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临床治疗(共12篇)
痛风的临床治疗 篇1
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 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组慢性疾病[1]。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正常人的血尿酸浓度波动在较窄的范围内, 男性为0.15~0.38mmol/L (2.6~6.4mg/dL) , 女性更年期前为0.1~0.3mmol/L (0.6~5.2mg/dl) , 更年期后其值接近男性, 这是由于雌激素对肾脏排泄尿酸有促进作用。因此, 痛风好发于男性和停经期妇女[2]。
1 痛风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5类[3]: (1) 抑制粒细胞浸润药, 如秋水仙碱; (2) 抑制尿酸生成药, 如别嘌呤醇; (3) 促进尿酸排泄药, 如丙磺舒; (4) 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吲哚美辛; (5) 糖皮质激素, 如强的松。
1.1 抑制粒细胞浸润药
秋水仙碱是从秋水仙的球茎和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 其作用机制为秋水仙碱与粒细胞的微管蛋白结合, 从而妨碍粒细胞活动, 抑制粒细胞浸润, 干扰白细胞在趋化运动中造成的炎症反应。口服秋水仙碱使多数患者在用药18h后疼痛有所缓解, 因而曾作为治疗痛风的首选药物, 一般首次口服1mg, 以后每2~3h口服0.5mg, 直至疼痛缓解。但由于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 50%~80%的患者在出现疗效前已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另外, 因发现该药具有骨髓抑制、肝肾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部分敏感体质的个体在服用本品并光照后可出现皮肤的严重过敏反应, 故在美国已很少将秋水仙碱作为控制急性痛风的首选药物, 而更多地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在24h内明显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 因此可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1.2 抑制尿酸生成药
抑制尿酸生成药目前只有别嘌呤醇, 用于治疗慢性痛风, 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 对排尿酸药物过敏或无效, 以及不适宜排尿酸药的患者, 尤其对痛风性肾病或尿酸性肾结石具有良效。其作用机制:本品结构类似次黄嘌呤, 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而阻断黄嘌呤向尿酸的代谢转化, 使尿酸生成减少, 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 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 抑制痛风石和肾结石的形成, 并促使痛风石溶解。每次剂量0.1g, 每天最大剂量≤0.6g, 其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胃肠不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等, 多见于肾功能不全者。因此, 患者如有肾功能不全, 别嘌呤醇剂量应减半, 且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
1.3 促进尿酸排泄药
促进尿酸排泄药适用于痛风发作的间歇期和慢性期, 以及与痛风有关的高尿酸血症。为防止尿酸在肾脏大量排出时引起肾脏损害和肾结石, 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 直到血尿酸降低到理想水平[4]。常用的药物有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隆等。丙磺舒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 从小剂量开始, 初用剂量为0.25g, 每天2次, 2周内可增至0.5g, 每天3次, 最大日剂量≤2g。另外, 在使用此类药物时, 不宜与水杨酸、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利尿酸等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同用。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口服碳酸氢钠3~6g, 以碱化尿液, 保持每天尿量≥2000ml, 以利尿酸排出。
1.4 非甾体抗炎药
前列腺素 (PG) 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其前体为花生四烯酸 (AA) , AA经脂化作用主要结合于细胞膜的磷脂, 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 从磷脂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AA再经细胞微粒体内的PG合成酶 (环氧酶) 的催化作用生成各种PG, 如前列腺素E2 (PGE2) 等, 并参与炎症反应、发热、疼痛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PG合成酶, 减少PGE2等合成, 从而发挥抗炎、解热、镇痛作用。此类药物可用于痛风的急性发作, 与秋水仙碱不同的是此类药物还可用于一般性疼痛, 应注意此类药物在开始治疗时应足量, 而在症状缓解时逐渐减量。如吲哚美辛标准剂量为每次25~50mg, 每天3次, 每天最大剂量应<150mg, 待症状缓解后, 可减量至每天25mg, 每天3~4次, 连续2~3d, 然后逐渐减少剂量。
1.5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只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无效或有禁忌时使用, 可迅速缓解急性发作, 但停药后易出现“反跳”现象, 加用秋水仙碱可防止“反跳”, 此类药不宜长期使用。
1.6 其他药物治疗
1.6.1 青霉素:
余存[5]应用青霉素治疗急性痛风患者30例, 每天640万U连续静脉滴注5d, 总有效率为76.7%, 其中对初发病者有效率达85.7%, 取得较好疗效。而青霉素治疗前、后血尿酸无明显变化, 可见青霉素对于治疗痛风发作间歇和预防复发无效, 并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白细胞参与痛风性关节炎形成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1.6.2 帕歌斯:
帕歌斯片主要成分为烃糖苷类 (如哈帕苷等) 、β-谷固醇类、多碳不饱和酸类, 具有消炎、镇痛、抗风湿、镇静、利尿、免疫调节等作用。帕歌斯可激活或提高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清除体内氧自由基,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刺激体内的解毒和防御功能, 哈帕苷及其体内代谢产物可抑制由乙酰胆碱、缓激肽、烟碱、5-羟色胺或PGE2引起的刺激反应, 同时还有减少三酰甘油、胆固醇、尿酸的作用。另外, β-谷固醇可能具有增强的内源皮质激素的作用, 故有较明显的抗炎作用。
2 膳食和营养辅助治疗痛风
痛风的膳食与营养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外源性嘌呤的摄入, 减少尿酸的来源和促进尿酸的排泄, 有利于减轻和缓解痛风的发作。治疗方法是限制嘌呤饮食的摄入, 以进食低能量、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和优质蛋白质饮食为宜。
有研究表明, 治疗组采用低嘌呤的膳食食谱, 每天严格限制嘌呤在10~150mg, 以牛奶及其制品、蛋类、蔬菜、水果、面粉为主。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天饮水量2000~3000ml, 增加排尿量, 保持尿量≥2000ml, 可有利于尿酸排出, 防止尿酸盐的形成和沉积。注重营养平衡, 强调清淡的饮食, 新鲜蔬菜、水果、加用苏打制的面食或点心等碱性食物, 可以增加体内碱储量, 使体液pH值升高。关节液中pH>6时尿酸多呈游离状态, 很少形成尿酸盐结晶。尿液pH值升高, 可防止尿酸结晶形成, 并促使其溶解, 增加尿酸的排出量, 防止形成结石或使已形成的结石溶解[6]。经临床观察, 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膳食和营养辅助治疗4d后, 急性关节炎症状得到缓解, 关节红、肿、热、痛减轻, 活动基本恢复正常。2周后血尿酸降至正常水平。对照组治疗7d后, 急性关节炎症状逐渐控制, 3周后血尿酸也下降至正常。
3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适用于痛风的慢性期。为减轻慢性症状, 改善关节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可采用透热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磁疗、矿泉浴、泥疗及按摩等。应用WS-模拟人全频谱治疗仪治疗慢性痛风有一定疗效, 可激发体内基本粒子谐振, 在病变处产生“内生热效应”和生化反应, 调节人体生物电场, 改善微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对尿酸盐的溶解和吸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近年来, 关于治疗痛风的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使痛风的症状得到较好的控制。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痛风的发病年龄逐渐出现低龄化。药物治疗的不及时或不合理, 可导致急性痛风的慢性化或产生耐受性痛风。因此, 治疗痛风合理用药十分重要。痛风的药物治疗应分期进行, 急性期首选秋水仙碱常可收到迅速、有效、彻底地终止发作的疗效, 但不宜使用降尿酸药物, 以免延长发作或引起转移性痛风。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疗目的是维持血尿酸于正常范围, 初发者饮食控制无效时, 应进行降尿酸治疗。根据高尿酸血症产生机制, 尿酸排泄减少或生成过多的患者个体化地选择降尿酸药物, 力争减少痛风急性发作。
参考文献
[1]毕黎琦, 李萍.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J].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7 (7) :12.
