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伴高尿酸血症

2024-08-04

痛风伴高尿酸血症(共10篇)

痛风伴高尿酸血症 篇1

临床医学上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最主要的病理基础, 造成该疾病主要是因为嘌呤代谢紊乱或者是尿酸的排泄物减少, 尿酸中有一种单钠尿酸盐在结晶的状态下会沉积到人体的关节中, 从而导致了关节性疾病的形成, 特别是急性特征性质的关节炎还有慢性痛风石疾病, 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关节残疾或者是肾功能衰退等情况。从病因不同的角度分析痛风, 可将痛风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种。在现阶段, 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痛风, 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较大, 同时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 常常会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对于肝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没有太大的治疗效果。男性的中老年人是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高发人群, 现为进一步分析非布司他治疗该疾病的效果, 选取本院12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12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48例, 女12例, 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 (52.6±6.8) 岁;病程1~4年, 平均病程 (2.6±1.1) 年。治疗组中男44例, 女16例, 年龄39~70岁, 平均年龄 (53.2±6.9) 岁;病程2~4年, 平均病程 (3.2±0.7) 年。患者均符合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指标, 将肝肾功能不全、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两组患者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饮食方式, 主要为达到降低尿酸的目的, 通过饮食控制嘌呤的含量, 并督促患者进行适量运动, 以便减少脂肪量, 增加碱性食物的摄取, 每天保证一定的饮水量。对照组患者口服别嘌醇 (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0334) 进行治疗, 300 mg, 1次/d。治疗组采用非布司他 (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30058) 进行治疗, 1次/d, 40 mg/次。两组患者均经过24周的治疗[1]。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情况, 并将治疗24周后患者的血尿酸<360μmol/L的患者例数进行记录[2]。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情况对比

治疗前, 对照组血尿酸水平为 (572.65±39.26) μmol/L, 治疗组血尿酸水平为 (568.35±41.36) μmol/L,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经24周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有一定程度减少, 对照组血尿酸水平为 (345.69±29.36) μmol/L, 而治疗组血尿酸水平为 (302.68±30.61) μmol/L, 治疗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360μmol/L的患者例数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中, 血尿酸水平<360μmol/L的患者32例, >360μmol/L的患者28例;治疗组患者中, 血尿酸水平<360μmol/L的患者31例, >360μmol/L的患者29例。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360μmol/L例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经过24周治疗后, 两组患者各有8例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13.3%。其中对照组痛风发作2例, 转氨酶升高3例, 性欲减弱3例;治疗组发生心肌梗死1例, 痛风3例, 转氨酶升高4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痛风急性发作16例次, 治疗组出现痛风急性发作有13例次, 两组患者的痛风发作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痛风与人体内的内分泌功能以及代谢性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属于嘌呤代谢紊乱为引起的疾病, 其中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的最基本的因素[3]。根据对痛风的临床观察, 主要有痛风及慢性关节炎、肾脏病以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等均表现为痛风的临床症状[4]。同时相关的研究还表示, 患有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数量在呈现上升的趋势, 并且男性的发病率多与女性的发病率, 在发达国家中出现痛风症状的患者是所有疾病中的1%~2%, 而且还有不少的国外病例研究中显示有阳性家族史。痛风具有病程长等特征, 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的肾功能不齐全或者受到严重的肾损伤。目前, 治疗痛风主要经过药物治疗, 重点在于控制患者体内的血尿酸水平。药物治疗外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体重, 还有多饮水和进食碱性食物, 减少对于脂肪的摄入量, 禁忌辛辣刺激的食物[5]。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使用别嘌呤醇对于黄嘌呤氧化酶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从而达到减少尿酸。将此用于肾脏的代谢中, 但对于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反应, 在用药方面的安排主要依据肌酐清除率情况进行适量的减少用量。治疗组中患者使用非布司他进行治疗, 将之用药范围与别嘌呤醇相比较, 非布司他可以同时有效的抑制还原型和氧化型的黄嘌呤氧化酶, 并且通过口服的方式即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国外的相关研究证明非布司他对于降低血尿酸的效果优于别嘌呤醇的使用效果。同时, 将非布司他用于治疗轻度或中度肾功能损伤的患者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极大的提升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自信心。两组患者在经过24周治疗后, 治疗组的血尿酸水平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的血尿酸水平降低程度 (P<0.05) , 与国外相关的研究结果证明是一致的。使用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可有效的帮助患者降低尿酸量。

综上所述, 将非布司他运用于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中,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采取非布司他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60例。对照组使用别嘌醇治疗法, 而治疗组使用非布司他治疗法。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进行对比, 并将血尿酸水平<360μmol/L的例数进行记录。结果 两组患者经24周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有一定程度减少, 对照组血尿酸水平为 (345.69±29.36) μmol/L, 治疗组血尿酸水平为 (302.68±30.61) μmol/L, 治疗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中, 血尿酸水平<360μmol/L的患者32例, >360μmol/L的患者28例;治疗组患者中, 血尿酸水平<360μmol/L的患者31例, >360μmol/L的患者29例。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360μmol/L例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痛风急性发作16例次, 治疗组出现痛风急性发作13例次,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非布司他运用于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中,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非布司他,痛风,高尿酸血症,疗效

参考文献

[1]蒋兰兰, 金星, 沈赟, 等.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17) :2827-2830.

