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论文(精选12篇)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论文 篇1
一堂成功有效率的课,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个关键因素。如何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呢?笔者结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来谈谈体会。
一、营造氛围, 平等对话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能与我一起分享下看法吗”这些激励式和引导式的语言,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与他进行平等的交流。
如执教《詹天佑》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之情, 我引导学生充分去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并让他们想一想, 哪些句子让你的心灵为之一动, 漾起阵阵波纹?并引导学生按“当我读到_______这个句子时, 我感受到非常 (愤怒、担心、高兴……) ”练习表达。
当学生读完后,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同学们, 读到此, 你们的心情平静吗?能说一说哪些语句让你心灵受到震撼, 涌起了波涛呢?
生:“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一句话让我感到愤怒!
师: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到愤怒呢?你能说说吗?是呀, 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历史给我们的一个教训, 那就让我们记住这一点。
师:来, 还有谁想说, 哪一句话又让你心不平静了。
生:“1905年, 清政府任命詹天佑……”
师:是呀, 詹天佑接受了这个任务, 不仅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生:詹天佑必须下定决心完成这项工程。
师:意味着詹天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是吗?但是詹天佑有没有犹豫?有没有放弃?有没有动摇?从哪看出来的?
生:我从“詹天佑不怕困难, 也不怕嘲笑, 毅然接受了任务, 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中体会出来的。
师:是的, 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 常遇到很多困难, 但他总是想, 读———
出示: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同学们, 怀揣着这个坚定的信念, 凭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詹天佑用自己杰出的才能与智慧, 经过不断实践与大胆的创新, 带领他的工程人员历经磨难, 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更难能可贵的是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来感受这一伟大的奇迹。
课堂不再是“说教式”的教学, 而是把权利还给了学生,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样的课堂当中, 师生之间平等对话, 平等交流, 可以说他们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二、允许插嘴, 张扬个性
对于课堂上爱插嘴的学生, 教师都特别的反感、头痛, 认为这样干扰了教学的进程。实际上学生插嘴是投入学习, 是认真听讲的一种表现, 是他们急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见解。如果教师能善待这种现象, 课堂中允许学生适当插嘴, 对于课堂教学, 无疑是锦上添花。
如执教《田忌赛马》这一课, 在学习完二次赛马后, 为了让学生体会孙膑的智慧, 我问道:同样的马, 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大部分学生都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就在此时, 有一位学 生却举起 手来说道 :“我认为 这样比赛 不公平!”我忙问道:“老师很想知道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位学生听后, 很自信地说:“当前各种比赛场合, 特别是奥运会上, 所提倡的口号就是‘公平、公正’, 我想这样做就与奥运精神相违背了!”瞬间, 许多学生也表示赞成。我就灵机一动, 说道:“现在奥运赛场上, 不仅仅靠实力, 更重要的还要靠智慧, 如羽毛球团体比赛等就是靠教练员们的智慧呀!”听我这么一说, 学生们都心服口服, 表示赞成。这样的课堂插嘴不但激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放手课堂, 鼓励探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但并不是主讲者。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利,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
如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 当教完课文的第1自然段后, 我在多媒体上显现了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并设计了一个表格, 要求学生分别找出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和作用。最后每个小组为一个研发单位, 在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上, 推荐本单位一名“推销员”来介绍自己的产品, 重点说明特点和用途。
以上的这节课堂, 我大大减少了教师的讲, 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 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特别是课堂结束时, 让学生充当角色在“展销会”当“推销员”, 更是把课堂气氛引入高潮。学生在相互交流之间得出结论, 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 而且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四、善待差错, 因势利导
在教学中, 难免出现“卡壳”“走调”现象, “卡壳”、“走调”实际上也是有价值的, 而且是一种良好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去赏识, 并对学生进行点拨, 引导学生学会探索, 那么“错误”将成为教学的亮点。
例如, 在执教《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 当读到“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这句话时:
生: (举手说道) 老师, 我发现课文中把“俭朴”这个词错写成“简朴”了!
师:是吗?我们虽然在以前只学过“俭朴“这个词, 但文中这个词是真的写错了吗?两个词读音一样, 只是一个字的区别, 那么它们意思一样吗?
