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共8篇)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篇1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A)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施瓦布
D.杜威
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C)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4.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C)
A.艾斯纳
B.斯宾塞
C.韦迪
D.布劳迪
5.以下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代表的是(B)
A.罗杰斯
B.布鲁纳
C.杜威
D.克伯屈
6.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C)A.目标分析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过程分析
7.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D)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8.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是属于(D)A.主体取向的评价 B.客体取向的评价 C.目标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9.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D)A.上课
B.被动作业
C.训练
D.主动作业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C)A.课程专家 B.教材专家 C.课程集体
D.教师
11.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称为(B)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A)A.学科
B.目标
C.计划
D.经验
13.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D)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C.卢梭《爱弥儿》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14.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是(A)
A.强调学科结构
B.强调学科知识
C.强调学生心理
D.强调学生兴趣
1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B)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评价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16.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C)A.初级学习
B.分散学习
C.高级学习
D.集中学习
17.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C)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轮形课程
D.广域课程
18.“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在课程变革中的(B)
A.地位平等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C.义务关系问题
D.利益关系问题
19.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A)
A.情境教学
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
D.程序教学
20.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C)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2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B)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D)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2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C)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 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24.“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A)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C)A.教育平等
B.教育的高质量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多元价值观
26.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B)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量的评价
D.质的评价
27.“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A)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2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层价值取向是(B)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解放理性
2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是(B)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30.“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B)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1.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1分);课程内容 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32.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有吸引力、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33.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第三,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4.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3)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5.按照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的划分,课程与教学评价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特点: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 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特点: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的预 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1957年到80年代。特点;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定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第四阶段:80年代以后由古巴和林肯提出的。特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的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共16分)
36.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时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
优点: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儿童可以在与文化的与科学知识交 互作用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强调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的价值。
不足: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它智力品质的发展;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的教育艺术,教师比较难适应。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篇2
西方自然法观念在19世纪中期到“二战”的时间里, 由于经验论和实证主义的受欢迎而一度中断。但是这些质疑只是自然法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它那种“因自然而人事”的传统依然保留着。在形而上学的法则传统文化下, 西方近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者与研究者们都从自己生存的社会角度来找寻一种最贴近人的自然规律的教学之法。
人类总体文明的全面性、丰富性与人类个体发展的局限性、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是教学的发生学前提。就是因为人类文明的这对基本矛盾关系, 才会出现以教学为主要途径的学校教育, 而且这种专业化教育教学的规模传播得越来越广。如何才能使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本源的生机与内在的动力, 以及以什么形式的知识作为出发点才能使教学反映到社会的发展、人的成长、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成为西方教育者努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 “理性”认识教学观的延展
从知与行的角度来说, 西方以自然为法的教学思想能够给我们一个更为具体的行动力指引。其中, 杜威的思想又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 起着承上启下与转折的双重作用。杜威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连续发展;经验本身不仅包括经验到的地方, 还包括经验的过程;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使儿童与学科知识真正统一起来。他根据反省思维的心理机制提出了“问题教学法”, 包括问题的感知、问题的界定、问题解决的假设、假设的逻辑推理、通过实践验证假设。他认为由问题引起的无知感正是学生爱智的起点, 而“问题教学法”所体现出的科学认识方式就是反省思维的最佳方式, 并能够产生出最好和最有派生力的知识, 其适用于人类经验的所有领域。
(二) “认知智能本位”认识教学观的延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为使学生的心智与科学素养方面得到有力的发展, 学术界借鉴了新发展的教学论流派思想。学校的教学目的中有一方面特别重要, 那就是要重点培养新时代的学生, 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地从事探索研究,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结构课程与发现教学法是布鲁纳提出的, 这一教法是需要把一般迁移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它对我们进行理科的教学, 尤其是科学教育这一科目中有很大的帮助。皮亚杰致力于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探索。他认为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行为,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重点关注儿童身心智力的发展。
