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型肝炎

2024-07-20

胆汁淤积型肝炎(共5篇)

胆汁淤积型肝炎 篇1

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易造成肝功能损害、迁延不愈、肝硬化等不良后果,目前采用退黄、保肝、降酶等综合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我院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应用熊去氧胆酸对4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为2006年1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符合第七届全国小儿肝病会讨论通过的IHS诊断标准[1],均经2 次以上B 超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排除胆管系统畸形,且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50%,血清胆汁酸升高。排除肝外胆道阻塞性黄疸,年龄33~78d,均有皮肤、巩膜黄染,大便呈黄色,肝脏<2cm。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腹部彩超均可见胆囊显示,除外胆道闭锁等阻塞性因素。随机分为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33~70d,平均年龄(48.6±10.2)d;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6~78d,平均年龄(46.7±15.4)d。两组患儿在病情、年龄及性别上均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TBA、TBIL、DBIL、ALT、GG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葡萄糖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门冬氨酸钾镁等综合治疗。进行TORCH-IgM、HBVM、EB-DNA、血培养、尿CMV包涵体等检测,CMV、EB、HSV感染者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HBV、HCV感染者给予干扰素针抗病毒治疗,细菌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加药敏试验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熊去氧胆酸胶囊20mg/(kg·d),分2次口服,10~15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延长使用2、3个疗程。治疗前、治疗2周时各观察记录1次患儿临床表现,同时检测血、尿常规、血清总胆汁酸、总胆红素、γ-谷氨酰基转移酶(检测采用日本岛津CL-7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常见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断标准》[2]。治愈:黄疸完全消退,一般情况良好,肝脾回缩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黄疸明显减轻,肝脾较前缩小,肝功能部分正常。无效:黄疸未见消退,生化检查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治愈30例,好转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297,P<0.05),说明熊去氧胆酸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比较 见表2。

注:结果表明: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473,*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BA、TB、DB、ALT、GGT比较 见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表3表明:治疗组、对照组均能降低血清TBA、TBIL、DBIL、ALT、GGT水平,但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熊去氧胆酸降低血清TBA、GGT效果优于对照组。

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3例病情反复,继发性胆道狭窄,行外科手术)。

4 讨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是婴儿期未明病因引起的以肝功能损害及病理性肝脏体征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可伴有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或无黄疸。血清γ-GT活性升高可反映肝细胞功能障碍或肝外胆管阻塞,多数情况下GGT与碱性磷酸酶变化一致,可作为监测胆道损害、胆汁淤积的指标[3]。TBA是唯一能同时反映肝脏分泌、肝脏合成、肝细胞损害状态三方面的血清学指标,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均优于常规肝功能指标[4]。TBA能灵敏反应婴儿肝炎综合征肝功损害,故常规行TBA检测,以指导治疗[5]。TBA是胆汁的主要成分,在肝脏合成,储存于胆囊内,后进入肠道,回肠重吸收,再经门静脉回流至肝脏。IHS患儿胆汁酸结合的肝细胞通路和胆道分泌功能是不成熟和低效的,循环胆汁酸池变小,回肠重吸收胆汁酸不足,肝细胆管转运低下,易发生胆汁酸代谢紊乱,引起血胆汁酸浓度增高[6]。因此,TBA的升高常比其他检查更敏感。同时胆汁酸有多种毒性作用,可造成全身多系统、脏器损害,尤其是肝损害,肝细胞和胆道上皮细胞受损引起胆汁酸的分泌和排泄障碍,进一步加重肝内胆汁淤积,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UDCA是鹅去氧胆酸的异构体,为亲水性胆汁酸,有保护胆管细胞抵御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性;刺激肝胆管分泌;保护肝细胞抵御胆汁酸诱导的凋亡;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保护细胞膜及减少异常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7]。不易通过细胞膜,不会损伤肝细胞。适当应用可减少胆汁淤积、加速胆汁排泄。最近的研究表明[8],应用于胆汁淤积性肝病中,促进受损肝细胞胆汁分泌、抑制肝细胞凋亡、细胞保护等作用。可缩短疗程,减少复发。副作用较小,偶见腹泻、过敏性皮疹、头痛、胃痛和心动过速等,少数可有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停药后恢复。迄今尚未发现用药后有肝脏损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加用UDCA能明显缩短患儿住院天数、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治疗2周后观察患儿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熊去氧胆酸治疗组TBA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UDCA有减轻肝内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促进修复,降低血清GGT水平,疗效确切。治疗组随访6个月,3例病情反复,继发性胆道狭窄,行外科手术,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总之,UDCA具有疏肝利胆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并参与调节机体免疫,减轻肝内胆汁淤积,改善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肝组织变性。治疗安全性好,对婴儿肝炎综合征肝内胆汁淤积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启镕,王晓红,王建设.婴儿肝病综合症诊治修订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5):357.

