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巧设提问(共10篇)
语文课堂巧设提问 篇1
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往往通过提问来推动教学进程。《学记》说:“善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其以容, 然后尽其声。”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习惯于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问, 过多、过散、过易、过难的提问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 频繁的提问让学生静不下来, 得不到沉思默想和实践练习的大量时间。因此, 提高语文课堂的提问有效性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问题”设计的作用
1.“问题”设计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 可以通过问题调控教学活动的进程, 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 通过问题激起教学场的思维风暴, 通过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2.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
思起于疑, 要精心设计问题, 营造一个学生能明显意识的疑难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惑, 从而激起思维的波澜。从某种意义上讲, 完整的思维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或者说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通常是在主体内部进行的, 是内隐、自问自答的, 而来自外部问题的提问同样能够成为思维发生的起点, 一种外部的语言化的思想正是在提问中开始的。
二、“问题”设计的具体方法
1. 把握教学方向, 设计关键问题。
善于提问的教师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问题, 问在关键处, 问在疑难处, 经过耐心引导启发,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而问题的设置源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会, 源于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塔,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首先要正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标志教学方向的关键问题, 体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 在突破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时, 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文的关键句是哪一句?”这看似简单, 其实易中有难。这个提问既开门见山, 直奔目的, 又如一线串珠, 引出对话的内容, 如“为何此句为关键句”、“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据此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等。抓住了教材的关键句, 并适时提问, 提问就有效。
2. 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所提的问题, 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 所谓“恰如其分”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提问境界。提问“过高”难以诱发学生的认知, 冷场不可避免;提问“过低”不易擦出思想的火花, 热闹成了假象的外衣。问题要切合文本, 贴近学生, 难度适中, 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3. 寻找最佳提问角度, 激活学生思维。
要使课堂气氛融洽, 教师除了要掌握提问的时机外, 很多时候还要关注“提问”的角度。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 但效果往往不一样, 只有找出最佳的提问角度, 才能让问题充分发挥价值。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我设计的问题一为:“可否把标题改为《荔枝》?”二为:“《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标题好在哪里?”但“《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标题好在哪里?”问得生硬、单一, 易使学生不知所云, 思维无法激活, 而“可否把标题改为《荔枝》?”则既与课文内容相联, 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产生了很好的生成性课堂对话。
4. 设计问题串,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习是需要氛围的, 创设好的学习情境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景中, 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可充分调动, 并得到进一步强化, 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创设好的学习情境特别重要的一环。教师可通过对一节课内容的梳理, 提出一系列问题, 形成问题串, 把一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 在解决问题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 我一共设计了四次重要的提问, 它们以“主问题”的形式依次这样出现:
(1) 全文的关键句是哪句? (2) 作者对“项脊轩”的感情有喜有悲, 喜在何处?悲在何处? (3) 作者对“项脊轩”的感情是喜悲参半?还是以喜衬悲?为什么? (4) “项脊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很明显, 这四个问题的设置, 带有“主问题”的特点, 每次的提问都能够支撑起一个时间板块的学习过程, 形成课堂教学的大体思路, 基本上牵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品读, 同时课堂教学又因减少了无效提问的次数而显得简洁美观。
教师在意提问的设计, 注重精心设计重要的课堂提问, 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素质。如果每位教师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提问都能够在这些方面作比较深入的思考与实践的话, 那么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指日可待了。
语文课堂巧设提问 篇2
2007年9月10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设问”是一种常用的启发方式。设问一出,学生就要动脑、动口和动手,所以教师高质量的设问,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以尝到思维飞跃之果。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尝试教学,还是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采用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设计课堂的提高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好的设问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而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以求启而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从以下的六个方面进行设问。
