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胃炎

2024-10-20

儿童胃炎(精选8篇)

儿童胃炎 篇1

在临床医学上, 胃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腹痛以及呕吐等, 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病程一般较短, 但如果治疗不及时, 容易转变成为慢性胃炎[1]。儿童虽然不是胃炎的高发人群, 但是儿童由于年龄小, 免疫力较弱, 患上胃炎之后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 容易造成身体机能紊乱, 影响其生长发育。本文主要对儿童胃炎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儿90例, 将这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30例。90例患儿中男50例, 女40例, 年龄4~12岁, 平均7岁。中药治疗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5~11岁, 平均6岁。西药治疗组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11岁, 平均7岁。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6岁~12岁, 平均8岁。三组患儿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 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的患儿采用中药治疗, 中药配方:黄芪10g, 山药10g, 五味子10g, 鸡内金10g, 山茱萸5g, 山楂10g, 研磨成末, 冲服, 每日2次, 每次10g。并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加减;对西药治疗组的患儿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替硝唑200mg/次, 每天2次, 诺氟沙星0.5g/次, 每日3次, 地芬诺酯1片, 每日3次[2]。对于出现呕吐较为严重的患儿, 采用静脉注射灭吐灵;如果有胃黏膜病变的患儿, 采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儿采用中药和西药联合用药, 即:采用中药治疗组的中药与西药治疗组的西药进行联合治疗。三组均治疗15天, 观察三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变化, 并做好相关记录。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 患儿恢复健康;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 身体仍然有轻度不适;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变[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 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其它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n (%) ]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上, 胃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 病因不同患儿的临床症状也不同, 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呕吐、恶心以及食欲下降[3]。

中医认为胃炎主要由于饮食不节、肝脾受犯引起的, 因此治疗应该以理气通肝、和胃益脾为主。本次中药治疗组的中药配方中, 采用黄芪和五味子能够减少呕吐, 有很好的止呕效果。中药治疗组患儿在临床用药期间与西药治疗组患儿相比, 呕吐症状更少, 这与黄芪和五味子的功效有着很大关系[4]。山药和鸡内金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症状;山茱萸具有保护肝肾的作用;山楂具有健脾消胃的功效。上述几种中药进行联合用药, 对于治疗胃炎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

西医认为胃炎主要与人的饮食习惯有关, 主要是由于人体的胃黏膜受到损伤, 且保护因素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导致的。本研究西药治疗组采用的是替硝唑、诺氟沙星、地芬诺酯等。替硝唑对消化性溃疡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 诺氟沙星能够有效地治疗腹痛和腹泻, 地芬诺酯具有减少肠蠕动的作用, 能够有效止泻[5]。对上述三种药物进行联合用药, 能够有效减轻胃炎患儿的临床症状。

采用中药治疗胃炎, 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但是药效较慢。采用西药治疗胃炎, 虽然药效比较快, 但是治标不治本。因此, 本文对中西医治疗组的患儿采用中药和西药联合用药, 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另外, 对于一些急性胃炎的患儿, 症状较为严重的如腐蚀性肺炎, 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急性中毒, 对患儿应该进行及时抢救[6]。

我们还应该对患儿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指导, 尽量少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 在平时的生活中, 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 在出院之后, 注意自身的疗养, 以免复发[7]。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 我们对三组患儿采用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 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在三组当中最高。因此, 在进行儿童胃炎的治疗中, 采用中西医结合对儿童胃炎进行治疗, 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胃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胃炎患儿90例, 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三组各30例, 分别采用中药治疗、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 西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其它两组。结论:在进行儿童胃炎的治疗中, 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胃炎,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

参考文献

[1]闫慧敏, 杨燕.小儿胃脘痛临床诊断初步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 2010 (2) :55-56.

[2]燕晓愿, 杨崇河.小柴胡汤合左金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1) :45-46.

[3]杨炳权.从肝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12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 :105-106.

[4]QIZHI JUAN, DONG YUXIANG.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of 32cases[J].Jil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0 (11) :88-89.

[5]CHEN XUEBIN, ZHU NI, MEI FANG CHEN.Integrative medicin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J].Shan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0 (9) :66-68.

