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炎

2024-10-21

小儿胃炎(共5篇)

小儿胃炎 篇1

幽门螺杆菌 (Hp) 是引起小儿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而小儿胃炎主要与患儿消化道方面疾病有一定的联系[1,2]。小儿胃炎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根除Hp的感染, 尽管目前治疗小儿胃炎的临床方法很多, 联合治疗也得到临床认证, 但是对于联合治疗的确切方案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本文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回顾分析, 探讨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小儿胃炎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本院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小儿胃炎64例, 符合2002年6月广州第四届全国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诊断标准[2]。研究将小儿胃炎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 观察组男女性别比15:17, 平均年龄 (8.5±5.5) 岁, 平均病程 (10.5±3.5) 个月, 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腹胀等临床症状;观察组男女性别比15:17, 平均年龄 (8.5±5.6) 岁, 平均病程 (10.2±4.2) 个月, 具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腹胀等临床症状。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替硝唑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3292) 联合阿莫西林 (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3021880) 口服治疗, 用药剂量是20 mg替硝唑+20 mg阿莫西林, 2次/d, 1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采取克拉霉素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8223, 生产企业: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联合替硝唑口服治疗, 用药剂量是15 mg克拉霉素+10 mg替硝唑, 2次/d, 1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症状。治愈:患儿的腹痛症状效果消失, 体征消失;有效:患儿的腹痛症状减少, 体征减少;无效:患儿的腹痛症状、体征没有改善。总有效率为治愈和有效的百分比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比较两组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为29例 (90.6%) , 对照组治疗有效25例 (78.1%)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均产生恶心、腹痛及纳差等不良反应, 均发生3例, 程度均较轻且未导致终止治疗现象,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胃炎是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和慢性炎症疾病, 常伴有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反应和上皮再生, 对患儿正常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程度影响[4]。为进一步提升小儿胃炎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主要选取经严格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的小儿胃炎64例, 并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予以对照组替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 以及观察组采用口服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方案, 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患儿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根据观察患儿的腹痛症状和体征, 研究显示对照组的治愈14例, 有效11例, 总有效率是78.1%, 观察组的治愈17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是90.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 表明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方案具有胃炎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原因为替硝唑对脆弱拟杆菌、消化球菌、厌氧菌等有较高活性, 通过抑制细菌的DNA代谢, 从而促使细菌死亡, 同时耐受性好疗程短, 临床中的不良反应较小。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是因观察组克拉霉素具有较好的酸稳定性, 吸收较好, 同时在体内的抗Hp较好, 胃黏膜获得浓度较高, 一般情况下Hp根除率可达54.0%左右[5]。而对照组采用治疗方式中的阿莫西林尽管杀灭Hp的作用较强, 不良反应也不明显, 但是其耐药菌却逐年增多, Hp的根治率明显下降,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同时,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恶心、腹痛及纳差等不良反应, 得出两组均出现3例轻微不良反应, 未出现严重导致治疗中断, 结果与相关理论与临床研究结果相符合, 证实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方案的用药安全性。关于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在小儿胃炎远期疗效,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 小儿胃炎采用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 治疗效果良好, 且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程度比较轻微, 具有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峻, 廖伟强, 邓慧延, 等.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当代医学, 2013, 16 (15) :45-46.

[2]鲁礼荣.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小儿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黑龙江医学, 2013, 11 (15) :20-21.

[3]李永红.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 2014, 7 (20) :31.

[4]苏航.观察分析替硝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小儿胃炎的临床效果.健康之路, 2013, 12 (10) :137-138.

[5]汤晓岚.观察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小儿胃炎的临床疗效.药物与临床, 2014, 9 (10) :265.

小儿胃炎 篇2

关键词:小儿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胃镜 病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80-02

小儿胃炎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抽取实习所在单位焦作市人民医院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96例小儿慢性胃炎及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96例慢性胃炎患儿中, 男53例,女43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8±3.7)岁。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相关诊疗标准[1],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7.1±3.9)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消化性溃疡相关诊疗标准[2],其中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溃疡1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5例。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中,共有14例患儿伴有合并出血症状。

1.2诊断方法

1.2.1纳入标准:1伴有不同程度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饱胀等临床症状,未合并其他全身性系统疾病;2入选患者无胃部、十二指肠等相关手术史;3通过临床症状及胃镜相关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1.2.2幽门杆菌感染诊断:采用尿素酶快速试剂对患儿进行检查,应用电子胃镜对患儿病变位置进行观察,在胃窦大弯侧距幽门3 cm左右位置取活组织,并将其置入试剂反应盒中,加入相应剂量试剂,观察5~10 min,红色显著者表示幽门杆菌呈阳性。