关键词:质疑问难 求异思维 寻找规律 面向全体
一、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学习新知识时,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十二册有关利息的计算时,为了使学生对怎样存款获得利息的多少有进一步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我借助这样的一道题:李佳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定期两年的,年利率是5.94%;另一种是先存定期一年的,年利率是5.67%,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定期一年。请同学们想一想,应选择哪种存款?办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究竟哪种存法所得到的利息多?要怎样比较?谁能正确地做出判断?普遍学生都存在好胜的心理,都想急于知道比较方法,当学生有了求知欲望的时候就会萌发探索兴趣,在跃跃欲试中被引入新课。在引入新课时,还要注意根据知识迁移规律,能以旧知识引新的,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设问。又例如学习求圆锥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求圆柱体的体积,在掌握求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时,你是否会根据这个圆柱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关系来推导出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推导?在学生既感兴趣又欲要尝试时引入新课。
二、在关键处设问
设问要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抓住了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P13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我紧紧抓住“先通分”这个既是重点,又是关键问题进行提问:3/5 + 3/10,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为什么要先通分?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再讲述算理。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普遍学生较好地理解“先通分”这一关键,从而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再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指导学生解答“一个专业户种了杏树80棵,杨树300棵,要使杨树占果树总棵数的4要种多少棵杨树?”一题时,只要抓住找出题中的不变量及其对应分率这一关键进行设/5,问。题中的些量变化了?哪个量没有变?要用哪个量及其对应分率可以求出现在所种果树的总棵数?引导学生找出了题中不变量(杏树的棵数不变)及其对应分率:杏树占现在果树总数的(1-4/5), 问题也就解决了。
三、在疑难处设问。
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设问要恰到好处,既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也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师要起着点拨、启迪作用,想办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从而化难为易,这样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问的。(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不对?为什么?(2)、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概念上去区别,从而理解这些知识之间联系与严格区别。再如指导学生练习“写出大于 3/5而小于 5/8的分数”时教师可给予提示:比 3/5大而又比 5/8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并且提问:怎样找出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呢?启发学生用通分后翻番的方法或先把分数化成小数等方法去寻找。接着,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很快就发现和理解了这两个分数之间的分数有无数个。
四、在求异思维处设问。
在小学的教学中,有些教材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求一题多解时,进行解题思路的解法的发散,我围绕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思路及解法进行设问。例如在教第九册中的一道例题时,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46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列火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题时教师提问,解这道应用题可以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怎样的方程?启发学生按照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根据其中的等量关系进行推理、联想。引导学生解这道题,从总路程或某一列车行的路程、相遇时间或某一列车行的时间、速度和快车速度等几个方面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了不同的方程。
1、抓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0+x)×4=460
2、抓住速度和=总路程÷相遇时间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60+x=460÷4
3、抓住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60÷(60+x)=4
五、在解题规律处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规律,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归纳概括规律时精心设计提问。如学生学习了第十册中的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后,为了把这三个计算法则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教师作了概括性的提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步骤怎样?启发学生从计算步骤、计算方法进行讨论与概括,引导学生提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1分母一定要相同,不同的要先通分。2是减法的,如果被减数是整数或者是带分数而且分数不够部分不够减时,一定要先从被减数的整数里拿出1或几化成假分数后再减。3整数部分相加、减,分数部分的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六、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巧设教学提问 打造高效课堂 篇3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传统的课堂提问总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掌握提问技巧,设置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架起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激活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提问呢?
