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肿瘤

2024-08-09

小儿肿瘤(共7篇)

小儿肿瘤 篇1

小儿纵隔肿瘤为儿科常见肿瘤,国外有学者报道约占小儿肿瘤的7%[1],病理类型较多包括胸腺肿瘤、淋巴瘤、支气管囊肿、畸胎瘤、胸腺瘤、心包囊肿、神经源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纵隔所处位置特殊,肿瘤在其内生长容易对气管和心脏大血管产生压迫症状,引起相关呼吸和循环系统临床症状,但无症状的纵隔肿瘤亦较多。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外科手术为主要手段。本研究对手术治疗及病理诊断的小儿纵隔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手术治疗及病理诊断的小儿纵隔肿瘤43例,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2个月~13岁,平均(4.8±3.67)岁;体重5.5~57.0 kg,平均(18.30±10.71)kg。临床首发症状:咳嗽8例(18.6%),发热8例(18.6%);胸痛、胸闷8例(18.6%);检查复发2例(4.7%);其他症状8例(18.6%),包括右上肢体皮温降低1例(2.3%),颈部肿块1例(2.3%),阵发性头痛伴呕吐1例(2.3%),发现心脏杂音伴咳嗽1例(2.3%),白血病化疗期间并发后纵隔肿块1例(2.3%),背痛1例(2.3%),眼睑及颜面部水肿1例(2.3%),自幼发现肿块8年1例(2.3%);无临床症状9例(20.9%)。

1.2 胸片与CT表现

胸部正侧位片可以初步确定肿瘤的部位、形状和大小。因为原发性肿瘤来源于纵隔中不同的组织,有其各自的好发部位,在术前的初步诊断对术前准备和手术思路有较大的帮助。CT对本病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横断面不重叠,易观察肿瘤的部位、范围和解剖层次及密度,除了有准确的定位和一定的定性价值外,结合CT值,还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明确肿瘤有无向外侵润及转移。全组患儿均行胸片和CT检查,部分患儿行增强CT扫描,增强CT可进一步显示肿瘤范围、内部结构及其与气道、大血管、胸壁关系。三维重建后肿瘤更为直观,为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1.3 手术方法与并发症

手术治疗前参考CT的定位,结合术前肿瘤性质良性或恶性可能的预测,决定胸部手术的径路及范围。上纵隔和前纵隔肿瘤可选择胸骨正中切口、前外侧切口和右侧腋下纵切口,但正中切口不作为首选。后纵隔肿瘤可根据肿瘤位置来选择患侧的后外侧肋间切口径路,肋间隙位置可根据肿块上、中、下的范围而定。在小儿一般不需作肋骨切断,撑开器可以将上下肋骨撑开,手术视野暴露较满意。全组患儿正中切口5例,前外侧切口13例,右侧腋下纵切口6例,左后外侧切口11例,右后外侧切口8例。全组术后渗血1例,术后4 h胸腔引流液共300 m L,给予止血,输注红细胞1单位、血浆100 m L治疗后,未再渗血,第4天拔出胸引管;肺不张2例,雾化吸入,拍背吸痰,鼓励患儿咳嗽后肺复张。没有复张性肺水肿发生,但有其他文献报道有该并发症均发生[2,3,4]。

2 结果

43例患儿中恶性肿瘤19例(44.2%),良性肿瘤24例(55.8%)。以节细胞神经肿瘤最多9例(20.9%),其次为成熟畸胎瘤5例(11.6%)和神经母细胞瘤4例(9.3%),余为其他散发病例类型;以后纵隔最多15例(34.9%),其次为前纵隔12例(27.9%)和上纵隔11例(25.6%),中纵隔5例(11.5%)最少。详细情况见表1。

完整切除肿瘤22例(51.1%),其中包括与神经外科合作切除侵入椎管内肿瘤2例,与头颈外科合作切除侵入颈部肿瘤2例。未完整切除肿瘤20例(46.5%),行活检术1例(2.3%)。术后随访2个月~3.5年,良性肿瘤术后恢复较好,其中1例淋巴管瘤复发。15例恶性肿瘤转入血液科化疗,病情控制较好;1例放弃治疗,出院后3个月死亡;2例放弃化疗后失访;1例术后回当地医院化疗,目前病情平稳。

注:“-”表示无数据

3 讨论

3.1 临床症状

纵隔肿瘤为胚胎组织残余所形成的异常组织或来至纵隔组织的原发或转移性肿瘤。其发病年龄为出生至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纵隔内组织和器官较多,胚胎组织来源多样,故纵隔肿瘤来源和类型较多,全组43例,共计有22种病理类型,且病理类型与其他文献报道也有所不同[3]。有文献报道小儿各类纵隔肿瘤各类神经源和淋巴性肿瘤居多[5]。与本研究结果有所差异,考虑与样本量有关系。临床表现出现多样性。从X线检查偶发的无症状到侵袭、挤压症状和全身症状均可出现。小儿胸腔容量小,故更易出现症状,常见症状为胸痛、胸闷、咳嗽、发热。尤其是前纵隔肿瘤压迫气道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端坐呼吸和喘鸣等呼吸系统症状[6]。全组咳嗽8例,发热8例;胸痛、胸闷8例;亦有其他表现,如本组有压迫上腔静脉、头面部出现水肿症1例,右上肢体皮温降低1例,颈部肿块1例,阵发性头痛伴呕吐1例,发现心脏杂音伴咳嗽1例,白血病化疗期间并发后纵隔肿块1例,背痛1例。没有临床症状9例。所以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性,临床工作中不明原因非典型症状应考虑到本病。

