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综合征

2024-05-19

胆汁淤积综合征(精选9篇)

胆汁淤积综合征 篇1

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易造成肝功能损害、迁延不愈、肝硬化等不良后果,目前采用退黄、保肝、降酶等综合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我院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应用熊去氧胆酸对4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为2006年1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符合第七届全国小儿肝病会讨论通过的IHS诊断标准[1],均经2 次以上B 超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排除胆管系统畸形,且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50%,血清胆汁酸升高。排除肝外胆道阻塞性黄疸,年龄33~78d,均有皮肤、巩膜黄染,大便呈黄色,肝脏<2cm。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腹部彩超均可见胆囊显示,除外胆道闭锁等阻塞性因素。随机分为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33~70d,平均年龄(48.6±10.2)d;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6~78d,平均年龄(46.7±15.4)d。两组患儿在病情、年龄及性别上均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TBA、TBIL、DBIL、ALT、GG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葡萄糖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门冬氨酸钾镁等综合治疗。进行TORCH-IgM、HBVM、EB-DNA、血培养、尿CMV包涵体等检测,CMV、EB、HSV感染者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HBV、HCV感染者给予干扰素针抗病毒治疗,细菌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加药敏试验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熊去氧胆酸胶囊20mg/(kg·d),分2次口服,10~15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延长使用2、3个疗程。治疗前、治疗2周时各观察记录1次患儿临床表现,同时检测血、尿常规、血清总胆汁酸、总胆红素、γ-谷氨酰基转移酶(检测采用日本岛津CL-7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常见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断标准》[2]。治愈:黄疸完全消退,一般情况良好,肝脾回缩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黄疸明显减轻,肝脾较前缩小,肝功能部分正常。无效:黄疸未见消退,生化检查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治愈30例,好转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297,P<0.05),说明熊去氧胆酸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比较 见表2。

注:结果表明: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473,*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BA、TB、DB、ALT、GGT比较 见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表3表明:治疗组、对照组均能降低血清TBA、TBIL、DBIL、ALT、GGT水平,但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熊去氧胆酸降低血清TBA、GGT效果优于对照组。

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3例病情反复,继发性胆道狭窄,行外科手术)。

4 讨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是婴儿期未明病因引起的以肝功能损害及病理性肝脏体征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可伴有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或无黄疸。血清γ-GT活性升高可反映肝细胞功能障碍或肝外胆管阻塞,多数情况下GGT与碱性磷酸酶变化一致,可作为监测胆道损害、胆汁淤积的指标[3]。TBA是唯一能同时反映肝脏分泌、肝脏合成、肝细胞损害状态三方面的血清学指标,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均优于常规肝功能指标[4]。TBA能灵敏反应婴儿肝炎综合征肝功损害,故常规行TBA检测,以指导治疗[5]。TBA是胆汁的主要成分,在肝脏合成,储存于胆囊内,后进入肠道,回肠重吸收,再经门静脉回流至肝脏。IHS患儿胆汁酸结合的肝细胞通路和胆道分泌功能是不成熟和低效的,循环胆汁酸池变小,回肠重吸收胆汁酸不足,肝细胆管转运低下,易发生胆汁酸代谢紊乱,引起血胆汁酸浓度增高[6]。因此,TBA的升高常比其他检查更敏感。同时胆汁酸有多种毒性作用,可造成全身多系统、脏器损害,尤其是肝损害,肝细胞和胆道上皮细胞受损引起胆汁酸的分泌和排泄障碍,进一步加重肝内胆汁淤积,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UDCA是鹅去氧胆酸的异构体,为亲水性胆汁酸,有保护胆管细胞抵御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性;刺激肝胆管分泌;保护肝细胞抵御胆汁酸诱导的凋亡;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保护细胞膜及减少异常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7]。不易通过细胞膜,不会损伤肝细胞。适当应用可减少胆汁淤积、加速胆汁排泄。最近的研究表明[8],应用于胆汁淤积性肝病中,促进受损肝细胞胆汁分泌、抑制肝细胞凋亡、细胞保护等作用。可缩短疗程,减少复发。副作用较小,偶见腹泻、过敏性皮疹、头痛、胃痛和心动过速等,少数可有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停药后恢复。迄今尚未发现用药后有肝脏损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加用UDCA能明显缩短患儿住院天数、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治疗2周后观察患儿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熊去氧胆酸治疗组TBA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UDCA有减轻肝内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促进修复,降低血清GGT水平,疗效确切。治疗组随访6个月,3例病情反复,继发性胆道狭窄,行外科手术,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总之,UDCA具有疏肝利胆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并参与调节机体免疫,减轻肝内胆汁淤积,改善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肝组织变性。治疗安全性好,对婴儿肝炎综合征肝内胆汁淤积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启镕,王晓红,王建设.婴儿肝病综合症诊治修订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5):357.

[2]湖南省卫生厅.常见病诊断依据及疗效判断标准(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08.

[3]丁艳,熊昊,黄志华.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和胆汁成分变化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7):506-513.

[4]胡怡,曾祝伦,陈元,等.婴幼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价值(J).四川医学,2004,25(8):881-882.

[5]范朝瑜,向承发.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意义(J).华西医学,2001,16(4):474.

[6]Tomer G,Ananthanarayanan M,Weymann A,et al.Differenialdevelopmental regulation of rat liver canalicular membranetransportersB sep and Mrp2(J).Pediatr Res,2003,53(2):288-294.

[7]潘浩,陆伦根.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08,13(9):565-566.

[8]王书云,彭志海.熊去氧胆酸的作用机制及在肝移植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3):201-202.

