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2024-05-31

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精选10篇)

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普瑞博思或吗叮啉与消胆胺口服。结果 本组病例中274例在用药1周后, 上腹痛、胀饱感明显减轻, 恶心呕吐减少, 近期疗效较好。所有病例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本组病例采用以普瑞博思为主的药物治疗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特别是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者, 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分析,普瑞博思,吗叮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从胆囊排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和其他肠液混合, 通过幽门, 逆流至胃, 刺激胃黏膜, 从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 以及幽门功能失常和慢性胆道疾病等,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碱性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腔后引起的胃黏膜病变。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 在1600例胃镜检查中, 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300例占11.5%。现将其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0例, 其中男性166例, 女性134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5岁, 平均34.3岁。合并十二指肠疾病212例, 胃次全切除术后10例, 慢性贫血20例, 慢性食道炎6例, 无合并症52例。

1.2 临床表现 胃部饱胀感或不适, 往往饭后加重, 或有胃痛, 或胃部发凉, 可伴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胃振水音、肠鸣、排便不畅、食欲减退和消瘦等;严重的还可有胃出血, 表现为呕血或排黑便 (柏油样便) 以及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等。

本组300例中, 全部病例均有上腹痛, 腹胀伴嗳气228例, 夜睡难眠130例, 恶心80例, 呕吐20例, 体重下降12例。

1.3 治疗与转归 根据临床症状、内镜所见及病理结果进行治疗。全部病例均投予普瑞博思或吗叮啉与消胆胺口服。合并十二指肠疾病者加服雷尼替丁, 幽门弯曲菌感染者加服庆大霉素, 对因精神因素引起的幽门功能失调者, 加用参维灵和谷维素。以7d为一疗程, 无合并症者, 追踪观察2~4周;有合并症者追踪观察4~6周。本组病例中274例在用药1周后, 上腹痛、胀饱感明显减轻, 恶心呕吐减少, 近期疗效较好。所有病例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患者饮食要清淡, 不吃油腻食物, 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增多, 加重反流和病情。应细嚼慢咽, 忌暴饮暴食。避免饮酽茶、烈酒、浓咖啡和进食辛辣、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避免精神紧张, 保持心情舒畅, 不服或慎服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和保泰松等。

2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引起的症状轻重不一, 缺乏特异性, 以中上腹饱胀不适, 伴嗳气、吐酸等较常见, 也可表现为类似消化性溃疡样疼痛, 较重者常有呕吐, 呕吐物内常含胆汁。少数严重患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黑粪或伴呕血) , 也有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故本病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 镜下可直接观察到胆汁反流, 胃黏液被染成黄色。

但由于插镜等机械性刺激也可引起十二指肠胆汁反流, 造成假阳性结果。又因为胆汁反流常是间断发生的, 胃镜观察时恰无反流, 则又可出现假阴性结果。故镜检时见到胆汁反流并不等于就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后者诊断要结合胃黏膜是否有较独特的病理改变, 还要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复杂, 有手术性、非手术性。本组非手术病例中, 除器质性因素外, 尚有部分病者仅发现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 如幽门口开合欠佳, 肠胃逆蠕动明显活跃等。这类病例多为性格内向、精神忧郁者或情绪易波动者, 说明精神因素可能是此类病者发病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理是, 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导致了胃幽门正常动力功能的失调和胃黏膜抗力减弱, 引起十二指肠内容反流并产生胃黏膜损害[1]。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中, 临床症状是前提, 内镜所见和病理改变为主要依据。在插镜过程中, 也可以人为地使胆汁反流入胃腔, 这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应以鉴别。确定有无胆汁反流的方法是:胃镜检查时进镜距幽门口4~5 cm处停留1 min, 观察有无胆汁反流。如发现胆汁呈泡沫状或水流状进入胃内被确定为胆汁反流, 否则为无胆汁反流。

本组病例采用 以普瑞博思为主的药物治疗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特别是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者, 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张万岱, 陈治水, 范北海, 等.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4, 12 (5) :314-316.

[2]孙绍雄, 陈敏清, 赵玉芬.胆汁反流性胃炎85例临床分析.实用内科杂志, 2006;10:245.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 篇2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86-1

胆汁返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是由于幽门松弛,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引起胃粘膜的炎症。其确切机制和引起粘膜损伤的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胆汁、胆盐、溶血性卵磷脂、胰酶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可溶解来自胃粘膜的胆固醇和磷脂,并干扰胃粘膜的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弥散入粘膜,进一步引起损伤,导致炎症发生。其症状有持续性上腹烧灼性疼痛、恶心、可经常呕吐胆汁(特别是清晨),并且体重明显下降[1]。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所选90例病例均系门诊患者,均经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胆汁返流性胃炎,随机分成3个治疗组,每组30例,3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经t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铝碳酸镁组:吗丁啉10mg,1d 3次,奥美拉唑胶囊20mg,1d 2次,铝碳酸镁(达喜片)1.0g餐后嚼服,1d 4次。大柴胡汤组:吗丁啉10mg,1d 3次;奥美拉唑胶囊20mg,1d 2次;大柴胡汤加减,基本方:柴胡、佛手片、大黄、黄苓、郁金各10g,枳壳、金钱草、白芍各15g,水煎200m,l1d 1剂,分2次饭前温服[1]。硫糖铝组:吗丁啉10mg,1d 3次;奥美拉唑胶囊20mg,1d 2次;硫糖铝1.0g,1d 3次。14d为1疗程;第2疗程均停用吗丁啉,第28d复查胃镜后铝碳酸镁组仅用达喜;大柴胡汤组用大柴胡汤;硫糖铝组用奥美拉唑胶囊改为10mg,1d 1次,维持8周。6mon后治愈者胃镜复查有无复发。

