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2024-07-27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共12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1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以读为主,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看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必须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要想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必要有效的朗读指导。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依照教材特点,指导学生朗读。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九寨沟》《黄山奇松》《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九寨沟》:‚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这一段文字,我先让学生读文字想象画面,使学生脑海出现那蓝天、白云、雪峰,森林、湖水相互交映的画面,然后再出示优美的画面供其欣赏,最后在充分感知了九寨沟一进景区那迷人的风景之后,让学生在感情朗读,那样学生

便会读得入情入境,才会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草原》,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要朗读《埃及的金字塔》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埃及的金字塔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它的古老与神秘,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还照《草原》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二、利用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朗读。

教师本身若是能在课前好好地进行朗读的研究,朗读好课文,把握好朗读的情感基调,上课时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看来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我们所教授的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朗读起着相当的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我们教师的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我认为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在大海中永生》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永远怀念邓小平这位伟人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人们对他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了

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指导反复朗读,学生学会朗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学会朗读,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肖邦弥留之际对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重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

生真正体会到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使学生那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也油然而生。又如在读《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中‚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和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时,我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如果你是八路军战士或者是一个将军,你会怎么做?‛待学生充分从聂将军的这两段话中理解他关心两个日本小姑娘的真正目的后,我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加上自己的理解,加上聂将军的期望,着重地读了这几句重点段,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2

上之前要排课前预习,要求读通读顺句子,扫除生字障碍,保证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把握课文“基调”,为下面学习埋下伏笔。

二、深入理解,体会感情

《凡卡》重点要感知他悲惨的学徒生活,那悲惨的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悲惨到什么程度?“从哪些句子看到了什么样的凡卡?”读一读,画一画。学生分别找到了“挨打的、挨饿的、睡不好觉的,绝望的”凡卡,这些词句是有滋味的,需要细细去品读,像品茶一样。在处理朗读这些句子时我分别运用了“品评词句,揣摩用意”、“还原生活,入情入境”、“虚拟情境,转换角色”和“展开想象,补充留白”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品评词句,揣摩用意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学生读后看大屏幕再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看看哪个词在你的眼前中“凸显”出来,并刺痛了你的眼睛?学生马上找到了“毒打”,凡卡遭受的毒打怎样的,透过这些“凸显”的“揪、拖、揍、戳”等动词来感受。思考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目睹了凡卡遭受“毒打”后,学生“体会到生活悲惨的凡卡”,“体会到老板的惨无人性。

在这样的毒打下,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凡卡?(遍体鳞伤的,青一块紫块的,胆战心惊的,伤痕累累的凡卡)陆续出现在课堂上,这时我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体现出来。以上的感受是学生理解中获得的,所以鼓励他通过朗读表达内心的感受就水道渠成了。

(二)还原生活,入情入境

入情入境的阅读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再借助于自己的想象、联想等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仿佛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同己出的感受。

“伙计们捉弄我,……只好摇那个摇篮。”

学生看到“挨饿”的凡卡。这种理解,“饿”字只走进学生的“眼睛”里,当然不会深刻,因为对当今孩子来说根本没有挨饿的体验,所以需要进一步还原生活。通过引导,孩子们就会联想到电视上那些难民挨饿得样子:面黄肌瘦,浑身无力,无精打采的模样进入学生视野。于是我说,“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凡卡每天挨饿时会是什么样子的?”虽然自己没有挨饿的经历,经过还原生活,“饿”字具体了、形象了。学生再走进文本,读句子才能感受凡卡内心的痛,朗读也会得以感染或震撼。

(三)虚拟情境,转换角色

孩子为什么走不进文本,根本原因是不能由“观众”转换为“主角”。但如果我们将里面的人物想象成自己的亲人,再去看时,感受会大不相同。我采用虚拟情境转换角色,假如你是凡卡,你会怎样读?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正是因为凡卡的生活太痛苦,太悲惨,所以他才一次次的哀求,一次次哭喊。经过情境的渲染,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凄冷、孤独、悲伤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心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学生自然也就进入了角色。所以读起来就入情入境了,也就读出了味。

(四)展开想象,补充留白

好的文章会给读者留有许多想象、思考的空间,或启发想象,引发联想,或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这种空白之处,正是我们钻研教材需要“扩充、补白”之处。

