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2024-10-05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通用7篇)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1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

结题鉴定报告

本课题从2010年12月份开始申报,经过县教科室的审查鉴定,于2011年1月被确定为郯城县教育局2011课题之一,课题编号为tc11010100。按照立项说明,克服种种困难,按照既定计划,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结题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多年来,我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策略“以品读体验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许多教师将此环节教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会发现,在课堂上,许多学生没有真正的沉下心来品读和感悟,而一些学生往往会在老师繁琐的提问下,得不到形象的真实的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个人内心感受化为词语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学生朗读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文本的实际感情。语文也饿被当作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研究,这样去大大的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可见,“品”是积累和运用的前提,是与学生的心灵撞击后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的效果,单靠繁琐的分析与机械训练是难以实

现的,只有通过充分的读来实现。因此,朗读是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融合。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增长点。体验是在对事物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感悟,是领会的意思,明白了某种东西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会意。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品读环节中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是不可分割、彼此交融的。

二、课题的界定与内容: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环节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是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注重培养和发展良好的朗读能力,为初中阶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前几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培养、指导下,已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查找资料、有效思考、有效质疑解惑等一系列好习惯方面进行培养,探索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品读体验教学环节中学生如何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学生学习语文视野和空间的。本研究宗旨在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协调发展。

1、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2、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平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3、让学生在无形中积淀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积累词汇,进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4、通过研究,掌握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形成可行性的研究方案,从而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策略和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课堂,全面的了解当前本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的研究成果。

2、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通过查阅有关专家的论文报刊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本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实施: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研究前准备工作。从申报课题开始,我们组成员就立刻制定了研究方案,并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目标、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学习活动。

2、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吸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本次研究课题组得到了县教科室的高度重视,一年来,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并对如何做好课题研究也做了细细的指导,并且还使用网络平台,让我们及时的与外县教师交流经验,通过交流和学习,我们的视野开阔了,经验丰富了,研究水平提高了,更让我们这些整日埋头于一线工作的教师感到了对课题的深深眷恋之情,使我们逐步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3、植根于课堂,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课堂教学是学生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题材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朗读能力可持续提高。如在写人的文章里,一般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或崇高的思想

品德教育,朗读时就要把握住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的人物情感。

如读《詹天佑》一文时,当读到外国侵略者讥笑中国工程师无法制造铁路时,我就采用了坚定的语气,反复的朗读詹天佑毅然的接受了任务,已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4、发挥活动的激励效益。

在研究阶段,我们充分的利用每一次所举行的演讲、朗读等活动,如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的参加,并且先让学生生以组为单位评比,参加全班的竞争,然后再继续参加全校的活动,这样便激发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5、扬长避短,广泛搜集。由于初次进行课题的研究,为避免片面性,我通过阅读教学杂志,上网浏览教育网站,搜集大量的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以及同类课题已形成的经验,进行细致的研读,汲取精华。去其粕糟,扬长避短,使我在研究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加快了我们的研究步伐,同时,也让我的研究工作步步深入。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年多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学生在课堂品读中的朗读多样化了,朗读能力提高了,朗读的兴趣和习惯逐步形成,广泛的开展朗读活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探索出加强阅读教学的品读环节的朗读训练的有效途径;

1、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内在的动力,单调乏味的朗读只能使学生讨厌,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读书激情,是激活学生朗读兴趣的保障。

2、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如两课时完成的一篇精读课文,那就花一段时间让学生读,读应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循序渐进,方可熟能生巧。

3、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形成朗读技巧,采取引读、导读、领读、范读等方式认真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朗读与思考相结合,将“读”和“思”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有读自然就有了味道,趣味无穷。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一直以来,我就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研究。在这一年来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研究的艰辛,同时又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有些问题和困惑仍未能解决,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不足;

1、将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上升至理论层面还不够好。

2、班级人数多,学生个别的差异性很大,对学生个性化朗读展示,在时间上有所限制。教师在个别指导上还不紧凑。

总之,尽管这次课题按计划结题了,但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我们仍要坚持结题不结息,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研究成果,并把握好做法加以巩固和推广。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2

关键词:语文,朗读,能力,引领,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里笔者谈谈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 起着重要作用的学习形式——朗读。“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抓住关键词, 读出文字之妙用

读, 是一门艺术。古人也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学生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 以声传情, 用声音传达出课文的情感, 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理解文字在句中的妙用。所以, 我们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品味、去理解字、词的作用, 扎实学好语文。

例如在教学《颐和园》的过程中:

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 划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

生: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个句子, 可以读给同桌听, 也可以自由读。如果有疑问可以提出来?

生:“滑”字用错了吧?应该用“划”。

师:是吗?两个字都换进去, 对比着来读一读?

生:好像感觉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师:“划”字好像要用力, 而“滑”感觉不需要力气, 显得更加轻巧。师:请同学联系整段话, 再读读, 看看还可以怎么理解这两个字?生:应该用“滑”比较符合整段话的意思。因为前面一句说湖面是平静的, 最后一句也是说“不留一点痕迹”。肯定了游船、画舫是轻轻游过的。

生:“滑”更让我能感觉到昆明湖静静的美景, 觉得与周围的环境很和谐、很自然。

……

通过自己读、比较读、联系上下文读, 让同学们逐步挖掘文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字意和作用。通过对文字本义和引申义比较、分析, 让学生明白字词运用的恰当能使文章拥有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通过充分的朗读, 学生就不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增强。我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 做好对他们的充分阅读, 对于孩子的“咬文嚼字”能力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二、联系上下文, 在朗读过程中训练技能

阅读“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是的, 朗读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运用文字的精妙, 同时还可以对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情感表达、写作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技能,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对不同句型的朗读、理解, 积累大量的词汇, 最后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低段课文《两只小狮子》的时候, 在教学之后, 老师做了以下安排:

师:两只狮子我们都非常了解了。那么你想对懒狮子说什么呢?