[2]龄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602.
[3]周广宇.抗痛风药的作用机制与分类[J].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7 (7) :23.
[4]刘波.痛风的病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7 (7) :14.
[5]余存.青霉素治疗痛风30例临床分析[J].综合临床医学, 1996, 12 (2) :108.
[6]茅小燕, 张爱珍.痛风的营养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3) :252-253.
痛风的临床治疗 篇2
2.常活动关节。没事多活动你的手指和脚趾,膝盖和肘部,做做伸展运动,这会赶走尿酸结晶在关节处的沉着。
3.由于肿胀部位发热剧烈疼痛,你可用冰袋冷敷到皮肤上,有助于减轻疼痛。
4.疼的实在受不了,必须用非甾体镇痛药,如可用双氯芬酸钠,不可能激素和水杨酸止痛,不然加重病情。
5.日常可用肉桂5克研成粉状,伴蜂蜜20可服下,按摩关节痛处,一般30分钟可减轻疼痛。
6.晚上临睡前用痛风手足泡浴剂泡泡脚,至少30分钟,可减轻疼痛,并让尿酸结晶重新溶解排出体外。
7.细胞渗透修复疗法:细胞渗透修复疗法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多潜能细胞,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力,医学界成为“万用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形成任何类型的组织和器官,以实现机体内部结构和自我康复能力。
痛风的临床治疗 篇3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藏药;痛风消痛涂剂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03-02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内血清尿酸过高或代谢异常,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引起急性痛风关节炎反复发作,以中年男性多见,此外尿酸钠盐沉积形成痛风石,还表现为关节畸形,通常累及肾脏引起痛风性肾病,后期常出现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起居的改变,痛风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常见病,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的损伤,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笔者应用本院制剂—藏药痛风消痛涂剂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外用藏药痛风消痛涂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59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用藏药痛风消痛涂剂外敷治疗,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片,两组均需饮食控制,均治疗1疗程,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同组治疗后关节疼痛、红肿评分和血尿酸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关节疼痛、红肿评分和血尿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藏药痛风消痛涂剂具有化瘀清热、消肿止痛之功效,能改善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症状,使关节炎症得到缓解或消散,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藏药;痛风消痛涂剂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03-02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内血清尿酸过高或代谢异常,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引起急性痛风关节炎反复发作,以中年男性多见,此外尿酸钠盐沉积形成痛风石,还表现为关节畸形,通常累及肾脏引起痛风性肾病,后期常出现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起居的改变,痛风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常见病,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的损伤,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笔者应用本院制剂—藏药痛风消痛涂剂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外用藏药痛风消痛涂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59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用藏药痛风消痛涂剂外敷治疗,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片,两组均需饮食控制,均治疗1疗程,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同组治疗后关节疼痛、红肿评分和血尿酸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关节疼痛、红肿评分和血尿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藏药痛风消痛涂剂具有化瘀清热、消肿止痛之功效,能改善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症状,使关节炎症得到缓解或消散,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藏药;痛风消痛涂剂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03-02
痛风的临床治疗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 男性26例, 女性8例;年龄48~78岁, 平均 (66±12) 岁, 平均病程 (12±2.5) 年;合并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34例, 男性24例, 女性10例;年龄47~76岁, 平均 (62±15) 岁;平均病程 (10.3±1.8) 年;合并高血压病19例, 糖尿病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中痛风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 有痛风家族史, 中老年男性患者。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2) 初起单关节发病, 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 出现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后, 伴有关节周围及趾、指骨间出现痛风石者。 (3)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增高者, 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4) 处于肾功能正常期或代偿期者。X线摄片检查显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5) 对秋水仙碱有特效者。具备Ⅰ、Ⅲ、Ⅴ条标准者即可入选。
1.4 排除标准
(1) 继发性痛风; (2) 血液病、各种肿瘤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 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及呼吸系统疾患者; (4) 某些酗酒、激烈运动、手术、外伤及危重病人, 高尿酸血症。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严格调整饮食结构 (给予低嘌呤、低脂肪、低盐等饮食)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 予相应治疗。治疗组在调整饮食结构基础上加用自拟抗痛风汤 (由熟地黄20g、山萸肉12g、土茯苓30g、山药30g、生薏苡仁30g、六月雪30g、泽泻15g、猫须草30g、大枣15g、牡丹皮12g、威灵仙30g、秦皮12g组成) , 每日1剂, 分早晚两次口服。对照组则以别嘌醇片 (江苏方强制药厂有限责任公司) 0.1g, 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
痛风急性关节炎发作期, 两组患者均予秋水仙碱片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每1~2小时口服0.5~1mg, 直至急性关节疼痛症状缓解, 24小时内不超过6mg, 出现不良反应者随时停药。在此期间, 对照组停用别嘌醇口服, 待急性炎症症状消失后方开始应用, 而治疗组照旧。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血肌酐 (SCr) 、尿素氮 (BUN) 、血尿酸 (UA) 检测均采用酶法。由我院生化实验室完成。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2]。
3.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治疗组34例, 治愈8例 (23.5%) , 好转22例 (64.7%) , 无效4例 (11.7%) , 总有效率88.2%;对照组34例, 治愈3例 (8.8%) , 好转20例 (58.8%) , 无效11例 (32.3) , 总有效率6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BUN、SCr测定结果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 两组患者1年后痛风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例数30例, 复发8例 (26.6%) , 对照组总有效例数23例, 复发11例 (47.8%) , 治疗组复发低于对照组 (P<0.05) 。