一、要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问题是指,教师为让学生理解或掌握某一教学任务而专门设置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问题一般会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思维方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例如,教学《我的母亲》时,文章是通过描写“母亲”做的几件小事,让学生初步认识“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之情。有的教师可能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请你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这样的提问目的过于模糊,缺乏明确的思维方向,无法让学生准确掌握提问的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本文的难点:体会真挚而伟大的母爱,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胡适在文中并没有借助华丽的语言和惊心动魄的情节来突出母亲的形象,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浓浓的母爱,胡适的哪些语言和生活事例让你为之感动?找出并说出理由。”用这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体会母爱”这条主线上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和掌握课堂知识。
二、要设置层次型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为首要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层次型问题,为不同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教师可以给语文基础能力差的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文章通过怎样的手法刻画奥楚蔑洛夫,表现出奥楚蔑洛夫怎样的性格特征?”、“有哪些特征反映出奥楚蔑洛夫的善变?”等,让语文水平差的学生通过这样的问题,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给语文水平一般的同学设计这样的问题:“奥楚蔑洛夫在哪些方面善变,哪些方面是他始终坚持的?”、“奥楚蔑洛夫态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水平一般的学生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思想;给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设计类似这样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奥楚蔑洛夫塑造成变色龙的形象?”、“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善变?”,使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刻了解本文的主旨和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三、要设置拓展型问题
拓展型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教师要注重设置拓展型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以前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例如,教学《爱莲说》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古以来,很多人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常常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请你举出和本文写法相似的文章,并说出这些文章的主题思想?”、“本文与《陋室铭》都是托物言志的经典文章,那么两篇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说出你的观点。”等,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古时文人墨客特有的情怀。对学生掌握这类文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要设置探究型问题
教师要设计探究型的课堂提问,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故乡》时,文章写的是鲁迅冒着严寒回到故乡,阔别二十年,故乡的环境、风土人情都与自己记忆里的不同,所以,通过描写儿时故乡与现在故乡人和事的变化,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懑和无奈。对于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故乡的人物和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少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现在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看到这些变化的心理感受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章中故乡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渴望改变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手段,是检查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活语文课堂,教师要设置有针对性、层次型、拓展型、探究型等新颖的问题形式,用新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巧设提问 篇4
一、适当改变教学课堂的形式, 形成“生生互动学习模式”
教学形式太过单一, 容易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教师应该适当丰富课堂上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感觉语文课堂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 不再枯燥乏味。教师改变课堂形式, 也可以在其中获得乐趣, 与学生多进行一些沟通, 何乐而不为呢?如何改变课堂形式?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改变普通课堂中学生一排一排坐着的听课方式, 变成围圈坐, 让学生觉得课堂不再死板。同时, 教师也可选择固定的几节语文课作为趣味课, 选择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提问, 让学生实行自主探讨, 互助学习, 然后找出答案。
此外, 教师还应该针对课堂改革问题向学生征求建议,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改进课堂, 教师选择出合理的建议在课堂中实施, 取得良好效果的就可以长期使用了。
二、增强师生交流、互动, 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和辩论
在语文课堂上, 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合理的互动既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友谊, 又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哪些教学内容是学生所不能消化的, 还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不至于因走神而遗漏应掌握的知识点。至于以哪种方式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一方面要看学生的质量, 另一方面, 也要看教师的喜好。笔者认为, 如果课堂上仅存在一种互动交流方式, 学生们难免会觉得索然无味, 因此, 教师可以考虑多种互动方式同时进行。
以蒲松龄的《狼》为例, 教师既可以提问学生:通过这篇文章, 你们觉得, 如果未来你们遇到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应当如何做呢?让学生给出不同答案, 也可以让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出这篇文章的精彩部分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剧情进行改编) , 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查阅蒲松龄的其他故事, 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 或者以“如果当今社会有人遇到狼, 该不该打死”为辩题, 让学生进行辩论。总之, 互动的方式不能太过单一, 否则会让学生们很快失去兴趣。
三、重点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想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首先要做的, 就是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强化, 学生只有在有能力将自己脑中的知识有效地条理化之后, 才能对自己的内心想法进行合理的表达。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艰难而有趣的任务, 教师应当在不断的思考与尝试后找出最正确的方法, 让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趋于合理准确, 这样一来, 学生便能进行最具条理的表达, 使自己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提问:
幼时天资聪颖的仲永为什么在长大后会变得资质平平呢?
你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仲永在长大后变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参考《伤仲永》的案例, 你觉得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呢?