生:我想对懒狮子说, 你不可以这么懒!你的爸爸和妈妈如果没有本领, 肯定也当不了森林大王的。

师:对勤勤会说些什么呢?

生:你继续努力的练习, 看来将来的森林之王一定是你了。

生:你在训练的时候, 也应该帮助懒懒, 把它也带上, 这样才是好兄弟。

师:听了妈妈和你们的这些话, 以后的懒懒勤勤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可以把故事再编得长一些。

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 它的培养训练应该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在不断的真实“历练”中走向发展, 而且整个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同时在社会化运用的成功体验中寻得不懈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对三种不同心态的朗读理解, 体会其不同的语气, 模仿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认真读对话练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习说、写的过程, 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情境, 在朗读中品味文字, 丰富情感

阅读教学当以读为主。读不仅带动了字词的教学, 也是促进学生感悟内化的途径, 又是学生感悟外化的表达!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一种陶醉, 也是对课文理解的外化, 富有情感的朗读能够使语言文字这种无生命迹象的事物升华为活的情感个体。夏丏尊先生也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 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 形成情感的触动, 进而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课堂上能引起情感共鸣, 震撼学生也只有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也始终认为朗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优美动听的朗读, 能使课堂书声琅琅、生机勃勃;激情饱满的朗读, 能让学生知道感动、学会感恩;技巧性的朗读, 能让学生精确地分析字意、理解字、词、句、篇之间的关系!总之,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腾衍平.文本解读, 需要去形式化.语文教学通讯, 2008-02.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朗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90-01

古语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朗读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评价,可见朗读在中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是这对于语文的初学者而言,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解能力还不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朗读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对此,本文将从小学低段语文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策略行浅析。

一、 教师必须加强范读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较强,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范读时不要做作,不能南腔北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师生情感在互动中产生共鸣,以此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激情,使学生人人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如在范读课文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注意一下老师读的与自己读的有何区别,老师为何这样读。朗读中,教师饱含激情的语调很快把学生带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同学们都涌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当然,在学生朗读时,老师也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这样读出的效果才情真意切。

二、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小学低段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富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教师可以通过准备几个鹌鹑蛋,让孩子的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非常到位。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读得入境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中适当点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面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五、课后评价,激励学生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学生们的朗读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课后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课后形成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信心和锻炼机会,多指导、多激励。可以让那些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试读、范读,从而既给个别同学展示才能的机会,又使其他同学增强自信心:他能读得好,我也能。在操作的教程中,注重课后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准确、深入,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这里要注意,评价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生读师评、生读生评、师生互评等。在此要特别注意教师范读的示范作用,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老师的读进行评价: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老师这样读能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吗?这可以将阅读的教与学融为一个整体,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总之,“读书”是一个古老的课题,朗读教学又是“读书”过程的重要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朗读教学进行多角度的精心预设,点滴熏陶,扎实指导,才能让朗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才能让朗读教学从低效走向有效乃至高效。

参考文献:

[1] 黄简英.浅谈语文朗读教学训练的反思[J].科技资讯,2010(35)

[2] 万大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

[3] 黄筱蓉.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4

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辉县市实验学校 刘素云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倾听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倾听,可以使说话者会因为对方聆听的态度而感到心情舒畅,为进一步的沟通打好了基础;倾听,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赖,表露内心的事,可以消除两人之间的误会、隔阂、不信任与敌对,使两人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倾听,可以改善周围环境的气氛,有利于获得身心健康与成功。倾听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的途径。

然而,当我们聚焦课堂时,却发现课堂现状不容乐观。往往是教师明明指出这样说是不可以的,可学生发言时却是我行我素,照说不误;一个同学发言结束,让别人复述时他却是不知所以然,只好硬着头皮另起炉灶乱说一通;有时老师苦口婆心说上个三五遍,问大家是否明白时,大家是异口同声说明白,但当老师叫起其中的某位同学问他明白了什么时,他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即使回答了,也是胡编乱造,前言不对后语。以上种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是屡见不

鲜,纠其原因,都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地倾听惹的祸。可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是那么的重要。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能力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将“注意听他人讲话”当作学生合作学习成效的决定因素——社交技能之一。在如今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光会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只有这样,学习效果才能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既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的不足,又能让学生触类旁通,萌发灵感,还能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的今天,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的倾听,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倾听能力”,真正 掌握“倾听”这种金钥匙,从而深切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真正地爱上语文。倾听是我们接受社会、学习,取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正确的语言表达,更需要人们用心地倾听。它也曾给人类感情的沟通产生了巨大的魅力。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一半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向的互动过程,学生要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首先要学会倾听。听与说同样重要。在新课程大潮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孩子会表达了,课堂热闹了,但我们也该清醒地看到:在经历了这么一场深刻的改革之后,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和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想的要求吗?是否给课堂教学、课堂效应、教学效果产生了下面的影响吗?是否给孩子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带来了良好的时机吗?我想其实不然。纵观如今课堂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归结:孩子们很活泼,胆子很大,课堂非常地活跃。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趣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指名一个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老师的赏识.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当老师布臵作业时,学生往往审错题意,没有按要求做.更让人担忧和伤心的是:有些课堂还存在着乱班现象,即使老师敲破了讲台,也还是无济于事.一个没有倾听质量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一个不能让孩子们用心倾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会很理想.同一个班的学生刚入学,学校提供了两样的师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贫富"差距之大,倾听是一个重要的

