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答案

2024-07-27

地理教学论答案(精选8篇)

地理教学论答案 篇1

《地理教学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选作3题)

1绘简图说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并简要说明各地理教学要素的地位与作用。(1)答: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构成如下图:

 地理教学要素的地位:教学系统八要素中,地理教学目标是该系统的定向子系统。地理教师与学生分别是导控子系统与信息处理子系统,他们是该系统的双主体子系统。地理课程教材是该系统的信源子系统。地理教学原则、模式与方法是地理教学系统的运行支持子系统。地理教学环境是该系统的时空协同系统。地理教学管理是该系统的保障子系统。地理教学评价是该系统的调节、激励子系统。地理教学八子系统互为呼应与协同,以其优化的结构促成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

(2)、绘简图说明《地理教学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结构。 答:《地理教学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结构如下图:

(3)、简要说明《地理教学论》课程的主要特点及研究方法。

答:《地理教学论》的学科主要特点:由地理教学论的“应用理论”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属性很容易联想到其主要的学科特点,即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与艺术性。《地理教学论》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具统帅作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用“两唯”的观点去解读地理教学,才能真正获得地理世界的真善美,才能真正获得地理教学的真善美。《地理教学论》与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密切相联。这里所说的实践既包括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也包括高师地理教学改革实践,其中蕴藏着推动地理教学论发展的无尽活力。《地理教学论》的理论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活动为生生不息的源泉。地理教学论强调地理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教学的科学性强调”求真”,教学必须建立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的诸学科体系基础上。教学的艺术性强调“求美”,教学必须建立在师生认知、情感等自由表现、交流、创造的基础上,因为教学艺术即具有高度个性化、创造性和审美价值的教学设计与操作行为。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两者密不可分,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尖锐指出,传统教育的明显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这显然不利于开发学生内蕴的多彩才能与丰富个性,不符合”解放理性”的时代要求。事实上,凡成功教学,无不有艺术与科学相伴。

1、绘简图说明《地理教学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结构。名词解释(选作4个)

(1)、理念:是对人的行动具有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2)、审美情趣:指审美主体通过美育过程在头脑中产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倾向性,是审美态度和审美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以对审美对象的特殊兴趣、爱好、选择倾向性和易接受性或认同等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在社会审美文化与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已形成的审美情趣在主体的审美活动和美育过程中有重要的心理定向和动力作用。

(3)、地理教学目标是指:地理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是一种具体性的教学结果预期。

(4)、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事地理学习活动、形成学习思维能力的过程。而“地理过程”是立意于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是学生对一段充满智慧与情感挑战的地理学习、研究活动的时间经历。

(5)、地理基础知识: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起奠基作用的知识。中学地理知识主要属于此类。

(6)、地理程序性知识:主要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地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地理原理类知识和地理研究、操作程序类知识。

(7)、地理策略性知识:主要是回答”怎么样做”的学习方法类知识,更多地与学习能力有关。这部分知识是“会学”的知识,是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关键知识。是学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理解、掌握、应用为主,是必须”学会”的知识,是学生认识、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地理能力的核心知识。

(8)、地理基本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地理认知任务和实践操作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和动作活动方式。

2、简要说明《地理教学论》课程的主要特点及研究方法。

4、简述当代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点。

5、简述地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6、试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并联系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内容说明其核心与重点。你对此有何见解?

名词解释(选作4个)

1、理念

2、审美情趣

3、地理教学目标

4、地理教学过程:狭义的地理教学过程是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即备课——上课——评课的过程。广义的教学过程是指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贯彻地理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过程。

5、地理基础知识

6、地理程序性知识

7、地理策略性知识

8、地理基本技能 单选题

1、《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C

A:地理教学现象

B:地理教学方法

C:地理教学系统

D:地理教学过程 2.新课程中“教学”的基本含义是:D

A:讲授与接收

B:讲授与讨论

C:上课与管理

D:沟通与合作

3、素质教育目标主要包括

A:知、技、智

B:知、技、德

C:知、能、情

D:知、能、思

4、地理教科书的双层系统是指

A:文字与图像

B:活动与作业

C:正文与阅读

D:形式与功能

5、新课程中”教材”的基本含义是:

A:教材是范例

B:教材是读物

C:教材是方法

D:教材是课本

6、地理思维方法包括以下的:

A:观察法

B:比较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7、合作学习的组织需要:

A:同质分组

B:异质分组

C:男女搭配

D:就近结合

8、揭示地理事象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比较方法叫做:

A:凸聚比较法

B:联系比较法

C:综合比较法

D:横向比较法 多选题

1、《地理教学论》课程的核心四论包括下述中的:

A:教学发展论

B:教学方法论

C:教学评价论

D:教学环境论

2、地理感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

A:地理特征

B:地理分布

C:地理演变

D:地理判断

3、地理陈述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

A:地理名称

B:地理分布

C:地理规律

D:地理方法

4.地理程序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

A:地理概念

B:地理分布

C:地理成因

D:地理方法

5、地理理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

A:地理演变

B:地理分布

C:地理特征

D:地理判断

6、新课程中“教材”的基本含义是:

A:教材是素材

B:教材是课本

C:教材是方法

D:教材是范例

7、地理概念的内涵包括下述中的: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例子

D:关键特征

8、地理原理的学习方法包括下述中的:

A:例-规法

B:规-例法

C:同化法

D:概括法

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选作3题)

1、简述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 答:地理教学过程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宗旨。(2)以地图为教学的第二语言。(3)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

(4)以突出综合性和区域性为显著特点。(5)以密切联系社会实践为方向。

(6)以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发展为根本目的。

2、简述地理教学需遵循的一般教学原则与特色教学原则。

3、简述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举一课例说明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4、什么是地理学习动机?有何分类?地理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动机有哪些策略?适当举例说明。

5、试述陶养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及其促进策略,并适当举例。答:陶养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及其促进策略:(1)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学习。(2)提供众多可供效仿的榜样。