1.2.3幽门杆菌病理学检查:在对所选病例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在胃体及胃窦处分别去相关组织,将其送至常规病理检查。若快速尿素酶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均呈现阳性,则表明患儿存在幽门杆菌感染。

1.3治疗方法

1.3.1常规治疗: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对症治疗,包括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患儿血容量,进一步纠正休克症状,维持患儿机体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保持患儿呼吸顺畅,若患儿呼吸困难, 则立即给予吸氧处理。将患儿下肢垫高,以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量。 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开展对症治疗、输血治疗或输液治疗等。

1.3.2具体治疗: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中,共有14例患儿伴有合并出血症状,均通过常规胃镜检查发现。其中9例患儿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症状得到缓解。另外例患儿出血症状未有明显改善,后行胃镜治疗。采用1∶10000比例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对患儿出血位置进行反复冲洗,找出出血原因后,密切观察出血速度,在镜下为病灶划分等级。通过内镜钳将推送器送至内镜前端,对准病灶位置后,缓缓张开金属夹,并进行加压处理。收紧金属夹,同时开展断离,紧箍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确定病灶位置出血被完全止住后,观察止血夹在病灶黏膜处呈直立状态时,可结束胃镜治疗。

1.3.3幽门杆菌感染治疗:部分患儿存在幽门杆菌感染,为其服用奥美拉唑0.7~1.0 mg/kg,于晨起顿服,治疗时间为3~5 d。

1.4指标观察

1.4.1慢性胃炎判断标准。显效:炎症、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炎性反应消失;有效:炎性反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上述指标均为达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2消化性溃疡评价标准。显效:呕血、黑便,便血次数显著减少(或胃镜检查无出血现象,Hp检查呈阴性;有效:呕血,黑便、便血次数有所减少,胃镜下有少量出血,Hp检查呈阴性;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严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通过对症治疗后,96例慢性胃炎患儿中,71例显效, 19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7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中, 33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31%。

2.2 HP阳性率比较: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前,HP检查阳性例数为52例,阳性率为54.17%。治疗后,HP检查阳性例数为7例,阳性率为7.29%,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 <0.0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前,HP检查阳性例数为31例,阳性率为59.62%。治疗后,HP检查阳性例数为4例,阳性率为5.77%,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均属于常见消化道疾病,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现阶段,对儿童慢性胃炎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考虑可能与胃十二指肠发生动力性紊乱有关。胆汁能够改变胃黏液的性质,并破坏胃黏膜屏障。当十二指肠液(碱性)和胃液(酸性)中和后,会使得p H值接近中性,那么胰酶激活也能够引发胃黏膜损伤。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慢性炎症持续存在于胃部黏膜中。而出血是消化道溃疡疾病最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溃疡和坏死组织会不断破坏肉芽,并对血管管壁及周围组织产生压迫,进而引起出血。若未能及时处理出血症状,将随时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焦作市人民医院在开展临床诊疗工作中,首先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儿进行明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本研究共纳入96例小儿慢性胃炎及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实施常规治疗。针对合并出血患儿,采用胃镜在直视下对患儿出血位置进行有效止血,有助于出血位置血凝块形成,充分达到止血目的。另外为患儿服用奥美拉唑,奥美拉唑能够与胃黏膜壁细胞膜中的“H+-K+-ATP酶”有效结合,使病变细胞失去活性,同时能够对抗幽门螺杆菌,在胃部黏膜细胞中发挥持久抑酸功能,进而纠正患儿体内酸环境。

本研究结果显示,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7.29%,明显低于治疗前(54.17%),前后差异显著(P <0.0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5.77%,显著低于治疗前(59.62%),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一致[3],说明焦作市人民医院临床治疗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

总而言之,患儿入院后,要对其病情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并针对个体差异制定出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诊断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实习所在单位焦作市人民医院96例小儿慢性胃炎及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对症治疗,观察患儿治疗情况。结果 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7.29%,明显低于治疗前(54.17%),前后差异显著(P<0.0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5.77%,显著低于治疗前(59.62%),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临床要在对其进行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根据患儿实际病情,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为患儿预后良好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检查,出血

参考文献

[1]朱清芳.雷贝拉唑、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8(18):1142-1144.

[2]罗艺珍,甘耀,刘江.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杂志,2013,13(5):103-104.