[2]韩凤.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33) :81-82, 85.

[3]陈翔, 蔡吓明, 陈国勇.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34) :34-36.

[4]黄小娥, 何成松.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6, 10 (4) :147.

[5]汤艳华, 江敏, 刘玲, 等.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 (21) :40-4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篇2

高尿酸血症是血液中的尿酸浓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尿酸在人体内的体液中,98%以钠盐的形式存在。在温度为37℃,pH值为7.4的生理条件下,尿酸最大溶解度为380毫摩尔/升(6.4毫克/分升)。正常血液中尿酸水平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波动,男性平均值为339毫摩尔/升(5.7毫克/分升),女性平均值为256毫摩尔/升(4.3毫克/分升);血尿酸高限男性为416毫摩尔/升(7.0毫克/分升),女性为357毫摩尔/升(6.0毫克/分升)。血中尿酸水平还受种族、饮食、习惯、年龄、体重以及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高,临床上以超过上述正常标准或高于同性别正常人均值2个标准差以上称为高尿酸血症。在很多情况下,尿酸浓度上升而且超过正常范围,并没有什么症状,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血中尿酸升高也不能只凭一次检测定论,因为有时可出现一过性血尿酸水平升高,特别是进食高嘌呤食物、饮酒、剧烈运动等情况下。测定血尿酸应在通常的饮食下测定,而且要在1~2周内反复测定2~3次。如果几次的测定都超过了416毫摩尔/升(7.0毫克/分升),就可以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单纯的高尿酸血症病人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不抽血化验血中的尿酸,就发现不了。血中的尿酸水平太高,在血液中达到了饱和状态,尿酸盐就容易以结晶的形式析出。特别是某些因素,如局部受凉、劳累、食入高嘌呤的饮食、饮酒、服用某些药物等情况下,尿酸盐结晶析出,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就出现了痛风性关节炎,有的还伴有肾绞痛、血尿等表现。当高尿酸血症病人出现关节肿痛及其他炎症反应等症状时,说明病人已不是单纯的高尿酸血症,而是痛风。

高尿酸血症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却很容易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及肾脏等器官;当沉积在关节的尿酸盐大量累积时,就造成典型的痛风性关节炎。因此,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的生化基础。单纯的高尿酸血症病人不一定出现痛风性关节炎,但痛风性关节炎的病人绝大部分有高尿酸血症。

痛风伴高尿酸血症 篇3

1 尿酸及其危害性

SUA已被认为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且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尤其在女性[2]。SUA增高则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的危险性增加[1,2,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尿酸血症与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而且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最近研究发现,SUA水平与房颤的发生也有关系,房颤患者的SUA水平明显高于非房颤患者(P<0.001)[5]。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新近发生的糖尿病也与SUA升高有关[6]。因此,尿酸在临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3]等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危害极大。

2 尿酸与高血压的关系

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最强预报因素,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可能互为因果。资料显示,大约25%的高血压患者伴有高尿酸血症,而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约30%的患者患有高血压[7]。SUA水平每增加59.5μmol/L则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5%[8]。即使是无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仍然高达30%,发生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正常SUA水平的高血压患者的3~5倍。原因可能是高血压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组织缺氧、乳酸水平增高,对尿酸盐排泄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使肾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产生高尿酸血症。另外,SUA升高可刺激肾素分泌,激活RAS系统致血压升高,同时尿酸盐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而致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压升高[9]。

3 可降低SUA的药物

能降低SUA水平的药物及其机制见表1。

4 可升高SUA的药物

能使SUA升高的药物更是为数不少[14],具体药物及其机制见表2。

5 伴发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策略

目前,部分医务人员还未意识到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的危害性,对临床上高血压患者SUA水平的监测以及预防、治疗伴发的高尿酸血症未引起重视。因此,在选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时很少将SUA水平这一指标在治疗方案中加以体现。其原因主要是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还缺乏权威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的支持,降尿酸药物是否可以作为一类新的降压药物用于临床还有待于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在目前情况下,对伴发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可作如下考虑。

