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高效历史课堂论文

2024-08-27

营造高效历史课堂论文(共12篇)

营造高效历史课堂论文 篇1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健康、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不健康、消极甚至对抗的课堂气氛则会成为课堂上师生共同的心理负担,甚至会使课堂教学一无所获。

营造课堂气氛,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借助于各种手段。就教师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课堂的民主管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的阵地,所以课堂的民主管理对高效课堂的打造有着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与课堂气氛密切相关的,也是课堂是否高效的切入点。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由于性格、学识、经验诸方面的差异,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大胆泼辣,有的小心谨慎;有的主观武断,有的民主随和;有的简单粗暴,有的耐心细致;有的亲切热情,有的严肃冷漠。所有这些,我们不妨概括为三种类型:专制型、随意型、民主型。

专制型的主导方式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说了算,根本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强制学生执行教师单方面的决定,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否则学生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主导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既害怕又反感,敢怒而不敢言。表面上的顺从是这种主导方式下最常见的学生行为,教与学脱节是这种主导方式的共同特点。与专制型主导方式相反的是随意型的主导方式,在这种主导方式下,教师采取的是一种被动的不介入的姿态,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允许学生随心所欲,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组织、无结构的放任自流状态,实际上是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这两种主导方式都错误地理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无法谈及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

民主型的主导方式同以上两种有着根本的区别,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求、方法和步骤都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并且能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不断反馈的信息随时加以调整。因此,教师讲授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组织讨论时,学生能畅所欲言;启发思考时,学生都能全神贯注。课堂里,听到的不是教师的呵斥,而是循循善诱的启发诱导;看到的不是僵局和苦恼,而是师生之间心领神会的微笑,真正做到了民主和谐,其乐融融。

二、发挥课堂的情感管理,充分体现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一般来说,课堂上行为的情感性比较强,而理智性则相对弱些,对那些与他们“合得来”,关心、爱护他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乐于积极配合,“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平时应该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同学生扩大接触,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关心和爱护学生。这样,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以至于亲密无间。教师的表扬,学生会以为是鼓励,教师的批评,学生会体会到爱护,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将化作学生求知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对于表扬,学生会以为是哄骗;对于批评,学生则以为是整人,从而造成对抗情绪,破坏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绩效。

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经历、成熟程度、认识水平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学生的有些课堂行为从教师的角度看,简直是不可思议,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则完全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如果教师总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情感,习惯于向学生提单方面的要求,动辄批评指责,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给学生造成认识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堂行为,随时都能从“假如我是学生”出发去思考和行动,做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教师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教师的昨天,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教师通过自己当年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得更具体一些。”如果教师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对所谓“不良”的课堂行为多一份同情、理解,并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必将有助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

三、发挥学生自信管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

学生之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诸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某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厚此薄彼,甚至对某些所谓后进生进行讽刺、挖苦以至侮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是必须坚决克服的。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以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等于否定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只有尊重所有的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满怀期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而不是偏爱一部分,嫌弃一部分,才能获得所有学生的尊重,从而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密切地配合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赏识,而讨厌教师的厚此薄彼、偏袒不公。如果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深刻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都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值,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就必然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激发学生个性化特征的产生,从而主动地与教师合作,促使高效课堂气氛的形成。这一点已被无数的教学实践所证实。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从其个性中找到其自信,通过其自信找到其发展的平台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高效课堂的气氛会得以形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绩效会得以提高。

四、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充分体现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

教师高尚的品德具体体现在职业道德上。首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能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动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是教师品德最严格的评论家,他们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正如列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使他们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学识深广,精于教学艺术,这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关键。一般来说,深广的学识又是研究教学艺术的前提与基础。笔者曾对课堂“冲突”的情况作过调查,结果表明,有80%以上是由于认识上的“分歧”所导致的。由于学识上的原因,在学生课堂质疑时,教师不能循循善诱地给予解答,甚至以“师道尊严”压服学生,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不断增长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样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

营造高效历史课堂论文 篇2

朱市一中

李海波

语文借助细腻而生动的语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博大而深邃的哲理浸透着学生的心田。那一幅幅如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要求教师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住持人的身份,引领着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营造出和谐的氛围、高效的课堂呢?

一、教师要有革新意识

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要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总之,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为本,教师尤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是要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在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技能水平,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快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自从新课程培训之后,我就不断尝试着自己角色的转变,在学生面前渐渐放下师道尊严的师者风范,而是在课堂上真正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下做学生真正的朋友、知心人,和学生亲切地谈思想,真诚地说生活,效果明显。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遭,欣赏一番她的 “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瞧!同学们几个人一组在那里说着、写着、辩论着、微笑着,老师在其中徘徊着、指导着、点拨着。这难道不是和谐、宽松语文课堂的一个剪影吗?