(3)组织多种具有价值冲突的活动。(4)精心创设激情励志的典型情境。(5)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正面场效应。(6)注重情理交融。(7)倡导平等交流。(8)促进成功体验。

举例:

6、试述地理学习迁移的定义及类型。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条件及促进策略有哪些?适当举例说明。

答:地理学习迁移:地理学习中,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这种影响既表现为已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影响,也表现为新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所产生的影响。但以前一种更为突出和普遍,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迁移,主要是指先行的地理学习对后续的地理学习的影响。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做正迁移,后者叫做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方向,有些心理学家又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两种类型。主要方法:

(1)提高对地理共同要素的知觉力。①根据地理教材的编排特点分析。

②根据不同地理知识类型中所共有的认识思路分析。③根据地理原理与具体应用情境的关系分析。

④ 根据现实生活的一般经验与相应的地理学习课题间的相似性寻找共同要素。

名词解释(选作4个)

1、地理情感

2、地理态度

3、地理价值观

4、地理课程:地理课程是指地理教学内容及程序安排,通常来说,它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教材)等。

5、地理课程标准:由政府部门制定,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地理课程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地理课程标准是对地理课程进行的总体设计,具体规定地理课程的性质及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内容范围、编排学科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教学行动与课外活动、考试要求、教学法建议等。

6、地理教材:广义的地理教材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狭义的地理教材仅指地理教科书。是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

7、地理教学规律:地理教学规律是地理教学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的反映,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需要人们从地理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地理教学规律是形成地理教学原则的源泉,是制订地理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目前,已经发现的地理教学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1.人地相关律2.综合联系律3.区域差异律4.文图结合律5.“地”、“理”结合律。

8、地理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长期以来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所制定的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教师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

地理教学原则有:

(1)功能充分发挥原则(主要反映科学性与人文性特点)。

(2)多因素综合考虑原则(主要反映综合性、生态性、区域性、边缘性特点)。

(3)多媒体搭配使用原则(反映综合性、生态性、空间性、形象性特点)。(4)多活动师生互动原则(反映实践性、参与性特点)。单选题

1、地理教学中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

A:感知的过程

B:讨论的过程

C:概括的过程

D:演绎的过程

2、地理基本原理中的归纳式教学主要指:

A:一般到个别

B:粗化到精细

C:个别到一般

D:表象到实质

3、教学心理学中的“负迁移”指:

A:逆钟向迁移

B:顺钟向迁移

C:积极的学习影响

D:消极的学习影响

4、地理教学策略中提到的”先行组织者”意指:

A:课前的教师备课

B:课前的学生组织

C:先于学生的教师行动

D:先于学习的引导材料

5、地理教学中的“概念同化”过程主要是:

A:自下而上

B:自上而下

C:左右推演

D:举一反三

6、不同的地理教学方法各有其针对性,谈话法、讨论法长于下述中的 A:言语

B:直观

C:思维

D:情感

7、地理电教媒体不包括下述中的

A:录音

B:录像

C:投影

D:模型

8、学习者因自己的地理学习胜任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叫做 A:认知内驱力

B:同伴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多选题

1、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包括:

A:练习系统

B:文字系统

C:图像系统

D:能力系统

2、促进地理知识的应用包括下述中的

A:反复讲解

B:案例充分

C:变式练习

D:熟记课本

3、学生地理智力技能的学习与促进包括下述中的

A:有序推进

B:科学练习

C:反复讲解

D:大量做题

4、发展学生地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包括下述中的

A:记背课本知识

B:加强技能教学

C:频繁课堂训练

D:关注个体差异

5、地理概念的内涵不包括下述中的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类型

D:概念例子

6、地理学习内部动机的促进策略不包括下述中的

A:引发学习兴趣

B:引导学习需要

C:提供学习榜样

D:注重褒奖批评

7、发展学生地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包括下述中的:

A:加强技能教学

B:频繁习题训练

C:关注个体差异

D:反复阅读教材

8、地理学情分析不包括下述中的

A:学生兴趣需要

B:已有技术经验

C:身体发育水平

D:现有知能水平

第三次作业

单选题

1、教学目标设计”ABCD”模式中“C”意指:

A:行为条件

B:行为主体

C:表现程度

D:行为动词

2、教学目标设计”ABCD”模式中“A”意指:

A:行为条件

B:行为主体

C:行为动词

D:表现程度

3、愉快教学模式不包括下述中的:

A:愉悦情境

B:趣中生疑

C:批评训斥

D:共享成功

4、教学心理学中的”正迁移”指:

A:顺钟向迁移

B:逆钟向迁移

C:积极的学习影响

D:消极的学习影响 5、20世纪初,倡导“美育”进入学习内容的著名教育家是: A:康有为

B:蔡元培

C:陶行知

D:叶圣陶

6、地理教学中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

A:演绎的过程

B:概括的过程

C:讨论的过程

D:感知的过程

7、地理教科书的双层系统是指:

A:形式与功能

B:活动与作业

C:文字与图像

D:正文与阅读

8、地理基本原理中的归纳式教学主要指:

A:一般到个别

B:个别到一般

C:粗化到精细

D:表象到实质 多选题

1、新课程中“教材”的基本含义是:

A:教材是范例

B:教材是课本

C:教材是方法

D:教材是素材

2、促进地理知识的应用包括下述中的:

A:反复讲解

B:熟记课本

C:案例充分

D:变式练习

3、地理原理的学习方法包括下述中的:

A:同化法

B:规-例法

C:例-规法

D:概括法

4、地理说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下述中的:

A:说目标

B:说教材

C:说教师

D:说过程

5、地理教学行为目标设计技术包括下述中的:

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行为方式

6、地理课程资源的主要特点不包括下述中的:

A:内涵的稳定性

B:类型的多样性

C:功用的独立性

D:内容的开放性

7、地理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包括下述中的:

A:反思总结

B:划线定位

C:甄别选拔

D:积极导向

8、地理教学质性评价的方法不包括下述中的:

A:排序法

B:研讨法

C:鉴赏法

D:优选法 名词解释(选作4个)