[6]周勇, 卢莉, 卢林.慢性胃炎临床治疗12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6) :85-86.

[7]杨爱英.46例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 (2) :75-76.

儿童胃炎 篇2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66例患有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三联疗法,利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联合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33例患者采取序贯疗法,主要是前5d利用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联合进行治疗,之后5d利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联合进行治疗。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69.70%。结论 序贯疗法在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临床效果非常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三联疗法;序贯疗法;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54-01

儿童慢性相关性胃炎中其中80%以上都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原因就是儿童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因此对于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上采取有效的治疗过程[1]。经过临床医学治疗以及研究发现,序贯疗法对于提高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治愈率,促进患者的健康发育生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开始采用序贯疗法进行治疗。下面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通过采取利用序贯疗法治疗和利用三联疗法治疗,进行分组治疗研究,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用的患者均为2011年6月~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6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1±1.7)岁,其中合并胃溃疡患者是7例,十二指肠球部胃溃疡患者是2例;对照组33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4.9±2.1)岁,其中合并胃溃疡患者是9例,十二指肠球部胃溃疡患者是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利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联合进行治疗,奥美拉唑0.6~1mg/kg·d,1次/d,阿莫西林 50mg/kg·d,分2次服用,克拉霉素15~20mg/kg·d,分2次[2],连续治疗10d。治疗组患者采用序贯疗法进行治疗主要是前5d利用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联合进行治疗,奥美拉唑0.6~1mg/kg·d,1次/d,阿莫西林 50mg/kg·d,分2次服用。之后5d利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联合进行治疗,奥美拉唑0.6~1mg/kg·d,1次/d,甲硝唑15~20mg/kg·d,分2次,克拉霉素15~20mg/kgod,分2次,连续治疗10d。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以后1个月的临床表现症状及其变更情况进行记录,通过胃镜检查患者的治疗情况,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准确的记录。

1.3疗效判断依据和标准 本次试验中患者的疗效判断依据和标准主要是:患者痊愈表现为,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检查发现患者的胃炎发生情况明显改善,胃溃疡也已经愈合;患者有效表现为,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胃镜下检查发现患者的胃炎发生情况有所改善,胃溃疡基本愈合;患者无效表现为,临床症状没有发生改变甚至病情更加严重,胃镜下检查发现患者的胃炎发生情况没有改变甚至病情更加严重,胃溃疡没有愈合。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 通过对两组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我们发现治疗组的33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91%;而对照组的33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只有69.70%。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兩组患者不同疗法治疗后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结果对比通过对两组患者不同疗法治疗后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结果对比,我们发现治疗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不同疗法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不同疗法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我们发现在治疗组患者中,其中一共有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患者是出现头晕症状,1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1例患者出现纳差症状;在对照组患者中,其中一共有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患者是出现头晕症状,1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1例患者出现纳差症状,两组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对比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传统的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使用标准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发生率增加,同时使用三联疗法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胃内细菌负荷量以及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都增加,因此临床上开始探索新的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药物和方法。随着医学发展,逐渐出现序贯疗法来进行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序贯疗法和标准的三联疗法治疗效果比较,发现序贯疗法在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临床效果非常好,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率也很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澄.不同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7(23):27-28.

儿童胃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56 例儿童胃脘痛患者进行研究, 选取自2013 年10 月—2014 年12 月, 将56 例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 各28 例, 其中, 实验组男性14 例, 女性14 例, 患者年龄在3-7 岁, 平均 (5.6±1.3) 岁; 对照组男性13 例, 女性15例, 患者年龄在3~8 岁, 平均 (5.7±1.2) 岁。 就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临床方法

给予对照组养胃颗粒药物进行治疗, 2 次/d, 分别在早晚服用, 1 包/次。 给予实验组小儿胃炎颗粒药物进行治疗, 2 次/d, 分别在早晚服用, 1 包/次。 两组均进行为期1 个月的治疗[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和肾功能、心脏功能进行检查, 并将患者疗效分为: (1)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2) 好转: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 (3)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在SPSS17.0 软件中录入数据, 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进行 χ2检验, 以P<0.05 表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所示。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所示。

