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

2024-08-25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共11篇)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 篇1

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 是机体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 过多的胆汁反流可致胃黏膜损伤[1], 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BRG) 或碱性反流性胃炎 (ARG) 。发生于胃幽门术后过多胆汁反流引起的胃炎称为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SBRG) ;发生在非手术胃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称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PBRG) 。目前, 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现就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发病相关因素

1.1 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

DGR可见于正常人[2], 但反流过度就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DGR的发生需要2个前提: (1) 逆行的十二指肠收缩活动推动十二指肠内容物逆向移动; (2) 幽门开放。十二指肠逆蠕动及其与幽门、胃窦的运动关系决定着胆汁反流的发生及反流量。当胃电节律紊乱、胃排空延迟、幽门开放、十二指肠收缩频率或幅度降低, 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 逆蠕动增多时则发生胆汁反流。胃排空得以完成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间压力差及经幽门的阻力。Maev等[3]研究认为DGR的发生与胃、十二指肠动力和张力低下有关。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不仅可以增加胆汁反流, 还可降低胃窦的清除能力, 延长空腹状态下十二指肠反流物与胃黏膜接触时间。徐冰等[4]利用不透X线标志物法检测发现BRG患者的胃排空明显延迟。孔建华等[5]研究发现PBRG患者半排空时间、延迟相时间和胃排空系数均明显延长, 提示严重的胃动力障碍可能是原发性DGR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胃电与胃动力关系上, 胃电节律紊乱是胃肠动力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胃电活动异常可导致胃窦动力低下, 胃、幽门、十二指肠间协调运动功能紊乱。在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研究中发现, 胃泌素 (Gas) 、胆囊收缩素 (CCK) 、酪酪肽 (PYY) 等激素异常升高时可产生上述改变。生理情况下, 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 Ⅲ期收缩在预防胆汁反流中起重要作用, 而Ⅱ相末期具有“逆蠕动泵”的压力特点, 可产生周期性逆蠕动。戴菲等[6]研究发现DGR的发生与胃窦十二指肠MMC周期数、Ⅱ相晚期和Ⅲ相逆蠕动有关, 认为逆蠕动发生的机制可能与神经刺激引起十二指肠远端肌细胞一过性慢波频率增加, 高于近端频率有关。有报道, MMCⅡ期胃窦的收缩压低、动力指数明显下降, 以及以胃窦为先导的十二指肠MMCⅢ期和直接起源于十二指肠的MMCⅢ期减少或缺乏与胆汁反流有关。Nogi等[7]通过测定胆囊切除术后狗消化间期3h的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及胃液中胆汁酸含量发现, 胆囊切除术后当胆汁酸反流入胃时MMCⅡ期幽门松弛的频率大大增加, 而Ⅱ期幽门不松弛时胆汁反流极少发生。当十二指肠出现逆蠕动, 此时恰好幽门开放, 则发生DGR。有时十二指肠逆蠕动很强, 若出现强有力的胃窦收缩, 也可以阻止DGR的发生。任何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和解剖异常的因素均可引起病理性DGR的发生。

1.2 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幽门自身内在缺陷或受到内源、外源性刺激可引起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幽门关闭不全及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调, 胃镜下可见幽门开放时间延长、幽门松弛或呈持续开放状态, 使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发DGR。

1.3 胆道系统疾病

正常奥狄氏括约肌在空腹时是关闭的, 只允许胆汁逐滴进入十二指肠。当奥狄氏括约肌紧张性低下时, 必然使空腹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增多。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容易发生胆汁反流, 显然是由奥狄氏括约肌的功能丧失造成空腹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增多所致。当胆囊由于慢性炎症等原因丧失浓缩和收缩功能以及胆囊管被阻塞或胆囊被切除后, 由于胆囊储存胆汁功能障碍引起奥狄氏括约肌在非消化期具有的紧张性缺失, 因而在空腹时胆汁也不断进入十二指肠, 易发生胆汁反流。刘敬益等[8]研究50例BRG发现合并胆囊疾病占36.0%;Madura等[9]研究31例原因不明的BRG患者, 结果显示有胆囊切除术史22例。总之, 慢性胆囊疾病可能是引起胆汁反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胃肠激素水平异常

一些胃肠激素与自主神经系统共同调控胃肠道运动和分泌。胃肠激素与禁食及餐后胃窦、幽门协调运动有关。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可导致DGR的发生。对DGR起促进作用的激素有CCK、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促胰液素等, 起抑制作用的有Gas、胃动素、蛙皮素和P物质等[10]。此外, 戴菲等[11]研究发现, DGR时一氧化氮 (NO) 浓度明显增加, 而胃动素与MMCⅢ相发生有关, 提示DGR的发生与NO升高有关, 胃动素则可抑制DGR的发生。

1.5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

BRG可与Hp感染共存, Hp感染是否在BRG中起致病作用尚有争议[12]。体外实验证明, 胆汁中的胆汁酸对Hp群集、生长有抑制作用。Itoh等[13]用扫描电镜观察含高浓度胆汁酸的Hp标准实验株和临床分离株, 发现扫描电镜下Hp的外形由原来的棒状变成表面带有气泡的球状, 最后浓缩成团块状而失去活性。有报道, 部分胃远端切除术前存在Hp感染的患者术后Hp可自发根除, 这些患者胆汁反流至残胃的时间明显高于术后仍存在Hp感染的患者, 从而考虑胃远端切除术后DGR与Hp的自发根除有关。Manifold等[14]则认为Hp感染与胆汁反流是2个互相独立的状态, Hp根除前后, DGR情况无明显差异。另有报道称BRG合并Hp感染可加重病情, 根除Hp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对BRG合并Hp感染的患者, 根治Hp治疗易达到目的[15]。胆汁虽可抑制Hp感染的初始定植, 但Hp在胃黏膜成功定植形成胃炎等病损之后, 胆汁酸对Hp感染则影响较小, 因此根除Hp不但可提高近期疗效, 还可切断Hp感染诱发的“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病变过程, 有助于提高远期疗效。