需要承认的是, 自然中包含着一种辩证的规律, 当任何事情被放置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加以崇拜信奉时, 一种反压抑的“返”运动就会悄然崛起。教育心理学界对发现法的过度崇尚同样引起了另一种自然的学习方法———接受学习的醒悟与抗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 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 也可能是有意义的, 这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各方面条件, 而不是学习发生的形式。
美国学科结构化运动曾经轰动一时, 而后人们又开始关注情感教学, 这就是所谓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 也就是以学生自身为出发点, 重点关注于人的情感, 而且认为其和自身的意志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然而, 认知教学属于机械的范畴, 对于学生的教学仅止于生产工序一样, 它应该是服务于情感教学。在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中, 课程的形式应该是师生之间和谐相处, 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引导者,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接受学习。它们是教学的目的, 而不是有效教学的手段。这显然是对唯智论认识—教学观的本末反驳。
二、以自然为法观念与课程范式的转换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美国的课程知识思想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涌来。这些知识话语多样的课程知识对我们并不仅仅指的是一种有关课程的知识, 其还蕴涵着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复杂社会文化信息。
(一) 理论观的转变
在古希腊时期, 在知性形而上学的开始形成之初, 理论是一种思考过程, 这个思考过程是不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考虑事物本身的, 而是从一种普遍和抽象的角度探索。这样建立的形式和法则既蕴涵道理适用于社会, 又让人可以对其进行深刻的思考。实践是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活动, 这里的社会生活既包括人体的物质生活, 又包括与群体利益相关的政治生活。到了中世纪, 人们又转变了思想, 既不满足于原有的理论具有完善性, 又不相信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内心的快乐。人们转而是以非理性的信仰取代理论。唯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思想一直偏受人们的崇尚, 认为凡事都应有其科学性所在, 科学性也就意味着实践性。近代启蒙运动的号角吹响以来, 人们便又逐渐开始重新关注科学研究与实证研究。在工具理性指导下, 实践只是其中的技术行为。经过这样几轮的反复加发展, 使得课程理解范式的学者认为课程开发范式的研究是违反历史、非理论的, 主张找回课程理论的反思性和批判性, 恢复实践的政治性和伦理性。
(二) 实践观的转变
在课程理解范式的时代, 学校是一个离课程理论范围很远的实践领域。学校里的大多数教师和行政人员在开始工作时就已形成了一个课程范式, 他们几乎不可能去系统修订或变革课程。课程研究者从一种新的理论角度来建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仅在表面上存在区别, 它们都具有存在的依据和功能, 不能混为一谈。
法兰克福学派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从这个学派所持的批判理论的角度分析, 它不标榜那种表达含糊不清、立场不鲜明的自然科学范式研究, 而是鲜明地提出对现代社会形式的否定。其目的肯定不只是想使知识本身得到增长, 而在于把人从枷锁中解放出来, 不再被动接受事物。实践不是脱离生活和历史的“原始材料”, 理论也不是实践的样本。
摘要: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中对课程与教学论 (总论) 专业研究生学习中的价值就是它的一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西方以自然为法教学观的延展和以自然为法观念与课程范式的转换两方面讨论两者的联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课程与教学论,延展转换
参考文献
[1]伊斯雷尔·谢弗勒.石中英, 涂元玲译.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爱弥尔·涂尔干.陈光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篇3
【关键词】泰勒 试卷 评语
·G423
一、引言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家泰勒在他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第四章里这样写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分析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总结。只是通过使用一些评估工具,知道约翰·史密斯得了97分,玛丽·琼斯得了64分,并不是一种对改进课程极其有帮助的恰当总结,更加有用的是,是做出了表明优点和缺点的总结,至少按照每一种目标做出的总结,在很多情况下,最好是可以为每种目标打出几个分数,做出几个总结,以便更好地描述这类特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因此,即使学生在发展成熟的阅读兴趣方面进步较小,知道学生是否在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方面有了进步,有时候很有用的。尽管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不像期望的那样令人满意,知道他们在解读技能方面有了进步,也是有用的,这种表明了特定优点和弱点的分析性总结,在使用评估的结果以改进课程的过程中是很有价值的。 泰勒在这里旨在说明在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时,单一的分数是远远不够体现的,要对学生在试卷上每一种目标的达成进行优缺点总结,这使笔者不禁想到试卷评语。试卷评语正是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评价过程之中,不把分数等级的结果作为学生发展的终结,而且寻求学生个体的迷惑点、闪光点、创造点,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以试卷为媒介,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去看待、评价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下快乐地学习、愉悦地成长、平等地分享。
二、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在各种考试测验中,老师们在批改学生试卷时,几乎总是参照标准答案来改,学生答对了则划上一个“√”,答错了则划上一个“×”,于是很快便算出整张试卷该得多少分,写上一个醒目的分数后,试卷便发给学生了,至于最后统计总分、班级平均分、名次等,只要老师记下每个学生的分数也很快算出来了。整个过程看起来教师在批改试卷时迅速快捷、效率很高,这里我们不禁对其充满了疑惑,学生看到的知识一个个赤裸裸的分数,他们只会简单的互相对比,仅此而已,丝毫没有其他作用,而且我们试问一下,假若A同学在考试中得了90分,B同学得了85分,能直接说明A同学比B同学优秀吗?针对一个同学而言,B同学即便得了85分,他仅凭分数能知道自己哪里不足,哪里需要加强吗?
分数不是考试的目的,考试只是一种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业水平的一种评价,一个赤裸裸的分数能说明什么呢?所以显然需要有评语。评语是一种运用描述语言,是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行为进行的价值评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带有“主观”色彩的质的分析,进而对学生人格各个侧面进行综合性肯定和鼓励。 国内学者对于评语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了。在90年代中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开始掀起学生评价研究的第二次浪潮。1997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指出:“评价学生只看分数,而且是百分制,差一分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这很不科学。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用正面、积极和充满情感的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激励学生努力向上。”
三、案例分析
对于试卷评语,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相对不是很多,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已经有作出过这方面尝试,而且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当前这种方兴未艾的试卷评语基本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试卷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评语。如XX:为什么会在试卷中出现这么多错误,老师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没有认真审题,不清楚题目要求;2、课堂上主动动脑思考时间太少;3、课外关心时政不够;另一种是鼓励性的评语。如XX,好样的,继续努力!XX: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试卷评语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下一则小案例便足以说明。
五年前的一次毕业生家长会中,一位学生的家長拉着我的手:方老师,你知道我女儿阿波现在为什么思政、社会成绩提高得那么快,而且学习兴趣劲头这么浓。因为我不是班主任,仅是一个学科老师而已,而且还兼着行政工作,说实在的没有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我笑着说,学生明白了各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你们家长也重视之故吧!家长似乎早有准备,从口袋里拿出一张试卷模样的东西,一看明白了:大概是我在她试卷上的一行评语给了她力量吧!(红波:老师知道你是一个不会让我失望的好学生!)她母亲真是高兴。她说女儿拿到试卷上你送给他的一句话,不知高兴了几天,我们父母也高兴,因为很少有老师会表扬我女儿,她成绩仅是一般,更没有见到象你一样赠言激励她的老师。怪不得家长把这张试卷珍藏得如此,怪不得阿波最近上课很爱回答问题,想不到我的小小举动竟引得了家长、学生如此地关注,如此地渴望,我也因而尝试到了试卷上初写评语的甜头,自此我坚信能尝试下去,会获得更多的收获,而且每当我写下一行,我会以一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去细细地品位、体味其中的“乐”、“励”、“鞭”。
从以上这个老师的博客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评语的重要作用,当然,案例中只是试卷中评语的一种。
四、结语
评语是教育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应该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告诉学生怎样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告诉学生自己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总之,评语应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出发,督促、改善他们的行为,提出善意的建议,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正如泰勒提出在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时,单一的分数是远远不够体现的,要对学生在试卷上每一种目标的达成进行优缺点总结,通过评语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成长,这也是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著 罗康 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238.