四、变革教学两种方式

1、教学方式创新。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学习方式革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将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绘制出“朝、暮、春、夏、秋、冬”六幅图画,并且配上自己优美的文字解说。于是,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的投身于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经过他们的集体构思后,各自发挥特长,有的绘声绘色地说着,有的聚精会神的画着,有的神采飞扬的写着,无不沉浸在艺术的创作中。二十分钟后,作品进入展示阶段,欣赏着一幅幅神韵丰厚的画面,倾听着一句句悦耳动听的描绘,我们仿佛栖身于大自然的诗意中,浸润在花香鸟语中,徜徉在艺术的旅行中,真可谓妙矣!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结合文本内容,上网查找苏州园林的图片。课堂上,我们遨游在苏州园林的美景图中,不知不觉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美如西子的气息,真不愧为苏州园林的一次旅行。

营造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 篇3

李炳亭老师这样说到:传统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这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但怎样改又无疑成为另一个“共同”的困惑。我认为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点燃激情

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激情,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我们要设法保持对上课的新鲜感,不能墨守成规,老调重弹。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处在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每天都是新的尝试,新的感受,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激情在教学中得到更大的发挥。

二、精心设置问题

如果说教育教学工作是“教无定法,有教无类”,那么是否也可以说“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學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会的教师就不必讲,但不会的教师就要通过精心设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既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还能使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还可以把举手发言变成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代表要经常更换,不要固定。

三、合理运用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教师不能死板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更不能忽视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在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和手段,要注意优化组合,成功的课堂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但往往在运用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现象,“书本搬家”式的现象,“舍本逐末”式的技术误区以及教师的思维受课件的制约。缺乏教学模式和设计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课件的制作思路、方法、技巧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让课件紧扣着教学,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教学意图或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例如:数学课中重点的概念、公式等还得依据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其总结出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整节课都能看到,整节课都能明白所学的核心内容,从而加深了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的印象。而多媒体,一页屏幕写满得换下一页,当学生想看前面的还得换页,弄得学生头昏眼花,因些,课堂教学中只有将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四、艺术优化语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在授课时恰到好处地来句经典的评论,抖个打破常规的包袱,不但不会破坏教学的连贯性,反而会让紧张的课堂充满生机,让更多的孩子对知识又多了一份执着与冲动。一笑泯疲劳,一笑闪灵光!

数学教学语言要简明,精确。数学知识本身是明确的,是则是,非则非,绝不含糊。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体现“精确”,通过教师的传授,培养学生精确化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的语言艺术之魅力,就在于它能带领同学们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李炳亭老师有这样说到:高效课堂以“人本”为基石,是培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品格、社会责任、实践能力的课堂,基本概述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具有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但高效课堂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概念,它是以课堂为突破口,由教学、评价、文化三大系统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完整地表述应称为“高效课堂教育”,理论支撑最简洁的描述是“四新”(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营造艺术氛围打造高效课堂 篇4

一.要善于引导想象

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 想象力最丰富, 他们求知欲强, 喜欢标新立异。课要上得有趣, 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 我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有这样三步要求:勾勒出形态, 染上色彩, 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以《荷塘月色》两句“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为例。教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说:“这是一篇景物描写极成功的散文, 我们应该认真品味, 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 一般情况下, 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1.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荷塘的轮廓、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

2.染上色彩

请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 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嫩绿的荷叶, 粉红色的荷花, 碧清的流水。

3.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

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在绿丛中隐约闪烁;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 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不只写景的文章、诗词也能变成图象放出来, 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用特写镜头再现祥林嫂含泪、失神、绝望的眼睛, 那青黄、木刻似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 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多和学生商量

语文课怎么上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我经过和学生商量, 确定了语文课的五个步骤:“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具体到某一个步骤我也经常和学生商量, 听取学生的意见。如: 《过秦论》这篇课文, 定向时, 是确定四项任务, 还是三项, 五项或更多, 先进同学完成几项任务, 后进同学完成几项, 三言两语, 七嘴八舌, 一两分钟时间, 使我由拿不准主意变得了解了学生的需要, 学生们也明确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时, 我也参加某个讨论组, 商量哪些问题是难点, 有没有必要答疑。这样到课堂第四个步骤时, 我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五步自测哪几道重点题, 我也常和学生商量。在师生商量的过程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增强了学生做课堂主人的责任感、义务感。

三.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一) 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 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 接着, 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 再让学生提问, 这样, 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二) 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 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 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我常想, 上课时, 只解放学生的耳朵, 却堵住他们的嘴, 捆住他们的手, 由教师唱独角戏, 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让学生说, 让学生读, 让学生写, 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 为了上好课,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 大显身手, 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 因而, 走上讲台时, 教态自然, 语言流畅, 俨然一位“小老师”, 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营造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篇5

赵 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就五环节教学模式课堂实践心得,与大家探讨交流,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彻底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学生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为此,我镇中心校提出、推广实施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练习检测、总结拓展)坚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宗旨,坚持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坚持以使用鼓励性语言为原则,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回想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我感到很欣慰。走近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的变化很大:胆子大了,信心足了,有礼貌了,脸上有笑容了……特别是课堂上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自学更认真,展示更充分,探究更深入,争论起来有理有据,不卑不亢,俨然一个个小法官,这就是五环节教学的魅力!下面就如何营造五环节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