3.2 检查与诊断

纵隔肿瘤大多应用胸部X平片首先发现,现在影像学发展日新月异,但X平片仍未被淘汰,由于其价格低廉、检查快捷和辐射小的优点,也是儿童肿瘤术后随访的主要手段[7]。胸部X平片可以发现和了解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有文献报道其准确率可达93%[8]。CT检查可准确显示纵隔组织相互关系,并明确病变部位范围、解剖层次及密度。可据组织密度鉴别囊肿、脂肪性、血管性、骨性及钙化点,从而对肿瘤定性,可确定有无侵润及淋巴结转移,利于手术范围的评估。全组患儿均行胸部X平片和CT扫描。超声可了解肿瘤部位、大小囊性或实性,全组患儿有3例使用。磁共振多方位成像,可清楚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可清楚显示肿瘤与椎体、椎间孔的关系,以及对脊髓有无压迫。3.0 T的磁共振应用于临床后,对纵隔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作用[9]。全组行磁共振检查5例。这几种检查均可靠,但CT带来的辐射较大,儿童CT检查放射剂量是普通X线平片的数十倍到数百倍[10]。原则上诊断要确切,又要对小儿损伤最小。磁共振检查较为安全,但镇静要求较高,在我院应用不多。综合各种检查结果,更好的为外科诊断、手术提供指导。

3.3 外科治疗

小儿纵隔肿瘤一旦发现,均应手术切除以明确病理诊断[11],以便进一步治疗。不同类型纵隔肿瘤处理方式和预后不尽相同。国外文献报道良性胸腺瘤预后良好,侵袭性胸腺瘤合并或不合并转移,放化疗生存率较高,完整切除可提高治愈率[12];不成熟畸胎瘤需要严密随访进展,恶性需要强化化疗及有效控制措施如手术或放疗以确保远期生存率[13];颈部纵隔淋巴管瘤术中不宜强求完整切除,残留囊腔敞向胸腔可减少术后复发[14]。术后处理方式影响术后远期结果,纵隔肿瘤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不同病理类型的纵隔肿瘤与发病部位、年龄有一定关系,辅助治疗方式、肿瘤部位均影响总生存时间[15]。笔者的原则是对于手术难以切除或侵袭重要器官、血管的恶性肿瘤,先行活组织检查,据病理诊断行化疗或放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切除,术后继续行化疗或放疗。但也有学者认为,术前放、化疗可能会改变肿瘤组织解剖结构,造成纵隔内组织坏死纤维化,增加手术难度,影响肿瘤的根治性切除[16]。对于巨大纵隔占位且有严重压迫症状的的患儿,应急诊手术切除肿块,延误手术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全组完整切除肿瘤22例,其中包括与神经外科合作切除侵入椎管内肿瘤2例,与头颈外科合作切除侵入颈部肿瘤2例。未完整切除肿瘤20例,行活检术1例。术后随访2个月~3.5年,良性肿瘤术后恢复较好,1例淋巴管瘤复发。15例恶性肿瘤入血液科化疗,病情控制较好;1例放弃治疗,3个月后死亡;2例放弃化疗后失访;1例术后回当地医院化疗,目前病情平稳。但全组随访时间较短,均在密切随访中。手术切口选择要遵循术野暴露好、生理干扰小、易于扩大的原则。全组采用常规手术切口治疗。近年胸腔镜手术及其辅助下的小切口微创手术发展较快,术后患儿恢复快、痛苦小。国外报道合并肺或纵隔损害的肿瘤应用微创手术治疗安全、有效[17]。国内报道应用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良性、囊性纵隔肿瘤可行且安全有效[18]。

综上所述,小儿纵隔肿瘤临床可无特异性症状,胸部X片及CT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确诊依赖病理诊断。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前应评估患儿临床症状、肿瘤形状、大小、部位及全身情况,制定相应手术方案。