因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对策,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不倾听或不会倾听的不良习惯.必然影响他的学习,甚至终身的发展.所以提高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势在必行,义不容辞。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当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时,学生们有的总爱插话,抢着说自己的想法,有的不甘示弱,在下面悄悄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表情沮丧,在唉声叹气中遗憾,有的好像与自己无关,在那玩弄文具、学具等,有的端端正正的坐着却从不发言,还有的站起来发言的内容是重复的。这些不正确的倾听方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迫在眉睫。一个会倾听的学生能在瞬间捕捉、筛选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想象,形成个人评价。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均需在瞬间完成,这种能力也是必须经过训练的。学生听力理解、记忆方面的能力差别,教者应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学生听说差异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其倾听能力,从而缩短这一集体环境下的学生之间倾听水平的差距,促其懂得倾听、乐于倾听,最终善于倾听,提高倾听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外研究者认为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含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国内研究者把新课程改革与倾听习惯教育实验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进

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形成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从本质上讲,本课题的研究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是一脉相通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有创造性的人。不同之处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学科、内容、方法具有个体性。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小学生课堂上倾听能力的现状与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听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教师的语言魅力研究。教师的语言魅力是影响学生倾听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要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语调的变化等引起学生倾听。幽默风趣的教师语言,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表达能力;语调的变化既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也应有琅琅上口韵脚等。

(三)探索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策略。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4.5至2014.7))

确立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设计课题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2014.8至2015.3)

1.2014年5月---6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把握学生外在的倾听表现,培养良好的倾听品质。

2.2014年7月---8月,研究教师语言魅力,通过幽默风趣的教师语言和语调的变化等,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意倾听,促进倾听能力、学习能力和谐发展与提高。

3.2014年9月---12月,进行提高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具体包括复述式倾听、转述式倾听、评价式倾听以及倾听弦外之音,让学生在不做任何努力的情况下就能专注课堂,倾听师生交流,形成倾听能力。

4.2015年1月---4月,综合运用研究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倾听,提高学习效果。

(三)总结阶段:2015年5月,形成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推广引导学生有效倾听的策略。将实验报告上报有关教科研部门,接受上级教科所的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制定了小学生语文课堂听课情况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调查分析。经过调查、访问等形式,我们认为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小学一门基础课程,但是仍然没有引起家长、教师和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家长和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语文课就行。而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正是这种心理在作怪,所以学生才学习不专心。没有

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重视。2.教师教学中的偷懒现象。

由于部分教师也在思想上存在上述认识,所以就表现在教学上敷衍了事,能偷懒则偷懒,还在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呢?有些教师虽然也采用了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但形式单一,不能够吸引学生,长此以往就使学生失去了兴趣。

(二)更加关注了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语调的变化等引起了学生的倾听。

1.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忌用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2.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

感。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3.教师的语言要有激励性,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4.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让学生臵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三)探索了学生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策略,提高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1.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模仿训练中形成良好习惯。2.实行奖励制度,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3.以活动为载体,落实目标。

(1)听说一句话训练。让学生听说一句话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把自己编的学生喜欢听的、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实际生活的句子报两、三句。说一句,让学生马上复述。

(2)开展了以“说说倾听的好处”“学会倾听践行动”

为主题的讨论会(树立倾听的意识,明确应该怎样去做),课堂上做个“会倾听的学生”。

(3)开展“老师讲课我会听”“我是神耳朵”“我是文明小听众”等活动,看谁得的红旗多,调动学生认真倾听的积极性。

(4)课外做个“会倾听的好伙伴”,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做“击鼓传话”“学说绕口令”“猜谜语”“听故事讲故事”等游戏,虚心、认真倾听别人说话。

(5)在家做个“会倾听的好孩子”,以问卷调查、倡议书、反馈表等形式取得家长的配合,发动家长监督、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帮助孩子形成倾听的好习惯。

(6)定期开展“学会倾听我最棒”的评比活动,根据上述表现进行表彰奖励。

(7)开展课堂倾听笔记展评(能摘抄老师和同学的讲述重点,学会做笔记)

(8)开展听写速记比赛(听写学生感兴趣的诗词、数学公式、英文短语等,培养学生调集最大潜力去倾听的能力)(9)角色互换:我当一次老师(5——10分钟,科目自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会了认真倾听,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实践操作,参与实验的五个实验班,通过听课、学生家长反馈等评价手段的实施,我们发现,学

生的倾听习惯在逐渐养成,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保证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学会了尊重,懂得了谦虚礼貌。在倾听习惯的养成训练过程中,学生渐渐懂得了尊重,当别人说话时,有耐心地听完,再发表意见,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养成了良好的交往习惯。