3.5 毒副作用
治疗组在服用秋水仙碱期间有3例出现腹痛、腹泻, 停药后症状消失, 其余未发现有毒副作用;而对照组除口服秋水仙碱期间出现2例腹痛、腹泻症状外, 部分患者在治疗后还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停药后症状消失。
4讨论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 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畸形, 严重者可导致骨关节病变、关节活动障碍, 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石病。目前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只有别嘌醇, 因其具有一定程度副作用限制其在临床应用。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 正气虚弱, 卫外不固, 易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 留注关节肌肉, 致经络痹阻而成;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厚味, 嗜饮酒浆, 损伤脾胃, 致中焦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湿内阻日久生热, 温热痹阻经络关节而成;日久不愈, 酿成瘀血痰浊, 阻痹经络关节, 可在皮肤、关节周围形成结节, 导致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活宜滋肾健脾、清热除湿、祛瘀通络止痹痛。抗痛风方以六味地黄汤为基础滋补肝肾;配以生薏苡仁、猫须草、土茯苓、六月雪、大枣等健脾除湿、解毒活血消肿;再以威灵仙、秦皮祛风通络、清热除湿止痛。实验证明, 多种利湿排浊药都具有促进尿酸排泄抗炎、镇痛作用[3,4], 故诸药配伍收效显著, 减少复发率, 且毒副作用轻微, 易被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贝政平, 蔡映云.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532.
[2]王蔚文.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379.
[3]林风平.任开明.宋恩峰, 等.威灵仙对尿酸性肾病大鼠的实验研究.中成药, 2006, 28 (6) :842.
老年痛风病的治疗方法 篇5
雌性红萝卜属碱性食品,是一种基本上不含嘌呤的蔬菜。唐•孟诜说:萝卜“甚利关节”;《食性本草》认为萝卜能“行风气,去邪热,利大小便”;《随息居饮食谱》也说它能“御风寒”。萝卜中含有丰富的活性酶,生食可有效的促进嘌呤的代谢,萝卜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K、Vc和丰富的铁、钾等,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血液质量、碱化血液并有利尿、溶石作用,对痛风患者十分有利。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在嘌呤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需要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缺失和先天性代谢异常,而导致了痛风的发生。大红萝卜中含有很多能促进代谢、帮助消化的甘酶、触酶、淀粉酶、糖化酶等有益成分,同时还含有葡萄糖、氧化酶腺素、失水戊糖、气化黏液素、组织氨基酸、胆碱等成分,能有效协助人体将摄入体内的营养物质分解代谢出体外。雌性红萝卜具有有超强促进肝、肾代谢的功能,它能快速协调五脏平衡,在肽核酸PNA的作用下将长期沉积在体内各部的痛风结石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可溶性的钠盐。长期食用大红萝卜可补充肝脏内的转移酶,有效纠正嘌呤代谢紊乱,调节尿酸,平衡血尿酸的浓度,缓解并消除痛风发作处的炎症,防止再次形成结石,从而达到治疗痛风的目的。 雌性红萝卜富含维生素K,这种维生素能抗尿酸盐结晶,有效防止骨头粗大。大红萝卜对胆结石、肾结石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此外,雌性红萝卜富含钾,为其他萝卜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众所周知钾可以调节细胞内适宜的渗透压和体液的酸碱平衡,参于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这对痛风患者血尿酸值的调节十分有利。
原 料:东北雌性大红萝卜
用 量:日食2-3次,早饭前一小时、晚饭后一小时(或睡前半小时),每次食用1-2个(每个100-250克)
用 法(任选其一):
① 将洗净的鲜大红萝卜带皮生吃即可,但要细细咀嚼,以免造成胃部不适;
② 将鲜大红萝卜洗净,带皮切成细丝,然后加入适量白糖(或木糖醇)和醋拌匀后食用;
③ 将鲜大红萝卜洗净,带皮切块,加150毫升50度温开水,加适量蜂蜜,榨汁后饮用。
【芹菜】
有水芹与旱芹之分,水芹性凉,味甘辛,有清热、利水作用。芹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基本上不含嘌呤;这对痛风病人血尿酸偏高者有益。
【黄瓜】
属于一种碱性瓜菜食品,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盐和多量的水分。中医认为黄瓜有除热、利水、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本草求真》曾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利热利水。”这对痛风之人血尿酸偏高者,通过“利热利水”作用而排泄出多余的尿酸,颇有益处。可吃生黄瓜,或作凉拌菜食用。
【青菜】
俗称白菜、菘菜,它是一种基本上不含嘌呤的四季常青蔬菜,它不仅含较多的维生素C和钾盐,而且还属一种碱性食物。《滇南本草》说它能“利小便”,认为青菜还有解热除烦,通利肠胃的功效。所以,痛风之人一年四季均可常吃多吃。
【茄子】
有活血消肿、祛风通络、清热止痛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碱性食品,同时几乎不含有嘌呤物质,现代研究还发现它有一定的利尿功效,适宜痛风病人经常食用。
【卷心菜】
俗称包菜,又名甘蓝,是一种基本上不含嘌呤的蔬菜,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具有排泄体内有害物质的作用。《本草纲目拾遗》称它“补骨髓,利五脏六腑,利关节,通经络中结气”。因此,卷心菜亦属痛风之人宜食之物。
【马铃薯】
痛风的临床治疗 篇6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彝药;经典验方;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03-02
痛风性关节炎是体内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所致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石(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慢性关节炎[1-3]。近年,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变化有关。目前,缺乏特效药物。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子阿越根据二十余年临床经验,精心研制成彝医经典验方彝药“我思”,用于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现将近三年来临床观察痛风患者60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历,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512±8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平均病程(58±52)年。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风的标准确诊[4]:①多以单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②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食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③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足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 (痛风石)。④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⑤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病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12治疗方法6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品,口服彝药“我思”(本所自制散剂,部分药材直接粉碎为细粉,部分药材经水提后浓缩为稠膏后再与粉碎的药粉混匀、研细,过筛,混匀),每日3次,每次1/3包(30g/包),1个月为1个疗程;严重者兼以外敷(本所自制药粉,酒浸蒸热外敷)。治疗期间进食低盐低嘌呤食物,戒酒,禁食海鲜、动物内脏、豆制品、辛辣等食物。
13疗效评定标准[5]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功能恢复正常,血尿酸指标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功能恢复正常,血尿酸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及血尿酸指标有明显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比,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处理采用Minitab软件统计函数对治疗前与治疗后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血尿酸的平均值进行统计,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根据彝医理论,痛风性关节炎属“斯色”。“斯色”也称“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斯色”是由于风云、寒、雨、雪、雾、雷电等外邪侵袭人体,形成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6,7]。彝医阿子阿越研制经典验方彝药“我思”,具有除风除湿、通血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风毒、热毒、湿毒、聚结引起四肢关节红肿热痛等的治疗;临床上,阿子阿越也将彝药“我思”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取得明显疗效。
