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

2024-12-04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精选8篇)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 篇1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

墨江县通关小学 白 泉

案例:我班有一个学困生,一次作文中她这样写到: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语文考试来说吧,本来学语文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语文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通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案例分析: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 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 篇2

一、为提问创造合适的环境

提问,首先是一种沟通交流活动,是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双向反馈过程,因此其有效性程度就与师生双方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息息相关。如果能够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基本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使其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新鲜教学知识内容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就更强。从这点可以看出,创造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能使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化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方位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

作者认为,创造良好的提问教学环境主要靠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良性沟通,要保证其沟通效率最大化,那么师生间的关系首先要相处好,应该从过去那种师生地位悬殊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积极采用新型朋友交流模式,师生间的关系跟好朋友一样,从而能够有效打开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们在语文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将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始终保持微笑,给学生们带来愉快的上课心情,使学生们保持一颗热爱语文课程的心;对于一些犯错误的学生不应当面直接呵斥指责,应该委婉地提出改正方法并引导该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同时顾及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提问中来;不要吝惜表扬之词,应该大胆频繁地给予学生们表扬,无论是他们回答对了问题还是大体意思接近,都应该积极表扬学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们参与提问的热情激发到最大,以轻松、活跃、和谐的提问环境来保障其有效性。

在提问环境创造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积极饱满的教学热情来进行提问教学,并以自己饱含爱心的情绪配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讲述来带给学生们全新的教学感受,让学生们不再对课堂提问犯怵,而是将课堂提问作为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检验自己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积极配合老师进行课堂提问,互相合作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提问方式要选对

提问教学手段并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提问教学往往是验证性提问,即早已给出了答案,学生们只需要回答是还是不是,或者完全照搬课本教材上的提问模式和回答顺序,将学生思维固定在一个较小的框架里,学生无法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回答和对问题的看法及补充,丝毫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这种提问方式陈旧落后,需要得到根本性的改革。

现如今我们采用新型提问教学模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不再是老师问学生答的落后教学法,而是师生双方互相提问、互相回答、共同思考,将提问过程和学生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创新能力培养过程融合到一起,对教学过程大有裨益。学只是接收知识的途径,问才是将所学知识巩固吸纳并灵活运用的提高方式,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多问多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帮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牢牢把握住所学知识,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无穷的。另一方面,良好的提问也可以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进步。

三、预先做好提问准备

我们老师在每节小学语文课上课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并设计出最为合适的提问问题。提问的重点方向应该是课程上的重难点以及疑点部分,提问的内容应该尽量贴合课本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以便在课堂提问时能快速转到问题本身并充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然后才会想去了解去回答。

在提问问题难度的设置上也应该合理把握,保持在一个中等水平上,太难了或者太易了都不行。如果问题太难,那么大部分的学生对问题的答案都没有头绪,无法回答,打击了学生们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会陷入僵局,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严重影响到教学效率;如果问题太易,那么学生们可以轻松回答问题而不需要过多思考,不但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提问感到无聊,学习兴趣大幅度丧失,造成消极面对学习的状态,对学生对老师都是非常不利的。

只有在保证学生了解问题的前提下再适当增加提问难度,全面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学程度,这样他们才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收获到成就感和自信心,乐于参与到语文课堂提问中来,积极配合老师教学,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只有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各具体方面着手保证其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基本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洪涛.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2010

[2]石珂.潜心会文,实现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诺贝尔》一课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教育科研论坛,2010

[3]刘学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教新报, 2010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15-01

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适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因此,被誉为“有效教学的核心”。要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教师提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同时要提问适度。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如在《索溪峪的“野”》一文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这样的系列提问“(1)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几个主要方面?(2)每一个方面的‘野又具体的体现在哪些语句中?(3)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4)对这些词语有什么自己的见解?”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课堂提问必须清楚、明确、简洁。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表情达意。我们说课堂是灵动的,教师不可能准备好课堂上的每一句教学用语,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掌握好提问的技巧和时机。教师用语讲究“规范”两字,教师提问的关键性词句,应用词准确、流畅、连贯。明确的题意是所讨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绝不能对问题的语言组织掉以轻心,有时往往是因为我们教师的语言干瘪、提问不够简炼而导致学生对教师语句的理解产生偏差,出现启而难发或答非所问的现象。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我提问学生“文中哪里写了穷?”结果学生胡乱回答。课后在和其他老师的交流中,我认识到是自己的提问出了岔子,文中没有一个“穷”字,让学生哪里去找“穷”。要是把提问改为“从课文哪些语句中我们能感受到渔夫家的穷困?”可能效果会好些。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联系实际设疑问难,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精心设问,学习新课。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的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一位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位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要在讲授知识过程中,通过设疑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要上好语文课,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这就犹如一部小说,要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必须有精彩的开篇。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教师应当细观察、巧琢磨、精心设问。

