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疥疮误诊分析

2024-10-16

小儿疥疮误诊分析(精选7篇)

小儿疥疮误诊分析 篇1

气道异物属儿科急症, 若延误诊断, 则后果严重。我院2007年9月至2011年8月误将8例小儿气道异物者收住内科, 后经我科取出异物所证实。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8例中男5例, 女3例;年龄最小4个月, 最大5岁, 以1~3岁最多, 为6例;病儿均来自农村;病程1 d至半年;就诊时能提供可疑误吸史5例, 入院后反复启发家长追忆有误吸史3例, 仅1例始终不能回忆异物吸入;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剧咳, 气急, 呼吸困难, 窒息, 发热等。2例以往有咳喘发作史。入院前7例胸部X线检查:3例无改变, 2例肺炎, 单纯性肺不张、气胸各1例;入院后胸透、胸片复查:局限性肺气肿伴纵隔摆动3例, 单纯性肺气肿1例, 有1例3次复查肺部均无改变, 据体检时发现喉部拍击音而明确诊断。入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2例, 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1例, 一侧或节段性肺炎1例, 支气管炎1例, 左下肺气肿l例, 右侧气胸l例, 脑外伤1例;异物均为植物性 (瓜子、花生米、黄豆、蚕豆) ;异物部位于气管1例, 右支气管2例, 左支气管4例, l例住院期间异物随咳嗽自左侧移至右侧。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

病儿有典型的异物吸入史, 气道异物诊断不难。本组病例误诊的原因主要为①对本病认识不足, 警惕性不高, 缺乏全面观察和深入分析:如遇有咳嗽、气急、胸片见片状阴影, 未注意其突然剧烈呛咳、异物误吸史、呼吸道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的特点, 而轻易诊断为肺炎。②病史不明:本组8例中年龄在3岁以内者5例, 由于婴幼儿不能自述异物吸入史, 发病时家属不在现场, 不明真相, 而造成诊断困难或误诊。③忽视异物吸入病史:异物吸入史为诊断本症的重要依据, 但有时病史不完全, 往往被医生或家长所忽视, 甚至对病史不重视, 未能详细询问病史。④被呼吸道感染症状所迷惑:如患儿症状表现不典型, 而就诊时又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诉, 加之部分病儿以往有咳喘发作史, 则往往误诊为呼吸道感染等疾病。⑤对X线检查结果未能仔细分析:由于本组异物均属植物性, X线能透过而不显影, 因胸部X线检查阴性而排除本症;此外, 有时因炎症严重, 胸片见有明显炎症影或局限性肺气肿、肺不张等征象, 不去追究病因, 导致临床上误诊。⑥病情复杂, 临床症状不典型, 加之未及时作X线等检查:如一幼儿玩耍时, 突然被倾倒的门扇压住, 继而高热、气促、抽搐, 入院诊断为脑外伤。后来肺部听诊发现异常, 追问其病史, 了解到当时小儿正在吃蚕豆。胸透示局限性肺气肿伴纵隔摆动而明确诊断。⑦原发病症状为并发症所掩盖:误将并发症当作原发病, 临床医生又往往满足于1个诊断, 本组支气管异物并发气胸就是1例。⑧过分信赖X线、气管镜检查结果:此组病例入院前3例X线检查正常, 2例气管镜检查未见异物而排除本病。

2.2 体会

①气管异物早期诊断的关键在于详细询问病史, 全面检查。凡有异物误吸史, 阵发性剧咳, 听到拍击音, X线有肺气肿、肺不张、纵隔摆动等表现, 均应考虑本病;对肺部病变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病例, X线表现又不能以一般肺炎或其他肺部疾患来解释者, 也应警惕本病。②临床医生需全面分析病史, 应亲自阅X线片或胸透, 不能满足于放射科的报告, 尤其与临床诊断不符时。③疑有本症须反复多次X线检查, 胸透与多次摄胸片相结合。④动态观察, 对疑难病例的诊断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儿气道异物,误诊分析