《凡卡》一课多出运用了省略号,我抓住了信末凡卡对自己学徒生活的总结概括一句:“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引导学生:

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发现在标点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先用!又用……)我又启发学生思索:凡卡先用一个冰冷的“!”向爷爷强调什么?激发学生反复读句子,回忆他的学徒生活。那一串省略号,凡卡又省略了什么?如果让你补充文字的话,你觉得凡卡还想和爷爷说什么呢?(生:他会饿死的,将永远见不到爷爷了……)通过对“!”和“……”的剖析,凡卡悲惨生活格外清晰,学生对凡卡更加同情,更加怜悯。

三、留足空间,朗读感悟

大多语文课堂的“讲读”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10分钟,所以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多读课文时间从哪儿来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讲、问、答”等让位于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

当然每个学生每次朗读的效果肯定不一,多读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感受。通过学生朗读对比,教师示范、评价,引导学生感受,效果就会逐渐凸显。记得有一个同学当读到“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时,声音有些哽咽、断断续续,全场全神贯注、鸦雀无声。读完时我说这个同学读的怎么样,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3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因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愿。要朗读《太阳》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太阳》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4

黄陵县腰坪中心小学 郝欢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训练。但是,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低效或无效的朗读限制了朗读的作用,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兴趣,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常见的朗读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乏有效指导

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多数教师将其运用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即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这一方式。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朗读目标缺失。教师也没有注重研究各种读法的作用,学生朗读时随心所欲,往往会出现该朗读时却默读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绪,该默读时却朗读而不能思考,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方式朗读课文,不能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意韵。

此外,有的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学生身上,却忽略了对其它学生的朗读指导。有时,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优生的带领下,完成了所谓的“美”读,但更多的学生都是处于机械地模仿中,一点也没有朗读的个性,反而产生厌烦情绪,并没有加强朗读教学。

2、缺情少境 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但他们的情感流露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必须扎扎实实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使他们有了内心的体验,表情达意的感知,才能展现朗读的精彩。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颗璀璨的星星,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有效地解决。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让朗读教学重焕青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范读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建议“教师应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要想让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精彩范读,把文学的内蕴、文中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其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启发他们领会语言文字的朗读技巧,与课文产主共鸣,更好的理解课文。

2、创设情境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的情境。这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使学生丰富的情感流露出来。

此外,教师还能够迁移意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对教材中的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它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学生身心沉浸其中,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3、丰富朗读的形式

阅读一篇文章,朗读的形式也十分重要。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教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做理性选择。比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有齐读;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宜用默读„„因此,对于朗读纷繁复杂的形式,我们应理性面对,合理运用,才能将读法融会贯通。

4、加强朗读的评价

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评价时,要特别注重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当然,在评价时,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中肯评价,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朗读,让学生敞开心灵,读出自信,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5、开展系列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愉快地进行朗读练习,单凭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加强多种活动的开展。比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动手“自编小诗集”,激发他们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好书推荐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将推荐的好书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下来,与同学分享、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这些活动在我班开展时,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做准备,积极参加,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受益较多。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5

桂头中心小学

张玉珍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文字语言通过读,输入大脑,通过理解转化为内在的语言,然后再通过外在的语言表达出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内部语言发展尚未完善,注意力不稳定,所以依靠朗读时大声的言语来组织思维和依靠生动的音调来理解所读的东西,使自己对教材的注意力保持稳定,从而把书面文字的感知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因此,相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咿呀朗诵比默默阅读自然得多,咿呀朗读也是一把帮助他们开启语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孩子来讲,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非常的重要,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第一,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三、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多鼓励,少批评。“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3、“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窗前一株紫丁香》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再如我在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蔡紫君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6

一、教师首先要细细研读教材, 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

为了能更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首先要解析文本, 精研教材。教师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首先, 要具备的条件就是要“吃透”教材。魏书生曾经在一次讲座中问了这样一句:“在座的各位谁不用看教材和教师用书就可以去给孩子上课?”在座的教师无语。他又说到:“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而教师用书为我们指引了工作的方向, 它告诉了我们教师去教什么, 怎样去教。如果没有认真地去读教师用书, 没有去利用它, 那么, 我们就很难把握好在课上应该去做什么, 应该让学生去学习什么。”我认识到魏书生老师讲的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朗读课就要“吃透”教材。

