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急性发作

2024-08-06

痛风急性发作(精选8篇)

痛风急性发作 篇1

薏苡仁,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性味归经甘、淡、寒, 归脾、胃经、肺经, 功能健脾去湿, 清热除浊。具有功力和缓, 除湿而不助燥, 清热而不损阴, 益气而不滋湿, 又能舒筋脉, 缓和挛急, 在风湿拘挛时, 确有疏筋展臂的伸筋作用, 据此, 笔者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另以薏苡仁粥作为痛风患者的食疗方, 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4年5月至2007年7月住院,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51例, 其中女20例, 男31例.年龄32~68岁, 病程3个月~3年。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症状:脚跖趾关节, 踝关节剧痛, 局部红、肿、热, 不得行走, 活动受限。2体征:脚跖趾关节灼热, 红肿, 活动受限, 变形。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 后期可出现关节畸形。

1.3 治疗方选

苡仁木瓜汤, 清热利湿, 去风通络。生薏苡60 g、土茯苓30 g、虎杖10 g、木瓜15 g、威灵仙10 g、丹皮20 g、丹参15 g、白术10 g、甘草6 g, 水煎服, 每日1剂, 嘱其忌油腻、啤酒、豆类、海鲜食品, 且畅情志。

1.4 治疗标准

痊愈:跖趾关节疼痛基本消失, 活动度正常。显效:跖趾关节轻度疼痛。好转:跖趾关节疼痛基本减轻, 关节活动增大, 但仍受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2 结果。

治愈:42例, 好转:8例, 无效1例, 治愈率82.93% 好转率12.5% 总有效率96.53% 无效率3.57%。

2.1 典型病例 患者, 男47岁, 机关在职干部。2007年11月25日大量饮酒诱发本病, 初诊患痛风性关节炎2年余。主诉:1 d前饮酒、嗜食肥甘而突发左脚大趾关节剧痛, 局部红、肿、热, 不得行走, 活动受限, 伴头痛, 微发热, 恶寒。舌质暗红, 苔薄黄腻, 脉滑数。查体, 左跖趾关节肿胀变形, 色红, 透亮, 灼热, 压痛明显, 关节活动受限, 诉既往有高脂血症, 高粘血症病史。化验血尿酸:598 μmol/L。 血常规示:WBC:10.8×109/L 治法:清热利湿, 去风通络。处方:生薏苡仁60 g、土茯苓30 g、虎杖10 g、木瓜15 g、威灵仙10 g、丹皮20 g、丹参10 g、白术10 g、甘草6 g, 水煎服, 每日一剂。嘱其忌油腻、啤酒、豆类、海鲜食品, 且畅情志, 十剂后, 左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消失, 关节肿胀消退。复查血尿酸:380umol/L, 血WBC:7.5×109/L随访1年无复发。

3 讨论

痛风是一组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 并以高尿酸血症贯穿始终,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而易漏诊, 中期见诊多变, 易误诊, 后期多致关节畸形, 肾功能不全, 使其预后不良。西医所用有效药物多损肝肾, 因此中医药治疗方面有其独特优越性。痛风归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红、肿、热、痛十分典型, 后期久病入络, 瘀血阻滞, 络脉阻塞, 关节肥厚畸形。活动渐受限制, 故方中重用苡仁60 g、土茯苓30 g、白术10 g, 以去湿虎杖10 g、丹参10 g、丹皮10 g、酒大黄6 g, 以化瘀通络, 木瓜15 g、威灵仙10 g, 以通经舒络,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配伍方能奏效, 促进体内尿酸排出, 从而达到消除症状, 降低血尿酸作用。

痛风急性发作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72-02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增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对相关知识的缺乏,痛风的发病率不断提高。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了37例痛风急性发作的病人,并对他们实施了整体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4例,女3例,年龄23~70岁,病史4月~26a所有患者均符合1981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急性痛风关节炎分类标准[1]。患者表现为午夜起病,因剧痛而惊醒,多为关节同时或先后受累,呈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其中关节腔积液患者8例。

