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巧设研究论文

2024-10-07

高效课堂巧设研究论文(共11篇)

高效课堂巧设研究论文 篇1

摘要:追求有效课堂是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怎样使现代课堂更精彩有效,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巧设;探究;会学;反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效率”成为一个随时挂在口边的词,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狠抓效益。那么,在课堂教撑中,要具备哪些要素才会产生好的效率呢?

一、巧设

现代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设导入语

好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有学习探究课文的兴趣,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可采取不同的导入,如设问导入、讲故事导入、猜谜语导入……笔者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童话故事时,采用了如下导入:小枣树和小柳树生活在同一院子里,本来相处的好好的,可有一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故事,小朋友,想听这个故事吗?这样的导入小朋友就会很有兴趣地读书了。

(二)巧设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指教师教学这堂课的思路,明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要素。如果教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生也会晕头转向,久而久之就会厌倦课堂。所以,教师必须明晰讲课思路。在讲授《小柳树和小枣树》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听录音,初步感知事情—听后交流,整体感知事情—精读,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优缺点—总结提升感悟—延伸拓展。清晰的流程可使学生的学习顺势导入,层层深入,既能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也由于教师的风格训练了学生严密的思维。

(三)巧设过渡语

过渡语的承上启下能让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笔者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故事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两个小朋友,都非常的可爱,可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来帮这两位新朋友找找,好吗?”“同学们,你们把小柳树的优点和缺点找出来了。小柳树很感谢你们,我们再来帮帮小枣树吧……”好的过渡语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下一个内容的兴趣。

二、探究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也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习惯,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策略。成都一位老师讲完《草船借箭》后,提供了一个探究题: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有学生就写了《摸摸周瑜的心》,他从课文中寻找了大量的事实来说明周瑜不是气量小,而是爱国的,因为诸葛亮很有才干,以后会危及他的国家,还写到本国的黄盖有勇有谋,周瑜却能容下他,这就是探究性学习产生的效果。

三、会学

实施素质教育明确阐明了学生学什么,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法,教会学生学习,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服务。

(一)指导预习方法

要求学生预习时参考工具书的注音、释词,读通读顺课文,抓要点复述课文,查阅文章作者、相关人、事、背景等资料。完成预习作业,提出自己预习课文时遇到的问题。

(二)指导深入学习课文的方法

深入细读课文,个人或小组合作解答自己的问题。教师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学法,如读—悟(旁注自己的见解)、读—思—带感情读,等等。

(三)指导写作方法

学生学习课文的成败最终反映在学生能否带着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文章,故要在学习每篇课文时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写作技巧,大到谋篇布局、选材、表达,小到照应、过渡、修辞等手法的运用。

(四)指导积累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完一篇课文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积累。可以积累好词好句,养成摘抄的习惯,背诵美段,积累好的补充资料或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反馈

加强监督检查是高效课堂的要素之一,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总在完成一个教学阶段后,设计一些有效作业,在课堂上当堂检查学习效果,发挥小组长和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作用。由教师检查小组长,小组长当堂检查本小组的作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允许学生犯一定的错,超出限制,就有“奖励”,“奖励”的方式是一不打,二不骂,先改正这个错误,再写写得到这个“奖励”的过程。当然,一次都没被罚,就在当天的光荣榜上记一朵小红花,由班长记录,一周公布成绩,对优胜者奖励一分钟的掌声。有了这个检查评价激励机制,学生学习积极性增高了很多,所以,课堂检查学习效果应被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它是有效课堂的要素之一。

高效课堂巧设研究论文 篇2

本节课, 教者从“数字化时代”入手, 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用简单的生活实例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设计的问题都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 让学生易于概括相应的概念.此外, 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开展讨论,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采用小组竞赛, 趣味性的游戏, 教师有激励性的评价等方式, 对提高探究任务的驱动性是行之有效的.

3. 广适性———探究任务适合各层次的学生, 有合理的难度、梯度

探究任务的“广适性”决定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人数比例.在探究性学习中, 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然后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使学生亲身实践和感悟, 以自己的方式建构新知, 学以致用.教师设计探究任务时, 要结合学情, 因材设问, 合理设计问题的难度、广度、梯度, 力争让更多的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 教者的探究任务以问题的形式, 将分散在课本上的知识组织起来,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设计渐进式的问题链, 合理设置难度、梯度.探究 (一) 中, 前3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经历随机变量试验结果数字化表示;问题4由数字表示抽象成字母表示;问题5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然后利用变式题将探究 (一) 自然过渡到探究 (二) , 用函数作铺垫, 降低学习的门槛, 逐步打开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拾级而上, 让全体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体现了新课标“分层推进、逐渐深化”的理念.