3 讨论

儿童胃脘痛是指儿童发生胃痉挛、急性胃炎等肠胃疾病后胃脘部出现剧烈疼痛感, 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 并且与小儿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3]。 儿童胃脘痛疾病的主要症状有:食少、反酸、嗳气、舌苔薄、舌苔黄、脉弦、疼痛等等[4]。 引发小儿发生胃脘痛的因素较多, 患者会出现的临床症状也比较复杂,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 因此要加强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5]。

小儿胃炎颗粒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药物, 该药物的主要成分有蒲公英、黄连、姜半夏、青皮等等, 均为中药制剂[6]。 蒲公英具有利胆保肝、健胃、广谱抑菌、抗内毒素、促进免疫等功效;黄连可以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还能抗炎、抗腹泻、解热, 并且能够有效和胃止呕, 治疗呕吐吞酸;姜半夏的主要功能即降逆止呕, 解除胸闷痞闷、呕吐反胃等症状;青皮也是具有消积化滞、疏肝破气功效的良好药物, 并且能够有效治疗食积气滞、疝气疼痛、乳癖、脘腹胀痛、胸胁胀痛等不良症状[7]。 上述药物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胃脘痛疾病。

该研究结果显示, 给予小儿胃炎颗粒治疗的实验组患儿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6.43%, 明显高于进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儿, 同时, 在不良反应方面, 实验组也较对照组更有优势, 说明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同时还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这与娄月芬等人[8]的临床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综上所述, 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均良好, 患者的耐受度较高, 深受患者青睐, 值得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嘉瑞, 张冰, 杨冰, 等.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0) :1-5.

[2]张雅丽, 刘长发, 宋伟亮, 等.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萎缩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3, 20 (6) :667.

[3]王为群, 程茜, 薛博瑜, 等.胃脘痛方药的整理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 (6) :418-420.

[4]唐伟, 周正光, 王欢欢, 等.胃脘痛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的关联规则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3) :303-306.

[5]徐荣谦.小儿胃脘痛临证辨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6 (5) :392-393.

[6]谭发清.探讨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的疗效和安全性[J].健康必读, 2013, 12 (7中旬刊) :308-309.

[7]朱正敏.用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4 (8) :38.

儿童胃炎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取所有患者的胃窦部黏膜进行病理检查, 并且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70例患者: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30例, 患者年龄在5~11岁, 平均年龄为 (8.23±2.12) 岁。在临床表现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5例, 再发性腹痛患者35例。所有患者经过血液以及其他检查可得, 所有患者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均健康正常, 并且患者的其他器脏无其他严重疾病。比较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 组间差异较小 (P>0.05) ,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之间具有良好可比性。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并且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一般方法:对70例患者实施临床检查, 采用Olympus GIF-XQ230胃镜仪器, 产自日本。再选取快速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试剂盒 (HPUT) , 产自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先使用胃镜对患者进行检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疾病诊断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小儿慢性胃炎以及消化道溃疡。确诊后取患者的病变胃窦部黏膜少许送入病理检查, 再取部分病变胃窦部黏膜少许置入HPUT小孔液内, 孵育数分钟并且观察变化[2]。

1.3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的各种疾病以及病理, 观察患者的HPUT的阳性数以及阴性数。

1.4统计学处理:实验研究结束后, 将所有患者的临床结果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 将患者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 并且结果中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患者各疾病的检查情况以及HPUT的检查结果:从研究结果可得, 患者中慢性胃炎疾病患者以及十二指肠溃疡 (活动期) 患者数量最多, 与其他疾病类型相比,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观察患者的病理情况和HPUT的阳性数以及阴性数: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 患者中轻度浅表性炎症患者数量最多, 与其他病理情况相比,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其他疾病类型相比, *P<0.05

