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民主氛围

2024-10-16

营造民主氛围(共12篇)

营造民主氛围 篇1

摘要:民主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对大学生民主观的形成起着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作用, 这是因为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必然受到身在其中的环境与氛围的影响。当然, 环境影响人, 人也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 这既是现实的写照, 也是现实的辩证。高校加强大学生民主观教育, 必须着力营造民主的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高校,民主环境与氛围,营造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民主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 如何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我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自觉地增强民主意识, 培养民主素质,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呢?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为使大学生民主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营造教学的民主环境和民主氛围

对于大学在校学生, 学习是他们的天职, 课堂教学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场所。在教学中形成民主的环境和浓烈的民主氛围, 对大学生民主观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是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和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民主、亲和, 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也包括大学生民主观教育的效果。因为大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可以体验到平等、民主、自由、尊严、信任与宽容, 这种良好的体验与心态十分有益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师生这种平等、民主、亲和的关系能否建立, 除了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精神、权利意识之外, 教师是关键。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 平等地对待和关爱每一位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动与学生交流, 与学生交朋友, 言传身教, 做学生的表率。二是要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发表意见, 欢迎学生给教师提意见, 允许学生自由争辩、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把课堂作为民主熏陶的场所。三是要建立教学民主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教学民主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发挥它的价值导向作用、监督调控作用、评价激励作用, 形成教学民主的良性运行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民主环境和民主氛围, 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民主的陶冶。

二、营造学生民主管理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高等教育法》把实行民主管理列入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内容之一, 这是由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营造学生民主管理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这是寓民主观教育于民主管理活动之中的重要方法。高校的学生民主管理是指学校全体学生平等享有参与学校学生管理的机会和权利, 包括学生自教、自管、自律的管理方式。对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 如学生干部的选举和罢免, 学校或二级学院、系部有关学生工作的政策、制度、措施, 班级日常管理或班级重大活动等, 大学生应享有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 并可通过选举学生代表直接参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如何营造大学生民主管理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呢?一是帮助大学生切实提高自教、自管、自律的民主管理能力。二是要坚持四个原则:人格平等和权利、机会平等的平等性原则;自由表达意见和主张的原则;学生管理事务公开原则;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要切实建立学生民主管理制度, 如建立民主选举和罢免制度, 民主决策和监督制度、协商制度等。这些民主管理措施的实施和民主管理原则的实现, 有利于保障大学生的民主权利, 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民主的真实的意蕴,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素质、民主作风、民主的能力。

三、营造民主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氛围

大学生科学民主观的形成, 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民主舆论环境和氛围。民主的社会舆论, 一方面是指大众传媒, 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杂志、电子媒介等对民主的宣传。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民主问题的自由议论等。特别是大众传媒以独有的优势, 即以传播速度快、信息丰富、具体形象、涵盖面广、导向性强的特点, 广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民主观的形成。因此, 为了营造良好的民主社会舆论的环境与氛围, 一是要唱响主旋律, 营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舆论氛围, 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 坚持批判资本主义民主观, 坚持正面宣传和正面导向为主, 使大众传媒成为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民主观的工具。二是要切实加强大众传媒的管理, 包括对高校舆论阵地的管理, 以保证大众传媒坚持正确的民主舆论导向, 发挥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民主观形成的正效应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主动占领网络媒体阵地。当前, 互联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进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愈来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给高校的大学生民主观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 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可以说, 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政治斗争阵地。因此, 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加强互联网的管理, 并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积极地加以运用, 为传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等方面服务。要以互联网为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包括民主观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民主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濮筠.高校班级重建中的民主问题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2) .

营造民主氛围 篇2

——中国人民银行顺德市支行工会经验发言材料

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人行顺德支行工会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顺德支行工会在上级工会和支行党组的领导下,坚持围绕支行中心工作,大力推进“职工之家”建设,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连续几年被顺德区直属工会评为先进工会组织。

一、发挥工会维权职能,切实保障干部职工切身利益。

加强建设,全面完善工会自身组织建设。几年来,顺德支行工会始终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维护职工权利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每四年一次进行工会换届选举,或因应工会工委、女工委、经审委委员的工作变动,及时进行补选,不断优化支行工会干部的年龄结构,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政策水平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全面提高支行工会组织力量;二是根据区直属工委统一部署,开展规范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会的各项基础工作,全面促进支行工会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不断加强会员会籍管理,积极发动、吸收新员工成为会员,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三是坚持工会经费审核制度,按规定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并对全年各项工会活动以及各项慰问活动编列详细计划以及预算,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为全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提供扎实的经费保障。

开展各类教育,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是法制教育,支行工会积极开展对干部职工广泛的法律法纪教育,特别是相关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教育。针对近期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支行工会按照区直属工会的要求,在行内广泛开展了劳动合同法的学习贯彻,促进支行上下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劳动关系,切实维护为单位和干部职工的利益。二是积极配合党建、人事等部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支行工会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多项政治理论学习以及各项业务工作培训,同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干部职工在职学习,并在全行范围内树立先进典型,对获得上级行、地方政府或支行表彰的个人和集体,支行及时进行奖励和宣传,全面促进了干部职工勤奋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加强民主管理,提高职工参政议政能力。

促进民主管理,维护广大干部职工主人翁地位。顺德支行工会组织严格执行民主管理制度,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管理及会员大会,会前,严格遵照相关制度将工作报告、改革方案、提案处理报告等提前公告,同时,向广大干部职工征集群众提案,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对各类提案逐条进行研究答复,确定处理意见和承办部门以及办结时间,切实解决广大干部职工在工作上、生活中碰到的各类困难,并以此促进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支行工作管理,将支行的重大决策事项提交广大干部职工审议,切实保障了干部职工的听取审议权、评议监督权和维护权。