4. 问题性———以问题串的形式设计探究任务, 培养问题意识, 孕育创新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 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 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探究、自然建构新知, 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本节课, 探究任务是以问题作为知识形成的纽带, 把知识的认知和建构贯穿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以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方法.问题串的引领促使了数学概念的自然生成.探究 (一) 中设计了5个问题:从学生易回答的树苗成活棵数、骰子向上的点数, 到需要转化的婴儿性别, 再由数字表示上升到字母表示, 最后在对相关字母的理解中自然生成随机变量这一概念.这5个问题环环相扣、设计巧妙.其中问题4最具有突破性, 承前启后, 引出主角.探究 (二) 中问题6是对由变式题建立的两种对应关系的深化, 问题7则是以函数的表示作铺垫, 促成了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这一概念的生成.

5. 思想性———探究任务揭示知识本质, 蕴含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是数学的核心, 在教学中, 要注重揭示知识的本质, 还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体会从数学的视角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感悟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

本节课, 教者设计的探究任务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仅体现了知识的本质、呈现知识间的联系, 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 (一) 设计5个问题逐步使随机变量的概念建立在随机试验结果数字化表示上, 随机变量的本质是连接随机现象和实数空间的一座桥梁, 是映射.探究 (二) 中采用了联系、类比的方法揭示了随机变量与对应的概率值之间构成了函数关系, 而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本质上就是函数表示法中的列表法.这两个探究任务让学生经历了直观感知、归纳类比、由具体到一般、抽象概括、反思建构等思维过程, 在对比、转化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的过程.最后, 教者从研究问题的三次思想飞跃进行小结: (1) 将随机试验的结果数字化, 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 (2) 从数字表示想到字母表示, 引入了随机变量的概念, 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飞跃; (3) 建立随机变量到概率值的函数关系, 得到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这个概念, 实现了从孤立到联系的飞跃.这样的小结把本节课的思想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通常是凌乱、不成系统的, 探究的收获也会有差异.教者在探究活动结束后, 先交流展示, 然后根据探究中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注重剖析核心知识、揭示本质、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还针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 “点”在问题的核心处, “拨”在思维的困惑处, 把握教学难度等.最终让全体学生达成三维目标、形成能力, 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总之, 探究任务的设计水准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究任务的优劣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 但目的性、驱动性、广适性、问题性、思想性五个标准能凸显知识的本质,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分层推进、将问题链和思维链有机结合, 能有效驱动学生建构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巧设课堂环节,构建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环节;教学案例

当今中国的许多中学,都在推行课改,实施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在单位时间内,能够给学生最多的训练,使得学生收获最多,感悟最深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为了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课堂环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以一个英国老师的教学案例来探讨如何设置高效英语课堂的一些环节。

2013年,我有幸赴英进修,在英国牛津的学习中心上课将近三个月。在培训期间,我先后接触了英国的五位老师。五位老师各有所长,且风格各不相同,她们的很多课,都给我很多收获。其中,语法老师Kath以备课认真细致、讲解精辟到位而尤为学生喜爱。她的一堂阅读&语法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环节巧妙,思路缜密,步骤流畅,层层深入,得到当时学生的一致好评。

这节课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掌握第三条件句的语法知识,是为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而设计的。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巧妙引入,这是高效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只有一开始调动和吸引了学生,学生才会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起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确保课堂效率。kath老师用titanic的几张图片引出本课话题,然后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开展了一个关于titanic的小组知识竞赛。知识竞赛的题目都很新颖有趣,大家都抢着回答。回答完每个问题,她又给每个小组分别记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为接下来阅读文章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一举两得。紧接着,老师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文章“The Truth about the Titanic”。第一遍是快速阅读,同时找出与所给的人名和数字相关的信息,做好笔记。在回答时她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并且不能再看文章。这个任务的设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和转换信息的能力。一般的老师可能只会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原文中相关的信息作答,而这样做,无法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是Kath老师的做法,虽然只有一个细节的不同,但是她设置一个任务,同时达到了双重的目的。然后,老师要求学生开始第二遍阅读,把从文章里抽出来的六个句子放回原处。这两遍阅读训练的是学生阅读时抓住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充分把握文章的大意之后,老师要开始挖掘文章的细节信息了。这时候,有些老师可能会让学生直接再阅读文章,完成下一个任务。可是kath却别具匠心地要求学生把文章先放在一边,不看原文,只是凭借前面两遍阅读所留下的一些记忆,来判断一些true or false 的细节信息。学生做完题后,再回头读文章,最后核对答案。这样做,其实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让人耳目一新。从以上几个阅读任务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要构建高效英语课堂,就要让一个课堂环节同时承载多个教学目的,给学生多方面的训练。