小儿川崎病1例误诊分析 篇2

川崎病是病因未明的血管炎性综合征, 幼儿高发, 临床特点为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由于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复杂, 有些病例早期表现不典型, 容易误诊, 现将我科一例川崎病误诊病历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性, 5岁, 因发热伴咳嗽6d入院。患儿6d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发热, 体温高达39℃, 同时有轻微的声声干咳。在当地诊所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给予头孢, 炎琥宁每天一次静点, 治疗6d热不退来诊。入院查体:T 39.5℃, P 110次/分, R 30次/分。神志清晰, 精神萎靡, 左颈部触及一个2.5cm×2.5cm肿大的淋巴结, 右颈部触及3个2.0cm×1.5cm淋巴结, 质地坚硬, 不红, 触痛阳性, 咽充血, 颈软, 双肺少量痰鸣音, 心音有力, 节律规整, 未闻及杂音, 肝脾肋下未触及, 肠鸣音正常。血常规WBC 11.5×109/L, 中性粒细胞75%, 血小板455×109/L, C反应蛋白24mg/L, MP-Ab1:80 (+) 。

入院诊治: (1) 支气管炎。 (2) 肺炎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 炎琥宁静点, 及时退热治疗3d, 患儿高热不退, 全身出现红色小丘疹, 解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 口唇黏膜出现红干裂, 眼球结膜充血, 解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高热所致, 继续抗感染2d, 患儿双踝关节肿痛, 并且指 (趾) 末端出现硬性水肿, 考虑为川崎病, 查看肛周及卡痕有脱屑, 急转上级医院。于上级医院诊断为川崎病, 给予丙种球蛋白冲击2d热褪, 查心脏彩超无冠状动脉扩张及血管瘤形成, 经三周治疗痊愈出院。

2 讨论

患儿发热、咳嗽、咽充血、淋巴结肿大, 初级医师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后来出现皮疹, 眼结膜出血, 口唇红干裂, 解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 直到出现关节肿痛, 指 (趾) 硬性水肿才考虑川崎病, 查看肛周及卡痕有脱屑转上级医院, 失去了丙球冲击的最佳时期 (发热10d内) 。幸好患儿经丙球冲击很快热褪, 且没有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及血管瘤形成。

3 小结

小儿气管异物68例临床误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共收治小儿气管异物误诊患儿312例, 误诊68例, 误诊率为21.79%, 其中男36例, 女32例, 年龄2~6岁, 平均年龄 (3.24±0.87) 岁, 小于5岁患儿52例, 5~6岁患儿16例, 病程3d~1个月。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小儿气管异物误诊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归纳小儿气管异物误诊的原因。

1.3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患儿入院时有典型呛咳患儿68例, 发绀38例, 发热46例, 吸气性三凹征42例, 声嘶13例, 气促或呼吸困难16例。白细胞≥10×109/L42例, <10×109/L 26例。胸片两肺纹理增多18例, 肺炎2例, 肺不张26例, 患侧肺气肿22例。

2 结果

本组68例小儿气管异物误诊患儿中, 被误诊为支气管炎占33.81%, 气管炎占20.59%, 急性喉炎占13.24%, 肺炎占17.65%, 毛细支气管炎占14.71%。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小儿气管异物误诊原因

3.1.1 忽视询问异物史或患儿病史不详

据了解, 有20%的家长无法确定误吸史, 患儿异物被吸入气管后, 末梢神经以及咳嗽中枢疲劳, 短时间内无明显严重症状, 一旦出现气管刺激症状, 家长便认为是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忽略异物史。医师往往只重视呼吸道症状而忽略了异物存留的可能, 误诊为呼吸道感染。小儿气管异物多发生于1~3岁儿童, 自己不能讲述病史, 家长及看护人员未在现场不知道患儿有异物吸入, 有些较大儿童吸入异物后怕被家长指责故意隐瞒病史, 看护者由于担心受责故意隐瞒病史等原因[3], 导致患儿异物病史不详, 从而误诊。

3.1.2 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儿科医师经验不足

小儿吸入异物时无呛咳及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 且其临床表现极易与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混淆, 部分医师思路窄, 经验不足, 对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认识不够, 将并发症误当病因治疗, 容易造成误诊。本研究中, 68例误诊患儿, 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患儿23例, 气管炎14例, 急性喉炎9例, 肺炎12例, 毛细支气管炎10例。因此, 对于病史中有剧烈性咳嗽或顽固性咳嗽, 并有肺炎、脓胸、发热等, 经积极治疗无效患儿, 应考虑气管异物的发生, 进行支气管镜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早期明确诊断。另外, 绝大多数异物为透X线异物, 不能获得异物的直接征象, 许多儿科医师对气管异物认识不足, 未能仔细查体, 仅靠X线检查报告直接下诊断, 因而造成漏诊、误诊。