根据6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跟踪调查,彝医经典验方彝药“我思”具有显著的抗炎、消肿、镇痛作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治愈率高,复发性小,且具标本兼治之临床疗效。60 例患者中接受3~12 个疗程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接受1~2个疗程的总有效率,表明疗效与治疗疗程相关。
鉴于彝医经典验方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显著临床疗效,课题组已进行了彝药“我思”的急性毒性试验、外敷大鼠完整皮肤的急性毒性试验、家兔的完整皮肤刺激性试验、家兔破损皮肤刺激性试验、豚鼠主动皮肤过敏试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等,处方现已申请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发明专利,本课题组正在对彝药“我思”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珊珊,张颖.合理膳食话痛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79:81-82.
[2]萧成纹.侗药结合中药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0:23-25.
[3]王正苹.司爷汤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75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3:215-21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32.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6]阿子阿越.彝族医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18-135.
[7]关祥祖.彝族医药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255-257.
(收稿日期:20140123)
【摘要】目的:观察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彝药“我思”(病情严重者兼以外敷)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痊愈40例,占6667%;显效13例,占2167%;有效4例,占667%;无效3例,占500%;总有效率达9500%,且复发性小;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尿酸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抗炎、消肿、镇痛等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彝药;经典验方;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03-02
痛风性关节炎是体内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所致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石(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慢性关节炎[1-3]。近年,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变化有关。目前,缺乏特效药物。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子阿越根据二十余年临床经验,精心研制成彝医经典验方彝药“我思”,用于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现将近三年来临床观察痛风患者60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历,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512±8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平均病程(58±52)年。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风的标准确诊[4]:①多以单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②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食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③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足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 (痛风石)。④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⑤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病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12治疗方法6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品,口服彝药“我思”(本所自制散剂,部分药材直接粉碎为细粉,部分药材经水提后浓缩为稠膏后再与粉碎的药粉混匀、研细,过筛,混匀),每日3次,每次1/3包(30g/包),1个月为1个疗程;严重者兼以外敷(本所自制药粉,酒浸蒸热外敷)。治疗期间进食低盐低嘌呤食物,戒酒,禁食海鲜、动物内脏、豆制品、辛辣等食物。
13疗效评定标准[5]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功能恢复正常,血尿酸指标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功能恢复正常,血尿酸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及血尿酸指标有明显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比,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处理采用Minitab软件统计函数对治疗前与治疗后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血尿酸的平均值进行统计,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根据彝医理论,痛风性关节炎属“斯色”。“斯色”也称“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斯色”是由于风云、寒、雨、雪、雾、雷电等外邪侵袭人体,形成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6,7]。彝医阿子阿越研制经典验方彝药“我思”,具有除风除湿、通血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风毒、热毒、湿毒、聚结引起四肢关节红肿热痛等的治疗;临床上,阿子阿越也将彝药“我思”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取得明显疗效。
根据6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跟踪调查,彝医经典验方彝药“我思”具有显著的抗炎、消肿、镇痛作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治愈率高,复发性小,且具标本兼治之临床疗效。60 例患者中接受3~12 个疗程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接受1~2个疗程的总有效率,表明疗效与治疗疗程相关。
鉴于彝医经典验方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显著临床疗效,课题组已进行了彝药“我思”的急性毒性试验、外敷大鼠完整皮肤的急性毒性试验、家兔的完整皮肤刺激性试验、家兔破损皮肤刺激性试验、豚鼠主动皮肤过敏试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等,处方现已申请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发明专利,本课题组正在对彝药“我思”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珊珊,张颖.合理膳食话痛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79:81-82.
[2]萧成纹.侗药结合中药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0:23-25.
[3]王正苹.司爷汤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75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3:215-21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32.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6]阿子阿越.彝族医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18-135.
[7]关祥祖.彝族医药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255-257.