摘要:目的 总结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特征,探讨外科诊治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手术治疗及病理诊断的小儿纵隔肿瘤43例,分析其病理学类型、发病部位、诊疗方法、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43例患儿中恶性肿瘤19例(44.2%),良性肿瘤24例(55.8%)。以节细胞神经肿瘤最多9例(20.9%),其次为成熟畸胎瘤5例(11.6%)和神经母细胞瘤4例(9.3%);以后纵隔为最多15例(34.9%),其次为前纵隔12例(27.9%)和上纵隔11例(25.6%),中纵隔5例(11.5%)最少。完整切除肿瘤22例(51.1%),未完整切除肿瘤20例(46.5%),行活检术1例(2.3%)。临床首发症状为咳嗽8例(18.6%),发热8例(18.6%),胸痛、胸闷8例(18.6%),无临床症状9例(20.9%),外院术后复发2例(4.7%),其他症状8例(18.6%)。胸部X平片可以初步确定肿瘤的部位、形状和大小,胸部CT对本病具有准确的定位和一定的定性作用。术后随访2个月~3.5年,24例良性肿瘤术后恢复较好,1例淋巴管瘤复发。15例恶性肿瘤转入血液科化疗,病情控制较好;1例放弃治疗,出院3个月后死亡;2例放弃化疗后失访。结论 小儿纵隔肿瘤临床可无特异性症状,胸部X片及CT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确诊依赖病理诊断。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前应评估患儿临床症状、肿瘤形状、大小、部位及全身情况,制定相应手术方案。

关键词:小儿,纵隔肿瘤,诊断,治疗

小儿肿瘤术前术后的护理探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小儿小儿肿瘤术患者, 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分为观察组 (A组) 与对照组 (B组) 。这些患儿全部经过B超、腹部CTA检查都没有发现肝、肺转移, 肿瘤的直径为3.2~18cm。其中48例为恶性, 12例为良性;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11岁, 平均年龄为 (4.9±1.1) 岁;男35例, 女25例, 男女比例为7:5。患儿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腹痛、消瘦等。以上患儿全部行全麻插管, 选取平卧位, 进行腹部横切口, 40例为肿瘤完整切除者, 20例为肿瘤部分切除者。

1.2 方法

对照组 (B组) 行基础护理措施, 观察组 (A组) 行整体护理, 具体措施为:①制定一套完善的护理方法。患儿在进行手术治疗前, 由本科室的护士长组织主治医生、专业护士为其制定一套整体护理方案分为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 组织护理人员, 同时制定应急方案, 在危急情形下应用[1]。②术前护理。护士应当协助医认真做好各项的检查工作, 为进一步的确诊做好准备工作;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 对于腹部肿物比较大的患儿, 应当保证他们绝对的卧床休息;对于颈部肿物有压迫气管影响呼吸的患儿, 应当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必要的时候进行气管切开术;对于出现肿瘤压迫而导致的便秘、尿潴留的患儿, 应当给予仔细地对症处理;对于骶尾部畸胎瘤的患儿, 应当对其做好肠道上的准备, 患儿在手术前口服抗生素、灭滴灵等, 手术当天的清晨要清洁洗肠[2]。③术后护理。术后做好各项检查工作, 尤其要关注心电图的变化;做好引流的工作, 充分展开患儿的四肢, 仔细固定各种各样的引流管, 避免因患儿的移动致引流管脱落;观察患儿的呼吸, 对于颈部肿瘤术后的患儿, 应当及时清除患儿的呼吸道上的分泌物, 尽量保持患儿呼吸道的顺畅;患儿在麻醉清醒之后, 依照患儿的不同手术部位, 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卧位, 如骶尾部肿瘤患者选取俯卧位, 同时还防止伤口感染事件;对于胃肠减压的患儿, 要保障患儿的胃肠减压的顺畅, 每2 h要通管1次, 并详实记录引流量及其性质, 严密观测患儿是否发生腹胀的现象;对于留置尿管的患儿, 应当时刻保保障管引流的顺畅, 做好会阴部的护理;对于因伤口引流或者腹腔引流的患者, 首先要保障引流管的通畅, 对于出现的异常现象, 立即通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心理辅导, 劝导他们安心接受医院的治疗[3]。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计量的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护理之后, 两组患儿均取得一定的护理效果。平均住院时间上, 观察组为 (6.9±1.4) d, 对照组为 (8.2±1.5)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疾病知识通晓率上, 观察组为96.7%, 对照组为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护理满意度上, 观察组为100%, 对照组为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平均住院费用上, 观察组为 (7161.9±51.4) 元, 对照组为 (8025.5±61.5) 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3 讨论

小儿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 常采取手术治疗, 由于手术治疗的创伤大, 因患儿年龄幼小、免疫力低, 术前容易引发患儿及家长恐慌情绪, 术后也比较容易发生并发症等现象。对此, 需要对其开展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方案, 这样才能够提高患儿的治愈率、生存期限等。