小儿胃炎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门诊及病房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主要因饮食不当, 进食不洁饮食, 服用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所致以频繁呕吐为唯一就诊症状, 病程2~24 h, 无发热, 伴或不伴轻度脱水, 不能进食、饮水的患儿120例。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道梗阻、代谢障碍及体内毒素刺激、急性中毒、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急性肠炎等疾病所致的呕吐, 本组病例亦不包括晕车、晕船、神经官能性呕吐[3]。根据入院顺序,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0例, 其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1~12岁, 平均 (4.51±2.31) 岁;对照组60例,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1~12岁, 平均 (4.71±1.87岁) ,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自己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避免刺激食物和药物。观察组治疗方法予口服蒙脱石散剂:<2岁, 每次1/3~1/2袋, 兑水15~25 ml。3~5岁, 每次2/3袋, 兑水40 ml, 5~12岁, 每次1袋, 均为3次/d, 同时予家庭口服补液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为静脉滴注甲氧氯普胺, 0.15 mg/ (kg·d) , 总量不超过10 mg。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完成3 d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呕吐停止、饮食恢复;有效:呕吐减少 (每日减少50%以上) 、饮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无效:呕吐无改善甚至加重[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呕吐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率为90%, 显著高于对照组78.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药物副反应比较 蒙脱石散观察组无不良反应, 甲氧氯普胺对照组有锥体外系反应3例, 肌张力不全1例, 停药及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为小儿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以频繁呕吐为主要就诊症状的急性患儿较常见, 多由饮食不当或服用药物所致, 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5]。而呕吐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最常见症状, 也是家长最担心和最紧张的原因, 呕吐易致患儿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使患儿不能进饮、进食, 家属对呕吐高度关注, 往往要求静脉输液治疗, 部分医生盲目依从, 造成过度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 同时静脉用药更易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6]。

蒙脱石散对胃粘膜有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 蒙脱石散用温水调和空腹服下后, 可覆盖消化道, 选择性地与粘膜糖蛋白结合后覆盖于胃粘膜表面, 并使粘液的粘弹性内聚力增加、粘液层增厚, 从质和量两方面改善粘液;并增加胃内表皮生长因子、氨基己糖水平, 加速受损粘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再生[7]。蒙脱石散疗效可靠、安全、未见不良反应, 为目前儿科临床最常使用的胃肠粘膜保护剂, 广受医生及患儿家属推崇。蒙脱石散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8]。

该药治疗呕吐作用机制可能与口服该药进入胃内即粘附于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避免各种因素刺激损伤胃粘膜而达到止吐目的, 即使再呕吐亦不影响药物疗效。而其他止吐药口服后必须经过吸收进入血液才能发挥作用, 故呕吐对口服经过吸收进入血液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影响极大, 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无效。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是治疗呕吐传统的有效给药途径, 广泛被临床医生采用, 甚至被滥用, 但均为有创治疗, 且绝大多数药物严重副作用均发生于静脉及肌内注射给药[9]。

我院儿科单用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急性单纯胃炎所致频繁呕吐总有效率为100%, 且基本为口服1~2次即有明显效果, 疗效与静滴甲氧氯普胺组无差异。观察组无一例出现药物副作用, 而对照组有4例出现药物副作用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观察组无需留院输液观察, 方便患儿家属护理且费用仅为对照组的五分之一。综上所述, 临床对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所致呕吐可单用蒙脱石散剂口服治疗, 疗效可靠, 简单、安全、经济, 适于门诊及家庭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蒙脱石散剂对急性单纯性胃炎所致呕吐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就诊的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呕吐患儿共120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0例用蒙脱石散剂口服, 对照组60例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 蒙脱石散剂观察组:显效54例 (90%) , 有效6例 (10%) , 总有效率100%, 且无不良反应。甲氧氯普胺对照组:显效47例 (78.33%) , 有效8例 (13.33%) , 总有效率91.67%, 两组患者之间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有锥体外系反应3例, 肌张力不全1例, 药物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蒙脱石散剂对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呕吐疗效可靠, 经济、简单, 适于门诊及家庭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蒙脱石散,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呕吐,治疗

参考文献

[1]薛辛东.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50-251.

[2]廖清奎.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2-154.

[3]曹立杰, 李云兰, 刘云峰.思密达和联合用药治疗小儿胃炎的近期疗效比较.哈尔滨医药, 2002, 22⑴:75.

[4]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313-1318.

[5]尚拯.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60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1) :182-183.

[6]张灵洁.蒙脱石散在新生儿内科性呕吐中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1 (13) :55.

[7]程勤余.蒙脱石散粉剂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糜烂性胃炎疗效分析.中医临床研究.2011, 3 (17) :39-40.

[8]陈杰.思密达辅助治疗24例消化性溃疡效果观察.右江名族医学院学报, 2010, 32 (2) :154-155.