注:与其他病理组相比, *P<0.05

3讨论

我国有相关学者已经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含有大量的尿素酶, 并且该种尿素酶在患者胃黏膜位置能够将尿素迅速水解, 抑制胃上皮细胞中钾离子、钠离子以及ATP酶的活性, 并且使得局部氨浓度过高。从而对胃黏膜组织产生一定的伤害, ATP的水平量下降, 黏膜屏障的破坏得到进一步发展。幽门螺杆菌能够分泌出适量的胃蛋白酶和肽酶, 并且分泌细胞外毒素, 对组织细胞功能造成创伤, 导致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幽门螺杆菌能够寄宿在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区, 影响中性粒细胞, 并且诱发患者十二指肠发炎[3]。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 在被幽门螺杆菌侵染的患者中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患者数量较多, 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具有紧密的联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越高患者的溃疡越严重。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联系, 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取所有患者的胃窦部黏膜进行病理检查, 并且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结果 由统计结果可得, 70例患者中患有慢性胃炎疾病的患者数量为40例, 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患者数量为30例。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生具有紧密的联系,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越高则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疾病的概率越大。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儿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彭新平, 张金定, 王跃平, 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附56例分析) [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2, 4 (3) :227-228.

[2]任海涛, 徐樨巍, 李爱华, 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血细胞毒素相关性基因A、空泡毒素蛋白、尿毒酶、热休克蛋白60和硝基还原酶的分布及其诊断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13) :1009-1011.

儿童胃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 女24例, 患者年龄为2.5~15岁, 平均年龄为 (10.3±1.6) 岁。在患儿就真的过程中, 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恶心、呕吐与腹痛等症状, 经胃镜检查所有患儿确诊为慢性胃炎, 与此同时对患儿胃内胆红素监测确诊所有患儿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所有患儿并未实行为十二指肠胆囊手术, 并且排除其他全身系统疾病。按照统计学原理将所有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并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在所有患儿就诊的时候均实行胃镜检查, 并且检查后所有患者均实行24 h胆红素监测。根据患儿分组情形, 采用不同的治疗药物。对照组患儿使用碳酸钙混悬液进行治疗。患儿所服用的剂量根据体质量来定, 患儿体质量在21.9 kg以内的服用5 m L, 在21.9~42.9 kg的患儿服用1 m L, 所有患儿均在每天饭后1 h服用, 每天3次。观察组患儿服用的碳酸钙混悬液与对照组患儿相同, 与此同时还服用多潘立酮。多潘立酮的服用剂量同样根据来定, 通常都是0.3 mg/kg, 患儿每天饭前半小时服用, 每天服用3次。所有患儿治疗时间均为4周。同时患儿服药期间均禁止服用其他影响胃动力的药物与相关药物。

1.3 疗效观察:在患儿治疗半个月后观察患儿腹胀、恶心、呕吐与腹痛等症状评分, 同时还在患儿治疗1个月后停止服用药物观察24 h胆汁监测指标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 而资料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 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 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 所有患儿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所减缓,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同时还发现, 对照组患儿与观察组患儿症状缓解情况并没有明显差异, 数据不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在患儿停药后监测患儿胃内胆汁反流情况发现两组患儿并无差异, 数据不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 占据胃炎的13%左右。从研究文献的内容来看, 关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报道并不多。胆汁反流在临床中普遍受到高度关注。在过去, 由于受到监测技术的影响, 对胆汁反流的认识难以深入进行[2]。在儿科中通常采用胃镜的方式来检查该种病症。但是极容易造成假阳性。现如今, 临床普遍认为胆红素监测仪是监测十二指肠为反流信息最全面的。十二指肠液的主要成分就是胆汁酸, 在该物质反流道胃内后, 就有可能产生可溶性胆汁酸在没有酯化前就进入胃黏膜上皮细胞, 随后该部位胆汁酸浓度不断上升, 造成胃黏膜上皮细胞溶解, 将胃黏膜多种保护屏障破坏掉。当前临床治疗该种病症的方法主要突出表现在改善胃肠动力, 促进十二指肠协调运动, 进而有效减少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在本次研究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碳酸钙对改善患者人腹痛、腹胀、呕吐与恶心具有明显的效果[3,4,5,6,7,8,9]。通常情况下, 患儿治疗2周后, 症状就有所改善, 并且患儿治疗的过程中并未出现不良反应。与此同时本次研究活动发现, 患儿单独应用碳酸钙混悬液或者是联合使用多潘立酮, 两种效果均等, 并未出现任何不同。这就充分肯定了碳酸钙混悬液在该种病症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4]。