在对患儿采取术前、术后的整体护理之时, 还需要对其展开专题性护理, 如健康指导, 患儿在术后, 身体遭受严重创伤, 肢体功能受损严重, 对此, 应当对其开展自主运动训练。术后, 患儿的肢体肌力逐渐恢复起来以后, 临床护士应当抓住最有利时机, 辅导患儿开展自主运动训练, 例如站、立训练, 洗脸、擦毛巾, 扶桌等训练, 当患者基本上掌握以上技巧, 并且恢复较好时, 可以继续指导他们步行训练等[4]。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后, 应当做好各项健康指导, 首先要预防患儿出现感冒或传染性疾病, 对于恶性肿瘤患儿, 要定期来医院进行化疗, 对病情出现较大波动的患儿, 应当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 送进医院接受治疗[5]。心理护理也很重要, 由于小儿肿瘤是一个恶心疾病, 对患儿及家长而言, 都是一个重大的心理打击, 不仅需要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 还受到心理的煎熬, 为此, 护士应当积极与患儿及家属沟通, 与其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 为其排忧解难, 安抚其狂躁、抑郁的的情绪, 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等。

综上所述, 对小儿肿瘤术患者采取整体护理措施, 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平均住院时间、提高疾病知识通晓率及护理满意度, 同时还可以减少住院总费用, 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非常值得各医院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秀瑜, 曾金玲, 钟华英, 等.小儿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12 (8) :163-164.

[2]Mi Sook Sung, Gyung Kyu Lee, Heung Sik Kang, et al.Sacrococcygeal chordoma:MR imaging in 30 patients[J].Skeletal Radiology, 2005, 14 (2) :247-248.

[3]张忠玲, 王慧琴.小儿肝脏肿瘤切除术15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18 (5) :263-264.

[4]钟秀珍, 陈丽欢, 邓丽芳.一例小儿后颅窝巨大髓母细胞瘤切除手术护理配合[C]//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 (中册)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65-266.

小儿肿瘤 篇3

关键词:儿科,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PRT) 是指起源于膈平面至骨盆入口腹膜后间隙的间皮组织、神经组织及胚胎残留组织的肿瘤, 不包括腹膜后器官肿瘤及转移性肿瘤。因解剖位置深、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早期诊断不易, 患者就诊时肿瘤常较大, 多已累及周围脏器, 导致治疗困难, 术后复发率高。2005年1月—2009年3月, 我院经手术证实腹膜后肿瘤26例, 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6例, 男16例, 女10例;年龄4个月至7岁, 平均3.5岁;依据主要临床表现:腹部包块23例, 腹痛16例, 腹胀13例, 3例体检中发现, 排便困难2例。术前B超或CT提示肿瘤位于左肾内侧6例, 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6例, 胰头下方及右肾内下4例, 右附件区2例, 左侧附件区3例, 肠系膜上动静脉旁5例。其中8例良性病例, 18例恶性病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采取适宜的经腹纵形切口, 包括正中切口、旁正中切口及腹直肌切口, 均行完整肿瘤切除术。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8例良性病例皆完整切除, 切除率100%。18例恶性病例中, 16例完整切除, 切除率88.9%, 2例未能完整切除肿瘤, 主要原因为肿瘤腹腔内播散或广泛侵润包裹重要血管及脏器, 治疗后无手术死亡病例。

2.2 远期疗效

26例中失访8例, 随访18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18年, 平均12个月。8例良性肿瘤病例随访至今仍健在, 未见复发。本组18例恶性肿瘤中, 2例不能切除者皆在6~15个月内死亡, 死亡率为12.5%。

3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imaryretroperitonealtumor) 系指来自腹膜后间隙的各种软组织肿瘤, 但不包括腹膜后脏器的肿瘤。除淋巴瘤外, 应行手术切除。但因症状模糊且出现较晚, 不易早期诊断, 确诊时病症已较晚, 故手术很困难, 死亡率较高。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位置深, 生长缓慢, 多数肿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 有完整的包膜, 故绝大多数早期无明显症状, 只有当瘤体较大, 压迫、推挤周围组织器官时才会引起相应的症状。本组病例主要的首发症状为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不过因后腹膜间隙大, 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 就诊时肿瘤多已长得较大, 故可出现腹部一侧或全腹胀满感, 呼吸受限等。肿瘤压迫腹腔脏器和组织, 可产生相应的症状, 如胃、肠及泌尿系压迫刺激症状, 较重者可出现腹部、腰背部、会阴及下肢疼痛或相关神经支配区域皮肤知觉减退、麻木等症状, 还可能出现阴囊、下肢水肿, 腹壁静脉曲张及尿毒症等症状。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血管、淋巴管、神经组织以及残留的胚胎组织, 不包括原在腹膜后的各器官, 如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至肿瘤发展到一定时期, 可出现恶病质。由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 辅助检查尤其是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非常重要。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病理组织学分型和手术指征的把握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不过CT值差异明显, 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 对CT无法明确诊断的腹膜后肿瘤可选择行软组织分辨率更高的MRI检查。B超检查可以判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肿瘤成分 (囊性、实性或囊实性) 、大小、活动度等情况。

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不少腹膜后肿瘤可完整地进行手术切除, 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有的腹膜后肿瘤能否切除, 需经术中探查后方能确定是否能完整切除或部分切除及联合切除。另外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如备血、肠道准备、血管吻合材料和特殊器械等的准备。对肿瘤进行正确的评估, 如肿瘤的良恶性、来源、侵犯范围、能否切除等。选择合适的切口, 且切口长度要足够, 显露要好。宜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手术力争完全彻底, 减少复发率。有邻近脏器受侵者, 可考虑行肿瘤与受累脏器联合切除;如遇到不能理想切除时, 可行部分切除。另外, 恶性肿瘤切除后, 应辅以化疗、放疗和免疫等综合疗法。

参考文献

[1]黄斌, 赵纪春, 马玉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 15 (8) :607-608.