[2]杨维倩.中学班主任评语的分析与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08.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及答案 篇4
一、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38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试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P267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
(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我发现手指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妙用,如在教授《Shapes》时,就可以让学生用手指摆出各种图形、画出各种图形,边说边摆,学生就会兴高采烈的摆来摆去、画来画去。在画图形时我又把图形与单词的发音结合起来,如triangle有三个音节,我们正好是三笔把它画完,学生边画边有节奏的把这几个单词说出来,很快就可以记住了。当他 们对单词初步掌握后,就可以让他们玩我画你猜的游戏,即用手指在对方的背后画图形让对方来猜。经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逐步掌握了单词。由于是自己参与活动,再学起来、说出来时就会更加起劲,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总之,只要教师开动脑筋,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计任务,书上的知识就会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之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调动。
3、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P288 答:目前中小学班额人数过多,学生座位古板老套,教室设备落后。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深感当前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改革,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后,了解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主要是:。
(1)缩小班级规模。班级规模大小影响课堂教学管理。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如美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特朗普制就是大班、小组、个别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试验,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可采用马蹄形、圆形;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根据特殊的需要座位还可设计为弧型、辩论型。(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欧美等国试验并推行许多以个别化教学为标志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第一,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第二,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箱设备等。
4、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P292 答;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
(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一般地说学生不喜欢对自己行为加以评价,特别是消极性评价。教师拟多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能较为客观地对待。
(2)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
(3)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有学习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高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该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室,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
(5)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步探究的兴趣。
5.列举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P237-244(举例并从以下观点中选择部分内容展开论述)教学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教与学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因人施教”。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笔者采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成A、B两层进行英语教学.对两层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例如课文中有大量单词和词组。还有重要的句型,所以背诵课文对于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很有必要。对B层学困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单词和词组,理解课文.能使用简单的英语句子就行。只要求背诵或熟读重点课文。听力和阅读部分只要求达到及格水准。对A层学优生,要求他们在单词词组的默写上尽量做到全部拼写正确。在小组活动中担任组长,承担较多的 2 听说任务。每篇课文都要会背.增加一些有难度的听力、阅读和写作训练。作业也适当分层.减少B层学生的作业量,只完成最基础的口头和书面作业。增加A层学生听说读写的作业量。这样通过减少或增加学生压力.帮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成就动机”,是推动各层次学生取得进步的巨大动力。6.试述国内外主要教学方法。P262-266(1)国内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2)国外方法:发现式教学法;范列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
二、论述题:
1.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
有位老师在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课时,只用了一张朋友们聚集在福楼拜家高谈阔论的图片及几框写有阅读要求的文字幻灯片,让学生讨论,指出图片中每个人物的姓名,并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人物的性格。结果整堂课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中自己是如何运用某几个方法导课的。
导课的方法有:直接导课;故事导课;创设情境导课;悬念导课;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解释题目导课;演练导课;设疑导课。
导课设计应以体现目标、明确重点为原则。它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很自然、很轻松地进入课文学习环节,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自然完成过渡,达到师生互动的准备要求。
我在教学中常用三种常见的导课模式:(1)讲故事,做对话。这样的导课模式适用于记叙或者说明性的文章。比如“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一文,教师可以设计好如下一组问题,和学生进行对话: ① Do you know something ofHalloween? 3 ② When is Halloween? ③ If you’re a child in England,what will you do that night? ④ Wh at do children wear that night? ⑤ Doyouthinkitisfimny? ⑥ Why do the children knock on their neighbours’doors? 这些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会跃跃欲试,动口动脑,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2)课件和影片的运用。这样的导课模式适用于有关人物传记、地理、历史事件的文章。当前的新教材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小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非常贴近时代生活,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配有丰富的卡通图片,形象逼真,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认知情趣。
因此,也非常适合采用课件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获取新知识创造条件。(3)运用实物和图片。这种导课模式适用于记叙、说明和议论性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衣服、帽子、图片等道具的使用来引入文章教学,或者设计小品,在实际的情景中引出常用的语句,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得到体验,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导课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导课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当堂课文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真实需要。只有真正为课文的整体教学服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人种学研究法。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表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4.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教育目的。课程、教学与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对人性的理解有关,持不同哲学信仰的人会有不同的课程、教学目的。
价值观。课程与教学价值就是学生、教师、社会对凝结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教育元素的需要、判断与取舍,持不同哲学倾向的人有不同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知识论。有的哲学观强调永恒的定理、公理,有的重视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有的强调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还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观上对它的感受、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5.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具体表现为:(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课程设置。除学科课程之外,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至高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以之作为必修课。初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高中“要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从而建立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合理并存的课程结构。明确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纵向的课程结构上以国家课程为主,给予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适度的空间,以增强课程对地域、学校差异的适应性。(2)体现基础性与探索。一方面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而“学会学习”;另一方面要把各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则、原理教给学生,“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范例性,进行学生主动参与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终身学习的能力。(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具体规定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了解、体验、掌握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形成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综合化推向深入,将综合课程置于课程结构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设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综合课程包括“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方案”;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6、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长期以中央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课程设计思路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对教育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摸索试验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社会、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表现在:(1)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地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4)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在课程设计模式上表现出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 5 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兼顾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中。
7.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布卢姆长期人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他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各亚类又分成若干层次。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教育工作者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特别对于一些可以量化或可以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适用。但是布卢姆的分类学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分类领域层次过多、分类过细,而教学过程中并非如引刻板、机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难以清楚地观察学习结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性的学科较难适用。
三、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呈现方式的特点。
(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课程往往是从深层得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务因素的关系。2.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本身的因素: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直接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方案的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开展;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只有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它方面有关问题有明了清晰认识,才能保证课程实施顺利进行。要加强 6 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新课本的特征,而不是按原有课本的理解来认识新课本;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课程改革的内容复杂的程度,对课程实施影响较大。复杂性表现在要改革的东西太多或是改革的内容跳跃性大。改革的内容越多越广,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但也可能因所要做的东西多而导致更多的失败;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课程方案本身的内容设计以及课程方案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实施。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和价值取向。课程方案的内宾选择影响课程实施。内容应是可懂的,清楚而非模糊;课程方案的内容编排影响课程实施。是以学生心理发展顺序为主线编排,还是以学科内容的逻辑顺序为线索进行编排;课程内容是问题 型知识多,还是陈述 型知识多;是以能力为主,还是以知识掌握为主。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方案本身的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实施。课程方案着眼于课程理论的完善,填补某一理论空白,还是为了学生的实际发展,或是为了教师的技能适应和能力发展,都能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实施。
(2)学校内部的因素: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机构,是把理想课程变为现实课程的主要场所,是真正发生课程教育的地方。实施课程方案的第一步便是学校决定采用某一方案。
1)校长:校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的代表。在课程实施上,校长的积极参与无疑对改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实施课程中教师的组织,争取多方帮助等。另外,校长对一个新方案的理解与支持也很重要。作为学校领导人,校长应该意识到,实施新课程方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好机会。
2)教师: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课程教学层面上,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文明的代表,凝聚着教育理念,体现着人文的关怀。可以说,任何课程理论与方案,只有被教师内化后,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之中,体现其理论价值。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一般说来,教师在理解实施的过程中很少是原原本本地按照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去做,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地有自己一套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对课程实施的方式就有差异。只有教师对与课程改革有关的理念、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能力,教师之间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文化之间也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决策也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决策是指课程的执行者对有关课程问题所做出的判断和决定。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面对许多与课程有关的问题。要熟悉各种教学资料,如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学生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因素又经常会发生变化,如教学环境、学生情况等。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的专业判断。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
(3)学校外部的因素:)家长:现代的家长比以往更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和发展程度,家长成了影响课程方案实施的一个因素,家长的支持会促进课程的实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育改革直接相关。如果制订和调整有关的政策,理解、鼓励和支持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帮助,就为成功实施课程打下了有力的基础。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参与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组织课程实施的师资队伍,提供课程实施材料,调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业成绩等。)社会团体:学校改革得到社会团体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改革起冲击的作用,得到必要设备和材料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在考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时,要 7 从具体课程实施的特征,以及这个课程在具体环境下的实施历史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以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对课程实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3.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
课程管理是指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体现为三方面: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促进课程改革深入。我国目前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取得了如课程权力下放、课程管理民主化增强等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如各级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手段老化等问题。
