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精选12篇)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 篇1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引领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媒介。就阅读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的一种对话形式,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有效课堂的核心。那么,怎么提问才是较好的呢?本文认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问应该追求“四性”。
一、基础性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对象,其思维活动及其阅读文本的程度是有差别的,对于问题的思考存在差异性。问题的难易深浅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与之相匹配的认知水平, 才能发挥出问题的有效性,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否则,很多时候就会吃力不讨好。那么,对于文本阅读所提出的问题,应该什么程度才算适宜呢?学生阅读文本,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问题的拟订应该符合这个“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摸得着。这样,学生阅读文本就会有兴致,有了兴致,就会潜心阅读与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努力做到两点:一是对该学段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其所能承受的一些最为基本的能力等方面应该有个全面了解。二是要潜心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一些阅读问题。这些问题要注重基础性,让更多的阅读者所接受。有人曾云:一花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的阅读教学,其目的是要让全班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基础性。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比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时,有的老师提出诸如“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课文的学习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等问题。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问题,他们一时摸不着南北。而一些高年段的学生,有的老师整节课都是问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根本不用思考,只能信口开河,胡乱回答便是。 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怎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二、统领性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文本内容所提出的问题,不是泛泛提问, 不是处处提问,不是让问题充斥课堂。而是要有的放矢,应该有针对性,抓住文本最为关键的地方发问,尽量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就是说,所提出的问题要把握住问题的“统领性”。 就一篇文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效的整体,引导学生阅读时就要充分发挥一篇文章的整体性,精心设计一两个具有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两个问题,逐一“抽丝剥茧”, 渐次展开阅读,落实文本的阅读教学目标。
三、关联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皆有关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文本阅读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同样是有关联的。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就应该体现这个关联性,注意连贯与渐进,不要东拉西扯。这就要求我们提问要注意两个顺序:一是文本内在知识结构的顺序,二是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活动的顺序。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就要以此为文本载体,以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准绳,设计出一系列目标明确,内容相关,环环相扣的问题。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巨人喜欢花园吗? 为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2)巨人喜欢孩子吗?为什么?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你喜欢巨人吗?喜欢这篇童话故事吗?为什么?这样由三个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内容到情感、由读懂课文到读懂童话,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起到“百毛皆顺”的研读效果。
四、层次性
课堂提问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学生学习的渐进性。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1)课题中的“她”和“我”分别指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通读全文后,先同桌之间讲一讲,然后在全班交流。(2)小姑娘的伤势怎样?课文是怎么写的?文中哪个词作了概括?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3)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 从阮恒“举手”→“放手”→“举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4) 默读课文第8~10自然段,用“—”勾出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什么?(5)在输血过程中“,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医生会说什么, 请把医生的话写下来。这五个问题形成一个训练序列,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入手,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抓住人物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读、议、品、评”,实现了学习方式转变,“听说读写”能力同步提高,内化了语言,强化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层次分明,教学重点突出。
总之,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引领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只要我们注意提问的基础性、统领性、关联性、层次性,问题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实现课堂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
摘要: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对于文本阅读所提出的问题应力求做到“基础性、统领性、关联性、层次性”,以实现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
关键词:语文阅读,提问,基础性,统领性,关联性,层次性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 篇2
许口小学王道往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有着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教学线索、教会学生学习的功能。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现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与学生对课文的自学得不到落实,教师提问的内容只能处于浅层化或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透用外来教案设计的问题不无关系。问题设计的随意化,导致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
3、地位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教学对话中,由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而引起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行为方式。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对于我们学校教师来说,对课堂提问的理解还有失偏颇,运用起来大多满足于为问而问,不管实效。由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2、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整体性、启发性、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问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与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调查,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存在的问题,具体从问题的梯度和效度、等待时间及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不足,难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会引起智力困窘状态。这样的状况人们称之为心问题情境。如何造成问题情景?教师的提问设计大有天地。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3、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促进学生领悟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教师课堂提问的效率意识,促进转变观念,构建有效互动的语文课堂。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随机在1-6年级中各选一个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参加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宝贵经验。