[2]张业伟, 严栋梁, 卢思聪, 等.累及下腔静脉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8, 23 (10) :798-799.

[3]肖波, 潘小季, 易旭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8 (5) :547-549.

[4]王亚农.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再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4) :265-268.

[5]张晓鹏, 张晓燕.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07例治疗与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4) :252-256.

小儿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 篇4

关键词:超声检查,小儿,甲状腺肿瘤

小儿甲状腺肿瘤无论良性, 还是恶性发病率均较低, 多半是无意中被发现, 临床上将甲状腺腺瘤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舌管囊肿等时有发生, 而且触诊也难以区分良性与恶性甲状腺肿瘤, 我们应用彩色超声检查, 旨在通过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超声表现特点, 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 住院患儿, 并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男4例, 女11例, 年龄6~15岁, 平均年龄11.5岁。病史从1周~6年, 良性11例, 恶性4例。术前诊断结甲3例, 甲状舌管囊肿2例, 超声及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腺瘤及腺瘤囊性变。

1.2 方法

应用Nas-1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线阵式探头, 频率5~7.5MHz, 患儿平卧位, 充分暴露颈部, 沿颈前甲状腺区域纵、横切, 必要时斜切, 清晰显示病变区, 并描述其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 以及边界是否清楚, 同时了解周边及其内部血流情况和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

2 结果与超声图像表现 (表1)

2.1 甲状腺腺瘤11例, 肿物长径1.5~5.0cm, 前后径1.3~3.3cm, 两者之比值约1.0~2.0cm. (≥1.0) 。左侧叶5例, 右侧叶5例, 峡部1例, 边界清楚, 7例内部回声为中等或低回声4例, 呈囊实混合性, 其内部分呈中等回声, 低回声或高回声, 少部分或大部分呈无回声, 有者伴细分隔。4例肿物周边及或内部引出较丰富血流信号。病理切面呈粉白色, 质软、胶冻样7例, 呈囊实性, 内容物为褐色粘液者4例。

2.2甲状腺癌4例, 肿物长径2.8~3.6cm, 前后径2.4~3.5cm, 两者之比值0.85~1.1 (≤1.0) , 但其中1例比值为1.5, 肿物呈圆形, 分叶形或不规则形, 边界不清楚, 或部分清楚, 未显示包膜样回声, 1例周边呈低回声, 中央呈密集点状强回声, 3例呈不规则强弱不等回声, 其内大部分呈不均质低回声, 少部分呈强回声, 分布不均, 并可见不规则的液性区, 3例周边及内部血流较丰富, 与原发灶回声相似。病理结果为1例滤泡及乳头状混合型, 有砂粒体形成, 3例为乳头状癌, 切面呈灰黄色, 质韧, 1例硬如骨头。

3讨论

小儿甲状腺腺瘤和癌均属少见, 文献报道发病率仅占2.4%多数是恶性, 但本组中以甲状腺腺瘤居多 (11例, 约73%) , 甲状腺癌少 (4例, 约27%) , 女孩 (10例) 多于男孩 (5例) 与报道一致, 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虽然有交叉现象, 但是通过仔细扫查, 认真观察肿物的大小、形态, 边界及内部回声的特征, 是能够区分良恶性的, 尤其是肿物内部出现砂粒体的强回声光点, 颈部淋巴结肿大, 并且回声与甲状腺内肿物相似, 肿物生长快, 对恶性甲状腺肿瘤的超声诊断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钧澄, 李桂生.现代小儿外科治疗学[M].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3:102.

[2]钱蕴秋.超声诊断学[M].陕西: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2:178.

[3]夏焙, 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9.

[4]吕珂, 姜玉新, 张缙熙, 等.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3, 12 (5) :287.

[5]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236.

小儿肿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近5年间小儿脑肿瘤患者26例, 其临床、影像、病历资料完整。26例患者中男11例, 女15例, 年龄2岁~10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抽搐及肢体无力。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做CT平扫和增强扫描, 采用GE Synergy螺旋CT机, 层厚、层距5 mm~10 mm, 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300 mg I/m L) , 按1.5~3.5 m L/kg体重计算, 总量不超过100 m L, 静脉团注后快速动态扫描。