2 发病机制

2.1 胆汁及其他十二指肠反流液的作用

胆汁引起胃黏膜病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正常情况下, 肝脏由胆固醇合成初级胆汁酸 (胆酸和鹅去氧胆酸) , 进入肠腔后在细菌作用下形成次级胆汁酸 (去氧胆酸和石胆酸) , 次级胆汁酸毒性强于初级胆汁酸。胆汁酸是十二指肠反流液造成黏膜损伤的主要成分, 对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Sullivan[16]研究认为胆汁酸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可能通过白三烯受体的介导, 胆汁酸及胆盐具有去垢作用, 可去除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屏障, 使胃酸反渗, 刺激组胺, 从而引起胃黏膜充血等反应性变化。胆汁反流时, 次级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反流入胃, 可破坏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胰液中的磷脂酶A与胆汁中卵磷脂可被转化成溶血性卵磷脂, 可去除黏液, 溶解上皮细胞膜的磷脂而损伤胃黏膜屏障, 胃液中氢离子由于屏障机制的损伤弥散入胃黏膜, 从而激活胃蛋白酶原, 使黏膜的通透性增高而引起胃黏膜损伤[17];胆汁和胰液的联合毒性作用要比单纯胆汁作用大, 可溶性胆汁酸在未酯化前可以进入胃黏膜上皮细胞, 在此处可累积达到腔内浓度的8倍以上, 引起细胞膜及其紧密连接的损伤, 这种累积呈pH依赖性, 在酸化环境中增快;在酸性环境下 (pH≤3.5) , 胆汁酸对胃黏膜的侵袭力增强, 在与消化酶等成分的共同作用下进入细胞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导致黏膜细胞和组织损伤, 同时减弱胃黏膜的多种保护机制, 与胃酸和Hp感染等具有致胃黏膜损伤的协同作用[18]。据报道[19], 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活动性炎症、肠化生、腺体萎缩和局灶性增生。Chen等[20]对49例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患者行胃内24h胆汁监测, 存在胆汁反流38例, 其胃黏膜损伤 (慢性炎症、炎症活动性、肠化生、萎缩) 程度均比无胆汁反流患者严重。因此, 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胃黏膜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

2.2 胆汁反流与Hp感染的协同作用

理论上, 胆酸与Hp对胃黏膜损伤具有协同作用, 但Hp的发病机制与胆汁反流不同。部分学者认为Hp是通过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氨, 改变局部的微环境, 使氢离子容易反弥散至胃黏膜, 从而引起炎症。两者所致病损组织活检所见亦存在一定差异, BRG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呈反应性改变, 胃小凹细胞增生、固有层充血、血管扩张、黏膜肌层增生, 炎性细胞浸润相对较轻, 而Hp感染所致炎性细胞浸润相对较重。一般认为, 高胆汁酸环境抑制Hp生长, 因此, 胆汁反流减弱了Hp所致的胃黏膜炎症, 但加重了Hp所致胃窦、胃体黏膜萎缩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

2.3 胆汁反流与胃黏膜肠化生

近年来临床上认为胆汁反流易致胃黏膜的肠化生。Correa认为胃腺癌的发生需经历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的过程, 肠化生因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而引起重视。Mason等[21]建立了一系列反流动物模型, 9个月后发现单纯十二指肠液反流组和胰、十二指肠液反流组的肠化生发生率为0, 而单纯胆汁反流组、联合反流组 (胆汁、胰液和十二指肠液反流组) 的肠化生发生率均为20.0%, 说明胆汁可诱导肠化生。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胆汁反流可诱导胃黏膜肠化生, 但对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李春启等[22]将带蒂的胃壁瓣移植到肠壁后, 移植瓣胃黏膜发生了广泛的肠化生。说明局部微环境的改变能诱导胃上皮干细胞向肠上皮分化。长期胆汁反流改变了胃黏膜的局部微环境, 形成类似于肠道的微环境, 可能是通过启动无颗粒细胞中Cdx2基因的表达诱导胃黏膜肠化生[23]。

临床中BRG并不少见, 据调查, 我国有16.4%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胆汁反流。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认为幽门功能不全及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可引起DGR, 过量的DGR不仅导致BRG, 还与胃溃疡、胃癌、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等疾病的发生有关。目前, 关于Hp感染在BRG的致病作用仍有争议;大量研究显示, 胆汁反流易引起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总之, 关于BRG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胃炎, 胆汁反流性,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 篇2

作者:张建中

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2期

【摘 要】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由于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肠内碱性液体反流入胃,与胃黏膜接触而产生的病变。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协调运动失调引起的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幽门关闭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均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反流入胃导致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中上腹胀痛不适为主,伴有嗳气、泛酸、嘈杂或消瘦、心烦、不寐等神经衰弱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胃脘痛范畴,其中肝气犯胃型居多。

【关键词】 胃炎 胆汁反流性 中医药疗法 舒降汤

自2013—2014年,笔者采用自拟舒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属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67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67例均为本院2012年8月—2014年10月内科门诊患者,男31例,女36例;平均年龄57.2岁;病程6个月~6年。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消化病诊疗学》[1]中有关胆汁反流性胃炎与的诊断标准拟定:1.上腹部持续性无规律性烧灼痛,进食后加重。2.典型的反流症状,嗳气、泛酸、恶心呕吐。3.胃镜下可见有较多胆汁反流至胃内滞留,胃液呈黄色,胃体有胆汁附着,胃体粘膜充血、水肿甚糜烂出血。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中胃脘痛的辩证分型。肝气犯胃证:症见胃脘痛,痛连胁肋,嗳气、矢气后痛缓,胸闷嗳气,喜叹息,舌苔薄白,脉弦。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年龄在20岁以上、65岁以下的患者。1.4 排除标准

龙源期刊网 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65岁。患有胆结石、肝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胰腺炎等病伴有胃脘痛痛时,应该剔除。2 治疗方法

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自拟舒降汤。其药物组成:柴胡9克、枳壳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18克、降香6克、半夏9克、旋复花9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9克、王不留行12克、生晒参9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甘草9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治疗标准》[3]拟定:痊愈:胃脘痛、嗳气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复查胃镜胆汁反流消失;显效:胃脘痛、嗳气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复查胃镜胆汁反流明显减少;有效:胃脘痛、嗳气等症状、体征均改善,或复查胃镜胆汁反流减少;无效:胃脘痛、嗳气等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均无改变或加重。3.2 治疗结果