(收稿日期:20140123)
【摘要】目的:观察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彝药“我思”(病情严重者兼以外敷)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痊愈40例,占6667%;显效13例,占2167%;有效4例,占667%;无效3例,占500%;总有效率达9500%,且复发性小;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尿酸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抗炎、消肿、镇痛等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彝药;经典验方;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03-02
痛风性关节炎是体内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所致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石(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慢性关节炎[1-3]。近年,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变化有关。目前,缺乏特效药物。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子阿越根据二十余年临床经验,精心研制成彝医经典验方彝药“我思”,用于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现将近三年来临床观察痛风患者60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历,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512±8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平均病程(58±52)年。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风的标准确诊[4]:①多以单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②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食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③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足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 (痛风石)。④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⑤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病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12治疗方法6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品,口服彝药“我思”(本所自制散剂,部分药材直接粉碎为细粉,部分药材经水提后浓缩为稠膏后再与粉碎的药粉混匀、研细,过筛,混匀),每日3次,每次1/3包(30g/包),1个月为1个疗程;严重者兼以外敷(本所自制药粉,酒浸蒸热外敷)。治疗期间进食低盐低嘌呤食物,戒酒,禁食海鲜、动物内脏、豆制品、辛辣等食物。
13疗效评定标准[5]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功能恢复正常,血尿酸指标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功能恢复正常,血尿酸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及血尿酸指标有明显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比,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处理采用Minitab软件统计函数对治疗前与治疗后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血尿酸的平均值进行统计,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根据彝医理论,痛风性关节炎属“斯色”。“斯色”也称“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斯色”是由于风云、寒、雨、雪、雾、雷电等外邪侵袭人体,形成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6,7]。彝医阿子阿越研制经典验方彝药“我思”,具有除风除湿、通血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风毒、热毒、湿毒、聚结引起四肢关节红肿热痛等的治疗;临床上,阿子阿越也将彝药“我思”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取得明显疗效。
根据6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跟踪调查,彝医经典验方彝药“我思”具有显著的抗炎、消肿、镇痛作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治愈率高,复发性小,且具标本兼治之临床疗效。60 例患者中接受3~12 个疗程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接受1~2个疗程的总有效率,表明疗效与治疗疗程相关。
鉴于彝医经典验方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显著临床疗效,课题组已进行了彝药“我思”的急性毒性试验、外敷大鼠完整皮肤的急性毒性试验、家兔的完整皮肤刺激性试验、家兔破损皮肤刺激性试验、豚鼠主动皮肤过敏试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等,处方现已申请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发明专利,本课题组正在对彝药“我思”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珊珊,张颖.合理膳食话痛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79:81-82.
[2]萧成纹.侗药结合中药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0:23-25.
[3]王正苹.司爷汤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75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3:215-21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32.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6]阿子阿越.彝族医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18-135.
[7]关祥祖.彝族医药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255-257.
中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60例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痛风患者, 本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症候诊疗标准》中的湿浊瘀阻型实施诊断和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痛风诊治标准[2], 其中有42例男性, 18例女性, 平均年龄为 (45.2±1.6) 岁, 平均病程为 (9.1±2.5) 年, 38例患者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12例患者为痛风发作缓解期, 8例患者为痛风石, 2例为其他。随机将本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有22例男性, 8例女性, 平均年龄为 (44.8±1.5) 岁, 平均病程为 (9.2±2.4) 年。观察组有20例男性, 10例女性, 平均年龄为 (45.1±1.3) 岁, 平均病程为 (9.0±2.6) 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准资料比较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临床给予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秋水仙碱和别嘌呤醇治疗, 其中秋水仙碱 (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20113208, 0.25毫克/片) , 首次服用2片, 服药1 h后再加1片, 1天2次, 第2天改为1天2片, 别嘌呤醇 (北京优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为19993814) , 每次100 mg, 3次/天, 饭后服用, 治疗疗程为4周。而给予观察组患者主要实施中药桑当汤治疗, 桑当汤中药组成成分包括:红花、甘草、当归、赤芍、川穹、桃仁、桑当各10 g, 金银花、玄参各30 g, 生地15 g。通过中药煎煮机对桑当汤进行煎煮, 一副药只煎一次, 每袋200 m L, 1袋/次, 患者早晚餐后服用, 6天/周, 共煎12次, 连续服用2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医症候诊疗标准》疗效评定标准[3], 患者关节热、肿、红、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关节腔滑囊液显微镜检查显示针形尿酸盐结晶消失, 血尿酸恢复正常水平为治愈;患者关节热、肿、红、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血尿酸水平降低, 关节局部皮肤瘙痒、脱屑症状得到缓解为好转;患者症状没有得到缓解, 而且其血尿酸也没有降低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P<0.05表示差异性较为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30例患者中, 有13例患者治愈, 16例患者好转, 1例患者未愈,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67%。对照组30例患者中, 有8例患者治愈, 17例患者好转, 5例未愈, 总有效率为83.33%, 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浓度和血沉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尿酸浓度和血沉比较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者血尿酸浓度和血沉均有所下降, 其中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通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早期诊治对减少患者的痛苦, 而且对发生疾病的恶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治疗痛风常用的方法为西药治疗, 但是西药临床治疗不良反应大, 治标不治本, 所以临床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 中药治疗痛风具有较大优势。就中医角度而言, 痛风为“历节”、“痹症”范畴, 所以又称“热痹”、“痛痹”[4]。金元时期开始在中医中出现“痛风”, 首次提出“痛痹”为“痛风”的是朱震亨, 而且“痛风”曾出现在《丹溪心法》中:“痛风者, 四肢百节走痛, 方书谓之白虎历节证是也”, 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 朱丹溪明确指出:“彼痛风者, 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热血得寒污浊凝涩……夜则痛甚, 行于阴也”, 由此充分表明, 痛风的主要病因就是污浊凝渉, 血分受热, 因而作痛。中药桑当汤属于一种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为君药, 桃仁、川穹、赤芍、当归、红花等臣药作为辅助性药物, 血行则瘀去, 消瘀进而止痛[5]。在辅助以生地、金银花以及玄参等具有清热消肿凉血之功效, 消除患者邪肿, 使湿毒, 此外, 又有甘草被用于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功效。诸中药合用, 能够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从中国藏医药学理论而言, 患者关节痛、肿、红、热是痛风主要临床症状, 尤其是患者下肢关节症状表现的尤为明显。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症状属于藏医学中的“黄水”。传统藏医药学理论研究表明, “黄水”病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培根”、“赤巴”以及“龙”失调而造成“黄水”病。中医药材书籍《晶珠本草》中明确记载, 重要桑当汤的主要功效就是“干黄水”, 而干黄水与“除似”的意思较为相近, 因为黄水病具有止痛、消肿、祛热、祛红等功效, 所以, 桑当汤对之疼痛、抗痛风、抗炎作用极为显著, 而且桑当汤还具有将血尿酸的重要功效, 可有效抑制黄嗓吟氧化酶活性[6]。本研究中, 所选取的30例患者中, 有13例患者治愈, 16例患者好转, 1例患者未愈,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67%, 而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3%,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浓度和血沉下降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蠲痹止痛、活血通络类中药桑当汤对痛风具有明显的血尿酸降低功效,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风症状,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0例痛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秋水仙碱和别嘌呤醇治疗,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桑当汤治疗, 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30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治愈, 16例患者好转, 1例患者未愈,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67%。对照组30例患者中, 有8例患者治愈, 17例患者好转, 5例患者未愈, 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 观察组患者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尿酸浓度和血沉比较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药桑当汤治疗痛风效果显著, 安全性及可行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可行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药,痛风,疗效
参考文献
[1]徐福山, 孙红梅.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痛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9) :135-136
[2]王兰.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痛风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 2011, 26 (8) :997-998.