1.3疗效判断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病灶消失,组织病理学检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其他症状基本消失,病灶消失2/3以上,组织病理学检查活动性炎症已不明显。有效:症状减轻,病灶消失1/2以上,组织病理学检查活动性炎症仍存在。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无显著性差异,且铝碳酸镁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

3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方法很多,多数用促胃动力药、抑酸剂和黏膜保护剂三联治疗。铝碳酸镁是第3代抗酸剂及胃黏膜细胞的保护剂,可覆盖于溃疡部位与胃蛋白酶及胆酸可逆性结合,以保护创面。其作用是使胃液达到pH3~5的最适宜范围,并于胃内pH3~5时与胆盐及溶血卵磷脂相结合使其失活,且与毒性较大的非极性胆酸结合率较高,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2]。另外在pH≥7时可与胆酸解离,重新释放胆酸参与肠肝循环,不影响胆汁总量。本研究显示:铝碳酸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也高于硫糖铝和中药大柴胡汤,且患者复发率低,可作为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和维持疗效的首选药。

3.1西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促胃动力药:吗丁啉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通过拮抗上消化道多巴胺受体,可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返流。西沙必利、莫沙必利为全消化道动力药,作用比吗丁啉强,为该病首选药物。(2)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尤其果胶铋不但具有粘膜保护作用,保护受损组织,它对防止正常粘膜分泌有害的H+的逆扩散是有效的;同时对Hp有直接杀灭作用。(3)丙谷胺可对抗胃泌素,使胃酸分泌减少,且有抑制胆囊收缩素及改变胆汁成份,故对胆源性疾病患者尤其适用。(4)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等。能选择性降低基础和刺激后的胃酸分泌,减少反流发作。(5)铝碳酸镁是第3代抗酸剂及胃粘膜细胞的保护剂,其作用是使胃液达到pH3~5的最适宜范围,而不是单纯的碱化胃液,还可与胃蛋白酶、胆酸可逆性结合。故除迅速有效的止痛外,且能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

3.2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近10年来,中医中药对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治疗报道越来越多,在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及固定方药治疗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目前尚不统一,例如陈泽民将其分为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寒热互结、肝气犯胃4型。周大业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和肝郁兼脾虚3型。伯运宽分为肝胃气滞和脾胃虚寒2型。王仁强则根据胃镜下胃粘膜表现及病史予以辨证,将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者多辨为肝胃郁热证;将胃粘膜暗红、水肿或有瘀点或瘀斑、幽门变形、瘢痕形成者,辨为气滞血瘀证;将胃蠕动迟缓,幽门开闭无力者,辨为脾胃虚弱证。根据不同的证型予以相应的方药治疗。另外中药专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也很有特色。

参考文献

[1] 何焕平.柴胆和胃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86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26.

[2] 陈建生.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7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3):34.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治疗探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行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住院或门诊的患者283例, 男性138例, 女性145例, 年龄20-80岁。有胃部分切除术史者11例, 合并胆囊疾病46例, 患者中93例有吸烟史, 有长期焦虑、失眠、紧张等不良情绪9例, 伴反流性食道炎19例, 伴胃窦炎33例, 胃窦溃疡6例, 胃体溃疡2例, 胃角溃疡1例, 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炎20例。所有患者均行纤维胃镜检查, 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 胃底粘液湖呈黄绿色, 量不等, 胃壁被胆汁污染带有黄色, 幽门口松弛, 关闭不全, 十二指肠蠕动时有淡黄色黏液连续反流入胃, 证实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灼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胸骨后疼痛及烧心等感觉, 少数病例有呕吐胆汁现象, 单服抗酸剂不能缓解。

1.2 方法

治疗:一般治疗戒烟酒, 避免暴饮暴食, 清淡饮食, 适当休息, 睡眠时头部抬高约30度。应用多潘立酮 (吗丁啉) 和达喜片 (铝碳酸镁) 联合用药, 达喜片 (铝碳酸镁) 嚼服每次1-2片, 每日3次, 饭后h服用。多潘立酮 (吗丁啉) 口服每次10 mg, 每日3次, 饭前30 min服用。结果:服药4周后临床症状经复查胃镜, 显效226例, 有效46例, 无效11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

1.3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 胃镜检查划分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胃炎表现减轻或消失, 粘液湖清亮;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胃镜检查胃炎表现明显减轻, 粘液湖可略带黄色;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 胃镜检查胃炎仍呈活动性, 粘液湖仍为黄绿色。

