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4-06-02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精选7篇)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1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广安实验学校课题组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我们2012年12月结合我校小学生作文起步教学的实际,自主选择研究的校本课题。近一年来,在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取得了预期研究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写出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小学三年级是作文起步教学的阶段,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此时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这个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倡作文教学低起点,早起步。本课题是从学校低段作文教学策略入手,以提升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效为目的,挖掘贴近小学生生活、贴近学校、贴近社会实际的作文教学内容,更好地加强起步作文教学的策略研究,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探究出适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的作文起步教学模式。

二、课题界定

小学:以习作的需要,本课题暂以广安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作文起步:指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

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的习作。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作文起步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是实施作文起步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的方法模式。

三、研究的内容、目标

1、探究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的方法,研究如何运用小学起步作文的策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2、加强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的研究,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形成良好的师生作文观。

3、研究探索构建作文起步教学应用模式。

四、研究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根据《课标》要求和按照教材编排体系、作文训练的序列,建立词—句—段—篇写作循序渐进内容的体系,强化听写、说写、读写的训练,扎实打好写作基础,形成作文能力,提高学生逐级作文水平,完成作文教学任务。

2、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规范地组织各种作文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同时,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和为他人评价及他人互评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实践性原则。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机的,自由开放的,便于师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的一种教学天地。学生在课堂中、生活中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可用“活动教学”进行组织,创设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的氛围,诱发学生写作的动机,让学生多读书、多活动、多作文,形成“人本、开放、多维、自由、创新”的新教学理念。

4、整体性原则。作文训练系统整体内部与认识世界外部有着辩证的关系。《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训练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而指导学生写作文,必须从内容着手,由内容决定形式,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做有心人,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5、创造性原则。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一个主攻方向。学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的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先进理念已容纳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并依据作文教学原理和学生作文心理规律,科学而又有情味地组织教学,使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和开发。

6、发展性原则。起步作文教学犹如作文大厦的基础,基础打好了,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写作之路的发展。在研究中,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变我要写,为我想写,使学生朝着更好更高的写作之路不断迈进。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专业书籍、网络查阅相关现代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资料、文献,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开展学校文化策划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整理分析,在他人研究、总结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切入点,确立实践探索的方向、定位研究主题。

2、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验研究,分析总结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策略资源的点滴经验,反复实验,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具有规律性,可行性、创新性的经验成果。

3、比较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充分结合国内、外类似研究成果,针对学校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策略的实际做法 3

和创新做法,比较研究前后学校成效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策略的变化,总结中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和效果。

4、行动研究法。采取“诊断、计划、实施、反思”的研究思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通过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策略资源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如何从学校实际层面入手,寻找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总结出具有广泛意义的现代中小学德育策略。

5、调查法。在研究准备阶段,针对研究问题调查问卷,确定研究课题及目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了解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策略的实效,证实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策略资源开发及在小学的应用的价值,以便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本课题研究与实践,围绕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研究主题,采取如下措施开展研究工作:

1、建立并完善研究机构,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学校成立了教研室主任为课题组组长的领导小组,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决策力及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2、加强研究过程管理,促进研究有序进行。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分工负责、各施其职,责任到人,相互配合,整体协作,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顺利进行。学校教导副主任王雪莲担任课题负责人和主研者,主研人员落实分班级重点研究和具体指导参研教师开展实验,及时总结和撰写研究文章。研究过程的严格管理,做到了每初有计划,末有总结,研究过程有监督和评价。

3、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确保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学校从公用经

费中专列出5%以上的教科研经费,用于校本、普教课题研究和奖励。保证了研究人员能够参加各级培训学习和平常研究所需的基本开支,着力消除了研究人员的畏难情绪和一些具体困难。

4、扎实开展活动研究,从中探寻客观规律。针对课题研究主题,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讨课,交流研究情况,以课改为核心、全面提高学校作文教学效果质量,形成作文课程教学的特色。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形成适应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研究需要的学校管理特色师资队伍。

5、及时总结提炼成果,大力推广成果运用。课题组研究人员以活动为载体,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大面积普及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实践验证,增强成果的先进性和普适性。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增强信心,消除恐惧,培养作文兴趣。

老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想、大胆的写,激发学生用自己方式记录生活中所感兴趣的事与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表现、展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发动学生说话练习之后动笔写一写,只要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完整,我们就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坚持表扬、鼓励为主,尽可能用激励性的评语,把佳作在班上大声朗读,增加孩子们作文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每学期让学生挑一二篇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作品,分发到每位学生家长的手中,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又让学生在家长那里得到一种新的激励,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也使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以及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作文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 5

语文。”作文就是厚积薄发的创造活动,低年级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不多,生活经验贫乏,在习作中遇到的困难也就越多。

1、以社会为课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以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素材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三)说写结合,发展学生语感。

1、说话。低年级小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句子结构形式的把握正处在培养、发展、提高的时候,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注重言语的规范。他们对“句”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有“完整句”的印象,要由浅入深地进行,也就是先说后写。

2、写话。口头表达到位后,更重要的是书面练写。低年级书面语言的练习要从兴趣着手,立足生活与教材,设计一些轻松、简单的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得到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循序渐进写作,多种方法练笔。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学生喜于接受、愿于表达、乐于动笔的话题和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循序渐进写作,多种方法练笔,使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产生最优的学习效果。

1、句子排序。在作文起步教学阶段,不适宜马上放手,而应先“遵法而入”,然后才能“破法而出”,也就是说要先教给学生写话的一些方法,其中句子间的有序性尤其重要。

2、连词成句。从每课中挑几个词语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由于是给熟悉的字词筛选、重组、加工、整合,学生从未感到这是一件苦差使,反而每次坐在那儿苦思冥想,想方设法找到这些词语间的联系,产生出全新的的信息。

3、学写作文。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话”源泉,只是学生不曾留意而己。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睁大眼睛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使他们懂得观察越认真、越仔细、越深入,内容就写得越具体、越生动、越感人、越富有生活气息。

4、仿写短文。模仿是创新的开始。仿写也是扶着学生走向成功作文的一条捷径。有课文句式作铺垫,学生写起来就觉得轻而易举。

5、续写课文。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是作者留给读者揣摩、回味的空白之处,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对此挖掘、延伸,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倾吐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可谓一举多得。

6、看图写话。实践证明,看图写话是培养初入学儿童向观察事物过渡的一个桥梁和凭借,是提高低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好形式,是培养儿童提高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好途径。

7、展示作品,促进提高。由于孩子的表现欲望十分强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展览,抓住孩子的这种表现欲望,把他们的作品通过学习园地、玻璃橱窗等的形式展现出来,供每位同学们欣赏、学习、借鉴与评价,逐步引导,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八、研究取得的主要效果

(一)教师的变化

1、教师形成现代化的作文教学观念。

2、教师掌握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与操作途径。教师能合理地运用作文起步教学理念对学生实施教学。

3、教师增加科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教师主动寻求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热点问题,合作开展研究,不断促进自身的科研素养的提升。