促进行务公开,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一是工会组织的决策参与权,按照支行相关制度规定,支行工会主席由支行党组成员担任,参与支行各项重大会议以及重大事项决策过程,有力地保证了工会组织在支行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参与权。二是办事过程的公开,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有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办事程序等进行了明确,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让支行职工真正参与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三是决策结果的公开,支行各项工作部署、决策、执行情况均通过会议纪要、公告等形式及时传送到各股室,并充分发挥工会宣传阵地的作用,及时利用板报、办公自动化、内联网网站、信息报道等形式大力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职工及时掌握支行的工作部署,切实维护广大干部职工的知情权。

三,充分营造“家”的温馨,构建和谐活力支行。

做好服务,充分营造家的温馨。一是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根据支行工作实际,开展月度安全卫生大检查活动,针对干部职工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要求和问题,及时提交支行党组进行研究决定。2004年以来,通过此种方式,支行大楼进行了多项基建工程,并根据干部职工的提案,及时发现并消除了一些存在的安全隐患,全面完善了办公环境,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办公环境。二是坚持做好每年1次的职工、离退休干部职工体检的组织工作,每年都为干部职工量身定做一套体检方案,切实保障了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不定期邀请保健专家到支行进行保健讲座,全面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保健意识以及医疗卫生知识。三是为干部职工购买省总工会“职工医疗保障互助计划”,为女职工购买“女职工安康互助基金”,增强职工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解决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四是通过建立健全工会女职工组织,进一步保障女职工的“四期”保护得到落实。

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定期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坚持每周进行一次的职工体育活动,组织职工到“职工之家活动中心”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体育活动或比赛,同时,每天全面开放“职工之家”文体活动室和阅览室,让职工自行参与台球、乒乓球、健身、棋牌或阅读体育报刊、杂志等活动,使干部职工在工作之余身心得到全面放松,劳逸结合,既增强了干部职工的集体归属感,也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精心组织全行性大型活动,在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妇女节、青年节等重大节日前后,支行工会都精心组织策划大型庆祝活动,全行员工在各项活动中自然融为一体,加强了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职工身体素质,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三是创新活动形式,在坚持文体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的同时,支行工会努力实现工会文体活动的多样化,如开展“拖拉机”、“锄大地”比赛,组织职工与职工在学子女的体育竞赛以及迎奥运系列活动等,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支行的整体凝聚力。

建立良性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一是支行党组和工会尊重关心职工,真心为职工排忧解难,建立座谈会、沟通会以及行长接待日等制度,全面倾听群众意见,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并及时向支行党组反映干部职工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让支行党组及时掌握职工思想状况,为支行党组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实施送温暖工程,做好扶贫帮困、生病慰问、生日祝贺等福利工作,组织好重大节日期间的送温暖活动以及复退伍军人慰问、独生子女慰问、经警慰问等活动。三是注重宏观维护,对支行落实两法一规、社会保险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源头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医疗制度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案的制定,提出工会的意见和主张,有效地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工会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准确把握工会的职能定位。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组织有其自身的职能和作用。新《工会法》打破了四项职能平列的传统格局,突出了维护职能,体现了新时期工会工作重点,从工会职能的定位上真正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工会强调的维护,是既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又维护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既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教育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通过维护,更好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并通过各种形式,把这种积极性、创造性组织和引导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上来。

二、正确处理好个人和全局的关系。《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在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工会法》的时候,不但要关心职工的个人利益,真心实意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要考虑如何保障和维护集体的整体利益。只有把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才能给职工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空间,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维权工作。

三、正确处理好党政和工会的关系。工会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工会既要宣传和维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又要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基层工会必须坚持与党组保持良好的沟通,透彻地理解党组意图发动、组织职工贯彻落实支行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确保支行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从而也赢得了党政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使得工作事半功倍。例如支行工会每周至少1次的文体活动需要不少费用,尽管行政经费紧张,依然每年挤出一笔费用,保障工会活动的正常开展,满足职工的文化需求。

四、进一步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工会要做好维权工作,首先必须要完善自身建设,否则,维护职工权益只能是一句空话。要加强对工会干部的业务培训,让工会干部深入掌握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依法维权的有效方法和程序,提高工会干部的维权能力和水平,并通过工会干部提高职工法律素质,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

五、提高民主管理大会的职工提案质量。一是在“案”字下工夫,提案不同于提意见,需要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是提高提案内容的层次,不能只着眼于职工福利、局部利益、短期利益。要引导职工多从业务工作、建章立制、长远发展、职工整体利益等层面出谋划策,多提前瞻性、创造性建议。要通过提高职工提案质量,提升支行的民主管理水平,真正落实和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

六、把行务公开工作推向深入。要进一步规范行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明确公开责任人,完善行务公开的监督、考核机制,防止出现避重就轻甚或不公开、假公开现象。

七、进一步丰富工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一是兼顾不同年龄层次的职工的兴趣爱好,组织更多形式的、职工乐于参与的活动。二是适应社会发展,适应职工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进一步丰富工会活动的文化内涵,提升层次。三是加强对各项活动的组织管理,尽量节省活动经费。

加强民主管理营造和谐氛围

——中国人民银行顺德市支行工会经验发言材料

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人行顺德支行工会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顺德支行工会在上级工会和支行党组的领导下,坚持围绕支行中心工作,大力推进“职工之家”建设,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连续几年被顺德区直属工会评为先进工会组织。