2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 多发病, 是十二指肠液反流到胃部所致, 主要症状是明显、持久的上腹部饱胀或疼痛, 尤以进餐后为甚, 可伴有恶心或呕吐。由于十二指肠液中含有胆酸、溶血卵磷脂及胰腺分泌液, 这些物质能损害胃黏膜屏障, 使H+向上皮细胞内渗透, 引起胃炎、胃黏膜糜烂、溃疡。随着胃镜检查的应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率逐年提高, 尤其是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日益受到重视。多潘立酮 (吗丁啉) 是一种具有抗呕吐作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选择性阻断多巴胺2 (DA2) 受体, 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 是一种强力的促动力药, 它能增加胃窦十二指肠蠕动幅度和频率, 加速胃排空, 降低孤立性幽门收缩, 增强贲门括约肌的紧张度, 调节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 防止胆汁和碱性肠液的反流而损伤黏膜。铝碳酸镁为一种新型结合胆酸药物, 其活性成分为水化碳酸氢氧化镁铝, 是按层状晶格结构排列的, 具有独特的层状网络结构, 可在酸性环境下结合胆酸, 当结合的胆汁酸进入肠内碱性环境时, 又将胆汁酸释出, 不影响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达喜片 (铝碳酸镁) 能在p H 3-5的酸性环境下, 与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结合, 减轻胆盐对胃黏膜的损伤。达喜片 (铝碳酸镁) 不吸收入血, 同时中和胃酸, 可以维持胃内的生理环境, 还能结合胃酸、胃蛋白酶等有害物质, 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 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明显。

因此, 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合用既能减少十二指肠的反流, 又能中和反流入胃内的十二指肠液, 有效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症状, 促进胃黏膜损伤及炎症的愈合, 对患者腹胀、上腹痛、恶心及呕吐症状均有较高的疗效, 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多潘立酮 (吗丁啉) 和达喜片 (铝碳酸镁) 联合用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28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实施联合用药治疗, 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结果 经复查胃镜,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均有减轻,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 多潘立酮结合铝碳酸镁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多潘立酮,铝碳酸镁,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l]王伯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及与幽门螺杆菌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 (5) :298-299

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4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和泮托拉唑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低于实验组的90.0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不良反应低,疗效较好。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小柴胡汤合四逆散;中西医结合

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见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破坏幽门功能的手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或胰腺液等返流入胃,使胃粘膜受到预害而引起胃粘膜炎症改变。笔者选取30例患者,给予中西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山东省中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且经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3.07±2.3)岁,病程3个月至16年,平均病程(7.57±1.4)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1.33±2.5)岁,病程2个月至18年,平均病程(7.83±3.4)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拟定。临床症状:主诉上腹部灼热、疼痛,上腹胀,伴有泛酸、烧心,恶心,或呕吐胆汁,食欲不振,口干、口苦;体检:有上腹部或剑突下轻压痛或胃脘部嘈杂不适;胃镜检查:可看到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并伴有胆汁反流,胃液呈黄色或黄绿色。

1.3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胃镜或其它检查有器质性病变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电子胃镜及药物不耐受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商品名:新络纳,生产厂家: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50722),每日3次,每次1粒,餐前口服;泮托拉唑肠溶片(商品名:潘妥洛克,生产厂家:辽宁诺维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50702),每日1次,每次1粒,睡前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小柴胡汤合四逆散治疗,组方:柴胡15g,清半夏9g,黄芩12g,白芍15g,党参12g,枳实12g,炙甘草6g。随证加减:脾胃虚弱者,加黄芪12g,白术15g;泛酸、嘈杂者加浙贝12g,乌贼骨15g;胸骨后疼痛者加乌药12g,海螵蛸18g;暖气呕恶,加沉香9g,竹茹12g;口苦明显者,加丹皮9g,山栀12g;伴有糜烂者加白及9g,仙鹤草12g;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黄连12g,蒲公英30g;上药水煎取汁2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并嘱两组患者饮食上忌酸、甜,忌辛辣及烟酒、浓茶、咖啡,保持心情舒畅,夜问及平卧时反流明显者可用褥子垫高肩背部,与床面呈15。角,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5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胃镜所见胃黏膜正常,幽门无胆汁反流;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或部分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水肿、充血大面积缩小,胆汁反流基本消失;有效:主要癥状有所改善,胃镜复查黏膜水肿、充血面积缩小,轻微胆汁反流;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均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者。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l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4周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实验组出现1例便秘患者;对照组出现3例不同程度腹泻,2例口干患者。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胃粘膜保护剂、促动力药等,枸橼酸莫沙必利为选择性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问神经丛的5-HT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增强上消化道运动。有研究提示,本品具有促进胃及十二指肠运动,加快胃排空的作用。泮托拉唑是苯并咪唑衍生物,通过与胃壁纤维质子泵的特异性综合、抑制胃酸分泌,其在壁细胞酸性环境下被激活成活性形成,抑制H+、K+-ATP酶,即胃酸分泌的最终环节。二药合用,具有一定疗效。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呕吐”等范畴。《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患者可因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而致肝气失于疏泄,肝气不疏则胆汁不循常道,上逆于胃,或肝气横逆犯胃,胃虚则通降功能失司,胃气上逆,胆汁随之上行,发为本病。故笔者认为本病基本病机在于“肝失疏泄”,故从“疏肝和胃”入手,以“治木可以安土”的思路辨证施治。《本草乘雅》中言柴胡归肝经,可调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中焦通路,故方中重用柴胡疏肝解郁,配合黄芩清热疏肝,共奏抑木扶土之功;半夏辛散,主人脾胃经,可健脾、消痞散结,与生姜配则增其和胃降逆之效;芍药味酸亦归肝经,可柔肝缓急止痛;枳实归脾胃,泻滞消积,且能破气;党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顾护胃气。本方以经方为基础,辨证加减,用药精当,纵观全方,具有调达肝木,理通中焦气滞之效,共奏疏肝泄胆、行气和胃之功。