孕妇皮痒:警惕肝内胆汁淤积症 篇2

做好胎动自我监护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是导致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孕妇年龄>35岁;具有慢性肝胆疾病,如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变、胆结石和胆囊炎、非酒精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病史;家族中有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以及人工受精后的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相对危险度增加。前次妊娠有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的孕妇,据报道再次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复发率在40%~70%。此次妊娠双胎妊娠的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率也较单胎显著升高。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小时缓解,少数在1周或1周以上缓解。

瘙痒发生后2~4周内部分孕妇可出现黄疸,多数仅轻度黄疸;发生率为20%~50%,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会因瘙痒抓挠皮肤出现条状抓痕,皮肤活检无异常表现。少数孕妇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极少数孕妇出现体重下降及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缺乏,而后者可能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确诊此病需在临床上化验检查胆汁酸和肝功。胆汁酸改变是肝内胆汁淤积症最主要的实验室证据。血清胆汁酸的测定主要包括总胆汁酸和甘胆酸。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总胆汁酸水平较健康孕妇显著上升,可用于评估肝内胆汁淤积症严重程度。

甘胆酸敏感性强,可作为筛查和随访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升高波动在正常值的2~10倍,分娩后lO天左右转为正常,不遗留肝脏损害。

由于胆汁淤积症发病率较高,临床无特征性表现,一但疾病进展,又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胆汁淤积症高发地区有筛查的必要。

孕期一旦有皮肤瘙痒,应主动向医生提出,做进一步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临床各项指标的检查与胎儿预后没有关联性。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总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最终达到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的目的。

孕期要定时检查肝功、胆汁酸、甘胆酸;认真感觉胎动,这是评估胎儿宫内状态最简便及时的方法。胎动减少、消失、频繁或无间歇的躁动是胎儿宫内缺氧的危险信号,应立即就诊。对胎儿脐动脉血流分析对预测围产儿预后可能有意义。建议孕34周后每周检测1次。

对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且无规律宫缩者,可以口服降胆酸药物,7~1O天为l个疗程。适当缩短产前检查间隔,重点监测血甘胆酸及总胆汁酸指标,加强胎儿电子监护,如病情无好转,则需住院治疗。

主张平时低脂饮食,适当休息,左侧卧位为主,增加胎盘血流量,注意胎动;建议每日吸氧3次,每次30分钟,以改善胎儿胎盘氧供。皮肤瘙痒可局部皮肤涂抹含有薄荷醇的润肤霜、炉甘石制剂,能缓解瘙痒症状,无副作用。并且重视其他不良产科因素治疗,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孕妇会发生无任何先兆的胎心消失,一般认为终止妊娠的时机及方法需要结合孕周、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后变化趋势等综合因素,根据每个孕妇个体化评估的原则而实施。原则是一旦足月尽早终止妊娠。

瘙痒也可源于过敏

孕期皮肤瘙痒的另一个原因是过敏。过敏简单地说就是对某种物质过度敏感。当你吃下、摸到或吸入某种物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所谓的“过敏原”。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制造抗体用来保护身体不受疾病的侵害,但过敏者的身体却会将正常无害的物质误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产生抗体,这种物质就成为一种“过敏原”。过敏原大多为以下几种:吸入式过敏原:如花粉、柳絮等;食入式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接触式过敏原:如冷空气、化妆品等;注射式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内在因素就是本身具有过敏体质,这在皮肤过敏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过敏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紫癜、水泡及表皮松懈、瘙痒疼痛,有时还会伴随低热。急性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主要为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以及过敏性休克。表现的病症主要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肠胃炎以及湿疹、荨麻疹、斑疹、丘疹、划痕症、风团皮疹、皮肤搔痒等过敏性皮肤病。往往急性过敏可以致人死亡。

对于过敏原一旦明确,应立即停止继续接触过敏原,过敏反应通常自然消失。预防过敏,关键是寻找过敏原。其次要防止接触过敏原。应注意搞好室内卫生,装有空调的房间应该经常通风换气,要勤晒被褥。内衣应用清水多洗两遍,以免对清洁剂过敏。搬入新居、家庭装修、购新家具、喷杀虫剂后,应开门开窗,待室内没有“气味”了再入内。清洁皮肤后,除了保湿,还要用敏感皮肤专用的日霜,外出前还要涂防晒霜。

具体应坚持以下原则:

1、保持清洁,早晚用冷水洗脸。

2、保持水分,避免皮肤干燥引起的过敏。

3、避免自身可能的诱发因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清洗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

4、选择不含浓烈香味、不含酒精等刺激性的化妆品;孕妇尽量不化妆,如果出现皮肤过敏后,要立即停止使用任何化妆品,对皮肤进行观察和保养护理。

5、孕妇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以及一些蛋白类食品。应避免进食煎或油炸、辛辣等食物,以免刺激皮肤。

6、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切忌乱用药。

赵天卫:北京玛丽妇婴医院业务院长,妇产科首席专家。擅长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症、危重病人抢救、难产处理以及心理咨询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篇3

患者,28岁,农民。G3P2,因“停经27周,皮肤瘙痒10 d要求保胎治疗”而于2011年4月29日以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症(ICP)收住院。10天前渐感胸腹背部皮肤发痒,稍后大腿内侧及手掌心、脚掌心亦感发痒,渐重,不能忍受,尤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一直未予治疗。食欲精神尚可,小便微黄。追问病史,2008年第1胎,孕6月全身发痒,孕30周时早产一男活婴后夭折;2009年第2次妊娠,孕4月发痒,虽经休息及各种保胎治疗,孕27周时胎死宫内后自然流产;本次妊娠门诊检查已排除母胎血型不合和宫颈功能不全,血糖及糖耐量检查均正常,已排除糖尿病。入院检查:血压110/60 mmHg,心率82次/分。面容焦虑、凝重,贫血貌。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下腹部、双乳房下及大腿内侧可见明显皮肤抓痕,全身皮肤无水肿、斑丘疹等。宫高28 cm,无宫缩,羊水适量,胎心率148次/分。血尿常规检查:正常,血型“A”型,Rh(D)阳性。ALT 53 IU/L,AST 64 IU/L,胆色素浓度正常,胆汁酸32.6μmol/L(孕妇正常值≤5μmol/L)。肝胆B超正常。稍后查甲肝抗体、乙肝两对半、丙肝及戊肝抗体全部为阴性。住院期间给予地塞米松5mg肌内注射,一天两次,连用7天后逐渐减量,共20天;6%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25%硫酸镁40ml混合静滴,一日一次,共7 d,间隔半月后重复使用。住院一周后皮肤瘙痒渐缓解,后时轻时重,但多能耐受,胎动正常。住院三周后开始有不规律宫缩,用硫酸舒喘灵每天4~6片口服抑制宫缩,延长孕龄。同时巩膜开始黄染。5月27日复查肝功能,ALT 186 IU/L,AST 222 IU/L,总胆色素48.8μmol/L,其中直接胆色素18.0μmol/L,胆汁酸270.0μmol/L。宫缩越来越频,于5月29日即停经31+4周早产一男婴,羊水II度污染,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5分,5分钟和10 min均评8分,体重1650g转儿科治疗存活。产时出血400 mL,产后出血不多。产后1周皮肤瘙痒完全缓解,产后二周复查肝功能,全部指标正常。