1.2治疗方法: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或秋水仙碱,以消炎镇痛。当关节疼痛缓解后,给予别嘌呤醇0.1g每日3次或立加利仙50mg每日1次,以抑制尿酸的生成或促进尿酸的排泄,同时给予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的排泄。

1.3结果:3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关节疼痛症状全部缓解,血尿酸、ESR、CRP降至正常,2例血肌酐、尿素氮增高的患者其肾功能也恢复正常。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时,因疼痛而影响活动,多数表现为焦虑、恐惧,给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讲解成功病例,关心安慰病人,让患者积极配合,愉快地接受治疗。避免因紧张而加重病情恶化。

2.2卧床休息: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一般休息到关节痛缓72小时后始可恢复活动。经常变换体位,以免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费用性萎缩及关节功能减退。急性关节炎发作时,局部不宜用冷敷或热疗[2]。因冷敷不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散,使局部炎症加重;热敷可使病变部位充血水肿加剧。

2.3饮食护理:对住院病人制定膳食卡,将病人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分类。分为低嘌呤食物、中等嘌呤食物、高嘌呤食物。急性期食物中的嘌呤量控制在100~150g/d,蛋白质可按0.8~1.0g/kg体重(标准体重),脂肪控制在50g/d;同时提高碳水化合物含量[2],如各种大米、玉米面、面粉等主粮,牛奶、鸡蛋为膳食中主要优质蛋白来源;选嘌呤低的蔬菜水果1000g/d,避免使用动物内脏等含嘌呤高的食物。并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指导患者应采取主动饮水的积极态度不能等有口喝感时才饮水,因为口喝明显时体内已处于缺水状态,这时才饮水对促进尿酸排泄效果较差。同时饮食控制不可过度,以免导致营养失衡加重痛风,并鼓励患者选食蔬菜和水果等碱性食物,因增加碱性食品摄取,可以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甚至使尿液呈碱性,从而增加尿酸在尿中的可溶性,促进尿酸的排泄,如蔬菜、马铃薯、甘薯、奶类、柑橘等。使用合理的烹调方法,如将肉食类煮沸弃汤后再行烹调,同时禁用刺激性的食物、香料及调味品等,以免诱发痛风。严禁饮酒,尤其是啤酒、烈性酒。

2.4密切观察病情:(1)观察受累关节紅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有无头痛、发热等伴随症状;(2)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秋水仙碱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白细胞低于正常时禁用。糖皮质激素长期服用易致血压升高、糖尿病等,症状缓解后应减量[3]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急性发作缓解后不能立即停药,经小剂量维持数周或数月。

2.5健康指导:教育患者要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疲劳、受潮、受冷及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指导患者随时保护足部,选择大小合适感觉舒适的皮鞋,每日可用温水清洗足部,洗脚后保持皮肤干燥。定期检测血尿酸值,1~3个月检测1次,以便调整用药和防治心、肾尿酸性结石。在医师指导下坚持服药,以控制痛风急性及反复发作,维持血尿酸在正常范围。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双氢克尿塞、速尿。

3小结

痛风急性发作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留观病房共收治痛风急性发作患者58例, 均符合痛风急性发作诊断标准,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0例中男23例, 女7例, 年龄28~64岁;对照组28例中, 男21例, 女7例, 年龄26~7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急诊留观, 进行健康宣教, 低嘌呤饮食, 大量饮水, 保证尿量, 促进尿酸排泄, 用药期间不同时使用其他抗痛风药。治疗组给予氯诺昔康片8mg, 口服, 1次/12h, 给药4次。对照组23例给予布洛芬缓释片300mg/次, 口服, 1次/12h, 给药4次。根据患者就诊后第1、13、25、37h给药, 将第5、17、29、41h作为观察点, 分别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