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分辨是与非, 从而强化自己的思维。此外, 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课下适量做一些推理题目, 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加严谨。
四、重视课后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效果
教师在合理利用课堂时间的基础上, 应该积极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让学生既能够巩固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 又能在无形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还能在交流中增进友谊。但是笔者仍然要强调一点, 课后实践活动的形式不能太过于单调, 每次的实践活动都应该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应该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 否则难以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巧设提问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课 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活动。“问题是课堂的发动机”,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对于理论性强、原理抽象的思想政治课,能否让学生对枯燥的知识愉快地接受,轻松、主动、有效地学习,与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课堂提问的案例和处理艺术。
一、精心设计探究,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一是在导入新课时设疑。讲授新课时,我们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疑问,就能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为上好一堂课创造良好条件。如我在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首先展示了一幅漫画“跟不上趟”,然后提问,这幅漫画说明什么规律在起作用?这使学生马上提起了兴趣。我紧接着又问:“对,确实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那么它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学习完这堂课后,再请同学来回答。”这样能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角色,能更好、更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听讲。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迷惑不解时、在知识的转折处设疑。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有时处于疲软状态,不求甚解,对知识似懂非懂。教师可以找几处知识转折处提问,既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注意力,又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脉络,把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知识点顺理成章地带入下一个知识点。
三是在结束新课时设疑。在一堂课结束之时,教师往往需要对所学内容做一个总结和强调,在此时既可用设疑提问巩固新课,又可精心设置悬念,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去解开疑底,为下一节课创设条件,起到一个良好的画龙点晴的作用。
二、立足教学目标,着力化解重难点
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使所提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教师每次提问都要务求问在关键处,突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果设问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提问无疑是失败的。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个难点,我处理时先不讲理论,给学生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群众大胆尝试土地承包责任制。然后设问:“从这个经济改革的事件上看,你认为谁对社会变革起到了决定作用?为什么?”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历史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伟人,于是本课难点迎刃而解。又如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重点,但学生觉得太抽象、不好理解。于是我在学习本课之前,先展示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的得意门生——范军的一小段戏剧小品,然后问大家:“范军的戏剧小品老少皆喜爱,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他的表演为什么得到了如此广泛的认可?”由此让学生自己得出“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的结论。
三、问题的提出应抓住时机,给予学生鼓励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准确把握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精心选择的,过早提问学生对教材缺乏足够的准备,启而不发;过迟提问,万一已经解决,不是问题了,则会失去问题本身的意义。教师应在学生的思路受阻时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用语言的燧石去敲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在学习新的内容时,教师设置的提问既能让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后,问题提出后应加强互动,及时评价,注重反馈。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营造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紧扣社会热点,设问体现生活化
新课标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经常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生活,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树立崇高理想。在学习《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时,我选取了一则和学生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例:我国在普通高招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上专门规定了为少数民族考生照顾加分的政策。对此我精心做了如下设问:“这种做法是否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相冲突?为什么?”这一设问引起了学生们激烈的辩论,最后我加以引导:该做法从表面上看对不同民族考生显得不平等,但有利于实现民族实质上的平等。其理由在于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在事实上往往落后于汉族,为保证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故制定了加分政策。设计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巧设提问, 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篇6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 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一个好的问题, 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 可以使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积极探索,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笔者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 是一门综合实践类课程, 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相应技术。所以, 教师的语言组织、问题的严密性往往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精彩的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
二、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 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提问是实施教学步骤的基本手段。那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提问的有效性?怎样的提问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
笔者认为, 提问的着眼点在于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 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向未知, 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飞越。
1. 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为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提问,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上课伊始时, 我们要提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快速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2) 在研讨新知的环节, 我们就要提一些具有代表性、重点突出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如探究“在Word中插入自选图形”时, 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这个倒‘福’, 用到了Word的哪些功能?”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了解自选图形在Word中的各种用法, 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利用自选图形可以做出怎样的作品。
(3) 学生的学习碰到困难, 我们就要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如讲授利用Power Point制作背景时, 可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 也可以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 这和Excel非常类同;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提问类似的在Word中表格格式的设置途径。
(4) 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基本解决后, 我们就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 启发学生在课外也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如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并、拆分单元格时, 我们可以提类似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1) 你能将1行1列的表格拆分成4行6列吗? (2) 你能将上题中完成的表格变成平均分的2行2列吗?能介绍一下你采用的方法吗?