七、课题的结论

(一)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倾听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用赏识的目光善待每一个学生,用激励的措施巩固行为,开发潜能。学生不仅能做到认真倾听,还能做到边听边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在高年级体现的尤其明显。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听力的培养使语文综合能力的逐步提高,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提高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质量。当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生命的灵性,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孩子们动(脑、口、手)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上讨论声、表扬声、鼓掌声不绝于耳。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也发现一些课堂“热闹”现象之下隐藏着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太过于强调新颖,强调不拘一格。试问,在某些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学生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质量究竟有多高呢?经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均对此引起了重视。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来说,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八、研究后的思考

(一)面临问题

课题研究一年以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我们知道还需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有些问题还有待于大家讨论:“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课堂上根本就没有注意听课的意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愿意听,乐意听,成了现在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反思

上课专心听讲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作为自控力不强的小学生,尤其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长期的指导、训练。

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科研能兴校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结题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同时我们更期待专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予关注和指导。

九、参考文献

(一)于漪主编:《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版。

(二)李朝辉:《小学语文教育》 2002年第5期。

(三)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版。

(四)李晓文、王莹著:《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

(五)张全祥:《教师如何引领课堂》,《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4期。

(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5

《提高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有效方法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才庄完全小学 毛兴旺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指出“使学生能够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但是,在现有的数学计算内容中有许多学生过不去的“坎”,始终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甚至部分学生错误百出导致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究竟学生在这些内容上的主要困难表现是什么?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学中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学解决问题的结果要通过计算来落实;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同时,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的关键时期。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方面考虑,良好计算素养终身受用。所以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三、课题的界定、研究目标

1、课题的界定: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找到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2)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3)探索出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4)探索出提高计算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4、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5、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养成教育理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它数学知识的教学,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成了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2、心理学理论依据。新知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和问题,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人本主义,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经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关注国内外计算教学的历史成果和最新动态。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计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采用谈话,问卷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后期进行效果调查,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教师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行动研究法。教师针对学生错误现状进行研究,提供多渠道的形式,进行计算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书写、检查等),并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查找了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资料及相关理论依据,吸取了与课题有关的研究动向,吸收借鉴,研究参考。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细化本课题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本课题探索操作方法。

在四、五年级学生中调查研究了各种资料,采取了普遍观察,个别谈话,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收集有关信息,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掌握计算习惯、计算兴趣、计算水平,了解学生是否有评点习惯。最后对四、五年级学生计算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设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拟定了本课题的具体操作步骤。

2、实施阶段:

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对学生现状做了系统性等调查并发现(1)缺乏兴趣,没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调查发现,尽管班情、学情不同,但学生对待计算的兴趣却普遍不高。没有好的兴趣也没有好的习惯。调查显示,近85%的学生认为计算做错的原因是因为“粗心”造成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做数学题只读一遍就开始运算。学生草稿习惯也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学生虽然有草稿本,但草稿本上的字迹潦草、散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没有固定的草稿本,有在课本的空白处、课桌的面上等到处打草稿的现象,甚至还有学生在手掌心上打草稿„„这些现象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因素。

(2)算法和算理不明。经调查,有7%左右的同学在计算时的错误是由于对算法和算理不明确而造成的,教师对计算教学有所忽略,不重视计算教法的研讨,教学过程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大搞题海战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分析错误原因而只是将其归罪于粗心。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教师埋怨学生计算能力差。

(3)轻视口算和估算。

调查显示:部分教师被动地进行口算训练,当教材涉及时进行,不涉及时不进行或偶尔进行训练,对口算的训练完全依赖于教材。虽然许多教师知道口算的重要性,但是总认为小学生主要学笔算,多练笔算就行了。

在教学中遇到估算题时教师才进行估算的教学。甚至有教师要求学生不是“估着算”而“算着估”,把估算等同于求近似值。我们的学生也常常习惯于精确计算,不愿意进行估算,甚至在教师的影响下,用精确计算来代替估算。

(4)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教学中我们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很多时候老师罗列出学生汇报的各种算法后,马上要求学生从中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是很难或愿意去选择同伴的算法,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只停留在理解掌握自己的一种解法的原有水平上。这需要我们对优化算法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5)家长对提高孩子计算水平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般家里重视孩子教育的孩子成绩都不会错。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到发现很多家长只是问孩子数学作业完成了没有,而并不关心孩子作业写得怎样,正确与否、是不是真的把算理弄懂了。几乎没有家长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计算问题考问孩子,甚至有些家长看见孩子用计算器算数都不管。这些都使得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采取的具体的措施及探寻的一些方法(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

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想明白算理,然后再算,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2)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透彻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A、创设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B、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困生理解算理和算法。C、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地解释算理和算法。D、讲解算理与巩固练习相结合。

(3)探索计算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a.口算。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b.提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计算法则。

c.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

d.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

e.计算法则的概括。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它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

f.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法则的运用。通过练习,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

g.紧扣教学内容,教师布置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准备难度较大的思考题给掌握较快的学生做。通过集体批改,对普遍性错误及时矫正讲评,提出要求。

h.评价

1.学生评价:学生既可以评价自己,也可以对他人进行评价。既培养了学生上课听讲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师评价:教师要对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学生评价,多方面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

a.加强口算、估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因此提高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估算训练开始:首先要天天进行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对而快的程度。每人准备一个口算本,每天在课前用3到5分钟进行口算训练,训练时采取各种活动或比赛,像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注意形式的多样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这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其次要不定期进行估算训练,在实际情境中提倡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把估算和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在情境中也容易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 并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估算方法的情况, 以及学生的估算意识如何。

b.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力求在课堂上多练,完成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应及时指导。

c.激发计算兴趣。

计算教学本身存在着单调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枯燥无味。教学时要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是练习时间不要太长,我们采取了不同练习形式相互穿插,分散计算的单调性。其次是增加一些计算故事。如走“数学迷宫”等,以提高计算的趣味性。再次是适当进行竞赛活动,如 “看谁做的又对又快”等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及时评价,对计算进步快或计算能力高的同学及时表扬奖励,使学生在愉快的成功体验中继续进步。