课程管理的模式分为三种: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混合型。前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第三种模式是力图融合二者之长,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前世界各国课程管理体现出相同的趋势:民主化、规范化、弹性化、整合化及课程管理越来越受重视。
新课程中的课程管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层面主要是宏观调控,制定各项课程政策与法律,制定各学科课程标准;地方层面主要是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开发地方课程;学校层面主要是保证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实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这些方面都会对校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此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根据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分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及成果,可以看出,学校的优良改革传统、雄厚的师资力力、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的及时支持、资金的外部支持及教师 专业发展,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有效因素与策略。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专家进行理论支持;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完善整体课程系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四、论述题
1、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优点:第一,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第二,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
弊端:第一,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优点:第一,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二,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第四,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第五,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弊端: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则一种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2、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 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三)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四)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3、论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 选择起着指导作用。(二)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四)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
4、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1)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二)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后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1)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
(三)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2)政府部门的影响。(3)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5、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结课艺术。
结课是指教师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通过重复强调、归纳总结等方式,回顾与概括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结课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自然式;归纳式;悬念式;回味式;比较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激励式等。
应用结课艺术要做到:(一)体现教学目的。结课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目的和知 9 识结构等。(二)注意首尾呼应。要与导课相呼应,做到前后一致,使课程主线清晰。(三)做到适可而止。要避免提前或拖堂,做到按时下课。(四)注意形式多样。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结课形式。
自然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可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来形容: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也正好响起。这种方式看似自然而然,不讲究任何技巧,实际却往往只有那些教学艺术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教师才能驾驭,因为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
如《出师表》的结课:因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总结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和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结可以由教师做,也可先由学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总结的方式,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讲解要点,强调应掌握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也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并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等。如在结束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就采用总结点题法:“我们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类只有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大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反之,如果不珍惜地球上的山山水水、森林、草原,而去污染水源、毁坏树木等,这一切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6、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第一:课程设计取向上的特点:(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3)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第二:课程设计体制、模式上的特点:(1)课程设计建立在较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基础上;(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7、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纵观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理 论,考察课程与教学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任何时期、何种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首先,课堂上教师实施的课程不会完全地、一致地表现社会规定的课程文化,其中必然掺杂教师个人对课程的理 解,而或多或少地对课程进行改编。其次,不同的学生对同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五、论述题
1、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949年以后,我国的中小学课程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课程研制与实施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我国中小学教育规模十分庞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课程,实行集中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指导。表现在全国共用一个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个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这一时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全国使用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文化科学的基础课程的份量始终偏多。特别是数学、语文等学科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占得很大。三是课 堂教学过多地依赖教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新课改是对以往课改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改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对其加以分析,可以发现在课程设计取向上具有一些新的特点:(1)增 强 课程的适应性。新一轮课程改革继承了以往这些研究的成果,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明确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②施行教材编写资格审查制度;③优化课程设置,除学科课程之外,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至高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改变以往那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进行学生主动参与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性学习,以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终身学习的能力。(3)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4)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2、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教育政策的制定在于使某种教育行为取得合法地位,从而为教育行为的实施作好准备。(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集中培训将要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校长,首先使他们形成正确意识;积极引导和协助家长参与学校生活,使他们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认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计划、可能取得的效果向地方行政当局及社区机构介绍,取得他们的物质或精神支持。(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3、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教育政策的制定在于使某种教育行为取得合法地位,从而为教育行为的实施作好准备。
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集中培训将要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校长,首先使他们形成正确意识;积极引导和协助家长参与学校生活,使他们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认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计划、可能取得的效果向地方行政当局及社区机构介绍,取得他们的物质或精神支持。
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
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变量(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一)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2)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3)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6、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变量。(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7、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与学生平等相处;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加强师生互动。
8、请谈一谈对于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的认识。
在简述自己体会到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现实问题基础上,分析下述策略: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施;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研究。
9、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 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导课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导课方法,才能更好发挥导课的作用。
导课艺术包括:(1)直接导课。这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直接导课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就直奔主题,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2)故事导课。在导课时适当运用故事、传说创设一种情境引人新课。(3)创设情境导课。所谓创设情境导课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取知识。(4)悬念导课。悬念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悬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5)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度,引出新知识。(6)解释题目导课。教材中有些题目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人新课。(7)演练导课。这是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常用的导课方法:在上课时,教师选择实物、标本、模型等进行演示,或利用做实验、练习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人新课。(8)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入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
10、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1)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3分)(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 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6 分)①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② 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③ 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6 分):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② 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论述题
1、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纵观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理论,考察课程与教学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任何时期、何种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首先,课堂上教师实施的课程不会完全地、一致地表现社会规定的课程文化,其中必然掺杂教师个人对课程的理解,而或多或少地对课程进行改编。其次,不同的学生对同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2、请谈一谈自己对于生成性目标的认识。P88-91 教学中的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源于过去又指向未来,体现了师生由内在价值观引导下的经验成长的方向。生成性目标的意义在于教师可以随时利用课堂上意外出现的教育机会,发摔教育智慧的无限创造潜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遇到运用生成性目标指导改进教 12 学工作的情形。
3、试论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的深人研究,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深人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十分重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一)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1)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实施者对改革的认识清晰程度。课程实施的主题— 学校和教师关于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的清晰程度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贯穿改革全过程的问题。比如一个新课本可能会被教师错误地理解,但他们会说“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其实他们并没有了解新课本的特征。(3)改 革 本身的复杂性。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来会越困难。(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二)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1)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
(三)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2)政府部门的影响。(3)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4、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二)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四)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屯正确性等。
5、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第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2)弊端。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第四,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第五,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2)弊端。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因而 13 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6、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1)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
(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
(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7、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的深人研究,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①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③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来会越困难。④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或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①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原因。②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
(3)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②政府部门的影响。③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8、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3)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4)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
9、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1)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14 班级授 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10、试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联系实际分析,加3分)
11、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修养?