阅读步骤完成之后,老师开始讲授语法。语法讲解用的是text-based approach。她先用文章中的一个原句 “ If the ship hadnt hit an iceberg, it wouldnt have sunk”引出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个句子的结构,并准确说出主句和从句中各包含几个单词。接着她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出第三条件句的句型: “If+ sb./ sth had done ...sb./ sth would have done ...”。当学生掌握了第三条件句的结构和用法之后,老师再要求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多找出几个第三条件句的例子,力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后是学生用自己总结归纳出来的语法规律做题。Kath的语法教学,其实是分为“感知—探究—生成—训练”的四个环节,学生先通过观察例句,感悟语法现象,再通过小组协作,得出语法规律,最后做题。这样习得的语法规则,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遗忘。与之相反,如果老师只是生硬地把第三条件句的语法结构抛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语法课,是何等枯燥乏味,课堂效率又会是怎样。

整堂课所有的任务,都是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的。基本上每个课堂环节,都是学生先相互协作讨论,对照修正答案,然后老师再和全班学生一起核对答案,这是一种交互的学习过程,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纵观这节课,好像步步都是意料之中,然而却又步步都是在意料之外。很多做法可能很多老师都采用过,但是几乎每个课堂环节,kath老师都有自己的独特和巧妙之处,妙不可言。这堂课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它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就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也许这就是高效课堂的魅力吧。

课堂环节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环节如何设计,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课堂效率。要构建高效课堂,好的课堂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堂外籍老师的英语课上,我们领悟了一些设计高效课堂环节的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苏晓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13(3).

作者简介:戴安琪(1981.11-)女,江西省樟树市人,现职称:中教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高中部)

巧设课堂教学 让学生乐学 篇4

驿城区板桥镇

刘成甫2008、4、3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学习完全凭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苦学”,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怕学”、“拒学”。因此,我们必须巧设课堂教学,使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才能乐学。

一、挖掘课文的童趣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是童话故事和描写儿童生活的故事,这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语言、行为、心理和情节都具有儿童的特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例如:《美丽的公鸡》中公鸡骄傲而又知错就改;《蓝树叶》中的李圆圆因舍不得自己的绿铅笔而不肯借给同学;《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机智勇敢。这些故事低年级的小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童趣,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到充满童趣的课文中去,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兴趣。

二、趣味性的导入

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抓好导入环节。根据地年级学生的特点,导入要有趣味性。例如:谜语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等。我在教《乌鸦喝水》时,是用实验导入的:上课时,我先出示自制的教具“乌鸦”与抓着半瓶水的小口瓶,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突然,它看见一个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连忙跑过去想喝里面的水,但瓶口太小,乌鸦喝不着里面的水,怎么办呢?后来乌鸦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你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我们一起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演示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寓教于乐

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童趣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是学生在天真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兴趣,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导演童真味的课本剧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表演性的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和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我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把编好的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戴上狼和羊的头饰进行表演,学生模拟狼和羊的语言、行为、神态,表演的栩栩如生,其他学生也看得非常有趣。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从狼的故意找茬和小羊据理申辩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中看到了狼的狡猾、凶恶和小羊的善良、老实,从而领悟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2、在课堂中穿插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

在课堂中穿插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能使学生学得更有趣。例如:教“一把”、“一口”、“一只”这样的数量词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编了“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是上面数量词的朋友,再把它们搭配在一起。这样,学生兴趣浓,学得快,记得牢。

3、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有趣的顺口溜、儿歌、口诀,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我在教拼音时,考虑到硬要学生记着字母的形状、发音方法和规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就利用有趣的顺口溜和儿歌让学生诵读熟记。如:“脑袋圆圆小辫翘,嘴巴张大ɑɑɑ”,“ 嘴巴圆圆ooo”,等,为了让学生记着“ǘ”上面省略的规则,我利用口诀“jqx,真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它们和ǘ来相拼,见了鱼眼就挖去”来帮助学生记忆。

四、教学手段生动化、形象化

1、低年级教师要经常保持童真,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要儿童化,描述事件要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学生才喜欢听,容易懂。