2 结果

26例病例中, 共发现星形细胞瘤11例, 髓母细胞瘤7例, 室管膜瘤3例, 颅咽管瘤5例。

2.1 星形细胞瘤

其中Ⅰ级为良性, Ⅱ级为良性过渡, 共有7例;Ⅲ级、Ⅳ级为恶性, 共有4例。Ⅰ级、Ⅱ级星形细胞瘤均呈脑内低密度影, 实性与囊性相混合, 2例有钙化;边缘都不清楚;1例可见瘤周水肿;增强可见囊性部分无强化, 实性结节可见强化。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密度不均匀, 全部未见钙化, 边缘都不清楚, 3例有瘤周水肿;增强均明显强化。

2.2 髓母细胞瘤

典型者6例:平扫示颅后窝中线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高密度, 多较均匀, 5例有较小的囊变区和坏死区, 大片出血者未见。边缘较清楚, 病灶周围环绕低密度水肿带较少;占位效应:脑干向前推移, 第四脑室前移可呈弧线形变扁;钙化:1例可见斑点状钙化;5例伴幕上脑室明显扩大;增强:呈均匀一致的中等至明显强化。不典型者1例:位于颞叶;有较多囊变、钙化;轻度强化。

2.3 室管膜瘤

2例位于幕下第四脑室, 1例发生于右颞顶叶交界内。2例等或稍高密度, 1例混杂密度;增强: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整, 边缘光滑, 周围无水肿, 密度均匀, 2例有斑点状钙化和小囊变。1例位于脑实质:不规则形状, 见大囊变及不规则钙化区, 周围有水肿带。2例伴有脑积水。

2.4 颅咽管瘤

位于鞍上和 (或) 鞍内肿块, 囊肿型4例, 实质型1例。5例囊壁或实质性肿块均有钙化, 呈斑片状、点状或弧线状、蛋壳化。1例肿瘤突入第三脑室, 可引起左右侧脑室扩大。增强:囊壁或实质性肿块呈环形或团块状强化。

3 讨论

星形细胞瘤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 占小儿原发性脑肿瘤的30%~50%。主要症状为颅高压症状, 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行走不稳。Ⅰ级、Ⅱ级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蚓部, 很少发生恶变, 生长缓慢, 预后较好。脑内低密度影, 钙化:约占1/4;边缘:多不清楚;瘤周水肿:90%无;增强:囊性部分多无强化, 但实性结节可强化[1]。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胶质瘤 (Ⅳ级) 。近年来认为其由原始神经干细胞演化而成, 此类细胞有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本病好发于后颅窝, 第四脑室顶上方的小脑蚓部, 来源于后髓帆中向外颗粒层分化的室管膜增殖中心的原始细胞。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复视和视力减退。查体视盘水肿、眼球震颤、轮替运动障碍、闭目难立、斜颈和展神经麻痹[2]。典型者平扫示颅后窝中线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CT呈高密度 (有人认为是鉴别诊断最可靠的影像学特征) 多较均匀, 内有较小的囊变区和坏死区, 大片出血者少见。边缘较清楚, 病灶周围环绕低密度水肿带, 水肿程度轻;占位效应:脑干向前推移, 第四脑室前移可呈弧线形变扁;钙化:10%~15%可见斑点状;80%~9O%伴幕上脑室明显扩大;增强:均匀一致的中等至明显强化。

不典型者:部位不典型;有较大囊变、钙化;轻度强化, 甚至无增强。

室管膜瘤幕下占60%~70%, 特别是第四脑室, 1/3发生于脑实质内。好发部位依次为第四脑室、侧脑室、第三脑室和导水管;脑实质以顶、颞、枕叶交界处为好发部位。其症状根据肿瘤发生的不同部位而异, 一般均有颅内压增高症状。位于第四脑室的肿瘤病程较短, 位于侧脑室者, 病程较长[3,4]。

颅咽管瘤脑室内或以脑室为中心:CT呈等或稍高密度, 或混杂密度;增强: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形态多不规则, 边界不整, 边缘光滑, 周围无水肿, 密度均匀, 可有斑点状钙化和小囊变。脑实质:以不规则形为主, 常见大囊变及不规则钙化区, 周围有水肿带。脑室肿瘤常伴不同程度的脑积水。颅咽管瘤好发于鞍上池、鞍区和第三脑室, 占鞍上肿瘤的50%, 约70%的病变同时累及鞍上和鞍内, 20%为鞍上, 10%为鞍内;25%可伸展到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主要症状为头痛、视觉障碍及内分泌症状[2]。囊肿型占80%~90%, 实质型约占10%左右。囊壁或实质性肿块钙化占80%~90%, 呈斑片状、点状或弧线状、蛋壳化。肿瘤突入第三脑室, 可引起左右侧脑室扩大。增强:囊壁或实质性肿块呈环形或团块状强化。

参考文献

[1]叶滨滨.儿科影像诊断与临床———头颅与神经系统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313-326.

[2]潘恩源, 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4-71.

[3]李松年, 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173-181.