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72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36例, 其中男24例, 女12例, 年龄25~64岁, 平均 (48.6±8.2) 岁。病程1~8年, 平均 (4.3±3.1) 年。观察组共36例, 其中男25例, 女11例, 年龄23~65岁, 平均 (49.3±8.5) 岁。病程1~8年, 平均 (4.2±3.2) 年。两组的性别、年龄和病程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片加服硫糖铝咀嚼片的联合治疗方法, 具体方法为每日口服10 mg的多潘立酮片、20 mg的奥美拉唑和0.5 g的硫糖铝咀嚼片, 均3次/d。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旋覆代赭汤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其基础方为代赭石、大枣、甘草、党参、旋覆花、姜半夏、生姜等。坚持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进行对比观察。其中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为《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2], 具体为:痊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经胃镜检查胃黏膜炎性消失, 胃黏膜光滑红润;显效:经胃镜检查胃黏膜炎性症状明显好转, 局部有轻度水肿和充血, 且胃黏膜略显粗糙;有效:胃黏膜的水肿和充血得到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没有变化。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其中临床症状 (腹痛、恶心、呕吐和嗳气) 的积分标准为: (1) 重度: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 计3分; (2) 中度:有临床症状, 但并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计2分; (3) 轻度:有发病经历, 但发作次数较少, 计1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经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和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 属于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范畴, 最主要的致病因就是抗返流防御功能的减退和反流物质的攻击作用。当胃肠内的激素分泌异常或者胃肠动力学发生改变之后, 就会让胆汁反流到胃部, 最终导致胃黏膜受到刺激而出现水肿和出血, 其中最典型的一种慢性炎性反应就是糜烂。

对照组中治疗方案中的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 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 因其本身为脂溶性弱碱性药物, 所以在酸性环境中很容易发生浓聚, 能够在胃黏膜内壁细胞的小管中进行特异性分布, 且能够转换成亚磺酰胺。

奥美拉唑可以通过二硫键与壁细胞分泌膜中的质子泵 (又称H+-K+-ATP酶) 呈不可逆的结合, 生成亚磺酰胺与质子泵的复合物, 从而抑制该酶的活性, 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同时也降低食管内反流物的酸性, 达到阻止胃酸损伤食管黏膜的目的, 促进胃肠的蠕动, 可增强胃的排空度[3]。多潘立酮片为促胃动力药物, 可阻断胃肠D2受体, 加强胃肠蠕动, 促进胃的排空, 协调胃肠运动, 防止食物反流, 凋节胃幽门和十二指肠协调运动。硫糖铝咀嚼片为胃黏膜保护剂, 粘附于胃, 十二指肠黏膜表面, 增加黏膜表面不动层得厚度和粘性、疏水性, 在溃疡面形成屏障。促进胃、肠十二指肠黏膜合成前列腺素F2, 增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细胞屏障和黏液-HCO-3盐屏障。并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繁殖, 阻滞幽门螺杆菌的蛋白酶、酯酶对黏膜的破坏。

根据临床特征, 胆汁反流性胃炎当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等范畴。病变部位在脾胃, 主要病理基础是脾胃气虚, 升降失常, 胃气不降, 而出现胃脘部疼痛、胃脘部烧灼感、恶心、呕吐等症状。重镇降逆, 益气和胃, 方用旋复代赭汤加减, 有和胃降逆, 化痰消痞之功。方中用旋复花性味咸温, 功能下气消痰, 代赭石重镇降逆, 共为君药;生姜、法半夏降逆和胃, 共为臣药;乌贼骨、大贝母合为乌贝散, 起抑酸和胃之功;佐以陈皮、枳壳行气。代赭石、旋覆花重在通降, 通、降是胃的基本生理功能, 胃中浊逆之气得降, 则胆汁反流自止。试验研究证实旋花代赭汤可以促进胃排空, 进而达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治疗目的, 从而有目的地针对反流特点进行治疗[4]。但需注意代赭石性实沉降, 当胃虚之时, 用量不宜过大。

综上所述, 单用西药及三药配合中药治疗胆汁反流胃炎均有效, 但三药联合中药治疗胆汁反流胃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26-1726.

[2]张万岱.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4, 12 (5) :314-316.

[3]冯艳.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4 (3) :133-134.

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4年2月我院诊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胆汁、反酸等, 胃镜检查显示胃内有胆汁, 幽门口有胆汁反流, 胃黏膜充血, 或伴有溃疡、糜烂, 黏膜层血管扩张, 黏膜下水肿。其中男49例, 女35例;年龄35~74 (63.2±1.9)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 10mg/次, 3次/d;奥美拉唑 (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 20mg/次,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熊去氧胆酸 (德国Dr.Falk制药厂) 250mg/次, 1次/d。嘱患者治疗期间戒烟戒酒, 忌辛辣刺激饮食, 同时对血尿常规、药物不良反应及生化指标进行监测。疗程为4周。