3.1.3 X线检查经验不足或重视不够

X线检查是诊断气管异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诊断气管异物不可缺少的依据, 少数异物可以在X线平片下直接显示, 如金属异物, 而对不同程度透X线的异物则要通过X线的间接征象来诊断。因此, 临床上应将X线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和治疗情况相结合, 综合分析患儿病情。即使X线检查报告未直接或间接显示有异物存在, 仍不能否定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存在, 因为有些透光性异物, 不能通过X线显影。

3.2 误诊预防措施

为防止误诊误治, 可采取误诊预防措施如下: (1) 儿科医师应主动详细询问异物吸入史, 在患儿家长否认有异物史的情况下应耐心启发、追问家长。 (2) 儿科医师要熟知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认真观察和分析病情, 将患儿异物史、临床症状与体征、X线检查及支气管镜检查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 (3) 无过敏史及家族史的大龄儿童突发哮喘, 应高度警惕是否由于异物引起。 (4) 对异物史虽不明确, 经长期的抗炎治疗仍不见好转, 有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吸气性喘鸣, 闻及双相或吸气相的“哮鸣音”, 就要高度怀疑主气管异物吸入, 除常规行X线摄片外, 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 以明确诊断[4]。

摘要:目的 为了减少误诊率, 对小儿气管异物的误诊原因进行相关探讨。方法 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68例小儿气管异物误诊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小儿气管异物误诊的原因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本组68例小儿气管异物误诊患儿中, 被误诊为支气管炎23例, 气管炎14例, 急性喉炎9例, 肺炎12例, 毛细支气管炎10例。结论 气管异物是小儿常见的临床急症, 病史不明确, 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 儿科医师经验不足对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认识不够, X线检查经验不足或重视不够是导致小儿气管异物的误诊的主要原因。对高度怀疑气管异物儿童, 应及时行气管镜检明确诊断。

关键词:小儿,气管异物,误诊原因

参考文献

[1]李赟, 赵斯君, 罗欣友, 等.儿童支气管镜检292例临床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8, 26 (1) :4.

[2]宋丽华.小儿呼吸道植物性异物呛入298例救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18) :1538.

[3]ChikKK, Miu TY, Chart CW.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J].Hong Kong Med J, 2009, 15 (1) :6-11.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误诊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 女8例, 年龄6个月至14岁, 其中6个月1例, 2岁1例, 3~6岁5例, 6~14岁7例。误诊时间24~125h。

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均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 伴有发热9例;呕吐、腹泻9例;肠梗阻伴黏液血便1例;伴肛门失禁样排便1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10×109/L 3例, 10~20×109/L 3例, 20~30×109/L 7例, 中性粒细胞<70%2例, 70%~80%2例, 80%~90%8例, >90%1例, 尿常规:红细胞 (++) 、白细胞 (+) 1例, 腹部B超检查除1例见右下腹包块影, 余均未发现阑尾炎性影像, 其中2例腹腔少量积液, 1例胆囊内充满炎性积液, 腹部平片示不全肠梗阻2例。

1.4 误诊情况

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7例、急性胃肠炎4例、急性胆囊炎1例、泌尿系感染1例。

1.5 治疗与转归

13例患儿均入住儿内科病房经抗感染退热、解痉等治疗, 症状不缓解, 请儿外科会诊后, 转科行剖腹探查术后均明确诊断, 术中见阑尾粪石2例, 粪泥1例, 1例见直肠上部肠壁与阑尾粘连, 1例因阑尾位于盲肠后位, 距回盲部10cm处回肠粘连于后腹膜形成梗阻。术后病理诊断:单纯性阑尾炎4例, 坏疽性阑尾炎2例, 急性阑尾炎穿孔伴局限性腹膜炎3例, 急性阑尾炎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2例, 坏疽性阑尾炎伴阑尾脓肿、局限性腹膜炎2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