[2]湖南省卫生厅.常见病诊断依据及疗效判断标准(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08.

[3]丁艳,熊昊,黄志华.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和胆汁成分变化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7):506-513.

[4]胡怡,曾祝伦,陈元,等.婴幼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价值(J).四川医学,2004,25(8):881-882.

[5]范朝瑜,向承发.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意义(J).华西医学,2001,16(4):474.

[6]Tomer G,Ananthanarayanan M,Weymann A,et al.Differenialdevelopmental regulation of rat liver canalicular membranetransportersB sep and Mrp2(J).Pediatr Res,2003,53(2):288-294.

[7]潘浩,陆伦根.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08,13(9):565-566.

[8]王书云,彭志海.熊去氧胆酸的作用机制及在肝移植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3):201-202.

胆汁淤积型肝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来自本科室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患婴儿胆汁淤积型CMV肝炎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3~90 d, 平均 (33.5±15.7) d。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会感染消化学组制定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提示, CMV损害主要表现为肝损害, 并除外婴儿期常见病毒所致者, 诊断为CMV肝炎[3]。同时胆汁淤积型肝炎诊断标准参照文献: (1) 血清总胆红素 (TB) >85.5 mmol/L, 结合胆红素占TB的比例>20%;或TB<85.5 mmol/L, 结合胆红素>17.1 mmol/L; (2) 大便颜色变浅; (3) 肝脏增大>2.0~2.5 cm和/或肝脏质地变硬; (4)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升高; (5) 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4]。将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DCA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TBA、TBIL、ALT、AKP、GG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茵栀黄注射液褪黄、谷胱甘肽及多烯磷脂酰胆碱保肝、腺苷蛋氨酸促胆汁酸排泄等综合治疗, UDCA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10 mg/ (kg·d) , 分2次口服, 连用14 d。治疗前、治疗14 d时分别观察记录患儿临床表现, 同时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 (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常见疾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黄疸完全消退, 一般情况良好, 肝脾回缩至正常大小, 肝功能恢复;好转:黄疸明显减轻, 肝脾较前缩小, 肝功能指标部分恢复正常;无效:黄疸未见消退, 生化检查无变化[5]。有效率=[ (痊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 计量数据用 (±s) 表示,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和配对设计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UDCA治疗组治疗14 d后痊愈者3例, 好转1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者5例, 好转11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80%。UDCA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014,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均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TBA、TBIL下降明显。见表1。

2.3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巨细胞病毒属DNA病毒大类中的疱疹病毒科, 种类很多, 各具宿主特异性, 人类感染只有HCMV引起。CMV对全世界任何人群, 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如何均能感染。虽然大多数人感染后没有什么症状, 但是在免疫能力低下者, 如胎儿和新生儿、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则可发生危及生命的病变;它也是引致先天性缺陷的主要原因;已有愈来愈多的证据说明CMV感染与某些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1]。因此, 对CMV感染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我国亦广泛流行, 婴儿期发病率最高, 有研究显示1~3岁组幼儿CMV感染率83%, 占婴儿肝炎综合征的50%[1]。

CMV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病毒可从多个部位排出, 包括鼻咽分泌物、尿液、宫颈及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眼泪和血液。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水平传播两种方式。CMV感染是CMV侵入人体, 在人体细胞内增值, 同时造成组织病变。CMV具有细胞嗜性, 对人体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普遍易感, 对特殊的实质细胞如脑和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肝细胞也能感染。肝脏是婴儿HCMV感染的重要靶器官之一, 多见于婴儿和免疫缺陷个体[6], 可感染小儿肝脏的各种细胞, 包括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CMV肝炎的诊断必须具备活动性 (产毒性) CMV感染的实验室依据和肝胆病变的依据, 其中CMV活动性感染的实验室依据有尿CMV培养阳性、血CMV PP65阳性或血Ig M阳性[2]。