2 讨论

2.1 诊断要点分析

(1)临床表现:患者妊娠27周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继而皮肤巩膜黄染,其中手足掌心瘙痒具有特异性。(2)生化指标异常肝功能检查肝酶及胆色素轻度升高,胆汁酸明显升高。终止妊娠后所有症状、体征及生化异常在分娩1~2周迅即消退,血胆汁酸及碱性磷酸酶在产后4~6周恢复正常。(3)肝胆B超排除结石及胆管阻塞。(4)本例有不良孕产史,其中早产1次,流产1次,疑为ICP引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妊娠中晚期先出现皮肤瘙痒,肝功能检查肝酶及胆色素轻度升高,胆汁酸明显升高,分娩后上述不适迅速缓解,肝功能恢复正常。

2.2 鉴别诊断要点

(1)病毒性肝炎:无相应传染病接触史及输血史,一直无恶心、呕吐、纳差、腹胀及乏力等消化道症状,亦无急性肝炎的低热、肝区肿大叩痛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相应体征;实验室检查肝酶轻度增高,疑似肝炎患者多明显增高,而且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物均阴性;终止妊娠后一般不适症状缓解,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不符合病毒性肝炎的转归。(2)妊娠期药物性肝损害:虽可有皮肤瘙痒及肝功能损害,但应有不良药物应用史,而无不良孕产史,据此可排除。(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有学者将ALFP分为两型:一是致死型。常有昏迷和严重得肾功能衰竭及DIC,这与本例的良性经过显然不同。二是非致死型。远较致死型多见,可有嗜睡而无昏迷,肾功能损害较轻,DIC损害亦较轻,有的患者可无凝血功能障碍。由于本例仅有皮肤瘙痒和黄疸,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胆汁酸高而肝功能损害轻,B超又未提示脂肪肝,且产后不久即迅速恢复,均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4)妊娠合并胆囊炎、胆石症:常因吃油腻食物或饮酒而诱发本病;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右上腹剧痛及梗阻性黄疸等夏科氏三联征(Charvcot征);肝脏及胆囊增大并有压痛;B超检查可发现胆结石和胆道扩张。实验室检查呈现肝后黄疸改变。

2.3 治疗原则

ICP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胆酸浓度,从而降低因高胆汁酸血症而致的胎儿宫内窘迫、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发生率,改善产科结局。重点是胎儿宫内安危监护,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并采取措施。(1)一般处理:适当休息,左侧卧位,间断吸氧,给予高渗葡萄糖液、维生素类及能量,既保肝又可以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定期检测肝功能、血甘氨酸、胆红素。(2)药物治疗:a)改善肝功能,减轻瘙痒症状。药物有1)熊去氧胆酸:服用后抑制肠道对胆汁酸的重吸收,从而改善肝功能并降低胆汁酸水平,改善胎儿胎盘单位的代谢环境延长胎龄。2)消胆胺:能与肠道胆汁酸和其他有机离子结合,阻断胆汁酸的肝肠循环,降低血清胆汁酸浓度,有助于减轻皮肤瘙痒症状。3)鲁米那:服用后可使肝细胞微粒体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b)促进胎肺成熟。药物有地塞米松:可诱导酶活性,减轻胆汁淤积并促进胎肺成熟,从而降低高胆汁酸血症所致的死胎及早产所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症。c)抑制早产。药物有硫酸镁、硫酸舒喘灵、安宝等。d)疏通胎盘微循环。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3)产科处理:a)产前监护:妊娠晚期加强监护,防止胎儿突然死亡。从妊娠34周开始,每周行无应激试验,警惕基线胎心率变异消失,以便及时发现慢性胎儿宫内缺氧;每日测胎动,若12 h内胎动少于10次,应考虑胎儿有宫内窘迫;定期行B型超声检查,警惕羊水过少的发生。b)适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指征:孕妇出现黄疸症状,胎龄已达36周;羊水量逐渐减少;无黄疸妊娠已足月或胎肺已成熟。终止妊娠方式: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为宜,因经阴道分娩可加重胎儿缺氧,甚至导致死亡,亦有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险。

3 小结

胆汁淤积综合征 篇4

【关键词】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35-01

妊娠胆瘀症是妊娠期间肝内胆汁瘀积,出现的以瘙痒及黄疸为特征的一种并发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1]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ICP使妊娠妇女生活质量下降,对胎儿危害性大,易引起早产、胎儿缺氧、甚至死胎、死产。有报道显示,部分地区ICP发生率可高达13%,围产儿病死率达1.8%。国内最近报道,这两个数值分别为7.1%和2.25%。ICP胎儿严重缺氧可导致死胎、死产,且ICP患者胎儿死亡常常突然发生,常规产前监测难以预测。迄今,其病因尚不清楚,亦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2005年8月一2008年12月,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ICP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门诊产前诊断为ICP的孕妇92例,排除同时合并有妊高征、双胎、糖尿病等其它妊娠并发症的患者。孕妇年龄22~37岁,平均(27±3.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2),两组年龄、孕产次、孕龄、瘙痒症状及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进行本研究前均未进行任何治疗,孕周均超过28周。