1、地理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地理教学方法策略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我国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学科内涵,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

一、图表教学模式;

二、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积件教学模式;

四、操作活动教学模式;

五、讲练教学模式;

六、自学导思教学模式;

七、情境教学模式等。

2、地理教学方法:就是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完成地理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的、由地理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地理教学的常规方法主要有:以语言为主的地理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以直观为主的地理教学方法有:演示法、观察法、参观法;以实践为主的地理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

3、地理学习兴趣

4、地理学习动机

5、地理认知策略

6、地理教学媒体:载有地理教学信息的物体。

7、概念地图

8、地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地理教学设计对于增强课堂教学过程的预见性、可操作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论述题:(选作3题)

1、简述地理教材分析的主要程序、基本内容及重点。

2、简述地理教学设计的定义,比较传统”备课”与现代地理教学设计的区别

3、简述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并举例说明。

4、试述地理课外活动的作用、指导原则及主要类型,你们通常开展哪些地理课外活动?有何见解?

5、试述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意义、特点、主要内容、指导策略及一般方法。你校学生开展过哪些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何见解?

6、试述一般用于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并结合课改要求及教学实践发表自己对此评价体系的见解(优点、不足及建议等)

2、简述地理教学设计的定义,比较传统“备课”与现代地理教学设计的区别

答:地理教学设计的定义是在教学实施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现代地理教学设计即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地理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比较传统”备课”与现代地理教学设计的区别:传统备课即传统教学设计,其重要教学论基础是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教学论。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教学论基础是科学心理学与实证研究取向的教学论

第四次作业

名词解释(选作4个)

1、说课:说课即教师面对同行、领导、教研人员或评委,系统的说出某一具体课题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并参与研讨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2、地理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即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及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3、地理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地理教师指导下,用类似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获取并运用相关知识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的地理学习活动。

4、校本课程:

5、地理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和原则,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对教学目标、计划、过 程及效果给予的价值判断。

6、地理学习评价:

7、地理教学研究:

8、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单选题

1、教学目标设计“ABCD”模式中”B”意指:

A:表现程度

B:行为主体

C:行为动词

D:行为条件

2、教学目标设计“ABCD”模式中”D”意指:

A:行为条件

B:表现程度

C:行为动词

D:行为主体

3、E.A戴尔“经验锥形”揭示了学生以下何项与教学媒体选择间的关系: A:年龄

B:性别

C:经验

D:家庭

4、利用眼耳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促进其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下述中的: A:阅读欣赏法

B:聆听欣赏法

C:视听欣赏法

D:图片欣赏法

5、姿态言语不包括下述中的:

A:站姿

B:坐姿

C:足姿

D:行姿

6、情境陶冶模式不包括下述中的

A:创设情境

B:习题操练

C:参与活动

D:总结转化

7、地理教学策略中提到的”先行组织者”意指:

A:课前的教师备课

B:课前的学生组织

C:先于学习的引导材料

D:先于学生的教师行动

8、地理教学中的"概念同化”过程主要是:

A:自下而上

B:自上而下

C:左右推演

D:举一反三 多选题

1、《地理教学论》课程的核心四论包括下述中的:

A:教学发展论

B:教学方法论

C:教学环境论

D:教学评价论

2、地理程序性知识不包括下述中的:

A:地理概念

B:地理分布

C:地理成因

D:地理方法

3、地理教科书深层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包括下述中的:

A:图像系统

B:知识系统

C:练习系统

D:能力系统

4、地理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下述中的:

A:学生兴趣需要

B:已有生活经验

C:身体发育水平

D:现有知能水平

5、发展学生地理能力的主要途径不包括下述中的:

A:记背课本知识

B:加强技能教学

C:频繁课堂训练

D:关注个性差异

6、地理课外活动的意义不包括下述中的:

A:呼吸清新空气

B:促进身体发育

C:改革教学模式

D:培养全面素养

7、地理课程资源的主要特点包括下述中的:

A:内涵的动态性

B:类型的多样性

C:内容的开放性

D:功用的独立性

8、地理教学研究的选题原则包括下述中的:

A:需要性原则

B:理论性原则

C:地理性原则

D:创新性原则 论述题:(选作3题)

1、简述地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与主要方法

2、简述地理教学研究含义及意义

3、简述地理教学研究选题原则与主要研究方法

4、简述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和意义。专业成熟教师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5、什么是教师专业化?试述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构成及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你对此有何见解?。

6、试述地理教师多维视野与观念变革的主要内容,你对此有何见解?

2、简述地理教学研究含义及意义

答:地理教学研究是指以教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索和发现地理教学规律,从而发展地理教学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活动。

意义:(1)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2)推动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3)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4)提高地理教师专业化 素质

3、简述地理教学研究选题原则与主要研究方法

答:地理教学研究选题原则:(1)需要性原则——目的原则(2)可行性原则——条件原则(3)地理性原则——科学特色原则(4)合理性原则——科学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价值原则

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总结法等。

4、简述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和意义。专业成熟教师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意义:(1)有利于地理教师及地理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2)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及地理素质教育质量提高(3)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一体化。

专业成熟教师的突出特征是:(1)受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2)具有专门的儿童发展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3)具备教育实践能力,包括教育活动主持能力教育性反应意识,教育监控能力,对儿童的行为、学习、交往、情感的指导能力,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支持性同伴关系和家园关系等(4)具有专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等。

多选题

7、地理课程资源的主要特点包括下述中的:

A:内涵的动态性

B:类型的多样性

C:内容的开放性

D:功用的独立性

8、地理教学研究的选题原则包括下述中的

A:需要性原则

B:理论性原则

C:地理性原则

D:创新性原则

地理教学论答案 篇2

在教学中, 一般的物理教师都能做到课前精选例题习题, 讲解时认真分析题意, 帮助学生在审题中抓住关键点, 解决问题后及时总结以及对习题进行扩展。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从生活或实验中寻找物理问题的情境, 设计一些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物理习题, 使得学生在习题教学中能发现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 同时能够借助自己生活实践中的经验, 深刻理解学到的物理学知识。