小儿胃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4年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炎患儿120例, 均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 且为单一胃炎, 无其他病症;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嗳气、食欲不振等;均符合胃炎的诊断标准。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3~12岁, 平均 (5.0±2.4) 岁;病程3~18个月, 平均 (6.5±2.8) 个月。对照组中男30例, 女30例;年龄4~14岁, 平均 (6.8±2.5) 岁;病程4~15个月, 平均 (7.0±3.4) 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时取3块胃窦部组织并进行活检。其中1块胃窦部组织行尿素酶试验, 通过加入p H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另外2块胃窦部组织以10%甲醛固定后行石蜡切片, 其中1块切片采用Giemsa染色法测定幽门螺杆菌含量, 直接观察胃黏膜表面定植的幽门螺杆菌;另1块切片行病理检查, 判断其特异性和敏感性, 如幽门螺杆菌鞭毛等。若上述两项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则为幽门螺杆菌阳性, 后通过临床诊断是否为慢性胃炎[4]。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西医治疗, 即予以奥美拉唑镁片 (洛赛克,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J20080097, 20mg×7粒×2板) 和阿莫西林 (羟氨苄青霉素, 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生产, 国药准字H44021518, 0.25g×10粒×5板) , 阿莫西林0.125g/次, 3次/d;奥美拉唑镁片10mg/d, 仅晨起后服用。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5],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12g、黄芩12g、党参12g、白芍8g、蒲公英12g、砂仁8g、白术8g、吴茱萸4g、黄连4g组成, 用水煎服, 1剂/d。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儿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嗳气、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情况, 治疗后30d对两组患儿进行胃镜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评定标准

(1) 临床表现评分[6]:0分:无厌食和剑突下压痛;1分:进食量减少<1/2, 剑突下重压疼痛轻微;2分:进食量减少1/2~2/3, 剑突下重压疼痛剧烈;3分:进食量减少>2/3或完全无食欲, 剑突下完全不能重压。 (2) 临床疗效[7]:痊愈:治疗后患儿临床表现评分为0分, 各项生活指标均正常, 胃镜检查示胃部炎症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 幽门螺杆菌转阴;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表现评分为1分, 病情有所好转, 各项生活指标趋于正常, 胃部炎症基本消失或改善, 幽门螺杆菌呈转阴趋势;有效:治疗后患儿临床表现评分为2分, 胃镜检查示胃部炎症未消失;无效:治疗后患儿临床表现评分为3分, 幽门螺杆菌检测无转阴趋势。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

观察组患儿幽门螺杆菌转阴50例 (83.3%) ;对照组患儿幽门螺杆菌转阴41例 (68.3%) 。观察组患儿幽门螺杆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1例 (1.7%) ;对照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5例 (8.3%)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往临床治疗时由于胃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未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且易反复发作, 导致疾病迁延不愈[8]。1983年Marshall等发现幽门螺杆菌, 并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的主要发病因素, 其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消化性溃疡病灶部位愈合、胃炎好转、降低复发率[9]。目前, 临床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胃炎的临床效果较好, 且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约为90%, 但随着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的升高, 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多。

中医辨证论治将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归属“恶食”“积滞”“腹痛”等范畴。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未发育完全、其形态大小和气血均处于成长阶段, 加之小儿平时摄入的乳类、蛋白质类食品较少, 食物干净程度差, 易受到外邪侵袭感染, 损伤自身脾胃从而致病[10]。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病机为脾胃不足, 临床表现为湿热邪毒侵袭。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主要以温脾健中、清热杀菌为主。半夏泻心汤由黄芩、半夏、蒲公英、党参、白芍、砂仁、白术、黄连、吴茱萸组成。黄芩、白术、党参有健脾益气的功效;砂仁有醒脾养胃的功效;白芍有缓解疼痛的功效;蒲公英和黄连有清胃中湿热、清热解毒的功效;吴茱萸则有温中的功效。吴茱萸与黄连配伍可寒温并用, 无寒凝之弊, 从而起到清胃热、祛寒温通的功效。诸药配伍可起到健脾益气、行气止痛、清热燥湿、和胃养胃的功效。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可缓解体征症状、调理脏腑、扶正祛邪、温中健脾、清热化湿, 可调养患儿身体功能, 且不易出现耐药性[11]。

本研究治疗的注意事项: (1) 阿莫西林使用前应详细询问患儿药物过敏史, 并进行药敏试验, 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2) 对疗程较长的患儿应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 依据皮试结果和身体状况慎重用药; (3) 小儿应在成人监护和医生指导下服用奥美拉唑镁片, 服用不得超过7d, 间隔用药不得低于2个月, 肝功能不全或血象不正常者应慎重用药;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时中药需按患儿病情发展适当调整, 当病情好转时可将药量减半。

上一篇:突出贡献下一篇:夹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