一、自主预习

本环节包括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游戏等)。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其基本要求是:

1、必须围绕教师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防止无目的的“学”,关键要建立预习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个别指导;

2、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化、问题化(习题化),力戒出现无思考价值的问题;

3、授课前,教师通过提问抽查,检查预习情况,巩固预习成果.二、合作探究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这对教师优化设计教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合作学习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合作目标与任务呈现;

2、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

3、组内交流与集体讲授。而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要注意:①评价要贯穿合作学习的全过程;②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③评价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即评价要有针对性)。而在合作学习前必须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知识点大胆尝试练习题,在学生想把自己理解的内容,所学的知识告诉别人时,提前整理出最简炼的讲稿——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共同研究环节,其基本要求是:

1、在“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集体来解决,防止教师包办代替;

2、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学”中出现错误的分析;

3、鼓励大胆表述和学会倾听;

4、鼓励标新立异;

5、教师要做的是合时宜的点拨而非不合时宜的提示干扰。

三、展示交流

展示环节是对自学环节的延伸和检测。通过展示,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课堂中的展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同桌交流。把自己整理的内容,人人进行同桌试讲,互提见解,交流互补。讲后再修改各自的内容,这是对知识点的再认识,再理解,再巩固;

2、小组轮讲。同桌修改整理后,人人在小组轮讲,听取大范围的意见。然后第二次互补修改讨论、评价,并每组推荐一优一劣讲稿准备全班讲解;

3、班级主讲。组内充分交流后,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主要讲对知识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惑。全班进行补充,质疑解惑,通过生生互动,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4.总结整理。人人再次整理自己的思路,整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并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学法。

四、练习检测

根据课堂内容教师针对学生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提升,使学生乐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其基本要求是:

1、通过练习强化运用,通过运用巩固提高,获得能力;

2、注意练习的变式呈现。注意事项:

1、在环节一中,教师的各种教学手段一定要紧扣课堂内容。

2、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特点的原因,环节二和环节三可以交叉在一起

3、备课中,教师要做好两个预设:

① 学生在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原因分析;

②学生可能生成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案。

五、总结拓展

总结可分每个环节后的小结和课堂结束后的总结,可以对每个环节小知识点的梳理,或者对整节课内容系统地归纳概括,或者对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问题进行补充、纠正。老师学生都可以总结,可以谈知识的获得,情感价值观的提升,数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能力的提高等等,起到拓展升华,培养数学素养的目的。知识拓展、延伸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达到贴近生活实际,学“活”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目的。总之,总结要用简练的语言,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讲”的环节,其基本要求是:

1、教师归纳总结集体的共同认识,寻找规律与结论,引导学生准确灵活地领会本节内容的意图,2、教师要注意将所学知识拓展开来,以其让学生开阔视野,在头脑中产生更多的“问题”;

3、拓展延伸要合情合理地把握课题,更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根据教学内容,一节课中可以反复,交叉,灵活运用某一 个或某几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序化的五环节教学模式。

另外,在使用“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同时,老师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读懂教材内容,理解编者编排意图。

老师在备课时只有读懂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才能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自学目标,才能读懂教材内蕴含的数学思想,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怎样才能读懂教材呢?我认为要多查阅相关资料,正确认识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上下联系及作用,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给出?旁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等等。经过深思熟虑后,我们驾驭教材的能力就会提高,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正确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错误。

教学中发现,老师生怕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打乱教学设计,或者是怕浪费时间,所以展示时一般选用优秀学生,几乎不出一点差错,很顺利的完成一节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呢?是不是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中都得到了能力提升呢?肯定不是的。所以我觉得老师要转变观念,正确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出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展示,找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也是纠错的地方。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错不纠,有错不改。有了错误,就多了探究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自然的课堂。黑格尔 指出:“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在学生出错时,老师的任务就是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错因,恰当对其评价,灵活地纠正,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用鼓励的语言区赞赏他们,用信任的目光激励他们能够自己纠正错误,必要时给他们以适当的帮助,我们的课堂会因出错而更加精彩!

第三、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会听,善思,会说,敢说”的学习习惯。

“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要注重培养学生“会听,善思,会说,敢说”的学习习惯。不管是哪个环节,学生要会听老师或同学的见解,观点;然后自己要善于思考,拓宽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了自己的观点,就要会说,会表达,会展示,并敢于说出来,这就是自信。

第四、老师的引导要到位。

课堂上发现老师在引导时目标性不强,学生不知道老师的用意是什么。在执教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展示出来你是怎么折的。学生在折完后,把纸边展开边回答:“我是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就折出了四分之一。”很显然,老师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主动认识一张纸的四分之一,但是引导时却让学生注重了不同的折法。其实老师的引导语应该加上:“用彩笔涂出(或者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还有的老师在引导时只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动 口说出自己的思路。如低年级的摆小棒,只让学生动手摆,展示时老师总是做学生的代言人。

无论是哪个环节,老师都要走进学生中,去倾听孩子们的交流,去发现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去引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总之,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而教师只是“点”在关键处,“拔”在适时处,把“满堂讲”变为“精点拔”,最终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之旅”。

如何营造语文高效课堂 篇6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最有效的锻炼,是老师们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什么是高效课堂?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短时高效呢?