其次, 情感基调是朗读课的关键。如果我们想上好这节课, 就必须掌握情感基调这一重要因素。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情感基调, 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 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关键之所在。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情感。把其所暗藏的情感挖掘并表达出来。要想做好这一点, 细读文本是把握情感的最基本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做好了这一点, 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 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精心设计符合本堂课的朗读指导方案

不同风格、体裁的课文, 我们应该设计不同朗读指导方案。当遇到古诗时, 宜采取高声朗诵, 字正腔圆地读出节奏、感情,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古诗二首》 (范成大) ;当遇到现代诗时, 宜读得抑扬顿挫, 婉转深情, 如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大地的话》《我们的手》《初航》《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以及《太阳的话》, 在高低起伏间让学生体会那浓浓的感情;当遇到哪些情真意切的文章, 而学生又读不到位, 教师可范读引导, 之后学生模范朗读,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睁开眼睛, 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头一句话就说:“小梁, 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 吃完了, 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教师范读, 将老班长的殷切希望、鼓励, 以及那种不甘心再现出来, 之后学生模仿朗读, 我们不要求学生惟妙惟肖, 只是模仿、揣摩, 或许以后遇到此类的语段, 学生就有了成功的信心了。

三、大胆取舍, 精选重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教师可以在不损害文本整体效果的前提下, 依据朗读教学的需要, 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 大胆取舍, 精选重点。教师要精读文本, 通过朗读, 来寻求朗读的最佳途径。朗读指导不能整齐划一、统一要求。要因文章的内容而异, 要因其所表达的情感而异, 要因学习者的水平而异。因此, 我们要学会取舍, 做到详略得当, 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朗读过程中所要的一个“精”字。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从课文中挑出相关段落或者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 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詹天佑》时,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 前三段是铺叙, 最后一段是总结, 而第四、五、六段才是重点, 而第四段尤为重要。因此, 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朗读第四段上, 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体会“詹天佑不怕困难, 也不怕嘲笑, 毅然接受了任务”的那种决心。正是由于减少了前几段所占的教学时间, 更加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效果也更明显了。

大胆、有效地取舍, 避免了全而不精, 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刀刃上“, 目标更明确了, 朗读更充分了。通过重点语段的朗读, 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机会, 朗读训练也更有效了,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充分了。

四、将教学时间高效利用, 让学生的能力在朗读中得以提升

每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 导入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悟、学生探讨以及小结, 都要花费时间, 只有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朗读的要领。普通话是朗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声音要洪亮, 要让所有人听清楚你读了什么。还有要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读出情感。在初步朗读文章的时候,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要让学生默读、自由朗读, 让学生读出感觉, 读出内涵, 读出韵味。要让学生大胆评议, 通过评议, 进一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五、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不同种类文章采用不同的读法, 主要包括重音的使用、停顿的把握以及语速的掌控等。然而要真正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并不是那么容易, 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因此, 教师需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 并让学生真切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不然教师纯技巧的指导也是徒劳的。教师要先让学生感悟课文的精义妙理, 然后才能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这时, 教师要将课文中那些表现文章中心或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词语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朗读将作品中的“情”品读出来。

学生学完了整篇课文, 但这一段是文章总结, 不能仅停留在理解这一段的程度上, 如果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 学生对于主题的把握就会更加容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指导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1-02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在全面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要加大对朗读习惯的培养力度。朗读是一项同时作用于学生眼睛、耳朵和头脑的语言活动,通过朗读活动的实施,能够实现无声文字和有声语言直接的转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能有效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鉴于此,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应在实施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指导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一名语言学科,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道理上有着其特有的作用与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小学时期开始培养学生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日后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从细节看人品,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往往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在进行交流活动时,语言得当,能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还能够减少误会的产生。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小学时期就扼杀了自身的朗读能力,那么他将如何提高自身口语交际能力,那么他日后还能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他在小学时期就培养了良好的朗读习惯,并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那么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他就会懂得如何在交际中使用恰当的语言,让听话者感到温暖和热情,感到真挚和诚恳,这也必将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健康发展。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辅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朗读指导途径