(二)学生的变化

1、学生作文的改变。学生形成适合社会发展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作文观。

2、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意识等不断提高。

(三)教学效果的变化

1、作文教学形式变“灌输”为参与、渗透。

2、作文教学效果变无效、低效为有效、高效。

九、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充分关注小学作文起步阶段的特殊性、写作教学策略的实施与小学生写作基本规律的结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主研人员:王雪莲

王小映

柏教平执笔人:

柏教平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步步高:中段》 张玉仁主编 天地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 【2】《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笔记》 王有声 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06月第1版

【3】《小学心理学》胡振坤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申纪云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04月第1版 【5】《作文循序教学法》包全杰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6】《黑河教育》,2002.05, 董江华

【7】《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叶圣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

【8】《教学艺术论》,汪刘生、百莉,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 【9】《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2

一、 激发兴趣, 勤于观察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对作文感兴趣。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乐于通过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 作文教学会轻松很多。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有很多, 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做起:

首先, 教会学生观察。会观察事物才能认识事物。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不熟悉, 就让他们就去写, 他们就会无话可写。学生只有去接触事物, 观察事物, 才能对事物有真实的、详细的了解, 写作时才能有话可写, 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对事物的真实生动的反映。因此, 教学生写作的第一步先教会他们观察, 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要让学生注意有顺序地观察, 在观察中思考, 能抓住事物的关键。其次, 让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情, 如课堂精彩的一幕, 运动会的竞赛场面, 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写下来。这些事情是学生亲身经历的, 他们会有切身的体会, 也更愿意去写, 写起来也兴致盎然。

二、 读写结合, 多读多练

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从鲁迅先生对写作的认识可以看出, 作文别无其他捷径, 唯有多读多写。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也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简单明白地告诉我们写作的唯一秘诀是多读勤练。多读才能从书中汲取养分, 才能够吸收思想和积累语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整本的书, 特别是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童话故事、世界名著, 让他们在经典中徜徉, 在名著中熏陶。长时间的坚持阅读, 学生慢慢会尝试把读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这时, 学校规定的作文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表达的需要, 教师可以坚持让学生写日记, 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的所感所想。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多读多练。

三、 以说代写, 说写结合

三年级作文是从低年级写话的基础上起步, 而低年级写话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说和写都是一种表达的方式, 说是用嘴来表达, 写是用手把自己要说的话表达出来, 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学三年级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不是很丰富, “说”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 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要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尤其是课堂上当众说的能力。首先,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能批评, 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 或者教师可以提示。课堂上还可以进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说”的活动, 如轮流讲小故事, 关于某主题的即兴演讲, 通过各种措施和活动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二是重点上好“口语交际”课, 在“口语交际”课上教会学生怎样去倾听, 怎样文明地表达, 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 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说的目的是为了写, 学生写的习作也能以读的方式呈现出来。读的过程学生再次品味自己的作文, 在读中享受写的快乐, 在读中发现写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愿意把习作读给别人听,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样的要求在教材中也有体现, 即每一个单元的习作都有把习作读给别人听的相关要求。可见,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说与写的训练相结合,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会“我口说我心”, 进而达到“我手写我口”的目的。

四、 教给技巧, 指导修改

有人说, 对于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 如果给学生的条条框框太多, 会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所以在以前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写之前我很少讲, 等习作批完之后再统一进行讲评, 从实际的教学来看, 这种方式对于刚起步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效果不明显。因为学生面对布置的习作题目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师要在学生写作文之前, 针对不同的习作主题给学生讲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如怎么开头, 中间如何具体描写, 后面怎样结尾, 段落中间怎样过渡。这样的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给方法技巧并不是框住学生的思维, 而是给了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的渠道, 就像小孩刚学习走路, 需要大人的搀扶。

作文除了在学生习作前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外, 还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在完成初稿时, 反复读, 在读中修改错别字, 修改不通顺的语句, 删除繁冗的内容, 自己找不出修改的地方, 再让别人帮忙修改, 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的修改中避免错误, 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五、 以评促教, 树立自信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作文的兴趣和态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的作文评语中, 我一直采用鼓励性语言, 多肯定和表扬, 对于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用委婉的语气给提出来。在每周的作文讲评时, 我首先肯定学生习作中好的地方, 哪怕是一点点闪光之处, 也要点名进行鼓励, 这样不管是作文好的学生, 还是作文写得不好的学生, 都可以得到教师的鼓励, 保持写作的兴趣和动力。把好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 然后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 推荐到学校校刊校报发表。教师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极大鼓舞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以上只是我对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的点滴感想, 如何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仍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小学生起步教学更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好多学生为无话可说、无真情实感而苦恼, 从而致使作文胡编乱造, 虚情假意, 言不由衷。笔者从自己的实际教学体会中进行反思总结, 提炼出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3

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西方,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个别化教学这一趋势的呈现,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教”转移到了“学”,人们逐渐重视学生学习个别差异的研究以及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开辟了对学习者个体学习方式差异性的研究,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便成了研究热点。

关于学习风格的定义有很多,正如德贝罗所指出的:“有多少理论家就存在着多少种学习方式的定义。”Keefe在1979年从信息加工角度界定学习风格为:“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我国的谭顶良为学习风格所下的定义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在上述定义中,相对来说,广为接受的是Keefe对学习风格概念的界定。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的初始能力,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的学科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与这门学科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他们对这些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

了解学生的初始能力的意义在于能够确定正确的教学起点。因为当教学起点高于学生的初始能力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新的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着差距,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有障碍;而当教学起点低于学生的初始能力时,学习内容就会出现重复,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确定了学生的初始能力以后,就可以对经过学习内容分析以后选择的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学生尚未掌握的预备技能,删除他们已经掌握的部分目标技能。可见,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与学习内容分析是密切相关的。

理论依据 评定学习者在新的教学开始之前的起点水平,其目的有两个:明确学习者对于面临的学习是否有必备的行为能力,应该提供给学习者哪些“补救”活动,称之为“初始能力分析”;了解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东西已经知道了多少,称之为“目标能力的分析”。

一是初始能力分析的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对预备能力的预估通常需要编制一套预测题。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系统设计者可以根据经验先在学习内容分析图上设定一个教学起点,将该起点以下的知识技能作为预备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编写预测题,通过测验可以发现:对特定课题内容,哪些方面学习者已经准备就绪,哪些方面学习者需要补习。

在从事新的学习之前,要了解学生对目标技能掌握情况。对目标技能的预测有助于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做到详略得当。当然,假如教师知道学习内容对学习者是完全陌生的,这类预测就失去意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教学效果的评价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为依据。在学习结束时,以原定学习目标为基础编写测试题目,来检查学习者达到目标的程度,这样,学习目标与测试题之间就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从理论上说,同样的考试题如分别用于预测和后测,前后两次成绩的差距即反映了教学效果。

对教学设计者来说,学习者对待所学内容的态度对教学的效果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判断学习者态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量表。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无兴趣、对这门学科是否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有没有畏难情绪等。此外,观察、会谈等评价技术也可用于态度分析。