一、教师主导,增加学生的参与比重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把课堂的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例如,我的课上字词教学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每次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教授新课时,让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比较难掌握的生字词,这样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大大提高。

(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然而现实是,初一时能积极思考,发言踊跃,到了初二初三课堂上就变得沉寂了许多,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老师的提问偏难,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范围;老师缺少必要的耐性,对学生的评价语缺少变化,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多存在畏惧心理,因此缺乏自信等等。于是课堂越来越沉闷,老师包办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我觉得要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要建立民主的合作型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在教《三峡》一课时,我根据作者描绘的春夏秋冬四幅画面,让学生设计解说词,做解说员,让做解说员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问其他学生,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质疑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课堂讨论非常热烈。

二、导入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我想,语文课堂也应出现这样的效果。上好语文课,导入设计至关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论语十则》时,我这样导入:“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以至于世界影响深远,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据说这句话被译成英文悬挂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并被写进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师生共同去体会孔子那睿智、经典的语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导入的确会像音乐一样,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三、基于传统,用多变的手段吸引学生

(一)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到处都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我们还应该讲求教法的创新,而不是在教法上的形式化的追求。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都应从实际出发,这里的实际指的是教材实际、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老师实际。

例如在讲《安塞腰鼓》时,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选段落,或根据自身特点另选他文,自选音乐,进行朗读欣赏。我首先进行了示范,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课堂上掌声不断。

(二)用多样的形式激发兴趣

教师要不断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比如形式多样的朗读、质疑、讨论、探究、辩论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底蕴的大舞台。如在学习《出师表》,学习《伤仲永》时,我都设计了课堂辩论这一环节,学生自己课前查找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围绕“诸葛亮是否是愚忠”、“后天教育和天赋哪一个是成才的关键”为主题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孩子们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颇有见地的发言,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能给予他们足够的舞台空间,放胆让学生去“说”去“道”,就能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激发情感,合理使用多媒体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激发情感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运用,就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一是利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设置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二是对于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渲染气氛,用引发情感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三是依靠多媒体,再现教材中提供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此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这样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为创新奠定的良好的基础。讲《安塞腰鼓》时,播放了安塞腰鼓击打时的雄壮画面,震撼人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字的表现力;另外,我喜欢让学生配乐朗读,让琅琅书声代替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在美好的意境中,感受到语文的诗意之美,多媒体的使用,为我的吟诵教学提供了便利。

五、加强反思,适时调整完善教学

课后反思是语文课的一个必要环节,没有反思,就不会提高,没有反思就不会看到长处及短处。除了要加强课后反思,在教学中也应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例如在讲《咏雪》一文时,恰巧窗外大雪纷飞,我马上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也来用文字咏雪,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下课了还趴在窗口高声吟诵“白雪纷纷何所似?”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营造教学氛围,共建高效课堂 篇7

一、共创师生和谐课堂

管建刚老师在《一线教师》这本书中写到“课堂,有节制的笑” 时,让我与之产生共鸣,管老师说“:课堂可以有笑声,应该有笑声, 但,这笑声,跟‘取笑’无关,跟‘嬉笑’无关,笑,应该是会心的笑,节制地笑,不是没完没了的笑,恨不得一堂课笑完拉倒的笑。”我希望课堂是有声音的课堂,鸦雀无声的以教师为独角戏的课堂已经过时了,课堂上发出的这些声音是学生心声的真实表达,会心一笑会让课堂学习气氛更加融洽,共创师生和谐课堂,从而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记得我在上《幸福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当我在采用疑问导入时,问道:“孩子们,你们觉得幸福是什么?”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其中几个经常上网的孩子一下子就想到那句:“幸福是猫吃鱼, 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我说:“这句话真有意思,你们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吗?”这时候,孩子的积极性更高了,有一个孩子是这么说的,他说:“幸福很简单,猫每天能吃鱼,狗每天能吃到喜欢的肉,是一件既简单又幸福的事,而奥特曼打大怪兽太吃力太累了,打小怪兽比较简单容易,所以幸福是简单而又快乐的。”这样的回答展现了孩子独特的活跃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回答也让学生会心一笑,这是一种赞美的语言,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本堂课开了一个好头。