课堂提问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思维能力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细致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因素,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联系的已有知识中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平淡无奇处巧妙的设计问题,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把学生引进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把看似枯燥的内容放到一个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位熟悉,使原来平淡的内容变得生动,突破传统思维的求同定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贯通、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和发散性。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如在《鹿和狼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中,结合这几年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我问学生对片中的灰太狼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多为不好之词,听完学生的回答我未置可否,继续问:“狼都是这样的吗?”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继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中狼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给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向。对高年级的学生,还要注意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

课堂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应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特点相适应,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提问之前要考虑问题的难度,问题太易,造成表面上的活跃;问题太难,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过易的问题尽量不问,过难的问题则可设计成问题系列,搭好台阶,如给予适当启示,或引导学生画画图,让学生顺梯而上,以降低难度。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即便这样,学生的回答有时也可能不能一下就达到教师理想的要求,而这时有的教师往往缺乏等待的耐心,他会重新对问题加以解释,或叫其他人来回答,而不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只要学生说出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都要给予适当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时尤其要给予及时肯定,这对消除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却是空有其形。由于它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便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内在的空虚,不得不令人深感忧虑。因此,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启发、激趣的教学方式来营造一个开放、平等、融洽的合作学习氛围,构建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新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⒋交往动机理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关系,而不是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的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教育行为是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不同于人改造自然“目的合理的行为”。教育活动主体间的关系需要伦理规范来调节,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尊重,应禁止任何人有损人格尊严的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

⒌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四、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2)通过实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教师中开展。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建立机构、课题论证、申请立项、拟定方案、制定个人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8月)研究理论、个案研究、教学展示、实验研讨、总结评价。

3、(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整理资料、总结经验、申请结题。

八、组织机构

1、课题管理小组: 课题组长:李俊芳

2、课题实施机构: 课题直接负责人: 李俊芳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课堂,课堂的导向在于提问,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领会新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课堂提问是否得法,课堂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课堂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1)教师提问多,满堂灌,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的问题没有梯度,问题之间不连贯,课堂散乱,学生也没心听;(3)提的问题模棱两可,模糊不清,让学生没有正确的定位感;(4)提问的形式和内容陈旧、老套,问题缺乏新意;(5)提问对象太盲目,有些学生浑水摸鱼说“懂了”老师也不再深挖,导致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扎实。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值得每个教师认真研究和

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标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课题的界定: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课题中的提问有效性及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提问方式能引发学生的心里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等,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新课程的实践表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教师的适时的提问。设疑提问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发

4.调查研究法: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5.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收集材料,整理归纳

八、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研究课堂提问的策略。

2.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锤炼教师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的收集、分析、对比,探索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策略,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八、课题研修人员保障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焦晓丽

职责:负责提炼、确定课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课题研修活动、整理课题资料、搜集课题研修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等。

课题组成员:向银福、孙磊、黄钦、张建华.职责:负责开展课题研修活动、搜集课题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深入学习有效性提问的有关理论,申报课题,确定研究思路,收集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 篇5

大湾乡中心小学 禹萍

提问的艺术,一直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致力研究的问题。上海市教育功臣顾泠沅先生认为, 应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这比直接感知教材有更大的优越性。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索,从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提问的艺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而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徒劳提问”相当多,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优质课比赛中也屡见不鲜。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提问的辩证法

(一)要把握和区分课文中的本质性问题和现象性问题所谓本质性问题是指涉及课文内涵和中心思想以及与此有关的词语、句子等方面的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本质是事物普遍的、必然的、较为深刻和稳定的部分;而现象是指感性直观的,由直接经验产生的非本质的、外部的、偶然的变化部分,它是从不同方面表现本质。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教师的提问要从有助于理解课文本质的现象性问题着手, 但是不能停留在现象性问题的层面上。当学生熟悉课文以后,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课文本质性的问题,避免在现象性问题上纠缠不清,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我们的落脚点。

(二)掌握重点性问题与辅助性问题的关系所谓重点性问题,是指理解课文的关键问题。例如《李时珍》的教学,有老师问:“李时珍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是怎样做的?”这样的问题是理解李时珍创造性研究精神的关键,因而是重点性问题。当然,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提出的重点性问题要有一定的铺垫。对学生的思维也要有一个“热身”的过程。例如,先提“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做了哪两样的准备工作?”“这两样工作哪一项重要?说说道理。”