2、研究思路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
(2)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
(3)从课堂提问的类型、特点、提问的过程、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做好实验前测;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围绕课题开展专题研究。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实验情况;整理课题实施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八、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论文、案例、教学设计。
王道往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特征研究 篇3
1.教师要围绕各学段具体要求,紧扣单元目标及文本性质反复推敲,把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体现出来,设计主干问题作为对话线索,有的放矢。2.符合学生学情。如教《半截蜡烛》,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年龄特点,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设计问题:“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心‘怦怦直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紧张气氛的?”由此处发问,学生就会愉快地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二、启发性
如教《将相和》中“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时,与其问“蔺相如用什么办法让秦王完璧归赵的?由此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如问“蔺相如真的会把‘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为了吓唬秦王”。因为前者答案可以从文本中直接找到,缺乏思维含金量,对学生来讲不具挑战性,也谈不上启发性,而后者蕴含多种因素,学生须要围绕“会不会真撞”进行多向的思考。
三、生成性
如教《生命 生命》一文,设计以下问题:①生命是什么?②作者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生命不屈不挠的跃动?③题目中的生命为何连用两次?还可以取什么题目?这几个问题按照教学目标层层推进,成了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石级。学生在多重对话过程中习得思维方法,培养了探究能力。
四、开放性
如教《三袋麦子》一文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各不相同,你们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蕴含较为丰富,具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当然也需要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学生的答案见仁见智,理由各有侧重。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研究 篇4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一)问题深度不合理,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来说,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一些问题并没有经过仔细的研究,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和浅显,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的太过浅显、直接,而有一些问题就太过于深奥,明显的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根本就不愿意思考,更不愿意回答,太深奥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他们没有能力去回答,这两种提问的深度都是有缺陷的,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消极的意义。
(二)提问的频率不合理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些老师一节课中会有大量的提问,数量多质量却一般,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学生不愿意回答,有的老师一节课中只顾着讲课,很少提问问题,学生会有懈怠感,积极性下降,也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两种提问方式都有消极的影响。
(三)老师对于解答问题的时机把握不理想
当前,很多初中老师对于问题解答的时机把握的并不好,一部分问题应该是学生经过思考以后给出答案,但是部分老师在学生没有思考完的时候已经给出答案,这就影响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会使学生有依赖心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对于课堂要提出的问题,老师一定要综合考虑,争取问题提问的合理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来说,提问的问题首先必须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如果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那么学生无法深入的探究,甚至会使一部分学生钻牛角尖,整个课堂会缺少积极探索的氛围。对于一些确实比较复杂的问题,老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分解,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小问题,这样就能够降低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从解决简单问题逐渐地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使学生有一个缓冲的过程,最终对复杂问题进行合理的解答,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问题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恰当性
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中隐含的意思,体会出作者借助课文去表达的核心思想,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核心语句或者段落,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些核心的语句或段落,合理地进行提问,那么对于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深入理解会有重大的帮助作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更好地把“文”与“道”有效结合起来。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之前,一定要准确地抓住整篇文章的重点所在,并进行研究,针对典型问题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尊重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初中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各方面还处于成熟的一个过程,对于周边环境非常的敏感,他们渴望周边的人尊重他们,所以,老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环境。在提问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和蔼可亲,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诚,愿意和老师就课堂问题进行交流。同时,对于课堂的问题,老师都要允许学生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老师要注意聆听,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对于学生观点中好的部分一定要及时进行表扬,对于学生观点中存在问题的部分,要和学生一起来找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观点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不管他们回答的怎么样,都不要武断地去批评他们,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结论
初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课堂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一门艺术,相关老师必须要高度的重视。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时机,争取通过课堂提问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初中是学生生涯的重要阶段,在初中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就是通过提问来展开的,通过课堂提问,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所以,课堂提问的质量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要高度的重视这个问题。文章首先将会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参考文献