二、善于激励点燃学生

正如管老师所说的:“善于激励的老师,能够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于干枯中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涌;能够点燃起学生内在的精神火种,于困境中获得超越的勇气和力量;能够给学生心中镌刻入奔腾的蓝图,于失败中想见成功的喜悦和美好。”可见,激励在教学当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运用得好的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线老师,激励学生是一种教育成效更显著的方式,当然要看学生是什么类型的,对于学困生,鼓励要多于批评。在本学期的学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际,我看到在复习阶段,这些学困生吃力的学习复习时,会出现头晕肚子痛等现象。我反思自己,平时对他们是否太苛刻严厉了点,对他们的要求是否过高了点,让这几个学困生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于是,我转变了方式,化批评为鼓励, 在考试前一天,我来到了班级那几个学困生旁边,一一对他们吩咐考试要注意的事项,同时鼓励他们如果能考到及格线上来,我就把网上买的奖品奖励给他们,这几个学困生是钉子户,但是老师的鼓励加上奖品的诱惑,学生立马打起精神来继续复习,我也期待能有奇迹的发生。到了考试成绩出来后,学生倪××竟然考了64分,这让我意想不到,学生接到成绩单的时候,眼眶也红了。于此也让我坚信,讲究教育策略,给点鼓励,学生也能更有信心地学习。

三、“玩”中求解,激发兴趣

创设有趣竞争营造高效课堂 篇8

刚开始实施“高效课堂”的时候, 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展示, 我也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 对学生的表现适时进行奖惩。可是, 时间长了, 学生就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失去了兴趣, 每次积极讨论、展示的都是各组基础好的同学, 而基础不好的同学大都不参与。一开始我以为是学习的内容难度大, 学生听不懂, 不会回答, 但是当我一一提问时, 大多数基础不好的同学却都能准确地回答。我一次次地强调并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展示, 抓住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每一次机会, 但是效果仍不是很理想, 课堂气氛仍然较沉闷, 一时间, 我的“高效课堂”陷入了困局。

高中语文的学习的确与初中有很大区别———知识容量增多, 学习难度加大。但高中语文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 它的内容丰富、有趣, 不需要计算, 不需要去记那些枯燥的公式定理。因此, 我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沉闷压抑、枯燥无味, 不能让那些语文后进生沉默、逃避, 不能使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理念徒有虚名。以前学生爱讨论、爱展示, 是因为有奖惩, 他们必须去做。但时间一长, 他们对奖惩就渐渐麻木了。随着对奖惩的麻木也就导致他们对讨论、展示失去兴趣。

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我都教过, 初中生对教师的提问很多人乐于举手回答, 甚至还有抢答的情况, 但高中生则显得“麻木”“冷静”, 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回答问题的质量, 生怕在众人面前“出丑”, 因而很少有人举手, 课堂气氛较沉闷。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我必须千方百计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爱上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办法就是创设各种有趣的竞争氛围, 让他们积极去讨论、展示, 在竞争中找回荣誉感, 获得成功的喜悦, 实现自我价值, 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的信心。

1.课文朗读环节, 开展男女生朗读比赛

朗读课文, 一味地全班齐读或是个人朗读, 学生毫不感兴趣, 特别是不爱表现的学生, 更是低声细语或是默默无语, 结果导致一篇优美的文章被“浪费”。还有一些学生, 读书声音很小, 指名上台朗读时, 教师不断鼓励, 提醒他们大声朗读, 结果还是低声细语。是放不开, 还是底气不足?

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 我采用同性别和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朗读比赛, 学生觉得很有意思, 很感兴趣, 往往事前就做好充分准备。

同性别学生朗读比赛, 主要是比气势、比情感、比神态。班上先推荐一名男生 (或女生) 上台朗读, 读完后, 由台下的同学点评。然后由学生自荐或是点名安排人前去挑战, 这样, 为了“面子”, 大家都积极表现, 毫不退避, 尽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如此做, 目的不单纯是比谁朗读得好, 而是让不自信、不敢上台的同学上台, 对他们来说, 上了讲台就是成功。

男生和女生朗读比赛, 主要是比气势。我常常安排一个声音洪亮的女生上台朗读, 然后再点一名平时内敛、读书声音小、不自信的男同学上去挑战。男生为了“尊严”, 上台后, 再也不矜持, 而是高声朗读, 一改过去低声细语的朗读习惯。如此做, 一是培养学生大声阅读的习惯。二是为那些“胆小”不敢大声读的学生创建锻炼展示的舞台。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古诗文默写, 开展姓氏或地域代表默写比赛

语文课 (包括早读课) 上, 我都会安排学生对新课标高考语文指定的64篇古诗文进行默写。

姓氏代表比赛, 就是根据百家姓, 点出6名姓氏不同的学生上台默写同一篇文章, 看哪个家族默写得又快又准确, 书写又漂亮。台下的同学负责监督, 一是防止参加默写的学生互相偷看, 二是记住学生默写出错的地方。默写结束后, 由台下的学生根据高考古诗文默写扣分规则 (多字、漏字、错字不得分) 和书写美观度进行评比。得分高的前3名学生及与他们姓氏相同的学生可以坐下, 而其他3名学生及与他们姓氏相同的学生起立说:“向×姓的同学学习!”, 然后鼓掌表示祝贺。如此做, 既增强了古诗文默写的趣味性, 还能促使学生课下积极准备, 努力为家族争光。