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倾向性,包括学习者在接受、加工信息方面的不同方式,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以及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等。

二是初始能力分析的方法。对学习者预备技能的分析最常采用的方法是预测。为了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从事新的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预备技能,可先在学习内容分析结果图上设定一个起点,把起点以下的知识与技能作为预备技能,并以此为依据编写测试题,测试学习者对预备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预测的过程是:编写测试题→进行学前测试→分析测试结果。

〔编写测试题〕测试题分为两个部分,编写方法是:假定一个教学起点,将教学起点以下的知识和技能编制成测试题目。

〔进行学前测试〕如果测试题中包含测试目标技能的题目,学生就可以从考题中了解到将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很多目标技能学生还没有掌握,测试成绩一般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测试之前,最好能说明一下测验的目的,以减少测试结果给部分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分析测试结果〕预测之后,一定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如果学生的成绩普遍很好,就说明教学起点定得偏低了;如果学生的成绩很不理想,就表明教学起点偏高。要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教学起点进行调整。对于前一种情况,最好把教学起点适当提高以后,再进行一次预测,以得到准确的教学起点;对于后一种情况,则应针对卷面所反映的问题,降低教学起点,并从试卷中找出需要补充的预备技能,这样才能使教学起点真正建立在学生的初始能力之上。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的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学习者的动机水平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当学习者对要学的内容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时,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知道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常常说不出它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指导教学设计中如何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者应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意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卡通片、彩色图片、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提出能引起他们思索的问题,激发其求知欲。

关联性 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近;为了提高课程目标的贴切性,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目标。

自信心 为了建立自信心,教学中应提供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教师课堂提问时注意将难易不同的问题分配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参与问题讨论。

满足感 每节课都应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满足;对学生学业的进步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避免挫折感。然而,在教学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学习动机的分析和激发还比较薄弱。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献研究法 从相关资料中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调查研究法 一是调查本校各年级教师在实践中,结合学科教学进行研究的可能性,使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操作切合实际;二是调查运用校内外教师的新成果,总结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际操作。

实验研究法 选择年级的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与平行班进行对比,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访谈、测试等形式,及时得出实验数据。

个案法 选择典型课例或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运用学习者分析,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2014年10月——2015年1月:理论学习、探讨。各学段研究适合本学段的预学方法。

2015年2月——2015年6月:深入实施阶段,收集数据和信息,撰写系列论文。

2015年7月至今:结题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总结成果。

课题研究计划完成情况

课题按原计划实施并稍前完成。

课题研究变更情况

课题负责人没有发生变化,课题研究内容不变。

课题研究操作准备

课题组成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活动,及时地、调整变量的变化、进度,加强管理、明确分工、协调合作。每人在各自不同年级,进行研究,通过教研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课题研究的创新与实践

对学习者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预测,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从事新的学习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就是教师在开始上新课之前,依据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编写测试题,测试学习者对预备技能的掌握情况。针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才能使教学起点真正建立在学生的初始能力之上。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

在教师层面上对学生进行“预测”,是为了把握教的情况;在学生层面上,要进行学习的准备,这种准备就是“预学”。课前的预学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可以提高听讲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学习效果。

认真设计切合实际的预学导读单 不同学段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来灵活掌握,恰当设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近;为了提高课程目标的贴切性,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目标。为了建立自信心,教学中应提供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满足。语文在高年级导读单上可以设置“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知识。导读过程的题目要从字(读音、多音字、形近字)、词(释义、造句、补全句子等)、句(分析句子)、文本主要内容(课文梗概)、文本框架结构(板式设计)等环节着手设计,题目之间要有梯度。

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预学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以及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自读、合作探究中感悟文章主旨。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为此,教师的课堂应该是有的放矢的,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定教。

一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走进文本。初读课文,通过题目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把问题写下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查找资料,包括查学过的课本、课外读物、配套书籍等。

二是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扫清障碍。读课文中生字生词,好词佳句,划出生字、新词,记生字的音、形、义,可从字、词、句、段、篇着手,思索生字的结构、音节、同音字、形近字,思句子的意思、思段落的作用、思整篇的结构,理清段落层次,重点句段,读课后问题,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通读、细读、品读、反复读、重点读、感情读、诵读等。读完课文的总体感受,写文中优美词句的作用,写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写课文让你感动的理由,记主要内容,优美词句。

三是指导学生合作完成导学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与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通过预学,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感知了新内容,同时也发现了盲点。这样学生不仅带着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习得的学习方法走进课堂,还带着困惑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上,他们一方面急于展示预习成果,一方面急于解决预习困惑,便会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深入开展新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有利于课堂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水平。预习既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方法,也是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一种好办法。学校从以下四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究和尝试:

一是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研究如何减轻学生负担,上好第一课时。注重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在阅读课中把握基础与阅读,阅读与写作间的联系,注重方法教学,逐步放手,形成能力。

三是进行学习者分析,知学情,以学定教。采用教学前测,学习单,助学单,试听本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4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数学功底扎实得到了普遍的赞誉。我们比较注意通过规范化的严格训练,使学生尽可能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但是,几次大规模的国际数学教育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几乎排在十几个被调查国家的最后,与排名榜首的我国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我国学生善于解答常规性问题、智力型问题,却拙于解答开放性问题、应用型问题,更不用说自己主动去发现和探索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了,这与现代社会对于人的数学素质的要求相距甚远!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试现象已经有较大的改善,课堂教学也已有很大改进,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进入了数学教育。然而,受长期应试的影响,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以学生考分高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简单评价,也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21世纪教师的职责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引学生发展上,即教师通过指引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和习惯,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使其保持终生。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的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的改善。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较为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对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及单一班级授课制产生反感。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索获得知识。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教材,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探索一种新型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策略。

为此,我们在小学中高段数学学科中进行了“单元整体自主建构”教学策略的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型、灵活的符合时代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单元整体自主建构”: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教材的编排、课时安排等限制,对教材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以相同(或相近)知识点为小整体进行重新组合、编排,更注重知识的联系性、系统性及整体性。(这里的“单元”并非指我们传统教材中的某个单元,而是指教材中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组合成的知识块。它一般小于教材中的某个单元。)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强调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合作、验证等,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并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方法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从而学会学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三、课题实施的策略

(一)采用“单元整体”的教材知识重组办法

1、通过“前测”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准确评测。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在进行新的学习活动前,教师应十分注意了解和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也就是国内一些优秀教师所倡导的,教师应当“既备课,又备人”。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不能用主观的分析或解释去代替学生真实的思想,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我们认为,在学习新知识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习前测是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较好方法。学习前测前,教师应首先分析学习新知识需要哪些前提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编制合理的检测题目,对全体同学进行前测。前测后,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对前测结果的评析,必须与学生达成共识,共同制订有效的弥补措施,并及时进行补救,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为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正确对待前测结果,切不可借此批评羞辱学生,防止学生产生抵触厌学情绪,必须时刻牢记前测的根本目的。