2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儿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 小儿查体不合作等特点, 极易发生误诊, 有文献报道误诊率15%~30%, 婴幼儿误诊率更高[1]。如得不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易导致穿孔, 文献报道穿孔率高达30~60%。1~4岁儿童, 穿孔危险最高 (70%~75%) [2]。另据文献报道, 小儿急性阑尾炎穿孔50%以上确诊前经内科诊治过, 从发病到穿孔时间常为36~48h, 穿孔率高于65%[3]。本组资料误诊13例均首先收住儿内科, 高度疑诊为阑尾炎后转入儿外科手术, 手术证实5例发生阑尾穿孔, 2例发生弥漫性腹膜炎, 1例发生肠梗阻, 故急性阑尾炎早期正确诊断不仅应引起小儿外科医师重视, 对我们小儿内科医师更不应忽视。

2.1 误诊原因分析

(1) 小儿阑尾炎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 病史询问困难的特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 腹痛最为常见, 学龄期儿童可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 但学龄前儿童多不能明确表述腹痛部位和性质, 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常不能明确表述腹痛部位而代之以哭吵或烦躁不安[4]。除腹痛外, 常可伴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本组伴呕吐、腹泻10例, 占76%, 其中1例因阑尾与直肠上壁粘连而出现失禁样排便。又因阑尾位置不同, 发生炎症时可引起尿常规改变, 本组1例入院时表现为下腹正中压痛为主伴尿常规改变, 误诊为尿路感染。婴幼儿阑尾炎高热出现早, 全身症状较局部症状更明显[5], 伴腹痛及胃肠道症状时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本组有7例, 占首位, 其中1例仅6月大, 主要表现为发热、频繁呕吐、哭闹明显, 行B超检查排除肠套迭后初步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 经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后, 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再次B超检查示右下腹包块影, 肛门指检见暗红色粪便染指, 外科会诊后转科治疗, 手术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穿孔伴局限性腹膜炎, 术后予抗炎治疗治愈出院。 (2) 未能准确掌握小儿腹部体征。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是阑尾炎典型体征, 但由于小儿盲肠移动度大, 压痛部位可以偏内、偏上, 而小儿查体多不能很好配合, 尤其是婴幼儿表现更加明显, 哭闹时更不能准确表述压痛部位, 另外儿童腹壁薄, 腹肌发育不健全, 即使在全腹膜炎时, 腹肌紧张也不明显, 常出现假阴性体征, 而导致误诊。 (3) 过分依赖辅助检查。急性阑尾炎小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常增多, 中性粒细胞常在85%以上, 本组资料外周血WBC>10×109/L9例, 中性粒细胞>85%9例, 2例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完全正常, 入院时忽视了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文献报道, B超在阑尾炎诊断中, 其诊断符合率79%~90%[6], 可表现为阑尾的肿胀粗大, 长轴似蚯蚓状或手指状[7], 但本组资料13例均行B超检查, 除1例第二次B超发现右下腹炎性包块外, 均无异常超声表现, 分析原因可能与操作者经验不足或早期阑尾炎B超诊断符合率通常不高有关。1例见胆囊内充满炎性胆汁而以急性胆囊炎收入院, 手术证实为坏疽性阑尾炎。因此小儿阑尾炎早期诊断仍应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主, 任何辅助检查都有其局限性, 仅能给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不能过多依赖辅助检查。

2.2 避免误诊措施

(1) 对以腹痛、发热就诊的小儿, 应详细询问病史, 反复多次比对腹部体征变化, 最好是在患儿安睡后检查一次, 必要时可口服水合氯醛, 使患儿熟睡再复查核对以便准确判断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的性质和范围[8]。 (2) 小儿腹痛伴呕吐腹泻、不明原因发热、尿粪常规检查轻度异常, 不能仅仅满足于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的诊断, 应警惕患急性阑尾炎可能。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常同时出现发热、腹痛、呕吐腹泻, 对持续高热不退、哭闹不安的患儿更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 警惕患急性阑尾炎的可能。 (3) 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对疑似病例仍以临床诊断为主, 辅以腹部B超检查, 切勿过分依赖辅助检查。 (4) 对高度怀疑为急性阑尾炎患儿, 及时请小儿外科医师会诊, 争取得到早期诊治。总之,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科领域最易误诊的急腹症之一, 小儿内科医生应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 严格的体格检查, 必要的辅助检查, 密切的病情观察, 综合判断分析, 尽量减少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纪世宏.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探索[J].中外医疗, 2009, (6) :49.