(生同桌讨论)
生:我认为作者没有写错, 虽然相差一个字, 但意思不一样。“简朴”是简单朴素的意思, 不单指生活方面, 还指设备条件等, 而“俭朴”中只有生活朴素的意思。
生: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 就很容易看出文中不仅写了周总理在生活方面节俭朴素, 而且工作的办公条件也极其简单, 所以, 我认为“简朴”这个词没有错, 用在这里最合适。
师:是呀, 看来作者用词是匠心独运呀。遣词造句如此准确, 我们怎能马虎对待呢?让我们再以敬佩的语气来读读这一句。
一个词语的“写错”,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探究中迸发了思维的火花, 从简单写“错”词中揭开了文章的深刻含义。
五、巧抓意外, 即时生成
教学意外, 是指超出教师预想之外的动态教学资源。很多教师常认为是由于自己课“做”得不圆满, 或是学生“捣乱”的结果, 所以, 他们不容许学生出错, 当课堂中出现意外时, 部分老师采取的对策是视而不见, 甚至是漠然处之;也有的教师为了表示对学生的尊重, 礼貌性地回避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其实, 正是这种“意外”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促成了学生“欲望”的喷发。面对这种“意外”, 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这种即时生成的资源, 对自己先前设计的教学目标及策略及时恰当做个调整, 把这种有价值的观点作为教学的契机, 抓住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 引发深入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创造力, 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论文 篇2
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封闭的教学,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到来,开放课堂、开放教学已经成为必然,以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必须形成,我们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人,自主学习,并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人美版第二册《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是在上一课《春天的色彩》基础上的一课,把学生上一课时制作的春天的色彩装扮到自己的胳膊、脖子,甚至于应用到服装设计上,课堂上我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当一名服装设计师,为前去参加“春之色”服装表演的模特设计服装,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以自己雄厚的实力挑战其他参加服装设计的大师们,这样就轻松的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的创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因为雷同的作品是不能入围的所以学生们更要发挥她们的创新精神,在创作活动中静中有动,动而不乱。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拓宽学生思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衣服。评价的环节,学生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发表参赛演说,其他学生当评委,为参赛者亮分,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放的美术课堂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美术技能又品尝到了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同时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策略初探 篇3
关键词:课堂氛围;教学模式;调节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教态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氛围。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心态和精神面貌。
二、借助教师的语言魅力,调节课堂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在运用语言手段调节课堂气氛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初中生非常注重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能经常鼓励和表扬学生,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经常批评或否定学生,就会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降,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积极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學,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灵活地运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
数学知识很抽象,逻辑性又强,如果教师使用平淡无奇的教学语言,更会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讲究科学、严谨和精准外,加点“调料”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好处就是教学内容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数学不是空穴来风,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往往都兴趣很浓厚,例如,给学生讲解身份证号码中的学问和楼房的门牌号如何编辑,在这些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兴致很高并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交流最终全班归纳出了最佳方案,这节课的学习因为密切联系生活他们觉得很有意义,对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启发和益处。这样的学习,学生很容易产生浓厚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研究讨论,有时相互争论很激烈。因此,研究我们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之,营造初中数学课堂气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上文探讨的也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家之言”。现实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创新创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各项教学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孩子的思维“活起来”,师生一起适应当今的课堂改革,有效地助推课堂改革的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蒋亦华.教学活动主体概念及其构成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4).
营造积极英语课堂氛围的策略 篇4
一、运用课堂导入, 优化英语课堂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促使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能使课堂教学获得超乎想象的成效。在设计新课导入时,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别出心裁的导入法,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要在导入技巧上多下工夫,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材特点、学生心理特征来巧妙设计课堂导入, 让学生爱上英语, 也让英语课堂充满趣味性。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展互动教学
课堂的活力来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是师生之间的纽带, 可以把教学中的各种因素集中在一起。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展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常课堂气氛沉闷, 没有太多的师生互动, 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讲, 下面的学生不为所动, 感觉自己只是储存知识的“容器”,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考试前就只能死背书, 更别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 是保障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融入课堂中来。要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使师生间多一份融洽、少一点冷漠。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活动中的一员时, 自然而然就会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此时, 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所要教授的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送给学生, 让学生看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进步, 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的主观愿望, 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应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丰富课堂生活