5.1 尽量选用可降低SUA又可降低血压的药物

首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早期Shahinfar等[15]的研究表明,洛沙坦(50mg,每天1次)单用或与氢氯噻嗪(50mg,每天1次)合用,治疗21d后就使SUA明显降低,尿酸分泌增加,而二氢尿酸(致尿酸性肾病的一级危险因素)水平并不增加。近期谢美芳等[16]在62~88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观察到洛沙坦(50~100mg/d)能明显降低SUA,而且比缬沙坦单用效果更好。并认为洛沙坦是目前唯一能降低SUA的ARB。但谢巧英[17]的研究则表明,缬沙坦也能减低SUA,治疗4周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明显降低SUA。然而,刘一帆等[18]对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的meta分析发现,两药降低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差异,但洛沙坦降低SUA的作用明显优于缬沙坦(P<0.05)。最近Nakamura等[7]的研究还发现,衣贝沙坦可通过肾脏2种尿酸转运体(URAT1和URATv1)而降低尿酸的重吸收,从而降低SUA水平,并且其作用超过了洛沙坦和其他ARBs。替米沙坦也有降低SUA的作用,但与吲哒帕胺合用则可抵消其降SUA作用[12]。维生素E可增加肾尿酸分泌而降低SUA水平,有利于降低血压[13]。

鉴于ARBs的降压和SUA作用以及ARBs之间的降SUA的差异性,在综合考虑人群、适应症选择和不良反应多少及其严重性的情况下,首选洛沙坦,次选缬沙坦,其他ARBs的临床经验有限,认为目前不宜作为首选和次选。

5.2 避免使用可升高SUA的药物

表1中可升高SUA的药物尽量避免选用,高血压治疗还应避免选用噻嗪类利尿剂和吲哒帕胺等药物。

5.3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膳食结构

多活动、少静坐,尽量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白酒和啤酒、可乐和雪碧等高果糖甜饮料)和肥肉,避免腹部肥胖,低果糖饮食有助于降低血压[14]。

6 小 结

要治痛风先控制高尿酸血症 篇4

痛风分3段 好发于中年

痛风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多在更年期后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可分为3个阶段:

1.急性发作期:发作前可无先兆,常发作于深夜,患者多被关节痛惊醒,疼痛继而加剧。受累关节红肿灼热、皮肤紧绷、触痛明显、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恢复正常。

2.间歇发作期:多数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次数逐渐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歇期缩短,甚至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逐渐增多。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临床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功能障碍。

药物治疗 首先控制高尿酸血症

痛风患者该怎样吃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司徒冰介绍,原发性痛风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但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使病情逆转。非药物治疗适用于所有患者,经非药物治疗血尿酸仍>7毫克/分升者,应予药物治疗。痛风患者降尿酸目标为血尿酸<6 毫克/分升;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症状长期不缓解或有痛风石的患者,血尿酸应<5毫克/分升。

痛风、高尿酸血症营养膳食护理 篇5

本组21例, 男15例, 女6例。

2 痛风原因

痛风、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病程较长, 在肥胖型的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其病因可能是由于人体内核蛋白的中间代谢失调, 导致体内产生过多的尿酸或者由于肾脏排出尿酸的功能下降而引起血中尿酸增高, 从而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结石和肾脏病变等疾病。患有慢性痛风的病人, 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关节损伤、创伤感染、饮食不当等情况下都可诱发急性发作。

3 膳食护理

3.1 水份要多饮

水份能帮助尿酸排出体外, 日常饮食中可多选含水份多而又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及增加饮水量, 使之能保证每日摄入2000~3000mL的液体。

3.2 维生素要充足

特别是维生素B和C, 尿酸在碱性环境中容易溶解, 蔬菜和水果既是碱性食物, 又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与无机盐。

3.3 烟酒要免除

吸烟有害健康, 饮酒可引起体内乳酸累积而抑制尿酸排出, 增加体内尿酸盐的沉积, 酗酒常常会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 因此痛风患者应禁烟免酒。咖啡、浓茶禁用, 这些食物缺乏充足的科学根据, 有人主张可适量选用。

3.4 油脂要少食

高脂肪可影响尿酸排出体外, 进食过多的油脂易使热量过高, 导致肥胖, 因此应避免食用油炸油煎、肥肉、猪牛羊油、动物外皮、肥禽, 烹调时应少用油。每日脂肪摄入应少于50g, 实际为42g。

3.5 肉禽要适量

各种肉类、鱼虾、禽类和豆类是富含蛋白质的为人体所必需的营养食品, 但由于肉、禽等食物中的核

蛋白含量较高, 而尿酸是核蛋白的代谢产物, 所以痛风病人不宜进食过多的肉禽及豆类食品, 每日饮食中蛋白质的总量也不宜太高。蛋白质摄入量在0.8~1.0g/kg, 实际66g, 牛奶、鸡蛋中不含核蛋白, 可作为蛋白质主要来源