一、发挥工会维权职能,切实保障干部职工切身利益。

加强建设,全面完善工会自身组织建设。几年来,顺德支行工会始终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维护职工权利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每四年一次进行工会换届选举,或因应工会工委、女工委、经审委委员的工作变动,及时进行补选,不断优化支行工会干部的年龄结构,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政策水平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全面提高支行工会组织力量;二是根据区直属工委统一部署,开展规范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会的各项基础工作,全面促进支行工会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不断加强会员会籍管理,积极发动、吸收新员工成为会员,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三是坚持工会经费审核制度,按规定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并对全年各项工会活动以及各项慰问活动编列详细计划以及预算,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为全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提供扎实的经费保障。开展各类教育,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是法制教育,支行工会积极开展对干部职工广泛的法律法纪教育,特别是相关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教育。针对近期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支行工会按照区直属工会的要求,在行内广泛开展了劳动合同法的学习贯彻,促进支行上下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劳动关系,切实维护为单位和干部职工的利益。二是积极配合党建、人事等部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支行工会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多项政治理论学习以及各项业务工作培训,同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干部职工在职学习,并在全行范围内树立先进典型,对获得上级行、地方政府或支行表彰的个人和集体,支行及时进行奖励和宣传,全面促进了干部职工勤奋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加强民主管理,提高职工参政议政能力。

促进民主管理,维护广大干部职工主人翁地位。顺德支行工会组织严格执行民主管理制度,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管理及会员大会,会前,严格遵照相关制度将工作报告、改革方案、提案处理报告等提前公告,同时,向广大干部职工征集群众提案,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对各类提案逐条进行研究答复,确定处理意见和承办部门以及办结时间,切实解决广大干部职工在工作上、生活中碰到的各类困难,并以此促进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支行工作管理,将支行的重大决策事项提交广大干部职工审议,切实保障了干部职工的听取审议权、评议监督权和维护权。

促进行务公开,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一是工会组织的决策参与权,按照支行相关制度规定,支行工会主席由支行党组成员担任,参与支行各项重大会议以及重大事项决策过程,有力地保证了工会组织在支行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参与权。二是办事过程的公开,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有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办事程序等进行了明确,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让支行职工真正参与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三是决策结果的公开,支行各项工作部署、决策、执行情况均通过会议纪要、公告等形式及时传送到各股室,并充分发挥工会宣传阵地的作用,及时利用板报、办公自动化、内联网网站、信息报道等形式大力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职工及时掌握支行的工作部署,切实维护广大干部职工的知情权。

三,充分营造“家”的温馨,构建和谐活力支行。

做好服务,充分营造家的温馨。一是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根据支行工作实际,开展月度安全卫生大检查活动,针对干部职工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要求和问题,及时提交支行党组进行研究决定。2004年以来,通过此种方式,支行大楼进行了多项基建工程,并根据干部职工的提案,及时发现并消除了一些存在的安全隐患,全面完善了办公环境,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办公环境。二是坚持做好每年1次的职工、离退休干部职工体检的组织工作,每年都为干部职工量身定做一套体检方案,切实保障了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不定期邀请保健专家到支行进行保健讲座,全面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保健意识以及医疗卫生知识。三是为干部职工购买省总工会“职工医疗保障互助计划”,为女职工购买“女职工安康互助基金”,增强职工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解决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四是通过建立健全工会女职工组织,进一步保障女职工的“四期”保护得到落实。

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定期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坚持每周进行一次的职工体育活动,组织职工到“职工之家活动中心”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体育活动或比赛,同时,每天全面开放“职工之家”文体活动室和阅览室,让职工自行参与台球、乒乓球、健身、棋牌或阅读体育报刊、杂志等活动,使干部职工在工作之余身心得到全面放松,劳逸结合,既增强了干部职工的集体归属感,也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精心组织全行性大型活动,在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妇女节、青年节等重大节日前后,支行工会都精心组织策划大型庆祝活动,全行员工在各项活动中自然融为一体,加强了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职工身体素质,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三是创新活动形式,在坚持文体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的同时,支行工会努力实现工会文体活动的多样化,如开展“拖拉机”、“锄大地”比赛,组织职工与职工在学子女的体育竞赛以及迎奥运系列活动等,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支行的整体凝聚力。

建立良性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一是支行党组和工会尊重关心职工,真心为职工排忧解难,建立座谈会、沟通会以及行长接待日等制度,全面倾听群众意见,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并及时向支行党组反映干部职工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让支行党组及时掌握职工思想状况,为支行党组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实施送温暖工程,做好扶贫帮困、生病慰问、生日祝贺等福利工作,组织好重大节日期间的送温暖活动以及复退伍军人慰问、独生子女慰问、经警慰问等活动。三是注重宏观维护,对支行落实两法一规、社会保险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源头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医疗制度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案的制定,提出工会的意见和主张,有效地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工会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准确把握工会的职能定位。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组织有其自身的职能和作用。新《工会法》打破了四项职能平列的传统格局,突出了维护职能,体现了新时期工会工作重点,从工会职能的定位上真正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工会强调的维护,是既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又维护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既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教育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通过维护,更好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并通过各种形式,把这种积极性、创造性组织和引导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上来。

二、正确处理好个人和全局的关系。《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在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工会法》的时候,不但要关心职工的个人利益,真心实意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要考虑如何保障和维护集体的整体利益。只有把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才能给职工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空间,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维权工作。