英语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要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师需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分每秒, 还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例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使学生在愉快的英语学习气氛中不仅掌握英语知识, 还培养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还要努力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师启发式、全班辩论式、小组讨论式等等。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得到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学习机会,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共同进步;也可以使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 把英语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还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与他人共同合作、互相帮助的必要性, 培养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要运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把富有激情的语言艺术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感染学生, 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共鸣, 从而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
四、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性格或特质, 而是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呈现, 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影响性和号召性。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在扎实的理论知识涵养下, 不断地接受和消化新的观念和新的知识,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不仅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还可以利用新的教学方法, 带动课堂氛围的高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行为上的楷模, 师生间存在着一种示范和模仿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 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师生平等、相互交往的基础上, 使教育、知识、学习真正地与学生的精神发展联系在一起。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特性, 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宽容。
总之,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我们要明确教学目的, 运用课堂导入法, 优化英语课堂, 激发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使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丰富课堂生活, 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让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篇5
很多学生都抱怨数学课枯燥乏味,除了教师讲例题,就是学生做作业;很多教师也认为语文课容易营造课堂氛围,而数学课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笔者认为,只要抓住了学生心理和把握住教材内容,要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并非难事。下面就如何营造数学课堂氛围,谈谈我个人的见解,与同行商榷。
一、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逗乐,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天真活泼是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天性,适时地用一些调侃的、风趣的话逗学生乐,课堂气氛会顿时活跃起来。例如,在学生练习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乘法后,我对学生们说:“从现在起,你们27位同学就是老师的27个„计算器‟,下面,请我的„计算器‟们帮我完成练习三的第七题,看哪个„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多数学生立即进入兴奋状态开始做题,我又笑着对几个慢条斯理的学生说:“哎哟,有几个„计算器‟好像没电了,赶快„装上电池‟让它工作呀!”这样,全班同学都进入了紧张激烈的计算当中,不用说,他们都抢着给老师当一回漂亮的计算器。很快,一串串答案蜂拥而至,我听出有两个学生的答案有错,我又说:“哎呀,好像有两个„计算器‟出问题了,计算有误,你们再做一遍,帮我检查哪些„计算器‟坏了,好吗?”立即,同学们又开始计算起来。一转眼,有两个学生先后腼腆地望着我笑:“老师,是我把小数点点错了。”“老师,我没有四舍五入。”就这样,我和学生们一边开着玩笑,一边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真的是其乐无穷呀。
二、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好数学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教师能适时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时,可以这样引入:先出示几道小数加减法的口算题让学生口算,然后问问他们会小数的加减运算了吗,学生们会齐声回答“会计算了”,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市场购物,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需要用小数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逐一列出算式——小数乘法算式(我班学生素质普遍较高,能独立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用以前的小数加减法已经不能解决以上问题了,最后教师及时勉励并激趣,“你们遇到难题了吧,别怕,有我在,只要我把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教给你们,以上问题你们就会迎刃而解了,而且还能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难题呢。同学们,有信心吗?”同学们大声高呼:“有!”这时,趁着学生们高涨的士气,教师立即进入例1的教学,学生也体验到学以至用的现实意义,课堂气氛一下就轻松活跃起来。无庸质疑,这样的效果与教师直接交代任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乘法”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三、巧妙处理“小插曲”,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我在教学完《图形的平移》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平移后的图形,我下座位逐一检查时,发现有一个学生画错了,把图形旋转了90度,他左右看了看,旁边的好几个同学也正望着他,他顿时意识到全班只有他一人出错,很不好意思,课堂气氛出现僵局,我立即笑着对全班学生说:“某某同学画的是我们明天就要学习的《图形的旋转》,看来你们很喜欢旋转呀,明天我叫你们旋转时,可要小心别把头转晕了哟。”就在师生轻松的一笑中,那位出错的学生已经自觉地改正了错题。从他们那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上,我分明感到了他们如释重负的轻松愉悦和对明天充满的自信。果然,在第二天画旋转后的图形时,全班同学居然没有一人出错!这,就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结果;这,就是教师最大的享受!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最后的教学成绩或考核分数,而在于课堂上师生是否经历了轻松愉悦的活动过程,并让学生们学有所获。
四、明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异同,创设轻松明朗的课堂氛围
这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能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异同。例如,我在出示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题时,学生们都抢着说“老师,我们以前学过轴对称图形了”“老师,我会认轴对称图形”“老师,我们还会画轴对称图形”。我立即顺势引导:“对,我们以前就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了,不仅会画对称轴,而且还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今天,我们同样要完成以上几项任务,不同的是,今天的图形比以往的可要稍微难一点哟,你们怕不怕?”全班学生一齐高呼“不怕”。课堂就在这样轻松明朗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教学效果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五、把握教学目标,走出营造课堂气氛的误区
我曾观摩过这样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发生。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们做着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学生们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可谓热闹非凡,然而游戏主题却是“同学们,你们猜老师的哪个拳头里握着粉笔头?”“你们猜这两位同学划石头剪子布谁会赢呀?”“你们猜我从盒子里摸出的是红色球还是黄色球呀?”每一次猜对的学生都欢呼雀跃,不亦乐乎,老师也因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沾沾自喜。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除了感受赢家的欢喜就一无所获了,听课的教师也一脸茫然。这个例子深刻地反映了个别教师不明确教学目标,哗众取宠,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华而不实,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凡此种种,都是营造课堂气氛的误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引以为鉴。
如何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篇6