1.3 疗效评价

(1) 临床症状缓解率:无症状为0级;症状较轻, 稍感不适为1级;症状显著, 但对正常生活无影响为2级;症状较重, 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严重影响为3级;症状完全消失, 或症状分级降低1级或1级以上为缓解。 (2) 胃镜征象缓解率:胃镜检查显示无胆汁反流或明显改善, 黏液清亮, 黏膜炎性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为显效;胆汁反流减少, 黏液略带黄色, 黏膜炎性症状减轻或无变化为有效;幽门口胆汁反流, 黏液仍为黄绿色, 活动性胃炎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3) 综合疗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 次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无胆汁反流, 活动性胃炎消失, 慢性炎症好转为轻度为治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 胆汁反流明显改善, 活动性胃炎基本消失, 慢性炎症明显好转为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胆汁反流减轻, 1/2以上病变黏膜愈合为有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缓解率比较

观察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胆汁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胃镜征象改善率比较

观察组胃镜征象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综合疗效比较

观察组综合疗效有效率 (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19%)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胆汁反流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致使胃上皮细胞脂解, 胃黏膜屏障破坏, 氢离子反渗入胃上皮细胞, 从而非特异性损伤胃黏膜, 发生充血、糜烂或溃疡, 同时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胆汁、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4]。目前研究认为, 引起胆汁反流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原发性胆汁反流, 主要与胃十二指肠运动失调和幽门功能异常有关, 例如, 幽门持续开放或关闭不全、胃十二指肠动力功能紊乱、胃排空延迟等。二是继发性胆汁反流, 指胃、十二指肠手术, 胆囊切除术等术后继发的胆汁反流[5]。

目前, 胆汁反流性胃炎药物治疗主要集中于降低胆汁反流所造成的损害, 一方面改善胃肠动力, 促进胃肠协调运动和胃排空, 缩短十二指肠反流液在胃内的停留时间, 抑制反流, 从而降低胃黏膜损伤。另一方面结合胆汁, 使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损害胃黏膜的作用降低。莫沙必利属促胃肠动力药物, 是5-羟色胺受体选择性激动剂, 对肌间神经丛和中间神经元的5-羟色胺受体有兴奋作用, 从而使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胃和十二指肠运动增强, 减少胆汁反流[6]。奥美拉唑属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是胃黏膜壁细胞特异性质子泵抑制剂, 通过抑制细胞壁中H+-K+-ATP酶活性, 使H+分泌减少, 胃p H值升高, 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而保护胃黏膜[7]。熊去氧胆酸是人体内源性胆汁酸的一种, 由肝脏合成, 可抑制胆酸合成, 通过改变胆汁中不同胆酸的比例, 使熊去氧胆酸成为主要成分而降低胆酸对胃黏膜的损伤[8]。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治疗后观察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胆汁四项临床症状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胃镜征象缓解率也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 (P<0.05) 。由此可见, 熊去氧胆酸与莫沙必利、奥美拉唑联合使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缓解胃黏膜损伤, 减轻胆汁反流, 提高疗效, 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淮军.熊去氧胆酸联合抑酸促动力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 16 (4) :266-267.

[2]罗桔平.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6 (2) :41.

[3]常兴亚.熊去氧胆酸辅助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2, 39 (15) :89-90.

[4]刁凌云, 王胜英.熊去氧胆酸联合吗丁啉及达喜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8) :739-741.

[5]黄德富.熊去氧胆酸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2) :230-233.

[6]罗中宁.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1) :137-138.

[7]杨为, 周军, 石江涛.莫沙必利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78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 :149-150.

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7

1 临床资料

总计116例采自本院消化内科门诊病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例, 男34例, 女25例, 年龄22~71岁, 平均 (43±4.5) 岁, 病程6个月~7年, 平均 (4±0.5) 年。对照组57例, 其中男33例, 女24例, 年龄25~64岁, 平均 (39±5) 岁, 病程5个月~4年, 平均 (2.2±0.6) 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因子经对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存在可比性。病例治疗前须经胃镜检查确诊。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中医诊断参照“胃脘痛”的诊断标准, 胃脘疼痛, 腹部胀满隐痛, 或呕吐胆汁、嗳气、口苦等症状。西医诊断标准含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 组织活检证明属慢性胃炎, 胃黏膜有点状充血水肿或糜烂等。

2 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治疗组病例以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加枳实、厚朴作加味治疗。基本方:黄连5g、炙甘草6g、党参15g、黄芩10g、半夏12g、大枣10g、干姜10g、枳实12g、厚朴12g, 依据病患具体情况辨证精确施治的原则适当增减用量。本组须就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病理分析作单方增减。

(1) 胆胃郁热型。临床症状为胃脘灼痛, 舌红苔黄, 口干口苦, 嘈杂暖气。药方宜疏肝泄胆和胃, 在基本方上加栀子10g、川楝子10g、金钱草20g。 (2) 脾胃虚寒型。有胃脘隐痛, 舌淡苔白, 脉细弱, 畏寒喜温;食少且疲倦乏力, 食油腻可致胃脘胀满与腹泻等症状。该症状须益气散寒, 加白术15g、附片10g、肉桂5g。每日3次, 以200mL水煎服。8周为1个疗程, 疗程内须停用其他药物, 避免劳累, 保持愉快心情。 (3) 血瘀胃络型。舌质紫黯、脉涩;嗳气较频繁, 胃脘刺疼并食后更为疼痛, 或吐血黑便, 可于方内加元胡15g、丹参30g、郁金15g为病患理气化瘀。 (4) 肝气犯胃型。舌苔薄白、脉沉弦;胃脘胀痛, 痛连胸胁或恶心呕吐, 情绪波动时有症状加重情况。可加木香10g、柴胡10g、香附10g用以行气和胃。 (5) 脾胃阴虚型。舌红少津, 脉细数;胃脘隐痛, 口燥咽干等症状, 加麦冬15g、白芍20g、百合30g滋阴益胃。