3.6 热量要控制

肥胖者容易患痛风, 因此应使体重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要使自己每天摄入的食物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不会使体重过高, 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每日能量20~25kcal/kg, 为1544千卡, 碳水化合物221g, 占能量的50%~60%, 果糖应适量。

3.7 控制嘌呤的摄入及生成, 促进排出

3.7.1 含量很少或不含嘌呤的食物 (<25mg/100g)

急性痛风发作时只能选用此类食物, 慢性痛风患者此类食物不必限量可随意食用。谷类:精白米、精白面、馒头、面条、米粉、玉米等;蛋类:各种蛋及蛋制品;乳类:各种乳类及其制品 (鲜奶, 炼乳, 奶酪, 酸奶, 奶油) ;蔬菜类:芹菜、黄瓜、茄子、南瓜、西葫芦、冬瓜、番茄、萝卜、土豆、芋头、白菜、韭菜、苦瓜、青椒等;水果类:各种鲜果及干果 (花生、杏仁、核桃、花生酱) ;油脂类 (适量) :植物油、动物脂肪、黄油。

3.7.2 嘌呤含量较少的食物 (<75mg/100g)

慢性痛风患者每周可共选用4次, 每次不超过100g。豆类:绿豆、红豆、豆腐、豆干、豆浆, 青豆;鱼虾蟹类:青鱼、鲑鱼、白鱼、金枪鱼、虾、螃蟹等;

蔬菜类:菠菜、芦笋、茼蒿菜、枸杞、洋菇、海带等;其他:花生、腰果、栗子、莲子、杏仁、瓜子、麦片等。

3.7.3 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 (75~150mg/100g)

慢性痛风患者每周可共选用1次, 每次不超过100g。禽畜类: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熏火腿、火鸡等;豆类:扁豆、黑豆;鱼类:草鱼、鲤鱼、鳕鱼、鳝鱼、鳗鱼、贝壳类水产等。

3.7.4 嘌呤含量最高的食物 (150~1000mg/100g)

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应避免食用。动物内脏:胰脏, 肝, 肾, 肠、脑等;鱼虾类:草虾、牡蛎、干贝、小鱼干、扁鱼干、鲢鱼等;肉类:浓肉汁, 浓肉汤, 肉馅;蔬菜类:黄豆、豆苗、黄豆芽;其他:鸡精、酵母粉等。

患有慢性痛风的病人, 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关节损伤、创伤感染、饮食不当等情况下都可诱发急性发作, 经过细致周密的饮食指导, 大部分患者发病率明显减少,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了解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膳食护理。方法饮食上要计算每日能量需要, 包括各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结果认真细致的饮食护理减少患者痛风的发病率。结论合理的饮食护理可减少食物性的尿酸来源并促进尿酸排出体外, 以防止因饮食不当而诱发急性痛风。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膳食护理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1~164.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的护理 篇6

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80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 痛风50例, 高尿酸血症30例, 其中男68例, 女12例, 年龄37~84岁, 平均年龄47岁。病程1个月~20年;化验尿酸422~1 068mmol/L, 发病部位第1跖关节48例, 踝关节26例, 膝关节6例。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20例。

2 护理

2.1 指导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绝对卧床, 抬高患肢, 保持良肢位, 避免肢体负重, 局部制动, 直至关节症状缓解后72 h开始恢复活动。慢性期, 控制诱发因素, 加强功能锻炼, 避免过度疲劳。若运动后关节疼痛超过1~2 h, 应暂停此项运动。经常改变姿势, 使受累关节舒适。活动时尽量用大肌群, 如能用肩负重就不用手提, 能用手臂就不用手指等。不长时间持续干重体力工作, 交替完成轻、重不同的工作。若关节肿痛, 尽量避免其活动。居住环境要干燥、通风、防潮湿、避寒冷。鼓励患者多到户外活动, 呼吸新鲜空气。

2.2 饮食护理

饮食清淡、易消化, 忌辛辣、刺激、酸性食物。急性期每日饮水2000 ml以上, 便于尿酸排泄。最好饮用矿泉水, 碱化尿液, 促进尿酸排泄[2]。控制热量, 因劳累、饥饿时脂肪“燃烧”产生的酮体阻碍了血尿酸的排泄, 间接地使血尿酸水平增高, 肥胖往往会加重痛风病情, 痛风与代谢综合征有关。控制热量能避免体重增加。