一、语言力求生动有趣。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说话,要练习自己的口才。口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一个教师,即使做不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最起码要让我们的语言生动有趣,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的课。一个说话没有标点、没有抑扬顿挫、不懂激趣的老师,纵有再高深的知识,也很难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所以要想做一名出色的老师,就要想法设法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生动幽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传说清朝末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他去参加乡试,由于不学无术,试卷到手却什么也不会,最后到交卷的时候没辙了,就在试卷末尾写了一行歪歪斜斜的字:“我是李鸿章大人的亲妻”,可是他不会写“亲戚”的“戚”竟写成了“妻子”的“妻”。这位主考官就相当的幽默,你猜他怎么样批改的?他批了六个字“所以我不敢娶”,他将错就错,把录取的“取”写成娶妻的“娶”。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批阅学生的日记和作文时,是不是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你又是怎样批改的呢?有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批语呢?
二、说话处处皆学问。
除了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外,还要注重你平时的说话,说话处处皆学问。我们在座的许多既是老师又是家长,所以我们要切记,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我们的孩子,如何开口说话。
我这儿有一个中西教育的最常见的对话,大家可以听一听: 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中国:你们几个怎么又不及格?你们几个影响了全班的成绩,知道吗?下次如果要是再不及格,你们就不用来上学了。
西方:跟老师说说是怎么回事?是老师讲课你们听不懂呀,还是试题太难?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小学生作文的最基本要求是()A.有具体内容 B.有中心 C.语句通顺 D.有条理 答案:A 2.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A.生活、实践的观点 B.自觉能动性的观点 C.联系、发展的观点 D.辩证统一的观点 答案:B 3.识字的最终目的是()A.会读 B.会写 C.会讲 D.会用 答案:D 4.学生作文的源泉是()A.读课本 B.读课外书 C.大脑的思维活动 D.生活 答案:D 5.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中心思想”方面的要求是()A.中心要明确 B.中心要突出 C.不一定非有中心
D.只要文章有个主要意思就行 答案:D 6.目前,小学语文质量评估的发展方向是提倡()A.百分制 B.等级制 C.评语制
D.等级制加激励性评语 答案:D 7.指导学生作文,要()A.从内容入手 B.从形式入手 C.从题目入手 D.从确定中心入手 答案:A 8.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A.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B.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 C.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D.改进课堂教学 答案:C 9.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决定了小学语文的基本功训练是()A.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 B.螺旋式上升的 C.直线式上升的
D.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飞跃 答案:B
11.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是()A.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B.培养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 C.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D.学生自己认认真真的读书 答案:D 1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为指导。”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辩证唯物主义 D.邓小平理论 答案:C 13.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A.识字写字教学 B.听话说话教学 C.阅读教学 D.作文教学 答案:C 14.判断学生集体的学习质量,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A.综合分析 B.定性分析 C.定量分析
D.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答案:D 15.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必须依靠语文学科的()A.工具性 B.思想性
C.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D.主观能动性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题型属于主观性试题的是()A.阅读分析题 B.问答题 C.作文题 D.改错题 E.搭配题 答案:A^B^C^ 2.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的能力。A.观察思维 B.表情达意 C.组织语言 D.注意辨析 E.应变能力 答案:B^C^E^ 3.《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的语言文字训练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A.汉语拼音 B.听话、说话 C.识字、写字 D.阅读 E.作文 答案:A^B^C^D^E^ 4.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的能力。A.观察思维 B.表情达意 C.组织语言 D.注意辨析 E.应变能力 答案:B^C^E^ 5.阅读对作文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A.从阅读中可以间接看到许多平时未曾见过的情景,学到平时未曾学到的知识,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的内容
B.背诵的篇子多了,作文时可以大段大段地写进自己的文章,使作文有文采
C.阅读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对提炼作文中心很有帮助
D.通过阅读,可以学到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
E.通过阅读,还可以学到如何根据中心选择材料、安排组织材料的方法
答案:A^C^D^E^ 6.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其意义是()A.生活的需要 B.发展思维的需要 C.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 D.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E.适应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答案:A^B^C^D^E^ 7.理解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A.说 B.写 C.唱 D.读 E.听 答案:D^E^ 8.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做到()A.要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教育 B.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C.重在潜移默化 D.加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 E.采用启发式教学 答案:A^B^C^ 9.读书记录的内容大体包括()A.书名 B.作者 C.主要内容 D.精彩片断 E.优美词句 答案:A^B^C^D^E^ 10.指导小学生学习作文应()A.要求写真实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B.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虚构
C.鼓励学生认真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 D.鼓励学生时时留心,事事留心,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E.鼓励平日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 答案:A^C^D^E^ 11.编制一张语文试卷,应该做到()A.试题难度、分量适当 B.试题表达要明确,题意要浅显 C.有一定覆盖面,能突出重点 D.各个试题要彼此独立 E.评分简便、客观 答案:A^B^C^D^E^ 12.丰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主要包括()A.熟练掌握语文专业知识 B.扩充科学知识
C.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D.对教材的理解能力 E.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A^B^C^ 13.平时考察的方法有()A.日常观察 B.课堂提问 C.作业检查 D.阶段性的知识考查 E.阶段性的能力考查 答案:A^B^C^D^E^ 14.下列选项中对创设情境说话理解正确的是()A.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以引起说话的动机 B.创设情境说话是先听后说的训练
C.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没话可说
D.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没话可说
E.模拟购物、打电话、借书,都可以作为假设的情境 答案:A^D^E^ 15.学习、贯彻大纲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应抓好以下工作()A.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B.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C.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D.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 E.坚持不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答案:A^B^C^D^E^
三、填空题
1.作文是学生___和___的综合体现。答案:认识水平语言 文字表达能力
3.凭工具书识字除掌握汉语拼音外,还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___,二是___。
答案:能用部首和音序查字典 能正确选择字音和义项
4.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由___能力、___能力、___能力和___能力构成的。
答案:观察、思维命题、立意选材、组织遣词造句 5.教学一组教材,要经历____——____——____的过程。答案: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运用
6.在作文题材上帮助学生“开源”的主要方法,一是引导他们____,二是____。
答案:留心周围事物 丰富他们的生活
四、名词解释题 1.文道统一
答案:文道统一:“文”即文章的外在形式,包括语言文字、写作方法等,“道”即文章的思想内容,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文中有道,道中有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反映了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2.教学过程最优化
答案:教学过程最优化:在现代学校中,教学过程最优化被理解为选择这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3.教学民主
答案:教学民主: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不同意见要持欢迎的态度;对学生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只要学生的见解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简答题
1.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不断提高。(2)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要从严要求,严格训练。
(3)认真钻研教材,按照教材特点和要求进行训练,注意课内外相结合,但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4)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功都得到发展。2.为什么要注重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 答案:识字能力是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识字能力,能轻松地完成识字任务,还为独立阅读书刊,吸收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为进行书面表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目前的识字教学,还存在只重视教会学生一个一个字的音、形、义,而忽视培养识字能力的倾向。检测识字成果时,只看重默写率,看重对汉字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检测。这反映出对识字教学任务理解的片面性,和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精神也是不相符的。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3.好的教学结构应具备什么特点? 答案:好的教学结构一般具备以下特点:(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思路清晰;(3)教学环节简单、实用;(4)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5)有鲜明的特点。