三、正确处理好党政和工会的关系。工会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工会既要宣传和维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又要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基层工会必须坚持与党组保持良好的沟通,透彻地理解党组意图发动、组织职工贯彻落实支行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确保支行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从而也赢得了党政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使得工作事半功倍。例如支行工会每周至少1次的文体活动需要不少费用,尽管行政经费紧张,依然每年挤出一笔费用,保障工会活动的正常开展,满足职工的文化需求。

四、进一步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工会要做好维权工作,首先必须要完善自身建设,否则,维护职工权益只能是一句空话。要加强对工会干部的业务培训,让工会干部深入掌握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依法维权的有效方法和程序,提高工会干部的维权能力和水平,并通过工会干部提高职工法律素质,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

五、提高民主管理大会的职工提案质量。一是在“案”字下工夫,提案不同于提意见,需要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是提高提案内容的层次,不能只着眼于职工福利、局部利益、短期利益。要引导职工多从业务工作、建章立制、长远发展、职工整体利益等层面出谋划策,多提前瞻性、创造性建议。要通过提高职工提案质量,提升支行的民主管理水平,真正落实和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

六、把行务公开工作推向深入。要进一步规范行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明确公开责任人,完善行务公开的监督、考核机制,防止出现避重就轻甚或不公开、假公开现象。

营造民主氛围 篇3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走进教室,我都会先快速观察一下全班同学的状态,若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不佳,我就先播放一首他们喜欢的歌曲,或是找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和孩子们聊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情绪迅速高涨起来。

二、做一个“爱表现”的老师

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老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初中学生逐渐进入到青春叛逆期,不少人羞于张口唱歌,甚至排斥音乐课。面对这样的教学“危机”,我在歌曲教学或器乐作品欣赏时,尽可能亲身示范。每当教师开始表演时,再喧闹的课堂都会瞬间安静下来,每一双眼睛都会被老师吸引,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这时,再让孩子们唱歌,他们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够叛逆”的事了。比起从音响里传出来的声音,教师的亲身示范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激发他们歌唱的欲望和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产生共鸣,教师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只有成为一个敢于表现自我的教师,才能去感染每一个孩子,让音乐课堂成为一方自由、快乐的天地。

三、让课堂充满惊喜

在一节欣赏西方音乐的课中,当我说出要欣赏有名的《查尔达什舞曲》之后,很多学生表现出一副不屑的神态。但当播放出的视频画面,竟是老师本人在舞台上演奏时,孩子们立刻爆发出一阵欢呼声,而那一节课整个课堂气氛都十分活跃,孩子们伴随着老师的演奏认真欣赏,想来《查尔达什舞曲》这部作品一定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利用自身特长,我经常会把当下热点与音乐相结合在课堂上呈现,比如在《江南Style》大热时将“骑马舞”融入课堂,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前夕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上举办“爱国歌曲大比拼”活动等。

四、多一些鼓励与赞扬

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上课时,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要学会欣赏,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温馨的抚慰,都会让学生铭记在心,感觉生活充满阳光。

我所教的初一(3)班有这样一个男孩,每当音乐响起,他总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或是指挥,或是做一些自创的舞蹈动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他“另类”的表现,其他同学发现我的目光被他的“舞蹈”吸引,立刻说:“老师,你看他像有病一样!别理他!”而我却惊呼道:“哇,你的动作好可爱!”并模仿着他的动作,同学们也被逗得哈哈大笑,随后,全班同学在他的感染下,一起随着音乐舞动起来。

试想,如果教师不及时制止周边同学对他的讥讽,其后果会怎样?这样不仅会打击一个学生,还会扼杀全班同学在音乐中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这将是多么悲哀的事!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用担心被嘲笑,而是敢讲、敢唱、敢表演、敢创新,大家一起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理解音乐、享受音乐。

营造民主氛围 篇4

一、建立亲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 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 新课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但要结合自己的学识大胆地表明自己独到的见解, 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舞台, 使语文教学变得开放、多元、创新, 充满活力。现代阅读观也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构建平等的教学平台, 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 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 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 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 创设教学环境, 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受到审美教育, 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 与作者、教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 从而实现作者情、师生情的和谐共振, 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寻求和谐、生成、开放的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和谐、民主课堂的构建首先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实际, 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出发, 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和经验出发。因此, 关键在于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矛盾, 从而引发有效学习活动,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构建和谐课堂要求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 学生作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有权对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也应在教学设计中受到应有的尊重。

此外, 在教学设计上要做到动态设计。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设计以书本知识为本, 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 侧重于教学活动程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等, 教学活动只能依据预设的程序依次展开, 教学陷于呆板化和模式化的境地, 师生的创造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打造小学语文和谐课堂要求教学设计要从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向动态设计, 教师只有在教学情境中及时对教学进行感知、操作和调整, 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才能真正使和谐课堂的基本理念得到落实。

三、实践和谐多元的教学方法和过程

语文教学方法和过程应该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整体。教学内容决定着很多差异性的存在, 也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因素的多样性, 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开展教学活动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 往往需要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比如, 小组合作法、自学法、讲授法、质疑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当然,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协调一致才具有实际意义。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得”与“习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学得”重课内、主要面对教材世界, 以“指导”“训练”的方式, 有计划、步骤地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把学生“习得”延伸, 面对生活世界, 以“感悟”“积淀”的方式, 在更广范围里去感知美、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语文学习过程是通过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进行感悟, 让大语文观念深入人心, 注重语文和人生的关系。

四、倡导和谐、积极、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 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 也善于理解别人, 善于帮助别人, 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 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 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 就是一种快乐, 一种美的享受。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 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 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 看起来非常热闹, 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 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 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 如能得到满足, 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宣传营造氛围 篇5

