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特殊静脉

2024-10-16

小儿特殊静脉(精选3篇)

小儿特殊静脉 篇1

静脉穿刺是护士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操作, 通过静脉穿刺建立静脉液路, 给予患者药物、营养液、抢救患者等。掌握好特殊类型静脉穿刺技巧, 能够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尽快地建立静脉液路, 为患者的治疗、抢救赢得时间,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也能够改善护患关系。现就几种类型的静脉穿刺技巧, 介绍如下。

1血管明显暴露, 用手指按压可见血管左右滚动者

对于此种类型的血管嘱患者握紧拳头, 穿刺者用左手拇指用力向下、食指尽可能向上拉紧皮肤, 以减少血管滑动, 右手持针, 针头与皮肤呈45°角直刺向血管, 进针要快、准、有力。切不可针尖先刺入皮肤, 然后再刺入血管, 这样因血管来回滑动, 很难穿刺成功。

2老年人

老年人静脉管腔狭窄, 血管弹性降低, 脆性增加, 皮下脂肪少, 皮肤松弛, 血管暴露, 很表浅, 形如蚯蚓。这样的血管最常见的就是穿刺后见回血, 但同时可见穿刺处出现青紫肿胀, 这时要快速拔针, 按压穿刺点皮肤, 否则穿刺点周围皮肤就会出现大片青紫。对于这样的血管, 要采用小角度平行进针, 患者不必握紧手, 采取自然放松放置, 左手拇指、食指预穿刺点的皮肤平展但不易绷得过紧, 采用小针头、小角度几乎平行进针, 针尖轻轻挑入皮肤后小心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不宜继续进针过深, 但要保证针头斜面全部进入血管, 用输液贴固定好针柄后手方可离开针柄, 以防针尖稍有活动刺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对于这样的血管要轻、稳, 要有耐心和信心。

3皮下脂肪厚、较肥胖类型或皮下水肿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不明显, 用手按压可见血管, 抬手后几秒钟内血管消失, 这样的血管常常给穿刺带来困难。对于这种类型的血管常规消毒穿刺处皮肤后, 将左手拇指用碘酊消毒、乙醇脱碘2遍, 严格消毒, 右手持针柄准备进针时, 左手拇指用力按压预穿刺点上方皮肤片刻, 使血管出现后迅速绷紧血管下方皮肤, 右手快速进行穿刺, 穿刺针与皮肤呈较大角度 (30°~40°) , 快而准地直刺血管, 这样穿刺较易成功。若穿刺失败, 可再次用消毒好的拇指按压穿刺点上方, 针头由浅渐渐向前向深处行走, 见回血后停止进针。这样的血管不要盲目地向前进针, 见回血后方可固定针柄, 加强固定以防跑针。

4血管较细、浅静脉充盈不良或手背浅静脉难找的患者

如腹泻呕吐、不能进食等造成的血容量不足、末梢静脉充盈度差的患者。在拟穿刺部位可采用热敷或用热水泡手或泡脚;手臂下垂状态扎止血带;相应延长扎止血带的时间;轻轻按柔拟穿刺处的血管等。经过以上处理后血管变得较充盈一些, 这时进行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对于较细小的浅静脉, 可用小号针头小角度平行进针皮下, 然后谨慎地扎向血管, 见回血即进行针头固定, 固定针头要牢固。将双手自然平伸扎止血带, 则静脉充盈效果较握拳后扎止血带要好, 因为握拳时肌肉收缩、手部血管血溶量减少, 使浅静脉充盈不良;而手臂下垂状态扎止血带由于重力作用使血液产生一定的静水压, 静脉容积增大, 充盈程度又较手自然平伸扎止血带更佳[1]。

5手背远端靠近掌指关节附近的浅小静脉

可采用逆向穿刺。穿刺时嘱患者手呈握杯状, 穿刺者站在患者的头端, 大拇指向上绷紧近心端皮肤, 食指向下绷紧远心端皮肤以固定血管, 针头与皮肤成15°~20°角进针, 可先进皮肤后再潜行至血管, 勿进针过多而穿破血管。人体手背上浅深静脉吻合支很多, 液体进入血管后可经多条吻合支回流, 回流速度非常快[2]。实验证明, 逆向穿刺输液能够达到同号针头顺向穿刺输液的滴速, 且逆向穿刺回血可见性高, 对于脱水、休克等因血容量不足回血不佳的患者, 采用此方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手背远端皮下脂肪少, 血管浅显易见, 弹性好, 但是如果采用顺向穿刺, 护士进针时手无支撑面而进针不稳, 角度难于把握, 且穿刺成功后针头不易固定, 所以常不被利用。如果改为逆向穿刺, 护士持针的手可以与患者手背接触而支撑, 进针稳定, 可灵活掌握进针角度, 而且针柄在患者手背上易固定, 掌指关节附近的浅小静脉采用逆向穿刺增加了手背血管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程和瑞.静脉输液技术的改进[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2) :1004-1005.