4.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答案: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应当责无旁贷地引导学生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这种主导作用不是单纯的灌输,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主要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也不例外。如果学生没有主动精神,思维处于睡眠状态,教师力气花得再多,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自觉地做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3)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统一,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教师包办代替,牵着学生鼻子走;二是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自学不加指导。这两种倾向都是不符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原则的。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答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大纲》不少章节多次阐述了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问题。如,在教学目的中强调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要求中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大纲精神,用大纲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为此,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不断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是80年代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目的,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着眼于他们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进行素质教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是否进行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影响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从科学性质、教学目的来看,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应当是一致的,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因此,语文教学也能够进行素质教育,我们要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2)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①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以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将语文教学进行的素质教育分解成几个方面,分别提出明确的目标。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总目标以包括思想品德、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确定之后,再来制订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等。教学目标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要适当、具体,便于操作。
②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课程上,要打破自我封闭、一潭死水的局面,创建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母语环境,挖掘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在教材上,要围绕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教材建设。作为系列化教材核心的语文教科书,要更加自觉地从方便学生的学、培养自学能力出发构建教材体系,不仅要反映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且要体现出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此外,教科书要进一步体现时代感、实用性和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③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一要着眼发展,重在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有收获,有信心,充满希望;二要全面考查,既考查语文知识,又考查语文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既有书面测试,又有听、说、做等方面的考查;既注重学期末的总结性考查,又重视平时对每个学生的考察。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着眼“两全”——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质量。
④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端正教学思想。教学是一种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教学性质。正确的师生关系源于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是为着学生的学服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要下力气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研究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要体现指导的过程,体现训练的过程,体现学生经过思考逐步得出结论的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中心一环。问题要问到学生的生疑处,问到教材的重点上,要有启发性,要少而精。在少数主要问题之下,可以设计辅助性提问,为学生引路、搭桥,提供思维的路径和方法。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是前提,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是保证,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是核心,改进课堂教学是关键。
2.怎样理解和贯彻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的原则? 答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从语文和事物的关系来看,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既能锻炼语文基本功,又能加深对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两者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相互促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统一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受到启发和教育。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应该力求做到:
(1)语文教学要加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必须把语言文字和它反映的客观事物结合起来,才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得到正确的认识。老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理解语言文字的具体条件。例如,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让学生建立起汉字与其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联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字义。同样,在阅读和作文中,更要加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这方面的联系越充分,学习语文的效果越好。
(2)在认识事物的训练中要密切联系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事物,一定要紧密联系语言文字。学生学习一篇篇课文,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知识、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同样,学生要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也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通过听和读不断吸收,逐渐积累,才能驾驭语言文字,通过说和写表达出来。只注意认识事物,不注意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不是语文课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怎样描述客观事物、说明道理的,才能更好地学到使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的本领。总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既不能忽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片面地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读写知识,也不能只重视认识事物,而放松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既要看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对认识事物的作用,又要看到认识事物对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促进作用。努力做到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去认识事物,在认识事物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样,才能切实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七、案例分析题
1.下面是一首古诗,读后写出简单的教学过程。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答案:
一、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二、自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学字词,交流学习情况。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学习情况:(1)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指名板书。(3)学习多音字“应”。(4)交流词义。
三、读懂诗句:
1.指名读诗,师生评议。2.思考问题,交流讨论: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2)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这是怎样一个环境?(3)当过路人问路时,小孩子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四、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齐读古诗。
2.请学生逐字翻译,教师指导。3.自由朗读。
4.用自己的话描述在脑海中形成怎样一幅画面? 5.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作者对这个孩子怀着怎样的感情?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二 篇6
一,选择题
1,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C)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生要标志。
A.《教学论》 B.《大教论》 C.《大教学论》 D.《大教育论》
2.(C)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A.课程 B.教学 C.课程与教学 D.教育与课程
3.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维活动的作用,多方面展开(D)等思维活动,从而在有效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下接受知识。
①分析 ②对比 ③归纳 ④概括 ⑤抽象 ⑥质疑 ⑦猜想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4.“现代教学论”是以(D)谁的教学论为代表的。
A.赫尔巴特 B.斯金纳 C.布鲁纳 D.杜威
5.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体系完整,有鲜明的学科建设意图,影响巨大,学术界常把(D)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A.《教育学》 B.《大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6.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B)的安排。A.学科 B.进程 C.科目 D.知识 7.教学内容是课程的(C)组成部分。A.基本 B.主要 C.重要 D次要
8.制定课程计划时,哪个不属于它一般要遵循的基本原则?(C)A.整体性 B.基础性C.自主性 D.开放性 9.课程标准就是指(A)课程标准。A.学科 B.科目 C.教学 D.知识 10.学科强调的是(B)。
A.分科的形式 B.知识的内容 C.知识的分类 D.分科的内容 11.世界上最早的课程(D)
A隐性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和能力课程 D.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12我国古代学校课程(C)
A七艺 B.四经五书 C.三百千千 D.三千千千
13.我国现代课程开始的标志(A)A.1912年的课程计划 B.废除科举 C.创办新式学校 D.举办教会学校 14.按课程组织形式分类的课程类型(C)
A.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B.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15.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B)A.知识 B.学制 C.儿童 D.社会
16、课程目标是根据------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B)A教育前景 B教育宗旨 C教学目标 D教育价值
17、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A)
A普遍性目标 B意义性目标 C本质性目标 D工具性目标
18、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C)
A学校 B教师 C学生 D家长
19、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和-----是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B)A人的发展 B学科的发展 C教材的编制 D课程标准的要求
20、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和运用“需求评估模式”。(A)A基本来源 B基本因素 C基本目的 D基本思路
21、教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A)A、1)教学内容 2)学生 3)教师 B、1)教学内容 2)媒体 3)方法 C、1)教学内容 2)课程 3)环境 D、1)教学内容 2)目的 3)反馈