2.3 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观察药物疗效, 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秋水仙碱, 对制止炎症、止痛有特效, 该药一般口服, 但常有胃肠道反应, 若患者开始服药即出现恶心、呕吐、水样腹泻等严重胃肠道反应, 可采取静脉用药。但静脉用药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肝损害、骨髓抑制、DIC (弥散性血管内出血) 、脱发、肾衰竭、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应用时应慎重, 必须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有骨髓抑制、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者禁用[3];孕妇及哺乳期间不应使用, 治疗无效者, 不可重复用药。此外, 静脉注射秋水仙碱时, 切勿外漏, 以免造成组织坏死。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可有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使用期间, 嘱患者多饮水、口服碳酸氢钠等碱性药。注意观察有无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发生。别嘌醇除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外, 还有肝损害、骨髓抑制等, 在肾功能不全时, 宜减半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应观察其疗效, 密切注意有无“反跳”现象, 若同时口服秋水仙碱, 可防止症状“反跳”。

2.4 病情观察

观察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间隔时间、有无午夜因剧痛而惊醒等。观察受累关节周围组织红肿热痛的变化 (皮肤颜色、肿胀程度、皮肤温度) 和功能障碍。观察有无过度疲劳、受凉、潮湿、饮酒、饱餐、精神紧张、关节扭伤等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因素。有无痛风石体征, 结石的部位有无溃破, 有无症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医生, 调整用药。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 有无发热。监测血、尿尿酸, 肾功的变化。

2.5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发病急, 同时伴有剧烈疼痛, 活动受限, 患者常焦虑不安。护理人员要注意服务态度, 主动询问患者疼痛部位及程度, 及时解决患者的躯体不适,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3 讨论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说明本病虽是一种终生性疾病, 但经积极有效治疗, 患者可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嘱其保持心情舒畅, 生活要有规律, 防止受凉、疲劳、感染、外伤等。尽量使用大肌群, 不用手指负重[4]。不要长时间持续进行重体力劳动, 经常变化姿势, 保持受累关节舒适, 急性期制动。节制饮食, 控制高嘌呤食物, 不食或少食。多饮水, 避免暴饮暴食。节制烟酒、不宜喝大量浓茶或咖啡。

摘要: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资料, 总结减轻疼痛的技术和方法。结果 通过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 症状得到控制, 疼痛缓解或消失。结论 做好疼痛护理, 饮食护理, 用药护理, 对症护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立生, 刘小立.现代痛疼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持术出版社2002, 948.

[2]鞠法红, 孙金蕾, 崔敏.痛风病人的饮食护理.护理研究, 2004, 18 (2C) :349-350.

[3]毛水珍, 李健, 梁大光.痛风患者应用低嘌呤饮食临床观察.实用营养杂志, 1997, 4 (2) :28.

痛风伴高尿酸血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 在我院收治咨询的60例患者, 男55岁, 女5例, 年龄51~67岁, 平均57岁。病史1个月~13年, 平均5年。其中确诊为痛风的40例, 高尿酸血症20例, 化验尿酸最高达1 068 mmol/L, 低者高达422 mmol/L。痛风发作及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诱因, 大多由于进食高嘌呤、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后导致痛风急性发作。

1.2 诊断

痛风患者都伴有血尿酸盐的增高, 但由于尿酸本身的波动性, 如急性发作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利尿酸作用加强, 或者受进水利尿和药物等因素影响, 有时检测血尿酸盐可以正常, 需反复检查才能免于漏诊。

1.3 治疗

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在理想体重1 g/ (kg·d) , 鼓励多饮水, 不进食高嘌呤食物 (动物的心、肝、肾、脑, 沙丁鱼、酵母等) 。严格戒酒, 受寒、劳累、感染、创伤、手术或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等尽量避免。避免诱发因素。迅速给予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2 结果

6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 关节疼痛症状全部缓解, 血尿酸、ESR、CRP降至正常。

3 讨论

高尿酸血症以及随之出现的尿酸在关节中的沉积是痛风发作的根本原因。正常人每天体内产生的尿酸与排泄的尿酸量维持在平衡状态, 如尿酸产生过多或肾源性尿酸排泄不良, 就可产生高尿酸血症。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发病有关因素主要有尿酸排泄减少和尿酸生成增多两个方面。受寒、劳累、饮酒、食物过敏、感染、创伤和手术或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等为常见发病诱因。

痛风的急性发作是尿酸钠盐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以结晶形式沉积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初发时往往为单一关节受累, 继而累及多个关节。好发于下肢关节, 半数以上患者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 踝、膝、指、腕、肘关节也为好发部位, 而肩、髋、脊椎等关节则较少发病。典型者起病急骤, 多数夜间发生, 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及明显疼痛、压痛, 关节症状迅速发展至高峰, 常因疼痛剧烈而痛醒或不能入睡。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渗液。可伴有头痛、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无前驱症状, 但部分患者可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进食高嘌呤食物、外科手术、过度疲劳、受冷受湿和感染、关节局部的损伤等均为诱发因素。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可自然缓解, 关节活动可完全恢复, 仅留下炎症区皮肤色泽改变等痕迹, 而后出现无症状阶段, 即所谓间隙期, 历时数月、数年甚至十余年, 多数患者于一年内复发, 此后每年发作数次或数年发作一次, 偶有终身仅发作一次者, 相当一部分患者有越发越频的趋势, 受累关节也越来越多, 引起慢性关节炎及关节畸形, 只有极少数患者自初次发作后没有间隙期, 直接延续发展到慢性关节炎。