(5)重视错题分析,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怕见到错题,学生也怕见到错题,其实,错题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反而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计算技能。

重视对学生的错题分析,对症下药。对于学生的错题应该专门用一节课来分析,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分析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针对这种错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改错题的形式也要多样化,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教学、游戏的办法等方式,可采取小医生找病因的比赛形式,也可以是看哪位小老师最认真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巩固自身的计算技能。

(6)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算法的合理与灵活运用。

算法多样化提倡的就是一种探索,一种思维的创新。我认为最简便又能提高正确率且好理解的算法就是优化。

优化算法需要学生对不同算法的理解和融合。在讲算法最优化的教学中我们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算法的异同,达到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从中寻找合理、简便、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和适合自己的算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学生理解了,才会有选择,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算法,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让学生通过类比思考的方式产生同一类相同角度的“类方法”,促使他们更好地从不同角度思考多种的算法,就有可能在学生个体身上实现从“一”到“多”的追求,这也正是在学生个体身上实现算法真正“多样化”的过程。

(7)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

联系家长配合学校教学,尤其是计算题教学。家长监督孩子提前预习计算课内容;每天都出几道的典型计算题作业留给孩子当成家庭作业叫家长监督孩子写工整,不叫孩子用计算器,如果发现孩子算理没懂做错题可及时发现,及时补救或及时联系老师补课;家长也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叫孩子解决,教孩子意识到计算的作用和意义并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八、研究成果及结论

通过对《提高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有效方法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我们探索出探索提高四、五年级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

1.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明确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三算就是认真动笔记算,规范书写的习惯;四查就是认真检查。

(3)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

(4)培养细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提高学生口算和估算的能力(1)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做到口算天天练。每天课前用3到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找朋友、对呤、填空、改错、选择、编题、操作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的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因此要不定期进行估算训练,在实际情境中提倡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把估算和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为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方法并写出了《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口算、估算能力的有效策略》一文。3.探索出计算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对探索出计算课高效的教学模式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模式》一文,其模式为:

a.教师根据课题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b.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本节内容

c.教师启发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区别,呈现算法

明确算理。d.计算法则的概括。

e.尝试计算法则,通过练习加深知识理解。f.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

g.评价,多方面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多种形式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倾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并和学生一同去品尝他们的成功和快乐!科学评价,重在激励,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5.计算方法要适时优化。

计算教学时,只要学生提到合理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找到更多的计算方法,而计算教学应理性回归到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法的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对这些方法要适时进行比较、小结、优化,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激发计算兴趣,提高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6.在练习上重落实、重多样化。

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其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其个性心理品质就能得到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就能落到实处。

7.每个学生都准备错题本,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分析自己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自己总结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8.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般家里重视孩子教育的孩子成绩都不会错。

九、存在问题及后期设想

1.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在评级方面也应多做研究,但在激发学生做计算题兴趣上评价方面没有具体的评价方案,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做出几套简洁有效的评价方案。

2.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二是不能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即只重视多样化,而不注重算法优化。如何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还是我今后应该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小学语文品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篇6

结题报告

作者: 丁素民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6-03-08 14:42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高项庄小学 丁素民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44D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数学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社会,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上,都把数学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 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抽象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和时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算是离不开数与计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的。

根据平时作业以及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发现我校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参差。因此,数学组的教师通过讨论,决定开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现状

1.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认识不到位

只重视学生的笔算能力,忽视学生的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实际上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很重要。在四则计算中,口算是基础,基础必须打好,学生笔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成正比例。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随着计算工具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大数目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在调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估算的应用已大大超过精确计算。

2.教师对学生的计算只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其实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运算过程,需要很多的运算步骤才能得到一个结果,应认真分析错在什么环节。我们计算题批改时,要按学生的计算顺序,指出学生错在哪一步。让学生知道错误原因以后再订正。

3.教师对计算教学不够重视

教学上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忽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觉得现在出现了高科技,能用电脑、计算器计算,学生只要会算就可以了,产生观念上的偏差,应让学生明算理、知算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4.学生不重算理只重算法

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对算理也就是为什么这样算不去理解,对计算的算法却非常重视,以为只要能算就行。对计算题普遍缺乏兴趣,认为计算题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出来,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以致做计算题时马马虎虎,不够认真。

5.学生简算意识不强

学生的计算方法不够合理、灵活,学生的计算方法应灵活多样,从多种解法中选择合理的算法,达到算法最优化,而实际上学生的简算意识不强,一道计算题如果没有要求简便,能简便计算的题目也不去简便计算,不能根据具体算式的特点去主动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进行计算。

三、课题的界定及意义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的能力。计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它是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因而提高计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计算能力,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计算教学主要是指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是结合进行的。

小学生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基本计算中较高的正确率和适当的速度,包括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合理、灵活的运用。

本课题重点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还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

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2)心理学理论依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由于重视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主导的作用很重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五、研究预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运算的基本算理,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使学生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初步了解不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初步体验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会应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从多方位提高计算能力。