67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7例,占40.3%;显效18例,占26.87%;有效17例,占25.37%,总有效率92.54%;未愈5例,占7.46%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其病因主要为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是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但发生过度就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当十二指肠出现逆蠕动,此时恰好幽门开放,则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任何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和解剖异常的因素均可引起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十二指肠反流液造成黏膜损伤的主要成分是胆汁酸,对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酸性环境下胆汁酸对胃黏膜的侵袭力增强,其与消化酶等成分的共同作用可导致黏膜细胞和组织结构的改变,同时削弱胃黏膜的多种保护机制,并促进作用其他损伤因子如胃酸和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肉眼下表现为胃黏膜弥漫性红斑、充血、水肿;可见胆汁斑附壁,糜烂及出血,病灶以胃窦近幽门处最明显。组织学上,胃黏膜层可出现血管充血扩张及炎性细胞浸润,固有层可水肿;胃小凹上皮可出现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可伴腺体萎缩;黏膜毛细血管充血扩张或出血。西医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胃动力剂,保护胃粘膜为主要治疗手段,虽有一定作用,但疗效局限,且易复发。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胃脘痛可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寒邪客胃、脾胃虚弱等多种原因导致,而以肝气犯胃尤为多见,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沈氏尊生书》指出:“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

龙源期刊网 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医家叶天士云:“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郁滞,胃失和降,则见胃脘不适诸症。笔者认为肝气不舒,木旺乘土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其病变在肝,病位在胃,涉及脾。遂于自拟舒降汤治疗,方解如下:柴胡疏肝解郁、枳壳理气宽中两者一升一降,共奏疏肝解郁止痛之功,《本草本原》“枳壳……同柴胡为寒热痞满要药”;川楝子入气分,长于疏肝理气,泻肝火;元胡行气活血,长于止痛,二药相配,疏肝行气之力显著,并可活血,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降香加强理气止痛;佐以半夏、旋复花、代赭石、消痰散结,降逆和胃;川牛膝活血止痛;王不留行善行血止痛;“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予生晒参、白术益气健脾与白芍酸甘化阴,甘草建中和胃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功。

自拟舒降汤是浦东新区卫新国名中医的经验方,通过本方法的治疗表明,自拟舒降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中证属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可靠,治愈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普瑞博思 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3月收治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17~46岁,平均32.6岁。合并十二指肠疾病21例,胃次全切除术后1例,多发性胆囊结石8例,胆囊切除术后5例,慢性贫血7例,慢性食道炎3例,无合并症6例。全部病例均有上腹痛,腹脹伴嗳气34例,失眠10例,恶心13例,呕吐3例,体重下降4例。内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胃液较多,呈草绿色,胃黏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幽门口开放,胆汁从十二指肠通过幽门反流至胃,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胃炎。

胃吸出物测定:插胃管抽吸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3.5mmol/小时,胆酸>30μg/ml,则可确诊胆汁返流性胃炎。45例在内镜下均可见胆汁如泡沫状或水流样反流入胃腔内和典型的胃黏膜充血、水肿,以胃窦最显著。45例中,残胃炎1例,合并十二指肠球溃疡5例,十二指肠炎18例,幽门口开合欠佳、肠胃逆蠕动明显活跃8例。黏膜活检38例,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4例,肠上皮化生1例,轻度不典型增生1例。采用尿素酶试纸检测幽门螺杆菌(Hp),全部病例均检测幽门螺杆菌(Hp),阳性20例,检出率44.4%。

方法:均给予普瑞博思和铝碳酸镁片口服4周。合并十二指肠疾病者加服奥美拉唑2周,幽门弯曲菌感染者加服阿莫西林胶囊2周,对因精神因素引起的幽门功能失调者,加用谷维素4周。治疗期间,嘱咐患者饮食要清淡,少吃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增多,加重反流。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戒饮浓茶、烈酒,少进食辛辣、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不服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结 果

本组41例在用药4周后,上腹痛、胀饱感,恶心呕吐基本消失,近期疗效较好,4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91.11%,所有病例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讨 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中,临床症状是前提,内镜所见和病理改变为主要依据。在插镜过程中,也可以人为地使胆汁反流入胃腔,这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应以鉴别。确定有无胆汁反流的方法[2]是:胃镜检查时进镜距幽门口4~5cm处停留1分钟,观察有无胆汁反流。如发现胆汁呈泡沫状或水流状进入胃内被确定为胆汁反流,否则为无胆汁反流。故本病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镜下可直接观察到胆汁反流,胃黏液被染成黄色。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复杂,缺乏特异性,有手术性、非手术性、也有神经精神性,也有可能由感染Hp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各异,轻重不一,目前虽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但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本组采用以普瑞博思为主的药物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普瑞博思是一种独特的胃肠道促动力药,它选择性地作用于胃肠壁,从而纠正全胃肠道的动力异常。普瑞博思可增加胃的动力,增加胃排空速度,恢复胃和十二指肠的协调;增加小肠和大肠的向前推动力,减少逆蠕动;从而降低胆汁反流。

参考文献

1 江声铮.碱性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和诊治现状[J].医师进修杂志,1988,11:14.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整理2009年7月~2011年9月我院门诊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随访108名病例。筛选标准:A.上腹痛、嗳气、饱胀、反酸、烧心等症状就诊;B.胃镜示:显著胃内胆汁返流,胃黏膜弥漫性充血,不同程度皱襞水肿;胃腔见部分或大部分绿色潴留液,幽门口松弛或处开放状态,十二指肠蠕动见黄色泡沫连续性反流入胃。患者均进行汉密尔顿(HMLD),焦虑/抑郁评分。排除标准:A.胃肠手术史,B.胆囊或胆道疾病。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黛立新组:早、中午餐前服用黛立新(主要成分:盐酸氟哌噻吨和盐酸美利曲辛。丹麦灵北制药厂,生产批号:1359)一片,三餐前均服硫糖铝1.0,多潘立酮片10mg;对照组只服用硫糖铝及多潘立酮片;二组治疗时间8周。

1.3 研究观察

治疗前与治疗2,4,7周,观察病人上腹痛、嗳气、反酸、烧心等不适变化,记录上述症状缓解与消失时间;根据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轻者提醒能记起症状,1分;中度存症状主诉,不影响生活;2分;重者有症状且影响生活,3分;治疗结束评定疗效:症状无改变,积分下降<50%;症状缓解,积分下降>50%;症状消失,积分下降>75%。