2、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要恰当。

一些描写景色的课文,语言比较含蓄,由于低年级学生想象能力和对文学的理解能力能不强难以进入情境,这样,就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学,轻松地理解课文。教《浪花》一课时,我用我用录音和幻灯进行教学。我先放幻灯让学生认识“浪花”,然后放《海之歌》音乐让学生听一听海浪声像什么,学生都说:“像歌声、笑声”。我又问:“这些歌声、笑声是谁发出的呢?”学生说:“浪花”。接着,我又让学生看着幻灯读课文中的句子“浪花轻轻走来,瘙痒了我的脚丫”,“浪花跑去又跑来,给我们送来雪白的贝壳、小虾”。这样浪花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有兴趣地看着幻灯片如身临其境。我马上问:“这海边的景色怎么样?”学生答:“很美丽。”我趁热打铁问:“如果你是画中的小孩子你会觉得怎样?”学生说:“很高兴,很喜欢那里。’这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起来了。我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应该如何去保护大自然,学生各抒己见,畅说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运用体态语言——手势

这样除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外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知识。如我“一把”这个数量词这个数量词时,考虑到直接告诉学生“一把”是数量词,学生很难理解,我根据课文中的“一把伞”,先让学生回忆平时我们是怎样拿打开的伞的。接着,我做出手拿打开的伞的手势,并且学生凡是有柄的东西都可以用“把”。最后让学生说说“一把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高效课堂巧设研究论文 篇5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陈旧的教育观念则认为,师生关系从来就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而只把他们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在人格上总要凌架于学生之上,从发号施令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这种不平等的教育,不仅压抑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最终只能导致“厌其师,恶其道。”

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笔者在科学教学中,对“悬念法”教学法进行了探索,得到一定的体验。

悬念法又称问题教学法,它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苏联教学专家M.A.达尼洛夫等人研究提出的,并得到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悬念教学法就是在课堂讲授和其他形式的课上,通过建立一种问题情景来克服课堂教学中那种单向传授式的教学和教学方法。

一、悬念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设疑、探讨、研究、解疑的链状教学,承上启下,环环紧扣,将教学活动不断引向深处。同时设疑、解疑的链状教学,可以不断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智慧的火花,产生浓厚、持久、稳定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摩擦的利和弊时,为了引起本节内容的兴趣,用以下故事来引出课题:在儒勒·凡尔纳写的一本小说中,描写了一位名叫马蒂夫的大力士,他力大如虎。有一次,眼看一条刚从船坞滑下水的大船“特拉波科罗”号将和一艘快艇相撞,岸上的人正束手无策,只见马蒂夫一个箭步跨到大船跟前……。听到这时,教师稍作停顿。于是学生在心理上急切希望知道究竟,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渴望学习的愿望,必然带着问题去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掌握学习主动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悬念法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一堂课结束时,学生应该为知识的增长而感到喜悦,如果经常带着值得探讨的悬念下课,使学生感受到学海无涯。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读课文,查资料,解决悬念,提出新问题,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还会领略自我探索知识的情趣,获得知识的喜悦。即使通过自己的再三努力,一时不能解决的悬念,学生也会在下一堂课中,有目的、有重点、感兴趣地听讲,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会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克服应试教学中那种被动接受的局面。我们都知道,中外教育方式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说,在学校要听老师话,外国家长对孩子说,在学校要多向老师提问。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局面,多启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悬念。虽然有些学生提出的疑问远远超出了一般悬念的难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但可以借此在学生心灵上埋下科学的种子,悬念教学法能激发学生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三、悬念教学法能沟通教材中上、下课的联系,启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节课留下的悬念,课后必然饶有兴趣地讨论研究,由于科学课程的特点,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许多悬念,学生可以动脑动手,通过实验解决。例如,在讲述液体压强一课后,先复习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压强大小计算方法,然后设问大气是否也存在压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课后自己准备实验或例子去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五花八门地设计了许多实验,这样一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系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他们在知识海洋乘风破浪。既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意志,又不断激发他们的发现、创新的激情。

悬念法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启导式教学,运用悬念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巧妙地创设一种启发式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著名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在讲述机械能时,引入“举高的小球释放后能够做功”,让学生产生一种疑问:被举高的静止的小球能够做功,它所做的功消耗了什么能?这能量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个能叫什么能?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趁机引出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悬念教学既启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比生搬硬套的注入式方法具有更高境界。

四、创新教学势在必行,悬念教学需要精心设计

科学、技术、创新等新的理念成了当今时代潮流,有人对21世纪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概括为“宽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的战略心胸,灵活的创造思维,高尚的人格情操”,由此说明创新教育势在必行,悬念教学更要精心设计。

第一,悬念的设计离不开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和分析,要紧紧抓住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的特点,仔细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障碍,研究思维的层次,要求掌握学生不同时期的情绪,把他们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第二,由于知识本身有很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续性,设计悬念时必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的微妙联系,才能设计出巧妙的悬念来。