3.语文基础知识, 开展“开心辞典”活动

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多, 要求学生单纯去读去背, 难以记住, 效果不好。我就把那些不好记的、头绪纷繁的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并做成课件, 开展“开心辞典”问答活动, 把班级分成8个学习小组, 知识抢答活动开展起来较方便。教学过程中, 虽然教师做课件很辛苦, 但学生对这种知识记忆的方法很感兴趣, 识记效果也很好。

4.早读课, 开展读书比赛活动

早读课, 学生在开始的几分钟都能大声朗读, 但是, 时间一长, 有的同学就哈欠连天, 萎靡不振, 有气无力了, 逐渐整个早读氛围变得不尽如人意。为此, 我的早读课也开展竞争活动。每次早读都对各组进行打分评比, 评比的内容涉及早读声音大小、精气神维持时间长短、有无开小差或睡觉情况、目标完成情况等多方面。一日之计在于晨, 在早读中要求学生精气神十足, 并规定早读的内容、目标, 让学生有努力方向、有竞争动力、有收获希望。

以前的早读课, 是一个人带两个班, 因为难以兼顾, 我便安排学生交叉监管。即每次早读安排甲班一名同学去监督评比乙班各小组早读, 乙班安排一名学生监督评比甲班各小组早读, 我负责查看。这样, 各班、各小组为了不丢班级、小组的脸, 都会积极去读, 而负责监督评比的各位同学也都得到了锻炼。其实, 教学中有趣的竞争还可以这样设置:探究题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演讲类的文章, 可以开展演讲比赛;新闻报告、说明文等文章可以采取“记者招待会”的方法教学, 抽选几个组的学生当课文发言人, 而其他组的同学当记者, 你答我问, 也是一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小说、戏剧的教学, 又可以编成话剧, 各组找人扮演, 看哪组演得最好, 最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演活。

营造儿童高效的数学课堂 篇9

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感知:“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要求, 体现和突出教学的内在本质。”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有效的, 这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高效课堂教学应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升华, 在有效的基础上提炼出精华, 在有效的基础上收到更大的教育成效。高效课堂教学更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永恒话题, 伴随着教师的不断探索发现, 不断总结创新的过程。它是给儿童带来高质量学习效果的有力保证。高效的数学课堂应从何而来呢?

一、对教材的深刻解读

新课程使我们明白教材只是一种资源, 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充分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重组、创建, 并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材的超越。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的执行教材文本的过程, 教师必须对教材的内涵有广度和深度的理解, 成为课程创生、课程创造的主角, 为学生创设亲历探究过程的、富有个性和主动发展的学习平台, 使我们的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无限, 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对学生的深刻了解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提倡因材施教、因人而教, 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 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 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 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作为教师, 心中必须有底, 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个性差异、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等,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多个方案, 更好地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数学学科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 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 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 学生将终生受益。教师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 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研究数学的智慧, 分析数学的方法, 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坚强的后盾。

四、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媒 体型学习模式

教学媒体成了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 使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就是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 段, 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认为媒体的使用要实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师生操作、有利于过程的优化、有利于资源的拓展, 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对教学的不断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 教师只靠以往的经验是不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地总结吸收经验, 才能不断提高。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每上一节课, 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 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认真进行总结, 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才能使自己一步步成熟, 一步步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儿童的一切就是我们的全部, 让我们一起牵着孩子的手, 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走进属于孩子们的高效数学课堂吧!

如何营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篇10

一、教师要有改革创新意识

我们的新课改, 要求体现高效课堂。笔者认为, 要想高效课堂在语文课堂中体现, 我们教师首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品质。我们要把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全部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教师应该做到:掌握先进地教学方法,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制定终生学习计划, 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 让自己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要有博采众长、谦虚学习的高尚品格, 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要有奋发向上的、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 要善于总结, 不断进取, 每日进行自我反思;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要爱岗敬业, 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要用满腔的热情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总之, 要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要构建出一位高素质的教师。构建和谐高效的教育课堂, 要以人为本, 要先从教师的职业入手, 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 教学思想认识领悟了, 自身业务素质提高了, 课堂教学技能增强了, 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高效课堂应遵从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 要求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中有根本的改变,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或磨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这是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了, 思想认识提高了, 业务素质增强了, 教学技能水平提升了, 才能促进我们教师快速成长, 成为新课程教育改革和高效课堂的领军人物和主力军。