(一)示范读

从情感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朗读的过程实质就是读者通过对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而感受文章情感信息,形成自身情感的一个交流过程。小学生处于低年龄阶段,由于受到生活阅历、情感信息等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他们对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往往无法深入体会,即使能对文章引发共鸣,也能以获得情感体验,更别说进一步表达文章作品的情感。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示范读,在示范的过程中,以技巧去启发学生,以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获得情感共鸣,并主动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能在无形之中得到增强。

(二)诱导读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小学生在开展语文朗读活动的过程中复习了汉字代表的词,自然而然就能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后再诱导学生对精美的句子、段落进行朗读,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这样,通过诱导朗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强化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过程中,应融入阅读教学的方式,通过诱导的朗读指导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并接受,从而形成能力,使文章作者思想感情得到再现。

(三)提示读

教师的情感指导在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其中教师的情感指导方式除了有声语言外,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作辅导表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提示学生如何正确朗读,譬如说:在学生朗读情绪不符合时,教师可以用善意的目光激励学生;在学生朗读声调不当时,教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学生,帮助学生调整朗读音调……这样一来,通过提示朗读的指导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还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四)评价读

朗读是一项融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语言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会产生不一样的朗读效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故此,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使课堂活起来。

三、结语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日后的个性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语文朗读教学更是小学生语文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成长、促进身心健康,就应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从语文朗读的重要性出发,加强指导工作的改进,做好语文朗读教学工作,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朗读、小学生、重要性、途径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由此可见从古代起人们就很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课标也对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就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早在《三国志》里,古人已经告诉我们书读得多了,其中之意义自然出现.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半在声音里头。他指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

确的诵读开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课文内容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激活文字的重要途径。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 如果读得声情并茂,便能通过人物语言深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草船借箭》第七自然段写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通过反复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谈笑风生、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铭记在学生心中。

二、朗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在此期间,不求甚解,只要读得多,记得多就好。古今中外那些学问渊博、成就卓著的学者文人,无不深 谙读书之道,领略读书的妙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交”,巴金少年时代便能背诵《古文观止》,著名史学家白寿彝 就主张学生应背诵。他说:“学语文有无捷径和秘诀?有。那就是要背诵。”又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你能背诵的多,脑子里装它几十篇,它就可以好好地为你服务。”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更有生动精辟的阐述。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轻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小学阶段是人一生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知道学生朗读,让朗读成为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增强记忆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手段。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朗读上,让学生获得语感。在我们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文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这既可以加深学生感情的熏陶,促进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巧妙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情景,就能充分吸引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语感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深层把握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通过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二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两个方面在审美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发挥作用的。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大多是经过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丰富隽永的材料。如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

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如此,学生能在朗读的过程中,融入到那绝美的境界中,感受到文章中那些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自然慢慢提高了。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五、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著名学者张中行认为:“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可见,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同时,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自然也就有了章法。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9

庐山路小学刘金华

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

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

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

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同时,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第四,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具体地讲,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

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

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

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

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

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

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

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10

要使朗读教学扎实有效,真正发挥它的效能,首先必须激发、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是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经过五六年的学习,到了小学毕业时,他们念起书来不是添字漏字,就是结结巴巴念不清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是教师平时对朗读课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平时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结果,有限的时间就在那低效率的问答过程中流失了,而学生所能得到的训练必然会减少。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致使學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动用书面语言这工具。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意见。

一、通过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导情感共鸣。因此,教师有必要作一定的示范朗读,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教师动之以情地朗读,学生会默默地在心中模仿,并产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去超越老师的需要。这个时候的朗读,学生会异常地投入,甚至“忘乎所以”,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丰富敏锐的感受力大有好处。特别像《地震中父与子》和《跨越海峡生命桥》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无法使学生体会到当时的危急时刻。更不能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沉着冷静、机智应对的品质。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

二、依据教材,激发情感

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在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用“心”去朗读,用情去体味。

三、巧妙点拨,搭建桥梁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微笑着承受一切》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全文记叙了我国女子体操跳马运动员桑兰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竞赛时意外地从马箱上摔下来,胸部一下完全失去知觉,可桑兰并未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这是真人真事,可内容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悟桑兰面对天大的不幸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呢?