[2]冯桂秀, 曾丹.逆向穿刺在手背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9) :29.

小儿静脉穿刺体会 篇2

1 影响小儿静脉穿刺的因素

1.1 客观因素

①血管显示不清:见于肥胖患儿, 由于皮下脂肪较厚, 静脉显示不明显, 穿刺时掌握不好血管的深浅度;②血管充盈差:见于脱水及循环衰竭的患儿, 另外气温低, 尤其是冬季, 导致血管收缩变细, 也是导致血管充盈不良的原因;③浅表血管遭破坏增加穿刺难度:长期输液的患儿因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膜多处受损, 经修复后内膜不光滑加上继发静脉炎症等导致管腔狭窄;④光线不足:较暗环境下易造成视觉偏差, 导致穿刺角度失误;⑤小儿无合作意识:穿刺时躁动不安, 不和操作者配合。

1.2 主观因素

①专业水平:基本功不熟练, 欠缺实践经验;②技术操作不规范:选择针头或者血管不适当;进针角度不准确;进针速度太快, 来不及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 导致穿刺失败;回血后进针潜行幅度过大, 导致穿出血管壁, 穿刺失败;③心理素质不够过硬:紧张、烦躁或者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穿刺失误;患儿家属情绪激动, 过于担心孩子, 对操作人员太过挑剔,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影响操作正常进行。

2 体会

2.1 做好准备工作

保证光线充足, 选择合适针头、血管, 剃去局部毛发, 充分暴露血管, 姿势要适宜, 固定好穿刺部位。

2.2 加强业务训练, 提高心理素质

苦练基本功, 掌握扎实的穿刺技术, 保证稳定的心理素质, 做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能保持冷静, 与病人家属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多沟通, 消除患儿恐惧感。

2.3 对特殊情况的处理

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 血管较深, 可在手指探摸下进行穿刺。用拇指或食指尖顺静脉血管的凹陷方向探摸, 沿静脉走向在皮肤上划一标记, 消毒后顺标记线穿刺。对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的患儿, 穿刺针进皮后, 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 当针进入血管腔内无回血时, 可稍等片刻再行抽吸, 若仍不回血, 但有刺入血管的突破感时, 可试注入液体, 如局部不肿胀, 即为穿刺成功。对长期输液的患儿, 要注意保护血管。对不合作的患儿在可能的情况下, 采取让患儿家属回避的措施, 由其他护士协助固定好患儿进行穿刺, 以避免患儿家属的情绪给操作者带来心理压力。

几类特殊患者静脉穿刺固定与保护 篇3

静脉输液是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长期需要静脉用药的患者,对静脉血管的使用与保护尤为重要。现就我科常见的几种患者总结如下。

1 长期住院患者

脑外科患者比其他科患者血管更容易破坏,因长期输注甘露醇,使得血管如树枝样干硬,故我们在选择时既要注意保护又要有计划进行。有时血管位置不好固定,我们可反常理进行,采用离心方向输液,不过,这种方法输液时间不会太长,适合短暂输液,常用血管是手背指掌关节处,此类血管特点是短但充盈度往往是好的。

2 烦躁患者

针对此类患者,妥善固定尤为重要。我们采用毛巾或绷带包裹留置针,避免患者自行拔出或家属在安抚患者时无意拽出,输液管道不要过长或过短。

3 消瘦患者

静脉活动度大,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穿刺时应固定血管上、下端,在血管上方30°角进针直接刺入皮下及血管,见回血后针头再顺血管进入少许即可。为预防皮肤破溃针翼或留置针肝素帽处可加垫棉絮。

4 静脉炎患者

在输注浓度高药物或静脉本身易刺激时形成静脉炎,经过几个患者亲身试验,美肤康的效果极佳。

5 血管脆弱的患者

穿刺时不能用力过猛,硬化的血管应尽量避免使用,选择较小针头缓慢进针,有时还是会在皮下形成小血肿,但如果放开液体后血肿不再增大,此处还可继续使用。拔出针后针口不易愈合,可用碘伏棉签消毒并按压数分钟防止感染。

6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在距离静脉穿刺点约1cm处轻柔进针,并同时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上下端,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25~30°角刺入后,再顺着静脉方向刺入静脉血管,此时针管里就会呈现暗红色回血。切记小儿静脉操作的原则:宁浅勿深,宁慢勿快,有效固定 (这里我们用弹力帽) 。

参考文献

[1]崔玉焕, 王旭平.特殊患者静脉穿刺经验[J].家庭护士, 2007, 15.

上一篇:数控技能训练下一篇:调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