1.4 疗效判定

症状与胃镜所见不一致者,以胃镜所见为准。A.症状:无效,症状未见明显改变;显效,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治愈,症状消失,食欲正常。B.胃镜发现:有效,黏膜炎症、胆汁反流减轻;无效,无改变或加重;治愈,黏膜炎症、胆汁反流明显消失;进行HMLD焦虑抑郁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黛立新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P<0.05

2.2 胃镜疗效

黛立新组胃镜征象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2。

P<0.05

2.3 焦虑/抑郁评分,治疗前后两组比较,见表3

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P<0.05。

3 讨论

目前,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日益受到重视[2],认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发病机制[3]: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吸烟酗酒、胆石症、消化性溃疡、精神因素等可使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紊乱,继引发胃排空延缓,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强,幽门功能失调,返流内容物含胰酶、胆汁、胰液中磷脂酶A与胆汁中卵磷脂作用产生溶血卵磷脂,其有较强黏膜损伤作用;而生理性十二指肠胃返流和单纯胆汁对胃黏膜无损伤作用[4]。本组病例剔除了胃溃疡与胆石症病例,更多的指向精神—神经功能失调所改。而大多为焦虑/抑郁共病。近年研究发现[5,6]:可能与胃肠激素或神经失调相关(因括约肌功能平衡可能与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间平衡相关,此两激素反馈调节与内容物刺激相关)且胆汁返流可加重返流胆汁酸对胃黏膜损害,而林士坤[7]等人研究显示铝碳酸镁能显著有效保护胃黏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总医院李明阳等调查证实地震灾区居民消化道症状与睡眠障碍有一定的关系[8]。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就诊人群中也以C组人格即焦虑、抑郁症状好发[9]。当患者情绪抑郁、焦虑时可显著延缓胃的消化与排空。大量研究发现,大脑神经递质与5-羟色胺是人脑重要的兴奋性递质。它的缺失直接导致抑郁的发生。人体胃肠道存在一种5-羟色胺的单胺类物质,其广泛参与摄食、胃肠运动等生理功能调控。5-羟色胺能神经突触前膜将5-羟色胺释放到突触间隙,在突触后膜发挥生理效应后,迅速被突触前膜上的5-羟色胺转运体重新摄取再利用。5-羟色胺量降低,无法有效传递神经信息,从而致胃肠动力学紊乱。黛立新为新型抗焦虑抑郁药复方制剂(主成分氟哌噻吨与美利曲辛),可提高神经细胞突触间隙5-羟色胺、多巴胺等含量,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抑郁、焦虑症状达到抗抑郁效果;同时对组织胺受体有拮抗作用,亦有镇痛、抗惊厥作用。有学者指出[10]:应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三环类药物治疗3月后,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黛立新对焦虑和抑郁状态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值得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精神心理因素及黛立新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随机分为二组。黛立新组给予黛立新片,早、中午各一片口服,多潘立酮组给予多潘立酮片10mg每日三次口服,两组均服用硫糖铝片1.0每日3次口服,治疗时间为6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做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分析,临床疗效和胃镜检查并量化进行问卷调查,并建立病人资料档案。结果:黛立新组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有效率,胃镜征象,精神心理评分值的下降均高于多潘立酮组(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多与精神心理有关,大多为焦虑/抑郁型。以焦虑为主,加用黛立新治疗并进行心理疏导效果显著。

关键词:黛立新,胆汁反流性胃炎,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赵福兰.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治研究进展[J].新疆医学,2012;42(5):61~65

[2]陈国毅.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特点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6):163~164

[3]姚萍,关丽.1586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病理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4):383~386

[4]高瑞梅,卫红军,王青.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胃与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及其关系[J].2010;25(1):34~36,38

[5]沈学辉.达喜联合和胃降逆利胆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102例[J].光明中医,2011;26(1):134~135

[6]杨营军,魏艳.莫沙必利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168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68~69

[7]杨为,周军,石江涛.莫沙必利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78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49~150

[8]曹春蕾.莫沙必利片联合利胆调肝健胃方治疗58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133~134

[9]何成瑜,王尊钙,黄艾,等.自拟健脾益气汤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8):28~29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防与治 篇5

引起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由于胆汁多反流到距幽门口(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是食物通过的地方)最近的胃窦部,造成该处黏膜受损,故又称胆汁反流性胃窦炎。若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可见到胆汁不断由幽门口涌入胃内,胃黏膜、胃窦部黏膜表现有明显的充血、水肿,粗糙、脆弱,触之容易出血,表面污浊,常附有黄绿色胆汁。特别黏液湖内(当患者处于左侧卧位时,胃内黏液便会集中在胃近端的大弯处,此处称黏液湖)若积存有大量胆汁,即可明确诊断。

胆汁为什么会反流入胃

在正常情况下,幽门口是收缩关闭的。只有当胃内食物通过胃蠕动排入十二指肠时,幽门口才舒张开放,食物排空后,幽门口又收缩关闭,从而可防止胆汁反流入胃。但当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时:如施行过胃部分或大部切除术、胃肠吻合术后,或胆囊切除术后,或施行过迷走神经切断和幽门成形术,或有先天性幽门口关闭不全和中老年人脏器发生了生理退行性病变等,由于破坏了幽门口的“把关”作用,于是就会发生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防治措施

1.消除诱发因素 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避免焦虑紧张;戒烟;避免服用对胃有剌激作用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与保泰松等。

2.重视调节饮食 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煎炸类食物,以免剌激胆汁分泌增多,加重病情;要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饮酽茶、烈酒、浓咖啡,少吃辛辣、过冷过热、黏滞、坚硬与粗糙性食物。

3.口服胃动力药 此类药物能抑制胆汁反流入胃。常用的有吗丁啉、普瑞博思(又名西沙必利)、胃复安(又名灭吐灵)等。

4.采用中药治疗 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者采用中药辨证施治有较好功效。一般认为本病主要病机是脾虚胃弱,湿热内蕴,胃失和降,常见有两大类型。

脾胃湿热型:症见上腹饱胀、烧心、吐酸水、渴不思饮、口苦、苔黄腻及舌质红等。治宜清化湿热、健脾和胃,方用半夏泻心汤和藿朴夏苓汤加减(方例:姜半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干姜6克,藿香15克,厚朴10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白术12克,薏苡仁30克,白蔻10克,陈皮6克 )。