一、开业宣传

开店的第一步是店面建设,包括合理选择选址、科学确定面积、充分理解形象设计规范并严把设计、装修环节、合理配备店内设施、选择优秀销售人员等,本文不再详述。目前的市场可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要使客户进店,实现和“竞彩”的第一次接触,首先要让大众知晓店面,所以说在营业前,店面的宣传造势至关重要。下面列举几个有效的办法。

1、在店面装修期间,利用店面围布、店招、户外广告等,大幅喷绘“中国体育彩票专卖店即将开业”,达到吸引路人注意的效果。

2、精心设计站点名片,在开业初期主动发送到周边地区。

3、正式营业当天搞一个简单而隆重的开幕式。

4、赠送购彩体验卷,保证进店人流,激发受众参与。

5、要求彩票管理部门协调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展开报道。

总之,竞彩店开业运营是三分建设、七分经营,我们必须提高店面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宣传造势,才能取得良好的开业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购彩氛围

一个成功的竞彩店除了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外,着力创造良好的店内购彩氛围就是店面软环境也是至关重要。大家常会说到这里、那里有没有“人气”,“人气”越高生意就越好。但在凝聚“人气”之前,一个店面要有它自己的“店气”,什么是“店气”?就是要有气氛、热闹、吸引人。比如有这样一家竞彩店:在店门口摆放时尚漂亮的竞彩宣传人形立板,吸引了过往市民的眼球,立板上方还贴有近期推荐的热点赛事,更加直观便利地把竞彩信息传递给彩民。步入店内,无论是上方垂下的吊旗,还是琳琅满目而又陈列有序的海报和赛事信息,都极大地激发了彩民关注和投入竞彩的兴趣。

营造民主氛围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民主气氛

“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1]”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 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 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我在教学中为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多媒体技术培养动手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于是,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形象的魅力和控制力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2]”。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微笑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

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

三、平等评学增进和谐信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 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取长补 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

总之,本文基于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落实“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营造民主氛围 篇7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表露。

新课标强调, 教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共享、共识、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两》时, 范读这首诗时故意错几个字, 结果刚读完, 学生个个都把小手举起来, 说道:“老师, ‘亦’你读成一声了, ‘抹’字你读成了四声了。”“老师您没有张若谷读得好。”学生个个表现出胜利的喜悦, 有了自信, 找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我顺势感叹:“是啊!青出于蓝胜于蓝。你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潜力是无限的, 你们是我的老师。”学生个个都很兴奋, 在这样民主自由宽松的课堂里, 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 很快便掌握这首诗的意境。

二、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发现。

如何让课堂成为生成的课堂? 这是新课改形势下教育工作者追求的课堂质量问题。合作学习能有效促使课堂生成, 让课堂成为生命的、生态的、生活的课堂, 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在教师的引导下, 群体协作, 研讨交流, 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开发学生的优势资源, 在合作、交流、探讨中碰撞智慧的火花。

我在教学《赠汪伦》时, 让学生自我解释诗句, 并说:我看小朋友们哪个能发现小的问题, 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 如果谁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回答不了, 那老师就拜他为师。

听了我的这一番充满激励的话, 学生个个小眼发光, 纷纷埋头读书, 思考问题。

一会儿, 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几个问题后, 再也没人举手了。我看没有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便鼓励说:“同学们一个个都很聪明, 都动脑筋了, 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 再思考思考, 讨论讨论, 可以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五分钟后, 班上的小手举得更高了。

“老师,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 , 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呢? ”一个男孩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老师, 一般人离别都很伤感 , 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一位女孩子疑惑地问。

这两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 他们发现了书上写的与生活实际的不同, 于是我就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思考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 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热烈地展开讨论、想象, 发表自己的“高见”。

有的说: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 因而不辞而别, 汪伦知道后便来相送。

有的说:老师, 可能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听到这入情入理的解说, 我心花怒放, 拍案叫绝。显然, 合作学习使他们产生了灵感。

三、教法多样, 课堂协调统一。

在教学中, 由于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师本身的素养等, 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因素的多样性, 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比如, 语文教材文体有别, 结构各异, 教法当然应该有所区别;又如, 有的教师长于逻辑分析, 有的教师长于形象思维, 素养及教学风格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方法自然有所不同;再如, 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有新的发展变化, 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这种多变性的特点, 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法。

实际上, 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单就一堂语文课来说, 也常常是讲授法、谈话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具体的协调一致的配合统一, 如此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 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在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其与课程、教学手段的变革, 以及教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在教学中, 必须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一是千篇一律、程式化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墨守成规, 企图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二是对先进教学经验生搬硬套的倾向。其表现为对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 以简单的态度对待之, 生搬硬套, 机械模仿, 这种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但由于不适应教学实际, 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上述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都破坏了教学方法的多样统一性、恰当性和适宜性, 自然就无发展而言。要克服这两种倾向, 首先要进行观念的更新。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如何“教”, 还要研究如何教学生“学”, 只有把“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都吃透, 才能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实现教与学的相互协调。其次要大胆改进教法, 既要善于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的教学方法, 又要勇于进取, 强化创新意识, 因人、因文、因时而异, 发现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 把继承与革新、观念与方法和谐地统一起来。

营造民主氛围 篇8

一、将错就错, 合理引导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小学生而言, 在学习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犯错, 是一个十分正常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不是指出学生的错误, 而是要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正如古人所言“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本身, 是具备激励因素的,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经验, 让“错误”成为“成功”的基石, 那么学生的错误, 也许就成了一个成功的起点。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 然后要积极地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 避免下次再犯。

二、百家争鸣, 各抒己见

和谐的课堂, 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对教师提出大胆的质疑甚至反对。让学生大胆地说“不同”, 是避免他们形成定性的思维基本前提。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 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方式, 有自己的见解, 对和自己想法不符合的问题会大胆地质疑。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例如, 在进行《找规律》一课的学习时, 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在这幅图案中, 大家能找出什么规律吗?