2、运用“整体”思想对教材知识进行恰当处理。数学知识具有思维和智力价值,但数学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尤其是作为数学内容写在教科书里,它就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这样就带来一个矛盾,即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形式上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及事实的论证。也就是说,以书本形式出现的数学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这就往往使人误以为有了现成的结论和现成的论证,不经过什么思维就能径直地获得数学知识。于是教学中的“满堂灌”便应运而生并愈演愈烈,它完全割裂了教学过程与人类科学探索过程的联系,也无视现代数学课程论所强调的科学数学知识结构不单是内容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思想和方法的一致。数十年来,教材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任何教师都不得擅自改动教材的课时及内容的编排,于是出现了几代的学生按照同样的顺序学习同样的知识的现象。这种大同现象不仅忽视了社会的日新月异,而且也忽视了学生的群体差异及个体差异,同时也忽视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现在的学生比过去任何时候的学生都厌恶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他们更渴望能通过自己对新知识的探索,渴望自主建构起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建构主义认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促进小学生主动地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注意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了解与分析,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认知特点,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处理,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理念:即教材的编排只是一个参照,教师应是教材的二度加工者。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篇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长阳实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前言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开放式教学策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包含着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开放式策略是对课堂教学有序、有法、有度、有效地多视角的系统分析。

(二)问题的提出

1.当今世界知识与日俱增,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已步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开放型、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国际化教育所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教育;是人的情感释放的教育。是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多边活动,培养人的创造心和创造力的教育;是既关注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注人的隐性效能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的走向开放的,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定位在如何将教学开放的范畴内。

3.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生活是开放的,所以数学的教与学也应该是开放的。

4.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实践证明:儿童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从而主动地去发现、学习、创造,也才能获得自由的、主动地、全面的发展。

因此,一个以“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有利于实现教学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

(三)研究假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终身学习,以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远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开放性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学习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的开放性,具有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综合运用等特点,满足了人们要具备的多种能力,对现代社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支撑性理论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82年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放性的人才”。1989年美国政府也提出“经验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要实行全面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更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实施“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开放式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3.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甚至“挑剔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发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中,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开放性教学策略”体现在课外、校外时,则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通过开放式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会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得到培养,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内容及过程

(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五大原则。1.整体性原则。“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是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从而瞄准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放的内容需要以开放的教学空间来支撑,要有开放的教学方来实施,同时加以开放的评价形式,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2.科学性原则。课标指出:“有价值”的数学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因此,在研究中,我们精心组织内容、认真筛选教材,寻找教材与研究的切合点。把那些对学生来说有如“天外来客”般难以琢磨的内容、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绝对弃之于课堂之外。

3.实践性原则。开放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没有现存的蓝本,其丰富的内涵全靠教师、学生去挖掘、收集、整理。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组织了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在数学课程的遨游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4.主体性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又一个基本理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爱护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通过展览、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5.开放性原则。“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打破教室空间的束缚,打破课堂40分钟的限制,将数学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广泛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和空间。既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于生活,又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在我校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开放式教学策略的途径、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老师们主要是在行动中研究。广泛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每学期,各研究人员均上了一至二节专题研究课,通过一个个教例来探讨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人员在大量的理论研修、实践操作中,探讨了一些在数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开放式教学策略。然后,经过总结、提炼,上升为对该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

(三)研究的内容 在实验中,我们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合,以追求有效的,可操作的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策略。1.教学内容策略研究

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凭借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开放教学内容之策略研究,是围绕新近制定的《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一切从有意义的学习出发,研究生本教材的构建与设计,充分开发和挖掘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用于课堂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呈现时机,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2.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学原理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作用的活动”。包含方法、方式两个方面。开放教学方法之策略,是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双主体关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教法、学法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发学生潜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时态。教师则充分组织、引导和合作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营造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心理和物理环境。3.教学环境策略研究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此处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所处的客观的物理环境。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群体、师生关系以及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等心理因素。我们在开放教学环境之策略研究中,着眼于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把握、组织形式安排、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同时,积极探索课堂小环境,学校中环境,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规律。致力资源整合,为学而用。4.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要科学、系统和全面地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及时、多向、多样化进行信息反馈,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放教学评价之策略,就是要探索多元化、立体式的学生学习成果显现方式,激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达成。

(四)研究的过程

三年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方案,通过开放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种能力,付出了诸多努力,进行了扎实认真地研究。1.开放教学思想,让学生主动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新的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精心构筑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跳出教材对教学新思想的束缚,跳出传统课堂教学框架对教学新建构的束缚,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一个个待开发的学生,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起,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教学二年级“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始终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环境,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成功互动,获取了对“时、分”的崭新认识。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家中钟表,并有选择地带上一个到教室。同时,向父母了解有关钟的知识,供课中交流。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对钟的认识。如,生1:钟面有时针,分针;生2:有的还有秒针;生3:有些钟表面上没有针,只有跳动的数;生4:有的钟面上有数字1-12;生5:有的没有数字,只有12个分格;生6:我知道分针、时针、秒针都是(手势)这样走的;生7: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生8:钟面上还有一小格一小格,短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生9:我知道1小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生10:我能知道钟面两根针表示的时刻„„

开放的教学思想,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主体性充分张扬,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2.创设教学情景,开放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应该将教材内容看成凝固不变的,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数学信息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例题和习题等,使现成结论问题化、静态知识动态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景。教学中积极探索与建构生活中的数学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习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思维去审视,有机地带进课堂,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例如:三年级老师教学“乘法应用题”时,以长阳清江为主线,将乘法应用题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串联起来,让学生于情景交融之中学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方法,而且渗透了热爱家乡、美化环境的教育。

(2).创设问题情景。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求过程,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激 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例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在学生列举出一系列圆形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哪一个物体的面一般非设计成圆形不可?为什么?学生从生活的体验中找到了车轮一般非圆形不可,并充分表达了圆形及非圆形车轮的行驶情况,感悟了圆外部的特征。师:车轮需要车轴来固定,那车轴应安装在车轮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生:应该装在车轮的中心,因为这样轴到地面的距离不变,行驶才平稳。(学生再次感悟了圆心的意义,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征)师:那么怎样找圆的中心呢? 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寻找方法。

生1:量圆的宽度,最宽的地方画一条线,这条线的中心就是圆的中心点。生2:把圆对折几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

师:真聪明!下面我们按照生2的方法,看看是不是可行。(引导学生自由对折,找到折痕交点)你能肯定这个交点就是这个圆的中心点吗? 生:我可以量这个交点到圆边上的距离。

学生经过测量认定,探索出了圆的中心点(圆心)的特征,这一探索过程的开放又为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同一个圆的半径、直径都相等这些特征的教学打下了推理迁移的基础,使学生更理性地认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为何要安装在轮心上的现象。开放,使数学和生活更贴近,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每人带一个火柴盒,让学生在小组内,先把火柴盒放置一定的位置后,要求学生在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制作这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在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操作以及相互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如下解题思路:一是外壳四面的纸板面积加上内盒5个面的纸板面积;二是求4个前面加3个底面再加2个左面的面积之和;三是表面积(6个面)加上2个前面,再加1个底面的面积之和。篇三: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长阳实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前言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开放式教学策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包含着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开放式策略是对课堂教学有序、有法、有度、有效地多视角的系统分析。