综上所述, 针对儿童原发性胆汁反流形胃炎的治疗, 应用碳酸钙悬浮液效果确切, 可以明显缓解患儿各项症状, 但是并不能阻止胆汁反流。与此同时还发现, 患儿使用碳酸钙混悬液增加多潘立酮并不能增加治疗效果, 可见碳酸钙悬浮液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碳酸钙混悬液治疗儿童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60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儿均为30例。对照组患儿实行碳酸钙混悬液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儿采用碳酸钙混悬液与多潘立酮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腹痛、呕吐、恶心等情况变化, 在所有患儿治疗1个月后, 停药3 d查看患儿胃内胆汁反流情况。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 所有患儿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所减缓,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同时还发现, 对照组患儿与观察组患儿症状缓解情况并没有明显差异, 数据不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在患儿停药后监测患儿胃内胆汁反流情况发现两组患儿并无差异, 数据不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针对儿童原发性胆汁反流形胃炎的治疗, 应用碳酸钙悬浮液效果确切, 可以明显缓解患儿各项症状, 但是并不能阻止胆汁反流。与此同时还发现, 患儿使用碳酸钙混悬液增加多潘立酮并不能增加治疗效果, 可见碳酸钙悬浮液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碳酸钙悬浮液,儿童原发性胆汁反流胃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胜良, 莫剑忠, 陈晓宇, 等.胆汁反流、胃酸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共同对胃黏膜损伤程度和分布的影响[J].胃肠病学, 2012, 7 (5) :280-282.

[2]林金坤, 胡品津, 李俊初, 等.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的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 2013, 42 (2) :81-83.

[3]王虹, 姜佳丽, 刘宾, 等.胆汁和酸反流与食道黏膜损伤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41 (3) :189-190.

[4]卢华君, 黄开宇, 赵忠艳, 等.胆汁反流性胃炎患儿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3 (7) :510-512.

[5]尹燕丹, 汪祝萍, 王英姿.碳酸钙混悬液治疗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2) :149-150.

[6]王新蕾, 李延青.碳酸钙口服混悬液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观察[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7]马鸣, 江米足, 余金丹, 等.碳酸钙混悬液治疗儿童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 (5) :367-369.

[8]王新蕾, 左秀丽, 杨崇美, 等.酸钙口服混悬液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12, 32 (11) :754-757.

儿童胃炎 篇6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22例, 女19例;年龄介于38~65岁之间, 平均年龄39.6岁;病程6~15年, 平均病程 (9.8±0.24) 年。实验组41例患者中男24例, 女17例;年龄介于39~66岁之间, 平均年龄41.1岁;病程5.5~16年, 平均病程 (10±0.36) 年,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选择的患者的病情特点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有关标准, 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还可伴有贫血表现。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奥美拉唑胶囊口服, 1片/d, 治疗疗程为1~2个月;用甲硝唑和广谱抗生素对合并感染者进行感染控制。同时需胃粘膜保护药、促胃肠动力药等同以上药物配合治疗。

给予实验组自拟的胃炎康治疗。黄芪30 g, 丹参20 g, 甘草6 g, 党参、蒲公英、半夏、吴茱萸各15 g, 白芍、茯苓、延胡索、檀香、三棱、莪术、柴胡、枳壳各10 g。使用辨证论治理论, 依据不同的临床症状以及结合舌脉象以上方药均在辩证基础上加减。胃阴不足则加知母、黄精;湿热加厚朴、藿香;血瘀加三七、香附。每日一剂以上药物, 取汤200 mL左右, 分2次服完, 1个疗程服药4周。服药期间禁止吸烟喝酒及饮食刺激的食物。

1.3 疗效观察

痊愈:治疗后症状消失, 胃镜示无胃黏膜充血糜烂,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胃镜示胃黏膜轻度充血;有效:症状改善,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1]。