2.完善计算教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教学的教学价值和效率。

3.通过研究寻求能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总结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4、在研究中,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六、研究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课外练习、考查测试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三方面的内容:

(1)计算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研究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如何展开教学过程,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2)实现算法多样化的研究。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算法多样化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实践,但在算化多样化的理解和把握上则各不相同。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3)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加强口算和估算训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感兴趣的练习,利用测试评价、竞赛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口算和估算的能力。

3、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自然延伸,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今,家长对孩子都寄予了较高的期望,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有些家长在自己督促、辅导孩子的同时还聘请家教人员进行数学辅导。但是,现在家长比较关注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参加专门的“奥数”辅导,对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互相沟通、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七、研究方法

1、归纳——演绎法。将符合同一运算方法的题归类来进行教学。归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题的计算方法,归纳之后再用演绎法练习。

2、文献研究法。主要是多角度开展资料、信息的比较研究,了解掌握国内外研究成果、借鉴成功做法,吸取有关教训,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3、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课题实施点的教情、学情及创新教育发展的可能性、使研究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二是调查学习提高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研究相关对策,使研究有的放矢、具有实效性;三是调查实验前后有关素质指标的变化效应,使研究有根有据、具有科学性。

4、教育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应用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同时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学会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分析所搜集材料和统计数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八、研究阶段

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课题酝酿研究及立项准备阶段;了解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调查研究,建立课题的实验设想,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6月-2015年8月,初步探索阶段;组建课题研究组,进行研究人员的学习,开展初步的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总结反思阶段;课题资料的整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参与本课题的人员均来自我校优秀一线教师,他们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课堂组织形式及学科教学模式有相当多的理解,对本课题的内容也有初步的认识与兴趣。相信他们能较好地配合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其次他们也经常撰写教学论文,经常开展教育教研工作,对课堂的行为模式与实践能大胆探讨,具有强烈的课题研究意识。

2.我校软件硬件设备先进,教师及学生都有云空间帐号,老师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沟通交流学习资源,街道中心校为学校购置电子白板,对我课题组开展研究有着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征订了各类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期刊,这些都是本课题的资源。学校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在问题决策的资源上也有足够保证。本课题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开展实践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有设置会议与交流学习活动,时间上能够得到保证。

十、阶段成果及最终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调查报告。

3、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

4、相关附件,如 优秀教学设计、录像、照片、实物,教师自身学习的读书笔记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高项庄小学 丁素民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44D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自2013年3月立项以来,学校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也增强了对计算教学进行研究的信心,课题组成员以教学实践为基点,以课堂为实验阵地,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也收获了一些成果。具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在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曾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的各自不同的见解。我针对我班数学成绩低的学生的两年来的试卷分析、总结,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20%至25%之间。所以这些学生在计算方面丢分很严重,并且这些学生平时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参差。因此,我决定开展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在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二、研究的的过程和措施

(一)积极学习,形成不竭的研究动力。课题组常组织课题组成员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书本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等形式,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著名教育专家的相关理论、经验总结》及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方面的相关经验文章,或他人在计算教学方面已经研究出的成果;以《小学数学教学》杂志、小学数学教学网为平台关注数学课改的方向与动态。每学期,我们都收集教师实验经验总结材料,装订成册,并在课题组会上介绍、交流。让课题组教师学习到更贴近教学实际的有用的东西。另外,学校经常派出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学习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借助外出的学习与提高带动已有经验的更新与升华,形成课题研究不竭的动力。

(二)开展学生、教师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全面地、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实际的计算能力水平和如何进行计算,3月份,我校对一至四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和测试。本次调查、测试卷由学校各级科组长调查、测试,然后由课题组成员作各类情况分析。我们对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发现学生的计算状况不容乐观,正确率偏低、计算速度慢是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分析原因,觉得主要是学生认为计算内容简单,对计算课不重视,课堂上简单应付,计算习惯比较差,另外,老师在练习设计上花功夫较少,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综合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行之有效的对策: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想明白算理,然后再算,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书写工整,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2、重视计算教学,促使学生明白算理。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我们要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3、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

(1)加强口算、听算、估算训练。今学期起无论哪个年级都严格按本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对而快的程度,每人准备一个听、口算本,每天在课前用3分钟进行听算或口算训练,这样,即训练学生听力,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力求在课堂上多练,完成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应及时指导。

(3)练习的形式多样化。教学时要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小游戏;此外,学生的小组比赛,自编计算题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4)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仍然认为学生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

(三)以课堂主阵地,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

我们认为,课堂既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学生收获智慧,获得提高的平台。课题组积极立足课堂阵地,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从开学第三周起,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每位数学教师都结合课题“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教学实践和研究”开展级科组轮流试教活动,其中课题组教师还面向全校、镇执教一节课题研讨或公开课。在这次活动中每个教师都能结合教材进行的深入研究,认真上课,每一节课都能体现出赛课教师们的精心准备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同时落实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如莫舒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减法的性质》一课,莫老师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恰到好处的点拨、鼓励,使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一方面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提升了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以课堂这一鲜活的基地,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保障。

研讨活动后,课题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了有关论文与反思,并上传到郁南教研在线参与全县的计算教学专题研讨。

综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老师们都能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努力追求计算教学课堂的高效率,积极探索计算教学的新路子。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目前我们的计算课教学与理想状态还是存在着一定距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稍显薄弱,我们还需要在自己的努力和专家的指导下认真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四)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口算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参与计算,喜欢计算的热情,并使他们在计算方面获得成功感。

为了让学生喜欢计算,爱上数学。一、二、三年纪开展“口算小明星”、“口算小能手”的评比活动,四、五年级进行了计算“大比拼”的竞赛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期望实验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他们在计算方面实际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得活,学得活,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口算训练方式。

(五)规范过程管理,确保研究的正常开展。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权义务。课题组成员必须服从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的组织与安排,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按规定参加各项研究活动。

其次,利用好网络资源。课题组成员要及时将有关内容上传到共享文档上,与其他研究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共商研究事宜。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断努力下,我校的计算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教师的观念有了新转变,教学方式有了新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学习了诸多经验,深入钻研新课标、新教材,积极探究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驾驭计算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计算教学了!