2. 课堂教学是门科学, 有规律可找;
课堂教学是门艺术, 有强烈的个性特点———透过这句话, 我们不难看出, 课堂教学是集艺术与科学并举的一门科学。所以, 在中低年级提问, 更应当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
孔子曰:“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可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点拨, 善于发问, 创设问题情境, 能有效地鼓励学生求知、求同、求异, 激发学生探索、讨论的热情和欲望, 从而使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 课堂教学也就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过程, 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过程。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学”。追求设问的艺术, 深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 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3. 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把握提问的逻辑来理清知识关系, 通过多维角度提问促进学生全面的认知。
(1) 从疑难处问。每节课都有它的疑难点, 只有把这些疑难点逐一突破,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如面对提问学生迷惑不解, 可有的放矢, 巧指迷津, 平缓坡度。因此, 在教学的疑难处, 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惑。
(2) 从发展处问。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发展处设计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应当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是经过思考或实践操作的努力大多数学生可以解决与回答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提高了效率,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操作的极积性。
(3) 从矛盾处问。在矛盾处提问其实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即引发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产生冲突, 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认知冲突, 这样提问会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以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小结
巧设课堂提问,实现有效教学 篇7
事实上,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而问题又是思维的起点和前提。英语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正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始终。高中英语新教材从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及内容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题材广泛且体裁多样的课文和话题资源,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候诊案例
【案例一 】牛津高 中英语M6 Unit3 Cultural differencesReading教学片段
… (Omitted)
T:Today,we’ll discuss the different cultures of the countries.First,Let’s have a free talk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es you haveknown.Are you ready?I think you can do very well with your partners.
(学生找到自己的同伴 ,讨论自己知道的中国文化节日等话题,开始寻找课本里的相关信息。 )
(3分钟后 )
T:Now,pleas tell me what you’ve discussed.OK?
S1:…
T:Do you know something else about Western cultures?I willgive you some pictures and listening about it,and then answer myfollowing questions.
(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了很多关于中外文化的图片 ,并播放了文中课文的听力。 )
S1:…
(其他学生七嘴八舌 ,课堂比较闹。 )
T:Now,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correctly?
1. Which country is Waled from?
2. Where does Peter come from?
3. Does everyone in Brunei wear yellow?
Ss:…
(学生在找书上的句子 ,准备回答问题 ,一部分人不知所措。 )
T:OK.I think you’ve go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so pleasegroup yourselves and read each of the remaining parts.
Ss:…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小组练习朗读。 )
… (Omitted)
二、诊断分析
从上述案例中, 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手段很普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平时教学的主要部分,并且已经形成一种教学惯性思维。但是将案例提取出来,仔细分析还是能发现其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有所考略的,每一步教学环节都应该是有所收获的,学生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师的机智提问上, 如何提出有效合理的问题,需要教师课前大量准备,充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情况, 一个会分析并掌控教材的老师才是最理解学生的老师,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为学生而设定的。
案例一中, 自由讨论其实并没有考虑学生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信息量的储备是否足够,脱离学生实际思考讨论范围,因此,再好的答案和预设的导入都是苍白无力的,这样的10分钟教学是无效的或者是目标实现效果很低的一个环节, 教师的问题已经偏离学生探讨外国文化的兴趣。
三、借鉴案例
【案例二 】牛津高 中英语M6 Unit3 Cultural differencesReading教学片段
… (Omitted)
T:Now let’s try to find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You can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partner together.Iwill give you three minutes,and then I will ask you some detailedquestions.Also,I will offer some different questions to your eachteam.Do you understand?
T:If you have any problems,you can tell me as soon as possible.Also,please discuss with you partner further.Pay attention tothe details of the text.
(教师在教室里仔细观察学生分组情况 ,并在一些比较弱的小组里加入课代表等优秀学生进去,增强讨论效果。 )
(3分钟后 )
T:Now,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s:
1.Which country is Waled from?
2.Where does Peter come from?
3.Does everyone in Brunei wear yellow?
(教师提供三种不同难度的问题 ,分别让小组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讨论和论证答案。 )
S1:…
T:Good job.You are very wonderful.
S2:…
(小组间的合作精神给予每个学生自信的回答 ,同时教师的提问难度很适中。 )
T:Ok,I think you’ve know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soplease group yourselves into four and read the text.Please readeach part correctly and focus on new words and phrases.You’dbetter circle the difficulties if possible.