第三,悬念教学法虽是启发式教学,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启发式,悬念应是新颖而又有一定难度,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悬念的易难要适中,不要深高莫测,让学生失去信心。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确能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第四,悬念给后读课起了先声夺人的良好开头,但好的开头并不意味着整个教学的成功,教师还必须注意新课的设计,保持整个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解决悬念的连续性,再配之耐心细仔的进行新课教学,悬念教学法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多元智能>>[美]加德纳(Gardner.H.) 著;沈致隆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0

2.<<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部门司组织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5

高效课堂巧设研究论文 篇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的提高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好的设问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而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以求启而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从以下的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一、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学习新知识时,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十二册有关利息的计算时,为了使学生对怎样存款获得利息的多少有进一步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我借助这样的一道题:李佳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定期两年的,年利率是5.94%;另一种是先存定期一年的,年利率是5.67%,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定期一年。请同学们想一想,应选择哪种存款办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究竟哪种存法所得到的利息多?要怎样比较?谁能正确地做出判断?普遍学生都存在好胜的心理,都想急于知道比较方法,当学生有了求知欲望的时候就会萌发探索兴趣,在跃跃欲试中被引入新课。同时,在进行新授时,在引入新课时,我们还要注意根据知识迁移规律,能以旧知识引新的,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设问。又例如学习求圆锥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求圆柱体的体积,在掌握求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时,你是否会根据这个圆柱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关系来推导出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推导?在学生既感兴趣又欲要尝试时引入新课。

二、在关键处设问

设问要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抓住了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我紧紧抓住“先通分”这个既是重点,又是关键问题进行提问:1/3

+1/4,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为什么要先通分?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再讲述算理。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普遍学生较好地理解“先通分”这一关键,从而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再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指导学生解答“一个专业户种了杏树80棵,杨树300棵,要使杨树占果树总棵数的4/5,还要种多少棵杨树?”一题时,只要抓住找出题中的不变量及其对应分率这一关键进行设问。题中的些量变化了?哪个量没有变?要用哪个量及其对应分率可以求出现在所种果树的总棵数?引导学生找出了题中不变量(杏树的棵数不变)及其对应分率,问题也就解决了。

学生也能很快求出应该种杨树的棵数为:80÷(1-4/5)-(300+ 80)=

20(棵)。这样,我以求启而能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三、在疑难处设问

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设问要恰到好处,既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也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起着点拨、启迪作用,想办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从而化难为易,这样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问的。(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不对?为什么?(2)、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概念上去区别,从而理解这些知识之间联系与严格区别。再如指导学生练习“写出大于 3/5而小于 5/8的分数”时教师可给予提示:比 3/5大而又比 5/8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并且提问:怎样找出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呢?启发学生用通分后翻番的方法或先把分数化成小数等方法去寻找。接着,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很快就发现和理解了这两个分数之间的分数有无数个。

四、在求异思维处设问

在小学的教学中,有些教材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求一题多解时,进行解题思路的解法的发散,我围绕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思路及解法进行设问。例如在教第九册中的一道例题时,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46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列火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题时我提问,解这道应用题可以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怎样的方程?启发学生按照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根据其中的等量关系进行推理、联想。引导学生解这道题,从总路程或某一列车行的路程、相遇时间或某一列车行的时间、速度和快车速度等几个方面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了不同的方程。

1、抓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0+x)×4=460。

2、抓住速度和=总路程÷相遇时间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0+x=460÷

43、抓住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60÷(60+x)=4

五、在解题规律处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规律,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归纳概括规律时精心设计提问。如学生学习了第十册中的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后,为了把这三个计算法则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教师作了概括性的提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步骤怎样?启发学生从计算步骤、计算方法进行讨论与概括,引导学生提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1分母一定要相同,不同的要先通分。2是减法的,如果被减数是整数或者是带分数而且分数不够部分不够减时,一定要先从被减数的整数里拿出1或几化成假分数后再减。3整数部分相加、减,分数部分的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六、面向全体学生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老师的点拔下,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的设问时注意抓住两点:一是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从学生的思考动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把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组织起态中获取信息。如果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回答时,教师不必急于做出结论,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思考的时间;二是要关心中差生的思维活动,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外,还要鼓励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只要中差生对自己学习建立了自信,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高效课堂巧设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初中英语阅读,启示

一、前言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但是在传统阅读课中,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过分重视语法词汇,而轻能力和探索,忽略学生主体,甚至采取翻译讲授的授课方式,为了教学而教学。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概述

目前,关于“支架式教学”较流行的定义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几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按照“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合理搭建“脚手架”,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把学生的知识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的设计环节

1、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即让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三、支架式模式下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

(一)这堂阅读课是一篇关于非洲艾滋病治疗的文章,预设的教学指导是:

题目:健康情况

导入:观看视频和阅读文章

内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措施

重点:如何正确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能力:培养分析各种材料的能力

情感:掌握如何才能预防艾滋病的发生和传染以及应该如何理智地对艾滋病患者

(二)运用支架式理论的教学开展过程如下:

首先,播放一段有关介绍艾滋病的视频,接着把课堂上要学习的阅读材料发给学生并安排20分钟的学生自主阅读时间。

(评析: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好奇是探究的起点,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课堂开始,教师就通过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现了本堂课的主题———艾滋病,通过多媒体动画,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要求学生在20分钟的自主阅读过程中带着以下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并使用提问式与学生交流,所提的问题需具有启发性。

如:what is AID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IDS and HIV?

What is the result without doctor’s treatment?

What should we do in protecting AIDS?

(评析:通过一段视频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要求学生在20分钟的自主阅读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通过搭建问题支架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而获得教师问题预设的答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对一篇新的材料进行整体的掌握。以期学生能够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对新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的精神。)

然后,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使学生对艾滋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讲学生进行三人分组讨论。安排他们讨论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自己想法。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全班讨论。

(评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前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自我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接着通过三人小组讨论这样的协作学习,通过搭建合作探究支架,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这种团体性质的讨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性,学生自身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从而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细节到整体的思维训练。)最后,要求学生查阅课外知识,就艾滋病问题写一篇100字的英文心得。

(评析:通过搭建建议支架,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作业来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潜在水平迈进,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基础水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这个教学活动的设置,首先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视频和阅读一些文章,以此来扩充知识,开阔视野;其次通过课后作业的安排,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媒体获取信息以及掌握一些学习和研究方法;最后,安排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之后表述出自己的想法,使他们明白生命的可贵以及理性地看待艾滋病等这类疾病和这类患者。

四、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明显优势。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有效地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这要求教师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认知策略以及能力。教师要灵活调整“支架”的内容,把握时机,巧妙移出“支架”,促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Bruner,J.The Role of Dialogue in Language Acqusition[J].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language,1978.

[2]陈俭贤.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3).

[3]顾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J].赤子,2015(12).

[4]黄秋云.高中英语语法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建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巧设情境,创建历史高效课堂 篇8

最初的尝试自己还没有好的思路,不知如何创设情境,想不出好的点子,于是我直接借鉴了别人成功的案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秦始皇统一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时,情境如下: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使臣到大梁(原魏国都城)传达命令。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不能行使,只得下车步行。天黑时终于到了洛阳,他又饿又渴又累,找到一家小店投宿,结账时老板却不收他的铜钱,还从柜台里拿出几把小刀(刀形币),使臣吓坏了,以为碰到了黑点。第二天终于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的长官不认识秦国文字,竟怀疑他是假传圣旨,差一点就把他杀掉。他好不容易逃回了咸阳城,向秦始皇复命。同学们,如果你是秦始皇,听完使臣的汇报,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加强自己的统治呢?

这个故事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加入到讨论中来,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就连几个平时总喜欢趴桌子睡觉的学生也被感染了,居然也举手回答问题。结果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

二、应用影视资料,增强感染力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于是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应用为我的情境教学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声像资料,运用声像效果感染力强的特点,给学生创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增强历史真实感,身临其境,加深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几乎每个重大事件都有很多电影、纪录片可以应用。

例如,学《南京大屠杀》时,我给学生放映了电影《南京 南京》中的一段视频。当时教室安静极了,学生面部表情非常严肃,或现愤怒,或现悲伤,有的同学甚至流泪,当视频结束时,不知是谁高声说道:“打死小日本”。接着又有人说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结果所有人都被感染了。我知道此刻他们的心中涌动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相信他們一定会有所触动,在学习中会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三、引用诗词歌赋,激发求知欲望

诗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奇葩,很多诗词都浓缩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所以能很好地再现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那段历史事实。尤其到了初二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诗词歌赋,再加上语文课上的适当讲解,学生会很容易理解的。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诗词歌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果碰到他们背过的诗词,还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在中国历史部分有很多古诗和现代诗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中。如,讲到唐诗和宋词时,我直接组织了一次唐诗宋词鉴赏会,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负责搜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并朗诵或背诵,然后总结其诗词的特点,分析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教《海峡两岸的交往》时,和学生一起欣赏了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台湾》和余光中的《乡愁》。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还注重了和语文学科间的整合,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编历史短剧,进行角色体验