小儿肿瘤 篇6

关键词:误诊,急性阑尾炎,小肠肿瘤蒂扭转

原发性小肠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低,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现,亦无较理想的有效检查方法,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误诊率高。我科近期收治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小肠肿瘤蒂扭转患儿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5岁,主因腹痛、呕吐伴发热1天收住。1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痛部位为脐周,阵发性加重.6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含胆汁,伴有发热.最高体温39.08℃,无腹胀、腹泻、血便等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阑尾炎.建议转院。我院行超声检查提示阑尾区未见明显包块及渗液,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13.00*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1%。查体:体温37.8℃,脉搏92次/分,呼吸28次/分。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脐部正常,未见渗液,腹式呼吸存在。腹部柔软,未触及明显包块,全腹压痛,以右下腹为重,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叩诊鼓音,肝浊音界存在,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4肋间.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扣痛,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腹部血管杂音。入院后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3.76*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5%。血生化提示:钾3.97mmol/L.钠129.4mmol/L,氯96.0mmol/L,总二氧化碳21.1 mmol/L。入院诊断为:腹痛待查:急性阑尾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阑尾未见明显充血肿大,探查小肠距回育部15cm肠系膜对侧有一小肠肿瘤,约2.0*2.0*1.5cm大小,有一蒂,约0.2cm,扭转坏死,遂行小肠肿瘤切除术,于肿瘤蒂根部切除.未达肌层,用5-0可吸收线缝合浆膜层。术后患儿恢复顺利,于术后等7天拆线出院。术后病理提示:小肠肿瘤考虑为血管、纤维组织瘤样增生。患儿随访至今未见异常。

2 讨论

小肠的长度占整个胃肠道的75%,但小肠肿瘤的发生率仅占胃肠道肿瘤的2%,其中恶性肿瘤占75%[1]。小肠肿瘤临床表现多变而缺乏特异性.约20%的病例可以没有临床症状.而是在做其他腹部手术时被发现。临床上报道的小肠肿瘤多见于成年人及老年人,罕见于儿童。且该患儿小肠肿瘤位于小肠系膜对侧缘,发生蒂扭转,以腹痛、呕吐、发热就诊,无血便、腹部包块等不适,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难以鉴别,造成本例患儿误诊。

原发性小肠肿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率低、误诊率高。有文献报道其误诊、漏诊率高达70%~90%[3,4]。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贫血为最常见临床表现。对于常规行胃镜,结肠镜、钡灌肠检查结果阴性的不明原因出血、腹痛患儿,应想到小肠肿瘤可能,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腹部ECT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尤其是出血时诊断率更高。近年来胶囊内镜的开展提高了小肠肿瘤的诊断率。特别是推进式双气囊小肠镜的应用不仅可以很直观的发现小肠肿瘤的病变部位.还可以进行活检,极大地提高了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但肠镜无法检出位于小肠浆膜层的肿瘤。腹部超声、CT及核磁检查可发现腹部包块,不仅能显示腹部包块于肠管的关系,还可以了解病变,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为手术指征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腹腔镜能够从肠腔外对Treitz韧带以下小肠进行探查.更为直观,从而弥补了双气囊小肠镜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不足,且腹腔镜还可以在明确诊断同时对小肠肿瘤进行切除,成为诊断小肠肿瘤的重要手段。

本例患儿术前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可能与肿瘤位置距回盲部较近,为浆膜外发生蒂扭转,以腹痛、发热为主,且小肠肿瘤在儿童罕见,对本病认识不足,未进行CT及核磁等进一步检查。但本病的最终确诊要靠病理检查结果。目前手术治疗是小肠肿瘤唯一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对于性质不明肿瘤,术中冰冻病理切片可帮助我们选择手术方案。良性肿瘤可行肿瘤或局部肠管切除,恶性肿瘤以根治性切除为首选。建议可辅助服用抗肿瘤中成药治疗,例如抗癌平丸,西黄丸,微麦宁胶囊等,成药毒副作用低且药效较佳,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用中成药.辅助治疗癌症。

总之,小肠肿瘤发病率低,特别是儿童小肠肿瘤实属罕见.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术前的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可能对小肠肿瘤有,一定帮助,但大多数小肠肿瘤则由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要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一旦高度怀疑小肠肿瘤,手术探查可为理想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朱华.10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分析,江苏医药,2014,40(2),238-239.

[2]徐波.小肠肿瘤误诊误治原因分析[J].现代医院2008,8(1):39-40.

[3]Jemal A,Siegel B,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2008[J].CA Cancer J Clin,2008,58(2):71-96.