Ss:…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认真阅读课文 ,根据老师的问题理解句子,有的同学能主动画出关键词和句。 )
…
在分析案例一的不合理处之后,对案例二做出改善、改进,表明有效科学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学习效果 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案例在反复修改完善之后还可以更好。但是,观点是一致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引用恰当的生活片段,能提升学习效率和学生主观能动性。
四、建议
在英语“新课标”的指导下,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教学提问这一环节创新。
(一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解中适当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 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 )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进行全面培养。针对班级大、学生程度不齐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难度,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优生能吃饱,‘差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
(三 )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 ,驾驭学生思维,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可以采用单独提问、小组提问或者班级讨论等方法。
总之,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为了提问改变提问的过程。问题要巧而精;为了设疑创新,问题要活而新;为了设疑增信心,问题要适当而富有层次性;为了设疑增互动,问题要情景结合且富有真实性。这样,英语课堂的问题设计才能使学生置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极大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终收到较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的深远影响。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合理的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学情,反馈学习效果,从而构建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提问,课堂互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清生.浅谈英语新课程教学与评价[G].中学外语教与学,2008(1).
语文课堂巧设提问 篇8
一、提问的类型
在阅读教学中, 需要提问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要求也各不相同;有的需要记忆, 有的需要理解, 有的需要分析、综合等。这就要求提问不能千篇一律, 而应包括多种类型。现以“Fred Had to Make a Decision”为例, 分述如下:
1.认识提问:这类提问比较简单, 答案在文章中现成的, 学生只要知道并记住所学内容, 将答案与问题对上号即可。如: (1) It was a very bad for Fred at school, wasn’t it? (2) Did Fred explain all his problems to his mother?How do you know?
2.理解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 答案不是现成的, 而是暗含在课文的内容里。如: (1) What was Fred’s mother doing when he carne back? (2) How many times did Fred’s bike break down actually?
3.应用提问:这类提问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新的情况下加以应用, 如:学到句子“Today he really did have trouble with the bike”时, 可进行这样的提问:Can you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in another way?
4.创造提问:这类提问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求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做出创造性的回答。如: (1) What was Fred’s real problem? (2) What can you suggest to help Fred with his problems?
5.评价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对不同的观点或问题作出评价, 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类问题的答案不能简单地认为正确或不正确。如: (1) What do you think of Fred? (2) If you were Fred, what would you do?
在这五种提问中, 前两种较简单, 容易回答, 后三种比较复杂, 答案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学生必须开动脑筋, 通过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这样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二、提问的作用
1.启发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 会引起学生的好奇, 激发他们的认识冲突, 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学习的内容上。 如: 教学 “Fred Had a Great day”时, 我问:“Do you fell happy to be in school? ”大部分学生回答:“Yes.”我接着问:“And what about Fred? ”有了前面一节课的学习, 多数学生会说:“No.”这时, 我便以神秘的口吻说:“You’re wrong.”学生听后感到惊讶:“Am I wrong?”我笑容可掬地说: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please listen to the recorder.”我打开录音机, 导入新课。
2.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教师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有新意, 甚至给学生以惊奇。 如:教学“Read write:Task l”时, 教师可先从日常生活入手, 问道:“Have you been to a party?”有的回答“Yes”, 有的回答“No”。 我进一步提问:“Would you like to give a dinner party for some foreign friends in the future?”这一问, 大家兴致勃勃, 热情极高。 至此, 我引入正题:“But how can we make the foreign friends feel comfortable at the dinner table?”这样的提问, 顺应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融为一体,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了最佳心理状态。
3.设置悬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设疑提问既可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又可使学生处于愉悦的心境中, 设置了悬念, 学生急于知道结果, 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时教师便可“慢慢道来”,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多种角度、多种思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直至问题全部解决, 学生才能松一口气。然后提出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继续积极思维, 分析、解决新的问题。如教“Fred Had to Make a Decision”这一课时, 我首先放课文前两段内容的录像及录音, 使学生明白:Fred was in low spirit。这时, 我问学生:Why was Fred in so low spirit?Why was he 20 minutes late for class on Monday morning?Who was he late again on Wednesday morning again?教师投影图片 (或放录像) , 学生边看, 边带着问题听录音, 听完后回答问题。然后, 我再问学生:“Why was Fred was 25 minutes late for school on Friday morning?”这样, 在设悬和释疑的矛盾中, 完成了一堂课, 师生都处于和谐的思想交流中, 从而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4.反馈信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随时需要掌握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通过提问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馈更准确、具体、及时。 通过提问, 可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三、提问的技巧
同样的问题, 由于提问方法不同而效果不同, 因此, 必须掌握提问的技巧, 其关键在于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与提问的先后顺序、时机及对象等。
首先, 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 问题太易太难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应掌握的原则是:稍有难度, 但不超过学生的水平。
其次, 注意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时机取决于教学要求和问题的性质, 一般说来, 新授课宜用认识提问和理解提问;复习提问宜用应用提问、创造提问和评价提问。
第三, 注意提问的顺序。 提问应先易后难,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避免缺乏明确目的的随便提问。
第四, 注意提问的对象。 提问的对象应是全班学生, 最好先面向全班提问, 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 切忌只是提问优等生而冷落中差生。
最后, 注意提问的评价。 提问结束, 不能马虎了事, 应进行总结, 对问题的答案做出明确的结论。 对于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地方, 应加以纠正和补充。