一、教师转变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讲解、传授。课堂氛围较为严肃,但现在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来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结构,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二、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起主导作用
在一堂课中,教师需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着重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一个主导作用,随时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时,不要急于马上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先听听学生的看法、理解。如果此时学生所答还没有切入主题,教师才进行适当的引导、梳理或者通过小组交流来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要对答案就一而终。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权威”
即使讲得再好,再出色的一堂课,教师也有遗漏的知识点,给学生留下了疑惑,这就需要在一节课结束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怀疑一切,让他们树立“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的挑战权威思想,从而使一堂课显得和谐、民主、自然。
四、让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创造来实现的,如果一堂课中只是学生的独立思考,那么课堂氛围就会显得单调,学生的思想也得不到交流。为此,建立互助小组,让他们合作交流,以优带差,全体学生都才会有竞争意识,也才会使班级全面地发展。有时候,教师也要躬下身体,扮演一个“大个学生”,和自己的“同学”共同来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积极和谐心理氛围的营造策略 篇7
我认为, 在课堂中积极和谐心理氛围的创建, 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它意味着学生愿意、乐于、自主地参与课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情绪安全感
之所以提出这一点, 是因为很多时候, 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感觉到焦虑, 他们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对于那些学习不良的学生来说, 情况更是如此。在一次调查中发现, 在所调查的学习不良的学生中, 有13%的学生有教室恐惧感, 9%的学生经常逃课。总的来说, 学习不良的学生常表现出抑郁、孤独感、孤立感、挫折感、过分依赖和低自尊等不适应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学习不良的学生, 在学习良好的学生中同样也存在着焦虑、过度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不仅可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更使整个课堂的氛围陷入沉闷、紧张之中, 许多学生抱着“不做不错”的态度, 宁愿被动地接受任务, 也拒绝在课堂中“冒险”, 尝试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 学生不可能自发、积极地进行学习, 学习效率当然不会高。
要改变这种状态, 教师必须为课堂中的学生提供“安全感”, 端正他们对“犯错”的态度, 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勇于挑战自我。在此, 教师可以亲自示范, 并对学生的“新鲜”做法采取鼓励和赞赏的态度, 就能逐步建立起使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因此, 教师对“新事物”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态度。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很多时候教师在主观上或客观上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课堂中的权威人物, 并以权威人物的标准要求自己, 不允许自己“冒险”, 不允许自己犯错, 更不允许自己失败。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课堂的墨守成规, 也限制了教师本身能力的发挥。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中, 教师应勇于挑战自己, 并亲自示范冒险, 从而给学生树立榜样, 促使他们敢于面对挑战。有一个案例:教师在讲初中语文《宋定伯捉鬼》一课时, 让学生集体讨论文章主题。学生的观点大体一致, 这时, 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文中的鬼, 憨头憨脑, 自始至终没有一丝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 宋定伯说什么他都信, 没有心眼, 老实巴交;而宋定伯, 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捉鬼卖鬼的主意, 一路上使尽了欺诈的手段。”这是这位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独特体验。课本里的“阅读提示”写着“一个人用智谋制服鬼的故事”, 《教师教学用书》也说这个故事“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而这位学生的见解非常独特, 视角新颖, 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他敢于思考的品质。教师就应及时肯定、尊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行为和独特体验。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提问, 敢于挑战权威。对于思考、提问、回答问题过程中的学生应提供“无批判性气氛”,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二、建立融洽、平等的课堂人际关系
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情绪安全感, 我们还应将课堂建设成一个生生、师生之间彼此熟悉、相互尊重与合作的学习场所。这是因为学生是具有自由意志、独特需要和能力的个体,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一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首先必须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教学“师生和谐”, 是一个激发、唤起情感的过程, 是以情感活动为核心并贯穿始终的心理交流过程, 使师生始终有一种愉悦的心理, 处于一种积极的自由和谐状态。在情感激励中, 教师要不然以愉悦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用褒扬和鼓励的话语点燃稚嫩心灵的希望与热情。还要注重用“非语言”行为与学生交流, 比如目光的透视:课堂上, 教师注意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去捕捉孩子的视线, 通过柔和、真诚的目光给学生以鼓励, 使学生感到教师时刻都在关心他、爱护他, 用至诚平等的态度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比如表情的传递:教师露出微笑的神色, 显示出教师的自信、教养、热情、宽容以及善待学生的教育态度。向每一个生机勃勃的心灵露出微笑, 在学生心灵中投下一束束阳光, 就能吹散他们心头的阴霾, 消除其无助、畏惧、迷惘的心理。其次, 在课堂中应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而不是激烈的相互竞争。最后, 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课堂生活, 还应关心并了解学生的课外生活和校外生活, 从更多方面了解学生, 建立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认为, 学生本身或相关他人的成败经验能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般来说, 成功可能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 而反复的失败会使自我效能感减弱。同时, 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将带来较高的期望目标和更为积极的归因。但是, 在学习初始阶段, 学生就已经具备相对稳定的自我效能感, 为了改变它, 就需要让他或她反复体验成功。
当然也要注意, 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增强, 因此在让学生完成任务, 体验成功时, 也应注意采用一些技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任务——过多的外界因素干涉, 可能会使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 对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没有帮助;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任务如果过于简单, 意味着期望目标过低, 那么即使成功也不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恰当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归因的倾向以及期望目标的高低, 还会受到生活中权威观点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预期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因倾向和期望目标。当教师认为学生有较高的能力时, 学生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较高的能力, 从而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并使教师和学生自身都会提出较高的期望, 这就是教育界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学生在回答出一个问题时, 老师给予及时表扬, 并指出更难的问题也不会难倒他。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 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却会很长久。
当然, 教师在表现出高期望时, 也应该注意以下事项:教师与学生应是互相信任的, 因为只有学生信任教师时, 教师表现出的高期望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表现对学生的高期望时, 应倾向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因为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才能对学生提出更具体的期望。