[2]周界志.小儿阑尾炎误诊31例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 20 (2) :151.

[3]陈荣华, 译.急性阑尾炎[M]//Nelson WE, Behrman RE.尼尔逊儿科学 (第15版)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1608-1611.

[4]李哓庆, 周得凯.小儿急性阑尾炎误诊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4 (4) :125-127.

[5]李正, 王慧贞, 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37-859.

[6]孙承洪.小儿急性阑尾炎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7, 5 (5) :57.

[7]蔡勋, 吕敏.儿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价值[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0 (4) :1.

小儿阑尾炎30例误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误诊病例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8个月~14岁, 平均年龄8.4岁。临床表现:转移性右下腹痛10例, 右下腹部疼痛8例, 脐周8例, 恶心、呕吐22例, 发热25例, 腹泻10例, 腹胀、停止肛门排气排便2例, 查体:腹部压痛30例, 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19例,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或 (和) 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腹部彩超回示:腹盆腔积液10例, 腹部透视回示:腹腔胀气或可见气液平15例, 腹部CT回示:腹盆腔积液及包块3例。

1.2 治疗

30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阑尾炎。

2 结果

30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阑尾炎, 其中单纯性阑尾炎6例、化脓性阑尾炎8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6例,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盆腔脓肿、肠梗阻等14例。

3 讨论

小儿阑尾炎是儿童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该病在儿童的特点是病变发展快、症状不典型、病史询问困难、查体欠合作等因而易误诊[1], 且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在小儿阑尾炎中比例高, 有统计占小儿阑尾炎12.8%[2], 阑尾穿孔后并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治疗不及时及治疗不得当, 会严重威胁患儿生命, 即使手术治疗, 术后并发症发生比率也较高, 如何提高早期正确诊断小儿阑尾炎的水平是临床医师努力的方向[3]。

3.1 小儿阑尾炎特点及误诊原因

小儿阑尾炎常先有阑尾自身病变, 如粪石嵌顿或自身畸形 (如阑尾扭转、阑尾腔狭窄) , 阑尾壁薄容易坏疽穿孔, 同时, 小儿大网膜不发达, 阑尾穿孔后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阑尾动脉为一支终末动脉, 相对管径细小血供差, 当阑尾腔内分泌物潴留时易致压力升高, 压迫阑尾壁血管使阑尾缺血坏死穿孔, 本组30例中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占16例, 小儿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成人为多, 本组30例中发生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盆腔脓肿、肠梗阻等14例, 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 小儿新陈代谢快, 需水量相对较大且阑尾炎患儿多合并肠梗阻会加重机体水电解质丢失, 同时细菌感染导致心肌炎、心肌功能损害、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同时, 由于小儿易哭闹, 不配合治疗, 血管相对细小, 心肺功能发育不完善, 过多过快输液可能导致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小儿大多无主诉能力或讲述不清, 查体不合作, 易影响对病情判断, 导致误诊。

3.2 减少误诊的措施

(1) 加强对小儿阑尾炎理论知识学习, 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提高诊治水平。 (2) 对小儿急性腹痛、呕吐、发热、腹泻等, 应认真仔细询问病史, 对不能合作者需要详细询问患儿家长, 查体时尽量取得患儿配合, 检查手法要轻柔, 勿过重或粗暴, 正确检查手法为:医师轻柔地将温暖的手放在患儿腹壁上, 轻轻地、缓缓地向下压, 比较腹部各部位不同的变化并观察患儿的反应, 必要时可反复多次检查。 (3) 对诊断有疑虑者可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腹部彩超、腹部CT、腹腔穿刺液涂片检查等。 (4) 动态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如临床症状及体征加重或病情不缓解, 积极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 应适度放宽手术指征, 及早行剖腹探查术, 减少阑尾穿孔的发生, 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5) 国内王镇等采用测右下腹皮温诊断急性阑尾炎, 也不失为一种比较有用的诊断方法[4]。 (6) 手术切口通常应用右侧腹直肌切口, 便于术中变更切口以便于处理阑尾周围脓肿、肠间脓肿、肠粘连, 以及进行腹腔冲洗等,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果, 李振东.小儿肛肠外科学[M].北京:中国农民出版社, 1999:540-548.