(三)要分清深入思考的问题和带有练习性的问题深入思考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浅层次叙述与重复,只是浪费时间。因此要提高提问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不断提高思维的品质,即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广阔性、创造性等。至于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这样的问题,是练习性的问题,一般在解决深入思考的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或在课后作为作业来解决即可。

二、注意提问的阶段性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体现着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心理学原理。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提问的方法要与之相适应。根据阶段性的内容与要求,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1.整体感知阶段。要通过提问达到这样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2.深入理解阶段。要通过提问达到这样的目的: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了解,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问的形式不但要解决“是什么” 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难度。3.概括总结阶段。要通过提问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的理性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课文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加深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提问的形式可以有:通过阅读课文你懂了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它好在哪里?等等。

三、注意提问的发展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发展,因此,在提问时就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注意提问的计划性、层次性、针对性;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

(一)在提问的内容上,要提问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 1.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但要提问“是什么”还要提问“为什么”。例如,在《草船借箭》中,提问“诸葛亮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借箭呢?为什么诸葛亮知道利用这个环境来借箭呢?在这样的环境下借箭有什么好处呢?”这样三个问题,由训练形象思维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之目的得到了实现。2.提问的内容要注意学生的精神发展。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会不在一个起跑点上。教师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在提问的形式上要变“填鸭式”提问为启发性、引导性提问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对不对”“是不是”之类肤浅问题的提问在很多课堂上屡见不鲜。这些问题让思维沿着固有的方向,矛头直接指向最终答案,对过程生成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学生的思想呼唤置若罔闻,没有紧张的智力活动,根本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提问和反问,这样通过提问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探索性学习和发现法学习的一般规律。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 篇6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课堂,课堂的导向在于提问,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领会新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笔者将从如何进行有效性提问促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现状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轻主体笔者发现自己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2、问题的设计无梯度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老师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的解答缺引导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基本策略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可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多么重。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增强阅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其阅读素养。因此就以上论述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诸多问题,笔者将提出如下几种策略:

1、重主体 观目标(1)课堂有效性提问必须建立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吃透了教材,教师才能把握教材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才能删繁就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进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兴趣和现有的接受能力,等等。只有以此为前提,才不会因提问过于简单而使学生失去兴趣,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也不会因为提问过于难,而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有课前吃透了教材,了解了学生,才能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回答出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2)课堂有效性提问必须围绕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满堂问”“随便问”的现象普遍存在,使课堂实际效率低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长久以往,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课堂提问入手,由“小碎步前进”变成“大踏步前进”,增强提问的整体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时初步拟定的零碎的问题聚焦到一个能统领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上来。一堂课抓住预先设计的一两个“大问题”进行探究;在大问题下,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辅助性的小问题。同时,把这些“大小问题”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2、强化目的 层层递进(1)抓“题眼”进行提问。有的课文中某一关键词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我们便称这个关键词为文眼。显然抓住文眼惊醒课堂提问,有助于阅读教学的展开。如:我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教师一出示课题后即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开”字设置疑问: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怎样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题眼发问,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2)抓“关键句”进行提问。课文中有的关键句可以点明中心,起警策全文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样的警句,可令孩子们“令其善诱,诱于审问”。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时,围绕“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这个关键句可以提问:什么是璀璨无比?为什么说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连贯地进行一系列的追问,把整个文本的内容融会贯通,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深入阅读课文。(3)抓“细节”进行提问。有的课文中的细节处的变化不仅暗示文章的发展,还有可能显示了课文的主线。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细节处提问,则能领出文本,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会概括,自我抓住要领的本领。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3课《白鹅》中“净角”一词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弄清词语的意思,“净角”是“角色,在传统戏里称花脸”,虽然从字面上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个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个“京剧中的花脸”是个什么模样?作者在这为什么要把白鹅的步调比喻成“净角”?对这些学生还是有些迷茫。对此,在讲解到这一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京剧中花脸这一形象及其出场时的步调,学生看后对上述疑问得以解决。然后,为了加深对鹅的步调的认识及“净角”这一词语的理解,老师也学着“净角”的模样演示了一下他那种不慌不忙,沉着傲慢的姿态及步调,同时,让学生站起来学着“净角”的样子走一走。通过上述多媒体的演示及师生的形体的交流,学生对“净角”这一词语可说是“刻骨铭心”,深刻地理解了白鹅走路的姿态。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是细致周到的,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程度。(4)抓“分层”进行提问。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乐于接受。如教学《找骆驼》一课时,可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提问: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商人为什么会找到骆驼?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如此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重、难点的教学容易攻克。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初探 篇7