脾虚胃弱型:症见胃胀、食欲不振、上腹部隐隐作痛、倦怠乏力、舌淡苔白及脉缓弱等。治宜益气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方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木香6克,砂仁6克,元胡10克,炒白芍12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炒麦芽15克)。

此外,旋复花、代赭石、竹茹、乌贼骨、枳壳、大腹皮及大黄等常随症加减。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治疗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行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住院或门诊的患者283例, 男性138例, 女性145例, 年龄20-80岁。有胃部分切除术史者11例, 合并胆囊疾病46例, 患者中93例有吸烟史, 有长期焦虑、失眠、紧张等不良情绪9例, 伴反流性食道炎19例, 伴胃窦炎33例, 胃窦溃疡6例, 胃体溃疡2例, 胃角溃疡1例, 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炎20例。所有患者均行纤维胃镜检查, 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 胃底粘液湖呈黄绿色, 量不等, 胃壁被胆汁污染带有黄色, 幽门口松弛, 关闭不全, 十二指肠蠕动时有淡黄色黏液连续反流入胃, 证实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灼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胸骨后疼痛及烧心等感觉, 少数病例有呕吐胆汁现象, 单服抗酸剂不能缓解。

1.2 方法

治疗:一般治疗戒烟酒, 避免暴饮暴食, 清淡饮食, 适当休息, 睡眠时头部抬高约30度。应用多潘立酮 (吗丁啉) 和达喜片 (铝碳酸镁) 联合用药, 达喜片 (铝碳酸镁) 嚼服每次1-2片, 每日3次, 饭后h服用。多潘立酮 (吗丁啉) 口服每次10 mg, 每日3次, 饭前30 min服用。结果:服药4周后临床症状经复查胃镜, 显效226例, 有效46例, 无效11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

1.3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 胃镜检查划分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胃炎表现减轻或消失, 粘液湖清亮;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胃镜检查胃炎表现明显减轻, 粘液湖可略带黄色;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 胃镜检查胃炎仍呈活动性, 粘液湖仍为黄绿色。

2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 多发病, 是十二指肠液反流到胃部所致, 主要症状是明显、持久的上腹部饱胀或疼痛, 尤以进餐后为甚, 可伴有恶心或呕吐。由于十二指肠液中含有胆酸、溶血卵磷脂及胰腺分泌液, 这些物质能损害胃黏膜屏障, 使H+向上皮细胞内渗透, 引起胃炎、胃黏膜糜烂、溃疡。随着胃镜检查的应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率逐年提高, 尤其是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日益受到重视。多潘立酮 (吗丁啉) 是一种具有抗呕吐作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选择性阻断多巴胺2 (DA2) 受体, 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 是一种强力的促动力药, 它能增加胃窦十二指肠蠕动幅度和频率, 加速胃排空, 降低孤立性幽门收缩, 增强贲门括约肌的紧张度, 调节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 防止胆汁和碱性肠液的反流而损伤黏膜。铝碳酸镁为一种新型结合胆酸药物, 其活性成分为水化碳酸氢氧化镁铝, 是按层状晶格结构排列的, 具有独特的层状网络结构, 可在酸性环境下结合胆酸, 当结合的胆汁酸进入肠内碱性环境时, 又将胆汁酸释出, 不影响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达喜片 (铝碳酸镁) 能在p H 3-5的酸性环境下, 与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结合, 减轻胆盐对胃黏膜的损伤。达喜片 (铝碳酸镁) 不吸收入血, 同时中和胃酸, 可以维持胃内的生理环境, 还能结合胃酸、胃蛋白酶等有害物质, 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 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明显。

因此, 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合用既能减少十二指肠的反流, 又能中和反流入胃内的十二指肠液, 有效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症状, 促进胃黏膜损伤及炎症的愈合, 对患者腹胀、上腹痛、恶心及呕吐症状均有较高的疗效, 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多潘立酮 (吗丁啉) 和达喜片 (铝碳酸镁) 联合用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28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实施联合用药治疗, 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结果 经复查胃镜,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均有减轻,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 多潘立酮结合铝碳酸镁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多潘立酮,铝碳酸镁,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l]王伯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及与幽门螺杆菌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 (5) :298-299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7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分析,普瑞博思,吗叮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从胆囊排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和其他肠液混合, 通过幽门, 逆流至胃, 刺激胃黏膜, 从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 以及幽门功能失常和慢性胆道疾病等,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碱性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腔后引起的胃黏膜病变。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 在1600例胃镜检查中, 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300例占11.5%。现将其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0例, 其中男性166例, 女性134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5岁, 平均34.3岁。合并十二指肠疾病212例, 胃次全切除术后10例, 慢性贫血20例, 慢性食道炎6例, 无合并症52例。

1.2 临床表现 胃部饱胀感或不适, 往往饭后加重, 或有胃痛, 或胃部发凉, 可伴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胃振水音、肠鸣、排便不畅、食欲减退和消瘦等;严重的还可有胃出血, 表现为呕血或排黑便 (柏油样便) 以及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等。

本组300例中, 全部病例均有上腹痛, 腹胀伴嗳气228例, 夜睡难眠130例, 恶心80例, 呕吐20例, 体重下降12例。

1.3 治疗与转归 根据临床症状、内镜所见及病理结果进行治疗。全部病例均投予普瑞博思或吗叮啉与消胆胺口服。合并十二指肠疾病者加服雷尼替丁, 幽门弯曲菌感染者加服庆大霉素, 对因精神因素引起的幽门功能失调者, 加用参维灵和谷维素。以7d为一疗程, 无合并症者, 追踪观察2~4周;有合并症者追踪观察4~6周。本组病例中274例在用药1周后, 上腹痛、胀饱感明显减轻, 恶心呕吐减少, 近期疗效较好。所有病例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患者饮食要清淡, 不吃油腻食物, 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增多, 加重反流和病情。应细嚼慢咽, 忌暴饮暴食。避免饮酽茶、烈酒、浓咖啡和进食辛辣、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避免精神紧张, 保持心情舒畅, 不服或慎服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和保泰松等。

2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引起的症状轻重不一, 缺乏特异性, 以中上腹饱胀不适, 伴嗳气、吐酸等较常见, 也可表现为类似消化性溃疡样疼痛, 较重者常有呕吐, 呕吐物内常含胆汁。少数严重患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黑粪或伴呕血) , 也有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故本病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 镜下可直接观察到胆汁反流, 胃黏液被染成黄色。