婴儿CMV肝炎, 除少数发生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外, 大多数预后良好[7], 急性期过后, 病情会逐渐好转, 一般来说肝脏肿大不会超过5 cm, 肝功能检查ALT大多不会超过300 U/L。婴儿CMV肝炎, 有3种主要病变, 即肝细胞病变和坏死、肝细胞凋亡及胆管病变, 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的多核巨细胞形成, 胆汁淤积肝间质和门脉区由炎症细胞浸润[8], 尤其在幼小儿童和免疫抑制个体, 引起弥漫性肝细胞病变和胆管上皮病变, 致使胆汁的产生、分泌、胆管系统内流动不畅, 未能全部排至小肠内, 产生胆汁淤积, 若无及时有效的治疗, 病情进一步发展, 产生胆汁淤积性肝病, 甚至进一步恶化, 危及患儿生命。胆汁成分中的胆汁酸具有多种毒性作用, 可造成全身多系统、脏器损坏, 尤其肝细胞损伤, 引起胆汁酸分泌、排泄障碍, 进一步加重肝内胆汁淤积, 造成恶性循环。因此, 对于胆汁淤积型CMV肝炎, 早期应用抗病毒、保肝利胆、促胆汁酸代谢等综合治疗, 可缩短病程, 有利于病情恢复。

熊去氧胆酸 (UDCA) 为鹅去氧胆酸 (正常胆汁中的初级胆汁酸) 的7-β异构体, 之所以在治疗胆汁淤积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可能基于具有以下作用特点: (1) 为亲水性胆汁酸, 拮抗内源性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作用, 保护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免受有毒胆汁酸的损害, 阻止疏水性胆汁酸对线粒体膜的干扰, 保护肝细胞膜[9]; (2) 刺激肝胆管内源性胆汁酸的分泌、排泄, 减少重吸收; (3) 松弛Oddi扩约肌, 加强利胆作用; (4) 保护肝细胞抵御胆汁酸诱导的凋亡[10]; (5) 减少肝脏脂肪, 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促进肝糖原的蓄积, 提高肝脏抗毒、解毒能力, 并可降低肝脏和血清中三酰甘油的浓度, 抑制消化酶、消化液的分泌[11]; (6) 国外研究亦表明, UDCA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能明显降低肝细胞Ⅰ型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 的表达, 降低活化T细胞的数目, 从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副作用小, 偶见腹泻、皮疹、头痛等, 停药后可恢复。目前尚未发现用药后有肝脏损害。

胆汁淤积型肝炎 篇3

关键词: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熊去氧胆酸胶囊,胆汁淤积型肝炎

胆汁淤积型肝炎 (肝内胆汁淤积) 黄疸深、病程长, 是指多种原因所致的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 部分患者黄疸消退甚难, 治疗原则强调综合疗法, 包括祛除病毒、感染、药物等诱发因素, 重点是消退黄疸, 缩短高胆红素血症的持续时间, 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近年我院采用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效果显著,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 年3 月-2015 年5 月收治胆汁淤积型肝炎患者98 例, 男65 例, 女33例, 男女比例2∶1, 年龄21~68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 年 (西安)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肝炎治疗方案中关于胆汁淤积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总胆红素水平≥171, D/T 65%, ALT、AST明显升高 (>1 000 U/L) , AKP、GGT、TBA不同程度升高,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或轻度延长, 黄疸持续时间>4 周。其中病毒性肝炎52例, 药物性肝炎18例, 自身免疫性肝炎9 例, 酒精性肝炎6 例, 中毒性肝炎2例, 病因未明11 例。排除肝外胆汁淤积性黄疸。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49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禁酒, 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适当休息, 减少活动, 避免应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 给予保肝药物 (甘草酸二胺、还原型谷胱甘肽、思美泰) , 黄疸深、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患者加用维生素K1 (10~20 mg) 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 1次/d, 疗程据病情而定。治疗组加用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 1次/d, 30 min/次, 同时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 所有患者均未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1 周、 2 周后复查肝功能TBi L、DBi L、ALT、AST、GGT。