[3]岑泽波.中医伤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82-83.
[4]袁红宇, 何苗, 欧宁.中药治疗痛风临床疗效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 (3) :666-670.
[5]孙益, 贾万贵, 李象钧.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用药分析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1) :58-59.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临床观察 篇8
关键词:中西医,痛风,秋水仙碱,临床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 是一种因嘌呤代谢障碍, 使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 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1]。痛风的定义是人体内的嘌呤新陈代谢发生了紊乱, 尿酸 (嘌呤的氧化代谢产物) 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 造成高尿酸血症, 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 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 引起组织的异物炎性反应, 就叫痛风[2]。目前我国所有年龄阶段痛风的患病率为0.84%, 本病隶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历节等范畴。2003年7月至2005年3月,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痛风62例, 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急性痛风或慢性痛风反复发作、诊断明确、在门诊就诊的62名病人, 随机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中, 男21例, 女11例;年龄48~66岁, 平均53岁;病程6个月~5年, 其中急性痛风病例18例, 慢性痛风病例14例。对照组30例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龄49~65岁, 平均54岁;病程5个月~4年, 其中急性痛风病例1 8例, 慢性痛风病例12例。2组间性别和平均年龄等经统计学处理发现P<0.0 5, 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
2.1 中医治疗
对于火毒炽盛、胃阴不足的患者, 表现症状为夜间关节突发剧痛, 受累关节多见红肿热痛, 苔厚, 脉滑的患者, 我院采用四妙散加益胃汤加减治疗。苍术6g, 黄柏6g, 川牛膝20g, 萆薢12g, 土茯苓20g, 泽泻8g, 豨莶草20g, 忍冬藤30g。肿甚加车前子10g, 汉防己10g, 尿酸明显者加熟大黄10g, 有结节者加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2g。水煎, 取汁300m L, 分2次口服, 日1剂, 疗程2周。
2.2 西药治疗
运用秋水仙碱。常用口服法:初始剂量为1mg, 随后每小时0.5mg或每2小时1mg, 直到症状缓解或出现恶心、呕吐、水样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第1日最大剂量6~8mg。若无效, 立即停药。9 0%的患者口服秋水仙碱后4 8 h内疼痛缓解。症状缓解后可继续给予每次0.5mg, 每天2~3次。维持数天后停药。
3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7d内关节肿痛消失, 血尿酸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75%;显效:关节疼痛消失, 轻微肿胀, 血尿酸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 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50%;有效: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 但不够明显, 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30%;无效:关节肿痛无减轻, 化验指标无改善或加重, 关节局部红肿无变化。治疗组32例中, 显效16例;有效11例;进步4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86.1%。对照组30例中, 显效13例;有效7例;进步8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68.7%。2组比较, P<0.01。用药期间未见患者有明显副反应。治疗结束1年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临床痊愈病例中复发3例, 复发率为15%;对照组临床痊愈病例复发3例, 复发率为30%。经卡方检验, 2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4 讨论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失常造成的疾病, 其特点是出现复发性的尿酸代谢失调, 并伴有严重的局部关节炎, 即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最终在人体组织中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 造成关节畸形、僵硬、尿路结石、肾功能减退等并发症[3]。
中医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素体阳盛, 脏腑蕴毒;湿热浊毒, 留注关节;脾虚为本, 湿浊为标;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 经络不通, 不通则痛, 久则可致气血亏损, 血热致瘀, 络道阻塞, 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4]。本研究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痛风不仅止痛快, 体征消失也快, 并且能避免服用西药秋水仙碱等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害。对晚期病人, 痛风石可以溶解, 关节功能可以改善, 肾功能障碍也可以改善。30岁以前出现初发症状的痛风患者, 其病情更为严重, 大体上20%痛风病人发生尿酸或草酸钙结石, 并发症有尿路梗阻和感染, 并有继发性肾小管间质病变。未经治疗的进行性肾功能障碍常常与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或其他一些肾病有关, 可进一步导致尿酸盐排泄障碍, 这不仅能加速关节内的病理进程, 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最大威胁, 早期发现痛风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就是检测血尿酸浓度。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的血尿酸普查可及时发现高尿酸血症, 这对早期发现及早期防治痛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继红, 莫宝庆, 喻荣彬, 等.南京市社区人群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 2003, 7 (4) :305~308.
[2]叶玉津, 尹培达.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治进展[J].新医学, 2000, 9 (33) :524.
[3]唐福林, 吴东海.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3.