2.2 对照组

对照组口服胃复安片 (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5mg/片) , 2片/次, 3次/d;西沙必利胶囊 (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 规格:5mg) , 10mg/次, 3次/d。

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对比疗效。

3 疗效观察及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拟定如下:近期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 且经胃镜复查证实胃黏膜组织学改变趋向正常, 炎症消失与胆汁反流消失;显效:病患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经胃镜复查结论证实, 黏膜炎症与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明显减轻, 胆汁反流减少最低有2/3;有效:自我感觉好转, 黏膜炎症与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有所缓和, 胆汁反流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前后所记录的临床症状、胃镜复查结论均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8周即1个疗程的治疗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统计结果, 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 2组临床治愈与总有效率对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χ2=22.3, P<0.01) 。

4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胆瘅”等病的范畴。西医治疗所应用的胃黏膜保护剂与促胃肠动力药, 主要是以特异性地作用降低胃黏膜壁细胞中H+-K+-ATP酶的活性度, 起到抑制基础胃酸、胃酸分泌的作用, 从临床效果来看, 对于短期内改善症状具有一定作用, 但疗效欠佳, 复发率高。中医学理论则将本病的病因归结为胆逆犯胃、胆胃失和, 病位在胃, 治在肝胆。而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半夏泻心汤方尤其擅长疏肝利胆, 和胃降逆, 对于脾胃病变、胃气上逆及中焦气机失调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与本方也存在有类似疗效, 这种辛开苦降、寒热并用的辨证药方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极广。其中, 半夏为全方君药, 主治用以和胃降逆止呕;黄芩、黄连二味泄热和阳, 在西医学中也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功效;佐党参、炙甘草、干姜等味能调理脾胃;枳实、厚朴可以调理脾胃、降胆逆。

参考文献

[1]马志杭.调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2) .

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73例, 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 年龄26~58岁, 病程1~7年。观察组39例, 年龄25~60岁, 病程1~6年。所有患者均由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症状, 体检时发现上腹部或者剑突下有压痛或者不适;行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充血水肿, 触碰容易出血和糜烂, 于幽门口可以黄色或者黄绿色胃液, 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为慢性浅表性或者萎缩性改变;经胃液分析确定存在胆汁成分。中医患者以胃脘胀痛、胸闷嗳气、泛酸、口苦、恶心为主要症状, 望诊见舌苔薄白或黄, 脉弦。除外消化系统占位性病变者, 排除消化道溃疡者, 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治疗, 给予铝碳酸镁1.0克/次饭前口服, 每天3次;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每次1片, 每天1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疏肝和胃方治疗。以党参15 g, 柴胡、白芍各12 g, 白术、郁金、枳壳、茯苓各10 g, 半夏、陈皮各9 g, 炙甘草5 g以水煎煮, 每天1副, 煎煮两次取汤混合后分开, 分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 于治疗结束时复查胃镜, 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应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摄取, 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避免过度劳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恢复正常, 胃镜检查未见炎症表现和胆汁反流为痊愈;以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所减轻, 经过提示可以意识到仍然有症状存在, 但是不会对日常工作生活造成影响, 行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轻度水肿充血, 幽门口见少量黄绿色液体反流为好转;以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所见较治疗前没有明显改变为无效[2]。以痊愈+好转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轶和检验, 且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显效、好转、无效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2.94%、20.59%、26.47%和73.53%, 观察组分别为66.67%、20.51%、12.82%和87.18%, 观察组患者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胆汁反流是引起慢性胃炎的常见原因, 约占慢性胃炎的12.3%。各种原因导致Oddi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以及胃十二指肠动力障碍都有可能导致胆汁反流入胃, 对胃黏膜造成病理性损伤[3]。

在中医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胃脘痛、呕吐的范畴, 以上腹部痞满胀痛为主要表现, 同时可以伴有口苦、嗳气、恶心、胆汁性呕吐为伴发症状。患者多因情绪失控、饮食没有规律等原因导致脾胃功能失去平衡而致脾胃虚弱[4]。虽然患者在临床症状方面表现多样, 但是经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是致病关键。只有肝胆的疏泄功能正常, 才能做到胃内容物和谐升降, 避免胆汁和胰液反流侵胃[5]。因此在中医理论中反流性胃炎虽然病在胃, 但实际邪在肝胆。因此治疗中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

本研究所用方剂疏肝和胃方以柴胡为君药, 具有通调气机使其畅达的作用, 可以升清降浊, 避免胆汁反流;郁金、陈皮、枳壳三味药为臣药, 局可以增强柴胡的作用;其余诸药为佐药, 健脾和胃。在现代药理学中, 方剂中的白芍和柴胡具有镇静作用,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上腹痛症状;郁金除有镇痛作用外, 还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达到抗炎作用;白芍同样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同时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胃炎症状;甘草对于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从而可以有效保护胃黏膜, 免受伤害;党参除可增强患者免疫力外还可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的生成, 从而促进已经受损的胃黏膜及时修复;陈皮、半夏、枳壳可促进胃肠蠕动[7,8,9,10,11,12], 与甘草和白芍合用时对幽门括约肌张力具有促进作用, 从而有效减少胆汁反流。