一般治疗主要是调节饮食, 控制总热量摄入, 限制高嘌呤食物 (如心、肝、肾、脑、鱼虾类、海蟹等海味、肉类、豆制品、酵母等) , 严禁饮酒 (包括含有大量嘌呤的啤酒) ;适当运动可减轻胰岛素抵抗、防止超重和肥胖;多饮水, 增加尿酸的排泄, 2000 ml/d以上;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 如噻嗪类利尿药等, 避免诱发因素和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急性痛风关节炎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 避免受累关节负重。在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尿酸, 使尿酸维持在正常水平, 正常男性血尿酸为150~380 μmol/L (2.4~6.4 mg/dl) , 女性更年期以前血尿酸水平为100~300 μmol/L (1.6~5.0 mg/dl) 更年期后其值接近男性, COUT患者经饮食控制尿酸后, 需加药物治疗。用药越早疗效越好, 如延迟用药, 疗效可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痛风发生率有增高趋势, 应引起重视。高尿酸血症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有相关性, 称代谢综合征, 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生的诱因主要有受寒、劳累、饮酒、食物过敏、感染、创伤和或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等, 预防发作是本病防治的前提。

摘要:目的 探讨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60例痛风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饮食调控, 控制嘌呤、蛋白质、脂肪等的摄入量, 可使血尿酸下降, 痛风症状改善。结论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不用药物也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饮食调控

参考文献

痛风伴高尿酸血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本院门诊无典型临床表现的疑似痛风者和高尿酸血症者, 及体检表现健康者和已经确诊患者共200例, 其中符合相关诊断确诊为痛风患者共53例, 其中男31例, 女22例, 年龄45~56岁, 平均 (51±6) 岁;无典型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57例, 其中男32例, 平均年龄 (47±4) 岁, 女25例, 平均年龄 (48±4) 岁;其他疾病患者40例, 平均年龄 (48±4) 岁;体检健康者50例, 其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 (48±4) 岁。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尿酸氧化酶-过氧化物偶联法[2]测定所有患者血清UA, 试剂盒:UA测定试剂为北京世纪沃德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仪器:OLYMPUS 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所测得数据经Au/As×Cs计算出UA浓度, 尿酸标准液的浓度为300μmol/L。正常参考值:男性208~428μmol/L, 女性155~357μmol/L, 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尿酸参考值为标准[3]。定量结果统计方法采用医学检验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统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血尿酸平均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男、女高尿酸者血尿酸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痛风患者血尿酸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体检健康者血尿酸平均值与其他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痛风是由于机体组织中形成尿酸结晶并在体内沉淀而引发, 而尿酸是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4]。本研究中, 无典型症状但确诊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血尿酸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基础病变, 有可能作用于多种疾病, 但绝大多数检查确定为尿酸高者在临床均无明显表现。因此, 检测血尿酸的值对于早期诊断高尿酸血症并给与积极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积极减少痛风发生, 提高人们生存质量[5]。在临床上, 痛风在发病的急性期可能表现为类似于关节炎或其他炎性关节病的相同症状, 此时, 血尿酸的数据监测有助于痛风确诊。但某些疾病, 如白血病、出血性贫血等也会导致血尿酸值升高。为此, 要确诊疾病还需要参考临床表现症状和其他监测一起综合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痛风患者﹑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及其他疾病患者血清尿酸 (UA) 浓度的变化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诊断的影响, 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尿酸氧化酶-过氧化物偶联法分别对痛风患者﹑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疾病患者、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UA测定。结果 痛风患者血清UA平均为 (586±86) μmol/L﹑高尿酸者男性血尿酸平均 (443±30) μmo L/L, 女性为 (431±48) μmol/L, 其他疾病患者UA平均为 (320±48) μmol/L, 健康体检者UA平均为 (281.0±20.6) μmol/L。结论 采用尿酸氧化酶法试剂盒测定UA, 可用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预防以及痛风的辅助诊断﹑动态观察痛风患者的疗效、预后及预防复发均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尿酸氧化酶-过氧化物偶联,高尿酸血症,痛风

参考文献

[1]Wallace KL, Riedel AA, Joseph-Ridge N, et al.Increasingpreval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over 10 years among olderadults in a managed care population[J].J Rheumatol, 2004 (31) :1582-1587.