然而习题教学中容易忽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那就是进行答案验证的步骤。在实践教学中发现, 有很多学生没有对答案进行验证的习惯, 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这一习惯, 但是做法一般是从头再做一遍进行检查;再好一点的学生会使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验证不同解法的结果是否一致。实际中往往发现, 学生对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很难检查出来。如计算漂浮在水中的蜡块的密度时, 计算结果为每立方厘米1.5g, 明显与常理不合, 学生竟也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强调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题目, 而对于完成之后答案的验证重视不足。

在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一书中, 笔者发现该教材的例题讲解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分析概括问题、求解未知量、验证答案。可见, 美国的物理教学非常重视对答案进行简单的验证。这一过程并非可有可无, 教师对学生强调这一步骤, 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以及对答案正确与否的敏感性。

笔者认为在习题教学中, 教师应该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答案验证:单位是否正确和数值是否合理。

一、单位是否正确, 在验证时要用到量纲分析

对单位进行合理性分析, 可以用来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很多物理问题的解答, 并不是简单地带入公式, 而是选用公式的变形或者是连续使用好几个公式来实现的。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快速自检的方法就是检查结果的单位是否合理。教师在例题讲解后可以要求学生看一看答案的单位是否和所求物理量的单位一致, 从中还可以教给学生量纲分析的观念, 也就是把单位作为代数量与其他物理量一样进行运算分析。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物理量的单位有更明晰的认识, 而且能让学生发现公式记忆中的错误。如单摆的周期公式中, 很多学生容易记成T=2π姨g/l, 应用量纲分析:g的单位是m/s2, l的单位是m, 就能发现T的单位是l/s, 而不是周期的单位s, 从而得到正确的公式应该是T=2π姨l/g。

例1 (2009北京卷22题) :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1) 推导第一宇宙速度v1的表达式; (2) 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运行轨道距离地面高度为h, 求卫星的运行周期T。

错解:有些学生记不清向心力的表达式, 错记为mg=mv12, 计算结果就变成了, 或者记错周期和角速度的关系为ω=T/2π, 结果就是。如果重新做一次来检查, 由于公式记错, 很难发觉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时采用量纲分析, 就会发现单位有问题。仅以第一问为例:速度的单位是m/s, 重力加速度的单位是m/s2, 半径的单位是m, 得到的是时间的单位s, 因此结果只可能是。学生通过量纲分析, 就能发现单位上的不对等, 进一步检查后就会发现起因是mg=mv12这一式子中g的单位和v12的单位不对等。

二、数值是否合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数据是否符合常识

很多学生习题做完, 用量纲分析发现单位没有问题就觉得万事大吉, 也没有进一步地思考数据是否与常识吻合。教师在完成习题讲解后应强调将结论与生活常识对照, 看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避免学生得出摩天大楼的高度为十几米或者蚂蚁的速度比飞机飞行的速度还快也浑然不觉。

例2 (2008上海卷20B) 某小型实验水电站输出功率是20kW, 输电线路总电阻是6Ω。 (1) 若采用380V输电, 求输电线路损耗的功率。 (2) 若改用5000V高压输电, 用户端利用n1∶n2=22∶1的变压器降压, 求用户得到的电压。

解: (1) 答案略。 (2) (具体代值计算过程略) 输电线上的电流强度为I=P/U=4A, 用户端在变压器降压前得到的电压为U1=U-IR=4976V, 根据U1∶U2=n1∶n2, 用户得到的电压为。

错解:有些学生将变压公式错记为U1∶U2=n2∶n1, 计算出来的电压值为。根据常识, 用户得到的电压一般应为220V左右, 这一结果明显有误, 进一步分析, 学生就能够发现可能是公式记错。

2. 数据是否符合简单的物理原理

有时候计算出来的数据和常识是否吻合很难判定, 然而用简单的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教师在习题讲解中应注意全面分析结论是否符合物理原理。比如水平投掷飞镖时靶也正好下落, 判断是否能击中靶, 很多学生分析竖直方向的运动, 认为飞镖下落与靶下落距离一致, 因而可以击中;却没有讨论飞镖的射程是否能到达靶位, 如果飞镖初速度较小, 射程比靶位与出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还短, 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击中靶。学生想当然的分析有时会与基本的物理原理不符。

例3一个体积为25cm3的物体, 所受重力为0.2牛, 求该物体在水中静止时所受的浮力多大? (取g=10 m/s2)

解:物体的密度为0.8g/cm3, 小于水的密度, 因此静止时漂浮在水面上, 所受浮力与重力平衡, 为0.2牛。

错解:浮力F=ρ水V排g=1.0×103kg/m3×10N/kg×2.5×10-5m3=0.25N, 学生没有判断物体在水中静止时的状态, 因而错将物体体积作为排开水的体积。如果养成答案验证的习惯, 就能注意到所计算出的浮力大于重力, 因而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违反简单的受力平衡原理。

3. 结果是否符合图示

在物理习题解答过程中, 经常要借助图示法, 同时要借助几何分析来完成一些数据关系的建立。如果计算中没有用到图示法, 教师可以在验证时作出图像, 找出其中的几何关系, 验证数据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在完成习题之后, 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完成对自己结论的检验。如教师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习题时, 可以先用代数方法解题, 然后用作图法来判断数值是否合理。平时训练学生习惯用图示来检验做题结果, 还有助于学生在图像类选择题中选择正确的图示。

例4 (2009江苏卷4题) 在无风的情况下, 跳伞运动员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跳伞, 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 下列描绘下落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vx、竖直分量大小vy与时间t的图像, 可能正确的是 () 。

解:此题为选择题, 可以采用答案验证法来完成。从题意分析:跳伞运动员水平方向初速度为飞机的速度, 水平方向受到空气阻力作用, 做减速运动, 由于空气阻力随速度减小而减小, 因而加速度越来越小, 故运动员水平方向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 B图示符合理论分析, 故正确;竖直方向上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 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速度增大, 同时受空气阻力, 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为保证自己安全落地, 跳伞运动员会适时打开伞包, 增加阻力, 竖直速度又开始减小, C和D的图像都是竖直速度不断增大, 故不正确。