五、设置疑难情境
人们常常会感觉到, 在那些疑难情境中, 自己想要学习的愿望会变得非常强烈。许多悬念故事、侦探小说正是这样吸引了无数的追捧者。但是, 疑难一旦被解答, 学习的愿望就会消失。
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 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没有疑难, 只有知识, 使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学习动机;有些教师则认为学生的全部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而没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后也就没有学习动机, 因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动机不具有连续性。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论文 篇8
一、着眼现实生活, 联系学生实际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 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 现阶段, 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大量吸收信息, 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开阔。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除了从电视上、网络上找供讨论的问题, 更应着眼于身边发生的事, 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 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寻找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使课堂的内外联系在一起,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开始时, 学生的精神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 一节优质课, 光靠绘声绘色的讲解是不够的, 必须借助更多的辅助工具, 而图片、小品等素材便是很好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材料。 例如, 在教学“ 平等尊重你我他”这一框题时, 我设计小品《 牛娃》 , 课前让学生对牛娃处处被人嘲笑和侮辱的内容深刻解读, 课上让他们进行情景表演。 学生积极性很高, 表演很投入, 学生把生活中遭受到的不平等现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在带给同学们笑声的同时, 也使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需互相尊重的道理。 因此, 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 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新课, 学生听起来情趣倍增,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主体性, 推进素质教育
当今国际教育崇尚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主体性, 承认学生自主发展的可能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育需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 促进学生活泼快乐地成长。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 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 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 因此, 为形成高效课堂, 要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我积极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通过备课、讲课、评课, 充当“ 老师”的角色, 体会“ 老师”的辛苦。 比如, 《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第一个问题“ 感受身边的变化”, 九 ( 1) 班学生马宁主动要求讲课, 由于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学生周围, 学生比较熟悉, 因此大家的发言非常积极, 再加上马宁同学的语言比较幽默, 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而我在这节课中则充当了导演和评论家, 给予讲课同学恰当的语言鼓励, 使学生的认识很深刻, 讲课欲望与勇气逐渐增加, 教学方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鼓励自主参与, 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 突出学生参与, 突出学法指导, 突出启发方式, 突出师生情感交融等。 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主体性这个核心, 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教学应是流水, 而不是死潭, 课堂上需要突出学生主体性,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 学习《 我们维护正义》这课时, 学生开始都很茫然, 对这个题目不是非常理解, 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些相关词汇, 如“ 被害人”“ 受伤”等, 细心观察, 发现此时有的学生神情很忧伤, 于是鼓励他们发言, 就“ 我们是否应该忍受别人的欺侮” 为题展开辩论。 因为这些事情学生都经历过, 可能正发生在某些学生身上, 通过分析讨论, 还会起到有针对性心理辅导的作用。 通过启发, 学生的发言很积极, 课堂气氛很活跃, 同时在这样的环节下, 以小见大, 再引入一些社会问题分析, 教学难点便形象地迎刃而解了。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学科, 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要在教学中扮演好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 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及时、正确地评价他们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 力促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摘要:目前, 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 主体性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特质, 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重视和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就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有效参与,主体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营造灵动的语文课堂氛围 篇9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趣味盎然、生机勃勃、充满灵动呢?笔者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现阐述如下, 求教于行家和广大教师。
常注“活水”, 使课堂灵动起来
一些学生、教师乃至个别语文教师认为, 语文课, 落几节或几天不上不碍事。这种观点或多或少表现出对语文课的轻视。究其原因, 可能是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连贯性有所区别;更主要的可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笼统宽泛, 抽象模糊, 致使教学方法缺少变化,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缺乏生气, 几天的课, 乃至几月的课, 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大同小异。
华东师大中文系郑桂华博士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课——“描写的奥秘”, 给我们新的启示。郑老师出示一幅鸭子游水图, 让学生当堂描写, 然后从学生习作中归纳描写的奥秘:明确描写对象, 不能主观臆测, 不要无中生有。
郑老师不是笼统地提要求, 抽象地作指导, 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画面,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经验, 发挥联想和想象, 自由飞翔于写作的天空, 从而让学生逐步明确应该怎样描写。她这节课目标单一, 操作性很强, 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大, 有实在的收获。但她并不停留在此, 接下来, 她还有一系列的训练步骤: (1) 要求学生将描写具体起来, 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刻画、描摹, 力求做到清楚、细致; (2) 指导怎样生动描写, 如何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次描写实践得来的经验, 进行第二次描写实践, 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 (4) 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 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 (5) 指导学生进行第三次描写实践, 在熟练运用描写方法的基础上, 追求写得更好……
围绕“描写”这一中心, 她设计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 这条教学路径是由一个又一个具有梯次性、又具有教学侧重点的步骤紧紧链接起来, 构成一个有机而完整的整体, 因而她在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具体的感受, 每节课都给学生一个新的刺激, 新的信息, 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训练, 学生对描写的认识和感受, 从不知到知, 不会到会, 不精彩到精彩。而对学生而言, 尽管面对的都是“描写”这一训练中心, 但每一节课都是新鲜的, 都有“源头活水”注入, 因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样的课堂焕发着教学的生命力, 显得灵动而趣味盎然!