但由于插镜等机械性刺激也可引起十二指肠胆汁反流, 造成假阳性结果。又因为胆汁反流常是间断发生的, 胃镜观察时恰无反流, 则又可出现假阴性结果。故镜检时见到胆汁反流并不等于就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后者诊断要结合胃黏膜是否有较独特的病理改变, 还要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复杂, 有手术性、非手术性。本组非手术病例中, 除器质性因素外, 尚有部分病者仅发现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 如幽门口开合欠佳, 肠胃逆蠕动明显活跃等。这类病例多为性格内向、精神忧郁者或情绪易波动者, 说明精神因素可能是此类病者发病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理是, 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导致了胃幽门正常动力功能的失调和胃黏膜抗力减弱, 引起十二指肠内容反流并产生胃黏膜损害[1]。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中, 临床症状是前提, 内镜所见和病理改变为主要依据。在插镜过程中, 也可以人为地使胆汁反流入胃腔, 这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应以鉴别。确定有无胆汁反流的方法是:胃镜检查时进镜距幽门口4~5 cm处停留1 min, 观察有无胆汁反流。如发现胆汁呈泡沫状或水流状进入胃内被确定为胆汁反流, 否则为无胆汁反流。

本组病例采用 以普瑞博思为主的药物治疗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特别是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者, 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张万岱, 陈治水, 范北海, 等.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4, 12 (5) :314-316.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9年4月-2011年5月收治的6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32例, 年龄26~60岁, 平均年龄 (29±6.9) 岁, 病程3个月至12年不等。治疗前胃镜检查显示全部患者均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疾病纳入标准。幽门螺杆菌测试显示, 62例患者中34例患者感染。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1) 治疗组:32名患者均采用清浊方, 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治疗, 加减运用清浊方治疗。清浊方主题方为:蒲公英20g, 冬凌草12g, 连翘20g, 叶下珠10g, 白蔻仁10g, 紫蔻10g, 黄连6g, 柴胡12g, 薏苡仁20g, 八月札20g, 黄芩6g, 枳实12g, 清半夏9g, 柴胡20g, 白芍20g, 三七粉2g。针对患者不同病症, 胃痛甚者加用延胡索3g;腹胀明显者加用木香6g;糜烂出血者加用白芨、三七各3g;呕吐甚者加用代赭石30g;喜暖畏寒者加用吴茱萸、干姜各6g。以上药物作袋装煎剂服用, 每袋150mL, 患者于饭后2h服用, 每次1袋, 每日2次。

(2) 对照组:患者每日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20mg/次, 1次/日;于每日饭前服用多潘立酮10mg/次, 3次/日;餐后咀嚼服用硫糖铝片1g/次, 3次/日。

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胃镜复查, 根据疗效进行下一步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变化情况等。治疗结束后对全部患者进行半年随访, 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1.3 观察指标

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胃镜检查胆汁反流消失, 胃粘膜正常, 病理活检结果呈阴性;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胃镜下胆汁反流减少, 胃粘膜活动性炎症消失50%以上;无效:症状无好转现象, 病理活检结果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 甚或加重者。

幽门螺杆菌 (Hp) 的根除标准: (1) 组织学检查:取胃窦和胃体黏膜, 经Warthin-Starry银染色, 确认Hp阴性; (2) 13 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2项均为阴性时可确定Hp根除[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珚x±s) , 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治疗组中显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无效率低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出16.9%,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P<0.05, 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

[n (%) ]

2.2 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变化情况及半年内复发率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 半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P<0.05, 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2所示。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可以概括为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量增大, 持续时间增长或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受损都可导致胃粘膜受损, 继而细菌、病毒侵袭造成胃炎。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胆汁占有很大一部分, 并且胆汁酸可导致组织非特异性损害, 从而直接损伤胃粘膜造成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变主要在胃窦部, 表现为胃窦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2]。中医学范围内并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命名, 但是从中医角度来讲, 胆汁反流性胃炎大致属于胃脘痛、痞症、吞酸、嘈杂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饮食或情志伤脾气, 致使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气血运行失常, 致使浊邪淤积体内, 气机凝结, 终累及三焦, 外在表现即为胃脘痛、吞酸、呕逆等症状。

西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多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潘立酮、硫糖铝片、消胆胺等进行治疗。其中, 潘立酮有调节动力, 可有效防止十二指肠-胃反流。

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基本原理即疏肝理气、利胆和胃。从五行相生相克角度来讲, 胃与肝胆密切相关, 胃部病变常累及肝胆, 肝胆病变也可累计胃脘部, 因此在治疗方面不仅要治疗胃部病变, 还应解决肝胆部的潜在问题。《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 “热客于胃, 目赤欲呕, 呕酸善饥”、“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故而, 从外感六淫角度来说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热毒郁结, 浊毒之邪上犯。本着以上思想, 我院此次主要选用清浊汤进行加减运用治疗。方中蒲公英、黄连、叶下珠、连翘、冬凌草为清热解毒之剂, 可消炎抑菌;半夏和胃降逆, 又可清热燥湿, 对于胃粘膜的糜烂、水肿等炎症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更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三七粉可有效养血止血。清浊汤内各药味加减运用可有效达到行气疏肝、清热解毒、利胆和胃的作用。本着中医辨证治疗思想应针对患者不同病症进行准确的加减运用, 如胃痛甚者加用延胡索;腹胀明显者加用木香;糜烂出血者加用白芨、三七;呕吐甚者加用代赭石;喜暖畏寒者加用吴茱萸、干姜等。

我院此次尝试运用清浊汤对治疗组进行中药治疗, 同时与仅采用传统西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于对照组, 半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故而, 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中药清浊汤的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海燕, 杨卓杰, 陈国会, 等.“清浊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J].江苏中医药, 2011, 4 (2) :34-35.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 篇9