[2]金先庆.小儿阑尾炎的诊治特点[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4, 14 (5) :262-264.

[3]Rothrock SG, Pagane J.Acute appendicitis in children:Emergency department diagnosis and anagement[J].And Emerg Med, 2000, 36 (1) :39-51.

小儿支气管异物误诊286例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56例, 女130例, 年龄4月龄~15岁, 平均2.26岁。<3岁263例, 占91.96%。异物种类:植物性异物占多数:葵花籽、花生米、核桃仁、豆类等252例占88.12%;动物性异物如鸡骨、鱼骨等22例占7.69%, 塑料玩具、圆珠笔帽等异物8例占2.80%, 金属异物4例占1.39%。异物停留的部位:异物嵌顿于声门下12例, 总气管内35例, 右支气管154例, 左支气管139例, 双侧支气管内16例。农村215例, 城镇71例。误诊时间:最长时间16个月, 最短5d, 平均12.5d。

1.2 治疗经过

治疗经过患儿入院后 (院外52例) 于儿内科诊断为喉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哮喘、鼾症、喉梗阻。积极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同时完善检查, 拍胸片发现肺部均有感染。17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气肿或肺不张, 胸透192例患儿有呼吸时纵隔摆动, CT检查133例 (胸片显示肺气肿或肺不张, 家属要求CT进一步确诊) 。后对确诊和可疑的患儿会诊后, 做其家长思想工作, 286例都同意手术。随转我科在全麻下行喉支气管镜探查和异物取出术, 手术顺利取出各种呼吸道异物。术后给予抗生素、激素、雾化吸入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入院后行X-线或CT检查, 无明确手术禁忌证, 全身麻醉下用德国狼牌可视硬支气管镜取异物。全部患儿均顺利取出异物, 术前术后抗感染治疗, 术后3~9 d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分析

3.1.1 "先入为主"的坏习惯。

本文中209例患儿门诊就诊后均以支气管肺炎收入儿内科。入院后未作细致的辅助检查, 凭经验应用抗生素治疗, 后疗效不佳, 通过X-线胸透和拍片, 发现存在支气管异物的征象:肺气肿或肺不张以及呼吸时纵隔摆动。此时应追问患儿有无异物吸入的病史, 待诊断明确后及时行异物取出术。对反复发作的支气管肺炎或肺炎治疗长期不愈的, 以及不能用肺炎解释的临床表现一定要高度警惕支气管异物。应认真、仔细追问异物吸入史, 同时完善各项检查, 特别是胸透、胸片以及肺CT等检查, 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以排除支气管异物。对于局限性肺不张或肺气肿的患儿, 一定要拍正侧位片, 排除支气管异物引起的可能性。

3.1.2 病史不明确

支气管异物的诊断, 病史是最重要的[1], 应引起首诊医生的高度重视。由于3岁以下小儿都以代主诉入院, 不易询问或忽视询问异物接触史或异物吸入史。本组中以农村患儿居多, 因家长监管不力或缺乏呼吸道异物危害性的相关知识, 往往只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而未能提供相关病史。照看孩子人的畏惧心理或较大年龄患儿多因害怕父母责备而有意隐瞒病史, 导致误诊[2]。有的家长认为咳嗽可排出异物, 怀着侥幸的心理, 否认病史, 事实上小儿生理不同于成年人, 异物易坠入气道, 自行咳出机率很小, 据国内外统计0.75%一4%。

3.1.3 临床表现不明确

支气管异物临床表现多为咳嗽、闷喘, 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或干、湿罗音, 双侧和 (或) 单侧肺呼吸音减低或消失。胸透或胸片检查可见纵隔摆动、肺炎、单侧肺不张或肺气肿。如果异物吸入史不典型, 临床上与气管炎、肺炎鉴别就比较困难, 容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或肺炎而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3]。还有因异物细小隐藏在二级支气管内[4], 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儿, 平素无咳嗽、发热等症状, 只是剧烈活动或哭闹后才有咳嗽、闷喘等支气管异物症状, 不被家长重视而导致误诊。