1.4 统计方法

均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2 治疗结果

观察组41例患者中治愈16例, 治愈率为39.02%, 显效14例, 显效率为34.15%, 有效6例, 有效率为14.63%, 无效5例, 无效率为12.20%, 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41例患者中治愈12例, 治愈率为29.27%, 显效11例, 显效率为26.19%, 有效7例, 有效率为17.07%, 无效11例, 无效率为27.47%, 总有效率为72.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后水平也不断的提高, 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等的改变使得慢性胃炎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多,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对于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差, 从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可以看出。在我国中医理论上湿热蕴结或气滞血淤等均会导致胃阴受损, 肝气犯胃及脾胃失和, 使食糜在胃内久留, 胃张力降低或幽门通过障碍, 出现脘腹胀满、脘痛不舒、嗳气频频、恶心呕吐等症。故而本研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笔者予以温中健脾和胃, 疏肝理气的治疗方法, 药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健脾;白芍、丹参滋阴养胃, 具有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半夏、延胡索、檀香、枳壳理气化痰;茯苓利水渗湿, 健脾;三棱、莪术活血祛瘀止痛, 并能抑制胃酸分泌[2];蒲公英清热解毒以解除炎症;柴胡舒肝理气。该方配伍严谨独特, 药物用量适宜。

中国医学典籍中有“黄芪味甘, 气微温, 气薄而味浓, 可升可降, 阳中之阳也, 无毒。专补气”的记载, 表明黄芪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 现代医药科学研究表明其和丹参、党参和枳壳等具有抗胃黏膜损伤、增强黏膜细胞保护作用, 能对胃黏膜起到屏障作用, 可增加食欲和促进机体生长, 增强机体免疫力, 调节胃肠蠕动, 具有抗溃疡, 抑制胃酸分泌, 改善胃内环境的作用, 使萎缩黏膜得以复生[3]。三棱、莪术则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 促进血液的循环, 使胃炎的病理性质向者良性方向转变的作用, 加之檀香等具有理气之药, 可以起到畅气活血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 现代药理学表明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是“清热解毒”之良药[4], 对充血、水肿、糜烂可起到吸收、消退、愈合作用。丹参具有扩张血管, 活血化瘀, 调节胃黏膜血流, 保护黏膜细胞和促使边缘胃黏膜细胞DNA的合成, 生成新生胃黏膜细胞, 促进溃疡处的修复, 可通过多环节对胃黏膜发挥保护作用, 在黏膜的损伤和修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白芍药中的芍药甙具有抗感染作用以及甘草中含有的甘草次酸具有保护胃黏膜屏障作用。

综上所述, 自拟的胃炎康药方药性平和, 滋阴而不腻, 可阻断或减轻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性质的进展, 降低并发症, 因此多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应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郭清, 黄铁婷.慢性胃炎治疗影响因素的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16) :59.

[2]芦德银, 余宇.肝主疏泄指导慢性胃炎治疗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5) :108-109.

[3]Wang H, Lin C, Yang, et al.Hedged prediction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chronic gastritis diagnosis with confidence machine[J].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2009, 39 (5) :425-432.

儿童胃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8例急性单纯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86例, 女42例;年龄2~69岁, 平均40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接近。

1.2方法

对照组:餐前30分钟口服甲氧氯普胺, 10mg/次, 3次/d。观察组:将甲氧氯普胺1 0m g与小檗碱0.2 g研成粉末, 于餐前30分钟口服, 并加服胃炎散1包 (含白术6g, 广木香3g) , 3次/d。两组患者均用药30天, 期间禁吃辛辣、生冷食物, 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1.3 疗效标准

显效:经胃镜检查, 各项临床指标均正常, 症状、体征均消失;有效:经胃镜检查, 各项临床指标趋于好转, 症状、体征均改善;无效:经胃镜检查, 各项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好转, 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甚至出现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6% (58/64)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4% (38/6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患者由于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遭受严重创伤、烧伤及手术等容易发生应激反应, 出现胃黏膜急性炎症, 常规镜检可见胃黏膜固有层炎细胞浸润,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欲缺乏、胃隐痛, 和 (或) 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胃镜镜检可见水肿、胃黏膜充血或糜烂等[1,2]。

对于急性胃炎, 常采用抗炎、补液等, 服药期间嘱卧床休息、进流质饮食, 大量饮水[3]。止吐药甲氧氯普安可增加胃肠蠕动, 有效缓解胃肠胀满和食欲缺乏, 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增加食物在胃肠道内通过的速度, 治疗各种病理性呕吐均有一定效果, 对治疗消化不良引起的恶心、呕吐等效果也较好。急性单纯性胃炎属于“胃脘痛”, 主要原因为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及外邪犯胃等[4,5]。我们在甲氧氯普胺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胃炎散和小檗碱, 其中胃炎散由白术、广木香组成, 具有运化宿食、补脾润燥、温中和胃、行气止痛的效果;小檗碱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等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综上所述, 胃炎散联合小檗碱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效果良好, 且安全性较高, 可尽快恢复胃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戈锐.两种药物治疗急性胃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7) :83.