关键词:胆汁反流,胃炎,影响因素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十二指肠液 ( 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 自幽门反流入胃腔, 损害胃黏膜屏障, 引起慢性胃炎, 其主要致病因素是胆汁[1]。临床表现主要为口干苦、上腹部灼痛、胆汁样呕吐、返酸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 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2]。近年来, 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率逐年提高, 胃炎疾病中约占12. 3%[3], 成为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疾病。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原因均可诱发胆汁反流性胃炎, 主要病因有: 胃部手术、胆囊切除术、慢性胆管病、吸烟等[4]。临床常因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影响因素复杂, 且病程长易反复甚至癌变, 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目前,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治疗日益受到消化科临床医师的重视, 研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有效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91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调查分析, 探讨该病相关影响因素, 为临床进一步预防及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消化内科2011 - 01 ~ 2012 - 12 期间, 共收治临床明确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91 例, 年龄19 ~ 72 岁, 平均44. 6 岁, 其中男112 例, 女79例。胃切除术史75 例, 胆囊炎、胆结石者54 例, 肝硬化、肝炎6 例, 胰腺炎3 例, 消化性溃疡7 例, 消化道肿瘤5 例, 糖尿病史者21 例, 不明原因者20 例。行胃镜检查, 胆汁反流程度根据Kellosalo等[5]提出的标准分为: Ⅰ级黏液池清亮, 淡黄色; Ⅱ级黏液池呈黄色清亮; Ⅲ级黏液池呈淡绿色或深绿色。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使用Olympus-240型电子胃镜进行胃镜检查, 胆汁反流程度根据Kellosalo等[5]提出的标准分为:Ⅰ级黏液池清亮, 淡黄色;Ⅱ级黏液池呈黄色清亮;Ⅲ级黏液池呈淡绿色或深绿色。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 0 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91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胆汁反流程度结果显示: Ⅰ级胆汁反流61 例, Ⅱ级胆汁反流81 例, Ⅲ级胆汁反流49 例。不同年龄分段对胆汁反流程度影响情况, χ2值分别为38. 799、9. 586、10. 835,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以36~ 50 岁年龄段发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为38. 7% , 且胆汁反流程度II级、III级患者所占比例最大, 分别为55. 4% 和37. 8% , 见表1。调查患者行为心理因素对胆汁反流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和紧张焦虑等行为心理因素对胆汁反流程度的影响, χ2值分别为8. 646、6. 879、6. 212 和6. 463,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吸烟人群、酗酒人群、饮食不规律人群和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人群的胆汁反流程度II级、III级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不吸烟人群、不饮酒人群、饮食规律人群和情绪心理状态平稳的人群, 见表2。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 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 临床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因幽门及十二指肠运动不协调, 导致十二指肠液反流进入胃腔, 刺激损伤胃黏膜所致; 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胃幽门术后, 幽门功能丧失, 十二指肠液反流所致[6]。由于胆汁是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因素, 反流的胆汁可导致胃黏膜的病变, 因而探讨胆汁反流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 但并不是胃镜观察到胆汁反流就可以确诊, 必须同时伴有胃黏膜损害, 方可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因此本研究所筛选的病历均为临床明确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例, 以免影响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因素对患者胆汁反流程度的影响结果据有统计学意义, 胆汁反流程度严重的II级、III级患者年龄集中在36 ~ 50 岁, 于戚士祥等人的研究结果相近[7], 可能与这一年龄人群正值中年, 社会压力大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交往应酬较多引起烟酒不良嗜好较多等因素有关。通过本研究对患者行为心理因素 ( 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和紧张焦虑等) 对胆汁反流程度的影响分析结果来看也支持这一观点。因此, 年龄、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以及紧张焦虑的心态是影响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胆汁反流程度的影响因素, 临床在对因治疗该病时应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 以提高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5, 28 (11) :738-744

[2]乐庆胜, 张小雯.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特征分析[J].江西医药, 2011, 46 (1) :61-63

[3]多潘立酮临床协作组.多潘立酮及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 (5) :275-278

[4]王莉.胆汁反流性胃炎78例病因及诊治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4) :457-459

[5]Kellosalo J, Alavaikko M, Laitinen S, et al.Effect of biliary tract proce-dures on duodenogastric reflux and the gastric mucosa[J].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1, 26:1272-1278

[6]张亚历, 周殿元.图解消化病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3:52-531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 篇10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6-0899-02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胃排空延迟或胆囊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过量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造成胃黏膜损伤,可引起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糜烂、溃疡或呈萎缩样变,并与胃癌癌前病变有关[1],故采取积极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应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16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并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61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男93例,女68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病程2个月~15年;其中经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转用本法者32例,初次治疗者129例。

2.诊断依据①典型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多为烧灼样痛,多数病例伴有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呕吐物可含有胆汁,可伴有口苦口干、腹胀便秘等;②胃镜检查幽门口有胆汁反流或胃液有黄染,胃黏膜有慢性浅表性炎症改变;③排除肝、胆(胆道)、胰腺以及消化道肿瘤等疾患。

3.中医辨证分型①肝胃不和型62例: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频繁嗳气,口苦纳少,每因情志因素诸症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②肝胃郁热型50例:症见胃脘灼热胀痛,嘈杂反酸,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③脾胃虚寒型28例: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困倦乏力,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④胃阴不足型21例:症见胃脘隐隐灼痛,嘈杂纳少,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4.治疗方法应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基本方:旋复花15 g(布包)、代赭石20 g(先煎)、法半夏10 g、党参10 g、生姜6 g、甘草6 g、大枣4枚;肝胃不和者减党参,加柴胡、枳壳各10 g;肝胃郁热者减党参、生姜、大枣,加黄连6 g、蒲公英15 g;脾胃虚寒者加黄芪15 g、桂枝9 g、干姜6 g;胃阴不足者减党参、生姜,加石斛、白芍各10g;兼反酸者加乌贼骨15 g、象贝母12 g;糜烂出血者加三七6 g、白芨10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混匀,早晚分2次温服,4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复查胃镜。

5.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疗效评定标准拟定。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示胃窦、幽门口均无胆汁,黏膜像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示胃窦、幽门口见少许胆汁,黏膜像基本正常;③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胃镜复查示胆汁反流减少,黏膜像好转;④无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及组织学无明显改变或加重。治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94例,占58.4%;显效41例,占25.4%;好转17例,占10.6%;无效9例,占5.6%;总有效率为94.4%。讨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器质性因素(手术)和非器质性因素(神经体液肌肉等)造成的胃幽门功能失常而致胆汁入胃,损伤胃黏膜而形成的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病多以胃脘痛为主要癥状,分属于中医“胃脘痛”、“反酸”、“胃胀”、“嘈杂”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烟酒过度,脾胃虚弱及手术损伤脾胃。其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病机可总结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胆邪逆胃所致,而以脾胃亏虚为本,胆邪逆胃为标[2]。《灵枢·四时气篇》曰:“喜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在治疗上应以和胃降逆为基本,佐以清热利胆、疏肝理气。