1.3 监测标准

视觉模拟评分 (VAS)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记录第5、17、29、41h的疼痛评分, 并进行镇痛效果评定, <1分为优, 2~3分为良好, 4~5分为一般, >5分为差, 镇痛评定标准:0~1.0分为无痛, 1.1~3分为疼痛明显减轻, 3.1~6.0分为疼痛稍减轻, 在>6.0分为镇痛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服药第29h、第41h VAS疼痛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服药第5h、第17h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例:头晕感, 发生率3.33%。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例:出现呕吐症状, 发生率3.5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氯诺西康是一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其分子式C13H10C2N3O4S2, 已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引起的急慢性疼痛[3]。氯诺西康的作用部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疼痛区。在外周疼痛区主要抑制COX的活性而抑制炎症部位的前列腺素合成, 从而减轻炎症区的疼痛递质浓度, 达到抗炎镇痛的疗效。氯诺西康主要作用于COX-2, 对COX-1作用较弱, 因此胃肠道不良反应少[4]。

本研究结果显示, 氯诺西康组患者镇痛起效在口服药物第5h、17h两个观察点疼痛改善程度较布洛芬缓释片组明显, 在第29h、第41h两个观察点疼痛改善程度相当。根据Aabakken 等[5]的研究, 口服氯诺西康1~2周后行胃镜检查, 胃黏膜损伤显著少于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有良好的胃肠道安全性。

在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上, 作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秋水仙碱因其不良反应及禁忌证较多, 尤其在急诊科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 已不作为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因能迅速有效的缓解疼痛, 减轻炎症, 且药物种类繁多, 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已成为痛风治疗的主要药物。氯诺西康作为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起效快, 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 且不良反应少, 可作为痛风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经文.氯诺西康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华西医学, 2004, 19 (4) :686-687.

[2]丁悦, 黄东生, 刘尚礼, 等.氯诺西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41例[J].中国新药杂志2004, 13 (6) :562-564.

[3]王叶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7, 13 (1) :74-76.

[4]王卓丹, 高崇荣, 黄焕森.氯诺西康和曲马多在颅脑手术后镇痛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4) :1361-1363.

痛风发作频繁该如何治疗 篇4

四川 李读者

李读者:

您的痛风病史较长,且发作越来越频繁,要考虑有没有痛风性肾病的可能,建议您行肾功及肾脏的超声检查,如果有相关问题需积极处理。

就痛风的治疗来说,主要分急性期和间歇期两个方面。

急性发作期,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这时应以控制急性炎症为主,可选择双氯芬酸(扶他林)、布洛芬(芬必得)、洛索洛芬(乐松)等,症状控制即可停药。也可选用对胃肠道刺激更小的依托考昔或塞来昔布等,尤其是依托考昔,对急性痛风疗效较好,缺点是价格较贵。若关节炎症较重,可短期口服激素或关节腔内注射激素治疗,如口服强的松。也可使用秋水仙碱,但不良反应较大,现已少用。

当然,控制急性关节炎症仅仅是一个临时手段,最重要的还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降低血尿酸一般从减少尿酸生成及增加尿酸排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控制饮食是最为重要的减少尿酸生成的手段,急性期最好素食。还可使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最常用的是别嘌醇,但个别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增加尿酸排泄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还可口服小苏打片每次3~4片,每日3次,可碱化尿液、增加尿酸的溶解度。

间歇期可加用苯溴马隆(立加利仙)以促进尿酸排出,但急性期最好不用,因其可诱发痛风加重。通过以上方法,尽量将血尿酸控制在350μmol/L以下,同时避免劳累、外伤、饮食等诱发因素。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风湿病中心主治医师 钟 兵