[1]韦沙沙.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2]颜廷江.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探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6).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 篇5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 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阅读与思维的关系,怎样设计提问才能促进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发展?问题提在何处才能激起思维的波澜呢?我的体会和做法如下。。
一、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开拓思路
我们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这里目的性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提问就是要理解课文内容,提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谁等一看书便知、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有的认为,提问就是引导学生按老师的思路来理解课文。因此,提出:为什么这样?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去猜,猜对了便达到目的。这种设问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既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不能发展思维。我认为提问的目的应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导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在秦王面前,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没有交出十五个城的意思,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宝玉就要向柱子上撞。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对比着设计这样两个问题:①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从课文中可以理解为:蔺相如是为了吓唬秦王,保住和氏璧。我认为这个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理解课文。②如果换上这样一个问题,蔺相如会不会往柱子上撞?情况就不同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理解课文也深了。
有的同学说:“蔺相如不会往柱子上撞。因为他深知秦王很爱这块玉,他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所以才这样说的,这是一种斗争的策略。”
有的说:“蔺相如会撞,因为他在离开赵国时,已做了牺牲的准备,如果秦王不守信用,他就会为了赵国的利益撞死在柱子上。”
还有的说:“这时蔺相如头脑中已有了两种准备。根据秦王的表现,他将决定撞或不撞。但他还是希望不撞,并争取这样做。说明他既有勇又有谋。”
从学生回答中便看出了效果。这种提问激发了学生兴趣,发展了想像,启发了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看出学生是思之有理,言之有据的。
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我们还应找到恰当的提问点。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设问呢?我觉得应在学生思维处在十字路口徘徊时,设计提问起导向作用。在学生思维浮浅、思路狭窄时,设计提问起深化作用。在学生思维爬坡、困惑吃力时,设计提问起搭桥作用。
例如学习《月光曲》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是人民的音乐家,他创作《月光曲》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思维达不到这种高度。这就需要用提问的方法去点拨。在学这篇课文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从贝多芬走进茅屋到他飞奔回客店,从茅屋里几次传出钢琴声,弹了几支曲子?第一个欣赏到著名钢琴曲《月光曲》的是谁?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个问题是开拓思路。通过回答问题,学生理解了贝多芬来到莱茵河边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及兄妹俩真挚的对话,他走进茅屋,不但满足了盲姑娘的要求,弹了盲姑娘想听的曲子,而且还即席创作了《月光曲》。世界上第一个欣赏到《月光曲》的是穷兄妹俩,他们不是在华丽的音乐堂,而是深夜在茅屋里听到的。想到这里,学生思维开拓了,感情激发上来了,于是我马上追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他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还有的说:“他为劳动人民创作,创作劳动人民喜爱的曲谱,说明他是一个人民的音乐家。”
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向着纵深发展。
二、课堂提问,设置情境,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想像力最佳时期。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去,诱发创造性的思维。
。
例如《荷花》这篇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是写作者赏花时的联想。作者站在满池的荷花前,处于物我统一的境地,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与花共舞,与虫共语。
学习这一段,需要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种成段的联想与想像对三年级学生来讲又是一种新的知识,要让学生体会到联想与想像不是空想,也不是胡思乱想,它要以实实在在的事物为依据。因此,学习这一段时提出的问题要小,要更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写在一块小黑板上:1.作者真的变成了一朵白荷花了吗?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2.是什么引起了他的联想?3.他联想到了什么?这种联想合理吗?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使学生知道,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一朵荷花,是眼前的景色太美了,使他入了迷,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了。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联想呢?是作者闻到了荷花的淡淡清香,看到了柔和的花色,优美的花姿,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联想,这时再伴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放一段录像,听一支荷花舞曲,就把学生带入到这美的境界之中,使学生再次产生美的想像。
三、设计问题,品味内容,深化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究语言文字,分析人物形象,阅读感人事例,挖掘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要起到点拨、开窍作用。
例如《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里的一个“冒”字很传神。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字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冒”字呢?换一个词行不行,比较一下哪个好?
这时学生找出可以换成“钻出来,长出来,伸出来”等几个词,但是细细品味,这些词都不好,长出来显得平平淡淡,伸出来,有些轻而一举,与前文讲到的不相符合,钻出来有些偷偷的意思,不能表现荷花的气质,通过比较,学生认为还是“冒”好,这不但说明了满池荷叶挨挨挤挤,不留空隙,荷花好不容易才露出头来,与客观实际相符,而且也表现了荷花那种旺盛的生命力与顽强向上的精神。
再如《月光曲》最后一段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句话中“陶醉”一词是新词,又是全文的中心词。怎样抓住这个词,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呢?我是分四步来引导的。
陶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字典找出陶醉是完全进入,沉浸在……之中。第二步把词放到语言环境中,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兄妹俩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到了入迷的程度。”第三步再追问:“兄妹俩为什么会陶醉呢?”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前文,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纷纷回答。
有的说:“盲姑娘非常想听贝多芬亲自弹琴,现在她真的听到了,她被贝多芬那种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有的说:“兄妹俩第一次听到了《月光曲》,他们完全进入到了月光下波光粼粼这个境界之中,都入了迷。”
还有的说:“贝多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为他们创作了《月光曲》,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们不仅沉浸在音乐声中,而且陶醉在欢乐与幸福之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再看书上的彩色插图,听着《月光曲》的录音,这时学生不仅了解了陶醉一词的意思,而且得到了立体形象。不仅知道了陶醉的原因,而且体会到了陶醉时的感情。第四步,在讲完这篇文章后引导学生应用陶醉一词造句。这时我并没有说谁能用陶醉一词造句,而是这样问:兄妹俩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除了被音乐陶醉了之外,人还可以被什么陶醉?这个问题是为了拓宽思路,扩大用词面。当学生把手举起来准备发言时,我说:“把你们想好的内容造一个句子,看谁想得广、用得准?”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再次举手,下面是三个学生的造句。