旋复代赭石汤出自《伤寒论》,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方中以旋复花下气降浊,代赭石重镇降逆,促进胃肠蠕动,使上逆之胃气下降;辅以法半夏辛开散结,苦降和胃;生姜温胃化饮,散寒止呕,《千金方》誉之为治呕吐的“圣药”;党参、大枣甘能缓中,补胃气之虚弱,扶正祛邪,使中气得以恢复。临床运用时,须辨证施治,可根据症情不同而适当加减,肝胃不和者配以柴胡疏肝解郁、枳壳行气宽中消胀,且柴胡、枳壳具有明显增强胃肠排空及小肠推动功能的作用;肝胃郁热者酌加黄连、蒲公英以清化湿热。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黄连、蒲公英对Hp有一定的抑杀作用,能减轻胃黏膜的充血糜烂;脾胃虚寒者加用黄芪补中益气,干姜、桂枝温中散寒化饮,黄芪还可增强幽门的张力,减少胆汁逆流;胃阴不足者加以石斛、白芍养阴清胃,且白芍合甘草柔肝养阴,缓急止痛,能保护胃黏膜,减轻胆汁的损害[3]。诸证见反酸者可加乌贼骨、象贝母,即为“乌贝散”,乌贼骨味咸性温,与象贝母相伍,温凉俱存,两者均有中和胃酸的作用,适应于寒证、热证;糜烂出血者酌加三七、白芨,两药均有收敛止痛、消肿生肌作用,能止血,且有保护胃肠黏膜功能;全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既补脾胃,又调理肝胆脾胃气机,使胆汁排泄正常,脾胃升降有度,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特色。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时时顾护胃气,因为胃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体的抗病能力[4]。

本组观察表明,应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炎症,因其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许国铭.胆汁反流相关性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2002:165173.

[2]吴敏田.胆胃康胶囊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231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8):109110.

[3]何瑛.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2):47.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 篇11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

本人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 对消化系患者的疾苦有深切体验, 特与我院胃镜检查室对我院近3年的12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临床分析, 以期探讨本病的病因, 发病机理以及中西医治疗规律。

1 临床资料分析

1.1 性别与年龄

124例患者, 男性64例, 女性60例, 性别比男∶女为1.067∶1, 年龄17~74岁, 其中25~50患者占64.9%。

1.2 病程与手术情况

病程按症状发作时计算, 1个月~30年不等, 其中做过胃部分切除术31例, 占25%, 目前病例中无死亡。

1.3 临床症状表现

以上腹部胀痛呈饱胀感多见, 或烧灼痛, 嗳气, 恶心, 纳差多见, 呕吐苦水或胆汁次之, 奇怪的是临床上体重减轻少见。

1.4 胃镜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奥林巴斯胃镜检查, 内均见有胆汁反流, 呈大小不等, 主要所见胃液呈黄绿色淡黄色, 小量从幽门口向胃内反流十二指肠液。

1.5 并发症

合并浅表性胃炎92例, 溃疡病21例, 胃癌4例, 十二指肠溃疡17例, 上消化道出血5例, 胆囊炎及胆石症29例。

1.6 胃黏膜活检

其中64例做3活检, 病理检查证实全部符合胃黏膜慢性炎症变化, 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21例, 合并溃疡12例, 合并胃癌14例, 肠腺化生8例。

1.7 胃液分析

胃酸偏高19例, 正常15例, 低酸者14例。

2 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2.1 诊断标准

2.1.1 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上腹痛呈隐痛, 烧灼痛, 伴嗳气恶心或呕吐苦水, 常与餐后发作, 服碱性药物不能缓解。

2.1.2 全部病例均有胃镜证实, 确定有胆汁反流, 并有胃炎改变。

2.1.3 部分病例黏膜活检实有慢性炎症。

2.2 疗效判定标准

2.2.1 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无反流, 胃炎明显改善。

2.2.2 临床症状好转, 胃镜检查反流减少, 胃炎部分改善。

2.2.3 临床症状无好转, 胃镜检查反流及胃炎无改善。

3 治疗方法及疗效

124例其治疗74例, 用中药24例显效7例, 好转12例, 无效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26例, 显效20例, 好转4例, 无效3例中药与针刺治疗1例, 好转, 总有效率80.16%无效19.84%。

3.1 中医药治疗 (共24例)

分为肝胃不和→小柴胡汤+柴胡舒肝丸;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肝胃郁热→左金丸。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共26例)

按上分为肝胃不和, 脾胃虚寒, 肝胃郁热配西药, 肝胃不和加胃复安, 胃秘治, 脾胃虚寒加庆大霉素, 肝胃郁热加奥美拉唑, 胃必治。

3.3 中药配针剂

按足三里 (双) 内关 (双)

4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自胃镜发明后, 首先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发现有胆汁反流, 占胃镜检出率27.2%。

4.1 病因

普遍认为与慢性胃炎, 十二指肠球炎, 溃疡, 神经精神因素有关, 胃部分切除术后, 胆道疾患与本病发病有关。

4.2 发病机制

(1) 胆汁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胃黏膜损伤, 胆汁与胃酸协同作用, 尤为重要;

(2) 胃黏膜破损及损伤;

(3) 幽门关闭不全及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严重逆蠕动;

(4) 胆囊切除术或胆道疾患。

4.3 诊断

(1) 临床症状;慢性上腹痛, 餐后加重, 嗳气, 恶心, 腹胀;

(2) 胃镜检查;确定胃内病变性质及十二指肠液反流;

(3) 胃液分析可抽取少胆汁染色的胃液;

(4) 空腹胃液, 测定胃酸;

(5) 组织学改变。

4.4 病理

病理报告中, 全部符合胃黏膜慢性炎症, 以黏膜和腺体增生为主, 炎症多较轻。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认为胆随胃降, 胆气虚而不降, 则逆而犯胃出现胆汁反流, 属五行中木克土“十一脏取决与胆”与此相关, 脾胃虚弱可能导致本病发生的病因之一, 脾胃虚弱导致肝木升发太过, 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上一篇: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下一篇:湿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