语文课堂巧设提问 篇9
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情景。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参与活动, 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育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不确定的问题情境, 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巧设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 把握好提问方式, 提问内容, 提问对象, 提问时机,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设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创设问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 创设问题时首先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太深, 学生无法着手回答, 容易形成“死水一潭”, 问题太浅则造成课堂表面上的活跃, 学生疲于应付、懒于思考。创设的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 使他们跳一跳都能够得着, 使他们感到答案若隐若现,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问时可以通过层递式提问, 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 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 通过一环扣一环, 一层进一层的提问,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 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解疑明理的高峰。
例如, 我们在学习液体压强知识时, 通过水对容器侧壁的压强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何水从三个小孔中射出?为何最下面的小孔水射得最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逐级递进, 把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推向一个高潮。
例如, 学习密度知识后, 有一杯盐水, 如何测出盐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一:先用量筒量出20 m l的盐水, 然后测出空烧杯质量, 再将20 m l盐水倒入烧杯中, 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算出20 m l盐水的质量, 从而得出盐水的密度。方案二: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再倒入一部分盐水, 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算出盐水的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从而得出盐水的密度。学生得出这两个方案后, 老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这两个方案, 从理论上都可行, 但是按照第一个方案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引起什么误差?第二个方案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引起什么误差?为了避免出现误差, 你有什么最佳方案吗?这样乘胜追击, 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严密起来, 从而得出了最佳方案。
学习物体沉浮条件, 我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 它马上沉入水底。于是设疑:谁有办法使这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都想来试一试。果然, 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为何同样一块橡皮泥有时会沉入水底, 有时会浮在水面上?同学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实质上是改变橡皮泥的什么因素?那么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通过层层设疑, 同学们解开一个个疑团, 从而也引起了他们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欲望。
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 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上台阶, 逐渐登高远眺, 把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
二、巧设问题的曲与直
“直问”是指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以便直接寻找答案。直问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 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翻然醒悟, 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理解。教学中, 直中有曲, 直曲结合, 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设问题的正与反
平时, 我们思考问题习惯于从问题的正面着手。从问题始态到终态, 顺着事物发展的过程去思考问题。课堂提问也是这样, 习惯从问题的正面提出使学生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如果从问题反面提出假设, 制造矛盾, 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联想,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 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 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
例如, 学习摩擦力知识时, 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后, 为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假设没有摩擦, 世界会变得怎么样?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我们通过测碳酸钠与盐酸 (装置与一气球相连) 反应前后质量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反应后质量变小,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设疑:这个反应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如果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那么导致质量变小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还使学生清楚了空气的浮力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 使学生加强了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应用, 使思维更加严密。
通过反问,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创新思维。
四、巧设问题的虚与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所困惑, 此时老师若及时地给予点拨指导, 学生即会有疑团大解, 拨开乌云见青天之感。在提问时也可故弄玄虚, 编拟一些隐含思维错误的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真假虚实辨析, 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地。
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4 g碳与8 g氧气反应生成12 g二氧化碳。学生看到后一下议论开了, 有些同学没有异议, 有些同学有点疑义, 有些同学提出异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暂且不论, 我们先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8 g氧气只能与3 g碳完全反应, 实际上有1 g碳并没有参加反应, 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生成11 g二氧化碳。这下学生恍然大悟, 上了老师的当。但是,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没有疑问了。
在科学学习中, 对一些概念、定理的理解, 有些学生往往会觉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模棱两可。通过虚虚实实的设问, 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气氛, 而且可以使学生心中的疑点、难点得以化解。
五、巧设问题的点与面
新课程下的科学知识, 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 利用不同的科学领域知识, 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进行教学, 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交叉和渗透, 有利于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在课堂提问中也是如此, 以点带面, 由此及彼, 能使学生学习纵横交错、触类旁通。
在学习盐酸的性质后, 我们知道硫酸也是一种酸。那硫酸具有哪些性质呢?它的性质与盐酸相似吗?酸具有什么通性?为什么酸具有通性?通过盐酸的性质引发学生探究硫酸性质以及酸的通性, 从而使酸的性质系统化。
把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以点带面, 能够使学生以旧带新, 温故知新, 融会贯通,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思维和发散思维。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种艺术。高质量的提问不仅能“吹皱一池春水”, 还可“激起千层细浪”,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巧设各种问题情境, 提高提问的技巧, 把握提问的时机, 掌握提问的分寸, 考虑提问的层次, 优化提问的方法,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玉, 张旭东.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 1996 (2) .