1.我站在北海的白塔上,看见四周绿树红墙,高大的树木,碧绿的湖水,荡漾的小舟,我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了。
2.儿童剧院的叔叔阿姨为我们演出精彩的节目,我们被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所陶醉。
3.六一儿童节那天,许多中央首长来到人民大会堂和小朋友一起观看节目,我陶醉在幸福与欢乐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思路开阔了,由理解到应用形成了一种能力。
以上就是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所做的教学研究,当然,我的研究在一定程序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我真心希望各位同行能够我提出更宝贵的意见,共同解决好这个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环节。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思维的世界里尽情地翱翔。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能的研究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87
走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已经有十个年头了,曾经的一堂公开课让我记忆犹新。上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二泉映月》。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我自信地走进了课堂。然而,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却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为了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能够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我播放了《二泉映月的》的乐曲,委婉、哀伤的音乐充满了整个教室,播放结束后,我问:“听了乐曲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吗?”有学生举手回答:“有点昏昏沉沉想睡觉的感觉。”面对这种答案,我顿时懵了,这跟我预设的答案大不一样,冷场的感觉让我觉得好无助。在那个漫长的几秒钟时间里,我的脑中很难想出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回答。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我们不妨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
为什么提问?是针对问题提出的目的的。教师要领悟语文课程理念,从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符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否有利于建设开放、动态的语文课程审视问题的开放性等方面考虑。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针对问题的内容的。这里有一条总的原则和标准,那就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问题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是针对提出问题的方式的。高超的提问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就要教师研究提问的艺术性。
二、提问要有切入点
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点呢?
(一)问在关键处
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如教学《彩色的非洲》,课文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提问:“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看出了非洲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
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鼓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
(二)问在空白处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课文《最后一头战象》中这样写道:“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教师在课文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并提问“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好像在凝望……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也许这块龟形礁石……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好像在说……”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去展开想象,从而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填补,对“善良、忠实”的战象嘎羧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善于营造问题的氛围
一位老师的提问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讲到老天鹅为了打破冰面寻找食物,以自己胸脯和翅膀扑打厚厚的冰面,为让学生体会老天鹅舍已为人的精神。教师这样说:“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老天鹅第二次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老天鹅第三次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老天鹅第四次腾空而起……”老师把同一句话重复了三遍,学生静静地听着,老师富有激情的语言叙述中把学生带进了那个壮烈的场面,我相信学生的眼前和我一样展开了一幅图画,这时,教师提问:“在这一次次的扑打中,老天鹅会怎么样?”“受伤”“流血”“骨折”,学生把课本没有的东西都填充了起来了,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渲染对学生思考问题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 篇7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的必要性
曾有研究者将语文整体课堂教学活动比喻为交响乐, 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则是提问环节。由此能够看出, 教师是否能够依托提问实现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有效调动, 直接代表了教师的教学素养。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鉴于此, 如若教师未充分合理的问题设置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 则无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切实提升;如若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 则无法为学生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学习情境;如若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并未同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契合, 未能借助问题的提出实现对学生心智的有益启发, 则无法彰显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合理创设问题的教学技巧, 以便使学生藉由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进而从中获益。第一, 有效的问题设置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升, 使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 进而使其学习主动性随之提升;第二, 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实现启发式教学目的, 进而使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第三, 提问环节是重要的教学反馈方式。教师借助提问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习得情况以及学情的精准把握, 从而结合前述要素实现对教学进路的优化重整;第四, 提问能够构建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增进教师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 注重把握“度”
基于教学实效性的考量, 教师必须注重对问题的合理设置, 具体而言, 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下述方面提升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注重合理的问题难度设置
小学语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 应具备必要的难度, 如若问题过于简单, 则无法使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获得领悟知识的快感。同时, 适当的问题难度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吸引, 使其身心集中, 展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此外, 在问题设置时, 教师应考虑到任课班级的具体学情, 以兼顾多数学生的学习诉求为标准进行设置问题。笔者在讲授《赵州桥》一文时, 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 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石拱桥的小拱所发挥的作用”,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便去细致研读课文内容, 并进行主动的思考, 归纳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而作答。