1.2诊断标准ICP的诊断根据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6版)为标准:(1)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等不适。(2)血清胆汁酸升高超过正常值的100倍。(3)肝功能实验显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轻、中度升高(2~10倍)。(4)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静脉点滴10%葡萄糖500mL+维生素C 2.0g+地塞米松10mg,1次/d;熊去氧胆酸100mg,每日3次口服,7d为1个疗程,如效果不甚明显时可用2~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同时服中药治疗,治则主要是消炎、利胆、清热、解毒,以茵陈为主,根据舌苔、脉象及全身症状加减。1剂/d,分两次服用,7d为1疗程。如效果不甚明显时可用2~3个疗程。治疗期间监测胎心、羊水指数、NST、胎盘功能、ALT、AST 和TBA。疗效满意适时终止妊娠。

2结果

2.1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2.2两组瘙痒症状改善状况见表2。

2.3两组妊娠结局比较见表3。

3讨论

目前,对ICP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显,主要认为有以下几点[2]:

3.1雌激素作用妊娠期间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影响了肝细胞功能,产生对胆盐的摄入、转运和排泄障碍,从而引起肝内胆汁淤积,临床研究发现,高雌激素水平的多胎妊娠 ICP的发病率较单胎妊娠高5倍以上。

3.2肝脏中酶的作用肝脏中酶的异常可引起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异常。

3.3遗传与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世界各地ICP

发病率明显不同,在母亲或姐妹中有ICP病史的孕妇ICP发病率明显升高,其完全外显的特性及母婴垂直传播的特性,符合孟德尔显性遗传规律,表明遗传及环境因素在ICP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3.4ICP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从而降低因高胆酸血症所致的胎儿窘迫、死胎及预防产后出血发生。治疗上应选择对孕母、胎儿及新生儿均无不良影响的药物。

熊去氧胆酸为一种利胆药,常用于治疗慢性淤胆性肝炎,它通过改变胆汁成分,替代肝细胞膜上疏水性、细胞毒性大的内源性胆酸,抑制肠道对疏水性胆酸的重吸收而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胆酸水平,进而减轻胆酸对胎盘的损害,达到利于妊娠的继续和情况改善的目的,但它进入胎盘的能力较差,对胎盘及胎儿药效不佳。ICP在中医属黄疸范畴,其发病与妊娠期阴血聚于冲任养胎,阴血偏虚,阳气偏盛,且患者素体脾虚肝郁有关,脾不运化,水湿滞留,肝郁化热,湿热熏蒸肝胆,使胆汁外溢,浸渍皮肤而出现皮肤瘙痒、黄疸。本病病位在肝、胆、脾,病机为血虚湿热。我们所用中药方剂主要起到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减少胆酸淤积的作用。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治疗能更有效地缓解瘙痒,改善肝功能,从而减少胆酸淤积所致的胎儿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能有效提高母婴生活质量,降低产后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雷玲.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8,35(5).

[2]程志霞,郭靖.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近年收治的81例ICP患者作为观察组, 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26.9岁;孕27~41周, 平均34周;初产妇74例, 经产妇7例。另外选取同期妊娠的81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及产次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

(1) 瘙痒随着妊娠的发展发生不伴有皮肤黏膜损伤的不同程度的瘙痒, 且逐渐加重, 并在分娩后数小时或数天内迅速消失; (2) 伴或不伴有黄染; (3) 血清胆汁酸含量超出正常范围; (4) 肝功异常, AST和ALT升高; (5) 可排除其他相关疾病

1.3 治疗

(1) 孕妇左侧卧位, 每天吸氧2次, 每次30 min; (2) 每日监测胎动3次, 每次1 h; (3) 思美泰500~1000 mg以10%葡萄糖稀释至500 mL静点, 1次/d, 7~14 d为一疗程; (4) 地塞米松5 mg+VC 1 g以10%葡萄糖稀释到500 mL静点, 1次/d, 3~5 d一疗程; (5) 预产期前5 d静点VK1+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1次/d; (6) 每日监测胎心, 孕34周开始监测NST (无刺激实验) ; (7) 监测孕妇肝功、总胆汁酸变化情况; (8) 适时终止妊娠:对孕37周以上孕妇及时终止妊娠, 若孕妇孕周不满37周但伴有产科合并症, 或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未见好转, 在确定胎肺成熟的前提下可在孕35周左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2 结果

观察组81例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 10例顺产, 其余71例均在孕35周左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未出现死胎和死产等不良后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在胎儿窘迫率、羊水粪污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具体见附表。

3 讨论

ICP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妇产科工作者的难题, 若治疗不及时易造成严重后果。ICP患者剖宫产及产后出血的风险大大高于健康孕妇[2], ICP对胎儿影响也较大, 易造成胎儿宫内窘迫及胎死宫内, 因此关于ICP的治疗尤为重要。笔者总结目前ICP治疗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消胆铵作为一种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 消胆铵能够有效结合胆汁酸形成复合体, 避免后者的重吸收, 从而发挥降低血清胆汁酸的作用, 改善瘙痒症状; (2) 苯巴比妥该药可促使肝细胞微粒体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从而达到消除肝内胆红素, 进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也有人认为苯巴比妥通过镇静作用来缓解瘙痒症状; (3) 熊脱氧胆酸UDCA是鹅脱氧胆酸的差异异构体, 具有亲水性, 是目前治疗ICP的一线药物, 在降低血清胆汁酸及改善症状方面效果显著。UDCA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降低胆汁酸细胞毒性;加强肝细胞线粒体膜主动转运能力, 促进肝内胆管分泌;减少肝细胞凋亡;抑制疏水性胆酸在肠道的重吸收, 减轻胎盘绒毛的胆汁淤滞程度; (4) 地塞米松促进胎肺发育成熟, 减少胎儿肾上腺合成分泌脱氢表雄酮, 从而抑制胎盘合成雌激素。地塞米松常规用法为: (9~12) mg/d, 分3~4次口服, 7~10 d后开始减量, 每3日药量减少1/3, 2周为一疗程; (5) Vitk ICP患者Vitk在肠道内的吸收受到抑制, 从而影响凝血因子II、III、IV和V的合成, 易造成产后出血, 因此对ICP患者适当应用Vitk能够有效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同时Vitk具有保肝作用; (6) S-腺苷蛋氨酸 (SAMe) 该药为磷脂酰胆碱合成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甲基供体, 能够通过影响肝细胞构成成分及细胞膜流动性来促进胆汁排泄, 从而逆转胆汁流损害[3], 临床中应用的这类药物商品名为思美泰; (7) 适时终止妊娠唯一治愈ICP的方法为终止妊娠, 在明确胎肺成熟的前提下终止妊娠能够改善胎儿的预后。大多数学者认为ICP孕妇应在孕37~38周终止妊娠, 若患者病情较重且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确定胎肺成熟可于孕34~36周终止妊娠。分娩方式一般选择剖宫产[4]。