痛风急性发作 篇5

1 病例简介

患者, 男, 38岁, 汉族, 以“活动后胸闷, 气促20余年, 加重伴发热、咳嗽3d”于2011-10-08收住入我院心脏外科。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 无伴胸痛, 无放射痛, 无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 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未予重视及诊治。1个月前外伤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听诊发现心脏杂音, 行心脏彩超示“风湿性心脏病, 左房室瓣狭窄”, 予强心、利尿处理, 住院10d后症状缓解, 3d前患者受凉后感胸闷, 气促加重, 伴发热、咳嗽, 无明显关节肿痛, 为求进一步诊治, 收住我科。患者既往痛风病史5年, 规律服用苯溴马隆片 (50mg, 1次/d) 降尿酸治疗。入院体格检查:T 36.4℃, P 80次/min, R 20次/min, BP 129/89mmHg, 神清, 心前区无隆起, 心界无扩大, 心率80次/min,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心律绝对不齐, 心尖部可闻及2/6级叹气样舒张期杂音, 无明显心尖搏动。四肢关节活动自如, 未见畸形, 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 (1) 风湿性心脏病:重度左房室瓣狭窄, 轻度主动脉瓣反流, 轻度右房室瓣反流, 中度肺高压, 左房血栓形成, 心功能Ⅲ级; (2) 心房纤颤。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 给予强心、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 继续服用苯溴马隆降尿酸治疗, 明确诊断后, 于2011-10-10行左房室瓣置换+左房血栓清除术, 术中顺利, 术后安返病房, 给予抗感染、稳定循环等支持治疗, 2011-10-18患者出现右下肢膝关节发热、红肿及明显钝痛, 尿酸 248μmol/L (130~430μmol/L) , 考虑痛风急性发作, 药师建议给予痛风急性发作期治疗, 医生采纳, 针对患者病情, 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片75mg, 1次/d, 碳酸氢钠片1g, 3次/d, 未停用苯溴马隆, 治疗5d后, 患者急性痛风症状缓解明显, 尿酸 180μmol/L, 右下肢膝关节未出现发热、红肿及明显钝痛。

2 讨论

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入院后给予手术治疗, 术后出现痛风急性发作, 给予双氯芬酸钠及碳酸氢钠片治疗, 临床医生向药师询问, 是否应停用苯溴马隆, 双氯芬酸使用有何利弊, 针对这两个问题, 药师翻阅说明书, 查阅相关文献及指南, 结合患者病情, 给予以下分析。

2.1 苯溴马隆是否继续使用

苯溴马隆属于苯骈呋喃衍生物, 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 促进尿酸的排泄。苯溴马隆没有抗炎止痛治疗急性关节炎的作用, 说明书中指出, 痛风急性发作时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 会因血尿酸下降过快, 促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 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症反应或关节炎迁移, 引起血尿酸水平的剧烈波动, 从而加重痛风患者关节疼痛的症状, 故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不宜使用, 2011版《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指出:急性发作期不开始进行降尿酸治疗, 已服用降尿酸药物者发作时不需停用, 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 延长发作时间或引起转移性发作, 本例患者一直规律服用苯溴马隆片, 尿酸控制稳定, 根据指南建议, 不停用苯溴马隆治疗。