学生纷纷开始数数, 试图寻找图案中的规律, 有一位同学发言:我发现夹子和手帕是间隔排列的, 并且两端都是夹子, 夹子比手帕多1个。

师:这位同学非常聪明, 观察也很仔细, 从夹子和手帕的地方发现了暗藏的规律, 那么, 还能找出其他规律吗?

学生这时踊跃发言, 有的说, 兔子一共有8只, 他们是两两一对的朋友;又有的同学说:兔子耳朵的数量是兔子只数的两倍;还有的同学说:有13根木桩, 12个绿色的栅栏, 他们相隔排列, 绿色的栅栏比木桩少了一个。

大家都纷纷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虽然有些同学找出来的规律不太符合实际, 例如有一位同学说:兔子是一只公的牵着一只母的。但是, 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的大胆发言, 然后再做合理的引导:“为什么你认为是一只公的兔子牵着一只母的兔子呢?”学生此时才发现, 原来之前发现的规律是没有根据的。

其实, 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就得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因为创新是学习精神的灵魂, 老师不仅要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 发表不同的意见, 更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新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对知识的一种拓展, 一种更加深入的了解。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 老师应该积极培养其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善于表扬,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注重激励性评价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启迪人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要善于表扬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善于用表扬来激励孩子的语言艺术家。教育心理学上表明,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成就感。小学生正是成长的阶段, 更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实践中证明, 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 学习会更加愉快而努力, 而经常受到责备的学生, 在学习上通常表现为无趣而懒惰。在学习数学上, 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基础不好的学生, 老师都应该细心去发现他们的长处, 进行表扬。受到表扬, 学生们都会是满心的欢喜, 并会更加努力学习。课堂上的表扬一般可以通过课上的提问来进行:

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知识点时, 可以提问:“在你们的生活中, 什么事物的样子是圆锥的形状?”如果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 就可以夸奖:“XX真聪明, 真厉害, 这么快就想到了。”如果回答不正确, 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夸奖, 比如某学生说是木头时, 老师可以这样说:“XX真细心, 善于观察, 木头是可以削成圆锥形状的。”

表扬是一门艺术, 更是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的“灵丹妙药“, 学生们因激励而产生了上进心, 就会成为学习的原动力, 上进心又促使他刻苦用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形成了良性的学习模式, 促进了教学相长,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数学是一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开端, 在新课改中,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更应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还原兴趣教学的本色, 让小学课堂充满乐趣与奇思妙想。本文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氛围,情境教学,学习兴趣,方法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张晓霞.《小学数学教学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年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 篇9

一、倾注爱心, 创设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小学生年纪小, 脸皮薄, 自尊心强, 思维较稚嫩, 潜意识里有创新意识, 但只是创新意识的幼芽, 难免与错误一起出现。这就得靠教师正确看待, 细心呵护创新的幼芽, 以慈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 发挥创新潜能。把自己当成小学生的知心朋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严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微笑, 一个鼓励的抚摸、拥抱, 一朵小小的红花印章都会让学生倍感亲切, 在这样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

二、减轻学生的压力,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竞争太强烈, 小学生承受不了, 势必影响其创新意识的萌发。课堂上, 教师应尽量避免“我来考考你们”、“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等刺激性语言。学生一听这样的语言, 心情就会紧张起来, 这时思维只会呈单一、直线型状态, 紧张激烈的竞争不允许他们过多的思考。因此, 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学生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记得有一次听二年级数学活动课便出现过类似的情形。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树上原来有2只鸟, 后来又飞来了2只, 树上共有多少只鸟?”随后便一声令下:“快做, 看谁先做出来!”一只只小手很快举起, 答案都是“树上共有4只鸟。”老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谁知道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简单唯一。教师只得改口说大家慢慢想, 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沉思半晌后, 一个同学小心翼翼地说:“老师, 我说树上共有2只鸟。可以吗?”老师高兴地连声说“可以, ”“能说说为什么吗?”那学生说:“树那么小, 原来的鸟被后来的鸟吓跑了。”这下可热闹了, 学生们得到了启发, 有的说:“后来的2只也跟着跑了”, 有的说:“还有一只胆大的没跑, 共有3只”……新奇的答案一个接一个。如果老师一开始就这么宽松, 哪至于学生思维这时候才活跃起来, 新奇的答案姗姗来迟呢?

三、容忍学生出错, 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 教师起着引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什么问题都给学生解答清楚, 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转, 那学生就会处于被动, 很难培养创新意识。因此, 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进行多向思维, 并鼓励学生质疑,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 不能批评指责, 对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创设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 积极、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在一年级小朋友认识了6以内的数后, 笔者让他们练习将自己桌上写有0、1、2、3、4、5、6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小朋友们个个动手, 便出现了两种排法:

(1) 0、1、2、3、4、5、6

(2) 6、5、4、3、2、1、0

第 (2) 种排法显然不符合解题要求。但笔者没有批评那学生, 而是觉得他能由“从小到大”, 联想到“从大到小”也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答非所问, 但他别出心裁地排列出了另一种顺序, 这就显示了创新的潜能。事实上, 只有丰富的想象力、奇异的思维才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 笔者对这小朋友予以肯定, 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排法与第 (1) 种排法的不同之处, 然后让学生们知道, 如果老师只要求按顺序排列, 这两种排法都是对的, 让学生们懂得答题要弄清要求后多开动脑筋, 想想一道题这样做可以, 那样做行不行。这样, 因势利导, 既不伤那位小朋友的自尊心, 又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保护了儿童心灵中萌发的创新意识的幼芽。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小朋友消除了自卑、畏惧心理, 大家敢想敢问, 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讲究提问和评价艺术, 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提问语言不可生硬、呆板, 而要有启发性, 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如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教师板着脸, 扫视学生后说××你上来, 被点名的学生便会觉得突然, 一时不知上台去做什么, 思维受到了压抑。如果改成教师说:“谁会做啊?××同学你来做给同学们看看好吗?”肯定这学生很乐意上台去露一手, 或许还会有即兴创作。学生答完题或操作完毕, 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应带有启发性和鼓励性, 不可过激。对做得好的说“你真聪明, 聪明极了!”这学生得意忘形之后会迷失方向, 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对做错了的或做不出的学生不要失望, 可以从内心去爱护他, 比如说“你别急, 好好想想, 我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想好了告诉老师好吗?”学生听了老师这句话, 会消除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 积极开动脑筋, 去思考未知的问题, 这样便为学生扫除了创新的心理障碍。

当然, 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和策略不只是以上几个方面, 只要教师按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断学习和研究、创新和发展, 就一定能找到更多,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文章仅从倾注爱心、减轻压力、容忍出错、提问评价等方面对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氛围,创新,平等,宽松,民主,和谐

参考文献

[1]仇国政.丹东教育文选[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井有铃.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 2002, (5) .

[4]赵顺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法[J].小学数学教育.2001, (4) .

营造互动问答的氛围 篇10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改变了这一切, 因为随着教育向平民化普及, 班级的学生大幅度增加, 教师再也无法坐在学生中间, 只有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才能向学生授课。随着教师地位的抬高,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被拉大, 因而就出现了课堂上教师只管讲, 学生只管听的局面。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当今课堂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其中互动问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巧妙的问, 才有精彩的答,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课堂上,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传统的课堂问答是从教师的一方开始的, 只有教师会问、善问、巧问, 学生才会妙答、善答、巧答。由此拓展延伸, 学会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模仿教师向周围的人发问。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看等于是让学生掌握了求知的有效途径, 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学和问恰是人的两条腿, 勤学必须好问。学前儿童经常向周围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出于天性, 到了真正的上学求知阶段就不同了。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好问的天性, 对待学习主要是被动接受, 鲜有主动探究。原因很简单, 有学才有问, 既然厌学, 何来发问?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有相似的经历, 课前精心准备的问题上课时学生的反应大多让教师自己始料未及, 大失所望。课堂上除了班里几个所谓的高材生勉强给教师捧场外, 教师课前所设想的活跃气氛难得一见。有时, 公开课上教师为达到事先设定的目标, 人为地营造互动的氛围, 不得不在课下指名道姓地给学生下达任务, 并加以排练, 以期课堂上师生表演成功。其实这些雕虫小技很难骗得了内行, 明眼人一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瑕疵, 因为问答双方都出了毛病。

问题的症结究竟出现在哪里呢?

纵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方式, 多数是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结果是举手者寥若晨星。因为在学生那一面看来教师的问题在其反面, 他们私下揣摩教师问话的潜台词是:想表现自己的同学就举手, 凡是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人都万事大吉。其实学生们都很聪明:不举手既可以明哲保身避免因答错而遭人耻笑, 同样又可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正确答案。

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来说, 教学上的一根筋已很难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其实, 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维, 把问题倒过来问, 说成:“不能回答的人请举手。”我曾经在许多被别人看来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的班级尝试过这种方式, 你可以在课堂上试试, 效果出人意料得好。究其原因, 第一种问法所传递的信息是:愿意逞能的就举手;第二种问法传递的信息是:谁是班里的笨蛋谁举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派将反而不如激将, 争强好胜, 爱惜名声是青少年的天性, 因此, 一旦问题提出, 多数学生为保脸面, 被逼无奈, 必须对问题作深入思考。这样一来, 学生在课堂发言时, 其答案层出不穷, 五花八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空前激发出来, 互动问答的条件形成了。

下一步就是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向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较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学生都有惰性, 因此,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发问的习惯在一开始需要实行一些强制性措施, 在布置新课的预习时, 应该明确向学生下达硬任务:每人每课至少准备十个以上的问题, 前提是凡是课本上有的、作业上有的、别人问过的问题不能再问, 并当堂评优。每节课上凡是学生所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一律记录在案, 为学校重大课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有问就有答,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般问题多数由学生回答, 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需经学生集体讨论后由教师归纳并达成共识。有时碰到一些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也不会难堪, 有老师在一旁助阵呢。如果谁提出的问题难倒老师, 那本堂课的状元非他莫属。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他的地位是任何学生无法取代的。一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教师心中是有数的, 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不定的, 课堂上的情形可谓千变万化,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 任你老师的学识如何渊博, 课前准备如何充分, 都无法避免在课堂上被学生难住的情况出现。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既要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又要向他们展示未来, 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 不过现在研究起来有点难度, 将来大学里的老师会告诉你。”绝不能为保全自己的面子训斥学生, 拒绝回答问题。

营造互动问答的良好氛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无论多么难, 只要我们内心始终装着全体学生, 用民主化、科学化的态度面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崭新的互动问答课堂一定会实现。