2.注重问题的层次递进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 多会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中, 教师应注重对问题难度的层次递进, 即问题之间应作到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如此便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多问题进行解答。如教学《争吵》时, 提问“谁和谁争吵?为了一件什么事?争吵以后, ‘我’心里觉得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父亲对这件事满不满意?你觉得‘父亲’的话讲得对吗?”为什么这样指导学生思考, 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思考,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注重问题的亮点设置
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 应注重通过问题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因而提问的形式与提问的内容应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状况, 进而聚焦学生的关注度和投入度。笔者在为学生讲授《白杨》一文时, 要求学生回答文中“爸爸”的形象, 使学生立刻从自己父亲的形象为立足点, 进行踊跃的回答。
(二) 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
所谓的顺向提问, 乃是指根据文章内容顺序提出问题, 此种提问对学生而言较为轻松。逆向提问则与之不同, 乃是藉由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是文章结尾部分进行提问, 所提出的问题涵盖了较多的学习内容, 因为使学生必须细致回顾所学过的知识, 如此一来, 使学生系统化的整合了所学的知识。笔者在为学生讲授《称象》一文时, 借助了问题中心突破法, 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 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1.谁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他是怎么称的?2.曹冲称象的办法受了谁的启发?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3.造大称为什么不行?课文哪段告诉我们大象很重?宰大象为什么不行?从文中何处可见曹冲对大象的喜爱之情?4.你会采取哪种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这样一来, 使学生洞悉和掌握了全文的结构, 形成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又如《草船借箭》这课,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是这样问的“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 有可能产生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 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多角度探究, 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通过逆问, 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认为提问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应依托科学、合理, 契合学生实际学情的问题设置, 实现对学生智识的有效开发与启迪, 进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从现今语文课堂教学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式看, 课堂提问方法效果明显。原因在于评定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够依托科学的问题设置, 激发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 从而实现对问题破解。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被激活。基于此种情形, 教师应注重对课堂提问环节的效度化应用, 以便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邓晓茜.小学语文课堂“非预设回答”现象调查分析与策略探究[D].宁波大学, 2015.
[2]魏琳.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现状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篇8
一、为提问创造合适的环境
提问,首先是一种沟通交流活动,是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双向反馈过程,因此其有效性程度就与师生双方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息息相关。如果能够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基本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使其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新鲜教学知识内容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就更强。从这点可以看出,创造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能使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化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方位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
作者认为,创造良好的提问教学环境主要靠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良性沟通,要保证其沟通效率最大化,那么师生间的关系首先要相处好,应该从过去那种师生地位悬殊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积极采用新型朋友交流模式,师生间的关系跟好朋友一样,从而能够有效打开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们在语文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将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始终保持微笑,给学生们带来愉快的上课心情,使学生们保持一颗热爱语文课程的心;对于一些犯错误的学生不应当面直接呵斥指责,应该委婉地提出改正方法并引导该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同时顾及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提问中来;不要吝惜表扬之词,应该大胆频繁地给予学生们表扬,无论是他们回答对了问题还是大体意思接近,都应该积极表扬学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们参与提问的热情激发到最大,以轻松、活跃、和谐的提问环境来保障其有效性。
在提问环境创造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积极饱满的教学热情来进行提问教学,并以自己饱含爱心的情绪配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讲述来带给学生们全新的教学感受,让学生们不再对课堂提问犯怵,而是将课堂提问作为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检验自己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积极配合老师进行课堂提问,互相合作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提问方式要选对
提问教学手段并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提问教学往往是验证性提问,即早已给出了答案,学生们只需要回答是还是不是,或者完全照搬课本教材上的提问模式和回答顺序,将学生思维固定在一个较小的框架里,学生无法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回答和对问题的看法及补充,丝毫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这种提问方式陈旧落后,需要得到根本性的改革。
现如今我们采用新型提问教学模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不再是老师问学生答的落后教学法,而是师生双方互相提问、互相回答、共同思考,将提问过程和学生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创新能力培养过程融合到一起,对教学过程大有裨益。学只是接收知识的途径,问才是将所学知识巩固吸纳并灵活运用的提高方式,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多问多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帮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牢牢把握住所学知识,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无穷的。另一方面,良好的提问也可以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进步。
三、预先做好提问准备
我们老师在每节小学语文课上课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并设计出最为合适的提问问题。提问的重点方向应该是课程上的重难点以及疑点部分,提问的内容应该尽量贴合课本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以便在课堂提问时能快速转到问题本身并充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然后才会想去了解去回答。