综上所述, 答案验证应该成为习题教学中一个必须强调的内容, 教师如果能在例题讲解、练习评讲中注意增加这一环节, 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这一习惯, 就能主动发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主动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 同时进一步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论答案 篇3

是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事物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要准确地认识它们,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更新观念。就像美国实业家罗家费因格那样,针对现实生活中“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富有思辩色彩。应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为他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独行的创新思维。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甚至每一个人都应做到的。

此篇课文旨在要求我们做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课文经过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并引用某心理专家小组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留意自己的每一个细小的想法,并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一旦产生新的灵感,就相信它的价值,并契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而这一切的前提也要求我们平时要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来充盈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才识渊博。而后做到精通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并能组合知识,形成新的创意,你就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你就有可能创造奇迹,就有可能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是的,人不能只拘泥于一个答案,不能只拘泥于前人的思维和结论,这样你就会止步不前。要有自己的意见,要有自己的思维,这样才会有所突破,才会有所创新,才会有所进步。

课程与教学论答案整理 篇4

一、简答题:

1、简述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P40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类型。P77

3、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P159

4、简述新课程结构的特点。P145

5、简述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P126

6、简述学习的几种隐喻。

(1)“学习是反应的强化”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即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行为主义者认为,通过对刺激反应的强化,可以加强学习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观点是与受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深刻影响分不开的。

(2)“学习是信息加工与知识获得”

学习实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由于这种信息流只是一种猜想,是永远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式来推导这种信息;这取决于理论家想要说明哪一种内部过程。也许,可供选择的许多信息流程图都是站得住脚的。

但就一般而言,信息加工论者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1)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2)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了。借助合理的科学方法,人们将对这种心理过程有更多的了解。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启迪的:(1)刺激选择不像埃斯蒂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2)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与此同时,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加工理论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的。(3)“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当今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一种仅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恰恰相反,他们所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4)“学习是意义的社会协商”

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社会性对话的过程。它强调了学习者在到达个人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分享。这是“有意义学习”属性之一“合作”的一个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是通过协商过程共享对象、事件和观念的意义的。社会协商是社会建构主义解释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个体通过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以建构、发展知识来学习。具体包括:

1、关于学习条件。首先,社会建构主义注重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先前经验的意义。其次,关注知识所赖以产生的社会情境。知识的意义总是情境性的,知识源于现实,知识寓于现实,知识用于现实,知识的理解需要相关的感性经验(主要通过社会协商获得),知识的建构不仅依靠新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而且需要学习者与相应社会情境的相互作用。第三,强调“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的作用,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

2、关于学习过程。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英国著名数学教育专家珀尔·欧尼斯特(Paul Ernest)也指出,社会建构主义的中心论点: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社会和物理世界“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因为发展的主要媒介是通过交互作用导致的意义的社会协商。两位学者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过程的主张。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三部分主张不是各自独立,零乱组合,而是相互依存地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有一主导思想贯穿其中。这一主导思想是:承认社会性的客观知识存在并可被认知,个体通过与社会的协商(主客体间的互动),充分利用符号、语言、活动等中介或个体被中介,来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获得持续发展。(5)“学习是实践的参与”

这个没找到,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用行为主义解释的,如果将实践看做是经验的话。但好像用社会学习理论中亲历学习解释也是可以的。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6)学习是联通

1、提出背景:(1)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变,同时,网络也带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不断增长,其更新周期与半衰期不断缩短,而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知识,这为联通提供了前提。

(2)学习工具、方式和学习资源的转变。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或纸质书的学习,而是通过网络,或者是团队交流学习等获得知识。

2、知识观(1)知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就如管道中的石油,不断流通,管道就是联通的各个结点;(2)知识以片断的方式散布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拥有其中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创造、完善、更新和批判等。

3、学习观(1)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强调人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和知识网络的建立。(2)学习重心不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的行为中。它主张个人可以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加工、运用等下放给网络中的结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中;

4、实践观(1)认为“不知道”不是因为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做的过程;(2)对联通中结点的重视,强调建立个人学习网络后,在网络中的各个联通的结点要及时的更新,否则结点有可能会断掉。

5、创新观

创造性是看到“现有思想或概念之间的新联系”,并建立新的现实的能力;

6、对课程整合的启示

(1)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根据新的时代而作适应性的调整,如以前要背诵的或者要记忆的知识,现在有网络的存在,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搜索到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联通主义中把部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下放给放落中的结点的学习观。

(2)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历史”,要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那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网络。

二、论述题:

1、比较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必选)P130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不同知识和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 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的内容。学科课程可以分为科目 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有肋于系统地传承人类的文 化遗产,有肋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经验、生活知识,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容易导 致忽视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单调的教学方法,变革的 难度较大。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旨在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优点在于: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动机、需要、兴趣,能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它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整合起来,有助儿童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其局限性表现在: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经验课程难度大于学科课程,要求老师有相当高的组织能力。经验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课程学好了,为经验课程确立了知识基础,并为学习经验课程提供认知能力的准备,有肋于经验课程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在经验课程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知,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习学科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一)趋势:

一、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二、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未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它主张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认为教育活动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课程生活化之要旨。

三、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四、采行课程的弹性化

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在此原则下,欧美出现了所谓“变通学校”、“开放学校”、“自由学校”和“教育公园”等具有弹性的教育环境设施,此类学校在学制、课表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伸缩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评定方面也采取多元化标准,以便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日本也有“空白课程”的安排,其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程,选择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目前,世界各国在课程的改革中都避免课程单一化及形式化、僵化的缺失,而力求达到弹性化、有效化的目标。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新型意义上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具有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

(二)我国的课程改革措施

1、提升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 为课程改革立法;为了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应该引起整个国民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工作来部署, 实现从教育蓝图到政府法案的实质性转变。