2.2 风心病术后伴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使用NSAIDs的利与弊

《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秋水仙碱是有效治疗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 可抑制炎性细胞趋化, 有效缓解症状, 一般首次剂量1mg, 以后每1~2h予0.5mg, 24h总量不超过6mg, 不良反应较多, 主要是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也可引起骨髓抑制、肝细胞损害、过敏、神经毒性等。本例患者为左房室瓣置换术后, 耐受性较差, 考虑服用秋水仙碱后, 发生呕吐等不良反应, 容易造成误吸, 加重感染, 故未选择秋水仙碱治疗。《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 各种NSAIDs均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症状, 现已成为一线用药, 应及早、足量使用, 见效后逐渐减停。非选择性NSAIDs如吲哚美辛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 选择性环氧化酶 (COX) -2抑制剂胃肠道反应少见, 但应注意其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美国心脏学会 (AHA) 最近发布了新的针对心脏病患者的NSAIDs使用建议[3]:应使用非选择性NSAIDs最低有效剂量、最短必要疗程。建议医生在使用NSAIDs之前, 谨慎考虑其风险效益比, 倘若慢性疾病需长期使用, 应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 将风险降至最低。对有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者避免使用COX-2抑制剂, 若需用NSAIDs止痛者, 可考虑用非选择性NSAIDs并与胶体次枸橼酸铋或某种质子泵抑制剂合用[4]。双氯芬酸钠为部分选择性NSAIDs, 一个基于人群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实验表明[5]:使用罗非昔布、双氯芬酸钠及布洛芬与心肌梗死风险增加有关。本例患者为风湿性心脏病术后病人, 在使用双氯芬酸钠期间, 痛风急性发作症状缓解明显, 同时, 对心功能进行了严密监测, 整个治疗期间心功能稳定, 未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 使用5d后, 向临床医生建议, NSAIDs尽可能短期使用, 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停。

2.3 总结与体会

临床药师在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参与了对治疗痛风急性发作药物的选择, 与医生共同制定了治疗方案, 有效缓解了患者症状, 在保证临床合理药物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 对于风心病术后伴痛风急性发作患者, 针对可选择的治疗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临床药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和监护。

2.3.1 急性痛风发作的患者, 秋水仙碱是有效治疗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 一般首次剂量1mg, 以后每1~2h予0.5mg, 24h总量不超过6mg, 秋水仙碱不良反应较多, 需严密监护, 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 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低剂量 (如0.5 mg, 2次/d) 使用对部分患者有效, 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但起效较慢, 因此在开始用药第1天, 可合用NSAIDs。

2.3.2 各种NSAIDs均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症状, 现已成为一线用药。需要注意的是, 所有的NSAIDs类药物均具有心血管事件风险, 只是程度各异, 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明显增加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多不建议使用, 首选非选择性NSAIDs, 使用最小有效剂量, 并尽可能短期使用。

2.3.3 不能耐受NSAIDs、秋水仙碱或肾功能不全者, 单关节或少关节的急性发作, 可行关节腔抽液和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 以减少药物的全身反应, 但应除外合并感染。对于多关节或严重的急性发作可口服、肌肉注射、静脉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如口服泼尼松20~30mg。为避免停药后症状“反跳”, 停药时可加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NSAIDs。

参考文献

[1]叶玉津, 尹培达.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治进展[J].新医学, 2005, 33 (9) :524-525.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1, 15 (6) :410-413.

[3]Antman EM, Bennett JS, Daugherty A, et al.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an update for clinicians: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 2007, 115 (12) :634-1642.

[4]周淑新.处方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注意事项[J].世界全科医学工作瞭望, 2010, 13 (3A) :741.

痛风急性发作 篇6

关键词:痛风,奥美拉唑,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消化道,不良事件

根据近年各地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报道,目前我国约有高尿酸血症者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高发年龄为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当这种剧烈疼痛的关节症状急性发作时,临床医师需要用到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症状,如何避免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是每个接诊医师所面临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痛风急性发作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肾功能不全,无消化道溃疡病史。均为男性,发作前高嘌呤饮食、饮酒者56例,受凉后发作者6例;发生于拇趾跖关节者43例,踝关节者19例;均为夜间发作。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年龄(35.2±6.2)岁,血尿酸水平(460.4±37.3)μmol/L;对照组年龄(34.8±5.7)岁,血尿酸水平(456.5±33.8)μmol/L,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低嘌呤饮食,每天饮水≥2500ml,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休息,关节制动。同时给予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20mg口服。视病情缓解情况调整用药,进入缓解期后给予降尿酸药:苯溴马隆、别嘌呤醇。观察终点为患者出院。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腹胀、胃部不适感1例,对照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6例,包括:腹胀、反酸、烧心、胃痛、腹部不适感。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1/31)低于对照组的19.4%(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组比较,*P<0.05