22、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以及什么?(C)A、现代教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形态 B、现代教学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教学体系 C、现代教学是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D、现代教学是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23、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包括什么?(B)
A、1)社会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2)高效率标准 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B、1)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2)高效率标准 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C、1)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2)高质量标准 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D、1)社会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2)高质量标准 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24、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是?(A)A、1)遵循教学规律 2)开展教学实验与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B、1)遵循教学规律 2)开展教学实验与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C、1)遵循教学规律 2)开展教学实验与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D、1)遵循教学规律 2)开展教学实验与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25、优化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B),从实际出发,综合治理。A、从理论出发 B、从整体出发 C、从人文为主出发 D、从教学目标出发 26以下哪一项不是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功能:(D)A 导向功能 B 激励功能 C 标准功能 D 综合功能 27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基本原则除了以下(D)外 A 整体性原则 B 科学性原则 C灵活性原则 D 基础性原则
28布卢姆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以下哪一个不包括在内:(D)A 认知领域 B 情感领域 C 动作技能领域 D 知识领域 29以下哪个不是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D)
A 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 B 明显目标和隐蔽目标 C 学科教学目标 D 行为性目标 30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不包括(D)A 知识和理解 B 运用和分析 C综合和评价 D收集和整理
31.在教学方法的分类中,以语言传递为 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以下(D)不属于该类。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练习法
32.在运用谈话法时,教师应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换言之,教师应(B)A设计好问题 B善于提问 C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D注意讲授时的时间
33.发现学习法是(C)在其结构课程论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A夸美纽斯 B沙塔洛夫 C布鲁纳 D斯金纳
34.自学辅导教学方法的操作有五步,它是(B)A讲,读,练,知,结 B启,读,练,知,结 C 启,读,练,演,结 D讲,读,练,演,结
35.以下不属于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的是教学方法的(D)A 启发性 B现代化 C 函变化 D传统性
36、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A)、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A.程序 B 思维 C 目标 D 动作
37、纵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A)
A.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兴趣与普及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B.个别教学 集体教学
C.班级授课制的兴趣与普及 综合教学 D.个别教学 教学组织多样化 综合教学
38、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A)
①班级授课制 ②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③复式教学 ④综合教学 ⑤多媒体教学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39、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C)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C复式教学 D综合教学 40、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C)
①目的的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方法得当 ④组织得好 ⑤教学效果好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④⑤ 二,判断说明题
1.以启发式作为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当前各种教学方法改革得基本趋势和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答:正确。启发式教学特别强调:第一,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第二,确立学生为主体得教学观;第三,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等;第四,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得信息交流和反馈;第五,强调实行教学民主。2.班级授课制是现代教育得基本形式。
答:正确。班级授课制适应了现代社会大规模培养人才得需要,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得经济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3.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一样的概念。
答:错误。教学目标是教学母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的方向,性质是一致的,前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其主要区别是:第一,指导作用不同;第二,灵活性不同。
4.学科等于科目。
答:错误。学科是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科目是指教学科目。科目强调的是分科的形式,而学科则更强调只是得内容。5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答:错误。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改革得一个关键环节,是把新得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操作,执行和开发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得主要途径和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这忠实取向,适应去想和创生取向,得过且过取向等不同方式。三,简答题
1.课程内容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2.什么是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答: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和学科的发展。3.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哪些?(1)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2)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和“研究化”(3)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4)教学方法的主题化和个体化(5)教学方法的现代化(6)教学方法的函变性 4,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1)发展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经济性原则(4)教学最优化原则 5健康与安全原则 四,论述题
1、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
答:定义:自主性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如何运用:
(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积极作用:
(1)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2)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有
2、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分);(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3)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2分)。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实施: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满分为6分。
五,实例分析题
下面是—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 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
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牛、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枚的课程。
答:正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 1.综合性原则 2.均衡性原则 3.选择性原则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
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1.完善课程体系 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篇7
物理教学论课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仅仅靠有限学时的课堂讲解一些理论,安排一些中学物理实验训练,在实习前安排几周的课外试讲训练和见习来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对师范生素质的要求。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无论是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的能力、课堂教学技能、课堂管理能力,还是班集体管理能力,都较为薄弱。
物理教学论课程考试常采用闭卷方式,试卷以解释概念,运用概念简答,判断正误等客观题为主,论述主观题偏少,注重评分的客观性和学生解答结果的对或错,因而80%为记忆性知识考查。试题也是按知识点给分,学生通过背论点的办法来应付考试。因此,只能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失去了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在教育试讲和教育实习中我们看到,不少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师范技能并不是太好,而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好的师范技能。从本学科的教学目标看,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教育理念,真正掌握物理教学理论,具备从事物理教学的基本技能和物理教学研究能力,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联系教学实际的问题情境,在理论指导下加强技能训练,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学理论得到深化,也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保持作为学科课程的理论体系和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在教师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然而,学生往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培养。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可以有效促使学生训练技能,提高师范技能,培养合格师资。
二、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及考试改革的探索
1. 技能考核纳入课程成绩。
物理教学论课程成绩分为3部分:理论考试50%,技能考核30%,试讲试教20%。考试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使学生师范技能训练落到实处,强化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我系制定9个项目的考核,即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语言、中学物理解题、板书板画、编写教案、普通话、课件制作、试讲试教、班主任工作。中学物理解题、粉笔字、钢笔字、物理板画等项目在每期的12周进行考核,教学语言、课件制作、班主任工作以平时训练成绩与期末考核结合,普通话则以等级考试结果作为成绩,这些项目占物理教学论课程成绩的30%。试讲试教也纳入物理教学论课程考核,占20%。9项考核均合格,才可以安排教育实习,否则必须参加暑期师范技能强化训练,直至合格。
2. 注重过程评价,拓展物理教学论课堂。