参考文献

[1]杨桂英, 雪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治疗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9) :2736-2737.

[2]林安平, 王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生儿死亡12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科杂志, 2012, 26 (1) :71-73.

[3]赵菁, 陈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67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 :27-28.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研究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77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 年龄21~36 (平均28.5) 岁, 孕周35.1±2.03w, 初产妇72例, 经产妇5例, 单胎68例, 双胎9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9例, 对照组38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 评估患者的疾病改善效果。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妇产科学》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患者在怀孕中期和晚期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 同时伴有黄疸, 排除特殊内科疾病或皮肤疾病, 患者在妊娠期间未出现高血压症状, 其在孕前及孕早期的肝功能处于正常状态, 在出现瘙痒、黄疸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后, 肝功能异常, 其中的血清胆汁酸呈现升高趋势, 根据影像学检查, 排除器质性梗阻的可能[3]。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其疾病进行判断, 确诊其发生肝内胆汁淤积症。

1.3 治疗方法

首先给予所有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治疗, 对患者应用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推注, 1次/d, 10mg/次, 以促进体内的胎肺成熟, 对患者持续治疗3d, 然后再给予其腺苷蛋氨酸进行治疗, 将1g腺苷蛋氨酸加入500ml 5%葡萄糖溶液中, 行静脉滴注[4]。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加入中医治疗, 首先给予患者疏肝利胆的中药治疗, 基础方为:柴胡12g, 茵陈20g, 金钱草15g, 栀子10g, 当归10g, 生地10g, 郁金10g, 白芍15g, 上述药物均用水煎熬, 取药汁每天早晚各服用1次。然后再行针灸治疗, 主要针刺部位包括胆俞穴、百虫窝、曲泉穴、太冲穴等, 1次/d, 辅助患者的药物治疗[5];对照组患者则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同时两组患者均应用维生素, 并给予能量补充, 改善其病情。对所有患者持续治疗2w后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记录所得实验数据。

1.4 观察指标

检测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因子、总胆汁酸、胆红素水平;观察患者瘙痒缓解情况;评估患者的妊娠预后, 主要包括围生期胎儿及产妇的妊娠结局。

1.5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的瘙痒缓解, 肝功能恢复正常, 各项身体指标维持正常, 预后良好, 对于患者及胎儿均无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好转:患者的瘙痒症状有所缓解, 但仍旧存在偶发情况, 肝功能水平基本正常, 无显著波动, 对于患者的预后需要治疗支持, 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患者的瘙痒症状无缓解, 病情呈现加重趋势, 对于其自身及胎儿均有较大危害[6]。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可致早产、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产后出血等危害。77例患者中, 阴道分娩21例, 剖宫产56例, 出现羊水污染19例, 新生儿窒息26例, 低体重儿32例。持续治疗2w后, 所有患者病情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观察组患者的皮肤瘙痒及肝功能改善显著,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4例出现不良反应。由此可见,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见附表。

3 讨论

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发生在妊娠中、晚期, 患者表现为瘙痒、黄疸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分娩后快速消失, 随着病情发展, 其局部瘙痒可发展为全身瘙痒, 在瘙痒发生2w内, 可出现黄疸症状, 且持续时间较长, 导致患者遭受较大痛苦[7]。当前该病病因尚不明确, 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雌激素水平较高、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率与季节有较大关系, 冬季发病率高于夏季, 且各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因此,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当注重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 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症措施, 以改善其病情。

本研究均对两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 主要应用地塞米松及腺苷蛋氨酸治疗, 二者属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常规药物, 通过甲基化灭活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和相关代谢物, 以避免雌激素分泌影响患者的胎盘及胆汁。此外, 其对细胞脑膜磷脂具有甲基化作用, 能有效促进膜流动性, 并充分激活肝酶活性, 以加快解毒过程, 改善循环系统, 减少瘙痒、黄疸等不良反应发生, 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此两种药物虽对患者病情改善有一定作用, 但地塞米松大剂量服用可导致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类库兴综合征, 以及并发感染等, 影响胎儿发育, 延长治疗时间, 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治疗, 治疗效果显著。中医学认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属于胎毒, 又谓“妊娠瘙痒症”、“子黄”, 其发病机制为由脾肾不足、湿热藴结, 郁于肝胆, 熏蒸肌肤所致, 进而使患者肝功能下降, 出现瘙痒难忍, 皮肤及巩膜黄染症状和体征。因此, 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健脾为主, 基础方包括柴胡、茵陈、金钱草、郁金、生地、栀子、白芍、当归等。其中柴胡和郁金具有利胆退黄、疏肝解郁的作用, 金钱草和茵陈清湿热、利胆退黄, 生地凉血清热、养血滋阴, 栀子清除湿热、利尿, 从而促使胆红素通过尿液排出, 白芍和当归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 保护肝细胞, 避免其损伤。通过将上述药物配合应用, 可起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安胎养血的作用, 从而改善患者病情。除药物治疗之外, 还给予患者针灸治疗, 选穴如胆俞、百虫窝、曲泉、太冲等, 以疏肝利胆, 从而消除黄疸和瘙痒症状, 并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观察组通过加用中医治疗, 皮肤瘙痒及肝功能改善显著, 39例患者中, 显效27例, 好转8例, 无效4例, 治疗有效率为89.7%;而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38例患者中, 显效18例, 好转9例, 无效11例, 治疗有效率为71.1%,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由此可见,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燕, 石玉萍.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00例临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85 (16) :36-37.