3.1.4 X-线检查的局限性

X-线拍片和胸透是诊断支气管异物的主要辅助检查方法。首诊时患儿病程一般较短, 肺部感染也不明显, 且异物在X-线下多不显影, 胸透时往往由于患儿哭闹、不合作, 未能注意到纵隔摆动。加之部分放射科医生对气管异物警惕性不高, 仅因胸片未见异物征就排除支气管异物, 从而造成误诊。胸透是对肺部情况的动态观察, 往往可根据呼吸时纵隔摆动和单侧膈肌活动度差而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但这需要放射科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 这在临床诊治工作中已经多次得到证实。如患儿有明确的异物史而胸透和胸片结果阴性者并不排除异物可能, 应进一步行CT检查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术, 尽可能减少误诊[5]。检查的部位要全, 我院收治的四例声门下金属异物 (圆珠笔内的弹簧) , 外院的X-线和CT检查均把声门下漏检了, 而造成误诊。

3.1.5 认识不足

(1) 家长对呼吸道异物的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支气管异物多为小儿口内含物嬉戏、摔倒、哭闹等时误吸所致。急性发病时多伴剧烈咳嗽、呕吐、憋气、呼吸困难、面色发绀等, 而症状缓解期患儿活动、饮食均无明显异常。当医生向家长交待病情的严重性和潜在的危险及需手术治疗时, 部分患儿父母不能理解, 不配合治疗, 常自行带患儿回家或到其它医院治疗。当症状加重或院外治疗无好转时再次就诊, 这种情况在误诊病例中不占少数; (2) 本组多数首诊于当地基层医院, 由于诊疗条件的限制以及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的不足, 缺乏经验, 在未详细询问病史的前提下, 往往凭经验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因此要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对支气管异物的认识, 熟悉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表现以及其所引起的并发症。减少误诊。

3.2 误诊预防

如果体健的小儿突然出现闷喘、呕吐、刺激性剧烈咳嗽等症状时, 首诊医生要详细询问病史, 若有异物接触史或吸入史, 应尽早行支气管镜检术取出异物;对有异物史而临床症状不明显、X-线检查阴性者, 应密切观察病情或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不要轻易放走可疑病例。支气管镜检术既是诊断又是治疗支气管异物的主要方法, 对于长期反复发作且治疗效果不佳的气管炎、肺炎患儿, 应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一旦确诊及时手术, 这是减少误诊最确切有效的方法。此外, 应加强有关支气管异物知识的宣教, 提倡预防为主, 避免支气管异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81.

[2]郭星, 惠莲, 姜爱民, 等.儿童呼吸道塑料笔帽类异物的诊治体会[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15 (9) :422-424.

[3]吉庆家, 梁学余, 秦爱玲。小儿支气管异物48例临床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3, 8 (1) :55-57.

[4]僧东杰.支气管镜检术多次取下呼吸道异物[J].河南医药信息, 2002, 10 (22) :19.

小儿川崎病41例误诊观察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并误诊的41例川崎病患儿, 其中24例男患儿, 17例女患儿, 年龄3个月~5岁, 平均年龄1.9岁。发热时间5~14天, 平均时间10天。41例患儿中, 31例口腔黏膜出现充血皲裂现象, 31例指趾尾端出现脱皮现象, 29例眼结膜出现充血现象, 23例出现皮疹, 17例手脚掌心发红, 1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 14例肛门周边出现脱皮现象, 且患儿均出现咳嗽、惊厥、关节肿痛等现象。

1.2 检查

1.2.1 实验室检查

通过检查, 41例患儿中, 39例白细胞含量增多, 32例红细胞的升降速度增加, 31例C反应蛋白增多, 29例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增多, 26例血小板含量增多, 18例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减少, 15例伴有轻度的贫血, 11例肝部功能受损, 9例血小板含量减少, 7例尿常规出现异常。

1.2.2 彩超与心电图

通过检查, 41例患儿中, 7例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症状, 3例左心室假腱索, 8例心脏的窦性跳动过快, 4例T波发生稍微改变。