在提问问题难度的设置上也应该合理把握,保持在一个中等水平上,太难了或者太易了都不行。如果问题太难,那么大部分的学生对问题的答案都没有头绪,无法回答,打击了学生们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会陷入僵局,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严重影响到教学效率;如果问题太易,那么学生们可以轻松回答问题而不需要过多思考,不但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提问感到无聊,学习兴趣大幅度丧失,造成消极面对学习的状态,对学生对老师都是非常不利的。
只有在保证学生了解问题的前提下再适当增加提问难度,全面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学程度,这样他们才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收获到成就感和自信心,乐于参与到语文课堂提问中来,积极配合老师教学,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只有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各具体方面着手保证其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基本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洪涛.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2010
[2]石珂.潜心会文,实现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诺贝尔》一课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教育科研论坛,2010
[3]刘学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教新报, 2010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 篇9
通过对十位小学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记录进行对比和研究, 小学语文提问的问题大致分为回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改造型问题几个类别。通过对十节课课堂的课堂记录进行统计, 我们发现十位语文教师合计提问300次, 其中回忆性问题的次数是120次, 占提问总数的40%;理解性问题的次数是140次, 占提问总数的46.7%;应用性问题的次数是8次, 占提问总数的2.67%;分析性问题的次数为3次, 占提问总数1%;评价性问题的次数是13, 占提问总数的4.33%。
回忆性的问题便于小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充实, 理解性问题要求小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自行分析和理解, 在心理机制上理解性问题比回忆性问题对小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用性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常见, 这和语文学科的学习特征相关, 分析性问题是在理解性问题的基础上, 要求小学生更深层次的挖掘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发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更深含义。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首先, 课堂提问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权,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主导者, 而是指引者和组织者, 以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 探究发现, 使得提问教学变成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应该首先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将课堂提问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在认知发展水平上, 小学生理解问题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应该偏重回忆性或者记忆性的问题, 伴随着年级和年纪的增长, 教师可以逐渐增大理解性问题的比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是一句空话, 而是一种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随时恪行。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 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都避免让自己的思维去干扰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比如说在教学中小学生遇到了“警觉”一词, 在这个生词的教学中, 师生之间发生了以下对话:
师:我感觉这个词大家需要我的帮忙啊, 有哪位同学不需要吗?
生:警觉就是敏捷、快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注意到什么的意思。
在这段对话中, 教师并没有运用谁知道这个单词的含义这样的语句来提问, 这样会让孩子感觉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 改变了教师既定的居高临下的形象, 学生也不会感觉到自己于学习上的弱势地位, 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勇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在这样的提问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也才真正的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其次, 课堂提问教学中,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课堂提问是展现一个教师教学价值的主要途径, 教师通过提问把语文教师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这些因素综合起来, 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能力。在《三顾茅庐》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诸葛这个姓氏和大家常见到的姓氏有什么区别?”“蜿蜒这个词描述的是怎样的景色?请大家想象一下”。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回答以上的问题可以对文本有基础的了解和了解,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三国演义》这个经典桥段。
最后, 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重教材本身的重要性和作用。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研究, 教师能够总结出提问的重点和教学的关键点。小学语文的阅读时教师、学生、课文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过提问教师应该把课文中蕴含的美的感受、文学的价值以及传达的情感思想传递给学生, 帮助小学生形成文学素养。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中作者一方面描述了圆明园的壮观瑰丽、富丽堂皇, 另一方面描写了圆明园被毁灭时作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如果教师按照文本的内容阐述作者要表达的爱国之情和痛恨之情, 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顺利性思维的, 小学生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上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主旨思想。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补充在圆明园被烧前期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时, 清兵夹道跪迎, 而龚橙 (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 是带领八国联军前往圆明园的罪魁祸首。通过这样的补充, 小学生除了愤恨侵略者的残暴之外, 还会产生对旧社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软弱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这个时候教师再提问小学生对文章的感想的时候,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突破了文本本身的限制。在本文的教学中, 教师打破了小学生的顺势思维, 给小学生阅读文本带来了新的视角,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叉路口—兼论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与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 2010
[2]罗月香.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吴忠豪著.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4]悦文锦, 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 篇10
一、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实的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甚至无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提问远离阅读文本
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一定要把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而不少教师喜欢随心所欲地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来提问,淡化文本,远离文本。
2. 问题指向封闭或模糊
指向封闭的问题,有点像对错判断题或者选择题,学生不需要多思考,只需要一两个词就能回答。如:“是不是这样的?”“这是感动之泪还是伤心之泪?”