3 讨论

尿酸是人类嘌呤化合物的终末代谢产物。嘌呤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mmol/L,女性>360mmol/L[1],即为高尿酸血症。本病患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性别、遗传、年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药物治疗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2]。人体嘌呤来源有2种,内源性为自身合成或核酸降解(约600mg/d),约占体内总尿酸量的80%;外源性为摄入嘌呤饮食(大约100mg/d),约占体内总尿酸量的20%。在正常状态,体内尿酸池为1200mg,每天产生尿酸约750mg,排出800~1000mg,30%从肠道和胆道排泄,70%经肾脏排泄。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如果肾肌酐清除率降低5%~20%,就可导致高尿酸血症。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尿酸的产生和排泄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凡是影响血尿酸生成和(或)排泄的因素均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

目前,多个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每增高59.5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高25%。长期高尿酸血症可破坏胰腺β细胞功能而诱发糖尿病,且有研究证实,长期高尿酸血症与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病具有因果关系[3]。尿酸是冠心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无论性别,尿酸每升高59.5μmol/L,死亡危险性在男性增高48%,女性增高126%。血尿酸>357.0μmol/L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416.5μmol/L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除尿酸结晶沉积导致肾小动脉和慢性间质炎性反应使肾损害加重外,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研究显示,尿酸可直接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发生微血管病变,导致慢性肾脏疾病。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基础,但不足以导致痛风,只有尿酸盐在机体组织中沉积下来造成损害才出现痛风;血尿酸水平越高,未来5年发生痛风的可能性越大。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时血尿酸水平不一定都高。在人类血液中,98%的尿酸以钠盐形式存在,在体温37℃、体液p H 7.4的生理条件下,尿酸溶解度约为380.8μmol/L,加上与血浆蛋白结合的23.8μmol/L,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度约为416.5μmol/L,超过此值,呈过饱和状态的血尿酸就会结晶沉积于关节内外组织和肾脏等器官,引起急性炎性反应和慢性损伤。其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炎性反应机制如下:(1)关节软骨、滑膜及其周围组织中血管较少,基质中含有丰富的粘多糖酸及结缔组织,组织p H值低,使尿酸易沉积并结晶;(2)远端关节,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负重大,在其周围组织温度下降时,尿酸盐溶解度较低,易形成结晶;(3)血尿酸长期处于超饱和状态,易形成结晶;(4)由于高嘌呤饮食、饱餐、肥胖、饥饿、过度劳累、外伤和手术等可使结晶脱落,引起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吞噬尿酸盐结晶,诱发急性炎性反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可发展为多关节受累,并从急性期的关节局部肿胀发展为慢性期骨内痛风石造成的局部骨质缺损和关节畸形,导致残疾[4~7]。

痛风发作急性期的治疗由于秋水仙碱虽有非常显著的疗效[8]但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导致其往往不能完全终止关节症状而被迫停用,临床医师需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或)糖皮质激素来终止急性炎性反应,以上2种药物均可导致消化道不良事件(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糜烂或消化不良症状,甚至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目前慢性胃肠疾病发病率高,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高的HP感染率,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剧痛带来的应激均是危险因素,加之医疗环境恶劣,医务人员医疗风险高。有效防治药物不良反应,防范并发症的发生会给医、患均带来巨大收益。

综上所述,早期、积极的给予奥美拉唑抑酸治疗,可有效防治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引起的不良事件,治疗经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相殿文.中西医结合治疗56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7):96-97.

[2] 康丽荣.36例痛风患者营养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188-189.

[3] 蔡牛穗,陈进杰,梁福贵.开郁清热法结合降尿酸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4):132-133,135.

[4] 汪林峰,姜雷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8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03-104.

[5] 谢宏哲,钟合军.自拟祛痛消风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7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0):66-67.