在本研究中, 通过上述方剂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66.67%和87.18%, 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因此我们认为中医疏肝和胃法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73例, 随机分为两组, 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34例, 给予铝碳酸镁片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观察组39例,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肝和胃方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患者显效、好转、无效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2.94%、20.59%、26.47%和73.53%, 观察组分别为66.67%、20.51%、12.82%和87.18%, 观察组患者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疏肝和胃的方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9

【关键词】降逆利胆汤;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型;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76-0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又称为胆汁性胃炎、十二指肠胃反流病等。主要是由于十二指肠中含有的胆汁过多,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反流进入胃中,导致胃部黏膜出现炎症反应[1]。其临床的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尤其是进餐后加重,少数患者会出现烧灼感。目前,大多数的胆汁返流性胃炎无明确的触发原因,一旦患有胆汁返流性胃炎,常常服用抑制酸制劑症状不能够缓解。由于胆汁反流常会导致消化道溃疡,如若治疗不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持续的恶化,甚至会发展成胃癌[2-3]。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治疗中的“胃脘痛”、“腹胀”等范畴。疾病通常与肝、胆、脾、肺等器官密切相关[4]。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特点主要是虚、痰、瘀。中医学认为由于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导致胆汁反流。虽然临床上通过使用胃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很快的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但一般停药后会经常复发。中医学认为主要是患者胃气虚弱所致[5]。因此,需要通过中药进行有效的调理,达到健脾、益气、降逆的效果,提高临床疗效和治愈率。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胆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通过降逆利胆治疗,不仅可以利胆理气,而且还可以疏肝、清热,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00例,均经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后确诊为胆胃郁热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6.7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2.5年。其中,病程小于3年的患者有75例,3-5年的患者有20例,5年以上的患者有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5.9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2.4年,其中。其中,病程小于3年的患者有37例,3-5年的患者有10例,5年以上的患者有3例;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6.9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2.6年,其中。其中,病程小于3年的患者有38例,3-5年的患者有10例,5年以上的患者有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血脂水平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制定胆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1)经胃镜检查确认胆汁反流进入胃部,胃部出现炎症,表现为胃部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2)临床主要症状可见上腹部疼痛,餐后疼痛加重,有烧灼感,恶心、呕吐、口苦或吐苦水。(3)症候属于胆胃郁热型,胃脘疼痛口苦,纳差恶心,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多潘利酮片(每次10mg,每日3次)和法莫替丁片(每次20 mg,每日2次),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组给予降逆利胆汤,具体处方为:枳壳15g,柴胡15 g,黄连12g,厚朴12g,陈皮12g,连翘12g,大黄10g,延胡索20g,蒲公英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胆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治疗过结束后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个月。

1.4疗效评价标准

按以下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治愈:胃肠道不适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可见胃部黏膜良好,胆汁反流现象消失,胃部基本恢复正常或好转。显效:胃肠道不适症状显著改善,经胃镜检查可见胃部黏膜较好,胆汁反流现象缓解或基本消失,胃部黏膜炎症明显好转。有效:胃肠道不适症状有改善,经胃镜检查胃肠道慢性炎症有所缓解。无效:胃肠道不适症状没有改善,经胃镜检查胃肠道慢性炎症均无减轻。

1.5统计学处理

对统计学数据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愈3例,显效10例 ,有效2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治愈5例,显效16例 ,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00%。对照组和观察组相比,治疗效果经X2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下表。

3讨论

目前,临床上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方法主要包括西医疗法和众中医疗法两种。对于西医治疗通常会选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如多潘利酮)和胃粘膜的保护剂(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雷尼替丁)。近年来,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也被开发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质子泵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达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研究证实,质子泵抑制剂合用促进胃动力药能改善胆汁返流性食管炎的临床不适症状,但通常治标不治本,治疗后容易复发,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中医治疗不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还可通过调理胃肠道等器官的功能,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复发[6]。本文通过降逆利胆汤治疗,可以疏肝利胆、降逆通腑,和降胃气,使肝胆疏泄功能恢复正常,胆汁循环恢复正常。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有保肝利胆的功效,可减少胆汁对胃黏膜的损害。枳壳具有促进胃肠收缩功能,改善胃部不适,防止胆汁反流进入胃部;黄连等可降低胃脘灼热、胸胁痞闷,起到清热利胆的作用[7]。连翘可加强括约肌收缩,促进胆囊及十二指肠排空。本文通过降逆利胆汤治疗胆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妍华,王辉.自拟疏肝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8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2005,1(24):21-22.

[2]廖慧,廖玲,邹志红.自拟疏肝利胆降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O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6(15):28-29.

[3]沈雪辉.达喜联合和胃降逆利胆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102例[J].光明中医,1(25):134-135.

[4]邵沛,黄星涛,曾露慧.利胆调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7(24):1350-1351.

[5]黄建章,黄文英.利胆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J].中医中药,2010,9(23):177.

[6]李林,田秀峰,商娟娟.疏肝降逆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J].中目中医急症,2011,7(21):1149.