2、学生的情感有了新变化,计算能力有了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的一系列措施与活动,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计算课不再是学生眼中的“简单早餐”,成了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学习的大舞台,学生的计算能力正逐步地得到提高,有的学生正是从计算上找到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各类计算教学公开课、随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有着一种从容的、自信的东西在闪烁。

3、数学教研有了新发展,科研成绩有了新突破。

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一批教师迅速成长,王杰珍、李洁萍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日益凸显。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半年来,课题组教师已有多篇围绕计算教学的论文郁南教研在线发表或镇内交流。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学生在计算时并不意识到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基本口算不熟练,造成计算失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另一种错误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在教学中,我能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在书写格式方面,也同样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完成,并且按照我提出的格式要求进行答题,因此,我班学生的作业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2)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地进行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逆运算也就是与计算方法相反的运算,由于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能够有效地凸现计算过程中的疏漏,简言之就是采用逆运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计算中的错误。因此,我班学生大部分都养成了自觉检查作业,独立验算的好习惯。这样有效地使计算的正确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研究的困惑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在小专题课题研究领域里,面对现实的研究课题,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有行动的快乐,有实践的收获,有思考的喜悦,但也有许多的不足和困惑。

(一).因计算课时编排减少的原因,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二)当所上课内容,不是计算内容,这段时间计算练得很少,如果再将计算放在课堂上,占了上课时间,新课学生又学得不是很扎实,因为一节课,学生上课的精力保持最好是在前20分钟内。

(三)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这两块研究内容该如何具体地开展研究活动是我们下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设想

下阶段,我们计划这样做:

(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关注全省计算教学的最新成果,针对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讨。

(二)我们需要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材教法,了解整套教材计算教学的编排体系与意图,做到更深层面的“心中有数”。在理论水平上,教师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入。

(三)要深入课堂探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每一次的课题研究活动都要认真总结和反思,并随时作出适当的调整,让教师研有所得,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要鼓励、组织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及时投稿,争取进一步扩大课题影响。

(五)要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形成良好的互助机制。

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予以阶段性指导,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使我们的学生、老师和学校得到最大的收益!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高项庄小学 丁素民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44D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各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其计算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次课题研究为了提高学生计算速度与准确性,发展学生运算能力,丰富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通过对全校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的检测和调查,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找到克服学生计算心理障碍的对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但是,现在学生特别是在实际学习中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而且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但通过我们的长期观察,情况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待于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计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它是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各个领域都有巨大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收益的事情。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过程。在数与计算中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要阐明它的产生和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认真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方法

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调查研究,分析错因。

通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调查问卷研究,我认真分析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算法和算理不明。经调查,有7%左右的同学在计算时的错误是由于对算法和算理不明确而造成的,平时的计算主要靠反复的、机械的题海训练积累的经验进行的。

(2)轻视口算和估算。

虽然许多教师知道口算的重要性,但是总认为小学生主要学笔算,多练笔算就行了。调查显示:只有57%的教师(低年级教师占多数)一如既往地进行口算训练,但部分教师被动地进行口算训练,当教材汲及时进行,不汲及时不进行或偶尔进行训练,对口算的训练完全依赖于教材。调查中有些学生把口算题当成笔算来做,甚至有部分教师明确向学生提出口算题就用笔算来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调查显示:有71% 的教师只是在教学中遇到估算题时才进行估算的教学。甚至有几位教师认为估算的作用不大,要求学生不是“估着算”而“算着估”,把估算等同于求近似值。我们的学生也常常习惯于精确计算,不愿意进行估算,甚至在教师的影响下,用精确计算来代替估算。

(3)缺乏兴趣,没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调查发现,尽管班情、学情不同,但学生对待计算的兴趣却普遍不高,而且随着年级越高兴趣就越低。没有好的兴趣也没有好的习惯。调查显示,近78%的学生认为计算做错的原因是因为“粗心”造成的。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审题的习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做数学题只读一遍就开始运算。学生草稿习惯也不容乐观,根据教师的课堂观察,大部分的学生虽然有草稿本,但草稿本上的字迹潦草、散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没有固定的草稿本,有在课本的空白处、课桌的面上等到处打草稿的现象,甚至还有有学生在手掌心上打草稿……这些现象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因素。

(二)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首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准确的。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即计算法则。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如2/7+3/7= 算法是同分母分数相加,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而算理是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算法多样化教学理念的片面认识,出现了一味追求多种算法,而忽视算理探究的问题,这值得我们的反思。因此,计算教学时,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

(2)加强学生对口算和估算的训练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度和熟练度的制约。因此,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牢计算基础。