(二)问题的提出

1.当今世界知识与日俱增,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已步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开放型、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国际化教育所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教育;是人的情感释放的教育。是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多边活动,培养人的创造心和创造力的教育;是既关注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注人的隐性效能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的走向开放的,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定位在如何将教学开放的范畴内。

3.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生活是开放的,所以数学的教与学也应该是开放的。

4.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实践证明:儿童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从而主动地去发现、学习、创造,也才能获得自由的、主动地、全面的发展。

因此,一个以“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有利于实现教学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

(三)研究假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终身学习,以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远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开放性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学习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的开放性,具有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综合运用等特点,满足了人们要具备的多种能力,对现代社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支撑性理论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82年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放性的人才”。1989年美国政府也提出“经验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要实行全面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更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实施“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开放式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3.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甚至“挑剔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发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中,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开放性教学策略”体现在课外、校外时,则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通过开放式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会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得到培养,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内容及过程

(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五大原则。1.整体性原则。“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是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从而瞄准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放的内容需要以开放的教学空间来支撑,要有开放的教学方来实施,同时加以开放的评价形式,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2.科学性原则。课标指出:“有价值”的数学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因此,在研究中,我们精心组织内容、认真筛选教材,寻找教材与研究的切合点。把那些对学生来说有如“天外来客”般难以琢磨的内容、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绝对弃之于课堂之外。

3.实践性原则。开放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没有现存的蓝本,其丰富的内涵全靠教师、学生去挖掘、收集、整理。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组织了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在数学课程的遨游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4.主体性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又一个基本理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爱护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通过展览、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5.开放性原则。“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打破教室空间的束缚,打破课堂40分钟的限制,将数学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广泛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和空间。既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于生活,又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在我校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开放式教学策略的途径、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老师们主要是在行动中研究。广泛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每学期,各研究人员均上了一至二节专题研究课,通过一个个教例来探讨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人员在大量的理论研修、实践操作中,探讨了一些在数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开放式教学策略。然后,经过总结、提炼,上升为对该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

(三)研究的内容

在实验中,我们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合,以追求有效的,可操作的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策略。1.教学内容策略研究

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凭借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开放教学内容之策略研究,是围绕新近制定的《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一切从有意义的学习出发,研究生本教材的构建与设计,充分开发和挖掘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用于课堂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呈现时机,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2.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学原理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作用的活动”。包含方法、方式两个方面。开放教学方法之策略,是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双主体关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教法、学法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发学生潜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时态。教师则充分组织、引导和合作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营造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心理和物理环境。3.教学环境策略研究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此处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所处的客观的物理环境。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群体、师生关系以及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等心理因素。我们在开放教学环境之策略研究中,着眼于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把握、组织形式安排、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同时,积极探索课堂小环境,学校中环境,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规律。致力资源整合,为学而用。4.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要科学、系统和全面地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及时、多向、多样化进行信息反馈,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放教学评价之策略,就是要探索多元化、立体式的学生学习成果显现方式,激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达成。

(四)研究的过程

三年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方案,通过开放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种能力,付出了诸多努力,进行了扎实认真地研究。1.开放教学思想,让学生主动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新的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精心构筑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跳出教材对教学新思想的束缚,跳出传统课堂教学框架对教学新建构的束缚,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一个个待开发的学生,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起,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教学二年级“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始终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环境,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成功互动,获取了对“时、分”的崭新认识。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家中钟表,并有选择地带上一个到教室。同时,向父母了解有关钟的知识,供课中交流。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对钟的认识。如,生1:钟面有时针,分针;生2:有的还有秒针;生3:有些钟表面上没有针,只有跳动的数;生4:有的钟面上有数字1-12;生5:有的没有数字,只有12个分格;生6:我知道分针、时针、秒针都是(手势)这样走的;生7: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生8:钟面上还有一小格一小格,短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生9:我知道1小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生10:我能知道钟面两根针表示的时刻„„

开放的教学思想,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主体性充分张扬,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2.创设教学情景,开放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应该将教材内容看成凝固不变的,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数学信息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例题和习题等,使现成结论问题化、静态知识动态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景。教学中积极探索与建构生活中的数学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习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思维去审视,有机地带进课堂,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例如:三年级老师教学“乘法应用题”时,以长阳清江为主线,将乘法应用题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串联起来,让学生于情景交融之中学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方法,而且渗透了热爱家乡、美化环境的教育。

(2).创设问题情景。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求过程,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例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在学生列举出一系列圆形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哪一个物体的面一般非设计成圆形不可?为什么?学生从生活的体验中找到了车轮一般非圆形不可,并充分表达了圆形及非圆形车轮的行驶情况,感悟了圆外部的特征。师:车轮需要车轴来固定,那车轴应安装在车轮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生:应该装在车轮的中心,因为这样轴到地面的距离不变,行驶才平稳。(学生再次感悟了圆心的意义,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征)师:那么怎样找圆的中心呢? 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寻找方法。

生1:量圆的宽度,最宽的地方画一条线,这条线的中心就是圆的中心点。生2:把圆对折几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5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意识,对它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在教学中尝试了不少好的做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课堂动态生成,夸大了动态生成的作用,忽视了课前预设。他们认为,新课程下的课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因而对学生的了解疏忽了,对教材的研究粗浅了。我们在听课调研及亲历新课程课堂时,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在听别人上课时,我们很清楚地感悟到,一个多好的生成性资源啊,怎么教者就毫无觉察,可惜啊!而我们自己回顾教学过程时,也会发现很多时候错过了绝好的生成性资源,懊悔啊!为什么会忽视预设?为什么会抓不住课堂生成?根本上是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透、把握不准。事实上,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所以我们要正确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致力倡导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课前预设。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也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下教师有必要科学而精心地进行课堂教学预设,为精彩的课堂生成而准备。科学预设是动态生成的重要前提,而精心预设是精彩生成的重要保证。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在科学的“预设”中生成的。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精彩的生成往往是无法预设的。其实不然,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可以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更精彩。只不过这种预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唯物主义认为:教学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的,生成可以预设。这是教学预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

2、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好的教学预设对课堂教学是非常必须的。

3、特级教师徐斌曾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可见以学生为本,围绕教学目标弹性预设、精心预设教案,可以为动态生成提供多样化、深层次的广阔舞台,并在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减少错误和遗憾的发生,让更多的意外化为精彩!