指向模糊的问题,由于可回答的角度太多,学生因抓不住思维的切入点而无从回答或乱说一气。如“这段文字的特点是什么?”“这两首词各自有什么特点?”等等。
3. 提问过多、过碎、过杂
有些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问题就出在提问过多过碎过杂。过多过碎过杂的问题凑在一起会把主要问题淹没,混淆教学重点,模糊学生认识,并且大大削弱了“课堂训练”这种对学生而言最及时最认真最有力的训练。
4. 学生主动提问较少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在不少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霸占了课堂的发问权。
二、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 拥有课程意识是前提
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必须立足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和实践《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指导下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问题,以体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的发展所起的指引作用。由于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意识,课堂教学就减少了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 深入钻研文本是关键
钱梦龙老师曾说:“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教师只有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才透彻,上起课来才会深入浅出,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也只有对文本了然于胸,才能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字句、关键段落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才能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才能对错误答案准备好相应的对策。
3. 课堂提问要目标明确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因此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激发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总结归纳?等等。
4. 提问要契合学生心理
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规律。特级教师宁鸿彬曾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论述:“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思考上课内容,透彻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这些提问能够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知识层次结构,既能够解决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又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5. 问题的表述要规范
①要明确。问题的表述应简单明确,不应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②要限定范围或提供思考着眼点。比如,“就表达方式而言,本诗以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这样的问题就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作了明确指向。
三、问题设计的基本策略
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事关教学的成败。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惑,那样问,就会恍然大悟;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课堂提问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
1. 理清脉络设计问题
理清文章脉络,即对所阅读的课文要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了解大概内容。一个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如果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就能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理解作者的深邃思想和良苦用心,在作者思路的指引下,对文章的内容作欣赏,对语言文字作玩味才有了依托。如教《白兔和月亮》时,我们可以先理出白兔的心路历程:围绕月亮的归属变易,白兔有“乐”一“痛”一“乐”两次心理变化。理出文脉后,再抓住两处“转折”,即“‘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白兔”和“白兔觉悟后,找到自己痛苦的根源,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原来的决定”来提问和组织教学。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处转折给白兔带来的重大变化,上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重点分析白兔的言行、心理变化,从而明白寓言通过这一前一后的对比,演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2. 挖掘深义设计问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教材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要善于在文句蕴含深意之处发问,对一些看似平淡的句子细究,仔细咀嚼,让学生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如上《金色花》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我们可以紧紧抓住这两个意蕴深刻的句子进行指导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先引导学生变换句式为:“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然后细细读一读,再和原句比较读,学生领悟到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而改后的句子则无法体现。此时,我们还可紧追一句:如果语序不变,将原文第一句句末的问号改为感叹号(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将原文的第二句句末的句号改为感叹号(妈妈,我不告诉你!),好不好?这样的语言品味,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形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
3. 抓住矛盾设计问题
抓住矛盾设计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这是一种有效的提问法,因为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教《孔乙己》,可以围绕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问:为什么既说“大约”又说“的确”?我们知道,“大约”是说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很低,没有人注意他,死没死也不知道,可以由这个词引导学生推知社会环境。而“的确”是孔乙己的命运,他的性格,所以他必然走向死亡,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他的个人形象。这样一个问题套一个问题,课文才会分析得玲珑剔透。
4. 比较异同设计问题
比较分析,就是在评论某一客观事物的时候,把此一事物与其他某种有联系的事物作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双方的相同或差异,进而对所论事物作出评价和判断,分析事物的高与低、上与下、正确与谬误等,或者在事物本身某些因素之间作比较,找出其相同或相异,从而对事物的本质作出准确的评价。对思想日趋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较的方面很多,大到立意构思,小到遣词造句,无处不可。
如教散文《背影》与《散步》,让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会懂得它们的相同之处:两篇散文都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情。不同之处:由于时代不同,《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欢愉的,深沉的;《背影》的感情基调却是悲凉的,沉郁的。
5. 探讨“留白”设计问题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当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总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艺术内涵留给阅读者去思考和想象,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在留白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
如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七根火柴》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么一个环节:
①以无名战士的口吻说出他想对卢进勇说的话。
②以卢进勇的口吻说出他想对指导员说的话。
学生通过填补空白,不仅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涵,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当然,填补空白的设置要防止淡化文本、游离文本之外。
6. 紧扣文题设计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根据题目设问,以问促读,可实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针对文章标题“智取生辰纲”中的“智”,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①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②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③为什么如此一个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来押送生辰纲,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杨志到现在仍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7. 锁定“匠心处”设计问题
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而作者的匠心处,往往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如能在此处精心提问,就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孔乙己》一文中多次提到的“笑”和“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都是作者匠心所在,锁定这些,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8. 巧妙变直问为曲问
直问,即“问在此而意在此”,直问一般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语言形式。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却不直接问,绕个弯提出乙问题。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