让课堂常冒争锋的火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 它是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多纬度动态过程, 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共同合作, 师生互动, 参与教学, 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也大有好处, 更使课堂灵动起来。
笔者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中, 学生在读“卿今当涂掌事, 不得不学”这一句子时, 出现了意见分歧。我就要求他们各人拿出自己的理由。有学生从句式入手, 觉得“不得不”这几字是双重否定, 应该强化处理。而有些同学不认同, 觉得应弱化处理, 语速比较慢。理由是:“强烈的语调, 显得急促、严厉, 没有回旋的余地, 而平时我们劝人, 都注意语气要稍柔和一点, 方能达到效果。”这两个学生, 一个从句式入手, 一个结合日常生活实际, 各有一番道理, 争执不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们搜罗了一系列依据。甲方列举的理由:孙权是君, 吕蒙是臣, 他们是上下级关系, 说话语气可以稍严厉点。乙方查阅了“卿”字的注解, 反驳:“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的一种爱称, “卿”字也说明孙权既作为君王的身份来劝, 也作为朋友的身份来劝说。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经常听到“爱卿”这一称呼, 可见, 孙权由于爱护、关心来劝说吕蒙读书, 不可能用责备语气来说这番话了……一时间学生各持己见, 争论不休。一句句出自学生肺腑的语言在课堂中流泻, 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中迸射, 双方争论非常激烈。这时, 我说:“双方的意见都说得有理,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句子中的‘不得不’这个双重否定呢?”一个学生思考了一下, 说:“这个双重否定是孙权强调学习的重要, 并没有自己是君主, 对方是臣下的严厉口气, 是比较舒缓的劝勉口吻。”这时, 我说:“是吗?”“是的。”学生们点了点头说。
这时, 学生的参与率, 发言的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都很高,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们引经据典, 查阅资料, 自觉做他们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让学生参与争论, 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发言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更使课堂灵动起来。
这时,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 而是一个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 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学生有多元思考, 教师应允许围绕主题的任何想法存在;学生对分歧点能够大胆质疑, 展开激烈争论, 在唇枪舌剑中磨砺思想, 在争锋相对中碰撞智慧火花。
我们教师只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争锋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就成为灵动的课堂。
要善于处理衍生意外, 化意外为精彩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 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而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课堂意外也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 但如果处理得当, 意外也能变成精彩, 教学中的一些“茅塞”会变成熠熠生辉的“金子”, 灵动的课堂就在“节外生枝”中演绎。
笔者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就遇到一个突发情况, 针对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的解读, 有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孙权不想让吕蒙成为博学之士?”
马上有同学附和:“对啊, 成为博学之士不是对行军打仗更有益处吗?哪有皇帝不想让自己的臣子学识渊博的……”
我大感意外, 并没有直接回答, 说:“针对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 大家讨论一下, 好吗?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学生回答了:“对吕蒙来说, 一个大老粗, 起点低, 一下子要求他成为博学之士, 要求太高了。”
一个学生接着说:“古代的‘博士’是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他们的理解有误。”
同学们都点了点头。
话音刚落, 又一种意见产生了:“后来的‘鲁肃赞学’环节中不是证明了吕蒙能成为一个博学之士, 居然连饱读经书的鲁肃都刮目相看了吗?为什么说他不可以?”