疗效评定标准: (1) 无效: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 下降<15%, 食欲不振、皮肤瘙痒、乏力、厌油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2) 有效: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 下降≥35%, 上述症状改善; (3) 显效:肝功能指标治疗1 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下降≥50%, 上述症状消失。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 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3.5%, 治疗组总有效率91.8%,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胆汁淤积型肝炎 (肝内胆汁淤积) 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瘙痒, 同时伴有胆固醇、胆汁酸、血清结合胆红素、ALP和白蛋白增高。其发病机制为多种原因所致的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 毛细胆管等功能异常, 胆汁不能下达十二指肠, 胆汁成分 (碱性磷酸酶、胆固醇、胆汁酸、结合胆红素等) 反流至血液。常见的胆汁淤积型肝炎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炎、病毒性胆汁淤积型肝炎。胆汁淤积型肝炎的特点是黄疸持续不退。胆汁持续淤积可导致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肝功能衰退, 因此, 胆汁淤积型肝炎的治疗受到广泛关注[1,2]。

胆汁淤积型肝炎患者肝脏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 其前列腺素代谢产物6酮 (PGFla) 和血浆血栓素 (TXB2) 增高, 黄疸程度与微循环障碍及TXB2、PGFla的增高呈正相关[3,4]。临床曾采用腺苷蛋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苦黄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前列地尔、思美泰及中草药等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部分患者的效果较差。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熊去氧胆酸亲水性较强, 能收缩胆囊, 能中和疏水性胆汁酸, 松弛括约肌, 促进有害胆汁酸的分泌和排泄, 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另外, 熊去氧胆酸能保护肝细胞膜不受氧化损伤, 增加肝细胞含巯基蛋白和谷胱甘肽的水平, 增强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提高肝脏的抗毒解毒作用。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能自动提取患者的生物节律信息, 根据不同微循环脉动信息状态, 发出与患者心律同步的生物信息电磁能, 提高了人体对光波的透过、吸收率, 控制近红外照射波的功率、频率、强度, 使肝区部位获得红外波能量, 改善肝细胞膜的通透性, 增加肝血窦的血流量, 改善肝脏的生物化学反应及氧和营养物质的供给, 修复受损的肝细胞, 恢复肝功能[5]。

本研究发现,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明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较好, 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徐道振.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00-212.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 31 (12) :1989-1999.

[3]裴冬萍.地塞米松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肝炎36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23) :3674-3676.

[4]陈达, 林恢.腺苷蛋氨酸 (思美泰) 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 (22) :15-16.

胆汁淤积型肝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60 例分为两组, 观察组130 例, 女51 例, 男79 例;年龄29-71岁, 平均 (47.6±4.3) 岁;病程6 月~7 年, 平均 (2.7±1.3) 年。 对照组130 例, 女49 例, 男81 例;年龄27-69 岁, 平均 (47.1±3.2) 岁;病程5 月~11 年, 平均 (4.6±1.5)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茵栀黄注射剂治疗, 茵栀黄注射剂 (10 ml / 支, 国药准字:Z14020815, 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130323) , 用法用量:20 ml/次, 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症状缓解后可改用肌内注射, 2~4 ml/d。 疗程一个月。

1.2.2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50 mg/ 支, 国药准字:H12020493, 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120826) , 用法用量:50 mg/次, 用生理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疗程1 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1 个月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总胆红素 (TBILT) 恢复正常;有效: 治疗1 个月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ALT、TBILT明显下降;无效:治疗1 个月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ALT、TBILT不降反升。

1.4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 TOMG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一个月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肝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可由各种肝炎病毒引起, 以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为最多[4], 其次是甲型肝炎病毒。胆汁淤积发病率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67%) 、自身免疫性肝炎 (5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54%) 、药物相关性肝炎 (53%) 、肝硬化 (43%) 和酒精性肝炎 (35%) [5]。 病毒性肝炎时, 可以影响肝细胞对胆汁的分泌功能, 使毛细胆管壁的肝细胞膜通透性异常, 出现肝细胞胆汁性淤积。 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发病还与毛细胆管微绒毛原发损伤有关, 当其损伤后毛细胆管微绒毛增粗、变钝、稀疏甚至消失, 绒毛的收缩力明显减低甚至消失, 导致毛细胆管扩张, 而胆汁流量减少且流速变慢, 特别容易出现胆栓。 有研究表明[6], 肝内循环障碍是肝内胆汁淤积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 且和肝内胆汁淤积互为因果。