痛风的临床治疗 篇9
关键词:痛风,中药加针灸,临床观察
1 资料与诊断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附院治疗痛风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
临床诊断:(1)突然发作的单个趾(指)关节剧痛,伴红、肿、发热,逐渐疼痛剧烈难忍,症状一天内达到高峰。一般患者都有反复发作病史,常伴发热、头痛、厌食、口干、烦躁等症状。(2)多见于青、中年男性,可有家族史。常因暴饮暴食、劳累、创伤、外感风寒等诱发,尤其多发于高嘌呤食物及饮酒(啤酒)后。(3)初起一般单只关节,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多见,继则累及踝、跖跗、膝、指间、腕、肘等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出现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耳壳等出现痛风石沉积。(4)双肾及膀胱B超常可显示有痛风石形成;X线检查可显示关节软骨缘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缺损。(5)可排除假性痛风、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6)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7)给予秋水仙碱治疗后,症状能迅速缓解。(8)关节液检查白细胞内有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活检有尿酸盐结晶存在。
凡具备(1)至(5)项中2项及(6)至(8)项中1项即可确诊。
2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1)中药治疗。服用具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功效的酸脂清胶囊(主要成分:大黄40%、姜黄33%、土茯苓27%等按比例配成),每次3粒,每日3次,饭后口服,服药30天。
(2)针灸治疗。选穴: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地五会等,配穴以阿是穴为主,均为患侧。操作: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病变部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转白亮后对准穴位速刺疾出。针刺深度一般以0.3~1寸为宜,每次选2~3穴,每次总出血量在100毫升以内,每3~7天治疗1次。注意事项: (1) 出血初为暗红色,待血色由暗转淡时会自行止血,若血不止者可加压止血。 (2) 术后,嘱患者48小时内保持针刺部位清洁和针孔干燥,防止针刺部位感染。 (3) 对血友病等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禁用此法。
(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关节肿胀减退,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3 结果
17例痛风患者中治愈12例(70.6%),显效4例(23.5%),无效1例(5.9%),总有效率94.1%。
4 讨论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围,与古代的“痛风”、“历节风”等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平均寿命的延长、人类对痛风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约有5.0%~12.0%高尿酸血症最终可发展为痛风,痛风患者在病程中某一阶段也必有高尿酸血症存在。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种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多发生在30~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1]。起病急骤,常在半夜突感关节剧痛。体胖的中老年人,遇有突然发生的关节剧痛,应警惕是否患有痛风,并及时到医院检查。
酸脂清胶囊由大黄、姜黄、土茯苓等按比例配成,具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之功效[2]。其中,大黄有泻下、降脂、活血、祛痰、镇痛、抗炎、利尿之功,并且其主要成分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因而可影响尿酸的生成,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了理论依据。姜黄降血脂、活血化瘀、抗炎效果明显。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之效。临床疗效观察证实,酸脂清胶囊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之作用,不仅有明显的降血尿酸之功,而且有较好的降血脂之效。该药为胶囊剂型,便于患者长期服用,以有效控制血尿酸和血脂,对高尿酸血症伴高脂血症的痛风患者有较好疗效。
选用行间、内庭、太冲、照海、丘墟、陷谷、地五会、足临泣及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络脉(阿是穴)。其中,主穴行间、内庭为荥穴,“荥主身热”;太冲、陷谷为输穴,“输主体重节痛”。采用火针放血疗法进行治疗,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促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恢复;具有消坚散肿、促进慢性炎症吸收作用,可破坏病变组织,激发自身对坏死组织的吸收。尤其用火针放血,速度快、皮损小、疼痛轻,可达到要求的深度,且针孔通畅,能放出治疗所需血量,是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
运用具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功效的中药制剂酸脂清胶囊,并配合火针放血疗法,可明显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降低血尿酸和血脂值,具有延缓或阻止病情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进军, 张荒生.张荒生治疗痛风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 (1) :23.
痛风的临床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 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8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观察组 (42例) 、对照组 (42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32例, 女性10例, 年龄34~69岁, 平均年龄 (35.5±3.5) 岁, 病程1~98 d, 平均病程 (38±3.5) d, 侵犯第一跖趾关节20例, 踝关节8例, 膝关节12例, 腕关节2例。对照组男性28例, 女性14例, 年龄33~68岁, 平均年龄 (34.5±2.5) 岁, 病程1~92 d, 平均病程 (34±3.5) d, 侵犯第一跖趾关节18例, 踝关节12例, 膝关节9例, 腕关节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内服痛风宁饮:黄柏18 g, 苡仁、土茯苓、威灵仙各30 g, 苍术、秦艽、木通各15 g, 桂枝、当归、赤芍、生地个12 g, 桃仁10 g。不同症状的患者在此药方的基础上加减药剂[2], 趾踝关节痛患者加川牛膝和独活各15 g, 腕关节痛的患者加桑枝、羌活;肾虚者加山茱萸18 g, 杜仲15 g, 枸杞15 g;该药方每天1剂, 连续煎2次, 分早中晚, 共服用500 mL, 在此基础上, 患者遵医嘱万用金黄膏, 每天外敷1次。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 每天给予秋水仙碱8.0 mL, 指导其口服, 每天1次;口服美洛昔康[3], 每天7.5 mg, 每天1次。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2个疗程, 1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以及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等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 (±s) , 计数资料用%表示, 其比较采用t值和χ2检验, 以P<0.05, 为有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 明显大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66.67%, 组间有明显差异,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的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的血尿酸值 (t=42.462,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红细胞沉降率 (t=4.323,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医学上,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出现紊乱, 患者的血尿酸增高, 大量的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软骨、骨质或肾脏中而引起的炎性反应[4]。痛风性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一般都属于原发性, 痛风关节炎的主要发病人群是40岁以上的男性, 首次发作一般表现在第一跖趾关节。
痛风性关节炎在中医学上属于中医痹症范畴[5,6,7,8,9], 中医认为其病症虽然在关节, 但病因根源在于脾, 长期发作会转移到肾, 主要的治疗方法应当清热解毒, 通络消湿。
本次研究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中医内服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 指导患者服用中药方剂, 根据不同的病情加减药方, 然后给予金黄膏的外敷。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尿酸以及红细胞沉降率, 比较其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24%, 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6.6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内服外敷的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此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 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8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中药内服外敷 (内服痛风宁饮, 外敷金黄膏) 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医药 (秋水仙碱和美洛昔康) 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2个疗程, 观察期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 明显大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6.67%, 组间有明显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服痛风宁饮, 外敷金黄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内服外敷,痛风性关节炎,疗效
参考文献
[1]蒋明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20例小结[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8) :64-65.