[2]卞桂萍.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84 (2) :123-124.

[3]姬红, 郑大炜.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86例[J].中医杂志, 2010, 50 (3) :64-65.

[4]赵瑞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51 (35) :21-22.

[5]Dann A.T., Kenyon A.P., Seed P.T., 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妊娠期瘙痒患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肝功能[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 (胃肠病学分册) , 2010, 80 (5) :97-98.

[6]曾艳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56例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32 (2) :57-58.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护理 篇7

1 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10例ICP患者, 平均年龄26.7岁;分娩孕周平均 (37±2) 周, 初产妇4例, 经产妇6例。主诉孕期出现皮肤瘙痒并实验室检查符合诊断者8例;无自觉症状, 实验室检查符合ICP诊断者2例, 均为剖宫产, 无新生儿死亡。

2 护理体会

2.1 入室安置患者

责任护士将孕妇带至病床旁并向孕妇做自我介绍, 告知孕妇住院期间负责其治疗、护理、健康宣教等工作。向孕妇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探视时间、作息时间、安全注意事项 (如建议穿防滑鞋、安全用电、防盗、腕带的使用等) , 教会孕妇使用床头呼叫器、房间内各类开关的位置等。责任护士同时应评估孕妇情况, 向孕妇宣教左侧卧位的好处, 自数胎动的方法, 吸氧的目的, 以及疾病知识的宣教, 如:减轻皮肤瘙痒的方法和针对自身疾病的注意要点等。

2.2 了解妊娠期经过

了解孕妇孕期是否平顺, 孕期唐氏综合征筛查、血糖、血压是否正常, 近预产期有无皮肤瘙痒、巩膜黄染、夜间睡眠质量、情绪等等。了解孕妇妊娠期经过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孕妇在妊娠过程中是否顺利、是否有合并症、对母婴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后续情况, 使护士对疾病的转归有所了解, 以及对可能发生的不利的因素有所防范。

2.3 术前护理

2.3.1 注意胎儿宫内情况

ICP主要危及胎儿, 可致胎儿早产、胎儿宫内窒息、宫内死胎等严重后果[2]。护理措施除定时听胎心外, 护士还要教会孕妇自数胎动的方法, 通过对胎动的监测, 以掌握胎儿在宫内的情况。护士还要通过观察胎心、胎动、胎心监护结果, 了解胎儿在宫内的情况, 医护人员应把每次听胎心、胎心监护的结果告诉孕妇, 使其安心。

2.3.2 了解孕妇皮肤瘙痒情况

ICP特点为皮肤瘙痒, 入室后要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 皮肤清洁、干燥, 穿着干净、宽大、透气、吸水舒适的纯棉内衣裤。禁用过热水洗浴或用刺激性强的浴液, 勿用肥皂擦洗, 瘙痒时可压、拍局部以减轻痒感, 保持手部清洁, 避免搔破皮肤。如搔破皮肤, 及时告知责任护士, 给予皮肤消毒处理, 遵医嘱用地塞米松以减轻症状。指导孕妇饮食清淡, 多吃水果、蔬菜, 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禁食高蛋白及辛辣食物。同时遵医嘱为孕妇取血, 监测生化指标, 特别关注胆汁酸变化, 以了解病情转归。

2.3.3 关心孕妇睡眠质量与精神状况

ICP孕妇主要表现是瘙痒, 严重瘙痒可引起情绪改变和失眠。护士首先评估孕妇急躁程度, 探讨引起烦躁的原因, 排除因其他因素加重情绪变化。护理措施中护士应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 注意安排小房间, 避免周围的干扰, 要注意避免与产后母婴同室的产妇同在一室。鼓励孕妇听音乐, 看电视、杂志等转移注意力, 在探视期间鼓励家属来陪伴, 责任护士要注意孕妇每天的睡眠质量, 白天治疗、护理工作尽量集中进行, 晚上按时熄灯, 鼓励孕妇在白天瘙痒相对缓解时抓紧时间睡眠。

2.3.4 了解心理状况

ICP孕妇为高危妊娠, 为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 整体化、动态化、人性化的临床护理和积极有效的心理安慰是护理的工作要点。因ICP孕妇对过度瘙痒会影响妊娠结局、担心新生儿预后、药物副作用等问题的担忧, 绝大多数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责、自卑、紧张、焦虑等, 因此, 责任护士要与孕妇多沟通, 倾听孕妇的主诉, 耐心细致做好疏导工作。责任护士要起到正性激励作用, 告知治疗进展情况, 化验结果;同时发挥家庭系统的支持作用, 减轻其心理应激, 增加孕妇的耐受性和舒适感, 探视时间鼓励家属多陪伴。

2.3.5 术前准备

重度及高危ICP孕妇应适时终止妊娠, 在确定胎儿良好的情况下建议37周后即可行剖宫产手术, 终止妊娠。遵医嘱做好术前的准备:备皮、配血、插尿管, 术前嘱咐孕妇禁食、禁水。病房护士填写手术室患者交接记录单[澳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丙肝病毒 (HCV) 检查的结果], 嘱孕妇如有义齿须摘除, 嘱家属保管好孕妇贵重物品, 去掉其内衣裤, 着住院服。告知孕妇手术准备的目的, 简单讲解手术过程, 使孕妇心情放松, 保证医疗安全。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共同核对孕妇的腕带信息、手术交接记录单、病历等, 嘱其家属在手术室外等候。病房护士做好产妇回室后各项准备工作, 避免工作中的忙乱, 更换孕妇床单位, 准备好麻醉床, 安置好吸氧装置, 将心电监护仪推至床旁, 备好输液架, 等待产妇回室。