一、语文课堂提问现状

很多人认为语文学科缺乏逻辑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注意语文学科的逻辑性,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要不就是问题简简单单只是停留在表层,问同学们一些譬如“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要不就是问的问题高深莫测,让学生不知所云。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个老师都应该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定义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上着实下一番功夫,而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有效性。

三、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1)提问要从学生已有水平出发。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问学生合适的问题。何为合适的问题呢?如果上课的时候讲个问题就问大家:是不是,或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毫无价值。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难度,不能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在同一条线上,必须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桃子,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比如在《四个太阳》这篇课文提问时,可以这样问:“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它是怎么邀请的?”这样就能引发大家更多地思考。

(2)分层次提问,照顾所有学生。提问的时候要关注所有的学生,提问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后进生回答,这样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让他们尽快达到中等水平。提出复杂的问题或者有难度的问题,要多提问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这样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断给他们更难的问题,他们就能更加积极向上,不断地挑战自我,从而达到更高的水平。

(3)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在课堂提问时应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学习时渐入佳境,慢慢学会知识。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时,讲到“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时,我们为了让学生体会比喻的效果,首先问学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问把什么比作什么,扇走了什么,表现了黄黄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循循诱导,让学生体会比喻的妙用。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篇8

小学语文 教师 有效提问

一、引言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差;问题的水平偏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什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发言非常踊跃,总是高高地举起小手。而到了高年级,研究者发现,学生无论是对问题的理解或是难易程度都几乎表现出漠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找出教学对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提问的涵义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提问”。从广义上讲,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语句,也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他人产生心智活动并做出回答反应的刺激都是提问。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涵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桥梁和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

在本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用通俗易懂的、简洁的语言向学生陈述问题,引发学生在语文上的认知冲突,促进其进行相关信息搜集、探索或思考行为,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最终通过一名或多名学生回答,以加深他们对语文问题的全面理解的一种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方式。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方式

笔者在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为期2个月(28节新授课)的课堂提问的观察记录后,发现日常教学中最常提出的问题分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识记水平,如“这一段写了什么”“什么是秋高气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等等;“是不是”类型的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判断和理解,如“能不能这样理解”“为什么”类型的问题,主要是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如“从这一段里你能读出什么”“为什么说……”“从……看出……”“怎么样”类型的问题,主要为开放性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与评价能力,不设正确答案;“启发性问题”,如教师在执教《古诗两首》中《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结尾时,就设计尝试背诵,拓展延伸的环节,提问一:背诵《送元二使安西》,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诗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问题二: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在布置作业环节也体现出发散思维的提问,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演一演;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讲求课堂的艺术,能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认知性、评价性,也在此过程中充满创造性、理解性,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才可以有深度、有高度、有坡度。

1.有效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渗透着强烈的教学意图,在备课阶段就要精心进行设计,因为每一次提问都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铺垫。那就需要教师首先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学生的全方位收益和教学的整体效益,教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迅速理解、接受,并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寻求答案,就要将问题讲清楚、说明白。简言之,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明晰。

2.有效提问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愿望,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入点。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学会“跳一跳”,然后才“摘到果子”,如果没有这“一跳”,“果子”可以随便得到,那就无异于是不劳而获,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只有了解和关注到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才能启发学生思维。

3.有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同的,而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几个优等生的独角戏,这更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比如,平时不太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些学生或许已经多次举手但都没有被叫到的同学;有些胆子比较小的同学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的同学,经常回答问题但是答案不对的同学……他们也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或许老师的一句鼓励就会“拨开云雾见青天”,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老师的一个期待的眼神就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4.有效提问要注意提问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课堂提问是要讲求时机的。教师的精心设计要把握时机,做到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从教学内容看,应该选择知识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处发问,尤其是上课伊始,就要通过提问将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引到课堂中来。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的回答无奇不有,课堂上随时都有生成的“火花”,教师要依据情况及时反问、追问。

五、结论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是小学课堂研究的一个分支,它依托于小学语文这一视角,是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尝试,随着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效益越来越高的追求,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没有一种提问是最有效的提问方式,本研究主要阐释了有效提问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实施策略,力求能够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高艳.现代教学基木技能[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饶满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规则[J].教学与管理,2009,(8).

[3]戴红.一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问[J].教学与管理,2006,(23).

[4]张新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李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以某小学四年级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农村房屋承建合同纠纷处理初探下一篇:小学公用经费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