依托“师范技能协会”,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协会”制定整个大学阶段师范技能训练计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师范技能训练。在试讲试教和师范技能评价中,由任课老师、中学教师、学生三结合进行试讲评价,是多角度立体化的评价方法。我院教学论任课老师与市教科所、乐山一中、乐山一职中、乐山实验中学、乐山六中、乐山五中、乐山草堂高中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计划的时候,把我院教学论课程也纳入其中,学生可以听到优秀教师的课、优秀班主任的报告,直接参与见习学校的教研活动,面对面与优秀班主任交流互动、解惑释疑,提高了教学论课堂的效益。同时将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情况做好记载,纳入考核。学院还特聘了一些中学优秀教师为学科教学法顾问,参与学生学业评价和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有效拓展了物理教学论课堂。
3. 在教育学课程中整合物理教学法和物理教育学的相关内容。
学科教育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建立在社会对教育科学的新需求和教育科学本身向纵深发展的交叉点上。教育改革的实践反映到理论上,就是教育科学的发展,学科教育学是学科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总结。学科教育学是教育科学最新成果和学科本身的新发展在教学实际中的反映的产物。从目前我国物理教学发展的情况来看,高中新课程即将全面实施,物理新课程对物理教师在教育科学领域的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学课程已难以适应新物理课程对物理师范生的要求。另外,培训学生教学技能需要教学时间,学时又偏紧,计划学时数是刚性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于教育学与物理教育学、物理教学法部分相同、相近、相关的内容,可以考虑在教育学课程中整合物理教育学和物理教学法的相关内容,避免重复教学。此举可谓“一石二鸟”。心理学课程也可以考虑整合物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让教法课有更多的时间来培训学生师范技能。
4. 结合学科特点,完善师范技能考核标准。
根据学院已经出台的《乐山师范学院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制定适合物理学科特点的可操作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标准,进一步完善、实施师范技能培训计划,对达到要求的学生发给合格证书。制定课堂教学技能中师范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板画技能”、“讲解技能”、“实验演示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等考核标准。虽然原来也制定过相关的考核要求,但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下一步工作就是要量化或部分量化考核标准。例如,就物理板画中对“斜面上放一个物体”,原来的考核标准是:“大小适中,比例协调。”现在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在40cm2见方的版面上,用20秒的时间完成,物体宽度为斜面长度的。”如果我们对常用的八十几种物理板画都这样制定具体、可测量的标准,对学生的物理板画技能就可以评价了,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有了参照系。对于其它的课堂教学技能项目也可以类似地制定考核标准。今后,对于各项技能达标的学生,发给《师范技能合格证》,只有取得《师范技能合格证》的学生才能参加教育实习,否则只能以准实习生名义到实习学校听课见习。
5. 编写实用的技能培训教材。
学生反映缺乏具有学科特点的实用的师范技能培训教材,我院准备组织人员,将已经编写的《物理教学技能训练》重新调整结构,充实内容,使其成为更加适合学科特点,更具“实战”性的师范技能培训教材。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的教育引导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心理教育技能、教育调查及分析技能等;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教学活动的技能、教学研究的技能等,侧重于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在使用中不断充实完善,使其成为有一定特色的校本教材。
6.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不断丰富和完善我系物理师范技能培训网内容,充实与《物理教学技能训练》配套的案例素材,汇集整个中学物理各章节优秀教学设计和多媒体备课素材,建设中学物理虚拟实验平台,力争将内容扩充到300G,给学生创造一个自学平台,有空就学,有空就练。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田杰.素质教育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14, (4) .
[4]勒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俞国良.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 2000, (5) .
[6]申继良.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分析 篇8
关键词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特性 价值取向 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
人类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是根据作为人的需要、利益、希望的表现的明确价值和规范来进行的。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处于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的科学,因此明确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显得很重要。
当代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为科学育人,这有两层含义: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去认识客观世界、发现未来世界、提升主观世界。其次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指引方向。要做到这些,科学的教学观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主动学习为本”,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彰显生命本质,追求人生价值的意义。
教育教学中的这些追求,使得“以人为本”成为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2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性
“课程与教学论”以日常的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来源于课程与教学的一线实践。“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实存特征,也使当代“课程与教学论”逐步成长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如今的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在学科特性上形成了四个主要方面的特征: 首先,研究对象在教育实现中的核心性。其次,研究方法和学科视角的开放性。再次,基础理论与学科理论相结合。最后,概念、理论的形成与消解相循环。这些特性使得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也使得课程与教学的概论、系统、过程、管理及领导、美学已经成为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内容体系。
3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功能
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的是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即解释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过程。但是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必须避免经验主义和抽象思辨的论述,唯有如此其功能才能充分表现。
除了和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一样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等特点外,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整合功能。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意义上讲,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功能在于把课程与教学论的各分支学科及相关学科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加以综合,同时又划定分工以及相互调整和兼顾,达至和谐与合理。
4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
当代文化哲学为教育领域重建了“人的学习生活生命世界”的一元论立足点。按照这样的文化哲学观,我们可以把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区分和归纳为五个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它们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 本体本原追问”、“空间存在”、“时间进程”、“价值活动” 和“审美发展”。
正是对这五个方面的研究逐步建构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内容体系的逻辑框架。如今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内容体系已经可以清晰地区分为“课程与教学概论”、“课程与教学系统”、“课程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管理及领导”以及“课程与教学美学”等五个相互联系的领域。
5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挑战
(1)在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上依然存在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的现象。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价值取向上依然过于重视学科的科学性而忽视人文性。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价值取向上偏重于说教和灌输。在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价值取向上依然以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为主。
(2)在学科特性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教师们单纯地把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理解为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忽视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独立性,在研究和教学中予以轻视。
(3)在功能方面的挑战则表现一为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被理解为经验主义和抽象思辨的论述,其功能被限定为传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和对课程与教学世界进行阐释。二为课程与教学经验研究只能在功利主义价值导向下发展,成为应对时局的一时之策,而没有改进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现状的目标。
(4)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与教师们有限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重要的挑战之一。
6 对策与建议
(1)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应当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制定。在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上应当高举“以人为本”取向的大旗,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为核心、专业精神为灵魂的目标模式。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价值取向上则要凸显内容的人文价值,师生双方共同将基本知识的事实存在构建为学生内化了的人文存在。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价值取向上应以体现实施的人文关怀。在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价值取向上应发挥评价的人文导向,使评价成为师生相互协商后心理的共同建构过程。
(2)研究和实施课程与教学论的老师们要搞清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特性,明确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征,以便使教学和研究都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教育改革的实践,进而使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更加鲜明的学科特色。
(3)面对功能方面的挑战,实施和研究者既要肩负起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建设,又要担负起课程与教学改造的社会职责,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对于内容迅速更新的挑战,除了丰富教学环境和加强学习与练习外,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来消除时空间隔迅速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内容。
参考文献
[1] 邹京霞.浅谈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教学过程变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8-59.
[2] 李令永.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9:30.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推荐阅读: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2013年7月答案07-31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09-28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08-02
课程与教学论个人反思08-26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10-23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05-20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框架体系06-09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08-01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09-07
课程与教学论单选题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