历史剧可以打破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表演再现当时的历史,使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学生对表演也很情有独钟,常常为争取一个角色而争得面红耳赤。例如,讲《重庆谈判》这一内容时,就毛泽东该不该去重庆谈判准备了一段历史短剧。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篇9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产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但在高考的要求下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影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课堂授课普遍存在“填鸭式”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讲解,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和培养学生积极性的过程;高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压缩式”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行告诉学生没有究其然,并且会总结归纳所有题型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机械的习题训练;存在着“强塞式”的授课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总爱牵着学生的思路走。

针对普通高中的不同层次学生分配不同任务,他们自控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不牢固课后不预习复习,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抓住课上四十分钟是提高学生学习方法之一,慢慢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所以这种“填鸭式”,“压缩式”,“强塞式”教学并不适合这种学生。

二、当前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效率的四要素

何为普通高中的高效课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配不同任务,他们自控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不牢固课后不预习复习,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抓住课上四十分钟。可用四个字来衡量情、真、特、效。

情,教师的激情、教师的新观念、新设计、新评价。教材的情感,教师对教材的体会要深刻,把教材内容融入感情,教师要具有亲和力,要带有情感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融入其中,问题提出活以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真,真诚即教师要用心去上课,用真诚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特,普通高中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教研组科研组和各个备课组一起共同总结探讨研究出适合本校的教学特点,课堂上课的效果,鲜明的教学特长及特色。效:教学效果及效率要高。实现高效课堂,在理解了四要素的内涵后,还应把握“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

三、当前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结合新课改教材特色,在备学生、备自己、备教材、备教法、备语言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自学、课上同学当众讲解演示教师辅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教师集中讲授、当堂检测反馈,能力提升”的教学原则,尝试提出高效课堂五步教学法模式。

第一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学习

对普通高中的学生在上课前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对明天要讲的内容关键点,给学生做好提前预习,题纸上面要有关键知识点和相应的习题,布置的任务要由浅入深,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指导学生时要言简意赅,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地增加题目难度。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教材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养成读书习惯,扩展知识面。自学时阅读教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由调整学习速度,实现个别教学。时间约为三十分钟。

第二步:学生当众演示,探讨研究

教师之前可以做好如下准备,教师应在学生讲解时适时地提出共性问题或自己事先设计的题目,让演示同学做出解答。如果该同学不能解决或是解释的不清楚,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后解答。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教学相长,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和交流,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能充分暴露学生的认识状况和集体团结的配合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其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像普通高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敢想、敢说、敢干的优良品质在学习上得以充分发挥。运用此法时,对知识重、难点适时地加以必要说明,以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适当地控制学生的情绪,维持好上课的秩序。尽量由学生自己完成,实在不行的话,可由教师帮助同学们。演示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结论。

第三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教师集中讲授

演示结束后,教师应对讲解的学生给出正确的评价,优点缺点不足改进好的地方并给予肯定,就学生而言,要让学生学习中获得的感知必须多次重复呈现,才能促进理解,而理解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牢固掌握,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培养。归纳总结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作风及审美能力。而且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的激发,科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做最后的知识性回顾,使知识能系统地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时间约为十分钟。

第四步:当堂检测反馈

教师之前做好相应的习题检测试卷,题型层次分明要注意做好“两极”学生的帮扶工作。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从深度、广度上都要上一个台阶,并注意“变式”的应用,使学生真正能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加以提高创新。教师应注意巡视辅导工作,随时解答学生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时间限定到十分钟。

第五步:能力提升,教师布置作业

对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给予能力提升的习题,要层次分明。教师布置适量的课下作业,真正使学生做到既会做又会说。

综上分析,在这五步教学中,少了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多了教师重点的指引;少了学生“压缩式”的学习,多了“随心所欲”的操作。少了“强塞式”的教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兴趣,激发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高效课堂巧设研究论文 篇10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案例

《威尼斯的小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设计意图:

备课时,为了避免能引导学生真正深刻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等,我这样处理教材:先播放威尼斯的录像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多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背景乐曲和准确精炼的文字介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自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后,让学生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再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并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等。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在威尼斯这众多的事物当中作者只选择了小艇来写,课文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写了哪些内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自由读一读。待会儿我们进行讨论。

生:课文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先写了小艇的样子。我是从第二自然段知道的。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画出描写小艇样子的词。

(生读。)

师:谁来根据你画的词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的呢?

生:威尼斯的小艇长有七八米,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生:威尼斯的小艇有长、窄、深、翘的特点。

师:你真会抓重点词语来概括它的特点。我们一起来再欣赏一次威尼斯的小艇,感受一下它的特点。

(课件出示小艇。)

师:威尼斯的小艇的确与众不同,在这一段里,它被比作成什么?生:新月和蛇。

师:你读了后有什么感受?