1.3 误诊状况

41例川崎病患儿, 其中10例被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 , 9例淋巴结炎, 6例肺炎, 3例麻疹, 3例口腔溃疡性炎症, 3例猩红热, 2例贫血, 2例药物疹, 2例败血症, 1例病毒性肝炎。误诊时间3~10天。

1.4 治疗方法

在确诊为川崎病病症后, 对41例患儿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2g/kg, 同时口服30~100mg/ (kg·d) 的肠溶阿司匹林, 需分3次服用, 并连续服用14天, 然后降低用药量, 可以口服3~5 mg/ (kg·d) 肠溶阿司匹林, 连续服用2~3个月。若患儿出现冠状动脉病症, 则需要服用到病变恢复。

2 结果

患儿体温均在1~3天内降到了正常温度, 病症均好转。但患儿临床病症的表现并不凸显, 且多样化, 十分容易出现误诊。

3 讨论

3.1 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还未明确病因且病理复杂的综合病症, 同时由于川崎病发病率的不断提升, 并且还可能导致心血管出现严重病症[2]。因此, 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川崎病的病症表现具有多样性, 容易使诊治医生受到主观影响, 出现误诊现象。

3.2 误诊原因

3.2.1 没有典型表现

川崎病的病症表现较多, 可以对体内多个系统造成损伤, 因此, 容易被误诊成系统病变中的常见病症[3]。若患儿的临床症状是:发热, 咽喉部、黏膜充血, 容易被诊断为口腔炎;若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现象时, 容易被诊断为肺炎、麻疹等病症;如果病症中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 就容易诊断为淋巴结炎;而若出现惊厥、好睡现象, 容易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如果出现贫血、尿液为浓茶色现象时, 容易被诊断为贫血;如果肝功能出现损伤, 并且出现黄疸症状, 容易被诊断为黄疸型肝炎 (急性) 。

3.2.2 认识不足

川崎病的一些特殊症状, 如手脚僵硬并出现水肿、冠状动脉损伤、指趾尾端脱皮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在患病1周后才出现的, 此时已不具有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的价值。同时由于基层医生对川崎病接触少, 对病症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 十分容易出现误诊病例。如果没有对川崎病患儿进行及时治疗, 很可能出现冠状动脉损伤症状, 所以当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且发热时间≥5天, 特别是同时出现眼睛结膜充血等病症时, 应检查是否是川崎病。

3.2.3 实验室检查不具特殊性

对川崎病患儿进行实验室检查, 其中包括血小板、血清白蛋白、红细胞等检查, 但是检查没有特殊性, 容易被诊断为其他感染性病症。

从所研究的资料看, 患儿的年龄越小, 病症表现越不明显, 误诊率也就越高。因此, 为了降低川崎病的误诊率, 可以检查以下几点: (1) 面容; (2) 患病早期肛门周边脱皮; (3) 体内白细胞的含量升高; (4) 卡介苗接种的地方出现红斑; (5) 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含量升高; (6) 红细胞及C反应蛋白的升降速度提升; (7) 心电图显示冠状动脉出现扩张现象; (8) 心脏出现杂音; (9) 低蛋白与低钠血症。总的来说,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够典型, 且具有多样化, 很容易出现误诊病例。如果因为误诊, 使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 并容易导致心血管病症的出现。同时没有典型表现的川崎病, 并不是轻型病症, 相反此类病症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损伤现象。因此, 对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 需要及时进行实验室、彩超、心电图等检查, 以提升对川崎病进行诊断的效率, 避免出现误诊现象, 进而提升川崎病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 对小儿川崎病的误诊状况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并误诊的41例川崎病患儿, 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川崎病临床病症的表现并不凸显, 且多样化, 极容易出现误诊。结论 需要加强人们对川崎病的了解, 注意患儿的病症变化, 以降低误诊病例的出现。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误诊,观察分析

参考文献

[1]刘玉玲, 付四毛, 李小琳.儿童川崎病100例临床特征及随访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06) :446-449.

[2]阮秀春.川崎病基础治疗在基层医院的诊治探讨[J].儿科药学杂志, 2010 (01) :35-36.

上一篇:营造民主氛围下一篇:中医药学校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