2、建立课程问责制度, 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的整体工程, 课程改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贯彻落实不力甚至随意篡改的现象, 执行结果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督, 行动方案缺乏科学研究, 课程方案改革在推行过程中不断走样等问题,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按国家课程计划实施这里存在着严重的课程政策执行力问题, 因此, 要求加强领导, 合理组织, 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地方政府要以国家赋予的权责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真正做到“ 有所为”和“ 有所不为”。

3、,提供课程改革的财政保障;

在纵向维度上, 应该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教育财政制度, 那些财政相对困难的地方政府或学校应该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 从而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在横向维度上, 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 要着力改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的直接投入比例低于县和乡(镇)两级政府, 而这两级政府财政又相对薄弱, 导致政府支持教育财政严重匮乏的局面;要突破传统观念,借鉴别国经验, 激活民间资本, 逐步建立教育捐赠制度, 完善各种教育基金, 如贫困学生基金、教师教育基金、图书馆专用基金等。此外, 要为特定的教育项目提供专项拨款, 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农村教育中的教师培训, 课程资源建设等专项经费。最后, 要建立合理的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改革效益和社会监控的经费预算、使用和审核制度。这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4、建立评价系统, 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

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不是教师的素质, 如果从横向与其他行业相比较的话, 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相当不错了;其实课程改革真正的瓶颈是评价, 是管理。

一直以来, 我们的教育质量评价基本上等同于考试, 评价的组织和管理维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尤其是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缺失造成了严重后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需要建立一个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教育质量评价上各司其职的评价系统

5、完善评价系统和加强课程改革基础研究, 提高课程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等。明确研究与决策的关系。为了保持研究的独立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研究与决策的主体应适当分离。一方面, 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但不能取代决策, 决策要以研究为基础但不能完全依赖于研究, 需要决策者的独立判断。我们的研究一方面要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 为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 作为决策者应该首先意识到所有的决策都应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 特别是事关如此复杂的课程改革的决策, 绝不能“ 想当然”、凭经验。

3、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原则,并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调适。P107

4、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创新教学的一种表现,使教师的教学能在一个更高平台上展开,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共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使地理教学的信息容量增大,使学生及时了解地理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了解地理科学的实际应用,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决策能力,可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可以将知识讲授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这样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平时的教学经验及今天的学习谈谈如何开发周边的课程资源并用于教学中。

一、开发和有效利用图像的课程资源

运用图像来进行地理的直观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地理事物,解决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的能力,比如:用冬季风的示意图,这冬季风的示意图非常形象直观,它可以直接让学生看到冬季风的来源,冬季风刮的风向,以及它离我们国家哪个地方是非常近的,所以说给学生的印象是非常直观形象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二、开发和利用多媒体的课程资源

幻灯投影片、挂图、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创设地理课程的情境,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

三、尽可能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

电视和广播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电视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学生每天从电视上获取的科技信息是非常重要和直观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生动的课程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如某地理教师在电视上播放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新闻后,组织学生探究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是什么?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等。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探究活动,尽管他们提出的答案很不完善,但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将使他们永生难忘。

科技馆、少年宫、工厂、农村、科研单位是社会科学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科技馆、少年宫集中了许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但在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时,目的性应该明确。参观工厂、农村、科研单位,这些地方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样的参观往往具有科学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多种功能,可以由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组织。

总之,地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地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5、LICC范式课堂观察框架

(1)学生学习(L)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2)教师教学(I)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3)课程性质(C)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课堂文化(C)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无合作、评课无依据、听评课无研究的症状,体现了专业性的丧失。课堂观察LICC范式从当前作为一种课堂研究的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出发,坚持科学实用主义,通过对课堂的解构,倡导教师组建不同的合作体,采用类似科学观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LICC范式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研究范式,旨在推进人们对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作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范式”指涉的三大核心要素:共同体,问题域,解题方法或思考方法我们按照这三个要素来分解课堂观察LICC 范式。

(一)教师课堂观察合作体

教师的专业事务可以分两大类:一是个人实践,二是合作实践。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 务活动,而是一个合作体的专业实践。课堂观察主要不是教师的自我观察,也不是教师个体随意去“观”别的教师的课,而是指有组织、有准备、有程序的专业活动,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团队或小组才是合作体。据笔者研究发现,一个合作体必须至少拥有四个元素: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

(二)问题域:课堂教学的解构

课堂的四个要素(见下图):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课堂观察LICC 范式的命名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其中学生学习是课堂的核心,另外三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图中的箭头表明各要素 间的关系。出于观察的需要,遵循理论的逻辑,将每个要素分解成5 个视角,再将每个视角分解成3~5 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 要素20 视角68 观察点”。这为我们理解课堂、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和实用的研究框架。

(三)解题方式:课堂观察的程序

在明确了主体层面的“合作体”和内容层面的“问题域”后,范式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解题方式”了。在库恩看来,运用这一层面上的范式能使常规科学解决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所以,范式可以“提供概念上和实验上的工具”。[10]

一个范式,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式、方法、工具来解决疑难的科学问题;作为听评课的新型范式,一项专业的研究活动,课堂观察同样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在研究方法层面有两层意思。其一,课堂观察遵循可观察、可记录的原则,通过解构课堂,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其二,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需要借助于三个阶段的持续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主要是让上课教师陈述内容主题、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习结果检测等,以便观察者确定有针对性的观察点。课中观察主要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任务开发课堂观察工具,以便自己收集更可靠的证据,并根据课堂观察工具,选择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实地观察,收集那些可以作为关键性证据的课堂实录,或记下自己的思考。课后会议阶段主要关注定量或定性分析、有效学习的证据、资源利用的适宜性、预设与生成以及上课教师的自我反思等;最后,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指向教学改进的、针对此情此境此教师的建议和对策。

四、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贡献与局限

课堂观察LICC 范式隶属观察/评论范式,它坚持科学实用主义,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倡导基于证据的研究,推崇评论中的对话与分享,指向教与学行为的改进,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的发展。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它能够在课堂研究范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贡献 1.丰富了有关课堂的知识