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讲授《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时,他不直接问“遗男”是什么意思,而故意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乍一听,傻了眼,再一想,恍然大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孀”“遗”二字的印象特别深刻。这种诱导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的方法,比教师直接讲明原因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使之放射出光彩夺目的火焰。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做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
参考文献
[1].钱梦龙《一个“不合格教师”的人生轨迹》,《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2期。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随着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不断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能够辅助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益于更好的吸收知识[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语文教学重点,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关键点要能够突出教材重点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點仍在于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并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所以,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围绕教材展开,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从而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突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一方面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材中预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提问教学的作用,帮助和引导小学生抓住重点,不断进步。
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就书本知识内容进行传承,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十分枯燥的,所以,教师所设计的提问环节,要具备一定实际价值,扩展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2]。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3]。
三、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1.把握提问时机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越来越体现出灵活性、丰富性、多元性的特点, 快乐学习的理念、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掌握运用, 课堂效率也日益提高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面临课堂教学时通常出现的问题
(一) 从提问对比上看, 教师提问多, 学生提问少
这样的教学情景是非常普遍的。虽然每位教师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到了课堂上往往都变成了老师一个人在问, 这样的课堂教师似乎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确实也关注问题的科学化了, 也重视孩子思维创新的培养了, 可是, 没有一点学生的声音, 有的只是学生的呻吟,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后果更是令人堪忧。试问:学习者没有疑问, 不会质疑, 这又怎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二) 从提问问题本身看, 问题答案缺乏开放性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那就是教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将学生拉到自己事先预设好的答案中, 正是由于教师太渴望听到正确答案了, 也太在意能否得到正确答案, 尤其是在公开课上, 似乎很快得到正确答案就是成功的一堂课。因此, 提出的问题也多半是封闭性的, 这就阻碍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过程, 剥夺了学生进一步动脑思考的机会, 这就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因此, 用这种“是”或“不是”, “对”或“不对”来提出问题, 长此以往的话, 就会造成学生含含糊糊, 不认真去动脑思考的坏习惯, 这样的问题是无效的, 更会滋生学生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
(三) 从提问所面向的范围看, 提问对象缺乏广泛性。
新课程倡导要面向全体学生, 但在课堂上经常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往往都仅限于老师心目中的“优等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老师总是担心他们答不上来、耽误时间或是他们不举手叫起来也不会回答, 这样的担心使得老师的目光永远是偏离他们身影的, 或是绕过他们直接落到“尖子”生的身上, 从而使好学生在一次次锻炼中更增加了自信心, 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一次次懦弱中更加的自卑, 这些学生变得越来越不积极思考或是不主动回答问题, 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因此, 课堂上中要尤为注意面向全体教学主体——学生。
需要指出的是,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完全是可行的。可以用语言提醒学生认真去倾听, 结合学生的程度去因材施教,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者。
二、关于实现并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灵活性的相关优化策略
(一) 问题的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
在基础教学中, 语文学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着基础性, 人文性, 工具性的特点,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科自身特点, 发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如像语文学科中的诗歌, 散文, 小说等文体, 不仅反映了作者在特定阶段的经历和感慨, 还暗含了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现实等。这就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联系时代背景, 不能局限于课本所阐述的内容。从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的语言知识, 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 道德情操。
(二) 因材施问, 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计好课堂提问是关键。课堂提问要依据小学生的的心理特点, 已有的知识储备量, 因材施问,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什么”。同时, 要在因才 (学生) 施问方面下工夫, 即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怎么问”。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 设计问题:“1.什么是‘触摸’?春天怎么‘触摸’?如果请你触摸春天, 你会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这个问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设计的目的是针对全体学生的,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2.盲姑娘安静怎么知道那儿会有一只蝴蝶?3.‘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中‘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4.‘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这几个问题围绕课文的难点进行设计, 教师要启发学生在自己独立钻研的基础上,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 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阅读质量。
(三) 最终目的, 引起学生的探究性提问
问题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 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一个好的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兴趣, 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关注和对问题的本身的思考。所以我们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切中要害, 审时度势, 抓准时机, 不为追求问题的答案而提问, 更多关注由问题而引发的讨论。从“提问”到“讨论”到“反提问”再到“讨论”的过程, 才是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 也是学生从“硬性学习” (即你教我学) 到“学会学习” (即你学我学大家一起学) 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总之,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必须立足于教学实践, 从实际出发, 努力完善自我的专业知识, 充分研究教学内容, 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开拓学生思路,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庆梅.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 (理论综合) , 2013, 12:27-28.
【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研究】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09-01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10-18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12-04
语文课堂的提问05-23
语文课堂提问论文12-31
语文课堂提问的设置07-17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05-28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06-21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08-08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