营造民主氛围 篇11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笔者通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探究,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使学生愿学、乐学,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不管当天心情如何,在上课以前,我总是让自己笑一笑,暗示自己:我要去面对一起可爱的孩子,我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以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都是可以感化学生、亲近学生的重要因素。平时,我还注意善待学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当学生出错时,不训斥,不惩罚,耐心指导;当学生退步时,不责骂,不侮辱,和其一起找原因;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地肯定,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一)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寓言《南辕北辙》一课时,三年级的学生没见过“辕”,不理解“辙”的意思,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白“辕”指的是车前架牲口的两根横木,并能在课文的图中找出辕;“辙”是车轮压过的痕迹。使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南辕北辙的含义。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二)善于创设悬念,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如在讲授《桥》一课时,我讲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问学生:“老汉为什么要揪出这个小伙子,仅仅因为他是个党员吗?”让学生讨论并猜测原因,后来“老汉为什么又把生的希望让给小伙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直到最后一段,才揭晓答案,让学生理解老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同时也理解老人也是一个对儿子倾注满腔爱的父亲,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杨氏之子》一文教学中,因《杨氏之子》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古文,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说话和我们现在的人有什么不同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人是怎样说话的。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到古文是枯燥无味的了。然后,我让学生听录音读,教师读,自读,再讨论说说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如我让学生仿照“杨氏之子”来介绍自己,让学生仿照“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改换姓氏让学生说话,从中体味到古文的魅力。

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篇12

一、感恩教育及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感恩, 它是个舶来词, 源自基督教教义, 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被解释为“恩惠就是他人给予的好处, 感恩就是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确切地说,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由衷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是做人起码的修养, 是人性善的反映, 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 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 如何感恩。学会感恩, 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知恩图报, 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一种责任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不学会感恩和报恩, 就是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表现。感恩教育则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 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 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成为人们的内在品质。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应该说当代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但就感恩意识而言, 部分学生是十分淡漠的。就其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而言,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 平时比较任性、自私, 只注重自己的感受, 不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 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 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 养成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可以说, 父母的溺爱、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这些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感恩教育, 势在必行。

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对于培养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感恩教育。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时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可见,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 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它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 以及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作为主要支撑。道德的内涵很丰富, 感恩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尚需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学生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学生只有学会感恩, 才能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 进而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 对别人施以爱心, 对工作报以敬意, 对社会予以回报, 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 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 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 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需要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广泛的民心基础。感恩教育可接受性好, 践行性好, 教育效果好, 因而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很好的切入点。当代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 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学校普遍对感恩教育比较忽视, 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即便进行感恩教育也只是一个形式, 往往停留在传授各种道德知识和规范上, 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不能使学生的心灵振荡, 更不用说在生活中切身体验, 因而只能成为智育的附庸。开展感恩教育符合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需要, 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 实现德育目标。

实现学生健康成才需要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于塑造完善其健康的身心素质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卢梭说:“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 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 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人是社会的人, 恩情是连接大到国家、地区, 小到家庭、个人的一个纽带, 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感恩心理都不具备的话, 更别奢谈其具有较高层次的道德品质。此外,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许许多多恩泽, 有国家的培养, 大自然的给予, 父母的养育, 师长的教诲, 亲友的关爱, 他人的服务, 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 等等。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学生内省、内察, 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 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从而激活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责任感, 正是学生健康成才的原动力。

三、学校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感恩不是人的天性, 学生的感恩意识也不会天然生成, 它需要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 对其实施感恩教育。学校的感恩教育, 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由于中小学教育缺失而造成的大学补偿型德育教育”, 因而, 应注重“基础”,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知恩、识恩、感恩情怀和意识, 将本应在小学、中学时候进行的感恩教育“补偿回来”, 适时开展“识恩”、“知恩”、“报恩”教育。

努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感恩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构建一个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 从而使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能得到充分培养和塑造。学校作为学生现阶段的教育主体, 应为学生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感恩意识, 自觉感恩。多年来, 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 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 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 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 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教学范围。学校应该适时地进行感恩教育,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学生知恩图报搭建平台, 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美德。

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学校的两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 而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思想教育, 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在“两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 就有专门章节探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故学校两课应发挥其德育主阵地的优势, 针对学生感恩意识缺现象, 将感恩教育作为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到其教学过程中, 并将其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充实并强化感恩教育, 使学校德育功能落到实处。

重视辅导员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辅导员是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 他们年轻活跃, 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 与学生接触密切, 易于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其观点也易于为学生接受, 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因而, 辅导员利用日常的助学工作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 对于点拨和唤起学生们的感恩心、体会社会的恩惠、增进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意义。据此, 在学生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最佳办法, 就是要依靠学生辅导员的表率作用和感情移入, 即辅导员们率先垂范, 深怀感恩心、仁爱心, 自身充满人文情怀。但德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因此, 辅导员在与学生们交流、谈话并进行教育、感化的同时, 还应侧重于双方的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交流, 尤其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某种启发、内化, 彼此共享感悟与心得。

此外, 还应建立有效的感恩践行机制。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感恩, 树立感恩意识, 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而学校应考虑建立感恩践行机制。学校应该深入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比如开展感恩主题活动, 亦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帮助别人而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 如到福利院帮忙、做义工或志愿者、帮助贫困地区孩子, 等等, 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这种亲身体验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具震撼力和持久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学生会认识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联动, 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可以使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 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才,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要:针对学生感恩心缺失这一现状, 对学校学生要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构造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要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感恩践行机制, 把感恩教育做好。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20 (4) :11-14.

[2]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 2005, (3) :31-34.

[3]梁勤儒, 王燕芳, 陈昌龄, 郝俊.丛飞事件的反思[J].青年研究, 2006, (2) :8-13.

上一篇:职专德育下一篇:小儿疥疮误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