2.4 回室护理要点

2.4.1 病情观察

通过监护仪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注意产妇子宫收缩情况, 重点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阴道出血、腹部伤口有无渗血) 。ICP患者易造成脂溶性维生素K合成减少,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如果再遇上母婴分离, 新生儿没进行吸吮, 容易导致产妇催产素分泌减少, 引起子宫收缩乏力, 所以密切观察产后出血情况尤为重要。还应注意患者面色的变化, 询问患者有无口渴、心慌等症状, 以便及时发现内出血。注意保持各管路通畅, 巡视输液情况, 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调节点滴速度, 保持静脉管路通畅, 便于大出血时抢救, 注意尿量、尿色改变。护士应注意产妇的床单位清洁, 每日为产妇做会阴冲洗, 为产妇勤换会阴垫, 每日监测体温, 按照医嘱为患者取血监测白细胞变化和胆汁酸变化。做好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可行的护理措施, 在宣教方面, 鼓励患者尽早活动, 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进行饮食指导。

2.4.2 保证母乳喂养顺利进行

责任护士在产妇住院期间, 应教会产妇掌握必要的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纯母乳喂养的意义、母乳喂养姿势、按需哺乳的意义、如何保证充足的乳汁等, 如遇母婴分离如何保持正常泌乳、人工挤奶的方法、如何储存乳汁等;还应教会产妇照料新生儿的技巧如:新生儿沐浴、抚触、换尿布、脐部护理。如遇母婴分离护士应该利用教学中的塑料娃娃教具为产妇进行演示, 并让其自行操作, 直至掌握, 使产妇从心理上进入母亲角色。责任护士必要时向家属宣教取得家庭的支持, 要肯定、鼓励产妇以增加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保证母乳喂养顺利进行。

2.5 出院指导

2.5.1 一般指导

嘱产妇适当运动, 有利于恶露排出, 减少宫内感染, 还可促进肠蠕动, 减少便秘的发生。还应注意睡眠与休息, 养成与婴儿同步睡眠的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勤换卫生垫、内衣裤, 穿宽松衣服, 可淋浴。在哺乳期间可工具避孕, 勿用口服避孕药, 哺乳期后可选择长效避孕方法。产后42 d产妇及小儿来门诊复查。

2.5.2 重点宣教

饮食指导:建议产妇回家后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C、高铁食物, 可以选择猪肝、红枣、瘦肉、蛋类、葡萄干、柑橘、樱桃及菠菜等, 便于体力的恢复。

2.5.3 出院后坚持母乳喂养

嘱产妇出院回家后坚持纯母乳喂养4个月~6个月, 再次强调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 并告诉产妇母乳喂养支持电话。

3 讨论

ICP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特发性疾病, ICP患者有来自于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变化和压力, 产科护士要有密切观察病情,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 为ICP患者提供完整、有效的服务, 加强专科知识学习,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1.

胆汁淤积综合征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76例均符合文献[2]诊断标准, 其中初产妇49例, 经产妇27例;年龄22~33岁, 平均26.9岁;孕周32~41周。行剖宫产59例, 经阴道分娩17例, 其中产钳2例。围生儿胎儿窘迫7例, 新生儿窒息9例, 早产儿12例。术中及产时见羊水Ⅲ度污染11例, Ⅱ度污染17例, Ⅰ度污染11例, 羊水清37例。新生儿Apgar评分5~10分, 发生产后出血2例, 经积极处理痊愈, 无1例围生儿死亡。

2 护理

2.1 加强对胎儿的监护

I C P孕妇因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胆管内胆汁淤积而发病, 胎盘组织也有胆汁淤积, 胎盘血清灌注不足, 胎儿缺氧, 使围生儿病死率增高。因而, 加强对I C P孕妇胎儿宫内状况的监护是非常重要的, 要督促孕妇做好自我监护:左侧卧位, 自数胎动。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各数1小时胎动, 将3次胎动数相加乘以4, 即得12小时胎动数, 12小时胎动数小于10次或逐日下降50%而不能复原者, 提示胎儿宫内窘迫, 需及时予以处理。胎心的评估:每2小时听胎心1次, 并每天行胎儿电子监护仪无激惹试验 (NST) , 若NST为反应型, 预示胎儿情况良好, 若NST为无反应型, 可进一步做声刺激试验或延长监护时间至40min以上, 若仍为无反应型, 提示胎儿宫内低氧, 给孕妇左侧卧位吸氧30min后再行NST, 若无明显改善, 应及时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ICP患者自妊娠33周起每周1次NST检查, 35~37周收住院, 每天或隔天NST检查1次。宫缩的评估:护士要密切观察孕妇宫缩情况, 仔细询问孕妇有无阵痛、腰酸、腹胀等症状, 观察子宫有无激惹症状。I C P孕妇一旦出现宫缩, 若胎儿孕周已接近成熟, 要立即剖宫产终止妊娠。

2.2 心理护理

护士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告之I C P乃妊娠期肝损伤, 产后能自行缓解, 不会传染, 并针对性地向孕妇及其家属介绍同类患者的成功治疗结果, 帮助其正常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妊娠, 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 给予孕妇精神上的安慰, 帮助孕妇放松, 缓解紧张情绪, 增强其安全感和自信心。

2.3 一般护理

间隙吸氧, 早晚各一次, 每次3 0 m i n, 提高氧储备, 改善胎儿低氧情况。宜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多食水果、蔬菜, 多饮水, 避免刺激性食物。皮肤瘙痒多为ICP孕妇的首发症状, 要做好卫生宣教,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勿用力搔抓, 穿棉质衣裤, 勤换内衣, 用温水洗澡, 禁用肥皂。

3 体会

ICP是一种妊娠期特发性疾病, 一旦妊娠终止, 症状即可较快恢复正常。一般情况下对母亲影响不大, 但对胎儿有较大影响, 易发生死胎、死产, 可直接增加围生儿病死率[3]。本组76例ICP孕妇, 经严密监护, 及时护理, 无一例孕妇及围生儿死亡。因此, 要重视孕妇主诉瘙痒症状, 加强健康教育及产前检查, 对确诊患者给予支持治疗, 通过围生保健和多种监护手段, 及早发现母儿情况的变化, 选择适当的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加强术后护理, 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及产后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07.