[2]何宇峰.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2, 34 (9) :1307-1384.
[3]胡继勇.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31) :379-380.
[4]甘文魁.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0, 8 (4) :55.
[5]李尔勤, 伍艳靖.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27) :2533-2534.
[6]王健.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1) :23.
[7]王颂歌, 徐小燕.四妙汤加味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6) :140-142.
[8]李浩, 陈建锋.关节镜微创术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膝关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 (10) :1850-1852.
痛风的临床治疗 篇11
【关键词】 关节炎,痛风性;清风宁;中药疗法
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目益增高,发病年龄亦年轻化,笔者采用清风宁治疗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选40例病例均为鞍山市汤岗子医院住院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诊断符合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分类标准[1]。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28~72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0年,伴高血压病者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病例均有关节红、肿、热、痛表现,血尿酸值升高,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血尿酸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治疗组给予清风宁煎剂(主要由大黄5 g、黄柏
10 g、滑石20 g、防已10 g、泽泻15 g、牛膝15 g、苍术
10 g、威灵仙10 g、虎杖15 g等组成)口服,每次100 ml,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口服,每次7.5 mg,每天1次;别嘌呤醇每次0.1 g,每天3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需要低嘌呤饮食,治疗7天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尿酸变化情况。
3 疗效评定及结果
3.1 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局部无明显异常,活动如常,血尿酸值降至正常范围;好转:关节红红肿热痛减轻,血尿酸值下降,但尚未在正常范围内;无效:关节红肿热痛无明显改善、活动受限,血尿酸值未下降。
3.2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值较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血尿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两组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4 讨 论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3]、痛风石形成、痛风性肾病等,本病属中医学的“痹证”“热痹”“历节”等范畴,湿痰瘀为标,脾肾虚为本,湿浊痰瘀热毒阻滞筋脉,流注关节而发病,治以清热除湿、散瘀止痛为法。清风宁中大黄清湿热凉血祛瘀[4]为君,苍术、虎杖、黄柏、泽泻、威灵仙[5]祛风利湿散瘀定痛为臣,牛膝祛风湿补肾强筋骨引药下行为使,共用起到清热祛湿、消肿止痛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清風宁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美洛昔康加别嘌呤醇一样,具有消炎止痛,降低尿酸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5 参考文献
[1]唐福林,吴东海.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5:179-182.
[3]庞学丰,唐丽萍,冯玉青,等.止痛祛风汤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影响的实验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50-52.
[4]汤成龙,钱文亮,朱礼贤.中药四妙散加味与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对比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08,51(6):12-13.
[5]徐芳.威灵仙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3):273-274.
痛风的临床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的10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患者均在关节局部位置出现皮肤肿胀、疼痛、潮红, 其中多以第一趾关节最为常见, 且日轻夜重, 口干舌红, 小便呈黄色等, 在中医中隶属热痹范畴。将10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30~60 (42.6±14.2) 岁, 首发23例, 复发27例, 病程时间为1~7d。对照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31~62 (43.6±14.5) 岁, 首发22例, 复发28例, 病程1~6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实施白虎桂枝汤加味治疗, 具体药方如下:知母15g, 独活12g, 桂枝15g, 牡丹皮15g, 甘草6g, 泽泻12g, 石膏30g, 延胡索10g。每日服用开水冲服一剂, 分早晚2次服用。服用时间为10d, 服用结束后对其进行观察。
1.2.2 对照组
给予秋水仙碱治疗, 首次服用剂量为1mg/2h, 24h内服用总量不得超过6mg, 关节症状减轻后, 停止服药72h, 服用量降为0.5mg/d, 共治疗10d, 治疗结束后对其进行观察。
两组在治疗期间, 均禁止使用海鲜、动物内脏、啤酒等食物, 且避开风寒。
1.3 疗效判定标准[2]
痊愈:关节活动状况良好, 症状全部消失, 通过控制饮食, 在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现象;显效: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主要病状逐渐消失, 通过控制饮食, 在随访期间有患者出现复发现象;有效:关节活动、主要病症等有所改善, 尿酸虽出现下降但依旧未达到正常值;无效:关节活动、主要症状以及尿酸等情况与治疗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甚至出现恶化现象。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进行治疗并随访半年, 通过相关数据显示, 观察组治愈26例, 显效15例, 有效8例, 无效1例, 有效率82%。对照组治愈20例, 显效11例, 有效15例, 无效4例, 有效率62%。对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观察组在关节肿胀、疼痛、潮红、关节活动四方面改善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其中观察组治愈肿胀37例 (74%) , 疼痛40例 (80%) , 潮红43例 (86%) , 关节活动39例 (78%) 。对照组治愈肿胀27例 (46.5%) , 疼痛29例 (58%) , 潮红27例 (54%) , 关节活动25例 (50%) 。
3 讨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由于体内尿酸排泄量降低, 嘌呤出现代谢紊乱现象, 最终导致血尿酸不断升高, 尿酸盐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等部位出现沉积, 导致关节炎发作, 并伴有剧痛、红肿等现象, 严重者会产生关节畸形、强直等不良现象, 同时造成严重的功能性障碍。一般来说, 西医多是通过提高尿酸排放以及消炎止痛等综合治疗的方式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
白虎桂枝汤载于《金匮要略·虐病脉证治》一篇, 主要用于治疗“温虐”, 温虐主要特征为“其脉如常, 无寒但热, 不能屈伸, 骨节疼烦, 时呕。”温虐特征与关节炎临床特征相似。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的首选西医药品, 虽疗效迅速, 但长期服用具有副作用。而经过临床观察分析可知, 白虎桂枝汤几乎没有副作用, 能充分降低患者身心痛苦, 巩固疗效。
综上所述, 白虎桂枝汤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且安全、实用, 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的10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给予白虎桂枝汤加味治疗, 对照组进行秋水仙碱治疗, 治疗时间为10d, 治疗结束后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2%,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2%,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白虎桂枝汤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值得推广。
关键词:白虎桂枝汤加味,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参考文献
[1]张玉静, 刘洪泉, 李君.观察免煎中药白虎桂枝汤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6 (23) :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