[2]安乙敏, 蒋秉坤, 陆家绥, 等.生物检验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318-318.

[3]王庸晋.现代临床检验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1-11.

[4]陈濒珠, 李宗明.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790-790.

痛风伴高尿酸血症 篇9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护理;饮食保健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痛风常累积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2]。

1痛风的分类

1.1原发性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引发的一组疾病,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甘油三脂血症,肥胖,动脉硬化,冠心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1.2继发性痛风见于核酸分解代谢增加或肾脏排泄尿酸盐获得性缺陷的疾病。可由某些肿瘤、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2痛风的分期

2.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血尿酸的值高于正常者并非一定患有痛风,大多数人终身不发作痛风。不能仅以一次检查结果就定为高尿酸血症,因血尿酸受饮食、药物、运动等因素影响。

2.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大多午夜足痛惊醒,50%以上病人以第一脚趾关节为首发关节,其他易受累关节为足背,膝,腕,掌指关节,很少受累骶关节,肩,脊柱。受累关节周围明显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如刀割状,持续数日后炎症消退,症状自行缓解。

2.3痛风石又称痛风结节,好发于耳轮,其次尺骨鹰嘴,指、腕等。

2.4肾脏病变初期病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数日后出现肾小球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3痛风发作的诱因

疲劳与高嘌呤饮食为最常见诱因,包括饮酒,受凉,关节局部劳损或扭伤,过度运动(如长跑、游泳、踢足球等)精神紧张、呼吸道感染等。

4痛风的治疗

4.1痛风治疗的总体原则合理的饮食控制,充足的水分摄入,规律的生活制度,适当的体育活动,有效的药物治疗,定期的健康检查,目的是减少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从而纠正高尿酸血症,使血尿酸浓度经常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以争取病情好转。

4.2痛风治疗的具体措施

4.2.1一般治疗低嘌呤和低脂肪饮食,多饮水,坚持体育活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戒烟、酒,定期健康检查。

4.2.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的治疗应卧床休息及时治疗,迅速控制急性发作,最有效的药物是秋水仙碱,其他药物包括消炎痛、炎痛喜康,布洛芬、芬必得等。

4.2.3间歇期(非发作期)的治疗可用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呤醇和促进尿酸排泄的丙磺舒、磺吡酮等,避免疲劳、受凉、外伤、进大量高嘌呤饮食及饮酒等。

4.2.4慢性关节炎期及通风结节的治疗较大的痛风结节可行手术切除。

4.2.5通风性肾病、肾、输尿管及膀胱结石的治疗防止尿路感染、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及糖尿病等。避免使用损伤肾脏的药物,泌尿系结石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手术治疗或碎石疗法。

4.2.6并发症的治疗高血壓、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等。

5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饮食护理

通过健康宣教、宣传版报等途径,正确引导及具体指导,使其重视对营养饮食调节的重要性,正确选用低嘌呤饮食,避免及严格限制高嘌呤饮食是预防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作的有效措施。

5.1禁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每100g食物含嘌呤100-1000mg)肝、肾、胰、心、脑、肉馅、肉汁、鲭鱼、沙丁鱼、鲫鱼、水虾、淡菜、鹅、酵母等。

5.2限制或忌食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每100g食物含嘌呤75-100mg)。

5.2.1鱼类鲤鱼、鳕鱼、大比目鱼、鲈鱼、梭鱼、贝壳、鳗鱼、鳝鱼等。

5.2.2肉类熏火腿、猪肉、牛肉、牛舌、兔肉、鹿肉等。

5.2.3禽类鸭、鸽子、鹌鹑、野鸡、火鸡等。

5.3可进食含嘌呤较少的食物

5.3.1粮食大米、小麦、小米、荞麦、玉米面、精白面粉、富强粉、通心粉、面包、馒头、苏打饼、黄油小点心。

5.3.2蔬菜白菜、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甘蓝、莴笋、刀豆、倭瓜、西葫芦、番茄、山芋、土豆、泡菜、咸菜。

5.3.3水果各种水果。

5.3.4副食蛋、鲜奶、炼乳、奶酪、酸奶、麦乳精、饮料、汽水、茶、咖啡、可可、巧克力。

5.4可相对安全进食些含嘌呤最低的食物

5.4.1牛奶、鸡蛋、蔬菜、水果。

5.4.2米饭、面条、粉、面包、蛋糕、饼干。

5.4.3糖、蜜桃、果汁、果酱、朱古力、果仁。

5.4.4牛油、植物油、调味品。

总之,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必须治疗,平时宜选用低嘌呤或少含嘌呤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限食或禁食高嘌呤食物,适量运动,合理选购食品,注意营养搭配,定期复查血尿酸等肾功能指标,既要保证营养成分较全面地摄入又要尽力控制高尿酸血症的加重或痛风的发作。

参考文献

[1]董雯.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4卷第1期2008年2月,2.2008.