自从新课程培训完之后, 我就开始尝试让自己从根本上转变, 做学生的朋友、聊友、知心人, 和学生亲切的交谈, 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 重新认识他们的学习生活;在学生面前放下自己那种高高在上的师者风范, 在课堂上真正地做学生的引导者、指引者、合作者。在课堂中和学生做游戏, 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心情, 学生高兴了, 老师轻松了, 学生学会了, 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 何乐而不为呢?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奠基石, 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干好一件事情。那么, 我们该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的状态呢?想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 着急学习语文,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可以肯定的是, 一旦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讨论、去交流, 而学生的这种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我们语文高效课堂的形成。这种相互促进、相互增长的学习氛围, 必然会对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 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笔者在日常语文教学中, 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 并且要求学生写日记要始终如一的坚持写。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写作中去体会、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 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木兰诗》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自古以来, 都说女子不如男, 那么, 是这样吗?”全班女同学说:“不是”。男同学都悄悄地说, 还有花木兰呢!这时, 全班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的沉浸在对巾帼英雄的讨论中。学生兴趣一来, 我马上转入课题。下课了, 同学们还津津有味地讨论着花木兰呢!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听!课堂中轰轰嚷嚷、叽叽喳喳, 你以为是课堂纪律乱成一团吗?你以为是课堂中没有老师上课吗?不, 那是同学们在一组一组地进行小组讨论, 他们激烈地进行着辩论, 互相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意见, 老师在教室中来回走着, 停到某个小组跟前, 不时地跟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指导。这么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缩影, 不正是体现高效课堂中的和谐课堂氛围吗?

和谐课堂氛围要求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通力配合, 要有默契感, 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的, 要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这种感情。新课程改革中也强调课堂氛围, 语文高效课堂也是非常重要的体现。

课堂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主导和主体这两个群体只有相互尊重和理解、相互体谅, 实现感情的相互传递, 引起感情的共鸣, 才能使课堂氛围得到升华。在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时, 教师要放手大胆去做, 给学生这个主体宽松的探索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创作者, 学生一旦出错了, 切记不能马上给予否定, 要让学生再没有压力的情况下, 和其他学生共同改正。让学生有“安全感”, 让学生无后顾之忧的思考问题、探讨问题, 积极参与合作讨论, 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对教学上的改革也是辅助有佳。我们语文教学,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语文中的朗诵、画面等, 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同时课堂信息量增大了, 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多媒体的应用, 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领悟上也有所提高。

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始终只是一个辅助工具, 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课件的设置, 不要有过多的flash小动画, 不要设置过多的播放声音, 他们有时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起到反作用。要有原则性, 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 实现语文的高效课堂。

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 我将小弗朗士的复杂心情, 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 让学生观看之后, 深切地体会到小弗朗士的沉痛心情。

总之, 构建和谐、高效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就是要坚持:教师要有改革创新意识,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努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切实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是到了初中年级越是“不喜欢”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呢?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总是有人认为学不学对考试成绩影响无所谓呢?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们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太低了, 课堂效果太差了, 以至于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有兴趣, 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有新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应该在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上狠下工夫。

营造和谐高效的英语课堂 篇11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从去年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并关心他们、热爱他们,才能使学生尊重你、信任你,从而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并乐于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性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教学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课题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情况,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趣味性上狠下功夫。如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简笔画和多媒体等,都可取得好的效果。通过游戏教学,一方面能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让课堂更具有吸引力,是他们消除枯燥、乏味之感。同时,教学形式的更新使课堂充满新鲜感,而且变的丰富多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从而使学生产生想上英语课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积极的去思考。

培养学习兴趣是导致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的途径,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教无趣,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主观努力,作为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把培养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有效的能力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课堂的民主性,充分地尊重学生,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开放教学形式,开放教学场地,尤其是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学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予以高度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反复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四、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英语课是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运用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快速反应的方式通过“pair by pair”的形式,有节奏地让学生练。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

因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性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

提炼有效问题 营造高效课堂 篇12

一、明确目的,引出新课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可以提问:用鸡蛋碰石头,为什么鸡蛋反而破了?学生经过思考自然而然想到鸡蛋对石头施力的同时,鸡蛋肯定也受到了石头对它的力,从而引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课题。在研究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时,可进一步提问: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那是不是说明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呢?怎样来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呢?其次提出问题后,老师要预想到学生会答什么,尽量防止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两手指压笔尖和笔尾,学生观察现象后,老师再提问,学生可能就不会出现千奇百怪的答案了。因此,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也只有这样就才能使提问恰到好处,才能为教学穿针引线,从而产生直接的效果。

二、注重启发,培养思维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意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代替学生。当然教师引导、启发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或最终结论,而是要帮助学生在启发性提问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尽力自己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有这么一个问题:一个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块,问冰块完全熔化后水面怎么变化?不少学生都无从回答。遇到这样的情况,笔者这样启发学生:(1)如果把冰块从水中取出,水面会怎样?(下降)(2)烧杯中水下降的体积和被冰块排开水的体积是什么关系?(相等)(3)如果等取出的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再把水倒入烧杯中,如果水面和冰块漂浮时一样高,说明了什么?(冰块全部熔化后水面保持不变,所以只要比冰块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和被冰块排开水的体积的大小关系)(4)接着再问冰块漂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和重力是什么关系?(相等)(5)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冰块所受浮力和被冰块排开水的重力是什么关系?(相等)(6)所以冰块的重力和被冰块排开水的重力是什么关系?(相等)(7)冰块熔化成水后质量变吗?(不变)所以冰块熔化成水后水的重力和被冰块排开的水的重力相等,从而得出冰块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和被冰块排开的水的体积是相等的。老师的这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仅触动了学生的思维神经,而且给学生点拨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学生很自然地能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准确地将答案和理由表达出来。因此,如果我们把启发性提问恰到好处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定会有帮助的。

