴上话筒,配以音画,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刚读完,一个平时最不爱读书的顽皮小男孩率先为我鼓掌,紧接着,教室里骤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于是,我高兴地走到第一个鼓掌的学生身边说:“孩子,谢谢!能说说你鼓掌的理由吗?”“老师,你读得很好,我刚才好像在看电影,又好像去到了大海。”“孩

子,你真会听。还有谁想说?”我紧接着问。“老师,我听你读书很舒服,简直是一种享受,我也很想读„„”“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是呀,好好地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我常常会陶醉在书中所描绘的情境中,还有好多人比我读得更好,你们想听吗?”随即,我把一些有关朗诵视频的网站介绍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超越老师。我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迫切读书的欲望,大大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试想,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效果定会截然相反了。

三、逐层推进,不断提升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须引领学生逐层推进,不断提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要求学生正确地读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抓住读得不顺嘴或与自己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多练几遍,读到正确为止。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在朗读过程中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读正确、流利,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顿号、逗号、分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问号、破折号和省略号要读出不同来。这一点,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基础好的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基础差的学生就得在课堂、课后加强训练。

2、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思考和见解。这是在正确、流利地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并逐步提升的。因此要读出感情,读出见解和思考,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例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那份浓浓的父子深情。在讲到“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文段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读书感受。学生说得出感受到父亲挖掘的艰难,生怕失去儿子的痛楚,永不放弃拯救儿子的决心,可就是读不出来。为此,我运用多媒体播放父亲奋力挖掘的画面,配上伤感音乐,声情并茂地引读。请看《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朗读指导片断——

师:同学们,余震随时发生,爆炸随时降临,生命随时有危险,又那么多人来劝他,其他的父母都走了,而这位父亲却怎么也不肯离开,他仍然拼命地挖呀、挖呀,一边挖一边悲痛地呼唤着阿曼达,他挖了——(生接)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

师:他不停地——(生接)挖着,没人再来——(生接)阻止他。

师:看啊,他满脸——(生接)灰尘,双眼——(生接)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生接)破烂不堪,到处都是——(生接)血迹。”

师:他累了、渴了,饿了、痛了,可那双挖掘的双手却从未停止过,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啊?你感受到了吗?(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说或读。

生A:我感受到父亲永不放弃的精神,一定要见到儿子,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他爱儿子胜过爱自己,他真的非常了不起!

师:说得真好!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该生深情地诵读。)

生B:我体会到父亲挖的时间长,他又累又饿,但没有恢心,更不会放弃。他的确了不起!我被他的精神感动了。

师:很好!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吧,孩子。(该生入情入境地诵读。众掌声)

师:听,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就是对你朗读最好的评价,你真会读书,老师也被你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这位父亲坚定与执着深深打动了,我也很想读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画面。(师配伤感音乐读文段)师:同学们,听着老师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生:听了你的读,我感动得掉眼泪了,我仿佛还看到父亲双手拼命地挖啊挖啊,浑身是血迹,衣服破烂不堪;又仿佛听到他在说:儿子,你一定要坚持住呀,老爸救你来了„„(众掌声)

师:好孩子,你读读这段话吧,老师很想听听。(该生配乐朗诵,读得感人肺腑,声泪俱下。)

师:孩子啊,你能把书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你不但读出了感情,读出自己思考和见解,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你真了不起!(说着,对该生竖起了大拇指。)

师:同学们,这感人的画面告诉我们父亲挖的哪是废墟呀,简直是饱含血泪的亲情,感天动地的父爱,让我们齐读这段话吧。快!端起书,咱们一起读。(全班配乐读)

师:读得太棒了。一句重似千金的承诺,一句心心相印的感言,“不

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灾难面前化为信心,化为希望,化为力量,使阿曼达和其他十几位孩子终于——(众生接)得救了。总之,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唤起学生文中人物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浅议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

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诵读,在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教学生都是先读先背再讲,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能略知一二。古人认为好文章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自然上口,不易遗忘。可见,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证明。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有的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但由于他们怕羞,不敢放开胆子去读,觉得投入地读、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有的学生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招来同学们的笑而不敢读。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并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音乐配读,让读入境

音乐能使人在浓郁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教师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伴读,容易使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致盎然,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角色体验,让读入情

语文课文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角色,特别是一些童话,文中角色感人的语言,只能通过朗读,才能把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在教学中努力启发学生具有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感情,甚至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既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从而取得教师条分缕析细致讲解也难以收到的效果。

二、示范朗读,指导朗读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三、在个性解读中有创意地读

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朗读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读自悟,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体验作品情境,珍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地朗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不一样的理解感悟,不一样的朗读表达,尊重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个性化朗读,其实可以这么简单,就是尽可能多地问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多听听学生的体会与想法。

四、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朗读指导训练要经过三种境界,即:

朗读的第一境界,是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能主动、专注地读。接下来用小声朗读、同桌互读等方式扫清障碍,纠正错误,弄清课文写了什么,大致是怎样的。

朗读的第二境界,是披文入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主要是指导学生抓住典型的语言信息进行探究性的读。

第三境界,就是对文章进行鉴赏品味。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充分吟诵。

上一篇: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学习雷锋好榜样班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