痛风伴高尿酸血症 篇10

近年来,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且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 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视。我们前期研究结果显示, 人们生活中所接触的饮食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的遗传因素是引发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三大主要因素。笔者此次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深入分析了我国近10年来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明确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研究重点及方向, 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笔者使用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为检索依据, 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作为关键词, 分别检索出2002~2011年 (统计时间为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发表的有关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文献, 分别从文献的发表时间、发表期刊、第一作者、主要研究单位、受基金资助情况及研究动态分布六个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3]。

2 结果与分析

2.1 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为关键词检索的论文发表数量统计

近10年来, 以“痛风”为关键词共检出论文2371篇, 以“高尿酸血症”为关键词共检出论文4729篇;对检索结果分别进行逐年统计, 结果见表1。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研究的相关文献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也间接说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另外, 从表1不难看出自2006年后, 国内有关“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文献量逐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说明近年来我国在“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相关研究发展迅速。

2.2发表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为关键词分别检出2371篇和4729篇论文, 这些论文刊登在近二百种期刊中;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载文期刊分布比较分散, 尚未形成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作者按照载文的数量多少降序排列, 选出排名前10的刊物, 这10种期刊刊载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论文分别为295篇、420篇, 占总文献量分别为12.44%和8.88% (见表2) 。

由表2可知, 排在前10位的期刊多为中医、中药类期刊。依此分析, 现今国内进行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研究的科研人员主要为从事中医、中药研究工作的医务工作者, 研究方向还是以中医治疗、中药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为重点, 多从药物控制的方面来减缓患者病痛。

2.3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文献的第一作者分布情况

笔者依据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家普赖斯提出的普赖斯定律, 计算公式:N=0.749 (ηmax) 1/2[4]进行分析, “痛风”作为关键词, 其结果N≈3.00;依此, 作者将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痛风研究论文的作者视为核心作者;在2371篇论文中有12人, 共发表相关论文102篇, 占全部痛风相关研究文献的4.30%。 (见表3)

“高尿酸血症”为关键词的计算结果N≈3.89;依此, 作者将以第一作者发表3.89篇高尿酸血症研究论文的作者视为核心作者;在4729篇论文中有9人, 共发表论文168篇, 占全部高尿酸血症研究论文的3.55%。 (见表4)

2.4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主要研究单位分布情况

由表5可知, 排在前10位研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单位主要是全国各地的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 且大多集中于南部地区;分别发表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研究论文194篇和477篇, 分别占全部研究论文的8.18%和10.09%。

2.5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研究基金资助情况

随着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研究的逐年深入, 科研经费也在逐步增加。在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研究方面的资助以较高级别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和各级省基金为主。由表6可以看出,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以“痛风”为检索关键词共检索到基金项目37项, 在其资助下发表论文105篇;以“高尿酸血症”为检索关键词共检索到基金项目58项, 在其资助下发表论文267篇。笔者按照发文量排序进行统计。有了各单位的有力支持, 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研究相信会取得更大进展。

2.6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研究动态分布情况

表7列举了学科类别中排列前10位的学科, 结果显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和中医治疗及其治疗药物的研发两个方面, 分别占总文献量的56.01%和47.18%;由此可见, 国内关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研究方向, 研究多集中在治疗药物研发, 对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病因学研究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说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病因学研究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

3 讨论

综上所述, 我国在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方面的研究文献发表量逐年增加, 说明传统的中医药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基础, 但一味研究其治疗药物而忽略疾病发生的病因及机制, 对于一项研究来说是不完备的, 所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病因学研究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本次文献计量分析主要是以中医药治疗为主, 并拓展为其他的如临床诊断、误诊等。此类文献的章节内都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机理、研究进展及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叙述, 但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病因学研究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待加强;文献中阐明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有饮食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而又突出指出饮食中高蛋白质、高嘌呤食物的大量摄入对该病的影响;但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范围相对比较局限, 尚缺乏全国范围内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从基金资助方面看, 各省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投入都在增多, 越来越受到各省份的重视, 同时, 国家级的资助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后盾; 酸血症的地域性分布有关, 我们也可猜测这或许与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有一定关系;从文献中看出, 现今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误诊率较高, 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潘善余.痛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浅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8 (3) :12

[2]李长贵, 王静.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6, 10:27

[3]王平南, 肖卫雯, 马滴滴, 等.近11年痛风病的文献计量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8 (4) :53-55

上一篇:综合防腐技术下一篇:数学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