三、遵循逻辑,循序渐进

进行课堂提问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分解、简化、解析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接受能够取得一个最佳的理想效果。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主题展开,紧扣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成一个个递进式的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如《浮力探究》教学中,重点和难点是浮力概念的建立。笔者在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放手,观察到乒乓球浮起来,问乒乓球浮起来时水对乒乓球有力的作用吗?(有)(2)当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水对乒乓球还有力的作用吗?(有)(3)此时乒乓球受到几个力?(重力和水的作用力)(4)这两个力平衡吗?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所以水对乒乓球的作用力方向是怎样的?(竖直向上)(5)气球在空气中上升时,空气对气球有类似于水对乒乓球的力吗?(有)(6)石块在水中下沉时,水对石块有向上的作用力吗?怎样证明呢?(老师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再把石块浸在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了)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水对石块也有向上的作用力)通过这些问题逐步建立起浮力的概念。这样有逻辑性的提问,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浮力的概念,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四、重视差异,因材施问

课堂提问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和个性是不同的,学生的秉赋才能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题目,让中等的学生回答,如回答有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必要时可展开讨论,这样既提高优生,又带动后进生,做到共同提高。切忌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比如学习完《滑动变阻器》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1)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什么从而来改变电阻的?这样的问题相对容易些,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使其增强信心;(2)老师展示已连接好滑动变阻器的电路,问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电阻丝是哪段?如果把滑片向右移,电灯亮度怎样变?这样的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必要时可以适当给以引导和补充,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也能回答上来;(3)要求把滑动变阻器和电灯串联,并要求滑片向左移时电灯变暗,问应该怎样连接滑动变阻器?这样的提问内容相对来说难些,要求也高一些,课堂上可以让优等生回答,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问,不仅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而且可以使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营造出一个学生敢于被提问,乐于被提问的课堂氛围,从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这样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五、设置梯度,由浅入深

连贯而有坡度的提问,能促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学习气氛浓厚;由浅入深的课堂提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设计提问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要能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少教师问题设计很新颖,可最终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质量让人不敢恭维,如学习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因素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底面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的下底面哪个更粗糙?学生方案中出现最多的是:将木块和铁块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着它们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拉力的大小来说明粗糙程度:拉力越大,说明底面越粗糙。很显然这样的设计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老师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计太高,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正如有位教育家说的“: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对所提问题的难度作了限定:问题的难度应当是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宜。例如“底面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的下底面哪个更粗糙”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两个因素有关?(3)如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粗糙程度的关系?(4)将木块和铁块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着它们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拉力的大小来说明粗糙程度:拉力越大,说明底面越粗糙。你觉得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不当之处?(5)为了体现控制变量法,你是如何控制压力大小相等的?(6)你准备如何改进上述方案?简单的几个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不断深入,使学生不但能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而且还可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提问之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程度,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难以下手,产生畏惧心理。课堂提问一定要有梯度,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迷惑不解到顿然醒悟,从而达到认识的升华。

六、发挥激励,循循善诱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学生提高。一般来说,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但未必都能很好地回答,毕竟学生回答问题时都有些紧张,为了打消他们的不安心理,教师提问时,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笔者在上《压强》一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块立方体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如果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剩下半块对桌面的压强如何变化?一个女学生站起来,什么都不说,笔者没有把学生晾在一边,也没有马上叫其他学生回答,而是微笑着说:“别紧张,再想想,老师和同学都相信你能回答出来。”那位学生轻轻地说“:变小。”“很好,但你能告诉大家是压力变小了还是压强变小了?”学生脱口而出“压力变小了”“你说的很对,压力确实变小了,你还能说说哪个物理量也变化了?”“哦,受力面积也变小为原来的一半。”“你的回答越来越接近完美了,你现在可以告诉我们正确答案吗?”学生自信地说:“因为压力和受力面积同时变成原来的一半,根据压强公式,我觉得最终的压强不变。”一个胆小紧张的女生,从一开始的不开口,到慢慢地能说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直到最后能完美地说出答案,我想其中的奥妙应该是老师的激励。当碰到学生对问题不做出任何反应时,教师应面带微笑,鼓励的话语要亲切;当学生可能知道怎么回答,但胆小,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可以想办法提出一些辅助性、简单一点的问题,让学生慢慢打消紧张心理;当学生的回答不很完美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正确的一面,然后再指出回答中的不足,分析造成不足的原因;对于完美的回答,教师要毫不吝啬地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参与课堂回答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真正收到实效。

学问,学问,贵在问。问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事,更是老师教的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问,把提问当作一项艺术来对待。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激情,通过提问“问”出学生的创造。

摘要:课堂有效提问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笔者尝试从明确目的,引出新课、注重启发,培养思维、遵循逻辑,循序渐进、重视差异,因材施问、设置梯度,由浅入深、发挥激励,循循善诱等几方面阐述怎样提炼有效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数字控制器下一篇:调压器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