[2]夏安新, 田钢, 王世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53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0, 8 (3) :87.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探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ICP患者均为本院在2009年4月~2013年4月间收治, 全部为初产妇。年龄最小23岁, 最大29岁, 平均年龄24.8岁;孕周31.5~41.0周, 3例<32周, 17例32~36周, 5例37~40周, 2例41周。临床表现:27例全身皮肤瘙痒, 1例兼有黄疸, 13例睡眠受到严重影响;实验室检查:21例胆汁酸升高、6例胆红素升高、14例谷丙转氨酶升高。排除由于病毒性肝炎、免疫性肝疾病等造成的肝功能异常、肝脏损害、皮肤病患者, 排除皮肤病引发的瘙痒患者。

1.2 诊断方法

妊娠中晚期, 皮肤瘙痒症状明显, 但未有皮疹症状;肝脏生化指标异常, 表现为血清总胆汁酸增高约10~100倍, 谷丙转氨酶为轻、中度增高, 碱性磷酸酶增高;产后, 皮肤瘙痒显著改善, 黄疽消退, 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1.3治疗方法

采用综合保守疗法为27例患者施治, 依据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与孕期, 将治疗的时间定为1~2个疗程 (10 d为1个疗程) , 具体内容如下: (1) 吸氧:30 min, 2次/d。 (2) 营养支持:40 mg三磷酸腺苷 (ATP) 、100 U辅酶A、1支九维他, 加入500 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1次/d。 (3) 支持治疗:20 ml黄芪、2 g维生素C, 加入500 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1次/d;口服地塞米松, 2.5 mg/次, 2次/d;口服熊去氧胆酸, 剂量为10 mg/ (kg·d) , 早晚2次分服。 (4) 对症治疗:若患者的胎儿有宫内发育迟缓症, 则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 250 ml/d, 1次/d。 (5) 动态监测:临产之前3 d, 停用止血药;治疗期间进行自测胎动 (3次/d) 、胎心 (6次/d) ;以胎心电子监护仪对胎心进行检测, 孕周35周之后, 1次/周, 36周之后, 2次/周, 37周之后, 每1~2天1次;孕周37周之后, 每1~2周对血胆酸、胆红素、谷丙转氨酶 (GPT) 、碱性磷酸酶 (AKP) 、胎盘催乳素 (HPL) 等进行检查, B超查看胎儿生长情况。

2 结果

本组27例患者经综合治疗, 瘙痒症状改善情况如下:21例 (77.78%) 显著好转, 4例 (14.81%) 有所减轻, 2例 (7.41%) 未有明显变化。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如下:胆汁酸降低20例 (74.07%) , 转氨酶降低14例 (51.85%) , 胆红素降低7例 (25.93%) 。并发症:1例羊水污染, 1例早产, 1例死胎。

3 讨论

ICP是以肝脏紊乱、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妊娠期疾病。目前, 临床医师尚未对此疾病的病因做出明确诊断, 认为家族、遗传、环境所诱发的肝脏过强反应是此疾病的可能性因素, 此因素可使肝脏内窦状隙脂质膜的流动性、Na+-K+-ATP酶活性明显减弱, 从而诱发胆汁淤积[2]。ICP属于高危妊娠指征之一, 直接损害母婴结局, 应当得到及早诊断与治疗。近年来, 为实现彻底有效地ICP防治工作, 降低其对于母婴的危害, 研究人员对此开展了多项研究。

相关报道称, 瘙痒是ICP的显著且最为早发症状, 母体内胆盐异常增高并在皮肤部位沉积, 使皮肤神经末梢受到刺激, 是诱发此症状的主要原因[3]。本院此次对27例患者的回顾分析发现, 27例患者全部有瘙痒症状, 发生率达到100%。ICP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则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变化, 比如血清总胆汁酸、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的显著升高, 其中, 血清总胆汁酸增高表现尤为明显, 是ICP临床诊断的敏感指标。本院此次研究中, 21例胆汁酸升高、6例胆红素升高、14例谷丙转氨酶升高, 均为肝功能异常的表现。此外, 由于患者的胆红素升高, 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症状 (约1.6%) 。因此, 医师在为孕妇实施相关检查时, 应加强对于瘙痒、黄疸等症状以及血清总胆汁酸、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的重视力度。

对于ICP的并发症来讲, 由于患者肝小叶内的中心毛细胆管出现胆汁淤积、栓塞症状, 胆盐会沉积于胎盘绒毛间隙与羊膜, 造成间腔狭及胎盘血流灌注减弱问题, 从而致使微绒毛以及合体细胞的微绒毛发生肿胀变化, 进一步加剧间腔的狭窄度, 最终造成胎儿缺氧、羊水过少、羊水污染、胎儿窘迫、死胎、早产等并发症。本院此次有1例羊水污染, 1例早产, 1例死胎。为控制ICP及其并发症的危害, 本院为27例孕妇实施了综合保守治疗, 结果显示, 孕妇瘙痒、胆汁酸异常升高等问题显著改善, 得到了较高疗效。

综上所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表现, 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指标。为减轻其对于母婴的危害, 医师可以对孕妇实施针对性的综合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唐英杰, 漆洪波.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324例分度诊治围产结局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 29 (9) :723-727.

[2]孙磊, 龚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后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江苏医药, 2014, 40 (7) :858-859.

上一篇:高中历史漫画教学下一篇:平凡人的跑车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