[6] 王芳.间歇期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51-152.

[7] 张伟杰,王志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5):103-104.

痛风急性发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患者120例, 其中男89例, 女31例, 年龄56~70 (平均61) 岁。所有的患者均符合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的特征, 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性关节炎患者、精神状态不佳难以配合医治的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以中医伏毒论治法给予治疗,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2]。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严密的监控, 防止出现意外事件, 并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记录。治疗时间为2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 关节活动正常, 患者关节发作次数为0, 无肿胀疼痛症状, 血尿酸含量下降到<408μmol/L;显效:治疗后, 关节功能恢复, 患者关节发作次数<3次, 血尿酸含量在治疗1个月后下降到<408μmol/L;有效:治疗后患者关节活动功能有所改善, 关节发作次数>3次, 血尿酸含量在408~420μmol/L;无效:治疗3个月后, 疼痛持续不愈, 症状未见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西医药物治疗发作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可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中医从伏毒论治, 其中伏毒是指人受到自身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疾病。初始症状具有不易察觉, 病情不明显的特点。发病原因为患者体内阴阳失调, 身体机能出现紊乱, 病毒不能及时排除体外。中医治疗虽然过程较长, 但是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而且副作用少。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 由此表明, 中医通过伏毒论治能有效改善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症状,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冰.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周期从伏毒论治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12 (1) :12-14.

有些药会引起痛风发作 篇8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是体内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痛风患者体内的嘌呤物质代谢发生了紊乱,尿酸(嘌呤的氧化代谢产物)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性反应,就引起痛风发病。许多药物会影响到体内尿酸代谢和排出成为痛风的诱发因素,常见可诱发痛风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 某些中草药

近年来中草药引起肾损害已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据研究这些中草药均含有马兜铃酸。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包括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等。这些中药对肾功能及尿酸的排出可能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痛风的患者要慎用。

2 利尿剂

呋塞米和氢氯噻嗪等利尿剂以及含有利尿剂的降压药,如北京降压O号、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等,这类药物会降低肾脏排尿酸的能力,引起尿酸的升高,从而引起或诱发痛风的发作。

3 部分血管扩张剂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都可使肾血流减少,尿酸排泄减少。

4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对尿酸代谢具有双重作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大于3克/天)可明显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作用,使尿酸排泄增多:中等剂量阿司匹林(1~2克/天)则以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为主;虽然小剂量阿司匹林(小于0.5克/天)对尿酸作用的研究不多,但临床已经发现75~325毫克/天用量的阿司匹林就能损害老年人肾功能和尿酸清除能力,而小剂量阿司匹林已被心脑血管患者广泛应用,特别是老年人因此,应该警惕剂量改变对老年人所造成的损害。痛风急性发作时,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

5 抗结核药

结核患者久用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而不合用利福平时,多数患者血尿酸升高,也常常诱发痛风发作;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都会抑制尿酸的排出而升高血尿酸,但利福平对吡嗪酰胺引起的关节痛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利福平抑制尿酸的吸收、加速尿酸的排泄有关。

6 免疫抑制剂

典型的药物是环孢素,一些风湿免疫科的患者以及接受器官移植且服用环孢素的患者也是产生痛风关节炎的高危人群,尤其肾功能不全的换心或换肾的患者更不容易控制尿酸,这是因为环孢素会减少尿酸的排出。

7 部分抗生素

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青霉素等抗生素大多由肾脏排泄,喹诺酮类、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排出多就会影响尿酸的排出,使体内尿酸水平升高。

8 降脂药

烟酸是降脂药中常用的药物,它虽然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但它有明显的升高血尿酸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部分药物会引起或诱发痛风的发作,因此,凡是损害肾功能的药物或阻止尿酸排泄的药物,久用都应定期化验血尿酸的浓度,定期调整药物的使用,预防痛风的发生。

编辑 朱建平

上一篇:汽车饰品店下一篇:大学计算机教育