一个学生接着说:“我认为孙权一开始对吕蒙要求低, 主要是为了不让吕蒙有畏难情绪, 就像我平时成绩不是很理想, 老师也不会让我跟班级里第一名的同学进行比赛一样。”
又一个学生说:“小时候我喜欢看漫画书, 现在喜欢看一些经典名著, 如果在小时候塞给我一本《红楼梦》, 我肯定逃之夭夭, 对于起点那么低的吕蒙来说, 先看看经书中一些涉及到战争描写的故事, 比如说《史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之类的, 这些对于带兵打仗的吕蒙, 也许就会特别感兴趣。这些书既是兵书, 又是文学著作, 看多了, 自然也会学识大增, 所以令鲁肃惊叹也不奇怪”
……
课堂上, 意见纷纷, 发言踊跃。
听课老师对这一生成内容很是满意。
这一“节外的小枝”虽然偏离了教师的预设, 虽然出现一些问题, 却是一束绚丽的花朵, 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虽然看上去局面有那么一点“乱”, 但学生有收获, 这种收获虽然不是教师预设中的成果, 却能充实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宝库, 他们学得主动, 学得积极, 学得活泼, 课堂也就真正灵动起来, 成为学生思想活动的乐园。
我们不是常见到一些文科状元, 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得益于课外学习吗?并非来源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来源于教师的预设!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我也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教师不要惧怕这种意外, 随时具有应对这种意外的心理准备和能力, 妥善处理好这种意外, 只要使课堂灵动起来,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有所收获, 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意外就成为精彩。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因而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课堂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此时, 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 教师的设计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 应考虑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 采用一些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 为捕捉、利用和转化生成性资源留有余地。超出预设的意外生成不仅不是异类, 更是精彩中的精彩, 是精彩之中最绚丽的风景。
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就是为学生构建一个灵动的思维场, 快乐的娱乐场, 施展才华的竞技场, 最有吸引力的电磁场。
营造艺术氛围打造高效课堂 篇10
一.要善于引导想象
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 想象力最丰富, 他们求知欲强, 喜欢标新立异。课要上得有趣, 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 我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有这样三步要求:勾勒出形态, 染上色彩, 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以《荷塘月色》两句“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为例。教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说:“这是一篇景物描写极成功的散文, 我们应该认真品味, 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 一般情况下, 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1.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荷塘的轮廓、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
2.染上色彩
请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 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嫩绿的荷叶, 粉红色的荷花, 碧清的流水。
3.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
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 在绿丛中隐约闪烁;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 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不只写景的文章、诗词也能变成图象放出来, 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用特写镜头再现祥林嫂含泪、失神、绝望的眼睛, 那青黄、木刻似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 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多和学生商量
语文课怎么上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我经过和学生商量, 确定了语文课的五个步骤:“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具体到某一个步骤我也经常和学生商量, 听取学生的意见。如: 《过秦论》这篇课文, 定向时, 是确定四项任务, 还是三项, 五项或更多, 先进同学完成几项任务, 后进同学完成几项, 三言两语, 七嘴八舌, 一两分钟时间, 使我由拿不准主意变得了解了学生的需要, 学生们也明确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时, 我也参加某个讨论组, 商量哪些问题是难点, 有没有必要答疑。这样到课堂第四个步骤时, 我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五步自测哪几道重点题, 我也常和学生商量。在师生商量的过程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增强了学生做课堂主人的责任感、义务感。
三.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一) 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 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 接着, 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 再让学生提问, 这样, 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二) 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 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 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我常想, 上课时, 只解放学生的耳朵, 却堵住他们的嘴, 捆住他们的手, 由教师唱独角戏, 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让学生说, 让学生读, 让学生写, 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 为了上好课,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 大显身手, 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 因而, 走上讲台时, 教态自然, 语言流畅, 俨然一位“小老师”, 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论文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堂 ; 还给 ; 营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15-01
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我们再次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新式课堂,会体验到教师的角色悄然地转变着:新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民主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因此,我认为创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而这种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也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启动思维、钻研问题、驰骋想象。在新课标的熏染和指导下,我将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更能发挥其个性,从而焕发学生的课堂活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乐学、好学,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出以下四方面:
一、激励兴趣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让小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我认为首要的是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 在课堂上,我将时间还给学生,让班里的全部同学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并且让每一组合作,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每一个小组都会努力争取第一个完成任务。看着同学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我的情绪也跟着激动起来。其次,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尽量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同一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理状况、知识素养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新课标提倡语文课程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需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
二、认可鼓励法