糖皮质激素可迅速的减轻毛细胆管炎症, 增加胆汁流量, 使黄疸消退[7]。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是氢化可的松的盐类化合物, 它可以减轻和防止病毒性肝炎对组织的损害, 抑制免疫反应的扩散, 还可以减轻炎症对肝细胞的损伤, 进而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 从医院的研究中发现, 治疗一个月后, 观察组显效99 例, 有效26例, 无效5 例, 总有效率为96.2%, 对照组显效55 例, 有效40 例, 无效35 例, 总有效率为73.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有关报道相似[8]结果表明, 糖皮质激素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 糖皮质激素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满意, 然而对血清病毒复制的影响有待发现, 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eathcote EJ.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stic liverdisease[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7) :776-782.

[2]赵越, 张晓光, 林跌强.糖皮质激素早期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型倾向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19) :134-135.

[3]詹琪.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32) :118.

[4]于力力.糖皮质激素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38例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2011 (9) :251-252.

[5]谭永红.拉米夫定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0上旬刊) :623-624.

[6]张巍巍, 邹瑞珍, 刘云顺, 等.腺苷蛋氨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胆汁淤积性肝病合并抑郁1例[J].肝脏, 2013 (6) :433-434.

[7]郝少君, 孙鹏飞, 张大坤, 等.肝炎丸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3, 35 (21) :3324-3325.

胆汁淤积型肝炎 篇5

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茵黄汤,中医药治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 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 临床上以皮肤瘙痒、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为主要特征, 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 是妇产科临床疑难、高危疾病之一。孕妇预后一般较好, 但对胎儿有可能发生不良结局, 可导致先兆早产、胎儿生长发育受限、胎儿宫内急性或慢性缺氧甚至胎死宫内、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黄疸及感染可能, 大大增加了围产儿患病病死率及新生儿患病率[1]。多数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 胎儿宫内急性或慢性缺氧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 其与ICP患者胆汁酸水平升高、肝功能异常及胆汁淤积相关。笔者所在科室在研究基础上, 自创中药汤剂茵黄汤 (茵陈蒿汤加减) 以达到清热利湿、固肾安胎、健脾养血的治疗目的, 对90例湿热郁结型ICP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有效地降低了血清胆汁酸及肝功能, 大大缓解了临床瘙痒症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9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 患者, 中医证型湿热瘀结型, 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检查的孕妇, 年龄21~39岁, 孕周32~39周。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 其中观察组60例组予茵黄汤干预治疗, 对照组30例, 仅定期产检, 未予任何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 的诊断参照乐杰主编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临床诊断标准为 (1) 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等不适; (2) 血清甘胆酸升高, 在30周时突然升高至2~2.5μmol, 可达到或超过正常值的100倍; (3) 肝功能检测示谷丙转氨酶 (ALT) ,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轻至中度升高, 为正常值的2~10倍, ALT较AST更敏感; (4) 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 很少超过85.5μmol/L。

中医辨证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3 方剂及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茵黄汤干预治疗, 对照组仅定期产检, 未予任何治疗。

1.3.1 方剂

茵黄汤的药物组成:茵陈20 g、栀子10 g、制大黄6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黄芩15 g、杜仲10 g、炒当归10 g。

1.3.2方法

采用水煎剂, 由宜兴市中医医院中药房统一煎煮提供, 1剂/d, 分2次服用, 早晚各1剂, 7剂为一疗程, 连续服用两个疗程。水煮沸以后文火再煎煮l5~20 min即可。偶有轻微腹泻为正常, 饮食上服药期间禁食腥辣刺激食物或降低药效类食物如空心菜、白萝卜、绿豆等;治疗期间给患者吸氧、胎儿宫内监测等, 及时了解胎儿宫内发育及储备情况, 防止胎儿宫内急性或慢性缺氧。