[2]何元秋.谈启发教学中的“问”[J].物理教学探讨, 1995 (1) .
[3]王超良.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1997 (2) .
语文课堂巧设提问 篇10
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突破口。是化学教学应当承担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巧设问题,便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一、设计逻辑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的抽象与概括水平,即善于深入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能正确地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和结果。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操作的化学问题,能为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S042-的检验的教学,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 如何检验一瓶五色溶液中是否含S042-? (2) 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是否可断定试液中一定含S042-?为什么? (3) BaSO4不溶于盐酸,BaSO3、BaCO3、Ba3 (PO4) 2均溶于盐酸,为什么? (4) 当未知液中加BaCl2有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可证明试液中一定含S042-吗? (5) 检验S042-用哪些试剂?加入的顺序怎样? (6) 可用稀HNO3和Ba (NO3) 2溶液检验S042-的存在吗?为什么?
这样既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了知识,又能引导学生深刻思考问题,从而实现了思维的深化。
二、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授课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入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复习二氧化碳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本节内容尽管较简单,但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学生都积极思考着。有个学生说:“老师,二氧化碳有多少种制备方法?”学生讨论热烈,踊跃发言,教师积极引导。最后总结出了多种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然后我又适时提出:“这些方法哪些在实验室中应用?哪些应用在工业上?哪些应用在农业上?哪些在环境保护中起作用?这些反应各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应?”学生查找资料,互相讨论,这样既复习了有关知识,使问题得以延伸和深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可以提出一些不是只有唯一固定答案的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突破教材和常规来寻求答案,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讲解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从多方面思考和解答:
1. 用这一装置还可以制取哪些气体?为什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
2. 如果没有二氧化锰,可用哪些物质代替?怎样操作?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 如果没有浓盐酸时,可用哪些物质代替?
4. 氯气能溶于水,最好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
四、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今人才所要具备的各项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习题教学中很多内容,单凭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和叙述,学生既感到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掌握。例如有两瓶pH≈2的酸溶液,一瓶是强酸,一瓶是弱酸。现只有石蕊、酚酞、pH试纸、蒸馏水,而没有其它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判别哪瓶是强酸。这类评优判劣题似乎已无多少新意,学生也往往因是“旧题”而兴趣索然。如果将这些习题稍作改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比如———
问:若将此题中的限制条件去掉,不限试剂,有多少种判断方法?
题境突破,学生兴趣顿起,于是争先恐后,竟相作答:使用甲基橙法;使用pH试纸法;使用酚酞法……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鼓励各种见解与质疑,适时点拨诱导释疑,待各种灵活新颖的思路充分展示,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归纳、总结、肯定,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问:上述方法,哪种最简最优?
师生再次分析、讨论、比较,评价孰优孰劣,最后画龙点睛,回归主题,得出结论 (使用pH试纸法最简)。
【语文课堂巧设提问】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的提问05-23
语文课堂提问的设置07-17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05-28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06-21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08-08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08-16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08-25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09-10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09-20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