LICC 范式的成就之一是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4个要素。其中“学生学习”占据中心地位,其他3个要素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每个要素被分解成5 个视角,每个视角又被分解成3~5 个可供

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 要素20 视角68观察点”。这种对课堂的解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课堂的认识,也为开展课堂观察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2.提供了一套程序与技术

LICC 范式规定了课堂观察的程序,即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保证了研究的针对性与延续性,克服了传统听评课的随意、零散、肤浅等问题。同时,还提供了观察点确定、观察与记录工具的开发、数据处理与推论、课例编制等技术,体现了教师研究的专业性。3.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学习

LICC 范式的专业性标志就在于,课堂观察的对象主要不是教师教学而是学生学习,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设计的。因此课堂观察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五年多的实践证明,课堂观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使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浙江余杭高级中学生物教研组为例,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 岁的9 人教研组,通过4 年来的课堂观察,在教研系统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该组获奖论文有39 篇,其中,省、市级一等奖6 篇;发表论文18 篇,其中核心期刊14 篇;出现了人人有奖、人人发表论文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开展课堂观察把写论文的方式改变了:从坐而论道“写”论文变 成了起而行之“做”论文。

(二)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局限性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篇5

(第9—11章)

一、填空题

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和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 和 参观法”。

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4.课堂管理包括“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B)。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 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 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2.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这说明教学动力具有(B)特征。

A.动力性 B.方向性 C.动态性 D.转化性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A)——()——拟定计册——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 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4.(D)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程序教学 B.自学 C.个别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C)。

A.实验法 B.实践法 C.研究法 D.练习法

6.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A)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7.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C)、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P205 答: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P221

答;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它的主要观点是:

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深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经验外,教学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教学就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的过程。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P208-209

答: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1)双边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2)认知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3)实践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有(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P236 答: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学生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它的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P241

答: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的主要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工艺学等学科上呈融合化趋势。(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趋向两者的辩证统一。(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代教学模式研究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强调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P259 答:“道尔顿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尔顿制”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P261-264

答: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有(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p276

答: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主要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其中包括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其中包括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其中包括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四、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21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249--250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

(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3、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P269-270 答:目前中小学班额人数过多,学生座位古板老套,教室设备落后。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深感当前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改革,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后,了解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主要是:。(1)缩小班级规模。班级规模大小影响课堂教学管理。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如美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特朗普制就是大班、小组、个别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试验,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可采用马蹄形、圆形;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根据特殊的需要座位还可设计为弧型、辩论型。(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欧美等国试验并推行许多以个别化教学为标志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第一,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第二,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箱设备等。

4、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P273-274 答;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一般地说学生不喜欢对自己行为加以评价,特别是消极性评价。教师拟多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能较为客观地对待。(2)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3)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有学习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高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该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室,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5)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步探究的兴趣。

5,举课堂教举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所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P223-225

答:案例: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鹅》中第二自然段:“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的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丹顶鹤的底稿,请你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的内容,给它填上合适的颜色。完成后,各小组内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丹顶鹤,大家评一评,把你们这组认为最美的画推荐出来,贴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起与你欣赏。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运用了“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在这里,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意,采用画一画的形式,使学生对丹顶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刺激了他们的感官。

6、分析某一课堂教学片断,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245—248 答:语文《雨点》的教学片断:

师: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池塘里。你们看,池塘里的水很平静,一动不动。书上用了哪个词语? 生:睡觉。

师:小雨点落进了池塘里,它闭上了眼睛,舒舒服服地躺在池塘里睡觉。小雨点会想到什么呀? 生:„„

师:小雨点睡得多香多甜哪,我们千万别打扰它。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练读“睡觉”。

师:读好了词,你能读好第一句话吗? 生练读。

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看看图,读读词,已经读懂了第一句话,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读第二句,看看能不能读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篇6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 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 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等内容。6. 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0.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C社会需要。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 容易组织和管理

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8.《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 C 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 9 .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

10.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育史修养

三、判断(10小题,每题1分)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四 简答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2.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3.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4.语文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五 论述(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理念和这次课程改革? 2.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

3.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你有何看法?

六 实际运用(20分)

1.请为《 背影》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

答案 一填空

1.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2.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3.“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课堂六步教法”、“情境教学法” 4.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 5.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6.反馈、评定、激励、7.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8.《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9.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 10.能力结构、品德结构

三、选择

题:(每题2分,共12分)

1.ABCD 2.ABD 3.ABD 4.ABCD 5. B 6 B 7.ACD 8.ABC 9.AC 10.ABCD

三、判断1.(×)2(√)3(×)4(√)、5(√)6(×)7(×)8(×)9(√)10(×)四简答 答案:

1.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2.(1)讲授法(2)通读法(3)讨论法(4)练习法

3.(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3)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4.(1)语文教学的共性原则:a.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b.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c.基本素养与情感态度相结合的原则 d.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相结合的原则(2)语文教学的个性原则:a.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b.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 c.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d.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论述

1.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2.要点: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知识更新、理念更新、终身学习、教研结合。

3.要点:

语文教师教学语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挖掘出文本中一些美好的东西,使学生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产生无限的向往和憧憬,结合具体的课文举例说明。

运用题

地理教学论答案 篇7

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 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 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 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

分类讨论思想, 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分类思想不像一般数学知识那样, 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掌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学习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 逐步渗透, 螺旋上升, 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内涵。下面就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教学中“分类思想”的运用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数学概念导学阶段———启发学生分类讨论意识

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 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 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贴近生活, 使学生易于接受, 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每个学生在日常中都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 如人群的分类、文具的分类等, 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 把生活中的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 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 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 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的分类、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的性质等, 都是渗透分类思想的很好机会。