1.3.3 加强产前监护

治疗期间密切进行产前孕妇及胎儿监护, 动态观察血清甘胆酸值及肝功能变化, 开展胎心监护、胎动记数、脐动脉血流S/D值、B型超声等多项产前项目监护。

1.4 观察指标

每疗程结束后观察瘙痒情况及甘胆酸、谷丙转氨酶的变化。瘙痒评分标准为临床上多次采用的Ribalta制定的评分标准, 即0分为无瘙痒, 1分为偶发性瘙痒, 2分为间断性瘙痒, 以不瘙痒为主;3分为间断性瘙痒, 以瘙痒为主;4分为昼夜持续瘙痒。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瘙痒、黄疸等症状全部消失, 血清胆酸及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瘙痒、黄疸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血清胆酸水平降低1/2以上;有效:瘙痒及黄疸减轻, 血清胆酸水平已降低1/3以上;无效:瘙痒及黄疸无变化或加重, 血清胆酸水平无改变或升高。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瘙痒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两组CG、ALT改变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CG、A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用茵黄汤治疗后, CG为 (3.38±1.11) mg/L、ALT为 (44.54±13.50) U/L, 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的CG (6.69±2.23) mg/L、ALT (69.43±25.45) U/L, 跟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期所特有的临床疾病, 以生化性胆汁淤积或者进行性皮肤瘙痒为特征的妊娠合并症, 临床上可导致急性胎儿宫内缺氧, 且妊娠结局难以预测, 严重威胁胎儿及母体的生命安全, 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

西医学对于其发病及其导致胎儿宫内急性或慢性缺氧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有些报道称认为其可能是由雌孕激素水平、遗传基因及环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决定[2]。目前对ICP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 只能通过保肝、降胆酸及对症治疗, 以降低血清中胆汁酸的水平, 改善妊娠结局[3]。西医方面有临床医生建议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激素治疗ICP, 认为可改善ICP的预后及妊娠结局[4]。但对于孕周较早、治疗周期较长或者病情较重的患者, 因为长期大剂量激素对胎儿及孕妇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应用在临床受到限制[5,6]。

中医学上无明确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名, 此类疾病属于妊娠黄疸、妊娠身痒范畴[7,8,9,10]。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湿、热、瘀”所致。主要为肝胆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血瘀、营卫不和所致, 证属湿热瘀结型[11]。中医认为, 妊娠经血不得外泄, 气血聚以养胎, 形成阴血偏虚, 如素体脾虚肝郁, 孕后重虚, 脾不运化、反聚成湿;肝失疏泄、气郁蕴结化热、温热熏蒸肝胆, 迫使胆液外泄, 浸渍肌肤而见黄疸、皮肤瘙痒[12]。笔者所在科室根据中医的理论和中药的性能功效来组成茵黄汤治疗此病。茵黄汤是由伤寒论中茵陈蒿汤加减而来, 而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 故茵黄汤治疗湿热瘀结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有扎实的中医理论[13,14]。方中的茵陈为治疗黄疸的要药, 故为君药, 不仅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又能解肝胆之郁, 伍用栀子, 增强了清热利胆退黄作用, 佐大黄之苦寒清热去积, 使二便通利, 通过泻下通腑的作用, 使肠道及胆管畅通。又因为妊娠期, 恐大黄下泻作用过强而导致流产或诱发宫缩, 故制用大黄以缓解其药效。胆汁下输自畅于肠, 加用补气健脾类药物党参、白术、茯苓, 益气健脾祛湿, 黄芩清热燥湿, 热去湿孤, 则湿更易除;湿热自去而胎为安固, 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并未出现过先兆流产、先兆早产等症状。孕期阴血聚以养胎, 素体偏虚, 故佐以全当归养血活血。因清除湿热, 皮肤瘙痒亦随之缓解或消失, 生化检测甘胆酸及肝功能也逐渐下降或正常。经笔者科室研究表明茵黄汤干预治疗湿热瘀结型ICP孕妇, 可以明显改善孕妇的皮肤瘙痒及肝功能情况, 使血清CG、ALT值均明显下降, 从而改善胎儿的氧供。进一步可降低孕产妇并发症的发病率, 从而改善妊娠结局。且选用上方药治疗ICP湿热瘀结型, 方便易行, 不用多途径给药, 价格便宜, 临床观察效果好, 对母儿无毒副作用, 患者接受度高, 故可广泛使用于临床上。

上一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下一篇:我国图书出版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