小儿肿瘤 篇7

优质服务是以患者为出发点, 护理人员承担起对患者护理的责任, 对患者实行优质的个体化服务, 这与对小儿恶性实体肿瘤的化疗原则不谋而合。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我院进行化疗的恶性实体肿瘤的40例患儿, 在化疗期健康教育中实施优质服务进行分析探究其临床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我院进行化疗的恶性实体肿瘤的40例患儿。其中男17例, 女23例, 年龄75 d至11岁。40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中, 0~4岁21例, 5~10岁13例, 10岁以上6例。这40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中神经母细胞瘤12例, 肾母细胞瘤9例, 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与恶性淋巴瘤各4例, 腹腔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胰母细胞瘤各2例, 肝母细胞瘤与脑瘤各3例, 肝胚胎性肉瘤1例。

1.2 方法

对40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在2015年9月前围化疗期间进行健康教育时未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与2015年9月患儿在围化疗期间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

40例患儿在2015年9月前未实施优质护理健康教育中, 化疗期间4例出现口腔溃疡, 3例出现消化道反应, 4例出现骨髓抑制, 2例出现液体外渗, 并发症发生率为32.5%;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后, 1例出现口腔溃疡, 1例出现骨髓抑制, 并发症发生率为5.0%。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3.0%, 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恶性实体肿瘤围化疗期健康教育中应用后, 患儿家属满意度为100.0%。

2.3 患儿的住院费用以及治疗配合度比较

在实施优质服务护理前患儿的住院费用是 (3497.6±417.3) 元, 治疗配合度是93.0%;在患儿住院期间, 健康教育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之后, 患儿的住院费用是 (2136.7±275.4) 元, 治疗配合度为100.0%。

3 讨论

在恶性实体肿瘤患儿初次入院时, 主管护士就热情地接待, 减轻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从而对医院产生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除此之外, 对于患儿家属应该进行健康教育, 可分为三个阶段, 具体如下:

3.1 化疗前的健康教育

在患儿进行化疗之前, 负责护士对患儿的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 从而了解患儿的经济情况, 提高家属对小儿恶性实体肿瘤化疗知识方面的了解以及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信心, 给患儿家属“吃一颗定心丸”, 从而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3.2 化疗中的健康教育

患儿在化疗过程中, 由于会让患儿服用一些化疗药物, 在化疗过程中, 要密切关注患儿, 从而预防化疗后的并发症的产生。在患儿化疗后, 要给患儿家属细致讲解化疗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措施, 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化疗过程中药物的科学服用十分的关键。因此, 负责的护理人员要谨遵医嘱向患儿的家属讲解不同化疗药物的服用时间以及注意事项, 从而让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在化疗中,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在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1) 针对口腔溃疡的护理:在患儿服用容易引起口腔溃疡的化疗药物时, 要预先告知家属, 从而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 在化疗期间用软毛刷刷牙, 保持口腔清洁, 忌服用刺激性的食物, 多喝水。护理人员每天对患儿进行口腔检查, 并且用0.9%氯化钠注射液来进行口腔护理。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健康前有4例患儿出现口腔溃疡, 在优质护理健康教育后只有1例, 其他3例患儿都痊愈。 (2)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在化疗期间, 患儿由于服用抗肿瘤的药物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这种肠道反应影响患儿的食欲, 从而降低患儿在化疗中的耐受力。因此, 在化疗期间注意饮食, 并且服用一些控制恶心呕吐的药物。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健康前有3例患儿出现肠道反应, 在优质护理健康教育后患儿都痊愈。 (3) 骨髓抑制的护理:在化疗期间, 患儿的房间要进行消毒, 保持通风, 从而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并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健康前有4例患儿出现骨髓抑制, 在优质护理健康教育后3例患儿都痊愈。 (4) 液体外渗预防护理:静脉给药是化疗的主要形式[2], 对患儿进行药物静脉注射前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管道, 在静脉穿刺时, 要精确, 当渗漏时立即采取相对应护理措施。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健康前有2例患儿出现液体渗漏, 在优质护理后没有出现此类状况。

3.3 化疗后的健康教育

指导家属科学用药, 并且密切关注患儿的身体状况, 并且按时复查血常规, 如有异常及时返院就诊。并且叮嘱患儿在日常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定期电话随访。

在对患儿的护理过程中, 对患儿家属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健康教育, 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中将优质护理服务运用在恶性实体肿瘤围化疗期健康教育中, 能够有效地降低患儿在化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病率, 并且患儿的满意度高达100%, 因此, 将优质服务运用在恶性实体肿瘤围化疗期健康教育中, 值得在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对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恶性实体肿瘤围化疗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对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我院进行化疗的恶性实体肿瘤的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对这40例患儿在围化疗期将优质护理服务运用到健康教育前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将优质护理服务运用在恶性实体肿瘤围化疗期健康教育中, 能够使患儿在化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病率由32.5%降到5.0%, 并且患儿家属满意度有93.0%提高到100.0%, 患儿住院费用降低, 治疗配合度提高 (P<0.05) 。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增强健康教育在恶性实体肿瘤患儿化疗期间的效果, 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小儿恶性实体肿瘤,化疗期,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英姿, 王莉, 黄丽, 等.小儿恶性实体肿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系统护理[J].西部医学, 2014, 26 (12) :1717-1718, 1721.

【小儿肿瘤】推荐阅读:

小儿呕吐07-17

小儿胃炎10-21

小儿麻醉05-28

小儿气道06-05

小儿灌肠06-07

小儿哮喘06-09

小儿包皮08-11

小儿输液09-14

小儿泄泻09-19

小儿用药09-21

上一篇:十溴二苯醚下一篇:文化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