小学口算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口算和简捷速算。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如:20 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要求学生作到准确熟练、脱口而出。简捷速算的内容主要是应用运算定律、性质及一些特殊的法则方法所进行的简捷速算。

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可安排2—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或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渗透口算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小学阶段,估算的形式一般是口算或目测,它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估算训练,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关注学生计算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计算效率;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怎样简算。合乎逻辑的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速度,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新颖、灵活的解题方法,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能力。

(4)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

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混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或进行对比练习外,还应在计算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计算 5.68-1.56+1.44时,不少学生往往做成“原式=5.68-3=2.68”,这是由于“1.56+1.44=3”这个强干扰因素的诱发,使学生忽略了运算的顺序造成错误。又如计算(2.4-1.2÷0.5)×4.6+1.8时,有部分学生就以部分代替整体,误认为小括号内等于0,得数就等于0。一般来说,学生初次练习时发生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某种错误,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那些形近而易混易错的试题,可采取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5)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A、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记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

B、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

C、培养细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成果

经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产生的效果:

(1)学生对于计算题的兴趣正逐步增强。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我逐步改善了数学教学的模式,坚持计算天天练,充分利用教具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学生的计算能力在逐步增强。学生的计算错题在逐渐减少,计算正确率已达到90%。

(3)学生计算能力能力的增强对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高了,数学成绩也就随着提高了。

七、困惑与思考

1.如何正确把握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衔接点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主旨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思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算法优化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但是,我从众多的案例中和研讨课堂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往往以下问题:一是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二是不能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即只重视多样化,而不注重算法优化。如何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还是我今后应该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2.进一步认识口算和估算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朗读能力;思维方式;建议对策

一、朗读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让学生朗读课文。所谓朗读,顾名思义就是大声并有感情、有节奏地读。大声是要将自己的声带打开,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气势,习惯了大声朗读后,说话声音也会变得异常洪亮;有感情是要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并且适当融入自己的理解,例如,阅读鲁迅的某一篇文章,我们要将其与作者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弄明白鲁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写的文章,理解了他的感情,才能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有节奏是针对一些古诗词,要找准韵律韵脚,这样才能朗朗上口,让读者和听者都感觉到诗的硬朗笔锋和词曲婉转优雅的文风。比如,阅读唐诗中的绝句,韵律分明,读出来很有气势;而读宋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了作者对于思念之人的热切盼望,给人一种婉转优雅的感觉。

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听老师的话。一般来讲,如果某一篇课文后面明确写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或者是背诵某一段落,并且老师也布置背诵的任务,那么小学生会毫无疑问地将其背下来。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老师如果留了朗读的作业,那就等于没留,他们放学回家后也不会打开课本朗读。这实际是学生对朗读的不重视,认识不到朗读的实际意义,反正平时交流也不用课文交流,所以也不会去完成类似“朗读课文”的作业。此外,教师讲完某一篇课文后,除非是需要背诵的课文,否则教师也不会在上面花费过多时间,毕竟要跟上教学进度,还有其他的很多内容需要讲解。

无需多言,朗读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练习说普通话、培养阅读习惯以及提高文学素养等都有很关键的作用。

二、朗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练习普通话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8~14岁,日常的基本对话完全没有问

题,但是说话可能会带有地方口音,也许在平时上课回答问题时可以避免,但是习以为常就难以改变了。而大声朗读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口音,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在大声读的过程中会将自己口音放大,学生自然会感觉不好听。如果是在课上朗读,老师则会纠正,这就促使学生尽量使用普通话朗读,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越来越标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第一遍就将文章或诗词阅读得很流利,所以学生在读第一遍的时候通常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认识词语、句子上,而几乎不会考虑文章或诗词的含义。在多读几遍之后,学生会比较流畅地将整篇文章读下来,进而继续朗读弄明白文章的含义。久而久之,学生熟读课文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朗读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产生了自信,便会更加倾向于朗读更多的文章或诗词曲赋等,这就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日后积累的加深,则可以快速地默读文章。

3.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般而言,大声朗读会比默读、指读等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因为默读通常就读一遍,大概弄明白文章意思,很容易忘记。而朗读一定要读好几遍才能读熟,通过不断地重复,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在朗读或背诵课文的同时,相应的也会记住一些文章中出现的高级词语、优美的句子或者是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等,甚至还可以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在一个长时间的跨度内,积累到的文学素材、写作方法、行文风格等就会异常丰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大有裨益。

三、培养朗读能力的措施

作为小学生应该如何提高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途径:(1)要按照朗读的标准来读,即大声、有感情、有韵律等,实际上小声无感情地读也可以达到熟练的目的,但是只局限在熟练层面,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也就无法达到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也许学生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会感到很吃力,但是第二遍就会大有改善,往后读的次数越多就会越熟练。(2)要多读。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不太可能朗读几篇文章就具有了朗读的能力。朗读能力的提升同样是需要建立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之上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一篇文章,每一遍都会有收获。大量朗读很多篇文章,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以自通语法,学会正确断句等。总之,要尽可能地多朗读文章,然后努力理解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自己的感情大声地读出来,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总而言之,朗读能力异常重要,在小学阶段如果可以很好地得到锻炼,那么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也会如虎添翼。朗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普通话,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感知文章的能力以及文学素养,一举多得。学生在培养朗读能力时要掌握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要多朗读,多锻炼;第二要真正地做到朗读,有感情地大声读,而不仅仅是读。带着以上方法去磨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洁.培养初中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下一篇:优质课《火烧云》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