二、数学概念探究阶段———指导学生分类讨论方法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 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以概念为基础, 以过程为导向, 是概念教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范例, 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观察、比较, 对概念进行假设、验证, 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 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分类讨论。初中阶段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条件引起的讨论; (2) 由数学变形所需要的限制条件所引起的分类讨论; (3) 由于图形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讨论; (4) 由于题目含有字母而引起的讨论。其次, 要让学生把握分类的原则。分类的原则: (1) 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 (2) 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 (3) 分类讨论应逐级进行。最后, 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分类讨论方法。分类是按照数学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 掌握分类的方法, 领会其实质, 对于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分类必须是周全的, 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有些数学概念是分类给出的, 解答此类题, 一般按概念的分类形式进行分类。学生通过适当练习还是比较容易能掌握的。一般来讲, 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 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 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如一次函数y=kx+b中, 对k、b的取值的讨论:k为什么不能为0, b为什么可以为0, 要让学生知其然, 方可才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运用自如。又如,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a的取值问题, 根的判别式Δ=b2-4ac的值的讨论问题等。另一类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确定, 逐一讨论解决问题。如三角形中高的位置的确定有三种可能。正方形中找一点, 使其与正方形各顶点所连的线段分正方形为四个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点共有五种可能等。

三、数学概念运用阶段———强化学生分类讨论思想

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对概念有了一般了解。理论只有与实践不断结合,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强化所学概念, 概念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解决运用能力。故我在每节课后布置与所学内容相适宜的题目, 让学生练习中巩固所学内容。这样做也是出于不断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 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在解题教学中, 通过分类讨论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加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缜密性。

例如, 化简:x+2+x-1。

分析:这是根据绝对值的意义, 围绕正数、零、负数进行分类讨论的。

由题可知:当x=1时, x-1=0, 当x=-2时, x+2=0。故将数分成三类: (1) 当x<-2时; (2) 当-2≤x<1时; (3) 当x≥1时, 即可化简这个代数式。

解: (1) 当x<-2时, 原式=- (x+2) - (x-1) =-2x-1;

(2) 当-2≤x<1时, 原式= (x+2) - (x-1) =1;

(3) 当x≥1时, 原式= (x+2) + (x-1) =2x+1;

再如, 解关于x的不等式:ax+3<2x+a.

分析:通过移项, 不等式可化为 (a-2) x<a-3的形式, 然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分为a-2>0, a-2=0, a-2<0三种情况分别解不等式即可。

有些几何概念是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例如,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 底边长为a, 则其腰上的高是。

分析:本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而把问题分解为:当等腰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时以及当等腰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时这两类来解决的。

再如, 已知:坐标平面中, 点A (2, 0) , B (0, 4) 。在x轴上求一点C, 使△ABC为等腰三角形。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等腰三角形的边有腰与底之分, 学生只有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 根据图形的特征及相互关系作如下分类, 逐一解决问题, 才能解决最终问题。

从已知边AB入手, 进行分类:

因此, 数学概念的教学, 不可让学生生硬地死记, 一定要理解。讲解这类习题时一定要教会学生这种分类的思想方法, 确保答案的完整、全面。

地理教学论答案 篇8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日渐明显。文章在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和现代教学改革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论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现代教学论 体育教学 运用

[作者简介]冯天瑾(1973- ),男,广西容县人,桂林医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论。(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96-02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过程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教学思想的转变从内部和外部都对教学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许多教育家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根据教学理论改革实验和研究成果,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点、主张。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新的发展,对推动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多层次、多维度的进展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

现代教学改革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日渐呈现出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和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形成了从开始到准备、从整队到编队、从讲解到示范、从学习到复习这样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身体锻炼,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也忽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自主学习,教学效率低。这种固定的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之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难以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

2.在教学目标任务上,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需要。在传统的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下,体育课必然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地位,忽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不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这与时代所赋予的体育教学任务是不相符的。

3.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微观的学习。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形成了一种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模式,教师讲解、示范成为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讲解与示范反反复复,学生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练习,学生智力得不到开发,思维受到限制,心理受到压抑,不利于创造力和主动精神的培养、智慧潜能的开发以及健全个性的形成。

二、现代教学改革的特点

在世界性教学改革的激流中,我国教育界也兴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当前的教学改革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性。现代教学逐步加强了对发展职能的认可,改变了传统教学强调统一,强调集体,忽视学生个别差异的做法,认为教学必须承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按照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养和全面的提高。

2.创造性。缘于现代社会科技知识的日益丰富、学科分化与综合趋势不断带动过程的智力化等现状,教学的功能从以知识传授为重心转移到以发展智能为重心,而以学生智能为出发点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改革不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意识,而且更注重组织学生的创造行为,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情意性。现代教学改革逐步意识到,情意因素作为认识过程中的动力系统,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着巨大的作用,教学和学习过程就是以加强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因而,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主体性。现代教学改革已明确提出要从重视“教法”研究转向重视“学法”研究,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来实现的,教师要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地位,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我理解的自由和权利。从“学生主体”这一原理出发,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三、现代教学论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现代教学论是研究现代教学规律的科学。体育教学不仅承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来进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1.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和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其弊端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日益明显。而适应现代教学规律的现代教学论,其原则之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它要求教师去启发教育和引导学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因此,根据现代教学论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通过其所创造的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激发学生依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课堂教学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二是由同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三是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四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五是由单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六是教师由居高临下向和谐、平等、融洽转变;七是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帮助他们把知识与智力、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学目标由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发展转变,强调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高校教育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包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应该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内在积极性和一定的创造潜力。要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力,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探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作为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对新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欲望,树立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训练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想办法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检验。教师在提出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之后,还要帮助学生把问题进行分解,提出新的疑点,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进一步调动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态度,并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发挥教学情感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认为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同时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是促进人的学习、工作和训练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不仅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更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情感的动力、感染等功能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要在体育教学中调动情感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发挥教学情感功能的基础。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只有培养、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会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也是发挥教学情感功能的重要因素。

总之,现代化的教学,必须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其中素质教育尤为重要,所以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的改革也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熊广德,苏祝捷.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5(6).

[3]刘锦,张松奎.论现代教学论思想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季浏.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下一篇:参观廉政文化进校园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