[2]毛宇湘, 蒋国卿.谷神冲剂治疗急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3, 12 (1) :23.

[3]王焕忠.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1) :1865.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儿童胃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依据《内科学》诊断标准[1]选取我院收治的浅表性胃炎患者共86例,均经病理活检及胃镜检查确诊,并排除幽门螺杆菌阳性、脏器功能不全、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86例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43例。A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1.7±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2±1.6)年。B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2.2±5.0)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3.0±1.7)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A组:口服蒙脱石散(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07)1袋/次,3次/天。B组:给予胃炎通降颗粒1剂/日,饭前冲服6g/次,3次/天;组方:乳香、芙蓉花、甘草各6g,柴胡、白芍、黄连、檀香、佛手、地榆、砂仁各10g,枳实、半夏各12g,代赭石、丹参各15g。A、B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采用症状评分量表[2]对A、B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症状重为6分,症状轻为2-4分,无症状为0分,主要对治疗前后“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及体征的改善状况进行评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3]对A、B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显效:患者相关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胃腔镜检查显示正常;有效:相关症状及体征获得改善,胃镜及活检提示黏膜病变范围缩小;无效: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胃镜及活检显示病变范围无变化。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X2和t进行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A组和B组分别为76.7%和95.3%,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2.2 A、B两组临床症状评分的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评分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临床上浅表性胃炎患者可表现为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且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的危害较大。中医认为浅表性胃炎属“吐酸、痞满、胃痛”等范畴,本病病因复杂,可与六淫内侵、饮食不节、虚实夹杂、七情不和、烟酒刺激等因素相关,由此引起胃失和降,气滞而痛,久病入络,迁延日久。浅表性胃炎的病位与肝脾部位有着密切联系,脾胃升降失常可引起胃脘部胀满、呕吐、暖气、疼痛等症状,其病机关键为胃气通降受阻,因此需要采取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对本病进行治疗[4]。胃炎通降颗粒组方中枳实和柴胡一升一降,寒辛达表解热,苦辛入里降散,升降出入通三焦,可对中焦气机进行调理,其中柴胡皂苷具有抗炎作用,联合使用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效;代赭石止呕吐,通燥结,半夏苦降和胃,联合使用具有通降胃气之功效;砂仁行气、消食,佛手润肺安咳,檀香理气调中,合用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肠道痉挛的作用;乳香和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胃部微循环可促使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病变恢复正常:芙蓉和地榆具有清热凉血生肌之功效,在改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效,同时可发挥抗微生物、抗变态反应及抗炎的作用,其抗菌谱较广,能够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甘草和白芍具有缓挛止痛之功效,药理学表明:甘草具有解痉、抗溃疡的效果及作用;诸药联用共奏调脾胃升降之功效,同时改善胃部微循环、黏膜水肿及糜烂症状,可有效促使胃肠道功能明显恢复。本组结果显示:B组患者总有效率的95.3%高于A组的76.7%(P<0.05);治疗后B组患者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A组(P<0.05);提示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可靠。

综上所述,临床运用胃炎通降颗粒对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促进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改善,且治疗效果确切、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6例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患者口服蒙脱石散,B组患者饭前冲服胃炎通降颗,比较A、B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评分。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5.3%,高于A组的76.7%(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痛、纳呆、便秘、呕吐等症状评分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浅表性胃炎,胃炎通降颗粒,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彬,谢伟昌,李健等.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核因子-KB和内源性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7):349-352.

[2]曹秀梅,朱玉清,徐冰等.自拟通降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5例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探讨[J].中医药学报,2013,41(6):65-67.

[3]谢晶日,吴超.欣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学及胃液pH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3):120-121.

上一篇:采样频率自适应下一篇:高中物理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