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10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中西医结合,大柴胡汤,临床疗效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 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 临床常见于幽门功能不全或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 其中非手术因素的患者称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临床中最为常见[1]。患者多表现上腹痛、烧心、反胃、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 其主要致病因素是胆汁和肠内碱性内容物反流至胃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萎缩样改变。本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虽有改善, 但维持时间短。笔者近年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同期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林金坤等[2]提出的“内镜诊断标准”, 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来诊定。排除规定:患者患有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胃癌等;因胃部手术所致者, 病情严重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孕妇、精神病及有明显心、肝、肾、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共对113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诊治, 诊断标准经筛选后纳入观察患者100例, 将其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组 (治疗组) 与西医组治疗 (对照组) , 各50例, 对照组男25例, 女25例, 患病时间为4~36个月, 平均 (22±3) 个月, 年龄20~74岁, 平均 (47±3) 岁。治疗组女26例, 男24例, 患病时间为3~34个月, 平均为 (21±3) 个月年龄19~72岁, 平均 (46±3) 岁。两组患者的患病时间、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少食多餐, 禁止刺激的食物及油性大的食物, 多吃清淡食物, 饭后多喝温开水, 不喝咖啡、浓茶, 减轻精神压力等。

1.3.1 治疗组

患者内服中药方大柴胡汤加减, 方药如下:柴胡20 g、黄芩10 g、半夏10 g、生姜10 g、枳实10 g、大黄5 g (后下) 、白芍15 g、代赭石20 g (先煎) 、甘草10 g, 另辨证见脾胃不调者加10 g山药、20 g党参;胃寒者加乌梅10 g、沙参15 g;肝胃虚弱者加川楝子5 g、佛手10 g;脾胃疼痛者加党参15 g、桂枝10 g;血瘀见证者加三七10 g、丹参15 g。以上药方辨证加减, 水煎服, 1剂/d, 分早晚温服。另外餐前口服多潘立酮 (国药准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H10910003) , 3次/d, 餐后咀嚼吞服铝碳酸镁片 (拜耳医中药保健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341) , 4次/日。不间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

患者口服多潘立酮片和铝碳酸镁片, 剂量与疗程同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六项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了解患者的好转情况, 这六项症状分别是呕吐、恶心、吞酸、嗳气、腹胀、腹痛。在计分上依据王志宁等[3]运用的主要临床症状轻重记分并做了适当调整, 症状没有变化记0分, 症状十分明显并对平时活动有影响记10分, 患者按照实际情况在0~10分中记分。对患者治疗前后胃内胆汁量与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通过胃镜进行观察。而且注意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疗效判定标准

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疗效判别标准:有效:经由胃镜看到胃黏膜水肿或充血变轻, 胃液颜色变淡, 溢出量不多, 临床症状有70%以上得到改善;有效:经由胃镜看到胃黏膜光滑、红润, 胃液清, 幽门没有深色液体溢出, 患者的症状没有了;无效:经由胃镜未发现改善, 症状基本没有变化。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发现有2例轻度腹泻, 由于腹泻较轻不影响对患者的治疗, 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2.2 疗效比较

如表1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 高于对照组的7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62, P<0.05) 。

2.3 各指标比较

如表2示,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治疗后腹痛、腹胀、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目前以胃动力学说为主, 由于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胃排空延迟, 胃窦运动减弱, 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丧失, 从胆囊排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和其他肠液混合, 通过幽门逆流至胃, 刺激胃黏膜所致。内科在此病的治疗上一般用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剂等。采用促胃动力药物可调整胃动力紊乱, 利于胃的蠕动。铝碳酸镁可削弱流到胃里的毒性胆酸, 保护胃黏膜, 而且对胃蛋白酶的活性有抑制的作用。亦有人认为本病间接可能与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有关, 故在临床中治疗时加用高效广谱抗生索克拉霉素, 以杀灭Hp, 然而笔者认为二者关联性不大, 且克拉霉素本身可引起恶心、胃灼热、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所以笔者未采用。

此病可与中医“呕吐”、“反胃”、“嘈杂”、“胃脘痛”等归为一类, 《内经》上讲:“呕胆者, 有苦感, 逆在胃, 病在胆, 即呕苦与胃气逆有关, 口苦与胆液泄有关。”由此可知, 此病的起因在于肝胆受了邪气, 正气不通, 邪气产生湿热上逆脾胃, 使脾胃出现功能紊乱[5]。所以治疗的根本在湿热, 疏通肝胆, 用大柴胡汤比较有效。因为柴胡对于祛湿热、疏通肝胆十分有效, 这个方中还有大黄、赭石、生姜、半夏、白芍等药, 具有通气、利胃、止呕、缓解疼痛、干燥脾胃的作用。经由这些药的混合, 使患者的脾胃和调, 胃气提升, 肝气通顺。另辨证见肝胃不和者加佛手、川楝子通肝胃, 利肝行血, 胃有寒气者加桂枝、党参温中补虚, 肝血虚者则加山药、党参补肝血, 有血瘀的患者须加三七、丹参以使血瘀化解, 胃气弱者加乌梅、沙参强胃气, 使胃得所养。

综上所述, 中医大柴胡汤并采用促胃动力药物与铝碳酸镁等西医药方, 一起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取得好的疗效, 与仅用西药治疗相比, 在症状消除、病情好转方面有更好地效果, 临床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林江, 张健英, 弓丽,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32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 (3) :187-188.

[2]林金坤, 胡品津, 李初俊, 等.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的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 2003, 42 (4) :81-81.

[3]王志宁, 袁晓英.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及其临床病理分析[J].重庆医学, 2009, 38 (10) :1227-12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25-125.

上一篇:Y2O3下一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