4、美国教师教育专家克里克山克 (D.R.Cruick-shank)建议:“好的教育计划会避免无数在你班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的优质高效是课堂生成与精心预设互动共生的结果。这就要为教学预设的有效性创设条件,在精心预设上狠下工夫。

5、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这些都是教学预设的内容。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发现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预设应包括的内容与特征,探究提高教学预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与策略,提高教学预设的有效性。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精心预设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预设水平。

3、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预设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二)研究内容

1、小学课堂教学有效预设的策略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情景创设的合理预设的策略研究。

2、通过具体实践,研究有效的教学预设具有哪些特点,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3、通过行动研究与个案分析,探索有效的教学预设需要建立在哪些基础之上,达到有效教学预设的途径与方法是什么等内容。

四、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

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教学预设有效性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教学预设。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3、经验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加以分析、归纳。

4、案例研究: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六、研究过程与操作

(一)提高认识,制定计划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课题研究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有的课题研究甚至只是“闭门造车”。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有实效,我们从成立课题组起,就要求课题成员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做到每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教学大计划,结合各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每到学期结束,都及时做好相关总结。

(二)加强学习,提高水平

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组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除了组织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分组业务学习外,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1-2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承接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结合自己上的公开课,学期结束后每位成员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份案例分析或论文也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位成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

(三)找准突破,提高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这一理念,我们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且对其进行客观地分析作为突破口,让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前测。前测可以帮助教师尽可能充分的做好课堂预设,为处理生成性问题做好准备。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有针对性地对照前测思考自己的教学活动,依据前测进行教学预设,就会提高教学预设的实效性。

1、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让预设更有针对性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来的状况去进行教学。”这“原来的状况”就是指学生掌握新知识前已具有的知识基础,也即是我们说的学习起点,它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前提。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和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立体刺激下,他们接受了更多的新思维、新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已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色彩丰富、具有多种元素的彩纸。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点,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没有把自己的教学预设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就会重复一些无用的活动,也会使整堂课变得索然无味。

走进数学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由于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懂装不懂”,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被教案牵着走。而有时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学生却答不上来。之所以出现此种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预设时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估计不足、了解不够。

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和学生的谈话,也可以通过以往课堂的观察等,但是这些手段都只能达到粗糙地大致地了解。要准确而详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情况,只能通过前测。只有精心设计前测内容,对前测的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才能具体地了解学生在新知方面的整体情况和个别情况,为教学预设提供依据,达到因材施教、有效教学的目的。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有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

各种情况 百分比 备注

会用通分的方法计算 44.3%

能自己研究的 2.3% 通过画图法进行研究

只会计算 + 这道题

3.4% 家长教过,但只会简单的

不会做或做错 50%

通过前测可以看出一半多的学生不会计算,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然后针对不会做或做错的学生进行了再分析。

空着没有想法 +

=

+

=

+

=

=

+

=

+

=

+

=

=

+

= +

=

40.9% 34% 11.4% 4.5% 4.5% 2.3% 2.3%

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孩子没有办法(40.9%)或想当然地把分子和分母分别相加得出结论(34%)。

通过前测,我们对学生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了充分的了解,再针对前测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同分母的分数才能相加减,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教学预设的实效性,使前测与教学过程结合得更紧密。

2、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让预设更显前瞻性

学生是带着全部的丰富性进入课堂的,这不仅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经验、情感、困惑、需求等。“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学习需求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前测中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使之体现在教学预设中。因为学习必须是学生个体内化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想学什么,需要什么,希望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才是课堂教学所要遵循的最根本的原则。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或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或者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太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教师在课前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需求,特别是学生们的共同需求。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预设,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在这样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是学生所迫切需要的,受到学生喜欢的,深入学生心灵的教学。

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前,我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有57.1%的学生想了解百分数的意义,58.9%的学生想了解百分数的作用。因此,在完成教材中确立的百分数意义概念这个教学重点之外,我增加了一个新的教学重点,即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百分数存在的价值。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使预设更显前瞻性。

3、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让预设更具准确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预设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考虑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也就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一般情况下,学习难点的产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灵活确定每节课的学习难点。

从实践调查来看,教师对学生学习难点的认识度、重视度和实效度都不容乐观,这些表征特别体现在我们的“家常课”上。其实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如《观察物体》一课,通过分析前测显露出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以观察杯子为例)

(1)语言表述有困难。在描述物体各部分之间关系时,特别是杯把在正前方时,学生表述不清。

(2)侧面观察能力较低。选择从侧面观察到的水杯图时,会有很大的困难。

(3)判断某一方向对应的图片存有困难。由于一组四名同学从四个方向所看到的水杯各不相同,判断某一学生在其位置看到的图片存在一定困难。

针对存在的学生语言表述有困难这个问题,我将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当作了首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对观察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标准的语言表述水杯的样子。“请同学们将头慢慢压低,使眼睛与水杯保持同一高度,让我们一起观察。”“从上面观察时,请将你的眼睛处在暖壶的正上方。”“你看到了水杯的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与哪幅图上画的水杯样子一样?”通过这样一次一次的观察交流,学生渐渐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方法,表述时能够抓住物体的基本特征。

针对学生侧面观察能力较低,我在教学活动时,采用递进式的活动安排,引导学生逐步拓宽活动内容。第一步,从正面观察,你看到了水杯的什么?找出相对应的图片。轮换座位后,再次观察,从正面看,水杯的样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再次找到对应的图片。第三次轮换座位后,从左面观察,你会看到水杯的什么?找出从左面观察得到的水杯图片,随即请左面的同学帮助判断。第四次轮换座位后,想一想,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观察,你看到的水杯会有什么不同?找出相对应的水杯图,分别请小组的同学判断。这样设计可以及时的帮助学生纠正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从左侧观察到的水杯也就是左侧同学观察到的水杯。通过这样的修改,小组活动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的活动热情也明显提高。

针对判断其他学生看到的图片存在困难,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分别采用同号互评,同组互评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小组四名同学分别为1号、2号、3号、4号。全班分为8个小组,同方向观察的学生学号也相同,摆放水杯时要求水杯放置的方向一致。因此,同号同学看到的水杯的样子也应该是一样的。在交流从正面观察所看到的水杯时,由同号同学进行判断。小组活动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要求学生分别从三个方向观察水杯并选出正确图片。小组内要进行互评,即某某同学在出示从左面观察所得到的水杯图时,由左面的同学给予判断,在出示从右侧观察所得到的水杯图时,由右面的同学给予判断。这样依据前测发现的学习难点,有的放矢地创设学习活动,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4、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让预设更有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还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特征。学生的学习特征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学生在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也就使得其在学习特征上产生了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预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预设的层次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在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平等考虑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进行课堂时空资源的有效、平等、适切的配置,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发挥其特有潜力。

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前测,设计了50道计算题,以了解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学前情况。经统计,正确率达到94.6%。错误最多的同学错了8道题,而且得数都靠近正确答案。

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有必要再教吗?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同时我们也预见到,如果忽略这些情况,忽略学生已有的知识状态,只是按教师的思路、按参考教案的程序去教,势必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毫无挑战性,慢慢消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兴趣。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了了解。我们预计的“想加算减”的有大部分,“破十减”的有一、二个学生,“点数的”不乏其人……鉴于此,我们将教学预设进行了调整:

(1)因为学生都已经能达到计算正确,因此没有必要强调用小棒进行操作,否则就是将学生的思维拽回到动作思维。但对于某些学困生可以借助小棒的操作帮助理解。

(2)课堂上提供展示的机会,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思路,完善想法,在比较和争辩中学会坚持和放弃,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既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又体现优化和个性化。

(3)采取灵活、有趣的练习体验“优选”方法的适应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4)关注学困生的计算困难,给予方法的指导,采取优生和学困生配对学习的合作方式。

总之,要想教学预设更有实效,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充分前测,达到对学生总体情况与个体差异的准确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学习需求,个性差异,思维方式与学习特征等,充分预设课堂生成情况,尽可能地对每一种课堂生成情况,都作出充分地、有针对性地思考与应对。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预设真正有效,从而上出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四)简化课堂,提升实效

1、情境创设直接、恰到好处

当前的教学,创设情境已经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一种潮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气氛可以感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好的情境的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兴趣和学习的需要,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简单有效、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真实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也不是在刻意制造什么,更不是在额外添加什么。因为真实有效的课堂应该是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历程。教学犹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实。直奔主题不一定比多媒体逊色,同样能够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不能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或某种形式,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在具体、生动、有趣、真实、有效的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到所学的数学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过分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本身,而对于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所创设的情境效率不高,价值不大。如有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情境离所学习的内容相去甚远,有的情境情节过于复杂、有趣,导致学生沉湎于情境之中等。

其实只要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言两语的情境未必不是一个好情境,尤其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学习数学可以从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之时,我拿出学生经常见到的牛奶盒子,让学生看盒子上标明的脂肪2.3%,钙2.5%,蛋白质1.5%,这都表示什么意思呢?挑逗性的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起到了投石击水的作用,为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又如:“角的度量”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第1个倾斜度比较小的滑梯)玩过吗?

生:(自豪地)玩过!

师:(微笑着)地球人都玩过!(出示第2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想玩哪个?

大多数同学说:“第2个。”

老师再出示第3个倾斜度很大的滑梯。

“第3个!”不用老师问,孩子们脱口而出。稍后好多同学都笑着改变了主意,“啊,第2个。”

师:(满意地笑了)同学们笑了,笑什么?

生:第3个太斜了。

师:这个“斜”字用得很好。

生:第3个太陡了。

师:那这3个滑梯不同在哪里呀?

生:3个滑梯有高有矮。

师:对,有高有矮。还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角度!

师:哎呀,厉害!了不起,同学们都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课件抽象出3个角。)

第1个滑梯不好玩,第3个滑梯不能玩(隐去两个角,留下第2个滑梯的角),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是不是?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量角的大小)

这一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让人感到既真实又熟悉还有趣,从司空见惯的场景中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是精彩极了。

2、教学环节简单、一目了然

小学数学教材最大的编排特点,就是“清清楚楚一条线”。简简单单地呈现教学内容,简简单单地教和学,可说是小学数学最基本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学环节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环节的最佳组合,全面协调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实现多种教学环节在课堂中的最佳组合。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课堂活动环节。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环节的安排是否都围绕一课的教学目标展开,值不值得。尽量避免教学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和无效劳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上课的老师忙得“满头大汗”,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学生被教者“抛”出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只有简化程序,以学生为主,给足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课堂才真正简约而有效。

3、教师语言简洁、字字珠玑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简洁、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应准确、精练,“像钉子--声声入耳”。教师的语言简洁而精炼,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句不冗长,简洁概括,要吐字清晰,读句分明。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做到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教师新颖的课堂导入语,就能轻轻敲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信心百倍地走进课堂。每一个环节巧妙的过渡语,自然流畅,让学生沉浸在教师营造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精炼的小结语,是对文本的概括,也是对课堂中学生的生成进行概括,往往是课堂中的点睛之笔。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语言,对课堂气氛的渲染起着很大的作用,贴切而恳切的评价语言,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而有时教师过于冗长的课堂导入语,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过于丰富的过渡语和小结语,会让学生迷失了自我;过于夸张的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觉得言过其实。总之,我们的教师教学语言应当巧妙、简约。

4、作业练习精炼、以一当十

数学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手段,更是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途径。

一些教师习惯在完成新知的教学后就让学生按顺序完成课本中的习题,毫无整理和筛选,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学的低效。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做课后习题,难以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教师往往需要精选和补充更好、更全面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题海”泛滥成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益低,作业质量差数量多,缺乏典型性。新课程倡导在形式简约而内容丰富的练习中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为了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中,我们的练习设计可以适时开放,留足空间,拓展广度。

设计练习时要考虑练习的数量、质量,还要顾及时间的限制。因此,教师不能偷懒,不能完全依赖教材中的练习,要多读教参、多看教材,领会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尽量把书中出现的、各种资料上见过的、网络查阅到的相关知识和习题结合起来,尽量避免重复练习。大量的研究证明:重复练习并不能使每一位学生学精学透,相反,重复练习的次数越多,识记的效果越差。教师要力求设计的练习少而精,综合性强,要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确保练习一步到位。

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一课时,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

3个老师带50个学生租船去春游,有大船和小船可供选择。

每条大船可以坐8人,租金20元

每条小船可以坐5人,租金14元

请你设计一种最优惠的租船方案并算算应付的租金。

通过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计算租船只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迅速笔算),在问题情境中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余数,决定租船只数时到底用哪一种方法又涉及到具体问题如何选择。学生设计的租船方案不同,所付的租金不同,从独立计算到全班汇报,既连带巩固了乘法计算方法,又可以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策略的最优化,可谓一题多用。

总之,有效设计作业内容,学生可以在“精练”中增强应用意识,提升实践探究能力,积累数学经验。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出自智慧”。教学亦是生活,上课如过日子,简单有效才是真。有效的课堂可以不新奇,但一定飘散理念的芬芳;可以不花俏,但一定演绎智慧的激情;可以不时尚,但一定洋溢成长的喜悦。有效的学习应建立在教师保证学生参与、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生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构建学习的世界和满足自己的兴趣与学习需要,完全投入到处理教材与学习任务的活动中去,真正学有所得。

七、研究成果与反思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能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而富有个性……如今大部分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近一年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能结合学生实际、地方资源、现代媒体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素材。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交替的过程。近一年来我们基本完成课题计划与课题研究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衍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1)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反思

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仅以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在创新上的意义是无发展潜力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实施需要的。而全面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转向单一的过程性教学目标也是盲目的、过激的。因此,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依托,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合理、可行,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预设的有效性。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反思

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既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课化指明了方向,也引领和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视。但综观目前作业现状,传统作业的种种缺陷仍然有目共睹。为此,本课题组通过对学生课内外的作业进行调查、反思、分析、归类和思考,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弊端:

1.形式上:

⑴单一性,为应付考试而训练;

⑵要求单独完成,强调独立思考,缺少合作性; ⑶作业由教师或教材提供,缺乏自主性。2.内容上:

⑴机械重复地抄写生字、词语等; ⑵课后练习,配套习题一律写在作业本上。3.方式上:

⑴面对不同学生实行无差异的作业设计。

⑵排斥学科以外的作业,人为地造成学科间的隔阂。4.答案上:作业答案绝对化,扼杀学生的创造性。5.评价上:作业评价片面性、单调化。

6.目标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课题在对目前作业的设计进行调查之后,吸取国内外优化作业设计的理论精华,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形成合理的作业机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减轻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创设一定的条件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完美人格。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方式。

(三)研究基础

1.本组成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处处留心教学中的点滴经验,在切实了解小学语文作业现状,掌握一定的小学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水平,善于反思,潜心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教研能力。

2.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充足,教师精力均有保证。

3.本组成员所在的学校为镇二类中心小学,教学设施完备,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具备开展课题研究的软硬件。

4.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为优化作业设计创造了重要的契机。学校、家庭、社会已为优化作业设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将为此创造更佳的条件。

二、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步骤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我们将实验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根据实际,确定研究内容,成立课题组,明确人员分工。(2)调查了解有关学生作业的现状。

(3)搜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2.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实际情况出发,与研究人员合作,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2.综合调查法: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进一步调整研究方案。

4.比较法和观察法:通过对传统作业形式与新的具有个性化的作业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及完成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对学生作业设计方案不断调整,以最优化的作业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研究成果

(一)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1.兴趣是影响学生作业质量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中发现只有学生对所布置的作业感兴趣,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灵活多样,多增加语文实践性作业。

2.作业的设计是影响学生作业质量的关键(1)作业内容突出趣味性

课题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达作业内容的趣味性。①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在实验初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即设计绘画代作业。

②在课堂教学中,给枯燥的作业设计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去模仿、体验情境。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演课本剧等形式的作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寻求家长的配合,检察督促。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在课外玩。(2)作业要求突出层次性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也应该针对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①作业量的分层。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师布置作业的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节。在实验中,我们对于那些学习态度认真、能力强的学生,基础性的作业可以减少,对于那些学习懒散、态度不认真、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就适当增加作业量,并加大对这些学生的检查力度。

②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具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因此,我们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创造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

(3)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实践性作业。

①布置与学生所学有关联的作业,让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将教材与各种补充阅读配合起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即学中求广型作业设计。

②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指导学生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识触类旁通地解决相关作业。即学后迁移式作业设计。

③在解决学生的疑问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出新的问题。让他们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即学后设疑式作业设计。(4)作业设计加强综合性

①加强作业设计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如教《老师,您好》布置学生给老师唱一首《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等作业。

②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提倡合作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各方面的力量更出色地完成作业。

(二)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一方面作为一种情感的激励工具,它的交互性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诱发学生奋发进取,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具有超文本、重基础的特性,创设启迪思维的各种情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选择作业内容,满足个人需要,也可以依据能力和水平自定学习速度,满足个人的发展。

事实证明,虽然实验的时间不长,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的差距在语文阅读能力、阅读理解上及写作方面已经有所反映。

(三)培养和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在实验中通过理论学习,作业形式的探讨,优秀作业展、交流设计方案、集中座谈和分别访谈等多个层面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和实践,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基本掌握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通过研究力求让作业设计突出个性化,适合不同学生的口味,使学生们愿意做、乐于做,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结论与反思

(一)此课题的研究表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作业设计能使学生有主动完成作业的愿望,作业完成效率高,他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完成自己喜欢的作业特别是对于成绩落后生。

2.作业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学习中主动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进步,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3.对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优化作业设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作业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量身定做的,因此,适合每个学生。

(二)我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1.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都个别对待,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的作业。

2.学无止境,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的理论,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7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文时, 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词汇量少、阅读量少、词汇的运用不准确、积累的可用素材少, 这导致了他们的作文内容贫乏无条理。而且,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缺乏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力, 因而知识面窄,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限, 制约了写作的思路。有效指导小学三年级的起步作文,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多说

学习作文之前, 学生进行的写作就是看图说话, 图画能够生动形象地将客观抽象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三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借用图画来帮助他们学习写作, 可以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而且, 图画本身对小学生就是一种吸引力。

在看图的过程中, 语文老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观察画面, 诱导学生在看图时加入自己的经历, 自己的感情。将图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和自己合乎情理的想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用来丰富图片内容。看图说话, 不仅要求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 还要求学生能描绘出与图片相关的故事, 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想写下来。说是写的前提, 只有说的清楚, 才能写的明白。

此外, 在课堂上, 语文老师还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适当的启发问题, 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例如, 在学习《太阳, 你是粉刷匠吗》时,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与太阳有关的图片, 如火焰, 彩虹, 彩云等, 询问学生关于太阳还有哪些漂亮的景象, 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多读

有这样一个比喻:读是蜜蜂采蜜, 写是蜜蜂酿蜜, 可见读是写的基础。词汇量低、阅读面窄是制约小学生写作的因素, 而多读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后, 可以掌握拼音这个识字工具。老师要为学生做一些课外阅读指导, 介绍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读物, 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等。老师要带领学生阅读, 背诵诗歌, 在阅读时圈出好句子进行模仿。并且, 教师还要用提问的方式来培养三年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让他们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但是在阅读中一定要避免走入读死书的误区, 老师在引导三年级的学生阅读时, 一定要讲求思维的发散。例如, 阅读结束后, 老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时, 一定不要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谓的标准答案, 会使学生的想法趋同化和简单化, 束缚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这才是写好作文的源泉。因此, 语文老师在指导小学生的作文起步时, 一定要在多阅读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消除他们写作的心理阴影, 为日后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观察

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开始写作文时, 往往会觉得找不到素材, 不知如何下笔。其实, 最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作文要有生活气息, 才有感情, 真切的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所以, 学生要处处留心, 多观察周围的情境, 为写作积累素材。例如, 要求写一篇关于生活中好人好事的作文, 小学生就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 可以写主动给老人让座、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到钱交给老师……诸如此类的事例, 并在作文中对情境加以描述, 对故事加以补充, 加入自己的真实感悟, 使之成为一篇融生活与情感于一体的作文。学生在写作中要立足于生活,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 将生活中的情境运用到作文中, 让作文跟生活接轨。一旦把写作和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就会增加写作的兴趣, 并萌发写作文的冲动。

四、多记

记忆与阅读是分不开的,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着形成良好的记忆力。因此, 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精读的时, 要发挥小学生的记忆优势, 组织他们背诵文章中的优秀作品。除了小学课本外,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名人名言。倘若学生在写作时, 能将这些优秀的句子和名人名言合理地运用到文章中, 就会给作文增加亮点。

多读多记, 可以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累积写作素材。而且, 学生在写作时也可以通过模仿优秀作品来创造出新的作品, 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模仿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熟悉原作, 只有对原作有深入的了解, 才能有效地模仿。而了解的方式则是多读多记。学生要记住优秀作品中的思想立意, 巧妙地对其进行模仿, 用来升华自己的情感, 学生要记住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段落分布, 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文造句, 结构布局。

上一篇:大学生寒假回家策划书下一篇:海则滩九年制学校总务后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