人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更应该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做到会激励学生,是很重要的一环,要认识到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最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要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运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有关因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学生的这种想法是否正确,都应该认可和鼓励,而认可学生的方式有很多,如你说的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等等。每一节课,教师应尽量的认可鼓励每一个学生。通过认可鼓励,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讨论教学法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而讨论教学法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浓郁,师生情绪高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鉴,能够去伪存真、合作共赢。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既锻炼学生又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讨论结束后指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倾听学生讨论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独特的想法。通过倾听也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讨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得到了保证。讨论过程使得学生自己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精神显得勇敢、坚强,课堂变得轻松、活跃了。
四、师生互激法
师生互激,是指师生互动、互学、互相激励,互相激发学习乐趣,互相激发联想、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的激励,往往是单向的,只讲教师激励学生,不讲学生激励老师。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和创造主体。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性和反复性上,把师生互相激励、不断向真理深处探究钻研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新课改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想到A,老师由A想到B,学生由老师的B又联想到C;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相反的意见,学生就老师的意见又展开批驳……应该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跳跃性、批判性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活了,对教材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就更加深远,更加广阔,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知识、长智慧的地方,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做起来,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习主体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但当主体遇到障碍无从着手时,教师要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冯美英.新课改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四个“更”[J].改革与开放,2010,22:135
[2]肖娟. 从获得到参与:新课改教学创新的趋势研究[D].西南大學,2012.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篇12
首先, 需要正确把握高中生的心理。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健全, 他们渴望被老师和同学们认可和尊重, 但是又害怕因为问题回答错误而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多些鼓励性的语言, 尽量避免批评和过激性的话语。比如,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因为心里紧张往往不敢用英语回答问题, 我从不表现出厌烦和责怪的脸色, 而是反复鼓励他们。学生在得到鼓励之后就会减轻难为情的心理压力, 进而大胆表达。
对于一些调皮的、喜欢说能话的学生, 我们尽量也不去打击他们那份喜欢自我展示的童真, 这其实是个优点, 只是没有用对地方。我们可以在课下找他们谈话, 但是首先要鼓励他们上课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 (给学生找个台阶下, 不至于使师生关系一下子矛盾化, 而且也会使他们能听进去接下来的话语) , 然后再指出他们的错误——上课回答的问题偏离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他们可以在课下积极地做好预习, 这样回答问题的时候才会比较切题。这样既可以给他们指出错误所在, 又可以鼓励他们积极的预习,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不爱说话, 性格内向的学生, 我们更应该多点关心和鼓励。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 甚至在最平庸的, 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 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 使他能在这个领域达到顶点, 显示自己, 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 从人的尊严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 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 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对打开这些学生紧闭的心扉并引领他们改变内向的性格所起的作用, 绝不能低估。
其次, 老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老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甚至更多的水。老师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就难以驾驭整个课堂, 更不要说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了。老师应该凭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精心准备每一堂课, 并且能够充分准备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可能会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老师如果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就很难随机应变, 甚至会由于无法应对而造成讲课思路被打乱, 这样何谈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询问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想得到老师的答复, 老师也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崇拜老师, 进而更喜欢听这位老师的课, 由此营造出的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而且和谐。学生询问的问题再简单, 老师也要面带微笑地给他们解决。切记一点:告诉学生怎么样去解决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说“这么简单怎么不会呀”等类似的话语。有时候一句不恰当的话, 可能会彻底伤害一个学生。而且, 这个学生可能会把他对这位老师的不满情绪讲给别的学生听, 这种不满情绪也会传播, 到最后形成学生对这位老师不好的认识, 这样的话, 久而久之也不利于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
在爱岗敬业方面, 不需要谈什么样的大道理, 只要老师注意做好一些细节问题, 就足以显示出一位老师的师德水平。比如, 如果没什么重要的事情的话, 上课不迟到, 不缺课。最好每次都能提前几分钟去教室, 上课开始前用英语与学生互致问候。再比如, 及时并认真地批改作业, 对学生的作业多批“good”“very good”以示鼓励。这些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加分, 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好感, 进而增加他们对这位老师课堂的喜爱。
再次, 要为人师表, 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 仪表仪态。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 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教师的一言一行, 穿着打扮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试想, 一位老师如果穿着过于花里胡哨, 或者非常邋遢, 即使课讲得再好, 学生也会多少分心到教师的穿着上, 而无法全心地学习。而且, 这样也容易使学生之间窃窃私语, 议论老师的穿着打扮。上课的时候也不要有太多无关课堂内容的语言, 学生会随着老师的话题思绪飘到很远的地方, 而当老师再次把话题转到课本上的时候, 学生的思绪却收不回来, 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会降低, 也不利于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另外, 教师也要学会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心理正常的老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所以, 教师要学会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比如职业倦怠, 教师的付出与收入之间的反差, 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或者与个别学生所产生的不愉快等, 别让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上课时候的情绪。情绪会传染, 这样也会使学生听课的心情受到影响, 进而影响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论文】推荐阅读:
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论文11-05
营造语文课堂氛围08-22
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08-22
《营造良好语文课堂氛围》10-10
营造高中英语课堂氛围09-21
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07-05
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10-17
激励性课堂氛围策略10-09
氛围营造策略06-28
课堂氛围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