从学生实际出发,他们从未见过脊椎骨折的情况,如果一味读书,学生是不能够感受到桑兰每做一个小小的动作时的艰难与痛苦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层感悟,必须巧妙点拨,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搭建好文本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这堂课上,我抓住关键词语,如“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一天一天”,从词语入手,让他们先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做什么事才会这样艰辛,再联系课文,感悟出桑兰为了完成一个对我们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却要付出像登山、长跑、搬重物那样的辛苦,从而深层感悟了他的坚强勇敢!学生再读赞美桑兰的话时就读出了发自内心的感情,这样深层的感悟是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精神与心灵的提升。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强调博览,熟读成诵。多读,熟读,有助于感受语言的美,还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重视语言积累”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感情,把自己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在韵味,一遍比一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亲切,让学生在熟读中做到自然背诵。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勾画一副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想象对火烧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所以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或范读,或引读,或议读,让学生多读,感受想象火烧云之美,读出火烧云之美,体会出作者所描绘的人间仙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通过学生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篇11

古人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又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说,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 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在平日的教学中, 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低学段的孩子天真活泼, 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 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是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不断地分析、思考和实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将时间还给孩子,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文本对话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而不是被老师繁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 导致阅读量不够, 语言的吸收积累太少, 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 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危害, 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二、采取各种方式,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低学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 容易厌倦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读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 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 融入多种形式, 学生就不容易感到厌倦了。

1. 老师的范读, 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老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低段的孩子最善于模仿, 尤其是他们的老师, 更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就拿我个人来说, 我自己本来就酷爱朗读, 在教学新课时, 我自己就已先陶醉在文本优美的文字里, 总是对着镜子有滋有味地读上几遍, 兴致浓时还会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在课堂上, 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我的朗读声中, 听到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 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模仿的时间长了, 他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 马上停下来范读, 再多加练习, 和学生一起闯过这个难关。此外, 也并不是老师读的就称之为标准的范读, 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 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 通过他们的范读, 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低学段学生加上他们特有的表情和语调, 可爱至极, 有时连老师都自叹不如。

2. 创设情境, 最有效的朗读方法

低学段的学生, 有着惊人的想象力, 这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设情境, 带他们进入想象的天空, 使他们边读边想象, 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形象, 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 一直会很有兴趣、富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也有多种方式, 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背景音乐的播放,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儿童语言的引导等等。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找了很多荷花的图片, 在讲到荷花的美时我便把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 他们不禁发出声声赞叹“太美了!”这时候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荷花很美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对荷花的赞美。而音乐的渲染在很多时候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表演读, 在朗读中理解

表演读是低学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 这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虎和狐狸的神情与动作的词, 让学生上台表演读, 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同时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把握也相当有帮助, 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 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 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 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 较高要求——顺畅朗读, 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 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 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 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 不断地提高认识, 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 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 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课文内容后,不要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让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一、了解朗读目的,让学生肯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对朗读目的的认同有利于他们重视朗读,愿意朗读。同时在课堂课外,教师要对放声朗读,积极练读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滥竽充数或者根本不读的学生加以教育,并在课后监督其到教师或指定的学生处过关。另外,还要争取家长的合作,让学生在家里加强练习,确保课堂上人人都肯读。

二、明确朗读要求,保障朗读时间,让学生会读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教师让每个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流利,即顺畅,对长句子要学会自然停顿;有感情,则是能表达作者的喜怒爱乐。其次,要保障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读完再停下,不可匆忙示意学生停下,转入下一个程序。特别在初读阶段,可以请大家把难读的语段提出来,大家讨论练读,直到达标。最后,精讲多读,把时间给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品味、思考。要明确朗读不是一个走过场的教学环节,而是学生必须会的一项语文技能。因此,每读完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同桌过关,教师抽查,确保学过的课文人人会读,个个达标。

三、给予朗读指导,让学生善读

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和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词汇和句子,有助于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从基础着手

句子中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让学生自读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后教师出示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接下来出示词组,在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去感悟课文精髓,并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课文中的长句,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把握好长句中的停顿,因此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试读,边读边找感觉,然后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这一切都是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障碍,为通读课文做好准备。

(二)训练朗读的方法

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学生学习书面语言主要途径是范文的内化,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体验朗读的快乐,让学生爱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与文字接触,让书中的人物或景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学生去读,而且要学生乐于去读,使他们体验到读的快乐。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氛围。在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使自己的脑海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从而调动情感来读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如果能及时地作出评价,就能激励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上一篇:低碳生活科普论文下一篇:地理教学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