生:威尼斯的小艇 很特别,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师:来,带着我们读出的感受再回到文中来读一读,读出轻快,读出灵活。

(学生自由练读体会。)

师:谁能读得更好一些?要读出它独特、轻快,灵活的特点。(学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读。)

师:除了写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课文围绕《威尼斯的小艇》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生:还写了人们坐上去的感觉。

师:坐上去什么感觉?

生:坐上小艇非常惬意,看景色非常优美。

生:怪有意思的。

师:我主要是想问你一下“怪有意思的”还可以怎么说? 生:还可以说“很有意思的”。

生:挺有意思的。

生:蛮有意思的。

生:特别有意思。

生:真有意思。

生:非常有意思。

生:真是有意思极了。

生:蛮有情趣的。

师:你们的语言太丰富了!同学们读着那么有意思的语言、那么有意思的课文,你最想做什么呢?

生:就想坐在船上,拉开窗帘看看外面的景色,然后用照相机把它拍下来。

生:我最想在船上睡大觉。

师:噢,你是有点累了。

生:我真想现在就去威尼斯看看。

师:真想去?

生:想。

师:真想坐威尼斯的小艇吗?

生:想。

师:那就美美地读这两段文字,争取把小艇的形象、样子装进你的心里去。

生:自由读。

师:(播放威尼斯小艇的配乐视频)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优美的画面,走进威尼斯的小艇、坐上威尼斯的小艇,去看看威尼斯那独具特色的风情──

师:欣赏完威尼斯那独具特色的风情后,我们来看看作者围绕《威尼斯的小艇》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生:还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很高及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师:你很会读书而且善于总结,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师:船夫的驾驶技术很高及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呢?

生:„„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来学习课文,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还学习了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对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今天突然认识到课题的重要性了。

生:在今后的阅读中,我要注意体会课题的意义。

生:我想,我们写作文命题一定要谨慎,而且内容要紧扣题目来写。

师:说得非常好!这说明你会活学活用。

【案例反思】

一、问题设计得比较巧妙

从题目着眼设计问题,紧紧围绕“作者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写了哪些内容呢?你从哪儿读懂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激发了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自主阅读,互相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抓住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作用及船夫的驾驶技术高,领会了作者抓住特点和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表达方法。并且,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和谐统一。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同时情感得以升华。通过“对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拓宽思维,举一反三。

由此看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问题设计得好,引得巧妙,就能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向教学主题,还会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参与。

二、给了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巧设巩固练题筑就高效课堂 篇11

一、习题设计的难易比例要有层次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能在他所从事的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那么他的心理会感到愉悦并由此促使他主动积极地去参与该活动。这种心理感受对于“低起点”学生来说尤其明显,长期的受挫感让他们更加渴望成功,更想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平时完成每一道作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获得一次成功或失败体验的过程。所以,化学教师在设计化学习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种心理因素,尽可能照顾“低起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同一内容、同一类题可以设计成多个难易度不同的题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自主选择作答的空间;甚至同样一道题也可以有多个不同层次的设问,使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分,即使对“低起点”学生来说也不至于无法作答,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完成该类习题,从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因此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对于九年级上册有关“化学计算”知识点的检测,可以设计如下一道综合题:尿素[CO(NH2)2]和硝酸铵(NH4NO3)是常见的化学肥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3)求25gCO(NH2)2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4)求CO(NH2)2和NH4NO3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时的质量比。

该试题的第(1)问是基础题,较浅,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作答;第(2)问是探究题,有一定难度,中等以上的学生均可回答;第(3)、(4)问难度逐渐增大,只有中上水平及优等生才可能完成。这种有梯度的题目,不仅能有效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能让他们在做题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学化学、乐学化学的情感。

二、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科学知识都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化学知识也一样,它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许许多多的生产生活用品中都有化学的影子。我们可以找出这些物品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将它们作为设计试题的背景材料。当学生接触到与生活有关的习题时,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做题的兴趣和思维。

如题: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有①稀盐酸、②小苏打、③熟石灰、④石墨,从中选择适当的物质按下列要求填空(填序号)。

(1)可做干电池电极的是;

(2)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

(3)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4)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如此贴近生活的题目,“低起点”学生接触之后可以感受到自己所学内容的有用性,并带着兴趣充满信心地去完成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习题的设计要讲究思考价值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设计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对于“低起点”学生来说,习题的设计难度要合适。适宜难度的习题能让学生在经过努力思考后得到解决,而且学生看后不至于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望而止步,这种有思考价值的题目才更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是,习题的设问又不能太过于直接,要有一定的思维障碍,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拓展思维。

上一篇:庆祝第32个教师节座谈会讲话稿下一篇:高中常用动词词组总结及重要短语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